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兴龙村委会农村社区建设纪实
强化功能优化服务
努力开创农村社区建设新局面
——曲靖市麒麟区三宝镇兴龙村委会农村社区建设纪实
(2011年5月31日)
麒麟区三宝镇兴龙村委会位于三宝镇东侧,辖亮子、川龙、张官营3个村民小组,全村总人口6100人,有党员175人。2010年农村经济总收入899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356元,沾潦公路贯穿南北,交通便捷。2007年以来,作为麒麟区农村社区试点,兴龙村委会不断探索社区管理方式,提升服务水平,努力实现城市社区理念向农村社区延伸,通过“五化”建设,服务水平全面提升,服务功能明显加强,全村呈现出祥和、文明、富裕、和谐的美好景象。
一、以党建工作为核心点,实现组织环境保障化
把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作为加强党建工作的有力抓手,积极推进党建工作规范化建设,做到“三个完善”,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保证。一是完善保障机制。村党总支结合自身实际,建立健全了议事表决制、民主生活制、三会一课制、党员联系群众制、民主评议党员制、干部学习培训制等一系列党建工作制度。定期组织党员召开党员大会、支委会,组织党员听党课、过组织生活,使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活动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让村级办公服务场所成为村民开展民主自治,提供农村服务的核心场所。同时,村党总支严格执行民主议事管理办法,坚持与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相结合,把村级组织服务场所打造成决策议事中心。截止目前,全村利用村级组织服务场所开展“四议两公开”活动近50余次,研究讨论议题80余项,有效化解矛盾纠纷和解 1
决村民提出的具体问题达60余件次。二是完善管理机制。加强村级服务场所的财产管理,明确村级办公服务场所卫生维护、安全管理职责,文体、电教设备管理职责,公开栏更换、图书借阅、干部值班、活动室利用、现代远程教育管理员等方面的工作职责,对所有财产造册登记,建立和完善设备台帐,安排专人进行维护和管理。严格执行干部绩效考核和聘用制度,聘用期为一年,每季度开展一次评议,将评议结果与工资报酬挂钩,对连续两次评议为基本合格的,给予批评教育,对评为不合格的解除聘用。三是完善培训机制。围绕农村党员“创富”工程,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依托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农村党校和农村实用技术学校,对农村党员干部和群众进行政策理论、实用技术、科技文化、法律法规、精神文明等知识的宣传教育,把村级办公服务场所打造成教育培训中心。通过开展种养技术咨询和培训服务,指导群众提高种养技术,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增强发展经济致富带富能力。今年以来,共举办农民实用技术培训12期、6200人次,收集致富信息110余条,协调引进各类项目10余个。利用村委会、3个村小组服务场所开展新农村故事会,用身边的人宣传发生在当地的勤劳致富、艰苦创业、见义勇为、革命先烈的感人故事,教育和影响干部群众奋发有为,为家乡建设做贡献。
二、以优质服务为着力点,实现生活环境优质化
以“为民、便民、利民”为目标,积极服务群众,架通村委
会与村民的连心桥,增强村级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一是切实改善服务环境。外部环境上,先后投资400多万元,完成村委会和3个村民小组办公服务用房新建、改造。目前,村委会有办公服务用房1007平方米,村小组有办公服务用房750平方米,活动广场3块4500平方米,门球、地掷球场2块700平方米,统一配
备了桌椅、电脑、电教设备、办公家具等设施,统一制作党建、创先争优、服务承诺、村务公开等公示栏。在内部设置上,充分发挥村级服务场所的“一室多用”功能,按照党员活动、村民议事、便民服务、教育培训、文体娱乐“五位一体”的功能定位,设置党员活动室、电教室、会议室、办公室、值班室、广播室、农家书屋、科普书屋、科普学校、妇女之家、为民服务代办点、现代远程教育示范点等功能。二是着力健全服务机制。在村级为民服务代办点设立了建设规划服务、文体活动联络、社会事务服务、医疗卫生服务、党员管理服务、经济发展服务6个站,把服务职责、服务项目、服务对象、申报材料、办事程序、收费标准向群众公开。三是强化“三务”公开服务。利用党务、财务、政务公开栏,定期制作内容丰富、文字精炼,实用性强的宣传展板,展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目标任务和社会经济发展取得的成果,使群众对村委会实施的各项发展措施、工作进展、财务收支情况一目了然、清清楚楚。公开事项按照“五统一、四严格”的要求进行,“五统一”即统一公开时间、内容、渠道、形式、程序;“四严格”即严格责任、严格督查、严格考评、严格奖惩。村党总支每半年召集农村党员干部会、村民代表会对三务公开进行一次效果评议,把评议结果作为评先奖优、村组干部年度考核的重要依据。
