第一篇:论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机关后勤服务的社会化改革
论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机关后勤服务的社会化改革
摘要:
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是机关后勤改革的目标之一,也是机关后勤服务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趋势。本文指出了我国机关后勤社会化改革以来取得的成就及其存在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最后探讨了进一步推动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的途径,并强调了在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过程中和社会化完成后的政府责任,这也是本文的创新点所在。
关键词:
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政府责任
一、我国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现状
(一)我国机关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成就和问题
在社会化改革中,机关后勤部门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引入企业管理制度,根据市场的需求,对产业进行优化重组,实现了后勤产业的跨专业、跨部门甚至跨系统和跨地域的联合,在为党政机关服好务的同时,面向市场、面向社会,积极开拓新的服务领域,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是,机关后勤社会化改革在总体上仍然不理想,在运行中还存在许多矛盾和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并解决,如后勤输出无力,服务质量不高;地区发展不平衡;高投入、低产出,经济效益低下;对改革的口头支持多,实际运作少;内部治理结构与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尚有距离;后勤部门对机关和财政支持尚具有一定依赖性以及社会化过程中出现的腐败问题等。
(二)社会化改革中存在的问题的原因分析
1.行政管理职能与后勤服务职能没有彻底分开。一些地方和部门还是习惯于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供给式服务,仍停留在你给钱我服务阶段。经费、人员、编制分开了,但资产不明晰,结算关系没建立,工作没理顺,职能交叉的问题还没有解决。
2.配套政策的滞后性影响了改革进程。机关后勤本身就是一个系统,既涉及机关办公保障,又涉及职工生活服务,如财政体制、工资分配制度等。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不可能成为一种孤立的进程,不可能只是后勤系统的自我完善,不是单凭后勤部门自身的努力所能实现的,还需要配套条件,要和整个社会环境的变化相协调。
3.思想观念上难以摆脱计划经济体制下传统后勤的思维方式。一方面领导缺乏对后勤体制改革的认识,往往把后勤改革看作机构改革的附属品,或者只是机关人员分流的渠道,缺乏对后勤改革重要性的认识,使后勤改革缺乏强有力的支持。另一方面后勤服务部门自身的依赖思想没有转变。参与市场竞争意识淡漠,致使发展思路不明确,措施不到位,缺乏改革信心。
二、我国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的出路
(一)分离体制,实行后勤管理职能与服务职能分开
按照“大管理、小服务”的思路,两个职能分开后,后勤管理部门列入职能管理部门,使用行政编制,是政府行政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①后勤服务从后勤管理职能中分离出来,从行政序列中划出,成立相应的服务机构,实行差额预算管理,拥有法人资格,实行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体制的分离还要依赖于改革原有的核算方式和人员编制。
1.改变核算方式。改变过去完全由机关统收统支统包的后勤服务费用的状况,由机关后勤服务单位独立核算,对自身的成本、资金、经济状况进行审核,变供给式服务为经营式服务后增加了机关后勤服务单位的经济责任,就迫使后勤部门运用经济杠杆,提高资金、设备、人力资源等的综合效益。
2.改革人员任用方式。撤销原用于后勤服务的工勤人员编制,各部门的后勤服务人员全部划出行政序列。新的后勤服务部门的负责人由政府机关任命,机构设置则由其自身依据需要而定。在内部,干部实行聘任制,职工实行合同制。
(二)加快配套措施的建设,为社会化改革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1.改革分配制度。我国机关长期以来实行的是低工资、高福利的分配方式,对职工的工资分配处于不完全状态,通过各种集体福利来弥补货币工资的不足。这些福利有相当一部分是通过后勤服务实现的,形成供给式福利后勤。要进行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必然有赖于改革现行的分配制度,将隐形的、福利的、实物的分配逐渐纳入货币分配,实现福利货币化、服务市场化,使工资分配和后勤服务都能遵循市场经济的要求。
2.相关部门的支持配套措施。相关部门要积极支持机关后勤部门向社会化过渡。例如:计划部门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积极支持机关后勤服务单位兴办服务经营实体。物价管理部门要随着财政体制改革和预算标准的提高,支持机关后勤服务收费标准和价格逐步向市场价格过渡,促进后勤服务商品市场化。税务管理部门也要根据经费自立程度、服务的市场化程度给予后勤部门适当照顾,促使机关后勤服务逐步发展壮大。
(三)打破界限,推行服务联合,努力提高社会化条件下的机关后勤服务质量②
1.机关后勤部门“走出去”,积极拓展“两个市场”。社会化后的机关后勤服务部门区别于一般社会企业的显著特点是要面对机关和社会内外两个市场,既要为机关提供优质的后勤服务,保持在内部服务市场的份额,又要参与市场竞争,拓展外部市场。机关后勤部门要“立足机关、面向社会、走进市场、参与竞争”,在保证为党政机关服好务的前提下为社会提供便捷的专业化服务,实现机关后勤服务由过去的“事业型”、“福利型”,向“经营型”、“社会型”转变。在这种转变下,既解决了后勤经费不足,又能创造一定的物质财富,提高了自我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2.社会服务单位“走进来”。所谓“走进来”,就是原单位今后所需要的后勤服务,凡①
