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福建省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共5篇)

时间:2019-05-14 07:29: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福建省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福建省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

第一篇:关于福建省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

关于福建省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

我国现有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一个由政府需求形成和农业生产者需求形成的综合体。

一、福建省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与成效 如上所述,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主要由政府、民间与介于政府和民间之间各种服务组织构成。本文中,介于政府和民间之间的服务组织主要是指农村信用社和供销社。

(一)政府。2002年以来,三明、南平两市认真贯彻、落实《福建省乡镇工作纲要(试行)》,结合乡镇机构改革和农村税费改革,撤消了乡镇“农六站”(即农技站、经管站、兽医站、水产站、农机站、水利站等)或“农五站”(部分县的乡镇兽医站归县农业局直管,如三明明溪、清流),重新整合机构、人员,相应成立了乡镇农业服务中心或科技特派员工作站、流通与信息工作站。各村都配有农技员,形成了农业、林业、水利、畜牧、农机、农资等一体化服务网络,逐步由县(市)延伸到乡镇(街道)和村,乡镇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得到了健全与发展。

南平市在组建乡镇科技特派员工作站的基础上,按照“稳定公益性、放活经营性”的要求,进一步理顺人、财、物关系,鼓励科技人员采用资金、技术、信息入股的方式,与农户结成经济利益共同体。通过下派科技特派员,搞好典型示范,培育了一批农村专业大户以及乡土科技人才,加快了农业科技的传播与推广。1999年以来,通过科技特派员,全市共培育农业科技示范典型6759个,示范基地面积22.5万亩;建立青年乡土人才培训基地67个,培养乡土人才213万人;举办实用技术培训班5827期,分发技术资料55.94万份,培训农民51.49万人次。累计有1367名科技特派员与农户或基层经济组织建立了经济利益共同体,实施项目853项,总投资1.75亿元。

(二)民间。除了政府有关部门主导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机构外,民办社会化服务组织特别是各种行业协会和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已经成为三明、南平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最重要、最活跃的部分。三明、南平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通过政府引导、推动,大力发展为当地主导产业和重点农产品服务的民间社会化服务组织,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农业社会化服务领域不断向产前、产后延伸。

南平市在行业服务组的基础上,创办了各类行业协会、合作社或中介组织724个,其中市级2个、县级71个、乡级262个、村级389个,发展会员46831户(人)。全市现有组织流通服务队伍259支、l8万人,成为闽北农产品流通的主力军。这些中介组织有相当一部分都有自己的信息渠道,有自己的销售网络,有统一的品牌,统一对外接受订单,组织生产、加工、运输和销售,使生产与市场实现了对接。例如,顺昌县柑桔协会从最初由乡镇协会的70多户会员,发展到现在成为分布全县11个乡镇、29个分会、2527户会员的全县性协会。南平市葡萄协会从2001年起,共培训农民1万人次,占全市葡萄果农的70%,其中有80多人被评为南平市“乡土人才”。协会建立了葡萄销售网络,使闽北无公害葡萄成功进入了上海、南昌、厦门、广州、深圳等地市场。去年,该协会还与漳州市东城食品冷冻有限公司合作,在建阳、建瓯两地建立了法国细刀豆生产基地。在农资供应上,南平市供销社系统在乡镇集散地组建化肥配送中心50个,建设直销点850个,把社会上化肥零售网点纳入供销社农资企业供应渠道。

(三)介于政府与民间之间。供销社与信用社。近年来,三明市把供销系统领办专业社、协会作为转变供销社职能的重要内容来抓,在基层社积极稳妥地发展各类专业社、协会,同农民建立起利益共同体,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两年来,全市已改制基层供销社93个,基层供销点718个,农资供应服务点350个;建立农产品流通协会、行会、商会46个,专业合作社264个,各类农副产品营销组织1000多个。南平市供销社也领办专业合作社78个,入社农户6000多户。南平市从打造农村诚信社会入手,出台了扶持农村信用社发展政策措施,通过建立“守信得益、失信受损”的机制,积极培育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解决农村诚信缺失的问题,化解金融进入农村的风险。通过打造农村诚信社会,找到一个解决农村金融“失血”问题的有效办法,从而实现农户与金融机构的双赢。2002年6月,南平市从基层农村信用社选派了527名优秀信用社主任和信贷员去兼任乡镇长或村主任金融助理。目前,全市已培育信用户10.44万户、信用村216个、信用乡镇7个。评上信用户的农民,按照授信额度1000―10000元不等,信用社发给小额贷款证,到银行贷款就像储蓄取钱一样方便。评上信用村、信用乡镇的,在贷款授信额度和利息上还有优惠。信用社还对下派干部进行授信贷款,授信额度最低的3万元,最高的10万元,下派干部自己如果不贷款,可以为农户贷款提供等额信用金额的担保。2003年,全市农村信用社各项贷款余额达23.9亿元,增长29.59%,其中支农贷款余额16.8亿元,增长31.73%。农户小额信用贷款1.4亿元,比年初增加5504万元。

二、福建省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社会化服务工作不适应新阶段农业发展的新要求。

现有的乡镇农技推广网络缺乏财力支撑,机制不活,新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不能适应新阶段农业发展的新要求,无法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对农业服务需求。农村土地使用和流转制度改革、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供销社改制、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等各项改革尚没有完全到位,法律援助服务、合作医疗服务等尚未破题,对农村、农民的服务能力和水平还很低。长期以来,乡镇农业社会化服务主要是完成上级下达的计划(或责任状)和上级布置的中心任务,是通过“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等行政命令来落实,针对性、适应性都不强。

(二)民间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需要进一步发展与完善。目前,为农业提供服务的主要仍然是以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很难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全方位为农业生产提供服务的要求。民办服务组织特别是各专业协会尚处于起步阶段,由于缺乏应有的制度规范和政策引导,组织机构与服务功能不健全,经营行为不规范,普遍缺乏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机制与动力。此外,还有不少合作组织仍以工商企业从外部向农业投资和农民建立产销联营关系为主。这种合作模式,虽然实现了农工商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提高了农业的比较利益,延长了农业产业链条,但在利益分配方面,却很难让农民分享到一体化经营中的平均利润,对农民本身来说,摆脱了生产盲目性,而自身的经济地位并没有提高。从规模化经营的角度看,组织规模普遍较小,整体实力不强,跨地区合作少,覆盖面窄,带动力弱。

(三)乡镇农业服务中心管理体制需要理顺。

乡镇农业服务中心或科技特派员工作站,目前实行以乡镇管理为主的县、乡双重管理,业务由县级业务主管局指导,而工资由乡镇发给,工作安排、职务职称聘用则由乡镇决定,因此大多数农业技术干部许多时间都围绕乡镇中心工作运转,专业从事农业科技服务工作的时间、经费等难以保证。乡镇农业服务中心出现了与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联系脱节,人员被抽调,在编不在岗,在岗不在位的现象。由于业务工作的需要,各乡镇农业服务中心在向上级有关部门申请项目、经费时都必须使用原来的“农技站”、“水利站”、“畜牧水产站”等牌子和印章,否则申请不到项目经费,以致一些地方基层站、所合并只是形式上的合并,其人、财、物并没有合并,其职能作用并没有真正得到发挥。农村社会化服务面临“两难”,即条块管理难以理顺,服务工作难以协调。例如,南平市科技特派员工作站,由原来的涉农站所合并而成,由于其原来的上级主管部门仍然存在,有的乡镇为了生存,只能采取变通的办法,名义上合并,实际上还在单独运作。现有各上级部门仍然对科技特派员工作站负有业务上的管理和指导的职能,但又无法单独进行管理和指导,有的地方实际上处于失管状态。此外,乡镇的有些事业单位都收归条管或县管,如国土资源所、林业工作站、广播电视站等,工作在乡镇,财权、人事权还在上级主管部门,名义上实行条块结合,实际上权力在条,责任在块,乡镇难以协调其力量,服务工作难以开展。

(四)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经费投入与保障严重不足。

目前,大多数乡镇财政比较困难,投入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经费十分有限。农村税费改革减轻了农民负担,但也直接减少了乡镇财政收入,进一步加剧了乡镇财政收支矛盾,导致乡镇机构运转更加困难,无力为社会提供必要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由于经费短缺,农业新技术项目的试验、示范、推广和培训工作难以正常开展,大多数农业科技人员得不到基本学习培训的机会,技术知识得不到新的补充,开展综合服务能力得不到应有的提高。南平市乡镇畜牧兽医站136个,有编制数322人,目前缺编44人,还有32人占编不在岗,有4个无人站、7个单人站,村级兽医防疫已不复存在。延平区农技、经管在编132人,实际在岗75人,仅占57%。顺昌县农技、经管在编127人,实际在岗61人,仅占48%。顺昌县农技人员能正常领到工资的18人,占14.2%;能领到50%工资的53人,占41.7%;只能领到50%以下工资的56人,占44.1%。

(五)农村金融服务环境有待改善。各地普遍反映,当前农业发展项目资金短缺的问题比较突出,由于农村金融信贷管理中存在门槛高,担保抵押要求过于严格,手续繁琐,审批时间过长,农村信贷十分困难,导致民间高息借贷十分活跃。农村信贷难加大了农业生产的成本和风险,很大程度影响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制约了农民收入的稳定增加。对于农村信用社来说,农村信用社由于近年来体制改革的反复,有关方面对农村信用社政策扶持不到位,加之农村信用社自身历史包袱沉重、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服务方式和服务手段落后等原因难以完全承担支农重任。这些都使得农村信用社的功能受到削弱,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此外,农村信用社虽然近年来在营造农村良好的信用环境方面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也培育出一些“信用镇”、“信用村”、“信用户”,使农村的社会信用环境逐步得到改善,但部分地方的农村信用环境仍然不佳,逃废银行债务现象时有发生,因而影响了支农信贷的投入。

(六)供销社改革有待于进一步深化。

近年来,我省各地正在进行供销社改革,成绩明显。供销社在立足为“三农”服务方面做了大量的服务性工作。尤其是在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经济组织、提供农产品信息服务和牵头发展中介服务组织等方面发挥了其它部门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调查发现,(1)供销社改革发展很不平衡。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等体制性障碍,仍在困扰着一些供销社,致使有的县级供销社经营萎缩,效益低下,服务功能弱化,少数县级供销社生存困难,还没有走出低谷,没有能力为“三农”服务。(2)供销社在用现代流通方式改造传统经营网络方面,虽然做了不少尝试,有的已初见成效,但总的看,起步还比较晚,发展还不够快。

同时,供销系统领办专业社、协会也存在着产权方面的问题。(1)领办专业社的供销基层社与其供销社母体的产权关系还没有彻底理清。目前专业社都在大量使用原供销社的场地、设备等,供销社母体的资产与新办的专业社的关系还有待进一步明晰。(2)供销社创办者与入社农民没有在产权关系上结成利益共同体。从长远发展看会成为合作社扩大规模的一个障碍,特别是当合作社遇到经营风险时。与之相关联,合作社的决策主要由供销社和农民社员大户控制,普通农户社员在合作社中的决策地位较低。

三、福建省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一)拿来主义,借鉴国外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成功经验。一是发挥政府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从发动国家的经验来看,政府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为,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上,采取得力措施,促进社会交易成本的降低,从而推动商业性农业的发展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完善。首先形成一个支持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的法律体系。发达国家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都是建立在一整套互相衔接的法律基础上的。我国由于缺乏必要的法规和章程,一些农业经济组织经常出现矛盾纠纷,经济组织运作不规范,成员正当利益得不到保障。因此应尽快制定基本的、系统的农业法律,使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其次,发展交通、通讯事业,降低交易成本。从我省的情况看,阻碍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的一大原因就是交通、通讯事业不发达,导致商业交易成本过高。这些领域私人企业由于投资期限过长、利润不高而不愿投入,因而政府应当承担起发展农村交通、通讯事业的责任。再次,发展农业教育——科研——推广体系的投入,降低农民获取农用技术的成本。我省农村人多地少、资金稀缺,因而应着重加强生物工程技术进步,通过实现良种化、科学化来大幅度增加单位面积产量,这就要求政府加强对农业教育——科研——推广体系的投入,降低农民获取农用技术的成本。