三、以文明祥和为落脚点,实现人文环境和谐化
充分利用村级办公服务场所的设施和资源,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娱乐活动。目前,每天到村、组活动场所活动的群众300多人。村民自发组建了 9 支文艺宣传队,每年春节、重阳节等重大节日义务为村民演出。全村 50 多名门球爱好者,经常外出或邀请外村球队到村里进行友谊比赛。同时,利用服务场所广泛开展“五好文明村”、“十星级文明户”创评活动和以“好
媳妇”、“优秀共产党员”、“敬老养老示范户”为主要内容的评先活动,对涌现出的文明村组、文明家庭和先进个人进行表彰奖励。村党总支每年教师节组织教职员工召开座谈会,对“三好”学生、优秀班级进行表彰,对考入“曲一中”的学生颁发 1500 元奖学金,形成了尊师重教、尊老爱幼、崇尚文明、诚实守信、创富思进的良好社会风尚。
四、以经济建设为支撑点,实现发展环境持续化
深入挖掘经济发展潜力,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重点抓好“四种模式”,切实解决村集体“有钱办事”的问题。一是创新土地经营模式。走好“以地生财”的发展路子。把土地流转与产业结构调整有机结合起来,将一部分土地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采取入股或租赁的形式,有序转让给其他开发公司或龙头企业,实现规模化、产业化经营。目前共流转土地460亩,创办砂石料加工企业4个,养殖小区2个,每年集体经济收入120万元。二是创新产业发展模式。走好“产业多元化”的发展路子。全村围绕“千亩森林千担粮,千吨佳酿赛杜康,千亩烟叶万头畜”的发展思路,种植烤烟1700亩,经济林果350亩,韭菜200亩,发展个体酿酒小酒坊80个,年产白酒2880吨,发展仔猪(母猪)养殖户102户,年出栏生猪31000头,成为远近闻名的生猪养殖、酿酒专业村,形成了“种植+酿酒+养殖”的产业格局,并成立生猪养殖醇酒专业合作社,增加了集体经济收入。三是创新招商引资模式。走好“项目促进化”的发展路子。充分发挥村级办公服务场所桥梁纽带作用,将党组织、企业、市场和农户有效链接在一起,拓宽了村民的增收致富渠道,促进了相关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先后引进总投资800万元的昆明市政沥青拌合厂,总投资2500万元的金江商品混凝土搅拌站,总投资4200万元的昱安建工集团商品混凝土搅拌厂,引资900万元新建养殖场2个,就地转
移劳动力60余人。四是创新劳动力转移模式。走好“服务优质化”的发展路子。建立社区内失业人员和新增劳动力的动态管理机制,加强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培训率达90%以上,通过及时提供就业指导和信息服务等方式,带动就业,增加收入,促进集体经济发展。年转移富移劳动力450人,社区集体经济年增幅达10%,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增长12%。
五、以社会稳定为重心点,实现治安环境优良化
努力开展“平安村组”创建活动,进一步加强管理,努力营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一是建设群防群治体系。组织党员干部、青年志愿者、离退休老同志和成员单位职工等人员,组建治安协警队、义务巡逻队等维稳队伍,参与村委会巡逻、纠纷调解等,构建起了党员、干部、群众共同参与的群防群治体系。二是努力创建平安村组。加大对热点、难点的排查,及时化解矛盾,村组两级分别成立了夜间巡查队。围绕年初制定的工作目标,求真务实、勤政为民,以实际行动回馈群众信任,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三是抓实排查调处工作。在扎实做好流动人口登记管理工作基础上,以村民小组为单位划分责任片区,由党员干部分片负责联系服务流动人员,掌握动态,做好管理服务;按照党员所属单位,划定调解责任区,发挥人熟事熟的优势,有针对性地开展疏导工作,就地化解矛盾,兴龙村几年来无一起群体性或越级上访事件发生。
在农村社区建设中,兴龙村委会坚持高标准建设,规范化管理,综合性服务,使农村社区成为引领干部群众科学决策、凝集人心、为民解忧、致富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有力推进了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第二篇:关于村委会(农村社区)建设工作情况汇报
