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后勤-关于高校后勤细化管理与服务的探索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

时间:2019-05-13 06:29: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校后勤-关于高校后勤细化管理与服务的探索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校后勤-关于高校后勤细化管理与服务的探索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

第一篇:高校后勤-关于高校后勤细化管理与服务的探索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

高校后勤: 关于高校后勤细化管理与服务的探索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过程中,服务质量的优劣和师生员工的满意度是判断其改革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之一,同时也是决定高校后勤未来前途和命运的关键因素,通过细化后勤内部管理,加强后勤各岗位制度建设,不断完善内部运行机制,提高自身的管理与服务水平,使后勤服务工作处处以人为本,更加细致完善,从而在改革的道路上,探索出一条适应时代需要,与时俱进,能够为学校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强有力后勤保障的创新之路。高校后勤管理机构是维持学校日常教学秩序,保障师生正常学习、生活、工作的重要部门。因此,如何加强高校后勤管理直接关系到后勤服务质量工作的优劣,同时也是促进高校后勤深化改革与发展,提高服务水平的关键一步。但是,在高校后勤管理工作中,目前还存在粗放式管理,管理体系落后,思想观念陈旧,服务工作被动等问题,在这种的状况下,为更好地坚持后勤“三服务、三育人”服务宗旨,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为科研服务,为师生员工服务,我院后勤集团开始探索后勤管理的新出路——通过细化后勤内部管理,全面提升服务质量。关于高校后勤细化管理与服务的探索

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过程中,服务质量的优劣和师生员工的满意度是判断其改革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之一,同时也是决定高校后勤未来前途和命运的关键因素,通过细化后勤内部管理,加强后勤各岗位制度建设,不断完善内部运行机制,提高自身的管理与服务水平,使后勤服务工作处处以人为本,更加细致完善,从而在改革的道路上,探索出一条适应时代需要,与时俱进,能够为学校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强有力后勤保障的创新之路。

高校后勤管理机构是维持学校日常教学秩序,保障师生正常学习、生活、工作的重要部门。因此,如何加强高校后勤管理直接关系到后勤服务质量工作的优劣,同时也是促进高校后勤深化改革与发展,提高服务水平的关键一步。但是,在高校后勤管理工作中,目前还存在粗放式管理,管理体系落后,思想观念陈旧,服务工作被动等问题,在这种的状况下,为更好地坚持后勤“三服务、三育人”服务宗旨,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为科研服务,为师生员工服务,我院后勤集团开始探索后勤管理的新出路——通过细化后勤内部管理,全面提升服务质量。我院后勤社会化改革已经历了六个春秋,为学院的改革发展与稳定做出了贡献,在工作实践中,我们经常思考如何解决师生员工对后勤服务不断增长的需求与我 们在管理和提供优质服务和增加服务项目之间产生的矛盾(差距)?如何在现行体制和运行机制下,怎样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深化后勤改革,让服务上层次,上台阶,使之适应学校发展的需要和师生的需求。达到师生满意、学院领导满意和后勤员工满意的目标。众所周知“细节决定成败”,在市场企业竞争中,各方实力相近似时,那么,其成败的关键环节就在于如何注重细节管理。为用户提供同样的服务,你的服务比别人更深入,更周全,更细化,市场自然会被你占领。因此,后勤的细化管理为高校后勤的发展与生存打开了一道大门。

细化管理,就是进一步明确管理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做到环环相扣,节节相连,甚至管理到整个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通过细化管理,规范后勤各工作岗位职责,工作程序和优质服务标准,使每一位后勤员工对自己所承担的工作做到心中有数,知道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什么是优质服务标准,只有这样才能够明确责任,调动员工的工作自觉性和主动性。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几年来,我们在集团内部管理过程中,按企业化管理标准,陆续建立健全了一系列各项规章制度,覆盖了后勤各工作岗位,而要真正落实这些规章制度,必须从细微之处入手,从点滴抓起,做艰苦细致工作。“海不择细流,方能成其大;山不拒细壤,方能就其高”只有重视细节,研究细节,关注细节,解决细节,注重细小工作的积累,才能够达到科学化管理的要求。那么,高校后勤的细化管理应从哪些方面入手呢,我们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建立健全后勤各项管理工作制度

在几年的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实践中,做好后勤工作的前提是要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后勤管理制度化。让管理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使管理更加科学,服务更加规范。随着后勤工作的不断深入,要定期对工作进行总结分析,查找管理漏洞,适时完善后勤相应的制度。在制度细化过程中,不要急于求成,要稳扎稳打,切切实实做好此项工作,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基础。1.细化岗位职责

将后勤工作内容层层落实到每个具体人,明确每位员工的工作职责和服务对象,把后勤工作任务实实在在地细化到人,做到后勤工作事事有人管,件件有人抓,细化岗位责任,有助于加强对员工工作的监督考核,促进后勤工作的开展,从而提高后勤服务的整体质量。2.细化服务标准 就是制定为教学、为科研、为师生提供优质服务的相应标准,服务质量的优劣是衡量高校后勤管理是否完善的重要标志,也是决定其能否长久的立足于高校后勤服务市场的重要因素。在细化服务标准的过程中,我们着重在制定优质服务标准上下功夫,始终把服务对象的需求放在首位,根据不同的服务对象,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服务标准。让细化服务标准成为优质服务的制度保障。同时,细化服务要与集团的整体建设相结合,教育员工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自觉提升服务标准,让师生实实在在地享受高校后勤提供的优质服务,促进后勤集团健康有序地发展壮大。

在这方面,我院后勤集团膳食中心在保障全院正常用餐的情况下,深入调查研究,通过与师生的交流,广泛征求师生对饮食的意见和建议,了解到部分师生在体检中发现患有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疾病。于是,立即组织人力在食堂内增设了低盐、低脂、无糖菜肴售饭窗口。又如,为方便患病师生的用餐,建立了病号饭登记与送餐服务。正是这样的点滴细节服务,为后勤服务质量增添了几许光彩,受到了用餐者的好评。3.细化员工培训机制

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深入发展,如何提高后勤员工的工作能力?使之符合后勤集团发展的需要。如何提高员工的服务技能?使之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细化员工的培训机制,是解决以上两大问题最有效的办法。为此我们各中心在制定年度工作计划时都把员工的技能培训列入重要工作计划,并认真组织实施。特别是对新员工,在他们上岗之前,对其进行全面的岗位细化标准的技能培训,经测试合格者,颁发上岗证,方能上岗工作;对老员工,也定期组织岗位技能深化培训,不断制定出新的工作标准和要求,进一步提高老员工的服务技能;对后勤集团管理干部的培训,主要是坚持政治理论学习制度和科学管理方面的培训以及相关业务能力的培训。在今年集团开展读一本好书《细节决定成败》的活动中,集团中心主任纷纷结合本职工作写了自己的读书心得,感到受益匪浅。

二、狠抓制度落实,建立监督检查机制

再好的制度如果不能落实,都将是一纸空文,也就不能为后勤管理做用。因此,制度细化后,要狠抓制度落实。对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必要的监督,使其在后勤管理工作中尽可能发挥最大作用。如何开展后勤服务标准细化后的制度落实工作,我们认为要从三个方面做起: 首先,要不断转变思想观念,与时俱进,在后勤工作岗位上不断转变服务态度,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以被服务者的满意度作为检验我们服务工作是否到位的尺子。服务工作的好与否直接影响着后勤工作在师生心中的形象,转变服务态度让师生们感到服务的温馨,在潜移默化中拉近了师生与后勤员工之间的距离,达到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共同促进学院改革与发展的目的。

其次,服务态度转变了,服务项目增加了,服务质量提高了,不能因此满足现状,沾沾自喜,要不断总结经验,解决新矛盾新问题,要继续深化细化服务标准的落实,坚持常抓不懈。提高后勤服务的质量,质量是师生对后勤服务工作的客观考核,高质量的服务自然会受到师生们的欢迎。

最后,加强自身的技能锻炼,有做好工作的良好愿望而没有实践工作的本领,是不可能成为师生服务的工作者。一流的产品,产自一流的技能,技能是高校后勤提供优质服务的前提保证。所以,要想使服务标准落到实处,就要加强自身的技能锻炼,开展后勤服务技能大练兵活动,在后勤各工作岗位上,培养技术能手,在一些工作岗位上开展一专多能,能处理应急事件的较全面专业技术人才。为此,我们建立了监督检查机制。集团和各中心分别设置了服务质量监督投诉电话,集团办公室设专人接待来信来访,广泛听取师生员工对后勤服务的意见和建议。对查证核实的问题,依照集团责任追究制度,记录在案,追究责任人的责任。并将处理结果在一定范围进行公布,达到教育本人,警示他人的作用,目的是依靠制度来规范后勤工作,确保后勤各项服务落到实处。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生事物,是一项较长时期的转变过程,只有在实践过程中积极探索和研究,不断总结经验和不足,加强内部管理,在现行的后勤体制下,完善内部运行机制、细化内部管理,始终坚持高校“三服务、三育人”服务宗旨,高校后勤的管理和服务水平才会一步步得到提高,才能为高校后勤在参与市场竞争中奠定扎实稳固的基础,立于不败之地。高校后勤管理处处长述职报告 各位领导、各位同志:

遵照校党委的要求,我将2003—2006年度的工作情况向各位领导及师生员工作简要汇报,恳请大家的批评,帮助。

三年来,我在不同的岗位上经历了思想和工作逐步适应的过程,我认真履行自己 的职责,以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敬业、勤奋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为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欢迎登陆文琦秘书网站 http://www.xiexiebang.com)

一、校长办公室工作的回顾

2003年元月-2005年元月,在校办担任负责综合接待的副主任期间,参与了防控非典、人大选举、更名及更名庆典等多项大型活动的组织协调工作。校办工作的经历使我接触了学校教学、科研、后勤等方方面面的工作,全局观念和政策理论水平不断提高,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管理经验。

二、后勤管理处工作的回顾

2005年调任后勤管理处处长兼后勤国资直属支部书记后,我认识到后勤管理和服务工作必须紧密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牢记坚持为教学科研,为师生服务的宗旨,全心扑到工作中,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及师生员工生活提供了有力的后勤保障,通过努力,为学校获得了“全国高校后勤工作先进单位”、“山西省绿化工作先进集体”、“山西省爱国卫生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具体如下:

