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朝鲜对我国的重要性
浅谈朝鲜对我国的重要性
.10级监理(2)班黄川哲201002020122我国是边界线较长,相邻国家最多的国家之一
.我国周边地区人口众多,周边国家政治制度及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我国周边地区是世界上大国最集中的地区
朝鲜是一把尖刀,别人攥住就可以抵住中国的咽喉,中国攥住就可以成为攻击的利器。朝鲜对于中国的战略意义就在于:
1.解决了中国东北地区最大的国家安全隐患,朝鲜是我们的一块天然的战略缓冲地带,小日本是个到过,人口众多,面积狭小,资源极度匮乏。如果他想进入我们中国本土,需要先控制朝鲜,这样有两个好处,首先朝鲜为其提供一定的资源,其次可以以朝鲜作为跳板向中国发动进攻这是对日本,反过来,对于我们中国来讲,战略收缩时它是我们的一个缓冲地带,进攻时我们可以直接利用朝鲜海和日本海进攻日本西海岸。
2.东三省找到个新出海口,黑吉、内蒙地区的对外贸易通过进出日本海迅速能发展起来。
3.如果朝鲜政权垮台,则将有数不清的难民涌入中国,这也是我们所无法忍受的。
4.中国海军停靠在朝鲜北海岸线上就能扼住海参威的俄国远东舰队进出太平洋及南下的咽喉,自从放弃租借越南金兰湾,俄国在远东只有一个不冻港,就可以控制在我们手里了。等等,朝鲜对我国是有着重大的战略意义的。对于朝鲜问题,我们必须以战略的眼光进行思考。
首先,朝鲜半岛局势是我国周边国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平解决朝鲜问题,保持朝鲜半岛现状,维护目前朝鲜半岛乃至整个东北亚地区的力量均势,将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安定的周边国际环境。这是因为:
朝鲜半岛是东北亚地缘政治格局的支轴,它周边的三个国家中国、俄国和日本呈三角对立的地缘政治态势。二战后,美国势力介入,该地区更成为中、美、俄、日四大国战略利益的交汇点。朝鲜半岛形势的发展变化关系到东北亚甚至亚太地区和平与发展的大局。从中国国家利益的角度来说,我们不能接受在中国的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得不到充分保障的情况下,朝鲜半岛出现大的问题。我们需要的是稳定。21世纪上半期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最为关键时期,但也是极其艰巨的时期。为实现这一目标,最重要的一条是要有和平友好的周边环境。朝鲜半岛地理位置及其历史和现实状况对中国的安全至关重要。半岛不稳定,必将制约中国各项事业的建设与发展。
其次,朝鲜半岛是我国制衡美国的战略要冲。和平解决朝核危机,有利于杜绝美国势力的再度深入,维持朝鲜半岛制衡美国的战略要冲地位。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见,朝核问题凸显了朝鲜半岛对中国的重要战略意义。因此,积极应对朝鲜问题,维持现状,保持和平,才是中国的上策,才可能争取我国国家利益的最大化。这正是国家外交的一条原则:外交斗争中不去努力控制对手,就会被对手控制。不主动去影响目前事态的发展,就将被动地应付未来的危机
第二篇:浅谈优先发展教育对我国的重要性
浅谈优先发展教育对我国的重要性
摘要: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中华民族最根本的事业。当今世界,人才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教育成为国家竞争力的基础。在人类社会的深刻变革中,教育越来越居于龙头地位,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育兴,则民族兴;教育强,则国家强。我们国家的现代化、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归根结底取决于教育。必须进一步凝聚优先发展教育的共识,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不动摇。
【关键词】重要性、优先教育、任务
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制定规划纲要任务分解分工方案,提出重点任务、重要政策和重大工程配套实施办法。以薄弱环节和重点领域为重点,抓紧启动重大教育项目和改革试点。全面推进教育改革,对办学体制、教学内容、教育方法、评价制度等进行系统改革。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是我们党科学判断世界形势,准确把握时代发展的本质要求,从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出发,做出的一项造福当代、泽及千秋的英明决策。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完成“十一五”时期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任务,特别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断增强综合国力,迫切要求更加重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进一步落实好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多年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推动教育事业发展改革取得了新的巨大成就。但也要清醒地看到,实际工作发展不平衡,还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特别是有的地方、有的部门、有的同志认识不到位的问题尤其需要尽快加以解决。
