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季度江苏省苏州市服务业运行情况

时间:2019-05-13 14:12: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4年1季度江苏省苏州市服务业运行情况》,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4年1季度江苏省苏州市服务业运行情况》。

第一篇:2014年1季度江苏省苏州市服务业运行情况

2014年1季度江苏省苏州市服务业运行情况 今年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苏州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调结构、促转型,服务业经济总量规模持续攀升,对全市经济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

一、服务业经济总体情况。一季度全市服务业经济运行平稳开局,四个方面呈现“稳中向好”。

1.总量规模持续攀升。一季度全市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336.95亿元,同比增长12.1%,高于全市GDP和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速3.6和6.3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5.9%,同比提高1.9个百分点。

2.投资结构逐步优化。一季度全市实现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783.29亿元,同比增长13.1%,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达59.3%,同比提高2.2个百分点。公共服务类投资力度加大,其中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教育,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分别增长51.4%,33.0%,12.6%。

3.服务业税收稳步增长。一季度全市实现服务业税收263.41亿元,同比增长4.5%,服务业税收占全部税收38.6%。部分现代服务业增长较快。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同比分别增长32.6%、25.8%、16.5%。

4.私营个体不断扩大。截止3月末,私营和个体服务业单位分别达到15.87万户和38.95万户,比去年末增加1840户和1859户;私营和个体服务业注册资本分别实现6178.38亿元和233.56亿元,同比增长16.0%和18.8%。

二、行业发展特点。一季度5个服务业行业发展态势较好。

1.商贸业稳健上行。一季度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43.17亿元,同比增长12.5%,其中批发和零售业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19.77亿元,同比增长12.6%。住餐业企稳回暖,一季度全市住宿和餐饮业实现零售额123.40亿元,同比增长12.1%,比去年同期提升0.7个百分点。新型消费业态增势强劲。一季度全市电子商务交易额超过1200亿元,同比增长38%。全市限额以上商贸企业中,通过互联网实现的商品零售额增长103.2%。

2.交通运输业保持增长。一季度全市完成公路客运量1.99亿人次,客运周转量79.82亿人公里,同比分别增长4.3%和4.5%;完成公路货运量0.38亿吨,货物周转量30.72亿吨公里,同比分别增长6.1%和5.8%。苏州港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运量分别达到11189万吨和95.36万标箱,同比分别增长6.2和11.2%。

3.金融保险业平稳有序。截止3月末,全市共有银行业金融机构57家、保险机构73家、上市公司87家,分别比去年末增加2家、1家和3家。一季度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21987.27亿元,比年初增加1949.70亿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16109.23亿元,比年初增加574.64亿元。全市保险业累计实现保费收入106.79亿元,同比增长17.9%,其中财产险和人身险业务分别实现保费35.97亿元和70.8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9.2%和17.3%。

4.旅游业持续繁荣。在春节和清明小长假的带动下,全市旅游消费持续繁荣,综合效益有所提升。一季度全市预计实现旅游总收入298亿元,同比增长12.0%。全市接待过夜入境游客23.72万人次,平均客房出租率47.3%,平均房价385元/间天。全市4A级以上景区接待游客1581万人次,同比增长11.0%。

5.服务外包产业规模扩大。一季度全市新增服务外包企业55家,完成接包合同额和离岸执行额分别为25.26亿美元和11.77亿美元,同比增长41.5%和18.1%。全市外包业态结构优化发展,ITO、BPO、KPO的比例约为4:2:4。截止3月份,通过CMM/CMMI3级以上国际资质认证企业数共计96家(次),其中7家企业通过了CMMI5级认证;通过ISO27001国际认证企业158家;153家企业被认定为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

三、值得关注的问题。

1.服务业税收增速放缓。一季度全市服务业税收同比增长4.5%,增幅比去年同期减少8.6个百分点。房地产市场的低迷是服务业税收增速放缓的主要原因。受去年高基数影响,今年房地产行业税收增速大幅下滑,一季度房地产行业同比增长1.7%,增幅比去年同期下降23.5个百分点。

2.消费市场下行压力依然存在。目前我市消费品市场正处于完善结构、深化体制改革的阵痛期,新兴业态的冲击带来市场发展的不断震荡,外部环境的复杂多变增强了市场发展的不确定性,短期内我市消费品市场难以恢复到高速增长的状态,下行压力依旧存在。

3.服务业利用外资后劲不足。一季度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10.74亿美元,同比下降18.5%,占全市实际利用外资总量的32.4%,同比下降16.9个百分点。服务业新设项目127个,比制造业多40个,占项目总数的六成,但是项目外资规模均不大,注册外资仅5.08亿美元,占全市新增注册外资的26.1%。

四、趋势分析及几点建议。

尽管当前经济发展面临一定的困难和挑战,但是苏州服务业经济的基本面依然较好,一些新的拉动因素正在形成,外部环境趋于改善,市场预期逐步好转,预计上半年服务业经济有望保持平稳增长、小幅回升走势。下一阶段,应继续坚持

