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黑龙江省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工作实施方案
黑龙江省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工作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加强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实现交通运输氮氧化物减排。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发〔2011〕26号)及《环保部关于印发机动车环保检验机构管理规定的通知》(环发〔2009〕145号)等文件要求,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为目的,以交通运输氮氧化物减排为抓手,以环保检验合格标志管理为手段,完善我省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体系,强力推进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工作。
(二)基本原则。坚持“统筹规划、有序推进,部门联动、统分结合,车油联控、标本兼治,强化法治、严格监管”的原则,加强机动车生产、进口、销售、登记、使用、年检、维修、淘汰以及机动车燃油供应等环节的全过程协同防治与监管。
(三)主要目标。到2013年年底,基本建立覆盖全省的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体系,力争全省机动车环保定期检验率达80%以上,环保标志核发率达90%以上;提高机动车环境准入门槛,全省在用车转入参照执行国家新车规定的阶段排放标准;加大黄标车淘汰力度,到2015年年底,基本淘汰2005年以前登记注册营运的黄标车;提升油品质量,尽快推进国Ⅳ成品油供应和燃油清洁剂管理,确保“十二五”末我省交通运输氮氧化物减排超过3.1%,切实改善我省空气环境质量,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二、主要任务
(一)科学谋划,尽快建成覆盖全省的机动车环保定期检验网络
1.科学建设尾气检测线。各地应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方便群众、数量控制和社会化运作的原则制定机动车环保检验机构(以下简称环检机构)发展规划,推动环检机构建设,尽可能依托现有的机动车安全检测站及机动车综合性能检测站建设尾气检测线。确需选址另建尾气检测线的,也必须符合我省环检机构发展规划要求。所有新建机动车尾气检测线,在建设前应征得所在地环境保护部门同意并报省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2.规范检测方法。同一车型的机动车,采用同一种尾气检测方法,不同车型和检测条件,要采取相应的机动车尾气定期检测方法。2013年起,全省全面实行《点燃式发动机在用汽车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稳态加载工况法)》(DB23/1061-2006),对点燃式发动机汽车可采用工况法的全部采用简易稳态工况法。对柴油车定期检测,采用自由加速烟度法,部分有条件的地方可试采用加载减速工况法。
3.加强环检机构的管理。环检机构的主管部门为省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在开展机动车尾气检验前必须依法取得省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委托,方可按技术规范要求与检测方法进行检测。省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监督管理,适时对检测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做到持证上岗。环检机构所在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要依法对环检机构开展日常管理,并视需要向环检机构派驻监督员。环检机构要定期向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汇报本机构检验情况,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要定期向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汇报本辖区内机动车检验情况。对环检机构弄虚作假、出具虚假报告等行为,由县级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进行处罚。省价格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制定机动车尾气检验收费标准并实施监督管理。省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负责对环检机构进行计量认证,对废气分析仪等强检计量器具依法实施强制检定。
(二)规范车辆管理,提高机动车环保达标水平
1.加强机动车环保检验合格标志管理。按照环保部《机动车环保检验合格标志管理规定》(环发〔2009〕87号)要求,对在用机动车根据车辆用途、种类、年限等不同,按照规定的检验周期进行环保定期检验,并核发环保检验合格标志,环保检验合格标志由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统一印制,统一组织核发。经环检机构检验,不符合排放标准的车辆,不得核发环保检验合格标志,不得通过年审,不得上路行驶。机动车尾气定期检验原则上同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同步,到2013年年底,各市(地)机动车同步检测率达100%。
2.加强登记管理,提高机动车环境准入门槛。进一步强化机动车排气污染源头控制,严格执行国家机动车阶段性排放标准,禁止生产、销售和进口超过规定排放标准的机动车。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可在办理车辆落户地派驻人员,配合公安机关做好车辆环保检验,对污染物排放达不到国家阶段性排放标准的新车和不符合本市执行的机动车排气标准的转入车辆,公安机关不予注册登记或办理转入手续。公务用车、公交车、营运客车要率先执行环保达标要求。加强异地检测车辆的管理,已注册登记的机动车原则上应在登记地的环检机构进行机动车环保定期检验,因故不能在登记地进行环保定期检验的,应向登记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允许异地检验。
