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资金管理机制的探讨

时间:2019-05-15 12:25: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资金管理机制的探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资金管理机制的探讨》。

第一篇:关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资金管理机制的探讨

关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资金管理机制的探讨

摘要: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我国各高校后勤实体虽然实现了比较快速的发展,但是其资金管理机制却相对滞后,存在一些不足和缺陷。本文在分析高校后勤资金数据不可靠、预算管理难、资金闲置浪费、投资盲目性大、内部控制薄弱等现状的基础上,对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的资金管理机制进行探讨,以建立一个公平、合理、规范的资金管理机制。关键词: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资金管理

十几年的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给我国高校后勤工作带来了勃勃生机,全国绝大多数高校都进行了体质改革, 建立了后勤集团或后勤总公司,模拟企业化运行,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经营机制。近年来,许多高校的后勤实体发展规模越来越大, 但随之而来的却是高校后勤实体内部财务资金管理制度建设的相对滞后,其资金管理过程中普遍存在使用分散、效率低下等突出问题, 这些都严重限制了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资金作为一项具有高流动性的资产, 值得高度重视。因此, 资金管理已成为目前高校后勤集团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但是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后勤实体对资金管理缺乏足够的认识,管理手段比较落后,导致资金未能合理的运用。高校后勤要在市场经济中站稳脚跟,只有抓住资金管理这个中心,深入研究聚财、生财和用财之道,采取行之有效的管理和控制措施,疏通资金流转环节,才能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

一、现阶段高校后勤实体资金管理中存在的不足方面

(一)资金预算管理困难。大部分后勤集团的财务管理体系还未健全,缺乏科学合理、全面整体的预算管理,难以做到资金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完整性和准确性,这种没有预算或预算失控的财务管理使得资金管理过于粗放和简单,无法科学、合理、准确、详细地对资金进行安排。

(二)资金管理分散, 使用效率低。集团无法对资金流动实施有效监管,资产的管理缺乏科学性,控制薄弱,闲置资金比例过高,资金沉淀严重,周转缓慢,多头管理、无计划性,使有限资金得不到更大的发挥,资金浪费现象突出。

(三)投资盲目性大。有些高校后勤产业集团公司不顾自身的能力和发展目标, 热衷于铺新摊子,盲目投资甚至擅自改变资金用途,导致资金风险增加。一部分项目投资决策缺乏民主化, 科学化,投资失误多, 损失严重, 资金周转也更加困难,使本来就十分紧张的资金状况雪上加霜,导致整体投资效益差

(四)财务制度不健全, 资金管理混乱。一些高校后勤实体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财务

监督不到位, 事后审计走过场, 缺乏可行的考核办法, 导致后勤实体资金的流向与控制脱节, 资金安全问题突出, 少数人甚至利用“小金库”为手段进行贪污、挪用等犯罪活动, 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另外,有些高校后勤实体名为企业, 实为事业单位, 不按资本市场规律运做资金, 资金借贷随意性大, 使用混乱, 帐务处理非常不规范, 应收款项长期挂帐, 不进行库存物资核算, 导致资金周转缓慢。

(五)财会人员素质不高。随着后勤社会化进程不断加快,财务人员的业务素质水平更新出现相对的脱节。后勤财务人员基本上是从高校财务处或财务处二级财务分离出来的,他们熟悉和习惯了高校事业会计核算制度,而高校的会计制度侧重于核算资金的性质和走向,轻于财务核算和管理,成本意识淡薄,无法对资金实施有效的管理。

二、高校后勤集团公司资金管理的对策

(一)建立和完善高校后勤预算管理

高校后勤应制定一套适合本集团企业发展的预算管理制度,提高预算意识,进一步加强预算管理。首先, 要根据后勤的经济运行情况, 建立健全后勤预算管理体制。其次, 要明确预算的收支范围、编制程序、编制的方法和原则, 预算管理的执行和调整的具体规定, 明确集团与下属各中心各自在预算编制和执行中的职责和权限,对后勤集团及下属各中心提交的预算进行合理性、准确性和科学性的调查、论证。最后,在保证正常生产经营需要的前提下, 努力挖掘高校后勤集团内部资金潜力,以经营计划为基础,以部门计划为依据编制合理的资金预算,加强资金的计划管理, 分析资金动态, 根据计划, 核定需要, 可使资金的使用达到最优化。因此,建立一个有效的预算资金系统,编制资金计划, 确定资金的合理需要量,集团才能使有限的资金能充分发挥其最大效益。同时,在预算建立过程中,集团需对预算收入的完成情况、预算支出的执行情况和进度以及资金使用效益进行分析、考评,以及对预算调整的合理性和必要性进行论证。

(二)加强资金管理意识,实行资金集中管理

增强资金时间价值观念,树立资金成本意识,合理运用资金,可使后勤集团掌握市场的运行方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增加机遇,减少风险与损失,以最低成本创造最大利润。尤其在投资、筹资、分配、现金预算以及财务控制等具体环节上,应根据不同清况编制现金流量计划和长、短期现金流量报告,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流动性,避免盲目投资和资金不到位而带来的损失。同时,要遵循现金收益性与流动性统一原则,有效使用资金,合理控制现金流量,使现金流量最优化。为了保证资金的高速有效运转,财务部门应对资金统一归口管理,并对以下几方面实行资金集中管理、集中核算、集中调控:一是使实体各部门、各下级单位的资金往来全部纳人财务部门的控制之下。二是加强对资金的支出管理。各部门要根据年度计划和目标核定的资金预算,合理编制各部门的月度资金支出预算。三是成立内部资金结算中心,加强对资金的统一调度。资金结算中心是由实体内部设立的,办理内部所属单位现金收付及往来结算的专门机构,通过资金结算中心,加速资金周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三)加强资金投资、筹资管理

资金的管理需要节源开流,面对高校后勤集团出现自有资金不足的情况,资金使用既要节约合理,又要增加来源,拓展资金投资、筹资渠道。一方面,集团要确定合理的投资方向,投资前进行科学论证,充分估计投资项目的总成本、资本回收期、目标效益等,以确定资金的需要量和筹资渠道,并提出可行性方案,面向市场进行资本投资风险分析,制定投资规划,包括投资目标、投资总量、投资成本、投资效益、配套措施等,确保投资项目实现。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同时,要与国家鼓励投资的产业以及高校后勤改革政策相符合,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 通过贷款、融资、引进外资、发行债券等途径来增加可利用资金,并充分利用高校后勤产业集团公司内部之间资金供应与使用的时间差,调度资金,节约支出,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另一方面,高校后勤实体从学校分离出来之后,除吸收学校的直接投资外,还要利用其他方式筹资,努力拓宽筹资渠道,确定合理的筹资决策。对于长期资金筹集,宜采取发行股票、债券、长期贷款、租赁、项目融资、内部融资等方式筹集。对于短期资金筹集,可采用民间借款、商业信用、向金融机构借款、从其他单位融资等方式。同时还应运用自有资本金融资,将企业经营利润滚动投人,对外投资收益再投资,出售不良资产或与实体不符的资产,职工持股或向职工集资等。总之,无论采用何种筹资方式,都应力求选择资金成本最低的筹资渠道和筹资方式,并结合本集团实体的内外部环境,科学地制定短、中、长期资金需求计划,估算筹资风险,依此确定筹资总体方案,选择合理的筹资结构。

