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刑法修正案八关于未成年人犯罪修改部分的理解

时间:2019-05-13 14:33: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刑法修正案八关于未成年人犯罪修改部分的理解》,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刑法修正案八关于未成年人犯罪修改部分的理解》。

第一篇:对刑法修正案八关于未成年人犯罪修改部分的理解

对《刑法修正案

(八)》关于 未成年人犯罪修改部分的理解

陈宇

内容摘要:《刑法修正案

(八)》中明确对未成年人犯罪不作为累犯处理,强调扩大缓刑的适用,对未成年人轻刑犯免除其前科报告义务。这些修改从刑罚的设置、刑罚的裁量以及刑罚的执行等方面着手,符合当今世界对未成年人刑罚轻缓化的趋势和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

关键词: 未成年人犯罪;刑法修改;理解适用

《刑法修正案

(八)》关于未成年人犯罪的规定涉及三个条文,包括第6条关于未成年人犯罪不作为累犯处理的规定;第11条关于扩大未成年人犯罪缓刑适用的规定;第19条关于未成年人犯罪免除前科报告义务的规定。这些修改涵盖刑罚的设置、刑罚的裁量以及刑罚的执行等方面,无疑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符合当今世界对未成年人犯罪轻刑化的趋势,同时也贯彻了人道主义精神,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恤幼”的传统,体现了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

一、关于“未成年人犯罪无累犯”制度的理解

《刑法修正案

(八)》第6条规定:“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分子,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五年以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是累犯,应当从重处罚,但是过失犯罪和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的除外。” 这一修改主要涉及《刑法》第65条

第1款的内容,笔者将其概括为“未成年人犯罪无累犯”制度。由于在累犯这个法定从重情节排除了未满18周岁者适用的余地,因而体现了对未成年人予以从宽处理的精神。对于“未成年人犯罪无累犯”制度的理解,应当注意以下三个问题:其一,关于本条中的“不满十八周岁”,究竟是指犯罪的时候,还是审判的时候,修正案并未予以明确,但结合本条中的“再犯”含义以及从保护未成年人的角度考虑,笔者认为,应当是指犯罪的时候而非审判的时候未满18周岁。其二,对于累犯中涉及两次犯罪的年龄段问题,有观点认为,必须前后两次犯罪都在年满18周岁以后实施,才构成累犯;也有观点认为,只要后罪系年满18周岁以后实施的,即应当认定为累犯。这一问题的解决,尚待司法解释加以明确,但在笔者看来,结合过失犯罪不构成累犯的规定,将前后两次犯罪都限定在年满18周岁以后实施才构成累犯,相对具有合理性与协调性。其三,在司法实践中,涉罪未成年人的前科劣迹材料是否仍有查实的必要?笔者对此持肯定的态度。由于案件涉及未成年人,在审理过程中存在必要的法制教育的程序,还可能有帮教考察的环节,为了增强法制教育及帮教考察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可以将涉罪未成年人的前科劣迹情况作为社会调查的一部分予以查实,但是需要注意对此做好相应的保密工作。

二、关于“扩大对未成年人缓刑适用”制度的理解

《刑法修正案

(八)》对于《刑法》第72条的主要修改内容是,扩大了对未成年人缓刑的适用范围,这是克服短期自由刑弊端的重要配套措施。该条规定:“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时符合相关四个条件的,可以宣告缓刑,对其中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怀孕的妇女和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应当宣告缓刑。”司法实践中,对于被判处

短期自由刑的未成年人罪犯,迫切需要避免监禁场所中的交叉感染以及社会化过程中面临的一系列困境,而对未成年人适用缓刑,可以借助未成年犯罪人多具有的较强的可塑性,通过营造宽松的客观环境,为其积极改造、早日重新回到正常的生活轨道创造有利条件,同时也体现了刑法的人文关怀和法律人道主义的价值取向。

适用缓刑是刑法规定的刑罚执行方式之一,由法院裁量而定。但是,由于其涉及到对可能判处缓刑的涉案未成年人在侦查和审查起诉阶段采用何种适宜的强制措施,以及检察机关在向法院提起公诉时是否作出适用缓刑的量刑建议,所以不论是对侦查部门,还是对检察机关,都要正确认识和理解修改后的法条。具体包括以下方面:

1.未成年人对象所涉及的刑期条件是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从近年来针对未成年人的判决情况来看,被判处三年以上有期徒刑的,实际上较为罕见。换言之,大多数的涉案未成年人最终都被判处了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因此,对于每一名涉罪的未成年人,原则上都有必要进行是否具备缓刑条件的专门考察。