(一)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以身作则,强化服务意识,全处职工的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有明显提升。

我组织全处人员学习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按照处务公开和党风廉政建设要求,加强制度建设,主动接受广大师生的监督;结合岗位职责,强调服务意识、大局意识,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和思想素质。

(二)充分发挥了后勤对学校教学科研的支撑保障作用,为教学科研和全校师生提供高质量的后勤服务。

后勤管理处的一项重要职能是根据学校制定的后勤服务标准,代表学校检查、监督、指导服务实体的工作。一年多来,对学生食堂、超市的食品卫生安全、饭菜质量与价格、服务态度进行了多次检查,监督,排除了食品安全隐患。按照“三服务、两育人”的原则,我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努力为教学科研和全校师生提供高质量的后勤服务:对内协调两集团深挖潜力,不断规范后勤服务,精心安排,确保了2005级近9000名新生入住,保证了师生学习生活秩序正常、稳定;对外与太原市水资委、自来水公司、供电局、煤气公司、供热公司等部门协调,为学校争取了政策,节约了资金,保障了生活秩序。如去年冬季,我校的煤气供应形势非常严峻,师生员工的生活受到严重影响,我处及时向省、市人民政府反

或映,并采取调整浴室开放时间、增加部分电加工餐饮设备、根据气源供应随时生产等措施来保证师生的正常就餐,以最大努力保障了学校正常的生活秩序 任劳任怨,甘作为师生服务的老黄牛。去年,我校建校以来规模最大的职工住宅调配工作在全校教职工的关注中拉开了序幕。我带领全处同志认真调研,先后召开房管会8次,修订了《中北大学住房条例(暂行)》;制定了《新南区住户手册》、《装修管理规定》等办法,对新南区住宅的物业、装修等做出了详尽的规定。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冒着酷暑,使近500名教职工高高兴兴领取了新房钥匙,有力维护了学校的安全和稳定;耐心走访了所有的拆迁户及遗属;虚心征求了引进博士、教授的意见,汇总了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向全校公布房源、人员情况,对反映的问题及时核对、纠正,圆满完成了住房调整工作,赢得了广大教职工的信任和好评。

(三)规范管理,开拓创新,竭尽全力履行工作职责。

我认为,后勤工作必须在改革中发展,在发展中改革。上任伊始,我改革了校园保洁工作模式,既为80名贫困生提供了勤工助学的岗位,又使校园环境大为改观,提高了保洁水平;加强了对单身公寓、学生宿舍、公共场所、办公教学区的安全检查,对排查出的安全隐患进行整改,如改造线路、增加照明、疏通安全通道等,目前,所有单身公寓一改过去楼道内堆放杂物,脏乱差的状况,居住环境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本着勤俭办学、节约高效的原则,协调公交公司托管了学校班车,安全、准点、舒适地完成了市内教职工上下班的交通运送任务,学校节约了资金,职工乘车比以前舒适了,教职工普遍反应良好。

为进一步改善教学科研办公条件,2005年完成维修改造工程多项,涉及实验室改造、教学办公场所改造、水电线路改造、道路改造和校园绿化,所有工程均按期完工,接受了审计处的审计,确保了全校教学科研工作的正常运转。创建节约型校园是学校的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为保证学校持续健康发展,2005年,我指导开展了节能宣传月活动,并实施了澡堂刷卡系统改造,有效减少了水、煤气用量,仅此一项可为学校每年节约经费60多万元;对我校的磁卡售饭系统进行了改造,使我校的餐饮服务迈上了新的台阶。

加强了后勤部门与师生的沟通与交流:后勤管理处网站的开通受到了全校师生的欢迎,网站已受理近1000封师生来信,并被评为“最佳网站”;编辑了11期《后 勤工作通讯》,大力宣传学校后勤改革的方针、政策及改革成果;多次召开了学生伙食委员会、公寓委员会和单身职工的座谈会,及时了解师生需求,不断改进工作。

(四)加强队伍建设,改进工作作风,发扬奉献精神,树立了“勤奋热情、诚信务实”的后勤机关工作人员形象。

我加强了对全处干部职工的教育和引导,努力改进工作作风。2005年的几次暴雨,我处干部职工都在防汛一线,确保了学校安全度过汛期;在日常工作中实行“首问责任制”,杜绝推诿、效率低等现象,树立了“勤奋热情、诚信务实”的后勤机关工作人员形象。

目前,我正带领全处同志积极引导两个集团认真巩固IS0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成果,努力推进后勤数字化建设,创建餐饮、维修两个省级“青年文明号”窗口,稳步推进学校后勤改革。

作为后勤管理处的处长,我深知肩上担子的份量,时常对自己的工作进行反省,虽然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地工作,但离学校党委的要求和广大师生的期盼还有相当距离。究其根源,主要是自己学习不够,有时还存在浮躁情绪。但我坚信有校领导的正确领导、全校师生的理解和支持,我一定能做好学校的后勤管理工作,让全校师生满意。

第二篇:规范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规范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主要目的是要实现高等学校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根本转变,以满足高校发展和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提高高校后勤服务的质量和管理水平。具体地说,就是高校后勤服务要适应市场经济和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一方面改革后勤现行体制和运行机制,促使高校后勤实体企业化,增强后勤自身实力;另一方面,大力引进社会力量为学校提供和承担后勤服务,形成开放性的高校后勤市场,满足不断发展的高校后勤服务需要,形成多元化、开放性、全方位的高校后勤服务保障体系。

一.高校后勤社会化进程中的三个阶段

高校后勤社会化是我国高校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进程中的一个特定课题,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与经济现状相结合的必经阶段,根据这一特点,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将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转型阶段,就是从事业型向企业型转化阶段,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半企业化阶段。尽管我国的高校后勤改革已取得了重大突破,但从总体上来说,还是局限在计划经济体制的框架内,高校后勤还不能成为真正的经济组织,既做不到经济上的完全独立核算,也做不到决策上的自主经营。也就是说高校后勤通过改革已具 1

备了企业化的基本条件,但还不是完全意义上的企业。

第二阶段是企业化阶段。在这个阶段内,从学校分离出来的高校后勤组建后勤集团或公司,以企业的形式开始运作。但在一定时间内,高校后勤企业还会与学校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学校对后勤企业采取一定的保护措施,校内市场主要还会由后勤企业占有。这个保护性的过程,使后勤企业得以完成事业发展所需的经验积累和资本积累,壮大后勤企业的实力,提高后勤企业的生存能力。

第三阶段是社会化阶段。随着后勤企业的发展和自身实力的壮大,后勤企业要和学校彻底分离,实现后勤服务与社会的接轨,一方面后勤企业要向社会市场进军,另一方面学校要把市场向社会开放,让后勤企业从专营市场转向竞争市场,竞争市场的形成标志着完全社会化阶段的开始。

目前我国高校后勤改革的进程不尽相同,部分经济发达地区的高校起步较早,后勤服务实体已实行企业化运作,但毕竟是少数,大多数高校后勤正处在以事业型向企业型转化的过渡阶段或刚刚开始企业化运作。如何正确引导和规范高校后勤的企业化改革进程,是当前高校后勤改革的重要课题。

二.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规范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

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是一种独立经济核算的经济组织,而高

校后勤企业作为一企业,它是先天不足的,其人员和基本设施完全是从学校分离出来的,缺乏企业创造、发展的经历。转制后的高校后勤在一段时间内还只是一种经济实体,只能模拟企业的运作方式,强化服务和经营过程中的成本意识,在用工制度和分配制度上向企业靠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后勤自身实力的增强,高校后勤必须通过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的原则,逐步过渡到真正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自我发展的法人实体。

1.现代企业制度的内涵

企业管理制度是指企业内一切规范员工行动、指示办事方法、规定工作流程的规章或约定,是企业进行基础管理不可替代的重要工具。现代企业制度是指适应市场经济需要,以规范和完善的法人制度为主体,以有限责任制度为核心的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一种新型的企业制度,它是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高度发展的产物。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可以实现政企职责真正分开,拥有独立的经营管理权;可以使企业成为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全面进入市场;可以实现企业组织制度和管理制度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并最终使企业自觉地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不断规范完善自己,以达到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根本目的。

2.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高校后勤社会化进程中的关键环节 我国高校后勤经过十几年的风风雨雨,在转变观念、改进服务、改善条件、加强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有了很大的变化,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这些变化,并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长期困扰后勤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方面的深层次矛盾。僵化的人事制度、封闭的校内市场、陈旧的经营观念、贫乏的服务方式等等,致使停留在表层的高校后勤改革不可能取得突破性进展,限制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依然存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标志着管理水平和运行方式的现代企业制度逐渐被人们认识,同时结合十几年后勤改革的经验和实践,我们认为高校后勤改革的根本出路在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并以此要求和规范后勤社会化改革,实行法人治理结构。通过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根本转变,使高校后勤恢复其经济属性的本来面目,融入市场,按市场法则和经济规律运行,通过参与市场竞争和实施科学管理,使高校后勤获得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只有这样,对高校后勤来说才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革命,高校后勤改革才能真正实现社会化。

3.现代企业制度在高校后勤改革中的具体运用

(1)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改革管理体制,转变运行机制。把高校后勤从学校行政管理系统中成建制地分离出来,组建成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的具有独立法人性质的经济实体。同时学校设立后勤管理办公室,代表学校行使后勤行政职能,对实体进行宏观监控。后勤实体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学校不再承担后勤人员的工资及日常运行费用,将后勤实体纳入市场,按照企业机制运行,实行收费服务,使其在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了。

(2)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改革人事与分配制度。高校后勤职工从学校事业编制中分离出来,成为高校后勤实体的企业编制职工,但原身份仍予保留(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人事关系由学校人事机构代理;在用人制度上,要按需设岗,以岗定人,竞聘上岗,并制定与岗位、经济效益挂钩的分配制度,实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基本工资加岗位津贴加效益工资的动态分配制度,充分调动后勤职工的劳动积极性。

(3)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明确产权关系,学校把后勤经营服务所需的资源以零租赁的形式租赁给后勤,并在后勤一些大型维修改造项目和基础性建设项目上给予一定的投资,以确保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顺利进行。

(4)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健全有关机构和规章制度。后勤企业成立后,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应及时建立工会组

