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及思考
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及思考
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是一个由政府职能部门、行业协会、经济合作组织和其他服务实体组成的综合服务体系。其发展的方向应是多元化、社会化的服务体系,应涵盖农业产业的各个环节和广大农户中,特别是产、供、销的每个环节。
一、现阶段农村社会化服务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是服务内容单一,满足不了农民的需求。现阶段的农民对农村社会化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包括物质内容,也涉及到精神内容。但实际提供的服务项目却非常少,质量也不够高,很难满足群众生产、生活的需要。
二是服务缺乏针对性,让农民感到无所适从。三是服务不够及时,滞后于农民的生产经营活动。四是服务力量薄弱,导致服务体系“断层”。
五是服务效果不够好,在农民心目中信誉较低。
二、加快新型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措施
1、坚持面向基层,为三农服务的方针。把落脚点放在基层农村,按照社会化服务、市场化运作、产业化经营的“三化”来建立和发展。
2、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以创办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股份合作经济中介服务组织为主要形式。
3、用现代的管理理念推进政府转型,向新型的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各级政府要创新管理体制与经营机制,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不搞行政干预,变直接参与为引导、支持和扶持。坚持自主自愿、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引导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
4、创新组织形式,发展多元化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只要符合“农民出资、农民管理、农民利用、农民收益”的原则,就要给以扶持。
5、强化开放,创造发展环境,拓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发展空间。组织的开放,可以在本辖区内,也可跨村、镇、区、市进行服务与合作。人才的开放,服务体系要面向社会的能人和专业大户,面向懂经营、会管理的经营型人才和社会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开放。资源的开放,对现有的网络资源进行整合,积极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生产资料超市等现代经营形势,最终使为农服务由地头走向区域,由区域走向跨区域,由跨区域走向出口创汇。
第二篇:关于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问题研究(定稿)
关于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问题研究
(初 稿)(2012年7月4日)
【摘要】: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包括三个系统,即直接为农业生产提供服务的农业生产服务体系、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农村基础设施服务体系和为农村居民提供教育、卫生、工商等农村社会事业服务体系。针对目前我镇农村的发展现状,加快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实现城乡同发展共繁荣的必要手段。
【关键词】: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 服务体系建设 基本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体系 发展规划 农村经济 农业生产 农村公共服务
【正文】:
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是一个由政府职能部门、行业协会、经济合作组织和其他服务实体组成的综合服务体系。其发展的方向是多元化、社会化的服务体系。涵盖于每个农业产业的各个环节中,特别是产、供、销每个环节都应有服务。最近,笔者对崆峒镇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后,提出了建设新型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对策措施。
一、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现状
2008年乡镇街机构综合改革后,我镇农业服务中心有编制7名,实有人员5名,其中管理人员4名,(九级职员3名,十级职员1名),工勤技能人员1名(中级工1名);动植物疫病防控和农产品质量监管服务中心有编制3名,实有人员3名,其中管理人员2名(九级职员2名),工勤技能人员1名(中级工1名),均属公益性事业单位。其中,50岁以上的有1名,40岁以下1名,30岁以下6名,具有大专及其以上学历的有6人,属区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其福利待遇参照公务员执行。办公场所均由镇街政府提供。
目前农技服务中心开展的服务内容有:一是推广先进适用新技术,示范指导。二是开展技术培训。利用技术培训会、电视、黑板报、科技赶场等多种形式宣传、讲解技术,为农业科技的深入普及起到了一定作用。三是结合实际,引导农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现代农业,重点推广旱作农业,发展果菜种植。四是加强土地流转,建立农村合作社,以基层农业中心为依托,引进资金在大湾镇和双凤桥街道沙坪村建立了2个示范场、园,为农业新技术和新品种的推广提供了展示平台。
农经服务体系开展服务职能有:一是承担着三大管理(农民负担的监督管理,农村集体财务与资产的管理,农村土地承包流转管理)。二是三项指导: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指导农业产业化经营和指导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三是农村劳动力资源系统建设。四是农村经济收益分配统计等服务职能。
二、现阶段农村社会化服务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是服务内容单一,满足不了农民的需求。调查中发现,现阶段的农民对农村社会化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包括物质内容,也涉及到精神内容。但各级各部门实际提供的服务项目却非常少,质量也不够高,很难满足群众生产、生活的需要。
二是服务缺乏针对性,让农民感到无所适从。有些部门和组织向农民提供的服务内容比较空泛,缺少针对性。比如调整产业结构,有些干部向农民提供的信息是:市场上需要什么,就种什么,养什么。但市场上究竟需要什么,又有谁也说不清楚。
三是服务不够及时,滞后于农民的生产经营活动。种什么、养什么才有市场?有什么新品种,用什么新技术,才有效益?这一系列内容是本该在农民生产经营活动前就向农民提供的,但恰恰在这方面做的很不够。
四是服务力量薄弱,导致服务体系“断层”。从领导来讲,目前究竟是哪个部门,哪级组织负责管理和指导农民服务?是农口各部门还是各级党政组织?似乎大家都在管,又好象谁也没有管。
三、加快新型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措施
1.坚持面向基层,为三农服务的方针。把农村社会化服务业发展的落脚点放在基层农村,按照社会化服务、市场化运作、产业化经营的“三化”来建立和发展,以市场为导向,重点围绕推广普及先进适用的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农产品市场价格及提供市场供求走势等农业信息服务,组织农副产品的市场开拓和营销,代办农业生产资料的供应,提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中介服务等来组建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供服务。把产业化经营,企业化管理的机制引入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不断拓宽服务对象、服务内容和服务水平。有条件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积极发展连锁经营服务,把服务网络延伸到最基层村组。农村社会化服务机构重点为农村、农业、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系列服务的项目,其主要服务功能:一是为农业发展提供产供销一条龙服务;二是技术咨询、综合信息服务;三是农副产品市场服务,为农副产品提供市场信息,营销代理服务;四是农业生产资料服务,为农业生产提供生产资料服务;五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服务,为农民提供职业介绍、技能培训、政策指导等中介服务。专业性农村社会化服务机构,重点应放在农副产品生产基地,特别是牛、果、菜等主导产品的生产基地,促进主导产品的专业化、基地化、规模化,提升主导产品的产业化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2.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以创办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为主要形式。目前由于我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培育和发展方面还处在起步和探索阶段,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在发展中还面临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有:抓体系发展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在体系建设上,尤其是在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和发展上起点不高,规模不大,组织机构成立后流于形式的多,实际开展服务运作的少;在体系服务上,产联脱节、产服脱节、农服脱节,没有真正形成利益共同体;缺乏经营型人才。