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加强高校后勤服务的几点思考
关于加强高校后勤服务的几点思考
【摘要】我国的高校后勤体系是高等教育管理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担负着为我国更好地培养人才的重要任务。然而,在高校后勤的改革中,尤其是在其服务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与弊端。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地分析、探求这些问题所产生的来源,思考其问题的症结所在,对症下药,找到有效的解决思路,及时地克服掉这些难题,从而才能保障高校后勤服务系统的顺利发展,更好地为教育服务。
【关键词】高校后勤;服务;教育
高校后勤是高等教育管理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可以说它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坚强的后盾。我国对于高校后勤的改革已进行了很长时间,从中央到地方都采取了许多非常有力的措施,从而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殊的国情和当前的社会制度决定了高校后勤仍然是高等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仍然要为高校的教学、科研和师生员工而服务。由于高校后勤工作较为复杂,在高校后勤服务中就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系列难以解决的难题与矛盾。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高校后勤服务中所存在的问题亟待解决。
一.高校后勤服务所面临的问题
“后勤”一词来源于英文单词“Logisties”,这个词在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里是指军队为维持战争的进行所需的人和物的支持保障系统。[1]后来在我国,“后勤”一词逐渐被应用到机关、高校、事业单位中的行政事务和保障服务性工作中。而“高校后勤”则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以来,人们对为高校提供后勤服务的,从高校剥离出来的后勤实体的总称。那么,如今的高校后勤服务究竟存在着什么样的难题呢?问题有三点:
(一)高校后勤服务所存在的资源浪费现象
高校后勤服务属于教育管理的范畴,教育管理活动中的突出矛盾是教育管理资源的有限性同提高教育质量与教育管理效益之间的矛盾。[2]因此,我们应该在有限的教育管理资源条件下,尽可能地提高教育管理效率与效益。如果后勤服务机构设置过于繁多和精细,就会造成责、权、利不能够协调统一,致使工作效率难以提高,也会因此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比如我校河海大学学生所使用的校园卡,它既能用做学生的饭卡,也可以用做借书证,看似方便,其实不然。学生要为校园卡充值,首先要到中国银行或存款机上用相对应的银行卡存款,然后才能去食堂设有的圈助机上用校园卡进行圈助,其烦琐过程起码要花上十五分钟的时间。而存款机或圈助机任何一方又会经常出现故障,学生饿肚子是常有的事。又如,学生们在缴上网费时,首先要到科学馆去打印缴费单,然后再跑到相隔有五分钟路程的河海馆财务处去盖章,盖完章后才能到对面的缴款处缴款,最后才能拿着相关证明回到科学馆进行上网开通,而这一过程再快也要花半个小时的时间。由此可见,其服务机构的繁杂既浪费了学校的人力、物力、财力,又大大浪费了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这是高校后勤服务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高校后勤服务的非人性化问题
何谓“人性化”?人性化就是要以人为本,了解人的心理和需求,尽量考虑每个人的利益,更贴近人的本性,体现人的平等,尊重人的需要。高校后勤在为广大师生服务中就应当本着这一原则,真正地做到以教师、学生的利益为本,每一件细枝末叶的小事都尽量做好,力求使他们满意。然而在后勤服务中所存在的非人性化问题却比比皆是:如某学生在学校餐厅的饭菜中吃到蜘蛛、苍蝇,甚至铁丝;再如,某学生去校医院看病拿药,却因医务人员忙于聊天而遭到怠慢、奚落;又如,某教授因为教室的多媒体出现故障而未及时修理,与相关
管理人员理论,却被管理人员辱骂了一顿。可以说,上述这些后勤工作者,他们在为师生服务时,并没有真正以人为本,而是缺乏了那么一丝“人性”。因此,他们的非人性化服务从小方面看,会引起广大师生的不满与投诉,从而受到校方的批评乃至辞退;从大的一方面看,他们的服务极有可能会影响到学校的后勤管理效益,进而影响到整个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与声誉。
(三)高校后勤服务的盈利性目的过强
高校后勤服务追求的目标除了经济效益之外,更大程度上应着眼于全校的公共目标和效益的实现。如果高校后勤服务完全的市场化,那就意味着高校后勤集团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首要经营方针和目标的。可是高校的后勤服务,除“利”字之外,还要讲求一个“情”字,这是因为学校的老师、学生对学校有充分的信赖感和归属感,他们认为学校是这个几乎市场化的社会所仅剩下的唯一一块“净土”了,尤其是那些公益性较强的项目,如学生的日常饮食、学生宿舍,学生的上网费用等与学生的关系就更为紧密。然而,现在许多的高校后勤却利用其在校内垄断经营之便从学生身上牟利,在此仅以高校食堂为例。由于没有竞争,许多高校食堂菜价趋高,分量趋少,成了牟取暴利的绝好场所。比如一份三元的荤菜,通常只能买到几小块肉,且嚼不烂的骨头、杂碎居多;一份一元的素菜,同样少得可怜。又如某高校后勤集团向学生出售死猪肉、地沟油事件而被媒体暴光。高校食堂赚不赚钱,是不是暴利单位,由这几个事例来分析便一目了然了。
通过以上所提到的高校后勤服务中所存在的三个问题,我们可以察觉到这三个问题在我们大学的日常学习、生活中是最为常见的,但又是不容易解决的。要解决问题,就应该从其产生的根源入手,认真剖析问题所产生的原因。
二.高校后勤服务问题产生的原因剖析
(一)旧的高校的管理体制是其主要问题产生的根源
高校后勤管理是属于整个学校管理体制的一个组成部分,他们的关系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高校后勤服务所存在的资源浪费问题则是旧的高校的管理体制所遗留下的产物,它的存在基于以下条件:条块分割的行政管理系统和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模式;国家大包大揽式的招生和分配制度;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高福利和追求相对公平的低工资制度。在这种条件下,当时的高校后勤服务队伍一应俱全,后勤自成系统,实行行政管理,其组织形式的主要特点便是“大而全,小而全”,学校过多地承担着办社会的职能,运行机制则以封闭式的自我管理与自我服务为主,这样也就没有了节约和浪费的概念。而由于现在的高校仍然存在资源配置的供给制,经费使用的拨款制,管理模式的行政型,服务方式的福利型,这就使得高校后勤在经过不彻底的改革后也相应存在着行政主导、机构庞杂、资源浪费、人浮于事、忙闲不均、效率不高等弊端。