3.实行停放地抽测和道路抽测。各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负责组织对机动车停放地的抽测,重点检测营运车辆集中停放地或用车大户(拥有10辆以上机动车的单位)的机动车。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也可以对在用机动车进行道路抽测,重点检测在城市道路行驶的高排放车辆以及排放明显可见污染物的车辆。同级公安机关应对道路抽测予以配合。停放地抽测和道路抽测应当严格按照有关规范进行,机动车所有人或驾驶人员应当配合,抽测应当快捷、便民、文明,并保持道路交通畅通。经停放地抽测和道路抽测排气不合格的机动车,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维修并通报同级公安机关和交通运输行政主管部门。各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公安机关、交通运输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被责令限期维修的机动车进行跟踪监管,严格禁止未在限期内维修合格车辆上路行驶。
4.加强黄标车、超标排放车及高频使用车辆的管理和淘汰。市(地)政府(行署)应根据本辖区大气污染防治的需要,加强黄标车、超标排放车、高频使用车等车辆的管理工作。对黄标车采取相应的限制行驶区域、时间或车型的交通管制措施;建立超标排放机动车有奖举报制度,鼓励社会公众举报冒黑烟车辆;加强公交车、出租车等高频使用车辆的排气污染防治,加快出租车油改气进程,鼓励公交车提前执行国家下一阶段排放标准等。参照国家汽车报废政策,省公安厅、环保厅、商务厅要加强车辆注销、报废管理,对国家已有规定报废年限的各类车辆,在达到报废年限当年,一次检测不合格,强制报废,不得复检,不得延期。严格审核车辆延缓报废申请,严格落实报废延缓车辆的检测周期以及连续3次检验不符合《机动车安全技术条件》(GB7258)车辆的注销等。报废车辆应按照《报废汽车回收管理办法》(国务院令第307号)到我省有资质的报废汽车回收企业进行报废处理。
5.健全机动车检测与维修制度。省交通运输、环保、公安、质监等行政主管部门要密切配合,加强对超标排放机动车的管理,健全机动车检测与维修制度。依据机动车排气污染维修治理技术要求以及《机动车维修管理规定》(交通部令2005年第7号)等,由省交通运输部门牵头,省环保部门配合,对获得交通运输行政主管部门经营许可的机动车维修点进行审核筛选,确定全省排气不合格机动车维修资质企业,并向社会公布,确保排气不合格车辆能及时有效得到维修治理。严格排气不合格车辆维修信息登记,加强信息互联互通,确保部门间能及时共享不合格车辆维修信息。机动车维修企业必须同环检机构独立运行,维修企业弄虚作假的,由交通运输行政主管部门依法进行处罚。
(三)搭建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三级联网。各地要依托现有检测资源,加快现有检测设备的升级改造,力争建设机动车环保检验监控系统网络平台,推进机动车环保检验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不断加强机动车环保检验数据库管理,力争在2013年年底前,以环保部标志核发系统为基础,实现国家、省、市三级机动车环保检验数据适时传输,为交通运输氮氧化物减排及我省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信息提供数据支持。
(四)提高油品质量,完善车用成品油供应体系。结合全省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分阶段目标要求,分期供应不同标准的车用成品油。省发改委要会同省商务厅、工信委、质监局等行政主管部门及中石油(中石化)黑龙江分公司尽快推进我省国Ⅳ成品油供应,按照职责加强对车用燃料的规划审批及生产销售的监督管理。大力推广清洁车用成品油,不断提高车用成品油油品质量。积极向出租车和公交车等高频营运车辆推广清洁燃料和替代燃料。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地要把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组织领导,建立组织机构和部门合作机制,相关职能部门要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共同推进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工作。
(二)严格落实考核机制。各地要将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行动实施效果与生态市县建设、环保模范城市
创建以及主要污染物减排考核、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挂钩。对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成效显著,交通运输氮氧化物减排任务完成好的市县,在相关资金补贴等方面给予倾斜。对没有完成交通运输氮氧化物减排任务、工作责任不落实、工作进度滞后以及在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方面造成不良影响的地区和部门,要严肃追究责任。
(三)加强法规、政策建设。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结合我省实际,尽快制定我省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条例。要积极创新有利于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的环境经济政策,加快制定完善相关办法条例,制定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方案、环检机构发展规划、报废车辆淘汰补贴等激励约束政策等。
(四)强化监管能力建设。各地要积极采取措施,根据当地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工作的实际需要,提供必要的资金和设备保障,加强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监管体系建设。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要切实履行统一监管职责,并加强与省级有关部门的协调配合,规范检测机构的资质认定和委托管理,指导督促各地加强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工作。
(五)加快先进技术推广。各地要结合实际,开展高寒地区机动车排气污染综合防治研究,推广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技术,积极研发绿色环保机动车相关技术。
(六)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各地要加大宣传力度,教育引导机动车所有人和驾驶人加强机动车维护保养。建立群众参与和举报制度,及时查处群众反映强烈的在用机动车冒黑烟等问题。鼓励环保出行及使用节能型低排放机动车和新能源机动车。
第二篇: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实施方案