2.条文中所列举的应当适用缓刑的三类特定对象,即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怀孕的妇女以及年满75周岁的老年人,均没有明确是犯罪时候,还是审判时候的年龄,容易引起分歧和争议,有待权威部门的解释。

3.对于符合缓刑条件的未成年人对象,在侦查和审查起诉阶段适宜采取何种强制措施?修正后的《刑法》第72条要求对符合条件的未成年人,应当宣告缓刑,根据这里的“应当”,笔者理解为,由于未成年人再犯可能性、人身危险性都相对比较小,故在行刑方面适用非监禁刑,显然立法本意是对其尽可能地采取非羁押措施,那么在侦查和审查起诉阶段,采取取保候审等非羁押性的强制措施较为妥当,如果侦查部门将这类案件提请检察机关批准逮捕,检察机关宜作出不予批准逮捕的决定。同时,需要指出的是,对于未成年人对象,在采取非羁押措施后,应当尽可能落实相关的监护帮教措施,以保证诉讼的顺利进行。但在司法实践中,对于非本市籍的涉案未成年人,为了保证诉讼的顺利进行,是否还需要考虑监护和帮教?笔者认为,有必要将其是否具有有效的监护条件及良好的社会帮教,作为判断对该涉案未成年人是否予以相对不捕以及建议适用缓刑的重要依据。对于此类矛盾,可以依托本市各级检察机关未检部门与相关综合治理部门建立的社会观护体系加以解决。

4.如何把握“四个条件”。从表述上看,原来“根据犯罪分子的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适用缓刑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显得较为笼统、概括,而修改后则具体化为四个考量因素,即犯罪情节、悔罪表现、再犯危险以及社区影响,使缓刑的适用条件相对更加明确,更加具有可操作性。当然,其中的再犯危险和社区影响,仍然带有较大的主观裁量空间,但相对原来的规定,其考量因素的范围毕竟已有所明确。从内容上看,除了要求考量犯罪情节、悔罪表现和再犯危险这三个直接体现行为人行为危害性和人身危险性的因素外,还要求考量缓刑适用的社会效果,即对所居住的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这与缓刑的非监禁、社会化、开放式的行刑特点相吻合,值得肯定。如何把握好四个条件,对于未成年人而言,采用的方法是结合社会调查和非羁押措施可行性评估,两者都是特殊检察事项的重要内容,对于条件的认定如果没有统一的标准,可以通过这些具体的项目进行评估,在实践中有一定的操作性。社会调查,是指在判决前就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犯罪行为的背景情况向社会有关方面进行调查的工作,为正确处理该未成年人提供参考依据;非羁押措施可行性评估,主要从犯罪嫌疑人的犯罪行为、个人情况、家庭情况及保障支持条件等方面进行评估。上述两个项目的内容均采取表格式,操作相对简便,评估后对于“低风险对象”采取非羁押措施并在起诉时予以直诉;对于“中风险对象”慎重对待,酌情处理;对于“高风险对象”则予以羁押。应该说,这些调查和评估与是否适用缓刑的标准基本是重叠的,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既有的调查和评估项目,使司法机关在判断时有一定依据和标准,防止随意性。

三、关于“轻刑犯免除前科报告义务”制度的理解

《刑法修正案

(八)》在《刑法》第100条明确规定了轻刑犯免除其前科报告义务,这一制度的确立,有效避免了未成年人回归社会的一些消极影响,有利于其教育改造。根据规定,符合下列条件的对象,可以免除其前科报告义务:一是犯罪的时候不满18周岁;二是所犯的罪行依法被判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需要注意的是,所谓的轻罪不报告,并不等同于前科消灭,其犯罪记录还是存在的。