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健全的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因此,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农民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的事情越来越多,市场风险也越来越大。发展以专业合作社等为主要形式的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已经成为农民走向市场,分散生产者与千变万化大市场有效衔接的中介,是农村社会化服务创新的主要形式。注意,在发展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时要做好十个相结合:一是同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根据新农村建设的实际需要去确定发展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形式和方向;二是同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相结合,通过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把一家一户分散生产的农民联结起来,提高农民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三是同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相结合,通过农村社会化服务中心的引导,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四是同当地特色经济相结合,把特色产业做大做强;五是同解决农副产品卖难相结合,围绕帮助农民销售农副产品创办各类合作经济组织;六是同开发当地资源相结合,通过社会化服务中心的作用,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七是同农民增收致富需要相结合,把农民的需要作为创办合作经济组织的重点;八是同培育当地主导产业,壮大龙头企业相结合,通过“龙头”带动,形成有地方特色并具强大活力的新产业链;九是同推进“三农裂变”相结合,通过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加快农业工业化、农村城镇化的步伐;十是同基层农技改革相结合,充分发挥农技体系的合作优势和网络优势,在农村起到引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作用。
3.用现代的管理理念推进政府转型,向新型的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农村公共服务是政府向“三农”提供的重要服务内容。各级政府要抓住农村税费改革和机构综合改革的有利契机,创新管理体制与经营机制,尽快把为农服务的各类部门与各类经济组织引导到服务“三农”的方向上来,完善规章制度、创新经营理念、提高管理水平。同时,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注意不搞行政干预,变直接参与为引导、支持和扶持。坚持自主自愿的原则,通过采取非政治、行政措施,引导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一是抓好典型引导,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各级抓紧培养一批有说服力、号召力的典型,通过典型的示范和引导,推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发展。对贡献较大的农村社会化服务机构和组织,要给予表彰和肯定,提高其社会地位和知名度。同时,加大宣传力度,突出宣传农村社会化服务机构在发展农村经济中的贡献,在农民增收致富中的作用,营造一个有利于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二是加强指导和培训,提高农村社会化服务机构人员的从业素质。要加强对专业技术、市场营销、信息利用等方面知识的培训;有条件时可以组织到发达地区参观考察,开展经验交流等活动,丰富他们的知识,拓宽他们的视野,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指导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按照《公司法》、《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等有关法规的要求,建立规范的内部运行机制,做到规范运行、守法活动、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行业形象。三是各相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大力扶持。农业、科技、民政、土地所、工商所、税务所、资金结算中收、派出所、信用社等有关部门,应从有利于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需要出发,制定出放宽、扶持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的具体意见,为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创立、经营、发展等提供积极的支持和服务。
4.创新组织形式,发展多元化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从我镇合作经济的组织形式看,全镇共成立了3个专业合作组织,均为镇村及相关部门牵头和农民自发形成兴办起来的,组织内部缺乏有效的联合与合作机制,缺乏生产经营 合作,更缺乏完全意义的“独立自主、自负盈亏、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法人实体,还处在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初级阶段。因此,各级要积极创新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形式,只要符合“农民出资、农民管理、农民利用、农民收益”的原则,就要给以扶持。特别是要围绕已形成的果、菜等主导产业,积极组建为生产、加工、贮藏、销售各个环节服务的各类合作经济组织,提高防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促进各类行业为农服务经济组织的协调发展。
5.强化开放,拓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发展空间。开放是动力,是保证。服务体系的开放不仅是组织的开放,更重要的是人才和资源的开放。组织的开放,可以在本辖区内,也可跨村、镇、区、市进行服务与合作。人才的开放,服务体系要面向社会的能人和专业大户,面向懂经营、会管理的经营型人才和社会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开放,使体系在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每个环节上都有保证。资源的开放,是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壮大的必要前提。各级要依托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产品市场、各类专业技术协会、经纪人等,对现有的网络资源进行整合,积极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生产资料超市等现代经营形势,最终使为农服务由地头走向区域,由区域走向跨区域。但是,发展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必须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要本着“边建立边完善,边运作边规范,边服务边改进,先松散后紧密,先低级后高级”的发展原则,积极推进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对现有的服务组织要加强规范、提高标准、发挥作用,创造条件树立品牌意识;对好的典型要总结,发挥典型引路的作用;对体系内的会员和成员要搞好培训服务,提高素质;对现有的农村各类分散的组织分行业整合,对外统一经营,协调行动,做大做强合作经济组织。
6.创造发展环境,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创造条件。一是舆论环境。新闻媒体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开辟专栏、开设专题等,扩大宣传,大力营造关心、支持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舆论氛围;二是政策环境。在新型的合作组织发展的初始阶段面临的矛盾和困难会很多,需要各级政府制定和落实扶持政策,尤其是要建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扶持资金。三是社会服务环境。工商所、民政办、税务所、信用社等部门都要为新型的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提供便利条件。
各级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成立后,农业部门要积极承担起组织、指导、协调、服务、管理和规范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职责;重点抓好政策的研究、发展规划和考核指标的制定、典型经验的总结和推广工作。
第三篇:农村沼气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意见
***农村沼气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意见
为充分发挥农村沼气在农村循环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促进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进我市新农村建设,特制定工作意见如下:
一、整体思路和工作目标
按照“政府引导、市场化管理、物业化服务”的原则,以稳定队伍、健全网络、完善机制为重点,实行先期政府引导、效益吸引、典型带动等措施,力争到2008年底建立1个市级服务中心、15个乡镇级服务站和50个村级服务点的农村沼气建设服务网络,到2009年底实现按市场运营独立的服务实体,通过加强服务,解决群众的后顾之忧,促进沼气综合利用,提高沼气建设效益,推进沼气事业健康发展。
