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健全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对策思考

时间:2019-05-13 14:04: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建立健全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对策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建立健全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对策思考》。

第一篇:建立健全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对策思考

建立健全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对策思考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摘要:农业社会化服务是农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也是农业社会化和现代化的重要条件。文章在分析总结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及其体系现状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经验,提出应积极支持我国农民自办、联办服务组织,深化农技推广体制改革以及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等九个方面来建立健全我国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对策建议。

一、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的组织形式

农业社会化服务是由社会上的服务机构或个人为农业生产提供所必需的生产资料(产前),农产品收购、储存、加工和销售(产后)以及生产过程中各种生产性(产中)的服务,而由这些服务的机构或个人彼此联接的网络就称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在国外,农业社会化服务也称为“农业服务”、“农村服务”或“支持服务”。尽管不同国家对农业社会化服务有不同的叫法,而且不同名称所包含的内容也有所不同,但从其实质内涵和基本特征来说,则存在许多相同之处。农业社会化服务在资本主义国家已十分发达,它是资本主义国家在家庭农场的基础上,得以实现农业社会化和现代化的重要条件。

自20世纪50年代起,我国农村相继建立了农业、林业、水利、气象等部门的技术推广机构和供销合作社、信用合作社等各种服务组织,通过省、地、县、乡四级,几十年来为服务农业做出了大量的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初步形成了以各部门纵向领导为主的服务网络。这个服务体系是和高度集中的统一经营和以自给性为主的产品经济相联系,是和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服务对象是生产大队和生产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户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2.3亿农户的生产构成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户需要的服务涉及产前、产中、产后的综合服务。经过二十多年的探索和努力,我国农村已经出现了形式多样的服务组织:

(一)国家、集体的服务组织。这一类型的服务组织,主要有农业技术推广站、畜牧兽医站、林业站、农机站、经管站、水利电力排灌站,供销合作社、农村信用社、种子公司,村、组集体经济组织的服务等。其特点是服务组织本身不以盈利为目的,国家和集体经济组织对服务成本给予一定的补贴,服务是无偿或低偿的。目前随着县、乡机构的改革,该类型组织也通过创办经济实体,服务农民来弥补经费不足,达到壮大自身的目的。

(二)“公司+协会+农户”。这种类型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公司为龙头,以规模经济为基础,以社会化服务体系为依托,以千家万户为辐射点,用经济合同的形式或直接的利益机制把“公司——协会——农户”联结起来。形成产供销、农工商、农科教一体化的经济利益共同体。其形式包括:1、“流通企业+协会(农户)”。这种形式以流通企业为“龙头”,由“龙头”企业负责购销,协会负责技术,农户负责生产,“龙头”企业与协会或农户之间有比较稳定的买卖合同关系,也有不少“龙头”企业办有加工、冷藏、包装等配套项目;2、“加工企业十协会(农户)”。.这是一些以农产品为主要原料的加工企业为了保证优质原料的充足供应,专门选定农产品生产基地,对这些基地的农业生产者提供各种生产服务,加工企业按合同收购农民的初级产品,经过加工后直接销往市场。3、“公司+农户”。这种类型是经济实体(公司)通过对农户提供必要的技术指导和物质帮助,待农产品收获后负责统一购销,从而达到公司与农户双方都获利的目的。就农户而言,平时只需进行必要的管理就行,比较轻松;就公司而言,一旦产品销售出去就能获利。这种结合模式的基础是市场条件,结合的内容往往是一些市场需求量大而供给量不足的农产品,如种子、特殊稻米等。因此,这种结合模式是农民适应市场经济,按市场经济的要求组织农业生产的有效方式,具有较强的生命力。4、“专业协会(研究会、学会)+农户”。一些专业协会、专业技术研究会、农民协会及以农村专业技术人员、能工巧匠自愿联合组织起来的各种经济技术协作团体为农户提供信息、技术、运输、购销等产前、产中、产后的全程服务,服务按全额补偿成本,取得合理盈利,彼此完全独立。

(三)“协会+政府部门”。这种类型一开始是由农民自己联合组成农协会,主要负责协会中农民在农业生产中的技术问题。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产品外销的需要,协会感到力不从心,流通环节的许多事情,如交通工具、外销渠道、资金等事情办不了。乡镇政府及时出面,投入扶持资金,帮助协会工作,并从农产品销售利润中提取相应部分。协会也就把以技术服务为主的业务,扩大到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上。这种服务组织实质是政府和协会经济利益的合作。目前这种类型数量很少。从发展情况来看,这种组织形式和专业经济技术部门有同样的弱点,即政府行政干预协会活动较多,协会自主性很差,很难实现“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

第二篇:建立健全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对策思考

建立健全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对策思考

“>建立健全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对策思考2007-12-24 17:25:54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建立健全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对策思考建立健全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对策思考(2)建立健全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对策思考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摘要:农业社会化服务是农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也是农业社会化和现代化的重要条件。文章在分析总结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及其体系现状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经验,提出应积极支持我国农民自办、联办服务组织,深化农技推广体制改革以及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等九个方面来

建立健全我国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对策建议。

一、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的组织形式

农业社会化服务是由社会上的服务机构或个人为农业生产提供所必需的生产资料(产前),农产品收购、储存、加工和销售(产后)以及生产过程中各种生产性(产中)的服务,而由这些服务的机构或个人彼此联接的网络就称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在国外,农业社会化服务也称为“农业服务”、“农村服务”或“支持服务”。尽管不同国家对农业社会化服务有不同的叫法,而且不同名称所包含的内容也有所不同,但从其实质内涵和基本特征来说,则存在许多相同之处。农业社会化服务在资本主义国家已十分发达,它是资本主义国家在家庭农场的基础上,得以实现农业社会化和现代化的重要条件。

自20世纪50年代起,我国农村相继建立了农业、林业、水利、气象等

部门的技术推广机构和供销合作社、信用合作社等各种服务组织,通过省、地、县、乡四级,几十年来为服务农业做出了大量的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初步形成了以各部门纵向领导为主的服务网络。这个服务体系是和高度集中的统一经营和以自给性为主的产品经济相联系,是和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服务对象是生产大队和生产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户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2.3亿农户的生产构成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户需要的服务涉及产前、产中、产后的综合服务。经过二十多年的探索和努力,我国农村已经出现了形式多样的服务组织:

(一)国家、集体的服务组织。这一类型的服务组织,主要有农业技术推广站、畜牧兽医站、林业站、农机站、经管站、水利电力排灌站,供销合作社、农村信用社、种子公司,村、组集体经济组织的服务等。其特点是服务组织本

身不以盈利为目的,国家和集体经济组织对服务成本给予一定的补贴,服务是无偿或低偿的。目前随着县、乡机构的改革,该类型组织也通过创办经济实体,服务农民来弥补经费不足,达到壮大自身的目的。

(二)“公司+协会+农户”。这种类型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公司为龙头,以规模经济为基础,以社会化服务体系为依托,以千家万户为辐射点,用经济合同的形式或直接的利益机制把“公司——协会——农户”联结起来。形成产供销、农工商、农科教一体化的经济利益共同体。其形式包括:1、“流通企业+协会(农户)”。这种形式以流通企业为“龙头”,由“龙头”企业负责购销,协会负责技术,农户负责生产,“龙头”企业与协会或农户之间有比较稳定的买卖合同关系,也有不少“龙头”企业办有加工、冷藏、包装等配套项目;2、“加工企业十协会(农户)”。.这是一些以农产品为主要原料的加工企业为了保证优质原

料的充足供应,专门选定农产品生产基地,对这些基地的农业生产者提供各种生产服务,加工企业按合同收购农民的初级产品,经过加工后直接销往市场。3、“公司+农户”。这种类型是经济实体(公司)通过对农户提供必要的技术指导和物质帮助,待农产品收获后负责统一购销,从而达到公司与农户双方都获利的目的。就农户而言,平时只需进行必要的管理就行,比较轻松;就公司而言,一旦产品销售出去就能获利。这种结合模式的基础是市场条件,结合的内容往往是一些市场需求量大而供给量不足的农产品,如种子、特殊稻米等。因此,这种结合模式是农民适应市场经济,按市场经济的要求组织农业生产的有效方式,具有较强的生命力。4、“专业协会(研究会、学会)+农户”。一些专业协会、专业技术研究会、农民协会及以农村专业技术人员、能工巧匠自愿联合组织起来的各种经济技术协作团体为农户提供信息、技术、运输、购销等