“稳中求进、稳中求好、稳中求优”的总基调,加快转型升级步伐,进一步增强服务业经济发展动力和活力。

1.全面推进服务业经济,密切关注重点行业。针对房地产市场降温、投资增速降低、各商业银行首套房贷款利率优惠政策基本取消甚至出现上浮、部分商业银行对于二手房交易贷款停放等一系列新情况,加强预警监测,尽可能减少其对经济负面影响。

2.加快改造传统商贸业,实现产业转型升级。进一步完善商业网点整体规划布局,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合理性;整合信息资源,培育和发展新兴业态,积极发展连锁经营,鼓励电子商务企业,全力创建总部经济,加快实现瓶颈时期的产业升级转型。

3.深入推进招商引资,着力招引一批好的重点项目。以服务业集聚区为依托,以良好的创业环境、发展基础和优质资源为支撑,加大宾馆酒店、现代物流、金融保险、文化创意、研发设计、楼宇经济、信息技术、软件开发、服务外包等新兴服务业的引进力度。

第二篇:2013年江苏省句容重点服务业运行分析

2013年江苏省句容重点服务业运行分析

2013年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处于缓慢恢复、平稳增长态势,句容市紧扣主题主线,稳中求进,重点服务业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实现了平稳发展,运行质量稳中有升。

一、重点服务业发展现状

一是新增企业迅速增加。随着加快建设122省道沿线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步伐,我市充分发挥沿江、空港和高速道口的优势,开工建设了一批仓储物流项目。全市列入调查重点服务业企业由61家增加到95家,其中退出企业1家,新增企业达到36家。二是重点服务业企业经营状况较好。企业营业收入平稳增长,效益快速提升;企业资产规模进一步扩大,吸纳就业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市重点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1.09亿元,服务业增加值达到8.71,增加值率为41.3。三是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效果显著。在我市产业集中集聚集约发展政策支持下,6个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实现营业收入80亿元,占全市的20%。

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总体上看,上半年我市服务业发展平稳,但也存在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为:一是虽然保持快速发展,但总体发展水平依旧较低。与苏南发达县市相比,我市无论是增加值总量、占比还是人均增加值,都存在巨大的差距;二是内部结构有待优化。我市服务业主要还是以

旅游业、商贸零售、住宿餐饮等为主导,物流业、软件与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体系还不够完善,发展层次有待提高。

三、关于促进我市重点服务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1、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要更加重视服务业发展,切实加大政策引导和扶持力度,增加对服务业的有效投入力度,助推服务业加快发展。进一步做好全市服务业发展的科学规划,在用地、税收、用工、人才培养和引进等方面加强对重点服务业行业的扶持力度,逐步缓解制约服务业发展的要素矛盾,积极推动全市服务业发展水平。

2、加强智力支撑。加大服务业领导干部培训,深入学习服务业发展规律,加快知识更新,创新发展思路,不断提高领导服务业发展的能力和本领。积极引进和培养具有战略视野、具备创新能力的高层次、高技能、熟悉现代服务业经营和管理的服务业企业领军人才或团队,提高人才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保障服务业各行各业人才的需求,同时落实相关人才政策,保证服务业企业引得进人、留得住人、使人才发挥最佳效果,引领全市服务业企业做大做强并能保持持久发展。

3、帮助服务业企业解决融资难、融资成本高等困难。进一步加大金融对服务业发展的支持力度,要放宽准入门槛,创新融资模式,降低融资成本,积极鼓励服务企业以股权融资、项目融资等方式筹集资金,切实帮助中小微服务业企业解决融资难、融资成本高等困难。

4.以规划编制为引导,明确发展方向

城市发展,规划先行。我们应制定高标准、高品质的规划,为服务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硬件环境。结合城市规划、土地规划,在已有的服务业发展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突出编制旅游休闲、现代物流、文化创意、总部经济、科技研发、电子商务等功能区规划,促进全市现代服务业健康发展;科学安排土地、交通、生态等要素资源,指导全市服务业加快发展。

第三篇:2014年1季度江苏省镇江市工业经济运行情况

2014年1季度江苏省镇江市工业经济运行情况 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也是深入实施“十二五”规划、推进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的关键之年。今年以来,全市工业战线努力化解复杂多变经济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以“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为工作主线,克难求进,改革创新,工业经济平稳发展,转型升级有序推进,但下行压力未得到有效缓解,喜少忧多的局面值得关注。

一、现状与特征

1、工业经济运行平稳,主要指标保持两位数增长。1—4月份全市规模工业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629.02亿元,同比增长12.2%,增幅居全省第七位;累计实现产品销售收入2648.96亿元,同比增长11.5%;累计实现利税总额234.11亿元,同比增长12.8%。工业增加值、产品销售收入以及利税总额三项指标均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

2、转型升级有序推进,两新产业引领发展。1—4月份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283.2亿元,同比增长15.3%,增幅快于全市平均水平3.6个百分点,占全市规模工业的比重由上年的46.5%上升到47.3%;1—4月份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累计实现销售1150.2亿元,同比增长23.0%,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1.5个百分点,占全市规模工业的比重达到43.4%,同比提升3.7个百分点。

3、出口形势低位回升,下滑颓势得以扭转。今年以来,全市工业企业产品出口形势有所好转,一举扭转2012年以来增幅连续两年同比下降的被动局面,从2月份起全市工业产品出口交货值一直保持累计增长的好势头。1—4月份全市工业企业累计完成工业产品出口交货值133.62亿元,同比增长1.2%,增幅在去年全年下降5.4%的基础上回升了6.6个百分点。

