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资源配置状况(5篇)

时间:2019-05-13 12:25: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资源配置状况》,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资源配置状况》。

第一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资源配置状况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资源配置状况,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数由2009年的1511个增加到2011年的1744个,年均增速为7.43%,占全市卫生机构数的比重由15.55%增至17.98%。同期,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卫生技术人员数由13410人增加至22610人,年均增速为29.82%,占全市卫生机构卫生技术人员数比重由8.53%增至12.42%;平均每机构卫生技术人员数由9.61人增至12.96人,年均增速为16.11%;每千人口社区卫生技术人员数由0.72人增至1.12人。执业(助理)医师人数由5893人增至9956人,年均增速为29.98%,占全市执业(助理)医师人数比重由9.42%增至14.27%;平均每机构执业(助理)医师数由4.22人增至

5.11人,年均增速为16.25%;每千人口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执业(助理)医师 数由0.32人增至0.49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注册护士数由3766人增至远6231人,年均增速为28.63%,占全市注册护士数比重由6.11%增至8.56%;平均每机构注册护士数由2.70人增至3.57人,年均增速为15.04%;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 由0.20人增至0.31人。卫生部门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从事公共卫生人员数从2400人增至3800人,年均增速为25.83%,占全市卫生技术人员数的比重由16.22%增至23.31%。

第二篇: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办法

关于印发《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卫妇社发〔2006〕239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卫生厅(局)、中医药管理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卫生部各直属单位: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国发〔2006〕10号),加强对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管理,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订了《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办法(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办法(试行)

卫 生 部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二○○六年六月二十九日

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国发〔2006〕10号),加强对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与运行的管理,保障居民公平享有安全、有效、便捷、经济的社区卫生服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婴保健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指在城市范围内设置的、经区(市、县)级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登记注册并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第三条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以社区、家庭和居民为服务对象,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贫困居民等为服务重点,开展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具有社会公益性质,属于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第四条

卫生部负责全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监督管理。区(市、县)级以上地方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监督管理。第二章 服务功能与执业范围 第五条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对象为辖区内的常住居民、暂住居民及其他有关人员。第六条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以下公共卫生服务:

(一)卫生信息管理。根据国家规定收集、报告辖区有关卫生信息,开展社区卫生诊断,建立和管理居民健康档案,向辖区街道办事处及有关单位和部门提出改进社区公共卫生状况的建议。

(二)健康教育。普及卫生保健常识,实施重点人群及重点场所健康教育,帮助居民逐步形成利于维护和增进健康的行为方式。

(三)传染病、地方病、寄生虫病预防控制。负责疫情报告和监测,协助开展结核病、性病、艾滋病、其他常见传染病以及地方病、寄生虫病的预防控制,实施预防接种,配合开展爱国卫生工作。

(四)慢性病预防控制。开展高危人群和重点慢性病筛查,实施高危人群和重点慢性病病例管理。

(五)精神卫生服务。实施精神病社区管理,为社区居民提供心理健康指导。

(六)妇女保健。提供婚前保健、孕前保健、孕产期保健、更年期保健,开展妇女常见病预防和筛查。

(七)儿童保健。开展新生儿保健、婴幼儿及学龄前儿童保健,协助对辖区内托幼机构进行卫生保健指导。

(八)老年保健。指导老年人进行疾病预防和自我保健,进行家庭访视,提供针对性的健康指导。

(九)残疾康复指导和康复训练。

(十)计划生育技术咨询指导,发放避孕药具。

(十一)协助处置辖区内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十二)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公共卫生服务。第七条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以下基本医疗服务:

(一)一般常见病、多发病诊疗、护理和诊断明确的慢性病治疗。

(二)社区现场应急救护。

(三)家庭出诊、家庭护理、家庭病床等家庭医疗服务。

(四)转诊服务。

(五)康复医疗服务。

(六)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其他适宜医疗服务。第八条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根据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提供与上述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内容相关的中医药服务。第三章 机构设置与执业登记 第九条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原则上按街道办事处范围设置,以政府举办为主。在人口较多、服务半径较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难以覆盖的社区,可适当设置社区卫生服务站或增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口规模大于10万人的街道办事处,应增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口规模小于3万人的街道办事处,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设置由区(市、县)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确定。第十条

设区的市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制订本行政区域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规划,并纳入当地区域卫生规划、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规划须经同级政府批准,报当地省级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备案。第十一条

规划设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立足于调整卫生资源配置,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布局。政府举办的一级医院和街道卫生院应转型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政府举办的部分二级医院和有条件的国有企事业单位所属基层医疗机构通过结构和功能改造,可转型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第十二条

新设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可由政府设立,也可按照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通过公开招标等方式确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举办者,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第十三条

设置审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征询所在街道办事处及社区居民委员会的意见。第十四条

设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须按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规划,由区(市、县)级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标准》、《社区卫生服务站基本标准》进行设置审批和执业登记,同时报上一级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备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标准》、《社区卫生服务站基本标准》由卫生部另行制定。第十五条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登记的诊疗科目应为预防保健科、全科医疗科、中医科(含民族医学)、康复医学科、医学检验科、医学影像科,有条件的可登记口腔医学科、临终关怀科,原则上不登记其他诊疗科目,确需登记的,须经区(市、县)级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审核批准,同时报上一级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备案。社区卫生服务站登记的诊疗科目应为预防保健科、全科医疗科,有条件的可登记中医科(含民族医学),不登记其他诊疗科目。第十六条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原则上不设住院病床,现有住院病床应转为以护理康复为主要功能的病床,或予以撤消。社区卫生服务站不设住院病床。第十七条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独立法人机构,实行独立核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其下设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实行一体化管理。其他社区卫生服务站接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业务管理。第十八条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是专有名称,未经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批准,任何机构不得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命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须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社区卫生服务站进行执业登记,原则上不得使用两个或两个以上名称。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命名原则是:所在区名(可选)+所在街道办事处名+识别名(可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命名原则是:所在街道办事处名(可选)+所在社区名+社区卫生服务站。第十九条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使用统一的专用标识,专用标识由卫生部制定。第四章 人员配备与管理 第二十条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根据服务功能、服务人口、居民的服务需要,按照精干、效能的原则设置卫生专业技术岗位,配备适宜学历与职称层次的从事全科医学、公共卫生、中医(含中西医结合、民族医)等专业的执业医师和护士,药剂、检验等其他有关卫生技术人员根据需要合理配置。第二十一条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专业技术人员须具有法定执业资格。第二十二条

临床类别、中医类别执业医师注册相应类别的全科医学专业为执业范围,可从事社区预防保健以及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诊疗,不得从事专科手术、助产、介入治疗等风险较高、不适宜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的专科诊疗,不得跨类别从事口腔科诊疗。第二十三条

临床类别、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从事全科医学工作,申请注册全科医学专业为执业范围,须符合以下条件之一:

(一)取得相应类别的全科医学专业中、高级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二)经省级卫生、中医药行政部门认可的相应类别全科医师岗位培训并考核合格。