(四)及时回收资金

财会部门应每旬定期提供逾期未收回账款明细表, 及时向分管经营和有关业务部门反映,加强应收账款的回收,尽量压缩应收账款发生的频率与额度,降低资金风险。对已发生了的应收款项,应加强日常动态状况的传递与报送, 按照“谁造成, 谁催收”的原则,以口头、文书、表格等形式向有关部门、责任经办人和领导传递动态信息,督促和催收应收款项。

(五)建立健全各种财务管理制度体系。

首先,必须健全集团的资金管理制度。实施资金的集中管理, 积极规避财务风险。推行全面资金预算管理, 实行资金集中化管理, 严格控制事前、事中资金支出, 保证资金的有序

流动。其次,后高校后勤亟需完善内部结算中心制度, 以严格控制多头开户和资金账外循环, 保证资金管理的集中统一。高校后勤产业集团公司通过建立财务结算中心, 实现了内部资金的集中管理、统一调度和有效监控。此外,还需完善财务监管制度,加强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形成有效的的监督机制,积极开展内部审计,进一步规范资金的合理分配。

(六)优化财会人员素质

财会人员的素质是影响财务管理质量的重大因素之一, 对集权式的财务管理体制尤为重要。现阶段的后勤财务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普遍低, 其原因有多种多样, 提高财会人员的综合素质对后勤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起到十分重要的意义。会计职业道德是会计人员综合素质的起点和根本, 因此, 优化财会人员的综合素质应从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着手。遵守会计职业道德是对会计人员提高素质的内在要求。通过培训, 使会计人员强化爱岗敬业、客观公正、依法办事等方面的会计职业道德, 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和人格尊严, 敢于抵制歪风邪气, 按照会计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规定的程序和要求进行会计工作, 保证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合法、真实、准确、及时、完整, 努力为改善单位的内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服务。

第二篇:规范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规范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主要目的是要实现高等学校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根本转变,以满足高校发展和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提高高校后勤服务的质量和管理水平。具体地说,就是高校后勤服务要适应市场经济和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一方面改革后勤现行体制和运行机制,促使高校后勤实体企业化,增强后勤自身实力;另一方面,大力引进社会力量为学校提供和承担后勤服务,形成开放性的高校后勤市场,满足不断发展的高校后勤服务需要,形成多元化、开放性、全方位的高校后勤服务保障体系。

一.高校后勤社会化进程中的三个阶段

高校后勤社会化是我国高校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进程中的一个特定课题,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与经济现状相结合的必经阶段,根据这一特点,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将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转型阶段,就是从事业型向企业型转化阶段,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半企业化阶段。尽管我国的高校后勤改革已取得了重大突破,但从总体上来说,还是局限在计划经济体制的框架内,高校后勤还不能成为真正的经济组织,既做不到经济上的完全独立核算,也做不到决策上的自主经营。也就是说高校后勤通过改革已具 1

备了企业化的基本条件,但还不是完全意义上的企业。

第二阶段是企业化阶段。在这个阶段内,从学校分离出来的高校后勤组建后勤集团或公司,以企业的形式开始运作。但在一定时间内,高校后勤企业还会与学校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学校对后勤企业采取一定的保护措施,校内市场主要还会由后勤企业占有。这个保护性的过程,使后勤企业得以完成事业发展所需的经验积累和资本积累,壮大后勤企业的实力,提高后勤企业的生存能力。

第三阶段是社会化阶段。随着后勤企业的发展和自身实力的壮大,后勤企业要和学校彻底分离,实现后勤服务与社会的接轨,一方面后勤企业要向社会市场进军,另一方面学校要把市场向社会开放,让后勤企业从专营市场转向竞争市场,竞争市场的形成标志着完全社会化阶段的开始。

目前我国高校后勤改革的进程不尽相同,部分经济发达地区的高校起步较早,后勤服务实体已实行企业化运作,但毕竟是少数,大多数高校后勤正处在以事业型向企业型转化的过渡阶段或刚刚开始企业化运作。如何正确引导和规范高校后勤的企业化改革进程,是当前高校后勤改革的重要课题。

二.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规范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

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是一种独立经济核算的经济组织,而高

校后勤企业作为一企业,它是先天不足的,其人员和基本设施完全是从学校分离出来的,缺乏企业创造、发展的经历。转制后的高校后勤在一段时间内还只是一种经济实体,只能模拟企业的运作方式,强化服务和经营过程中的成本意识,在用工制度和分配制度上向企业靠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后勤自身实力的增强,高校后勤必须通过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的原则,逐步过渡到真正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自我发展的法人实体。

1.现代企业制度的内涵

企业管理制度是指企业内一切规范员工行动、指示办事方法、规定工作流程的规章或约定,是企业进行基础管理不可替代的重要工具。现代企业制度是指适应市场经济需要,以规范和完善的法人制度为主体,以有限责任制度为核心的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一种新型的企业制度,它是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高度发展的产物。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可以实现政企职责真正分开,拥有独立的经营管理权;可以使企业成为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全面进入市场;可以实现企业组织制度和管理制度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并最终使企业自觉地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不断规范完善自己,以达到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根本目的。

2.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高校后勤社会化进程中的关键环节 我国高校后勤经过十几年的风风雨雨,在转变观念、改进服务、改善条件、加强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有了很大的变化,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这些变化,并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长期困扰后勤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方面的深层次矛盾。僵化的人事制度、封闭的校内市场、陈旧的经营观念、贫乏的服务方式等等,致使停留在表层的高校后勤改革不可能取得突破性进展,限制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依然存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标志着管理水平和运行方式的现代企业制度逐渐被人们认识,同时结合十几年后勤改革的经验和实践,我们认为高校后勤改革的根本出路在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并以此要求和规范后勤社会化改革,实行法人治理结构。通过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根本转变,使高校后勤恢复其经济属性的本来面目,融入市场,按市场法则和经济规律运行,通过参与市场竞争和实施科学管理,使高校后勤获得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只有这样,对高校后勤来说才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革命,高校后勤改革才能真正实现社会化。

3.现代企业制度在高校后勤改革中的具体运用

(1)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改革管理体制,转变运行机制。把高校后勤从学校行政管理系统中成建制地分离出来,组建成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的具有独立法人性质的经济实体。同时学校设立后勤管理办公室,代表学校行使后勤行政职能,对实体进行宏观监控。后勤实体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学校不再承担后勤人员的工资及日常运行费用,将后勤实体纳入市场,按照企业机制运行,实行收费服务,使其在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了。

