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深化居家养老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关于深化居家养老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作者:季梅
来源:《法制博览》2012年第09期
【摘要】随着人口老龄化压力的增大和传统家庭养老服务功能的日益弱化,老年人特别是高龄老人对社会福利和社区照料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要高度重视为老人服务的工作,形成居家养老为基本、社区设施养老、家庭互相帮助养老和公益慈善服务为补充的基本模式,对经济困难、体弱多病和缺少家庭照料的老年朋友提供低偿、有偿及市场化服务,选项功能配套合理、广泛覆盖多个层次、全方位的区域性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关键词】居家养老;社会化服务;调查与思考
一、由单一化的物质供给转变为多样化、层次化
精神关注,服务内容日趋多样化服务项目划分为两大类:“社会福利性及公益慈善性服务”既是老龄工作体系方面的保留项目,也是需要在创建中不断创新开拓的新领域新思路,与养老服务的社会化产业化成分相互互助、互相补充。主要的是街道、社区依托国家福利设施组织的便民互助养老服务,老年协会组织的自助互助,辖区单位的参与共驻共建的服务等形式。有偿和市场化服务是创建活动重点的方向,也是传统养的老体系中所没有的领域,包括日托照料方面、互助托养、护理陪伴方面、入户照料、代购代买方面、卫生清整等劳动有偿的服务方面。这些服务项目可以由家政服务公司有偿提供或由辖区内商业网点提供的有偿服务。所有需求信息请专业的“居家养老管理员”及时反馈分流并联系落实。
二、由服务传统救济对象转变为全体老年人,坚持“保重点、广覆盖”的政策原则,服务对象的日趋公众化,将服务视野放宽到所有老年人,将经济困难、年老的体弱的、缺少照料的家庭困难的老人作为重点服务对象,按照困难的程度、一对一建档设卡确定补贴的额度,以配餐自选的方式,提供服务多样化项目,困难不困,孤独不孤;对于突然发生事故、生活确实有困难的老人实施动态式救助,使其享受雪中送炭的及时服务,确保度过难关、欢度晚年;对于其他的老年人,按照政策方面提供的和正常享有的福利性和公益性服务,在另一方面,加快培育发展老年消费品市场开发,建立健全老年服务的信息反馈平台,依照市场机制因人而异的、因需而定的提供个性化服务。
三、由传统家庭养老为主转变为家庭、政府、社会全方位的新型养老方式
服务模式日趋多元化在传统养老服务方式的基础上积极拓展创新。一方面,积极扶持机构养老,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支持。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现有设施,形成了机构养老以外的4种居家养老模式:一是依托社会组织开展政府补贴入户养老服务。把最需要社会扶助的经济困难、重病失能、高龄体弱、空巢独居等困难老人列为重点服务对象,每月享受补贴服务;二是依托服务设施开展日间照料养老服务。建起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均具备文化教育、娱乐健身、龙源期刊网 http://.cn
心理疏导、餐饮服务等基本项目和理发、修脚、保健、按摩等特需项目;三是依托呼叫中心开展应急养老服务。为了更好地解除空巢老人、失能老人的后顾之忧,建成养老呼叫服务中心,为老年人提供全天候、全方位、全过程的无忧服务。这种模式,有效发挥了养老机构的专业特长优势,并能吸纳有爱心的志愿者广泛参与,共同为周边老人,特别是失能、空巢老人提供日常照护、医疗保健、配餐就餐、心理慰藉等服务。
四、由政府全程包办转变为政府、市场、社会全面联动
促进参与主体化、多样化、养老服务社会化,不仅是政府部门的职责,而且更需要全社会各方利益群体广泛地关注,必须坚持“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老龄工作基本方针,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形成全方位、广覆盖、多层次的养老服务社会化运行机制。一是发挥党政主导作用。将养老服务社会化工作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解决民生问题、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课题,纳入到地区发展规划中同步实施,纳入到年度重点政务目标、民心工程中同步督查落实,纳入到政府财政年度预算和创建和谐社区建设总体的规划中。通过政策引导,逐年增加政府投入,积极争取不同群体的支持,同时确保养老专项资金用得准花得值,保证老人合法的权益,形成较为规范的、区域性的养老服务格局。二是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为保证养老服务的质量,推进养老服务的市场化运动和产业化运作,已嫁接改造之经验,及时组建专业化的养老服务中心,让政府买单。在原来“委托代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监督管理”手段;通过衔接下岗职工再就业,形成了一支综合素质高养老服务优秀的老管理员专职服务队伍,将专业化的养老服务与志愿助老服务二者结合在一起;通过项目管理方式协作与商业网点联合开展收费性服务,创造一条通过社会平台履行政府职能的探索之路。三是发挥社会不同利益的群体参与热情,彻底改变由原来政府和福利机构包办养老事业的格局,采取了民办公助的方法,鼓励各类社会组织和个人投资兴办的养老机构,实施养老服务;为老年人积极参与养老服务社会化创造良好的平台,借助老年人协会的作用,积极倡导老年人与老年人之间,互助互帮、相互支持,不断拓展老年人群体文化生活阵地,精心培育和开拓老年消费产品市场,让更多老年人逐渐转变更新旧观念旧理念,主动走出家门,融入到群体社区、居委会和社会大家庭中,让养老服务覆盖全人类。