(三)参加省级卫生、中医药行政部门认可的相应类别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

取得初级资格的临床类别、中医类别执业医师须在有关上级医师指导下从事全科医学工作。第二十四条

根据社区卫生服务的需要,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有关专业的医护人员(含符合条件的退休医护人员),依据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有关规定,经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注册的区(市、县)级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备案,可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从事相应专业的临床诊疗服务。第二十五条

社区卫生技术人员需依照国家规定接受毕业后教育、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等职业培训。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建立健全培训制度,在区(市、县)及设区的市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支持和组织下,安排卫生技术人员定期到大中型医院、预防保健机构进修学习和培训,参加学术活动。各地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积极创造条件,使高等医学院校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从事全科医学工作的有关医学专业毕业生,逐步经过规范化培训。第二十六条

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实行定编定岗、公开招聘,签订聘用合同,建立岗位管理、绩效考核、解聘辞聘等项制度。非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行自主用人制度。第二十七条

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人员要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恪尽职守,遵纪守法,不断提高业务技术水平,维护居民健康。第五章 执业规则与业务管理 第二十八条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执业,须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技术规范,加强对医务人员的教育,实施全面质量管理,预防服务差错和事故,确保服务安全。第二十九条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须建立健全以下规章制度。

(一)人员职业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

(二)人员岗位责任制度。

(三)人员聘用、培训、管理、考核与奖惩制度。

(四)技术服务规范与工作制度。

(五)服务差错及事故防范制度。

(六)服务质量管理制度。

(七)财务、药品、固定资产、档案、信息管理制度。

(八)医疗废物管理制度。

(九)社区协作与民主监督制度。

(十)其他有关制度。第三十条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须根据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规定,履行提供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的职能。第三十一条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妥善保管居民健康档案,保护居民个人隐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关闭、停业、变更机构类别等情况下,须将居民健康档案交由当地区(市、县)级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妥善处理。第三十二条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严格掌握家庭诊疗、护理和家庭病床服务的适应症,切实规范家庭医疗服务行为。第三十三条

区(市、县)及设区的市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要建立信息平台,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本地有关大中型医疗机构专科设置、联系方式等转诊信息,支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大中型医疗机构建立转诊协作关系。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限于设备或者技术条件难以安全、有效诊治的患者应及时转诊到相应医疗机构诊治。对医院转诊病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根据医院建议与病人要求,提供必要的随访、病例管理、康复等服务。第三十四条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中医药(含民族医药)服务,应配备相应的设备、设施、药品,遵守相应的中医诊疗原则、医疗技术标准和技术操作规范。第三十五条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在显著位置公示医疗服务、药品和主要医用耗材的价格,严格执行相关价格政策,规范价格行为。第三十六条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配备与其服务功能和执业范围相适应的基本药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使用药品,须严格执行药品管理法律、法规的规定,从具有合法经营资质的单位购入。严禁使用过期、失效及违禁的药品。第六章 行业监管 第三十七条

区(市、县)级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施日常监督与管理,建立健全监督考核制度,实行信息公示和奖惩制度。第三十八条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院(所、站)、专科防治院(所)等预防保健机构在职能范围内,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所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工作进行业务评价与指导。第三十九条

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建立社会民主监督制度,定期收集社区居民的意见和建议,将接受服务居民的满意度作为考核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从业人员业绩的重要标准。第四十条

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评审制度,发挥行业组织作用,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质量建设。第七章 附则 第四十一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卫生和中医药行政部门应当根据本办法,制定具体实施细则。第四十二条

本办法由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负责解释。第四十三条

本办法自2006年8月1日起施行。

第三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绩效考核办法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绩效考核办法(试行)》的通知卫

办妇社发〔2011〕8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09〕6号)和卫生部《关于卫生事业单位实施绩效考核的指导意见》(卫人发〔2010〕98号)等文件精神,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规范管理,经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我部研究制定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绩效考核办法(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绩效考核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完善服务功能,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积极性,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体现社区卫生服务公益性质,切实使群众受益,依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国务院关于印发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和《卫生部关于卫生事业单位实施绩效考核的指导意见》,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绩效考核是指卫生行政部门依据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运用科学适宜的方法,对社区卫 生服务机构的运行管理、功能实现、服务模式和服务效果等进行客观、公正的综合评价。

第三条 本办法考核对象为卫生行政部门登记注册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实行一体化管理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作为整体接受考核。

第四条 考核原则:

(一)科学、规范、有序。科学制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绩效考核内容及标准,规范绩效考核工作流程与方法,有序开展考核工作。

(二)公平、公正、公开。不同举办主体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平等参与考核。统一考核内容、标准与方法,公开考核结果,接受社会监督。

(三)简便、适宜、高效。简化考核程序,将日常考核与年终考核相结合,采用适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

(四)激励、促进、有效。发挥考核作用,奖励先进、改进不足,调动工作人员积极性,促进机构持续、健康发展,保证群众受益。

第五条

地方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对社区卫生工作领导,积极协调相关政府部门,完善和落实社区卫生服务相关政策,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监督管理,保障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正常运转,为绩效考核提供条件。

第二章 考核内容与方法

第六条 考核内容:

(一)机构管理,包括机构环境、人力资源管理、财务资产管理、药品管理、文化建设、信息管理和服务模式等。

(二)公共卫生服务,包括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健康教育、预防接种,妇女、儿童和老年人健康管理,高血压、2型糖尿病和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卫生监督协管,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

(三)基本医疗服务,包括医疗工作效率、医疗质量、合理用药、医疗费用、康复服务等。

(四)中医药服务,包括中医治未病、中医医疗服务。

(五)满意度,包括服务对象和卫生技术人员满意度。第七条 考核指标体系:

(一)遵循科学性、重要性和可获得性原则制订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二)考核指标分为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明确考核指标内容、权重、标准以及评分办法。

(三)地方卫生行政部门可对指标体系进行适当调整,并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确定指标标准及评分办法。

(四)社区卫生服务站的考核指标体系由地方卫生行政部门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进行调整。第八条 考核方式方法:

采取日常考核与年终考核相结合、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内部考核与外部考核相结合、综合考核与专业考核相结合方式,通过现场查看、资料查阅、现场访谈与问卷调查等方法进行考核。

第三章 组织实施

第九条 考核主体:

(一)区(市、县)级卫生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组织本辖区所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绩效考核。

(二)设区的市级卫生行政部门对区(市、县)考核结果抽取一定比例进行复核或组织统一考核。

(三)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中医药管理部门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绩效考核工作进行督导检查。

第十条 考核组织:

(一)设区的市、区(市、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成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绩效考核领导小组,负责绩效考核工作的领导与组织协调。

(二)成立绩效考核工作组,成员可由政府相关部门、医疗卫生机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行业组织及社区居民代表等组成。

(三)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委托第三方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绩效考核。

(四)原则上考核周期为一年。第十一条 考核程序:

