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风卫风木瓜读后感
国风·卫风·木瓜读后感
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兄弟三人,同时到一家制衣厂打工。不料,在一天晚上,老二得了严重的胃穿孔,急需3000块钱的医药费。制衣厂老板得知后,不但帮忙付了3000块钱的医药费,还亲自把老二送回家,给了老二生活费和后期的医药费。工厂的员工得知后,非常感动,把工厂当成了自己的厂子,于是工厂的效益马上好转了起来。第二年,当制衣业因为行业不景气而纷纷倒闭的时候,兄弟三人组织起公司其它员工,大家齐心协力,减少了工厂不必要的开资,创造了更多的效益。制衣厂老板因此感叹道:“去年救了一个普通的员工,反过来却救了自己啊!”
这是一个发生在一家制衣厂的真实故事。其实,这样的故事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一个人受到了别人的帮助,要懂得回报他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很多人可能觉得,我受了他一点点帮助,在我有条件的时候,把那点帮助还给他就行了,如果像《国风·卫风·木瓜》中说的,受人木瓜,回报美玉,那我不是亏大了吗?现代人哪还那么傻啊。
可是,在你遇到困难的时候,一点点的帮助,都有可能帮你走出困境;在别人风平浪静的时候,得到的再大的回报,也只是锦上添花。大家应该能掂量出在沙漠里一杯水的价值和在平原上一桶水的价值哪个更大。一桶水的分量肯定要大于一杯水,可它仅仅是一桶水,而沙漠里的一杯水呢,它很有可能救活一个因干渴而频临死忙的人的命啊。
更重要的,是一份心。就像《国风·卫风·木瓜》所说:匪报也,永以为好也!一个在你遇到苦难时候曾经帮助过你的人,你必须回报人家。不是为了那份礼物,而是表达的那份心意。当你再遇到苦难的时候,你很可能再次得到帮助。一个不知回报别人的人,终有一天会走到穷途末路。当他再次伸出手去寻求帮助的时候,是不可能再有人去帮助他的。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再次度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感受到的只有古人的睿智与伟大,他们在三千年前就为我们点出了做人做事应该有的品德。而我们在现实的生活中,却常常不懂得投桃报李,结果最后害了自己。
受人木瓜,回报美玉;受人滴水,回报涌泉;是一个人应有的品质,更是一个人生存的根基。在生活中,我们一定要牢记住:受到了人家的帮助,就一定要懂得回报他人!
第二篇:《国风卫风木瓜》原文翻译及赏析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译文]
他送我鲜桃,我以琼瑶还报他。
[出自]
春秋 《国风·卫风·木瓜》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注释:
投:掷,抛。
木瓜:一种落叶灌木(或小乔木),蔷薇科,果实长椭圆形,色黄而香,蒸煮或蜜渍后供食用。按:今粤桂闽台等地出产的木瓜,全称为番木瓜,供生食,与此处的木瓜非一物。
琼琚(jū居):美玉,下“琼玖”、“琼瑶”同。琼:美玉。琼琚(jū):佩玉。琚:古人佩带的一种玉,系在珩(héng佩玉上面的横玉,形状像磬。)和璜(huáng半壁形的玉)之间。
匪:非。报:回报,报答。
木桃:果名,即楂子,比木瓜小。
琼瑶:美玉。瑶:美玉。
木李:果名,即榠楂,又名木梨。
琼玖(jiǔ):美玉。玖:次玉的美石。
译文:
你将木瓜投赠我,我拿琼琚作回报。不是为了答谢你,珍重情意永相好。
赏析:
《诗经·大雅·抑》“投我以桃,报之以李”之句,后世“投桃报李”便成了成语,比喻相互赠答,礼尚往来。比较起来,《卫风·木瓜》这一篇虽然也有从“投之以木瓜(桃、李),报之以琼瑶(瑶、玖)”生发出的成语“投木报琼”,但“投木报琼”的使用频率却根本没法与“投桃报李”相提并论。
对于这么一首知名度很高而语句并不复杂的先秦古诗,古往今来解析其主旨的说法居然也有七种之多(据张树被《国风集说》统计),实在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
现代学者一般从朱喜之说,而且更明确指出此诗是爱情诗。平心而论,由于诗的文本语义很简单,就使得对其主题的探寻反而可以有较大的自由度,正如一个概念的内涵越小它的外延越大,因此,轻易肯定否定某一家之说是不甚可取的。笔者其视为一首通过赠答表达深厚情意的诗作。
《木瓜》一诗,从章句结构上看,很有特色。首先,其中没有《诗经》中最典型的句式——四字句。这不是没法用四字句(如用四字句,变成“投我木瓜(桃,李),报以琼瑶(瑶、玖);匪以为报,水以为好”,一样可以),而是作者有意无意地用这种句式造成一种跌宕有致的韵味,在歌唱时易于取得声情并茂的效果。其次,语句具有极高的重叠复沓程度。不要说每章的后两句一模一样,就是前两句也仅一字之差,并且“琼琚”、“琼瑶”、“琼玖”语虽略异义实全同,而“木瓜”、“木桃”、“木李”据李时珍《本草纲目》证也是同一属的植物,其间的差异大致也就像橘、柑、橙之间的差异那样并不大。这样,我们不妨说三章基本重复,而如此高的重复程度在整部(诗经)中也并不很多,格式看起来就像唐代据王维诗谱写的《阳关三叠》乐歌似的,——自然这是《诗经》的音乐与文学双重性决定的。
你赠给我果子,我回赠你美玉,与“投桃报李”不同,回报的东西价值要比受赠的东西大得多,这体现了一种人类的高尚情感(包括爱情,也包括友情)。这种情感重的是心心相印,是精神上的契合,因而回赠的东西及其价值的高低在此实际上也只具有象征性的意义,表现的是对他人对自己的情意的珍视,所以说“匪报也”。“投我以木瓜(桃、李),报之以琼瑶(瑶、玖)”,其深层语义当是:虽汝投我之物为木瓜(桃李),而汝之情实贵逾琼瑶(瑶、玖);我以琼瑶(瑶、玖)相报,亦难尽我心中对汝之感激。作者胸襟之高朗开阔,已无衡量厚薄轻重之心横亘其间,他想要表达的就是:珍重、理解他人的情意便是最高尚的情意。
读后感:
“投桃报李”这个成语,应当与这诗的立意有关(该成语也出自《诗·大雅》中的《抑》),只不过作为报答的东西更贵重,情意更深厚。本诗在这里说的是男女两情相悦。
来而不往非礼也。这是我们这个礼仪之邦的习惯和规矩。一般交往中是如此,男女交往中真是如此。男女交往中的“投挑报李”,已不止是一般的礼节,而是一种仪式。礼物本身的价值已不重要,象征意义更加突出,以示两心相许,两情相悦。
西方人是否有这种传统还不清楚,但我们从美国作家欧·亨利的小说《麦琪的礼物》中读到这类似“投桃报李”的故事,只是其中充满着悲剧色彩。