二、体系建设内容
1、建立沼气服务机构网络。
在市区成立一个市级沼气服务中心,在各乡镇(街道)建立沼气服务站,按一定区域范围建立村级服务点50个,形成市、乡、村三级有机服务网络。
2、各级沼气服务机构职责。
市级沼气服务中心以市农村环保能源站为依托,承担全市沼气池建后管理与服务,指导和监督乡、村级服务站点的工作;并组织沼气相关配件的供应。乡级沼气服务站依托乡镇农业服务中心,设立服务窗口,负责本地沼气服务体系的建设、运行指导和监管工作,为村级服务人员提供技术支持和配件供应。村级沼气服务点是全市沼气服务体系建设服务网络的最基层组织,业务工作由市级服务中心管理,接受市环保能源站的监督。每个服务点要设有专营沼气物料的门店、零配件柜台,配备沼液运输工具和沼气检修设备,要配备至少一名经过技术培训或具备管理维护能力的维护人员,负责服务区域内沼气用户的日常管理服务,包括沼气池的正常使用、安全检查、配件更换、宣传“三沼”利用技术等内容。有条件的地方还应考虑桔杆发酵工厂化生产等服务项目。
3、服务体系筹建资金。
农村沼气服务体系建设启动资金采取市乡财政补助和个人投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筹措。市财政给予资金扶持成立市级沼气服务中心;乡镇(街道)成立服务站由市财政扶持1万元;乡镇(街道)建立沼气服务点,必须配备农用车、抽渣器、粉碎机等必需的服务设备,经市环保能源站验收合格后,市财政给予2万元补助,乡镇配套补助1万元,其余由服务管理人员个人投资为主。
4、服务收入来源。
沼气服务网点成立试运营3年内,由市级财政按服务区内沼气池基数给予每口每年10元服务补贴经费,乡镇(街道)也应适当给予补贴。运营规范后,沼气服务网点收入来源,以物业管理方式服务的从签约沼气农户交纳的管理费和零部件销售利润中获得;以有偿方式服务的从技术咨询、技术维修、经营沼气物料、抽取沼液沼渣等获得收入。
5、运行管理。
沼气服务网点在市环保能源站指导、监督下开展工作,实行统一挂牌、统一配货、统一
价位,由服务网点管理人员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沼气服务网点服务人员由市环保能源站审查聘用并按从业人员要求签定合同。
三、保障措施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沼气服务体系建设是事关农村经济和沼气事业发展的一项农村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各级政府和农业等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沼气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加强沼气服务体系建设摆在与沼气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加强领导,采取有效措施,在制度和体系建立上保证沼气事业的健康发展。
2、加强监管,明确责任。各级政府要加强对服务体系建设的管理和监督,市环保能源站要与乡、村沼气服务网点签订服务委托合同,加强业务指导和技术培训,加紧制定沼气服务相关的规范性的规章制度,各级沼气服务网点要做到“五有”即:有店面、有电话、有懂技术的维修人员、有配件、有服务价格表,严格遵守服务行为规范和沼气安全使用操作规程。
3、加强培训,规范管理。要加强沼气技术应用培训,提高沼气服务网点服务人员技能水平和服务质量。要制定统一的收费标准、服务内容和服务标准,公开服务电话、服务承诺、收费标准等,规范管理,保证服务质量。
4、加大扶持力度。沼气服务体系建设是一项农村基础设施,也属社会公益设施,在坚持以个体投资为主体的基础上,各级政府要加大扶持力度,制定一系列帮扶措施,不断完善服务体系建设,增强服务能力,积极支持以股份制、合作承包、个体承包等多种机制介入沼气服务体系建设。
5、建立考核、评比制度。沼气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农村的一项公益性基础项目建设,纳入政府项目建设检查考核内容。凡是管理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服务范围不断扩大、服务质量好的,要给予表扬奖励,并优先安排有关农村能源建设项目;对服务质量差、农户有举报的,除通报批评外,市级沼气服务中心有权采取措施处理。
附件:沼气建设服务人员的从业条件、服务要求及内容
沼气建设服务人员的从业条件服务要求及内容
1、从业条件:持有国家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或省级沼气技术员证。要求:①身体健康,热爱沼气事业,服务意识强;②能提供从建池到管理维护的全套技术;③熟练掌握沼气池的建造和启动技术;④熟悉沼气池安全使用及日常管理知识;⑤了解沼气输配系统(包括脱硫装置)、炉灯具等配件的性能,并且会安装、会使用、会维护。
2、服务要求:①服务要周到、热情,让农户满意;②各级沼气建设服务网点和技术管理人员要对农户公开服务电话,对沼气户提出的故障维修及抽取沼渣等服务要求要及时处理,做到小故障当天解决,大故障三天内解决;③公开用户投诉电话,建立畅通的用户投诉渠道,保证服务承诺落到实处;④建立沼气产品及零配件门市部,向农户提供质优价廉的沼气产品及零配件,禁止采购销售假冒伪劣沼气产品及零配件。
3、服务内容:①提供户用沼气池的规划、施工、启动、安装等技术;②指导沼气用户科学管理,安全使用沼气池,保证沼气池的使用率达到100%;③向农户传授“三沼”(沼
气、沼液、沼渣)综合利用技术,提供相关的技术咨询;④更换沼气配套零部件,以及沼气池的维修;⑤提供沼气池进料、出料服务;⑥为沼气用户提供沼气产品及零配件供应。通过以上服务,保证沼气池正常运转,使农户获得较大的综合效益。
第四篇:对构建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思考
对构建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思考
我国经过30多年的农村改革,农村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改善。同时也应看到,联产承包责任制虽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由于缺乏必要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农村生产只能在低水平上重复,难以克服农户原子化现象和传统经济的模式,适应现代社会市场化和产业化的需要,这成为制约农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培育和发展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构建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弥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制度性缺陷、破解“三农”难题、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路径选择,是新农村建设不可或缺的载体,是深化农村改革的重要途径。
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及其类型
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是以农民为参与主体,为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民生活和维护农民合法权益提供有效服务的组织。以其组建和发育的形式划分,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官办的体制内的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这类组织在政府的框架之内,其人力资源及资金资源均来源于政府,受政府的领导。二是政府组建的非政府性质的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这些组织是在政府主动寻求农村社会管理方式和农村公共服务方式下出现的,不可避免地带有行政倾向。三是民间组建的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这类组织是由民间发起,其所需资源大都从体制外的渠道获得,政府在政策、资金、信息等方面的特殊照顾较少。按照其活动领域划分,可分为生产经营服务类、文化休闲类、教育服务类、社会服务类、环境卫生服务类、基础设施类、法律、财务服务类、权益维护类等类型。
培育和发展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必要性
培育和发展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第一是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户营为主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为一种“小生产”方式,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矛盾越来越尖锐,这客观上要求加快建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第二是保证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需要。一方面,家庭经营与科学技术的发展经常出现矛盾,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容纳不了先进的技术手段,而且,农业生产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产业结构调整、产品与市场开发以及农业向深度和广度发展,都要求建立以技术服务为主体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另一方面,家庭分散经营,短期行为严重,对中长期尤其是基础设施不愿投资,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有利于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第三是改善农业投资环境的需要。要改善投资环境,就需要为农业提供全方位、多功能、多渠道的系列服务。
培育和发展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是改善农村生活,满足农民多元化需求的需要。一是可以满足农民的文化诉求,引导农村的社会风尚。二是满足农村弱势群体的福利诉求,有关妇女发展、儿童救助、老年救助的服务组织能够关注老人、妇女和儿童等弱势群体的利益,提高他们的社会福利。三是可以改善农民的居住环境。
