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在语文课堂中如何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浅谈在语文课堂中如何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摘 要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现结合我的教学??践,针对如何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这一方面谈谈我的见解。
关键词 朗读 朗读能力 小学语文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朗读是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一节好的语文课应该是充满琅琅书声的。
1扫除朗读障碍,帮助学生建立朗读的自信
学生在刚接触一篇新的文章时,先从浅处入手,仅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增字不漏字、读好长句的停顿。强调学生做到放声阅读,读出自信。必要时,教师可进行绘声绘色的范读,学生通过教师的范读体会语感,感知节奏,减少添字漏字和读错字的情况。
2设计多种形式朗读,提高学生对朗读的兴趣
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是注意力难以集中,喜欢新鲜事物。形式单
一、枯燥地一遍遍的朗读难以吸引他们。多形式的朗读训练可以引起学生对朗读的兴趣来。
(1)齐读。齐读的目的主要是让学优生把整个班的朗读氛围带动起来。但为了避免学生滥竽充数,齐读的方式在一节课里不宜过多。
(2)赛读。比赛读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胜心,让学生们爱上朗读。赛读的方式可以是师生比赛、男女同学比赛、小组比赛、个人比赛等。
(3)合作读。对于一些较长的文章,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时,教师可让学生分段分小组或一个接一个地合作读。低学年段的学生也可以把课文的主要内容整合成一篇篇幅较短的文章师生合作读。如,在感知《小猴子下山》时,可设计这样的师生问答读:
师:小猴子走到玉米地里,看见了什么?
生:他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
师:他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非常高兴,决定怎么做?
生:他就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
师:小猴子扛着玉米,又看到了什么?
生:他看见满树的桃子又大又红。
师:小猴子看见桃子又大又红,心里怎么样?
生:非常高兴,非常高兴。
师:他又怎么做?
生:他扔了玉米,去摘桃子。
通过这种把课文变形的师生问答合作读,既提高了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又帮助学生在朗读中初步感知了课文的内容。
(4)分角色演读。小学语文教材里有许多文章都适合分角色朗读的。通过进入角色,学生把自己与文中的人和事融为一体,读出各种人物的喜怒哀乐。如在教学《去年的树》时,让学生分别读大树、鸟儿、树根、大门、小女孩的话。学生揣摩文中人物说话的语气和心情进行表演读,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更好地把文章的感情表现出来。
3创设情景,注重品读合一,升华情感
有些文章短小精悍,感人至深,但由于学生缺乏深刻的情感体验,朗读时难以把握文章情感。这时教师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如在教学《桥》一课时,我先让学生勾画出描写洪水的句子,用多媒体动画刻画出山洪爆发的危急情况。学生在山洪的咆哮中读出洪水的肆虐,情况的危急。再让学生找出描写老汉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配合多媒体动画上老汉像一座山一样稳稳地站在洪水中的形象,再加上沉重的音乐渲染,读出老汉的沉着、镇定、果敢。随着画面的转换,读出荡气回肠的悲壮与赞叹。从入情入境的朗读中,出现在学生眼前的是一位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从而准确地把握了文章的思想感情。
除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情景以外,联系上下文感悟品读重要段落也是有效的创设情景朗读的方法。如在教学《白杨》一课中,品读爸爸介绍白杨的话是文章的重点难点。如果单纯地反复朗读这段话,学生难以深入理解白杨的精神和文段中借物喻人的写法。这就需要先联系上文,谈谈从哪些描写知道白杨的直和生命力强。再品读“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接着,教师再创设情景品读:当风沙狂吼着袭击时,白杨();当雨雪冰冷地落下时,白杨();当干旱煎熬着大地时,白杨()。然后在反复的品读中,让学生思考爸爸的话里除了赞美白杨,还赞美谁?白杨与边疆建设者有什么相似之处?最后再读爸爸说的话。使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升华,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4有效的朗读评价是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重要方法之一
及时进行有效的朗读评价能使学生扬长避短,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朗读水平的评价不能采用“读得好,读得不错”这样笼统的评价语,而应围绕教学目标,采用“读得准确”、“读得流利,声音响亮”、“我们都被你感动了”这一类评价语来评价学生,引导他们明确朗读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
在朗读教学中,除了教师的评价,还可以渗透学生的评价。让学生评价老师的朗读、评价同伴的朗读、评价自己的朗读。学生在多次评价中发表意见:读得好的地方在哪里?哪里读得不好?你能把读得不好的地方重新朗读好吗?这样做能使学生在平等、宽松的气氛中自然而然地认识到自身的不足,掌握了读书的方法,提高了朗读能力。
学生朗读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须在语文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贯穿其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实际情况,采取长时间、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参考文献
[1] 孙德丽.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初探[J].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7(11).