如今我们似乎已不大看重仪式了。其实,仪式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非常特殊的作用,不可或缺,正如我们不能缺少阳光和空气一样。仪式绝不是一种空洞的形式,总与特定的意义相联系。男女交往可以减去不必要的形式,却不可不有“投桃报李”的仪式。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出自《诗经·卫风·木瓜》,它的原意是指你给我一个木桃(果名,即楂子),我还你美玉。其实这句话完整的应该是“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它不仅是体现了知恩图报,更多的是要把这样的情意永远珍藏。
第三篇:卫风氓读后感
卫风氓读后感
(一)是到该离开的时候了,是该走了,应该带些什么离开呢?是后悔还是痛恨?这些我都不要,我只想平静的,不带走一粒尘埃。没想到我会走到这一步,也许这是最好的结局。
叶子的离开是风的追求还是树的不挽留,也许是迫不得已。我走了你会难过吗?会流泪吗?我想不会吧,我在你心里又算什么呢?!曾经我以为自己付出了一爱一就可以收获幸福,可是我错了,曾经我以为我们会永远在一起,结局却别样苦涩。我们的相遇即使不是一个错误,也可能只是命运的一个定数,我们没有过多的料到,伤害一个人要比挽回一颗心要容易得多。
也许我只是你生命中的过客,同样,你也不过是我岁月中匆匆的穿行者。谁是谁的感动,谁是谁的刻骨铭心,谁又是谁的心灵归宿。不要问我心痛的感觉,我只知道,当我心痛时,只想到自己最一爱一的人。
一爱一到深处是心痛,情到深处是孤独,只是那一段青春终究被遗弃过。
陈家洛不愿负天下人便负红颜,也许他的命运早已注定,在那命运的路上,没有遇上幸福。张无忌放弃了江湖和江山,把幸福给了赵敏,把牵挂给了小昭,把漂泊给了蛛儿,把悔恨给了芷若。杨过跟小龙女最终做了神仙眷侣,也许他知道也许不知道,也许他装作不知道,程英跟陆无双为他付清青春抛尽少华,郭襄为他天涯赴君念念不忘。也许他记得,也许不记得,曾经有一位叫公孙的姑一娘一把一生的幸福都停驻在他的一刹那的目光里,而他所能给予的也只是一曲清萧,三枚金针,又或是一时的眷顾而已。
在这世间有太少的相濡以沫,有太多的笑望江湖。于是,我们终于明白,天长地久是多么可遇而不可求的事情,幸福又是一种多么玄妙又多么脆弱的东西。
选择放弃,转身,离开,明天,我依然可以笑得很灿烂,相信生活是美好的,相信人很善良,相信上天有颗仁慈的心,我会幸福的,我会的!
卫风氓读后感
(二)【卫风·氓】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民歌。诗歌通过生动的笔墨,叙述了女主人公从恋一爱
一、结婚直到被遗弃的婚恋过程,塑造了女主人公温柔痴情、忍辱负重而又刚烈坚强的复杂形象。
首先是描写的是女主人公的温柔痴情。诗歌是从热恋场面入手描写的。诗歌开头的“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几句,着墨不多,在女主人公说出“非我愆期,子无良媒”后,氓生气了,而女主人公马上劝到“将子无怒”并不顾父母一之命、媒妁之言,一口就答应了氓的要求,许下了“秋以为期”的诺言。婚期临近,痴心的少女天天登上破旧的城垣眺望复关,望眼欲穿。没看到氓的身影,她就“泣涕涟涟”,看见了他的身影,她就“载笑载言”。迎她的车一来,她就带上嫁妆不顾一切地跟他走了。所谓“痴情女子负心汉”正是她的温柔痴情为他的婚姻埋下了悲剧的种一子。
其次表现为女主人公的忍辱负重。为了获得真正的一爱一情,建立幸福美满的家庭,她可谓真正做到了全心全意,无怨无悔。“三岁为妇,一靡一室劳矣。夙兴夜寐,一靡一有朝矣”,多年来无论怎样的困苦她都甘心忍受,无论多重的担子她都愿意承挑,甚至连丈夫的暴怒虐一待她也毫无怨言。然而,尽管她如此地忍辱负重,残酷的现实留给她的只是一掬辛酸的眼泪,一幕凄惨的人生悲剧。原来那一片“信誓旦旦”的假忠诚,在氓“言既遂矣”之后,就露出来了他的真面目:生活上对她拳脚相踢,感情上也变得三心二意。尽管如此,女主人公追求理想一爱一情的梦仍没破碎,丈夫的辱骂毒打始终磨不掉她对他的一爱一,她坚信只要自己忍辱受重,维系这个破碎的家庭,丈夫终竟会有回心转意的一天,会和她再度共建美好的家园。
最后表现为女主人公的刚烈坚强。时间是一点一点的流逝了,在无望的等待中,她逐渐清醒过来,意识到自己的忍辱受重是不会让丈夫回心转意的。回忆起和氓相恋的情景,昔日的言笑,旦旦的誓言,仿佛还在眼前,何曾想到他会违背誓言?她不愿相信氓会将她抛弃。()可残酷的事实摆在她的面前,不得不让她重新冷静的面对这一切。“淇则有岸,隰则有泮”,自己的幽怨何时才有尽头?既然如此,与其整天生活在这种恨意绵绵之中,不如痛下决心与男子割断感情上的联系。“反是不思,亦已焉哉!”想到这里,她终于做出了大胆的抉择,决定从感情的旋涡中勇敢地走出来,重新找回自己。同时她又用自己的血泪教训,告诫天下所有痴情的女子“无与士耽”,因为“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否则就会重蹈她的覆辙。
玖完之后,不知道是该同情这位身在古代的女人,当一个弃妇是何等的艰难,你要顶一住来自邻里街坊的议论,嘲笑,甚至是轻视,不光是他们,也许你的兄弟姐妹也会看不起你,而自己只能这么孤独一生。由此看来,婚姻对待女人的重要一性一。让人最佩服的是这女子的刚烈坚强,宁可担一个弃妇的名,也不要在负心人家中浑浑噩噩地度过余生。
男人请用心呵护身边的一爱一情,而女人,更要谨慎。在一爱一情中,不能只是沉醉,在感情中要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要自强,要那理一性一下的感一性一。
卫风氓读后感
(三)红尘有一爱一,人间有情,我们总希望有情一人终成眷属,使他们的一爱一情从起点到终点,经历磨难回归美丽的一团一圆。然而,纵观古今,有多少一爱一情的悲剧在上演啊……
为什么相一爱一的人不能白头偕老。我们或许可以在【卫风。氓】中找到一点答案。【卫风。氓】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民歌。诗歌通过生动的笔墨,叙述了女主人公从恋一爱
一、结婚直到被遗弃的婚恋过程,塑造了女主人公温柔痴情、忍辱负重而又刚烈坚强的复杂形象。