(二)高校后勤服务组织缺乏必要的经营理念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下经营理念的概念。经营理念,就是管理者追求企业绩效的根据,是顾客、竞争者以及职工价值观与正确经营行为的确认,然后在此基础上形成企业基本设想与科技优势、发展方向、共同信念和企业追求的经营目标。[3]高校的后勤服务组织即后勤集团,只有充分应用其正确的经营理念,以后勤的经营意识为其立业之本,才能实现经济效益与服务效益的双赢。可是,由于后勤集团是校内经营,没有竞争的对手,在这种情况下,致使了许多高校后勤集团缺乏必要的经营理念。他们没有高明的管理计划、手段、目标与经营意识,而员工又缺乏必须的培训与服务素质。例如,许多食堂的服务态度较差,这几乎成了高校食堂的一大通病。假若是在校外的餐馆就餐,发现饭菜里夹有苍蝇、头发之类的杂物,完全可以理直气壮地找经理讨个说法。同样的遭遇,换在高校学生食堂里就无法受到关注,顶多服务员甩给你一句“扔掉不就完事了”,然后再也不正视你。如此的经营方式,如此的服务态度,如果是在校外的餐馆,早就破产关门了,可是在学校学生也只能忍气吞声了。但
是,如果这种状况持续下去的话,高校后勤集团的经济效益与服务效益迟早会遭受惨痛的打击。
(三)对于高校后勤服务目的的定位仍不明确
高校后勤服务的目的到底是盈利性的,还是服务性的,目前仍然有许多高校在其定位上还是处于模糊状态。他们当中有的认为后勤服务既然是一种服务行为,就应该将盈利放在首位,因为如果后勤集团在做出服务之后得不到相应的报酬,或者说所取得的效益无法再维持他们服务经营的运作,那么他们是不会从事这种无利可图的工作的;还有一部分认为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这主要是通过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途径来实现的。高校后勤服务系统担负着大量的管理与服务的工作职能,在具体工作中服务学生,教育学生,而不能单纯从创收角度来理解后勤行为,因为学校办教育毕竟不同于校外的公司、企业,不是用来赚钱的。同时,学生的经济来源主要来自家里,况且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家庭环境比较困难,如果学校后勤服务只是单纯地盈利为根本目的,那么会有同学无法承担得起高的消费水平。所以说,对于这两种观点的定位,许多高校现在仍在权衡、困惑、为难之中。对于高校后勤服务目的的正确定位,将直接关系到高校后勤服务系统以后发展的命运。
由此可见,上述三条是产生高校后勤服务问题的必然原因。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解决问题首先要分析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背景与条件,然后才能更加深入地了解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此,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条思路来尝试有效地解决在高校后勤服务中所存在的种种问题。
三.关于加强高校后勤服务的几条思路
(一)建立节约型的高校后勤服务系统
如今的许多高校后勤服务系统,在其运作的过程中的确存在着资源大量浪费现象,而要尽可能地减少人力、物力、财力等有限资源的浪费,就必须要建立起节约型的后勤服务系统。首先,关键是转换后勤的管理体制,这就要把后勤从学校的职能部门分离出来,而不是过去的行政主导。学校要给与后勤应有的支持和基础设施,鼓励其自我发展,后勤同时也要励精图治,给自己开辟一个广阔的天地。其次,我们应当改变后勤服务系统的运行机制,改变过去那种大锅饭的旧习惯,让大家树立起主人翁意识。后勤内部要切实引入竞争机制,部门与部门之间,人与人之间要竞争,领导聘任也要以竞争为基础,彻底根除那种人浮于事的现象。再次,要合理地设置后勤机构,这是后勤服务系统运作的动力。对于后勤机构的设置,我们应该遵循“少而精”的原则,改变过去那种因为过细的划分,机构庞杂,人员过多,从而在协调上不便统一领导,给一些工作造成滞后或无人问津的局面。例如,以上提到的河海大学的校园卡,则完全可以仿照东南大学的做法,省去银行充值这一步骤,直接在食堂设置充值室,这样学生可直接到食堂为校园卡充值,既方便省时,又提高了后勤服务效率,避免了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二)应打破高校后勤的垄断经营
垄断经营是我国高校后勤最主要的弊端。在这种情况下,垄断经营使得社会优质的资源无法为学校服务,后勤服务系统各部门也没有了竞争压力,这样就不能够保证服务质量和水平的提高。[4]在这里还要以学校食堂为例,因为食堂的经营可以说是在后勤集团垄断经营中是最为突出的。由于许多地方成立了高校后勤集团,学生食堂则由后勤集团统一管理,这就使得高校食堂缺乏了必要的竞争性。学生无论乐意与否,在下课后饥肠辘辘的状态下只能饥不择食地去学校食堂,因为食堂相对校外的餐馆来讲是比较近的。学生们为了一日的三餐问题,除了到校内有限的几处食堂就餐外,还能让他们可以选择的地方实在是微乎其微,而对于食堂糟糕的饭食与低质量的服务也只能无力地埋怨几句了。由于高校是属于比较封闭的特殊地方,有那么多学生生活在其中,因此可以说他们每天都是一个潜力巨大的消费群体。那么,该如何打破高校后勤的垄断经营现状呢?这就应该在后勤集团内部建立内部竞争机
制,从体制上杜绝垄断。同时对外还要引进必要的竞争对手,学校完全可以同时引进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后勤集团。这样学校在逐步开放后勤服务市场的情况下,使诸多的服务企业,不论是学校分离出来的,还是社会参与进来的,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公平竞争,让他们在竞争中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与服务质量,并通过优胜劣汰,物竞天择来实现教育服务保障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办学效益的最大化。此外,我们还应建立起有效的后勤服务监督机制,从而真正地维护到学生的切身利益和作为消费者应享有的基本权利。
(三)实现高校后勤服务的人性化
