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江苏出台计划加快发展物联网产业
江苏出台计划加快发展物联网产业
江苏最新出台的《江苏省现代服务业“十百千”行动计划》提出,立足十大重点产业领域发展任务,以百个重大项目建设、百个集聚区提升、百个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为着力点,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
“十百千”的具体内容是:“十二五”期间,江苏将围绕金融服务、现代物流、科技咨询、信息服务、工业设计、商务会展、文化创意、节能和环境服务、旅游休闲、传统服务业转型升级这十大重点产业领域,强化百个服务业重大项目示范带动作用,年新增千亿元社会投资;推动百个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提档升级,年新增千亿元营业收入;培育百家创新型服务业领军企业,户企年均实现千万元利税,促进服务业产业结构优化,集聚区发展水平、城市服务功能和居民消费结构提升。
根据《计划》,江苏将围绕重点发展的十大产业领域,推动百个投资强度大、产业层次高、带动能力强的服务业重大项目加快建设。主要集中力量在物联网、软件和信息服务、云计算等新兴领域推进江苏生命科技创新园、江苏电信云计算示范与应用工程等一批具有先导性、前瞻性、战略性的新兴服务业建设项目,形成一批服务业发展的新增长点。
推进集聚区提档升级,重点培育形成20-30家技术领先、模式创新、产业集聚效应突出、辐射带动作用大的现代服务业示范区。如将积极引导无锡工业设计园、泰州医药城科技创业园等创意设计和科技服务类集聚区,围绕园区主导产业,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高服务业专业化发展水平。
江苏将强化政策支持,省级现代服务业发展专项引导资金优先支持百个重大项目建设、百家集聚区提升和创新百企示范工程建设。同时,强化人才引进和培养,省“双创计划”向创新百企示范工程倾斜,支持创新型服务业领军企业面向海内外引进高层次领军人才、创新团队,优先纳入境内外人才培训计划。
第二篇:关于加快物联网发展的意见
###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加快物联网发展的意见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号)、•工信部关于印发†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的通知‣(工信部规„####‟###号)和•###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工信委关于加快物联网发展意见的通知‣(###政办发„####‟###号)精神,加快促进我市物联网发展,培育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利用国家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大机遇,加强统筹规划,强化政策扶持,注重应用牵引,保障信息安全,优化发展环境,着力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加快推动全市物联网发展。
(二)发展目标。力争到####年,初步培育、扶持#-#户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物联网龙头企业,形成物联网标识、感知、处理和信息传送等初级产业链条,形成集技术创新、产业化和市场应用于一体的物联网产业体系雏形,重点行业示范应用明显;重点示范区域智能管理和民生智能化水平进一步提升;逐步完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及基础数据库,提高全市物联网应用水平。
二、发展重点
(一)技术领域。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物联网龙头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技术优势和辐射带动作用,逐步发展新型射频识别技术、传感节点技术、传感节点组网与协同处理技术、物联网软件、应用集成及智能计算处理技术、共性支撑技术和物联网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形成物联网产品系列和物联网技术体系。
(二)产业领域。结合物联网产业发展,按照关联度大小,重点培育核心产业,鼓励发展支撑产业,将能够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技术应用作为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以应用促进相关产业发展。
#.核心产业。重点培育发展与物联网产业紧密相关的硬件、软件、系统集成、运营与服务四大核心领域,着力打造各类传感器、新型传感网芯片设计制造和封装、软件/中间件、系统集成、网络服务、内容服务、物联网技术应用等产业,加快物联网核心产品及高端服务产业集群的形成。
#.支撑产业。积极培育、扶持和引进集成电路、通信设备、新能源、新材料、计算机、软件等物联网产业发展所必须的支撑产业。
#.带动产业。重点推进带动效应大的现代装备制造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现代物流业、消费电子及其他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发展。
(三)应用示范工程。在工业、农业、物流、交通、电力、环保、医疗、旅游、社区管理等领域建设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推动全市物联网产业可持续发展。
#.智能工业示范工程。在能源、装备制造、化工、材料、食品等行业选择一批物联网应用成效明显的企业作为示范企业,促进工业产品、基础设施、关键装备、流程管理的智能化,在生产过程控制、生产环境监测、制造供应链跟踪、产品全生命周期监测、安全生产和节能减排等重点领域开展示范。
#.智能农业示范工程。以设施农业和农田远程管理为切入点,研究开发和推广物联网在农业资源利用、农业生产精细化管理、生产养殖环境监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与产品溯源等方面的应用,实现日光温室规模化生产温度、湿度、光照度、二氧化碳浓度的监测、管理和预报,以及卷帘机、排风口、浇灌等作业的自动化控制。开发应用农业专家智能系统软件,实现对农作物病虫害的远程诊疗。
#.智能物流示范工程。积极推动物联网技术在制造业物流、城市配送物流、商贸服务中心等各类物流模式中的集成应用,建设库存监控、配送管理、安全追溯等现代流通应用系统,建设跨区域、行业和部门的物流公共服务平台,实现电子商务与物流配送一体化管理。