第二篇: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朗读能力六谈
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朗读能力六谈
(平舆县第三初级中学 河南平舆 463400)
【摘 要】我国语文教育家蒋中仁先生说:“就语文朗读最重要。”“不朗读,不出声朗读,光靠看,光靠浏览是学不好语文的。”因此,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极其重要的一环。
【关键词】语文教学;朗读;能力
通过朗读,能生动地再现文章的思想内容,能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提高普通话语音水平和口头表达能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下面就“如何提高学生的朗读素质”谈谈本人的点滴体会。
1.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具体教学中,往往存在着朗读指导的机械匮乏,朗读教学指导方法单调、机械、生硬等问题。比如在课堂上,教师在分析、理解之余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部分”,或“把某某的语气读出来”,诸如此类隔靴搔痒的做法,必然导致“无病呻吟”的窘相,自然也无法将朗读与感悟熔为一体。有时,教师虽有指导却不得要领,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只重表面的技巧,不重语言环境中的内涵。在具体指导过程中,教师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把某一个字,某一个词,读得重些或轻些,把某个句子读得快些或慢些,忽略了朗读表情达意的要义。所以许多学生一遇到感情比较强烈的句子,就认为该读重些,而不知道有时重音轻读,表达的感情更强烈。面对这些问题,我们不禁想到:什么样的朗读才算到位了?叶圣陶先生有句话说得经典,他说:“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换句话说,就是要努力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让学生领会作者在写作时的内心感受或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认识到,朗读是一种能力,形成这种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是摆在语文教师面前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充分调动各种因素,不断进行改革试验,把文章情,师生情合二为一,产生情感的共鸣,还要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和技巧,才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2.规范朗读要求,让学生读有基础 在指导朗读时,首先要求学生必须做到:一是朗读认真,全神贯注,发音准确,吐字清楚,声音响亮,不读错字,不漏字,不添字,不唱读;二是朗读时,语速一般按说话的速度,不结结巴巴,不重复,不顿读;三是要读出不同的语调,读出词语之间、句子之间、段落之间的停顿并注意轻重缓急;四是感情要真挚,自然贴切。这样,在学生有了一定的朗读基础之后,效果就能达到。如学习《珍贵的教科书》这篇文章,全文以教科书为线索,以“珍贵”为核心展开故事情节,在学生深刻领会文章里人物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感受到书来之不易,是用生命换来的,它寄托着先烈们的期望。由书之“珍贵”所激发的“情”之珍贵进行朗读,让学生也像文中的“我”一样置身于这种意境之中,仿佛看到了“飞机、炸弹、书、鲜血……”的景象,这样就收到了特别的朗读效果。
3.训练朗读技巧,让学生读有所得 朗读要反复朗读,熟能生巧。“玉不琢不成器”不去雕琢,不敢雕琢,怎能达到善于雕琢呢?只有到炉火纯青的阶段,才可望“大巧若拙”,“不工者,工之极也”的高超水平的出现。所以,通过读中练读,技巧自在其中,收获也在其中。例如第五册中《富饶的西沙群岛》这篇精彩课文,不但布局谋篇严谨,而且遗词造句准确、生动、形象,特别是描写西沙群岛的美丽景色更是文质兼优。我在教学中,是这样训练朗读技巧的。首先让学生用通读的方式深刻理解课文内容,再指导学生对朗读段落做上记号,紧接着我指导学生要带着欣赏、赞美的心情朗读:“西沙群岛一带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有深蓝,淡青的,绿的,浅绿的,杏黄的”。在这些词语下面打上重音号进行朗读,使学生更能感受到海面的瑰丽风光。我把这朗读的技巧向学生讲清楚,在示范朗读后指导学生按要求朗读,让学生有深刻的体会。这样,学生不但在朗读课文时逐渐掌握句段的深刻含义,积累了优美词句,而且他们的朗读技巧也在“读”的训练中自然得到了提高和形成。