(一)组织准备。确定考核实施机构和考核人员,明确考核程序和工作安排。如委托第三方实施考核,应当签订相关协议。

(二)具体实施。制订考核方案,考核工作组根据方案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上报绩效考核领导小组。

(三)公示公布。绩效考核领导小组将考核结果以适当形式公示公布。

(四)沟通反馈。领导小组对被考核机构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反馈,提出改进建议。

第十二条 考核工作要求:

(一)卫生行政部门要保证绩效考核工作经费,用于绩效考核组织与实施。

(二)建立绩效考核制度。制订本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绩效考核办法,明确考核主体、考核内容和标准、考核程序和方法以及考核结果应用,完善绩效考核结果反馈机制。

(三)建立绩效考核责任制,明确考核相关人员职责和纪律要求,考核过程中尽可能不影响被考核机构业务的正常开展。

(四)被考核机构确保提供信息真实、准确,积极配合绩效考核工作。

第四章 结果应用

第十三条 绩效考核结果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三个等次,各地根据实际情况自行确定各个等级的绩效分值。考核结果作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资金拨付和负责人聘任的重要依据。对考核成绩优秀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予以表彰或奖励;对考核成绩不合格的要求限期整改,整改后仍不合格的给予警告直至取消机构资格。

第十四条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当结合本办法建立和完善内部绩效考核制度,根据不同岗位职责和要求对工作人员实施分类考核,将考核结果作为工作人员绩效工资及人员聘用的重要依据。

第十五条 根据考核结果,总结推广先进经验,整改存 在问题,调整考核指标体系,完善和规范日常管理,提高机构服务质量和效率。

第五章 附则

第十六条

本办法由卫生部负责解释。

第十七条 地方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根据本办法制订本地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绩效考核具体实施方案。

第十八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后30日起施行。

附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第四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探讨

龙源期刊网 http://.cn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探讨 作者:王静 程平

来源:《财会通讯》2013年第02期

随着医疗改革进程的推进,对基层医疗服务机构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绩效考核一方面对机构人员工作积极性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对机构的服务也具有引导作用。本文将以潍坊市奎文区内潍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梨园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樱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调查对象,收集整理三所卫生机构的医务人员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对其医务人员进行访谈,结合相关文献,运用参照对比法、文献查阅法、经验总结法、访谈调查法,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务人员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存在的问题

本文以梨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重点调查对象,其医务人员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一级指标分为基本医疗服务,公共卫生服务、社区服务与管理三项,通过对主要指标的研究提出如下问题:

(一)未注意考核对象间的差异性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包括医技人员、护理人员、药房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等,不同岗位人员的工作内容也存在较大差异,在目前考核中简单地将考核内容分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外,其他没有被纳入绩效考核体系中来。笼统的指标体系分类到具体考核对象上无法明确其考核内容,增加考核实施的难度。

(二)部分考核指标缺乏代表性与科学性 选取的指标片面强调服务数量和服务质量等二级指标,如该指标体系中,“服务质量”二级指标下的 “平均住院费用”三级指标与二级指标相关性不大,不能代表和衡量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务人员的服务质量。

(三)部分考核指标与当地社区卫生服务发展水平不匹配 社区卫生服务对其服务主体采用的评价指标必须与其发展的水平程度相适应,才能起到积极的作用。考核指标的过高过低都会导致被考核者为了达到要求虚假填写,结果将失去真实性。在对梨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调查中发现例如“35岁以上居民首诊测血压率”、“居民基本卫生知识知晓率”等指标大而空,与当地社区卫生服务发展水平不相匹配,难以确切衡量,操作可行性不大。

(四)考核指标繁琐,考核工作费时费力 社区卫生服务考核指标体系大而全,每年考核需要抽调大量人员对社区卫生服务基本单元进行考核,其工作量可想而知。例如,“公共卫生服务”一级指标下分成了“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传染病防治”、“老年人保健”、“慢性病管理”、“重症精神病患者管理”、“居民满意度”共七项二级指标,而且每项二级指标又包含了三到四项三级指标,指标设置繁琐。由于一些不必要的考核占用了大量人力和物力,而实际的考核操作者也确实感到有些考核项目不必要,结果很容易使考核流于形式。另外,像“居民

基本卫生知识知晓率”、“传染病疫情报告及时性”、“协助疾病控制部门进行疫情调查处理情况”这样的三级指标很难进行定量判断,增加考核实施难度,考核工作费时费力。

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构建

根据调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绩效考核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在对具体岗位工作分析的基础上重新构建考核指标体系,构建步骤如图1所示:

(一)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务人员进行工作分析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务人员的绩效考核对象主要包括以下五类:全科医生、公共卫生人员、护理人员、医疗技术人员、职能管理人员。其中,全科医生、护理人员可统称基本医疗服务人员。考核对象因其工作内容、性质以及完成这些工作所应具备的条件不同,所选取的考核指标也要有所差异。根据考评目的,结合考核对象的自身特点,了解被考核者在该岗位工作的基本职责、资格要求,得出相应的岗位分析结果。

(二)确定考核指标 具体如下:

(1)明确考核对象。根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工作内容及特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务人员的绩效考核对象可分为全科医生、护理人员、公共卫生人员、医疗技术人员、职能管理人员。相比较以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务人员绩效考核对象的选择,增加了医疗技术人员、职能管理人员,注意了考核对象的差异性,考核指标全面、客观的反映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工作服务内容。

(2)指标体系的确定。根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构成以及对其工作分析的结果,设定全科医生、公共卫生人员、医疗技术人员、护理人员、职能管理人员五类考核对象。具体指标如下:

全科医生、公共卫生人员、医疗技术人员的一级指标包含服务数量、服务质量、患者满意度;护理人员的一级指标包括服务数量和患者满意度;职能管理人员由于其工作的特殊性,一级指标包含服务质量、满意度。

全科医生服务数量的二级指标可包含:普通门诊人次数、急诊人次数、出诊人次数、院前急救人次数,手术服务人次数。服务质量的二级指标可包含:门诊抗生素2联及以上联用处方百分比、门诊处方激素百分比、门诊处方使用合格率、门诊处方见效平均时间,其中门诊处方见效平均时间以类似病症的康复时间为参考依据。患者满意度的二级指标可包含投诉纠纷次数、医疗技术满意度、服务态度满意度、病情解释满意度。

护理人员服务数量二级指标包括住院服务床日数,家庭病床服务日数,观察室输液病人数。患者满意度的二级指标可包括投诉纠纷次数、护理技术满意度、服务态度满意度。

公共卫生人员服务数量的二级指标可包含接种的人次数(包括一类疫苗和二类疫苗)、妇女保健人次数、儿童保健人次数、高血压病人规范管理人数、糖尿病病人规范管理人数、精神病人规范管理人数、艾滋病病人规范管理人数、结核病病人规范管理人数、新建档案人次数、签约家庭户(人次)数和健康体检人次数。服务质量的二级指标可包含服务文件书写合格率、规范管理效果总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准确率。患者满意率的二级指标可包含:投诉与纠纷次数、技术满意度、服务态度满意度。