(2)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改革人事与分配制度。高校后勤职工从学校事业编制中分离出来,成为高校后勤实体的企业编制职工,但原身份仍予保留(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人事关系由学校人事机构代理;在用人制度上,要按需设岗,以岗定人,竞聘上岗,并制定与岗位、经济效益挂钩的分配制度,实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基本工资加岗位津贴加效益工资的动态分配制度,充分调动后勤职工的劳动积极性。

(3)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明确产权关系,学校把后勤经营服务所需的资源以零租赁的形式租赁给后勤,并在后勤一些大型维修改造项目和基础性建设项目上给予一定的投资,以确保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顺利进行。

(4)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健全有关机构和规章制度。后勤企业成立后,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应及时建立工会组

织,并召开职工代表大会,充分发挥职工参与改革的积极性;后勤企业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对进一步加强后勤集团的民主管理和群众监督提供保证;后勤集团的政策、制度,都要按企业化要求,在职工代表大会上通过,并定期向职工代表大会报告后勤企业的经营情况。

4.建设高校后勤企业文化,树立高校后勤企业形象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从上到下所有人员共享的价值观念,良好的企业文化有助于企业中思想的统一、决策的制定、政令的畅通和效益的提高,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高校后勤企业的组建,按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及时抓好高校后勤企业文化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高校后勤企业因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经营环境,在建设企业文化时应重点在服务文化和形象文化上下功夫,以树立学生第一理念为中心,全心全意为教学、科研和师生员工生活服务为宗旨,应成为高校后勤企业恒定的竞争策略,也是高校后勤企业实现永续性经营的根本保证。

第三篇: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重大意义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重大意义

1、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含义

(1)后勤的起源和基本含义

“后勤”,是后方勤务的简称。它产生于军队,是一个军事概念和军事术语。现在,“后勤”一词的涵义逐步扩大,并已被民间广泛使用,“机关后勤”、“学校后勤”、“科研后勤”等的提法纷纷出现。后勤已成为服务性部门和工作的代用语。后勤的产生来源于战争,其后随着军事理论的发展而发展。

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后勤”一词的使用已从军队扩展到机关、学校、团体和企、事业单位等各种社会组织。现在讲“后勤”,一般是指一个组织正常有效地运转所必需的各种财务供给保障和生活服务及其管理等工作,故也叫“后勤”工作。不同类型的社会组织的性质、任务和活动方式不同,其后勤工作的内容、范围和特点也不相同。从实质上讲,后勤工作是一种为组织提供各种服务和保障的辅助性工作,其基本职能是从人力、物力、财力和技术等方面保证组织的正常运转和发展,因此它是任何组织都不可缺少的十分重要的基础工作。

(2)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含义

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提出: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高校后勤改革的方向是实行社会化。1999年6月15日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朱镕基总理又提出了“要把后勤从学校剥离出来,实行后勤服务社会化,鼓励社会力量为学校提供后勤服务”。《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也明确指出“加速学校后勤工作社会化改革,精简分流富余人员。”“争取3-5年内大部分地区实现高校后勤社会化。”从此,后勤社会化成为高校后勤改革的方向和目标。

高校后勤社会化是指将高校后勤服务纳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由政府引导、社会承担为主,适合高校办学需要的法人化、市场化后勤服务体系。这个含义包含四层意思,一是高校后勤应当进市场,使市场而不是行政计划成为高校后勤资源配置的基础手段,使高校后勤服务体系纳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二是高校后勤社会化应由政府引导、社会承担为主。政府引导起宏观调控和扶持作用,社会承担主要是剥离学校办社会的职能,把高校后勤这一经济属性较强的行业回归社会,恢复其商品的属性和职能,从而为高等教育的发展甩开包袱。三是社会化的高校后勤必需满足高校办学需要,这就是在具有第三产业“服务”的本质职能的同时,必须将“育人”纳入它的本质职能之中,否则高校后勤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四是社会化、市场化的高校后勤的组织形式是企业法人化。

2、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重大意义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最终目的,是要增强我国高校的办学活力;改革的实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高校后勤领域里的体现。我国高校原有的后勤体制,是历史形成的,是计划经济的必然结果。过去高校长期由“学校办社会”,高校教职工中约有1/5是后勤职工,教职工住房与学生宿舍、食堂及其它生活设施占学校总建筑面积一半左右。按照旧的模式,每扩招一个大学生,国家就需投入4.5万元左右。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这种后勤机制,不仅使高校背上了沉重的包袱,也是高校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严重制约了高等教育的发展。

高校后勤的社会化改革将促进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和办学模式的转变,推动高等教育的发展,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高等教育发展了,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的人才,必然有利于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高校后勤设施建设,又会增加投资、拉动内需、刺激消费、创造就业机会,具有很强的带动辐射效应,有利于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高校后勤社会化彻底打破了落后后勤模式所形成的体制性障碍,促进了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办学模式的转变,促进了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还要有利于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有利于减轻学校和学生个人负担;有利于降低服务成本,提高办学效益;有利于提高高校的办学活力;有利于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和学校的稳定。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现状

为了消除制约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因素,保证新世纪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1999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务院办公厅在上海召开了第一次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会议,对改革进行了全面动员和部署,有力地推进了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之后,根据国务院领导每年都要开一次会议推动改革工作的指示,又分别于2000年12月和2001年12月在武汉和西安召开了第二、第三次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会议。原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同志三次亲临会议并做了重要讲话,对推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进程,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一种新型的、有中国特色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高校办学规律的高校后勤保障体系正在逐步形成,有效地缓解了制约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瓶颈”因素,保证并支撑了我国高等教育近些年的快速发展。改革在整体上实现了突破性进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

主要成就

(1)后勤社会化改革有力地促进了高校办学活力的提高。这种活力的提高表现在:过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高校后勤服务模式已被基本打破,各普通高校普遍实现了后勤服务系统与学校行政系统的规范分离,并按照后勤社会化改革和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组建成新型的后勤服务实体。

(2)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带动并吸引了大量社会资金的投入,极大地推动了学生食堂、公寓等后勤服务设施建设。加快学生公寓、食堂等后勤服务设施的建设,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突破点和重点。学生公寓、食堂等高校后勤服务设施建设取得了历史性进展。

据初步统计,自1999年至去年年底,全国新建大学生公寓3800多万平方米,改造1000万平方米;新建学生食堂约500万平方米,改造130万平方米。这几年新建的学生公寓和食堂超过1999年前50年建设的总量。河北、浙江等省近三年的建设量超过了改革前50年建设总量的3倍。全国新建的学生公寓和食堂,约可解决400多万大学生的食宿问题,有力地支撑了这几年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这些投入,大都来自社会资金。仅学生公寓一项,就拉动社会资金投入330亿元。可以说,如果没有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巨大成就,这几年我国高校的扩招工作是无法顺利完成的。

