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共)
浅谈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摘要: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语文课程标准》所强调的重要目标之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既可让学生体会到文章的音韵之妙、意境之美, 又可促进学生有效地内化语言。这对于推进课改, 深化语文教学改革是十分有益的。所以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亟待探讨的关键问题。
关键字: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朗读水平;小学生;
“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语文学习者必须要能心悟其情, 并能以声传情。新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那么, 语文教学既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教会他们掌握这个工具, 更要重视其所负载的深厚的文化内涵,也就是语文课程的人文性特点。所以,语文教学, 语言应当是本体, 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是核心, 离开了语言这个本体, 去挖掘文本所负载的思想内容、美学意境等方面,那是舍本逐末。而引导学生感悟语言, 品味语言, 培养语感, 才是当前语文课的根本, 而朗读又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方法。
当前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二三学段中对朗读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由此可见,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得紧紧围绕着这句话。本文就是以此为切入点,谈谈如何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一、朗读首在“实”
朗读的首要要求就是学生能够正确无误地朗读课文。在这方面,教师可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共性要求。这就要求在朗读教学中要明确正确朗读课文的要求:
(一)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
首先,就当前的小学教育状况,大城市的小学教学已经基本普及了普通话教 1
学,可在一些偏远的山区,还是有部分教师用方言给孩子们上课的现象出现。这就需要教师以身作则,用普通话进行教学;其次,在学生朗读的时候,要鼓励学生大声地读,这样,有利于学生打开口腔,更容易纠正他的发音;最后,要求学生读的时候不要急,一个一个字地读好,要吐字清楚,不能含在喉咙。
(二)读准字音, 做到语音正确
正音的问题是朗读教学的重中之重,也是基础,在朗读时, 如果语音不规范、不纯正, 口齿不清楚, 不利索,往往会发生音变, 或者变成另外的词,或者变成模糊不清难以理解的词,若是要读“南瓜”,但是学生n、l不分,就会读成“lán guā”,那么听众就会产生异议, 将词语理解错。所以教师在教学中需要特别注意:
1、方言与普通话的区别。方言和普通话会有相似之处,有些当地方言与普通话属于基本音一样,但语调不同,这类字教师在教学中要特别留意,适时纠正学生朗读过程中所犯的错误。
2、轻声。在朗读教学时要经常加以辨析和指导, 使学生逐步掌握这些字的读音规律。如小学阶段会出现的“衣服”、“玻璃”、“玫瑰”等这些轻声词语就要要求学生读准。
3、儿化音。这也是指导学生朗读关键的一步,儿化音的读法就需要教师时时训练,让学生知道儿化音读音的规律,小学阶段常出现的就有“哪儿nǎr”“大伙儿dàhuǒr”“泪珠儿lèizhūr”等,把儿化音读准会让朗读更好听。
4、多音字。多音字的读音就要求学生要看词语的组合,来辨别它的正确读音,这方面教师可在课文讲解中加强,使学生知道这些字在不同组词下的不同读音。
(三)语句完整,句读清楚
语句完整就要求不读破句,不丢字、不倒字、不添字。这个方面就需要教师在培养学生朗读习惯和聆听学生朗读的时候要有耐心,一旦发现学生有丢字、倒字、添字的想象一定要及时纠正,让学生养成朗读时保证文章语句完整的习惯。
另一方面,字音正确、句读清楚是再现作品的基础。句读表达不清楚, 朗读也就很难正确再现作品内容,甚至还会颠倒原来作品的意思。这也就要求教师必须在朗读前先要让学生理解课文,不能在该停的地方不停,不该停的地方却停。
朗读的“实”就要求教师在平时多下功夫,时时训练,日积月累,让学生的朗读达到“实”的要求只是时间长短的问题。
二、朗读次在“畅 ”
当学生能够准确地朗读课文的时候,第二梯度的要求也就是流畅地朗读课文。
(一)避免几个朗读误区
1、有口无心地读
这种朗读缺乏目的性,不切合实际。教师在要求学生朗读的时候,一定要用任务型的教学,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这样才会有效果。