织,并召开职工代表大会,充分发挥职工参与改革的积极性;后勤企业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对进一步加强后勤集团的民主管理和群众监督提供保证;后勤集团的政策、制度,都要按企业化要求,在职工代表大会上通过,并定期向职工代表大会报告后勤企业的经营情况。

4.建设高校后勤企业文化,树立高校后勤企业形象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从上到下所有人员共享的价值观念,良好的企业文化有助于企业中思想的统一、决策的制定、政令的畅通和效益的提高,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高校后勤企业的组建,按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及时抓好高校后勤企业文化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高校后勤企业因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经营环境,在建设企业文化时应重点在服务文化和形象文化上下功夫,以树立学生第一理念为中心,全心全意为教学、科研和师生员工生活服务为宗旨,应成为高校后勤企业恒定的竞争策略,也是高校后勤企业实现永续性经营的根本保证。

第三篇: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重大意义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重大意义

1、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含义

(1)后勤的起源和基本含义

“后勤”,是后方勤务的简称。它产生于军队,是一个军事概念和军事术语。现在,“后勤”一词的涵义逐步扩大,并已被民间广泛使用,“机关后勤”、“学校后勤”、“科研后勤”等的提法纷纷出现。后勤已成为服务性部门和工作的代用语。后勤的产生来源于战争,其后随着军事理论的发展而发展。

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后勤”一词的使用已从军队扩展到机关、学校、团体和企、事业单位等各种社会组织。现在讲“后勤”,一般是指一个组织正常有效地运转所必需的各种财务供给保障和生活服务及其管理等工作,故也叫“后勤”工作。不同类型的社会组织的性质、任务和活动方式不同,其后勤工作的内容、范围和特点也不相同。从实质上讲,后勤工作是一种为组织提供各种服务和保障的辅助性工作,其基本职能是从人力、物力、财力和技术等方面保证组织的正常运转和发展,因此它是任何组织都不可缺少的十分重要的基础工作。

(2)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含义

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提出: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高校后勤改革的方向是实行社会化。1999年6月15日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朱镕基总理又提出了“要把后勤从学校剥离出来,实行后勤服务社会化,鼓励社会力量为学校提供后勤服务”。《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也明确指出“加速学校后勤工作社会化改革,精简分流富余人员。”“争取3-5年内大部分地区实现高校后勤社会化。”从此,后勤社会化成为高校后勤改革的方向和目标。

高校后勤社会化是指将高校后勤服务纳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由政府引导、社会承担为主,适合高校办学需要的法人化、市场化后勤服务体系。这个含义包含四层意思,一是高校后勤应当进市场,使市场而不是行政计划成为高校后勤资源配置的基础手段,使高校后勤服务体系纳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二是高校后勤社会化应由政府引导、社会承担为主。政府引导起宏观调控和扶持作用,社会承担主要是剥离学校办社会的职能,把高校后勤这一经济属性较强的行业回归社会,恢复其商品的属性和职能,从而为高等教育的发展甩开包袱。三是社会化的高校后勤必需满足高校办学需要,这就是在具有第三产业“服务”的本质职能的同时,必须将“育人”纳入它的本质职能之中,否则高校后勤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四是社会化、市场化的高校后勤的组织形式是企业法人化。

2、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重大意义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最终目的,是要增强我国高校的办学活力;改革的实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高校后勤领域里的体现。我国高校原有的后勤体制,是历史形成的,是计划经济的必然结果。过去高校长期由“学校办社会”,高校教职工中约有1/5是后勤职工,教职工住房与学生宿舍、食堂及其它生活设施占学校总建筑面积一半左右。按照旧的模式,每扩招一个大学生,国家就需投入4.5万元左右。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这种后勤机制,不仅使高校背上了沉重的包袱,也是高校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严重制约了高等教育的发展。

高校后勤的社会化改革将促进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和办学模式的转变,推动高等教育的发展,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高等教育发展了,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的人才,必然有利于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高校后勤设施建设,又会增加投资、拉动内需、刺激消费、创造就业机会,具有很强的带动辐射效应,有利于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高校后勤社会化彻底打破了落后后勤模式所形成的体制性障碍,促进了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办学模式的转变,促进了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还要有利于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有利于减轻学校和学生个人负担;有利于降低服务成本,提高办学效益;有利于提高高校的办学活力;有利于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和学校的稳定。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现状

为了消除制约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因素,保证新世纪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1999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务院办公厅在上海召开了第一次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会议,对改革进行了全面动员和部署,有力地推进了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之后,根据国务院领导每年都要开一次会议推动改革工作的指示,又分别于2000年12月和2001年12月在武汉和西安召开了第二、第三次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会议。原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同志三次亲临会议并做了重要讲话,对推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进程,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一种新型的、有中国特色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高校办学规律的高校后勤保障体系正在逐步形成,有效地缓解了制约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瓶颈”因素,保证并支撑了我国高等教育近些年的快速发展。改革在整体上实现了突破性进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

主要成就

(1)后勤社会化改革有力地促进了高校办学活力的提高。这种活力的提高表现在:过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高校后勤服务模式已被基本打破,各普通高校普遍实现了后勤服务系统与学校行政系统的规范分离,并按照后勤社会化改革和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组建成新型的后勤服务实体。

(2)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带动并吸引了大量社会资金的投入,极大地推动了学生食堂、公寓等后勤服务设施建设。加快学生公寓、食堂等后勤服务设施的建设,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突破点和重点。学生公寓、食堂等高校后勤服务设施建设取得了历史性进展。

据初步统计,自1999年至去年年底,全国新建大学生公寓3800多万平方米,改造1000万平方米;新建学生食堂约500万平方米,改造130万平方米。这几年新建的学生公寓和食堂超过1999年前50年建设的总量。河北、浙江等省近三年的建设量超过了改革前50年建设总量的3倍。全国新建的学生公寓和食堂,约可解决400多万大学生的食宿问题,有力地支撑了这几年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这些投入,大都来自社会资金。仅学生公寓一项,就拉动社会资金投入330亿元。可以说,如果没有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巨大成就,这几年我国高校的扩招工作是无法顺利完成的。

(3)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促进了校园面貌和周边环境的改善及学校管理水平的提高。近年来,各地和各高校都十分注意以后勤社会化改革为契机,改善校园面貌和周边环境。长沙市政府投资5亿多元,改造岳麓山周边的基础设施,加快道路建设,为位于岳麓山的多所高校提供了较好的外部环境。不少高校还抓住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机遇,对校园进行重新规划,将一部分教职工住宅和后勤设施,有步骤地向校外置换,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开辟了新的空间。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各高校,还注意不断加强和改进学生公寓的管理,采取切实措施,加强公寓内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4)改革总体进展平稳、健康、顺利,在社会上产生了积极影响。始终注意把握改革的正确方向,认真研究解决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矛盾,及时化解可能出现的风险,精心指导高校后勤服务系统与高校行政体系的规范分离。近几年来,由于措施得当,不但保证了高校后勤系统原有职工基本没有下岗,还接受了学校其他部门部分分流人员,并在建筑、餐饮、商业、绿化、保洁、物业管理、社区与家政服务等方面创造了一批就业岗位,为缓解社会人员就业压力做出了贡献。上海市的教育超市,为社会提供了上千个就业岗位;华中科技大学后勤集团为社会新提供就业岗位900多个;西安交通大学后勤服务集团为社会下岗人员提供了1500多个就业岗位。

主要问题

(1)改革的领导,力度不够

目前仍然有的领导不主动,抓高校后勤改革,“说起来重要,忙起来次要,干起来不要。”上边推一推,动一动,下边推不动;不懂不怕,就怕不懂又不学;不深入,不调查,不了解,总是处于被动局面。

(2)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不够

江泽民同志讲:“思想解放了,脑筋活了,想问题的面就宽了,办法就会更多,路子就会更广阔。所以,解放思想是一个法宝”。目前,仍存在旧思想,旧观念,旧的习惯,顾虑重重,认识不统一,步调难一致,改革进展缓慢。

职工思想观念还不能适应改革的要求。后勤社会化前,部分后勤职工以“工头”身分进行管理,在工作上“等、靠、要”,没有危机感,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服务质量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尤其是后勤社会化,师生对后勤提出了比以前更高的要求。而后勤职工在短期内观念难以改变,认为自己拿的工资、奖金不如以前多,工作任务反而比以前重,造成在工作中有情绪,甚至有可能影响学校的安定团结。

(3)剥离尚不规范

后勤实体仍直接隶属学校,承担为师生服务的职能,后勤实体与学校的后勤管理处有甲乙方的契约关系,但在工作中又存在着不完全按甲、乙方这种单纯的经济关系来对待,其做法是把“多实体”分成三部分,即有偿型、部分有偿型、无偿型服务。由于这种模式仍是学校自己办,后勤实体难以逾越学校直接参与市场竞争,难以有效引入竞争机制和提高运行效率。

(4)人事制度改革尚未普及全校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在学校率先开展,后勤实体进行全员竞聘上岗。后勤实体逐步推向市场,参与市场竞争,实行企业化管理,使大部分后勤职工丢掉了长期以来“吃皇粮”的铁饭碗,但是学校其它院系及处室一般职工并未触及到实质问题,因此后勤实体职工感到心里不平衡,因此在人员安置上难度比较大。

(5)经费不到位,政策不落实

合理的收费标准,准确的考核、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比较困难。改革仍然需要投入,政策必须要落实,才能真正推动高校后勤社会化进程,学校对陈旧设施的维护和改造经费不到位。随着学校扩招,后勤陈旧的设施超负荷运转,已经不能保证师生正常需要和供应。后勤实体成立后,服务质量普遍提高了,工作量增多了,而学校核拨的经费却减少了,学校既要后勤实体在原来的基础上进一步优质服务,又不愿意对后勤陈旧的服务设施投入足够的维护、改造经费。

(6)后勤队伍人才奇缺,职工及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高校后勤实体逐步与市场相融合,对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长期以来,后勤部门在吃“财政饭”的动作方式下,我们的部分后勤职工,无论思想观念、市场意识、工作视野、还是工作方法都是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后勤实体内部各行业包括规划设计、建筑安装、装饰修缮、家具制作、动力节能、物业管理、财务管理、信息处理、园林绿化、餐饮宾馆、环境保护、卫生保健、安全保卫、商业服务、运输服务等都应当尽量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先进的生产工具、先进的管理方法与管理手段,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及其消费市场,提供优质服务,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师生员工生活提供后勤保障,还应该向社会上辐射推广,以优质、高效的服务向社会展示高校后勤先进的生产力水平,开拓市场,提高效益。目前后勤队伍人员承担上述各行业的优质服务,特别是科技含量高的服务,尚有很大的差距。丧失了许多市场,更谈不上在校外开拓市场,因而也就没有办法提高创收能力,提高经济效益,增加收入,壮大后勤经济实力。反过来,没有经济实力或经济实力弱的后勤,举步艰难,很难提高服务经营的档次。