医疗技术人员服务数量的二级指标可包含辅助检查人次数、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执行零差率销售、药房规范化建设情况。服务质量的二级指标可包含:检查报告及时性、检查准确率、检查报告书写合格率。患者满意率的二级指标可包含:投诉与纠纷次数、技术满意度、服务态度满意度。

职能管理人员服务质量的二级指标可包括目标完成情况、差错率、责任感。满意度的二级指标可包括职工满意度、患者投诉率。

(三)指标标准的确定 具体如下:

(1)量化标准。量化标准往往紧随结果指标之后,能够精确描述指标需要达到的各种状态,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务人员指标体系中,对于全科医生,护理人员、医疗技术人员的考核,通常使用量化标准。门诊抗生素2联及以上联用处方百分比、门诊处方激素百分比等指标的考核标准设计参考了山东省卫生厅、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下发《山东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办法》的通知等政策性文件(见表1)。

(2)描述性标准。描述性标准常见于特质指标、行为指标之后,在对整体性绩效结果的评价中运用的较多。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绩效考核中,职能管理人员的绩效考核比较复杂,且服务内容多于维护中心高效运作有关,适用于描述性标准。

参考文献:

[1]马起龙、尹文强、黄冬梅等:《社区就诊患者满意度调查与分析》,《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09年第3期。

[2]董恒进、曹建文:《医院管理学第二版》,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年版。

[3]葛楠:《综合医院临床科室负责人绩效考核评价体系的研究》山东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4]石晓宇:《医院绩效考核与评价》,《管理观察》2009年第2期。

[5]姚中华、陶红:《社区卫生服务新型绩效考评机制的实践与思考》,《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9年第7期。

(编辑 杜 昌)

第五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公共卫生工作制度讲解

花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机构工作制度 ——公共卫生部分 疾病预防控制

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是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的具有公益性、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社区卫生体系。疾病预防控制是社区公共卫生的重要内容,“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调整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等预防保健机构的职能,适宜社区开展的公共卫生服务交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承担”,这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定位在疾病预防控制的网底位置。另根据卫生部颁布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办法(试行第六条提出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的公共卫生服务的十二个方面的要求,并根据国家有关法规(见附录提出的疾病预防控制管理办法。

社区健康信息管理

1.社区卫生诊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开展社区卫生诊断和行为危险因素的监测工作,了解和掌握本社区存在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主要疾病及其危险因素的流行状况、高危人群分布规律,并针对社区卫生诊断中发现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和社区居民中存在的主要行为危险因素有的放矢的开展各种干预活动,注重效果评价。

2.社区健康信息管理主要包括居民个人健康档案、家庭健康档案、社区健康档案、情报资料管理、药品管理、收费划价系统管理、社区卫生服务统计工作等方面内容。应根据不同目的和具体工作要求,收集、整理、分析和报告相应的资料,确保数据的准确、完整、安全、可靠和信息的有效传递。

3.由社区全科医师负责收集记录辖区居民健康档案,统一编号、统一归档,一户一档,并在开展预防、医疗、康复、健康教育等工作中及时更新。应确保健康档案管理责任到人、制度到位、硬件落实、管理达标,逐步纳入计算机系统管理。

4.居民健康档案建立后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分析有关内容,及时发现个人、家庭和社区的主要健康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预防控制措施,及时向辖区街道办事

处及有关部门提供改进社区公共卫生状况的建议,充分发挥健康档案在提高居民健康水平中的作用。

5.辖区公共卫生信息的收集与报告工作主要包括:(1传染病管理:及时收集和报告传染病疫情,建立法定传染病管理对象的档案,实现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网络直报。

(2计划免疫管理: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的管理。

(3慢性非传染病管理:慢性非传染病对象的档案管理,健康指导计划和干预方案的管理,慢性非传染病高危人群监测资料的管理。

(4居民出生死亡信息管理:收集居民出生、死亡以及人口数据,及时完成死亡信息的报告与核实工作,并定期进行死亡漏报检查。

(5掌握辖区食物中毒、职业危害及饮用水污染、出生缺陷、精神病患者、残疾人群和外来人员等方面的信息,发现问题及时报告。

传染病管理

1.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规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传染病疫情报告的法定责任单位,负有传染病首诊报告责任。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一旦发现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病人时,要迅速开展传染病网络直报或以其他通讯方式以最快的速度向本辖区疾病控制中心报告。

2重点传染病及时转诊制度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实行传染病首诊负责制,发现传染病病人或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应当根据不同类型传染病(另案制定,及时将病人转入传染病定点收治医疗机构诊治或确诊。确保病人能够及时接受住院隔离治疗或居家隔离治疗。

3.传染病个案管理和病人追踪随访制度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建立传染病病人个案登记卡,登记内容包括病人的个人信息、诊断意见、诊断医院、诊断时间、住院时间、病休情况、出院时间、转归情况以及复学(工情况等。要掌握其动态情况,做好追踪随访。避免疾病复发,造成传染病扩散。

4.常见传染病消毒隔离及预防控制管理制度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一旦发现传染病人或疑似病人,要在当地疾病控制中心的 指导下,做好流行病学调查、疫情报告、消毒隔离、应急救治、转院治疗等各项措施;必要时还应对传染病病人的学习、工作、生活环境进行预防性消毒,对传染病病人的接触者,尽快实行医学观察,必要时对病人的密切接触者进行预防性用药以防止疫情的扩散和蔓延。

5.传染病预警监测制度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严格按照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相关传染病监测方案的要求,协助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传染病症候群(如发热、腹泻、因病缺勤、缺课等监测工作。并建立监测资料档案,开展监测资料分析等工作。

6.结核病病人管理

积极参与结核病防治,加强对传染源的发现与报告,配合疾病控制机构按照《全国结核病防治工作手册》和《肺结核病诊疗规程》的要求,做好辖区内恢复期结核病病人的送药和访视工作。

7.性病、艾滋病管理

(1低流行地区:开展性病、防治知识宣传教育,艾滋病高危人群行为干预,以及必要的咨询服务;建立健全本单位各项性病、艾滋病防治工作制度、常规、考核标准、岗位职责等;保管好各种性病、艾滋病防治工作档案和原始资料,严格遵守保密制度。

(2局部流行地区:开展性病、防治知识宣传教育,艾滋病高危人群行为干预,以及必要的咨询、检测、转诊服务;协助疾病预防控制(卫生防疫部门开展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病人的流行病学调查与医学随访工作。建立健全本单位各项性病、艾滋病防治工作制度、常规、考核标准、岗位职责等;保管好各种性病、艾滋病防治工作档案和原始资料,严格遵守保密制度。

