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宿舍管理新模式探索——论高等学校学生公寓的后勤社会化改革(五篇)

时间:2019-05-14 19:11: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等学校宿舍管理新模式探索——论高等学校学生公寓的后勤社会化改革》,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等学校宿舍管理新模式探索——论高等学校学生公寓的后勤社会化改革》。

第一篇:高等学校宿舍管理新模式探索——论高等学校学生公寓的后勤社会化改革

高等学校宿舍管理新模式探索

——论高等学校学生公寓的后勤社会化改革 摘 要:大学生宿舍最能反映大学生的生存现状,其管理成效关系着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良好习惯的养成.如何将思想政治工作潜移默化地融入宿舍管理中,对于净化校园育人环境,树立良好的校风、学风和培养合格大学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当前高校学生宿舍管理存在的问题解剖入手,以重庆文理学院对宿舍管理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为例进行论述,关键词:大学生 宿舍 管理 探索

取缔楼幢管理,实行区域统管 所谓楼幢管理就是每幢楼一位生活老师。这种管理模式将一个生活社区划块管理有很大的弊端,且多数生活老师将自己的工作职责看成是管好学生保平安。其实不然,在大学生生活区。最主要的是思想渗透,这就要求生活区的辅导员要具备知识,修养,资质,要能够做好学生的政治思想工作,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亲和度。耐心,公平地处理好生活区的各种问题,与学生多交流,常沟通,日复一日,使学生真正能够做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服务。但据目前我国大学生宿舍区的管理情况来看,具备这种师资条件的大学生生活社区很少。根据本人近两年在大学生生活区工作的情况来看,要管理好一个大学生宿舍区,最好还是区域统管效果较好。整个生活区的卫生,文化,安全等都是统一管理模式,几千人左右的宿舍区由3到4人按分工管理,这样的效果真的很不错。当然这几名管理人员一定要具备吃苦耐劳的精神。

许多高校进行后勤社会化改革以后,学生宿舍由后勤公司进行管理,从管理权限来讲,他们只能对学生住宿及宿舍管理过程中的财、物进行管理,对学生住宿进行服务,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住宿环境,而对学生行为管理权力十分有限,更谈不上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当中出现的违反学校纪律但对宿舍或公寓设施没有任何影响的行为时,出现有时想管,但不敢去管;有时该管,但不愿管。长此以往,就容易出现学生管理部门或管理者与后勤集团的管理者和工作人员在学生宿舍管理工作当中的“两层皮”。这种情况,对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是非常不利的。

建立良好的学生社区(宿舍)文化氛围,寓思想教育于宿舍文化建设之中。学生公寓是学生学习、生活和活动的重要场所,良好的公寓文化氛围对于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激励作用。因此,应高度重视学生公寓文化建设,通过在学生公寓设置宣传橱窗或宣传栏,经常性地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宿舍文化竞赛活动,如“文明宿舍评比活动”、“最佳床头设计活动”、“宿舍装饰比赛活动”、“我爱宿舍”征文比赛等方式,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他们爱国、爱校的热情,提升学生公寓的生活品位,营造良好的生活氛围,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进公寓工作的开展。

一、齐抓共管,做到服务、管理、自律三线合一。

齐抓共管,提高文明服务质量和管理效率。学生宿舍的管理,是一个需全校多方协调配合的系统工程。要将学生宿舍管理好,做好学生宿舍的思想教育工作,不能只依靠后勤公司或学校的某个部门,只

有相互协调、配合、齐抓共管,才能做到密而不疏,管而不漏。构建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自律线”。学生公寓工作中学生是主体、是内因。建立一支学生自我管理队伍和民主监督机构,让部分优秀学生积极参与学生公寓的管理和服务,监督各项制度的执行。在宿舍的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高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才能最终达到管理目的。

二、把学生在公寓的表现纳入德育考评

把学生在生活区的表现,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考核、学籍考核的内容,作为评优、评定奖学金和助学金等的重要依据。探索具体的考核方法和途径,合理确定分值,使考评准确、真实反映学生在公寓中的表现,真正起到导向作用。在考评中,吸收公寓管理等部门参与,实行一票否决制。

此外,把学分引进学生公寓,把学生在公寓中的表现列为思想品德课的实践环节。学生在公寓中的表现,由任课教师、楼长、辅导员和学生干部负责考核,考核内容为:遵纪守法、爱护公物、内务卫生、安全意识、团结友爱、文化建设等。考核采取检查、抽查、突出问题记录、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每周统计,每月汇总。公布出每学期成绩,作为思想品德课成绩的一部分。

三、积极推进学生党团组织进公寓。

把学生党团组织建到公寓,积极探索在公寓建立学生党、团组织,扩大覆盖面、增强辐射力的具体形式。既可以在现有校、系(学院)、年级、班学生党团组织体系的基础上,以寝室为单位建立学生党团小组,也可以根据公寓规模的大小,以一幢或几幢公寓为单位建立学生临时党团支部。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建立“党员宿舍”,设立“流动红旗”,张榜公布学生党员名单,让其身份公开化,建立双向的监督机制。

总之,高等学校学生公寓的后勤社会化改革,对于新时期学生公寓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说,机遇和挑战并存。要做好这项工作,就要求我们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开拓思路、大胆创新、结合实际,不断探索学生公寓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把学生公寓建成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

第二篇:高等学校社会化学生公寓收费管理暂行办法[推荐]