一要明确优先发展教育要性一是要从国家命运的高度认识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极端重要性。新中国建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教育被摆上了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推动教育加快改革发展步伐,我国教育事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得到明显提高。我国改革开放事业能够顺利推进,跨国企业纷纷进入中国投资办厂,十分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相对于许多发展中国家,我们拥有受过基本教育的较高素质劳动力优势,大批受过高等教育的专门人才优势。时
间充分证明,在当代,优先发展教育确确实实是使国家兴盛的根本大计,也是使人民过上幸福生活并向着每个人都能“自由而全面发展”前进的根本大计。二是要从国际社会强国兴衰的历史认识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极端重要性。一个真正强大的国家的教育总是居于同时期的先进水平。工业革命后,英国称霸全球,名为“日不落帝国”,相对落后的德国大刀阔斧改革发展教育事业,迅速赶超英国;美国建国之初,国力远远落后于欧洲诸强,由于大力发展教育,国力也迅速超出欧洲诸强;日本在明治维新后,特别是战后加快发展教育,奠定了这个缺乏自然资源的国家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坚实基础。“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地球村里强国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兴衰史剧早就雄辩地说明了这一点,在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人力资源已经成为第一资源的当代,教育的这种战略地位则更加突出。
三是要从我国基本国情与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认识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极端重要性。当前,我国基本国情之一就是有13亿人口;基本国情之二就是人均资源占有量较低。因此,必须尽快实现依靠自主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源开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而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最重要的基础就是教育。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不可能向国外大规模移民,不可能长期依靠消耗资源支撑发展,更不可能走对外发动战争取得资源和市场的发展模式。因而,只有依靠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提升人力资源开发水平,造就高素质的劳动者、高水平的专门人才和国际一流的科技创新人才,才能真正掌握持续发展的战略主动权,不断推进现代化建设进程。
四是要从我国教育发展的现状出发认识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极端重要性。当今国家之间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科学技术自主创新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教育的竞争。经过长期努力,特别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以来的加快改革和发展,我国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已经达到9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1%。目前,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约8.3年,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一年以上。尽管成就巨大,但是,我国教育发展水平与许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处于落后地位。长期以来,我们用世界上很低水平的教育投入支撑着世界上最大规模而且质量水平还比较好的教育。由于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投入水平长期偏低,特别是教育财政保障体制建设滞后于经济体制、所有制形式、分配制度、财政体制等多方面的深刻变化,因而,城乡、区域、各级各类教育之间发展不平衡问题比较突出,不少学校办学条件较差,教育教学质量水平不高。高等教育与发达国家相比,在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能力方面差距仍然较大。我们如不用更多的精力、更大的财力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就不可能根本改变在人力资源开发水平和自主科技创
新能力方面落后于人的现状,就仍然会处于受制于人,甚至更加受制于人的严峻局面,社会主义现代化大厦的基石就很不稳固。因此,各级政府、社会各界必须以高度的使命感、危机感、紧迫感,加大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工作力度。
二、明确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各项重点任务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需要长期锲而不舍的努力。笔者体会,温家宝总理在《报告》中明确提出了2006年的三方面任务。