②包钢.《努力适应新形势,加快机关后勤体制改革》.中国行政管理,2004:4 梁作强,张宝山,刘慧.《关于机关后勤体制改革的几点思考》.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6:7
是能由社会提供的,都可以请社会上的第三产业服务行业来提供;凡是由社会提供物美家廉的可以少花钱多办事的,就一定请社会服务行业来提供。引进外部力量为机关服务,参与竞争,把机关后勤部门与社会服务行业通过联合、兼并、租赁、承包经营等多种方式,逐步实现后勤服务社会化,组建专业化的集团或股份制公司,实现资产优化重组,提高机关后勤保障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后勤资源的综合效益。在社会服务单位参与竞争的压力下,也促使机关后勤部门积极探索有利于提高后勤保障水平和竞争能力的组织形式、经营形式,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机关后勤部门的保障水平和竞争能力,提高经济效益。
三、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与政府责任
本文要澄清一种错误的认识:那就是很多人认为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就是把机关现有的后勤服务设施和人员全部交给社会。这种观念没有抓住后勤服务社会化的真正内涵,也脱离了机关后勤的实际情况。在操作上只强调把机关后勤服务单位分出去交给社会,机关后勤服务全靠社会提供,这在实际条件下既不可能也不现实。事实上,无论是在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进程中还是社会化完成后,政府机关都应该承担起应有的责任。
(一)后勤服务社会化过程中的政府责任
1.各级政府领导在思想上、政策上给予支持。各级政府领导要高度重视,大力扶持后勤管理改革中出现的新生事物,提供在人事、财务等各方面的一系列配套措施,为推进服务社会化创造良好的环境。各级领导要选派得力的优秀干部搞后勤,同时要简政放权,鼓励后勤部门的干部职工对改革进行探索、研究,对后勤管理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做实事求是地分析,给予客观的评价。
2.健全和完善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政策法规体系,保障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有序进行。一是要加强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的立法工作,在调查研究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建议国家立法部门将后勤服务社会化有关问题纳入立法日程;逐步建立和完善以人为本的、有利于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和后勤产业发展的法规,使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二是根据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矛盾及时出台相关政策,补充、修订后勤管理体制、机制、财务等规章制度,逐步建立科学合理、标准统一、程序规范的后勤管理服务的规章体系。
(二)后勤服务社会化后的政府责任
即使后勤服务社会化完成后,政府的责任仍然存在。首先,机关后勤服务交给社会上的服务行业后,承包商或代理人都有可能因为自身谋求利益的需要而假公济私,欺诈贪贿,社会化为不法官商勾结提供了土壤。其次,社会上的服务行业关心的是利润的获得,对不具有经济效益的服务,往往规避取巧,而只从事比较有利的事项,这就使得其提供的服务无法满足机关工作人员的需要。再次,由于信息不对称,政府部门往往缺少被委托者的有效监控,在此情况下,容易出现“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因此,即使在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后,政府的引导和适当干预是应该而且必要的。后勤服务社会化后的政府责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
个方面:
1.转变职能,建立健全服务质量监督管理体制。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以后,机关事务管理部门与机关后勤服务保障机构由行政关系转变为经济关系。如何在社会化条件下加强对服务的监管,可持续地提高机关后勤服务保障的质量,是机关事务管理部门职能转变的重要内容。此时,政府就应该建立相应的监督与评估机制对其进行引导,机关事务管理部门应该调整其职能设置,由直接管理转变为间接监管。一些地区成功的做法有增设服务质量监管处,负责代表机关与服务保障机构签订合同及对合同履行情况进行监管,对服务保障提出质量标准要求,并组织实施检查、评估,在体制上确保机关后勤服务质量有人管。①
2.制定相关规范,提高服务的规范化水平。机关事务管理部门应该制定相关规范对机关引进社会服务具体标准做出规定,以提高服务的规范化水平。比如上海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就与财政部门联合制定了《上海市市级机关引进社会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对市级机关引进社会服务的内容、范围、资质要求、方式等作出了明确规定。同时还把机关后勤服务质量管理纳入考试体系,组织力量编写了专用教材,开设了上海市机关事务管理职业资格专业考试,使服务质量管理作为一门科目而规范化、系统化,为加强监管,提高服务质量奠定理论基础。②
参考文献:
1.包钢.《努力适应新形势,加快机关后勤体制改革》.中国行政管理,2004年第4期
2.梁作强,张宝山,刘慧.《关于机关后勤体制改革的几点思考》.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6年第7期
3.《顺应趋势,把握契机,稳步推进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上海市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的初步实践》,http://.cn/detail.asp?newsid=638
①《顺应趋势,把握契机,稳步推进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上海市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的初步实践》,http://.cn/detail.asp?newsid=638