2、只求速度,不求质量地读
这在教师要求学生朗读的时候就在跟学生说清楚,是又流利又准确地朗读,不是只求速度而不求质量,这是学生朗读中经常出现的一个现象。
3、只求形式,不求实效地读
这是部分老师没有深入理解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所造成的,课堂上盲目要求读的形式多样化,在一节课中齐读、指名读、默读、轻声读都一一顾及, 却不管是否有这个必要,朗读的形式设计一定要因课文不同而设计。
(二)变换朗读形式,激发兴趣
1、集体齐读。这是一种全员参与的朗读形式,虽有营造声势、烘托气氛之妙用, 但也是“滥竿充数” 和产生唱读的温床。所以次数不能过多,过多会降低学生的朗读兴趣。
2、分组读。可全班分为几个大组,进行分组接读。
3、分角色朗读。在孩子的眼中,一切都是有生命的,他们特别愿意走进文中的童话世界,让孩子扮演文中的角色读文是他们很喜欢的一种朗读形式,教师可根据不同的课文作一些简单的道具,激发学生兴趣。
4、竞赛式朗读。小学生都喜欢竞赛,而且很有好胜的心理,利用竞赛式朗读可以激发他们的参与度,可以组与组之间,也可以个人同个人之间比赛。
5、表演式朗读。一种是分角色表演式朗读,如《狼和小羊》这类有鲜明人物性格的文章就可用这种形式。另一种是动作式表演朗读,如《小兵张嘎夺枪记》这类动作型描写的文章就可用这种形式。
6、配乐朗读。这种朗读主要是通过合适的音乐来渲染气氛,以情感情。像《桂林水平》这类写景的优美文章就适合配乐朗读,更能感染学生投入到当中。
以上的这些朗读形式,教师可以根据自己不用的文章需要科学合理地选择好每一环节读的形式, 让它们各尽所能,以优化朗读教学。不用形式的朗读其目的都是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方式来达到同样的目的——流利地朗读课文!
三、朗读贵在“情”
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地朗读”称之为“美读”,“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 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务期尽情地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 美读得其法, 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 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美读如赋予作品以生命, 以美读通情, 以美读传情, 以美读激情, 激发学生产生丰富的情感体验,从而看到作者的神思匠心及文章的要义, 与作者感情共鸣, 心灵相通, 将那种不可言传的情感“言”出来。这才是朗读教学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个方法指导地把握一个过程,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理解文章、把握基调——以声传情、再现文章。
(一)教师在教学中渗透一定的朗读技巧
朗读之所以会那么美就是因为文字的组合发音会给人一种抑扬顿挫之美。在教学中,多让学生感知语言,教师多引导学生,文章中哪些地方该停顿(/)、升调(↑)、降调(↓)、快速(→)、慢速(„)、重音(▲)、轻音(△)等。
(二)理解文章、把握基调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是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也就是古人所说的“书读三百遍,其义自现”,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把握整篇课文的基调来进行朗读。
1、引导学生同文本对话,同作者对话
这方面也需要教师在分析课文的时候,分析课文所蕴含的是什么感情,作者想要传达的又是什么感情。如:《一只贝》蕴含的就是作者对这只可怜又可敬的贝的敬佩之情,学生只有自己把自己融入其中,敬佩这只贝,才会用声音传达出敬佩之情。
2、引导学生进入角色进行想象
学生对于有些感情的理解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如《枫桥夜泊》这首诗,体会
作者独自一人漂泊在外,夜晚面对江边的枫树和渔船上的灯火,他在想什么呢?把自己融入其中,面对同样宁静的江面。静静体会,再加上老师的引导,让学生想像、体会,只有学生体会了,学生才会读出感情,读出作者当时的惆怅。
(三)以声传情、再现文章
朗读训练不但要读出文本固有的轻重缓急,把握朗读基调,复活形象,引导学生读进去,还要根据文中的语句细细的品味意蕴,全身心地投入!与作者诚恳地交流,贴近读物所反映的生活,产生情感的共鸣和感悟的沟通,喜则笑、哀则哭、羞则面红耳赤、惧则手足颤抖、将文中的情感读出来,让书声带出情感。情感如山中清泉静静地流淌,同时,朗读又是情、文、声三者不断碰撞,发现和融合的过程,需要学生不断探寻,发现和调整,体会作者写作时的精神状态。悟得作者表现在文中的神气,唤起与节奏相伴的情绪,用最合适的声音形态淋漓尽致地表现文中的情感,如李白的《静夜思》读的初始,一般会以五言诗的相对固定的节奏来处理停顿“低头/思/故乡”,但反复朗读感悟,读成“低头/思/故/乡”,更能表现思乡情深无处诉说的情感!