培育和发展农村社会服务组织可以满足农民维护其合法权益的需要。农民在与市场打交道、与政府沟通、与社会融合的过程中,由于行为主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处于弱势地位,无法维护自身的权益。各种行业协会以及法律、财务服务类,权益维护类服务组织,能很好地保护农民的权益不受损害,防范市场及政策带来的风险。
培育和发展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建议
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的人数及规模不断扩大,组织的运行质量不断提升,但其发展中也存在不少问题。首先,政府的扶持力度不够。社会服务本质上属于公共产品,政府应主动承担公共产品的供给,服务组织需要政府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的大力扶持。其次,政府的培育意识不强,对其发展方向缺乏正确引导。这主要是由于政府往往更注重管理而忽视培育发展,组织的发展方向难免出问题。再次,发展缺乏足够的资金。目前,许多服务组织处于“休眠状态”,主要是因为农民自身无法解决经费问题。最后,相应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培育和发展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构建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应关注以下问题。第一,培育和发展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的路径选择。各地可根据其实际情况发展体制内的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政府组建的非政府性质的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和民间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在目前我国强政府的背景下,借助于政府的力量和资源优势来推服务组织的创建及运作会是一种现实可行的路径选择。第二,加强政府的扶持力度。各级政府在政策措施、物质保障和资金安排等方面,都要尽可能多的关注和扶持服务组织,并且逐步增加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的比重,确保其正常运行。第三,多方开辟资金来源渠道。从培育服务组织自我发展能力来看,解决资金问题,长远来讲应当以服务组织自我积累为主。但在服务组织的发展完善阶段,外部资金的支持是很重要的,可通过加强财政支持、信贷支持和增加基建投资等方面进行资金支持。第四,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服务组织的法律、法规应考虑到农村的实际情况,使组织的健康发展有一个良好的法律氛围。以法律制度规范服务组织的行为准则,切实保证服务组织的运行秩序。
努力提高农产品市场流通效率
——学习贯彻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之六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把解决好农产品市场流通问题作为一项重大任务,明确提出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切实保障农产品稳定均衡供给的新要求,突出强调抓好设施建设、方式创新、市场调控、主体培育四个方面工作。
“一号文件”对农产品流通问题重视程度之高、目标任务之明确、政策措施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必将有力推动我国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建设迈上新台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产品产销体制、供求格局和供给状况都发生了深刻变化,高度市场化的流通体制逐步建立、农产品供给状况极大改观。但现有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与经济社会发展、消费需求增长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农产品价格频繁波动、买贵卖难现象时有发生。因此,继续抓好农产品流通工作意义十分重大,必须落在实处。
加强农产品流通设施建设。必须统筹规划全国农产品流通设施布局,加快完善覆盖城乡的农产品流通网络。同时,还要把乡镇集贸市场建设作为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必须抓好流通设施现代化。推进全国性、区域性骨干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和改造,继续推进粮棉油糖等大宗农产品仓储物流设施建设;必须抓好非营利性市场建设。要鼓励有条件的地方通过投资入股、产权置换、公建配套、回购回租等方式,建设一批非营利性农产品批发、零售市场;必须抓好产地初加工设施建设,要扶持产地农产品收集、加工、包装、贮存等配套设施建设。
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要采用现代交易方式。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等现代交易方式。充分发挥农产品期货市场引导生产、规避风险的积极作用。要提高农产品流通组织化程度。要探索建立生产与消费有效衔接、灵活多样的农产品产销模式。要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要免除蔬菜批发和零售环节增值税,开展农产品进项税额核定和扣除试点,清理和降低农产品批发市场、城市社区菜市场、乡镇集贸市场和超市的收费等政策。
完善农产品市场调控。不断加强和完善农产品调控制度建设是实现农产品稳定均衡供给的重要保障。要准确把握国内外农产品市场变化,采取有针对性的调控措施,确保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市场稳定,保持价格合理水平。要继续实行农产品收储政策,完善鲜活农产品市场调控办法,综合运用进出口、吞吐调剂等手段,提高农产品市场信息引导有效性,防止各类虚假信息影响产业发展、损害农民利益。
培育农产品市场流通主体。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农产品流通主体日趋多元化,应加快培育我国的“大粮商”、“大棉商”等大型商贸集团,加快发展供销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以及各类多元化市场流通主体,提高农产品流通层次和档次。要支持拥有全国性经营网络的供销合作社和邮政物流、粮食流通、大型商贸企业等参与农产品批发市场、仓储物流体系的建设经营。扶持供销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发展联通城乡市场的双向流通网络。重点要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初加工和贮藏设施予以补助,提高农民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
不断夯实农业发展的物质基础——
学习贯彻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之五
在农业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增强、生产要素价格持续上升、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加深、农产品市场波动剧烈的大背景下,在粮食连年增产、农业连年丰收的高起点上,要实现农业稳定发展,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必须坚持不懈地改善农业设施装备条件,不断夯实农业发展的物质基础。这是贯彻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必须牢牢铭记的。
2011年,我国农田灌溉面积首次超过50%,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4.5%。这表明,我国农业物资技术装备有了明显改善,为粮食生产“八连增”奠定了物质基础。但是,我国农业基础设施薄弱、靠天吃饭的格局并没有根本改观,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仍然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夯实农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必须继续大兴农田水利。
在去年“一号文件”的基础上,今年“一号文件”明确要求,加快推进水源工程建设、大江大河大湖和中小河流治理、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加大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大中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力度,在水土资源条件具备的地方新建一批灌区,努力扩大有效灌溉面积。在农田水利投入上,要加快推进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田水利建设资金的中央和省级统筹,落实农业灌排工程运行管理费用由财政适当补助政策,继续增加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补助专项资金,实现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基本覆盖农业大县。在农村小型水利建设上,要加大山丘区“五小水利”建设、农村河道综合整治、塘堰清淤力度,发展牧区水利。在扶持节水农业发展上,要大力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新技术、新设备,扩大设备购置补贴范围和贷款贴息规模,完善节水灌溉设备税收优惠政策。
夯实农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必须大力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