②《顺应趋势,把握契机,稳步推进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上海市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的初步实践》,http://.cn/detail.asp?newsid=638
第二篇:省级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
省级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
几年来,我省省级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逐步深入,在管理体制、管理职能、管理手段、服务机制、运行方式等方面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和努力,取得了一些突破性、实质性的进展,并涌现出了省财政厅机关服务中心、省交通厅机关服务中心、省教育厅机关服务中心、省地税局后勤服务中心等一批发展态势良好的典型。
但从实际情况看,我省省级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与企业化、市场化的发展方向还有一定距离,需要我们继续在市场准入、政策扶持、行业管理等方面进行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创新。
一、改革现状
我省省级机关后勤社会化改革起步于90年代政府机构改革之际。1996年,随着省编办《××省省级机关后勤机构改革实施意见》的发布,省直机关先后成立了14家相对独立的后勤保障机构;2001年,省编办与省直机关事务管理局又联合制定了《关于深化省级机关后勤体制改革的意见》,使省级机关服务中心增加到了30家。
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取得了一定的预期效果,促进了机关政务与事务分开,行政机关更加精干,政务工作更加突出。而后勤从机关剥离则促进了后勤保障工作的规范化,机关对后勤服务的满意率不断上升。事实证明,实现机关后勤服务的社会化是符合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职能转变的内在要求的。主要表现在:
1.初步形成了系统化的服务体系。主要体现为机关服务中心的职责更明确、内部分工更细致。总体来看,中心的服务职能一般包括后勤服务工作的组织、规划与协调,机关办公用房、职工宿舍及其他办公设施的建设、分配和维修管理,机关车辆、配电、冷暖、电梯、电话等设施的购置、保管、使用和维护,机关财务、财产、物资管理,机关会议室、食堂等服务机构的管理,日常办公设备用品的采购、供应和管理,安全、保卫、消防、接待等工作,以出资者身份经营管理机关所属企事业单位,兴办经济实体等。
2.建立健全了后勤服务保障的制度体系。省财政厅机关服务中心先后制定了30多项规章制度,省地税局后勤服务中心和省教育厅机关服务中心也分别重点完善了六个方面的制度。省广电局则由局党组研究出台了《关于加强行政后勤管理工作的若干规定》,该局机关服务中心则制定了《后勤规章制度汇编》。总的来看,制度建设的内容主要涉及车辆管理、后勤服务管理、用人制度、定点采购、财务管理等方面。
3.部分单位尝试兴办经济实体,开始向市场化迈进。省交通厅机关服务中心在这方面走在了前列。该中心先后接手和创办了南戴河日月湖宾馆、固安副食品基地、××优特建材有限公司、内蒙通泰化工有限公司、荣昌工程公司、××交通旅行社等多种经营实体,70以上的实体实现盈利,有两个项目的年盈利水平则已超过了60万元。
可以说,经过几年的努力,我省省级机关后勤体制发生了深刻变革,在管理上逐步实现了由计划型向市场型、经验型向科学型转变,由实物管理向价值管理转变,由经费划拨向结算制度转变,由物资的分散采购、供应向政府集中采购转变。在服务上,由供给型无偿服务向核算型有偿服务转变,由封闭型单一服务向开放型两面服务转变,由缺乏内在活力和动力向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自我激励、自负盈亏转变,从而初步建立了新型后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二、存在问题
尽管我省省级部分机关服务中心事业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机运行中还存在许多需要进一步研究并解决的问题。
1.部门领导对后勤体制改革的认识不足。往往把后勤改革看作机构改革的附属品,缺乏对后勤改革重要性的认识,使后勤改革缺乏强有力的支持。特别是由此引发的部分后勤工作人员思想的不稳定性,成为机关服务中心事业发展的主要障碍。
2.相关职能部门缺乏整体性、系统性的思考。在改革操作上简单化,造成后勤管理和服务分家后关系不顺,影响了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积极性。
3.后勤服务部门“等、靠、要”的思想依然存在。主动参与市场竞争意识甚至市场化操作意识淡漠,致使未来发展思路不明确,缺乏改革的信心。
4.后勤服务人员观念上的行政惯性还较强。往往从行政管理的方式角度看问题,学习市场竞争本领主动性不够,致使后勤服务部门的市场化素质还处于一个较低水平,市场型运作上还缺乏比较成功的战略模式。
5.配套政策的滞后性影响了改革进程。后勤部门在改革中面临着诸如分流人员的社会保障、服务机构与机关建立结算制度、国有资产的划拨与占用等一系列的政策问题,但现有政策对此并不明确,特别是对国有资产的产权、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还缺乏一个统一的或可参照的理想方案,从而延缓了服务机构法人主体的落实。
由上可见,我省省级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仍处于试点阶段,改革的任务还很繁重。
三、改革步骤
深化机关后
勤服务社会化改革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既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按兵不动,必须遵循实事求是、大胆创新、积极稳妥、逐步推进的原则,根据改革的进程,突出重点,分步推进。从战略角度分析,具体可以分为三个战略阶段:
第一阶段,实现体制分开。即将机关后勤行政管理职能与后勤服务职能进行合理分离,根据各自特点和职能要求构筑新的管理和服务体制,使其真正按照自身规律运行。特别是在服务上要转变观念,根据政事分开、企事分开和福利性、保障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分开的原则,确保机关后勤单位法人主体地位得以确立,真正按照市场经济运行规则组织后勤服务单位的服务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发挥市场对机关后勤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实现机关后勤服务的商品化、市场化和产业化。