首先是女主人公的温柔痴情。诗歌是从热恋场面入手描写的。诗歌开头的“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几句,着墨不多,在女主人公说出“非我前期,子无良媒”后,氓生气了,而女主人公马上劝到“将子无怒”并不顾父母一之命、媒妁之言,一口就答应了氓的要求,许下了“秋以为期”的诺言。婚期临近,痴心的少女天天登上破旧的城垣眺望复关,望眼欲穿。没看到氓的身影,她就“泣涕涟涟”,看见了他的身影,她就“载笑载言”。迎她的车一来,她就带上嫁妆不顾一切地跟他走了。所谓“痴情女子负心汉”正是她的温柔痴情为他的婚姻埋下了悲剧的种一子。
其次表现为女主人公的忍辱负重。为了获得真正的一爱一情,建立幸福美满的家庭,她可谓真正做到了全心全意,无怨无悔。“三岁为妇,一靡一室劳矣。夙兴夜寐,一靡一有朝矣”,多年来无论怎样的困苦她都甘心忍受,无论多重的担子她都愿意承挑,甚至连丈夫的暴怒虐一待她也毫无怨言。然而,尽管她如此地忍辱负重,残酷的现实留给她的只是一掬辛酸的眼泪,一幕凄惨的人生悲剧。原来那一片“信誓旦旦”的假忠诚,在氓“言既遂矣”之后,就露出来了他的庐山真面目:生活上对她拳脚相踢,感情上也变得三心二意。尽管如此,女主人公追求理想一爱一情的梦仍没破碎,丈夫的辱骂毒打始终磨不掉她对他的一爱一,她坚信只要自己忍辱受重,维系这个破碎的家庭,丈夫终竟会有回心转意的一天,会和她再度共建美好的家园。
最后表现为女主人公的刚烈坚强。时间是一点一点的流逝了,在无望的等待中,她逐渐清醒过来,意识到自己的忍辱受重是不会让丈夫回心转意的。回忆起和氓相恋的情景,昔日的言笑,旦旦的誓言,仿佛还在眼前,何曾想到他会违背誓言?她不愿相信氓会将她抛弃。可残酷的事实摆在她的面前,不得不让她重新冷静的面对这一切。“淇则有岸,隰则有泮”,自己的幽怨何时才有尽头?既然如此,与其整天生活在这种恨意绵绵之中,不如痛下决心与男子割断感情上的联系。“反是不思,亦已焉哉!”想到这里,她终于做出了大胆的抉择,决定从感情的旋涡中勇敢地走出来,重新找回自己。同时她又用自己的血泪教训,告诫天下所有痴情的女子“无与士耽”,因为“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否则就会重蹈她的覆辙。
张一爱一玲说:一爱一情有时就象五彩缤纷的气球,却经不起一根刺的考验。这根刺,也许是金钱,也许是容颜,也许只是一个眼神一个手势。男人请用心呵护身边的一爱一情,而女人,更要谨慎。在一爱一情中,不能只是沉醉,在感情中要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要自强,要那理一性一下的感一性一!只有这样一爱一才会长久,只有这样才不会再有“负心的汉”出现,只有这样有情一人才可以白头偕老。
生活不是童话,而婚姻,只有一爱一是远远不够的。
第四篇:《卫风氓》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11篇,又称《诗三百》。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六义”指的是 风、雅、颂、赋、比、兴,前三个说的是内容,后三个说的是手法。
《诗经》共收录诗歌305首,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叫“十五国风”,有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雅”是正声雅乐,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颂”是祭祀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有诗40篇。是“五经”之一。《诗经》距今已有2500年的历史。
《诗经》表现手法上赋是直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比也就是比喻之意。“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兴”字的本义是“起”,因此又多称为“起兴”,对于诗歌中渲染气氛、创造意境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国风·周南·关雎》译:雎鸠关关相对唱,双栖河里小岛上。纯洁美丽好姑娘,正是君子好对象。
.2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国风·秦风·蒹葭》译: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意中人儿在何处?正在河水那一方。
3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诗经·国风·周南·桃夭》译:桃树蓓蕾缀满枝杈,鲜艳明丽一树桃花。
师:上个班有个同学问我,课本把《氓》放在第一课,到底想让我们学习哪些知识呢?难道就是让我们知道在两千五百多年前曾经发生过这么一次悲惨的爱情悲剧么?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请大家拿起笔,范读。
这是一首四言诗,节拍基本是“二/二”式的,有个字音要注意:是“zǎi笑zǎi言”还是“zài笑zài言”?
zài笑zài言,跟“载歌载舞”一样。
多音字是根据用法和意义确定读音的,“渐车帏裳”的“裳”在文言中一般读作cháng。
请大家拿起笔,自读这首诗,完成这个几个任务:理解诗句,概括这首诗的主要内容,能用自己的话准确表达。
一起翻译文本。翻译:无知农家小伙子,怀抱布匹来换丝。其实不是真换丝,找此借口谈婚事。送你渡过淇水西,到了顿丘情依依。不是我要误佳期,你无媒人失礼仪。请你不要生怨气,秋天为期我等你。
登上那堵破土墙,面朝复关凝神望。复关遥远不得见,心里忧伤泪千行。情郎忽从复关来,又说又笑喜洋洋。你去卜卦问吉祥,卦象吉祥心欢畅。赶着你的车子来,把我彩礼往上装。
桑树叶子未落时,挂满枝头绿萋萋。唉呀那些斑鸠呀,别把桑叶急着吃。唉呀年轻姑娘们,别对男人情太痴。男人要是迷恋你,要说放弃也容易。女子若是恋男子,要想解脱不好离。
桑树叶子落下了,又枯又黄任飘零。自从嫁到你家来,多年挨饿受清贫。淇水滔滔送我归,车帷溅湿水淋淋。我做妻子没差错,是你奸刁缺德行。做人标准你全无,三心二意耍花招。
婚后多年为你妇,繁重家务不辞劳。早起晚睡不嫌苦,忙里忙外非一朝。你的目的一达到,逐渐对我施凶暴。兄弟不知我处境,见面就对我讥笑。静下心来想一想,独自黯然把泪抛。
白头偕老当年誓,如今未老生怨愁。淇水滔滔终有岸,沼泽虽宽有尽头。回想少时多欢聚,说笑之间情悠悠。当年山盟又海誓,哪料反目竟成仇。不要再想背盟事,既已恩绝就算了。
师:哪个同学概括这首诗的内容?