产前、产中、产后的全程服务,服务按全额补偿成本,取得合理盈利,彼此完全独立。

(三)“协会+政府部门”。这种类型一开始是由农民自己联合组成农协会,主要负责协会中农民在农业生产中的技术问题。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产品外销的需要,协会感到力不从心,流通环节的许多事情,如交通工具、外销渠道、资金等事情办不了。乡镇政府及时出面,投入扶持资金,帮助协会工作,并从农产品销售利润中提取相应部分。协会也就把以技术服务为主的业务,扩大到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上。这种服务组织实质是政府和协会经济利益的合作。目前这种类型数量很少。从发展情况来看,这种组织形式和专业经济技术部门有同样的弱点,即政府行政干预协会活动较多,协会自主性很差,很难实现“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

建立健全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对策思考

第三篇:浅谈如何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

浅析师宗县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及对策

【摘 要】当前,师宗县正在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健全有效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在认真分析研究全县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现状的基础上,指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总体思路及对策措施。

关键词: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 现状 对策

农村社会化服务是伴随着农业生产由分散的、孤立的、自给自足的小生产方式转变为分工细密、协作广泛的商品化社会生产而产生的,是农业产业化发展和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客观要求。新型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包括技术服务、生产服务、供销服务、信贷和保险服务、信息咨询服务、医疗、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等各方面的服务。

一、师宗县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

近几年来,师宗县按照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千村扶贫、百村整体推进866”工程建设为契机,大力加强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并取了一定成效。

(一)服务组织发展迅速

近年来,师宗县按照“加大扶持强龙头,依托基地建龙头,多元投入活龙头,创新机制舞龙头”的思路,着力抓好龙头企业的培育引进发展工作,先后引进了振华食品厂、华海木业、新繁食品加工、中药饮片厂等一批内联农户、外接市场的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民经纪人队伍,提高农产品进入市场的竞争能力。目前,全县已发展有较强带动能力的农业龙头企业32户,其中省级以上2户、市级以上6户;组建了以烤烟、蔬菜、畜牧、林业等为主的产业协会和合作组织24家,在全县形成了各大主导产业都有龙头企业或合作组织带动的格局,为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提供配套服务,农业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二)服务领域不断拓展

农村社会化服务领域由产中服务向产前和产后服务两头不断延伸,由产业服务向社会服务不断延伸。产前服务:通过“珠源农网”、“四下乡”活动、“星火科技”专栏等平台,初步为广大农户和生产经营单位提 1 供信息和技术咨询服务。产中服务:随着基层技术推广机构的整合完善,进一步发挥龙头企业技术服务部作用,加大农业科技人才的引进和培育力度,推动了农业生产技术指导不断朝纵深方向发展。产后服务:一批加工龙头企业的引进投产,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大同木材深加工基地和木材交易市场、大同综合交易市场等一批专业市场的建立,为农产品流通拓展了渠道。同时,社会化服务也由经济领域和非经济领域拓展,农村医疗服务、农民就业服务、农民培训服务、法律援助、农村金融服务等领域不断发展,初步形成了由公共服务、合作服务和各类企业性质服务的农村服务体系。

(三)服务成效逐步显现

先后引进了一批粮油、蔬菜、水果、花卉、中药材和畜禽品种,粮油作物良种覆盖率达100%。建设各类农业基地7个,农业综合示范园区2个,全县农业生产水平逐年稳步提高。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输出方面,大力实施“阳光工程”、“万人春风行动”,培训了一大批农村劳动力,劳动力转移输出的质量和数量都有了较大水平的提高和增加。2007年以来,全县共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28330人,实现劳务收入3亿元。

二、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农村社会化服务机构还不健全

目前,师宗为农业提供服务主要以县、乡两级农业技术推广网络为主,政府的资金、政策等扶持措施也重点倾向于这类服务机构,对民间合作组织和其他服务组织缺乏必要的支持,致使民间社会化服务组织建立积极性不高,难以形成一个公平、合理的竞争服务环境。特别是村一级服务组织的缺乏,致使一些村落仍然存在服务质量不高、服务范围不广、服务领域不宽的情况。

(二)农村社会化服务系统性不强

目前,师宗各类服务组织尚无法为农业的产销提供配套化、系列化的服务,产前的农产品市场信息收集与发布、新技术和新品种研究与推广,产中的病害测报与防治、生产技术指导、农产品采收,产后的处理、加工与销售等服务还没有形成系统性,甚至脱节。实际生产中主要以提供生产技术指导等产中服务为主,对农户生产不能做到“五统一”,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为农业生产提供信息服务没有有效的措施,农 2 民只能根据以往经验和滞后的市场需要信息来安排生产,导致农产品产销关系长期波动不定。

(三)农村社会化服务部门之间协调不够

长期以来,农村社会化服务主要是执行上级计划和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很难也不可能根据随时变化的生产需要来制定服务工作安排,各部门之间的生产任务没有形成统一的计划,农科教、产加销、贸工农等各环节、各部门协调运作困难,各类服务组织提供的社会服务和实际需要联系得不够紧密。除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外,其他大部分民办服务组织特别是各行业协会尚处于自生自灭状态,开展服务只重视单项的、现存的需要,缺乏配套性和前瞻性。

(四)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管理欠缺

全县建立在大量的合作组织,但由于缺乏应有的规范和引导,其功能不是被弱化就是被替代,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能力较弱,应有的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三、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思路对策

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建立和完善要围绕农业产业化、特色化、规模化、集约化、生态化、标准化、外向化、现代化发展要求,以创新为农服务方式为手段,按照“政府引导、完善网络、强化主体、转变职能、创新方式、市场运作”的运营模式,立足县情,建立健全县、乡、村农村科技推广、动物疫病防治、农村现代物流、农村金融支持、农村信息服务和农村社会保障六大服务体系,充分整合资源,为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提供高效、优质、全方位的服务,力争用三年的时间探索出一条适合师宗农村社会化服务的新路子。

(一)建立健全农技推广服务体系

农技推广服务包括耕作技术指导、病虫害防治、灾害性天气预测预报、农产品采收、农民技术培训等服务。健全和完善农村科技服务网络,以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为龙头,以乡镇农业服务中心为载体,以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协会)、科技示范户、种养大户为平台,逐步健全和完善县、乡、村、户四级农村科技服务网络,大力扶持和组织特色产业合作组织和产业协会,力争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全县组建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协 3 会)五十个,使得农技推广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服务内容更加丰富,服务领域不断拓宽。整合农民素质培训资源,建立全县统一的农民素质教育科技培训协调机制,实行项目捆绑、资金统筹,构建“政府组织领导、主管部门具体实施、相关部门配合、乡镇村组三级整体联动”的农民培训模式,充分发挥县农广校、县职校等作用,突出务工技能培训和农业优势化产业项目,力争每年培训三万人。

创新服务手段和方式,以农业综合示范区为龙头,加快农业产业基地建设步伐,尽快建立一批农业示范园区和养殖示范小区,推进农业规模化种植、规模化养殖和规模化加工,力求在规模效益上实现新突破。同时,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探索涉农部门技术人员带编带薪创办农业科技服务型公司或农业生产公司,鼓励农村“土专家”经营农业科技服务公司,支持和鼓励社会资本、城市工业企业兴办或与农民联办农业生产型企业。

(二)建立健全动物疫病防治服务体系

完善县乡村三级动物防疫网络,建立乡地动物疫情测报点和农村集贸市场动物检疫申报点,健全动物疫情测报和建议申报制度,使乡村动物疫情测报点和农村集贸市场动物检疫申报点覆盖率达100%。健全乡镇动物防疫站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乡镇动物防疫站办公条件,使每个乡镇动物防疫站有相应的办公场地、基本的物资储备和诊断设施设备,每个基层动物防疫员都有基本的防疫工具。建立养殖小区、扩繁场、引进畜禽水产品种检疫服务所,及时免疫、定期检疫,从源头上控制和减少动物疫情发生。完善动物防疫员培训体系,着力提高动物防疫员的技术技能,力争3年内动物防疫员培训面达100%。建立专业化畜禽水产品交易市场,整合城区农贸市场、大同综合农产品交易市场资源,规范畜禽水产品交易,集中管理,强化市场检疫和消毒,确保畜禽水产品质量安全,杜绝病、死及有害畜禽水产品上市销售,确保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三)建立健全农村现代物流服务体系