(3)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促进了校园面貌和周边环境的改善及学校管理水平的提高。近年来,各地和各高校都十分注意以后勤社会化改革为契机,改善校园面貌和周边环境。长沙市政府投资5亿多元,改造岳麓山周边的基础设施,加快道路建设,为位于岳麓山的多所高校提供了较好的外部环境。不少高校还抓住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机遇,对校园进行重新规划,将一部分教职工住宅和后勤设施,有步骤地向校外置换,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开辟了新的空间。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各高校,还注意不断加强和改进学生公寓的管理,采取切实措施,加强公寓内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4)改革总体进展平稳、健康、顺利,在社会上产生了积极影响。始终注意把握改革的正确方向,认真研究解决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矛盾,及时化解可能出现的风险,精心指导高校后勤服务系统与高校行政体系的规范分离。近几年来,由于措施得当,不但保证了高校后勤系统原有职工基本没有下岗,还接受了学校其他部门部分分流人员,并在建筑、餐饮、商业、绿化、保洁、物业管理、社区与家政服务等方面创造了一批就业岗位,为缓解社会人员就业压力做出了贡献。上海市的教育超市,为社会提供了上千个就业岗位;华中科技大学后勤集团为社会新提供就业岗位900多个;西安交通大学后勤服务集团为社会下岗人员提供了1500多个就业岗位。

主要问题

(1)改革的领导,力度不够

目前仍然有的领导不主动,抓高校后勤改革,“说起来重要,忙起来次要,干起来不要。”上边推一推,动一动,下边推不动;不懂不怕,就怕不懂又不学;不深入,不调查,不了解,总是处于被动局面。

(2)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不够

江泽民同志讲:“思想解放了,脑筋活了,想问题的面就宽了,办法就会更多,路子就会更广阔。所以,解放思想是一个法宝”。目前,仍存在旧思想,旧观念,旧的习惯,顾虑重重,认识不统一,步调难一致,改革进展缓慢。

职工思想观念还不能适应改革的要求。后勤社会化前,部分后勤职工以“工头”身分进行管理,在工作上“等、靠、要”,没有危机感,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服务质量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尤其是后勤社会化,师生对后勤提出了比以前更高的要求。而后勤职工在短期内观念难以改变,认为自己拿的工资、奖金不如以前多,工作任务反而比以前重,造成在工作中有情绪,甚至有可能影响学校的安定团结。

(3)剥离尚不规范

后勤实体仍直接隶属学校,承担为师生服务的职能,后勤实体与学校的后勤管理处有甲乙方的契约关系,但在工作中又存在着不完全按甲、乙方这种单纯的经济关系来对待,其做法是把“多实体”分成三部分,即有偿型、部分有偿型、无偿型服务。由于这种模式仍是学校自己办,后勤实体难以逾越学校直接参与市场竞争,难以有效引入竞争机制和提高运行效率。

(4)人事制度改革尚未普及全校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在学校率先开展,后勤实体进行全员竞聘上岗。后勤实体逐步推向市场,参与市场竞争,实行企业化管理,使大部分后勤职工丢掉了长期以来“吃皇粮”的铁饭碗,但是学校其它院系及处室一般职工并未触及到实质问题,因此后勤实体职工感到心里不平衡,因此在人员安置上难度比较大。

(5)经费不到位,政策不落实

合理的收费标准,准确的考核、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比较困难。改革仍然需要投入,政策必须要落实,才能真正推动高校后勤社会化进程,学校对陈旧设施的维护和改造经费不到位。随着学校扩招,后勤陈旧的设施超负荷运转,已经不能保证师生正常需要和供应。后勤实体成立后,服务质量普遍提高了,工作量增多了,而学校核拨的经费却减少了,学校既要后勤实体在原来的基础上进一步优质服务,又不愿意对后勤陈旧的服务设施投入足够的维护、改造经费。

(6)后勤队伍人才奇缺,职工及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高校后勤实体逐步与市场相融合,对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长期以来,后勤部门在吃“财政饭”的动作方式下,我们的部分后勤职工,无论思想观念、市场意识、工作视野、还是工作方法都是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后勤实体内部各行业包括规划设计、建筑安装、装饰修缮、家具制作、动力节能、物业管理、财务管理、信息处理、园林绿化、餐饮宾馆、环境保护、卫生保健、安全保卫、商业服务、运输服务等都应当尽量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先进的生产工具、先进的管理方法与管理手段,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及其消费市场,提供优质服务,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师生员工生活提供后勤保障,还应该向社会上辐射推广,以优质、高效的服务向社会展示高校后勤先进的生产力水平,开拓市场,提高效益。目前后勤队伍人员承担上述各行业的优质服务,特别是科技含量高的服务,尚有很大的差距。丧失了许多市场,更谈不上在校外开拓市场,因而也就没有办法提高创收能力,提高经济效益,增加收入,壮大后勤经济实力。反过来,没有经济实力或经济实力弱的后勤,举步艰难,很难提高服务经营的档次。

改革的重点、难点分析

改革的重点

高校后勤改革进行到如今,再往前走,如何深入,重点是什么?怎么解决,需要研究、探讨,这里仅谈点我个人看法:改革管理体制,转换运行机制,实现规范分离,这仍是当前改革重点。

高校后勤要成建制地从学校行政系统中分离出来,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组建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学校后勤服务实体;同时要建立和完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企业内部的财务会计制度,服务质量的管理制度,自主灵活的劳动用工制度,激励约束相结合的分配制度,严格的责任制度和考核制度,使后勤企业内部每个干部、职工的各项工作都能够有章可循。体制改革了如果机制不改就如同高速公路上跑的牛车,照样快不了,效率高不了。现在进行后勤体制改革,有的在搞形式,实质没有改,机制根本没有变,表面热闹,轰轰烈烈,实质没改。所以,走了段又回到原样子,甲方乙方又合并了。由此看来,高校后勤改革要深入,机制是关键,只有完成了管理体制的改革,实现了后勤与学校的规范分离,高校后勤改革才能踏上快车道。

难点问题分析

(1)资产关系界定难

高校后勤实现社会化,后勤占用资产的界定和重估,直接影响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转移问题。众所周知,产权关系是所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内容,对于后勤资产清查核定工作,即便不考虑产权关系转移问题,还应该强调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等连锁问题。首先应该论证后勤社会化是否存在资产产权转移和利益分配关系,如果存在,要按照《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开展工作。

(2)经营模式规范难

连续四次召开的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会议,全面推动了高校后勤深化改革。正是在这种环境下,高校后勤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经营模式。尽管有的学校比照《企业法》或《公司法》开展活动,甚至成立了后勤董事会与后勤集团,但就高校现有体制下的后勤机构,选定恰当的经营模式是推进后勤社会化基本保障。当前,许多高校后勤的组织特征不具备法律依据,导致经营过程中运行非常艰难。

(3)经济关系理顺难

后勤改革的重点就是按照市场运行规律进行体制与机制上的调整,实际上这种整合的难点主要是涉及到利益的再调整。怎样处理好这些矛盾,解决好服务与盈利关系,实现市场经济运行模式。通过理顺后勤管理与服务的体制和运行机制等问题,进一步调整经济与利益关系,保证后勤服务集团的自主经营权和经营发展权,解决行政事业经费与其他经营性经费混淆、收入差异、利润再分配等问题。