为加强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改善空气质量,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广东省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条例》、国家发展改革委《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国家发展改革委XX年第8号令)、国家环保总局《在用机动车排放污染物检测机构技术规范》(环发〔XX〕15号)等法律法规规定,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通过强化在用车污染控制,提高新车准入门槛、实施高排放车辆逐步淘汰、全面供应清洁高品质车用成品油、完善法规体系和加强监管能力建设等措施,逐步建立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体系,切实改善空气质量,保障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二、工作目标
(一)总体目标。
从提高机动车排气排放达标率,逐步过渡到明显削减单一车辆污染物排放强度,达到明显降低机动车污染物在大气污染源中的排放分担率,改善空气质量,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安全的目标。
(二)具体任务。
2010年7月1日起,按国家要求,全省新车注册登记与全国同步全面执行国ⅲ排放标准。珠江三角洲新车注册登记力争提前执行国iv标准,全省逐步淘汰国ⅰ和国ⅱ以下在用营运车辆,逐步淘汰其他高排放机动车。
2010年1月1日起,珠江三角洲地区逐步供应符合国ⅲ标准的车用成品油,并逐步将供应范围扩大至全省。2010年10月1日起珠江三角洲地区逐步供应符合国iv标准的成品油,2012年10月1日起全省范围内全部供应符合国iv标准的车用成品油,其中柴油含硫量控制在50ppm以下。
2010年1月1日前,珠江三角洲地区全部完成加油站、储油库、油罐车的油气回收综合治理工作。2012年1月1日前,全省加油站、储油库、油罐车完成油气回收综合治理工作。
2010年12月31日前,建立覆盖全省的机动车排气监督管理信息网络体系。
三、主要工作
(一)强化在用车监管,确保排放达标。
1.建立机动车排气定期检测制度。
自2010年起,珠江三角洲地区轻型汽油车定期检测采用稳态工况法(asm)检测,其他地区采用双怠速法检测;重型汽油车全省统一采用双怠速法检测;珠江三角洲地区的轻型柴油车和重型柴油车的定期检测均采用加载减速试验—不透光烟度法(lugdown)检测,其他地区柴油车采用自由加速烟度法检测。asm和lugdown检测线按照每条每年检测1万-1.2万辆车的数量规划建设。
机动车排气定期检测全部社会化,检测机构必须通过省质监局的资格认证,并按照《大气污染防治法》的要求取得省环保局排气检测的委托资质。取得委托资质的检测机构名称由省环保局向社会公告。检测机构排气检测的日常监管工作由各地级以上市环保局负责,有条件的市可以向检测机构派驻场监督员。机动车所有人、使用人必须选择具有机动车排气污染检测资质的机构进行排气污染检测,并按照物价部门规定的标准缴交相应的机动车安全技术检测费。
排气定期检测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国务院令第405号)规定的车辆安全技术检验期限进行,排气检测不合格的,检测机构不能出具安全技术检验合格报告,公安机关不得核发检验合格标志,车辆不得上路行使。
2.对机动车排气污染实施道路抽检和停放地抽检。
道路抽检按照《广东省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条例》的规定由各地公安机关会同同级环保部门进行。重点对在城市道路行驶的高排放车辆及排放明显可见污染物的车辆进行抽检。抽检不合格的机动车,由公安机关责令车主或使用者限期维修。停放地抽检由各地环保部门会同同级道路运输行政主管部门对营运车辆集中停放地或用车大户(指拥有10辆以上机动车的单位)的机动车进行排气抽检,抽检不合格的车辆,由环保部门责令车主或使用者限期维修,并按有关规定处以罚款。营运车辆排气检测不合格的,由道路运输行政主管部门协助环保部门督促营运公司加强车辆检测与维护管理。
对汽油车的抽检采用双怠速法;柴油车的抽检采用自由加速烟度法;摩托车的抽检采用怠速法或急加速烟度法;有条件的城市可以在城市道路开展遥测法抽检。
道路抽检和停放地抽检不定期进行,抽检不得收取检测费用,道路抽检不得妨碍道路交通的安全和畅通。
各地要充分调动公众力量,设立超标车举报制度,积极举报冒黑烟车辆,对超标排放车辆必须进行跟踪核查。
3.加强超标车管理。
对定期检测、经道路或停放地抽检排气不合格的机动车,必须将检测结果记录在册,输入监督管理数据库,并通报同级公安机关。各地环保部门和公安机关应当采取措施对被责令限期维修的机动车进行跟踪监管。被责令限期维修的机动车未在限期内维修合格的,不得上路行驶,违法上路行驶的,公安机关依据《广东省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条例》对其进行处罚。各地环保部门可以组织专项行动对旅游营运大车、校车、超市免费班车等集中检测,督促车主及时维修超标车辆。
4.严格执行机动车报废制度。
污染物排放不符合规定标准且无法修复的在用机动车由各市公安机关依法将其交由有资质的报废车回收企业强制报废并办理注销登记。省环保局会同有关部门定期发布高排放车辆目录。各级政府可根据本地区公共交通行业情况、大气环境容量及财力情况,设立鼓励高排放出租车和公交车提前报废补偿专项资金,对车辆可正常使用,未达到国家关于出租车和公交车报废标准的有关规定(不包括延缓报废期限内的汽车)的车辆提前报废实施补助,逐步淘汰国ⅰ和国ⅱ以下在用营运车辆,并可根据实际情况制订经济政策将补助范围逐步扩大到其他类型车辆,包括非营运车辆。
5.实施机动车环保分类标志管理。
在用机动车按阶段性排放标准发放环保标志,实施分类管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大气污染防治的需要,对没有标志或者持有特定环保标志的机动车,采取限制行驶区域、限制行驶时间或限制行驶车型的排气污染防治的交通管制措施。机动车环保分类标志管理具体办法由省环保局会同公安、质监、交通等有关部门制订,报省政府批准后实施。外省车辆在我省内城市道路行驶的,应当符合相应的标志管理规定。
6.加强尾气治理维修机构的管理。
落实检测与维护制度,以检测为主,带动维护工作,维护工作以维修机构为重点。从事与尾气治理相关的总成维护经营活动,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由所在地的道路运输行政主管部门予以许可。维修机构可以采用双怠速法、自由加速法或简易工况法,判断竣工出厂车辆的尾气是否达标。维修机构必须将维修检测数据通过网络发送有关行政管理部门。
(二)严格新车登记管理,提高准入门槛。
实施机动车新车源头污染控制制度,落实国家机动车阶段性排放标准公告,污染物排放水平达不到国家阶段性排放标准的新车,公安机关不给予注册登记。2010年7月1日起,按国家要求,全省新车注册登记与全国同步全面执行国ⅲ排放标准。珠江三角洲新车登记力争提前执行国iv标准。省环保局按照国家环保总局发布的环保达标车型核准公告,公布符合本省执行的新的机动车达标环保车型目录。各地政府必须重点把好营运车辆环保准入关,对营运车辆选型实行排放达标环保审核监督。有条件的城市政府应当制订促进客运公交车辆更新淘汰激励政策,鼓励客运公交车辆提前执行国家下一阶段排放标准,削减客运公交车辆的排气污染。