农村现代物流体系包括农用物资供应体系、农产品运销加工体系,健全农村现代物流服务体系,需要不断创新方式,拓宽渠道,构建通畅、便捷、高效的服务网络。一是构建日用消费品连锁经营服务网络。依托“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供销社“二次创业”,广泛吸纳社会组织、社会资本、社会力量共办网点,发展农 4 村小型超市,形成小超市、小网点、大网络的连锁经营格局。加快整合乡、村两级销售网络,有步骤地加快对基层供销社门店进行超市化或加盟店改造,择优吸纳一批农村社会网点资源加入供销社连锁经营服务网络,构建以县级店为中心、乡级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农村日用消费品经营服务体系。

二是构建农资连锁经营服务网络。探索建立由县财政适当贴息,建立化肥储备制度,建立县农资仓储物流连锁配送中心,实行集中采购、统一配送,以连锁加盟为主要经营形式,构筑全县统一布局、统一品牌、统一标识、统一形象、统一管理的农资连锁经营服务网络,力争3年内实现全县所有行政村全覆盖,确保农资质量和市场安全。

三是构建农副产品购销服务网络。围绕主导产业、优势产业、特色产业,抓好各类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和零售市场建设,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行业协会,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按照“加大扶持强龙头,依托基地建龙头,多元投入活龙头,创新机制舞龙头”的思路,着力抓好龙头企业的培育引进发展工作,完善农业龙头企业网络,力争三年内发展到五十户,实现与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及农产品“产加销”企业对接,提高农副产品的附加值。

(四)建立健全农村金融支持服务体系

进一步拓宽农村融资渠道,强化农村金融服务,推进农村担保方式创新,引导和支持各类金融机构将业务范围向农村延伸,支持农业农村发展。一是创新融资渠道。建立以农村信用社、农业发展银行为主的多形式融资渠道,鼓励农业技术人员和农民在县内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投资参股,采取引导和争取社会资本进入农业领域、组建农业小额贷款公司等方式,促进更多社会资本投入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来。

二是创新担保方式。成立县农业担保公司,重点为农村中采取转让、互换、转包、出租、入股等形式组成的专业合作社、产业协会、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提供信用担保。

三是创新抵押方式。推进林权、果园、集体土地、房屋等资产抵押,引导和支持各类金融机构将业务范围向农村延伸,为涉农服务搭建绿色信贷平台,支持农业农村发展。

(五)建立健全农村信息咨询服务体系

建立健全信息服务网络,成立县农村信息服务中心、部门和乡镇农村信息服务站、村级信息服务点,加强信息员队伍建设,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完善的服务。建好信息服务平台,充分发挥“数字乡村”和远程教育等信息网络的作用,集成农业、林业、水务、科技等各涉农部门的农业农村信息,科学设置实用栏目,为农民群众提供及时、准确、有效、全面的各类涉农信息,使之成为广大农民沟通外界、联系市场的重要平台,有效指导从事农业生产。组织专家定期解答农民提出的各类问题,并根据农时农事定期分析、研究、预测农产品市场变化,增强农产品进入市场的竞争能力。完善信息服务方式,整合现有农村信息资源,充分利用网络、电视、广播、电话、短信、填报等多种媒介,创新网上、网下有机结合的信息服务方式,把农民急需的技术、市场、劳务、政策、法律等信息送到农民手中。

(六)健全完善农村社会保障服务体系

健全完善农村低保、失地少地农民生活保障、农村合作医疗、农民养保险、孤寡老人集中供养等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逐步提高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提高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水平和参合覆盖率,力争达到98%以上。提高孤寡老人集中供养率,力争达到85%以上。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个人专户。设立困难群众医疗救助专项资金,提高大病医疗救助比例,切实解决特困群众的看病难问题。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加大农村教育投入,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加强师资培训,加快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建设,整合教育资源,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必须针对现存的问题,瞄准目标,抓住重点,采取综合措施,扎实稳步地推进各项工作,使全县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逐步健全,服务成效更加明显,不断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

参考文献

[1]胡维国: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对策研究,湖州科技信息网,2005年8月;

[2]袁媛、李学林、彭子芸、李丹桐、杨波:《加快云南农村服务业发展的对策研究》,《经济问题探索》[J]2009(2).6 [3]陈维波:《加快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初步探讨》,《现代农业科技》[J],2007(11)。

第四篇:如何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

目 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前言„„„„„„„„„„„„„„„„„„„„„„„„„„„„„„„„1

一、加强和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现实意义.....................1

(一)深化农村改革发展的配套措施和内容范畴......................1

(二)解决农村小生产与大市场矛盾的有效途径......................2

(三)保障农村人口生存权和发展权的制度选择......................2

(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需要..............................2

(五)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根本要求..............................2

二、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发展状况.................................3

(一)我国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发展轨迹........................3

1.由服务农业到服务农村。.....................................3

2.由公共服务到混合服务。.....................................3 3.从部门服务到合作组织服务。.................................3 4.由平原农村到所有农村。.....................................3 5.由农村事务到城乡一体。.....................................3

(二)我国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4 1.政策法规不配套。...........................................4

2.服务体系不健全。...........................................4 3.地区发展不平衡。...........................................4 4.涉农服务部门服务资源分散。.................................4 5.服务主体逐利动机过于膨胀。.................................4

三、加强和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措施建议.....................5

(一)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法规制度和政策引导............5

(二)完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5

(三)加强农村公益性服务体系....................................5

(四)发展农村经营性服务体系....................................6

(五)开发农村互助性服务体系....................................6

(六)拓展农村开放式服务体系....................................6

(七)加强对农村社会服务组织的指导和管理........................6 参考文献„„„„„„„„„„„„„„„„„„„„„„„„„„„„„„7

如何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

摘要:建设和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是适应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农业经营体系创新和农村经济发展,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举措。必须进一步加强相关法规制度建设、政策引导和组织管理,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增强服务功能,发挥促进农村生产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的作用。

关键词:服务 社会化 农业现代化 城乡一体化

How to establish and perfect the rural social service system

Abstract: Construction and perfect the rural social service system is to adapt to deepen rural reform, promote the innovation in agricultural management system and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solve the problem of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the important measures to realize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Must further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relevant laws and regulations, policy guidance and organization management, perfect the rural social service system, strengthen the service function, play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production and improving farmers' living conditions.Key words: service;social;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前言

农村社会化服务,是指由政府和社会各种服务组织多主体多渠道多层次为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的各项服务。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一般由农村生产生活、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所组成。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是农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不可缺少的事业,是推进新农村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根本要求。

一、加强和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现实意义

加强和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我国当前和今后农村改革发展,解决“三农”问题,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一项长期重要任务。

(一)深化农村改革发展的配套措施和内容范畴

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发展不停步,改革也无止境,每次改革,都需要变革和完善相关制

度。深化农村改革,无论是巩固农村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还是创新农业经营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都需要不断加强和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以促进农村生产力和经济社会建设事业的发展。在深化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改革过程中,要在规范政府公共服务的同时,积极引导城乡社会力量开展非政府服务,特别要引导农民发展农村服务事业,充分发掘农村社会自身活力,推动民间组织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农村社会化服务中的主体作用。

(二)解决农村小生产与大市场矛盾的有效途径

在稳定农村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为基础的人地关系制度下,农村的生产生活必然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小生产。这种小生产对外部世界的大市场信息不灵、联系不紧、出行不便,抗灾能力、竞争能力都很弱,对发展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十分不利。通过城乡互动建设和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形成多主体、多渠道力量来关注农村、联系农村、扶持农村,服务农民,帮助农民走进市场,创新农村经营管理体系,发展现代农业,是解决农村小生产与外部大市场矛盾的有效途径。