(4)人事关系脱钩难

由于高校后勤的特殊属性,解决人事关系是最困难的问题,后勤服务集团缺乏用人的自主权。如果后勤不享有独立的人事权,人力资源就不能充分调配,“剥离”难以到位。高校后勤人员结构复杂,后勤队伍中既有正式工,又有合同工,还有临时工。应该执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管理方式,但用工制度必须坚持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基本原则,竞争上岗,同时签订聘任协议和劳动合同。

(5)利益关系调整难

学校与后勤之间利益调整是最棘手的问题。长期以来,高校后勤服务与保障功能不是靠“市场运作”,而靠行政手段解决,尤其是后勤垄断现象成为制约了后勤事业发展的弊端。一定要突破观念上的误区,高校后勤社会化的重要原则是高校后勤必须适应市场经济运行规律,正确处理好利益驱动与物质驱动对后勤服务保障功能的影响和关系。

(6)配套改革难

改革需要配套进行,如何抓住各地区医疗保险制度、住房制度、养老保险制度等社会保障制度都在积极推进改革的形势下,如何充分利用金融机构愿意积极投资,建筑行业及社会上开发商等有关单位主动参与的良好社会环境进行高校后勤社会化的配套改革。必须通盘规划,使各项改革与重组相互配套:包括①所有制关系的改革与运行机制的改革要配套;②宏观管好与微观放活要配套;⑧内部机制的改革与外部关系的改革要配套;④后勤企业活力的发挥与市场的开拓要配套;⑤服务市场的完善与生产要素的发展要配套:⑥生产要素中产品市场与资金市场的形成要配套;⑦运行机制改革中价格、税收和财务要配套;⑧价格改革与工资改革要配套 若干问题的思路及其对策

1、进一步明确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目标与方向

针对有些高校所提出的改革目标不明确,下一步不知道怎不做的疑问,我们需要进一步明确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最终目标和阶段性目标。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建立“政府宏观调控、市场提供服务、学校自主选择、行业自律管理、各方依法监督”相结合的后勤服务保障体系。其根本目的在于高校后勤通过改革逐步实现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集约化,以提高后勤服务的质量与效益,为高等教育快速健康发展提供有效、有力的保障。

高校系统在坚持根本目标和基本方向的前提下,可结合自身改革的阶段和特点,制定相应的阶段性目标,开展具有前瞻性的理论研究与实践,争取实现跨越式发展。根据前六年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经验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总趋势,当前的后勤改革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实现短期措施与长远目标相结合;整体推进高校改革与学校改革相结合;不断提高高校后勤服务市场化程度与采取特定手段相对稳定高校后勤服务市场相结合。高校后勤原事业编制人员剥离、后勤使用的学校资产分离、注册多元化股份公司等体制改革应符合国家宏观改革政策与法规,实行先试点后推广,先局部后全面的渐进式改革,着重加强高校后勤队伍建设、市场规范化建设、专业服务梯队建设以及后勤基础设施建设。

2、坚持“三服务、两育人”的宗旨不能变

高校后勤队伍的体制不管怎么变,坚持“三服务、两育人”的宗旨始终不能变。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为了进一步的发展教育;是为了更好地为教育、科研服务,决不能因为引进了市场机制,加强了成本核算,而影响或延误教学、科研工作。要在后勤员工中认真开展“三服务、两育人”的宗旨教育,开展“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爱岗敬业、服务奉献、遵纪守法、廉洁自律等方面的专题教育。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做到奖惩有据,纪律严明,弘扬正气,打击歪风邪气。建立后勤职工的道德评价体系,对符合后勤职工道德规范的行为要给予鼓励和赞扬;对违反道德规范的行为要进行批评和教育,直至给予纪律处分。通过有效地监督约束机制,使广大职工自觉按照职业道德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注意宣传典型,用榜样的力量激励人,注意职工的自我教育,坚持正面引导、发挥职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做到勤奋工作,无私奉献。自觉自愿地献身于祖国的教育事业。

3、织建具有法人资格的高校后勤服务集团(公司),真正从组织上完成企业体制改革

(1)成立董事会。董事会代表学校利益,是后勤服务集团(公司)的最高决策机构,进行后勤服务集团(公司)经营的战略决策与监督,聘任后勤服务集团(公司)总经理,并对其业绩进行考核和评价,以及保证对后勤服务集团(公司)的真诚支持。由校领导出任董事长。董事会要有职工代表参加。

(2)成立监事会。负责对后勤服务集团(公司)财务和总经理行为的监督。监事会由学校的后勤管理处、财务处、监察处、后勤党总支等负责人组成,也应有职工代表参加。

(3)制定后勤服务集团(公司)章程。章程必须是责、权、利相统一、切实可行、科学合理、相对先进、较为严密的系统规章制度,作为后勤服务集团(公司)职工和企业的行为规范。

(4)注册成立具有法人资格的后勤服务集团(公司)组织机构。注册可由学校出资或以后勤国有资产评估后折算的资金注册。

(5)董事会聘任后勤服务集团(公司)总经理。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总经理是法人代表,由董事会将学校的后勤国有资产授权公司经营,依法享有后勤资产的生产经营权、管理权、使用支配权、收益分配权等。

这种具有法人资格的后勤经济实体,不同于转制时期的后勤服务中心。它除了经营权外,还注入了所有权的内容,有利于盘活资产和提高资产使用率,并为确立后勤实体科学化的产权制度,理顺产权关系,为高校后勤企业化、市场化和社会化奠定基础。这种的后勤经济实体通过法人资格的获得而具有在银行申请抵押贷款的资格,并可在拥有雄厚的资产后,将集团改制为股份责任公司,通过证券,与金融机构上市融资,实现投资多元化,加速后勤实体的发展。

4、进行后勤国有资产评估

明确产权,确立责权关系

(1)学校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后勤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的具体数量报告,报请相关上级主管部门审批。

(2)有关上级主管部门审批后,正式立项,并委托中介机构对后勤资产进行评估,办理相关的产权登记手续。

(3)董事会给后勤服务集团(公司)总经理办理授权经营手续,确立权责关系。

在评估资产时,必须客观、公正,为学校和后勤服务集团(公司)等各方面都能接受。一旦产权清晰,权责关系确立,后勤服务集团(公司)法人代表总经理在经营活动中就要对后勤国有资产负有保值或增值的责任,不可让其流失,否则将依法追究责任。当然,对于服务性后勤资产,一般宜采用托管的形式管理,后勤服务集团(公司)对此只承担管理和不流失责任。

实现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终极目标,必然要求高校后勤实体真正成为产权明晰、责权分明、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规范完整的企业法人实体。只有如此,高校后勤实体才能提高效率和效益,才能融入社会参与竞争,才能吸引社会各方面的资金、资产,多方投资办后勤,壮大后勤实力。资产评估,确立产权、责权关系后,可发动后勤职工入股参与服务经营,更有利于后勤服务集团(公司)的发展。

5、正确处理好几个关系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顺利与否,不仅涉及到后勤单位的人、事稳定与发展,而且关系到整个高校改革的稳定与发展。保证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顺利进行,需要处理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关系。