高等学校社会化学生公寓收费管理暂行办法-苏价费〔2002〕369号

------------------

江苏省物价局 江苏省财政厅 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印发

《高等学校社会化学生公寓收费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苏价费〔2002〕369号 苏财综〔2002〕162号

各高等学校:

现将《高等学校社会化学生公寓收费管理暂行办法》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高等学校社会化学生公寓收费管理暂行办法江苏省物价局江苏省财政厅江苏省教育厅二○○二年十月十八日

高等学校社会化学生公寓收费管理暂行办法

为适应我省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需要加强高校社会化学生公寓收费管理,根据原国家教委、国家计委、财政部《高等学校收费管理暂行办法》(教财〔1996〕101号)第十三条有关规定,特制定本暂行办法。

一、高等学校社会化学生公寓收费标准审批权限

高等学校社会化学生公寓收费标准由省物价局会同省财政厅、省教育厅制定。

二、高等学校社会化学生公寓收费标准制定的原则

高等学校社会化学生公寓收费标准按实际成本确定不得以盈利为目的。高等学校社会化公寓收费标准实行优质优价政策,根据住宿条件不同,收费标准分为三档;具备一般条件的公寓执行中等收费标准,具备较好条件的公寓执行较高的收费标准,条件较差的公寓执行较低的收费标准。

三、高等学校社会化学生公寓管理的内容

学生公寓必须实行物业管理。学校要高度重视对学生公寓的管理,与物业管理部门密切配合,共同探索和创建符合教育特点的新型物业管理模式。物业管理部门要强化为学生学习和生活服务的意识尊重学生的意愿。实行公寓化管理的服务项目主要有:

l、公寓门外走道、楼梯等公共场所有专人负责打扫卫生;

2、公寓有专人管理,负责安全保卫、收发传达等工作;

3、定期为住宿学生洗涤被套、床单、枕巾(一般每月一次)。

四、高等学校社会化学生公寓具备的一般条件

学生公寓标准一般按4-6人间设计,生均居住面积(含阳台、客厅但不含卫生间)达到或超过4平方米;

每间公寓配有窗帘、漱洗间、厕所;或按套房设计:3-4间共用激洗间、厕所,有共用客厅;

每人配备一套住宿设备,包括:床、桌、椅、橱架等。

五、高等学校社会化学生公寓收费标准

(-)具备一般条件的社会化学生公寓执行中等收费标准。现阶段收费标准为:每间宿舍住4人及以下的每生;每年不超过1200元;每间宿舍住5-6人的每生每年不超过l000元;每间宿舍住7-8人的每生每年不超过700元。上述收费标准中电量限为每生每年80千瓦时,用水量限为每生每年40吨。

(二)条件较差的社会化学生公高执行较低的收费标准。有些学生公寓由于是利用社会闲置房改造而建成的,没有完全达到如前所述的一般条件,如每楼层共用一个漱洗间、厕所,或人均居住面积达不到4平方米,其收费标准应在中等收费标准基础上按相应级别降低200元收取。

(三)具备较好条件的社会化学生公寓执行较高的收费标准。有些学生公

寓在达到一般条件的住宿条件基础上,每间宿舍还配备了电话、电热水器(容量不得少于80升)或供应管道热水等,其住宿费标准可适当提高,具体收费标准为:4人间每生每年不超过1500元(套间需每4人配一台电热水器),5-6人间每生每年不超过1200元(套间需每5人或6人配一台热水器)。上述收费标准中包含的水电量在一般公寓水电限量基础上另加:使用热水器的电量每生每年240千瓦时,水量10吨;使用管道热水的热水量限为每生每年12吨。超过部分由学校按成本收费。

(四)个别民办高校学生公寓装备了更高档的设施其收费标准由省物价局会同省财政厅、省教育厅另行核定。

六、应允许学生自由选择与自己经济能力相适应的学生公寓。为照顾经济困难的学生,满足不同经济层次学生的需求,普通高校(不含民办高校)社会化学生公寓中条件一般(收费标准在1000-1200元,含l000元、1200元)的学生公寓的比例不得少于50%,条件较差(收费标准在l000元以下)的学生公寓比例不得少于20%。

七、现行学生公寓不再区分校内校外,统一按本暂行办法执行。

八、未达到社会化学生公寓管理要求的普通学生宿舍收费标准仍按原规定执行,即每生每年500元

九、中专校、成人高校、高等学校委培研究生社会化学生公寓达到相关条件的可参照同类收费标准执行。

十、本暂行办法自颁布之日起执行。此前有与本规定不符的以本规定为准。

第三篇:我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我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龙岩师专曾兵

近年来,我校后勤改革工作在校党政的领导下,紧紧围绕“社会化”改革这一实际问题,立足校情、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在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统一布署下,按照“早改革,早受益”和“先剥离,后规范”的工作思路,于2000年7月出台了“龙岩师专后勤综合服务改革的实施意见”,全面启动后勤社会化改革。经过近一年的改革实践,取得了可喜的效益,积累了一些经验,从而使我校后勤改革出现了新的局面,逐步走上了社会化的改革之路。

1、主要做法

我校后勤改革采取“先剥离,后规范”方式,以体制改革促机制转换,组建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自我积累的学校后勤经济实体,并逐步建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学校发展要求的新型后勤服务保障体系,力求使后勤服务让学校满意、师生员工满意、后勤职工满意,逐步实现后勤服务社会化。主要做法有:

1·1在管理体制上,按照“事企分开,两权分离”的原则,实行人员分流,资产重组,在原总务处“一体二制”的基础上,建立“小机关、大实体”的后勤管理新体制。将原有总务处人员、机构进行精简变成“小机关”——后勤管理处,代表学校行使后勤规划、管理监督、检查协调等职能。将原后勤中有关经营和服务性单位进行重组、组建经济相对独立的“大实体”——后勤综合服务中心,下辖饮服中心、文印中心、水电中心、物资供应中心、学生公寓管理中心、物业中心、洗涤中心、招待所等九个二级中心实体,负责为全校教学、科研及师生提供后勤服务。中心模拟股份制模式组建,实行管委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管委会成员由分管后勤副校长、人事处、计财处、后勤处等部门负责人组成,由分管后勤副校长担任主任。中心按市场机制运作,实现自收自支、自我壮大发展。后勤管理处与后勤综合服务中心形成甲乙方关系。1·2在运行机制上,学校不再承担后勤人员工资及日常运行费用,后勤综合服务中心全面实行有偿服务,将原来主要靠学校拨款运转的后勤运行机制转变为主要靠校内市场驱动的运行机制,按照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自我积累的企业机制运行。

1·3在人事制度上,按照社会化方向和企业管理的要求建立相应的劳动人事制度。后勤综合服务中心主任由学校聘任,中心其他人员由主任聘任,报学校人事处备案,中心主任有独立的用人自主权。后勤综合服务中心及下属各实体按照“精简、效能”和“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原则,根据实际需要,自行定岗定员、打破干部与工人界线、实行全员劳动合同聘任制,按事设岗、按岗定员、竞争上岗。中心所属人员的管理实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过渡措施。对进入中心工作的在编正式职工,学校仍保留其事业编制身份、档案工资、职级职称和技术等级;在中心工作期间,继续按国家和市政府 1的工资政策,参加正常调资晋级,并计入档案工资,退休时回学校办理退休手续,享受教职工退休待遇;其个人的住房公积金、养老金、医疗保险金、失业保险金等社会保障待遇继续由学校支付;职称评聘,住房分配等方面按学校现职干部、职工的同等标准执行。新进人员不列入学校编制,由中心按社会劳动用工政策自行管理。

1·4在分配制度上,后勤管理处人员的工资、奖金由学校列支。后勤综

合服务中心及下属实体所有人员实行结构工资制。结构工资由基础工资、岗位工资、效益工资和奖励津贴四部分组成。基础工资主要体现职工原职务、职称、年功积累、政策性补贴和最低生活保障等因素;岗位工资体现职工岗位差别、拉开档次、以岗定薪、岗变薪变、按劳取酬;效益工资体现效益优先、有利有得、无利不得的原则;奖励津贴由中心主任掌握,根据职工完成一定量的工作,表现突出情况而灵活发放。基础工资与其他三部分工资的比例适当扩大,侧重调节工资比重,强化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后勤服务人员的积极性。

1·5在财务制度上,中心实行独立核算的二级财务制度。学校对中心实

行会计委派制,中心财务业务上接受学校计财处的指导和监督,委派会计受计财处和中心双重管理,会计人员同时履行向中心负责和向计财处负责的双重职责,使会计工作的服务和监督达到有机统一。

1·6在资产管理制度上,将原属后勤使用的资产在改制后全部或部分划

给后勤综合服务中心使用,其产权仍归学校。为保证中心在改革初期的正常运转和持续发展,现阶段学校是以无偿的形式提供给中心使用和管理,将来逐步过渡到有偿服务。中心及下属实体对占用的资产承担保值和不流失责任。

1·7 在监控制度上,学校通过职能部门监督制、成立监管会、联席会制、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等方式建立对后勤综合服务中心的监控体系,对中心及下属实体的服务质量、经营状况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建立有效监控制度,促进后勤服务中心及下属实体正常、有效地运行,真正做到为学校教学、科研及师生提供优质的服务。

2、改革成效

通过改革,实现了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的转变,后勤服务由被动服务变为

主动服务,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提高了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落实了人员聘任制和岗位责任制,打破了传统的分配形式,实现了“按劳分配、奖勤罚懒、优劳优酬,工种不同、待遇区别、责利一体”,提高了办学效益,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2·1社会效益明显提高

——后勤社会化的启动解决了学校的后顾之忧,使学校能集中主要力量抓

好教学科研工作。

长期以来,我校一直习惯于关起门来搞自己的“小而全”后勤模式,维持

“一校一户办后勤,校校后勤办社会”的状况,对社会上许多可利用的资源没有充分利用,许多可以由社会承办的事情也由学校包揽,办了许多不该由学校办的事,使学校承担教学科研工作的人力物力有所分散,造成教学工作上不去,后勤服务办不好。改革后,学校对后勤工作开始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精简学校编制,减轻了社会和学校的就业压力。

以当时在校生数1000人的规模统计,原总务处工作人员为17人。按现有

学生数2000余人的规模计算应为34人。改革后,后勤处和中心现有的管理人员只有12人,实际精简管理人员22人;按计划经济管理时期炊事人员与学生数配比为1∶50计算应配备炊事人员42人,并占用学校人员编制。改革后,这部分人员全部由社会承担,为学校减编42人。目前中心共提供就业岗位89个,其中安置学校分流人员20人,吸收社会人员69人,减轻了社会和学校的就业压力。