中低产田比重高,是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农业增产增效的潜力所在,是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一号文件”要求,加快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启动耕地保护补偿试点。制定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多渠道筹集资金,增加农业综合开发投入,开展农村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和示范建设,集中力量加快推进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农田建设。继续搞好农地质量调查和监测工作,深入推进测土配方施肥,扩大土壤有机质提升补贴规模,继续实施旱作农业工程。加强设施农业装备与技术示范基地建设。
夯实农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必须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我国城乡人口布局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已达到51.27%。现在,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种地的明显减少,以后谁来种地、靠谁发展现代农业,已是一个很严峻的现实问题。对此,“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充分发挥农业机械集成技术、节本增效、推动规模经营的重要作用,不断拓展农机作业领域,提高农机服务水平。在重点农机作业环节上,要着力解决水稻机插和玉米、油菜、甘蔗、棉花机收等突出难题。在重要农机研发上,要加强农机关键零部件和重点产品研发。在优惠扶持政策上,要扩大农机具购置补贴规模和范围,进一步完善补贴机制和管理办法。加大信贷支持力度,鼓励种养大户、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社购置大中型农机具。落实支持农机化发展的税费优惠政策,推动农机服务市场化和产业化。
夯实农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必须不断加强生态建设。
“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在江河源头、湖库周围等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适当扩大退耕还林规模。逐步提高防护林造林投资中央补助标准,加强三北、沿海、长江等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构建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启动区域性重点生态工程。适当扩大林木良种和造林补贴规模,完善森林抚育补贴政策。支持发展木本粮油、林下经济、森林旅游、竹藤等林产业。扩大退牧还草工程实施范围,加大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实施力度。把农村环境整治作为环保工作的重点,推进农业清洁生产,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着力解决农技推广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 ——学习贯彻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之四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进一步健全机构体系、稳定人员队伍、转换服务机制、创新服务方式,切实提升农技推广服务能力。这对于解决农技推广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意义重大。
党的十六大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强化,农技推广服务能力稳步发展提高,为转化应用农业科技成果、推动粮食生产“八连增”、农民增收“八连快”,发挥了基础支撑作用,作出了重大贡献。但也要看到,当前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发展还面临很多矛盾,如何保证有人推广服务、愿意推广服务、高效推广服务还存在不少困难,农技推广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
不断健全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就是要提升公益性农技推广能力,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加快形成“一主多元”的基层农技推广服务网络。一方面,要强化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普遍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明确公益性定位,确保基层农技推广服务机构办公有场所、工作有经费、下乡有工具、服务有手段。另一方面,要引导和扶持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参与农技推广服务,通过政府订购、定向委托、招投标等方式予以扶持。引导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成为公益性农技推广的重要力量,支持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承担农技推广项目。
切实稳定农技推广服务队伍。有了机构体系,还要“兵强马壮”,保证有人干事。为此,要根据产业发展实际设立公共服务岗位,按种养规模和服务绩效,安排推广工作经费,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特岗计划试点,选拔一批大学生到乡镇担任特岗人员;要切实提高农技推广人员待遇水平,对扎根乡村、服务农民、艰苦奉献的农技推广人员,落实工资倾斜和绩效工资政策,实现在岗人员工资收入与基层事业单位人员工资收入平均水平相衔接;要完善基层农技推广人员职称评定标准,评聘职数向乡镇和生产一线倾斜,注重工作业绩和推广实效;要广泛开展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分层分类定期培训,及时更新专业知识,全面提升整体素质和服务技能。同时,要积极发挥农民技术人员示范带动作用,对科技示范户等农民技术人员,按承担推广服务任务量,给予相应补助。
加快转换农技推广服务机制。有了机构有了人,还要有好的机制激励他们想干事、干成事。包括:对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加快分离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经营性职能;进一步完善乡镇农业公共服务机构管理体制,因地制宜设置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机构;对社会化农技服务组织,探索农业公共服务的多种实现形式;完善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参与农技推广评价体系。
努力创新农技推广服务方式,必须创新基层农技推广服务理念,把农民需求放在第一位,把农民满意程度作为评价工作的主要依据,实现从单项技术服务向集成技术服务转变、从单个环节技术服务向全产业链技术服务转变。必须创新基层农技推广服务方式,实现科技人员直接到户、技术要领直接到人、良种良法直接到田。必须创新基层农技推广服务手段,为农民提供高效便捷、简明直观、切实管用的服务。同时要振兴农业教育,大力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全面造就新型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农业要面向产业需求大力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学习贯彻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之三
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科技。我国农业已经处于更加依靠科技突破资源环境约束、实现持续发展的新阶段。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突出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首次明确了农业科技发展的战略定位,全面部署了农业科技创新任务,系统出台了许多针对性强、含金量高、打基础管长远的重大政策措施,必将对加快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现代农业建设产生深远的影响。
把握创新方向,引领农业科技健康发展。创新是产业发展的引擎。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理清为谁创新、创新什么的方向性问题。毋庸置疑,我国农业科技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必须认识到,农业科技发展存在创新方向不够明确,尤其是与产业需求、农民需要相互脱节的问题。为此,“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了农业科技创新方向必须坚持“一条原则”、“提高三率”、“24字要求”。
“一条原则”是坚持“着眼长远发展、面向产业需求”的基本原则。这条原则既顺应当今世界农业科技发展趋势,也符合我国农业生产发展需求。“提高三率”是坚持“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的主要目标。下大力气重点研究基于提高土地生产率的集约、持续、高产技术,基于提高资源利用率的节地、节水、节肥、节能技术,基于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省工、精准的机械化和信息化技术。“24字要求”是坚持“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生产生态协调”的技术路径。这是首次全面系统地提出我国农业科技的创新路线,对农业科技协同创新、加快学科交叉和技术集成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突出创新重点,增强农业科技支撑能力。农业科技创新涉及农林水气等多行业、多学科、多领域,产业类型复杂,技术需求多样,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抓住重点,集中突破。