(3高流行地区:开展性病、防治知识宣传教育,艾滋病高危人群行为干预,以及必要的咨询、检测、转诊服务;协助疾病预防控制(卫生防疫部门开展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病人的流行病学调查;完成辖区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病人的医学随访、医疗救助;对孕产妇提供艾滋病防治咨询和检测,对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孕产妇及其婴儿,提供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的咨询、产前指导、产后访视、婴儿随访和检测等服务。建立健全本单位各项性病、艾滋病防治工作制度、常规、考核标准、岗位职责等;保管好各种性病、艾滋病防治工作档案和原始资料,严格遵守保密制度。

8.责任追究制度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传染病预防、治疗管理过程中,对发现传染病疫情后隐瞒不报、谎报、漏报、缓报的部门和责任人,对因玩忽职守、造成疫情扩大或传染病暴发流行的单位和责任人,当地卫生监督部门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有关条款追究责任。

9.辖区传染病防控能力建设制度

要积极改善社区卫生条件,按国家卫生标准指导当地街道居委会,改造和修缮社区公共卫生设施;并协助爱国卫生委员会,指导居民定期开展灭鼠、灭蟑螂、灭蚊蝇

等活动。使社区经常性地保持一个良好的卫生环境,消除病媒生物传染病发生和流行的条件。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 1.制定应急预案

结合本辖区和上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要求,及时制订与更新本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建立服务中心内应急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工作流程。组织全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学习,将各项工作落实到人,做到职责明确、程序清楚,同时要做好物资储备。

2.疫情报告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日常医疗卫生服务工作中,发现发生或可疑发生传染病暴发、流行的;发生或可疑发生不明原因的群体性疾病的;发生或可疑发生食源性污染、水污染、预防接种群体性反应、医源性感染和职业中毒等事件,要立即启动本卫生服务中心的应急预案并同时向本区的卫生局和疾控中心报告。

3.做好隔离消毒,杜绝续发,协助上级行政及业务部门做好以下工作。做好医务人员的自身防护;对病人采取就地治疗和隔离措施;立即划定检疫的污染区、半污染区和清洁区;对其他就诊病人做好登记与卫生宣传和安抚工作;对病人的呕吐物、排泄物和其他可追查疾病原因的样品要妥善保存;配合疾病预防控制人员开展病因调查宣传组织和控制措施的落实。

地方病管理

1.根据地方病流行特点和分布情况以及病区自然、社会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将对群众危害比较大、防治效果比较好的地方病作为防治重点,因地制宜地采取行之有效的综合防治措施。

2.在各级政府的指导下,以当地地方病防治机构为技术支持,结合本社区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工作计划,开展地方病监测工作,并按照有关规定及时完成各种病情上报工作。

3.对于地方病的登记、统计与上报工作,要求有明确负责领导与责任人,结合公共卫生信息网络建设,加强地方病各种病情信息的上报工作。

4.各地针对本地区地方病的发病情况和严重程度,由社区配合当地地方病防治机构加强地方病病情和相关危险因素的监测,特别是针对疾病重点人群的监测。

5.配合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进一步完善地方病病情信息网络,准确、及时、定量地分析和预测地方病病情及流行趋势,为调整防治策略、制定防治规划、开展防治工作并考核评估防治效果提供科学依据。

6.结合本地区病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地方病防治知识宣传教育。并主动配合当地地方病防治机构,做好本社区地方病防治工作。

职业病管理

1.建立职业病基础资料收集制度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定期收集职业卫生基础资料,掌握本辖区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分布与监测情况、职业健康检查及职业病发病情况、急性职业中毒事故的发生情况等相关职业病防治工作的基本情况和动态变化。

2.职业卫生培训制度

采取多种形式开展职业卫生法律知识的宣传教育,为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提供职业病危害和防护知识咨询、教育和培训,使劳动者掌握相关的职业病危害、安全卫生操作规程、职业卫生防护等知识,提高劳动者的自我健康保护意识。

3.职业卫生档案管理制度

用人单位应当建立健全职业卫生档案,并向所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报送职业卫生档案材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建立辖区职业卫生档案目录,统一编号,实

施计算机管理;每年检查核对档案的内容,记录变动的情况;并定期对用人单位职业卫生档案工作进行检查。

免疫规划管理

1.儿童预防接种信息报告管理制度

(1要加强儿童预防接种信息报告管理,提高报告质量。

(2做好预防接种信息登记报告,在要求的时限内完成登记、录入和更新,及时将个案信息上传国家信息管理平台,并查询掌握流动儿童接种信息。尚未实施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的乡级防保组织或接种单位。按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的要求上报。

(3对未建立预防接种电子档案的适龄儿童,应及时将儿童的基本信息和疫苗接种信息录入到接种点客户端软件系统,并及时补充上传到国家信息管理平台并及时统计分析。

(4儿童预防接种电子档案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织长期保管。儿童预防接种个案的基本信息未经儿童监护人同意,不得向其他人员提供。

2.疫苗和冷链管理制度

(1所有疫苗有专人管理,做好疫苗领发登记。为保证疫苗来源正规渠道,应从本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领取,领取时要索要疫苗批签发或批检验证明文件复印件、进口疫苗的“进口药品通关单”复印件。过期疫苗要登记并上交。

(2每年及时正确地制定下一年的疫苗需要量计划及时掌握疫苗使用量及耗损量。

(3疫苗的运输、贮存和使用均按照冷链要求操作。

(4冷链应有经培训的专人管理,建立冷链设备档案,做到账物相符、专物专用。(5根据实际需要配备充足冷链设备,并对其使用、维修、报废和更新严格按上级规定执行。

3.免疫接种服务管理制度

(1根据辖区接种对象数量,合理安排接种门诊周期。根据具体情况可设立周、旬或半月接种门诊,并设成人接种日,向成人提供疫苗接种服务。

(2通过多种渠道全面掌握接种对象。

(3对接种对象及时建立接种卡、接种簿与接种证。及时预约接种通知,并宣传免疫预防知识。

(4免疫接种场所、接种人员、消毒、体检及接种均应严格按要求进行。4.接种率监测和评价制度

(1按统一要求做好接种率监测,做好常规接种月报表统计,每月评价疫苗接种情况。

(2开展常规查漏补种和强化免疫活动。

(3建立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管理制度,对疫苗接种后的各种反应做好登记、调查,填写异常反应调查表,采取适当措施对患者及时救治,异常反应要及时上报。

(4防止各种预防接种差错与事故的发生,一旦发生要及时报告、调查和处理,避免更严重的不良后果发生。

儿童保健工作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婴保健法实施办法》,《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的相关规定,做好辖区内0-6岁儿童保健工作。

儿童保健工作制度

1.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专人负责辖区内新生儿、婴幼儿、托幼园所儿童保健工作以及生命监测等工作。

2.掌握辖区内0-6岁儿童基本情况和健康状况。

3.每年第一季度做好上工作总结并制定散居和托幼园所儿童保健工作计划。

4.完成各项儿童保健工作指标,接受上级部门的监督指导和考核评估。5.按时参加上级的工作例会和业务培训,不断提高专业水平。6.及时、准确完成儿童保健信息的统计和上报工作。7.配合上级部门,完成好儿童保健科研工作。8.做好0-6岁儿童的健康宣教工作。新生儿访视工作制度