4、重点行业支撑发展,优势企业表现突出。1—4月份占全市规模工业销售近一半份额(46.5%)的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以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四大行业累计实现销售1228.15亿元,同比增长15.7%,拉动全市工业销售增长7.0个百分点,对全市

工业经济的增长贡献率达到61.2%,成为全市工业经济稳定发展的有力支撑;与此同时,一些重点企业生产经营形势趋好。光伏行业整体复苏,大部分企业订单充足,势头良好。1—4月份中节能、荣德新能源、环太集团销售同比分别增长111.8%、108.3%和59.6%;船舶行业经过调整,迎来转机,船舶价格指数不断攀升,已呈现触底回升的好势头。新韩通船舶重工新承接订单大幅度增长,全年销售增幅预计可达60%;恒顺、太白新生产线投产,产能放大,产销快速增长;索普集团扭亏转盈,经济效益大幅提升。1—4月份实现利润由上年同期的亏损12667万元转为盈利6597万元;句容华电如期达产,月均产出3个多亿,成为句容工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量级增长点;水泥行业价格走出低谷,同比水泥价格上涨近20%。1—4月份鹤林水泥、台泥水泥两家企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5倍以上;工程电气行业继续保持稳步增长的好势头。1—4月份镇江工程电气行业的排头兵大全集团、有能集团、中电集团销售增长均在两位数以上。

5、两大指数较为景气,预期判断好于即期。工业企业景气调查问卷结果显示,一季度我市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28.8,企业景气指数为129.3,均处于“较为景气”区间。其中:被调查企业对下季度(即二季度)生产经营情况的预测好于对当期(即一季度)的判断。被调查的489企业中,有166家企业表示对下季度行业总体运行情况表示“乐观”,比当期判断为“乐观”的企业多20家;有177家企业预计下季度本企业综合经营状况“良好”,比当期判断为“良好”的企业多25家。

二、困难与压力

1、工业经济增速放缓,下行压力有所加大。今年以来,全市工业经济发展速度明显放缓,主要指标呈现出增速全面回落,位次全面下滑的被动局面。从运行指标看,1—4月份全市规模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实现销售、实现利税增幅同比分别回落1.2、7.5和9.5个百分点,在全省的位次也分别后移2位、6位和3位;从支撑指标看,1—4月份全市工业用电量同比仅增长3.3%,低于全省平均水平3.1个百分点,低于去年同期1.4个百分点。全市工业应税销售同比增长10.0%,虽高于全省平均1.4个百分点,但在全省的位次仍是第八位,仅持平于去年同期;从先行指标看,两项指标表现并不理想。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在去

年负增长的基础上依然处于负增长的被动局面,1—4月份全省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仅为98.0%;4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者经理指数(PMI)为50.4,今年以来仍处于微弱回升之中。

2、高耗能行业发展较快,产出占比有升无降。受江苏华电句容发电有限公司和一些钢铁加工、化工行业产能的释放,全市高耗能工业行业的发展速度快于全市平均水平,从而导致高耗能行业产出占比有升无降,这无疑将会给全市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建设带来不利影响。1—4月份全市六大高耗能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955.1亿元,同比增长15.2%,增速快于全市平均水平3.5个百分点,其占全市规模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也由去年同期的33.9%上升到35.2%。

3、企业成本刚性增长,获利空间继续收窄。其一,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的持续低走,直接侵蚀了企业的利润。自2011年以来该指数已经连续31个月下行,连续27个月指数小于100。其二,人工成本的刚性增长、融资成本的居高不下,使企业的成本费用利润率有降无升。1—4月份全市规模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为

6.2元/百元,比2013年下降0.4元/百元。其中:应付职工薪酬同比增长20.8%,财务费用同比增长22.9%,分别高于产品销售收入9.3和11.4个百分点。1—4月份全市规模工业企业中亏损企业亏损面达到15.4%,同比上升1.5个百分点,亏损企业累计亏损同比增长15.4%,实现利润增幅同比回落10个百分点以上。

4、要素制约瓶颈难以破解,问题矛盾依然突出。一季度景气调查结果表明,资金紧张、招工难依然是企业生产经营中最突出的两大问题。被调查的489家工业企业中,有155家企业认为资金紧张,占比31.7%;有102家企业认为招工难,占比20.9%,这两大因素分别列制约企业生产经营的突出问题之首和第三位。特别是,“宽货币,严信贷”、“有扶有控”的信贷原则,使一些小微企业和产能过剩行业企业的资金紧张矛盾更为突出。一季度工业企业的融资指数为88.8,处于相对不景气区间;另外,从资金供给情况看,今年以来我市工业企业贷款规模相对缩小。4月末全市工业贷款余额为1049.9亿元,占全市贷款余额的比重由上年同期的44.2%下降为41.4%。严格的信贷审批条件加上资金供应的相对减少,势必会加大融资成本,影响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