按照遵循农业科技发展规律、满足产业实际需求的原则,“一号文件”提出了农业科技创新的“四大重点任务”。一是大力加强农业基础研究,突破一批重大理论和方法。我国农业基础研究薄弱,依然处于跟踪模仿阶段,难以满足持续提高农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长远需要,必须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取得一批原创性理论成果。二是加快推进前沿技术研究,抢占现代农业科技制高点。我国农业前沿技术研究在杂交水稻、抗虫棉等领域处于国际前列,但整体上与农业高新技术领先国家的差距依然很大,必须把加快推进农业前沿技术研究纳入农业科技创新的重大战略任务来抓,推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升级,增强农业竞争能力。三是着力突破农业技术瓶颈,取得一批重大实用技术成果。四是着力抓好种业创新。
完善政策措施,为农业科技提供有力保障。政策保障是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条件。“一号文件”围绕农业科技创新机制、创新投入、创新条件、创新人才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出台了一系列针对性很强、易于实施操作的政策措施。
为此,必须持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支持发展农业科技创新基金;要打破界限,有效整合资源,建立协同创新机制,完善农业科研立项机制和农业科研评价机制,深化科研院所改革,努力为科研人员潜心研究营造更加自主自由、更加宽松活跃的创新环境;要大力推进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发挥其技术创新、示范带动的积极作用;要加强农业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中心、部门开放实验室和试验基地等公共性创新平台建设,国家重大人才工程要向农业领域倾斜,继续实施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和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培养计划,加快培养农业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千方百计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
——学习贯彻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之二
千方百计稳住农业生产、稳住农产品供给、稳住农产品价格,并力争稳中求进,对于营造良好氛围、推动全局工作、赢得战略主动具有特殊重要意义。对此,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求,思想不能麻痹、工作不能松懈、政策不能减弱、投入要有增加,再接再厉、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奋力夺取农业好收成,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
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必须毫不放松地抓好农业生产。
尽管这些年粮食和主要农产品产量大幅增加,但我国农业生产能力仍不稳固,供求关系仍然偏紧。今后,随着人口总量继续增长、城镇化率和城乡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全社会对农产品需求会持续增长、质量安全要求不断提升,而耕地和水资源紧缺、农业生产成本上涨、青壮年劳动力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等问题日益突出,农业稳定发展的难度越来越大,保持农产品供求平衡的任务将更加艰巨。
“一号文件”提出,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必须确保粮食生产不滑坡、菜篮子产品供应不断档、农产品价格不大起大落。要切实落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继续开展粮食稳定增产行动,继续实施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支持优势产区加强棉花、油料、糖料生产基地建设,深入推进粮棉油糖高产创建,大力支持在关键农时、重点区域开展防灾减灾技术指导和生产服务。
“一号文件”首次提出,抓好“菜篮子”,必须建好“菜园子”、管好“菜摊子”。要提升“菜篮子”产品整体供给保障能力和质量安全水平。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继续开展园艺作物标准园、畜禽水产示范场创建,启动农业标准化整体推进示范县建设。稳定发展生猪生产,扶持肉牛肉羊生产大县标准化养殖和原良种场建设,启动实施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推进生猪和奶牛规模化养殖小区建设。强化食品质量安全监管综合协调,开展质量安全风险评估。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大中城市保有一定的蔬菜等生鲜食品自给能力。
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必须加大农业投入和补贴力度。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持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今年“一号文件”明确要求加大农业投入和补贴力度,持续加大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持续加大国家固定资产投资对农业农村投入,持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确保增量和比例均有提高。
在对农民的直接补贴方面,要按照增加总量、扩大范围、完善机制的要求,继续加大农业补贴强度,提高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水平,适时增加农资综合补贴,加大良种补贴力度,扩大农机具购置补贴规模和范围。在主产区利益补偿方面,要增加产粮(油)大县奖励资金,加大生猪调出大县奖励力度。在生态补偿方面,要探索完善森林、草原、水土保持等生态补偿制度。在对牧业、牧区、牧民的支持方面,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覆盖到国家确定的牧区半牧区县(市、旗)。同时,要加大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力度,积极引导农民和社会资金投入“三农”。
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必须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
“一号文件”明确,加大对农村金融政策支持力度,持续增加农村信贷投入,确保银行业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速高于全部贷款平均增速。在农村金融政策支持方面,要完善涉农贷款税收激励政策,继续发展农户小额信贷业务。在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方面,要发展多元化农村金融机构。在农村金融监管方面,要完善符合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和业务特点的差别化监管政策。鼓励符合条件的涉农企业开展直接融资,积极发展涉农金融租赁业务。在农业保险方面,要扩大农业保险险种和覆盖面。
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必须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政策。
“一号文件”从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切实维护农民权益出发,出台了一系列指向明确、要求具体的政策举措。在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方面,要加快修改完善相关法律,落实现有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的政策。加快推进牧区草原承包工作,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稳定林地家庭承包关系。在明晰农村土地产权方面,2012年基本完成覆盖农村集体各类土地的所有权确权登记颁证。在农村土地管理方面,要加快修改土地管理法,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我们相信,把这些政策措施落实到位,就能够实现保障农产品供给的重要目标,并为农村经济发展形成更多的后劲。
落实“三强三保” 抓好今年“三农”
——学习贯彻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之一 龙年伊始,新世纪以来第9个中央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如期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了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一号文件”明确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围绕强科技保发展、强生产保供给、强民生保稳定,进一步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这必将为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在高基数上实现新突破、在高起点上再创新佳绩注入强劲动力,推动粮食生产再获丰收、农民收入再攀新高、农村民生继续改善。