第二阶段,促进机制转变。主要内容,1、是改革机关后勤服务经费的拨付方式,建立和完善后勤服务费用结算制度;
2、是改革机关后勤服务部门的管理模式,建立新的服务运行机制,按照企业化管理的要求,深化服务部门内部的财务、资产、人员和分配制度改革;
3、是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优化服务经营结构,积极拓展服务经营领域,推进服务联合,扩大服务的规模效益;
4、是按照现代企业管理的要求,推进后勤服务机构的转制步伐,积极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最终成为独立的企业法人单位。
第三阶段,完善市场条件。培育机关服务消费市场是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的重要前提和主要内容。在形成机关行政主体和后勤服务门市场法人主体的基础上,积极创造条件,培育并最终形成机关后勤服务的需求和供应市场。同时,进一步规范和监管机关后勤服务市场,调整、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尤其是利用政府采购方式制定机关后勤服务市场的准入制度,加大机关后勤服务市场对内对外的开放程度,为机关后勤服务部么走向社会、社会企业进入机关奠定基础,形成两个服务主体的公平竞争格局,从而强力推进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的进程。
从实际情况看,目前我省省级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还处于第一阶段的初期。所以,近期改革的重点是在稳定现有的机关服务中心的基础上,制定并实施扶持性的政策措施,“扶上马送一程”。
四、发展战略
从未来着眼,机关后勤服务的社会化改革,就是实现机关后勤服务的市场化供应。但毕竟我们还处于起步阶段甚至探索阶段,因此省级机关后勤服务中心现在及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的发展战略应是稳中求进,逐步完善服务职能,提高服务效率,形成服务特色,先占领机关内部市场,再图向外扩张。为顺利实现固本强源的战略目标,机关后勤服务中心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牢固树立竞争意识、服务意识、质量意识和品牌意识,用优质服务和良好的企业形象去占领后勤服务保障市场。
二是引入竞争机制,全面推行干部聘用制和工人合同制,实行岗位管理责任制以及相应的选聘、奖惩制度,建立灵活有效的分配激励机制,实行多种分配形式和方法,使贡献、绩效与收入挂钩,充分调动广大后勤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是根据机关后勤保障行业的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有计划地对机关后勤服务保障队伍在年龄、科学文化知识和业务技术等方面的结构进行合理的调整。
在机关服务中心通过强化对内服务完成一定的实力积累后,为合理配置机关后勤资源、实现整体规模效益,应在从主体分离出来的基础上,以优良资产为龙头,以资产为纽带,以市场为导向,以价值规律为杠杆,对现有后勤服务保障机构逐步实行联合,走专业化、产业化、集约化的发展道路。可从各部门的实际需要出发,因地制宜地采取多种形式:
1.从服务保障内容上,可实行整体联合,也可实行宾馆招待所、物业管理、餐饮和用车等服务保障项目的单一联合。
2.从服务保障对象上,可按部门和系统组织联合。
3.从服务保障的空间上,可打破部门和系统的界线,组成跨部门的综合或专业服务保障中心。
4.从联合的方式上,可根据市场发育程度,组建集团公司、租赁公司、股份有限责任公司、股份合作公司或实行兼并等。
为推动这一工作,建议由省机关事务管理局牵头,成立省级机关后勤服务保障集团,负责有关后勤服务保障的指导与协调。
五、政策选择
从宏观管理的角度看,政策是主要推动力。
考虑到机关后勤改革涉及的问题既多又新,政策必须能够充分体现“统筹兼顾、稳中求进”的原则,既要统一筹划、整体设计,与国家经济改革相衔接,与国家政策制度调整相结合,又要考虑各单位的具体情况和差异、市场发育程度、干部职工的承受能力等,在改革范围、实现形式、运作机制上因地制宜、区别对待,正确处理当前改革与长远发展、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专业分工与行业协作、行政主体与后勤服务主体的关系。从实际出发,目前急需出台的扶持政策:
一是目前机关后勤不良资产较多,仅靠现有资产存量启动比较困难。为此,政府应增加对机关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财政投入,用增量带动存量,促进机关后勤改革,保障机关正常运转。
二是从机关分离出来的服务保障单位,服务对象具有特定性,服务项目和范围又受到局限,收费标准还要考虑服务对象的承受能力,对此应在一定时间对这些服务保障单位适当减免其营业税、所得税和其它社会摊派,扶持起发展。
三是采取老人老办法、新人新政策,妥善解决好下岗分流职工和分离出来的后勤职工的社会福利保障问题,对下岗分流的职工应提供培训、建立安置基金、在一定时间减免其兴办经营实体或企业税收等优惠政策。
四是允许机关后勤单位与其他企业共享企业改制、兼并破产、再就业工程、住房建设优惠政策。
五是逐步提高公务员工资,将过去的住房、用车、餐饮及其它“暗补”的福利转化为货币化的“明补”理入工资,同时逐步提高机关经费保障标准。
六是以资产为纽带,科学界定资产范围,允许在机关分离后勤服务保障实体时人随资产走,将后勤服务实体原有资产无偿划拨给分离出来的单位,也可根据部门实际采取租赁、买断、托管、控股、股份制等多种方式。
第三篇:浅析机关部门后勤服务社会化问题
免费
分享
创新
浅析机关部门后勤服务社会化问题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后勤保障的重要地位,历来为兵家所看重。和平时期,国家机关的高效运转仍然离不开积极有效的物资供给和事务保障。长期以来,我们国家机关的后勤服务方式都处于一种小而全的自我封闭状态,吃、住、行,甚至理发、洗澡、幼儿托管都是完全依靠机关自办来解决。据不完全统计,我们依赖编制供养的后勤人员占到了整个机关人员总数的18%还多,很大程度上成了政府正常运转的包袱和负担。