(三)保障农村人口生存权和发展权的制度选择

长期以来,由于城乡公共服务供给的失衡,农村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人口受教育程度、社会保障水平等方面明显低于城市,农民的生产生活受各种因素的危害也比城市复杂得多,自身保障能力相对脆弱,由此导致一部分农村群众生存权和发展权难以得到保障。发展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对解决农村人口的生产生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保障他们的生存权和发展权,是以人为本的当代中国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的制度选择。

(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需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无论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还是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所涉及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建设都离不开农村内外部因素的影响和资源要素的流动,离不开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支撑。社会化服务越发达,新农村各个方面建设就越顺利推进,反之,社会化服务越落后,则新农村建设发展越不顺利,甚至恶性循环。

(五)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根本要求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多来,城乡经济社会都有很大发展,但由于环境条件不同等原因,城乡发展差距十分明显,城乡居民收入、消费、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差距仍然较大。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统计,2005年绝大多数国家的城乡人均收入比都小于1.6,而我国城乡收入差距2004、2005、2006、2007年分别为3.21:

1、3.22:

1、3.28:1和3.33:1,2012年才下降到3.1:1,2013年全国、广西、百色还分别为3.03:

1、3.43:

1、3.96:1。城乡差距不仅表现在居民收入水平上,还表现在政府和社会提供的服务水平上。因此,建设和发展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根本要求。

二、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发展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各地都在不断探索和建设发展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犹如春天的花儿在竞相开放。

(一)我国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发展轨迹

1.由服务农业到服务农村。改革开放以来,为稳定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进一步发展农业生产的需要,国务院在全国各地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经验的基础上,于1991年下发了《关于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通知》,主要围绕农业生产各个环节提供的信息、金融、科技、管理、储运、加工、营销及其他综合性服务。农业部又于2004年编制实施了农业社会化服务、种养业良种、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动植物保护、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产品市场信息、农业资源与生态保护等“七大体系”建设规划,进一步加快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农业发展支撑体系建设。但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单一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已经不能满足农民对农业生产以外其他方面服务的需求。因此,各地又在积极探索和建设发展包括农业生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在内的新型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

2.由公共服务到混合服务。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从原来的政府及政府派生的事业机构和农村集体组织提供的农村公共服务,发展到政府及政府派生的事业机构、农村集体组织和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城乡居民个人等多主体、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的无偿服务与有偿服务相结合、公共服务与非公共服务相补充的混合服务。

3.从部门服务到合作组织服务。在经济发达的农村,社会服务已经由原来的国家行政部门和国家专业经济技术部门条块分割的部门化服务为主逐步发展到以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自我服务为主的社会化服务格局。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自我服务,大大改变了部门服务不及时、不到位、不规范等现象,提高了服务的质量和效果。经济欠发达的农村,还是主要依赖于政府及政府派生的事业机构提供的服务。

4.由平原农村到所有农村。农村社会化服务起源于耕地面积大、土地规模经营、农业产业化程度较高、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较好的平原农村。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现在已经逐步延伸到包括平原、山区、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在内的所有农村,服务的内容和形式越来越多样化,服务的范围越来越宽广,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也越来越提高。

5.由农村事务到城乡一体。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原本是农村事务,本由涉农部门和村民组织来解决。经过多年的发展,特别是在中央连续十个一号文件、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国务院(1991)59号文件等精神指引下,围绕“三农”问题的解决,逐步呈现了以商促农、以城带乡的城乡互动发展良好局面,为扩大城乡就业、拉动农村经济发展特别是农村服务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我国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农村社会化服务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初步形成体系,对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各方面建设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对保障农业安全、农村稳定、农民生存和发展产生良好的效果。但是还存在不少问题。

1.政策法规不配套。当前,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法规,除有了《国务院关于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通知》(199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1992年)、《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1998年)、《农民专业合作社法》(2006年)和中央关于解决“三农”问题的10多个一号文件以外,还未出台新的配套政策法规和地方实施细则。比如,加强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指导意见、农村社会化服务标准体系、农村社会化服务管理等相关配套文件。由于没有配套政策法规,使得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缺乏方向和原则性指导,相应地出现体系不健全、服务不到位不规范等一系列问题,很不利于社会化服务健康发展。

2.服务体系不健全。一是服务组织不发达。一些地方农村服务仍然主要依赖于政府组织,而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组织、集体经济组织以及其它民间专业服务机构等非政府组织尚未发达,还不能满足农村服务需求,与市场经济体制发展要求也未相适应。二是服务领域不宽泛。许多农村除了政府组织提供有限的农业和社会事业公共服务外,非政府组织提供的服务项目还很缺乏。三是服务流程不规范。由于服务主体主要还是政府及政府派生的事业机构,职责不清、任务不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色彩还很浓厚。因此,服务不及时、不到位、不规范等现象大量存在,部门服务不成合力,也未形成长效服务机制。

3.地区发展不平衡。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在各个地区农村发展总的情况是平原地区、沿海地区农村建设发展快一些、好有些,而大石山区、落后地区发展明显慢一些、差一些。但也有一些例外,主要原因是各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服务市场发育程度不一样,群众接受服务和提供服务的意识不同。有的地方已经基本实现规范化服务,而一些地方则刚刚起步。

4.涉农服务部门服务资源分散。现有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既有政府涉农行政部门,也有政府涉农事业单位,还有供销社、农民协会等各类合作经济组织,各涉农部门运行基本是一种纵向垂直结构,从中央延伸到乡村,各部门的服务职能沿着各自线路封闭运行,造成服务资源过于分散,面对农户综合性服务需求,往往是单方面供给,难以满足农户需求,服务效率也不高,有时还会出现重复服务、过度服务的状况,增加服务成本。

5.服务主体逐利动机过于膨胀。近年来,随着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推进,各级政府都在加大对“三农”的投入,相关服务部门通过政府购买等方式已经获得专项财政经费支持,但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考核机制和一些服务部门逐利动机过于膨胀,竞相选择进入有利益、高利润的农业生产和居民消费等领域提供经营性服务,而对低利润、无利益的基础设施、农

技推广、医疗卫生等公益服务领域则较少涉入。出现涉农服务部门服务动机扭曲,职能错位,越权越位,秩序紊乱,恶性竞争,损害服务效率,也导致了农村公共服务领域供给不足,服务效果差强人意。

三、加强和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措施建议

面对日益发展完善的市场经济,各级党委政府要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化农村改革,加强建设和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增强农村发展活力,助推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

(一)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法规制度和政策引导

国务院曾于1991年10月28日出台过《国务院关于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通知》国发〔1991〕59号,对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随着形势的发展,农村对服务的需求已远不止农业服务,而且农业服务主体的状况已经发生了实质性变化,一些具体的政策已经时过境迁。因此,国家和地方政府应尽快根据变化了的农村形势,在总结各地探索实践经验基础上,出台建设新型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新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措施。一要明确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基本内容和服务范围;二要明确区分农村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政府服务与非政府服务的范畴,确定各类服务主体的服务标准及基本责任;三要明确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发展的方向原则、服务方式、运行机制、队伍建设、管理方式和扶持激励等相关政策规定,更好地指导和规范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发展,把农村社会化服务工作作为助推新农村建设和发展农村第三产业的重要任务来抓。四是积极发展各类服务组织,形成以政府公共服务为主导,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主体,以龙头企业服务为骨干,其它经营性、公益互助性服务为补充的新型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满足农村的服务需求和提高服务水平。

(二)完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首先需要政府政策引导和推动,也是促进社会公平公正、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大举措。一是明确基本公共服务的责任和范围。政府农村工作职能的核心是加强农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包括农村公共教育、卫生、文化、交通、通信、生态保护等公共产品和公用设施以及农村社会就业、社会分配、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社会秩序等公共制度建设和政策完善。二是整合部门服务资源。对农业、科技、交通、商业、财税、金融等各有关涉农部门资源实行有效整合,把单项服务拓展为综合性、系列性服务,完善服务机制,形成服务合力。三是加强农村信息网络建设。围绕城乡一体化发展要求,加强农村相关数据库建设,重点建设农业批发市场行情、劳动就业、信用信息、综合信息、项目开发、招商引资、水文气象等数据库,及时发布符合农民需求的信息资源。