二是以市场为导向,建立多种经济成分、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发展作为一个经济运行过程,一方面离不开政府的有效干预,尤其是在立法、管理、政策指导、信贷金融方面更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它必须按商品经济原则自主运行,摆脱政府部门的直接行政干预。例如,日本农协是一个半官方性质的组织,它由政府推动和支持,自下而上形成了覆盖全国的庞大网络。从生产到流通,从技术指导到医疗保健,无所不包,无所不营。这种体系一方面有利于规模细小的农户实现经营规模化、专业化,另一方面也决定了农协缺乏竞争,自我调节能力差,因而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日益严峻,农协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困难。而美国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以市场为导向,在商品经济竞争中发展起来的,政府直接干预少,农工商综合体、私人企业、合作经济等多种成分、多种形式共同竞争、共同发展,因而形成了公共、集体、私人三种服务体系互相补充、协调的系统。因此,我省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能用政府行为替代企业、农户的经济行为,一定要注意以市场为导向,形成多种经济成分、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三是积极发展以合同制为主的工商业服务系统,并把乡镇企业纳入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中来。农工商综合体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这种规模巨大、一体化经营的农工商综合体投入资金过大,且由于其垄断性,极易造成对农户的剥夺和农业资金的外流。美国私人农业服务体系主要是以合同制形式为主。在我省现阶段可以借鉴美国的做法,采取合同制,在企业和农户之间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一方面降低工商企业进入农业的成本,另一方面农户通过合同的制订,分享农产品加工、销售环节的增值利润,建立起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

四是要优先发展以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主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由农民自主联合形成的合作组织,更能代表农民的利益,它能降低服务费用,使加工、销售环节利润回流,有助于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目前我省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大多限于村级,乡镇乃至更高层次的经济组织在生产领域中远未形成气候,经济实力薄弱,缺乏健全的组织网络,覆盖区域的狭窄和组织数量的不足,使农业经济组织难以实现为农业服务的目的。因此,我们可借鉴日本农协的经验,兴办经济实体,健全组织网络,充分发挥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中的主体作用。

(二)结合自身实际,扬长避短,进一步完善我省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1、继续深化乡镇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改革,逐步建立起与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的乡级农业社会化服务管理体制。把乡镇机构改革和农村税费改革相结合,通过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和乡镇机构改革工作,进一步转变乡镇政府职能,把乡镇工作的重点转移到行政管理、发展公益事业和强化服务上来。把乡镇工作重点放在维护市场公平竞争、防灾减灾(动植物防疫)、生态环境建设、粮食安全、农村信息收集、整理与发布等信息建设、农产品质量标准与检验检测、提高农民综合素质(通过教育与培训)等方面上来。撤乡并镇及村组合并工作是今后乡镇机构改革不断深化的必然要求,乡镇合并后,政府的机构、人员减少了,但作为一个乡镇的社会面却大了,社会化服务空间也就大了。因此,要把开展我省乡镇农业社会化服务试点纳入《撤乡并镇及村组合并实施方案》一并实施。例如,三明市人口不足1万人的乡镇有39个,占乡镇总数的28%。对这些乡镇,可以合并一般乡镇,建立中心乡镇,开展“三农”中心试点,提高农业服务中心的规模,扩大服务范围,提升技术服务实力,为农业服务中心向市场化动作打下基础。对于分流出来的乡镇人员、村干部,要发挥他们来自农村、来自基层,对农业农村情况相对较熟悉的优势,在农村一线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工作,使之成为乡镇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一支中坚力量。进一步明确乡镇农业服务中心职能定位,科学配置各种农村科技资源,提高农业科技推广机构与组织的服务设施、服务水平与经济实力。要制定农业科技发展目标规划,明确区域农业发展重点,建立区域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区,着力建设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保障体系。

2、进一步发展民间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拓展服务领域,转变长期以来农产品产销经营处于无序、松散的状态,产销从原来的“买断”关系,尽快向建立合作关系、利益共同体和长效机制方向转变。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坚持互惠互利原则,以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农技推广机构为后盾,把农村各类乡土人才、技术能手、能工巧匠联合起来,把科技带进千家万户,在普及科学技术、推进专业化生产、推广适用技术和发展生产力中发挥重要作用。要着重抓好以下环节:一是专业协会与农户结合。以乡村经济、技术服务实体为依托,以农村专业技术人员、能工巧匠、“土专家”为骨干,在会员之间开展技术交流、信息传递,资金融通,统一销售等协作服务,引导农民发展区域性专业生产。二是协会与学会(研究会)结合。在各种专业学会、专业技术研究会的基础上合作形成学会、研究会以农业技术交流、信息服务为主,加强学会、研究会的联合和协作,完善产前、产中、产后的全程服务。三是集团承包。以科技团体为主体,集中抓区域主导产业和骨干项目的技术承包,突出区域上的代表性、工作上的示范性、技术上的超前性,通过和当地行政力量结合,促进区域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四是股份合作制。要引导农民把资金、土地、机械设备、技术、劳动力等资源的使用权入股,通过农户联合,使一家一户难以办成的事成为可能。五是专业大户与农户结合。鼓励农村专业大户,有一技之长的能人(土专家),包括一些经纪人,以自己的生产经营为基础,同时与当地农户结合起来,从事农副产品的生产、加工、经营活动,不断把高新技术引进生产项目中去。3、加强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国家级、省级和市级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网络与乡镇(村)信息网络的联结。要对现有的农业网络进行集成整合,改变重复建设、小而散的局面,提高网络质量,尤其要加强硬、软件建设。建立农业信息主体市场,加强地区、乡一级信息市场建设,解决乡、村农业信息“瓶颈”问题。加强重点农业数据库的建设,突出建设农业批发市场行情、农业科技成果、农村综合信息、科技人才、农业资源、农业企业、农业政策、开发项目、招商引资,以及气象、水文、抗旱防汛等数据库,大力开发具有福建特色的食用菌、果、茶、菜、畜禽等创汇农产品的多媒体专家系统。加强信息资源建设,要围绕农业、农村、农民信息需求多样化的实际,切实强化信息采集和分类整理;深入进行信息分析、加工工作,充分挖掘潜力,有效利用;有目的地、有系统地筛选归类,有效发布符合农民需求的信息资源,尤其要建立“傻瓜型”信息使用系统,有利于农民直接应用。必须要有统一的标准和技术平台支撑,把各部门、各方面的信息资源整合到一起,真正实现信息的集成、处理、传输、共享等环节的规范化,实现信息资源兼容和共享。要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普及信息技术知识,培养不同层次的人才。要充分调动民间社会力量积极性,扶持和发展农业信息服务业和中介机构,培养市场化运作机制,促进农业信息化产业的形成和健康发展。要充分利用现有广播电视网络、电话网络、卫星传输系统等信息传播媒体,充分发挥已有信息的作用,通过各种途径有效地送到涉农企业和农民手中,真正发挥信息资源的巨大价值。

4、深化“四项改造”加快供销社改革。从2002年开始,全国供销总社提出在全系统实施“四项改造”,即以参与产业化经营改造基层社、以产权多元化改造社有企业、以开放办社和社企分开改造联合社、以现代流通方式改造传统经营网络。去年,全国供销总社要求进一步深化“四项改造”,并把发展农产品行业协会列入重要工作内容。为此,笔者提出建立一个网络和两大支柱的改革框架。一个网络既以企业化的供销社为基础,以连锁经营为纽带,沟通城乡,联系国际,覆盖全省的现代流通网络。两大支柱即以供销社现代物流网络为依托,以参与和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为目的,领办各类专业合作社,发展各类农产品行业协会,形成以专业合作社为载体的经营性服务体系和以农产品行业协会为载体的协调性服务体系。只要我省按照全国供销总社进一步深化“四项改造”的要求,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建立一个以现代流通网络为主干,以专业合作社和农产品行业协会为支柱的供销社新模式、新框架,就可以增强供销社市场竞争能力和为农民提供优质服务的能力,使其更好地为“三农”服务。5、加大改革力度,把农村信用社办成服务于“三农”的农村金融机构。

(1)农村信用社要明确以农户为主的信贷服务对象。根据农村信用社普遍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的情况,信贷服务重点应放到为农户服务、为农业生产服务上,以农业贷款和农户小额信贷业务为主,建立与广大农户的密切联系。通过支持农户生产和民营经济壮大,以此增强自身实力,获得持续发展。对于其原承担的政策性业务,应规定由农业发展银行承担。如考虑农村点多面广的关系,可由农业发展银行委托农村信用社代理,落实政策性亏损的弥补来源,划清政府与农村信用社各自责任范围。

(2)进行农村信用社体制的改革和制度创新,明确职能定位。农村信用社的定位应坚持农村合作金融性质,按照“一县一社、统一标准”的形式,将农村信用社由县乡两级法人改造为以县为单位的统一法人,有条件的可通过改制改组成为农村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应加大制度创新力度,明晰产权,建立、健全经营机制和激励与约束机制,防范信贷风险,大力化解不良资产,努力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和经营管理水平。(3)国家对农村信用社给予必要的扶持。鉴于农村信用社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准国有银行”的性质,它主要服务于“三农”的特殊性,政府应该通过免征利息税、适当降低营业税和所得税税率等提供必要的支持。与此同时,有关部门可给予农村信用社拓展业务领域、开展金融混业服务的特殊政策支持。对农村信用社因政策性因素形成的呆坏帐,在清产核资的基础上,按照“锁定基数,省市为主,逐年核销”的原则,由财政分几年逐步核销。考虑到不同地区的财政现状,在不同类型地区中央、省、地(市)、县财政应按不同比例承担核销份额。

一、问题

乡镇农业服务体系是我国振兴农村经济、加快农业技术的普及应用,发展绿色农业、有机农业、无公害农业的基本力量。没有一支稳定的乡镇农业服务队伍,各项农业发展措施将无从落实。过去这支队伍较好地发挥了广大农业技术人员在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但现行的农业服务体系格局是在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农业结构调整的推进,随着中国加入WTO,随着乡镇行政和事业单位机构改革,乡镇农业服务体系正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矛盾。因此,认真抓住入世后这段宝贵的过渡期,研究和调整农业服务体系发展策略,探索和加强机构改革中的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对于贯彻落实江总书记“三个代表”思想,确保乡镇农业有序发展至关重要。

当前农业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旧的格局急待转变。

由于历史的多种原因,农业服务体系长期以来以推广和服务为主,二头在外的格局和存在的队伍膨胀、机制不活、负担太重、观念滞后、竞争不力与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当前应妥善解决更新观念、更新知识和更新技术的问题。

(二)自身发展后劲不足。

经济实力的不足、创收项目的缺乏、筹资渠道的狭窄,再加上服务能力低、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低和经济效益低使农业服务体系的发展受到了限制,如何适应形势、转变职能,拓展工作领域,找准工作定位,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确保服务和创收兼得,这是当前农业服务体系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三)政府的扶持力度不够。

农业发展对投入的合理要求与现实中的低投入之间的矛盾在各地都相当突出,在这样的情况下,政府要在经费安排上给予倾斜,希望不大,因此,自身不创收,员工工资福利将得不到保障,这样也势必影响农业服务体系人员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