五、结论
养老设施建设问题关系民计民生,关系千家万户,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在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注重聚集社会力量、吸收引进民间资本兴办养老事业。政府进一步完善兴建养老设施的投资鼓励政策、运营税费的优惠政策、服务队伍的奖励政策,通过政策支持,吸引更多的民营企业投资养老设施建设,兴办养老服务事业,完善服务功能,扩大服务项目,提高服务水平,让更多的生活在社区的老年人享受日间照料养老服务的实惠。
参考文献:
[1]王来华,约瑟夫•施耐德.论老年人家庭照顾的类型和照顾中的家庭关——项对老年人家庭照顾的“实地调查”[J].社会学研究,2000(4):34-36.
第二篇:许河镇居家养老服务站情况调查与思考
许河镇居家养老服务站情况调查与思考
我镇共有20个行政村,184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7975人。六十周岁以上老年人口11580人,占总人口的24%,八十周岁以上老年人总数为1946人,占老年人口的17%。
随着人口老年化不断加剧,在养老矛盾逐步呈显的关键时刻,江苏省委、省政府率先在全省城乡推进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真是一件关注民生,关爱老年人的大好事。
一、许河镇居家养老服务站推进现状。
我镇从2010年起,至今年八月止,先后已建村级居家养老服务站10家。其中1家是以镇敬老院为基础增建的,3家是以集体名义私人创建的,6家是集体创办的。
从10家居家养老服务站创建的总体情况看,是比较好的,做到有班子、有队伍、有牌子、有五室,有各种簿册,有制度上墙,白天有少数有自理能力的老年人,约好到服务站打打牌,来来麻将,下下棋而已,其余功能基本没有发挥,只有镇敬老院有5-7名寄养者按年、按月不等进行有偿服务和两家私立服务站,短时间为个别老人寄养服务外,什么上门服务、随叫随到根本没有发市。
二、居家养老服务站存在的主要问题。
1、服务体系与功能尚未完全建立。居家养老服务站是专门 为老年人提供微利服务的企业,既没有民政部门的认可,更无工商部门的批准,服务的标准与收费多少,上级老龄部门也无一个较完善的模式。诸多因素,居家养老服务站无法或根本不可以正大光明的运营。
2、运营资金尚无出处。既然是企业,要运营就必须有资金,无米之炊是无法运营的。就我们许河镇村集体资金现在是只有债务没有积累,只有账目没有现金,村需要用钱,必须由村具报告,经批准后方可拨付使用,这样一来,给村居家养老服务站正常运营带来一定困难。
3、领导重视程度及广泛宣传不到位。推进居家养老服务站建设,一直都是由老龄委部门承办的,当然镇也有分管领导督查,就全镇而言,能否当着关注民生,关爱老年人的大事来抓,当着“三个”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来落实,有待于研究。再者,由于我们承办者大多数是退休干部或是退二线的在职人员,本身权力已无,参加相关会议的机会也少,宣传不到位是可想而知的。笔者走访了15位老年人,22位中青年人,只有2人知道村还办了养老服务站,至于服务功能,服务项目并无一人知晓。
三、居家养老服务站正常运营的思考及建议。
1、强化各级领导责任。俗话说,老大难,老大上阵就不难,要将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落到实处,必须强化各级党政主要领导的责任。召开专门会议,学习贯彻省委、省政府文件精神,在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的同时将此项工作列入,“三个”文明建设考核,与经济工作、环境整治工作一样检查督促,只有这样,才能 真正在基层干部中,思想上有位置,工作上有责任。
2、不断加大宣传力度。宣传工作十分重要,不但要向各级干部宣传,还要向广大群众宣传,不但要向老年人宣传,更要向广大中青年人特别是有老年人的户头宣传。利用报纸,电台,电视台,大小会议,反复宣,反复讲,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只有这样,才能打破过去的传统观念,建立新型的以居家养老为主的养老服务体系。
3、多方筹措资金。保证居家养老服务站正常运营,在国家财力还不很宽裕,集体经济又比较薄弱的情况下,应当采取多方筹资的办法。国家应根据国情,支持一点,主要解决残废军人、低保对象、重残人员及特困户应享受到服务的对象;各级政府根据财力给一点;动员各类大户,企业家赞助一点;集体经济上挤一点,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居家养老服务站正常运营。