上述修改涉及到涉罪未成年人刑事污点限制公开的内容。所谓刑事污点限制公开,是指将曾经被宣告有罪或者被判处刑罚的未成年人的刑事记录,有条件地加以封存的一种制度。刑事污点的存在,使未成年人面临着重新犯罪可能构成累犯问题;即使不构成累犯,该刑事污点也可能作为酌定情节加重对其处罚。虽然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刑事前科的存在能对犯罪分子和有犯罪危险的人起到较好的警示作用,但该种警示作用对于未成年人来说,其负面影响较积极作用更为显著,因为刑事污点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未成年犯罪人在升学、就业方面的难度,极大地挫伤了其改过自新的积极性,对于刑罚目的的实现往往适得其反,而刑事污点的限制公开则可以将这种不利因素的影响降低到最小限度之内。与此同时,前文所述的“未成年人犯罪无累犯”制度,虽然只涉及到审判阶段以及刑事污点的一个方面,但是实践操作较为便捷,对于刑事污点限制公开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对于检察机关作出相对不起诉的未成年人对象,如何对其相对不起诉的刑事污点进行限制公开,是目前未检部门正在探索的一项工作,并应经落实了若干个案的试点。虽然刑事污点限制公开制度具有相当的复杂性,特别是涉及与政审、档案、户籍、前科报告等制度的衔接与结合,关系到的职能部门众多,在具体实行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难度,但是其探索的价值与当前社会发展趋势和要求是不谋而合的。

(作者单位:上海市闸北区检察院责任编辑:)

第二篇:对《刑(八)》关于老年人犯罪限制适用死刑规定的理解

对《刑

(八)》关于老年人犯罪

限制适用死刑的理解

几千年来,儒家文化主导着国人的思想、道德,对中国的政治、法律也有着极深远的影响。战国时期郑国李悝颁布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封建成文法典《法经》规定:凡是犯人不满十五岁或者超过六十岁,可以减免刑罚,直到近代晚清法律仍有相关规定。国际上,《公民权利及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等国际性文件也明确规定对年满70周岁的犯罪人不适用死刑。《刑法修正案

(八)》承继了中国历史“矜老恤幼”的传统,顺应了现代刑法改革趋势,对老年人实行了特殊保护,进一步强调了刑罚的人性化。《刑

(八)》规定:

一、“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故意犯罪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过失犯罪的,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二、“审判的时候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不适用死刑,但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死亡的除外。”

三、“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宣告缓刑,对其中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怀孕的妇女和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应当宣告缓刑:

(一)犯罪情节较轻;

(二)有悔罪表现;

(三)没有再犯罪的危险;

(四)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

从规定中可以读出,一方面,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的退化,记忆力、反应力、行为辨别和控制能力减退,导致老年人的刑事责任能力有所下降,其再犯可能性已经不大,因此,对其采取特殊保护,完

善了对老年人犯罪从宽处理的规定,体现了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另一方面,我国目前的国情之下,死刑制度还是值得保留的,对于死刑,我们持着一种“少杀”、“慎杀”的态度,在国民“惩恶扬善”的道德观念主导下,保留死刑来惩治那些最恶劣的犯罪是必要的。随着我国人均寿命的延长,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随之而来的就是老年人犯罪数量大幅增多且日趋严重。司法实践中,恐怖集团、黑恶势力、严重有组织暴力团伙犯罪中不乏老年人参与,甚至是首要分子,当犯罪行为属于罪刑极其严重的犯罪,造成严重后果时,可以考虑适用死刑。在司法实践中,《刑

(八)》关于老年人限制适用死刑的规定是法官根据犯罪人所犯罪行及社会危险性不同,实现个案平衡的法宝。(新疆托里法院陈红伟撰稿)

第三篇:关于对未成年人犯罪情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对未成年人犯罪情况的调查报告
青少年是每个家庭的希望,也是一个国家的未来。但是,生活在新时期的青少年,以其 敏感的思维感受着当今社会的变迁,他们的思想活跃而单纯,自认见多识广而心理素质差,富有个性而缺乏独立思维能力,尚不能正确分析比较复杂的客观事物,容易受到负面社会现 象和效应的影响,进而导致青少年犯罪以惊人的速度逐年递增,给整个人类社会带来极不稳 定的影响,这不能不引起我们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思考。为此,我对费县法院 2006 年审 理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总结了该类案件的特点,分析了未成年人犯罪 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