2011年,农业农村发展呈现出持续发展、全面发展、加快发展的强劲势头。粮食生产实现“八连增”,农民增收实现“八连快”,中西部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继续超过东部地区增速,开始显现城乡区域收入差距缩小的态势,为管理通胀预期、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赢得了战略主动,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大局作出了重大贡献。2012年,妥善应对国内外经济形势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巩固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势头、为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创造良好环境,任务异常艰巨繁重。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实现稳中求进,必须避免农业出现闪失,避免主要农产品供给出现问题。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紧紧围绕保障农产品供给,突出强化农业科技创新,提出了一系列理论性、指导性强的新观点、新论述,出台了一系列含金量高、操作性强的新政策、新举措。在政策设计上,明确“三大指向”,强农惠农富农,强化农业基础、惠及农村发展、富裕农民生活;在总体思路上,提出“三强三保”,强科技保发展、强生产保供给、强民生保稳定;在“三农”投入上,要求“三个持续加大”,持续加大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持续加大国家固定资产投资对农业农村的投入、持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确保增量和比例均有提高;在农业科技定位上,界定“三是三性”,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在提升农技推广服务能力上,集中出台“三大政策”,即实现在岗农技推广人员工资收入与基层事业单位人员工作收入平均水平相衔接,2012年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基本覆盖农业县(市区场)、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条件建设项目覆盖全部乡镇,集中解决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人员待遇低、推广经费缺、工作条件差的问题。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首先要稳定粮食生产,确保不出现滑坡;抓好“菜篮子”,必须建好“菜园子”、管好“菜摊子”。要切实落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继续开展粮食稳定增产行动。加快推进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种养,提升菜篮子产品整体供给保障能力和质量安全水平。继续加大农业补贴强度,健全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加大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力度,持续增加农村信贷投入,扩大农业保险险种和覆盖面。加快修改完善相关法律,落实现有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的政策。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必须下决心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推动农业科技跨越式发展。要明确农业科技创新方向、突出创新重点、完善创新机制、改善创新条件,力争在世界农业科技前沿领域占有重要位置。面向产业需求,着力突破农业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切实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问题。加大国家各类科技计划向农业领域倾斜支持力度,着力抓好种业科技创新,强化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振兴发展农业教育。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继续改善设施装备条件,不断夯实农业发展物质基础;提高市场流通效率,切实保障农产品稳定均衡供给。要坚持不懈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加快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加快农业机械化,加强林业生态重点工程建设,统筹规划全国农产品流通设施布局,探索建立生产与消费有效衔接、灵活多样的农产品产销模式。采取有针对性的调控措施,确保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市场稳定,保持价格合理水平。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加快发展和繁荣农村文化,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等方面提出了原则要求,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作出了全面部署安排。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把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落到实处,迎来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农民生活的新的春天。
第五篇:浅谈如何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
浅析师宗县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及对策
【摘 要】当前,师宗县正在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健全有效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在认真分析研究全县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现状的基础上,指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总体思路及对策措施。
关键词: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 现状 对策
农村社会化服务是伴随着农业生产由分散的、孤立的、自给自足的小生产方式转变为分工细密、协作广泛的商品化社会生产而产生的,是农业产业化发展和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客观要求。新型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包括技术服务、生产服务、供销服务、信贷和保险服务、信息咨询服务、医疗、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等各方面的服务。
一、师宗县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
近几年来,师宗县按照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千村扶贫、百村整体推进866”工程建设为契机,大力加强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并取了一定成效。
(一)服务组织发展迅速
近年来,师宗县按照“加大扶持强龙头,依托基地建龙头,多元投入活龙头,创新机制舞龙头”的思路,着力抓好龙头企业的培育引进发展工作,先后引进了振华食品厂、华海木业、新繁食品加工、中药饮片厂等一批内联农户、外接市场的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民经纪人队伍,提高农产品进入市场的竞争能力。目前,全县已发展有较强带动能力的农业龙头企业32户,其中省级以上2户、市级以上6户;组建了以烤烟、蔬菜、畜牧、林业等为主的产业协会和合作组织24家,在全县形成了各大主导产业都有龙头企业或合作组织带动的格局,为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提供配套服务,农业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二)服务领域不断拓展
农村社会化服务领域由产中服务向产前和产后服务两头不断延伸,由产业服务向社会服务不断延伸。产前服务:通过“珠源农网”、“四下乡”活动、“星火科技”专栏等平台,初步为广大农户和生产经营单位提 1 供信息和技术咨询服务。产中服务:随着基层技术推广机构的整合完善,进一步发挥龙头企业技术服务部作用,加大农业科技人才的引进和培育力度,推动了农业生产技术指导不断朝纵深方向发展。产后服务:一批加工龙头企业的引进投产,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大同木材深加工基地和木材交易市场、大同综合交易市场等一批专业市场的建立,为农产品流通拓展了渠道。同时,社会化服务也由经济领域和非经济领域拓展,农村医疗服务、农民就业服务、农民培训服务、法律援助、农村金融服务等领域不断发展,初步形成了由公共服务、合作服务和各类企业性质服务的农村服务体系。
(三)服务成效逐步显现
先后引进了一批粮油、蔬菜、水果、花卉、中药材和畜禽品种,粮油作物良种覆盖率达100%。建设各类农业基地7个,农业综合示范园区2个,全县农业生产水平逐年稳步提高。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输出方面,大力实施“阳光工程”、“万人春风行动”,培训了一大批农村劳动力,劳动力转移输出的质量和数量都有了较大水平的提高和增加。2007年以来,全县共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28330人,实现劳务收入3亿元。
二、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农村社会化服务机构还不健全
目前,师宗为农业提供服务主要以县、乡两级农业技术推广网络为主,政府的资金、政策等扶持措施也重点倾向于这类服务机构,对民间合作组织和其他服务组织缺乏必要的支持,致使民间社会化服务组织建立积极性不高,难以形成一个公平、合理的竞争服务环境。特别是村一级服务组织的缺乏,致使一些村落仍然存在服务质量不高、服务范围不广、服务领域不宽的情况。
(二)农村社会化服务系统性不强
目前,师宗各类服务组织尚无法为农业的产销提供配套化、系列化的服务,产前的农产品市场信息收集与发布、新技术和新品种研究与推广,产中的病害测报与防治、生产技术指导、农产品采收,产后的处理、加工与销售等服务还没有形成系统性,甚至脱节。实际生产中主要以提供生产技术指导等产中服务为主,对农户生产不能做到“五统一”,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为农业生产提供信息服务没有有效的措施,农 2 民只能根据以往经验和滞后的市场需要信息来安排生产,导致农产品产销关系长期波动不定。