关于村委会(农村社区)建设工作情况汇报
王县长:
就全县村委会(农村社区)建设工作情况做如下汇报:
一、全县农村社区建设覆盖情况
全县共10个镇、1个街道、1个乡,总面积为3344平方公里,98个行政村、30个城市社区、总人口30万,农村人口19万人。几年来在农村社区建设工作上,按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逐步开展与加强农村社区建设工作。到2010年底在98个行政村中,实现了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全覆盖,覆盖率为100%。
二、主要做法
1、自市委、市政府在溪湖区召开现场会后,我县的农村社区建设工作有了大踏步的发展。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农村社区建设工作,多次召开县委、县政府常委专题会议,反复研究农村社区建设工作规划,并制定下发了《本溪满族自治县农村社区建设工作实施意见》(本委办发[2008]36号),把农村社区建设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
2、县成立了以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为组长,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县民政局局长为副组长,由宣传、政法、财政、民政等19个机关部门参与的领导机构。
3、各乡、镇(街道)都成立相应的农村社区建设领导机构。形成各级党委领导、政府主导、民政牵头,各相关部门参与并相
互协调的领导力量,党政主要领导要亲自过问、统筹安排、各负其责、积极配合、形成合力,把农村社区建设工作扎扎实实的推向深入。
4、各乡、镇(街道)党委、政府积极响应,结合本乡、镇(街道)工作实际抓落实,在工作上各乡、镇(街道)党政领导亲临各村现场指导工作,并号召各村要因地制宜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工作。
5、各乡镇(街道)成立了农村社区服务管理中心。
6、全县98个行政村先后都召开了村民代表大会,通过推选的办法组建了农村社区组织机构,完成了农村社区全覆盖工作任务。
7、在98个行政村中成立社区服务中心,实现并完成了“一二五五”工程的基础工作计划,即:一是一个社区文化广场;二是两个超市(日用百货超市和农业生产资料超市);五五是五室五站。
8、按统一规定制做了各类标识牌,和各项规章制度公示板,并安装上墙,附合要求。
9、统一印制了全县98村农村社区工作记录簿,并发放到村使用。
10、充分发挥各村的民间组织作用,让农民致富带头人参与管理、参与服务,为农民致富找项目,带领农民致富奔小康。
三、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情况
据不完全统计,三年来,在农村社区建设上,通过自筹和各方争取共整合资源4000多万元,新建村委会(农村社区)46个村,改扩建40个村,解决了大部分村委会的办公场所。修建社区文化广场88个,8.8万平方米;安装体育运动器材86套。修村路20万延长米,为农村社区的亮化安装路灯653盏等等,多项利民工程。
四、村委会(农村社区)拥有办公用房情况
自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工作以来,通过三年来的改造,新建村委会(农村社区)的有46个村,改扩建为40个村,但是由于各村经济条件的差异,按上级政府对农村社区办公用房必须350平方米以上的要求,在98个村中,面积在351平方米以上的为68个村,尚有30个村未达到要求(其中,无房的村1个,2个村在200平方米以下,16个村在300平方米以下,11个村在350平方米以下),这30个村的办公用房问题是下一步需要解决的重点。
五、取得成效
自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工作以来,逐步以便民利民为宗旨形成服务体系,加强农村公共设施建设,在社区体制、社区服务、社区环境、社区文化、社区管理五个方面实现新的突破。
1、加强对社区环境卫生的监督管理,为居民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2、为弱势群体服务,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强低保、优抚、社会救助工作,进一步安排贫困群体生活,三年来,通过
村代会讨论听证的形式讨论确定农村低保人员达1.5万人。