一、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 2006 年,费县法院共受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 24 起,涉案少年 36 人,占公诉案件总数的 8.7%,在故意杀人、防火、抢劫、强奸等八类严重刑事犯罪中占 36%,比去年同期增长 17%。通 过对上述案件的犯罪动机、犯罪形式、犯罪手段、犯罪对象等方面进行分析,认为未成年人 犯罪呈现以下“四多” “两低”特点: 一是侵财案件多。受社会上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影响,一些没有钱花我的未成年人为 了享受或上网,不由自主地产生了夺取和占有他人钱财的念头,从而走上了犯罪道路。在今 年审理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侵财案件 13 起,涉案未成年人 29 人(其中抢劫案件 9 起,盗窃案件 4 起),占案件总数的 54%。二是共同犯罪多。未成年人这一特殊的年龄阶段,决定了势单力薄,求众好胜的犯罪心 里。他们通过结伙,相互壮胆,增加安全感,减少恐惧感,在同伙之间,互相利用,互相依 存,因此团伙作案较多。在调查的 24 起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共同犯罪的 12 起,占 50%; 在其中的 9 的抢劫案件中,全部为结伙共同犯罪。三是突发犯罪多。青少年是人生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生理发育快,心理状态不 够稳定,自我控制能力弱,容易冲动,当遇到某种偶然事件的诱惑和激发等情况往往缺乏思 考,不顾后果,违法犯罪。四是学生受害多。9 件抢劫案件中,其中 5 件是针对在校学生的,达 55%之多。因抢劫 属于暴力犯罪,而未成年人对自己的犯罪能力有一定的估量,他们不敢以成年人为抢劫对象,因此便选择了属于社会弱势群体的在校学生为对象实施作案。同时由于在校学生往往胆小怕 事,自我保护能力较差,在受到外界侵害时不能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往往以息事宁人,破 财免灾的态度屈从于犯罪分子,使得作案人容易得手。五是文化程度低。涉案 36 位未成年人中,均为初中以

下文化,其中只有小学文化的占 38%,他们大都属中途辍学,闲散在社会上,文化程度低下,缺乏对事物应有的分辨能力,对人生观的认识模糊,导致走上犯罪道路。六是犯罪年龄低。在 24 案 36 人中,年龄为 17 岁的 12 人,16 岁的 14 人,15 岁的 6 人,14 岁的 4 人,平均年龄 16.2 岁,17 岁以下的占 66%。过去,未成年人作案的高峰年 龄,以 17 至 18 岁年龄段为多。从调查情况看,17 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犯罪呈上升趋势,犯 罪年龄呈现低龄化。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 通过对该 24 起案件进行认真阅卷、座谈讨论,走访调查、分析研究,认为青少年成长 过程中的犯罪现象来源于家庭、学校的消极教育和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一是家庭不良教育的影响是青少年犯罪的根源。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家 庭不良环境和父母对子女的管理教育不当,是导致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的主要原因,主要表 现在:(1)家庭对子女放任不管。有些父母整日沉湎于事业和挣钱,而忽视了对孩子的培养 教育,任其自由成长,对子女所作所为关心较少,这些孩子由于缺乏家庭教育,辨别是非的

能力差,在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下,容易走向邪路。(2)家庭忽视对子女的思想道德教育。有些孩子的父母只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好坏,而对孩子思想品德教育却关心的很少,往往娇 宠袒护子女,使孩子从小形成了好吃懒做的习惯和任性自私的性格,当其不断增长的要求得 不到满足的时就很容易采取犯罪的手段。(3)缺乏家庭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影响,在调查的 36 名少年犯中,有 6 人来自缺陷家庭,这种家庭越来越多,子女缺少父爱或母爱,在这种 家庭中成长的青少年,极易形成一种被扭曲了的内心世界。另外,缺陷家庭的子女在社会上 处于一种特殊的不平等地位,得到不公正的待遇,他们可能会变得孤僻、不合群、冷漠、粗 暴、内向、冲动、自卑、报复心强等,对家庭、社会产生厌恶情绪,以至走上犯罪道路。二是学校教育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影响。(1)近几年来,学校在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上作 出了很多努力,但也存在一些缺陷,具体表现在:缺乏现场氛围的法制教育,部分学校存在 注重文化教育忽视道德教育。教师因此把升学率作为硬任务,思想教育是软任务。个别教师 只重视名次靠前的学生,放任了差生的管理,因而工作中不能做到教书于育人并重。部分教 师育人方法单一,未能注重学生的心理问题,缺少心理疏导的措施和方法。(2)校园周边环 境的不良事件,影响着其他学生的健康成长。一些问题若能得到及时的发现、治疗和