师:要勇敢些,说不准没关系,不说你怎么会发现自己有那些优势或不足呢?
一个貌似忠厚的男子向一个年青漂亮的女子求婚,女子答应了。结婚之后,尽管女子日夜操劳,但男子感情不专一,并对女子施加暴力,最后女子回到了娘家。
全诗共六章,每章十句。
一、二两章是追叙,第一章,叙述自己由初恋而定的。第二章,叙述自己陷入情网,冲破了媒妁之言的桎梏而与氓结婚。诗人叙述到这里,情绪极度激昂,悲愤与悔恨交并,使叙述中断。
第三章,她对一群年青貌美的天真少女,现身说法地规劝她们不要沉醉于爱情,并指出男女不平等的现象。第四章,对氓的负心表示怨恨,她指出,这不是女人的差错,而是氓的反复无常。第五章,接着追叙,叙述她婚后的操劳、被虐和兄弟的讥笑而自伤不幸。
第六章,叙述幼年彼此的友爱和今日的乖离,斥责氓的虚伪和欺骗,坚决表示和氓在感情上一刀两断。
师:根据上面的概括,这首诗如果按照情节的发展可以分成几个层次呢?
生:(齐答)三层。
师:具体说说。
生9:婚前,婚后,回家。
师:婚前一般叫——恋爱,前两节。
回家 最后一节。
这是一首以第一人称写成的叙事诗,女子自述婚姻的悲剧。所以刚才有同学看出女子有“恨”。也可以看成是女子的控诉吧。
诗歌的整体内容我们清楚了,请大家在此基础上对这首诗做深入研究。师:《诗经·王风》有一首诗叫《采葛》,其中有一句大家十分熟悉:“彼采葛兮,一日不见,(生:如三秋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写绝了热恋中男女的心理。那我问问,女子为什么要“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因为依依不舍。所以才有“十八相送”,送了一程又一程。相恋中的男女有时道过几十遍“再见”还不忍离开。这两节是叙述、描写,这种方法就是“赋”的手法。(板书)
这个女子发出了这样的慨叹:“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有人说,恋爱中的女人是傻瓜。当初她被男子的忠厚罩住了双眼,就像上节课那个同学所说,没有发现氓的真实面目。
师:轻信会给自己带来痛苦,女子婚后生活的不幸就是证明,结婚仅三年就被赶了回去。这是女子从自身遭遇中得出的教训,也是给其他姐妹的告诫吧。
这一节为什么要写到桑树?
师:《诗经》的基本表现手法是(生:赋、比、兴),第三、四节的桑树应该属于――
比就是比喻,有的通篇用比,如《硕鼠》;有的局部用比。兴,就是联想,而联想应该是从眼前景物而想到所要吟咏的景物人事,也叫托物起兴;两者之间若有相似点,同时也能构成比喻,叫做比兴。(板书:比、兴)
“桑之未落„„桑之落矣”是比兴句,好处是什么?
结构上,1在叙事中插入,避免叙事的平铺直叙,一览无余。
2起到暗示作用,女子生活以后的不幸。
3前面写婚前,后面写婚后,起过渡作用。
内容上,1唤起联想。用以比喻女子容颜的衰老,推测这是“氓”变心的主要原因。
2用女子熟悉的桑叶做比,“抱布贸丝”可看出她是养蚕的。富于生活气息,暗示她的勤劳。
桑葚是甜蜜的,所以斑鸠要贪吃,但吃多了会因醉昏迷;爱情也是甜蜜的,所以人很容易沉湎其中。女主人公在告诫:女人不要沉湎于爱情。刚才我说,联想应该是从眼前景物而想到所要吟咏的景物人事。这桑树是女子眼前的景物吗?
推想一下,这个女子在哪看到的桑树?应该是女子在坐车回家路上,看到路边的桑树而引发了联想;这是兴,两者有相似性,又是比。以此类推,大家应该明白“淇水汤汤,渐车帷裳”这句描写的作用了吧。
这是兴。淇水在这首诗中出现了三次,它是女子恋爱时的幸福和婚后不幸的见证。
这个女子是自己主动离开氓的吗。
都有道理,而且都是从作品中找出的理由,还能联系时代背景,这就是很好的文学鉴赏了。不管是哪种情况,这个女子应该都是很痛苦的。诗歌的结尾她却说――“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后面是个感叹号,这个小小的“!”都包含了那些“感叹”呢?