#.智能交通示范工程。开展智能化公交、出租车调度及安全管理、城市交通安全智能化管控以及基于全球定位系统的道路运输智能监控系统建设,实现对人、车辆、道路以及交通与运输的智能化监控与管理,重点实施车辆电子标签工程,实现交通状态感知与交换、交通诱导与智能化管控、车辆定位与调度、车辆远 程监测与服务、车辆协同控制,建设开放的综合智能交通平台。
#.智能电网示范工程。围绕新能源接入与控制、柔性输电、电能质量治理,重点研发用于风电及光伏发电接入的技术、装备及装置,争取在高电压、大电流的电力电子核心器件方面取得突破。重点发展应用于电力设施监测、智能变电站、配网自动化、智能用电、智能调度、远程抄表等方面的物联网技术,建设安全、稳定、可靠的智能电力网络。
#.智能环保示范工程。强化数字环境管理,开展污染源监控、水质监测、空气监测、土壤监测、生态监测及企业环保设备管理等,建设智能环保信息采集网络和信息平台,实现集监测、监视、监控和监管“四位一体”的环保物联网应用,实现管理模式的重大转变,提高企业节能减排设施技术水平,培育能源综合利用、污染源(物)监控和清洁生产示范企业。
#.智能安防示范工程。在军事设施、党政机关、国家动力系统、广电系统、通信系统、重点文物单位、银行、仓库等重要区域和场所推广建设周界防入侵系统示范项目。开展重要桥梁、建筑、轨道交通、油气输送管道、水利设施、市政管网等基础设施安全监测、预警和应急联动,实现社会治安监控、危险化学品运输监控、食品卫生安全监控,建设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物联网平台。
#.智能医疗示范工程。重点推广、部署基于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的就诊“一卡通”、药品供应链管理、重要医疗器械(高价、放射性等)追溯医院管理、医疗服务、医药产品、医疗器械物联网示范与应用。以人体生理和医学参数采集及分析为切入点,面 向家庭和社区开展无线(移动)远程医疗与医疗监护、有线电视网络家庭远程医疗与服务、远程健康管理等远程医疗服务。
#.智能旅游示范工程。通过基于物联网、无线技术、定位和监控技术,高度整合和深度开发旅游信息资源,借助便携的终端上网设备,实现旅游资源、旅游经济、旅游活动等方面的信息传递和实时互动,为游客提供路上“导航”、城市“导览”、景区“导游”服务,提高游客的舒适度和满意度,提升旅游品质,推动传统旅游消费方式向现代方式转变。
##.智能社区示范工程。在全市社区逐步建设“三维数字社会管理系统”,实现省、市、县公共平台互联互通,信息资源共享,有效提高基层政府行政管理效率。整合高校的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服务等信息资源,搭建涵盖教务、学生、财务、网络教学、移动图书馆等多项内容的校园一体化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实现教职员工在校学生之间全面、便捷、有效的信息沟通。
三、重点任务
(一)立足产业支撑,加快产业布局。各县区要充分利用现有发展物联网产业的基础条件,积极引导本区域物联网产业发展,促进物联网产业与已有特色产业深度融合,结合现有产业基础,立足产业支撑,明确重点发展领域,形成#个以上物联网应用示范区。要集聚物联网优势企业,形成技术创新、应用方案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的合力,加快形成物联网产业雏形,形成分工合理、特色明显、优势互补、互动共赢的产业发展格局。
(二)加强政策引导,加快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各县区要制 定具体的物联网发展支持政策措施,充分发挥园区、企业、科研院所等主体作用,加快物联网数据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交换平台、信息安全服务平台、高速宽带网络、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超级计算中心和云计算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要加强与高等院校合作,加快物联网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平台建设,推进物联网相关研究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建设物联网标准及知识产权服务平台,保障物联网产业与应用规范化发展。
(三)建立产业基地,加快产业园区建设。在全市选取#-#个工业园区作为物联网产业基地,在资金和政策上予以重点支持;积极引进优势企业,加快孵化和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将创新要素向园区集聚,重点打造无线射频识别、传感器、集成电路和物联网服务产业等园区。
(四)营造发展环境,加快人才培养与引进。依托省内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引入师资力量,在我市院校增设物联网相关专业,并建立物联网技术培训中心,培养当前急需的物联网专业人才。加大人才培养和招才引智力度,重点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
四、政策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推进产业发展。市信息化领导小组负责全市物联网建设的组织、指导和协调工作,研究解决重大问题,统筹政策、资金、市场等方面资源,指导推动物联网发展。组建物联网研发应用专家小组,为物联网建设提供智力支撑。支持产业联盟发展,以横向联盟推动技术和工艺攻关,以纵向联盟加快 产业化进程和推动建立应用市场。落实国家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支持物联网产业发展。
(二)注重规划引导,培育优势企业。加强对国内外物联网发展情况的研究,积极做好政策预研和产业重点领域专项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工作,引导物联网产业健康发展。对技术先进、优势明显、带动和支撑作用强的重大项目,坚持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及时纳入省、市重点项目规划和实施计划,确保项目有效实施。