和排除,会使得他们中的一些人的认识和观念走上歧途。3)(多数农村中学生在接受九年义务教育(部 分初中辍学)后回家务农,而学校缺乏职业技能教育,回乡就业的学生一般都缺少一技之长,年龄偏低,体力不能适应农业生产,智力劳动的价值又体现不出来,难有作为,导致毕业回 村后容易无所事事,而易滑向歧途。三是受社会经济负面效应及不良文化的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社会进 步,但也同时推动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腐朽生活方式的滋生。青少年正处于人生观、世 界观的养成阶段,缺乏社会经验和判断是非的能力,受不良风气的影响,从而走上犯罪道路。不良文化环境是青少年犯罪的另一罪魁。近年来,网络等传播手段的加快,使未成年人接受 外部信息的范围扩大,一些渲染色情暴力、打架斗殴、渲染江湖义气等传播犯罪手段的色情 网络作品和书刊及音像制品乘虚而入,对于心理上尚未成熟、是非善恶判断标准不清、盲目 崇拜、渴望尝试的青少年诱惑特别强,这些不健康的东西对孩子的负面影响是严重的,片中 大肆渲染的作案手段,无形中也对未成年人起到了教唆的作用。高消费的舞厅、酒家、电子 游戏厅、网吧等娱乐场所,随时诱惑、刺激着青少年的心灵,禁止未成年人入内的娱乐场所 的部分经营者惟利是图,对未成年人来者不拒,开始青少年将父母给的早餐、午餐省下上网,玩游戏,当他们玩上瘾时,就会为筹集资金而走上邪路。我院审理的 24 起未成年人犯罪案 件中,有 5 起是因没有上网费用而抢劫作案。

三、减少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对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从法律上加强了防范未成年人犯罪的三道防 线:家庭防线、学校防线和社会防线。但这部法律的出台并不意味着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违 法犯罪的成功,只有全社会不懈努力,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的稳固目标才能实现。一是加大普法力度。认真探索在青少年中开展法制教育的新思路、新方法,使普法落到 实处,使广大青少年懂得自己的权利和义务,知道什么是法律所允许的,什么是法律禁止的,什么行为是违法犯罪的。针对青少年思想比较单纯、法制观念淡薄、缺少辨别是非能力的特 点,用启发、疏导的方法进行正面教育,通过送法进校园、创建法制教育基地等形式,有针 对性地向青少年宣传国家法律,使青少年增强使命感,提高自身素质,加强自我保护。在学 校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让学生经常受到法律知识的熏陶,同时要充分利用课 余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法制宣传活动

第四篇:关于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分析与思考

关于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分析与思考

在我国,未成年人是指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的少年,他们大部分是初、高中在校生,也有少部分辍学待业或提前就业的。人们常用“花朵”来形容未成年人,他们能否健康成长,关乎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当今,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已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如何防治未成年人犯罪已成为亟需解决的社会问题,帮助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不仅是司法机关的责任,而且是学校、家庭的共同责任。平山县公安根据工作实际,对2006年以来涉女性、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案件进行统计分析,采取应对措施,强化综合治理,为全县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提供法律保障。

一、平山县拐卖妇女、儿童案件情况

2006年以来,平山县公安局共立拐卖妇女、儿童案件47起,其中拐卖儿童案件33起,拐卖妇女案件14起。破获28起,解救儿童23名,妇女5名。

二、以女性为侵害对象的犯罪案件的统计分析

根据公安局刑侦部门统计的数字,涉女性犯罪统计如下:

2006年以来以女性为侵害对象的案件数143起。

2006年总立案数375起,针对女性实施的犯罪强奸15起,抢夺3起,拐卖妇女2起,占案件总数的5.3%;

2007年总立案数为372起,针对女性实施的犯罪强奸14起,抢夺5起,拐卖妇女3起,占5.9%;

2008年总立案数370起,针对女性实施的犯罪强奸9起,抢夺8起,拐卖妇女3起,占5.4%;

2009年总立案数1933起,针对女性实施的犯罪强奸10起,抢夺18起,组织、强迫卖淫4起,强制猥亵、侮辱妇女3起,诈骗1起,拐卖妇女3起,占2%。

2010年总立案数1575起,针对女性实施的犯罪强奸6起,抢夺31起,绑架2起,拐卖妇女3起,占2.6%。

分析:2006年以来侵害妇女的犯罪案件143起,占全部案件的3.1%,强奸、抢夺119起,占侵害妇女案件的83.2%,对女性实施人身侵犯是侵害妇女犯罪的主要表现,一般目的比较确定;抢夺案件主要选择针对单身女性,在偏僻处或者出其不意实施犯罪。

三、涉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统计分析1、2006年以来未成年人涉嫌犯罪情况

2006抢劫21起,盗窃20起,敲诈勒索2起,故意伤害3起,强奸3起,掩饰隐瞒犯罪所得1起,破坏电力设施1起,占比例11.7%;

