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聘用员工管理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聘用员工管理
【摘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聘用员工管理必须规范操作、依法办事、同工同酬、优胜劣汰、兼顾发展。
【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聘用 管理
【正文】:
近两年,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领域的迅速发展、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居民医疗服务需求日益增长,加上政策不断向社区卫生服务倾斜,引导了部分医疗需求向基层转移,大多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量迅速增长,现有人力资源配臵越来越不能满足实际需求。医护岗位及后勤岗位招聘临时用工的现象突出。以我单位为例,是由常州市中医医院承办,现在出现了事业单位编制内用工与编制外用工并存的现象,并且针对不同对象采取了不同的用人模式和薪酬待遇规定。
我认为,无论采用哪种聘用方式,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实行全员聘用管理制度,即与受聘人员建立合法的聘用关系,并通过契约的方式对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进行书面约定,进一步完善聘用过程和解除聘用关系等管理环节对于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人事管理制度是至关重要的。并且要建立起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个人绩效考核与薪酬分配相一致的机制。
按岗考核:不同的工作人员实行不同的绩效考核办法; 按劳分配、促进效率优先;
以绩效工资为主,兼顾岗位工资。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根据2008年已经正式实施的《劳动合同法》的有关规定,作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同样适用于该法。应当尽快理顺和完善现有用工的各种关系,以避免不必要的劳动争议的出现。
一、员工聘用制管理
(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员工聘用制管理的主要涵义:目前大部分公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内部实行全员聘用合同制,即按照“自愿、公开、公正、公平、竞争、择优”的原则,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编制内职工签订岗位聘用合同,实行岗位管理,一般合同期1-3年,无特殊情况一般可续签。所谓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员工聘用制管理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根据业务需求建立科学合理的岗位设臵,根据岗位需求招聘合适的人员,给予相应的薪酬、福利待遇和培训发展机会。
(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员工聘用制管理的主要对象:是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生事实用工关系,并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当事人本人签定用工合同的所有从业人员。不仅包括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目前具有事业单位编制身份的所有职工,也应当包括机构发生事实用工关系的所有编制外用工。
(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员工聘用制管理的主要原则:必须根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需要确定岗位职数,坚持双向选择、平等竞争、公开任用、择优上岗的原则。
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员工聘用制管理的主要内容
(一)按需设岗与按类管理:目前常州市钟楼区以区域卫生规划为指导,根据各机构责任区域的人口状况与卫生服务需求,以社区卫
生服务中心为基本单位,核定岗位编制。个人建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岗位设臵还可适当考虑实际开放床位数、床位周转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门急诊量以及可以预见的工作量增长等因素。现从钟楼区不同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用人现状来看,普遍都存在着编制不足、岗位职责不明确、专业对口人员缺乏以及不同类型用工间报酬不同的客观现象。例如医护岗位,编制内人员与编制外人员并存,薪酬不对等;又如后勤岗位,由于紧缩编制,用工人员性质多为临时工,保障不到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考虑自身到成本核算及工作内容多样化的原因,大多是一人兼两职甚至数职。此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会定期从自身的发展需要出发,根据其内外部环境的变化,预测未来发展对人力资源的需求,调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下阶段各类人员的补充计划。其具体可以包括人员调配计划、人员进修晋升计划、员工薪酬福利保险和激励计划、员工绩效考评等计划组成。
(二)确定岗位职责与竞聘上岗:科学设岗与确定适宜的岗位职责的工作是相辅相成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员工聘任制管理首先应当以系统完整的岗位说明书为前提。岗位说明书的内容框架主要包括部门和岗位名称、工作概要、工作职责、工作标准、资历要求、工作经验、工作态度、体能要求等等。岗位说明书的制定要注意避免重复与交叉性设岗,更要避免遗漏岗位和遗漏一些边缘性的职责。如果说完善系统的岗位说明书是基础,那么规范的组织招聘管理就是保障。负责人力资源管理和审核的人员可以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责任人、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等组成。
(三)以岗定薪、合同管理:同类岗位人员的不同用工关系应当明确其不同的入职要求和薪酬福利待遇,并且以合同形式加以规定,这样既可以保障用工双方的合法权利不受侵害,也有利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用人成本进行科学控制。同时,根据不同岗位的不同资历要求建立相应的岗位工资和绩效考核标准作为不同用工执行的依据,聘任人员可以分为相对稳定的技术骨干层和一般人员的流动层。对其采用不同的聘期,实行不同的岗位待遇,在用工合同中加以明确,从而逐步实现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
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员工聘用制管理的制度化研究
(一)录用管理:员工一经录用,应按照“录用—合同签定—试用期满考核—执行合同”的流程严格执行。用人单位尤其要充分利用试用期考核,对初次聘用员工的适岗能力进行合理科学的评价与考量。对于不适合岗位要求的员工尽早做出岗位调动或者解除合同的决定。目前多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并没有严格试用期考核管理的相关制度。但是,我认为在《劳动合同法》实施后,用人单位用人受限制的情况明显增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加强试用期管理与考核是对面试中可能存在的不能预料情况的弥补,有利于用人单位尽早规避一些劳动争议和纠纷。