(1)稳定与发展的关系

与中国的改革一样,稳定是大前提,发展是硬道理。尤其是在高校后勤集团(公司)社会化改革之初,要特别注意处理好稳定与发展的关系。

稳定是大前提。稳定最主要的是人的稳定,尤其是人心稳定,后勤社会化改革,不可避免地会触动部分人的既得利益,打破原有的人事和利益分配格局,因此,要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局面,则要通过一定的政策手段,保证大多数人的既得利益不受伤害,这也就是所谓的“花钱买机制”,有了相对平安的环境才能谈到改革和发展。这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

发展是硬道理。唯有发展,后勤集团(公司)才能壮大。后勤集团(公司)的经济发展,一靠充分挖掘校内市场,扩大服务范围,增加服务内容;二靠积极向外拓展,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等、靠、要是计划经济的标本,开拓、创新、进取是市场经济的要求。

处理好稳定与发展的关系。稳定是为了发展,为了平稳地发展;发展是为了提高效益,效益提高了,才能达到新的稳定。后勤集团(公司)的运作,既要保持相对稳定,又要保证绝对发展。没有稳定的局面,谈发展是一句空话;没有发展的前景,最终会挫伤所有人的积极性,引起更大的不稳定。

(2)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

坚持社会效益第一,两个效益统一的原则。在市场经济社会中,只有坚持、“三服务”“两育人”宗旨,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在学校这个市场站住脚,获得学校和师生的信任,从而获得更佳的经济效益。

(3)事业单位与独立法人的关系

高校后勤集团(公司)到底是事业单位还是独立法人,目前在实践上有两种模式,一是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二是独立法人,注册为集团或公司,实行企业化运作。

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这种模式的高校后勤集团(公司)其工作内容基本上还是总务处的工作范围,工作程序仍然是学校下达任务,后勤集团(公司)完成,只不过是增加了一纸合同,后勤独立核算而已。这种单位没有独立法人资格,对外无法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和义务。

独立法人,注册为集团或公司。这种模式,一般由学院出具现金资本或实物资本,在工商管理部门登记注册,成为独立的法人实体单位,具有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和义务的能力,其组织机构实行的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其运作模式是,一套人马两块牌子,一块牌子是对校内的服务,称作后勤集团(公司),其业务范围和运行程序和事业单位的后勤集团(公司)一致,实行内部结算,其优点是可以合法避税(费);另一块牌子注册公司名称,用于承揽社会上的业务,占领社会市场,和社会上的其它企业没有二致。目前,全国的高校中,有少部分实力雄厚高校后勤集团(公司)采用了这种运作模式。

事业单位与独立法人的关系。一是无论那种模式,高校后勤集团(公司)姓教的本质是不能变,为高校教学,科研和师生员工服务的宗旨不能变。二是高校后勤集团(公司)统一这两种模式,这一点在第二种模式中得到了体现,对内时是事业单位,对外时是独立法人注册企业。三是企事业单位的相互包含。表现为高校后勤集团(公司)企业本身是事业单位(高校)的下属企业,最大的股东还是高校;既便是把高校后勤集团(公司)看作是企业化运作的事业单位,它内部还有注册的独立法人。无论那一种模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服务好学校,自身又能有所发展。

(4)甲方与乙方的关系

就后勤社会化改革来看,甲、乙方关系有几种模式。一是固定的甲、乙方模式,即由后勤管理处代表学校,充当固定的甲方,乙方为后勤集团;二是多个甲方一个乙方模式,即后勤集团为谁服务,谁就是甲方;三是一个甲方多个乙方模式,即后勤管理处为甲方,谁为学校提供服务谁即为乙方。大多数学校采取的是固定的甲乙方模式。

正确处理甲、乙方关系。甲乙方关系首先是一种扶持与被扶持的关系,这种扶持在社会化改革方案中,源于后勤集团出身于学校这样的事业单位,是学校的最低层次的劳动者,承担着学校最具体最繁重的服务保障性工作。后勤无疑是学校的弱势群体,弱势需要帮助和扶持;其次是一种服务契约关系。这种契约关系的本质特征是自愿、公平、有偿。甲方人为的克扣和乙方无理争要都是不符合契约精神的。再次是监督、管理关系。甲方对乙方的服务内容及质量实施监督。

(5)正式工与外聘工关系

正式工是指学校编制的员工,享受由国家财政拨付工资等一切福利待遇;外聘工是指非学校正式编制的职工,后勤集团承担其工资福利待遇的员工。

正确处理正式员工和外聘员工之间的关系,一是要从体制上解决员工的身份一致问题,定位为后勤企业员工全部实行招聘制,打碎正式员工的“铁饭碗”。观点的提出来比较容易,但真正实行起来是非常困难的。二是同工同酬的问题,身份问题在经济地位上的反映为不能按劳分配,从事和完成同样的工作,获得同样的劳动报酬,这才是真正的平等;三是加强人才资源的培训、管理和储备。通过培训提高员工综合素质,通过管理,充分发挥员工的能量。而高校后勤集团(公司)企业的人员现状是只准出不准进(是指正式工),从长远来看,也要求储备人才,尤其是储备外聘工中的优秀劳动者。

6、加大改革力度

加强后勤集团内部管理,继续深化后勤社会化改革

(1)建立衡量后勤工作的评价标准

什么是衡量后勤工作的评价标准?最简单的也是最全面的评价标准就是广大的教师对后勤工作满意不满意;广大的学生对后勤工作满意不满意;学校的领导对后勤工作满意不满意;后勤战线的职工对自身的工作满意不满意。四个满意不满意就是试金石。但仅有这些是不够的,当然还应有一系列的参考值,例如:职工队伍思想是否稳定;后勤班子是否团结;工作开展的是否有声有色;各项制度是否健全;岗位职责是否明确;国有资产是否保值增值;企业效益是否提高;企业信誉是否建立;企业发展是否充满后劲等等。

(2)建立新的激励机制

在所有的激励理论中,都承认某种分配方式可以诱发人的积极性,试图建立与现有的工资模式完全不同的工资制度,逐步强化效益工资的发放力度,按岗位、效益优先原则,拉大分配的差距。只有破除那种待遇与职级挂钩而与实际职务岗位和实际贡献严重脱节的不合理分配制度,改为按实际所在岗位的职责,任务复杂程度和完成工作的数量质量确定所得报酬,真正体现多劳多得,优劳优酬,才能激发职工队伍的活力。

强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在转制时期采用新的用人机制基础上,重点突破后勤职工队伍的重新组合,打破情面,用人不论资排辈,打破干部与工人界限,全员实行合同制,公平竞争上岗,能者上,庸者下,不能胜任者离岗。

还要针对后勤队伍人才奇缺,科技含量低的弱势,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吸纳一批有技术的人员充实后勤队伍,不断提升后勤服务经营的科技含量。

高校后勤队伍,由于受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基本形成了定时、定岗、定事的工作作风,办事程序化,拖沓,互相推委,乐于安稳,不思进取。个别同志想的是工作轻松点、工资高一点、奖金多拿点。更有一些个别单位形成了干部转、职工看、临时工干的局面。因此,高校后勤急需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的企业运行机制和用人机制。