——激活了人的积极因素,促进职工就业观念的转变,为学校用人机制改

革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由于学校利用各种宣传工具,采取报告会、座谈会、出版专栏等多种形式,通过对分流职工进行形势政策教育,就业观念教育等,使在中心工作的后勤职工深受鼓舞,从思想上转变了观念,树立了“有岗位、有活干、有收入”就是就业的新观念,改变了嫌弃苦、脏、累工种的就业的旧观念;树立了自强不息,靠自身素质求生存的新观念,改变了“等、靠、要”以及出工不出力的依赖思想。因此,目前在中心工作的职工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他们安心工作,平等竞争,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任劳任怨,尽心尽责。如:中心有一位职工生病,已办住院治疗,为了不影响工作,仍坚持半天住院,半天上班。由于后勤工作的特殊性,有些岗位没有节假日和双休日,还有一些岗位每天工作在10小时以上。但他们没有怨言,没有提出要加班工资,默默地为师生辛勤工作。

——后勤服务质量明显提高。

饮食服务深受师生欢迎。食堂的经营引入竞争机制之后,各食堂主动扩大

了经营范围,增设了营业网点,延长了服务时间,所提供出售的饭菜价廉物美,大众菜、特色小炒及各米面复制品应有尽有,使师生吃得放心,吃得经济,吃得营养,深受广大师生的好评。因为有了竞争,各食堂的服务质量明显提高,学生外出就餐的现象明显减少。据不完全统计学校周边饮食店约三分之二因此经营困难,陆续关闭或转让。

学生公寓服务上新水平。改革后,学生公寓化管理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强化服务功能,以服务求生存,以服务求发展。中心为每幢学生公寓配备了一名专职生活管理员,其根本任务就是把为学生提供优质服务放在第一位。他们通过承担如组织“三自我”学生打扫公寓周边的环境卫生、为学生发放生活用品、修理床架、更换灯具、早晚开关灯、夜间锁门等繁杂的服务工作。真正达到环境脏了有人扫、床架坏了有人修、灯管灭了有人换、下水道堵了有人通的服务标准。这种细致而周到的服务得到同学们的欢迎与肯定。

水电服务满意率大大提高。水电服务工作是与广大师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大

事,长期以来就是焦点难点问题。以往,水电服务出现“脸难看、事难办、等等看”现象时有发生。改革后,水电管理实行目标管理合同制,水电管理员积极性明显提高,服务态度明显好转,他们想用户所想,急用户所急,认真履行

“有叫必到、限时维护”的工作标准,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据民意测验显示,我校水电服务满意率达93.5%。

中心的办事效率大大提高。改革前,学校各部门到总务处仓库领取办公用

品经常领不到货。改革后中心仓库完善采购制度,实行规范化管理,做到仓库有货马上领,仓库缺货立即购买,保证供应,方便师生。如:去年入冬学校决定全校破损玻璃全都更换,上午决定,下午中心就提供给后勤部门所维修的各种玻璃,这种办事效率在改革之前是很难做到的。

——后勤服务范围有所拓宽。

中心广开服务渠道,全方位为学生提供服务,如:新建洗涤中心,解决学

生因学习紧张洗衣难的问题;在澡堂专设了热水供应窗口,解决了部分学生不习惯洗公共浴室的困难;在各幢楼内设有小卖部,方便学生的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品的购买。由于扩大了服务范围,提高了服务质量,大大地满足了师生的多种需求。

2·2经济效益初见成效

——减少学校在后勤服务系统工作人员经费支出每年53.6万元,其中:

中心安置学校分流人员20人,为学校节约人头经费约20万元;中心聘用炊事人员42人,为学校节约炊事员人头费33.6万元。

——每年可节约水电费支出近7万元,其中:中心对水电管理人员实行奖

罚分明的合同制目标管理,彻底改变了“长流水,常明灯”的现象,水电费比改革前节约3万元;由于水电费纳入中心各项经营成本核算,每年可回收水电费4万余元。

——引入社会资金36万元,后勤设施得到有效改善。

——从运行半年财务报表分析预测,中心除人员工资,管理费开支外,积

累资金约7万元,预计年积累资金15万元以上。

——通过自我积累及多渠道筹集资金,中心投资近10万元新建第三、四

食堂和投资20余万元新添招待所设备,可望在二至三年内取得经济效益。

3、存在问题

3·1从学校自身特点和客观环境来看,我校地处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

规模小、社会影响力较低、自身造血功能不足、经费紧张,加上当地政府投入不足、社会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等因素,与大高校相比,后勤改革难度加大,压力加大。如何寻求突破,是当前面临的紧迫问题。

3·2从实体规范性来看,后勤社会化改革配套机制的建立不够完善和相

对滞后,不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加上受原事业单位工作机制的影响,企业规范化建设整体落后社会企业,给中心运作带来困难。

3·3从服务市场来看,由于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政府参与、没有实质性的政府主导行为,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的产业化,其社会化程度较低,服务市场单一,仅局限于本校范围,仍未摆脱垄断经营的模式。

3·4从中心自身实力来看,其科技创新能力、市场竞争意识能力相对较

弱,主动参与校外竞争的意识不强,加上中心员工素质整体不高,人才匮乏,结构不合理,总体缺乏后劲,使其自我积累、自我发展受到制约,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3·5 从竞争性来看,由于社会参与程度太低,社会上有实力的企业还未