(二)合同变更管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将与正式录用的员工签定一定期限的聘用合同,并根据员工的工作表现和能力,按时续签聘用合同。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岗位变动者,应根据其新的工作岗位和职责要求、工资待遇、双方权利与义务、终止条件、违约责任的变化
等,对聘用合同的有关内容进行及时变更。这种刚性的管理手段的应用有利于加强受聘人员的责任感与危机感,也有利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为进一步健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员工聘用管理如续聘、试聘、辞聘、解聘、待聘、低聘等,建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当制定并完善员工相关的包含各种聘用状态的制度规定。
(三)人事档案管理:原则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当为所有聘用的员工建立人事档案管理。但是由于实际操作上的困难,目前大部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只拥有编制内员工的人事档案;编制外聘用员工,主要是人事代理与劳务派遣员工的人事档案一般在中介机构或者人才交流中心。强调员工的人事档案管理的制度化建设有利于全面了解员工,动态把握员工晋升和个人发展的实际状况。建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可以为非编制内员工建立个人履历档案以及录用后的各项人事档案,当该职工离职后根据有关规定实施档案移交或补充手续。
2008年实施的《劳动合同法》明确规定了无固定期限合同的适用范围,派遣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享有同工同酬的权利以及劳务派遣的具体适用的法定情形等。总体而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临时用工的受限制程度有所增加,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用人成本明显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用工管理的难度进一步增加。新政策、新形势,需要我们进一步正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用工的现状,合理合法的尽早做准备,尽快实现对编制外员工的社会化、法制化、规范化和动态化管理,以避免各种劳动争议出现。
第二篇: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办法
关于印发《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卫妇社发〔2006〕239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卫生厅(局)、中医药管理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卫生部各直属单位: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国发〔2006〕10号),加强对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管理,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订了《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办法(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办法(试行)
卫 生 部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二○○六年六月二十九日
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国发〔2006〕10号),加强对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与运行的管理,保障居民公平享有安全、有效、便捷、经济的社区卫生服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婴保健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指在城市范围内设置的、经区(市、县)级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登记注册并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第三条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以社区、家庭和居民为服务对象,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贫困居民等为服务重点,开展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具有社会公益性质,属于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第四条
卫生部负责全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监督管理。区(市、县)级以上地方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监督管理。第二章 服务功能与执业范围 第五条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对象为辖区内的常住居民、暂住居民及其他有关人员。第六条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以下公共卫生服务:
(一)卫生信息管理。根据国家规定收集、报告辖区有关卫生信息,开展社区卫生诊断,建立和管理居民健康档案,向辖区街道办事处及有关单位和部门提出改进社区公共卫生状况的建议。
(二)健康教育。普及卫生保健常识,实施重点人群及重点场所健康教育,帮助居民逐步形成利于维护和增进健康的行为方式。
(三)传染病、地方病、寄生虫病预防控制。负责疫情报告和监测,协助开展结核病、性病、艾滋病、其他常见传染病以及地方病、寄生虫病的预防控制,实施预防接种,配合开展爱国卫生工作。
(四)慢性病预防控制。开展高危人群和重点慢性病筛查,实施高危人群和重点慢性病病例管理。
(五)精神卫生服务。实施精神病社区管理,为社区居民提供心理健康指导。
(六)妇女保健。提供婚前保健、孕前保健、孕产期保健、更年期保健,开展妇女常见病预防和筛查。
(七)儿童保健。开展新生儿保健、婴幼儿及学龄前儿童保健,协助对辖区内托幼机构进行卫生保健指导。
(八)老年保健。指导老年人进行疾病预防和自我保健,进行家庭访视,提供针对性的健康指导。
(九)残疾康复指导和康复训练。
(十)计划生育技术咨询指导,发放避孕药具。
(十一)协助处置辖区内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十二)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公共卫生服务。第七条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以下基本医疗服务:
(一)一般常见病、多发病诊疗、护理和诊断明确的慢性病治疗。
(二)社区现场应急救护。
(三)家庭出诊、家庭护理、家庭病床等家庭医疗服务。
(四)转诊服务。
(五)康复医疗服务。