改革的重点、难点分析

改革的重点

高校后勤改革进行到如今,再往前走,如何深入,重点是什么?怎么解决,需要研究、探讨,这里仅谈点我个人看法:改革管理体制,转换运行机制,实现规范分离,这仍是当前改革重点。

高校后勤要成建制地从学校行政系统中分离出来,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组建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学校后勤服务实体;同时要建立和完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企业内部的财务会计制度,服务质量的管理制度,自主灵活的劳动用工制度,激励约束相结合的分配制度,严格的责任制度和考核制度,使后勤企业内部每个干部、职工的各项工作都能够有章可循。体制改革了如果机制不改就如同高速公路上跑的牛车,照样快不了,效率高不了。现在进行后勤体制改革,有的在搞形式,实质没有改,机制根本没有变,表面热闹,轰轰烈烈,实质没改。所以,走了段又回到原样子,甲方乙方又合并了。由此看来,高校后勤改革要深入,机制是关键,只有完成了管理体制的改革,实现了后勤与学校的规范分离,高校后勤改革才能踏上快车道。

难点问题分析

(1)资产关系界定难

高校后勤实现社会化,后勤占用资产的界定和重估,直接影响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转移问题。众所周知,产权关系是所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内容,对于后勤资产清查核定工作,即便不考虑产权关系转移问题,还应该强调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等连锁问题。首先应该论证后勤社会化是否存在资产产权转移和利益分配关系,如果存在,要按照《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开展工作。

(2)经营模式规范难

连续四次召开的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会议,全面推动了高校后勤深化改革。正是在这种环境下,高校后勤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经营模式。尽管有的学校比照《企业法》或《公司法》开展活动,甚至成立了后勤董事会与后勤集团,但就高校现有体制下的后勤机构,选定恰当的经营模式是推进后勤社会化基本保障。当前,许多高校后勤的组织特征不具备法律依据,导致经营过程中运行非常艰难。

(3)经济关系理顺难

后勤改革的重点就是按照市场运行规律进行体制与机制上的调整,实际上这种整合的难点主要是涉及到利益的再调整。怎样处理好这些矛盾,解决好服务与盈利关系,实现市场经济运行模式。通过理顺后勤管理与服务的体制和运行机制等问题,进一步调整经济与利益关系,保证后勤服务集团的自主经营权和经营发展权,解决行政事业经费与其他经营性经费混淆、收入差异、利润再分配等问题。

(4)人事关系脱钩难

由于高校后勤的特殊属性,解决人事关系是最困难的问题,后勤服务集团缺乏用人的自主权。如果后勤不享有独立的人事权,人力资源就不能充分调配,“剥离”难以到位。高校后勤人员结构复杂,后勤队伍中既有正式工,又有合同工,还有临时工。应该执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管理方式,但用工制度必须坚持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基本原则,竞争上岗,同时签订聘任协议和劳动合同。

(5)利益关系调整难

学校与后勤之间利益调整是最棘手的问题。长期以来,高校后勤服务与保障功能不是靠“市场运作”,而靠行政手段解决,尤其是后勤垄断现象成为制约了后勤事业发展的弊端。一定要突破观念上的误区,高校后勤社会化的重要原则是高校后勤必须适应市场经济运行规律,正确处理好利益驱动与物质驱动对后勤服务保障功能的影响和关系。

(6)配套改革难

改革需要配套进行,如何抓住各地区医疗保险制度、住房制度、养老保险制度等社会保障制度都在积极推进改革的形势下,如何充分利用金融机构愿意积极投资,建筑行业及社会上开发商等有关单位主动参与的良好社会环境进行高校后勤社会化的配套改革。必须通盘规划,使各项改革与重组相互配套:包括①所有制关系的改革与运行机制的改革要配套;②宏观管好与微观放活要配套;⑧内部机制的改革与外部关系的改革要配套;④后勤企业活力的发挥与市场的开拓要配套;⑤服务市场的完善与生产要素的发展要配套:⑥生产要素中产品市场与资金市场的形成要配套;⑦运行机制改革中价格、税收和财务要配套;⑧价格改革与工资改革要配套 若干问题的思路及其对策

1、进一步明确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目标与方向

针对有些高校所提出的改革目标不明确,下一步不知道怎不做的疑问,我们需要进一步明确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最终目标和阶段性目标。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建立“政府宏观调控、市场提供服务、学校自主选择、行业自律管理、各方依法监督”相结合的后勤服务保障体系。其根本目的在于高校后勤通过改革逐步实现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集约化,以提高后勤服务的质量与效益,为高等教育快速健康发展提供有效、有力的保障。

高校系统在坚持根本目标和基本方向的前提下,可结合自身改革的阶段和特点,制定相应的阶段性目标,开展具有前瞻性的理论研究与实践,争取实现跨越式发展。根据前六年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经验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总趋势,当前的后勤改革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实现短期措施与长远目标相结合;整体推进高校改革与学校改革相结合;不断提高高校后勤服务市场化程度与采取特定手段相对稳定高校后勤服务市场相结合。高校后勤原事业编制人员剥离、后勤使用的学校资产分离、注册多元化股份公司等体制改革应符合国家宏观改革政策与法规,实行先试点后推广,先局部后全面的渐进式改革,着重加强高校后勤队伍建设、市场规范化建设、专业服务梯队建设以及后勤基础设施建设。

2、坚持“三服务、两育人”的宗旨不能变

高校后勤队伍的体制不管怎么变,坚持“三服务、两育人”的宗旨始终不能变。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为了进一步的发展教育;是为了更好地为教育、科研服务,决不能因为引进了市场机制,加强了成本核算,而影响或延误教学、科研工作。要在后勤员工中认真开展“三服务、两育人”的宗旨教育,开展“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爱岗敬业、服务奉献、遵纪守法、廉洁自律等方面的专题教育。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做到奖惩有据,纪律严明,弘扬正气,打击歪风邪气。建立后勤职工的道德评价体系,对符合后勤职工道德规范的行为要给予鼓励和赞扬;对违反道德规范的行为要进行批评和教育,直至给予纪律处分。通过有效地监督约束机制,使广大职工自觉按照职业道德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注意宣传典型,用榜样的力量激励人,注意职工的自我教育,坚持正面引导、发挥职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做到勤奋工作,无私奉献。自觉自愿地献身于祖国的教育事业。

3、织建具有法人资格的高校后勤服务集团(公司),真正从组织上完成企业体制改革

(1)成立董事会。董事会代表学校利益,是后勤服务集团(公司)的最高决策机构,进行后勤服务集团(公司)经营的战略决策与监督,聘任后勤服务集团(公司)总经理,并对其业绩进行考核和评价,以及保证对后勤服务集团(公司)的真诚支持。由校领导出任董事长。董事会要有职工代表参加。

(2)成立监事会。负责对后勤服务集团(公司)财务和总经理行为的监督。监事会由学校的后勤管理处、财务处、监察处、后勤党总支等负责人组成,也应有职工代表参加。

(3)制定后勤服务集团(公司)章程。章程必须是责、权、利相统一、切实可行、科学合理、相对先进、较为严密的系统规章制度,作为后勤服务集团(公司)职工和企业的行为规范。

(4)注册成立具有法人资格的后勤服务集团(公司)组织机构。注册可由学校出资或以后勤国有资产评估后折算的资金注册。

(5)董事会聘任后勤服务集团(公司)总经理。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总经理是法人代表,由董事会将学校的后勤国有资产授权公司经营,依法享有后勤资产的生产经营权、管理权、使用支配权、收益分配权等。

这种具有法人资格的后勤经济实体,不同于转制时期的后勤服务中心。它除了经营权外,还注入了所有权的内容,有利于盘活资产和提高资产使用率,并为确立后勤实体科学化的产权制度,理顺产权关系,为高校后勤企业化、市场化和社会化奠定基础。这种的后勤经济实体通过法人资格的获得而具有在银行申请抵押贷款的资格,并可在拥有雄厚的资产后,将集团改制为股份责任公司,通过证券,与金融机构上市融资,实现投资多元化,加速后勤实体的发展。

4、进行后勤国有资产评估

明确产权,确立责权关系

(1)学校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后勤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的具体数量报告,报请相关上级主管部门审批。

(2)有关上级主管部门审批后,正式立项,并委托中介机构对后勤资产进行评估,办理相关的产权登记手续。

(3)董事会给后勤服务集团(公司)总经理办理授权经营手续,确立权责关系。

在评估资产时,必须客观、公正,为学校和后勤服务集团(公司)等各方面都能接受。一旦产权清晰,权责关系确立,后勤服务集团(公司)法人代表总经理在经营活动中就要对后勤国有资产负有保值或增值的责任,不可让其流失,否则将依法追究责任。当然,对于服务性后勤资产,一般宜采用托管的形式管理,后勤服务集团(公司)对此只承担管理和不流失责任。

实现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终极目标,必然要求高校后勤实体真正成为产权明晰、责权分明、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规范完整的企业法人实体。只有如此,高校后勤实体才能提高效率和效益,才能融入社会参与竞争,才能吸引社会各方面的资金、资产,多方投资办后勤,壮大后勤实力。资产评估,确立产权、责权关系后,可发动后勤职工入股参与服务经营,更有利于后勤服务集团(公司)的发展。

5、正确处理好几个关系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顺利与否,不仅涉及到后勤单位的人、事稳定与发展,而且关系到整个高校改革的稳定与发展。保证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顺利进行,需要处理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关系。

(1)稳定与发展的关系

与中国的改革一样,稳定是大前提,发展是硬道理。尤其是在高校后勤集团(公司)社会化改革之初,要特别注意处理好稳定与发展的关系。

稳定是大前提。稳定最主要的是人的稳定,尤其是人心稳定,后勤社会化改革,不可避免地会触动部分人的既得利益,打破原有的人事和利益分配格局,因此,要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局面,则要通过一定的政策手段,保证大多数人的既得利益不受伤害,这也就是所谓的“花钱买机制”,有了相对平安的环境才能谈到改革和发展。这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