她没有哀求氓,很冷静地接受了现实,这里面有一种坚强。女子痴情、勤劳、坚强,是一个很立体的形象。
这是大家高中阶段学的第一首古诗,桑女是有着高尚纯洁的心灵、敢于追求爱情、面对困境勇于决裂,这样的一个形象,这样一篇优美的诗歌,给现代的我们什么样的启迪呢? 生(甲):男女平等。
生(乙):人生在面临困境、困惑、难以抉择时要果断作出结果。
生(丙):男女应互相理解、互相关爱。
生(丁):我认为可以分两个方面:对于男子,需要对自己的家庭与承诺付出一份责任,做事不可只图新鲜感。
对于女子,在爱情方面需要更加的理智,要用冷静的头脑面对生活、当断则断。
师:大家都说得非常好,对于这篇诗歌有着很深刻的见解。我们要关注男女平等、对女性问题的关注、更要对自身问题关注,明白自己选择的是什么,当面临困难时,当机立断。我们还可以由此感受到桑女巨大的精神感召力。
第五篇:卫风氓教案
卫风氓教案
篇一:氓
教学设计
《氓》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
1、了解《诗经》的思想内容及现实主义传统。
2、把握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3、积累文言词句知识;
4、把握人物形象及情感变化。
学情分析: 初中阶段,学生接触过《诗经》有关诗歌,但对其艺术手法和思想内容 了解不够系统全面,所以,进入高中阶段以后,要让学生对《诗经》有 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
教学重点:
1、文学常识,培养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作的能力。;
2、重点词句;
3、人物形象的特点
4、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5、《氓》的思想内容及现实意义。
教学难点:
1、赋、比、兴的艺术手法的辨识;
2、重点词句的理解与把握;
3、人物形象及情感的变化;
4、《氓》的思想内容。
5、背诵。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文学常识,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2、诵读指导,教学生诵读诗歌;
3、读准字音,识记字形;
4、整体把握,概括诗歌内容。
教学重点:
1、文体知识;
2、诗歌内容。
教学难点:诗歌内容的把握。
教学步骤
(一)导课:(放录音)让学生听歌曲《在水一方》。
提问:谁知道歌词的出处? [明确]《诗经》中的《蒹葭》,教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诗经》中的其他作品。
(二)文学常识介绍
1、《诗经》社会生活。原本只称《诗》,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2、《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15国风,共160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雅”分大雅和小雅,共105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共40
3、《诗经》表现手法来分可分为赋、比、兴三类,与 风、雅、颂合称为《诗经》六义。古今对《诗经》的评价
(1)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第二》)
(2)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曰: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论语·季氏》
(3)吾国文学导源于《诗》三百五篇,不知《诗》三百五篇者,不足与言吾国文学 之流变。
——朱东润《诗三百篇探故》
《诗经》的思想内容广阔,涉及周民族的史诗、赞颂、怨刺、婚恋、农事和征役等,丰富多彩。
三、《氓》的研读学习
在春秋时期,随着私有财产的形成和父系社会的确立,爱情的不自由和男女的不平等逐渐产生,《氓》就反映了男女不平等的婚姻给女性造成的巨大创伤。
(一)、指导诵读
放录音:第一遍,提醒学生注意 字音和节奏(二二节拍)
指名两位学生朗读,并让其说明这样读的理由。
集体朗读(要求读出诗歌的语气 语调,把握主人公起伏的情感)
(二)正音正字,识记读音和字形
愆:qiān 将:qiāng 垝垣:guǐ yuán载:zài于嗟:xū可说:tuō
徂:cú
汤汤:shāng靡:mǐ 隰:xí
总角:jiǎo 泮:pàn 咥:xì
夙:sù渐:jiān
(三)整体感知,把握诗歌内容
学生朗读课文,然后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讨论,概括每一章的内容,然后划分本诗的结构层次。
订正:1.诵读《氓》,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每一章的主要内容。
氓来求婚,女迟为媒
女耽相思,氓娶于归
男女婚变,妇为情伤
妇无差失,氓自薄幸
妇为操劳,氓竟施暴
妇盼偕老,氓已情绝
本诗可以概括为 《婚变三部曲》:
1——2章:
爱恋甜蜜幸福
3——5章: 婚变沉痛怨恨
6章:决绝清醒刚强
四、布置作业
1、熟记《诗经》相关知识;
2、识记本诗字词形音;
3、背诵本诗第1、2章。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文言字词句的梳理学习识记;
2、诗歌中人物形象的分析;
3、人物情感的变化。
教学重点:文言字词句的梳理学习。
教学难点:人物形象及人物的情感变化。
教学步骤:
【一】课前复习检查
1、生字词形音
(1)氓之蚩蚩(chī)(2)匪我愆期(qiān)(3)汤汤(shānɡ)(4)隰则有泮(xí pàn).....(5)乘彼垝垣(ɡuǐ)(6)尔筮(shì)(7)渐车(jiān)(8)帷裳(chánɡ)....
(9)徂尔(cú)(10)靡室劳矣(mǐ)..
2、《诗经》的内容与艺术手法。
3、背诵第1、2章。
【二】重点突破——文言字词句的梳理学习识记
学生对照学案,小组合作完成下列任务:
1、词义理解
(1)将子无怒:读qiānɡ,愿,请。.
(2)涟涟:泪流不断的样子。..(3)淇水汤汤:水势很大的样子。..(4)渐车帷裳:溅湿、浸湿。.(5)(6)(7)信誓旦旦:誓言是真挚诚恳的。信誓,盟誓,真诚的誓言。旦旦,诚恳的样子。
2、识记文言实词和虚词
(1)通假字
①匪来贸丝:通“非”,不是 .②将子无怒:通“毋”,不要 .③于嗟鸠兮:通“吁”,叹词 .④犹可说也:通“脱”,脱身 .⑤隰则有泮:通“畔”,边岸 .(2)一词多义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品德、德行?.?”:恩德、恩惠①德?高祖乃谢曰:“诚如父言,不敢忘德.?:感激,感恩?三岁贯女,莫我肯德.?室劳矣:无、没有?靡.?②靡 ?于是赵国以北,辽东以西,皆从风而靡:倒下?.??载笑载言:动词词头,无义③载?. ?怨声载道:充满?.
:说?载笑载言.?:预兆④言?体无咎言 .?既遂矣:助词,无实义?言.将子无怒:愿,请.??出郭相扶将:扶持,扶助.⑤将?上使外将兵:率领.??宫使驱将惜不得:助词,加在动词后,无实义.
(3)虚词归纳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介词,把.??乘彼垝垣,以望复关:连词,表目的,来.以?以尔车来,以我贿迁:介词,表方式,用.??独以近城故:介词,表原因,因为、由于.
3、古今异义
(1)氓之蚩蚩 .
古义:民,文中指诗中的男主人公,音ménɡ。
今义:流氓,音mánɡ。
(2)至于顿丘 ..
古义:到,到达。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另提一事。
(3)秋以为期 ..
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4)泣涕涟涟 .
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5)以我贿迁 .
古义:财物。今义:用财物买通别人。
(6)三岁食贫 ..
古义:多年。今义:三岁的年龄。
4.词类活用
(1)夙兴夜寐:名词作状语,在早晨,在夜里 ..(2)三岁食贫: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贫苦的生活 .