由于高校后勤在原有的体制下遗留下来的一些旧思想、旧作风,以及后勤集团在其垄断经营下的不适当的经营理念与经营方式,从而使得高校的后勤服务质量低下,存在着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要想使得后勤的服务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即实现高校后勤服务的人性化,就应该做到:首先,高校后勤应进一步提高认识,要让他们明确认识到,他们对于广大师生的日常服务,实际上也是在为培养国家的人才做贡献,后勤服务工作在人才培养中同样有着重要的地位;其次,高校后勤应狠抓服务质量,努力做到经常主动深入院系、部门以及教师、学生中了解其需求情况与服务满意度,在服务中应当注重细节服务与个性化服务,还要完善快速反应机制,提高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争取为学校提供一流的后勤服务保障,以优质规范的服务影响师生;其次,高校后勤要不断提高后勤员工的个人素质,努力提升服务能力,使他们能始终以一个优秀服务者的身份,全心全意服务于每一位教授与学生,与此同时要精心选拔、培养一批优秀人才,充实各级领导班子,建设好经营管理者这支队伍;最后,还要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工资分配制度与奖惩制度,奖勤罚懒、激励贤能,这样才能在竞争与压力下,不断地提高员工的服务质量与业务水平,从而有效地实现高校后勤的人性化服务。
(四)明确高校后勤服务应具有较强的公益性
我们应该明确高校后勤服务具有较强的公益性,也就是说,高校后勤服务已经超出严格意义上的投入与产出,这是由所有的国家都把教育定位在公益性事业的基础之上所决定的,也是由当前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以及国情、校情实际所决定的。高校后勤的服务是彻底市场化,还是选择非盈利组织的发展方向,这是高校后勤急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高校后勤只有以公益性为主,认真处理好服务与经营的关系,即使以后全面社会化、大量的社会企业涌入校内参与竞争和市场分割,也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以公益性为主,就是指高校后勤应该如同重视经济效益一样,把服务与教育功能放在突出的地位。假如放弃了充满人文之情的公益性服务,那么高校后勤就失去了与社会上的服务业的竞争优势。我们只有在充分认识高校后勤特点的基础上,一方面要以服务师生、服务教育为宗旨,另一方面又要使用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全体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强化管理,向经营要效益,这样高校后勤的服务才能得到师生的满意与认可,才能确保学校后勤服务系统在与其他社会企业的竞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四.结语
总之,高校后勤作为一个实体,是与社会企业有着本质的区别的。它带有教育的属性,并有育人的功能,其主要的任务是服务,既服务于整个学校,又服务于广大的师生,从而保障了学校正常教学、科研及生活的顺利进行。在新的世纪,为了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使高校后勤担负起培养更多更好的专门人才的重任,我们更应该努力地克服各种各样的难题,加强高校后勤的服务。对内,要积极地对高校后勤服务系统进行改革,实现节约型、人性化与公益性的后勤服务。对外,则要依靠社会力量,运用社会资源建设后勤服务设施,增强后勤服务能力的探索实践。因此我们坚信,如果高校后勤的服务得到了有效的加强,那么我国的高校后勤在以后的发展道路中,将会走得更顺利、更辉煌。
第二篇:关于高校后勤党风廉政建设的几点思考
关于高校后勤党风廉政建设的几点思考
任国印易丽娟
(武汉大学后勤服务集团,湖北武汉,430072)
[ 作者简介 ]任国印,男,1951年4月出生,山东省聊城人,本科学历,高级工程师,武汉大学后勤服务集团安全质量监察部部长。
易丽娟,女,1968年11月出生,湖北省武汉市人,本科学历,武汉大学后勤服务集团安全质量监察部部长助理。
[ 摘要 ]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因此,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高校后勤党员干部应在反腐倡廉的斗争中规范自己的行为。
[ 关键词 ]高校后勤党员干部廉政建设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中指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党越是长期执政,反腐倡廉的任务越艰巨,越要坚定不移地反对腐败,越要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搞好党风廉政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也是确保我们党不受侵害,使党始终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始终代表先进的生产力,始终代表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有力措施。高校后勤也是党的一块阵地,党的廉政建设也不能让这块阵地成为空白。下面就高校后勤廉政建设和党员干部廉洁自律谈点想法:
一、认真学习贯彻党章,用党章规范自己的言行。
胡锦涛同志在中央纪委第六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战略高度,明确提出了全党同志要认真学习党章,自觉遵守党章,切实贯彻党章,坚持原则维护党章的重大任务。胡锦涛同志的讲话包揽全局,内涵丰富,是指导我们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纲领性文件。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坚决贯彻落实。
党员领导干部要想做到廉洁自律,必须学习好党章,遵守好党章,贯彻好党章,维护好党章,严格按照党章这个治党的“根本大法”行事,用党章来规范自
己的言行。
按照胡锦涛同志的讲话精神,党员领导干部首先要坚持党员标准,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加强道德修养。党章对党员的权利和义务以及党员领导干部应该具备的基本条件作出了明确规范,要求共产党员必须是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身。这是做一名合格党员的根本标准。学习贯彻党章,首先要解决理想信念问题。理想的滑坡是最致命的滑坡,信念的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从我们了解的近几年查处和违纪违法案件看,放松世界观的改造,放弃理想信念,思想蜕化变质,是一些人堕落为腐败分子的根本原因。因此,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利益观、地位观,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确保在思想信念上不犹豫、不含糊、不动摇。加强道德修养是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党性锻炼的重要方面,是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重要基础。作为高校后勤党员干部更要发扬社会主义新风尚,提倡共产主义道德、模范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坚决抵制各种腐败落后思想文化的侵蚀,要注意自己的生活作风和情趣,决不能热衷于灯红酒绿,决不能沉湎于低级趣味,要更加注重道德品行,努力提高道德修养,以高尚的道德情操带动高校后勤,形成讲道德、重修养、尚廉洁的良好风气。