(六)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其他适宜医疗服务。第八条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根据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提供与上述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内容相关的中医药服务。第三章 机构设置与执业登记 第九条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原则上按街道办事处范围设置,以政府举办为主。在人口较多、服务半径较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难以覆盖的社区,可适当设置社区卫生服务站或增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口规模大于10万人的街道办事处,应增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口规模小于3万人的街道办事处,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设置由区(市、县)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确定。第十条
设区的市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制订本行政区域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规划,并纳入当地区域卫生规划、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规划须经同级政府批准,报当地省级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备案。第十一条
规划设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立足于调整卫生资源配置,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布局。政府举办的一级医院和街道卫生院应转型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政府举办的部分二级医院和有条件的国有企事业单位所属基层医疗机构通过结构和功能改造,可转型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第十二条
新设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可由政府设立,也可按照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通过公开招标等方式确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举办者,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第十三条
设置审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征询所在街道办事处及社区居民委员会的意见。第十四条
设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须按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规划,由区(市、县)级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标准》、《社区卫生服务站基本标准》进行设置审批和执业登记,同时报上一级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备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标准》、《社区卫生服务站基本标准》由卫生部另行制定。第十五条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登记的诊疗科目应为预防保健科、全科医疗科、中医科(含民族医学)、康复医学科、医学检验科、医学影像科,有条件的可登记口腔医学科、临终关怀科,原则上不登记其他诊疗科目,确需登记的,须经区(市、县)级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审核批准,同时报上一级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备案。社区卫生服务站登记的诊疗科目应为预防保健科、全科医疗科,有条件的可登记中医科(含民族医学),不登记其他诊疗科目。第十六条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原则上不设住院病床,现有住院病床应转为以护理康复为主要功能的病床,或予以撤消。社区卫生服务站不设住院病床。第十七条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独立法人机构,实行独立核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其下设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实行一体化管理。其他社区卫生服务站接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业务管理。第十八条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是专有名称,未经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批准,任何机构不得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命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须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社区卫生服务站进行执业登记,原则上不得使用两个或两个以上名称。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命名原则是:所在区名(可选)+所在街道办事处名+识别名(可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命名原则是:所在街道办事处名(可选)+所在社区名+社区卫生服务站。第十九条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使用统一的专用标识,专用标识由卫生部制定。第四章 人员配备与管理 第二十条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根据服务功能、服务人口、居民的服务需要,按照精干、效能的原则设置卫生专业技术岗位,配备适宜学历与职称层次的从事全科医学、公共卫生、中医(含中西医结合、民族医)等专业的执业医师和护士,药剂、检验等其他有关卫生技术人员根据需要合理配置。第二十一条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专业技术人员须具有法定执业资格。第二十二条
临床类别、中医类别执业医师注册相应类别的全科医学专业为执业范围,可从事社区预防保健以及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诊疗,不得从事专科手术、助产、介入治疗等风险较高、不适宜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的专科诊疗,不得跨类别从事口腔科诊疗。第二十三条
临床类别、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从事全科医学工作,申请注册全科医学专业为执业范围,须符合以下条件之一:
(一)取得相应类别的全科医学专业中、高级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二)经省级卫生、中医药行政部门认可的相应类别全科医师岗位培训并考核合格。