5.说出下列句式类型
(1)(2)匪我愆期,子无良媒:无标志性判断句。(3)6.翻译句子
(1)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2)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3)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4)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答案(1)那个人老实忠厚,拿着布匹来换蚕丝。
(2)请你不要生气,就把秋天定为我们的婚期吧。
(3)(我)登上那倒塌的墙,遥望那复关。
(4)男子的爱情没有定准,他的感情一变再变。
【三】人物形象及情感变化
1、学习小组合作讨论以下问题:
氓》中的女子和氓具有怎样的特点?作者是如何加以表现的?请结合文本分析。
2、各学习小组讨论成果展示(每组选派1个代表发言)。
3、订正:
答案
1、形象特点:
(1)《氓》中的女子是中国古代劳动妇女的代表。
(1)她纯洁天真多情。入世不深,以致很容易便以心相许了;当她看到氓不高兴时,赶快安慰他:“将子无怨,秋以为期。”真心爱氓,看不到他时,“泣涕 篇二:《诗经氓》教案
《诗经·氓》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有关知识。
2、掌握重要的文言字词
3、把握《氓》的情节和主题,理解人物形象。
教学重难点:
1、掌握文章几个重要字词的用法
2、把握主人公的性格和作品的主题。
教学方法:讲授法、自主探究法
教具:多媒体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播放一段歌曲《在水一方》,询问学生歌词出处。明确:歌词出自《诗经》中的《蒹葭》
提问:同学们对《诗经》了解多少,还接触过《诗经》中的哪些作品?学生自由发言。
(2)陌生而又熟悉的瑰宝??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关雎》)
——以雌雄二鸟和鸣起兴,表达了男子对女子真挚、热烈的追求。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诗经 子衿》)
——男子对女子刻骨铭心的思念,以致度日如年,精神恍惚。“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蒹葭》)
——追求而不可得的惆怅、迷惘的愁情恰似苍茫的秋水,萧瑟的芦苇。
爱情是人类最真挚的情感,爱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
教师:我们今天再来学习《诗经》中的另一部作品。(板书:《诗经?氓》)
二、《诗经》知识回顾(10分钟)
让学生结合以往学过的知识谈谈对《诗经》的了解。教师补充总结。
明确:
(一)《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原本只称《诗》,汉代儒者把它奉为经典,于是就称《诗经》。(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乐》《春秋》)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二)《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1.《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1)“风”又称15国风,大都是民间的歌谣,160篇。它和屈原的《离骚》后人经常把它们并称为“风骚”,本用来指两大文学流派,后人多用来指文人如“迁客骚人”。但是再后来的许多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风骚”其意却大相径庭,如“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卖弄风骚”等。
(2)“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105篇。它是朝廷的正统音乐。
(3)“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40篇。
2.《诗经》表现手法来分可分为赋、比、兴三类。
《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概括为赋、比、兴。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这种解释比较通行。赋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比就是譬喻,对人或
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兴同诗歌内容有一定的联系。比兴手法的运用,能加强诗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增加诗的韵味和形象感染力。
《诗经》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间或杂有二言直至九言等各种句式,只有个别诗以杂言为主,如《伐檀》。
《诗经》常常采用叠层的形式,即重复的几章之间,仅有个别字的改换,造成一唱三叹的效果。这是歌谣的一种特点,可以借此强化感情的抒发。
三、文章梳理(30分钟)
(一)正音
分组朗读课文,纠正易读错字音。(课件展示)
匪fēi我愆qiān期
乘彼垝guǐ垣
将qiāng子载zài笑载言于嗟xūjiē鸠兮士之耽兮,犹可说tuō也 自我徂cú尔淇水汤shāng汤,渐jiān车帷裳cháng 兄弟不知,咥xì其笑矣隰则有泮pàn
(二)明义
四、合作探究(20分钟)
五、艺术特色(20分钟)
六、课堂小结(5分钟)
三、研读——明其意。
(一)思考:这首诗歌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二)生概括:一个女子从恋爱到结婚到婚变到最后被遗弃的内容。
(三)师做引导:同学们这是从行文内容的角度的概括总结。从女主人公对男主人公称呼的变化能不能感受到女主人公的遭遇和情感变化呢? 氓——那个人——人生还只在初见。(初相逢)
子——古代对男子的敬称——处于浓情蜜意的热恋中,相敬如宾。(爱恋,相思)尔——你——比子少了敬称,多了随意,更显亲密——今日我要成为你最美的嫁娘了。(幸福,甜蜜)
士——青壮年男子——那个男人——感情疏远,视如路人了——婚变(悔,恨,怨)
尔——你——和你这样的人白头到老,这太令我心生怨恨了。淇水还有岸,隰水还有边,和你这样的人白头到老,这种痛苦的日子何时是个头啊!(决绝)(补充诗经中“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四、品读——识其人。
在这场重大的人生变故中,你能看出女主人公是个怎样的人?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分组讨论。
示例:
1、痴情——送子涉淇,至于顿丘——送哥送到大门外还不行,还要送过淇水来;送过淇水不罢休,还要送你到顿丘。这是又一场的“十八相送”啊!不过这次不是梁山伯送祝英台,而是女子送男子。
痴情——不见复关,泣涕连连;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2、温柔体贴,迁就男子——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讨论:秋以为期,婚期早还是晚。)
反复诵读本节诗,读出情感。
(补充提示:迁就男子,子无良媒,男子易怒,都为后来的婚姻悲剧埋下伏笔。)
3、朴实,纯真——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4、对待婚姻很慎重——非我愆期,子无良媒。尔卜尔蓍,体无咎言。
5、善于反思——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感情是女子生活的全部,却只是男子生活的调剂品,所以“寄言世间小儿女,莫将心事轻许人”。
引导:作者在写奉劝女子不要沉迷于感情之中前,还写了什么内容?为什么?
桑叶沃若——比喻女子容貌美丽。
鸠食桑葚——喻女子沉醉于感情,引出对女子的慨叹——比兴。
6、思考:读本节诗时,应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反复诵读本
节诗,读出情感。
7、留5分钟左右的时间,要求学生将这三节诗背诵下来。继续探究女主人公的形象。
6、勤劳坚忍——三岁为妇,靡事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7、吃苦耐劳——师引导,女子吃了哪些苦——男子变心,兄弟不理解,家境贫寒,男子施暴。
8、在这种种痛苦折磨之下,女子却一心一意苦心经营着这
个家庭,“言既遂已”,日子越过越富裕,女子却容颜衰老——“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9、引导:“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你认为
造成女主人公“镜里朱颜改”的原因有哪些?应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出来?
10、(1)生活贫困(2)日夜操劳(3)男子变心(4)男子
施暴。
11、思考:面对这样一个三心二意,品行无德之人,女子是
该忍气吞声,逆来顺受,委曲求全呢,还是该怎样做?
12、齐读最后一节。13、8、清醒的认识,断然的决绝,刚烈的性格。所以要读
出那种清醒和决断的语气。找生试读,师范读。
14、留5分钟,学生试背这三节诗。
15、美读——诵其文
16、学生齐背全诗。
17、质疑探究:
18、文中多次出现了“淇水”,你认为淇水有怎样的作用?19、1、“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初涉爱河,爱情的见证。20、2、“淇水汤汤,渐车帷裳”——泪水如淇水浩荡,女子
被休回家。象征悲伤的泪水。篇三:诗经氓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爱情永远是不会变老的话题,有人的地方,就会有各种各样的爱情故事。今天,我们走
进遥远的公元前的卫国,聆听一个古老的故事,体会一下那时、那地,发生的一个凄美的爱
情故事。他和她是故事中的两个人,还有在那时的另外一些人。让我们走近他们!