以上这些问题,如果不解决,将会导致农业服务网络职能得不到发挥,管理服务功能萎缩,政府的组织协调手段也会减弱。

二、对策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精神,结合本地区实际,严格遵循“三个代表”要求,搞好新形势下的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化解出现的一系列问题,笔者认为应采取的对策是:

(一)以法兴农、把握主动

贯彻“三个代表”要求,就必须高度关注中国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就必须高度重视“三农”相关联的各个环节。当前突出的要切实加强农业法、农业技术推广法的贯彻实施。要按照农业“两法”规定,注重解决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中的突出矛盾,调动和保护广大农民、基层干部和农技人员的积极性。同时要结合农业“两法”的贯彻,认识到不改革只能是死路一条,只有改革才是唯一的出路,从本地实际出发,抓住有利时机,深化改革。要依靠政策和思想政治工作,确保改革有序推进,这是目前逆境中农业服务体系争取主动必须面对的第一步。

(二)工作创新、注入活力

没有创新就没有出路。农业服务体系在新形势下变化较大,迫切需要解决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的问题,更要解决在改革中站稳脚跟、求得生存的问题。所以一定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不等不靠,主动参与,大胆创新。要抓住政府扶持农业产业化及农业龙头企业建设的机遇,搞好农业示范园区的管理、服务、经营工作。同时,可以选择有基础、优势突出的地方,组建配套服务专业队、农业中介服务组织,创办农业科技企业,在这些方面可以不分集体和个体,谁有能力谁上,从而来壮大实力。

(三)以变应变、找准位置

一成不变、墨守成规总被历史所淘汰。为农服务是乡镇农业服务体系的组织依托。只有在新形势下顺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成为政府组织农业生产的帮手;顺应农民发展生产、增加收入的需要,成为农民致富的助推器,才能在现阶段和今后一个时期内有所作为。但为农服务不能局限于单纯性的农业服务,要面向农村市场,广泛采取多元化投资机制,开展多形式服务。跳出“农”字,服务农业;跳出农业,服务农村,做大做强服务这篇大文章。

(四)服从全局、转变作风

人是事业发展的决定因素,事业成败,关键在人。因此,首先要做到下级服从上级,部门服从全局,使整个政府工作运转有序、卓有成效,这是前提。同时要做到把内部人员协调组织到集中精力加快发展上来,形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工作局面。具体要做好三件事:①建立起共同参与、整体行动的工作推进机制,围绕共同的目标,发挥不同的职能;②树立典型,弘扬先进,发挥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建立一套完整的工作激励机制,从而弘扬起崇尚先进、竞争向上的正气来;③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形成学知识、学技术、学本领的良好氛围。只有自身转变观念快、业务素质高、竞争意识强,才能在新时代的农业、农村工作中有自己的地位。同时工作中要实施能人带动效应,要用开拓型、实干型、技术型人才,这是农业服务体系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信,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只要我们乡镇农业服务体系全体同志团结一心,共同努力,做“三个代表”的忠实实践者,21世纪的农业服务人员将前途无量,21世纪中国农业的前途将无限光明。

关于吉林省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的视察报告

一、吉林省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主要情况

吉林省是农业大省,农业和农村人口都占很大比重。近年来,吉林省委、省政府围绕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战略部署,调整农村经济工作指导思想,把解决“三农”问题摆到突出位置,提出了以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中心,促进吉林省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由粮食大省向牧业大省和农产品加工业大省迈进,由单一的农业结构向二、三产业拓展和延伸的目标。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吉林省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国家公益性推广机构为主导,以农业科技教育培训机构、农业科研机构、农村中介组织、专业合作组织及其他农业企业为补充的比较完整的多元化服务体系。

委员们对吉林省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做法和成效以及在改革、创新、探索中获得的经验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这一服务体系在推进农业产业化、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现代化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为全国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值得借鉴的宝贵经验。这些经验主要是:

(一)既巩固公益性服务机构,又重视加强多元化服务体系建设。国家农、林、水、机、畜牧等服务机构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主力军,在我国农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在政府必须提供、企业不能承担、农民迫切需要的公益性技术推广服务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吉林省重视公益性服务机构的建设,建立了省、市、县、乡四级农业技术推广网络,全省有县乡级农技推广机构 3541个,人员32399人,成为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力量。比如,榆树市建立“农机110”服务中心,由农技推广中心、农机推广站、农业执法大队等单位组成,设立指挥中心,集中接待群众咨询,解答农业生产中的疑难问题,查处假冒伪劣种子及其他涉农违法案件。同时,吉林省针对农民的需求,鼓励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农村中介组织、农村经纪人等新型服务主体,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在农业服务中发挥作用,初步形成了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和各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组织为主体的服务新格局。如通化市的米业集团争取“公司+农户”的模式服务种粮农民;榆树县弓棚镇的农机股份公司集中耕作参加公司的农户的土地,并开展农业机械化耕作服务;梨树县富邦农牧发展合作社、高家农机合作社以“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解决“大市场”与“小农户”的矛盾,这些作法都取得了成功。

(二)既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又积极拓展信息、信贷、销售等新的服务领域。吉林省在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同时,拓展新的服务领域,不断完善农技推广、信息服务、流通服务、信贷支持和质量检查五大服务体系,对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的不同环节,产业分布的不同区域,发展的不同阶段,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比如,各地农技推广体系对新技术、新品种、新机具的推广应用;长春市以中国长农网为核心,建立“互联网、电话网、卫星网”三网合一,“网络信息服务、电话语音和固网短信服务、农民远程教育服务、智能化农业专家系统服务”四位一体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四平市梨树县积极探索资金互助的形式,建立合作社,组织农民集资入股,入社农民根据资金入股额享有所有者权益,并享有入股资金6倍的资助权利,大大缓解了社员临时借款难的问题。

(三)既注重发挥本系统优势,又善于借助社会资源。吉林省借助农业科研院所的技术力量,聘请专家学者到农村开展项目研究、技术培训、顾问咨询等活动,用新技术推动新发展。比如,吉林农学院牵头,吉林大学、吉林工业大学、吉林省农科院、长春市农科院等七家科研单位的25名专家学者共同组成“大规模现代化农业数学化技术应用研究与开发”课题组在榆树市弓棚镇13号村进行玉米精密播种与变量施肥试验示范,把卫星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遥感系统、农业生产专家系统等新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中,大幅度提高了农业科技化水平和农业产出效能。

(四)积极探索,推动农业服务体制改革和创新。吉林省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在机制创新中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2004年,吉林省选取东部敦化市、中部公主岭市、西部洮南市、城区长春市双阳区作为免征农业税改革试点县,把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作为乡镇事业单位改革的重要内容。2005年7月,省委、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免征农业税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实施意见》(吉发[2005]20号),就乡镇公益性推广服务机构改革提出意见。《意见》指出,要按照公益性、经营性分类管理的原则,大力整合乡镇站所。以发展社会公益事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为目的的公益性事业单位,利用国有资产为农业、农村、农民无偿服务,原则上设置两个服务中心和若干站所,即农村经济管理服务中心、畜禽防疫服务中心和农业、林业、水利、农机、计生、文化等站所。乡镇服务中心和站所实行县乡双重管理、以县为主管部门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一般实行财政拨款。这种管理体制和运作模式,有利于公益性服务组织和队伍的稳定,有利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发展和完善,有利于增强服务功能。

二、思考与建议

吉林省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进展令人鼓舞,同时也应注意到在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视察团提出如下建议:

(一)要进一步提高对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重要性的认识,继续重视和加强农业社会化体系建设。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作为国家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实施科教兴农的重要载体,在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加强和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发展农业的重要任务。

(二)要进一步巩固和强化公益性服务职能,完善各类服务,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要按照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强化公益性职能,放活经营性服务”,“对公益性技术推广工作,各级财政要在经费上予以保证。”应向吉林省那样,在乡镇机构改革中巩固公益性机构,理顺管理体制,落实经费渠道,稳定服务队伍。要加强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和推广体系建设,通过深化改革,进行组织创新和机制创新,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活力,加大对公益性技术推广的支持力度,鼓励农业技术推广组织的多元化发展,使先进适用技术进入更多农户。要加快建立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和市场设施建设,完善信息收集和发布制度,为农民提供及时准确的市场信息。此外,还要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完善服务体系建设的资金保障制度,建立健全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综合配套服务。

(三)要进一步探索构建多元化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积极引导、鼓励、扶持各类形式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农村中介组织和龙头企业等非公益性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能够满足农民不同层次的不同需求,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壮大的重要服务力量。各级政府要加大扶持力度,为他们创造发展的环境和条件,要从财政、信贷、税收上给予必要的扶持和优惠;要加强对他们的指导和扶持,帮助他们不断提高经营水平和辐射带动能力;积极探索农村信用社改革新途径,推行农村小额信贷,解决农民贷款难的问题。

(四)要进一步发挥区域优势,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委员们对长春市在发展种植业基础上发展养殖业,在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基础上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种养加一条龙、贸工农一体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这一做法走出了农业由低效益向高效益转化、农民由温饱向小康转化的新路子。同时,委员们建议,要重视对农业区域优势的研究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引导,做强做大优势产业和主导产业。

(五)要进一步重视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和使用。事业兴衰,关键在人。基层农业科技人员直接面对群众,需要帮助群众解决实践中遇到的各种技术问题,他们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当地农业发展水平。要提高农业科技人员的待遇和地位,吸引优秀大中专毕业生投入到农业技术服务事业上来;要根据区域产业特点和农业科技推广重点,对现有农业技术人员开展专业培训,通过考试考核,做到持证上岗;要加快建立健全科学的绩效考评机制和指标体系,对一线农技人员的考核,要由县业务主管部门、乡镇政府、农业生产者代表共同进行,特别要注意听取科技示范户的意见。

(六)要进一步研究加大有利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项目的投入力度,形成高效运行管理机制。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农技推广、人才培训、农机装备等对于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有很好的促进和带动作用,要重视、研究加大这些项目的投入力度。除争取增加国家财政投入外,要鼓励多元化、多形式、多渠道的投入,依靠集体经济自身积累,进一步引导农民自办、联办有利于提高整个地区生产效能的公益事业。

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是将农业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必要途径,通过农技服务体系的运转,农业技术传送到广大农民手中,并运用于农业生产中,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农业技服务体系建设关系到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大局,现就我省农技服务体系建设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 一 我省基层农技服务体系的现状:

> > 我省基层农技服务体系的基本框架为县乡村三级农业技网络,也备配了一定的人员,在农业技服务体系建设中作出了一定的努力。但是,现有的农业技服务体系格局基于计划经济体制,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农业技服务体系的对象农村和农业民的许多实际情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客观上要求农业技服务体系要有与过去有质的变化,我省的农业技服务体系在以下三方面存在着不足:一是县级农业技推广中心的农业技术人员的知识相对老化,难以满足广大农业民对半年技术的需求,满足不了农村对农业产业结构合理调整的需要。二是农业技推广网络不健全,尤其是乡村推广网络未能发挥其就有的作用,乡级农业技推广人员基本处于就付状态,既不能将本地农业生产的技术状况真实反映出来,更不能创造地解决生产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仅仅起传声筒的作用。村级农业技网络几近瘫痪,偶尔只是村干部挂挂名而已,在农业技术与农业民之间出现了断层,农业技推广工作发挥不了就应有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是推广程序有较大的欠缺,尤其是示范环节薄弱,一些先进的农业技术没有通过示范阶段就运用行政手段去推广,部分农民没有真正接受,结果未能产和经济效益,有些还出现负面影响。

> > 二 成因分析:

> >

1、知识结构老化,更新步伐较慢 > > 目前,县级农技推广中心的技术人员有80%以上是八十年代毕业的,不到20%中九十年代毕业的,由于历史原因,在学校里所学到的知识大部分仍是七十年代的知识,而且暗以粮食生产方面的知识为主,经济作物方面的技术寥寥无几,只能适应于以粮食生产为主的农业生产结构。由于经费问题,农技人员绝大部分未接受过其他系统培训,知识得不到更新,对农民的指导难以落到实处。