一是要大力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温家宝总理在《报告》中高度关注在农村地区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他强调:“要大力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并明确了完成这一任务的主要政策措施。农村工作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农村教育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各级政府要不折不扣地落实各项政策措施,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实践中,尤其要落实好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国家财政保障范围,逐步建立中央和地方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要求,确保把这项具有历史意义的政策措施实施好。二是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帮助城镇职工实现就业再就业,都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温家宝总理在《报告》中指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今后五年中央财政将投入100亿元支持职业教育发展。”各级政府要努力做到领导到位、投入到位、统筹规划到位,切实加强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县级职教中心、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全面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能力和质量水平。
三是要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成就巨大,但距离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学差距还很大,总体上我们的高等教育仍然处于落后地位。温家宝总理在《报告》中指出:“高等教育要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和方法,着力提高教育质量,推进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没有一流大学,就没有一流人才培养能力;没有一流人才,就不可能有自主的一流的科技创新成果;没有一流的科技创新能力,就不可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的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就不可能在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地位。“风物长宜放眼量”,我们必须放眼历史长河,着眼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进一步凝聚共识,齐心协力坚定不移地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和高水平大学与重点学科建设,并以此带动其他高等学校,形成“一马当先,万马奔腾”的喜人局面。省级人民政府,要加强对区域内高等教育资源的统筹,推动地方高等学校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科学定位,分层办学,办出特色,提升质量。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必须优
先发展教育。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我国“十二五”时期,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实现国民经济结构的大调整。这一深刻的变革要求把经济发展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管理创新的轨道上来。我国经济社会变革的动力,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科技是关键,核心是人才,基础在教育。优先发展教育,以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适应和促进经济社会的改革和发展,是时代和国家赋予教育的崇高使命。
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必须优先发展教育。新世纪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要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教育规划纲要把优先发展教育纳入科学发展的范畴,并以战略目标体现优先发展,以教育投入保障优先发展。教育优先发展是科学发展的前提和保障。在我国现代化事业的全局中,必须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改革创新,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加强制度建设,形成推动教育科学发展的强大合力。
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新期盼,必须优先发展教育。教育是惠及全民的幸福工程,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是促进社会公平与社会和谐,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基础。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优质教育的渴望更加强烈,对教育公平的关注更加突出,对多样化、个性化教育的需求更加迫切。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优先发展教育、科学发展教育、加快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满足老百姓接受更加公平、更高质量教育的愿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也只有这样,我国也才会发展更快,才会越来越强!