(三)全面供应清洁车用成品油,逐步推进油气回收综合治理工程。
2010年1月1日起,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各加油站推广供应符合广东省车用汽油地方标准(db44/345-XX)及车用柴油地方标准(db44/346-XX)的车用成品油,并逐步将供应范围扩大至全省。符合国iii排放标准要求的车用汽油及车用柴油国家标准出台后,执行国家标准。为完善车用成品油的供应体系,由省经贸委牵头会同有关部门与中石化、中石油两大集团确定符合国ⅲ标准成品油供应方案;省物价局向国家发展改革委申请出台全省国iii标准车用成品油价格政策,省经贸委、质监局、环保局分别提供符合国iii标准的成品油供应方案、油品质量标准和排放标准。
省环保局牵头会同省经贸委、质监局等有关部门根据上述目标和任务制订加油站、储油库、油罐车油气回收治理工作方案和油气回收治理改造工程技术指南并组织实施。臭氧浓度监测超标城市应当提前完成油气回收综合治理工作。
(四)建立机动车排气监督管理信息网络体系。
省环保局制订我省机动车排气检测联网技术规范,编制网络传输及数据交换接口标准。省、市环保部门负责建立机动车排气污染监督管理数据库和数据传输网络,对检测数据等信息进行统一管理,并与有关部门数据管理中心联网。各检测和维修机构收集的检测和维修数据必须传输到各地级以上市环保部门,各地级以上市应定期向社会公布本行政区内机动车排气污染监测情况,并将数据及时集中传输至省机动车排气检测数据管理中心。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部门协作。
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直接关系到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关系到维护广大群众身体健康,关系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各地、各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将做好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提供必要的政策、资金和技术支持,确保目标任务的完成。省建立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由省政府分管副秘书长任召集人,成员为省委宣传部,省发展改革委、经贸委、公安厅、建设厅、交通厅、环保局、物价局、工商局、质监局、法制办,广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中石化广东分公司、中石油华南销售分公司等单位分管负责人。联席会议要坚持统一领导、部门协作、分工负责、务求实效的工作机制,各成员单位要按照职责分工,认真履行职责,齐抓共管,做到责任到位,措施落实。
(二)加强法规、标准和制度建设,进一步加大依法行政的力度。
根据国家新出台的有关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的法规、政策、措施和标准要求,结合我省实际,及时修订完善我省相关法规、政策、措施和标准;加快编制和实施《点燃式发动机在用汽车排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稳态工况法)》、《压燃式发动机在用汽车排气烟度排放限值(加载减速工况法)》、《在用汽车排气污染物限值及检测方法(遥测法)》等机动车排放地方标准,建立健全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政策体系。
(三)加强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技术研究和信息化建设。
鼓励科研单位研究相关排放检测技术和油气回收治理技术。积极引进符合国家检测规范的国外先进的检测设备和油气回收治理技术,并推进设备国产化,鼓励开发适合我省实际情况的相应设备,培育和扶持省内相关设备生产企业。加快机动车排气污染监督管理数据中心建设,实现检测数据共享,提高行政监督管理效率。
(四)加强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宣传教育。
各地、各部门要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机动车污染的危害性、防治污染的意义及对策,提高人民群众对该项工作的认识和参与意识,教育公众加强对机动车维护保养,减少机动车污染物的排放,鼓励使用节能型低排放机动车,共同做好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工作。
第三篇: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实施方案
为加强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改善空气质量,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广东省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条例》、国家发展改革委《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国家发展改革委xx年第8号令)、国家环保总局《在用机动车排放污染物检测机构技术规范》(环发
第四篇:东莞市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实施方案
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东莞市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实施方案》的通知
(东府办〔2008〕96号)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府直属各单位:
《东莞市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实施方案》业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贯彻执行。
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二○○八年九月八日
东莞市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实施方案