(3)加强后勤思想政治工作

加强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是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重要保障。在后勤改革的实践中,始终坚持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后勤的各级党组织在改革的各个环节,要十分注意发挥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做过细的思想工作和正确的宣传舆论导向,使每位后勤职工都认识并理解到改革的意义,杜绝发生任何影响学校稳定的事件。同时,党团组织和教代会、工会组织积极配合改革的需要,加强民主管理的制度建设,开展企业文化建设和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极大地增强职工爱校爱岗爱后勤的凝聚力,保证学校发展的稳定和后勤改革的顺利进行。

不仅要学会用经济手段和技术性的措施来进行企业管理,还要用优秀的价值观指导员工的行为,用高校后勤独具特色的经营理念——“三服务、两育人”宗旨规范企业运行秩序,以诚信的形象提高信誉,从而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4)建立监督、考核的制约机制

高校实行甲、乙方契约关系的管理模式,甲方为学校行政管理部门(后勤管理处),乙方为后勤经济实体。通过明确甲乙双方关系及其职责范围,建立起监督、考核的指标体系,细化、量化标准和定额,使合同契约关系的管理模式有序进行,从而保证后勤实体的服务经营高标准。也使甲方的行政管理部门在行使监督、考核职能时有章可循。

学校对后勤保障工作的费用开支,由行政拨款改为有偿服务,收取服务费用。今后,后勤实体对学校教学、科研、师生员工生活等方面的服务,非经营性质的,一律采取有偿服务方式收取服务费。服务收费标准按服务水平、服务质量标准给予相应报酬,考核、验收不合格则返工或扣罚酬金。

(5)强化集团内部成本核算。

增强成本管理意识,提高管理队伍水平。成本管理是高校后勤在社会化改革过程中的一项重要管理工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后勤实体要靠管理出效益,而增强成本管理意识是前提,提高管理队伍水平是保障。堵赛漏洞,规范采购行为,提高经费使用效益,保障和促进后勤服务的正常发展,建立集中统—的采购制。因此,高校要努力提高后勤实体领导者和财务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增强其爱岗敬业、遵纪守法的自律意识和当家理财的责任感、使命感。

制定通过公开招标、邀请招标、竞争性谈判、询价的采购制度,以及相应的供应商必备条件等,对违规采购、无监督采购制定相应的惩罚制度作保障。灵活运用财务会计手段,消除物价变动带来的成本补偿不足问题。以财务资本保全理论为依据,采取必要的财务会计手段来消除物价上涨的影响,以补足成本补偿。具体操作方法是:①改进固定资产折旧方法,适度提高后勤实体的固定资产折旧率,扩大加速折旧法的使用范围;②建立物价变动补偿基金,如从成本中提取“存货变现损失准备”等;③加强资本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6)全面加强质量管理。

推进高校后勤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继续完善转制时期制订的规章制度,用制度管人,运用激励机制来鼓舞人调动人的积极性,使职工的劳动态度由被动变为主动。尤其要强化合同制度管理,充分利用合同的法律效力,提高管理效益。

为了确保后勤服务质量不断提高,一方面要加强管理,通过检查、督促等方式,促进后勤不断强化管理意识,另一方面通过建立一系列的规范,使后勤服务向规范化发展。有些学校已经在后勤管理中引进了ISO质量认证体系,这些对后勤服务的规范化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上海市教委借鉴ISO质量管理体系的理念,在高校后勤系统大力推行质量管理体系建设。高校后勤质量管理体系是借鉴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理念,针对上海高校后勤服务的要求和特点所建立的一系列后勤管理与服务规范及工作程序,其目的在于确保并促进高校后勤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不断提高。高校后勤质量管理体系建设不仅会成为后勤部门提高社会形象,实现持续发展的动力,而且可能成为一所学校乃至整个高校后勤工作的一个金字招牌,不断提升高校工作在全国范围内的影响力和示范性。

(7)加大开拓市场力度。

促进后勤实体的运行机制不断改进,不断完善。后勤实体要练好内功,完善管理,提高服务经营的水平和质量,开拓市场、提升市场占有率,同时又要转变观念,克服垄断市场的陈旧思想,要敢于开放市场,引入竞争机制,引入社会力量和资金参与后勤事业,通过多方面竞争,学习先进,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互相促进,把高校后勤事业搞活。

培育校园市场,谋求新的发展空间。积极寻求具有市场发展潜力和良好成长前景的经营项目和新的经济增长点。要以全新的发展思路、超常规反传统的经营理念,创新经营模式和服务方式,抢占校园新增市场。

拓展社会市场,介入新的服务领域。充分利用多年来积累的密集型企业管理经验及擅长大团队餐饮、校园综合配套服务等优势,拓展与教育服务相关的社会市场;还要依托交大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智力支持,突破原有传统服务领域,积极介入全新的经营服务领域。已经形成的校外市场,要总结经验,巩固阵地,扩大经营服务规模。

(8)全面提升服务水平

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是后勤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加强和改进服务作为作风建设的切入点,开展“优质服务年”“优质服务月”活动,后勤服务要坚持为教学、科研、师生服务,要实现“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宗旨,合理收费,提高质量,主动热情服务。

要大力加强对职工优质服务观念的教育,通过教育,要使职工认识到提高服务质量是占领市场的唯一途径,提高服务质量是师生满意、学校满意的前提,要从以前的“要我服务”变成“我要服务”,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严格要求服务质量,不断提高服务效率,要求后勤职工端正服务态度,提高服务水平,经常深入到服务对象当中去,听取他们的意见,虚心接受来自他们的信息反馈,充分利用这些信息修正我们的工作。

以人为本,实施24小时无障碍服务,开设后勤服务110热线。把质量监督贯穿整个服务和经营过程。“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理念是高校后勤现代化的基本保证。后勤现代化管理就是要科学地实施管理,体现以人为本,单纯的严管是不行的,要与“情治”相结合,这样管理制度才能深入人心。人本管理可以归纳为尊重人;依靠人;为了人。提高服务质量和品位,(9)创建企业特色文化

企业文化对企业的建设也会起到推动,有助于企业整体水平提升。只有高度重视文化的功能,切实增加企业管理中文化的含量,努力提高企业文化品味,才能实现企业管理的新飞跃,使企业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高校后勤实现现代化管理,企业文化将起到催化剂的作用。结合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特点,可总结出“三化”的企业文化特点,即科学化、标准化、人性化。