参考文献
1曾天山:教育优先发展是实现现代化的根本大计教育部2008年11期
2陈桂生:略论教育的先行与先行的教育—读《学会生存》札记教育与经济;1998年04期
3邬志辉:教育先行的决策效益研究[J];上海高教研究;1997年08期
4于光远;:重视培养人的研究[J];学术研究;1978年03期
5李军:高教科研工作要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服务[J];现代教育科学;2010年01期。
第三篇:谈谈民众参与对我国环境保护重要性
最近两年,随着环境问题以灾害的形式逼近大众生活,公众对环保的注意力与日俱增,各种主题的环保活动也不失时机地掀起高潮,不仅有针对中小学生的手拉手共建地球村、清洁地球妈妈等活动,还有针对成人的环境责任区落户,城市环境综合治理达标等政府行为,媒体上“环保”二字已经成了出镜明星,似乎全民环保的时代已经来临。不过,真要问问别人如何参与环保事业,大部分只是认为不乱扔垃圾、打扫自己周围的环境、少用塑料袋、植树造林等等。应该说,这只是很简单的参与方式,光靠老百姓做些具体的小事,只能起到装饰门脸的作用。笔者以为,引入公众参与机制,并使之制度化、规范化,才能有效地解决环境问题。
一、环境权是公众参与的理论基础
公民环境权作为一种新的正在发展的环境法理论和法律权利,其产生绝非偶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口的膨胀,清洁的水、空气、安宁、阳光等环境要素作为稀缺性资源的特性逐渐显露出来,人类的生存利益和生产利益在对环境的需求上构成矛盾。为此,社会就有必要对人类的利益作出制度性安排,赋予主体一定的权利,平衡与制约各微观主体之间因利用稀缺性环境资源而发生的关系。这种权利是一种公用资源的共有支配权,也就是“环境权。”
环境权的研究和提出始于20世纪60年代。当时美国密执安大学的萨克斯教授提出“环境公共财产论”、“环境公共委托论”,他认为:空气、水、阳光等人类生活所必须的环境要素,在当时受到严重污染和破坏以致威胁到人类正常生活的情况下,不应再视为“自由财产”而成为所有权的客体,环境资源就其自然属性和对人类社会的极端重要性来说,她应该是全体国民的“公共财产”,任何人不能任意对其进行占有、支配和损害。为了合理支配和保护这种“共有财产”,共有人委托国家来管理。国家对环境的管理,是受共有人的委托行使管理权的,因而不能滥用委托权。于是,有人便在“公共财产论”和“公共委托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环境权的观点,认为每一个公民都有在良好环境下生活的权利,公民的环境权是公民最基本的权利之一,应该在法律上得到确认和保护。
环境权理论为世界所普遍接受,体现在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上通过的《人类环境宣言》中,该宣言庄严宣布:“人类有权在一种能够过尊严和福利的生活环境中,享有自由、平等和充足的生活条件的基本权利,并且负有保护和改善这一代和将来的世世代代的环境的庄严责任。”之后,在1992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的《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再次重申了环境权:“人类处于普受关注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中心。他们应享有以自然相和谐的方式过健康而富有生产成果的生活的权利。”有些国家的宪法和环境法也明确规定了公民的环境权,并由此规定引申出公民参与环境管理的各种权利。
根据环境权理论及有关国家的环境立法实践,公民在环境法上的权利义务是公民环境权的重要内容,实际上,环境权与其他人权一样,是一个由多项子系统组成的内容丰富的权利系统。从理论上讲,环境权主要包括环境使用权、知情权、参与权,参与权至关重要,“人们通过参加决策,制定政策即控制种种活动,自觉和民主地投入致力于发展的努力”“是保护人权免受一切政策制定的偏向消极影响的方法之一。不同形式的参与、自我管理体系、公民投票、特别议会委员会、公众意见、大众传播、专业联合会、生态的和平主义者及其他运动、消费者联合会以及其他非正式的团体和个人是仅有的一些使决策过程尽可能公开和民主以及为个人和团体自我认识,国家和社会之间的健康联系创造有益框架的可能途径。
在我国,环境保护关系到全国人民的切身利益,环境质量的好坏会影响到所有人的生活和健康。保持一个良好、清洁、舒适的环境,既是人们的愿望,也符合人民的利益。因此,个人、集体和国家在环境建设上的根本目标、利益是完全一致的。从法律上说,环境保护事业建立在更加广泛的民主基础上,必须把政府、企业的环境管理活动和法律的执行建立在人民群众广泛支持、参与、监督的基础上。
二、民主行政是公众参与的社会基础
现代行政是民主行政,本质上以民主宪政为基石,强调追求人民主权、公民权利、人性尊严、社会公正与社会责任等,强调公民参与行政的过程,“在现实世界中,政治就是妥协,而民主就是政治”。在这样一个民主的时代,通过单方权力方式来实行决策或作出决定,是不明智的。因为它剥夺了行政相对人的发言权,使行政相对人感受不到其权利的行使及对人格的尊重,这可能会使行政决定在人们心目中丧失其权威性、认同性。当代民主政治下的行政,就性质而言,并不是人们只从表面上观察到行政机关一方之行政。这诚如法国学者贝尔纳·古尔内所言的那样:“如果不把行政置还于公众——它从其中产生并且其活动亦是面向它们——之中,就不可能了解行政。”又如基斯先生所言:“公民对环境保护的具体参与是环境权的真正体现:它不仅使个人行使它所享有的权利,还使它在这方面应承担义务。而且,公民因此不再是消极的权利享受者,而要分担管理整个集体利益的责任。”民主行政使行政权的运作需各方合力才能完成,民主化形成一种国家与社会共担风险的机制,回避了对重大社会问题的政治回答,主流的民主理论从未忽视被理解为个人主动参与的参与,认为参与是民主的基础,在这里,参与的含义是亲自参与,也就是说,参与不只是属于(仅仅被卷入某事),更不是非自愿的被迫属于,行政民主,主要体现为行政相对方对行政过程的主动参与。美国政治学学者阿尔蒙德和维伯在考察了美国、英国、德国、意大利和墨西哥五国的政治文化状况后,认为在美国和英国,行政的民主化程度之所以高于其他国家,关键的原因就是,公民对行政的参与意识比其他三国强烈,参与实践比其他三国频繁。就参与意识而言,在美国和英国,相当一部分公民认为政府机关和警察会认真考虑其意见,即公民认为自己的参与活动能影响行政机关。