跨进校门,就资本而言,引进社会资金目前还不足5%,因此,在校内市场还难以找到真正竞争对手,使中心缺乏应有的竞争能力,仍存在惰性和依赖性现象。

4、今后打算

当前,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已是大势所趋,不可逆转。按照国务院的总

体布署,2003年要基本完成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改革的最终目标是高校后勤工作实现社会化,实现这个目标,需要一个过程,不能急于求成。我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仅仅迈出了第一步,离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化还有很大差距,实现社会化的困难还很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也只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为争取按期实现学校后勤社会化的目标,我校在努力探索一条切合实际和自身特点的社会化改革的发展之路的同时,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因校制宜,制定了

“三步走”的发展模式,为今后我校后勤改革向社会化方向指明了前进道路。

4·1第一步:采用“小机关,大实体”模式。即现阶段的改革模式,通

过“小机关”和“大实体”之间的相互作用,逐渐完成后勤实体向社会的融合。这是高校后勤社会化进程中的必然产物。

4·2第二步:走“小机关,小实体”之路。通过不断引进社会力量从事

后勤服务对能够由社会承担的后勤服务项目,要抓住机会“推出去”,由社会来办,使学校后勤实体精简至最小程度;通过逐渐减少对现有实体的资金投入,减少人员安置,把后勤实体控制在最小程度;通过逐步开放校内市场,敞开校门,欢迎校外第三产业来校服务。

4·3第三步:实现“小机关,无实体”模式。这是高校后勤彻底社会化的模式。学校主要通过宏观调控管理,引导社会企业进入高校,并树立良好的社会企业文化,做到服务育人,使学校本身不再办经济实体,更多的是集中力量抓教学科研。

第四篇:教社政〔2002〕9号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公寓安全管理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公寓安全管理的若干意见

教社政〔2002〕9号(2002年8月26日)

根据中央和国务院领导同志的有关指示,结合近一时期有关部门开展学校安全大检查中发现的新问题,为了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公寓安全管理工作,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学生公寓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学生公寓是学生日常生活与学习的重要场所,是课外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工作和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不断深化的形势下,学生公寓建设和管理的格局日趋多样化。不同学校学生集中住宿,教学、生活管理相对分离等情况,使学生公寓的教育功能越来越突出,安全管理工作的难度加大,学生公寓成为学校安全事故的多发地段并成为学校安全管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学生公寓安全管理事关学生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学生公寓安全状况关系到学校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关系到学校和社会的稳定,也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要从维护稳定大局和推进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高度,增进政治责任感和紧迫感,重视并切实担负起维护学生公寓安全的领导责任,采取切实措施,全力做好学生公寓安全管理工作,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二、进一步建立健全高等学校学生公寓安全管理的体制和机制

各高校主要负责人作为学校安全稳定工作第一负责人,对包括学生公寓在内的学校安全与稳定工作负总责,要有相当时间和精力抓安全保卫工作,分析形势、制定措施、督促检查。要形成“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协同抓,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工作机制。要将学生公寓安全管理纳入目标管理范畴,制定目标管理细则,逐级签订安全责任书,做到层层把关,责任到人。要不断研究学生公寓管理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安全管理工作的前瞻性、预见性,坚持以预防为主,标本兼治,逐步建立起长效安全防范机制。

要加强制度建设,保证公寓安全工作落到实处。高校后勤或物业管理部门要建立健全学生公寓的各项管理制度,制定公寓设施管理和使用制度,确保大学生在住宿、用水、用电、饮食、防火、防盗等方面都有章可循;建立安全工作检查制度,做到全面检查与重点检查相结合、定期检查和日常防范相结合,对发现的事故隐患要及时进行整改;建立安全工作信息的收集、处理和报送制度,确保重要信息及时、准确上报;建立值班制度和门卫制度,开通二十四小时固定值班电话;特别是建立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对玩忽职守和渎职行为要严肃处理,造成严重后果的要依法追究责任。

要高度重视学生公寓的基础设施建设。对拟兴建的学生公寓,在设计施工时要认真落实国家有关安全标准;对由社会投资兴建的大学城,各拟进驻高校在签约前要认真查看公寓楼的安全设施,如安全设施不齐全或不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应提出改进意见;对已经进驻的,如果在使用过程中发现安全设施和设备存在故障或隐患,应立即通知物业部门检修。对学生公寓要定期进行安全达标检查,安全防护设施不齐全的要尽快补全,电线、电缆等设施陈旧老化的要及时进行更新。对于火灾隐患严重的学生宿舍,要加大改造力度,同时要加强管理,特别是注意杜绝私拉乱接电话线、电源线和电脑线,以及违章用电、私自使用大功率电器和违规使用各种电器造成线路超负荷的现象。

高校后勤或物业管理部门要不断改善学生公寓和社区的安全设施。学生社区内要设立必要的交通、安全警示装置,建立报警点。学生公寓内要设立火灾预警监视系统、恶性用电识别装置等,通过技术防范设施,防止火灾发生。要加强学生公寓安全保卫工作人员的技术配备和条件保障,每年都应安排专项经费,用于安全保卫设施和装备的添置和更新。

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要加强对学生公寓安全制度执行情况、安全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情况的检查监督,各高校应结合各自的实际,加强检查监督。