为加强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改善空气质量,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根据《广东省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实施方案》(粤府办〔2008〕16号)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三十二号)、《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八号)、《广东省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条例》(广东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85号)、《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国家发展改革委2004年第8号令)及《在用机动车排放污染物检测机构技术规范》(环发〔2005〕15号)等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强化在用车污染控制为目的,围绕提高新车准入门槛、加强监管能力建设、实行高排放车辆逐步淘汰、全面供应清洁高品质车用成品油、完善法规体系建设等重点工作,逐步建立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体系,切实改善空气质量,保障广大市民身体健康。
二、工作目标
(一)总体目标
从提高机动车排气排放达标率,逐步过渡到明显削减单一车辆污染物排放强度,达到明显降低机动车污染物在大气污染中的排放分担率,改善空气质量,保障市民身体健康安全的目标。
(二)阶段目标
1〃2008年7月1日起,我市新车注册登记全面执行国Ⅲ排放标准,争取提前执行国IV标准,逐步淘汰国I和国II以下在用营运车辆和其它高排放机动车。
2〃2008年7月1日起,加油站要供应符合国Ⅲ标准的车用成品油;2009年10月1日起逐步供应符合国IV标准的成品油,其中柴油含硫量控制在50ppm以下。
3〃2009年1月1日起,机动车排气污染检测真正纳入安全技术检测内容,排气检测不合格的,检测机构不得出具安全技术检验合格报告,公安机关不得核发检验合格标志,车辆不得上路行驶。
4〃2010年1月1日前,完成加油站、储油库、油罐车的油气回收综合治理工作。
5〃2010年12月31日前,建立市机动车排气监督管理信息网络系统,成为省机动车排气监督管理信息网络体系的组成部分。
三、主要任务
(一)严格新车注册登记管理,提高准入门槛
实施机动车源头污染控制制度,落实国家机动车阶段性排放标准公告。市环保局按照省环保局发布的环保达标车型核准公告,负责公布符合本市执行的新的机动车达标环保车型目录。重点把好营运车辆环保准入关,对营运车辆选型实行排放达标环保审核监督。
从2008年7月1日起,按国家要求,我市新车注册登记与全国同步全面执行国Ⅲ排放标准,争取提前执行国IV排放标准。污染物排放水帄达不到国家阶段性排放标准的新车,公安机关不准予以注册登记。
(二)强化在用车监管,确保排放达标
1〃实施强制检测、维护制度(I/M制度)
(1)车辆排气定期检测。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国务院令第405号)规定,机动车排气必须进行定期检测,必须纳入安全技术检测重要内容,必须建立健全排气检测、环保审验、机动车排气合格证办理及领取环保标志等程序。机动车年检要按照首先通过安全技术检测,然后到指定地点领取合格证和环保标志,再到公安机关年检或交通部门办许可证的顺序进行。凡经检测不符合本市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检测机构不能出具安全技术检验合格报告,环境保护行政管理部门(市环保局)不予发放合格证和环保标志,公安机关不得核发检验合格标志,交通行政管理部门(市交通局)不予办理营运许可证,车辆不得上路行驶。对于超标车辆,及时下达限期整改通知书,对拒绝检测和逾期不改的车辆进行严肃查处。
(2)车辆排气道路抽检。按照《广东省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条例》规定,由市公安机关会同市环保局对在城市道路行驶的高排放车辆及排放明显可见污染物车辆(黑烟车)进行抽检。抽检不合格的机动车,由公安机关责令使用者限期十个工作日内维修。限期届满前,使用者向市环保部门申请排气污染复检;经复检不合格的,必须强制安装排气净化装置;限期内未维修的由环保部门给予行政处罚并指定到有资质的维护机构进行强制维修。
(3)车辆排气停放地抽检。由市环保局会同市交通局对营运车辆集中停放地或用车大户(指拥有10辆以上机动车的单位)的机动车进行排气抽检。市环保局应组织专项行动对旅游营运大车、校车、超市免费班车等集中检测。营运车辆排气检测不合格的,由市交通局协助环保部门督促营运公司加强车辆检测与维护管理。抽检不合格的车辆,由市环保局责令车主或使用者限期维修,并按有关规定处以罚款。
道路抽检和停放地抽检不定期进行,抽检不得收取检测费用,道路抽检不得妨碍道路交通的安全和畅通。
2〃实施超标车信息共享制度
对定期检测、经道路或停放地抽检排气不合格的机动车,检测机构必须将检测结果记录在册,输入监督管理数据库,并及时通报(递送)公安、环保、交通等部门。环保部门和公安机关应当采取措施对被责令限期维修的机动车进行跟踪监管。被责令限期维修的机动车未在限期内维修合格的,不得上路行驶,违规上路行驶的,公安机关依据有关法规对其进行处罚。
3〃实施环保标志分类管理制度
在用机动车按阶段性排放标准发放环保标志,实施分类管理。机动车所有人凭机动车安全技术检测合格报告,分国Ⅲ、国Ⅱ、国Ⅰ机动车三类标准,分别到环保部门指定发放点领取相应绿色标志,对超过年限且排放污染物符合标准的机动车(不含国Ⅰ标准)发放黄色标志。环保标志的有效期原则上与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周期一致。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周期未作规定的,黄色标志有效期为6个月,国Ⅰ标志和国Ⅱ标志有效期为1年,国Ⅲ标志有效期为2年。市人民政府根据大气污染防治的需要,对持有特定环保标志的机动车,采取限制行驶区域、时间或车型的排气污染防治交通管制措施。具体办法由市环保局会同市公安机关制定,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环保分类标志管理由环保部门负责,实施方法按照省规定执行。
外地车辆在我市城市道路行驶的,应当符合相应的标志管理规定。
4〃实施鼓励、强制报废制度
污染物排放不符合规定标准且无法修复的在用机动车,由公安机关依法将其交由有资质的报废车回收企业强制报废并办理注销登记。
市财政局、市交通局负责制订促进公交车辆更新淘汰激励政策,鼓励客运公交车辆提前执行国家下一阶段排放标准,对未达到国家关于出租车和公交车报废标准的有关规定(不包括延缓报废期限内的汽车)的车辆提前报废实施补助,逐步淘汰国I和国II以下在用营运车辆。
(三)加强检测机构管理,全面提高检测技术水帄
2009年1月1日起,在我市范围内轻型汽油车定期检测采用稳态工况法(ASM)检测;重型汽油车采用双怠速法检测;轻型柴油车和重型柴油车的定期检测均采用加载减速试验-不透光烟度法(LUGDOWN)检测。ASM检测线按照每条每年检测1-1.2万辆车的数量规划建设。