4、全方位服务促运营。对验收合格的居家养老服务站,民政部门应统一行文公布,这样才能比较合理,凭民政部门的文件,居家养老服务站必须准备好相关手续,由镇老龄部门统一到工商部门领取营业执照,才能合法,居家养老服务站在运营过程中,市相关部门,如电视,电信,用电,用水,工商管理费及税收等应给予政策的优惠,只有这样,才能既合理,又合法,促使居家养老服务站早日正常运营。
第三篇:居家养老服务的思考与建议
居家养老服务的思考与建议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家庭养老功能的日益弱化,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已成为重大的社会问题。社区居家养老是一种新型的养老模式,它立足于我国养老服务的现实需求结合传统的家庭养老和现代的社会养老模式,它既满足了老年人对家庭的依赖,有满足了老年人多样化的需求,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养老模式。这种养老模式具有明显的优势,一是社会资源利用率高,有利于弥补机构养老的不足和家庭养老的缺失。社区居家养老较之机构养老,具有投资成本少,成本低,收费低,覆盖广,见效快的特点。二是服务及时便捷优质,有利于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可以为老年人提高日托、就餐、康复、娱乐等多种服务。三是创造大量的就业也机会,有利于促进就业和社区和谐。开展社区老年服务工作,可提供大量就业岗位,有效缓解失业人员就业难题。
一、传统家庭养老面临危机
目前,我国主要实行的是以家庭养老为主的养老模式,随着社会经济条件和住房条件的变化,家庭人口规模进一步缩小,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在加快,老年人群体日益庞大,照料老年人的问题将越来越多,不再是家庭内部问题,逐步外化,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正面临着来自家庭功能、养老资源、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变化等方面的冲击,其养老功能正在削弱。
二、现阶段我国居家式养老主要存在的问题
1、观念认识不到位
面对我故人口老龄化的挑战,一些职能部门和社区管理与服务部门对开展和加强居家式社区养老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认识不足,观念落后;同时。政府主导型社区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社区的职业流动。
2、资金保障不足
资金不足是制约居家式社区养老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居家式社区养老的正常运行离不开充足的资金保障,但是目前经费来源渠道桑尚不固定,服务补贴标准明显偏低,社区工作人员将大部分时间用来进行资金的筹集,而无法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加强社区养老的工作,使得居家式养老难有大的发展。
3、无相关法律保障,经济来源不固定。
4、基础设施差,硬件服务水平跟不上需要。社区养老服务的器械落后,服务质量无法满足老年人的需要。
三、促进居家养老服务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1、政府职责及定位
首先,政府应把居家养老服务业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制定有力的政策措施,鼓励支持各类组织、企业和个人从事养老服务;其次,政府有责任监督促进相关职能部门结合自身职责,分项规划,加强协调,通力配合,从不同的方面对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提供支持。政府部门应建立并实施严格的质量监督评估体系,为保证居家养老服务质量,必须制定实施统一的服务标准和管理制度,实施规范服务、规范管理。
2、加大投入力度,拓宽资金筹集渠道
居家养老服务涉及每一个家庭,惠及亿万老年人,要建立稳定增长的公共财政投入保障机制,克服投入的随意性、人为性、临时性。对于社区老年设施和服务,应当采取国家、企业和个人共同承担的方法。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政府投入的资金,主要用于示范性的老年项目的建设,通过政策优惠吸引和鼓励企业和社会参与社区养老的建设,走多元化道路。
3、完善居家养老服务制度设计
出台相关优惠和扶持政策,制定相关法律法规,鼓励和吸纳社会资本投入到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来,促进投资多元化和社会资源的有效整合,加快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步伐。
4、加大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力度