5、工业投资低位增长,发展后劲呈现不足。1—4月份全市在建工业项目531个,同比减少56个,项目投资规模1195.44亿元,同比下降10.5%,完成工业投资388.01亿元,同比仅增长16.2%,低于全市固定资产投资6.9个百分点,增幅居全省第8。究其原因,一是,今年以来各地工业大项目少的情况比较普遍,二是,部分已签大项目实质性全面开工推进进度不快。三是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增长缓慢,1—4月份全市仅同比增长15.2%。大投入才有大产出,工业新上大项目、好项目偏少,加上部分工业建成投产大项目产出没达预期,直接导致工业发展动力不足、支撑不够。1-4月份,全市116个亿元以上新增长点项目中仅有76个产出,产出项目比去年同期仅增加4个。新增长点共实现销售、利税82.5亿元和6.84亿元,分别完成全年目标的21.6%和18.93%,均未实现序时进度,与此同时也仅拉动全市工业经济销售、利税增长3%左右。

6、市场需求依然疲软,产能利用率偏低。受国内市场需求仍处于萎缩状态、企业生产扩张意愿受到抑制以及国际经济形势依然复苏缓慢的叠加影响,我市工业企业产能利用情况总体不太理想,产能利用率水平不高,化解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工作任重道远。景气调查资料显示,一季度我市489家被调查的工业企业综合产能利用率仅为79.9%,低于2013年全年近1个百分点。其中被调查企业中产能利用率在80%以下的就有138家,有将近三分之一单位,产能利用率90%以上的企业仅为155家,占比仅为31.7%。

第四篇:2014年1季度江苏省常熟市经济总体运行情况

2014年1季度江苏省常熟市经济总体运行情况 今年以来,全市紧紧围绕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目标,以“重大项目突破年”为主抓手,加快转型升级,狠抓项目建设,强化服务效能,不断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全市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开局。一季度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10%,其中,第一产业增长2.9%,第二产业增长10.1%,第三产业增长10.1%。

一、一季度全市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

1、工业运行稳中略降,重点行业运行良好。一季度,全市4246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504.6亿元,同比增长10.3%,增幅比去年同期回落1个百分点。实现工业增加值544亿元,按可比价增长11.5%,增速较上年同期回落0.2个百分点,继续位列全省第10位。全市重点行业支撑良好,机械、化工、电子三大主要行业依然是拉动工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一季度共完成工业总产值1555.8亿元,同比增长13.2%,增长较全市平均水平高出2.9个百分点,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达到77.9%,直接拉动工业经济增长8个百分点。光伏产业有所回暖,一季度完成产值105.4亿元,同比增长23.8%,增幅较去年同期提高48.1个百分点。通过大力推进十大产业链建设、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双百”行动计划和创新型企业培育“十百千”计划,工业经济发展质态有所提升,1-2月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总额96.6亿元,利润总额61.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1.9%、33.1%,增幅分别较上年同期提升5个、8.7个百分点,较上年全年提升13个、14.5个百分点。自2012年10月工业利润扭转持续负增长局面以来,一直保持稳步回升的增长势头。

2、服务经济发展良好,消费市场保持平稳。一季度,全市服务经济继续保持平稳的发展势头。1-3月,我市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45.7亿元,同比增长12.8%,增幅较上年同期提高0.2个百分点,增幅由去年同期的全省第9位上升到第4位。其中,批发业53.5亿元,同比增长4.4%,零售业354.9亿元,增长14.8%,住宿业4.1亿元,增长16.1%,餐饮业33.2亿元,增长5.7%。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汽车类商品消费增幅较快,1-3月份实现76.2亿元,增长21.1%,增幅高于限上平均增幅8.4个百分点,高于上年同期15.4个百分点。一季度全市完成货运量2913.0万吨,客运量2067.2万人,同比分别增长9.2%和3.9%,常州机场实现旅客吞吐量42.9万人次,同比增长超四成。新兴产业服务业表现良好,文化服务、教育、科研、卫生及社保等行业投资水平、营业收入较快增长,对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一季度全市实现服务业增加值425.7亿元,按可比价增长10.1%。

3、投资稳定结构优化,项目推进步伐加快。1-3月,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94.4亿元,同比增长16.2%,增速较上年同期回落0.6个百分点,位列全省第10位。其中,工业投资369.5亿元,增长13.5%,增幅同比提升0.2个百分点;服务业前3个月完成投资323亿元,增长19.3%,增速同比回落1个百分点。投资结构不断优化,1-3月,工业投资中设备和工器具完成投资187.0亿元,同比增长31.5%,据市国税部门资料显示,1-2月份固定资产进项税额抵扣为4.3亿元,同比增长11.3%,是2012年7月以来首次实现同比正增长。不断加大创新投入和创新能力培育,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强大推力,1-3月份,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投资154.1亿元,同比增长17.9%,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15.1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占工业投资的比重41.7%,同比提高1.8个百分点。今年以来,全市项目建设扎实推进,3月份以来辖市区重点项目集中开工,新开工项目数量的增长有所加快。1-3月新开工项目共计1056个,比上年同期增加103个,其中亿元以上新开工项目共计59个,比上年同期增加7个。新开工项目完成投资272.3亿元,同比增长22.9%,在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中占比50.7%,对投资项目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5.6%。