后勤服务社会化是指突破自我封闭的配套模式,通过引进竞争机制,依靠社会上的第三产业提供机关内部服务事项,完成优质、高效、低耗的事务服务保障,从而帮助党政机关摆脱过多事务的干扰和机构编制、经费超支的压力,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人、财、物的综合效益,确立党政机关在人民群众中的良好形象。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步伐加快和力度加大,国家财政体制不断健全,服务产品供给不断丰富,社会分工不断细化,尤其是思想意识的不断解放,使得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成为一种可能,而且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力度向前推进。主要表现在,一是用工方式的社会化。后勤服务岗位编制内用人逐步减少,取而代之的是人事代理和合同聘用的用工模式,服务人员与机关之内的人身依附关系被有效剥离。二是服务内容的社会化。保安、保洁、绿化、餐饮这些原本机关自己来做的事情,都开始由社会来代办了。三是管理机制的社会化。一些由机关投资开办的服务实体(很多是事业单位性质),如宾馆、饭店、会议中心、物管中心、接待车队等都不同程度地推向了市场,与社会融为一体。机关后勤服务的“破墙透绿”,打破了封闭,取消了蕃篱,弱化了神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已是不争的事实。长远看,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是一种必然趋势,既是社会分工的需要,也是保障透明的体现,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文明和进步。然而,机关办后勤和机关服务分工封闭化,是我国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它的社会化不但涉及财政、物价、税收、工资等政策性问题,同时还涉及体制、机制以及社会服务业结构等多方面的改革事宜,需要一个长期的渐进过程。
免费
分享
创新
就当前而言,一方面要适应形势要求,加快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的推进步伐,通过梳理和甄别,将一些零星、琐碎、同时又是社会相对成熟、能够承接的服务事项,如保洁绿化、设备维修等完全交给社会去处理。简而言之,就是拿钱买服务。另一方面,对那些事关广大干部职工切身利益的服务内容,如食堂、餐饮、消防、安保等通过设置准入门槛的方式,招聘、引入资质齐全的社会专业公司签约运转,而对那些涉及内部保密事项的服务内容,如财务、信息、机要、警卫接待等则务必安排编制内人员亲力亲为。同时在对接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的具体过程中,还应把握好这样几个关系。一是放手与撒手的关系。利用社会力量剥离后勤服务内容,应该放手运用市场和商品价值规律进行调节,但放手不等于撒手,尤其对一些涉及人员安全的食品及大宗物品的采购事项,必须指定专人负责,而不是撒手不管。二是托管与监管的关系。对于通过正常渠道进入机关承接承包后勤服务事项的社会团体和企业,在严格履行托管合同的前提下,必须重视和发挥机关后勤管理部门的监督管理作用,尤其是对社会人员的素质审核及企业服务质量的标准评判,要做到心中有数,控制变通。三是规则与原则的关系。引进社会服务,照章办事是一个规则问题,但对于一些事关重要的要求,则必须坚持原则,如安全的要求、健康的要求、节约的要求、廉洁的要求务必恪守,绝不允许突破原则底线。四是主动与被动的关系。无论从政治、社会、经济哪个角度去考量,也不管你愿不愿意,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都将踏着时代变革的节奏,融入改革大潮,成为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标志。也正是因为如此,我们置身在机关事务管理工作一线,从事机关后勤服务保障工作的同志,应该有一种主动作为的意识和意志,从思想上端正认识,从行动上积极投入,切实增强改革过程中各种动态因素的管控能力,尽可能将过渡期缩到最短,在确保目标与效能的统一上,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
资料来源:http://www.xiexiebang.com/data/xdth/
第四篇:改革机关后勤服务工作
改革机关后勤服务工作
2011年,是工商联系统全面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工商联工作的意见》的一年,改革机关后勤服务工作。中央16号文件明确指出,新时期做好工商联工作,对于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为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凝聚最广泛力量,具有重要意义。16号文件的颁发,标志着工商联工作登上了新起点,给我们提出了加强自身建设,立足本职,强素质、创佳绩的新课题。全国工商联机关服务中心作为机关的直属事业单位,肩负着为机关工作提供后勤服务的职能。当前,如何贯彻落实新文件,围绕机关中心工作,不断提高后勤服务保障的能力和水平,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一、统一思想,转变观念,在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和实际工作中,培养锻炼一支队伍。
服务中心工作与机关工作有着非常紧密的关联性。在全党全国开展的创先争优活动中,我们按照机关的统一部署要求,结合学习中发16号文件,以抓学习、转观念、促工作,求发展为着力点,以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立足后勤服务本职工作,苦练内功。在学习中我们认识到,16号文件提出关于加强机关建设的每一条内容,都和服务中心工作有直接关系。从为全国非公有制经济服务领域来说,机关业务部门是直接服务,服务中心是间接服务,二者是相辅相成关系。只有后勤服务保障不掉链子,妥善解决干部职工的后顾之忧,才能增强我们队伍的凝聚力,保证工商联为非公有制经济的高质量服务。承担后勤服务的工作人员在管本行的同时,同样需要懂全局,议大事,要站在全局的高度,找准后勤服务提高标准的切入点。要具备政治理论素养,也具备现代化科学管理知识,才能实现与新时期工商联工作相匹配的后勤服务水准。
在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中,领导干部以身作则,加强党员干部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保持优良作风,克服工作中的畏难情绪。实现被动变为主动、经验管理变为制度管理的思想观念转变,适应新时期工商联工作发展的需要。