其次,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只有顺民意、谋民利、得民心,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作为一个单位的党员领导干部要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努力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此外,还要坚持从严治党,进一步严明党的纪律,强化制约监督,坚持改革创新,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把党章的各项规定落到实处。
二、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胡锦涛同志在全国政协民盟、民建联组讨论时强调,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
淫逸为耻。这“八个为荣,八个为耻”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高度概括,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和社会主义道德观的鲜明导向。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政治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荣辱观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反映,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出现了问题,其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就会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就会混沌不清。实践证明有的受党教育多年的领导干部之所以违纪违法,究其根源,大概都是从道德品质出问题开始的。有的领导干部觉得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给人办事,收点钱没什么大不了的;有的对业务活动中的吃喝,讲排场,求高档,不以为耻;有的急功近利,不按规律办事,对搞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等等。这些行为恰恰表明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荣辱观出了问题。如不及时醒悟,势必导致私欲膨胀,是非不分,最终跌入腐败的深渊。常言说:“滋生骄逸之端,必践危亡之地”;“小节不守,大节难保”。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是党风廉政建设的基础性工作。高校后勤在当前一些不健全、不文明现象及消极腐败现象存在的情况下,抓好党员干部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弘扬社会主义道德风尚,从源头上预防腐败,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对党员干部来说,道德修养方面的问题不是“细节问题”反腐倡廉抓源头,必须把加强党员干部的道德修养作为重点工作来抓。要从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高度,认真学习胡锦涛同志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讲话精神,把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列入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内容,引导党员干部围绕“八荣八耻”自觉加强世界观改造和道德修养,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高校后勤党员干部要结合自己的实际,切实做到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防微杜渐,抵制诱惑,警钟长鸣,永葆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
三、廉洁文化建设是反腐倡廉教育的重要内容。
吴官正同志曾经讲过,说廉洁文化就是以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求,进一步拓宽反腐倡廉教育的覆盖面,积极倡导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相承接,与时代精神相统一的廉洁文化。就是要让廉洁的理念深入社区、家庭、学校、企业、农村,充分发挥思想道德教育,社会公德教育,家庭美德教育的整体效能,营造一
个有利于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道德环境和社会氛围。高校后勤面临一个复杂的社会环境,是社会大家庭的一分子。由于工作需要,高校后勤手中掌握着部分权力,如果不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思想,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把手中的权力作为捞取好处的资本,就必然会堕落到腐败行列。因此,高校后勤党员干部要拒腐防变,就必须认识到腐败的危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并把廉洁文化建设作为我们党反腐倡廉教育的重要内容。