4、财政收入低位增长,信贷结构有所优化。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在上年同期较低增速的基础上依然呈现低位开局态势,1-3月,全市实现公共财政预算收入98.1亿元,同比增长5.1%,增幅创下一年来的新低,较今年1-2月增幅下降0.9个百分点。税收收入79.1亿元,增长5.5%,占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比重为80.7%,税收收入增幅及占比均较前两个月有所下降。税收收入中,营业税完成19.3亿元,个人所得税完成6.6亿元,同比延续1-2月份的下降态势,降幅分别为3.5%、2.9%,比1-2月份扩大3.4个、2.5个百分点;增值税25%及营改增增值税完成15.2亿元,同比增长10.3%;企业所得税增幅自上年9月份由负转正以来,呈现缓步提升的态势,1-3月份全市完成企业所得税11.5亿元,同比增长3.5%,增幅较上年三季度和年底分别提高3个、1.7个百分点。至3月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6727.2亿元,比年初新增379.1亿元,同比少增198.3亿元;贷款余额4449.2亿元,比年初新增130.8亿元,同比少增35.5亿元。3月末,全市新增短期单位经营性贷款36.7亿元,新增中长期单位经营性贷款6.1亿元,分别比年初增长2.0%和8.6%,新增单位经营性贷款占各项贷款增量的比重为32.7%,比1-2月份提高了7.8个百分点,信贷投放进一步向支持实体经济和产业发展倾斜。

5、物价指数温和上涨,居民收入稳步增长。3月份,常州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CPI)为102.2,比去年同期上涨2.2%,涨幅均低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0.1个百分点。食品仍是影响CPI上涨的主要因素,3月份食品类价格同比上涨2.4%,拉动总指数上升约0.71个百分点。从环比看,3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0.1%,其中食品价格环比下降0.1%,非食品价格环比上升0.2%。进一步实施民生幸福工程,深入推进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两大体系建设,近日,市本级统筹区

近23万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再次上调。一季度,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243.8元,增长9.9%,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811.6元,增长9.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364元,增长10.9%。

6、招商引资助力转型,对外贸易保持稳定。招商引资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结构优化的重要推动力,今年以来,我市招商引资以“十大产业链”和新兴产业为主攻方向,取得了积极成果。1-3月份全市新增协议注册外资项目54个,累计新增协议注册外资3.0亿美元。亚洲地区投资有所增长,新增日本协议注册外资1870万美元、新加坡协议注册外资4890万美元。全市注册外资实际到账自上年底结束负增长以来,保持较为稳定的增长,一季度全市注册外资实际到账8.6亿美元,同比增长7.9%(上报数),增幅较上年同期提高19.7个百分点,较上年底提高2.8个百分点。对外贸易保持稳定,1-3月份,全市完成进出口总额67.9亿美元,同比增长3.8%,增幅比1-2月份提高1.5个百分点,在省内排位由1-2月份的第11位提高到第8位。其中,完成出口48.0亿美元,增长4.1%,增幅比前两个月提高2.9个百分点,省内排位由1-2月份的第7位提高到第5位。对美国、日本两大市场的出口增势较快,分别出口9.8亿美元、5.9亿美元,同比增长10.4%、30.9%,增幅较上年同期提高了13.6个、15.8个百分点;对欧盟市场出口8.7亿元,同比下降3.0%。

二、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一季度我市经济平稳开局,但后期经济运行中风险和压力不减,有效需求的可持续拉动作用有待观察。

1、先行指标不容乐观。3月份,我市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指数为97.2,比上年底和今年年初分别下跌0.8个、0.4个百分点;环比指数去年底回到涨跌临界点以上,今年以来又呈现持续下跌态势,1月、2月、3月环比指数分别为100、99.9、99.7。今年以来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环比指数逐月下跌,3月份分别为97.4、99.3,较上年底回落1.5个、1个百分点。3月份全市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49.4,比上年末回落5.4个百分点,依然处于荣枯线之下。工业生产者价格等先行指标的不景气,也反映出了市场需求不振、工业部分领域产能过剩等问题。

2、企业运行困难较多。企业生产经营中依然面临不同程度的招工难、融资难、订单不足、成本高等情况,制约着企业的发展。一季度,723家制造业企业景气调查问卷汇总显示,企业本季度综合经营状况一般和不佳的比例分别占到50.4%和10.7%。从占据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近八成的民营工业企业看,今年生产、效益增速均有所放缓,1-3月,全市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完成产值1637.3亿元,增长10.4%,增幅较去年同期下降3.2个百分点,较上年全年下降1.1个百分点,对规模以上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由上年同期的80.9%下降为66.3%;

1-2月份规模以上民营企业利税、利润增幅分别低于去年同期15.1个、18.6个百分点。

3、外贸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从外需看,世界经济虽然有所回暖,但复苏态势仍不稳定,国际市场贸易保护和竞争压力有增无减,一季度我市外贸出口形势基本稳定,增幅和排位均有小幅提升,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市自营生产企业出口增幅自上年下半年来逐月下降,年底呈现负增长,今年同比低位开局,一季度出口18.2亿美元,同比增长4.9%,增速低于上年同期10.2个百分点;一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出口交货值同比仅增长0.7%,增幅低于上年同期5.8个百分点,出口企业目前仍然面临着资金短缺、成本高企、汇率波动等问题,未来出口稳定增长的压力较大,形势难言好转。