构建内部***氛围,保持人员团结、稳定。新文件出台,我会机关搬入新大楼办公指日在即。要创造出新气象,需要靠全体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结合机关服务中心工作层面分散,岗位分类多的特点,我们注意分出不同层次群众的思想基础,有针对性抓工作。正确对待群众反映的问题。注意多和基层同志沟通,及时做疏导和化解工作。增强基层党员对新文件的理解和对组织的支持信任,注重带好队伍。
二、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提升后勤服务工作的质量、水平,工作总结《改革机关后勤服务工作》。
为全面履行新世纪、新阶段为党和国家中心工作提供坚强保障的要求,现代化后勤建设的总目标是:着力将保障体制向一体化推进,保障方式向社会化拓展,保障手段向精细化发展,向信息化迈进,后勤管理向社会化转变。
从中央国家机关后勤体制改革总体情况看,大部分部委经历了十多年后勤改革的艰辛进程,实现了服务保障资源统筹,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创新服务保障模式,按照政事分开、政企分开、管办分离的要求转变机关服务举办机制,积极探索劳务派遣制,实行合同契约管理,推进机关物业服务、餐饮服务社会化管理,有效地提高了服务水平。由于机关事务工作中长期存在体制机制不够完善,权责不协调,资源不统筹,标准不统一的问题,使得后勤管理的总体水平还处于国家整体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和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的滞后状态。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改革机关服务保障模式的要求就更加迫切。后勤机构设置得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后勤保障体系的运行及其效率。后勤组织的设计是根据主办单位的需要决定的,其核心是权责分配,同时也表现出一般原则,如经济、协调、效能的原则。一个经济、协调的组织,应具有权责明确的结构。后勤保障体系本身的各个环节中,都存在着确定职位、赋予责任、接受权力和利益分配的关系。应将组织目标分解,确立到部门和个人,推动整个系统的良性循环。组织的协调,依赖于内部信息联系和组织化水平。后勤组织结构及功能的调整和再设定,是国家机构改革中的重要一环,是机关后勤改革的重要课题,这种调整设计伴随着这样三组关系:管理职能与服务职能及其机构的关系;政务与事务的关系;集中与分级的关系。处理好这些关系,就能实现后勤服务效能的原则。
根据16号文件关于改进机关工作,提高执行力的总体要求,建立科学合理的组织结构体系后,机关服务中心的全体人员从思想上还要着力增强服务意识。要做到主动服务,在全局工作中找准后勤服务的位置,加强学习,坚定理想信念。在工作中具有前瞻性的思考,服务就会变得主动;要做到细化服务,学会换位思考,善于从细微之处发现和解决问题;要做到延伸服务,有了主动意识,就会有延伸的空间。争取在标准化服务基础上,根据不同需求,提供差别化、个性化、人性化服务。
三、以求真务实的精神,实践新办公楼后勤服务模式的运行与管理。
机关新办公楼物业管理采取服务外包,全委托社会专业化公司管理的模式。按照这种服务模式,机关作为管理者与后勤服务生产者的角色分离。机关仍对事务性工作进行总体规划和决策,服务工作项目交给选定的物业公司,用签订合同,建立契约关系约束代替了过去的行政机构直接管理。这对我们而言,是一种全新的管理方法和思想观念的改变。专业化的物业管理,把后勤服务纳入了统一、规范的流程,同时也约束我们使用部门要建立相应的指令接口,尽量避免随意性和无计划性。这时机关后勤部门的责任不是减轻或推卸掉了,而是要制定和完善相应的规章制度,改善监督手段和方式,加强对物业公司服务项目的监管,把好服务运行过程的质量关、安全关、成本关。物业管理的目标是全方位,运行顺畅,服务到底。
新模式的运行,会有一个磨合过程,也是我们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实现现代化管理的一次极好学习实践过程。结合这次服务管理模式的转变,我们进一步探索内部结算,成本核算。理清现有可运营资产关系,努力开发经营创收项目,逐步实现资金链和服务链并轨,确保服务质量,为保证机关高效有序运转,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第五篇:事业单位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调研报告
事业单位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调研报告
[ 作者: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后勤管理工作委员会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2447
文章录入:
admin ]
最近,我们对近百个事业单位开展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的情况进行了调研,在调研的事业单位中,80%是中央事业单位,其余是地方事业单位。在中央事业单位中除少数属于中央和国家机关(含中央直属事业单位)的服务中心外,主要是各行业的中央科研事业单位(包括改企转制的中央科研事业单位),有核工业、航天、航空、船舶、兵器、电子、中煤、机械、钢研、有色、矿冶、建筑、建材、电信、纺织、水利水电、邮电等行业的中央事业单位。地方事业单位主要是农科系统单位。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事业单位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初步实现了六个转变
——后勤服务体制从机关型、事业型向实体型、企业型转变。目前,我国绝大多数事业单位的后勤服务部门实行了与主体机构分设、内部分立。主要做法:按照“精干主体、分离分立、转机建制”的思路,将后勤服务部门从主体机关行政序列分出,成立了服务中心、后勤集团、三产发展中心等后勤经济实体,实行了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有的伴随着主体改企转制,一步到位成立了物业公司、服务公司、实业公司等后勤服务企业。例如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在整体改企转制时,不仅成立了代表主业的技术类企业,同时成立了北京大唐物业管理有限公司等后勤服务类企业。大唐物业管理有限公司成立后,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事企分开、管理科学”的总体思路,走集约化、社会化、企业化发展路子,积极引进竞争机制,实行独立核算、自主经营,对内实行有偿服务,对外开拓市场经营。