三、切实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进公寓

高校在学生公寓思想政治工作和管理工作中要增强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传统和政治优势,结合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特点,密切同学生的联系,及时掌握学生的动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思想品德、行为规范教育,指导和督促学生遵守校规校纪,维护学生社区正常的生活、学习和娱乐秩序。要根据教育部党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教党〔2000〕21号)要求,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选派一定比例的优秀政工干部和政治辅导员进驻学生公寓。要进一步落实党团组织进公寓。既可以在现有校、系(学院)、年级、班学生党团组织体系的基础上,以寝室为单位建立学生党团小组;也可以根据公寓规模的大小,以1幢或几幢公寓为单位建立学生临时党团支部。要提高学生德育考评的科学性、实效性,把学生在公寓的表现与学生品德鉴定、优秀学生评选及奖学金的评定等结合起来。要培育和发展学生公寓的自我管理组织,注意发挥这些组织在公寓安全工作中的作用,把学生公寓建成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场所。在每个学生寝室设寝室长的基础上,每层设层长,每幢楼设楼长。楼、层长及时向学校和公寓管理部门反映学生的意见、要求,协助辅导员、宿舍管理员排解矛盾。要探索以学生公寓为基地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方式和途径,引导学生开展各种健康的活动,促进学生公寓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要加强安全教育与宣传,增强师生员工的安全意识。各高校要本着“教育在先,预防在前”的原则,坚持不懈地抓好学校安全教育与宣传工作。要善于通过新生入学教育、安全知识讲座、演讲会、报告会等形式,充分利用广播、闭路电视、宣传橱窗、板报等载体,将学生公寓安全问题列入重要内容进行广泛深入的教育,努力提高广大师生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素质。不仅要抓好有关安全工作法律法规和文件精神的学习宣传,而且要抓好基本安全常识的普及教育,帮助他们了解和掌握一定的安全防范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

要从实际出发,突出重点,切实增进宣传教育的实效。当前学校安全教育的重点是加强学生的消防安全、饮食安全和校区之间往返的交通安全。要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良好行为习惯。同时,把对学生的安全教育经常化、制度化,在节假日和重大活动期间,都要有针对性地提出安全要求,对违法违纪的学生及时进行批评教育或给予必要的处罚。要加强对学生公寓管理人员和治安人员的法制与道德教育,努力提高安全防范意识。物业管理部门要牢固树立正确的经营理念,强化安全意识、服务意识和法制观念,提高安全保卫人员的政治业务素质。

四、加强领导、明确职责,确保学生公寓安全

在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过程中,对学生公寓的管理,特别是对公寓内学生的思想教育、日常行为管理和安全管理,要始终作为高校教育和管理的一项主要职责,不能有丝毫忽视和松懈,不能推向社会,不能留下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空白点。学校和物业管理部门在学生公寓安全管理工作中要明确职责。各高校要做到组织健全、机构落实,责任明确、人员到位。学生的思想教育与日常行为管理主要由高校负责,学生公寓安全设施的安装及维护主要由物业管理部门负责。物业管理部门要设立安全保卫机构,成立专职队伍,切实担负起管理范围内的安全保卫工作。本着对学生人身和财产安全负责的态度,改善学生公寓的服务和管理。要把公寓安全保卫工作作为工作重点,特别是严格日常管理,努力做到值班门卫到位、巡逻执勤到位、检查整改到位、制度落实到位。由几所高校共同使用的学生公寓,应由各高校分别派人组成领导小组统筹管理,协调学校、业主、物业管理等部门之间的关系,通过明确的制度规定,落实安全责任。

当前,各高校、物业管理部门都要重视学生公寓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工作,要把握后勤社会化条件下学校矛盾纠纷的新特点,抓住苗头,加强预测、预防、化解工作。要积极配合公安部门做好学生公寓周边环境的治安管理工作,经常互通信息,认真分析、排查影响学校稳定的不安全因素,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国家教育部

(2002年8月26日)

第五篇:湖北医药学院后勤社会化改革实践与探索

湖北医药学院后勤社会化改革实践与探索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到现在已经走过了十二年的历程,在这十二年的改革过程中,各高校审时度势,结合自身实际,就推进后勤改革、提高服务质量,进行了积极探索,为学校的稳定和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同时也积累了大量高校办后勤的经验,为进一步深化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我们湖北医药学院于2009年11月,打破前几年后勤社会化改革只在校内实现各种资源的优化配置的界限,让校内市场与校外市场接轨,调动社会上的人、财、物,让名牌优质的企业都有机会进入高校,实现社会范围内的资源最优配置。也就是学校从“办”后勤转变为“管”后勤,用招标、监管的方式获取集约化、专业化的服务,从而不断优化后勤结构,探索后勤管理规律,改善管理模式、管理形式和管理程序,走出了一条适合我校自身特点的后勤管理新路,管理水平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势在必行

各高校后勤管理经营模式大体上经历了两次重大改变:

1.甲乙方的第一次剥离。2000年,根据教育部等六部委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快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意见》及国务院的要求,多数高校成立了校内后勤服务实体(后勤集团或后勤总公司),实现了后勤服务体系与学校行政管理体系和事业编制的相对剥离,普遍实行了“模拟甲乙方的校内分开型”管理体制。即后勤管理处作为甲方是学校的后勤行政管理部门,后勤集团作为乙方是学校后勤服务实体,两个机构同时向学校负责。后勤管理处(或资产处)代表学校将学校后勤经营服务职能以契约形式整体委托给后勤集团,并对后勤集团的经营服务情况进行监督,后勤集团根据提供经营服务的内容和质量合理取费。这次改革,不仅增强了后勤服务体系自身的实力,同时由于甲乙方分开所带来的服务实体的灵活性,为吸引和积累更多的后勤资源创造了条件,从而为高校扩招和办学规模的扩大提供了有力的后勤保障。