发展是硬道理。唯有发展,后勤集团(公司)才能壮大。后勤集团(公司)的经济发展,一靠充分挖掘校内市场,扩大服务范围,增加服务内容;二靠积极向外拓展,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等、靠、要是计划经济的标本,开拓、创新、进取是市场经济的要求。

处理好稳定与发展的关系。稳定是为了发展,为了平稳地发展;发展是为了提高效益,效益提高了,才能达到新的稳定。后勤集团(公司)的运作,既要保持相对稳定,又要保证绝对发展。没有稳定的局面,谈发展是一句空话;没有发展的前景,最终会挫伤所有人的积极性,引起更大的不稳定。

(2)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

坚持社会效益第一,两个效益统一的原则。在市场经济社会中,只有坚持、“三服务”“两育人”宗旨,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在学校这个市场站住脚,获得学校和师生的信任,从而获得更佳的经济效益。

(3)事业单位与独立法人的关系

高校后勤集团(公司)到底是事业单位还是独立法人,目前在实践上有两种模式,一是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二是独立法人,注册为集团或公司,实行企业化运作。

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这种模式的高校后勤集团(公司)其工作内容基本上还是总务处的工作范围,工作程序仍然是学校下达任务,后勤集团(公司)完成,只不过是增加了一纸合同,后勤独立核算而已。这种单位没有独立法人资格,对外无法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和义务。

独立法人,注册为集团或公司。这种模式,一般由学院出具现金资本或实物资本,在工商管理部门登记注册,成为独立的法人实体单位,具有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和义务的能力,其组织机构实行的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其运作模式是,一套人马两块牌子,一块牌子是对校内的服务,称作后勤集团(公司),其业务范围和运行程序和事业单位的后勤集团(公司)一致,实行内部结算,其优点是可以合法避税(费);另一块牌子注册公司名称,用于承揽社会上的业务,占领社会市场,和社会上的其它企业没有二致。目前,全国的高校中,有少部分实力雄厚高校后勤集团(公司)采用了这种运作模式。

事业单位与独立法人的关系。一是无论那种模式,高校后勤集团(公司)姓教的本质是不能变,为高校教学,科研和师生员工服务的宗旨不能变。二是高校后勤集团(公司)统一这两种模式,这一点在第二种模式中得到了体现,对内时是事业单位,对外时是独立法人注册企业。三是企事业单位的相互包含。表现为高校后勤集团(公司)企业本身是事业单位(高校)的下属企业,最大的股东还是高校;既便是把高校后勤集团(公司)看作是企业化运作的事业单位,它内部还有注册的独立法人。无论那一种模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服务好学校,自身又能有所发展。

(4)甲方与乙方的关系

就后勤社会化改革来看,甲、乙方关系有几种模式。一是固定的甲、乙方模式,即由后勤管理处代表学校,充当固定的甲方,乙方为后勤集团;二是多个甲方一个乙方模式,即后勤集团为谁服务,谁就是甲方;三是一个甲方多个乙方模式,即后勤管理处为甲方,谁为学校提供服务谁即为乙方。大多数学校采取的是固定的甲乙方模式。

正确处理甲、乙方关系。甲乙方关系首先是一种扶持与被扶持的关系,这种扶持在社会化改革方案中,源于后勤集团出身于学校这样的事业单位,是学校的最低层次的劳动者,承担着学校最具体最繁重的服务保障性工作。后勤无疑是学校的弱势群体,弱势需要帮助和扶持;其次是一种服务契约关系。这种契约关系的本质特征是自愿、公平、有偿。甲方人为的克扣和乙方无理争要都是不符合契约精神的。再次是监督、管理关系。甲方对乙方的服务内容及质量实施监督。

(5)正式工与外聘工关系

正式工是指学校编制的员工,享受由国家财政拨付工资等一切福利待遇;外聘工是指非学校正式编制的职工,后勤集团承担其工资福利待遇的员工。

正确处理正式员工和外聘员工之间的关系,一是要从体制上解决员工的身份一致问题,定位为后勤企业员工全部实行招聘制,打碎正式员工的“铁饭碗”。观点的提出来比较容易,但真正实行起来是非常困难的。二是同工同酬的问题,身份问题在经济地位上的反映为不能按劳分配,从事和完成同样的工作,获得同样的劳动报酬,这才是真正的平等;三是加强人才资源的培训、管理和储备。通过培训提高员工综合素质,通过管理,充分发挥员工的能量。而高校后勤集团(公司)企业的人员现状是只准出不准进(是指正式工),从长远来看,也要求储备人才,尤其是储备外聘工中的优秀劳动者。

6、加大改革力度

加强后勤集团内部管理,继续深化后勤社会化改革

(1)建立衡量后勤工作的评价标准

什么是衡量后勤工作的评价标准?最简单的也是最全面的评价标准就是广大的教师对后勤工作满意不满意;广大的学生对后勤工作满意不满意;学校的领导对后勤工作满意不满意;后勤战线的职工对自身的工作满意不满意。四个满意不满意就是试金石。但仅有这些是不够的,当然还应有一系列的参考值,例如:职工队伍思想是否稳定;后勤班子是否团结;工作开展的是否有声有色;各项制度是否健全;岗位职责是否明确;国有资产是否保值增值;企业效益是否提高;企业信誉是否建立;企业发展是否充满后劲等等。

(2)建立新的激励机制

在所有的激励理论中,都承认某种分配方式可以诱发人的积极性,试图建立与现有的工资模式完全不同的工资制度,逐步强化效益工资的发放力度,按岗位、效益优先原则,拉大分配的差距。只有破除那种待遇与职级挂钩而与实际职务岗位和实际贡献严重脱节的不合理分配制度,改为按实际所在岗位的职责,任务复杂程度和完成工作的数量质量确定所得报酬,真正体现多劳多得,优劳优酬,才能激发职工队伍的活力。

强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在转制时期采用新的用人机制基础上,重点突破后勤职工队伍的重新组合,打破情面,用人不论资排辈,打破干部与工人界限,全员实行合同制,公平竞争上岗,能者上,庸者下,不能胜任者离岗。

还要针对后勤队伍人才奇缺,科技含量低的弱势,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吸纳一批有技术的人员充实后勤队伍,不断提升后勤服务经营的科技含量。

高校后勤队伍,由于受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基本形成了定时、定岗、定事的工作作风,办事程序化,拖沓,互相推委,乐于安稳,不思进取。个别同志想的是工作轻松点、工资高一点、奖金多拿点。更有一些个别单位形成了干部转、职工看、临时工干的局面。因此,高校后勤急需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的企业运行机制和用人机制。

(3)加强后勤思想政治工作

加强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是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重要保障。在后勤改革的实践中,始终坚持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后勤的各级党组织在改革的各个环节,要十分注意发挥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做过细的思想工作和正确的宣传舆论导向,使每位后勤职工都认识并理解到改革的意义,杜绝发生任何影响学校稳定的事件。同时,党团组织和教代会、工会组织积极配合改革的需要,加强民主管理的制度建设,开展企业文化建设和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极大地增强职工爱校爱岗爱后勤的凝聚力,保证学校发展的稳定和后勤改革的顺利进行。

不仅要学会用经济手段和技术性的措施来进行企业管理,还要用优秀的价值观指导员工的行为,用高校后勤独具特色的经营理念——“三服务、两育人”宗旨规范企业运行秩序,以诚信的形象提高信誉,从而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4)建立监督、考核的制约机制

高校实行甲、乙方契约关系的管理模式,甲方为学校行政管理部门(后勤管理处),乙方为后勤经济实体。通过明确甲乙双方关系及其职责范围,建立起监督、考核的指标体系,细化、量化标准和定额,使合同契约关系的管理模式有序进行,从而保证后勤实体的服务经营高标准。也使甲方的行政管理部门在行使监督、考核职能时有章可循。

学校对后勤保障工作的费用开支,由行政拨款改为有偿服务,收取服务费用。今后,后勤实体对学校教学、科研、师生员工生活等方面的服务,非经营性质的,一律采取有偿服务方式收取服务费。服务收费标准按服务水平、服务质量标准给予相应报酬,考核、验收不合格则返工或扣罚酬金。

(5)强化集团内部成本核算。

增强成本管理意识,提高管理队伍水平。成本管理是高校后勤在社会化改革过程中的一项重要管理工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后勤实体要靠管理出效益,而增强成本管理意识是前提,提高管理队伍水平是保障。堵赛漏洞,规范采购行为,提高经费使用效益,保障和促进后勤服务的正常发展,建立集中统—的采购制。因此,高校要努力提高后勤实体领导者和财务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增强其爱岗敬业、遵纪守法的自律意识和当家理财的责任感、使命感。

制定通过公开招标、邀请招标、竞争性谈判、询价的采购制度,以及相应的供应商必备条件等,对违规采购、无监督采购制定相应的惩罚制度作保障。灵活运用财务会计手段,消除物价变动带来的成本补偿不足问题。以财务资本保全理论为依据,采取必要的财务会计手段来消除物价上涨的影响,以补足成本补偿。具体操作方法是:①改进固定资产折旧方法,适度提高后勤实体的固定资产折旧率,扩大加速折旧法的使用范围;②建立物价变动补偿基金,如从成本中提取“存货变现损失准备”等;③加强资本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6)全面加强质量管理。

推进高校后勤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继续完善转制时期制订的规章制度,用制度管人,运用激励机制来鼓舞人调动人的积极性,使职工的劳动态度由被动变为主动。尤其要强化合同制度管理,充分利用合同的法律效力,提高管理效益。

为了确保后勤服务质量不断提高,一方面要加强管理,通过检查、督促等方式,促进后勤不断强化管理意识,另一方面通过建立一系列的规范,使后勤服务向规范化发展。有些学校已经在后勤管理中引进了ISO质量认证体系,这些对后勤服务的规范化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上海市教委借鉴ISO质量管理体系的理念,在高校后勤系统大力推行质量管理体系建设。高校后勤质量管理体系是借鉴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理念,针对上海高校后勤服务的要求和特点所建立的一系列后勤管理与服务规范及工作程序,其目的在于确保并促进高校后勤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不断提高。高校后勤质量管理体系建设不仅会成为后勤部门提高社会形象,实现持续发展的动力,而且可能成为一所学校乃至整个高校后勤工作的一个金字招牌,不断提升高校工作在全国范围内的影响力和示范性。