二、知识积累
1.《诗经》简介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
叶(公元前6世纪)约500年间的诗歌,共305篇。先秦时代通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
三百》。汉代尊崇儒家被奉为经典,才称为《诗经》,并沿用至今。
(2)《诗经》按乐曲分为“风”“雅”“颂”三部分。(板书)“风”指“十五国风”,属于
各地方的乐歌,即指当时15国的诗歌作品,绝大部分是民间歌谣;“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
地区(即王畿地区)的乐歌,有“大雅”和“小雅”;“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有“周颂”“鲁颂”“商颂”,基本上是贵族们的歌颂祝祷之辞。
(3)《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
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
(4)《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即
直接铺叙陈述;“比”者,“以彼物比此物”,即比喻;“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即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
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
(5)《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在中国的古代文学的长河中,现实主义的《诗经》和屈原浪漫主义的骚体作品交相辉映,并称“风骚”。《诗经》开创了中国诗歌的
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2.简介《氓》
春秋初,封建的生产关系尚处于萌芽状态,封建的思想意识也还未形成完整的体统,当
时男女间的交往还比较自由,可以自由恋爱。诗中的女主人公与氓的恋爱、婚姻基本上是自
主的。不幸的是,女主人公结婚仅三年即被遗弃。诗人借被弃回娘家后女主人公口吻写下了
《氓》这首诗。这是诗经中最长的一首民歌,也是一首较有代表性的弃妇诗。
三、文本解读 1.听《氓》的配乐录音带,要求学生给个别字词注音。
2.学生齐读全诗,诵读提醒:《诗经》是典型的四言诗,它的节奏韵律非常明显,如“氓
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二二节拍)。
3.整体感知,结合课文注释疏通大意。——女子自述其婚恋悲剧:诗的开头从两人定情写起,“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口气活
泼俏皮,见出女主人公“率真直爽”的个性。“送子涉淇??..秋以为期”,写她虽然责怪“氓”
没有请媒人来正式提亲,没有立即答应“氓”的求婚,可是面对生气恼火的“氓”,她情意绵
绵地一路相送,并温柔地劝慰他,最终答应秋天办婚事。这几句表现了她是一个温柔而有主
见的女子。从诗的最后一章里的“总角之宴,言笑宴宴”来看,两人小时候是邻居,关系很
融洽,后来由于某种原因,两人的家离得比较远。因此,两人之间是有很深的感情基础的,“氓”贸然来求婚并不冒失,女子答应了他也不是出于
轻信。
——两人关系明确后,女子开始享受甜蜜(有时候带点苦味)的恋爱生活。“不见复关?? 载笑载言”写出了女子对爱人的深挚依恋。“尔卜尔筮??以我贿迁”写两人很顺利的结婚了。——“桑之未落??不可说也”是议论性的诗句,暂时中断叙述事,却又隐隐暗示了接 下来故事的走向。“吁嗟鸠兮??无与士耽”连用两个感叹句,语调激切,以警醒、提示的口
吻劝告所有的女性;“士之耽兮??不可说也”,语气舒缓下来,流露出女主人公的无奈和无
助,令人同情。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两句,透过桑叶衰败的景象让人预感到不如意的事情终究
发生了。第四、五两章总括婚后生活状况,并表明两人关系破裂的原因在“氓”。雪上加霜的
是,女子的兄弟不但不同情她,反而笑话她,她只能自己伤心!回忆至此,女主人公的心情
低落到极点。
——最后一章表明女子决绝的态度。回想幼年时的欢乐、恋爱时的盟誓、婚后的变卦、怨恨、留恋、痛苦等复杂情绪一时都涌上心头,但她已经对“氓”彻底失去了信心,只有干
脆明了的说算了吧!这种处理方式表现出女子的清醒与坚强。
4.自读全诗,思考:这首诗讲述了怎样一个爱情故事? 明确:这首诗写了一名女子追忆她与“氓”从恋爱、结婚到婚变的全过程。故事从“氓”
来向她求婚写起,女子虽然对求婚的方式有些不满意,但还是答应了他;接下来写两人的恋
爱生活,着重表现了女子对“氓”的痴情;两人很顺利地结了婚;婚后的生活贫困、辛苦,女子毫无怨言地操劳着家务;时光流逝,随着生活的好转,“氓”的脾气却变得粗暴起来,他
的行为也荒唐起来,对女子始乱终弃并且没有回头的意思。女子只能自己伤心难过。但是,对于这种状况她不会无限期地忍受下去,她想:既然“氓”不念旧情,无情无义,那就算了
吧!彼此决绝了断吧!(学生阐述,教师加以引导形成板书)
第一章:男子求婚,女子许婚
第二章:男女恋人相思、结婚
第三章:劝诫女子不要痴情 第四章:控告男子移情别恋
第五章:补叙婚后的苦楚和处境
第六章:今昔对比的怨恨和痛苦
5.文中塑造的女主人公的情感一直随着事情的发展而变化,阅读全诗,感受一下女主人
公的情感变化:
(故事情节)
(感情基调)第一至二章:恋爱——热情 幸福
第三至五章:婚变——怨恨 沉痛
第六章: 决绝——清醒刚烈、坚强
6.在把握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的基础上,诵读全诗,要安排好抑扬顿挫的语气语调,反
映出情节发展的节奏,表现出女主人公感情的基调。第二课时
一、检查课文诵读情况
二、合作探究
1.氓是如何来提亲的?女主人公怎样对待他,是否马上答应了他? 男主人公:“抱布贸
丝”,假借拿布换丝来和女主人公谈婚事。女主人公:深情远送,“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婉言拒绝,“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2.结婚前男女主人公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男:不体谅人,暴躁,三心二意。女:勤劳肯吃苦,任劳任怨,专情柔弱。
3.女主人公源于感情的变化,她对于那个负心汉的称呼也在不断变化,有“氓”“子”“复
关”“尔”“士”等。
4.分析诗中人物形象
全诗为我们展示了两个鲜明的人物形象。一个是卑鄙的男子“氓”的形私自利的坏家伙。
他以虚假的热情欺骗了淳朴的少女,用谎誓空咒赢得了女子的信任,女人对他来说是劳动力
和满足私欲的工具,一旦骗取到手,便露出了卑劣、凶暴的本相。淳朴,不畏贫苦。与“氓”
结婚后,操持家务,任劳任怨,真诚地把幸福的希望寄托在“氓”身上。然而婚后丈夫对她
日甚一日的暴虐和欺辱,使她“及尔偕老”的愿望完全破灭了,她由忍耐、不平而转为怨恨,终于发出痛楚的呼喊。诗中表露的她的怨恨更多于悲伤,在彻底无望的处境中,她变得清醒
而坚强,和氓彻底地决绝,这使我们看到了封建社会中受压迫和欺凌的底层妇女身上的另一
面。
5.探究诗中比兴手法的运用所谓《诗经》“六义”比、兴,是就表现手法而言。关于赋、比、兴,宋代朱熹在《诗集
传》中作了比较确切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
息的重要原因。
分析:诗中“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及“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是比兴句,探究这两处比兴手法的好处。
结构上,(1)在叙事中插入比兴句,使叙事暂时中断,这样就避免了叙(2读者能从中
意识到女子的婚后生活并不美满,因此,叙事的线索似断实连;(3 内容上,(1)比兴句唤起人丰富的联想。“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和“桑之落矣,其黄而 陨”,一般认为它们分别比拟女子容貌的润泽和衰老,并相应地推测女子年长色衰是“氓”变
心的重要原因。不过,也不妨理解得宽泛些,比如,“桑之未落,其叶沃若”给人以生机勃勃
的感觉,如同女主人公和“氓”之间情意浓密时;“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的景象,则如同两