4、传统消费热点有所降温。与去年同期相比,一季度我市以往消费热点有所降温,书报杂志、金银珠宝、中西药品、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增幅回落幅度均在20%及以上,虽然汽车类今年以来实现较快增长,但随着市场的逐渐饱和及节能环保相关政策对汽车市场的可能影响,其快速增长的可持续性有待观察。同时,高档餐饮业转型压力仍然很大,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餐饮业实现33.2亿元,同比呈现个位数增长。

5、大项目支撑力有待进一步加强。今年全市加大项目推进力度,一季度新建项目开工率明显提高,但值得注意的是,亿元以上项目投资支撑力有所减弱,1-3月亿元以上项目完成投资230.9亿元,同比增长15.6%,增幅比1-2月份下降9个百分点,占项目投资额(不含房地产项目)的比重由上个月的49.0%下降到43.0%,对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贡献率由上个月的49.1%下降至32.1%。同时,新开工项目户均规模较小,投资增长的后续支撑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从主要经济指标运行情况来看,一季度部分指标增速较上年同期出现小幅回落,但全市经济走势基本稳定,处于近年来的正常波动区间。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相关政策措施的实施及全市重大项目突破年活动的深入推进,经济发展的信心将进一步增强,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将不断提高,预计全年经济呈前低后高,但增速较上年有所回落的基本态势。

第五篇:苏州市服务业引导资金管理办法

苏府„2006‟56号

关于批转苏州市服务业引导资金

管理办法的通知

各市、区人民政府,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管委会;市各委办局(公司),各直属单位:

市发改委(市服务业发展办公室)、市财政局联合制定的《苏州市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管理办法》已经2006年5月16日市政府第58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批转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六年五月十六日

苏州市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管理办法

一、总

第一条

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促进服务业跨越发展的决定》、《关于促进服务业跨越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和江苏省《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管理办法》等文件精神,市政府设立市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以下简称“引导资金”),用以引导和促进全社会对服务业的投入,壮大产业规模,优化经济结构,提高服务业现代化水平。为加强引导资金的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引导资金是专门用于促进我市服务业加快发展的财政资金,每年在市财政预算内安排并视服务业发展需要和财力可能逐年递增。各市、区应安排相应资金,共同促进我市服务业跨越发展。

第三条

市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由市发改委(市服务业发展办公室)、市财政局共同管理。

市发改委(市服务业发展办公室)具体负责引导资金管理的日常工作,以项目管理为主;会同市财政局拟定引导资金管理办法、提出引导资金项目的评审论证标准、编制引导资金使用计划;提出引导资金使用方向和支持重点,受理引导资金项目申请,组织专家对申报引导资金的项目开展评审、论证工作;会同市财政局联合下达引导资金安排计划,对引导资金项目进展情况进行跟踪管理和监督,提出拨付意见,向市政府汇报引导资金使用情况。市财政局是引导资金的监管部门,以资金管理为主;与市发改委(市服务业发展办公室)共同拟定引导资金管理办法、使用计划、项目评审论证标准、下达资金计划等,办理引导资金的拨付,负责引导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和跟踪管理,配合市发改委(市服务业发展办公室)做好引导资金使用情况的汇报工作。

第四条

引导资金遵循统一管理、集中使用、公开申请、规范操作、专款专用、科学监管的原则,实行按项目申报,科学评审,突出重点,择优扶持的管理方式。

二、使用范围和方式

第五条

引导资金的主要使用范围: 1.服务业重点发展领域、新兴领域和薄弱领域中的投资和经营项目,优先扶持公共服务平台项目、含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或公益性内容的产业项目;

2.符合促进我市服务业发展有关政策意见中扶持对象要求的项目;

3.国家、省服务业引导资金扶持项目的配套资金;

4.服务业发展目标考核的奖励资金; 5.专家评审(评议)、项目后评价等的工作费用;

6.市委、市政府要求扶持的促进服务业发展的其它事项。

第六条

引导资金的使用方式主要有贴息、补贴两种,根据项目和企业的不同特点确定使用方式:

1.贴息。经批准扶持的重点建设项目,对其发生的中长期银行贷款给予贴息,贷款贴息采用全贴、半贴和定贴方式,贴息的计算时间与银行收取贷款利息的时间相一致,贴息额不超过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同期法定利率计算的利息,贴息最长不超过两年。原则上按项目的建设进度和贷款的实际发生额分期安排贴息资金。正常贷款期限之外的加息、罚息不包括在内。

2.补贴。对符合条件的投资和经营项目给予一定资金的资助,补贴额度最高不超过项目投资总额的30%。

第七条

对服务业目标考核的表彰奖励资金(考核奖励办法另定)以及专家评审(评议)、项目后评价等费用在引导资金中列支,原则上不超过引导资金的10%。

三、申报条件和程序 第八条

引导资金一般每申报两次,分上、下半年各一次。

1.市发改委(市服务业发展办公室)会同市财政局通过网上发布和发文到各市、市有关主管部门的形式,发布引导资金申报的有关事项。

2.符合条件的项目,项目单位应根据申报要求,填写引导资金申请表,连同有关材料通过项目所在地发改委(局)、财政局或行业主管部门逐级申报。

3.项目所在地发改委(局)负责本区域内申报项目的扎口工作,并对申报单位的申报资格、申报材料等进行审查,对符合申报条件和要求的项目,会同同级财政部门出具书面推荐意见。