2.新一轮的后勤模式改革。经过前一次剥离,大多数高校后勤 1

集团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为教学、科研的正常开展及师生员工的日常生活提供了较好的后勤服务,确保了学校日常工作有序进行。但是,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逐步稳定和高校自身经济条件的改善,这种简单甲乙方分离体制已明显不适应高校事业发展对后勤服务保障的需求。实践证明,这种“模拟甲乙方”管理体制存在许多弊端:一是分而不离,作为后勤服务实体的乙方,并未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质上仍是学校的内设机构;二是甲乙方主体地位不平等,乙方最终要“以学校大局为重”,听命于甲方;三是甲乙方关系不顺畅,甲乙方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必然发生分歧和利益冲突,加上甲乙双方同为学校内设机构,并无独立的法人地位,极易造成双方关系不顺畅,甚至矛盾突出;四是增加了中间环节和运行成本,学校对后勤服务实体的管理都要通过后勤管理部门来进行,而在机构设置上,后勤服务实体和后勤管理部门都是学校的二级单位,增加了学校的管理成本。

为此,全国许多高校做出了新的探索和选择,进一步优化后勤服务实体和经营职能。基本方式有以下几种:一是完全外包形式,引入社会上完善的服务体系,把后勤服务实体全部推入社会,实行市场化运作。二是提高自身条件,按现代企业制度注册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经济实体,将校内服务实体融入社会服务业;三是甲乙方重新合并,通过机构调整,进一步加强后勤的保障功能。也有很多高校把三者有机结合在一起。在退出纯经济属性和弱势服务项目基础上,集中发展校内后勤服务的公益性和强势服务项目。

二、因校制宜,积极探索我校后勤管理新模式

我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与全国高校基本一样,2000年成立后勤集团,2009年下半年开始,学校启动了新一轮后勤社会改革,撤销后勤集团成立后勤处,取消过去的甲乙双方运行机制。后勤处作为学校后勤服务管理职能部门,代表学校有选择使用社会优质服务,并对其实行全面监管,实行合同化管理模式,“小机关,大服务”,“ “拿钱养事,提升服务,只管不办,管办分离”。

(一)稳步开放市场,改善保障服务质量

引进社会优质资源为学校提供后勤服务的关键,在于学校花钱是否能得到等值的服务,学校提供资源和市场能否得到等价的收益。因

此,学校在强化优势、做好服务的同时,着力加强了对社会资源的优化选择,以及对社会服务的督查监管,确保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

1、严格社会服务准入。遵循“管办分离、以钱养事、提升服务”的原则,严格社会优质服务准入管理。一是建立严格的准入制度,选择具有合法经营资格、有实力、讲信誉的企业进入校内后勤服务市场。二是建立公平、公正的竞争机制,采取公开招标的方式,选聘有实力的企业经营,争取最优惠的服务。三是实行严格的契约管理,签订规范的合同,明确学校和企业的权利和义务。四是实行规范的考核评价,严格奖惩,确保服务质量和安全。

2、积极开放校内市场。根据后勤服务市场的“保障服务性、经营服务性、社会服务性”三种不同类型,学校分类实行事业化、企业化和合同化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积极稳妥推进后勤社会化改革,大量吸纳社会优质服务资源,逐步开放了餐饮、物业保洁、园林绿化、公寓维护、超市、教材、保安、水、电、气等零星维修等市场

(二)减轻人员负担,维护学校稳定

按照“公开招聘、双向选择、竞争上岗、择优聘用”的原则,学校核定后勤干部职数及员工编制,明确要求,除特殊岗位不再聘用社会用工,对原学校事业编制和实行人事代理员工,鼓励年轻员工竞争上岗、转岗分流;鼓励有能力有专长的员工自主创业;鼓励年纪大的员工提前退休,并要求社会托管企业尽可能地接受原后勤社会用工人员,重新签订劳动合同,办理各种社会劳动保险,依法保障这些员工的合法权益。这样,有效化解了学校与社会用工人员之间的矛盾,维护了学校的稳定。

(三)选准突破口,确保后勤社会化改革取得初步成功

我们认为:高校有别与社会,但有受社会影响。虽然主要消费群体是学生,另外也包括教职员工以及部分短期来校的在职培训人员,但在消费习惯上受社会的影响,消费群体在消费额度及消费需求上存在着比较大的跨度和层次,高校现有的食堂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师生对饮食的多元化需求。而竞争性经营能调动餐饮企业的积极性,我们要建立由学校监督、企业运营的餐饮经营管理平台,进行统一的标准化管理,让餐饮企业积极主动提供各种特色餐饮,满足广大师生多样的需求,从而形成更加高效,更富有品质感和生活感的新型高校餐饮服务业态。