通过招投标拓展了多个社会物业管理项目,不仅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而且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又如北京长城航空测控技术研究所在整体转企改制后,对后勤服务部门也进行了转企改制,成立了北京大北物业管理公司,并把物业管理作为一项支柱产业,走“物业搭台,科技唱戏”的路子,不仅解决了单位办社会,而且为物业社会化、市场化、产业化发展构建了一个良好平台。之后,该所为推进北京大北物业管理公司进入市场,大胆引进民营资本,与社会专业公司合作,对北京大北物业管理公司进行了股份制改造,建立了股权多元化的现代企业制度。北京大北物业管理公司通过实施市场化经营、产业化发展,建立了较强的管理品牌和资信能力。2007年,航空工业集团在发展战略调整时,将该所确定为航空工业集团房地产和物业管理的发展平台,为北京大北物业管理公司产业化发展带来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后勤服务机制从行政型、福利型向市场型、商品型转变。绝大多数事业单位,在改革后勤服务体制的同时,按照企业化管理、商品化服务、市场化经营的要求,积极转换后勤服务机制。主要做法:一是建立经济核算机制。打破传统的“养人办事”模式,建立“以事定费”模式。即根据不同类型的后勤服务工作,分别采取单位保障、项目收费、购买服务等分类管理形式,促进了后勤服务管理向内涵型、质量型、效益型转变;二是建立竞争激励机制。后勤经济实体和后勤服务企业根据国家人事、劳动、分配制度改革要求,实施用人用工及分配制度改革,形成岗位靠竞争、收入靠贡献的激励机制;三是建立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机制。后勤经济实体和后勤服务企业利用现有后勤资源,盘活存量资产,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例如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将后勤服务部门从主体机关序列里分出后,成立了爱德服务总公司,他们以企业化管理、市场化经营为方向,积极转换后勤服务机制,从而改变了后勤服务部门依赖主体、不讲成本、不讲核算、不讲效益的状况,形成了自主经营、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新型后勤服务机制,为后勤服务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以主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构建该院科研生产保障体系和促进后勤服务产业化为重点,对后勤服务体制、机制进行了多次改革,通过改革后勤服务体制,形成了职能分开,相互有机联系的后勤服务体制;通过转换后勤服务机制,形成了契约式管理、规范化服务的后勤服务机制;通过强化内部管理,形成了服务为先、竞争有序的后勤服务保障体系。——后勤服务方式从封闭型、自我型向开放型、社会型转变。许多事业单位按照社会化、市场化要求,面向市场,开放搞活。主要做法:一是面向社会,走向市场。后勤服务实体和后勤服务企业,在为主体做好服务保障工作的同时,利用自身的人力、物力和服务优势,积极参与市场竞争,从而扩大了经营规模,降低了经营成本,增加了市场份额。同时,也锻炼了后勤队伍,提高了后勤服务保障能力;二是开放内部市场,引进社会服务。后勤经济实体和后勤服务企业,在对现有职能梳理、分析的基础上,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将单位内部一些效益低、可以社会化的服务项目,通过租赁经营、社会经营、委托经营等方式,交由社会专业公司承担,变单位办后勤为部分依靠社会办后勤,从而降低了服务成本,提高了服务专业化水平;三是后勤服务设施实行社会共享。例如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积极吸收社会服务资源为单位提供服务,由自办后勤变为向市场“购买”服务。现在该院的动力运行、机电维修、保安、保洁、办公用品、餐饮、绿化等后勤服务项目全部交由十多家社会专业公司承担。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51研究所整合后勤资源,把过去分散管理的设备、仪器仪表、后勤、基建等业务集中合并为一个部门管,变“单打一”为“合成军”,为自身和社会提供服务。
——后勤服务管理从粗放型、经验型向科学型、现代型转变。事业单位按照“管理科学化、保障法制化、服务社会化”的方向,在改革后勤服务体制、机制的同时,重视加强后勤服务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建设。主要做法:一是规范后勤服务管理职能,完善后勤服务管理制度;二是努力运用信息化、电子化、网络化等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提升后勤服务管理的科技含量,提高后勤服务管理水平;三是以建设节约型后勤为契机,从资源使用、管理等方面,抓好资源节约工作,不仅控制和减少了资源浪费,而且提高了后勤服务管理水平。例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在后勤服务管理方面,制定了机关后勤服务发展战略,即以科学的质量管理为基础,以先进的信息化管理为支撑,以创造和谐的工作氛围为保障,构建优质高效的知识型后勤服务体系。并以此为指导,积极引进质量管理体系,开发电子信息管理系统。通过实施后勤服务管理创新,提高了后勤服务保障能力,提升了后勤服务管理水平,促进了后勤组织文化建设。又如中国农科院以建设节约型后勤为契机,以提高后勤服务管理水平为龙头,在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增强职工节约意识的同时,一方面实行财务刚性预算,抓好经费的有效控制,另一方面开发资产资源,促进资源效益的最大化,不仅有效发挥了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益,而且提高了后勤发展的经济实力。
——后勤服务自我发展能力从依赖型、弱小型向自立型、发展型转变。事业单位的后勤经济实体和后勤服务企业通过走向市场拓展经营,调整服务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及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不仅提高了后勤服务保障能力,而且提高了后勤服务自我生存发展能力。例如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后勤集团在搞好对内服务的同时,提出了“战略牵引、项目带动、苦练内功、规范管理”的后勤发展战略。战略牵引,即通过发展工程经济、会议经济和旅游经济,培育后勤支柱产业;项目带动,即“以项目促发展”,他们先后承担了我国快堆和先进堆辅助系统的安装调试任务,承担了该院消防楼、武警营房楼基础设施的改造任务,承担了该院工程物资集中采购任务;苦练内功,即不断增强后勤自我造血能力,提升后勤服务保障能力;规范管理,即实现后勤服务管理从粗放式、经验式管理向规范化、制度化管理转变。通过改革探索,不仅提升了后勤服务保障能力,而且提高了后勤服务的经济实力和市场竞争力。