朗读水平的提高在一个有梯度性的特点,在第一梯度的时候,是要求学生必须共性地掌握,读“准”,读“实”,可是最后一个梯度却是个性的张扬,每个学生对一篇文章的感受都不尽相同,这就要求教师不可用统一的朗读停顿、重轻音的方式去规定学生的朗读。让学生自己去反复诵读,读出自己内心的情感!
第二篇: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在教学中提高学生朗读水平
浅谈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摘要:朗读,就是声音响亮地读,就是把无声的书面语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它是阅读的一种重要方法,也是一项重要技能,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对于全面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根据当前《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朗读教学提出的明确要求,即“ 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由此可见,要想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得紧紧围绕着这句话来开展我们的教学活动。关键字: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朗读水平;小学生;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此,在语文教学中, 应当以语言为本体, 尤其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大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力度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中之重, 而朗读是引导学生感悟语言, 品味语言, 培养语感的得力方法。而且,充分利用朗读这个教学手段,有目的地、合理地、有重点地加强朗读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快地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更准确地理解作者的感情。那么,如何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呢?本文以此为切入点,浅谈几点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朗读水平的方法。
根据当前《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朗读教学提出的明确要求,即“ 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由此可见,要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得紧紧围绕着这句话来开展我们的教学活动。故此,在教学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求教师用普通话朗读以作示范
从当前小学教育状况来看,大多城市教学已基本普及了普通话教学,可在一些偏远的山区,还是存在部分教师用方言或者不太标准的普通话给孩子们上课的现象。这就需要教师以身作则,用标准的普通话进行教学,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教师应做示范朗读,给学生一个参照朗读的例子。当然,教师的示范朗读一定要读准字音, 做到语音正确,语句完整,句读清楚,融情于声,把书面语言变为口头语言,创设富有感染力的语感氛围,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有些老师可能忽视了这一点,但请记住:在学生的心目中,特别是小学生的心里,教师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为此,在朗读教学中,教师首先就要做好示范。
二、教师能够用不同层次的评价性语言去指导朗读
教师范读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临摹老师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所以,朗读训练中就要鼓励学生大声地读出来,教师再有针对性地用不同层次的评价性语言去指导朗读。