我校于2009年11月以学生餐饮为改革突破口,采取公开招标的方式,选择了三家不同地区有实力的餐饮公司经营我校四家学生食堂,三家公司签订合同前都在我校交有风险保证金。目前在我校已实现了竞争性的餐饮服务,出现了良性竞争的局面,师生员工得到了实惠,真正形成了餐饮质量“精品化”、餐饮生产“精细化”、餐饮供应“多样化”、餐饮服务“人性化”等校园餐饮文化特色。

三、更新观念,大胆探索后勤管理工作中的新方式方法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对于高校后勤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对原有后勤管理模式的重大突破,拓宽了后勤管理的思路,为后勤管理与现代化管理接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由于我校规模不算大,船小好调头,我们及时调整思路,更新观念,进行了大胆的探索、研究、改革和创新,后勤管理模式、管理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一)后勤管理方式发生了变化

以前学校后勤即管理又服务,也就是说即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现在的管理方式是甲乙方管理、契约式管理。甲乙双方通过签署合同或协议,共同遵守合同内容;甲方主要职责是根据合同或协议内容对乙方进行监督检查;乙方根据合同或协议履行合同内容。学校和委托方产权清淅,职责分明,服务内容明确,实现了严格意义上的甲乙方关系。

(二)后勤管理的方法发生很大变化

现在管理方法主要通过制定制度、服务标准、操作规程进行管理。对于违反制度,达不到标准,违反操作规程的情况可以通过经济的手段进行处罚。在监管上我们对食堂采取的“一对一”的监管方式,一个食堂一个监管员按标准化的程序专业监管,对不达标的采取“一日一记,一月一累积”清理,量化处理进行经济处罚,我们还密切配合政府食品卫生相关监管部门,加强对餐饮企业监管,确保食品卫生安全,对师生负责。

(三)管理的程序发生了变化

由原来采用的目标管理变为过程管理。在后勤服务质量管理过程

中,采用了世界通用的PDCA质量循环管理程序,通过制定服务计划,实施计划,监督检查,持续改进四个阶段,不断地提升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四)监管与服务相辅相成1.我校后勤与经营公司不是行政关系,而监管与被监管、指导与被指导、服务与合作的关系。我们在监管的同时,还要做好社会托管企业的服务工作,一旦企业遇到困难,我们都积极想办法帮助解决,如这些企业职工住房问题,物价疯涨的时候,我们要给予一定补贴,与学校一起共同难关;社会企业为了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升企业形象,也会主动了加大服务环境硬件和服务过程软件建设,这也会为学校节省一大笔开支。

2.在社会企业中实行党的工作和党组织全覆盖。我们在这些企业中,大力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把这些企业的员工当成学校建设和发展的一份子,积极开展各种先进的评比表彰活动,抓两头促中间,利用社会企业的赢利奖励优秀员工,调动企业及企业员工为学校师生服务的积极性。

四、关于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几点体会

1、社会化是后勤改革的必由之路。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高校后勤改革的方向是社会化,经过20多年的实践证明,高校后勤改革的社会化方向是正确的,刚刚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也明确指出要“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因此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道路必须继续走下去,任何迟疑、等待观望、止步不前的言行都是不正确的。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目标是建立起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其基本框架是:“市场提供服务、学校自主选择、政府宏观调控、行业自律管理、职能部门监管”。建立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任重而道远,要达到这个目标我们还有较长的路要走。

2、实现后勤改革的社会化,成熟的市场主体是关键。要做到“市场提供服务,学校自主选择”,前提是要有合格的市场主体,否则学校就无从自主选择。后勤社会化改革虽然历经数年,但合格的市场主

体仍然比较缺乏,无法形成可供学校自主选择的竞争群体,校园市场与社会市场不同,虽然也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但更要遵循高等教育规律,体现公益性,并要承担维护学校安全稳定的责任。有些社会企业在进入高校市场后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影响了高校后勤的声誉和社会化效果。有些社会企业只重短期效益,资金投入、物资投入、经营策略不考虑长远规划,不利于高校后勤整体可持续发展。还有些社会企业热情有余而诚信不足,与高校合作讲感情、讲义气而缺乏必要的契约精神,不认真履行合作协议,违规经营情况时有发生。社会企业要成为符合高校服务市场的合格主体,需要政府、社会、高校等各方共同努力,从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经营环境到帮助有实力的社会企业了解和熟悉高校市场特点,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3、后勤社会化的模式要实事求是,因地、因时、因校制宜。我国高校后勤长期坚持的“三服务、两育人”宗旨,即必须坚持为教学、科研和师生员工服务,坚持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这是由高校后勤“经济属性、教育属性”的双重性所决定的。这个宗旨是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灵魂,必须坚持,不应动摇。因此在坚持社会化这个大方向的前提下,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不照搬照抄,不僵化呆板、固步自封,要因地、因时、因校制宜,积极探索适合本地区、本学校实际情况的机制与模式。后勤采取何种组织模式只是后勤改革的形式,是外在表现,而不是实质,不是内涵,在众多的组织模式中也没有哪种模式就是标准或范本。学校采取何种后勤组织模式并不是改革的关键,改革的关键在于这种组织模式是否实行市场化的运行机制,是否能建立起新型的后勤保障体系。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一项基础性和保障性的工作,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我国没有既定的成功范例可循,但要善于在实践中摸索前进,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态度,因地、因时、因校制宜,才能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路。

下载高等学校宿舍管理新模式探索——论高等学校学生公寓的后勤社会化改革(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等学校宿舍管理新模式探索——论高等学校学生公寓的后勤社会化改革(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