建设社会主义廉洁文化,有利于密切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地位从根本上说都来自于人民,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是党执政最牢固的政治基础和最深厚的力量源泉。党的执政基础最容易因腐败而削弱,执政能力最容易因腐败而降低,执政地位最容易因腐败而动遥。只有加强廉洁教育,搞好社会主义廉洁文化建设,增强党员干部自觉抵制腐败的意识,才能从根本上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筑起社会主义不倒长城。
建设社会主义廉洁文化,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廉洁的氛围,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党风决定民风,党风正则民心顺。邓小平同志说:“为促进社会风气的进步,首先必须搞好党风,特别是要求各级领导同志以身作则。党是整个社会的表率,党的各级领导同志又是全党的表率。”端正党风的核心就是大力加强党员领导干部的思想教育。只要全体党员领导干部能严于律己,清正廉明、身先士卒、作出表率,必然能从根本上扭转社会风气,净化社会环境,增强全社会的反腐倡廉意识,营造好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良好道德环境,形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社会风尚,形成一个干群关系,融洽社会和谐安定的良好局面。
当然,要搞好廉洁文化建设,必须把廉洁教育与理想信念教育,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教育,法律法规教育结合起来,与社会公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家庭美德教育结合起来。同时,党员领导干部应成为廉洁文化建设的带头人,自觉遵守党风廉政建设的各项理念方针政策,以实际行动为廉洁文化建设作出贡献。
[ 参考文献 ]
[1]《中国共产党章程》
[2]《中国共产党纪律条例(试行)》
[3]《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试行)》
[4]中国共产党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
[5]胡锦涛同志《在全党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以及在中央纪委第六次会议上的讲话
[6]胡锦涛同志《在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专题报告会上的讲话》
[7]武汉大学党委宣传部、组织部、学工部、研工部编印的《学习与宣传》2004年第二期〈总第51期〉有关文章
第三篇:如何提升高校后勤服务满意度
如何提升高校后勤服务满意度
高校后勤服务满意度不高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对高校后勤服务满意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作了分析,提出高校后勤需要引入全面服务营销的理念,建立勤服务满意度评价指标,建立以师生员工满意为导向的服务机制等措施来提高满意度。
高校后勤服务工作是高校重要工作之一,后勤服务工作的优劣直接关系着学校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的效果。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进程中,只有不断提高高校后勤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才能得到广大师生员工和社会认可,从而提高后勤服务满意度,促进高校教学、科研、管理的有序开展和良性发展。
一、高校后勤服务满意度现状
高校后勤服务工作在学校各项工作中处于从属和辅助地位。但高校后勤服务工作的重要性又是不能忽视的,满意度不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高校后勤运行体制方面
高校后勤本身处于保障地位,但学校对后勤服务工作重视不够、投入不足,特别是在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进程缓慢的情况下,各高校更是根据学校实际,实施了不同的后勤运行模式。高校后勤自2001年改革到现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从目前来看,出现了停滞,有些又回到原来的模式。
(二)高校后勤员工的服务质量观念方面 在高校从事后勤服务的绝大部分人员本身学历和素质不高,同时很少有机会被有组织地送出去学习、培训与提高。因此,其后勤服务的标准、质量观念仍然停留在原先平面媒介的空洞的、抽象的理解上。他们普遍认为,只要每天按时上下班,认真做完单位或部门或领导交办的工作和事情,就算搞好了后勤服务工作,而根本不在乎工作的流程是否规范、科学、合理,也不管其结果是否符合工作质量标准、是否符合师生员工的需求,更不思考怎样主动为教学、科研、管理和师生生活服务,不思考如何变“有什么样的条件,就提供什么样的服务”和“我提供什么样的服务,师生员工就接受什么样的服务”的被动服务模式为“师生员工需要什么样的服务,我就提供什么样的服务”的主动服务方式。所以,高校后勤员工的服务质量观念,没有能及时跟上迅速发展的高校形势,存在严重的滞后现象,是制约高校后勤服务满意度的根本因素。
(三)高校后勤事业编制部分职工的负效应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进程发展缓慢,高校后勤受传统的计划经济影响较深。特别是后勤人事用工制度没有根本改变,各高校实际同时存在事业编制职工、合同制职工等用工制度。事业编制职工的优越感和优越地位未能动摇“:出工不出力”的现象仍很严重和干好干坏一个样的观念。这批后勤职工不仅自己工作一般,而且还带动或影响了一大批合同制职工,从而导致后勤整体服务的被动,以致质量、水平和效率不高,不能满足学校正常教学、科研和师生生活所需,甚至引起师生员工的不满,后勤服务工作满意度受到严重影响。
二、提高后勤服务满意度的几点措施
(一)细化管理。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完善规章制度例如,在宿舍服务管理、物业维修、设施的配备等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
(二)坚持以师生员工为主体的顾客为关注焦点,提高后勤职工服务意识、服务水平。
由于多年形成的吃大锅饭的传统“依赖”思想观念,与现行后勤社会化改革所要建立的后勤服务管理体系的需要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应进一步加强员工主人翁的责任意识、服务意识等。