(10)纳入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框架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应纳入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范畴,强化顶层设计。在十几年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经验积累基础上,尝试变高校主导的社会化改革为行业协会主导的改革,打破高校之间的一亩三分地思想,跨高校建立后勤服务实体,稀释和平衡高校对后勤社会化的行政干预,把高校后勤服务工作交给市场,变行政代理关系为经济代理关系。当然,如完成以上工作需政府的整体设计和高校后勤服务资源的利益调整。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取得的成效有目共睹。它推进了高校后勤基础设施建设,为高校扩招提供了有力支撑;它减轻了学校负担,促进了高校事业的发展;它激活了高校后勤服务市场,提高了后勤服务质量;它刺激了消费,拉动了内需,带动了房地产开发、物业管理、商业零售、餐饮等服务业的发展,并为社会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但,这一切都只是改革的阶段性成果。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道路还很长,改革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还很多:高校后勤设施建设的任务依然繁重,高校后勤实体的发展还不充分,法人化的步伐比较缓慢;高校联办后勤还没有起步,后勤的集约化、专业化、产业化程度还很低……这一切,都需要在今后的改革中作更大的努力。

第四篇: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改革的目的是改变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学校办社会”的运行机制,实现高校后勤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的根本性转变。具体作法是组建后勤实体,以承担本地区范围内高校的后勤服务保障工作。同时,组建的后勤实体必须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经营实体,是产权界定明晰、有权举债、鉴定合同、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的法人企业。由此,后勤与学校的关系发生了变化,一是由行政隶属转变为由合同、契约联结的关系,后勤实体对学校委托的财产负责保值、增值,学校“拨款制”转变为收费制和有偿服务制;另一方面,后勤实行与社会开放式地联系则是以市场为中介,按价值规律发生关系。在实现这一转变过程如何合理有效地利用国有资产,如何保持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避免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是我们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而导致这个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于产权关系模糊,从而使国家在国有资产上的各种权利得不到切实有效的保护,所以为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实施产权保护,通过产权界定使产权明晰化。

第五篇:【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以人为本,继续推进后勤社会化改革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以人为本,继续推进后勤社会化改革

是最新发布的《【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以人为本,继续推进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详细范文参考文章,感觉很有用处,这里给大家转摘到。

以人为本 继续推进后勤社会化改革

以人为本 继续推进后勤社会化改革

(后勤处

邵阳)

随着我院后勤社会化改革以来,根据学院自身发展特点,采取了多种多样的社会化改革方式,有很多经验可以总结,也有很多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尤其随着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不断推进,面对新的不断发展的形势,面对学院进一步发展以及教学科研和广大师生服务的新要求,学院必须找出并解决

当前后勤社会化改革中遇到的瓶颈,探索推进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新举措,重塑后勤新形象,才能进一步深化后勤社会化改革,建立既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又适应学院进一步发展要求的后勤保障体系,将学院后勤经营、服务、管理等推上一个更高的台阶。

一、制约目前学院后勤社会化发展的瓶颈

我院后勤工作人员的问题,直接影响和制约着我院后勤社会化改革方向、过程及其结果。人员水平良好则学院后勤社会化改革发展良好,否则反之。目前学院工作的主体由后勤管理人员、外包公司后勤服务人员两部分构成。在党委行政的指导下后勤社会化改革多年,学院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主体的基本情况稳定,但是不足和所面临的问题也相当突出。

1、范文写作后勤管理人员问题。这里所说的后勤管理人员是指学院层面的从事大后勤管理工作的同志,目前,我院后勤管理职工计20名。20名员工肩负着服务全院近4000名师生的教学、科研、生活体系顺畅运行,后勤管理人员的责任不可谓不大,任务不可谓不重。然而,多年

来,由于思维习惯和管理惯性使然,不少同志对此重要和关键部门的后勤管理干部的定位一直存在偏差,同样是服务和服从于整个学院发展的大局,为学院发展贡献心力,但是广大后勤管理干部的地位却始终处于边缘地带,使得许多后勤管理人员荣誉感和成就感缺乏,致使不得不时常考虑个人出路和前途问题,无法全身心投入工作;加上待遇上与学校在编管理干部又有较大差异,所以部分同志积极性较差;这样就在人为造成学院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壁垒和障碍。

2、社会力量(外包公司)人员。外包公司后勤服务人员是在后勤实体工作一线,直接面向广大师生的员工。一线服务人员的整体素质影响着对广大师

生的服务水平和质量,也影响着整个后勤在广大师生心目中的地位。目前,我院一线服务人员基本外包给社会力量。总体来说,学院后勤已进行社会化改革。其中将食堂、安保、绿化、物业、保洁都外包出去,让更多的具有相关资质的公司来参与学院的管理和服务。从近几年外包的情况看,这些企业的入驻,提高了我院后勤服务的水平,完善了后勤管理秩序。但还有所欠缺,后一步学院应在制度上要求这些社会力量。加强已入驻的外包企业管理,要求外包企业自身应加强公司内部的制度管理。即绩效管理、安全管理、人员管理。学院内部后勤管理者要转化后勤工作职能,要督促外包企业更好的服务于学院,从而真正做到后勤社会化。

二、对当前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遇到瓶颈的一些对策

1、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现代社会的竞争,以人才为本。人才是

一个组织得以健康长久发展的最

根本动力和支撑,一支精练强干的后勤员工队伍,是搞好学院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的根本保证。学院后勤处20名员工肩负为广大师生提供安全、最全面的范文参考写作网站稳定、高质量的后勤保障任务,其业务关乎师生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与学院师生密切相关。人员的不足的问题严重影响学院后勤服务工作。学院应加大对后勤人员的引进,同时也要加大在编员工的培训和学习。为后勤在编人员提供将继续教育和培训的机会,并以制度的形式确定下来,制定培训计划和设立专项培训经费,推进学习型组织建设,要求所有后勤人员不断自觉进行知识更新,专业培训,鼓励各实体多开展技术竞赛,鼓励员工个人参加学历及职业资格等考试,定期派出干部职工到相关高校和企业交流学习。

2、外包企业应打造一流的经营服务形象和服务品牌。外包企业存在的天职和宗旨就是为学院师生提供更周到、更安全、更高质、更高效的服务。服务

水平不上去,外包企业的社会能力就得不到体现,其存在的理由就会受到质疑。同时,提升服务水平也是现代企业尤其是服务类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外包企业人员的服务形象、面貌、作风和素质直接影响着学院的整体形象,范文TOP100而其形象和口碑是留存在服务对象心里的第一印象,是外包单位经营和发展状态的直接呈现,它直接影响着广大师生对外包企业的评价。因此,外包企业除了要强化对实体员工的专业技能培训,对于他们服务意识、责任意识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3、做好发展规划任何一个组织有系统的进步都离不开事先的战略思

考和布局。对于学院后勤来说,在坚持社会化改革方向不动摇的前提下,对未来发展做出科学的、合乎实际的规划,使后勤的发展保持与学院的发展同步,保持一种动态、和谐、共同促进良性发展态势是十分必要的。

总之,尽管学院后勤进一步深化社

会化改革的道路虽然曲折,面临的困难也很多,但是,通过不断总结经验,向优秀兄弟院校学习,提升自身实力,为学院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创造更优秀的后勤保障体系。

这是篇好范文参考内容,涉及到后勤、学院、社会化、改革、外包、发展、服务、人员等方面,看完如果觉得有用请记得收藏。

下载关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资金管理机制的探讨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资金管理机制的探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