(三)加强农村公益性服务体系

一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服务。着力抓好农村交通通讯、供水排水供电、农田水利、土地

整理、现代农业综合开发、商业服务、污水处理等生产生活服务设施建设,改善农村居民生产生活条件。二是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服务。完善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实施好“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转移培训项目,做好农民务工和自主创业就业服务;争取国家政策和项目支持,发展农村文教体卫等社会事业。三是健全社会保障。建立完善农村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相衔接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四是实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控制污染排放和扩散,建设美丽乡村,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

(四)发展农村经营性服务体系

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发展农村商业服务,促进农村服务业的发展。一是发展农村现代流通服务市场。依托供销合作社和商务部门的“新网工程”、“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双百市场工程”建设一批设施先进、功能完善、交易规范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和乡村物流配送中心、连锁超市、综合服务社和各类专业交易市场,畅通“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的双向流通渠道。二是发展多元化农村市场主体。支持供销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服务公司、龙头企业等提供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服务。三是创新农村融资服务。鼓励商业银行、邮政银行、农信社、村镇银行和农村民间融资组织在农村布局设点,发展农村信贷业务;创新农村融资贷款担保和产权抵(质)押方式,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

(五)开发农村互助性服务体系

积极培植农村各种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农村生产经营互助、资金融通互助。一是扶强龙头企业牵头组建专合组织。培育壮大一批以龙头企业为主导的专合组织,以“协会+实体”、“公司+基地+农户”等模式,实行订单作业,从生产到销售形成产业链,提高农民生产组织化程度和利益联结紧密度。二是扶优专业大户和村级组织领办专合组织。对种养、经销大户联合举办或村级组织牵头创办的专业合作组织,通过业务指导、人才培训、利益协调、资金扶持等措施,促使其向健康发展。三是扶持适应农村发展需要的专合组织。对市场或农民生产生活需要的专业组织,如农村金融服务室、社区综合服务社、农村法律援助中心等,加大支持力度。

(六)拓展农村开放式服务体系

通过服务组织、人才和资源开放,拓展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发展空间。组织的开放,即各个服务主体可以在本辖区内开展服务,也可跨区域开展服务交流与合作,互通有无,相互促进。人才的开放,服务体系要面向懂经营、会管理的经营型人才和社会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开放,广泛联系,不求所有,但求所用。资源的开放,对区域内公共服务资源要向本区域农村社会开放,对区域内外非公共服务资源要向全社会开放,形成双向互动,促进发展。

(七)加强对农村社会服务组织的指导和管理

农村社会化服务工作是一项不断探索实践和长期存在发展的事业,必须加强指导和管理。一是上级对下级的检查指导。省地级政府服务部门要对县乡对口部门进行政策和业务指

导,传授和交流各地做法经验、技术信息,同时听取各地的意见反映,促进信息共享和服务水平的提高。二是政府服务组织对非政府服务组织的指导。各级政府服务组织要对县乡专业服务机构和村级集体组织、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社会个体服务者等非政府服务组织开展服务进行检查指导,组织相关对口部门专业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各个服务主体的政策和服务水平。三是政府管理部门对各类服务组织的管理。政府及其各有关部门要承担对各类服务组织的管理责任,规范服务主体的服务行为,促进服务组织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浩、梅强:浅析新时期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改革的探讨——以江苏地区为农服务社为例[J].科技与经济,2010(2).[2] 孔祥智、楼栋、何安华: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必要性、模式选择和对策建议[J].教学与研究,2012(1).[3] 汤夺先、慈艳艳:完善安徽省新型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探讨[N].安徽日报,2013-05-27.[4] 湖北省社科院课题组:构建新型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思路与对策[J].政策,2013(3).

第五篇:加快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思考

加快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思考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要加快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从我市“三农”发展的实践看,建设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既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客观要求,更是巩固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必然选择。本课题试图在深入调查我市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的基础上,研究分析发展中存在问题和困难,提出加快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目标、任务和对策建议,促进我市现代都市型生态农业的发展。

一、加快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意义重大

(一)加快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是巩固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重要任务。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逐步确立形成的被证明了是行之有效的我国农村现行的基本经营制度。但是,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推进,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经营,显现出难以采用新技术、引进新品种、吸纳新装备的弊端,也无力搞好涉及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的生产经营活动,更无法避免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从土地经营来看,我市规模化经营比例偏低,到2011 1 年底,共流转土地73.14万亩,仅占家庭承包经营面积的30%,全市仍有近70%的土地在实行单家独户式的小规模经营。如何促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分散的小农家庭经营如何实现规模效益?传统农业如何走上现代化道路?是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家庭经营要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的方向转变、着力提高集约化水平,统一经营要向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的方向转变,着力提高组织化程度。要实现这“两个转变”,就必须建立健全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把一家一户小生产从全过程的生产经营束缚中解放出来,享受社会化服务提供的现代物质装备、先进科技、先进管理方式带来的好处,把有限的资金和精力投入到自身擅长的某个生产经营环节中去;再造新型社会化服务组织与农户之间的双层经营机制,促进统一经营服务的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发展,进而丰富新时期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内涵。

(二)加快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是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内容。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集食物保障、原料供给、资源开发、生态保护、经济发展、文化传承、市场服务等于一体的多层次、复合型的产业体系。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深入推进,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和工业大量转移。同时,农业内部分工分业加速,与二、三产业的结合更加紧密,工业化、城市化的理念、方式广泛应用于农业科研、生产、加工、流通、营销等各个环 2 节。在高度分工分业的产业链上,每一个环节都为另外一个或多个环节提供支持服务,要求各环节之间紧密协作。目前,我市农业产业分工协作度不高,仍以生产经营主体自我服务为主,农业信息和流通服务不足,农产品滞销事件时有发生;农业产业体系较为脆弱,要素市场化滞后于产品市场化,要素市场(包括物质资源投入、劳动力投入、管理要素投入、中间环节外包)的不完全竞争与产品市场的完全竞争很不相适应。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农业服务业不发达所致。只有建立健全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才能提供专有所长的的各类服务,才能不断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拓展农业产业领域,提升农业产业 竞争力。

(三)加快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推进农村改革,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积极推进农村改革,初步构建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机制。2008年4月,被列为省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市后,我市启动实施以优化土地使用制度为核心的“十改联动”,深入推进了现代新市镇和城乡一体新社区建设,着力把嘉兴建设成为体制机制较活、统筹水平较高、带动作用较强的统筹城乡发展先行区。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的加速推进,目前,全市农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已降至5%,80%以上的农村劳动力实现了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就业,全市只有不到6%的农民完全依赖并 3 从事于农业,“农民二代不再是农民”、“老人农业现象”日益显现。与此同时,我市城市化水平仅为50%多,严重滞后于工业化,农村“松、散、脏、乱、差”现象仍较突出,新农村建设、农村道路、供水、供电等等基础设施建设成本较高。加上土地使用制度、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的束缚,农业小规模兼业经营、比较效益不高,土地分散经营、产出率低,农村宅基地闲臵等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破解,严重影响了嘉兴现代农业发展、农村新社区建设以及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已成为制约城乡一体化的突出瓶颈。发展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有助于把农民从土地束缚中解放出 来,加快农村集聚步伐,促进“两新”工程建设。

(四)加快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是“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稳定粮食生产,推进产业转型、促进农民增收”,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型生态农业,农业经济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农业产业在改造提升中得到巩固创新发展,粮经比例达到了60:40,产业效益显著提高。粮食生产保持稳定,连续三年被评为全省粮食生产先进市;主导产业蓬勃发展,基本形成了蔬菜、果品、畜牧、水产、蚕桑、食用菌、花卉苗木七大主导产业;产业功能不断拓展,农业的生产、生活、文化、旅游等功能得到较好发挥;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产业,不断提升壮大农业经营主体,农民收入连续8年位居全省首位。但是,农民缺技术、缺信息、缺资金的情况还 4 比较明显,农业打品牌、拓市场的能力还比较脆弱,农业效益总体偏低、农民持续普遍增收越来越困难。解决这些问题,亟须加快建设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解决产供销各个环节效益低下的矛盾,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服务保障。