由于后勤工作是为师生员工即顾客服务,因此,我们提供的所有后勤服务都必须要满足所有师生员工为主体的顾客需要,必须以顾客的需要为后勤服务的基础和最终的目标,必须理解顾客当前的和未来的需求,满足顾客要求并争取超越顾客的期望,即必须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以顾客为关注焦点,就是以高校后勤服务市场为中心,高校后勤服务市场是后勤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对高校后勤而言不但需要善待市场,还需要准确地把握市场。但是,需要指出的是,顾客的需求有时不是十分具体的,有时是十分模糊的,这时就需要我们去创造。作为高校后勤服务,我们提供给顾客的不是自己熟悉什么或擅长什么就做什么,不是我生产或提供什么顾客就接受什么,而是要充分调查与分析高校后勤服务市场和顾客的需求,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变我提供什么样的服务你就接受什么样的服务为你需要什么样的服务我就提供什么样的服务;主动了解顾客需要,主动做好服务市场调研。只有这样,后勤服务满意度才能从根本上得到提高。同时加强对维修质量、投诉的监管,建立健全师生需求、意见反馈常态机制。
(三)加强后勤人才队伍建设。后勤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管理缺人、技术缺人、员工素质偏低等问题日显突出,已经成为制约下一步后勤社会化改革与发展的瓶颈。因此,如何建设一支与新形势下高校改革发展相适应的高素质后勤人才队伍,已是当前高校后勤必须破解的理论课题和实践难题。目前合同制人员工资较低,留不住人才,给后勤工作带来诸多不便,并影响后勤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高校后勤队伍建设应大胆突破目前的引人用人“瓶颈”,按照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创新引人用人机制,打破 “干部”与“工人”身份的界限,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聘用制度;同时建立内部人才引进机制,充实重要管理岗位和关键技术岗位,稳定后勤人才队伍,保证学校的后勤保障工作持续长久的发展。
(四)健全考核激励机制。多数高校后勤目前存在工作开拓进取不够强,工作没有激情、缺乏改革创新意识,工作效率不够高,职工思想上还存在一定的惰性。在管理中有求稳怕乱、安于现状的思想。
进一步提高管理效益,应将员工收入与岗位表现、岗位绩效紧密挂钩。要建立责任指标和考核制度,对工作的完成情况采取打分的办法详细记录,列为责任指标考察的范畴,定期对各中心员工的履行岗位职责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并且不定期进行抽查,每月公布一次检查结果,对不符合要求的进行整改。考核成绩与绩效工资直接挂钩,根据制定的分配实施方案,员工的收入分岗位工资和绩效工资。岗位工资依照岗位技术含量、劳动强度、责任大小、时间长短等不同情况确定;绩效工资分为月奖及奖两部分,依据各部门员工的表现及工作绩效发放。
(五)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能。
一是拓宽思路,创造性地展开工作。继续宏扬艰苦奋斗、求真务实的良好作风,领导干部要常常深入各中心展开调查研究,狠抓工作落实;坚持密切联系群众,畅通联系师生、职工的渠道,建立健全师生需求、意见反馈常态机制,满足师生的需要,提高后勤保障服务质量。二是切实在提升后勤服务功能、质量、管理上下功夫,切实加强管理,提高服务内涵和质量,发挥主动性,拓展发展空间。三是强化人员管理和培训。健全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价机制,完善绩效考评方式,加强后勤人员的培训力度,提升管理、服务水平。
(六)深入调查研究,树立鲜明的服务意识。一是要强化宗旨意识,充分认识调研工作的重要性;调研要以为师生办实事好事为目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如何为师生提供满意的后勤服务作为调研的动身点和落脚点。二是做好规划。结合实际,制定好调研计划,选好调研课题,明确调研目标和主要内容,确定调研方式方法,为调研打好基础;调研进程中要掌控政策,深进基层,聆听师生、职工呼声,力求把握第一手资料,真正弄清他们需要什么,把满足师生、职工的需要,贯串于后勤工作的全进程。
(七)增强宗旨意识,细化内部管理,提升后勤服务满意度。继续坚持后勤“三服务、三育人”服务宗旨,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为科研服务,为师生员工服务,为学校教育、教学、科研提供基础设施、物质条件和相应的管理,为全体师生员工提供吃、住、行等后勤保障。一是修订、完善各方面的规章制度,明确岗位职责,使后勤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
二是服务精细化、人性化,优质化。后勤服务做到主动、热情、周到、深入、快捷。善于抓小事、抓细节,牢固树立“后勤工作无小事”的观念,从卫生保洁、水电维修、伙食供应、食品卫生、校车安全、宿舍管理、树木治虫等小事入手,认真对待及时处理。
总之,高校后勤工作需要以“学校市场”为导向,在实践中要以科学观为指导,不断调整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法,采取有效的措施和办法,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为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作出后勤人新的更大的贡献。
第四篇:关于高校后勤服务实体构建人才战略平台的几点思考
.关于高校后勤服务实体
构建人才战略平台的几点思考
杨长富
(武汉大学后勤服务集团, 湖北 武汉 430072)
[作者简介] 杨长富(1950—),男,重庆合川人,副教授,武汉大学后勤集团职员,主要从事党务与行政方面工作研究。
[摘要] 进入21世纪以来,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浪潮中,不少高校结合自身特色,注重创新,尤其是人才队伍建设的战略目标被认为是高校服务实体的基础。本文就办好师生满意的后勤服务实体,对人才战略构建平台、创造条件、营造氛围几个方面提出几点初浅的思考。
[关键词] 高校 后勤 实体 人才 战略 思考
在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进程中,不少的高校注重思维观念创新,并结合本校实际,制定了为建设师生满意的后勤而努力奋斗的战略目标,其中,人才队伍建设目标被管理的高层认为是后勤实体发展的基础。高校要建设好师生满意的后勤服务实体,很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要建立一套后勤服务实体(指后勤集团、后勤处、中心或公司)人才战略的规划机制。在此基础上,加快步伐引进和培养一批懂市场、善经营、会管理的人才,同时培养一批高水平的专业化职工队伍,以适应高校后勤实体的发展需要。本文将侧重对高校后勤服务实体如何构建人才战略平台,在引进人才、使用人才、培养人才等方面提出几点初浅的思考。
一、以人为本构建人才战略的平台