(三)强化资金支持,拓宽投融资渠道。各县区要积极设立专项资金,支持物联网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标准研究与制定、应用示范与推广、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并积极协助具备资格的单位申报国家物联网发展专项资金。大力推进银企合作,建立健全银企合作项目融资平台,逐步完善推进物联网建设的投融资政策,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其他投入为补充的长效投融资机制。
(四)扩大对外开放,注重技术合作。坚持对外开放,继续优化环境,大力吸引国内外资金、技术和人才,承接国内外高端产业转移,多层次、多渠道、多方式推进技术合作与交流。大力引进国内外优势企业和科研机构在我市设立研发机构、技术中心和生产基地,拓展技术与市场合作领域。
(五)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引进优秀人才。加快物联网人才培训体系建设,形成多层次的人才梯队。有计划地加大物联网中、高端人才引进工作力度,建立健全引进人才的住房、户口 管理、子女入学、基本养老和基本医保等公共服务保障制度,创造适合人才需要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同时,建立竞争激励机制,制定激发人才创造力和贡献力的奖励政策,切实用好人才,留住人才。
第三篇:10个物联网发展专项行动计划出台
10个物联网发展专项行动计划出台
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4个部门近日发布10个物联网发展专项行动计划,包括顶层设计、标准制定、技术研发、应用推广、产业支撑、商业模式、安全保障、政府扶持措施、法律法规保障、人才培养专项行动计划。
这10个专项行动计划分别从各自角度,对2015年物联网行业将要达到的总体目标作出了规定。其中,技术研发专项行动计划的总体目标为到2015年,突破智能传感器、物联网大数据处理与智能信息管理、行业应用软件等方面的关键技术,推动物联网技术与新一代移动通信、云计算、下一代互联网、卫星通信等技术融合发展,加快物联网技术创新体系和能力建设。
其中,顶层设计专项行动计划提出,到2015年,充分发挥物联网发展部际联席会议制度作用,健全完善物联网统筹协调工作机制,初步实现部门、行业、区域、军地之间的物联网发展相互协调,以及物联网应用推广、技术研发、标准制定、产业链构成、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安全保障、频谱资源分配等相互协调发展的局面,基本形成各环节协调发展、协同推进、相互支撑的发展效应。
技术研发专项行动计划提出,到2015年,突破智能传感器、物联网大数据处理与智能信息管理、行业应用软件等方面的关键技术,推动物联网技术与新一代移动通信、云计算、下一代互联网、卫星通信等技术融合发展,加快物联网技术创新体系和能力建设,培育形成我国自主的物联网产业链,全面提升我国物联网产业核心竞争力。
应用推广专项行动计划提出,到2015年,在工业、农业、节能环保、商贸流通、交通能源、公共安全、社会事业、城市管理、安全生产等领域开展物联网应用示范,部分领域实现规模化推广。
此外,产业支撑专项行动计划提出,到2015年,形成较为完善的物联网产业链,培育和发展10个产业聚集区,100家以上骨干企业,一批“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和创新载体,建设一批覆盖面广、支撑力强的公共服务平台,实现产业培育与应用示范的紧密结合,初步形成门类齐全、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的物联网产业体系。
第四篇: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蓝皮书
《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蓝皮书(2010)》: 何谓物联网
中国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 作者:中国物联网研究发展中
《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蓝皮书(2010)》由中国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筹)、中国科学院物联网研究中心、江苏中科物联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联合出版,该书包括环境篇、概述篇、产业篇、应用篇、技术篇、战略篇、展望篇、附录篇等内容,共二十章,二十多万字
《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蓝皮书(2010)》由中国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筹)、中国科学院物联网研究中心、江苏中科物联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联合出版,该书包括环境篇、概述篇、产业篇、应用篇、技术篇、战略篇、展望篇、附录篇等内容,共二十章,二十多万字,对物联网产业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以下是部分内容摘录
物联网定义和相关概念
蓝皮书提出了物联网的定义:物联网(IOT:Internet of Things)是一个通过信息技术将各种物体与网络相连,以帮助人们获取所需物体相关信息的巨大网络。物联网通过使用射频识别RFID、传感器、红外感应器、视频监控、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采集设备,通过无线传感网、无线通信网络(如Wi-Fi、WLAN等)把物体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物与物、人与物之间实时的信息交换和通讯,以达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目的。
外延概念描述之一:物联网是未来互联网的组成部分,是互联网的应用延伸和拓展。未来进一步发展,将可能成为工作平台,因为互联网的发展趋势是从连接人到物。最早是连接人的,后来连接各种各样的服务,现在连接各种各样的物体。它是有着自我配置能力的全球动态网络,在其中,物质和虚拟的“物”都有着自己的身份、物质属性、虚拟特性和可使用的智能接口,并无缝集成到信息网络。它涉及从信息获取、传输、存储、处理、应用的全过程,材料、器件、软件、系统、网络各方面的创新都会促进物联网的发展。
外延概念描述之二:在物联网中,人们将成为商业、信息、社会的积极参与者。从发展战略或者长远目标来说,物联网将建立在标准通信协议基础之上,计算机网络、媒介网络、服务网络将整合为一个全球人们共同拥有的互联网平台和无缝信息网络。