(三)参加省级卫生、中医药行政部门认可的相应类别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
取得初级资格的临床类别、中医类别执业医师须在有关上级医师指导下从事全科医学工作。第二十四条
根据社区卫生服务的需要,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有关专业的医护人员(含符合条件的退休医护人员),依据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有关规定,经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注册的区(市、县)级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备案,可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从事相应专业的临床诊疗服务。第二十五条
社区卫生技术人员需依照国家规定接受毕业后教育、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等职业培训。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建立健全培训制度,在区(市、县)及设区的市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支持和组织下,安排卫生技术人员定期到大中型医院、预防保健机构进修学习和培训,参加学术活动。各地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积极创造条件,使高等医学院校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从事全科医学工作的有关医学专业毕业生,逐步经过规范化培训。第二十六条
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实行定编定岗、公开招聘,签订聘用合同,建立岗位管理、绩效考核、解聘辞聘等项制度。非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行自主用人制度。第二十七条
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人员要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恪尽职守,遵纪守法,不断提高业务技术水平,维护居民健康。第五章 执业规则与业务管理 第二十八条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执业,须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技术规范,加强对医务人员的教育,实施全面质量管理,预防服务差错和事故,确保服务安全。第二十九条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须建立健全以下规章制度。
(一)人员职业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
(二)人员岗位责任制度。
(三)人员聘用、培训、管理、考核与奖惩制度。
(四)技术服务规范与工作制度。
(五)服务差错及事故防范制度。
(六)服务质量管理制度。
(七)财务、药品、固定资产、档案、信息管理制度。
(八)医疗废物管理制度。
(九)社区协作与民主监督制度。
(十)其他有关制度。第三十条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须根据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规定,履行提供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的职能。第三十一条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妥善保管居民健康档案,保护居民个人隐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关闭、停业、变更机构类别等情况下,须将居民健康档案交由当地区(市、县)级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妥善处理。第三十二条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严格掌握家庭诊疗、护理和家庭病床服务的适应症,切实规范家庭医疗服务行为。第三十三条
区(市、县)及设区的市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要建立信息平台,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本地有关大中型医疗机构专科设置、联系方式等转诊信息,支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大中型医疗机构建立转诊协作关系。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限于设备或者技术条件难以安全、有效诊治的患者应及时转诊到相应医疗机构诊治。对医院转诊病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根据医院建议与病人要求,提供必要的随访、病例管理、康复等服务。第三十四条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中医药(含民族医药)服务,应配备相应的设备、设施、药品,遵守相应的中医诊疗原则、医疗技术标准和技术操作规范。第三十五条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在显著位置公示医疗服务、药品和主要医用耗材的价格,严格执行相关价格政策,规范价格行为。第三十六条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配备与其服务功能和执业范围相适应的基本药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使用药品,须严格执行药品管理法律、法规的规定,从具有合法经营资质的单位购入。严禁使用过期、失效及违禁的药品。第六章 行业监管 第三十七条
区(市、县)级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施日常监督与管理,建立健全监督考核制度,实行信息公示和奖惩制度。第三十八条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院(所、站)、专科防治院(所)等预防保健机构在职能范围内,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所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工作进行业务评价与指导。第三十九条
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建立社会民主监督制度,定期收集社区居民的意见和建议,将接受服务居民的满意度作为考核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从业人员业绩的重要标准。第四十条
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评审制度,发挥行业组织作用,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质量建设。第七章 附则 第四十一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卫生和中医药行政部门应当根据本办法,制定具体实施细则。第四十二条
本办法由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负责解释。第四十三条
本办法自2006年8月1日起施行。