2007年抢劫20起,盗窃15起,寻衅滋事2起,故意伤害4起,强迫卖淫1起,交通肇事2起,聚众斗殴2起,破坏电力设施4起,故意杀人1起,占比例19.4%。

2008年抢劫18起,盗窃15起,掩饰隐瞒犯罪所得4起,交通肇事2起,聚众斗殴5起,故意杀人2起,占比例10.1%;

2009年抢劫12起,盗窃11起,交通肇事1起,聚众斗殴6起,寻衅滋事2起,占比例9.8%;

2010年抢劫13起,盗窃8起,故意伤害3起,强迫卖淫2起,交通肇事1起,聚众斗殴3起,破坏电力设施2起,占比例10.5%。

2、未成年人犯罪情况分析

涉案类型分析:未成年人犯罪占全部犯罪的7.3%,2006年以来212起未成年人犯罪中盗窃、抢劫、伤害三类犯罪有163起,占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76.9%。其中抢劫、盗窃为主的侵犯财产型的犯罪,多为共同作案或团伙作案,且作案手段简单,犯罪预备期短;以伤害为主的侵犯人身类型的犯罪,多为单独作案,主要对象为自己熟悉的同学、邻居,作案时临时起意的较多。

犯罪主要动机分析:犯罪动机主要表现为图财、早恋、江湖义气等,具有盲目性和随意性,目的有多样性。和其他犯罪一样,未成年人的犯罪多是多因一果,但多数图财型犯罪的未成年人均表现出法制观念淡薄、追求奢侈性、挥霍性消费的共性。

犯罪的原因分析: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可归纳为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两大类。

主观原因:(1)好奇、好胜、爱寻求刺激缺乏自我控制能力,未成年人精力充沛,有强烈的好奇心,充满求知欲,但由于各方面的压力,群体心理处于波动不定的焦虑状态,所以一方面他们心理极为脆弱易被侵害,另一方面又可能铤而走险。

(2)缺乏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水准低下,青少年心理不成熟,有的未成年人对自己放任自流随心所欲,以至违法犯罪。

客观原因:(1)不良的社区环境和不良文化等社会原因是未成年人犯罪的直接诱因,不良的社会环境容易使未成年人形成不良习惯和不良的社会心理素质。

(2)家庭负面因素的影响和学校德育的软弱无力也是未成年人犯罪的一个重要原因,家庭负面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不健康家教模式的影响;二是父母离异会严重影响孩子的心理、感情的正常发展;三是有的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流于形式。

三、采取应对措施,强化对妇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保护

1、加强领导,完善工作机制抓落实。平山县公安局高度重视妇女儿童合法权益保护工作,及时成立了由局长为组长、副局长为副组长、有关人员为成员的实施《妇女儿童发展规划》领导小组,日常工作由局治安大队具体承办。积极参加区妇儿工委召开的会议和组织开展的培训活动,不断提高全局妇女儿童工作人员的能力和水平。做到年初有工作意见、半年有工作小结,年终有工作总结,对工作任务有布置、有检查,确保各项工作任务的全面完成。对局开展实施的妇女儿童工作情况及时报送信息并认真完成妇儿工委交办的各项任务。

2、严厉打击拐卖妇女儿童犯罪。拐卖儿童、妇女是一种严重侵犯人权、危害社会稳定的恶性犯罪活动,一直是公安机关的打击重点。平山县公安局一直把打拐工作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开展系列打拐专项行动,采取多种措施狠抓打击,成功侦破了一大批案件,解救了一大批被拐卖妇女儿童。09年以来全局共侦破拐卖妇女儿童案件35起,解救妇女3人,儿童32人。

3、积极开展保护妇女儿童的法律法规的宣传。平山县公安局开展宣传预防和制止针对妇女、儿童的家庭暴力及侵害妇女、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行为的法律法规,结合案例在家庭、社区、学校等社会各界进行广泛宣传,以治安处罚、刑事制裁作为保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的后盾;启动妇女儿童合法权益保护制度,保障妇女在家庭中享受有与男子平等的地位和权利,增强妇女的法律意识和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2006年以来,平山县公安局共组织各类宣传保护妇女儿童权益的活动7次,发放宣传品2.5万余册,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4、建立健全周一信访接待制度,开展法律咨询和服务。及时受理侵害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的投诉,对侵害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的案件,派得力民警,作为专案专办,限期办结,工作中注意依法加强对被害妇女、儿童隐私权的保护;对于未成年人犯罪以教育、矫治、预防为主,讯问时通知其父母或监护人到场,在羁押过程中实施分号关押等。