1.有专人负责居住在辖区内新生儿的访视工作,及时掌握新生儿出生情况、出院时间,及时访视。

2.新生儿访视用品齐全,功能完好,符合卫生消毒要求。

3.访视内容完整,认真做好新生儿体检,指导家长做好新生儿喂养、护理和疾病预防等工作。

4.发现新生儿异常情况,及时给予处理或转诊。

5.对具有高危因素的新生儿,增加访视次数,一般不少于三次。6.访视后,规范填写“新生儿访视记录”,做好信息统计、上报工作。0-6岁儿童健康管理工作制度

1.按照0岁4次、1岁2次、2岁2次、3-6岁每年体检一次的体检原则,对每名儿童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并对体检结果进行综合评价。

2.6个月以上儿童每年至少测查一次血红蛋白,对结果异常者进行登记管理和治疗。

3.8-12月龄儿童进行一次智力测查,对具有智力高危因素的儿童全部进行智力监测。对智力可疑、异常儿童进行登记、转诊和追踪。

4.对0-6岁儿童进行口腔检查和听力筛查,4岁以上儿童进行视力测查,发现的听力、视力异常者和患龋儿童及时登记、转诊和治疗。

5.按照体弱儿管理常规,对在儿童定期健康体检中发现的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营养不良和肥胖儿全部进行登记和管理。

6.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和体检结果,有针对性地对家长进行母乳喂养、辅食添加、智能发育、疾病预防等方面知识的宣传。

7.规范填写“儿童保健体检记录”及相关登记表、册,认真做好儿童健康体检资料的信息收集、统计和上报工作。

托幼机构管理工作制度

1.掌握社区托幼园所儿童数、园所性质等基本情况,定期深入园所进行传染病预防、卫生消毒、五官保健等工作的督促与指导。

2.了解园所中儿童定期体检、膳食营养等工作,定期对托幼园所儿童的体格

发育和营养状况进行评估。

3.做好托幼园所儿童计划免疫接种、传染病报告与管理工作,发现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时,及时向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4.做好托幼园所信息收集、统计和上报工作。生命监测管理工作制度

1.对辖区内5岁以下儿童进行生命监测工作。

2.掌握辖区内常住儿童数,所有管理儿童均在“0-6岁儿童保健花名册”上登记。3.掌握辖区内出生活产、5岁以下儿童死亡数及死亡原因。

4.对辖区内5岁以下儿童死亡,进行调查核实,填写儿童死亡报告卡和儿童死亡登记册,并及时上报。

5.定期与居委会、计划生育部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及派出所等相关单位核对出生活产及5岁以下儿童死亡情况。

6.协助上级部门,及时核对外区医疗、保健机构横转来的《儿童死亡报告卡》,并将结果及时反馈。

7.定期上报本辖区出生活产数及5岁以下儿童死亡数据。妇女保健工作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婴保健法》及其实施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相关管理规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妇女保健工作。

妇女保健工作制度

1.社区卫生中心应有专人负责孕前与孕产期保健管理与指导、妇女多发病防治与管理、妇女保健相关信息收集与管理、避孕节育咨询与指导等妇女保健工作。

2.制定工作计划,按照妇女保健各项工作规范和考核标准开展工作,做好阶段性和年终工作总结。

3.掌握辖区内人口、育龄妇女、孕产妇等基本情况,掌握辖区内人口出生、孕产妇死亡、围产儿死亡等情况,掌握妇女病防治开展情况,定期与相关部门进

行核实。

4.开展相关内容的健康教育,提高服务对象主动保健的意识。5.完成各项工作指标,接受上级部门的监督指导、考核评估。

6.定期参加工作例会、参加专业技术与管理培训,完成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不断提高专业水平。

7.做好妇女保健相关基础信息的采集、登记、统计与管理。8.配合上级业务指导单位开展专项调查和适宜技术研究。9.做好社区卫生中心妇女保健日常工作。孕产妇保健管理工作制度

1.为辖区内户籍与流动人口妊娠妇女建立“母子健康档案”(母子保健手册,并进行早孕期检查与指导。

2.对本辖区户籍与常住人口孕产妇和围产儿情况按要求进行登记、追访,并定期对相关信息进行汇总、统计上报。

3.按高危孕产妇管理要求,对建册的孕妇进行高危筛查,并对筛查出的高危孕妇按要求进行登记、追访与管理。

4.对辖区内的产妇(包括户籍、常住、仅产褥期居住的产妇及其新生儿按规范要求进行访视和指导,并将访视结果进行记录和登记。

高危孕产妇管理工作制度

1.在为孕妇建立“母子保健健康档案”(母子保健手册时,进行高危因素的初筛工作,发现高危孕妇,不论是固定高危因素还是动态高危因素均要随时登记,在“母子保健健康档案”上做高危标记,并按要求及时转诊。

2.配合医疗保健机构,对高危孕妇定期进行追访至妊娠终止,对追访结果进行记录、登记。

3.督促辖区内高危孕妇定期到有助产资质的医疗保健机构进行孕期检查,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孕期保健知识的宣传教育;动员不宜妊娠者终止妊娠。

4.对高危产妇按要求至少产后访视3次,并对访视情况进行记录、登记,发 生异常及时处理或转诊。

5.对高危孕产妇相关信息进行定期汇总、统计、上报。孕产妇、围产儿生命监测与管理制度

1.按照孕产妇与围产儿监测工作要求,做好本辖区户籍和常住人口孕产妇与围产儿生命监测与管理工作。

2.掌握本辖区户籍与常住人口孕产妇与围产儿数。

3.定期与居委会、计划生育、疾控生命统计、儿童计划免疫、公安等相关部门核对活产数及孕产妇死亡数。

4.发现孕产妇、围产儿死亡,按要求进行核实、登记,填写相应的死亡报告卡,及时上报。

5.定期上报本社区户籍与常住人口活产数、孕产妇死亡数、围产儿死亡数。孕产妇死亡报告、调查制度

1.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其辖区内发现孕产妇死亡(含外地户口及外区户口,于3个工作日内电话报区妇幼保健机构,并尽快进行入户死亡调查、核实工作。

2.调查、核实内容应包括孕妇的基本情况:姓名、年龄、职业、户口地址、现住址、死亡日期、死亡地点、死亡原因、孕初期保健情况、医疗及孕期管理情况等,调查核实结果以书面形式上报区妇幼保健机构。

3.协助妇幼保健机构核实本辖区户口但常住在外区县并发生死亡的孕产妇情况。

4.定期与CDC生命监测部门核实孕产妇死亡情况。5.接受妇幼保健机构对该专项工作的质量检查。围产儿死亡报告、核实制度

1.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其辖区内现现围产儿死亡(含外地户口后,要进行入户死亡调查、核实工作。