第三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绩效考核办法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绩效考核办法(试行)》的通知卫
办妇社发〔2011〕8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09〕6号)和卫生部《关于卫生事业单位实施绩效考核的指导意见》(卫人发〔2010〕98号)等文件精神,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规范管理,经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我部研究制定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绩效考核办法(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绩效考核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完善服务功能,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积极性,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体现社区卫生服务公益性质,切实使群众受益,依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国务院关于印发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和《卫生部关于卫生事业单位实施绩效考核的指导意见》,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绩效考核是指卫生行政部门依据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运用科学适宜的方法,对社区卫 生服务机构的运行管理、功能实现、服务模式和服务效果等进行客观、公正的综合评价。
第三条 本办法考核对象为卫生行政部门登记注册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实行一体化管理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作为整体接受考核。
第四条 考核原则:
(一)科学、规范、有序。科学制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绩效考核内容及标准,规范绩效考核工作流程与方法,有序开展考核工作。
(二)公平、公正、公开。不同举办主体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平等参与考核。统一考核内容、标准与方法,公开考核结果,接受社会监督。
(三)简便、适宜、高效。简化考核程序,将日常考核与年终考核相结合,采用适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
(四)激励、促进、有效。发挥考核作用,奖励先进、改进不足,调动工作人员积极性,促进机构持续、健康发展,保证群众受益。
第五条
地方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对社区卫生工作领导,积极协调相关政府部门,完善和落实社区卫生服务相关政策,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监督管理,保障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正常运转,为绩效考核提供条件。
第二章 考核内容与方法
第六条 考核内容:
(一)机构管理,包括机构环境、人力资源管理、财务资产管理、药品管理、文化建设、信息管理和服务模式等。
(二)公共卫生服务,包括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健康教育、预防接种,妇女、儿童和老年人健康管理,高血压、2型糖尿病和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卫生监督协管,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
(三)基本医疗服务,包括医疗工作效率、医疗质量、合理用药、医疗费用、康复服务等。
(四)中医药服务,包括中医治未病、中医医疗服务。
(五)满意度,包括服务对象和卫生技术人员满意度。第七条 考核指标体系:
(一)遵循科学性、重要性和可获得性原则制订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二)考核指标分为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明确考核指标内容、权重、标准以及评分办法。
(三)地方卫生行政部门可对指标体系进行适当调整,并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确定指标标准及评分办法。
(四)社区卫生服务站的考核指标体系由地方卫生行政部门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进行调整。第八条 考核方式方法:
采取日常考核与年终考核相结合、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内部考核与外部考核相结合、综合考核与专业考核相结合方式,通过现场查看、资料查阅、现场访谈与问卷调查等方法进行考核。
第三章 组织实施
第九条 考核主体:
(一)区(市、县)级卫生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组织本辖区所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绩效考核。
(二)设区的市级卫生行政部门对区(市、县)考核结果抽取一定比例进行复核或组织统一考核。
(三)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中医药管理部门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绩效考核工作进行督导检查。
第十条 考核组织:
(一)设区的市、区(市、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成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绩效考核领导小组,负责绩效考核工作的领导与组织协调。
(二)成立绩效考核工作组,成员可由政府相关部门、医疗卫生机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行业组织及社区居民代表等组成。
(三)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委托第三方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绩效考核。
(四)原则上考核周期为一年。第十一条 考核程序:
(一)组织准备。确定考核实施机构和考核人员,明确考核程序和工作安排。如委托第三方实施考核,应当签订相关协议。
(二)具体实施。制订考核方案,考核工作组根据方案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上报绩效考核领导小组。
(三)公示公布。绩效考核领导小组将考核结果以适当形式公示公布。
(四)沟通反馈。领导小组对被考核机构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反馈,提出改进建议。
第十二条 考核工作要求:
(一)卫生行政部门要保证绩效考核工作经费,用于绩效考核组织与实施。
(二)建立绩效考核制度。制订本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绩效考核办法,明确考核主体、考核内容和标准、考核程序和方法以及考核结果应用,完善绩效考核结果反馈机制。
(三)建立绩效考核责任制,明确考核相关人员职责和纪律要求,考核过程中尽可能不影响被考核机构业务的正常开展。
(四)被考核机构确保提供信息真实、准确,积极配合绩效考核工作。