(五)加快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举措。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增强市场竞争力为中心,以发展现代都市型生态农业为主线,以“五个一百”示范工程建设为主平台,以精品精致为取向,以生态高效为目标,积极构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生产体系、服务体系和保障体系,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农业经济转型升级,是我市“十二五”现代农业发展的总目标。随着现代农业专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需要运用更具体的经济手段来指导农村经济工作。而政府的指导行为,是要以指导性的政策意见和经济手段为主对农业生产进行间接调控,而非采用指令性计划和行政力量进行直接干预和大包大揽,这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规律,也是加快构建现代服务型政府的必然要求。当前,政府管理农业效率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由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不到位,政府要经常直接面对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导 致履行公共管理和服务职能中经常出现“越位”或者“缺位”现象。建立健全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有助于转变政府职能,政府在服务体系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通过抓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鼓励和引导合作化、市场化服务组织发 5 展,使社会化服务组织发挥最大作用,为农民提供直接、有效的服务,保证农村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我市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我市以农业服务提升行动为抓手,健全服务组织,丰富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机制,发展服务产业,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

(一)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日益加强。初步形成了公益性、合作型、市场化,分工协作、多位一体的社会化服务网络体系。一是建立健全了农技推广和公共服务体系。建成以市级农技推广组织为龙头、县级农技推广组织为重点、乡镇农技推广组织为骨干的农技推广服务网络,在农业科技引进、试验、示范、推广中发挥了主力军和主渠道作用。全市现有农技推广机构200个,其中市级4个、县级77个、镇(街道)119个,共有农技推广人员1643人。共建县级“三位一体”农业公共服务机构28个,服务人员699人;建立乡镇“三位一体”综合站62个,服务人员907人;新建村级“三位一体”农业公共服务站点837个,服务人员2863人;建设科技示范户6679个,乡土人才19060人。全市7个县(市、区)已全面完成责任农技推广制度建设,已聘任首席专家79人,聘任农技指导员387人;全市66个镇(街道),全部完成了责任农技制度建设,共聘任责任农技员1027人。二是培育壮大了农业经营主体。实施“亿千”龙头工程和“百个农业龙头示范企业”建设工程,引导和鼓励 6 农业龙头企业通过联合兼并、资产重组、外资嫁接、品牌打造等途径,做优主业,做大规模,做强实力,增强带动能力。全市各类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近500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199家,其中国家级4家、省级26家,年销售额超亿元的龙头企业有35家。许多企业建立了研发或推广机构,农业龙头企业通过订单、指导、合同等方式,带动广大农户和生产基地加强良种、技术推广和标准化生产。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壮大工程和“百个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建设工程,大力推进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引导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积极探索土地折价入股建社等新途径,并示范带动广大社员和周边农户,促进先进技术推广运用。全市带动力较强的合作组织总数达到731家,带动农户占农业生产户数的61.5%,其中规范化农民专业合作社达488家,产值超千万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64家。健全村级组织,全市896个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全部按照规定程序选举产生组织机构,承担农业农村生产发展与服务职责。农民的合作化服务在农业生产经营中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主体性作用。三是组建发展了专业协会和专业队伍。目前全市已建立各类农村专业协会(包括行业协会)200多个,参会人数12万多人。已建立市、县二级农技推广基金会8个,基金总额1000万元以上,每年投入农业科技项目资金达100万元以上。已形成由10728名村级农技员、10175名农业科技示范户和2.3 万农村种养大户组成的农 7 民科技队伍,各类市场化的服务在建立示范基地、开展技术推广和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内涵不断拓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已初步形成了包含农技推广、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金融保险等的全方位 服务,触及了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的全过程。

1.加强农技推广力度,农业生产服务有大发展。一是大力开展农业“四新”技术推广应用。“十一五”期间,全市引进农作物新品种3000多个次,良种覆盖率达98%以上;推广水稻直播技术、单晚五改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农药减量增效技术;推广形成种养结合、生态养殖、稻鸭共育、“猪--沼--作物”等一批农作新模式;落实购机补贴政策,大力推广先进适用农业机械,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70.3%。二是大力开展全程农业生产服务。推广生产环节的“田保姆式”、“全托式”服务模式,全程代理农民作业,实施统一品种布局、统一栽培管理、统一植保防治、统一机械施肥、统一机耕机收,实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将服务领域逐步向品牌营销、产品加工等领域扩展,服务更加广泛,功能日益拓展。三是全面加强农民培训。围绕“培训农民、提高农民、转移农民、富裕农民”,开展大规模培训工作,全面提升农民科技素质和就业竞争力。2008年以来,累计开展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33.71万人次,其中转移就业技能培训8.87万人,实现转移就业6.81万人。四是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化。制定各类农业标准385项,初步 8 形成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省市县地方标准相配套,环境标准、产品标准、技术规程相衔接的农业标准体系。加大标准实施,建立标准化基地180多个,面积120多万亩,通过省级标准化示范项目验收40个。加强质量认证,建设无公害基地110万亩,绿色食品200多个,有机食品47个,农产品品牌2000多件,省级以上名牌、著名商标60多个,数量和规模位居省内前列。

2.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水平有新提升。一是严格动物疫病防控。建立防控指挥机构,市县两级均成立了由政府分管领导任指挥长的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指挥部,建立防控责任制度,开展目标管理考核,建立防控工作计划,确定防控工作重点,全面开展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和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网格式体系。二是严格植物疫情防控。构建严密的有害生物疫情监测网络,落实重大植物疫情阻截带建设方案,确定重点阻截对象,设立疫情监测点69个,采用GPS全球定位系统进行定位,由专职植检员负责,定期观察记录涉及粮食、建立档案,做到疫情“早发现、早报告、早阻截、早扑灭”。三是严格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成立市、县两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办公室,初步建立了系统内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立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源头监督管理责任机制,出台《嘉兴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见》,制定《嘉兴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源头监管责任制》,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建立和完善监测通报制、公示公告制、9 工作奖惩制等制度,落实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初步形成以市、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机构为主体,涵盖农产品生产基地和销售市场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在各次农产品质量抽检中,合格率一直在全省保持较高水平。

3、强化市场信息发布,农产品流通工作有新发展。一是强化农业信息服务。发挥农业门户网站和农民信箱的主平台作用,提供政策信息、市场动态、行业发展趋势等宏观、全面、权威信息服务农业生产。全市农民信箱注册用户达22.3万户,建立农技部门、涉农企业、种养大户等7大类21个专业通讯录,收录主体15665家。累计发布买卖信息29.7万条,公共信息9.6万条。仅2011年,农民信箱网上农产品交易额1.7亿元,日均成交额46.6万元,成为“永不落幕”的农博会。此外,《农村信息报》、《嘉兴日报》“新农村”版、《农经之声》、《阿秀嫂说三农》、《走读新农村》等,已成为发布农业政策、技术、市场、生产等信息的主渠道。二是强化应急信息管理。建成启用农业应急指挥视频系统、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海域使用动态监视监测管理系统、动物防疫及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农机综合信息服务系统、粮油综合信息服务、现代农业地理信息系统。与市移动公司合作开发“IVR”系统,123位农技专家通过手机坐诊,随时随地“有问必答”。三是强化农产品流通领域建设。建成嘉兴水果市场、嘉兴蔬菜批发交易市场为龙头的农产品集散、批发市场体系。据统计,2011年,水果市场累计 10 销售农产品(果品)119万吨,实现交易额58.6亿元;蔬菜批发市场累计销售蔬菜50多万吨,实现交易额超20亿元。建立嘉兴市农产品展销配送有限公司,开设“天天农展会”门店,构筑了本地优质农产品“从田头到餐桌”的绿色通道,为区域优质农产品展示展销营造了平台。此外,通过横向联合合作,建立了杭州浙江农博中心嘉兴展示展销厅、上海西郊嘉兴农产品直销中心等新型农产品流通渠道。