机动车排气定期检测全部社会化,检测机构必须通过省质监局的资格认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的要求取得省环保局排气检测的委托资质并由省环保局向社会公告。社会检测机构按照国家规定的排放控制标准、技术规范和工作程序对在用机动车排气污染物进行检测,并出具测试报告。市环保局应向检测机构派驻场监督员,负责对其进行日常监管和发放环保标志,并对检测过程、测试结果进行审验和监督。对出现违法违规行为的检测单位,市环保局将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罚款或提请省环保局取消环保定期检测资格。机动车所有人、使用人必须选择具有机动车排气污染检测资质的机构进行排气污染检测,并按照物价部门统一规定的公开标准缴交相应的机动车安全技术检测费。
从事与尾气治理相关的维护经营活动,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由市道路运输行政主管部门予以许可。维修机构可以采用双怠速法、自由加速法或简易工况法,判断竣工出厂车辆的尾气是否达标。维修机构必须将维修检测数据通过网络发送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市环保局应对经维修交付使用的机动车进行排气污染抽检。
(四)全面供应清洁车用成品油,逐步推进油气回收综合治理工程
2008年7月1日起,市内各加油站推广供应符合广东省车用汽油地方标准(DB44/345-2006)及车用柴油地方标准(DB44/346-2006)的车用成品油。符合国Ⅲ排放标准要求的车用汽油及车用柴油国家标准出台后,执行国家标准。
市环保局牵头会同市经贸局、市质监局等有关部门根据上述目标和任务,制订加油站、储油库、油罐车油气回收治理工作方案和油气回收治理改造工程技术指南并组织实施,争取提前完成油气回收综合治理工作。
(五)加强目标责任管理,全面推进工作落实
要把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形成社会共同责任,列入各单位工作重要议事日程,机动车所属单位超标车辆达到10%以上的,要追究单位责任。各镇街应相应成立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工作机构,可配备一定的检测设备和执法人员(兼职),密切协调各部门职能,加强区域内机动车排气污染的监督管理,对排放明显可见污染物的机动车(黑烟车)进行检查和处理,将结果每月上报市环保局。市环保局将设立超标车举报制度,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对“冒黑烟”机动车进行举报和投诉,对投诉和举报的超标排放车辆由环保局进行跟踪核查,按照有关规定予以处理和答复。对举报的行为查证属实的,市环保局可以对举报人进行奖励。
(六)加强信息系统建设,建立机动车排气监督管理信息网络体系
2010年12月31日前,市环保局完成建立机动车排气污染监督管理数据库和数据传输网络,对检测数据等信息进行统一管理,并与有关部门数据管理中心联网。对道路行驶车辆实行视频监控、对社会检测机构试行局域网监控,各检测和维修机构必须将检测和维修数据实时传输到环保部门。市环保局定期向社会公布机动车排气污染监测情况,并将数据及时集中传输至省机动车排气检测数据管理中心。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是一项艰巨且复杂的系统工程,直接关系到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关系到维护广大市民身体健康,关系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各级领导干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增强治理机动车排气污染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各主管部门要将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提供必要的政策、资金和技术支持,确保目标任务的完成。
根据全市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工作开展情况,由市政府分管领导不定期召集有关部门和镇街召开工作会议。会议主要任务是通报污染防治工作和职能部门执法情况,分析污染防治工作重点和难点,协调解决职能部门在工作中存在主要矛盾和问题。
(二)加强制度建设
根据国家和省有关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的法规、政策、措施和标准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应修正和完善1999年发布的《东莞市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规定》,并组织实施《点燃式发动机在用汽车排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稳态工况法)》、《压燃式发动机在用汽车排气烟度排放限值(加载减速工况法)》、《在用汽车排气污染物限值及检测方法(遥测法)》等机动车排放地方标准,建立健全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政策体系。
(三)加强责任追究
从事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的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要认真
履行职责、加强管理、主动协调、密切配合、严格执法,不得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建立《机动车排气监督管理责任追究制度》(详见附件2),严肃责任追究,对于责任不落实、推诿扯皮、玩忽职守造成严重影响或事故的单位或个人,要依纪依法严肃处理。
(四)加强技术研究
鼓励科研单位研究相关排放检测技术和油气回收治理技术。积极引进符合国家检测规范的国外先进的检测设备和油气回收治理技术,鼓励开发适合我市市情的相应设备。加快机动车排气污染监督管理数据库建设,实现检测数据信息共享,提高行政监督管理效能。
(五)加强宣传教育
各相关部门要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机动车污染防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充分认识机动车污染的危害性,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提高和增强群众责任意识,教育公众加强对机动车维护保养,减少机动车污染的排放,鼓励使用节能型低排放机动车,共同做好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工作。
附件:1〃东莞市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主要工作任务分解表(略)
2〃机动车排气监督管理责任追究制度
附件2:
机动车排气监督管理责任追究制度