外延概念描述之三:在“物联网”时代,钢筋混凝土、电缆将与芯片、宽带、无线网络整合为统一的基础设施。基础设施更像是一块新的地球工地,世界的运转就在它上面进行,其中包括经济管理、生产运行、社会管理乃至个人生活。下一代互联网将成为公共基础设施,每个人都可以像使用空气、水、电一样使用互联网,并能动态地随着“物”之间的相互连接而改善使用的体验,方便性和快捷性也将大大增强。由此,物联网中的通信将不仅发生在人与人之间,也发生在人与他们所处的环境之间,这样的互动方式无疑将推动人与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之间关系的改善及和谐化,也就会推动社会公共空间、公共利益的建设。并且,当物联网能够实现智能化的自我配置、感知环境的时候,那么它的行为自然能够自我管理、自我调整,与环境适应,比如在生命周期结束时,对拆卸、回收利用进行提醒和智能管理,以保护环境。
物联网相关概念
M2M(Machine to Machine)
简单的说,M2M是将数据从一台终端传送到另一台终端,也就是就是机器与机器(Machine to Machine)的对话。但从广义上M2M可代表机器对机器(Machine to Machine)人对机器(Man to Machine)、机器对人(Machine to Man)、移动网络对机器(Mobile to Machine)之间的连接与通信,它涵盖了所有实现在人、机器、系统之间建立通信连接的技术和手段。
传感网
传感网是指“随机分布的集成有传感器、数据处理单元和通信单元的微小节点,通过自组织的方式构成的无线网络”。现在谈到的传感网,一般指的是无线传感器网络,严格来说应当称为wireless sensor network(WSN)。传感网实际上由传感器+短距离传输模块共同构成。传感器种类非常多,常见的有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湿度传感器、振动传感器、位移传感器、角度传感器等,据说传感器的种类有3万余种。目前我国从信息化发展新阶段的角度提出传感网,其研究和探讨的重点其实并不是传感器本身,而是聚焦在通过各种低功耗、短距离无线传输技术构成自组织网络来传输数据。泛在网
也被称作无所不在的网络,最早见于施乐首席科学家Mark Weiser在1991年“21世纪的计算”文章中提出的Ubiquitous Computing,因此泛在网概念的提出比物联网更早一些,而且国际上研究Ubiquitous的人也更加多一些,已经有一定的积累。2004年,日本提出了U-Japan、韩国提出了U-Korea的国家信息化发展计划。
对于是谁最先提出泛在网概念,目前还有争议。日本学者认为是他们最先提出:无所不在的网络社会将是由智能网络、最先进的计算技术,以及其他领先的数字技术基础设施武装而成的技术社会形态。根据这样的构想,U网络将以“无所不在”、“无所不包”、“无所不能”为基本特征,帮助人类实现“4A”化通信,即在任何时间(anytime)、任何地点(any-where)、任何人(anyone)、任何物(anything)都能顺畅地通信。“4A”化通信能力仅是U社会的基础,更重要的是建立U网络之上的各种应用。
移动互联网是将移动通信和互联网二者结合为一体,它是一个全国性、以宽带IP为技术核心、可同时提供话音、传真、数据、图像、多媒体等高品质电信服务的新一代开放式电信基础网络,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物联网需要一个无处不在的通信网络。移动通信网具有覆盖广、建设成本低、部署方便、具备移动性等特点,使得无线网络将成为物联网主要的接入方式,而固定通信作为融合的基础承载网络长期服务于物联网。物联网的终端都需要以某种方式连接起来,发送或者接收数据(这些数据种类也是多种多样的,如声音、视频、普通信息数据等),考虑到方便性(需要数据线连接)、信息基础设施的可用性(不是所有地方都有方便的固定接入能力)以及一些应用场景本身需要随时监控的目标就是在活动状态下,因此移动网络将是最主要的接入手段。
对全球物联网产业市场规模的数量化预测,是该蓝皮书的一大亮点。
如书中图表7-1(节选自第七章《全球物联网发展现状及趋势》)所示,相关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显示:2007年全球物联网市场规模达到700亿美元,2008年达到780亿美元,增长10%以上。
图表 7-1 2007-2015年全球物联网整体市场规模变化趋势(亿美元)
数据来源:网舟咨询;数据整理:中国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
据预测,未来5年全球物联网产业市场将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预计2012年全球市场规模将超过1700亿美元,2015年更接近3500亿美元,年均增长率接近25%。这样的增长态势持续下去,未来10年全球的物联网无疑都将实现数量和质量的飞跃,实现大规模普及和商用,走进普通人家。
二、安防、电力、交通行业的中国物联网应用位居前列
《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蓝皮书(2010)》由中国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筹)、中国科学院物联网研究中心、江苏中科物联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联合出版,该书包括环境篇、概述篇、产业篇、应用篇、技术篇、战略篇、展望篇、附录篇等内容,共二十章,二十多万字,对物联网产业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
其中,对中国物联网行业应用市场进行了分类描述,以及数量化的预测。
中国的物联网产业是全球物联网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正面临大发展的历史机遇。以安防、家居、电力、交通、医疗、物流等为代表的一些国民经济重点行业开始逐渐接受物联网概念,采用物联网相关技术和产品,应用于行业的生产、服务各个环节。
这些行业应用的市场规模和相应的市场份额,如书中图表10-2(节选自第十章《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趋势》)所示。
图表 10-2 2010年中国物联网主要行业应用市场规模及份额(亿元)
数据来源:网舟咨询;数据整理:中国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
数据整理显示:2010年国内物联网主要行业应用中,安防(安全防护、防入侵、智能家居)、电力、交通3大行业位居前列。安防行业的应用遥遥领先,占据了接近一半的市场份额(43%),规模接近900亿元。其中,智能家居占26%,规模超过500亿元;网络视频监控市场也是其中一个重要应用领域,占到15%的市场份额。电力行业和交通行业是掌握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其物联网应用也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市场份额分别达到15%和9%左右,市场规模分别为大约300亿元和190亿元。重要的应用行业还包括物流、医疗、手机支付等,并正在逐渐渗透到其他各行业和经济领域。