在行政法上,权力制约权力的模式一直起着主导的作用,权力制约的设计主要是在行政活动的外部,在行政活动的事前事后发挥作用,即事前由立法机关通过立法制定行政机关行政活动的依据,事后由立法机关和司法机关通过相应的制度纠正行政机关未依法行政所造成的后果。这种“以权力制约权力”的模式当然对保障和督促依法行政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这种作用仍然有不足:因为这只能是在行政活动外部,在行政活动的事前和事后发挥作用。但是,环境污染和破坏一旦发生,往往难以消除和恢复,甚至具有不可逆转性;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以后,再进行治理,从经济上来说是最不合算的;环境问题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可变性很大,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发展又有一种缓发性和潜在性,再加上科学技术发展的局限,人类对损害环境的活动造成的长远影响和最终后果,往往难以及时发现和认识,但到后果一旦出现,往往为时已晚,而无法救治。基于环境问题的上述特点,仅仅依靠事前的立法和事后的司法监督不足以解决环境问题。因为,有行政活动的可依之法并不等于行政必依其法,有事后纠正行政违法的制度和措施也不等于行政违法行为及其侵害后果在事中不会发生。为此,从解决根源性问题的目标考虑,实现依法行政的最佳状态是行政机关的行政活动过程是依法进行的,而贯穿于行政活动过程的主要是两个主体,即行政机关和行政相对人。其中,行政机关自身对于实现依法行政的决定性作用自不待言,行政相对人作为受支配的对象,成为在事中督促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一支重要力量。托克维尔在其《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中曾提及,美国之所以能持久的保持民主,除了权力制约权力之外,公民权利是起了很大作用的。美国著名政治学家罗伯特·达尔则认为民主政治的最核心因素不是权力对权力的制约,而是政党、舆论、社会团体、企业、公民个人等因素对权力的制约,这些因素中,发挥关键作用的是社会团体、企业和公民个人。
由于环境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政府的环境保护职责相当于为公民提供公共服务,这种服务理应接受民众的监督,尤其应该强调民众的参与,民众的参与是督促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一支重要力量;民众的参与更是提醒、告诫政府科学、合理、及时地解决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因为,“环境问题的特色之一乃是其经常涉及繁杂的科技背景,部分学者因而主张环境管制最适宜专家政治。然而,环境管制也经常涉及利益的冲突,有待藉用民主理念寻求解决。在环境领域中,参与式民主的观念并不在于以投票的方式解决所有的问题,而是由受影响民众藉由适当管道参与决策过程,藉以调和利益冲突,促进民主政治发展及改善政府决策品质。”
三、完善机制是实现公众参与的根本保障
公众参与的最好办法是通过种种途径,以公众代表的方式,集中公众的意见并使之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公众参与制度,是公众及其代表根据国家环境法律赋予的权利和义务参与环境保护的制度。它是政府或环保行政主管部门依靠公众的智慧和力量,制定环境政策、法律、法规,确定开发建设项目的环境可行性,监督环境法的实施,调处污染事故,保护生态环境的制度。公众参与制度,是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环境决策行为,经济环境行为以及环境管理的监管工作,听取公众意见,取得公众认可及提倡公众自我保护环境的制度。
中国在环境立法中,也有关于公众参与的规定,如《环境保护法》第6条规定“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污染和破坏环境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和控告。”其他相关法律也作了相应的规定。但现行立法存在的问题也是明显的。具体表现在:1.现行关于公众参与的规定,基本上是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发生之后的参与,即末端参与。2.现行立法关于公众参与的规定,过于原则和抽象,缺乏可实施性。如《水污染防治法》第13条规定:“环境影响报告中,应当有该建设项目所在地单位和居民的意见。”但却没有有关的途径、形式和程序规定,建设单位、主管部门以及公众都因没有明确的权利义务而无法参与。3.公众参与形式单一,缺乏激励机制,环境保护的公众参与需要有良好的条件,而这些条件并非环境立法本身能够解决的,但目前我国整个法律制度中,关于公众参与规定都十分缺乏,公众参与民主决策,参与国家管理的机制尚未建立。公民及其团体在法律上的地位不明确,甚至没有法律地位,更没有积极鼓励公众广泛参与的激励机制,使得环境保护的公众参与困难重重。其实,真正的公众参与,除末端参与外,还应包括预案参与(指公众在环境政策、规划制定中和开发建设项目实施之前的参与)、过程参与(指公众对环境法律、法规、政策规划、计划及开发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参与)和行为参与(指公众从我做起,自觉保护环境的参与)。只有这四个参与有机结合,同时运作,才是完整的公众参与。我国的社会制度、体制与西方国家不同,因此,必须立足于我国国情,寻找和探求切实可行的我国公众参与途径和机制。