比如《云雀的心愿》中的一句话“一阵狂风刮过,地上的黄沙漫天飞舞,迷得他们睁不开眼。”曾有老师做这样朗读指导——师:谁来读一读这句话啊? 生:一阵狂风刮过,地上的黄沙漫天飞舞,迷得他们睁不开眼。师:我从他的朗读中感受到了风刮起来了,但还不够大,谁再来读一读? 生:一阵狂风刮过,地上的黄沙漫天飞舞,迷得他们睁不开眼。师:风真大,但还没有让我们睁不开眼,谁再来读一读?生:一阵狂风刮过,地上的黄沙漫天飞舞,迷得他们睁不开眼。师:听了他的朗读,我仿佛走近了沙漠,板书“近”,谁能通过自己的朗读让我们走进沙漠呢?生:一阵狂风刮过,地上的黄沙漫天飞舞,迷得他们睁不开眼。师:我仿佛看到了黄沙“漫天飞舞”,我们的眼睛已睁不开了。
别林斯基曾说:“阅读时,你到处感觉到他的存在,但却看不见他本人,你读到他的语言,却听不到他的声音,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补足这个缺点。”显然,这样有层次的评价性语言更能帮助学生凭借想象走进作品所描述的那个看得见、摸得着,能闻其味、听其言、辨其色的活生生的具体形象的世界;这样层层深入、循序渐进的引导朗读的方法,不仅使学生读正确了,读流利了,还读出了应有的感情基调,体会到了课文所要传达的意境;这样的引导朗读方法还能让学生自己悟出朗读的格调,掌控住朗读时应携带的恰当情感,从而不断地在自我意识下提高朗读水平。
三、改变朗读形式以激发学生兴趣
朗读的形式多种多样,有集体齐读、分组读、分角色朗读、表演式朗读、配乐朗读等,形式虽多样化,但朗读形式设计定要根据不同的课文做不同设计,这样才能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既能达到教学目标又能极大地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如诗歌类课堂教学,宜采取集体齐读的形式,这是一种全员参与的朗读形式,有营造声势、烘托气氛之妙用, 但在读长篇幅文章时也是“滥竿充数” 和产生唱读的温床。所以次数不能过多,过多会降低学生的朗读兴趣;寓言童话类的文章,最好采用分角色朗读的形式,因为在孩子的眼中,一切都是有生命的,他们特别愿意走进文中的童话世界,让孩子扮演文中的角色来朗读课文是他们很喜欢的一种朗读形式,教师还可根据不同的课文作一些简单的道具,以激发学生兴趣;写景和抒情类的文章,配乐朗读效果更佳。这种朗读主要是通过合适的音乐来渲染气氛,让学生在聆听音乐的同时设身其中,以声传情,自然而然地加深理解,感悟主旨,同时也加深其朗读的兴趣。
以上的这些朗读形式,教师可以根据自己不同的文章需要科学合理地选择好每一环节读的形式, 让它们各尽所能,以优化朗读教学。不同形式的朗读其目的都是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方式来达到同样的目的——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总而言之,为了提高小学生朗读水平,语文课堂教学中,首先,教师应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前提下,以身作则,努力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做好朗读的示范并成为朗读的样板。其次,用不同层次的评价性语言来循序渐进地指导朗读,亦是提高学生朗读水平的有效途径。最后,正确地选择适宜课文的朗读形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第三篇:如何提高小学生语文朗读水平
论文它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下面是关于如何提高小学生语文朗读水平的内容,欢迎阅读!
【摘 要】朗读有助于培养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学生的朗读水平高不高,很大程上取决于教师的朗读水平,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时间;兴趣;技巧
在《语文课程标准》的阶段目标中,总目标之中要求阅读教学要注意“有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各学段的阅读目标中都对朗读作出了明确的规定:“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训练,学生可以从篇章中领会内容、体验情感、陶冶情操;能起到以读代讲、以读促思的特殊功效。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训练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那么,怎样才能行之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提高朗读水平呢?