(7)加大开拓市场力度。

促进后勤实体的运行机制不断改进,不断完善。后勤实体要练好内功,完善管理,提高服务经营的水平和质量,开拓市场、提升市场占有率,同时又要转变观念,克服垄断市场的陈旧思想,要敢于开放市场,引入竞争机制,引入社会力量和资金参与后勤事业,通过多方面竞争,学习先进,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互相促进,把高校后勤事业搞活。

培育校园市场,谋求新的发展空间。积极寻求具有市场发展潜力和良好成长前景的经营项目和新的经济增长点。要以全新的发展思路、超常规反传统的经营理念,创新经营模式和服务方式,抢占校园新增市场。

拓展社会市场,介入新的服务领域。充分利用多年来积累的密集型企业管理经验及擅长大团队餐饮、校园综合配套服务等优势,拓展与教育服务相关的社会市场;还要依托交大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智力支持,突破原有传统服务领域,积极介入全新的经营服务领域。已经形成的校外市场,要总结经验,巩固阵地,扩大经营服务规模。

(8)全面提升服务水平

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是后勤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加强和改进服务作为作风建设的切入点,开展“优质服务年”“优质服务月”活动,后勤服务要坚持为教学、科研、师生服务,要实现“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宗旨,合理收费,提高质量,主动热情服务。

要大力加强对职工优质服务观念的教育,通过教育,要使职工认识到提高服务质量是占领市场的唯一途径,提高服务质量是师生满意、学校满意的前提,要从以前的“要我服务”变成“我要服务”,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严格要求服务质量,不断提高服务效率,要求后勤职工端正服务态度,提高服务水平,经常深入到服务对象当中去,听取他们的意见,虚心接受来自他们的信息反馈,充分利用这些信息修正我们的工作。

以人为本,实施24小时无障碍服务,开设后勤服务110热线。把质量监督贯穿整个服务和经营过程。“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理念是高校后勤现代化的基本保证。后勤现代化管理就是要科学地实施管理,体现以人为本,单纯的严管是不行的,要与“情治”相结合,这样管理制度才能深入人心。人本管理可以归纳为尊重人;依靠人;为了人。提高服务质量和品位,(9)创建企业特色文化

企业文化对企业的建设也会起到推动,有助于企业整体水平提升。只有高度重视文化的功能,切实增加企业管理中文化的含量,努力提高企业文化品味,才能实现企业管理的新飞跃,使企业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高校后勤实现现代化管理,企业文化将起到催化剂的作用。结合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特点,可总结出“三化”的企业文化特点,即科学化、标准化、人性化。

(10)纳入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框架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应纳入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范畴,强化顶层设计。在十几年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经验积累基础上,尝试变高校主导的社会化改革为行业协会主导的改革,打破高校之间的一亩三分地思想,跨高校建立后勤服务实体,稀释和平衡高校对后勤社会化的行政干预,把高校后勤服务工作交给市场,变行政代理关系为经济代理关系。当然,如完成以上工作需政府的整体设计和高校后勤服务资源的利益调整。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取得的成效有目共睹。它推进了高校后勤基础设施建设,为高校扩招提供了有力支撑;它减轻了学校负担,促进了高校事业的发展;它激活了高校后勤服务市场,提高了后勤服务质量;它刺激了消费,拉动了内需,带动了房地产开发、物业管理、商业零售、餐饮等服务业的发展,并为社会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但,这一切都只是改革的阶段性成果。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道路还很长,改革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还很多:高校后勤设施建设的任务依然繁重,高校后勤实体的发展还不充分,法人化的步伐比较缓慢;高校联办后勤还没有起步,后勤的集约化、专业化、产业化程度还很低……这一切,都需要在今后的改革中作更大的努力。

第四篇: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改革的目的是改变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学校办社会”的运行机制,实现高校后勤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的根本性转变。具体作法是组建后勤实体,以承担本地区范围内高校的后勤服务保障工作。同时,组建的后勤实体必须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经营实体,是产权界定明晰、有权举债、鉴定合同、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的法人企业。由此,后勤与学校的关系发生了变化,一是由行政隶属转变为由合同、契约联结的关系,后勤实体对学校委托的财产负责保值、增值,学校“拨款制”转变为收费制和有偿服务制;另一方面,后勤实行与社会开放式地联系则是以市场为中介,按价值规律发生关系。在实现这一转变过程如何合理有效地利用国有资产,如何保持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避免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是我们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而导致这个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于产权关系模糊,从而使国家在国有资产上的各种权利得不到切实有效的保护,所以为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实施产权保护,通过产权界定使产权明晰化。

第五篇:上海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总结

上海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总结

来源: 日期:2006-12-11 15:55:56 人气:2327 标签: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我国高等教育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通过整合社会资源,优化教育资源,改变高校后勤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低效运作的体制和机制,构建新型的高校后勤保障体系,从而打破后勤对高校发展的瓶颈制约,为高校发展和转变办学模式创造更有利条件的一项系统工程。它是实现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的有力保障,是提高办学效益与教学质量的历史性选择。

在国务院和上海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各高校行政和后勤部门的共同努力下,1999年以来,上海高校后勤社会改革取得了明显进展和有目共睹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为上海高等教育的新一轮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可用三句话概括当前上海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形势:1)方向正确、推进有序,阶段性目标基本实现;2)前途光明、道路艰难,深化改革面临新问题3)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推动改革需要新思路。

一、上海高校后勤社会改革的主要进展与成就

(一)通过推进后勤部门与学校行政系统的规范分离,初步建立了事企分开的管理体制

为了推进改革,上海成立了高校后勤服务中心与发展中心两个改革载体,从学校行政系统分离出来的后勤实体,分别通过并入、托管等形式进入两个市后勤中心,学校则相应建立了代表学校进行后勤管理的甲方部门。经过两年多的时间,上海全市30多所普通全日制高校基本完成了分离转制工作。转制后,各高校的后勤管理部门(甲方)与后勤服务部门(乙方)根据服务的内容和要求建立了平等基础上的民事契约关系。甲方代表学校充当管理、监控与协调的主体,后勤实体则根据学校的要求提供优质的服务。后勤服务也逐步从原来的拨款制转变为按服务项目和内容支付的付费制,学校实现了从“办后勤”到“选后勤”、“管后勤”的转变,后勤服务部门逐步从教学科研等事业型的行政系统中分离出来,成为按照企业化运作的独立经济实体。这一根本性的转变符合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并初步体现了制度优势。

(二)后勤实体积极改革,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企业化运行机制初步形成 从学校行政系统中规范分离出来的后勤部门积极转变思想,深化改革,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转变内部运行机制,规范服务和管理,使高校后勤的服务水平显著提高。改革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人事制度改革。各高校后勤部门完成转制之后,均按照 “老人老办法,赋予新含义;新人新办法,全部进中心”和“公开招聘、双向选择、竞争上岗、择优录用”原则建立了新的人事管理制度。

2、分配制度改革。多数高校实行了“以岗定责、以责定薪、以绩定奖”的办法,将职工酬劳与经营业绩和风险挂钩,并适当拉开分配差距。新的工资序列由基础工资、职务(岗位)工资和绩效奖励工资三部分组成。工资制度改革大大促进后勤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

3、财务管理制度改革。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的经济实体,各高校后勤实体在学校实行服务付费制度之后,也建立了相应的财务管理制度,比如化小核算单位,强化成本意识,建立内部竞争机制等等,市后勤中心还对下属的分中心实行会计委派制等。通过财务制度的改革,后勤系统的服务意识、质量意识、成本意识都有很大的提高,运行效益也明显提高。

(三)体现教育特性的专业服务公司逐渐兴起、壮大

上海高校后勤服务中心与发展中心针对高校后勤服务市场的特殊需求,或以校园市场为依托,成立具有教育特性的专业公司,打造自己的后勤品牌;或以实力为后盾,继续做强已经成熟的专业公司,走出校园,服务社会;或以资产为纽带,联合组建、经营专业公司,实现优势互补。各专业公司在改革中逐步发展壮大。

1、教育超市。上海教育超市目前已经发展到102家,遍布全市所有高校。2003年,教育超市的总营业额超过1.32亿元,并且做到了总体物价低于华联和联华超市的水平。教育超市的建立改变了学校小商品市场脏、乱、差的购物环境,保证了商品质量,规范了校内市场,维护了师生利益,成为上海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一面旗帜。

2、连锁餐厅。1999年,上海高校后勤服务中心和发展中心分别以“生乐”和“新世纪”为品牌在各高校开办了多家连锁餐厅。目前两个品牌的连锁餐厅已经发展到了近50家,良好的就餐环境、规范的管理和优质的服务改变了传统的学生餐饮理念,提升了上海高校学生餐饮的整体水平。

3、生乐物业。上海高校后勤服务中心下属的生乐物业管理公司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以管理学校、事业单位为主攻方向,兼而参与社会物业管理的竞争,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管理体系。生乐物业管理有限公司本着“以人为本、规范管理、服务教育”的宗旨和“同舟共济、奋发有为、海纳百川”的精神,从只有十名员工,不到十万平方米的管理量,发展到拥有637名员工的服务队伍,150万平方米的管理量。2002生乐物业在上海2600多家物业管理公司中,排名第35位。同时,生乐以抓好物业管理质量为核心,部分小区物业管理通过了ISO9001(2000版)的质量认证,使小区达标、创优工作有了操作规范,使各项业务工作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4、配货中心。上海高校后勤配货管理中心是上海高校后勤服务中心所属的分支机构。配货管理中心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遵循“市场统筹、项目分担、统一结算、按股分红”的经营思路,与社会大中型企业联合建立了主副食品、燃料、豆制品等10个集中配货基地,确保把质优价廉、服务上乘的商品引进高校。经过六年的实践,已经初步建立了招商、采购、配送、服务、监控一条龙的配货体系。目前全市90%的高校后勤进入集中采购行列,主副食品集中配货比例占总需求量的35%。六年累计为高校后勤组织、提供餐饮物品13万6千吨,金额3.99亿元。通过公开招标,团体采购,各类商品的价格比原来学校单独采购平均下降8%。集中配货不仅体现了集约化经营的规模经济效益,同时在应对“非典”、“禽流感”与物价上涨等突发事件时,体现出统筹规划、宏观调控的管理优势。