3、倡导文明新风,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4、提高村民参与的积极性,促进村民自治建设,保证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管理权和监督权。
5、为农民进行科技培训,举办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班,每年培训农民2万多人次。为村农民致富提供科技保障。
6、充分发挥民间组织致富带头人的作用,为农民脱贫致富找项目,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创造条件。
六、下步工作重点
(一)进一步加大农村社区建设的推进力度。
一是探索农村社区长效管理机制。努力探索和建立农村社区监督管理机制,定期督查各场所运行情况;逐步推进社区服务中心社会化运行,不断拓宽融资渠道,确保中心正常运行。
二是深化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研究实现村务公开民主管理与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加快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机结合的新途径。召开现场会,表彰先进,推广经验。
三是开展结对活动。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结对共建,让城市社区的管理服务理念给农村社区带来有益启示,加强城乡交流,加快农村与城市社区接轨的步伐。
(二)进一步丰富社区服务内容,培育农村社区精品亮点典型。
一是按照上级文件要求建设,完善服务中心功能设置,以群
众满意为标准,不断加强设施配备,不断充实中心服务功能。
二是探索建立社区工作站制度,通过把多项基本公共服务纳入工作站,来加快实现农村社区服务与城市社区服务的接轨。
三是精心培育农村社区精品亮点,推出2—3个典型作为本溪县的农村社区“样板社区”向全县推荐推广,使全县的农村社区建设按标准化、规范化方面发展。
(三)进一步加强社区工作队伍建设,提升服务水平。一是抓好培训工作。通过组织全区农村社区负责人培训、座谈交流、外出参观等形式,增强他们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责任、信心和能力。
二是充分发挥各种力量。建立村庄卫生、护村、健身等志愿者队伍,进一步增强村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能力。充分发挥村干部、热心于农村社区建设的积极分子、下派干部、农村工作指导员等各种力量,同心协力和富有成效地参与和推进农村社区建设。
三是深入开展各类服务和活动。积极开展各类健康向上的活动,提供各类群众需求的服务,有效促进农村社区建设的深入开展。
(四)加大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提高服务功能。农村社区建设是为民服务的整体工程。为实现城乡一体化,要整合全县相关部门的资源,动员社会力量共同关心都来支持农村社区建设。县移民部门要合理调度和加大资金投放,加快农村
村委会办公场所改造步伐;县体育部门要积极向上争取健身等体育器材,投放到农村社区,活跃和丰富农民群众的文体生活;文化部门也要积极争取相关资金,改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指导农村社区开展好丰富多彩的业余文化活动;卫生部门要统筹安排好专项资金,抓好农村社区卫生所的建设,提高农村社区居民健康服务水平;公安部门要抓好农村综合治理,规范村级警务室建设;县直各包村单位要加大扶持力度,在资金上、物资上要给予大力支持,促进农村社区建设向更深更广的领域展开。
(五)我县已被省政府推荐为出席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全覆盖示范县,下一步,国家、省、市对农村社区建设工作全覆盖示范单位,在扶持资金上要加大力度,为争取国家、省、市对我县农村社区专项资金的投入,按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城乡社区建设的意见》(辽委办发[2010]26号)和市委、市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推进城乡社区建设的意见》(本委办发[2010]30号)的文件要求,建议县财政要为农村社区建设每村每年扶持资金1万元,全县98个村共扶持资金为98万元,作为县级配套资金,待国家、省、市的扶持资金到位后,可以再返回财政。
二0一一年一月
第三篇:建设农村社区
农 村 社 区 建 设