从事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的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要认真履行职责,加强管理,主动协调,密切配合,严格执法,不得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其所在单位或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不按规定发放机动车环保标志,对经抽检不符合污染物排放规定的机动车依法应当处罚而未进行处罚的。
二、质量技术监督行政管理部门、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对从事机动车排气污染检测的机构及其检测行为,未依照本规定进行监督管理,情节严重的。
三、公安机关的工作人员对不符合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机动车核发安全技术检验合格标志、登记上牌或未依法办理注销登记的。
四、交通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对不符合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机动车办理营运许可或通过定期审验,对机动车维修企业不履行监督管理责任,情节严重的。
五、工商等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对销售不符合规定标准的车用燃料的行为未进行查处的。
六、公安、交通、质监、工商、经贸等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应当配合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执法工作而不予配合,情节严重的。
七、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公安、交通、质监、工商、经贸等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不得参与或变相参与机动车排气检测、机动车维修和销售车用燃料等经营活动,不得违反规定,硬性要求机动车的所有人和使用人到指定场所接受机动车检测、检验、维修服务或添加车用燃料的。
发布部门:东莞市政府 发布日期:2008年09月08日 实施日期:2008年09月08日(地方法规)
第五篇:江西省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实施方案
江西省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实施方案
为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进一步改善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和有效防治机动车排气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 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和环保部《机动车环保检验合格标志管理规定》、《机动车环保检验机构管理规定》等规定和要求,结 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一)总体要求。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突出重点、有序推进、源头控制、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明确职责,落实 责任。建立健全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监管体系。实施从机动车生产、销售、进口、登记、使用、年检、维修、淘汰以及机动车燃油供应等环节的全过程监管,有效控 制和降低机动车污染物排放量,切实改善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二)主要目标。
1.按国家要求,全省新注册登记车辆与全国同步执行国家规定的阶段排放标准,在用机动车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鼓励各地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淘汰未达 到国家第I阶段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标准(简称国I标准)的机动车,逐步淘汰未达到国家第Ⅲ阶段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标准(简称国Ⅲ标准)的柴油机动车。
2.将机动车排气污染检测纳入机动车年检管理。分阶段实施机动车环保检验合格标志管理,在试点基础上在全省全面推行。
3.加强车用油品的监督管理。2010年5月1日起,全省统一供应符合国Ⅲ标准的车用成品油,2012年10月1日起,全省统一供应符合国Ⅳ标准的车用成品油。
4.2012年年底以前,基本建立覆盖全省的机动车排气检测体系和监督管理信息网络体系。
二、主要工作
(一)加强登记管理,强化源头控制。
1.加强机动车注册登记管理。进一步强化机动车污染源头控制,严格执行国家相关排放标准。禁止生产、销售和进口超过规定排放标准的机动车。公务用车、公交车、营运客车要率先执行环保达标要求,各地政府要采取有效措施,严格把关,严格监管。
2.提高外地机动车转入环境准入门槛。外地转入我省南昌市、九江市的机动车污染物排放达不到国Ⅲ排放标准的,公安交管部门不予办理车辆转入手续,其他设区市可参照执行。
3.加强车用油品的质量管理。进一步加大对车用成品油市场的监管,在国家规定的成品油供应标准执行时限后,严禁不达标的车用燃油在市场进行销售。
(二)组织实施环保检验合格标志核发,严格机动车排气年检管理。
1.2010年12月30日前,南昌市、九江市实施机动车环保检验合格标志核发工作,其他设区市可根据需要在2012年前组织实施;各级政府可以根据大气污染防治的需要,对核发黄色检验标志的机动车采取相应的限制行驶区域、时间或车型的交通管制措施。
2.各级公安交管部门应将机动车排气检测纳入年检管理,不符合国家或地方排放标准的在用机动车,不得通过年检。新购机动车可在规定期限内免于污染物排放检 测。已实施环保检验合格标志核发的城市,未经环保部门核发环保检验合格标志的机动车,公安机关不予核发牌证或通过年检。
(三)加强对机动车排气检测的监管力度,强化定期检测和抽测。
1.对机动车实行定期检测。机动车排气定期检测按照规定实行社会化服务。机动车排气检测机构(以下简称“环检机构”)应依法取得计量认证资质和省级环保部 门的委托,按照规定的技术规范与检测方法进行检测,定期将检测情况报所在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
案。各级环保部门按照《机动车环保检验机构管理规定》对 “环检机构”进行监管,视需要向“环检机构”派驻监督员。