三、中国RFID产品市场方兴未艾
《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蓝皮书(2010)》由中国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筹)、中国科学院物联网研究中心、江苏中科物联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联合出版,该书包括环境篇、概述篇、产业篇、应用篇、技术篇、战略篇、展望篇、附录篇等内容,共二十章,二十多万字,对物联网产业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
对中国物联网产业市场规模的数量化预测,是该蓝皮书的另一大亮点。RFID(射频自动识别)是物联网的核心关键技术,对它的现状描述和预测,可以从侧面反映物联网产业的整体市场规模,如书中图表9-4所示(节选自第九章《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概况》)。
图表 9-4 2008-2012年中国RFID市场规模(亿元)
数据来源:网舟咨询;数据整理:中国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
2008年中国RFID市场规模已经超过50亿元,2009年实现了25%以上的增长,接近80亿元的市场规模。基于相关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据中国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预测,2010年中国RFID市场规模将达到120亿元的规模,2012年有望达到200亿元。
第五篇: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浅析
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浅析
物联网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发展领域。发展物联网产业不仅是提高信息产业核心竞争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提升社会信息化水平的重要举措,也成为各地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推进自主创新的重要突破口。未来中国物联网产业将迎来加速发展和优化布局的重要机遇。
在市场应用方面,2011年从整体来看,占据中国物联网市场主要份额的应用领域为智能工
产业分布上,国内物联网产业已初步形成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以及中西部地区等四大区域集聚发展的总体产业空间格局。其中,长三角地区产业规模位列四大区域的首位。
环渤海地区是国内物联网产业重要的研发、设计、设备制造及系统集成基地。该地区关键支撑技术研发实力强劲,感知节点产业化应用与普及程度较高,网络传输方式多样化,综合化平台建设迅速,物联网应用广泛,并已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物联网产业发展体系架构。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物联网技术和应用的起源地,在发展物联网产业领域拥有得天独厚的先发优势。凭借该地区在电子信息产业深厚的产业基础,长三角地区物联网产业发展主要定位于产业链高端环节,从物联网软硬件核心产品和技术两个核心环节入手,实施标准与专利战略,形成全国物联网产业核心与龙头企业的集聚。
珠三角地区是国内电子整机的重要生产基地。在物联网产业发展上,珠三角地区围绕物联网设备制造、软件及系统集成、网络运营服务以及应用示范领域,重点进行核心关键技术突破与创新能力建设,着眼于物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管理信息化水平提升,以及农村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
中西部地区物联网产业发展迅速,各重点省市纷纷结合自身优势,布局物联网产业,抢占市场先机。湖北、四川、陕西、重庆、云南等中西部重点省市依托其在科研教育和人力资源方面的优势,以及RFID、芯片设计、传感传动、自动控制、网络通信与处理、软件及信息服务等领域较好的产业基础,构建物联网完整产业链条和产业体系,重点培育物联网龙头企业,大力推广物联网应
近来,中国物联网产业空间出现新的演变趋势:
一是产业发展“强者愈强”,资源要素将继续向优势地区汇聚集中。长三角、环渤海、珠三角等地区作为目前国内物联网产业的聚集地,企业分布密集,研发机构众多,产业氛围良好。同时,这些地区依托发达的经济环境与雄厚的地方财力,建设了一大批物联网示范项目。这为物联网的应用提供了成功案例和发展方向,并带动了相关技术和产品的大范围社会应用。得益于产业与应用相互促进形成的良性循环,未来优势地区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将进一步提速,国内物联网领域的资源要素也将进一步向这些地区汇聚集中。优势地区在未来国内物联网产业发展中的地位将进一步提高。
二是产业分布“多点开花”,热点地区将不断蓬勃涌现。物联网产业广泛的内涵以及与应用紧密结合的特点,使得其能够在具备先发优势的地区之外,得到更加广泛的发展。除前文所述的重点省市之外,包括天津、昆明、宁波在内的众多国内城市也将物联网产业作为本地区重点发展的产业领域。此外,四川双流县、河北固安县、山东微山县等众多县级城市,也纷纷结合本地区的特点,大力培育发展物联网产业。
三是产业演变“合纵连横”,区域分工将进一步明晰显现。虽然目前国内物联网产业整体尚处于起步阶段,但RFID与传感器、物联网设备、相关软件,以及系统集成与应用等几大产品领域的产业分布已经呈现相对集中的态势,国内各重点产业集聚区之间的产业分工格局也已初步显现。随着未来国内物联网产业规模的不断壮大,以及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产业链之间的分工与整合也将随之进行,区域之间的分工协作格局也将进一步显现。总体来看,产业基础较好的地区,将分别在支撑层、感知层、传输层和平台层等几个层面确定各自的优势领域;而其他二、三线城市,则将更多聚焦于物联网应用层在不同领域的发展。(赛迪顾问 半导体产业研究中心,数据来源:赛迪顾问物联网产业数据库)图解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及应用分析