关键词 :农村、社区、规划、建设、科学、服务、特色、和谐 摘要 :社会主义新农村迫切需要加快农村社区建设,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实际出发建设规范高效的农村社区建设,积极推进农村建设,维护农村社会秩序稳定、共同创建和谐社区,和谐社会。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向更深推进迫切需要加快农村社区建设步伐,为农村新一轮改革发展增添新的动力。相对城市社区建设而言,新农村社区建设起步较晚,基础薄弱。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十分复杂尖锐,解决起来困难度较大。因此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实际出发,正确把握农村社区建设的着力点,创新方法,突出特色,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农村社区。
一、科学规划 提供公共服务
农村社区建设必须坚持规划先行,而社区设置模式的选择又是规划的前提。社区的本质在于其他地域性特点。因此,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必须注重空间设置模式。由于各地情况不同,农村社区布局就应该因地制宜,体现多种设置模式,有的建制村地域相对独立,已经形成具有较强凝聚力的完整社会生活共同体,可以单独设立社区。有的建制村较小,多个建制自然形成社会生活共同体,可以关联性较强的几个建制村共同设立一个社区。有的建制村较大,内部由多个相互独立的自然村组成,每个自然村自成体系,可以在建制村内设立多个社区。基于集体节约发展‘提高效率、便于管理的考虑。通常情况下还是以建制村为依据实行“一村一社区”比较切合实际的模式,以社区建设 作为村委会开展工作的重要依托。当然,在规模较大的建制村,各自然村相互独立,应该实事求是的原则,可以采用“一村多社区”的模式。
农村社区的规划要突出地方优势特色,突出生态取向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地方利用总体规划,村镇建设规划等相链接,逐步实现从注重产业和农村住房布局等物质形态的村庄规划到物质形态和社会形态的有机结合并体现特色功能的农村社区建设规划。根据不同地域环境建设不同功能的农村社区,走出各具特色的发展之路。围绕地方城乡建设总体规划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各种公共基础设施由城市向农村延伸,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努力把农村居民住宅区建设具有现代气息的新型住宅区,科学构建村庄空间布局,把完善公共服务发展社会事业,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等理念融入规划之中,彰显时代特色、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适度聚集、稳妥推进的总体要求,保证村庄布局节约、实用、美观。
农村社区化建设就是要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政策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体化,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农村社区化建设过程中也要坚持以点带面、示范带动。选择一些经济条件比较好的村、移民村、新建村、近郊村和一些富裕户先行试点,集中规划新建一批高标准的小康新村示范点。积极探索农村社区化建设的新方法 新途径,通过抓点带面,创造模式,逐步推开。充分利用国家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机遇,积极推进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医疗、学校等事关农民切身利益的公共服务机构建设。根据村民的需要建设服务性场所,建立多功能的活动室。既可以用来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又可以开展农业技术培训与交流。同时还有建设好社区文体活动室。图书阅览室等便民的服务设施。外部环境中建立篮球场或健身场等有利于提高农民的身体素质的场所。
二、改善居民条件
打造特色文化
为了实现集体节约型的发展并从根本上克服农村传统住宅分散建设所带来的土地、供电、供水等公共资源的浪费问题。必须积极推进住宅集中规划建设,实现公共设施与公共场所所用地的共享减少资源浪费。要加强住宅建设用地的管理,避免违章建筑情况的发生,保持农村社区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和和谐发展。