机动车排气检测线应尽可能依托现有的已取得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资格许可的机构和综合性能检测线建设,确需选址另建排气检测线的,要合理规划和布局,尽量靠近现有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机构,做到高效、便民。
2.实行道路抽测和停放地抽测。机动车排气道路抽测和停放地抽测由各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同级公安机关应当对道路抽测予以配合。道路抽测重点检测 在城市道路行驶的高排放车辆以及排放明显可见污染物的车辆,停放地抽测重点检测营运车辆集中停放地或用车大户(指拥有10辆以上机动车的单位)的机动车。道路抽测和停放地抽测应当快捷、便民、文明,不得收费,不得扣押车辆,不得处罚,并做到不影响交通畅通。对经抽测污染物排放不达标的在用机动车,由环境保 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维修并通报同级公安机关和交通运输行政主管部门。各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公安机关、交通运输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被责令限期维修 的机动车进行跟踪监管。被责令限期维修的机动车,未在限期内维修合格即上路行驶的,由公安机关依法进行处理。
(四)齐抓共管,提高机动车环保达标水平。
1.加强超标排放机动车管理。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公安机关、交通运输行政主管部门等相关部门应密切配合,加强信息互联互通和对超标排放机动车的管 理。各地可建立超标排放机动车举报制度,鼓励社会公众举报冒黑烟车辆,对举报的违法上路行为予以查处。对已达报废年限且污染物排放超标的在用机动车,公安 交管部门要依法办理注销登记。
2.鼓励淘汰高排放机动车。各地要积极落实汽车“以旧换新”政策。要按照财政部等10部门《关于印发〈汽车以旧换新实施办法〉的通知》(财建〔2009〕333号)的要求,鼓励提前报废高排放汽车并换购新车。
3.加强机动车维修企业管理。机动车维修企业必须按照《机动车维修管理规定》(交通部令2005年第7号)获得所在地交通运输行政主管部门的经营许可,并按照技术规范进行机动车维修。
4.鼓励城市公交车(含出租车)推广使用清洁能源或替代燃料。设区城市政府要制定公交车(含出租车)淘汰更新计划或制定城市“绿色公交”规划,推动公交车 使用节能型低排放或清洁能源汽车。要将城市公交车(含出租车)排气检测纳入重点监管范围,禁止污染物排放未达标的公交车(含出租车)、摩托车上路行驶。
(五)加强油品质量监管,完善车用油品供应体系。
按照国家规定分期供应不同标准的车用成品油。加强车用燃油品质的管理。省发改委要会同省有关部门和中石化江西分公司、中石油江西分公司,及时确定我省不同阶段的成品油供应方案,工商、质监部门要切实加强油品质量的市场监管。
(六)建立机动车排气检测和监督管理信息网络体系。
各地应加快现有检测设备的升级改造,不断完善机动车排气检测体系和监管体系。要对检测方法进行改进,逐步过渡到简易瞬态工况法和加载减速烟度法进行检测。南昌市、九江市在2012年前先期完成过渡,鼓励其他设区市提前过渡,争取4年内全省设区市机动车采用简易瞬态工况法和加载减速烟度法进行检测。
各级环保部门、公安交管部门、交通运输行政主管部门要密切配合,加强检测数据等信息的统一管理。实行标志管理的地方,检测机构要将机动车排气检测信息向设区市环保部门进行网络实时传输并接受监管,逐步做到机动车排气检测信息公开和供群众查询。设区市政府要建立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监管机构,加强投入和保障经费。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工作协调和部门协作。
建立省级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工作领导小组,统一组织协调全省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工作。领导小组由省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省环保厅、省公安厅负责人为副组 长,省环保厅、省公安厅、省发改委、省工信委、省财政厅、省交通厅、省商务厅、省工商局、省质监局、中石化江西分公司、中石油江西分公司等为成员单位。领 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环保厅。各成员单位要按照职责分工,落实责任,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共同推进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工作。各地也要建立相应的工作协调机 制,切实加强工作的组织协调。
(二)加快制定相关配套政策措施。
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结合我省实际,加快制定我省与新检测方法相配套的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环保合格标志核发程序、机动车排气监管处罚规定等规范性文件和相关工作制度。
(三)加强监管能力建设。
加强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的组织体系和技术保障体系建设。各设区市和机动车保有量较大的县(市、区),应根据当地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工作的实际需要,加强机 动车排气污染防治监管力量,并提供必要的资金和设备保障。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要切实履行统一监管职责,并加强与省级有关部门的协调配合,规范检测机构 的资质认定和委托管理,指导督促各市、县(区)加强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工作。
(四)加强先进适用技术研发和推广。
各地应鼓励开发、生产和消费使用清洁能源的交通工具,积极引进推广使用先进适用的检测设施设备,大力培育和扶持省内相关汽车检测、维修治理企业。
(五)加强宣传教育和社会动员。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采取多种形式,充分利用报纸、电台、网络、标语等媒介,对机动车排气监管制度和相关规定进行宣传,使机动车排气监管得到人民群众的充分理 解和支持,引导群众有序参与和监督。同时,地方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积极组织“无车日”等活动,大力倡导“绿色出行”,教育和引导机动车所有人、驾驶人员 加强机动车维护保养,有效减少机动车污染物排放量,努力改善空气环境质量。
来源: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