4、强化农村金融服务,支农惠农力度有新加强。制定出台《关于推进金融支持统筹城乡发展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有效营造金融支农政策环境。加大对农业贷款的支持力度,截至2012年6月末,全市农林牧渔业贷款余额73.2亿元,同比增长39.2%,农户贷款225.7亿元。针对农业发展中的各类金融需求,创新融资产品,如嘉兴银行的“苗木抵押贷款”,平湖合作银行的“金土地抵押专项贷款”、海盐联社的“农钻通贷款”,桐乡联社的“助业通贷款”等,有效解决了农业发展中的融资需求。开展信用镇、村、户评定,截至2012年6月底,已评定信用户256714户,占全市总农户数的39.31%;信用村489个,占全市总村数的57.73%;信用镇10个,占全市乡镇数的17.24%。深化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改革,设立村镇银行2家,资金互助社1家,小额贷款机构18家,有效缓解了农村资金的需求压力。

(三)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机制创新不断深化。一是创新政策扶持机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支持和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发展农业龙头企业,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完善市区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关于实施“五个一百”示范工程加快推进全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意见》等多个政策文件,市财政持续加大了对农业的扶持力度。二是创新平台建设机制。积极探索土地流转机制,通过建立土地流转平台、土地整村整组流转、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开展粮食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组建粮食生产合作社等创新举措,加快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在全省率先建成覆盖县镇村三级的土地流转服务网络平台,所有县、镇、村均建立了土地流转服务组织,全市7个县(市、区)全部建立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委员会。制定《关于组建嘉兴市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进一步促进农村合作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率先在全省组建市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简称农合联),市、县(市、区)、镇(街道)三级农合联组织组建率达100%,共有会员2000多个,推进了生产、供销和信用“三位一体”的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在全省创新开发并启动了“农机服务直通车”,粮食生产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了70.3%,其中晚稻机收率达到了92%。三是创新产销对接机制。设立“天天农展会”,推行电子商务营销,建立了农博网、兴农食品专营店网上交易系统等电子商务网络,创新与发展农产品流通服 12 务模式,为我市农产品走出嘉兴拓展了更为广阔的市场。四是创新金融服务机制。率先探索省级人行与地市政府合作模式,在全国率先推出农村住房抵押贷款、农村党员扶助贷款、排污权抵押贷款和“农钻通”、“金土地”农村流转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在全省率先试点农村住房臵换担保贷款、农村青年创业创新贷款。至2011年末,土地流转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余额6903万元,农村住房抵押贷款余额3408万元,农村住房臵换担保贷款余额2437万元,农民建房配套贷款22464万元。

三、我市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我市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在推进农业转型升级,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从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现代农业的要求与农民的需求来讲,仍然存在不少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从组织体系方面:一是各级政府对发展社会化服务组织的认识不够深,对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重视程度不足,尚未制订比较系统的促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意见,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与嘉兴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水平还不相匹配,与沿海地区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要求还相去甚远。二是管理体系不完善。从社会化服务体系管理的层面来讲,因涉及多个系统、多个部门,缺乏一个牵头部门来统盘谋划,农业生产经营的服务存在各自为战的分割局面;从服务体系内部来看,存在职能与机构不相匹配的现 13 状。尤其是动、植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及农产品质量检测机构缺失,队伍力量严重不足。三是市场化的服务发育机制不全,农业服务人才短缺。随着农业社会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专业人才结构性短缺、基层一线专业技术人员缺乏和知识技能老化,已成为制约我市农业发展的瓶颈。产中技术人员多,产前和产后人才短缺;知识陈旧的技术人员多,农业高科技人才断缺;到农村镀金的多,真心实意服务农业的少。四是要素制约因素凸显。由于各种原因,社会化服务组织的设施用地问题,一直得不到有效解决。农业融资难的“老大难”问题,也严重制约了社会化服务组 织的发展。

(二)从服务体系方面:一是服务体系发展不平衡。服务主体规模较小,组织带动能力不强。据统计,2011年全市农业服务业产值仅占农业总产值的3.8%。其中物流和商贸业占全市农业服务业总量的70%左右,而科研服务、信息化服务等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广的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二是注重产中服务,忽视产前和产后服务。随着市场化和农业劳动力转移,对产中服务的需求量增长较快,多数服务组织将农业服务的重点放在耕种、植保、防疫、排灌、收获等环节上,但对产前的信息采集和产后销售关注不够,导致产前信息不充分,产后储运、销售等环节保障不健全。三是农产品市场信息网络不健全,政府不能提供多层次的农产品市场信息,农户往往靠经验及过往信息来判断市场,很可能与市场需求相悖,导致农 14 副产品产量及价格大起大落。四是农业保险服务滞后,无论从农产品保险的品种,还是保险赔付过程来看,都无法解除农民在农业生产上的后顾之忧,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性的转变。

四、加快推进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推进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现代化嘉兴和创业创新城、人文生态城、和谐幸福城建设的目标,进一步解放思想,强化政策支持,创新服务平台,整合服务资源,着力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统筹城乡改革发展、建设生态都市型现代农业提供服务保障。

(二)主要目标:到2015年末,加快构建以“三大服务平台”(公益型服务、合作型服务、市场型服务),“五大保障措施”(组织保障、政策保障、人才保障、风险保障、信用保障)为主要内容,力争实现管理体系基本健全,服务组织相对完善,服务平台全面整合,服务机制全面创新,政策环境不断优化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三)工作原则:一是坚持政府主导,注重整合完善功能,按照规范化提升、系统化整合、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的思路,进一步健全完善农业公共服务组织体系,着力巩固扩大公共服务组织建设成果。二是坚持农民合作,注重强化带动功能,以提高农民自我服务和带动服务的组织化程度、产业化水平为目标,着力提升发 15 展合作经济组织服务能力。三是坚持多方共建,注重健全市场体系,以农业企业为龙头、专业市场为平台、经纪人(经销户)为节点,着力推动各类市场服务主体蓬勃发展。四是坚持统筹结合,注重联合协作,着力创新社会化服务平台整合机制。

(四)工作重点

1、着力构建公益型服务平台。一是完善农业公共服务组织体系。进一步健全完善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三位一体”基层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实现县、镇、村三级全覆盖。推进组织、责任、保障、培训、考核激励、技术支持和项目实施管理等七大机制建设。公共服务组织全面实行定岗定责,充实农技队伍力量;加强制度建设,强化农业公共服务目标管理;支持服务人员到农业高等院校进修深造,鼓励大学毕业生充实服务队伍;建立农业公共服务队伍与农业“两区”对口联系制度,实现“两区”建设农业公共服务全覆盖;加大对公共服务设施、科技试验示范、队伍能力建设等的投入,并注重整合功能,切实提高公共服务组织运行质量。二是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市级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健全农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完善和规范市场准入制度,切实落实农产品生产、收购、储运、加工、销售各环节的质量安全监管责任。特别是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合作农场等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内,要通过培训、检查、督导等有效手段,树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建立农业生产记录档案,加强农 16 产品安全的自律检测,在源头上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三是完善农业气象服务体系。重点建设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测预警、农业气象保障服务系统。四是完善农村信息综合服务体系。整合信息资源,强化涉农部门之间农业基础信息实时交换和共享,形成服务便捷、功能完善的农业网站体系。

2、加快推进合作型服务平台。一是加强合作型服务组织建设。按照《浙江省村经济合作社组织条例》规定,加强村经济合作社组织建设,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力,针对一家一户办不了、千家万户办不好的内容,着力构建村级集体组织的统一服务平台,发挥村级统一服务功能,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依托产业分布,积极培育服务型农民专业合作社,着力构建合作型服务平台。强化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和提质发展,80%以上的合作社达到规范化建设要求,探索在服务型农民专业合作社之间的联合。深入实施生产标准化、管理规范化、经营品牌化、社员技能化、产品安全化“五化”建设,全面提高合作社对社员生产作业环节的统一服务和标准化推广水平,基本实现农资和产品对社员的统一供应和销售,充分发挥好合作服务功能,用好合作制度。二是拓展合作型服务内容。着力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粮食、畜牧业等生产作业环节外包服务业,提升发展农资供应服务业,推广发展农产品仓储物流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服务业,培育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服务 17 业。在粮食生产上,全面推广以机耕、机插秧、机收为核心的劳动力替代型生产环节外包,加快发展代育秧、植保统防统治、机烘、初加工及包装等技术替代型生产环节外包,最终实现全生产环节外包化的粮食规模经营。在畜牧生产上,重点推广统一供精供种、统一饲料配送、统一畜禽排泄物收集处理并利用、统一产品销售等环节的外包,改变千家万户的饲养模式,推进生态化养殖。三是创新合作型服务手段。创新经营机制,积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兴办加工业和物流业,做粗拉长合作社产业链,形成“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基地+社员”的生产经营模式;指导开展兼并重组、与企业投资合作等形式,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向规模化、集约化、高端化发展,提高区域影响力、市场占有率和产业化经营水平、合作化带动能力。