> >

2、农业经费不足,工作安于现状

> > 大部分乡农技人员年龄偏大,观念陈旧,安于现状,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有些植保员甚至连害虫、病斑也看不清,更不用说去田间调查,乡级中心工作繁杂,农技人员被频繁地抽调于其他工作,无法保证从事农技工作的时间,农业经费不足,县乡农技部门无力去进一步完善农技服务体系,个别县还取消农技推广中心工作人员的公务费,有的甚至将农技推广中心划为差额拔款单位,不足部分要求农技中心自行解决,村级经济匮乏,无力顾及农技服务公益事业,村级农技推广工作台出现空白,成为农技推广工作的“瓶颈”。> >

3、推广程序欠缺,往往急功近利

> > 农技推广的三步曲试验、示范、推广是以实践中总结出来又被实践所证实的科学推广程序,缺乏任何一个环节都有可能造成经济损失。在县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中主要是搜集人推广别的地区成熟的农业技术,看其能否适应本地的条件,能否被广大农民所接受,能否转化成农民的自觉行为,农民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心理素质普遍较差,从理论上接受一项新的技术较困难,需要手把手地教,通过实践去教,另一方面农民微薄的收经不起一丁点风险,没有百分之百的把握,让农民看得见实惠,真正理解和接受新技术,大部分农民宁愿因循守旧,有些新技术忽视了试验示范阶段,结果适得其反。> >

三、健全农技服务体系的对策

> >

1、更新知识,满足需求

> > 针对农技不员的知识结构老化的现状,的更新农技人员知识作为健全农技服务的重点来抓,与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联姻,有计划、有组织地提高农技人没知识水平,使农技人员能真正掌握最新的农业科学知识.走自学为主,受训参观相结合的道路,为农技人员提供一整套能代表最新农业实用技术的书籍,组织严格的考试,将考试成绩与职称联系起来,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农技人员,为农技服务体系发挥作用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切实满足我省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需求。

>

2、深化改革,健全网络

> 现行的农技推广网络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下农技推广,要从根本上改革农技推广网络,重点完善村级农业技推广网络,在政府不增加开支的情况下,理顺县、乡、村推广部门的关系,推广物化技术,实行物技结合。每个村备一个农技员,赋予其农资经营、农技推广的权力,在县、乡农技推广部门管理下开展和推广活动,其经营利润作为农村推广报酬,既可使农村推广网络通畅,解决农村服务体系中的“瓶颈”问题,使农业技术传授到农民手中,又不增加政府财政负担,有利于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一是政策可行,国家已经赋予了县、乡农业三站的农资经营权,虽然没有明确村级农技员可否经营农资,但在现行的农资供应网络中,每个村都设有代销点,实质上是经营农资,而从业人员处无序状态,农技水平得不到保证,村级农技员享有农资经营权不违反有关政策,属“打擦边球”行为。二是技术可行,很多农业新技术是以物化技术的形式表现出来,在推广含新技术的农资产品的同时,也推广了其所含的新技术。三是效果可行,村级农技网络的建立,将会极大地推动我省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以防治水稻害虫稻飞虱为例,使用新农药吡虫啉可有效地控制其为害,在物技得不到有效结合的县市,农业部门推广新农药,而农资经营部门因经宫风险不敢大量进货,造成有方无药,新农药不能大范围推广,从而造成损失。在实行物技结合的县市,农业部门可以及时了解新农药的性质,能有针对性地调入对路农药,在较大范围内推广使用新农药,从而提高农业生产力。

>

3、建立试验园区,重视试验示范

> 在县、乡农技推广部门建立固定的试验园区,使引进的新技术得以进一步验证,同时为大面积推广积累经验,县、乡农技人员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放在试验园区,不断引进新技术,不断试验示范,做给农民看,在充分示范的基础上,结合市场行情和我省实际,运用适当的引导,以大面积推广,确保农技推广落到实处,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逐渐改变农民的观念,形成“引进技术――中心试验园区――乡镇试验园区――村级农技推广――农民――农业生产”的农技推广新模式。> >

第二篇:加快西安市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

加快西安市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

作者姓名:李宁 刘君 任晓姣 史册 单位:西安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中心

单位英文名称:Xi'an Center for inspection and monitoring quality and safet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通讯地址:西安市莲湖区西二环193号502室 电话:*** 邮编:710077 中文摘要:农业社会化服务是农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也是现代农业区别于传统农业的重要标志。本文通过对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进行分析,针对西安市农业社会化服务在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笔者的建议。关键词:农业社会化 生产力发展 重要标志 分析 建议 Thought on Speeding Up Construction for Socializd Service System of Agriculture Abstract: Agriculture socialization service is resulted from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growth and also serves as an important symbol to differentiate mordern agriculture from traditional agriculture.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status and problems of agriculture socialization service and also gives proposals to solve problems occurred during 作者简介:李宁(1985-),男,陕西咸阳人,技术员,研究方向: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经济。

practice of the system in Xi'an.Key words: agriculture socialization; productivity growth; important symbol; analysis, proposals近年来,党和国家始终将经济建设作为各项工作的重点,而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要确保我国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业产业的不断进步,所以建设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成为我国当今农业的重点项目,也是社会主义集体组织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是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繁荣的必由之路,是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力保障。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概念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质上是在现代市场经济发展下,由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农民经纪人、龙头企业等公共服务机构在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和产后组成的综合配套服务的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所取得的成绩

随着近几年一些强农惠农政策的出台,农业产业化经营成为农村体制改革中的重大创新。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农业产业化经营稳步发展,竞争力显著增强,先进科技成果建设现代农业得到了有效应用,政府扶持、龙头带动、农民参与、中介组织服务的新机制有力推进,形成了规模扩大、领域延伸的新格局,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取得了显著成效。

2.1 初步实现了小生产与大市场对接

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业生产是一个包含众多生产环节的复杂过程,并且市场经济中的农业生产需要现代农业技术和可靠的农业信息做保证。然而,从目前国内农业的发展来看,单个农户的生产经营仍然占市场的主导力量,所以相关农业部门已经在各县、乡、村积极组建和完善相对应的农产品协会、供销社等组织,统一生产、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统一指导和统一协调,在农业生产的每个环节来充分保障农民的自身利益。

2.2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多方位为农民提供服务 21世纪是信息时代,同时信息也是关系着农民在市场化的格局中能否掌握主动权的关键因素。目前,西安市农业委员会已经在条件成熟的乡村成立了农业信息网络中心、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农业培训中心等部门,并且加强各机构、各组织之间的协调,切实做好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

在西安市现代化农业生产经营中,农业信息网络中心充分得用网络信息平台、广播电台、农技110电话服务等积极为农民提供技术、产品、就业等信息服务,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引导他们及时把握市场脉搏,提高他们的市场应变能力,同时还为农民及时地传达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特别是涉农政策,提高他们的政策把握能力;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要负责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及应用,做好农业宣传,实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及时做好当地的天气预报工作,保证农民增效增收;农业培训中心主要负责对农民进行技能的培训,按照农民的建议和需求有针对性的开展培训,突出重点,丰富内容,提高培训的效果,做到学为所用,学以致用,保证农民顺应新时代发展的需要。

2.3 在实践中形成了以“大型企业+协会+农户”的模式 采取这种形式以企业为“龙头”,由企业负责购销,协会负责技术,农户负责生产,企业与协会、农户有比较稳定的买卖合同关系,同时降低了成本,也有不少的企业逐渐开始将业务扩展到加工、贮藏、包装等配套项目,从而达到了三方共同获利的目的。

4、利用科技示范园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从2002年以来,西安市十大涉农区县都在土地治理项目建设3000至5000亩精品示范园,例如周至县到目前为目有机猕猴桃种植面积达到15万亩,成为全国最大的猕猴桃生产基地,远销日本、东南亚、西欧等国家。未央区、雁塔区大力发展观光、旅游农业,建成了万亩桃园和生态示范园。阎良区在新兴、关山两个项目区大搞种植业结构调整,建成万亩甜瓜基地和无公害蔬菜基地,成为闻名全国的“甜瓜之乡”和全市最大的蔬菜基地。

5、利用农村经纪人搞活了农产品流通

在农业生产的一整套环节上,销售问题一直是农民的最

大困扰,农村经纪人对帮助农民及时将农产品推向市场,为农民提供生产和技术信息,解决农民的盲目种养起到了重要作用。例如西安阎良区现有农产品经纪人677人,占全市31%,全市十大杰出农产品经纪人中阎良就占3名。阎良近几年瓜菜果奶发展的如此快速,这些经纪人起了很大作用。2010 年上半年,全区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 4959 元,同比增涨 16.5%。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几点建议 3.1 进一步加强农业社会化专业服务项目

现阶段的农民对农村社会化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就一些地区的农业生产服务只局限于统一提供良种和栽培技术、统一灌溉等少数项目,内容单一,远远不能满足农民在整个生产环节上对服务的多种需求,同时由于农民的法制观念与自我防范意识普遍较低,应进一步健全在经济鉴证类、技术类、信息类、经纪类、担保类、人才和劳务等方面服务的组织,从而保证农民的合法权益。此外,要鼓励组织体系健全、服务功能齐备、经营效益突出的服务组织为农民开展更多更广的服务, 充分发挥各级各类服务组织的整体效应。

3.2 培养和吸收优秀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人才

西安市要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建设好四大板块,十条产业带、五条龙型产业链,完成201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万元大关,提前五年翻一番,率先将农村建成可持续发展 的战略支撑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宜居区、西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样板区和全省城乡协调发展的先导区的奋斗目标,就必须依靠一支建设一支具有专业知识、留得住、用得上、素质高、技能强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作为科学致富的导航员,将技术、信息、服务带进村,带进户,带进田间,发挥社会化服务体系中人才在农业第一线作用。

3.3 积极完善农业信息网络站点

村级服务是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基础层次,是把乡以上服务落实到千家万户的桥梁。近几年农村信息不断在改善,在一些重点村也成立了农业信息网络站点,但是相对于农民的信息需求还是远远不够,这就要求农业信息网络站点加强对农村信息网络的及时发布更新,充分利用网络进行各种培训,对于农民所提出的问题能够及时准确的在线做出回答,保证每户都可以及时得到最新信息。同时,发挥各专业协会和合作社的作用,强化其组织服务功能,“初步建立以政府职能部门服务为主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骨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主体、镇村集体合作组织服务为补充的新型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和现代农业建设提供高效、优质服务。”

3.4 确保农业社会化服务资金投入

农业社会化服务是由公益性服务项目、半公益性服务项目和私人产品服务组成,而其中又有不少是亏损服务,因此,如果缺少相应的经费来源,是难以维持的。因此,为保证整个服务体系能够正常运转,一方面各级政府应该加强对应服务领域、项目的资金支持,同时应立法制定落实各类完善的惠农政策。另一方面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加强农村信贷体系,在利息上给予优惠照顾,为农民开展农业生产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

3.5 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农业保险的发展

促进现代农业的稳步发展,必须建立在农业保险不断完善的基础之上。当前,由于农业行业本身所具有的基础地位以及高风险性,决定了农业保险需要以政府主导或者专项补贴的形式推进,积极探索创新农业保险业务机制和扶持模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保证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

3.6 建立健全各种新型农业服务模式

在现在农业生产模式中,“公司+农户”是比较普遍的一种模式,还有包括“公司+协会+农户”、“协会+政府部门”、“能人+农户”等多种,这些模式的共同目的都是为了农民增收而服务,当然由于各地区实际情况存在差异,部分服务模式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要加速西安都市化现代农业的发展,就必须进行农业产业经营的组织创新工作,以农产品供应链理念和模式来构建新型的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在时间上重新规划农产品和相关企业的供应流程;在空间上重新规