2.调查、核实内容包括母亲孕期基本情况,分娩情况,死亡时间、地点、原因,将核实内容及时上报区妇幼保健院。

3.协助做好在医疗保健机构死亡的围产儿的户口核实。地址不详或核实有出入的死亡卡,要以卡上的家属单位、电话等为依据,与街乡计划生育、居委会、派出所进行核实,并将核实结果及时报告区妇幼保健院。

4.协助区妇幼保健机构做好外区医疗保健机构横转来的死亡围产儿情况 5.定期与CDC生命监测部门核实孕产妇死亡情况。6.接受妇幼保健机构对该专项工作的质量检查。妇女病防治工作管理制度

1.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开展妇科常见疾病预防工作,按规范要求为妇女提供宫颈癌及乳腺疾病筛查服务。

2.掌握辖区内已婚妇女(包括离异、丧偶的基本情况及妇科常见疾病筛查情况。

3.对进行妇科疾病筛查情况进行登记,对筛查出的高危妇女按规范要求进行随访或转诊。

4.对辖区人群进行预防常见妇科肿瘤和生殖道感染性疾病的健康教育。5.定期对辖区内妇科常见疾病普查情况进行汇总、统计与上报。6.接受妇幼保健机构的技术指导和质量检查。精神卫生预防工作

为落实卫生部等六部委《关于进一步加强精神卫生工作的指导意见》,建立健全精神卫生服务网络,把防治工作重点逐步转移到社区和基层,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对精神卫生服务的需求。加强社区精神卫生工作,特制定社区精神卫生管理工作制度,供参照。

精神卫生管理工作制度

1.在区(县精神卫生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街道办事处、公安派出所共同成立地区精神卫生工作领导小组,建立精神卫生三级管理网络(街道、居委会、监护人,定期召开工作例会。

2.根据上级精神卫生工作规划和要求,研究制定本地区精神卫生工作规划、计划。

3.将精神卫生工作纳入社区卫生服务内容,设专人负责。

4.利用多种形式开展精神卫生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普及精神卫生知识,提高社区人群精神健康水平。在社区人群中开展精神疾病的防治康复工作,对精神疾病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

5.准确掌握本地区总户数、人口、精神病人总数、发病率、患病率、重点病人数、疾病分类及精神病人的动态变化,包括疾病分期、治疗情况和去向,实行精神病人微机管理。

6.识别不良精神和心理行为问题,早期发现精神疾患病人,上报或转诊到本地区负责社区精神卫生的管理机构。

7.对辖区无工作、无生活来源、无法定赡养人或无抚(扶养人的精神病人要登记在册,填写相关的报表,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按要求为病人定期发放免费治疗药物。

8.开展社区情感障碍的危机干预、精神疾病康复、心理卫生咨询、家庭病床及多种形式的医疗服务工作,方便患者就医。

9.指导全科医生、居委会和监护人开展精神疾病的康复治疗,向精神病患者或其监护人、近亲属传授康复方法,普及康复知识。

10.与公安、街道办事处等部门做好重大节日和会议期间重点精神病人的管理,防止肇事肇祸事件的发生。

11.做好本地区精神卫生流行病学调查,使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全部纳入三级网络管理,以减轻患者家庭负担,维护社会的稳定。

精神卫生工作例会制度

1.实行辖区定期召开精神卫生工作例会制度。2.例会如遇特殊情况,可以推迟或提前召开。

3.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管主任主持,街道残联、公安派出所、保健科长及精神科专职医生等相关人员参加。

4.例会内容包括:传达上级有关部门的指示,总结工作,沟通信息,部署任 务,开展业务培训等。

5.详细做好例会记录(如:时间、地点、参加人员的单位、参加人员的签名、会议内容、发言记录等。

精神卫生工作登记、统计制度

1.为加强精神疾病管理,实行精神卫生工作统计报表工作制度。

2.做好精神病人资料的各种登记,如:新发现、新发病、迁出、迁入、人户分离、死亡、走失、当年住院病人等。

3.登记填写完整、准确、字迹清楚,及时上报各种报表,如季度、报表及重点病人管理报表等。

4.本辖区精神病人出现动态变化时,及时在病人档案及随访表上做好记录,按病人档案管理制度规定及时上报。

5.统计资料与报表均以病人档案及随访表数据为准,做到登记表、档案资料与病人数相符,数字准确,不空项。每逢季度、半年及的第一个月将报表上报区(县精神卫生保健所。

精神卫生预防门诊工作制度

1.参与精神科门诊工作的医生应当具有医师执业证书,并取得一类精神科用药处方权的专职医生方可开展门诊就诊精神病人的诊断治疗工作。

2.对精神疾病的诊断、治疗应当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精神疾病诊断标准、诊疗规范。

3.精神科门诊以诊治本辖区慢性或服用维持剂量药物的精神病人为主,对新发现的疑似病人应及时转诊至所在区精神卫生保健所或精神病医院确诊。

4.病人就诊时,应有家属或监护人陪同。患者独自门诊,要慎重接诊。5.注意识别不良精神和心理行为问题,早期发现精神疾患,根据需要及时转诊。6.发现患者病情严重、难于处理时,应立即转院至上级精神卫生专科机构。7.对待病人要礼貌、热情、周到,不得泄露涉及个人隐私的有关信息、资料。接诊医生要耐心解答家属及病人提出的问题或治疗中注意事项。

8.做好门诊登记。认真书写病历,保证病历质量,实行保护性医疗。对要求出诊者,要有家属或社区监护人陪同。

9.正确使用精神科药物,对患者定期做化验检查和其它必要的检查。10.对不能及时住院治疗的波动期、疾病期患者建立家庭病床,按要求书写病历。

随访制度

1.专职医生(专职医生设置不足时由社区医生承担,下同要定期走访居委会,至少每3个月入户走访一次辖区登记在卡的精神病人,按要求填写“精神病患者随访记录”,及时掌握病人变化情况,见面率达到90%以上。

2.对新出院患者的第一次随访,确定疾病的分期,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康复治疗指导,完整填写随访记录。