一是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包括学会认识环境质量要素,了解环境好坏标准,形成绿色消费习惯,养成绿色价值观等。这是公民参与环保的能力保障,从我国现阶段的情况来看,只有建立一个良好的决策体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环境问题。而建立这个决策体制的前提是百姓真正认识到什么决策行为才是真正有利于我们的生存环境。而这种科学的共性认识,在我国目前还是稀缺“资源”,下面的例子可以说明这个情况,城市居民通常只关心城市环境的视觉感受,如天空是否湛蓝、路面是否清洁、草坪是否广阔等,按这样的标准来评价,我国大部分城市是环境优美的,如塞外古城宁夏银川市创建“全国卫生先进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之后,市区的卫生环境越来越好,南来北往的游人赞不绝口,然而由于场地技术等问题的困扰,始终无法解决城市垃圾处理问题,结果出现了城内干干净净,城外垃圾成堆的怪现象,全国其他大中城市都不同程度地遇到像银川一样的尴尬处境。现代文明下严重的“垃圾围城”现象已到了令人触目惊心的地步。再如我国的大连一直是人们心目中的理想花园城市,然而,仔细分析有关大连的环境统计数据,这个结论就有点站不住脚了。我国的内海——渤海的污染主要来自陆地,而大连市环渤海的入海排污口的数量高达66处,占全国主要入海排污口的30.4%。换句话说,大连把城市视线以外的渤海当作了城市的下水道。大连草坪曾让大连人自豪不已,但有一组粗略的数据应该让大家知道,在生长季,同样面积的阔叶树林,比同样面积的草坪制氧量高3倍,杀菌力强10倍,降低噪音能力强50倍,减弱风沙能力强100倍,而维护费仅为1/10。对这样一个水资源匮乏、人口密度较大,又不得不在城市环境上迅速与国际接轨的工业城市,在有限的绿化面积里究竟是搞平面绿化,建视觉感受比较好的草坪,还是从实际需要出发搞绿化林这种“立体”绿化,想必弄清道理后大家会有理智的选择。
北京人的环保意识已进入“中绿色层”(浅绿色层为关注身边环境卫生和绿化;中绿色层为关注身边的污染;深绿色层为关注生态环境和政府决策),在全国名列前茅,这为实现全民环保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希望今后环境公益活动能多唤醒百姓的环保意识,让老百姓弄清环保到底是什么,自己可以为环境做些什么,不要让老百姓以为这只是一个改头换面的爱国卫生运动。
二是建立、完善相关制度。具体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完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监督检查制度。在环境法上明确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本地区主要环境问题或重大建设项目进行监督检查,进行重大环境问题专题调研,向当地政府提出解决问题建议方案的制度。
2.加强环境保护社会团体制度。公民个人的能力和学识都有限,若公众组织起来,成立民间环境保护社会团体,开展环境保护宣传、环境科学学术交流、环境保护科技成果推广、环境科学知识咨询等活动,将会有效提高全民族的环境意识,并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谋。因此,在环境法上确立社会团体的法律地位、环保功能,增强社团在环境监督、环境纠纷的解决等方面的效能。
3.建立环境问题论坛制度。这一活动将某一地区的居民,关注某一特定问题(例如社区绿化、西部开发与环境问题)的个人或者那些背景或利益相同(例如少数民族)的人士组织起来,定期举办活动。
4.建立环境保护问卷调查制度。每年向社会各界发放调查问卷,了解群众对环境决策、环境管理和环境问题的要求、情绪和意见,及时反馈给决策部门和有关单位。规定有关部门和单位对公众的意见答复程序。
5.建立公众参与会议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召开环保监督员或公众代表“参政议政”会议,介绍国家环境政策和本地环保工作、环境问题、倾听公众代表的意见和建议。
6.完善环境状况公布制度。公众了解环境状况,是公众参与不可忽视的内容。要实事求是地搞好环境质量周报、日报工作,每年召开环境状况发布会,以吸引公众对环境保护的更大关心。
7.实施政务公开制度。环境行政主管部门应向公众公开执法依据、环境政策、办事程序、环境标准、收费项目和标准等信息。信息服务落实了公众的知情权,这种服务使公众对环保的参与更具实质意义,也是现代民主政治的重要保障。因为没有任何东西比秘密更能损害民主,公众没有了解情况,所谓公民最大限度地参与国家事务只是一句空话。
8.建立公众参与环境纠纷制度。吸收公众代表作为人民法院的环境陪审员,依法参加法院对环境案件的审理;或吸收公众参加环境管理部门环境纠纷处理的案例的分析会,让公众更好地了解环境问题,把握环境的重点。
9.推行公众环保投资制度。环境保护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十五”期间,我国的环保投入将达到7000亿人民币,占同期GDP的1.3%左右。如此巨额的资金,光靠政府的财政支出显然是不行的。我们必须要改变“环境保护靠政府”的思维定势,要让广大民众和社会组织也成为环保投资的主体,吸引民间资本投入环境保护领域。
10.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公益诉讼是指为了保护社会公共利益,除法律有特别规定者外,凡市民均可提起诉讼。其目的在于主持社会正义,实现社会公平,以维护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建立环境侵权公益诉讼制度,能使公民的环境权通过诉讼的方式更好的请求审判权的支持而实现。(完)(更多:国内新闻 http://gold.cngold.com.cn/hjyw.html)
第四篇:浅议市场营销策划对我国企业的重要性
浅议市场营销策划对我国企业的重要性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市场竞争激烈的不断加深,传统的市场营销理念受到了严重的冲击。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期,西方一批营销专家学者突破了传统的市场营销观念,积极研究和探索出适合当代企业 竞争要求的新兴行业——市场营销策划业。并成为21世纪企业营销的指导思想。本文结合书本第一章“中国市场营销策划业的发展”部分,从当前我国企业发展的实际出发,探讨市场营销策划对我国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关键词:市场营销策划企业发展指导思想