5、积极做好人口普查工作。认真统计2006年以来的人口数量,掌握妇女、儿童占全县人口的比率和性别比,为领导决策提供服务。据统计,2010年全县人口总数为479887,其中女性233566人,占总人口的48.67%;17周岁以下(含17周岁)人数104764名,占总人口的21.83%。

6、做好涉女性、未成年人犯罪统计分析工作。认真统计分析06年以来每年的涉女性犯罪案件数量,统计分析女性、未成年人犯罪情况,分析女性及未成年人犯罪与被侵害的原因,为采取有针对性的打击防范工作提供翔实的数据,为领导决策提供有力的支持。

7、与县妇联、残联、教育局等部门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通报保护妇女、儿童的事件、案例,及时沟通信息,强化妇女、儿童合法权益保障工作,积极参加县妇儿工委组织的专题培训班;并与政法委协调,将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范畴,全社会动员强化妇女儿童保护工作。

8、加强对特种行业和娱乐服务场所的治安管理,扫除违法犯罪和社会丑恶现象。2006年以来,对行业场所开展了25次大规模的治理整顿,配合工商部门取缔行业场所28家,其中黑网吧19家。指导网吧开展文明上网活动,整治打击互联网上网低俗之风,引导文明健康经营,为妇女儿童生存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9、建立和完善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体系。在“万名民警进万家”和“公安民警大走访”活动中,为贫困妇女和儿童及时提供救助,先后帮助24名与家庭发生矛盾的儿童和青少年重返家园,帮助儿童和青少年解决各种问题。平山县公安局巡警大队民警捐款帮助“小臭蛋”治病,其感人镜头入围公安部宣传局与新浪网联合组织开展的“全国公安民警大走访”爱民实践活动摄影评奖作品。

10、建立常态化巡逻机制,震慑犯罪,保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平山县公安局成立了总人数达180人的巡防队伍。巡防队员分到各乡镇派出所,大大加强了社会面控制力度。巡防队员每天按规定需上街徒步武装巡逻,此举大大提高了群众安全感,有效震慑了犯罪,明显降低了妇女儿童被侵害的机率。

11、加强校园安保工作,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平山县公安局以落实公安部“八条措施”为契机,强化校园值班保卫力度,加强夜控巡逻,确保校园安全。协调指导交警、巡警、巡防民警在县城康乐街、南关及县标北路学校集中区域强化巡逻,实行密集时段巡区、巡段责任制,完善巡逻防控机制,及时预防制止侵害学生权益的行为。经摸排,全县目前共有中小学校172所(公立169所,私立3所,另公立小学有112个附属教学点),幼儿园275所(公立2所,私立273所,有证26所,未在教育局登记注册的249所),在校生62376人。经县委、县政府大力支持,财政部门共投入595.6万元为全部公立中小学校、公立幼儿园配备了专职保安共242名,配备警械(橡胶警棍、喷雾剂、防割手套、钢叉、强光手电)238套,为公立小学教学点及私立中小学校配备兼职保安118名,在全部中小学校及附属教学点、公立幼儿园均安装了周界报警器和联网报警设备(共290套),在47所寄宿制学校及城区全部中小学安装了监控探头。2010年以来,全局共出动警力540人次,组织巡防队员、治安积极分子1058余人次,对全县中小学校、幼儿园进行检查和督导,发现各类安全隐患1400余处,发放整改通知书357份,与学校、幼儿园签订责任状112份。交警大队、各派出所、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深入到各中小学校、幼儿园进行宣传教育,共发放宣传材料1800份,《致家长公开信》500份,《安全手册》300份,以及宣传光盘、宣传挂图等。

预防和制止未成年人犯罪工作任重道远,平山县公安局将继续加强同妇儿工委、政法委、教育局、检察院、法院、司法局的协作配合,积极落实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各项工作措施,开拓妇女、未成年人保护的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引导民警在保护妇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过程中正确发挥作用,为平山县的妇女儿童保护工作做出积极贡献。

第五篇:对未成年人犯罪成因的分析和对策

对未成年人犯罪成因的分析和对策

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比率不断提高,已成为社会各界的焦点问题,也是近年来我院公诉科工作的重点之一。五年来,我院公诉科共受理未成年人犯罪共17件23人,占受案总件数的4.9%,总人数的4.7%,其中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类案件10人,占未成年人犯罪总人数的43.5%;侵犯财产类案件6人,占未成年人犯罪总人数的26%;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类案件3人,占未成年人犯罪总人数的13%;危害公共安全类案件2人,占未成年人犯罪总人数的8.7%。提起公诉17人,相对不起诉1人,报上级院4人,有1人正在审理当中。