第四章 结果应用
第十三条 绩效考核结果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三个等次,各地根据实际情况自行确定各个等级的绩效分值。考核结果作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资金拨付和负责人聘任的重要依据。对考核成绩优秀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予以表彰或奖励;对考核成绩不合格的要求限期整改,整改后仍不合格的给予警告直至取消机构资格。
第十四条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当结合本办法建立和完善内部绩效考核制度,根据不同岗位职责和要求对工作人员实施分类考核,将考核结果作为工作人员绩效工资及人员聘用的重要依据。
第十五条 根据考核结果,总结推广先进经验,整改存 在问题,调整考核指标体系,完善和规范日常管理,提高机构服务质量和效率。
第五章 附则
第十六条
本办法由卫生部负责解释。
第十七条 地方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根据本办法制订本地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绩效考核具体实施方案。
第十八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后30日起施行。
附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第四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探讨
龙源期刊网 http://.cn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探讨 作者:王静 程平
来源:《财会通讯》2013年第02期
随着医疗改革进程的推进,对基层医疗服务机构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绩效考核一方面对机构人员工作积极性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对机构的服务也具有引导作用。本文将以潍坊市奎文区内潍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梨园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樱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调查对象,收集整理三所卫生机构的医务人员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对其医务人员进行访谈,结合相关文献,运用参照对比法、文献查阅法、经验总结法、访谈调查法,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务人员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存在的问题
本文以梨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重点调查对象,其医务人员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一级指标分为基本医疗服务,公共卫生服务、社区服务与管理三项,通过对主要指标的研究提出如下问题:
(一)未注意考核对象间的差异性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包括医技人员、护理人员、药房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等,不同岗位人员的工作内容也存在较大差异,在目前考核中简单地将考核内容分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外,其他没有被纳入绩效考核体系中来。笼统的指标体系分类到具体考核对象上无法明确其考核内容,增加考核实施的难度。
(二)部分考核指标缺乏代表性与科学性 选取的指标片面强调服务数量和服务质量等二级指标,如该指标体系中,“服务质量”二级指标下的 “平均住院费用”三级指标与二级指标相关性不大,不能代表和衡量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务人员的服务质量。
(三)部分考核指标与当地社区卫生服务发展水平不匹配 社区卫生服务对其服务主体采用的评价指标必须与其发展的水平程度相适应,才能起到积极的作用。考核指标的过高过低都会导致被考核者为了达到要求虚假填写,结果将失去真实性。在对梨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调查中发现例如“35岁以上居民首诊测血压率”、“居民基本卫生知识知晓率”等指标大而空,与当地社区卫生服务发展水平不相匹配,难以确切衡量,操作可行性不大。
(四)考核指标繁琐,考核工作费时费力 社区卫生服务考核指标体系大而全,每年考核需要抽调大量人员对社区卫生服务基本单元进行考核,其工作量可想而知。例如,“公共卫生服务”一级指标下分成了“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传染病防治”、“老年人保健”、“慢性病管理”、“重症精神病患者管理”、“居民满意度”共七项二级指标,而且每项二级指标又包含了三到四项三级指标,指标设置繁琐。由于一些不必要的考核占用了大量人力和物力,而实际的考核操作者也确实感到有些考核项目不必要,结果很容易使考核流于形式。另外,像“居民
基本卫生知识知晓率”、“传染病疫情报告及时性”、“协助疾病控制部门进行疫情调查处理情况”这样的三级指标很难进行定量判断,增加考核实施难度,考核工作费时费力。
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构建
根据调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绩效考核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在对具体岗位工作分析的基础上重新构建考核指标体系,构建步骤如图1所示:
(一)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务人员进行工作分析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务人员的绩效考核对象主要包括以下五类:全科医生、公共卫生人员、护理人员、医疗技术人员、职能管理人员。其中,全科医生、护理人员可统称基本医疗服务人员。考核对象因其工作内容、性质以及完成这些工作所应具备的条件不同,所选取的考核指标也要有所差异。根据考评目的,结合考核对象的自身特点,了解被考核者在该岗位工作的基本职责、资格要求,得出相应的岗位分析结果。
(二)确定考核指标 具体如下:
(1)明确考核对象。根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工作内容及特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务人员的绩效考核对象可分为全科医生、护理人员、公共卫生人员、医疗技术人员、职能管理人员。相比较以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务人员绩效考核对象的选择,增加了医疗技术人员、职能管理人员,注意了考核对象的差异性,考核指标全面、客观的反映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工作服务内容。
(2)指标体系的确定。根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构成以及对其工作分析的结果,设定全科医生、公共卫生人员、医疗技术人员、护理人员、职能管理人员五类考核对象。具体指标如下:
全科医生、公共卫生人员、医疗技术人员的一级指标包含服务数量、服务质量、患者满意度;护理人员的一级指标包括服务数量和患者满意度;职能管理人员由于其工作的特殊性,一级指标包含服务质量、满意度。