“物联网”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的又一次信息产业浪潮,目前国际上还没有形成一个关于“物联网”的明确通用官方定义。物联网是互联网应用的拓展与深化。物联网不是重新建设一套平行于互联网的系统,而是充分利用互联网所提供的信息高速公路,完成实时数据读取、信息交换、远程控制等特色功能。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概念最早在1999年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首次提出。2009年初IBM抛出了“智慧地球”概念,使得物联网成为时下热门话题。2009年8月,温总理提出启动“感知中国”建设,随后物联网在中国进一步升温,得到政府、科研院校、电信运营商以及设备提供商等相关厂商的高度重视。本文从物联网概念、产业发展现状、产业链、应用前景以及市场机会等方面对物联网进行简要介绍和分析。
一、物联网概述
1、物联网概念
“物联网”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的又一次信息产业浪潮,目前国际上还没有形成一个关于“物联网”的明确通用官方定义。现阶段广泛认为是指把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可管理的网络。物联网具有三个特点,即全面感知、可靠传递以及智能处理。
物联网是互联网应用的拓展与深化。物联网不是重新建设一套平行于互联网的系统,而是充分利用互联网所提供的信息高速公路,完成实时数据读取、信息交换、远程控制等特色功能。
2、物联网体系架构
物联网可分为三层: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
感知层包括二维码标签和识读器、RFID标签和读写器、摄像头、GPS、传感器、终端、传感器网络等,主要是识别物体,采集信息,与人体结构中皮肤和五官的作用相似。
网络层包括通信与互联网的融合网络、网络管理中心、信息中心和智能处理中心等。网络层将感知层获取的信息进行传递和处理,类似于人体结构中的神经中枢和大脑。
应用层是物联网与行业专业技术的深度融合,与行业需求结合实现行业智能化,这类似于人的社会分工,最终构成人类社会。
3、物联网工作步骤
物联网的工作步骤是首先通过标签等对物体属性进行标识,接着利用感应器和识别设备完成对物体属性的读取,并将信息转换为适合网络传输的数据格式。最后物体的信息通过网络传输到信息处理中心,由处理中心完成物体通信的相关计算。这个过程是可逆的,信息使用者可以通过通信网络指挥物体做出相应的动作。在此基础上,人类可以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生产和生活,达到“智慧”状态。
二、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
1、物联网发展历程及应用
根据物联网技术水平、用户需求和系统成熟度等方面的特点,业内专家普遍认为物联网技术演进路线可分为信息汇聚、协同感知和泛在聚合三个阶段。三个阶段将会渐进式的发展,通过技术的发展来满足不同层次的应用需求。
从应用发展角度来看,与技术演进一致物联网也将经历三个阶段方能成熟:当前是典型应用的示范期,然后是规模增长期和全面发展期。在目前阶段,普遍认为M2M(Machine to Machine)是物联网最主要的表现形式。M2M是一种以机器终端智能交互为核心的、网络化的应用与服务,它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工作密切相关。目前智能交通、食品安全管理、环保监测、人员出入管理、仓储与供应链管理等应用已在国内外小范围内推广应用,物联网的雏形已基本形成。从互联网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看出物联网的发展也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技术完善与市场推广的过程,我国物联网产业尚处于初创阶段,标准、技术、商业模式以及配套政策等还远没有成熟。
2、物联网产业链
物联网是在当前通信网与互联网基础上的发展延伸,产业链也与通信网和互联网产业链类似,增加了部分参与者如RFID/传感器制造商、传感网节点制造商、物联网运营商这几个环节,如图2所示。其中物联网运营商是海量数据处理和信息管理服务提供商。在我国,最有可能成为物联网运营商的就是电信运营商。首先,电信运营商拥有固定和移动的通信网络,可以很容易地采用系统集成商的解决方案来推出物联网业务;其次,运营商有庞大的用户群,这些用户群必然同时也是物联网物理信息的消费者,运营商完全可以建立一个公共的、按照行业划分的基础物理信息数据平台,成为信息的提供者和分发者;再者,由于物联网产业链较长,因此产业的聚合者和主导者的角色至关重要,而电信运营商在这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物联网产业链
目前,国内物联网的积极推动者当属电信运营商,各大电信运营商不仅把物联网看作是未来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方向,更把物联网看作是下一个“净利润增长点”。国内三大运营商纷纷加大对物联网的投入力度,并已在有些领域涉足物联网应用。
中国移动率先在无锡成立物联网研究中心,紧接着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也相继在无锡成立物联网技术重点实验室和研究院。综合来看,目前中国移动在物联网起步较早走在前列,并已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在2009年政府大力倡导发展物联网的前提下,目前均处于概念宣传和部署应用试点阶段。但中国电信对IPv6技术早有部署,目前已处在试商用阶段。另外,中国电信拥有众多的行业客户资源,后期对发展物联网将形成有利条件。而中国联通相对其他两个运营商而言,拥有最成熟的3G网络这将给物联网发展提供可靠的数据传输网络。
三、物联网产业机会分析
1、应用前景
随着IC制造、传感器、软件、网络等关键技术在各国的不断发展,各国的物联网产业规模快速增长,应用领域广泛拓展。中科院泛在与传感网研究中心副主任赵壮表示“中国的物联网到2015至2020年会出现产业萌芽。”业内专家预计未来十年,将广泛运用于智能交通、环境保护、公共安全、智能消防、工业监测、老人护理等多个领域。近期来看,值得期待就是智能电网、智能家居、智能交通、智能医疗等。