4.创造愉悦氛围,让学生读有兴趣 要让学生善读乐练,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就是培养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一个最积极、最活跃的心理因素。学生对学习本身产生了兴趣,就会自觉地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和探索。如教学《小摄影师》这篇课文,作者为了较好地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抓住了对话的描写,语言亲切、朴实,充分表现了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关怀和保护。因此,在教学中我抓住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让学生练习如何把高尔基对小男孩的关切之情,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这样,你读我也读,课堂上洋溢着活跃的气氛,学生怀着愉悦、轻松的心情展开朗读,进而掌握了朗读基本功,增强了朗读兴趣。
5.扩大朗读活动,让学生读有提高 课外,还要经常组织学生进行多形式的朗读训练,既可以为学生创造广阔的朗读环境,又可以促进学生语言思维的发展。如每次举行朗读比赛,让学生自己选择文质兼优、琅琅上口的课文片段或诗歌进行表演,老师做评委,当场亮分奖励。这样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爱读、想读,自觉性在“乐读”中提高,技能在多读中形成,学生的身心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敞开,情感得到了最大程度的释放,个性得到了充分扩张。因此,学生无论在课内、课外都会读得正确、流利、讲得清楚、有条理。
6.合理进行评价,以评促读 朗读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技巧,要想让学生朗读水平不断提高,还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利用巧妙地点评来指导朗读。在朗读过程中,也要适时的让学生评读,学生之间互评,哪儿读得好,哪儿读得差,应该怎么读。评读不仅能提高朗读的质量,也为以后的朗读提供了规律性的朗读方法和技巧。对于那些学生体会得好、读得好、有独到见解的地方,不要吝啬赞扬。巧妙的运用“赞扬”的话语就是一种朗读的指导,是一种更为自然、更为巧妙的引导,让学生在无意中接受学习,效果更佳。
由此可见,加强学生的朗读指导是语文教师不可忽视的常规训练的重要环节之一,是全面提高学生朗读素质的关键之一,如果长期坚持下去,既培养了学生的语言素质,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口头表达能力,遗词造句、布局谋篇的写作能力也在朗读中得到了提高,必将受益终身。
第三篇:浅谈如何提高四年级学生的朗读能力
浅谈如何提高四年级学生的朗读能力
黔江区黄溪中心小学校 教师:姚淑琴 指导教师:何李现在的班级是我在四年级上学期接过来的。由于种种原因,这个班的朗读情况非常糟糕:照字读音的顿读、破句读、小和尚念经式的唱读、“的”字读得又长又重„„总之要有多难听就有多难听,更糟糕地是他们心里根本没有正确的朗读标准,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读得有多难听,甚至在我声情并茂地范读时,还会有学生笑出声来。这一班的朗读从技巧到习惯都是不合格的。也许有人认为,朗读不用考试,不影响成绩,朗读的好坏无所谓。而我一直认为有感情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帮助学生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提高阅读水平、写作水平。朗读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非常要的地位。现在的语文教材,有一半多的课文要求学生有感情朗读,要注意正确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可见有感情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历来重视有感情地朗读,从一年级,学生刚刚开始接触语言文字的时候,就应该进行这些方面的指导。一年级可塑性强,容易树立习惯,但是现在的班级已经是四年级了,习惯定型,方法定型,一切都成型了,还有什么办法可以纠正他们?他们还有提高的可能性吗?我查阅了一些资料,结合本班的一些情况,做了以下的一些尝试。
一、强化训练,直至习惯成自然。
每天朝读前二十分钟成了朗读课,从开学开始坚持不懈,先是长长的短语,特别是学生读不好的带“的”字短语,如:红红的太阳、白发苍苍的爷爷等,再到长句子,然后到段落,最后到文章。一个星期一个要求,从发音技巧到轻重快慢,一步步地落实。特别长的句子帮他们划出节奏,特别难的段落先欣赏,再范读。方式灵活多变,同桌互读、自己试读。读的内容可以来自于课本,也可以来自于课外,好的、优美的、适合朗读的都摘下来,人手一本,每天早晨集体学习五分钟,自己练十五分钟,直至习惯成自然,心中树立“朗读”的概念,改变以往“金口难口”的现象。
二、举办朗读比赛,提高兴趣。
定期举办诗歌朗诵比赛、课本剧表演比赛来提高学生的兴趣。先扶着走,从主持人语言到每一位学生的朗诵材料都亲自过问,亲自指导,然后让学生回家对着镜子练,再举办像模像样的小型比赛,评出ABC等级,奖励好的,鼓励差的,这样一来可以让学生在准备的过程中培养朗读的兴趣,提高朗读水平;二来由于是全班人人参与的,有利于自己对每个学生的朗读缺陷心中有数,在以后的指导中能够做到因材施教、对症下药。