(三)农村社会化服务部门之间协调不够
长期以来,农村社会化服务主要是执行上级计划和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很难也不可能根据随时变化的生产需要来制定服务工作安排,各部门之间的生产任务没有形成统一的计划,农科教、产加销、贸工农等各环节、各部门协调运作困难,各类服务组织提供的社会服务和实际需要联系得不够紧密。除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外,其他大部分民办服务组织特别是各行业协会尚处于自生自灭状态,开展服务只重视单项的、现存的需要,缺乏配套性和前瞻性。
(四)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管理欠缺
全县建立在大量的合作组织,但由于缺乏应有的规范和引导,其功能不是被弱化就是被替代,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能力较弱,应有的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三、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思路对策
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建立和完善要围绕农业产业化、特色化、规模化、集约化、生态化、标准化、外向化、现代化发展要求,以创新为农服务方式为手段,按照“政府引导、完善网络、强化主体、转变职能、创新方式、市场运作”的运营模式,立足县情,建立健全县、乡、村农村科技推广、动物疫病防治、农村现代物流、农村金融支持、农村信息服务和农村社会保障六大服务体系,充分整合资源,为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提供高效、优质、全方位的服务,力争用三年的时间探索出一条适合师宗农村社会化服务的新路子。
(一)建立健全农技推广服务体系
农技推广服务包括耕作技术指导、病虫害防治、灾害性天气预测预报、农产品采收、农民技术培训等服务。健全和完善农村科技服务网络,以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为龙头,以乡镇农业服务中心为载体,以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协会)、科技示范户、种养大户为平台,逐步健全和完善县、乡、村、户四级农村科技服务网络,大力扶持和组织特色产业合作组织和产业协会,力争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全县组建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协 3 会)五十个,使得农技推广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服务内容更加丰富,服务领域不断拓宽。整合农民素质培训资源,建立全县统一的农民素质教育科技培训协调机制,实行项目捆绑、资金统筹,构建“政府组织领导、主管部门具体实施、相关部门配合、乡镇村组三级整体联动”的农民培训模式,充分发挥县农广校、县职校等作用,突出务工技能培训和农业优势化产业项目,力争每年培训三万人。
创新服务手段和方式,以农业综合示范区为龙头,加快农业产业基地建设步伐,尽快建立一批农业示范园区和养殖示范小区,推进农业规模化种植、规模化养殖和规模化加工,力求在规模效益上实现新突破。同时,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探索涉农部门技术人员带编带薪创办农业科技服务型公司或农业生产公司,鼓励农村“土专家”经营农业科技服务公司,支持和鼓励社会资本、城市工业企业兴办或与农民联办农业生产型企业。
(二)建立健全动物疫病防治服务体系
完善县乡村三级动物防疫网络,建立乡地动物疫情测报点和农村集贸市场动物检疫申报点,健全动物疫情测报和建议申报制度,使乡村动物疫情测报点和农村集贸市场动物检疫申报点覆盖率达100%。健全乡镇动物防疫站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乡镇动物防疫站办公条件,使每个乡镇动物防疫站有相应的办公场地、基本的物资储备和诊断设施设备,每个基层动物防疫员都有基本的防疫工具。建立养殖小区、扩繁场、引进畜禽水产品种检疫服务所,及时免疫、定期检疫,从源头上控制和减少动物疫情发生。完善动物防疫员培训体系,着力提高动物防疫员的技术技能,力争3年内动物防疫员培训面达100%。建立专业化畜禽水产品交易市场,整合城区农贸市场、大同综合农产品交易市场资源,规范畜禽水产品交易,集中管理,强化市场检疫和消毒,确保畜禽水产品质量安全,杜绝病、死及有害畜禽水产品上市销售,确保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三)建立健全农村现代物流服务体系
农村现代物流体系包括农用物资供应体系、农产品运销加工体系,健全农村现代物流服务体系,需要不断创新方式,拓宽渠道,构建通畅、便捷、高效的服务网络。一是构建日用消费品连锁经营服务网络。依托“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供销社“二次创业”,广泛吸纳社会组织、社会资本、社会力量共办网点,发展农 4 村小型超市,形成小超市、小网点、大网络的连锁经营格局。加快整合乡、村两级销售网络,有步骤地加快对基层供销社门店进行超市化或加盟店改造,择优吸纳一批农村社会网点资源加入供销社连锁经营服务网络,构建以县级店为中心、乡级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农村日用消费品经营服务体系。
二是构建农资连锁经营服务网络。探索建立由县财政适当贴息,建立化肥储备制度,建立县农资仓储物流连锁配送中心,实行集中采购、统一配送,以连锁加盟为主要经营形式,构筑全县统一布局、统一品牌、统一标识、统一形象、统一管理的农资连锁经营服务网络,力争3年内实现全县所有行政村全覆盖,确保农资质量和市场安全。
三是构建农副产品购销服务网络。围绕主导产业、优势产业、特色产业,抓好各类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和零售市场建设,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行业协会,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按照“加大扶持强龙头,依托基地建龙头,多元投入活龙头,创新机制舞龙头”的思路,着力抓好龙头企业的培育引进发展工作,完善农业龙头企业网络,力争三年内发展到五十户,实现与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及农产品“产加销”企业对接,提高农副产品的附加值。
(四)建立健全农村金融支持服务体系
进一步拓宽农村融资渠道,强化农村金融服务,推进农村担保方式创新,引导和支持各类金融机构将业务范围向农村延伸,支持农业农村发展。一是创新融资渠道。建立以农村信用社、农业发展银行为主的多形式融资渠道,鼓励农业技术人员和农民在县内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投资参股,采取引导和争取社会资本进入农业领域、组建农业小额贷款公司等方式,促进更多社会资本投入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来。
二是创新担保方式。成立县农业担保公司,重点为农村中采取转让、互换、转包、出租、入股等形式组成的专业合作社、产业协会、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提供信用担保。
三是创新抵押方式。推进林权、果园、集体土地、房屋等资产抵押,引导和支持各类金融机构将业务范围向农村延伸,为涉农服务搭建绿色信贷平台,支持农业农村发展。
(五)建立健全农村信息咨询服务体系
建立健全信息服务网络,成立县农村信息服务中心、部门和乡镇农村信息服务站、村级信息服务点,加强信息员队伍建设,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完善的服务。建好信息服务平台,充分发挥“数字乡村”和远程教育等信息网络的作用,集成农业、林业、水务、科技等各涉农部门的农业农村信息,科学设置实用栏目,为农民群众提供及时、准确、有效、全面的各类涉农信息,使之成为广大农民沟通外界、联系市场的重要平台,有效指导从事农业生产。组织专家定期解答农民提出的各类问题,并根据农时农事定期分析、研究、预测农产品市场变化,增强农产品进入市场的竞争能力。完善信息服务方式,整合现有农村信息资源,充分利用网络、电视、广播、电话、短信、填报等多种媒介,创新网上、网下有机结合的信息服务方式,把农民急需的技术、市场、劳务、政策、法律等信息送到农民手中。
(六)健全完善农村社会保障服务体系
健全完善农村低保、失地少地农民生活保障、农村合作医疗、农民养保险、孤寡老人集中供养等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逐步提高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提高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水平和参合覆盖率,力争达到98%以上。提高孤寡老人集中供养率,力争达到85%以上。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个人专户。设立困难群众医疗救助专项资金,提高大病医疗救助比例,切实解决特困群众的看病难问题。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加大农村教育投入,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加强师资培训,加快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建设,整合教育资源,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必须针对现存的问题,瞄准目标,抓住重点,采取综合措施,扎实稳步地推进各项工作,使全县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逐步健全,服务成效更加明显,不断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
参考文献
[1]胡维国: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对策研究,湖州科技信息网,2005年8月;
[2]袁媛、李学林、彭子芸、李丹桐、杨波:《加快云南农村服务业发展的对策研究》,《经济问题探索》[J]2009(2).6 [3]陈维波:《加快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初步探讨》,《现代农业科技》[J],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