3.对疾病期、波动期、人在户不在、户在人不在的精神病人及时随访,了解病人的病情变化、治疗情况、去向,并填写随访记录。

4.指导监护人督促患者按时服药、观察患者可能出现的药物副反应和精神症状,动员患者参加社区组织的康复活动。

5.随访期间发现生活困难、符合免费服药治疗标准的患者,要填写免费药物治疗申报登记表,并与有关部门协商,使患者能够享受免费药物治疗。

6.入户随访前应了解患者家庭的基本情况,提前与所在地区的居村委会干部联系,并通知患者家属,尤其对病情不稳定患者的随访要注意做好安全防护工作。

门诊精神病患者开证明、开假制度

1.重性精神疾病的诊断应当由具有二年以上精神疾病诊断、治疗工作经验的精神科医师作出。

2.被诊断患有精神疾病的患者或者其监护人、近亲属对诊断结论有异议的,门诊医生应告知患者及其家属向作出诊断的医疗机构申请诊断复核。

3.要求开诊断证明的患者、其家属或有关人员须持单位或有关部门的介绍信说明开诊断证明的目的和要求。需开诊断证明者均须建有正式门诊病历(不包括

病历手册),对符合开诊断证明条件的患者要认真负责、严格掌握,诊断证明须 复写一份,粘在病历中保存,并在病历中有文字记录。4.当诊断明确的复诊病人要求出具检查结果证明和有关的医疗建议时,需注 意凡涉及一些社会问题(如恢复工作、调换工作、改变环境等一般责任问题等)或新确诊病人,原则上一般不开此类证明,必要时应请上级医生检查会诊,并向 患者及其家属解释清楚不开此类证明的原因。5.对外省市病人及取药者概不开诊断证明。6.不出具有关刑事责任类的证明,不做精神病的司法鉴定。7.门诊一般取药或外地的病人不开假。8.按时来门诊或接受家庭治疗的重性精神病人,根据病情或精神状态,每次 开假不得超过一个月。9.轻性精神疾病原则不开假,疾病发作时开假一般不得超过七天。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社区档案管理制度 1.为居住在本辖区内、有本地户籍、且已确诊为重性精神疾病的患者建立健 康档案或登记卡片(包括一般资料、简要病史和随访记录)。认真填写“精神病 随访记录”。2.各类精神疾病分类明确,统计数字准确、清楚。患者档案以居委会为单位 分类保管、使用。3.为新发现、新发病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及时建立档案立卡,并将有关情况 上报区(县)

精神卫生保健所(或主管当地社区精神卫生工作的机构)。4.迁出、迁入、死亡等要及时做档案资料的变更。注明时间、地点、原因,并上报区(县)精神卫生保健所(或主管当地社区精神卫生工作的机构)。5.患者档案要结合半年普查,每年核对一次基数,不得有遗漏或丢失。附录: 需登记建卡的重性精神疾病病种如下:(伴有精神病症状的)痴呆; 癫痫所致 精神障碍 ; 颅脑损伤所致精神障碍; 慢性酒精中毒所致精神障碍;精神分裂 症;持久性妄想性障碍;分裂情感性精神障碍;躁狂发作(伴有精神病性症状和

冲动行为;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伴有精神病性症状和自杀行为;复发性抑 郁障碍(伴有持续和严重社会功能损害;精神发育迟滞(中度及以上不伴发精神 障碍;精神发育迟滞(伴发精神障碍。肇事肇祸及关锁病人登记上报制度 1.对本辖区的重点病人要重点监护(了解病人的病情、治疗情况,必要时 转诊等),重大节日期间会同居委会干部、管片民警等一起逐一走访,防止肇事 肇祸事件的发生。辖区内登记在册精神病人肇事肇祸率控制在规定指标之内。2.发现已经发生了严重肇事肇祸事件的病人,要及时通知所在地区居委会 和派出所。专职医生应立即到现场,同有关人员一起,采取必要措施,防止事件 扩大,并做好记录。3.在事件发生后的 24 小时内通知区(县精神卫生保健所(或主管当地社区 精神卫生工作的机构),并填写报表及写出书面报告,详细说明事情经过及处理 结果。4.发现关锁精神病人现象,要立即与监护人沟通,同街道办事处民政科、管片民警等人员一起上门为病人解除关锁。在采取必要措施的同时,做好监护人 的工作,防止再次发生关锁现象。老年保健 发挥社区卫生服务的优势,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为银龄事业提供基本医 疗保健技术支持,规范老年保健工作,制定社区老年保健工作制度,供参考。老年预防保健工作制度 1.建立健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老年预防保健机构,中心设专人或(站)设兼 职人员负责老年保健管理工作。2.建立社区 60 岁以上老年人的基本健康状况档案。

3.为辖区 60 岁以上老人提供基本健康体检服务;对于高危老人,进行健康指 导、行为干预及规范化管理;对于患有慢病的老人,进行用药、饮食、运动以及 合理就医指导。4.通过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指导老年人疾病的预防、保健及咨

询。5.讲授并指导意外伤害的预防、自救和他救知识与技能。6.针对老年人开展规律的生活起居、合理的膳食营养、适度的体能锻炼及健 康的情智心态的教育和指导。老年医疗服务制度 1.为老年人提供一般常见病、多发病和诊断明确的慢性病的医疗服务。2.为老年人提供双向转诊工作。3.建立家庭卫生服务合同,为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家庭出诊、家庭病床、家庭 护理等上门医疗服务。4.为老年人提供精神慰籍、舒缓治疗等临终关怀服务。5.完善医疗救治流程,为社区老人提供专业、安全、便捷的医疗服务。老年健康管理制度 1.制定为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和定期健康体检制度。2.制定并实施老年人群整体自然疗法健康管理运营流程和管理办法。3.根据老人的体检结果和各类问卷调查作出健康状况评估,并制定个性化健 康管理计划。计划应包括医疗、护理、健康教育、行为干预及功能训练等。4.定期组织健康知识讲座,倡导居民自我健康管理。定期提供综合健康体检 评估和营养膳食处方、运动处方(有氧运动、养生操及心智训练)。5.定期对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对健康管理计划作出调 整。居家养老保健指导工作制度 1.对本辖区内各种养老形式的老年人的基本情况和健康状况,进行摸底、登 记造册工作。

2.制定居家养老医疗保健服务需求评估标准和服务量化标准; 制定各项服务 流程及管理制度。3.对以家庭自我照顾和社区居家养老形式为主、有需求的老年人进行服务需 求评估并签订医疗护理、康复、保健服务协议。4.根据不同项目的服务流程提供上门医疗服务(健康教育、心理咨询以及康 复指导)。为有需要又符合条件的老人建立家庭病床。4.制定每年为居家养老的老人进行健康体检计划,并依据体检结果进行个体 化保健训练与指导。

下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资源配置状况(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资源配置状况(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本医疗工作制度范文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制度 ——基本医疗部分 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是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

    重庆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办法(试行)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重庆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渝办发 [2007]196) 重 庆市政府公众信息网 www.xiexiebang.com 2007年07月25日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

    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办法(5篇模版)

    关于印发《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卫妇社发〔2006〕239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卫生厅(局)、中医药管理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卫生部各直属......

    2010年度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年终考核通报修

    石卫社发【2011】3号石河子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2010年度考核通报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为不断总结经验,全面推进我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根据《关于对石河子市各社区卫生服......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绩效考核办法(试行)[★]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绩效考核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完善服务功能,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积极性,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体现社区卫生服务公益性质,切......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识的意义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识的意义 标识以人、房屋和医疗卫生机构标识形状为构成元素——三口之家代表健康家庭,家庭和房屋组成和谐社区,与医疗卫生机构的四心十字组合表示社区卫生......

    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安全用药

    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安全用药医疗机构是药品终端消费的一个重要环节,好范文,全国公务员公同的天地wwwwenmi114.com据报道我国%以上的药品从医疗机构流向病患者(药品流通机遇偏......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绩效考核办法(试行)

    附件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绩效考核办法(试行) (征求意见稿)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过程的有效控制,完善服务功能,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