第九条

引导资金重点支持符合以下条件之一的项目:

1.能够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的公共服务平台项目;

2.带动性强、发展前景好且符合我市产业导向目录和服务业布局规划要求的服务业重点建设项目;

3.具有一定规模和品牌知名度、先进理念和先进管理技术,能实现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形成较强竞争力,对行业发展具有示范或先导作用的项目; 4.有利于吸引外来投资,提高服务业供给质量,增强集聚辐射力,提升我市经济质量和水平的现代服务业项目。

5.符合规划要求的跨区域、跨行业、关联度大的服务业重大建设项目;

6.有助于在扩大就业、增加地方税收等方面产生明显成效的项目;

7.充分体现“以人为本”思想,显著改善和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并有经营性产出的项目。

凡市级财政已设立专项资金或当年享受过市财政其他专项资金支持的服务业领域和项目(国家要求配套的项目除外),不再安排引导资金。

第十条

引导资金项目申报条件: 申报项目符合规划要求,已经立项或已制定实施计划的项目。

第十一条

引导资金项目的实施以企业为主体。申报单位应符合以下要求:

1.在苏州市行政区域内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或事业单位,企业工商注册登记二年以上;

2.具备健全的内部管理体系和财务制度,依法经营,照章纳税; 3.企业资产及经营状况良好,具有较高的资信等级和良好的信用记录,有一定的资金筹措能力。

第十二条

申报项目应提供以下材料:

1.申报单位的书面申请;

2.填写完整的引导资金项目申请表; 3.达到可行性研究报告深度的项目申请报告或具有资质的投资、工程咨询机构编制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4.政府有权部门对企业投资项目的核准或备案批准文件;

5.企业(或事业)法人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经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前两会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以及报表附注和其它相关财务资料(复印件);

6.当地财政提供配套资金的项目,应提供同级财政部门的证明文件;

7.申请贷款贴息的项目须出具项目单位与有关金融机构签订的贷款协议或贷款合同文本(复印件);

8.其他要求提供的相关材料。

第十三条

市发改委(市服务业发展办公室)受理申请后,会同市财政局、市服务业重点推进工作小组牵头部门等组成联合审核组,对申报材料进行审核筛选。在完成申报项目材料的形式审查后,对初选合格的项目,组织专家组以评审或评议方式,对申报项目的可行性、风险性、市场前景、投资概算等方面进行审查,并提出咨询意见。

第十四条

市发改委(市服务业发展办公室)、市财政局根据产业导向和布局以及评审(评议)意见进行综合平衡,在通盘考虑、突出重点的前提下提出引导资金的扶持项目及额度安排建议,经市政府领导审定后,由市发改委(市服务业发展办公室)、市财政局联合下达扶持项目的资金安排计划,并明确重点扶持内容。

四、项目和资金管理

第十五条

凡使用引导资金的项目,均纳入市发改委(市服务业发展办公室)服务业重点项目考核,按有关要求进行管理。各市、区发改委(局)或有关主管部门要协助做好引导资金项目的管理工作。

1.贷款贴息和补贴的项目,符合招投标要求的,按有关规定执行。

2.使用引导资金的项目单位应于每季度上旬,通过各市、区发改委(局)或有关主管部门分别向市发改委、市财政局报送上一季度项目建设进度、资金使用情况等内容的书面材料。

3.获得引导资金扶持的项目不得擅自改变主要建设内容和建设标准,特别是引导资金重点扶持内容不得变动。

4.建设项目不能按计划完成建设目标的,项目单位应及时报告情况,说明原因,提出调整建议。市发改委(市服务业发展办公室)、市财政局可视具体情况进行相应调整。

5.对未按建设期如期竣工或开业又不具备后续条件的项目予以取消。

第十六条

各市、区发改委(局)和有关主管部门应将引导资金项目同重点项目考核结合起来,加强跟踪管理,对引导资金使用效果每年要进行分析总结,并将有关情况报市发改委(市服务业发展办公室)和市财政局。

第十七条

引导资金由市财政局实行专户管理,专款专用,对于当年尚未安排的引导资金,结转下一继续安排。

第十八条

各市、区应建立相应的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当地服务业发展和与上级服务业引导资金配套,配套资金不低于下达额度的50%。第十九条

项目完成后,项目单位应及时提出申请,提供相关材料,抓紧做好兑现工作。1.提出书面申请并填写苏州市服务业引导资金兑现申请表。

2.贴息项目要提供当期银行贷款的结息凭证;补贴项目:工程类项目应出具项目竣工验收报告和经市发改委(市服务业发展办公室)、财政局认可的中介机构出具的基建审计报告(意见),补贴金额50万元以下(含50万元)的项目可由项目所在市、区财政部门确认的资金使用明细说明替代审计报告;营业类项目应出具工商营业执照及其它可资证明项目建设内容已完成的相关资料。各市、区提供配套资金的项目应提供资金到位证明。