只有城乡尤其是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步伐不断加快、覆盖面不断加大、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居家养老服务的推进才有坚实的基础和可靠的支撑
5、服务机构社会化
国家应该建立相应制度鼓励居家式社区养老服务的开展,对社会独立机构兴办的养老服务机构,以及通过捐赠支持社会福利事业的个人和企业给予适当的税收优惠政策。逐步将原来有政府承担的部分社会养老服务设施和项目转交给民间非盈利组织去运作和管理。政府花钱向非营利组织买服务,通过政策法规进行监督和指导,实现社会服务社会化,变政府直接管理为宏观的行业管理。
第四篇:居家养老的思考
居家养老的思考
诸镇康
我国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已达1.67亿,超过日本人口总数,相当于广东、广西、江西三省区的人口总数。人口老龄化加剧,养老服务需求日渐增多。未富先老,也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家庭养老功能日益弱化,老年人养老服务已经成为重大的社会问题。随着老人年龄增长,身体功能退化,需要人照顾而身边无人照顾,这就体现了社区居民养老服务的意义所在。身边无子女或者子女照顾不过来,从这个角度,社区对老人、对家庭成员的支援就显得尤为重要。发展居家养老是对这一现象所作出的一个正确选择。居家养老服务采取让老年人在自己家里和社区接受生活照料的服务形式,适应了老年人的生活习惯,满足了老年人的心理需求,有助于他们安度晚年。居家养老服务与机构养老服务相比,具有成本较低、覆盖面广、服务方式灵活等诸多优点,它可以用较小的成本满足老年人的服务需求。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居家养老服务,可以让一部分家庭经济有困难但又有养老服务需求的老年人得到精心照料,从而对稳固家庭、稳定社会起到良好的支撑作用。
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传统观念,就是“养儿防老”、“多子多福”、“金家、银家,不如自己的穷家。”生有五男二女,是前世积下的阴德。在自己习惯的家庭养老,享受儿孙满堂的天伦之乐。出门有熟悉的邻里,互致问候,拉呱聊天。环境熟悉,闭着眼睛也不会走错路,闻着厨房的灶烟也能回到家。能有子女的“床前百日孝”,就心满意足了。另外,传统的居家养老在家庭原有的平台之上进行,养老成本相对比较低。
当前居家养老现状的不足有三:1 大部分地区只有家政服务,个别发达地区有政府培训的助老服务员,但康复护理、医疗保健、精神慰藉等服务还远远谈不上;2 老年市场供给和设施的缺乏,一方面说明养老产业潜在需求巨大,另一方面又说明有效需求不足。这反映了我国对老年人的社会保障不足;3 生活在高龄、空巢、孤独、病残状态的老年人,如果无法获得社会支持,居家养老潜在的风险会很大。如何改变当前居家养老服务的局面?一要制定政策,扶持发展;二要加大公共财政支出,扩大政府资助,实行政府补贴;三要加强服务队伍建设,尽快培养和造就一批有责任心和专业技能的护理服务队伍,使老年人在家里就可以得到所需要的专业化服务。整合资源,建立和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要大力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志愿者组织,鼓励和支持社区居民和社区单位等为居家的老年人提供多种形式的养老服务。积极培育、规范管理各类居家养老服务机构,鼓励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发展连片辐射、连锁经营、统一管理的服务模式。
居家养老服务,是指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依靠,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以解决日常生活困难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其形式主要有两种:由经过专业培训的服务人员上门为老年人开展照料服务;在社区创办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为老年人提供日托服务。当前家庭小型化、空巢家庭和独居老人的增加趋势,家庭赡养功能弱化的特点,使家庭养老走进死角。现代社会多元化的趋向使老年人群对养老的期望值增高,传统的机构养老服务模式已经不能满足老人对生活品质的高水平需求。以社区村,居委会为核心、社区居家养老为依托、社会化专业服务与非专业化服务相结合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成为新型养老模式。
首先是物质生活方面的需求,如衣食住行用;第二是精神文化需求,如文化娱乐、保健、医疗卫生等;第三是情感和心理慰藉方面的需求,比如说心灵沟通。养和医是老人两个