划农产品生产、加工和营销的分布;在经营上对技术、服务、生产、加工、销售等资源统一集成一个整体,重点扶持发展具有一定规模的“公司+基地”、“公司+农户”和“市场+企业+农户”的龙头企业,使其形成比较完整的农业产品产业链条。

总之, 社会化服务体系是社会化协作下,农业产业发展的必然结果, 现代农业的高速发展离不开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目前应根据需要和本身的能力,坚持一体化服务方向,不断扩展农业服务项目,把商业、科技、加工、金融等和农业结合起来,将农业生产本身同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联成一体,共同经营和发展,为农户提供综合、系统、优质的服务。参考文献:

1、陈维波.加快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初步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07(11):182-184

2、程富强.张龙.关于完善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思考.【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05(2):16-19

3、西安市都市农业资料汇编,西安市农业委员会,2006.10 8

第三篇:加快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思考

加快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思考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要加快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从我市“三农”发展的实践看,建设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既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客观要求,更是巩固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必然选择。本课题试图在深入调查我市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的基础上,研究分析发展中存在问题和困难,提出加快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目标、任务和对策建议,促进我市现代都市型生态农业的发展。

一、加快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意义重大

(一)加快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是巩固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重要任务。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逐步确立形成的被证明了是行之有效的我国农村现行的基本经营制度。但是,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推进,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经营,显现出难以采用新技术、引进新品种、吸纳新装备的弊端,也无力搞好涉及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的生产经营活动,更无法避免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从土地经营来看,我市规模化经营比例偏低,到2011 1 年底,共流转土地73.14万亩,仅占家庭承包经营面积的30%,全市仍有近70%的土地在实行单家独户式的小规模经营。如何促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分散的小农家庭经营如何实现规模效益?传统农业如何走上现代化道路?是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家庭经营要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的方向转变、着力提高集约化水平,统一经营要向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的方向转变,着力提高组织化程度。要实现这“两个转变”,就必须建立健全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把一家一户小生产从全过程的生产经营束缚中解放出来,享受社会化服务提供的现代物质装备、先进科技、先进管理方式带来的好处,把有限的资金和精力投入到自身擅长的某个生产经营环节中去;再造新型社会化服务组织与农户之间的双层经营机制,促进统一经营服务的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发展,进而丰富新时期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内涵。

(二)加快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是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内容。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集食物保障、原料供给、资源开发、生态保护、经济发展、文化传承、市场服务等于一体的多层次、复合型的产业体系。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深入推进,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和工业大量转移。同时,农业内部分工分业加速,与二、三产业的结合更加紧密,工业化、城市化的理念、方式广泛应用于农业科研、生产、加工、流通、营销等各个环 2 节。在高度分工分业的产业链上,每一个环节都为另外一个或多个环节提供支持服务,要求各环节之间紧密协作。目前,我市农业产业分工协作度不高,仍以生产经营主体自我服务为主,农业信息和流通服务不足,农产品滞销事件时有发生;农业产业体系较为脆弱,要素市场化滞后于产品市场化,要素市场(包括物质资源投入、劳动力投入、管理要素投入、中间环节外包)的不完全竞争与产品市场的完全竞争很不相适应。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农业服务业不发达所致。只有建立健全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才能提供专有所长的的各类服务,才能不断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拓展农业产业领域,提升农业产业 竞争力。

(三)加快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推进农村改革,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积极推进农村改革,初步构建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机制。2008年4月,被列为省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市后,我市启动实施以优化土地使用制度为核心的“十改联动”,深入推进了现代新市镇和城乡一体新社区建设,着力把嘉兴建设成为体制机制较活、统筹水平较高、带动作用较强的统筹城乡发展先行区。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的加速推进,目前,全市农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已降至5%,80%以上的农村劳动力实现了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就业,全市只有不到6%的农民完全依赖并 3 从事于农业,“农民二代不再是农民”、“老人农业现象”日益显现。与此同时,我市城市化水平仅为50%多,严重滞后于工业化,农村“松、散、脏、乱、差”现象仍较突出,新农村建设、农村道路、供水、供电等等基础设施建设成本较高。加上土地使用制度、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的束缚,农业小规模兼业经营、比较效益不高,土地分散经营、产出率低,农村宅基地闲臵等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破解,严重影响了嘉兴现代农业发展、农村新社区建设以及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已成为制约城乡一体化的突出瓶颈。发展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有助于把农民从土地束缚中解放出 来,加快农村集聚步伐,促进“两新”工程建设。

(四)加快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是“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稳定粮食生产,推进产业转型、促进农民增收”,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型生态农业,农业经济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农业产业在改造提升中得到巩固创新发展,粮经比例达到了60:40,产业效益显著提高。粮食生产保持稳定,连续三年被评为全省粮食生产先进市;主导产业蓬勃发展,基本形成了蔬菜、果品、畜牧、水产、蚕桑、食用菌、花卉苗木七大主导产业;产业功能不断拓展,农业的生产、生活、文化、旅游等功能得到较好发挥;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产业,不断提升壮大农业经营主体,农民收入连续8年位居全省首位。但是,农民缺技术、缺信息、缺资金的情况还 4 比较明显,农业打品牌、拓市场的能力还比较脆弱,农业效益总体偏低、农民持续普遍增收越来越困难。解决这些问题,亟须加快建设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解决产供销各个环节效益低下的矛盾,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服务保障。

(五)加快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举措。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增强市场竞争力为中心,以发展现代都市型生态农业为主线,以“五个一百”示范工程建设为主平台,以精品精致为取向,以生态高效为目标,积极构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生产体系、服务体系和保障体系,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农业经济转型升级,是我市“十二五”现代农业发展的总目标。随着现代农业专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需要运用更具体的经济手段来指导农村经济工作。而政府的指导行为,是要以指导性的政策意见和经济手段为主对农业生产进行间接调控,而非采用指令性计划和行政力量进行直接干预和大包大揽,这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规律,也是加快构建现代服务型政府的必然要求。当前,政府管理农业效率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由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不到位,政府要经常直接面对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导 致履行公共管理和服务职能中经常出现“越位”或者“缺位”现象。建立健全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有助于转变政府职能,政府在服务体系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通过抓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鼓励和引导合作化、市场化服务组织发 5 展,使社会化服务组织发挥最大作用,为农民提供直接、有效的服务,保证农村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我市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我市以农业服务提升行动为抓手,健全服务组织,丰富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机制,发展服务产业,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

(一)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日益加强。初步形成了公益性、合作型、市场化,分工协作、多位一体的社会化服务网络体系。一是建立健全了农技推广和公共服务体系。建成以市级农技推广组织为龙头、县级农技推广组织为重点、乡镇农技推广组织为骨干的农技推广服务网络,在农业科技引进、试验、示范、推广中发挥了主力军和主渠道作用。全市现有农技推广机构200个,其中市级4个、县级77个、镇(街道)119个,共有农技推广人员1643人。共建县级“三位一体”农业公共服务机构28个,服务人员699人;建立乡镇“三位一体”综合站62个,服务人员907人;新建村级“三位一体”农业公共服务站点837个,服务人员2863人;建设科技示范户6679个,乡土人才19060人。全市7个县(市、区)已全面完成责任农技推广制度建设,已聘任首席专家79人,聘任农技指导员387人;全市66个镇(街道),全部完成了责任农技制度建设,共聘任责任农技员1027人。二是培育壮大了农业经营主体。实施“亿千”龙头工程和“百个农业龙头示范企业”建设工程,引导和鼓励 6 农业龙头企业通过联合兼并、资产重组、外资嫁接、品牌打造等途径,做优主业,做大规模,做强实力,增强带动能力。全市各类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近500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199家,其中国家级4家、省级26家,年销售额超亿元的龙头企业有35家。许多企业建立了研发或推广机构,农业龙头企业通过订单、指导、合同等方式,带动广大农户和生产基地加强良种、技术推广和标准化生产。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壮大工程和“百个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建设工程,大力推进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引导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积极探索土地折价入股建社等新途径,并示范带动广大社员和周边农户,促进先进技术推广运用。全市带动力较强的合作组织总数达到731家,带动农户占农业生产户数的61.5%,其中规范化农民专业合作社达488家,产值超千万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64家。健全村级组织,全市896个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全部按照规定程序选举产生组织机构,承担农业农村生产发展与服务职责。农民的合作化服务在农业生产经营中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主体性作用。三是组建发展了专业协会和专业队伍。目前全市已建立各类农村专业协会(包括行业协会)200多个,参会人数12万多人。已建立市、县二级农技推广基金会8个,基金总额1000万元以上,每年投入农业科技项目资金达100万元以上。已形成由10728名村级农技员、10175名农业科技示范户和2.3 万农村种养大户组成的农 7 民科技队伍,各类市场化的服务在建立示范基地、开展技术推广和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内涵不断拓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已初步形成了包含农技推广、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金融保险等的全方位 服务,触及了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的全过程。

1.加强农技推广力度,农业生产服务有大发展。一是大力开展农业“四新”技术推广应用。“十一五”期间,全市引进农作物新品种3000多个次,良种覆盖率达98%以上;推广水稻直播技术、单晚五改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农药减量增效技术;推广形成种养结合、生态养殖、稻鸭共育、“猪--沼--作物”等一批农作新模式;落实购机补贴政策,大力推广先进适用农业机械,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70.3%。二是大力开展全程农业生产服务。推广生产环节的“田保姆式”、“全托式”服务模式,全程代理农民作业,实施统一品种布局、统一栽培管理、统一植保防治、统一机械施肥、统一机耕机收,实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将服务领域逐步向品牌营销、产品加工等领域扩展,服务更加广泛,功能日益拓展。三是全面加强农民培训。围绕“培训农民、提高农民、转移农民、富裕农民”,开展大规模培训工作,全面提升农民科技素质和就业竞争力。2008年以来,累计开展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33.71万人次,其中转移就业技能培训8.87万人,实现转移就业6.81万人。四是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化。制定各类农业标准385项,初步 8 形成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省市县地方标准相配套,环境标准、产品标准、技术规程相衔接的农业标准体系。加大标准实施,建立标准化基地180多个,面积120多万亩,通过省级标准化示范项目验收40个。加强质量认证,建设无公害基地110万亩,绿色食品200多个,有机食品47个,农产品品牌2000多件,省级以上名牌、著名商标60多个,数量和规模位居省内前列。

2.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水平有新提升。一是严格动物疫病防控。建立防控指挥机构,市县两级均成立了由政府分管领导任指挥长的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指挥部,建立防控责任制度,开展目标管理考核,建立防控工作计划,确定防控工作重点,全面开展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和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网格式体系。二是严格植物疫情防控。构建严密的有害生物疫情监测网络,落实重大植物疫情阻截带建设方案,确定重点阻截对象,设立疫情监测点69个,采用GPS全球定位系统进行定位,由专职植检员负责,定期观察记录涉及粮食、建立档案,做到疫情“早发现、早报告、早阻截、早扑灭”。三是严格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成立市、县两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办公室,初步建立了系统内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立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源头监督管理责任机制,出台《嘉兴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见》,制定《嘉兴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源头监管责任制》,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建立和完善监测通报制、公示公告制、9 工作奖惩制等制度,落实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初步形成以市、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机构为主体,涵盖农产品生产基地和销售市场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在各次农产品质量抽检中,合格率一直在全省保持较高水平。