围绕着农民生活需要,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和培训活动,创造条件引导农民参加素质培训、技能培训、以及创业培训等,着力培育一批高素质、高技能型的创业带头人和致富领导人,逐步提高农民群众整体文化素质。经常性开展文化活动,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增长知识,提高素质还能通过经常性的互动接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增长人们之间的情感,对于增强社区凝聚力和共同体意识的培养、群众的集体荣誉感的增强有很大的重要作用,在社区建设中当然也是积极挖掘和保护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好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具有历史性价值的东西。
三、健全体制机制
不断健全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既要明确各项具体工作制度和措施。又要根据群众的需求,科学构建社区组织体制。保证服务事项有人做。规范各项办事程序与方法,保证服务事项能做好。健全社区服务公示制度、监督制度。增强服务的公示度、透明度、公正性、高效性。从农村实际情况出发,建设规范高效的农村社区建设协调性,积极推进农村建设,维护农村社会秩序稳定,共同创建和谐社区和和谐社会
四、资金的投入与管理
整合资源,有效使用涉农资金,随着社会发展,政府对“三农”的投入不断增加,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这也是今后实施村庄规划的重要资金来源,为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建议根据规划分类实施的需要、按项目统筹使用资金。建立项目资金帐户、有效管理项目间的资金往来,避免资金的流失。① 明确支农资金整合范围,适当归并资金分类。从明确支农资金整合的范围、对象入手,加强对整合支农资金的政策宣传、强化对支农资金整合工作的组织领导。可以逐步将现有各项支农资金按性质归并为农业生产类、管理服务类、灾害救助类、生态环境类、农村生活类和农民收入等五大类。属于相同性质的资金都可以进行整合,归并为一项资金。② 强化地方政府责任,下放资金分配权。针对农业和农村建设项目点多面广、涉及千家万户、投资规模相对较小、监管难度较大等特点,在明确规定转移支付资金的使用范围、比例,将农业建设项目的决定 权、资金分配权下放给县级人民政府,以利于因地制宜、统筹安排,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③遵循人、财、物配套的原则,建立健全资金投入机制,专款专用,完善农村社区基础设施,改善农村社区环境,为农村社区建设注入活力。④实行项目资金财政直拨,县级报帐制度。投向农村社区建设的资金,按项目的隶属级次直接拨至项目承建单位。实行县级报帐,各级财政投入项目的资金(包括乡镇应负担的资金)汇入县财政专户,县财政落实专人负责,根据工程进度及时将资金拨至承建单位,工程竣工验收后,县财政即把项目完工形成的资产移交给有关单位使用和管理。⑤加强涉农资金的全面监管,实施项目绩效评价制度。制定刚性的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办法,实行严格的项目绩效评价体系和责任追究制度,上级主管部门和县级财政部门要开展经常性的监督检查,通过开展支农资金绩效评价、支农资金使用情况分析,强化支农资金管理,提高财政支农项目建设质量和资金使用效益。多方动员,创新资金筹集渠道。政府的投资是有限的,要改变政府 “独挑重担”的格局。在注意农村社区化建设的投入和国民经济增长相适应,逐步形成财政支农资金稳步增长的机制。立足于资源整合,创造出各级积极投资谋发展的环境,多渠道加大农村社区化建设资金的投入力度,缓解建设资金总量不足、供需矛盾突出的问题。与此同时,应加大农村社区化建设招商引资力度,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和外资投入,走政府投资和市场融资相互结合的道路,建立并完善“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银行贷款为支持,广泛吸引社会投资”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另外,建立激励社会力量支持农村建设的 机制,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激励厂矿、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学校、医院等社会力量,广泛地参与农村社区化建设。
【参考文献】
【1】黄建生《农村社区发展的可持续城乡建设》 人们出版社,2011年1月1日
【2】《创新社会管理体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人民网,2005年12月6日