3、提升发展市场型服务平台。一是加强市场服务主体建设。建立以农村经纪人(营销户)为基础、各类专业市场为载体、农业龙头企业为骨干的市场服务网络,构建市场型服务平台。坚持多方共建,注重健全市场体系,着力推动各类市场服务主体蓬勃发展。以农业企业为龙头、专业市场为平台、经纪人(经销户)为节点,加快发展市场化服务。二是加强农村金融服务。完善农村金融服务机制,建立扶贫小额信用制度,实施农户小额贷款,帮助低收入农户发展生产、自主创业、增加收入。探索“订单农业+信贷”、“公司+农户”、“公司+中介组织+农户”、“公司+专业市场+农户”等信 18 贷模式,促进优质高效特色农业加快发展。拓展涉农贷款的抵质押物范围,积极发展应收账款、特许经营权、仓单、存单等各种权利的质押贷款和大型农用生产设备抵押贷款,推进林权抵押、海域滩涂使用权、股权、专利权和商标专用权质押、农民住房和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等进行抵押融资的有效途径。改革和创新内部信贷管理制度,优化审贷程序,简化审批手续,加强信贷队伍建设,鼓励信贷员下村入户提供金融服务;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提高中间业务的服务效率和质量。三是加强农产品流通服务。鼓励组建全资公司或配送公司,发展服务组织与生产基地和专业合作社对接的订单生产,设立单品种专柜或多品种专区营销方式。在居民区设立农产品代订代销“放心店”,发展批发市场市外代理业务。引导物流配送企业投资建设农产品低温仓储设施和配臵冷链运输设备,指导配送企业逐步建设成为集配送、仓储、冷链运输等于一体的综合物流服务企业。发展一条龙流通服务主体。建设鲜活农产品预冷、整理、加工、集货等设施及冷链物流系统,改善农产品经营环境,增强农产品抗风险能力和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加大农产品经纪人培养力度,壮大农产品营销队伍,加快组建农产品经纪人协会。加强区域特色农产品品牌整合与培育,帮助相关市场主体开展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认证,创建农产品知名品牌;对已注册品牌,要利用供销系统的农产品集散、批发交易市场平台,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品牌影响力,提高农产品进入市场的竞争能力。

(五)保障措施

1、强化农业社会化服务的组织保障。加强对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组织领导,出台加快推进全市新型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意见,将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绩效纳入对各级政府新农村建设工作目标任务考核。建立由市政府分管领导为召集人,市农办(农经)、发改、工商、财政、税务、水利、国土、气象、供销社(农合联)、电力、交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金融等部门为成员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定期或不定期研究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中的有关问题,不断推进我市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2、强化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政策保障。一是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各级财政每年在预算中安排专项资金,从服务组织培育、服务内容拓展、服务设施购臵、服务效果提升等方面对各类服务组织进行奖补,特别要鼓励以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牵头组建服务性组织。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加快推进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大对农业“两区”基建配套的投入。着力提高公共财政均等覆盖农村公益事业建设的广度和深度,对跨村以上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要由公共财政投资建设。深入实施村级一事一议筹资筹劳财政奖补政策,对于户外村内的公共设施建设,根据受益人口,积极推进筹资筹劳、村集体投入、社会捐助和各级财政奖补相配套的投入新机制,确保资金投入不留缺口。二是实行税费减免政策。认真梳理农业生 20 产经营和服务相关税收,实行税收减免优惠政策。对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为农业生产提供农业机耕、排灌、病虫害防治、植物保护、农牧保险服务和相关培训业务以及家禽、牲畜、水生动物的配种和疾病防治等服务性收入免征营业税,种子、化肥、农药及农产品等统购统销行为免征增值税;扩大免征所得税的农产品初加工范围,并明确界定产品分类、细化产品目录,解决农产品精深加工“高征低扣”问题,统一进销项税率。对农业龙头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所发生的研发费用,据实税前扣除并按照有关规定加计扣除优惠政策。对具有专项性用途的财政性扶持资金,作为不征税收入。提高农产品出口退税率,完善退税手续,明确退税办理的程序和时限,加快退税速度。三是落实设施用地政策。对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因生产、服务需要建造仓(机)库、管理用房等农业生产配套设施,确需占用耕地的,在不破坏耕作层的前提下,允许其作为设施农用地进行报批,由县级农业经济局对设施用地进行审核,国土资源部门依据审核意见进行审批,报嘉兴市国土资源局备案。具体操作中,可采取按占地面积适当收取设施用地复耕费,在退耕后返回经营主体,防止借设施农用地之名,行改变用途之实。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和农业服务组织兴办加工企业等所需要的非农建设用地,在符合土地利用规划、城市规划和农业相关规划的前提下,优先安排用地计划,及时办理用地手续。

3、强化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人才保障。研究制订农业引进人才的激励政策,加大对农业人才引进的奖励扶持力度,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农业服务组织工作,逐步建立以政府奖励为引导、社会力量奖励为补充的多元化奖励制度,加快引进我市农业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等领域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加快引进农业大中专毕业生进入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和农业经营主体,吸引大学毕业生回村“务农”创业,进一步优化农民结构。加强对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农民的整体素质。

4、强化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风险保障。一是进一步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覆盖范围,减少理赔环节,将参保对象从大户扩大到以大户、职业农民为主,兼顾部分散户,让更多的农民受益。二是加大财政补偿力度。通过增加农业贷款和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资金,对金融机构农业贷款和小企业贷款给予一定比例的补偿,提高金融机构向农业和小企业发放贷款的积极性。三是壮大农业担保机构实力。由政府职能部门牵头,各级财政部门根据当地财力安排一定的补贴资金,用于扩大以三农和社会化服务组织为主要服务对象的担保机构的资本实力,并根据“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多元募集”的方针,建立担保公司资本金补充制度,为农业社会服务组织发展消除资金需求上的后顾之忧。

5、强化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信用保障。鼓励各类市场主体积极参与农业生产、经营全过程或某个环节的服务,通过降低工商登记门 22 槛、税收优惠、放宽融资条件、设立产业投资基金等方式,充分调动民间资本进入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整合在农技推广、农业生产过程、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信息、农业产业保险、农产品流通和农业金融服务上为农服务的资源,开展为农服务信用认定工作,建立农业服务业主体的信用信息归集平台、查询平台以及守信失信发布平台,开展对服务组织信用体系的长期实时跟踪管理。对经认定的服务组织信用情况向全社会公开,建立由被服务对象自主结对信用服务组织的自由通道,营造农业社会化服务的诚信氛围。

下载建立健全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对策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建立健全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对策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关键是增加农民收入。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建设......

    我国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研究

    我国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摘要:建设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对解决三农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与作用,文章力图从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发展历程与现状出发,探寻建设......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现状问题和对策研究(本站推荐)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现状、问题和对策研究 作者:孔祥智 徐珍源 史冰清 摘要:中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改革时至今日基本形成了多元化、社会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供给体系,在实践......

    加快西安市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

    加快西安市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 作者姓名:李宁 刘君 任晓姣 史册 单位:西安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中心 单位英文名称:Xi'an Center for inspection and monitoring......

    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及运行机制

    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及运行机制 《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建设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

    如何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如何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这不仅需要培育新型......

    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黄锡富农业社会化服务是指由社会上各类服务机构为农业生产提供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综合配套服务。目前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尚不健全,在......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概况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概况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新农业的一个基本内涵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离不开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