中国市场营销策划活动最早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改革开放使中国的经济体制逐渐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企业基本上摆脱了政府部门的束缚,成为拥有独立经济利益的商品生产者与经营者。在内有动力——追求自己的经济利益,外有压力——市场竞争和优胜劣汰竞争规则的影响下,效率的高低成为企业生死存亡的决定因素。
有企业生产产品,就有市场销售商品,在商品经济充斥各大市场的今天,每个企业都希望自己的产品能够走出去,走进人们的生活中,发挥它本身的使用价值,以期获得高口碑,提高市场占有率。如何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除了提高商品本身的质量,自然离不开一个高明的营销计划,而高明营销计划是需要拥有高素质的市场营销策划团队来完成 的,若没有高素质的人才做基础,没有自己的策划团队,那么一个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将处于劣势。因为市场营销活动的成功与否将决定企业的生存发展,而市场营销策划的成功与 否将决定市场营销活动的进行发展与结果。
没有竞争,就没有进步,伴随越来越多的企业对市场营销活动的需求,一个好的成功的市场营销策划方案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肯定,越来越多的人也就参与到市场营销策划的竞争中来,一批因为市场营销策划需求创立的公司也就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因此市场营销策划催生了中国的一批新兴产业,丰富了中国的市场经济活动。由于市场营销策划在中国尚处于起步阶段,行业相关法律法规约束力不足,且中国市场营销策划企业没有自己的行业协会,使得整个行业发展缺乏规范性,不正当竞争屡见不鲜。
第五篇:试分析技术创新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试分析技术创新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技术的创新对国家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技术创新是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源动力。中国歼十战机的研制成功以及歼十五战机在航母上的成功起降正是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的典范!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尤其是在金融危机下,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如何加强企业技术创新管理,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管理能力是我国企业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技术创新管理对经济转型时期的我国而言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1、加强技术创新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抢占科技和产业制高点的关键: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强调“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在深化科技和教育体制改革方面,要充分发挥市场和社会需求对科技进步的导向和推动作用,支持和鼓励企业从事科研、开发和技术改造,理顺政府、企业、社会各方关系,努力提高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2、加强技术创新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拼资源式的粗放型增长己经很难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拼资源并不能拼出强大的科技,拼不出歼十等现代化武器。现代经济增长更多地依赖于技术创新。实践证明,搞技术创新不仅可以提高经济效益,发展规模经济,实现结构优化,并且有利于节约资源,缓解能源、交通、重要原材料供给等方面的“瓶颈”制约,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和使用效率,从而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加强技术创新是振兴和发展我国经济的必然要求:技术创新是提高经济的增长质量和效益,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根本途径。经济发展正在进入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的关键时期,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实现工艺升级、产品换代,根本途径在于推进科技进步,在于技术创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国际经济和科技竞争的重要阵地。发展高新技术,实现产业化,是带动产业结构升级,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力的倍增器。从一定意义上讲,国家经济发展的生命力就在于技术创新的能力。
由此看来,技术的创新对我国的经济的发展具有相当重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