三.古诗词鉴赏,以熏陶情操。
如果纯粹从技巧指导,缺少内在,还是无法真正读出水平的,这还需要对学生进行心灵、情感的熏陶,再也没有比古诗词更美、更适合进行情感熏陶的文章了。在那一首首优美的古诗词中,学生的心灵、情感都会变得柔和,情操都会变得高尚,在那样的氛围中,适当的朗读指导会起事半功倍作用。一首白居易的《忆江南》,寥寥数字,但意境、情感美感都妙不可言。我拿来给学生朗读,在初步理解意思,掌握基本的快慢轻重节奏后,学生读得还是不够味,无法达到“声断意连、一唱三叹”的效果,于是我就让学生闭上眼睛,静静地听我用低缓的声音慢慢道来:我又想起了江南,江南啊,我魂牵梦绕的江南,迷蒙中,悠扬的笛声,顺着江水飘过来,飘过去,浸在这笛声里,看轻歌曼舞。如水的夜色,幽幽的清香,我想起了在灵隐寺寻桂子的悠闲,也想起了在钱塘江看潮的热烈,那澎湃的潮水,一波一波,一浪一浪,怒吼着,低吟着„„我什么时候才能回到江南重游呢。“一切都那么美,我有轻有重、有快有慢、充满感情地低吟着,学生沉默着,我们都沉浸在意境中无法自拔,他们虽然闭着眼睛,但他们的心多多少少看到了一些美丽的东西。在大量的感情酝酿后,学生一股作气,终于吟出了我满意的《忆江南》——“声情并茂、一唱三叹”。例子举多了,便熟能生巧,之后他们举一反三,古诗词都读得十分美。
我结合以上的方法,效果比较明显。一个月左右我们班的朗读情况就大有好转。我相信:只要持之以恒,假以时日,我们班的朗读就会更上一层楼。
第四篇:202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方案
202班学生朗读能力培养计划和措施
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是阅读,它直接关系到识字、写字、写作、口头交际等各方面的教学。而朗读是一个重要的环节,也是阅读教学中的最为基础的方式。《语文课程标准》对朗读教学十分重视。三个学段的阅读部分都率先强调:“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一、研究目标
1、通过训练,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朗读的习惯。
2、通过优化课堂教学实践,以朗读能力的训练为突破口,创设对话式课堂。
3、通过训练,激发教师课堂教学智慧,营造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师生获得共同成长。
三、培养措施:
1、让学生认识到朗读的重要性。
2、激发朗读的兴趣,让学生主动的去阅读。
3、采取激励机制,抓住学生在朗读中时表现出来的成功之处及时表扬,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4、指导朗读,打好学生朗读的基础。朗读要正确,这是基础要求。要读的正确,必须培养学生认真读书的习惯,读书时要做到“三到”,即眼到、口到、心到。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要做到朗读的流利。
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春播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只要你有耐心,有恒心,采取科学的训练方法,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还是不难实现的。
杨志建
2014.3.3
第五篇: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张田若先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而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不少文章文质间美,只有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学生才能入情入景,在脑海中活灵活现地再现文本的世界。由此可见,学生朗读能力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因此,阅读教学中要重视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一、示范朗读引导学生读好课文
小学教材中选的许多课文都是声情并茂、如诗如画的,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类课文,可以使学生在读中入情入境,从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受到强烈 的情感感染和思想教育。
首先教会读,或一篇文章,首先要求学生读课文时,哪怕是一段话,或一个句子,都要用普通话读读得清楚、正确,做到不丢字,不添字,不吞吐,不唱读;再次教给朗读技巧,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这是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关键。教师要特别注意学生的个别唱读和集体唱读。