3、强化市场信息发布,农产品流通工作有新发展。一是强化农业信息服务。发挥农业门户网站和农民信箱的主平台作用,提供政策信息、市场动态、行业发展趋势等宏观、全面、权威信息服务农业生产。全市农民信箱注册用户达22.3万户,建立农技部门、涉农企业、种养大户等7大类21个专业通讯录,收录主体15665家。累计发布买卖信息29.7万条,公共信息9.6万条。仅2011年,农民信箱网上农产品交易额1.7亿元,日均成交额46.6万元,成为“永不落幕”的农博会。此外,《农村信息报》、《嘉兴日报》“新农村”版、《农经之声》、《阿秀嫂说三农》、《走读新农村》等,已成为发布农业政策、技术、市场、生产等信息的主渠道。二是强化应急信息管理。建成启用农业应急指挥视频系统、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海域使用动态监视监测管理系统、动物防疫及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农机综合信息服务系统、粮油综合信息服务、现代农业地理信息系统。与市移动公司合作开发“IVR”系统,123位农技专家通过手机坐诊,随时随地“有问必答”。三是强化农产品流通领域建设。建成嘉兴水果市场、嘉兴蔬菜批发交易市场为龙头的农产品集散、批发市场体系。据统计,2011年,水果市场累计 10 销售农产品(果品)119万吨,实现交易额58.6亿元;蔬菜批发市场累计销售蔬菜50多万吨,实现交易额超20亿元。建立嘉兴市农产品展销配送有限公司,开设“天天农展会”门店,构筑了本地优质农产品“从田头到餐桌”的绿色通道,为区域优质农产品展示展销营造了平台。此外,通过横向联合合作,建立了杭州浙江农博中心嘉兴展示展销厅、上海西郊嘉兴农产品直销中心等新型农产品流通渠道。

4、强化农村金融服务,支农惠农力度有新加强。制定出台《关于推进金融支持统筹城乡发展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有效营造金融支农政策环境。加大对农业贷款的支持力度,截至2012年6月末,全市农林牧渔业贷款余额73.2亿元,同比增长39.2%,农户贷款225.7亿元。针对农业发展中的各类金融需求,创新融资产品,如嘉兴银行的“苗木抵押贷款”,平湖合作银行的“金土地抵押专项贷款”、海盐联社的“农钻通贷款”,桐乡联社的“助业通贷款”等,有效解决了农业发展中的融资需求。开展信用镇、村、户评定,截至2012年6月底,已评定信用户256714户,占全市总农户数的39.31%;信用村489个,占全市总村数的57.73%;信用镇10个,占全市乡镇数的17.24%。深化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改革,设立村镇银行2家,资金互助社1家,小额贷款机构18家,有效缓解了农村资金的需求压力。

(三)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机制创新不断深化。一是创新政策扶持机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支持和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发展农业龙头企业,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完善市区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关于实施“五个一百”示范工程加快推进全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意见》等多个政策文件,市财政持续加大了对农业的扶持力度。二是创新平台建设机制。积极探索土地流转机制,通过建立土地流转平台、土地整村整组流转、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开展粮食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组建粮食生产合作社等创新举措,加快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在全省率先建成覆盖县镇村三级的土地流转服务网络平台,所有县、镇、村均建立了土地流转服务组织,全市7个县(市、区)全部建立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委员会。制定《关于组建嘉兴市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进一步促进农村合作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率先在全省组建市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简称农合联),市、县(市、区)、镇(街道)三级农合联组织组建率达100%,共有会员2000多个,推进了生产、供销和信用“三位一体”的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在全省创新开发并启动了“农机服务直通车”,粮食生产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了70.3%,其中晚稻机收率达到了92%。三是创新产销对接机制。设立“天天农展会”,推行电子商务营销,建立了农博网、兴农食品专营店网上交易系统等电子商务网络,创新与发展农产品流通服 12 务模式,为我市农产品走出嘉兴拓展了更为广阔的市场。四是创新金融服务机制。率先探索省级人行与地市政府合作模式,在全国率先推出农村住房抵押贷款、农村党员扶助贷款、排污权抵押贷款和“农钻通”、“金土地”农村流转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在全省率先试点农村住房臵换担保贷款、农村青年创业创新贷款。至2011年末,土地流转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余额6903万元,农村住房抵押贷款余额3408万元,农村住房臵换担保贷款余额2437万元,农民建房配套贷款22464万元。

三、我市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我市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在推进农业转型升级,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从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现代农业的要求与农民的需求来讲,仍然存在不少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从组织体系方面:一是各级政府对发展社会化服务组织的认识不够深,对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重视程度不足,尚未制订比较系统的促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意见,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与嘉兴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水平还不相匹配,与沿海地区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要求还相去甚远。二是管理体系不完善。从社会化服务体系管理的层面来讲,因涉及多个系统、多个部门,缺乏一个牵头部门来统盘谋划,农业生产经营的服务存在各自为战的分割局面;从服务体系内部来看,存在职能与机构不相匹配的现 13 状。尤其是动、植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及农产品质量检测机构缺失,队伍力量严重不足。三是市场化的服务发育机制不全,农业服务人才短缺。随着农业社会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专业人才结构性短缺、基层一线专业技术人员缺乏和知识技能老化,已成为制约我市农业发展的瓶颈。产中技术人员多,产前和产后人才短缺;知识陈旧的技术人员多,农业高科技人才断缺;到农村镀金的多,真心实意服务农业的少。四是要素制约因素凸显。由于各种原因,社会化服务组织的设施用地问题,一直得不到有效解决。农业融资难的“老大难”问题,也严重制约了社会化服务组 织的发展。

(二)从服务体系方面:一是服务体系发展不平衡。服务主体规模较小,组织带动能力不强。据统计,2011年全市农业服务业产值仅占农业总产值的3.8%。其中物流和商贸业占全市农业服务业总量的70%左右,而科研服务、信息化服务等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广的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二是注重产中服务,忽视产前和产后服务。随着市场化和农业劳动力转移,对产中服务的需求量增长较快,多数服务组织将农业服务的重点放在耕种、植保、防疫、排灌、收获等环节上,但对产前的信息采集和产后销售关注不够,导致产前信息不充分,产后储运、销售等环节保障不健全。三是农产品市场信息网络不健全,政府不能提供多层次的农产品市场信息,农户往往靠经验及过往信息来判断市场,很可能与市场需求相悖,导致农 14 副产品产量及价格大起大落。四是农业保险服务滞后,无论从农产品保险的品种,还是保险赔付过程来看,都无法解除农民在农业生产上的后顾之忧,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性的转变。

四、加快推进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推进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现代化嘉兴和创业创新城、人文生态城、和谐幸福城建设的目标,进一步解放思想,强化政策支持,创新服务平台,整合服务资源,着力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统筹城乡改革发展、建设生态都市型现代农业提供服务保障。

(二)主要目标:到2015年末,加快构建以“三大服务平台”(公益型服务、合作型服务、市场型服务),“五大保障措施”(组织保障、政策保障、人才保障、风险保障、信用保障)为主要内容,力争实现管理体系基本健全,服务组织相对完善,服务平台全面整合,服务机制全面创新,政策环境不断优化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三)工作原则:一是坚持政府主导,注重整合完善功能,按照规范化提升、系统化整合、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的思路,进一步健全完善农业公共服务组织体系,着力巩固扩大公共服务组织建设成果。二是坚持农民合作,注重强化带动功能,以提高农民自我服务和带动服务的组织化程度、产业化水平为目标,着力提升发 15 展合作经济组织服务能力。三是坚持多方共建,注重健全市场体系,以农业企业为龙头、专业市场为平台、经纪人(经销户)为节点,着力推动各类市场服务主体蓬勃发展。四是坚持统筹结合,注重联合协作,着力创新社会化服务平台整合机制。

(四)工作重点

1、着力构建公益型服务平台。一是完善农业公共服务组织体系。进一步健全完善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三位一体”基层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实现县、镇、村三级全覆盖。推进组织、责任、保障、培训、考核激励、技术支持和项目实施管理等七大机制建设。公共服务组织全面实行定岗定责,充实农技队伍力量;加强制度建设,强化农业公共服务目标管理;支持服务人员到农业高等院校进修深造,鼓励大学毕业生充实服务队伍;建立农业公共服务队伍与农业“两区”对口联系制度,实现“两区”建设农业公共服务全覆盖;加大对公共服务设施、科技试验示范、队伍能力建设等的投入,并注重整合功能,切实提高公共服务组织运行质量。二是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市级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健全农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完善和规范市场准入制度,切实落实农产品生产、收购、储运、加工、销售各环节的质量安全监管责任。特别是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合作农场等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内,要通过培训、检查、督导等有效手段,树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建立农业生产记录档案,加强农 16 产品安全的自律检测,在源头上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三是完善农业气象服务体系。重点建设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测预警、农业气象保障服务系统。四是完善农村信息综合服务体系。整合信息资源,强化涉农部门之间农业基础信息实时交换和共享,形成服务便捷、功能完善的农业网站体系。

2、加快推进合作型服务平台。一是加强合作型服务组织建设。按照《浙江省村经济合作社组织条例》规定,加强村经济合作社组织建设,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力,针对一家一户办不了、千家万户办不好的内容,着力构建村级集体组织的统一服务平台,发挥村级统一服务功能,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依托产业分布,积极培育服务型农民专业合作社,着力构建合作型服务平台。强化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和提质发展,80%以上的合作社达到规范化建设要求,探索在服务型农民专业合作社之间的联合。深入实施生产标准化、管理规范化、经营品牌化、社员技能化、产品安全化“五化”建设,全面提高合作社对社员生产作业环节的统一服务和标准化推广水平,基本实现农资和产品对社员的统一供应和销售,充分发挥好合作服务功能,用好合作制度。二是拓展合作型服务内容。着力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粮食、畜牧业等生产作业环节外包服务业,提升发展农资供应服务业,推广发展农产品仓储物流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服务业,培育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服务 17 业。在粮食生产上,全面推广以机耕、机插秧、机收为核心的劳动力替代型生产环节外包,加快发展代育秧、植保统防统治、机烘、初加工及包装等技术替代型生产环节外包,最终实现全生产环节外包化的粮食规模经营。在畜牧生产上,重点推广统一供精供种、统一饲料配送、统一畜禽排泄物收集处理并利用、统一产品销售等环节的外包,改变千家万户的饲养模式,推进生态化养殖。三是创新合作型服务手段。创新经营机制,积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兴办加工业和物流业,做粗拉长合作社产业链,形成“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基地+社员”的生产经营模式;指导开展兼并重组、与企业投资合作等形式,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向规模化、集约化、高端化发展,提高区域影响力、市场占有率和产业化经营水平、合作化带动能力。

3、提升发展市场型服务平台。一是加强市场服务主体建设。建立以农村经纪人(营销户)为基础、各类专业市场为载体、农业龙头企业为骨干的市场服务网络,构建市场型服务平台。坚持多方共建,注重健全市场体系,着力推动各类市场服务主体蓬勃发展。以农业企业为龙头、专业市场为平台、经纪人(经销户)为节点,加快发展市场化服务。二是加强农村金融服务。完善农村金融服务机制,建立扶贫小额信用制度,实施农户小额贷款,帮助低收入农户发展生产、自主创业、增加收入。探索“订单农业+信贷”、“公司+农户”、“公司+中介组织+农户”、“公司+专业市场+农户”等信 18 贷模式,促进优质高效特色农业加快发展。拓展涉农贷款的抵质押物范围,积极发展应收账款、特许经营权、仓单、存单等各种权利的质押贷款和大型农用生产设备抵押贷款,推进林权抵押、海域滩涂使用权、股权、专利权和商标专用权质押、农民住房和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等进行抵押融资的有效途径。改革和创新内部信贷管理制度,优化审贷程序,简化审批手续,加强信贷队伍建设,鼓励信贷员下村入户提供金融服务;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提高中间业务的服务效率和质量。三是加强农产品流通服务。鼓励组建全资公司或配送公司,发展服务组织与生产基地和专业合作社对接的订单生产,设立单品种专柜或多品种专区营销方式。在居民区设立农产品代订代销“放心店”,发展批发市场市外代理业务。引导物流配送企业投资建设农产品低温仓储设施和配臵冷链运输设备,指导配送企业逐步建设成为集配送、仓储、冷链运输等于一体的综合物流服务企业。发展一条龙流通服务主体。建设鲜活农产品预冷、整理、加工、集货等设施及冷链物流系统,改善农产品经营环境,增强农产品抗风险能力和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加大农产品经纪人培养力度,壮大农产品营销队伍,加快组建农产品经纪人协会。加强区域特色农产品品牌整合与培育,帮助相关市场主体开展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认证,创建农产品知名品牌;对已注册品牌,要利用供销系统的农产品集散、批发交易市场平台,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品牌影响力,提高农产品进入市场的竞争能力。