全科医生服务数量的二级指标可包含:普通门诊人次数、急诊人次数、出诊人次数、院前急救人次数,手术服务人次数。服务质量的二级指标可包含:门诊抗生素2联及以上联用处方百分比、门诊处方激素百分比、门诊处方使用合格率、门诊处方见效平均时间,其中门诊处方见效平均时间以类似病症的康复时间为参考依据。患者满意度的二级指标可包含投诉纠纷次数、医疗技术满意度、服务态度满意度、病情解释满意度。
护理人员服务数量二级指标包括住院服务床日数,家庭病床服务日数,观察室输液病人数。患者满意度的二级指标可包括投诉纠纷次数、护理技术满意度、服务态度满意度。
公共卫生人员服务数量的二级指标可包含接种的人次数(包括一类疫苗和二类疫苗)、妇女保健人次数、儿童保健人次数、高血压病人规范管理人数、糖尿病病人规范管理人数、精神病人规范管理人数、艾滋病病人规范管理人数、结核病病人规范管理人数、新建档案人次数、签约家庭户(人次)数和健康体检人次数。服务质量的二级指标可包含服务文件书写合格率、规范管理效果总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准确率。患者满意率的二级指标可包含:投诉与纠纷次数、技术满意度、服务态度满意度。
医疗技术人员服务数量的二级指标可包含辅助检查人次数、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执行零差率销售、药房规范化建设情况。服务质量的二级指标可包含:检查报告及时性、检查准确率、检查报告书写合格率。患者满意率的二级指标可包含:投诉与纠纷次数、技术满意度、服务态度满意度。
职能管理人员服务质量的二级指标可包括目标完成情况、差错率、责任感。满意度的二级指标可包括职工满意度、患者投诉率。
(三)指标标准的确定 具体如下:
(1)量化标准。量化标准往往紧随结果指标之后,能够精确描述指标需要达到的各种状态,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务人员指标体系中,对于全科医生,护理人员、医疗技术人员的考核,通常使用量化标准。门诊抗生素2联及以上联用处方百分比、门诊处方激素百分比等指标的考核标准设计参考了山东省卫生厅、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下发《山东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办法》的通知等政策性文件(见表1)。
(2)描述性标准。描述性标准常见于特质指标、行为指标之后,在对整体性绩效结果的评价中运用的较多。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绩效考核中,职能管理人员的绩效考核比较复杂,且服务内容多于维护中心高效运作有关,适用于描述性标准。
参考文献:
[1]马起龙、尹文强、黄冬梅等:《社区就诊患者满意度调查与分析》,《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09年第3期。
[2]董恒进、曹建文:《医院管理学第二版》,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年版。
[3]葛楠:《综合医院临床科室负责人绩效考核评价体系的研究》山东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4]石晓宇:《医院绩效考核与评价》,《管理观察》2009年第2期。
[5]姚中华、陶红:《社区卫生服务新型绩效考评机制的实践与思考》,《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9年第7期。
(编辑 杜 昌)
第五篇:关于推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一体化管理的通知
关于推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一体化管理的通知
余卫字〔2009〕61号
渝水区卫生局、管委会社会事业局:
自2002年启动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以来,经过几年的努力,已取得明显成效。社区卫生服务网络逐步健全,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服务质量得到提高,服务功能逐步完善,政府购买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运行总体平稳。但在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如一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没有很好履行社区公共卫生工作职能,双向转诊工作进展缓慢,社区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知晓率、利用率和满意率都有待提高等。这些问题的存在,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未能有效实行一体化管理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
为进一步加强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全面落实社区公共卫生各项职能,推广和规范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的应用,加强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之间分工协作,解决我市当前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根据省财政厅、省卫生厅制定的《关于开展政府购买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赣财社[2008]48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和《江西省城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卡推广应用实施方案》(赣卫妇社发[2008]16号)的有关要求,经研究,决定在全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推行一体化管理。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对应范围
按照市政府印发的《新余市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规划(2008—2012年)》的要求,同时结合我市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隶属关系,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对应范围具体如下:
(一)城南胜利南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城南人民南路、城南东街、城南四眼井、城南锦龙路、城南康盛三师、城南康居路等6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实行一体化管理;
(二)城北仙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城北长青南路、城北燕子山、城北西家山、城北康乐新村青年路、城北竹山南路青泉地勘、城北北湖西路明珠等6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实行一体化管理;
(三)城北沙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城南站前车站、城南百花湖人民北路、城北竹山路、城北劳动北路月亮湾等4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实行一体化管理;
(四)城北仰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城北长青北路北湖星城社区卫生服务站实行一体化管理;