学生产生唱读的原因,大致是一字一字地读和长句不会分词组正确停顿造成的。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可及时进行示范朗读。如《师恩难忘》倒数第二自然段,作者充满深情的回忆自己四十年后再见田老师时的满怀敬意和感激之情向老师敬礼,田老师却淡淡地说只是“无心插柳”。教师的示范朗读,不是单纯地古板地教学生朗读,而是要让学生进行朗读的对比、评析。于是,教师示范朗读后,问学生自己和老师的朗读有什么区别,为什么?学生通过认真体会,就会说自己是怎么读的,老师又是怎样读的。老师的朗读好在哪。如,学生会说:“老师读‘村边’和‘河畔堤坡’时,词语有轻重变化,让我们体会到作者不管在哪里遇到老师,都会恭恭敬敬地给老师敬礼。”学生还会说:“老师在读老人摇摇头说时,变换了语气,就想真的是作者的老师在说‘这不过是无心插柳柳成荫’一样,体现了田老师认真教学和谦虚的品质。”通过个别学生的回答,全体学生就会逐渐从老师的朗读中领悟了语感,体会了感情,然后仿读,更一步体会出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这样学生在有效地掌握了朗读方法后,尽快学会了朗读课文。
二、书声琅琅贯穿阅读教学始终
“书声琅琅”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特征之一。有人说:如果说写文章是一种创造,朗读则是一种再创造。在阅读教学中,围绕有感情地朗读,是朗读训练取得实效的有力措施。
《走月亮》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以“我和阿妈走月亮”为线索,描绘了故乡溪水和田园的秋收景象,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和对亲情的眷恋。全文共九个自然段,以“啊,我和阿妈走月亮”为线索,自然划分为四个意义段。教学中,用为什么说这是一个“多美的夜晚”切入,让学生思考“我是从什么地方知道作者说‘这是一个多美的夜晚啊’”,分别品读四个意义段。
如,学生在读第一意义段时,知道学生重读“淘洗”,体会出月亮的明亮,月光的柔和,月夜的美。语气由轻到重读出月夜的美,美在明亮的月亮照亮了点苍山,照亮了大青树,照亮了点苍山,大道和小路。从省略号中,体会到明亮的月亮,还可能照到其他许多与作者生活环境有关的地方。在这样洒满银辉的小路上走月亮,还有母亲的陪伴是多么的幸福啊。于是,“啊,我和阿妈走月亮”一句的朗读,就渗透了浓浓的母爱。为进一步感受文章的意境美,品味文章的语言美,更深刻地体会与阿妈浓浓的亲情及“我”的幸福和快乐,打下了基础。
在余下的意义段中,让学生读出作者情感隐蕴处的绕梁余音。优美的语言中,感受月亮的美,所引发的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从而受到热爱生活的教育。因此,有感情地朗读,真正体现了“读”是阅读教学的主线之一。
三、尽可能提供自主读书时间
教师除了在课堂上,尽可能多地提供学生自主读书的时间。还要利用学生在校一日中的其他有限时间,保证学生有机会充分朗读。如,利用每天晨读10分钟的主要途径,可使学生将课堂学习中的正确朗读,在晨读中得以积累和巩固。教师可指导领读员,组织学生开火车读,分角色读,有感情地背诵课文等,使每个学生都有读的时间,都能使朗读训练得到提高。另外,利用班队会,进行召开故事会、表演课本剧等形式的活动,也可使朗读训练既生动活泼,又能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四、教师的评价促进学生朗读
教师评价的语言,直接影响学生对自己朗读情况的认识。及时对学生朗读进行评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教师可根据课文不同的语言特点,对学生的朗读予以评价,促进学生提高朗读水平。
1、利用情景语进行评价
对学生的朗读,教师不采用直接的评价词句,而是结合课文语境对学生朗读作出反馈。如《草原》第二自然段,围绕“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写。读学生第一次读完后,教师问:“同学们,你们读出了草原由‘静寂’变‘热闹’了吗?”学生不约而同地说:“没有„„”“那好,想象自己与作者一起去草原,感受由草原怎样‘静寂’变‘热闹’。”学生自读后再齐读,果然读出了草原的一望无际和蒙古族人民的热情。这样的评价语生动形象,使学生始终处于课文传达的氛围中。
2、利用幽默语进行评价
它是调节课堂气氛的手段,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机智,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如《飞向月球》第二自然段,写飞船向月球加速前进后,宇航员感到自己的身体“轻飘飘”的。由于学生把“轻飘飘”读得过于响亮,教师故作惊慌地说:“你们这么读,把老师都吓了一大跳跑了„„”学生们听后,会意地一笑,再读“轻飘飘”,读出了宇航员失重的状态。在愉悦的氛围中,领悟到朗读此段的处理方法。
3、利用修辞语进行评价
在《爱我中华》中有许多比喻句,学生朗读完第一小节后,教师在学生读完后,赞叹地说:“从你的朗读中,老师听懂了我们祖国民族真多,而这么多民族还非常团结。” 学生就会从老师的评价中,及时反思自己为什么朗读得有感情,从而提高朗读水平。
著名的特级教师王崧舟指出,整体感知主要靠读,有所感悟主要靠读,培养语感主要靠读,情感熏陶主要靠读,积累语言更要靠读。因此,在阅读教学中重视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学生朗读水平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