(四)通过多元投资建造学校基础设施,上海高校跨越式发展的瓶颈基本打破

1、利用新机制,学生公寓与食堂建设基本满足学校发展的需求

从1999年到2003年,上海在基本没有政府投资的情况下共新建学生公寓180多万平方米,改造旧学生宿舍近50万平方米。五年的建设规模相当于建国后近48年间上海利用政府投资建设的学生公寓总数的2倍。学生公寓的建设不仅打破了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制约,满足了高校大幅度扩招的需要,而且大大改善了学生的住宿条件。从1999年到2003年,上海高校在校生数净增近20万人,由于有了社会化建设学生公寓的新机制,不但这些新增大学生的住宿问题得到了很好解决,而且大多数学校的学生住宿已经从原来设施简陋的6-8人一间宿舍的拥挤状况,改善为四人一间的宽敞明亮、设施齐全的学生公寓。

同时通过多元投资2000年至2003年上海高校新建食堂220723.7平方米,改建旧食堂82757平方米,基本满足了高校扩招学生的需要。而且多数校园餐饮服务实现了“一卡通”,服务效率和服务水平都有了明显的提高。

2、借鉴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创新思路,大学园区与高校新校区建设迅速发展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经验表明,利用社会力量是加快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上海利用社会力量建设学生公寓的成功经验,为高校扩展新的办学空间,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启示。许多大学园区和高校新校区在新的投资与管理体制下,获得飞速发展。这些大学园区或新校区的建设大多采取了地方政府支持、多元化筹资建设、社会化后勤服务的改革思路。比如,松江大学园区、南汇科教园区、闵行紫竹园区、杨浦高教园区以及浦东等地大学新校区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崛起。通过多元化的筹资手段,总投资额达100多亿元,这在仅靠政府投资的情况下是不可想象的。新的大学园区在投资体制,管理机制、办学模式、资源共享等方面的新突破,不仅对上海高等教育布局结构调整和管理体制改革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带来了契机。

(五)以提高效益为目标,有序竞争的校内服务市场初步形成

上海各大学按照从“办后勤”向“管后勤”转变的工作思路,积极引进竞争、构建校内市场。复旦大学目前校内餐饮服务和物业管理市场分别有4家社会公司参与服务竞争,校外企业占据的市场份额已分别占到总营业额的55%和70%。学校后勤管理部门则集中精力通过规范、科学的办法,加强对校内后勤服务市场的管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他们对校内后勤实体和引进的社会企业采取一视同仁的态度,比如在餐饮市场上做到五个统一,即统一起点、统一采购、统一补贴、统一职责、统一评估。规范的竞争机制的建立,使后勤服务水平和质量都有了大幅度提高,也为将来后勤服务真正实现社会化打下了基础。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等高校也在营造学校后勤服务市场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各高校通过有序引进社会企业竞争校内服务市场,不仅激活了后勤实体,广大师生也在竞争中享受到了质优价廉的后勤服务。

(六)发挥“高校后勤”的品牌优势,做强、做大后勤实体

高校后勤集团以其特有的品牌优势在竞争校园后勤服务市场时体现出明显的比较优势。交通大学后勤集团和同济后勤产业发展有限公司通过塑造既体现教育特性又体现经济规律的管理与经营机制,以其良好的信誉与优质的服务以及雄厚的综合实力和对教育规律的理解,赢得了学校和银行的信任。同济后勤产业发展公司赢得了同济嘉定新校区的后勤服务市场,而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将其后勤整建制地托管给交大后勤集团,并成立了“上海交大后勤集团应用技术学院后勤服务总公司”,这是上海市高校后勤改革中的一种全新模式。上海交大和同济大学后勤集团以及其他高校还分别通过新建后勤行业专业公司,改造重组原有后勤公司,开拓新型后勤产业,加强资本运作,投资新型领域,增强企业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在改革中不断发展、壮大。

(七)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理论研究不断创新

上海在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后勤管理和研究的组织队伍,同时积极组织力量进行理论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这几年间,我们依托上海高校后勤研究中心和各高校的力量,先后开展了《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战略研究》、《新型高校后勤服务产业研究》、以及《21世纪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研究》以及《高校后勤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研究》等课题,出版了一些专著,并向领导提供了相关研究报告,有的已经形成了工作方案。在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先后颁发了一系列的指导文件,包括《上海市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方案(试行稿)》、《上海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三年规划(2000-2002)》、《上海市教委关于加强高校副食品集中采购的通知》、《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加强学生公寓管理的通知》以及《上海市教委关于推进高校后勤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等。同时市教委还组织了多次高校甲、乙方负责人的座谈会和针对市内高校的调研工作,并对西安、武汉、广东、北京等地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进行了考察。这些调研工作对我市的后勤改革工作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二、上海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经验与特色。

(一)“政府主导、学校主体、社会参与”的立体式改革模式

上海高校后勤社会改革体现出政府主导,整体推进的特色。在改革初期,上海市委市政府根据中央和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大力推进高校后勤实体剥离和分离转制工作,并且配合改革推进出台了有关人事、劳动、税收等的优惠政策与办法。同时,在这场改革过程中,各学校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根据各自的特点大胆探索各具特色的改革模式,创造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另外,政府部门在改革推进过程中的充分发挥了宏观指导、统筹规划,协调督办的作用,鼓励和引导社会企业和有关部门积极参与后勤社会化改革,形成了合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涉及到社会安定与学校的稳定,涉及到高等教育的发展大局和后勤职工的根本利益,必须发挥各方面的力量和积极性。

(二)“适度开放、有序竞争、依法管理”的校园市场管理模式

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过程中,许多高校大胆引进社会企业参与校内服务市场的竞争,同时通过契约规范校内市场的管理和监督,建立起了有序竞争的市场机制。高校后勤服务市场是带有一定公益性的特殊服务市场,而由于体制限制,高校后勤实体还缺乏全面融入市场的竞争能力,因此上海高校在开放市场的过程坚持了有序开放、适度竞争、依法管理的原则。上海市高校根据市教委的工作要求,参照有关行业标准,相应制定了学校后勤的准入制度和严密的监控办法,形成了“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体系和制度化、规范化的约束机制,从而确保了高校后勤市场的稳定与持续发展。

(三)“因地、因校、因事制宜”的多元化改革模式

由于各个学校的改革的基础不同,改革的力度与措施也存在较大差异,因此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不应只有一种模式,不能一刀切。上海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坚持了“因地、因校、因事制宜”的多元化改革模式,在基本改革原则确定,基本方向与最终目标一致的前提下,鼓励各个高校根据自己的情况大胆探索,积极创新。在上海的改革实践中,出现了三种各有特点的改革模式。第一种,着眼于后勤实体的发展壮大,如交大、同济等高校。后勤服务实体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迅速壮大起来,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不但越来越好地保证了校内后勤服务工作,还走向社会承担了其他学校、机关、医院的服务工作。第二种,着眼于校内服务市场的构建,如复旦、华师大等高校。着重引进社会力量参与后勤服务和经营工作,同时规范对校内市场的管理和监督,建立起了有序竞争的市场机制。第三种,在后勤实体发展壮大的同时积极构建校内市场,如财大、上外等高校。在鼓励和扶持后勤服务集团拓展校外市场、实现发展壮大的同时,兼顾校内市场的构建,对部分后勤服务项目采取对外公开招标的办法,引进社会竞争,效果十分明显。其他一些规模较小、老人负担较轻或新建校区也各自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实现了后勤社会化与市场化。

(四)理论研究与大胆实践相互促进的改革策略

上海在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过程中十分注重理论研究,为此我们成立了上海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研究中心,并依托高校的力量开展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情况调查,这些理论研究和调查对于确保上海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坚持正确方向和策略起到了重要作用,许多理论研究成果转化成推进改革的文件与措施。另外一方面,上海还非常重视实践探索作用,我们鼓励各高校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大胆实践,通过改革实践摸索最有效和最适合的改革模式,也取得了明显成效。复旦大学、东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都在深化改革方面进行了很有特色的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对其他学校的改革也有启示意义。为了推广先进经验,探索改革道路,上海市教委联合职能部门开展了“双月座谈”和“季度论坛”,组织甲、乙方负责人研讨阶段性改革和管理工作,同时邀请理论界和政府决策部门的专家讲授宏观经济形势和改革政策、思路,为下一步改革打好了理论基础。

三、上海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面临的新问题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的复杂因素,而且也是一场利益的重新分配与调整的过程,因此必然会引发许多问题与矛盾。上海高校社会改革中所遇到的问题具有自身的独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不同层面的利益群体对后勤社会化改革目的的认识有显著分歧,影响了改革的进程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最终目标是建立高等教育新型后勤保障体系。但不同利益群体在建构高校新型后勤保障体系的进程中抱有不同的目的:国家主导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从整个高等教育发展的大局来考虑的,目的是为了突破高校后勤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制约,满足高等教育连续扩招后对后勤的需求。而有些学校则希望通过后勤社会化改革,利用市场机制,减少对后勤资产的投入,减少精力的投入,减轻负担,减轻责任,希望“花最少的钱,办最大的事”。而规范分离之后的后勤实体,则希望通过后勤社会化改革,转换管理体制与经营机制,争取更大的自主权,解决老人问题,轻松上阵,做大、做强,在服务学校的同时,走向市场,参与竞争。广大师生则希望通过后勤社会化改革,希望通过市场竞争机制,可以享受优质低价的服务。正是因为不同层面利益群体目的取向的不同,导致后勤社会化改革步履维艰,困难重重。

(二)后勤实体面临市场规律与教育规律的两难问题

尽管大多数的后勤实体还未注册为企业法人,但是规范分离出来的后勤集团有了自己独立的经济利益,进行独立的成本核算,而且,后勤职工的工资收益也直接与后勤的经济效益挂钩。这样,后勤实体将不可避免要追求利润最大化,以满足自身发展壮大和参与市场竞争的需要。然而,高校后勤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它是高校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坚持姓“教”的原则,必须体现出高校后勤“公益性”特点,为教学科研服务,为师生服务的宗旨始终不能改变。这就要求后勤在以师生为主要服务群体时,必须坚持保本微利经营。处在两难境地的后勤实体要进一步发展,急需明确后勤的公益性支出应当由谁“买单”的问题。而目前这方面的政策仍然很模糊。