【3】曹承明《共建和谐 经济管理汪金敖》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08月01日
【4】曹首娟《农村服务体系建设与农民素质提高》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年05月
第四篇:农村社区建设
山东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目标是:对全省农民住房全部拆除,合村并点,让农民全部住进盖高楼,建立新型农村社区(俗称万人村),实行城市化管理。自2009——2010已在各市全面推开,农村住房改造规模空前,史无前例。
二、山东新农村建设的运作方式:各乡镇政府的“合村并点盖楼计划”经上级政府批准后,自行组织实施。乡镇政府在获取批准后,在丈量村民住宅和评估村民房产价值后,在规定时间内拆除农民住房。盖楼即新农村房地产开发权由地方政府授权相关人组织实施。
三、待拆除的农民房产估值一般为每平方300——400元,地方政府组织开发的楼房一般是每平方600——700元或更高一些。农民要想住同样面积的楼房就需要每平方倒贴300——400元或更高。
四、省市级政府对县乡政府的激励措施:
1、每从农村农民住房中腾出1亩地,补贴20万元。
2、腾出的土地可以流转,招商、拍租,以获取收益。
3、农民被集中规划到大型社区后,可以将农民承包的耕地因地制宜地集约经营,即将土地转包给种田大户,规模化经营,失地农民可以到土地承包大户当“农业工人”。
五、农民的真实情况:
1、处于被动消极甚至抵制状态。
2、大部分表示无力承担购买、搬迁、装修楼房费用,必须借贷,不能承受这样的经济压力。
3、大部分认为不符合农村生产生活现实,对大量农民住房强行拆除属于历史上罕见的败家子行为,是对农村农民财产和经济的严重侵犯与剥夺,令人难以容忍。
4、山东版的新农村建设是扰民劳民伤财的行为,是对农民的敲诈。
5、政府组织开发的楼房属于劣质楼房,其安全和使用年限远没有农民自己盖的房子质量高,寿命长。一旦地震“万人村”就会变成“万人坑”。
6、相当多的基层政府为了政绩和经济利益,在舆论宣传方面弄虚作假,欺下媚上;在操作上则是强迫农民就范。
7、农民人心惶惶,极度不安,产生了很大的焦虑和恐惧心理。极度愤懑而又无可奈何。对未来的生活迷茫而不知所措。
山东新农村建设的本质探讨:
1、脱离了党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方向,没有认清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在于发展农村生产力,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切实增加农民收入。错误地认为新农村就是农民住楼,就是搞城市化。
2、背离了党中央倡导的科学发展观,违背了农村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当前山东农村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极不平衡,农村生产力总体水平并不高,农村经济十分薄弱,物质和精神文化尚处于较低的层次,在这种情况下,搞这样的全体农民住楼运动,违背了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背离了科学发展观。
3、脱离了实事求是的原则,背民心离民意,对山东农村经济的发展有害无益。山东农民生活还没有达到小康水平,农民生活还很不富裕,经济承受能力非常有限,经不住折腾。在这样的新农村运动中,不仅会使农民返回赤贫状态,而且还会使大部分农民背上沉重的经济负担,大大降低农民的经济能力,属于一次性把农民的口袋掏空,是涸泽而渔的行为,最终致使山东农村经济陷于长期滞停状态,釜底抽薪,山东农村经济将彻底伤失可持续发展力。
4、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埋下社会动荡的根源。假如在合村并点之后,农村土地实行集约经营,意味着大批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不仅进一步削弱农民生存和增收的基本物质条件,而且,集约经营的土地由于机械化作业,大量出现“农民工人”的虚梦将落空,致使大部分农民成为无业流民,从而为中国社会的稳定带来可怕的隐患。凡是稍微有点历史知识的人都明白,中国农村的稳定是中国社会稳定的支柱。