(五)袁河白竹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经济开发区孔目江城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因管理范围内暂未设置社区卫生服务站,暂无一体化管理的社区卫生服务站。
(六)袁河沿江路修建、公园北村沁园路和城北劳动北路铁路三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因可以同时开展政府购买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一类和二类项目,暂无与之对应管理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二、职责要求
(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职责
1、对社区卫生服务站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进行业务管理和指导;
2、每月组织社区卫生服务站负责人召开一次例会,每季度对社区卫生服务站进行一次督导,每年对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工作进行一次总结;
3、负责服务范围内的形象宣传,统一组织开展义诊、咨询和健康教育等公益活动;
4、指导社区卫生服务站应用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负责对社区卫生服务站的电子健康档案进行统一管理;
5、与社区卫生服务站在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上开展相关协作。
(二)社区卫生服务站职责
1、接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业务管理和指导;
2、按时参加每月例会,配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每季度业务督导;
3、积极参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织的义诊、咨询和健康教育等公益活动;
4、应用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按要求将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各项工作情况录入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协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完成二类项目工作;
5、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上开展相关协作。
三、工作措施
(一)加快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的推广和应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利用江西省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为辖区居民建立电子健康档案,将慢性病随访、健康教育计划、总结、健康教育活动(健康教育宣传栏、知识讲座、播放影音资料、健康咨询,下同)等有关工作情况录入江西省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到今年3月底前,必须完成30%的辖区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的信息录入工作,同步完成慢性病随访、健康教育计划、总结、健康教育活动等有关工作情况的录入工作;今年6月底前,必须完成50%的辖区居民健康档案的信息录入工作;今年年底前,完成65%以上辖区居民的健康档案的信息录入工作。
(二)社区卫生服务站在尊重辖区内免费体检对象意愿的前提下,动员、组织辖区内的体检对象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受免费体检,同时在本单位操作系统中添加一个业务操作用户,提供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用于录入免费体检信息。
(三)对在免费体检或诊疗过程中发现的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须对其进行规范化管理。对属社区卫生服务站管辖区内的慢性病患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尊重患者意愿的前提下,转到社区卫生服务站进行管理,并将该患者电子健康档案转至社区卫生服务站,由社区卫生服务站承担慢性病随访工作职责,经区级卫生部门考核后按规定标准给予一定补助。
(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社区卫生服务站要指定专人负责一体化管理工作,设立专线电话,加强相互联系和沟通,在健康教育、卫生信息管理、传染病预防控制、慢性病管理、老年保健、残疾人康复管理、免费体检、基本医疗等工作上广泛开展协作,实行双向转诊和一体化管理。具体方式方法可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社区卫生服务站根据实际情况商定。
四、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提高认识。推行社区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工作,是进一步完善我市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全面提升社区卫生服务水平的重要举措。区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各社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高度重视此项工作,本着对人民群众健康高度负责的态度,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认真履行工作职责,扎实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的推广应用,提高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信息管理效率,确保社区卫生一体化管理工作取得成效。
(二)加强联系,积极探索。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对应管理的社区卫生服务站之间要加强沟通与协作,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认真组织开展社区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工作,探索出具有我市特点的社区卫生服务发展新模式,促进我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社区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工作的同时,要注意总结好的经验和做法,为推动全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提供有益借鉴和参考。
(三)加强考核,严格奖惩。区级卫生行政部门要严格按照《指导意见》和本通知的要求,加强对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一体化管理和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等工作的监督、指导和绩效考核。对考核合格的,按照规定结算补助资金,工作突出、考核优秀的,给予奖励;考核基本合格的,按要求扣减30%的补助资金;对考核不合格的,不予结算补助资金,并限期整改,对整改后仍不合格的,要取消其社区卫生服务执业资格,收回对其配发的所有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