一、对未成年人犯罪形势的分析

近五年来,从受案比例来看,未成年人犯罪在本地区发案率较低,但从每年受案数来看,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主要特点有:作案手段凶残且趋于成熟化,侵犯公民人身民主权利类犯罪比例最大,案犯年龄趋向低龄化,犯案青少年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农民与无业人员所占比例大。出现以上特点的原因有:

(一)社会因素

主要表现在以网络为媒介引发犯罪。例如李某某抢劫一案,其与同案行为人就是通过网络进行沟通联系,锁定犯罪

目标,进而实施犯罪行为的。

另外,部分农村学生在九年义务毕业后,不愿继续学习,也不愿回家务农,导致其流入社会,成为闲散人员,也是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呈高发趋势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家庭因素

经过调查发现,所受理的23名犯罪嫌疑人当中,有9人来自单亲家庭,占犯案总人数的39.1%,通过接触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法定代理人,办案人发现,他们对孩子的过分溺爱、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家长法律意识淡薄,同时也不注重对孩子法律意识的培养。

(三)自身因素

未成年人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育成长阶段,他们大多文化素质较低,逞强好胜、好奇心和逆反心强,分辨是非、区分良莠和抵御外界影响能力较差,很容易被别人拉拢、利用,实施犯罪。

二、办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主要做法

在办理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时,我院公诉科始终坚持贯彻落实《人民检察院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规定》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和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结合检察”

机关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职能作用和具体实际,细致审查、依法办案,形成了符合我院自身特点的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贯彻宽严相济司法政策的工作机制,切实保障

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未成年罪犯的合法权益,将起到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在办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过程中,不但依照《规定》建立健全了案件进展情况告知制度、专门办理制度、继续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分案起诉制度、诉讼监督制度,同时也结合三项重点工作要求,着力推行“亲情会见”制度,即根据《规定》要求,对于移送审查起诉的案件,承办人审查案件后,如果认为该案符合:①案件事实已基本查清,主要证据确实、充分,安排会见、通话不会影响诉讼活动正常进行;②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有认罪、悔罪表现,或者虽尚未认罪、悔罪,但通过会见、通话有可能促使其转化;③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法定代理人对其犯罪原因、社会危害性以及后果有一定的认识,并能配合司法机关进行教育的。经逐级审批后,安排在押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与其法定代理人进行会见、通话,并且通过会见对其进行教育感化,促使其认罪悔罪。同时,在办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过程中,为充分体现宽严相济、区别对待的刑事政策,进一步完善了不起诉释法说理制度。对于轻伤害案件、初次犯罪、过失犯罪、犯罪未遂的案件、被诱骗或者被教唆实施的犯罪案件等,情节轻微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确有悔罪表现,当事人双方自愿就民事赔偿达成协议并实际履行,以及其他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不起诉情况做不起诉处理,并且对未成年人不起诉进行定期回访。

另外,对于涉及在校生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我科坚持一案一回访,一案一宣传,在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害人所在的社区、学校积极展开法制宣传和普法教育活动,增强未成年人的法制观念和自我保护意识,同时也促使学校和社会各方面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关注和保护,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三、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近五年来,提起公诉的17人当中,判处三年以上有期徒刑1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15人,管制1人,其中判处缓刑的11人。在判处缓刑的人员中,存在着共同犯罪案件中被告人认罪悔罪态度不好,但已与被害人达成赔偿协议并已实际履行因此被判处缓刑的情况,这些人员被判处缓刑后,不能认识到自己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判决起不到警示教育的目的,判处缓刑社会效果不好。

针对此种情况,在今后的量刑建议中,将会向法院提出附条件缓刑的建议,要求法院在判处缓刑的同时,应当根据案件实际情况,附加禁止令,禁止未成年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内从事特定活动,进入特定区域、场所,接触特定的人。在办案过程中发现未成年被告人多为初中毕业后便辍学在家,但因其年龄偏小(在16至20周岁),没有生存能力和一技之长,多数闲散在家,导致其无所事事,给社会稳定埋下了安全隐患。

为此我科对相关部门提出检察建议,建议完善相关机制,规范未成年人就业培训;出台相关政策,改善未成年人教育环境;进行社会调研与宣传,营造未成年人成长的社会环境。

下载对刑法修正案八关于未成年人犯罪修改部分的理解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刑法修正案八关于未成年人犯罪修改部分的理解.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