3.各市、区发改委(局)或有关主管部门对项目单位提供的材料进行审核后,对符合兑现条件的项目,向市发改委(市服务业发展办公室)提出书面兑现申请报告(一式二份)。必要时,由市发改委(市服务业发展办公室)会市财政局对项目组织抽检。

4.经市发改委(市服务业发展办公室)审验同意后,出具相关函件,由市财政局核拨资金。各市、区所报项目,资金将拨至各市、区财政局,各市、区财政局应及时、足额拨付至相关企业;有关主管部门所报项目,资金直接拨至项目单位。第二十条

引导资金原则上自资金安排计划下达后两年内要进行兑现,特殊情况经申请可延长一年。过期将不再兑现,资金另行安排。如该项目仍需引导资金扶持,则需另行申请。

第二十一条

市发改委(市服务业发展办公室)牵头会同市财政局等部门负责对项目的实施情况进行跟踪管理,必要时可委托中介机构进行后评价。市财政局和市发改委(市服务业发展办公室)不定期对引导资金使用情况和使用效益以及各地配套资金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项目完成后,如有需要,可委托审计部门进行专项审计。项目单位应公开项目的财务收支情况,以确保专款专用。

五、监督管理

第二十二条 引导资金实行专款专用,不得弄虚作假、挤占挪用或移作它用。一旦发现将采取通报批评、停止并收回拨付资金、取消申报资格(两年内不予安排新的项目)等处罚措施;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二十三条

项目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市发改委(市服务业发展办公室)、市财政局可以责令其限期整改、核减、收回或停止拨付资金。

1.提供虚假情况,骗取引导资金的; 2.转移、截留或者挪用引导资金的; 3.擅自改变主要建设内容和建设标准,特别是引导资金重点扶持内容的;

4.无正当理由未及时建设或竣工完成的; 5.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本办法规定的行为。

第二十四条

申报单位指令或授意项目单位提供虚假情况得到引导资金的,一经查实,市发改委(市服务业发展办公室)三年内不再受理其报送的各级引导资金申请报告;申报单位对项目单位所报送材料审查不严、造成引导资金损失或不良影响的,视情节轻重,在一定时期内不再受理其报送的引导资金申请报告。

第二十五条 有关中介机构在评估、审计过程中弄虚作假或出具严重失实报告的,市发改委(市服务业发展办公室)、市财政局可以视情节轻重给予通报批评、取消其承担引导资金咨询评估和审计任务资格的处罚。

第二十六条

市发改委(市服务业发展办公室)、市财政局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责令其限期整改,并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1.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索贿受贿的;

2.违反规定的程序和原则批准资金申请报告的;

3.其他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

六、附

第二十七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苏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转发市计委市财政局《第三产业引导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苏府办„1997‟45号)同时废止。

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由市发改委(市服务业发展办公室)会市财政局负责解释。

苏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苏州市财政局 二○○六年五月十日

下载2014年1季度江苏省苏州市服务业运行情况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4年1季度江苏省苏州市服务业运行情况.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批转苏州市服务业引导资金

    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批转苏州市服务业引导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 苏府„2006‟56号 苏州市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管理办法 一、总则 第一条 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促进服务业跨越......

    江苏省苏州市妇女联合会文件

    江苏省苏州市妇女联合会文件 苏妇字〔2009〕76号 ★ 关于成立苏州市优秀创业女性先进事迹报告团暨组织创业女性“三走进”活动的通知 各市、区妇联(妇工委),市级机关妇工委,各团......

    2014年1季度江苏省泰州市工业经济运行情况(小编推荐)

    2014年1季度江苏省泰州市工业经济运行情况 今年以来,泰州工业在宏观形势趋紧的大背景下,企业发展面临转型升级的阵痛,总体呈现开局平稳、生产放缓、结构优化、效益提高的运行特......

    2014年1季度江苏省扬州市经济总体运行情况(五篇范文)

    2014年1季度江苏省扬州市经济总体运行情况 一季度,全市紧扣主题主线,坚持稳中求进,突出创新引领,全市经济延续了2013年“稳中有进、持续向好”的良好态势,主要经济指标保持较快增......

    某市上半年服务业运行情况

    文章标题:某市上半年服务业运行情况分析一、服务业发展的主要特征1、服务业内部行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新兴服务业加快发展。从服务业内部各行业增加值来看,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

    2015江苏省苏州市公务员考试公告

    【导读】安徽公务员考试网为您提供:2015年江苏省苏州市公务员考试公告,更多信息请关注安徽人事考试网 【推荐阅读】 2015安徽公务员考试笔试辅导课程【面授】 2015江苏公务员......

    江苏省苏州市2006年中考试题卷

    江苏省苏州市2006年中考试题卷 江苏省苏州市2006年中考试题卷语 文 第一部分(26分) 1. 根据汉语拼音写出汉字。(4分)① (jian)赏 ②愉 (yue)③一丝不 (gou) ④实事求 (shi) 2.......

    全县季度经济运行情况通报

    全县季度经济运行情况通报范文(2012年4月 日)今年以来,全县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两会”精神为动力,围绕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