(五)保障措施

1、强化农业社会化服务的组织保障。加强对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组织领导,出台加快推进全市新型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意见,将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绩效纳入对各级政府新农村建设工作目标任务考核。建立由市政府分管领导为召集人,市农办(农经)、发改、工商、财政、税务、水利、国土、气象、供销社(农合联)、电力、交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金融等部门为成员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定期或不定期研究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中的有关问题,不断推进我市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2、强化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政策保障。一是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各级财政每年在预算中安排专项资金,从服务组织培育、服务内容拓展、服务设施购臵、服务效果提升等方面对各类服务组织进行奖补,特别要鼓励以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牵头组建服务性组织。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加快推进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大对农业“两区”基建配套的投入。着力提高公共财政均等覆盖农村公益事业建设的广度和深度,对跨村以上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要由公共财政投资建设。深入实施村级一事一议筹资筹劳财政奖补政策,对于户外村内的公共设施建设,根据受益人口,积极推进筹资筹劳、村集体投入、社会捐助和各级财政奖补相配套的投入新机制,确保资金投入不留缺口。二是实行税费减免政策。认真梳理农业生 20 产经营和服务相关税收,实行税收减免优惠政策。对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为农业生产提供农业机耕、排灌、病虫害防治、植物保护、农牧保险服务和相关培训业务以及家禽、牲畜、水生动物的配种和疾病防治等服务性收入免征营业税,种子、化肥、农药及农产品等统购统销行为免征增值税;扩大免征所得税的农产品初加工范围,并明确界定产品分类、细化产品目录,解决农产品精深加工“高征低扣”问题,统一进销项税率。对农业龙头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所发生的研发费用,据实税前扣除并按照有关规定加计扣除优惠政策。对具有专项性用途的财政性扶持资金,作为不征税收入。提高农产品出口退税率,完善退税手续,明确退税办理的程序和时限,加快退税速度。三是落实设施用地政策。对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因生产、服务需要建造仓(机)库、管理用房等农业生产配套设施,确需占用耕地的,在不破坏耕作层的前提下,允许其作为设施农用地进行报批,由县级农业经济局对设施用地进行审核,国土资源部门依据审核意见进行审批,报嘉兴市国土资源局备案。具体操作中,可采取按占地面积适当收取设施用地复耕费,在退耕后返回经营主体,防止借设施农用地之名,行改变用途之实。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和农业服务组织兴办加工企业等所需要的非农建设用地,在符合土地利用规划、城市规划和农业相关规划的前提下,优先安排用地计划,及时办理用地手续。

3、强化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人才保障。研究制订农业引进人才的激励政策,加大对农业人才引进的奖励扶持力度,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农业服务组织工作,逐步建立以政府奖励为引导、社会力量奖励为补充的多元化奖励制度,加快引进我市农业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等领域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加快引进农业大中专毕业生进入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和农业经营主体,吸引大学毕业生回村“务农”创业,进一步优化农民结构。加强对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农民的整体素质。

4、强化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风险保障。一是进一步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覆盖范围,减少理赔环节,将参保对象从大户扩大到以大户、职业农民为主,兼顾部分散户,让更多的农民受益。二是加大财政补偿力度。通过增加农业贷款和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资金,对金融机构农业贷款和小企业贷款给予一定比例的补偿,提高金融机构向农业和小企业发放贷款的积极性。三是壮大农业担保机构实力。由政府职能部门牵头,各级财政部门根据当地财力安排一定的补贴资金,用于扩大以三农和社会化服务组织为主要服务对象的担保机构的资本实力,并根据“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多元募集”的方针,建立担保公司资本金补充制度,为农业社会服务组织发展消除资金需求上的后顾之忧。

5、强化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信用保障。鼓励各类市场主体积极参与农业生产、经营全过程或某个环节的服务,通过降低工商登记门 22 槛、税收优惠、放宽融资条件、设立产业投资基金等方式,充分调动民间资本进入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整合在农技推广、农业生产过程、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信息、农业产业保险、农产品流通和农业金融服务上为农服务的资源,开展为农服务信用认定工作,建立农业服务业主体的信用信息归集平台、查询平台以及守信失信发布平台,开展对服务组织信用体系的长期实时跟踪管理。对经认定的服务组织信用情况向全社会公开,建立由被服务对象自主结对信用服务组织的自由通道,营造农业社会化服务的诚信氛围。

第四篇: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方案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20xx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抓好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机制创新试点”和中央、省市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部署要求,促进农村改革不断深化,加快构建现代农业发展体系,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按照中央、省市关于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决策部署,以党的xx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切实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核心,满足农业农村生产需求,围绕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功能定位,坚持公益性服务和社会性服务相结合、专业性服务和综合性服务相协调,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培育多元化农业服务组织,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方式,规范农业市场主渠道建设,着力构建覆盖全程、城乡互动、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业公共服务能力,促进传统农业转型升级,为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有力服务保障。

二、指导原则

(一)“顶层设计”和群众的首创精神相结合。

从全局的角度,对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各方面、各层次、各要素统筹规划,集中有效资源,高效快捷地实现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发展,并以农民群众作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主体,切实保障农民合法权益,充分发挥农民群众对体系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实践的检验中不断对“顶层设计”完善优化。

(二)宏观指导和市场经济规律相结合。

深化对当前农业农村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农业生产规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促进农业数量效益和质量效益并重,注重提高竞争力、农业技术创新,形成有利于现代农业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

(三)公益性服务和社会性服务相结合。

以农业公益性服务促进社会性服务发展,以社会性服务发展反哺公益性服务,补齐公益性服务资金短板,形成优势互补,协调发展。

(四)尊重实际和创新发展相结合。

正确把握当前农业农村发展方向和需求,与时俱进推进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步伐,建立综合配套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三、任务目标

到20xx年,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全面建设完成,区、乡、村三级现代农业综合服务网络平台达到273个,全区农业信息服务覆盖率达到100%,综合服务率达到80%。社会化服务中心职能健全,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管理规范,促进农村土地流转,推进深化农村土地改革进程,土地规模经营面积达到120万亩。解放农村生产力,农村劳动力转移5万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到230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逐步规范。多元化服务组织发展到450家,工商资本和技术服务充分进入农业领域发展,推进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机制创新,形成农业三产融合配套的服务体系,实现外向型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四、建设重点

(一)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平台。

打造现代农业综合服务网络,立足于“推一扇门,办百家事”服务理念,启动区、乡、村三级现代农业综合服务网络建设,区级建设一个现代农业发展服务中心,以政府为建设主体。27个街道(乡镇)各建设一个服务站,以规模化、规范化的合作社为建设主体。246个行政村各建设一个服务点,以合作社、农资商店或农村超市为建设主体。形成区、乡、村三级联动,一体化建设的网络格局。

(二)实现公益性和社会性二大服务功能。

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中心要实现公益性服务和社会性服务两项功能相结合。区级服务中心下设八个服务窗口,包括:

公益性服务窗口:

1、涉农政策法规咨询窗口。承担政策法规咨询服务职能,全面开展农村土地流转、农村政策法规咨询、农民合作社指导、政策性保险等咨询服务,对全区农业农村工作进行政策引导、解答。

2、“三资”代理窗口。由区农经站承担农村资产、资源、资金监管服务职能,以村财乡管、土地流转合同由区农经站负责监督和审核为原则,健全制度、强化监督、加强服务,形成产权明晰、权责明确、经营高效、管理民主、监管到位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推动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实现农村集体“三资”的保值增值,防止农村集体“三资”流失,保障群众的合法权益,为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3、合作社建设与指导窗口。由农业产业化协会承担合作社推荐服务职能,向上争取政策支持、推荐合作社示范典型、项目申报等,规范审查合作社财务、决策、利益分配模式,并与会计事务所第三方审计部门联合,确保申请项目的合作社达到规范社要求和标准。

4、“四品一标”办理窗口。由绿色食品办公室承担“四品一标”认证申请服务职能,“四品一标”即: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农娃品牌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全区凡是符合认证标准的农产品,经过审核,按照申报流程协助办理相关手续,加快推进我区农产品认证工作,深度挖掘、培育和发展独具地域特色的传统优势农产品品牌,保护各街道(乡镇)独特的产地环境,提升独特的农产品品质,增强特色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区域经济发展。

5、农产品质量检测服务窗口。由农产品质量管理办公室承担检测服务职能,配套农产品检测设备,增加速检功能服务,并与省市检测中心进行服务对接,开展全区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质量安全监测和监督抽查,组织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推广、宣传培训。推行农业行业标准实施,指导农业质量校准体系认证管理。

社会性服务窗口:

6、土地流转窗口。承担农村土地流转服务职能,创新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机制,利用农村土地确权登记成果,完善农村集体土地登记数据库,建立全区农村土地流转交易服务平台,与东北网合作和运用微信平台等方式,搭建土地流转信息宣传平台,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通过产权交易平台鼓励和引导农户,采取租赁、转让、入股等多种形式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土地;吸引工商资本,采取承包、租赁等方式流转土地,促进农村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7、金融保险窗口。承担办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服务职能,对接金融机构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流转土地抵押业务,土地经营权证明由区农经站审核开具。开展农业保险和特种种植业险业务,择优选择保险公司合作提供保险服务支持,符合参保的合作社、农户可自行提出申请。

8、生产服务中介窗口。承担全区各级涉农信息资源整合集成、发布职能,对信息资源进行统筹规划,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信息共享,增强为农服务的及时性、实用性和准确性,为农民提供农业生产生活过程中各类供求信息服务。同时,设置乡级分支机构,严格筛选指定农资企业,通过企业与合作社、农户对接,提供“安全农资、放心农资、质优价廉农资”下摆服务。积极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建立一批跨区域、专业化的农业特色商务网站和交易平台,形成以批发市场、商贸中心、物流调度中心和商品集散地为依托覆盖全区的电子商务服务体系,推进农产品网上销售。

(三)选强配齐专业服务人员。

加强服务中心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服务人员业务能力水平,定期组织学习政治理论、涉农法律法规,开展相关业务培训等,定期进行业务考核,打造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高标准、高素质的专业化团队。

(四)加强资金综合管理。

遵循科学论证、合理安排、专款专用和追踪问效等原则,合理利用政府投资成本,明确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公益性服务和社会性服务涉及资金的实施目的、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及用途等,加强成本和利润预算管理,将资金实现最优配置和转化,保障服务中心持续健康发展。

(五)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模式。

按照“平台共建、资源共享、渠道共用”的原则,打破原有的服务组织机构框架,整合服务资源,以创新的社会化服务组织体系,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形成固化、可复制推广模式,实现“一个中心、两项功能、三方建设、四方受益、五个统一”。“一个中心”,即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心;“两项功能”,即公益性服务和社会性服务;“三方建设”,即由政府引导、引进涉农企业参与、合作社具体承接,形成“政府+企业+合作社”三方建设模式;“四方满意”,即实现政府满意,企业满意,合作社满意,农民满意。“五个统一”,即“统一名称、统一标识、统一服务规范、统一评价标准、统一运行机制”。先行启动区级服务中心和7个街道(乡镇)分中心建设,以点扩面,逐步完成服务中心全区覆盖。