1、后勤服务实体人事工作应不断更新观点。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6年来,不少高校在思维观念革命和创新办后勤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有的高校并明确指出了“把建设好师生满意的后勤”做为后勤实体建设和发展的理念。要建设好师生满意的后勤,离不开构筑人才战略平台做为高校后勤持续发展的支撑点。高校要适应未来总体发展目标的需要,后勤人才队伍建设在实施人才战略方面要抓住吸引、培养、使用三个环节。这三个环节是
精品文档
高校后勤服务实体现阶段人事工作的重要任务。要落实这项任务,后勤人事或人力资源部门,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现代人事工作观念,解放思想,转变人事工作策略。传统的高校后勤人事管理,以事为中心,重事轻人,组织结构处于上下级执行地位,容易形成人们常说的人事部门“门难进、事难办、脸难看”的机关衙门作风。如果这些现象的存在,对高校后勤服务实体人才队伍建设是非常不利的。当今,全国不少进入先进行列的高校,后勤服务实体人事工作已进入以人力资本为依托的经济时代。在这种形势下,后勤实体人力资源职能部门必须适应高等教育的需要,转变工作作风,针对编制机构人才薄弱的环节,主动引进人才、储备人才、培养人才。同时,人力资源管理可采取简政放权的协同合作,根据他们对专业型人才,管理型人才的需求,进行横观调控,提高对引进人才、培养人才的效率。
2、制定人才战略的长期规划
从科学发展观宏观角度看,一项科学的,有指导意义的长期规划是一个组织机构能否保证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基础。从高校后勤人才资源的微观角度看,人才工作规划必须与学校整体发展战略紧密相联。我们知道,一所高校要建成国内外知名的高水平大学,必须要由高水平的后勤服务体系支撑才能为师生提供优质服务,而面对师生提供优质服务的各项奋斗目标离不开管理、经营、专业技术等方面人才的支持。因此,高校后勤实体建设的人才战略要与学校制定的总体目标相适应。后勤人力资源部门首先应制定人才的战略性规划,针对实体各单位层次人才匮乏及比例失调实际状况进行调查研究,把每一个单位的人才状况摸清、摸透;其二,在底数清、情况明确的前提下,逐级建立人才库,把懂市场、善经营、会管理的骨干和具有较高素质的专业技术骨干纳入人才库集中管理;其三,在预测的基础上,再制定引进和内部调整的计划,做到该加强的加强,该补缺的补缺,该压缩的压缩,使高校后勤人力资源逐步实现整体平衡。
3、加快不拘一格引进人才的步伐
高校要办好师生满意的后勤实体,要根据现阶段人才出现的供需矛盾,制定出不拘一格引进人才的长远规划,还要制定出选才和用人的标准。首先,在人才引进上不能墨守成规,敢于创新、拓宽引进渠道,努力探索引进人才的形式与途径。其二,高校后勤实体各单位引进人才和聘用人才,既要重视学历、资历和身
份等标准,又要改变单依靠学历等认定人才的观念,注重并加强对引进人才的综合考核,根据自身发展实际引进,注重“用”而不是“养”。其三,制定引才和留住人才的优惠政策,做到“硬性引才”和“软性引才”相结合的办法。所谓“硬性引才”是指直接调入聘用,人事关系同时转入,“软性引才”是指人才落脚聘用,人事关系放在社会辖区的人才交流中心。如我校旅行社引才、聘用人才的方式。这样做可拓宽人才引进的思路,弥补“硬性引才”管理的许多不足。
二、为人才培育创造良好的条件
1、优化组合结构发挥人尽其才的作用
高校后勤服务实体引进人才,如何发挥其更大的作用是值得认真思考的。从高校后勤的发展趋势看,人才优化组合发挥人尽其才应注重以下几点:(1)重视引进和使用人才“双项标准并举”的方法。这样的方法,可以使他们在工作的实践过程中增长才干,形成稳定的人才的队伍。(2)后勤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和下属单位逐步加强发挥引进人才的作用。除了给予相应聘职的待遇外,要让引进人才在完成岗位责任目标与任务的同时,帮助他们实现个人价值的追求,如评优评先、加入党、团、工会组织,职务、职称、工资的晋升等,达到事业和待遇留人的目的。(3)根据需要进行优化组合。优化的方式采取适时对引进人才和高校自身培养人才合理配置,形成内外合力,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建设一批人才配备合理的创新群体。
2、注重培养全面提高发挥效益
高校后勤服务实体要不断完善对引进人才的培养力度,发挥其效能,使其“充电”,不断更新知识。对引进的管理型、专业技术型人才,如果不注重充实和提高,停在原有水平上,他们的优势就可能变成劣势,持长就可能变成短处,甚至被淘汰。因此,高校后勤服务实体人力资源部门要通过兴办各类专业性、技能性培训班、讲座或技能竞赛活动等,增强并激活其潜力的开发。另一方面,积极为他们创造条件,有计划地、有目标地安排他们到有关高校观模学习,使他们受到良好管理经验、行业技能的熏陶与指点,通过这些实践活动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专业技能水平上台阶。
3、接合现实内外结合齐头并进
接合现实,就是接合高校人事管理“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暂行模式,结合“内才”和“外才”(内才指高校自身培养的人才,人事关系在高校,外才指引进人才,人事关系不在高校)的途径培养人才。笔者认为,高校后勤服务实体的管理及专技人才队伍的建设,按现行的人事制度要对人才均衡配置,还需要一个较为长期的积累过程。从我校后勤服务实体人才较为匮乏的情况看,如果只采取优惠政策引进“外才”,对现有校内人才不重视培养,重外轻内,就会挫伤人才的积极性,甚至会影响整个人才队伍的稳定。因此,高校后勤服务实体既要重视校内人才的培养,又要做到有计划地进行引进。只有处理好培养校内人才和引进校外人才两者之间的关系,才能保证高校后勤服务实体人才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总之,引进人才是有针对性的工作,培养人才才是长期性的工作,既要考虑“内才”的开发和培养,又要考虑引进“外才”相结合,做到一视同仁,内外兼顾。
三、积极采取措施营造良好氛围留住优秀人才
1、尊重人才强烈的成就感和多层次的需求
从事高校后勤服务实体的各类人才是为师生服务的主力军,他们不仅希望能提高生活待遇,改善工作条件,而且更希望受到尊重和理解实现自身为高校师生服务的价值,得到关心和支持,希望能施展自己的才华,事业有成为高校的后勤建设贡献力量。因此,做为高校后勤人才资源部门要建设好师生满意的后勤,切实要做好人才的凝聚力工作,通过政策的杠杆做到待遇留人,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在政治上、业务上严格要求,工作上压担子,有成绩给荣誉、给待遇,生活上多关心,有缺点多帮助,使他们能放开手脚施展才华,为高校后勤工作做奉献。
2、结合高校后勤服务实体的实际营造良好的氛围