5、山东现阶段的新农村建设之所以被基层政府急不可耐地贯彻执行,让农民住楼、改善居住环境的背后,凸显的是巨大的经济利益,是经济利益的驱动使然。一是从合村并点、拆迁民房中腾每出1亩地,补贴20万元,这里面有巨大的经济利益。二是腾出的土地可以流转,招商、拍租,也可以获取巨大的收益。三是,农民们住楼时缴纳的每平方差额费用将是巨大的经济收入。所以为农民盖楼、让农民住楼的背后隐藏着巨大的经济利益,这才是问题的本质。关键是政府所追求的经济利益,完全是取之于农民,是与民争利的行为。由上观之,尽管山东省的新农村建设方式也许是出于急于建设新的农村,但有可能在具体操作上存在与民争利、扰民的现象,有操之过急之嫌。在执政观念上还需要进一步领会党中央关于新农村的真正内涵。此举应当因地制宜,在充分尊重民意的基础上进行,切不可一哄而上,严重影响干群关系,影响国家稳定的大局,应当切实从发展生产力的角度维护和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涸泽而渔的方式不可取。就会欺负老百姓......。
第五篇:农村社区建设
在目前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情况下, 通过农村社区建设, 大力统筹城乡社会发展, 加强农村墓层社会服务和管理, 着力解决涉及农民切身利益的看病、养老、济困和满足文化娱乐及科技需求等问题, 将为保持农村经济较快增长、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发挥积极作用目前山东省诸城市、江苏省海门市已率先实现了县域范围内农村杜区的全彼盖。山东省开展农村社区建设的县已达到65%, 村占到了12.9%,江苏省委省政府已正式发文确定在两年内在全省范围内推开农村社区建设工作。
可以看出农村社区建设确实为解决农村长期存在的公共服务薄弱、农民群众办事难、肴病贵、文化娱乐孺求得不到满足等问题找到了突破口, 尽管服务还不尽完善, 但农民群众得到了实惠就已经知足了, 满意了。一个最直接、最强烈的感受就是, 村民对农村社区的认同感强了, 农村社区的发展前景令人看好。要理解农村社区,首先要弄清什么是社区?农村社区与城市和村民委员会有哪些本质区别?
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区域中人群的生活共同体,亦是指在一定地域内发生各种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有特定的生活方式,并具有成员归属感的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根据一套规范和制度结合而成的相对独立的社会实体。主要承担对着公共事务的管理和对居民的生产生活提供服务两大职能。
村民委员会则是依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建立的以村级事务实行由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一级组织机构。
那么农村社区就是指在人口居住较为集中,基础设施建设相对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相对较为完备的农村实行以社区的管理模式,对公共事务的管理和为村民的生产提供服务。
根据对农村社区概念的理解,笔者认为建农村社区要克服两个方面的思想,一是把农村社区等同于建制村。即将现有的建制村(特别是撤小村并大村后)换一个名称就叫“社区”,穿“社区”的鞋,走“村民委员会”的路,“追赶时髦”。二是把农村社区等同于城市社区。拿城市社区建设的标准来要求农村社区建设,用城市社区的工作要求来开展农村社区工作。这两种思想都是对农村社区建设的片面理解,将会阻碍我们对于农村社区建设的试点工作。在农村社区工作中既不能搞“一窝蜂”,一下子把农村都改成农村社区,也不得用城市社区的尺子来衡量,认为当前农村还不具备条件,等农村发展起来,具有城市的规模后,再来建社区。那么,哪些农村适合建农村社区呢?
一是人口相对集中。二是公共基础设施相对完善。首先是实现“三通”(水、电、路),其次应有一些公共设施,如服务室、图书室、老年活动中心、集贸市场、幼儿园、养老院等。
三是初步建立相应的公共服务体系。如养老保险、农村合作医疗、困难救助等。四是应有一定的村级集体经济积累,且有后续来源。因为要进行农村社区建设,承担管理和服务职能,必须要大量的工作经费和建设经费。五是大多数村民要相对较高的素质和强烈的发展生产意识及愿望。农村社区建设村民是主体,要积极参与建设活动,就必须要具有一定的素质(如文化、经营能力、致富能力等),才能逐步实现生产发展的目标。
农村杜区服务中心建设的功能和布局要满足农村群众开展各种活动的需要, 要方便农村群众进出, 社区的办公面积要尽小, 公共活动场所要尽大, 农村杜区建立政府投入和群众自筹相结合、专职工作者队伍和农村群众共同管理的机制。把农村杜区切实办成农民之家。农村社区的功能应该是建设,服务和管理。
1、农村基础设施比较落后,乡风文明的形成缺乏硬件。、2、村常住人口发生改变,乡风文明建设主劳力缺失3.农村教育存在“空洞”,乡风文明的希望值降低
4、打牌赌博现象普遍存在,文明乡风缺少形成氛围
5、农村保障机制不够完善,贫困人口影响乡风文明
6、村容村貌长期脏乱差,乡风文明缺少必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