(六)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规范。

制定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服务指南、服务流程图、宣传手册。明确规范服务目的、意义、目标、内容、功能职责和工作流程等,进一步加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规范化,调动多元化农业服务组织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服务体系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扩大服务工作的影响力和辐射范围,全面提升服务体系建设工作质量。

(七)稳步推进业务开展。

全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利用农业产业化协会和微信平台等多渠道、多方式进行对外宣传,对内形成内业档案。组织召开农业服务组织对接会,确定服务体系承接主体。沟通协调农经、银行和保险等部门,逐步整合畜牧、林业等部门,扩大服务范畴,发挥各自优势,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八)规范社会性服务财务管理。

成立现代农业服务发展有限公司,社会性服务以公司为经营主体,对土地流转订单、金融保险代理、生产农资、技术服务中介对接提供有偿服务,支撑公益性服务建设,实现服务中心持续健康发展。

(九)树立窗口单位服务新形象。

以加强作风建设,强化服务理念,提高服务质量为目标,完善工作制度,规范服务行为,加强学习引导,提高服务人员素质,强化人文关怀,延伸服务触角,坚持纠建并举,完善监督机制,提升窗口服务满意度。

(十)提高网络信息化服务水平。

加强区、乡、村三级服务平台软硬件网络基础建设,农业物联网系统接入信息服务平台,完善信息数据库,快速、精准、全面整合涉农信息,实现全国联网,数据共享,保障服务中心业务开展,积极探索“互联网+社会化服务体系”新模式。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要坚持把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深化农村改革的重要内容,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区里成立由区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成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生态农业开发区。建立区政府组织协调、部门指导参与、街道(乡镇)管理督导、村服务站运行服务的工作机制,切实加强指导、协调、扶持和服务,确保全区农业社会化服务运转正常。各试点街道(乡镇)和相关部门也要强化组织领导、明确实施计划,全力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

(二)强化责任落实。

**生态农业开发区要切实承担起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主体责任,明确各级部门领导干部具体工作责任,明确时间节点,精心部署,周密安排,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落实的工作方式,密切配合,形成合力,狠抓落实,全力推进,并认真总结工作推进阶段性成果、经验,建立长效的跟踪问效机制。

(三)加强资金保障。

坚持惠农、支农、补农原则,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强化基层公益性服务机构建设,提升公益性服务功能。保障农业综合服务体系健康运行。加大对区、乡、村三级基层综合服务站扶持力度,加大财政的投入,积极寻求社会服务组织参与,最终实现社会化有偿服务支撑公益性服务。

(四)创新工作措施。

制定详实的工作计划和管理办法,形成工作指导意见方案,对推进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进行全面指导。各街道(乡镇)加强调研,根据当地发展现状和农村现有经营服务网点分布情况,坚持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做好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心(站)发展规划。可采取召开培训会、观摩会等形式,尽快启动,加速实施。坚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搞好试点示范。

(五)落实服务体系主体构架。

加快落实服务组织主体,明确参建合作社、企业和技术服务组织名单,强化服务组织服务意识,指导、管理和监督组织服务行为,形成规范、有序的服务模式,鼓励、支持和引导服务组织与经营主体、广大农户形成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

第五篇: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关键是增加农民收入。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要的是发展农村经济,使农民过上富裕的生活。近年来,地处我国西部的甘肃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适应农业和农村

经济发展的新变化,大力调整农业结构,一些特色产品和优势产品形成了一定规模,有的已成为当地的主导产业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但是,由于对市场研究不够,仍有一些地方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增产不增收的问题比较突出。如何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指导实践,在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市场化进程中有效促进农民增收,是各级领导干部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重要问题。

研究终端市场

终端市场是产品流通的最后归宿,是较高层次的市场形态。它连接产需两头,可以真实反映产品的供求关系和市场价格。农产品终端市场的供求关系直接影响农产品的市场价格。研究农产品终端市场,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农产品可能的利润空间,进而为农业结构调整提供重要依据。

在计划经济特别是卖方市场条件下,抓产业的顺序是“产、供、销”,即以产定销、以产定需;而在市场经济特别是买方市场条件下,抓产业的顺序则应该是“销、供、产”,即以销定产、以需定产。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过程中,相当多的农户没有完全实现从产品生产者向商品生产者、从纯粹的生产主体向生产经营主体的转变。他们关注较多的是土壤、气候、庄稼长势、收成等生产方面的情况,而对农产品的销售、市场行情及其变化关注较少、研究不够。同时,市场千变万化、信息不对称、农业生产季节性强和周期长等因素,进一步增加了农户准确把握市场变化和规避市场风险的难度。在市场发育不成熟、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市场化特别需要各级政府的积极引导与推动。但是,目前有些领导干部仍然习惯于用计划经济的老思路、老办法解决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他们抓农业,重视产品产量多、研究市场销售少,跑田间地头多、了解终端市场少,对农产品的供求关系和市场价格变化胸中无数,因而在指导调整农业结构、调节利益关系和解决农产品“卖难”等问题上往往陷入盲目被动,甚至事与愿违,好心办坏事。从一定意义上讲,市场需求决定产业结构、决定商品价格。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抓农业,必须立足市场做文章,围绕市场增效益,善于用工业化的思维来谋划农业发展。因此,解决农民增收难的问题,必须重视研究市场特别是终端市场,通过研究市场供求的规模、结构、价格因素、变化态势等来合理确定调整产业结构的方向和重点,切实做到以销定产、以需定产。

减少中间环节

中间环节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流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没有中间环节不行,但中间环节太多也不行。当前,农户增收空间之所以较小,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农产品销售的中间环节太多了。中间环节越多,流通和交易成本就越高,农户的利益流失就越多。甘肃以往的一些农产品销售一般都要过三四道手,才能到达终端市场。而在每一个环节上,经销商获取的收益都比农户要高。农民辛辛苦苦一年,仅得了个小头,大部分利益都因中间环节多而流失了。近年来,我们通过鼓励和引导本地经销商直接进入终端市场批销,把中间环节减少到两个,使收购价在终端市场价格和需求基本稳定的情况下得到了稳定和提高。由于中间环节减少,外销价格提高就能带动龙头加工企业提高收购价格,农民就会从中得到实惠。可见,在一定条件下,减少流通的中间环节同样可以促进农民增收,有时增收的空间会更大。

在农产品的流通问题上,经营主体的多少也大有学问。经营主体过少,就很容易形成垄断,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吃亏。过去,我们比较注意引商或坐等商家上门收购,忽视培育自己的中间商搞经销或者走出去闯市场,结果往往处于被动地位。实践证明,只有培育多元经营主体,形成充分竞争,利益分配才会趋于合理,使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都能受益。

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是指农户之间在生产经营上互助合作的程度。农民组织化程度越高,越能提高在市场谈判中的地位,增强规避市场风险的能力,更好地维护和发展自身利益。现阶段,一家一户的生产经营方式由于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过于分散,在市场交易中难以有效地保护自身利益。“公司(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农户”的经营形式,有利于解决这一问题。龙头企业是发展农村经济的助推器,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促进农民增产增收上发挥着重要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但必须看到,龙头企业与农户是不同的利益主体,仅仅做大做强一两个龙头企业是不够的。因为龙头企业少,竞争不充分,极易形成价格垄断,挤压农民的增收空间。因此,应当形成多个龙头

企业相互竞争的局面。从长远来看,应提高农民自身的组织化程度,建立真正代表自己利益的经济合作组织,形成“公司(龙头企业)+合作社(协会)+农户”的经营模式,这是农民在市场竞争中联合起来与龙头企业和中间商平衡利益关系的必由之路。

在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过程中,如何调节好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关系,切实保护好农户的利益,是必须解决的大问题。实践中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努力:一是注重提高市场发育程度,在培育本地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外地终端销售市场,为农户便利地进入市场提供平台;二是注重培育市场主体,增强农民的市场意识和适应市场的能力,特别要积极鼓励更多的经销商和加工企业发展壮大,形成经销和加工企业两个“龙头”并驾齐驱、相互竞争的格局;三是在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的情况下,政府应充当农民利益的维护者和代言人,按照平衡各方利益的原则,实现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共赢。

解决运输“瓶颈”问题

产品从产地到销地的运输距离、运输方式和运输速度,是影响产品流通成本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为占据市场先机,必须解决运输“瓶颈”问题,从尽量降低流通成本出发,选择最佳的销售市场、运输路线和运输方式。

从运输方式看,公路运输一般要比铁路运输成本高,但公路运输较为通畅、灵活性大;铁路运输比公路运输成本低,但灵活性差。在当前公路和铁路运力都相对紧张的情况下,容易出现“运输业感冒、农产品发烧”的情况。因此,在运输方式的选择上应当扬长避短,哪种运输方式有利于农产品外销和市场竞争,就选择哪种方式。根据运力的实际情况,一方面应充分发挥各种中介组织和协会的作用,加强对产品终端市场的调查研究,做好市场预测,按照市场需求和价格情况,确定农产品发运的方向、总量、时间,制定合理的运销预案,挖掘现有运输潜力,优化运力资源配置;另一方面应主动适应市场需求,不挤羊肠小道,对那些适宜储藏而自然上市价格又不理想的农产品,可以考虑通过储藏来调节销售期,均衡上市,以取得更好的收益。

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农业市场化和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一个地方的市场化水平。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越发达,为广大农民提供的服务范围就越广,农民增产增收的空间和可能性就越大。解决千家万户的小生产和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必须尽快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应当着力抓好这样几个环节:一是积极推进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制定和实施产地环境标准、生产技术标准、质量安全标准,把农业标准化融入生产、加工、销售的各个环节,创名牌,打品牌,以质量取胜,提升农产品的市场核心竞争力;二是积极支持和发展壮大农民营销组织、运销大户和经纪人队伍,重视发展农产品贮藏业、运输业和销售业,建立功能完善的农产品专业市场、批发市场,构建便捷发达的营销网络,进一步疏通和拓展农产品营销渠道;三是加大市场环境建设力度,进一步完善市场规则,加强市场监管,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遏制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为各类市场主体营造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和公平公正的市场平台,促进农产品的自由流动;四是加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打造省、市、县、乡、村五级农产品市场信息平台,加强市场供求的调研预测,为农民调整种植结构、进入市场交易、更好地保护自身利益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服务。

下载关于福建省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福建省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总结

    河畔镇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总结2013年4月上旬,我镇按照《**县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精神,选择河畔、两迎水、中滩、冯堡、车川五村......

    县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县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社会调研报告社会调研报告根据县政府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调研的安排部署,近日,我们调研组一行深入农业局、林业局、供销社等有关部门......

    建立健全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对策思考

    建立健全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对策思考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摘要:农业社会化服务是农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也是农业社会化和现代化的重要条件。文章在分析总结我国农业社会化......

    建立健全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对策思考

    建立健全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对策思考 “>建立健全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对策思考2007-12-24 17:25:54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建立健全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对策思......

    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探索之路

    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探索之路 宋洪远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发展,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已初具规模,基本形成了由国家公益性农技推广、企业营利性农技推广和专业合作组织......

    我国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研究

    我国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摘要:建设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对解决三农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与作用,文章力图从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发展历程与现状出发,探寻建设......

    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黄锡富农业社会化服务是指由社会上各类服务机构为农业生产提供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综合配套服务。目前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尚不健全,在......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概况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概况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新农业的一个基本内涵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离不开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