(三)规范分离所遗留的责、权、利的不平衡问题

高校后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尚远未到位,许多高校的后勤服务运营并未实现彻底分离,一校一户自办后勤的状况并未得到根本改变,距真正实现办学模式的转变还有很大距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产权不清晰。高校后勤成立现代企业制度首要的是清晰产权。产权制度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础,产权清晰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首要条件。企业法人作为独立的民事责任主体存在的基础和前提是必须拥有独立产权,这是法人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物质基础。由于没有落实财产权,高校后勤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企业法人地位便不能确立,真正的企业化、市场化、社会化也就不可能实现。高校后勤要真正实现将原有行政事业型后勤改制为现代公司制企业型后勤,就必须要初始界定后勤企业的产权关系,使其有自我生存条件与自我发展能力。2)人事制度双轨制。由于后勤实体还不是独立法人,后勤员工与学校仅仅是有限分离。由于近几年学校教师的工资调整幅度较大,享受“老人老办法”的后勤职工的工资增长部分却难以落实,职工的思想情绪波动比较大。另外一方面,因为后勤实体不是独立法人,缺乏用人自主权,新人难以引进,“新人新办法”难以落实,后勤系统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境。3)学校承担无限责任。由于目前的教育管理体制的制约,领导一直强调,学校对学生而言永远是第一责任人。在这种状态下,学校领导在改革过程中总是心存疑虑,放不开手脚,这对于后勤服务市场的最终形成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上海虽然在最近几年的后勤社会化改革过程中取得了一些进展,有了初步的成效,但是也面临许多问题和困难,这些问题和困难有的是思想观念上的,有的是体制环境上的,有的是政策条件上的,这些问题和困难必须在不断探索中加以解决和克服。

四、深化上海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新思路

(一)进一步明确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目标与方向

针对有些高校所提出的改革目标不明确,下一步不知道怎不做的疑问,我们需要进步一步明确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最终目标和阶段性目标。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建立“政府宏观调控、市场提供服务、学校自主选择、行业自律管理、各方依法监督”相结合的后勤服务保障体系。其根本目的在于高校后勤通过改革逐步实现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集约化,以提高后勤服务的质量与效益,为高等教育快速健康发展提供有效、有力的保障。上海具有高校集中,第三产业发达,改革基础较好,有快速发展的启动力特点。上海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必须坚持高起点、高质量。本市高校系统在坚持根本目标和基本方向的前提下,可结合自身改革的阶段和特点,制定相应的阶段性目标,开展具有前瞻性的理论研究与实践,争取实现跨越式发展。

根据前五年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经验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总趋势,当前的后勤改革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实现短期措施与长远目标相结合;整体推进全市高校改革与学校改革相结合;不断提高高校后勤服务市场化程度与采取特定手段相对稳定高校后勤服务市场相结合。高校后勤原事业编制人员剥离、后勤使用的学校资产分离、注册多元化股份公司等体制改革应符合国家宏观改革政策与法规,实行先试点后推广,先局部后全面的渐进式改革,着重加强高校后勤队伍建设、市场规范化建设、专业服务梯队建设以及后勤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具有上海特色的高校后勤规模经营、集约管理基础平台,用三年时间完善本市高校后勤服务运行机制,即中心统筹组织、校后勤甲、乙方保证落实,专业公司提供服务,行业协会(上海学校生活后勤协会)协调监督,教育行政部门政策支持,进而创建实行公益性服务,受政策法规调控、基本符合市场经济规律,满足师生日益增长需求的高校后勤服务保障新体制。

(二)整合载体,打造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新航母

成立两个市中心作为高校后勤改革的载体是上海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标志之一。在实践中,这种模式也对改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化与细化,以及高校后勤实体自身的发展与壮大,两个中心对学校后勤的承载能力与凝集力需要进一步得到加强。这就要求两个市后勤中心根据自身的性质、任务与特点,进一步明确其在后勤社会化改革中的功能定位。走“内联外争”的道路,通过发展增强自己的承载力与凝集力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内联”就是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指导方针,充分发挥市中心的品牌与龙头作用,结合各高校有市场竞争优势的项目,与下属各高校后勤实体实现联合发展。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联合分散的高校市场,形成规模优势;二是联合资源,把各高校分散的人、财、物等市场资源集中起来,实现优化配置;三是联合发展。后勤企业之间尽可能按连锁、连办等多元投资方式取长补短,高校后勤行业内部则按出资、出市场、才人才的多少为标准来分配市场收益。通过“三联”,实现规模化、集约化,降低运营成本,提高运营效率。

“外争”就是针对社会企业逐步进入高校市场,中心企业也要立足高校,面向社会增强竞争力。要做到“三争”:一争社会支持。包括各级政府的政策支持,学校和人才市场的专业人才支持,社会企业的投资资金和优势项目的合作支持;二争市场份额。按照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市场份额朝专业化程度高的企业越来越集中的趋势,支持中心下属的专业公司积极拓展新的社会市场份额;三争投资效益。对外投资与合作主要“精、稳、高”,一定要确保投资效益。

两个市后勤中心要练好内功,规范管理,整合资源,充分发挥自己的品牌优势,开发、利用好“高校后勤”在社会上所形成的无形资产,以专业公司为支撑,打造高校后勤社会改革的航母,成为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新载体。

(三)明确规范,推进高校后勤质量管理体系建设

为了确保后勤服务质量不断提高,一方面要加强管理,通过检查、督促等方式,促进后勤不断强化管理意识,另一方面通过建立一系列的规范,使后勤服务向规范化发展。有些学校已经在后勤管理中引进了ISO质量认证体系,这些对后勤服务的规范化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上海市教委借鉴ISO质量管理体系的理念,在高校后勤系统大力推行质量管理体系建设。高校后勤质量管理体系是借鉴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理念,针对上海高校后勤服务的要求和特点所建立的一系列后勤管理与服务规范及工作程序,其目的在于确保并促进高校后勤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不断提高。高校后勤质量管理体系建设不仅会成为后勤部门提高社会形象,实现持续发展的动力,而且可能成为一所学校乃至上海高校后勤工作的一个金字招牌,不断提升上海教育工作在全国范围内的影响力和示范性。

(四)成立协会,加强对后勤实体的协调与行业管理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进一步调整各级政府机构设置,理顺职能分工,实现政府职责、机构和编制的法定化”,同时提出:“按市场化原则规范和发展各类行业协会、商会等自律性组织”。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教育主管部门必须进一步转变职能,体现政策导向和监管督促的作用。成立学校生活后勤协会,发挥协会的行业管理作用,将成为一项重要工作。拟成立的学校生活后勤协会,是各类学校后勤部门、学校后勤实体以及为学校提供后勤服务的各类企业组成的自律组织,它以行业服务、行业自律、行业代表、行业协调为基本职能,是政府与市场之间的中介。学校生活后勤协会的成立必将进一步促进政府职能转变,规范后勤管理,促进后勤行业的自律,成为加强后勤管理的新平台。要通过行业协会的形式,建立起符合上海教育后勤服务的一系列行业标准,发挥行业指导的作用,同时开展后勤人员培训、政策咨询、信息交流、检查评估等工作。

(五)探索、试点股份制,实现后勤股权多元化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确立和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高校后勤实体法人化和产权多元化的改革也必然要提上议事日程。推进后勤实体产权多元化改革,基本思路是依照“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要求,建立学校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即后勤企业管理者和骨干职工个人或社会民营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对一些非主营后勤服务项目实行产权多元化改革,有助于明确责任主体、利益主体和风险主体,减少行政干预,实现校企分开、事企分开。随着高校后勤的创业主体和运营主体,即后勤企业的管理者和骨干职工成为出资人,企业的生存发展与管理者的利益息息相关,必然会有效地调动他们创业积极性和创新的激情。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一个系统复杂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通力合作;需要配套的政策支持,尤其需要人事、劳动方面的政策支持;也需要物价、质检、卫生以及其它相关部门建立相关的评价标准与服务体系,但关键还是依靠后勤系统自身通过不断创新来开创一片新天地。让我们根据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以第一轮改革的成果为起点,以提高效益为中心,以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点,充分依靠市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通过不断深化改革和大胆实践来构建和完善面向新世纪的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

下载高校后勤-关于高校后勤细化管理与服务的探索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校后勤-关于高校后勤细化管理与服务的探索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校后勤管理工作总结

    高校后勤管理工作总结1 “民以食为天”,作为后勤工作重点之一的食堂管理,怎样激活内部活力,完善竞争机制,提高劳动效率,更好地为师生服务,这是我们后勤管理人员孜孜以求的目标之......

    高校后勤管理规定

    高校后勤管理规定3篇学校基本建设管理制度从总务工作的内容和任务来看,学校的基本建设是第一位的工作,是总务工作管理其他内容的基础,是学校建设的百年大计。一、基本建设用地......

    高校后勤管理工作总结

    高校后勤管理工作总结 高校后勤管理工作总结1 过去的一年,我校后勤工作,遵循学校总体工作思路和后勤工作计划,以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和优质的教育教学环境为重点,在工作中坚持以......

    论高校后勤管理

    浅析高校后勤管理工作 摘要:高校后勤管理工作作为学校教学工作和师生活动服务的部门,对于学校科学合理的整体运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客观、主观等多种原因,目前高校......

    论高校后勤管理体制的社会化

    论高校后勤管理体制的社会化 发布时间:2006年01月06日 一、高校后勤管理体制改革的内容 1.管理体制的改革 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就是要把高校后勤融入市场经济环境中,使学校后勤......

    关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资金管理机制的探讨

    关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资金管理机制的探讨 摘要: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我国各高校后勤实体虽然实现了比较快速的发展,但是其资金管理机制却相对滞后,存在一些不足和缺陷。......

    大纲 关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再思考(精选5篇)

    大纲 关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再思考 摘要 关键词 一、引言 二、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内涵及其问题 (一)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内涵 (二) 传统高校后勤体系存在的问题 三、高校......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以人为本,继续推进后勤社会化改革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以人为本,继续推进后勤社会化改革 是最新发布的《【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以人为本,继续推进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详细范文参考文章,感觉很有用处,这里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