一、保证朗读时间
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提高学生理解、积累、运用语言的能力。只有让学生有较多的时间与文本打交道,从中获取信息,才能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理解、积累运用能力。语文课上,教师应把读书的时间还给学生!有的语文课上,学生朗读的时间却不到5分钟,在课堂中对朗读教学轻描淡写,一带而过,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个过渡环节。要真正让学生会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就必须要把更多的时间挤出来,让学生“多读”。可是,时间哪儿挤呢?课堂上就要精心设计问题,让繁琐冗长的“讲讲、问问、答答”让位给朗读。去掉那些繁琐的分析,努力地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不读破句,特别是自学性朗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只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除课堂教学注重朗读外,还可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读书活动。
二、培养朗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愿意读,喜欢读,对朗读产生浓厚的兴趣,是朗读教学的第一要务。在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多种方法,充分利用小学生好动、好胜、好奇心强等心理特点,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首先,情绪具有感染力。因此我们可以渲染课堂气氛,创设浓厚的情景,创设朗读情境的方式有很多:教师有效地范读,多媒体的使用,背景音乐的播放等。让学生在此特定环境中,变作品中的“此情此景”为“我情我景”,进入朗读的最佳境界。
可以利用电教手段创设情景交融的氛围。这样,学生朗读时才能感情投入,真正感悟到语言美、意境美。如在教学《草原》时,在讲到草原的景色时,我根据电教投影片,引导学生边欣赏草原美丽的画面边动情地朗读,让学生在视觉、听觉的记忆中感悟到了语言之美。还可以配一些音乐朗读,选择与课文意境相吻合的音乐,它能唤起学生的想象,在音乐特有的旋律和节奏下进入情境,自然而然地读出“味道”来。这样,通过画面的观察想象,老师适当地点拨、范读,学生一定能入情入境,让学生品味语言文字的美,激发起他们强烈的朗读欲望。
其次,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性格特点来看,小学生最富于表演欲望,让学生投入于此。通过丰富的语调,形象逼真的表演,再现课文情境,增进理解,加深印象。因此,表演读是激发学生朗读兴趣的一种好方法。
三、掌握朗读技巧
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不是一种简简单单的见字发声的过程,而是一创造性的活动,要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因此,进行朗读训练时还要教给学生一定的朗读方法技巧。
小学生有很强的向师性,模仿能力极强。教师真情流露,学生才能受到真正的熏陶和感染。小学阶段的学生,对朗读的技巧掌握还不够,教师在课堂上声情并茂的范读,可以使学生很快就能在模仿中感悟如何断句,如何停顿,以及语气的变化。教师该范读时要范读,且不可简单使用录音代替,失去范读的直观作用。一般情况下,对于描写突然发生变化、着急、遇到危险,心情激动的句子,读的时候语速要加快,急促些;表现高兴、喜悦、赞美的句子,读时音调略高,声音响亮;对于描写优美景色的句子要读得语气舒缓、柔和一些;而表示悲痛,沮丧,伤心的语句可读得低沉、缓慢一些;把最能体现句子意思的词语读得重一些。具体每段话,每一句怎么读,应结合文章内容和表达的思想感情去把握。如在教《我坐上了飞船》范读:“啊!我看见了中国,有长江,有黄河,还有万里长城。”读出作者在太空中看到中国的喜悦、激动的心情。如《飞夺泸定桥》中有一段话:“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传来了团长和政委的喊声:“同志们!为了党的事业,为了最后的胜利,冲呀!”这段话中,“千钧一发”四个字要停一停,反映出紧张的场面。“时刻”后面稍加停顿,以产生悬念的效果。“同志们”三个字要紧而相连,坚决有力,以显示必胜的信心。在“业”和“为”,“利”和“冲”之间,虽有标点,但因为紧连而缩短了停顿的时间。这样就会造成一往直前的气势和较好的动作感,比起一步一停要好得多。
朗读有助于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感悟,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朗读能力的形成,朗读技巧的掌握和运用,必须经过长期的实践,不断地反复训练才能提升。所以,语文教师要有耐心、恒心,采取科学有效的训练方法和途径,逐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1]语文新课程标准[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冯倩.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的指导[J].教育,2016(11):00160-00160.