首先,根据条件重点解决好人才安置工作的优惠条件,如生活条件和居住条件等,切实解决他们的一些后顾之忧。其二,建立良好的人文环境,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维护合法权益,相关待遇一视同仁,在单位之间,人与人之间、上下之间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其三,改革完善聘用制度,用工制度、薪酬分配制度、建立绩效考核制度体现竞争。其四,切实保障“内才”和“外才”参与高校后勤实体管理的权利,调整权力结构,淡化行政级别,强化管理职能等。
3、人才的合理配置不排斥人才的合理流动
高校后勤服务实体人才的合理配置是一项长期工作。引进人才,培养人才,要正确认识人才的合理流动。根据目前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深化的实际,在保持人才相对稳定的条件下,不排斥人才的合理流动。其人才的流动并不可怕,关键在于找准原因,正确的引导。做为人力资源的领导者、决策者、应当认真思考人才如何发挥作用,使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努力创造适宜人才发展的条件和环境。在积极做好引进人才、培养人才的前提下,允许人才合理流动,处理好人才稳定和人才流动的关系,才能实现标本兼治。随着高校后勤人事制度的改革深入,人才引进和人才流动机制的逐步完善,那种对人才实行“封、堵、卡”的政策现象已成为过去。
[参考文献]
[1] 张金洲、张韶东、王李平、关于高校实施人才战略的几点思考《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5):34-35
[2] 武汉大学商学院教授李燕萍主讲《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培训教材。2005年编。
[3] 武汉大学后勤集团总经理陈鑫同志在职代会上的工作报告《坚持科学发展观,为建设师生满意的后勤而努力奋斗》。
第五篇:高校后勤员工绩效考核工作思考
高校后勤企业应从岗位性质入手,明确考核目标,设定可量化的考核标准,通过合理的考核周期,采用全方位的考核方法进行自上而下、全面的绩效考核,及时反馈考核结果,帮助被考核者进行绩效改进,改正缺点,提升下阶段工作目标,提高企业效益和员工个人自身素质,满足高校快速发展后对新型服务企业的要求。
一、绩效考核体系对高校
后勤企业的重要意义
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中重要的、基础的一个环节,绩效考核是考评主体通过系统的方法、原理对照绩效标准来评定和测量员工在岗位上的工作行为和工作效果,并且将评定结果反馈给员工的过程。大量研究表明,绩效考核在经过多年的实践后,已经不是单纯地服务于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在确保组织发展与个人发展也逐步起着重要的作用。
高校后勤是一个集服务、管理、经营为一体的特殊企业,在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今天,高校后勤也进行了一系列的社会化改革。改革后的后勤部门具有高校教育特殊的公益性即满足高校对后勤服务零利润的任务,又有企业的特性既追求利润最大化的需求。因此,在研究教学规律、研制服务内容、拓展服务项目的同时,还要借助一系列如全员聘任制、激励薪酬制、绩效考核制等内部管理手段,培养员工树立牢固服务意识,促进服务质量进一步提升,从而巩固校内市场,拓展校外市场,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效齐飞。进行对员工的绩效考核就是近年来高校后勤坚持为师生教学、科研、生活服务宗旨,依据教育规律进行内部管理的一种有效手段。它是从高校后勤服务和经营目标出发对员工工作进行考评并将结果和人力资源管理、企业发展目标结合的一种规范化管理的手段。
有效的绩效考核能客观评定员工的能力、行为、工作状况和适应性,能对员工进行定期的、有组织的、实事求是的业绩、素质评价,达到培养、开发和利用员工能力的目的,同时还将员工的个人工作表现状况和企业的长短期战略目标紧密地联系起来,较真实地反映企业内部各环节间的关系是否协调、企业是否有不断成长的可能等,通过有针对性的绩效改进,达到提升部门核心竞争力的目的,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高校后勤企业运用绩效考核体系的现状和存在的困惑
经调查,浙江杭州部分高校后勤企业在运用绩效考核管理时,有这样的现象:考核部门整体业绩的多,考核公司中层干部的多,对基层员工采取如年末一次评比的多,考核的结果只和检查员工工作完成情况,和薪酬绩效结合的多,将考核结果和员工发展目标、和企业发展目标结合的相对要少。考核指标的制定基本上由管理人员决定,员工的意见想法很少体现。考核方面的培训较少,对考核管理制度的完善进行的不及时,考核的总体作用一般。
部分后勤企业在运用和推进绩效考核时,还存在着各种困惑,如员工们对考核充满焦虑和疑惑,他们不愿意自己的弱点被暴露,也有部分员工认为这是做官面文章,搞文字游戏的,在考评过程中管理者的偏见就足以葬送他们日常良好的表现。一部分后勤管理者认为绩效考核费事费力,考核标准难以制定,获取的考核结果不能真实反映现状,很难运用到实际的人力资源开发、薪酬管理中,或者是管理者还存在着人情上的心理障碍,不愿去触击员工切身利益这个非常敏感的雷区,不愿扮黑脸,不愿打击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等,因此,经过轰轰烈烈地绩效考核后,其结果普遍只是象征性地运用在年终小额度的金钱奖励或处罚上,管理者们不能或不愿系统地将考核结果用于被考核者的人力资源管理和绩效提升等方面。
诚然,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绩效考核是一项最难实施、最容易发生偏差的管理手段。因为该体系在高校后勤企业管理手段中还属初级阶段,没有很多可借鉴的实践经验,缺乏科学的实施导向和技术,也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考核主体对考核工作态度不够认真、考核内容不全面、考核标准不现实、考核周期不合理、考核过程形式化等现象,导致无法从中提取有效的绩效信息,自然就无法有效地运用考核结果进行奖惩管理、人员晋升管理、培训与开发、个人绩效提升等其他职能,无法对企业长短期发展目标提出建议和改进方向。
三、对建立高校后勤绩效考核体系主导方向的探索
高校后勤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绩效考核体系,可以考虑在具备健全的权利主体、有一批相对专业职业化的管理者队伍的基础上,在管理者充分认识到绩效考核体系重要意义的前提下,在实行员工聘用制、岗位职责制、运用监控、薪酬管理等管理手段的配合下按以下思路和步骤进行:
总思路:建立明确的绩效计划→制定可行的考核标准→选取全面的考核主体→运用实用的考评工具、设置合理的考核周期→通过及时的反馈(双向沟通与辅导)使被考核者认同→将绩效结果充分运用到人力资源和组织发展目标的制定、调整上。
建立明确的绩效计划。根据后勤追求服务高质量、追求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