人感情枯竭时。(2)用女子很熟悉的桑树作比,与女主人公劳动女性的身份非常切合(从“抱
布贸丝”一句来看,她养蚕做丝),富于生活气息,同时还暗示了她得勤劳。
三、《氓》的写作特色
1.对比手法的运用
(1)男子前后态度的对比。“当年他来求婚时,面带着嗤嗤然的敦厚的笑,还玩了一个
可爱的小花招,他抱着布匹来换丝其实却是来找我商量婚姻大事。”然而婚后,“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他的欲望一旦达到,就变得如此不仁和凶暴。
(2)女子际遇与心情的对比。恋爱时,“我”深感于他的爱恋与诚意,曾有过多少美好的憧憬与苦乐相容的梦。他来得匆忙,连媒人也没找好;“我”送他过了淇水到顿丘,约他秋
天再来结同好;“我”登上颓垣将他盼望,不见其人,“我”眼泪簌簌地掉下来,而一见其人
“载笑载言”无比欢喜;然
而结婚后,尽管“我”任劳任怨,早起晚寝,不分今日与明朝,可谁知到头来,他却翻
然变脸,始乱终弃!这种强烈的对比,有力地表现了男子凶暴不仁的性格与女子善良温厚的
品质。
2.叙事、抒情、议论熔为一炉全诗是以女主人公自述的口吻写成的,诗人成功得运用了边叙述边抒情的手法,在叙事
中抒情,又在感情的抒发中将人物的身世、遭遇徐徐道出,两者有机地融合,对于充分表现
弃妇又怨又恨、又要完全忘却又无法摆脱的复杂、矛盾的心理是再恰当不过了。例如,当她
叙述到两人由恋爱到结婚时,就中止叙述,用形象的比喻劝告女性不要过于相信男子的爱情,抒发了她后悔、痛苦的情感;而当她叙述到婚后男子行为蜕变的时候,她忍不住怨恨地骂道: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诗最后一章则全是女子的感情表白,抒情性强。
3.比兴手法的运用
四、课堂拓展
1.《氓》反应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生活画卷?
(1)当时的商业活动是物物交换。“抱布贸丝”
(2)占卜文化。“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3)婚姻需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4)女子在古代的地位。在春秋时期,随着私有财产的形成和父系社会的确立,爱情的不自由和男女的不平等的婚姻给女性造成的巨大创伤。2.表示年龄的词语。
垂髫——是三四岁至七八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总角——指古代十
一二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成两个羊角,故称
总角。
束发——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弱冠——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
称弱冠。
而立——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不惑——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知命——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
花甲——六十岁。
古稀——七十岁。
耄耋——八九十岁。
期颐——一百岁。
五、课后反思篇二:《诗经氓》教案《诗经·氓》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有关知识。
2、掌握重要的文言字词
3、把握《氓》的情节和主题,理解人物形象。
教学重难点:
1、掌握文章几个重要字词的用法
2、把握主人公的性格和作品的主题。教学方法:讲授法、自主探究法教具:多媒体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播放一段歌曲《在水一方》,询问学生歌词出处。明确:歌词出自《诗经》中的《蒹
葭》
提问:同学们对《诗经》了解多少,还接触过《诗经》中的哪些作品?学生自由发言。
(2)陌生而又熟悉的瑰宝??“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关雎》)——以雌雄二鸟和鸣起兴,表达了男子对女子真挚、热烈的追求。“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诗经 子衿》)——男子对女子刻骨铭心的思念,以致度日如年,精神恍惚。“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蒹葭》)
——追求而不可得的惆怅、迷惘的愁情恰似苍茫的秋水,萧瑟的芦苇。
爱情是人类最真挚的情感,爱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教师:我们今天再来学习《诗经》中的另一部作品。(板书:《诗经?氓》)
二、《诗经》知识回顾(10分钟)让学生结合以往学过的知识谈谈对《诗经》的了解。教师补充总结。明确:
(一)《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
6世纪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原本只称《诗》,汉代儒者把它奉为经典,于是
就称《诗经》。(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
经”指《诗》《书》《礼》《易》《乐》《春秋》)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二)《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1.《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1)“风”又称15国风,大都是民间的歌谣,160篇。它和屈原的《离骚》后人经常把 它们并称为“风骚”,本用来指两大文学流派,后人多用来指文人如“迁客骚人”。但是再后
来的许多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风骚”其意却大相径庭,如“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
祖,稍逊风骚”“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卖弄风骚”等。
(2)“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105篇。它是朝廷的正统音乐。
(3)“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40篇。
2.《诗经》表现手法来分可分为赋、比、兴三类。
《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概括为赋、比、兴。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赋者,敷
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这种
解释比较通行。赋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比就是譬喻,对人或
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
所要歌咏的内容。兴同诗歌内容有一定的联系。比兴手法的运用,能加强诗歌的生动性和鲜
明性,增加诗的韵味和形象感染力。《诗经》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间或杂有二言直至九言等各种句式,只有个别诗以杂言为
主,如《伐檀》。
三、文章梳理(30分钟)
(一)正音
分组朗读课文,纠正易读错字音。(课件展示)
匪fēi我愆qiān期
乘彼垝guǐ垣
将qiāng子载zài笑载言
于嗟xūjiē鸠兮士之耽兮,犹可说tuō也 自我徂cú尔淇水汤shāng汤,渐jiān车帷裳cháng 兄弟不知,咥xì其笑矣隰则有泮pàn
(二)明义
四、合作探究(20分钟)
五、艺术特色(20分钟)
六、课堂小结(5分钟)
三、研读——明其意。
(一)思考:这首诗歌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二)生概括:一个女子从恋爱到结婚到婚变到最后被遗弃的内容。
(三)师做引导:同学们这是从行文内容的角度的概括总结。从女主人公对男主人公称
呼的变化能不能感受到女主人公的遭遇和情感变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