到目前为止,物联网发展已具备了一定的产业基础,蕴含着信息产业发展的新机遇。据美国权威咨询机构forrester预测,到2020年世界上物物互联的业务,跟人与人通信的业务相比,将达到30:1。因此,物联网被称为下一个万亿级的通信业务,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据赛迪顾问研究显示,2010年中国物联网产业市场规模将达到2000亿元,到2015年整体市场规模将达到7500亿元,将给通信业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2、产业机会
物联网时代,海量数据传输和处理需求对传输网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将促使运营商对现有网络进行扩容和升级,这将给通信设备制造商提供难得的发展机遇。另外,从产业链角度来看,还将给通信芯片、RFID/传感器产业、系统集成、电信运营商等带来巨大的产业机会。从受益时间的角度来看,物联网的发展首先受益的是RFID和传感器厂商,接着是系统集成商,最后是物联网运营商。这是因为:第一、RFID和传感器需求量最为广泛,且厂商目前最了解客户需求;第二、物联网涉及众多技术和行业,系统集成需求巨大,且系统集成商有可能掌控上游供应商;第三、随着物联网的发展,物联网的应用将从行业垂直应用向横向扩展,对海量数据处理和信息管理需求将随之提高,同时也将凸显物联网运营商在产业链的重要地位。但从增长空间的角度看,增长最大的是物联网运营商,其次是系统集成商,最小的是RFID和传感器供应商。这是因为:第一、未来物联网具有海量信息的处理和管理需求、个性化的数据分析要求的特点,必将催生物联网运营商的需求量,且未来很可能形成寡头垄断的格局;第二、系统集成的需求将远高于目前电信网和互联网的需求;第三、RFID和传感器厂商由于核心技术掌握度较低,很可能形成完全竞争的格局。
四、结论
综上所述,虽然目前我国物联网产业尚处于初创阶段,标准、技术、商业模式以及配套政策等还远没有成熟,但应用前景非常广阔,未来将成为我国新型战略产业,将给信息产业及通信产业带来众多机遇和挑战。物联网时代,海量数据传输和处理需求对传输网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势必将促使运营商对网络扩容升级。网络的扩容升级将带动光纤光缆技术、接入以及骨干传输的发展,同时还将促进3G、4G以及其他无线技术的应用,为通信设备商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此外,物联网还将给通信芯片、RFID/传感器产业、系统集成等带来巨大的产业机会。
国外物联网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据统计,物联网现阶段的主要形式M2M在2009年全球运营商的业务收入约为15亿美元。而从全球市场的数据分析,预计到2010年M2M市场规模将达到2234亿美元。美国市场研究公司Forrester预测,到2020年,世界上“物物互连”的业务,跟人与人通信的业务相比,将达到30比1,仅仅是在智能电网和机场防入侵系统方面的市场就有上千亿美元。因此“物联网”被称为是下一个万亿美元级的信息技术产业。
1.产业现状
目前国际物联网产业的发展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各国齐头并进,相继推出区域战略规划
当前,世界各国的物联网基本都处于技术研究与试验阶段:美、日、韩、欧盟等都正投入巨资深入研究探索物联网,并启动了以物联网为基础的“智慧地球”、“U-Japan”、“U-Korea”、“物联网行动计划”等国家性区域战略规划。
2009年1月,在美国总统奥巴马与美国工商领袖的“圆桌会议”上,IBM公司CEO提出“智慧地球”的概念,即把传感器放到电网、铁路、桥梁和公路等物体中,能量极其强大的计算机群,能够对整个网络内部人员和物体实施管理和控制。这样,人类可以更加精确地利用动态实施的方式管理生产活动和生活方式,达到“智慧”状态。
2009年5月7、8日,欧洲各国的官员、企业领袖和科学家在布鲁塞尔就物联网进行专题讨论,并作为振兴欧洲经济的思路。欧盟委员会信息社会与媒体中心主任鲁道夫·施特曼迈尔说:“物联网及其技术是我们的未来”。2009年6月欧盟发布了新时期下物联网的行动计划。
日本和韩国分别提出了“U-Japan”“U-Korea”的计划和构想。“U”来自拉丁文“Ubiquitous”意为“无所不在”。日本将物联网列为国家重点战略之一;韩国出台了《基于IP的传感器网基础设施构建基本规划》,将物联网确定为新增长动力。
(2)基础性关键技术RFID,成为市场最为关注技术
2008年全球RFID市场规模已从2007年的49.3亿美元上升到52.9亿美元,这个数字覆盖了RFID市场的方方面面,包括标签、阅读器、其他基础设施、软件和服务等。RFID卡和卡相关基础设施将占市场的57.3%,达30.3亿美元。来自金融、安防行业的应用将推动RFID卡类市场的增长。2010年以来,由于经济形势的好转和物联网产业发展等利好因素推动,全球RFID市场也持续升温,并呈现持续上升趋势,预计2012年,市场规模将达到200多亿美元。与此同时,RFID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多,人们对RFID产业发展的期待也越来越高。目前RFID技术正处于迅速成熟的时期,许多国家都将RFID作为一项重要产业予以积极推动。
(3)各组织纷纷研究制定相关技术标准,竞争日益激烈
ISO/IEC(国际标准化组织及国际电工委员会)在传感器网络、ITU-T(国际电信联盟远程通信标准化组)在泛在网络、ETSI(欧洲电信标准化协会)在物联网、IEEE(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在近距离无线、IETF(互联网工程任务组)在IPv6(下一版本的互联网协议)的应用、3GPP(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在M2M(机器与机器)等方面纷纷启动了相关标准研究工作,竞争日益激烈。
2.发展趋势
在当前物联网发展进程中,技术趋势呈现出融合化、嵌入化、可信化和智能化的特征,管理应用趋势呈现出标准化、服务化、开放化和工程化的特征。
(1)应用大规模普及,即将成为下一个万亿级产业
物联网产业具有产业链长、涉及多个产业群的特点,其应用范围几乎覆盖了各行各业,在其发展的同时还将带动传感器、微电子、视频识别等一系列产业的同步发展,带来巨大的产业集群生产效益。6月22日在上海开幕的2010中国国际物联网大会指出,物联网将成为全球信息通信行业的万亿美元级新兴产业。到2020年之前,全球接入物联网的终端将达到500亿个。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地球”,而今随着技术的发展,这句豪言完全可以与时俱进地改为“给我一个物联网我可以感知地球”。
(2)欧美市场将引领全球RFID产业发展
2010年以来,随着经济形势的好转和物联网产业发展等利好因素推动,全球RFID市场也持续升温,并呈现持续上升趋势,预计2012年,市场规模将达到212亿美元。其中,欧美市场领先全球,是当前主要的区域市场。