最基本的需求。最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把他“请出来”,动员那些能自理的、身体比较好的老年人尽量从家里走出来,到社区机构网点场所来接受服务,参加一些社区组织的活动,这样对老年人的精神文化情感方面大有裨益,另外可以让老人更好地了解社会、融入社区。身体不能自理、走不出来的那些老人,要居家养老的护理人员上门去,实行上门包户的服务,一个部分叫专业化的养老护理员。不仅要经过培训还要取得相应资质;另一种要发动社会力量,扩大广大志愿者的队伍,发动社区、单位、学校利用自己的技能知识,利用节假日休息日给老人提供相应的力所能及的。
近年来,街道积极探索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资源共享、市场运作”的服务模式,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而居家养老志愿服务也随之衍生,志愿者队伍与服务对象人数都在逐渐发展壮大。目前,祖庙街道的居家养老志愿服务在促进志愿者走进老人家中进行落户服务外,还积极推动志愿者与老人家的“一对一”互动,帮助老人家走出小家庭,融入社区生活。居家养老志愿服务设立了精神慰藉、中医推拿、医疗保健、家电维修、义务理发、法律援助、老年人权益咨询、文化娱乐等14个居家养老志愿服务分队,为社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保健、中医推拿、维权咨询、法律援助、家电维修、文化娱乐等14个不同的志愿服务项目。实行了„三结合‟措施,即专业化队伍与志愿者服务相结合;市场化运作与义务奉献相结合;社区志愿服务站分配协调与老人自愿选择相结合,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志愿服务,将事半功倍。
第五篇:宜宾市居家养老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宜宾市居家养老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市民政局副局长黄泽江
“老有所养”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是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老年人享受改革发展成果的具体体现,更是老年人的共同期盼。近几年来,我市民政部门 坚持“政府主导、民政牵头、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和坚持“以家庭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发展模式,使我市养老机构建设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在“居家养老,社区服务”的发展上,与机构养老相比严重滞后,社会十分关注。为此,笔者结合工作实际,从以下方面进行了思考和探索。
一、充分认识社区养老服务的现实必要性
我市现有60岁以上的老人近80万。从家庭结构看,随着生育率的降低,家庭规模逐渐变小,“24”家庭增加,年轻成员从生活上来照顾老年父母变得更加困难,加之现代社会由于各种原因所导致的人口流动性增强,致使空巢老人增加。从老年人居住状况看,老年夫妇户与独居户的比例相当高,尤其是老年人的单身户,随着年龄的增长,独居户明显增加。从经济角度看,大部分老年人的经济来源比较少,特别是城市老人,很多仅靠微薄的退休金生活,加之老年人病痛增加,就医支出大,且有部分老年人的子女没有工作、没有收入、甚至于还有疾病,还要依靠父母生活,这部分老年人没有经济能力进入机构养老。致使这些老人情感慰籍丧失有效来源,生活护理无人顾及,生活质量下降。这种现象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更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相悖。因此,养老问题已经由原家庭内部的事演变成社会问题,现实和未来的呼唤着急需建立新型养老服务体系。
“居家养老,社区服务”是目前许多地区普遍的做法,也是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明确要求。社区是老年人的聚居地和主要活动场所及生活空间,是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最佳结合点。通过发展居家养老,完善社区服务,就能广泛的覆盖社会老人,满足老人不同层次的服务需求,从而,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
二、科学规划社区养老服务基础设施建设
“居家养老,社区服务”社区是基础,基础服务设施是重点。没有基础服务设施,社区服务就是一句空话。同时,它也是一项涉卫生、文化、体育等多部门的新的工作,因此必须科学规划,配套建设。