第四篇:在朗读中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在朗读中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柞水中学陈忠章
朗读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一环,是学习语言的重要方式,它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思想内容,而且能体会到语言的意味。当前,在实践和推进新课标的新形势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切实有效的朗读指导,培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已成为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近几年来,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我在语文教学中就如何培养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这一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下面谈谈我在指导学生朗读方面的一些做法。
1、扣响情感和弦,进行“心灵诵读”
“心灵诵读”就是边读边体会句子的意思和作者的情感表达,然后用合适的情绪把它读出来。这样的朗读,不是简单地一读了之,而是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通过诵读使学生与文本发生深层次的对话。它是一种理解文本的方式,也是一种表现与传达理解的方式,是师生与文本的情感“交融”,体现以朗读为主线,感悟为核心的阅读方向。例如《再别康桥》一诗中有这样一节:“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如何让学生读出这一节的情感并领悟意境,我设计了下面三个问题:①、分号前用了什么修辞?②、“清泉”怎么成了“天上虹”?③、“揉碎”和“沉淀”的关系怎样?“彩虹似的梦”是怎样的梦?为了理解上述问题,我引导反复朗读,在朗读中理解含义、读出情感、领悟意境。
诱发情感体验进行心灵诵读,是一种方法的获得,是与文本共鸣的奏响,是一朵盛开在课堂上最美的花。
2、创设情景语言,启发多元化赏读。
一般说,在作品形象性语言描绘的地方,在触动学生情感,产生情绪态度的地方,在语言内涵丰富的地方,应是引导学生多元化赏读的“路径”,也是学生与文本之间进行对话的连接点。例如,在教学《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时,教师这样引导:“假如在一个大雪的清晨,你被关在一间阴暗的房屋里,透过狭小的窗户,看到洁白的新雪,你的心情怎样?” 教师通过创设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进行多元化赏读,使朗读变得美好起来。不仅学生赏读的热情一次又一次被激发,而且很易解读诗歌。
3、抓住重点词语,诱导理解悟读。
读书时,如果学生先能理解词语的意思,进而将词语融汇到句子里,自然就能读出作者蕴含于字里行间的那份情,那份美。在教学《雨巷》一诗时,我就引导学生抓住“姑娘”这一意象,进行反复朗读,从而很轻松地欣赏了诗歌。抓住重点词语进行悟读,其实就是通过对词语的理解,抓住了整个句子的情感基调,使品读水到渠成。
朗读,虽不是课堂的唯一,但它是本,是源。无论怎样指导朗读,其根本目的在于使学生感悟课文主旨,品味文章情感,练就读书本领,最终在读中积累,悟情、得法,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以提升。
第五篇: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朗读能力六谈
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朗读能力六谈
(平舆县第三初级中学 河南平舆 463400)
【摘 要】我国语文教育家蒋中仁先生说:“就语文朗读最重要。”“不朗读,不出声朗读,光靠看,光靠浏览是学不好语文的。”因此,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极其重要的一环。
【关键词】语文教学;朗读;能力
通过朗读,能生动地再现文章的思想内容,能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提高普通话语音水平和口头表达能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下面就“如何提高学生的朗读素质”谈谈本人的点滴体会。
1.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具体教学中,往往存在着朗读指导的机械匮乏,朗读教学指导方法单调、机械、生硬等问题。比如在课堂上,教师在分析、理解之余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部分”,或“把某某的语气读出来”,诸如此类隔靴搔痒的做法,必然导致“无病呻吟”的窘相,自然也无法将朗读与感悟熔为一体。有时,教师虽有指导却不得要领,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只重表面的技巧,不重语言环境中的内涵。在具体指导过程中,教师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把某一个字,某一个词,读得重些或轻些,把某个句子读得快些或慢些,忽略了朗读表情达意的要义。所以许多学生一遇到感情比较强烈的句子,就认为该读重些,而不知道有时重音轻读,表达的感情更强烈。面对这些问题,我们不禁想到:什么样的朗读才算到位了?