从垂直市场发展来看:飞利浦、西门子等半导体厂商基本垄断了RFID芯片市场;IBM、HP、微软等国际巨头抢占了RFID中间件、系统集成研究的有利位置;Alien、Intermec、Symbol等公司则提供RFID标签、读写器等产品及设备。
从技术标准制定来看:目前,国际上基本形成了RFID五大标准组织,分别代表了国际上不同团体或者国家的利益。
从具体应用推广来看:欧美地区技术应用较成熟。美国的RFID应用已经从军事应用为主,向交通、车辆管理、身份识别和仓储管理等领域延伸;欧洲地区德国、英国、法国和荷兰等RFID产业发展领先国家在交通、身份识别、物资跟踪等领域也有了比较广泛的应用。
国内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
1.总体情况
我国在物联网领域的布局较早,中科院10年前就启动了传感网研究,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科研单位,目前正加紧研发“物联网”技术。2009年10月,中国研发出首颗物联网核心芯片---“唐芯一号”。2009年11月7日,总投资超过2.76亿元的11个物联网项目在无锡成功签约,项目研发领域覆盖传感网智能技术研发、传感网络应用研究、传感网络系统集成等物联网产业多个前沿领域。2010年工信部和发改委出台了系列政策支持物联网产业化发展,到2020年之前我国已经规划了3.86万亿元的资金用于物联网产业化的发展。
在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863”计划的支持下,国内新一代宽带无线通信、高性能计算与大规模并行处理技术、光子和微电子器件与集成系统技术、传感网技术、物联网体系架构及其演进技术等研究与开发取得重大进展,先后建立了传感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传感器网络实验室和传感器产业基地等一批专业研究机构和产业化基地,开展了一批具有示范意义的重大应用项目。目前,北京、上海、江苏、浙江、无锡和深圳等地都在开展物联网发展战略研究,制定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出台扶持产业发展的相关优惠政策。从全国来看,物联网产业正在逐步成为各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领域。
2.发展优势
(1)技术优势
在物联网这个全新产业中,我国的技术研发水平处于世界前列,具有重大的影响力。中科院早在1999年就启动了传感网研究,该院组成了2000多人的团队,先后投入数亿元,在无线智能传感器网络通信技术、微型传感器、传感器终端机和移动基站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目前已拥有从材料、技术、器件和系统到网络的完整产业链。在世界物联网领域,中国与德国、美国、韩国一起,成为国际标准制定的主导国之一,其影响力举足轻重。
此外,我国还在通信、网络等领域申请了大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专利。这些技术方面的积累,为我国物联网技术在未来取得长足地发展奠定了坚实的软实力基础。
(2)政策优势
我国政府对物联网发展的重视程度是有目共睹的。2006年我国制订了信息化发展战略,2007年十七大提出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的构想,2009年“感知中国”的新兴命题又迅速地进入了国家政策的议事日程,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正式将“加快物联网的研发应用”纳入重点产业振兴计划,一些城市和地区也相继提出了物联网发展的规划和设想。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短短几年内,物联网在我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已经由一个单纯的科学术语变成了活生生的产业现实。2009年9月,我国传感网标准工作组成立,随后又在上海的浦东国际机场和世博园区建造了世界上最大的物联网技术系统。此外,在北京、无锡和杭州等城市,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也有一大批科学家和专业人士从事中国物联网的研究和开发。可以说,国家宏观政策的支持与引导是我国物联网发展不可或缺的政策优势。
(3)市场优势
中国近年来互联网产业迅速发展,网民数量全球第一,在未来物联网产业发展中具备良好基础。物联网将所有物品连接到互联网,达到远程控制的目的,实现人和物或物和物之间的信息交换。当前物联网行业的应用需求和领域非常广泛,潜在市场规模巨大。物联网产业在发展的同时还将带动传感器、微电子、视频识别系统一系列产业的同步发展,带来巨大的产业集群效益
3.瓶颈
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喜忧参半。物联网行业应用需求广泛,潜在市场规模巨大,政府各部门对发展物联网产业态度积极,是产业发展的“喜”;但“忧”的一面则主要表现在物联网产业发展初期阶段,存在诸多产业发展约束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统筹规划
虽然我国各地政府机构正在积极地开展物联网相关产业发展工作,成立了有关园区、产业联盟,但是全国范围内尚未进行统筹规划,各部门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的分割情况较为普遍,缺乏顶层设计,资源共享不足,加上规划意识与协调机制的薄弱,凸现出难以形成产业规划、研究成本过高、资源利用率过低、无序重复建设现象严重的态势。
(2)核心技术缺位
纵观我国物联网的技术创新,相当一部分是在原有信息化技术基础上的深化和发展,通过增加新功能,使之具备物联网特性。但这并不是从无到有的原生态创新,所以也很难形成核心技术,导致大量采用国外技术,在专利方面受制于人,在信息安全方面没有保障,更导致物联网数据采集环节的传感器、电子标签的成本过高拖累整个物联网行业的发展。
(3)规模化应用不足,产业链不完善 我国物联网发展虽然有了一些基础应用,但目前国内“以物为互联”的应用需求还是低层次的。所以,难以激发产业链各环节的参与和投入的热情,规模化行业应用的不足成为制约物联网产业的形成、核心关键技术的突破和标准化的重大瓶颈。另外,目前我国物联网产业下游的通信运营商(三大运营商)和中游的系统设备商都已是世界级水平,但是其他环节相对欠缺,初期成本居高不下,产业链的不完善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物联网产业健康有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