首先要把社区养老基本服务设施列入全市“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同时要列入城市建设规划,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在新住宅区建设时,按社区老人拥有养老床位不低于1.7%的标准规划。在此基础上制定近、中期社区养老保障体系专项规划。一是搞好社区养老机构体系建设规划,力争“十二五”实现城镇所有社区都建立具有一定规模的老年人服务站或托老所等机构。按照“机构、人员、场所、设施、制度”五到位的要求,为老人提供优先、优质、优惠的“三优”特色服务,全方位满足老年人生活服务需求。二是搞好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规划,根据建立公共卫生体系的要求,把建立社区卫生服务站作为重中之重,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多渠道筹措资金,建成覆盖全市城镇社区的卫生服务体系,建立健全老年人健康档案,采取多种方式解决老年人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切实落实有关医疗惠民政策,做到小病不出社区,为居家养老的社区居民提供方便、快捷的医疗卫生服务,落实老有所医。三是要搞好文化娱乐体系建设规划,着力建设一批立足社区、面向老人、方便实用的文化娱乐场所,让老年人在自己
生活的社区享受到便捷的服务。充分发动社区群众,自愿建立以兴趣为中心、活动为载体、自助互助为基础的各类社区群众团体,实现老有所乐。
三、多措并举,加快社区养老服务基础建设
社区养老服务是一项公益性事业,因此其基础设施建设必须政府主导。一是要加强领导,列入政府工作重要议事日程,明确专人分管,具体抓落实。二是要建立政府经费投入机制,加大公共财政的投入力度。要根据规划,把社区养老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三是要制定好奖励政策和鼓励政策,以调动社区工作积极性和民间资金参与的积极性。四是要整合资源,通过新建、闲置资产改扩建、租赁、辖区单位无偿提供、新开发小区配套建设等途径,完善社区养老基础服务。特别是整合利用好区县社会福利中心、乡镇敬老院、民办养老机构、爱心超市、驻区单位服务设施等养老资源,通过向社区开放等形式,使社区养老服务上新台阶;五是要纳入政府民生工程,列入目标考核。
民政和老龄部门作为政府职能部门,一是要制定好社区养老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和服务标准,督促规划的落实,要纳入民政工作的重要目标考核。二是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调沟通,形成合力,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三是要加大投入,借鉴我市农村敬老院建设的经验,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用部分福彩公益金支持基础设施建设。
有关部门要大力支持社区养老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着重要在城市建设规划、项目审批、土地使用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在办理有关手续时提供便捷的服务,并在城市建设、房屋建设、土地价格、征地管理、土地权属、地籍测绘等有关收费及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或减免。
加大向社会宣传的力度,通过各种方式的宣传使整个社会了解社区养老的目的、意义、涵义、需求、目标等,增强全社会参与社区养老服务的意识,营造
敬老爱老的社会氛围。以民办公助、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或以政企合作、市场运作的手段,引导社会力量兴办社区养老服务基础设施。
四、探索完善社区养老服务内容和组织体系
“居家养老,社区服务”的根本出发点是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要把社区自治组织、民间机构、志愿者服务队、老人家庭和亲属多方力量进行整合,对老年人实施照顾或照料。
从服务内容上看,生活照料主要有送饭、洗浴、理发、购物、家政服务等一般照料和陪护、护理、陪送看病、精神慰藉等特殊照料服务。从服务方式上看,对残疾、重病等困难老人要实行“走进去”服务,由社区养老服务服务人员提供上门服务;对身体健康、行动方便的老年人要实行“走出去”服务,即让他们走出家庭,在社区里获得各种服务,参与各项活动,满足老人“老有所乐” 和“老有所为”的需求。从服务费用上看,符合低保、优抚、残疾等对象,要严格按照有关政策兑现,实行政府部分或全部买单;对有经济条件的要研究好个人购买服务。项目因人制定,按本人申请确定。社区养老服务既要物质基础,也要有人力基础。目前,由于社区工作任务较多,普遍感到人力不足。因此,必须加强社区养老服务组织体系建设。一是要加强社区工作人员队伍建设,适当增加社区工作人员。二是要建立专业的老年人服务队伍,由于老年人是一个特殊群体,而每一个体又有差别,因此必须建立一支适应老年人护理、康复、精神慰藉等不同需求的专业化队伍。三是要组织好义工援助队伍,把社区内有劳动能力的低保对象组织起来,参与社区养老服务。同时,也要组织好党员、青年、爱心人士等志愿者队伍。四是要开展好老人互助服务,把身体健康,行动方便,居住相邻的老人组织起来,志愿结伴互助服务。五是要倡议开展爱心储蓄志愿服务。对孤老、独居
空巢老人、生活困难老人,由社区安排有热心的居民与子女不在身边的老人结成“一加一”、“几加一”帮扶对子,做到“天天见面”或定期探望,邻里互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