——后勤服务队伍从老化型、弱小型向专业型、优化型转变。事业单位的后勤经济实体和后勤服务企业为了适应新形势,求得新发展,更加重视后勤队伍建设。主要做法:一是加强后勤队伍的理论学习和教育,增强后勤人员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增强后勤人员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爱岗敬业精神,激发后勤人员做好后勤工作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二是开展各种形式、不同层次的业务培训工作,调动后勤人员学文化、学管理、学经营、学技术的积极性;三是根据工作需要,引进高学历、会经营、懂管理的人才,改善后勤队伍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四是加强后勤领导班子建设,提高后勤领导班子经营管理、科学决策水平和廉洁自律、依法办事能力。例如北京大唐物业管理有限公司经过多年努力,目前公司本科、硕士以上学历人员占到管理层的近90%。中国科学院行政管理局引进博士生1人,硕士生18人,本科生92人,全面提升了团队能力。
上述六项初步转变表明,我国事业单位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一个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和主体事业需要的、符合我国国情和后勤自身发展规律的新型后勤管理体制正在逐步形成。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不仅有力的支持了事业单位的发展,而且对于促进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事业单位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上述六项初步转变,既是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的亮点,也是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的难点,当前,我国事业单位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一是后勤服务体制还没有完全走出“单位制”、“小而全”的传统体制模式,旧的体制模式还没有完全突破。有些事业单位迄今仍然维持传统的机关型、行政型体制模式,有些后勤服务部门,虽然在形式上实行了角色转换,但是实际上还没有实现本质意义上的转换,从总体上看,“单位制”、“小而全”的传统体制格局还没有根本改变。
二是后勤服务机制还没有完全形成具有生机和活力的运行机制,行政化色彩还比较浓。有些事业单位后勤服务部门与主体机关实行机构分设、内部分立后,与主体还没有建立科学合理的服务核算制度,仍然停留在拨款制阶段,没有实行成本核算和有偿服务;有些事业单位后勤服务部门转企改制后,经营性资产仍在主体机关名下,后勤服务企业只有使用权,没有法人财产权,无法进行资产运营,后勤服务企业很难成为一个真正的企业。由于企业化、市场化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后勤经济实体和后勤服务企业还没有完全形成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运行机制,还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三是后勤服务方式还没有完全走出封闭型、自我型服务,后勤服务市场化、社会化程度还不高。由于现阶段事业单位后勤服务部门对主体的依附性、后勤服务对象的局限性、后勤服务观念的习惯性、后勤服务成本的不完全性,使得后勤服务单位参与市场竞争的意识还不强,有的不敢走出去,也不愿引进来,走出去怕竞争不过社会服务业,引进来怕把自己冲垮,所以,后勤服务市场化、社会化程度还不高。
四是后勤服务管理还缺乏创新意识,科学化、现代化管理水平还不高。有些事业单位后勤服务部门,在转为后勤经济实体或后勤服务企业后,没有及时采取与之配套的管理措施,以改革代替了管理,致使后勤服务管理制度不完善、过程不完整、执行不严格,粗放型、经验型管理还比较普遍,科学化、现代化管理水平还不高。
五是后勤服务自我发展能力还不强,后勤服务社会化的经济基础还比较脆弱。由于历史原因,事业单位后勤服务专业化程度低;后勤服务设施设备陈旧老化、科技含量低;后勤服务单位规模小,形不成产业。加之经营开发受到资金和政策限制,后勤服务单位自我发展能力普遍不强,缺乏后劲。
三、深化事业单位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的建议
一、加强后勤改革工作的领导。我国事业单位多、涉及面广,后勤改革涉及多方面利益关系,政策性强,仅靠事业单位自身是无法完成的。希望国家能明确一个牵头部门,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协调各有关部门,及时研究解决后勤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确保改革工作稳步推进。
二、加强事业单位后勤改革的研究和舆论宣传工作。事业单位后勤改革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组成部分,关系到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关系到事业单位的正常运转和职工队伍的稳定。因此,必须深入研究后勤改革,做好舆论引导,提高各有关部门包括事业单位对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重要性、复杂性和长期性的认识,高度重视、切实做好这项工作。
三、建立科学合理的后勤服务结算制度。要理顺事业单位机关与后勤经济实体和后勤服务企业的核算关系、服务契约关系和收益分配关系,合理确定后勤服务经费标准,使后勤经济实体和后勤服务企业的服务有价值补偿机制,经营有持续发展机制、管理有有效监督机制,提高后勤经济实体和后勤服务企业的自我生存发展能力。
四、明晰后勤服务企业的法人财产权。按照现代企业制度产权明晰的要求,要理顺事业单位机关与后勤服务企业之间的产权关系,解决后勤服务企业的法人财产权问题,为后勤服务企业走向市场进行资产运营,真正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