叶圣陶先生有句话说得经典,他说:“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换句话说,就是要努力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让学生领会作者在写作时的内心感受或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认识到,朗读是一种能力,形成这种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是摆在语文教师面前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充分调动各种因素,不断进行改革试验,把文章情,师生情合二为一,产生情感的共鸣,还要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和技巧,才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2.规范朗读要求,让学生读有基础 在指导朗读时,首先要求学生必须做到:一是朗读认真,全神贯注,发音准确,吐字清楚,声音响亮,不读错字,不漏字,不添字,不唱读;二是朗读时,语速一般按说话的速度,不结结巴巴,不重复,不顿读;三是要读出不同的语调,读出词语之间、句子之间、段落之间的停顿并注意轻重缓急;四是感情要真挚,自然贴切。这样,在学生有了一定的朗读基础之后,效果就能达到。如学习《珍贵的教科书》这篇文章,全文以教科书为线索,以“珍贵”为核心展开故事情节,在学生深刻领会文章里人物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感受到书来之不易,是用生命换来的,它寄托着先烈们的期望。由书之“珍贵”所激发的“情”之珍贵进行朗读,让学生也像文中的“我”一样置身于这种意境之中,仿佛看到了“飞机、炸弹、书、鲜血……”的景象,这样就收到了特别的朗读效果。
3.训练朗读技巧,让学生读有所得 朗读要反复朗读,熟能生巧。“玉不琢不成器”不去雕琢,不敢雕琢,怎能达到善于雕琢呢?只有到炉火纯青的阶段,才可望“大巧若拙”,“不工者,工之极也”的高超水平的出现。所以,通过读中练读,技巧自在其中,收获也在其中。例如第五册中《富饶的西沙群岛》这篇精彩课文,不但布局谋篇严谨,而且遗词造句准确、生动、形象,特别是描写西沙群岛的美丽景色更是文质兼优。我在教学中,是这样训练朗读技巧的。首先让学生用通读的方式深刻理解课文内容,再指导学生对朗读段落做上记号,紧接着我指导学生要带着欣赏、赞美的心情朗读:“西沙群岛一带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有深蓝,淡青的,绿的,浅绿的,杏黄的”。在这些词语下面打上重音号进行朗读,使学生更能感受到海面的瑰丽风光。我把这朗读的技巧向学生讲清楚,在示范朗读后指导学生按要求朗读,让学生有深刻的体会。这样,学生不但在朗读课文时逐渐掌握句段的深刻含义,积累了优美词句,而且他们的朗读技巧也在“读”的训练中自然得到了提高和形成。
4.创造愉悦氛围,让学生读有兴趣 要让学生善读乐练,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就是培养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一个最积极、最活跃的心理因素。学生对学习本身产生了兴趣,就会自觉地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和探索。如教学《小摄影师》这篇课文,作者为了较好地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抓住了对话的描写,语言亲切、朴实,充分表现了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关怀和保护。因此,在教学中我抓住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让学生练习如何把高尔基对小男孩的关切之情,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这样,你读我也读,课堂上洋溢着活跃的气氛,学生怀着愉悦、轻松的心情展开朗读,进而掌握了朗读基本功,增强了朗读兴趣。
5.扩大朗读活动,让学生读有提高 课外,还要经常组织学生进行多形式的朗读训练,既可以为学生创造广阔的朗读环境,又可以促进学生语言思维的发展。如每次举行朗读比赛,让学生自己选择文质兼优、琅琅上口的课文片段或诗歌进行表演,老师做评委,当场亮分奖励。这样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爱读、想读,自觉性在“乐读”中提高,技能在多读中形成,学生的身心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敞开,情感得到了最大程度的释放,个性得到了充分扩张。因此,学生无论在课内、课外都会读得正确、流利、讲得清楚、有条理。
6.合理进行评价,以评促读 朗读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技巧,要想让学生朗读水平不断提高,还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利用巧妙地点评来指导朗读。在朗读过程中,也要适时的让学生评读,学生之间互评,哪儿读得好,哪儿读得差,应该怎么读。评读不仅能提高朗读的质量,也为以后的朗读提供了规律性的朗读方法和技巧。对于那些学生体会得好、读得好、有独到见解的地方,不要吝啬赞扬。巧妙的运用“赞扬”的话语就是一种朗读的指导,是一种更为自然、更为巧妙的引导,让学生在无意中接受学习,效果更佳。
由此可见,加强学生的朗读指导是语文教师不可忽视的常规训练的重要环节之一,是全面提高学生朗读素质的关键之一,如果长期坚持下去,既培养了学生的语言素质,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口头表达能力,遗词造句、布局谋篇的写作能力也在朗读中得到了提高,必将受益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