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语》读书报告
《论语》读书报告
葛捷平人力资源管理学号:10370049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
《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同时,我也从中获益匪浅。
首先是如何面对挫折。《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第二个态度是,要尽可能地用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一种遗憾,可以被放得很大,放大遗憾的后果是什么呢?那就将如印度诗哲泰戈尔所说:“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承认现实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
其次是如何与朋友交往。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社会环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从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我们经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什么样的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
子,从这样一个外在环境是可以看到他自己内心。那么什么样的朋友对我们来说才算是好朋友,好朋友的标准是什么,会给我们的生活事业带来什么样的帮助;什么样的朋友算是坏朋友,会给我们的人生带来怎样的影响,我们又如何来分辨好朋友和坏朋友呢?《论语》谈及交友有非常明确的标准,谓之,益者三友损者三友。也就是说,好朋友有三种,坏朋友也有三种: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偏辟、友善柔、友便妄,损矣。友直就是说要为人正直,要坦荡、刚正不阿,一个人不能有谄媚之色,要有一种朗朗人格,在这个世界上顶天立地,他的人格可以反映你的人格,他可以在你怯懦的时候给你勇气;他可以在你犹豫不前的时候给你一种果断,这是一种好朋友;友谅,也就是宽容的朋友,其实宽容有的时候是一种美德,他是这个世界上最深沉的美德之一,我们会发现,当我们不小心犯了过错或者对他人造成伤害的时候,有时候过分的苛责还有一种批评,都不如宽容的力量来得强大。其实有时候最让我们感动的是一个人在忏悔的时候没有得到他人的怨气反而得到淡淡的一种包容,所以有一个好朋友,他会给我们内心增加一种自省的力量;宽容的朋友不会使我们堕落或者更多的放纵自己反而会让我们从他人的内心包容上找到自己的弊病,找到自己的缺失。所以宽容的好朋友是我们在失落时需要的关怀,是黑暗中所需要的光明。友多闻,就是见多识广,学识渊博的朋友,当你在这个社会上感到犹豫彷徨有所踌躇的时候,到朋友那里以他的广见博识为你做一个参考,来帮助自己做出选择。同时,还有三种坏朋友,叫做友偏辟、友善柔、友便妄,这是三种什么人呢?《论语》告诉我们,第一种坏朋友,友偏辟,就是指性情暴躁的朋友。我们在生活中可能会遇到一些情况,当你还需要理智判断的时候,你的朋友却先自盲目下定了结论,这种暴躁的朋友往往因为盲目的激情影响你的判断,让你做出可能永远无法挽回的后果。第二种叫做友善柔。跟第一种相反,是说那种脾气特别优柔寡断的朋友。要知道,现在的生活节奏很快,竞争激烈,很多时候,机遇在我们面前只是一晃而过,你必须果断的去把握它,而善柔的朋友往往干扰了你的思维,使你犹豫不决,这种朋友总是让你错失良机。第三种,也是最坏的一种朋友,友便妄,就是那种不择手段来谋取个人利益的小人。他们往往会打扮出来一副善良的面孔,来博取你的信任,直到你发现被他利用,而这时往往你已经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其实,交什么样的朋友,怎样与朋友相处,考验的是我们的眼光和智慧,我们读《论语》,从中学习到的是一种审视、明辨的能力,是宽容、不为己甚的态度。选择一个朋友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而能够选择什么样的朋友,先要看自己配交什么样的朋友,自己站在一个什么样的人生坐标上,只有明确自己的修身养性才是交到好朋友的前提。
以上就是我读《论语》后的所得所感。《论语》作为我国文化瑰宝,理应得到我们的重视。
第二篇:论语读书报告
从《论语》中看现代公共关系思想
“公共关系”一词是英语“public relations” 的中文译称,是指一个组织在经营管理中运用各种信息传播媒介,促使组织与相关社会公众的双向沟通,为本组织树立良好公众形象,从而达到组织的预期目标。公共关系于19世纪起源于美国,20世纪80年代由于改革开放公共关系正式进入中国大陆。但在这之前的古代中国就客观存在着类似现代公共关系思想的萌芽。孔子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生活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 其时周王室微弱, 诸侯虎视王位, 争霸天下, 黎民生活涂炭。孔子兴私学、弘仁道, 以期推行贤人统治,平息纷乱, 共赴大同。孔子及其弟子的一些言行, 从现代的眼光来看, 实质上就是公共关系活动或对这种活动的评价。《论语》一书作为儒家学派的代表著作,记录了孔子及其底子的言论。本文将从“仁”、“义”、“信”、“礼”、“和”这五个组成孔子思想的重要方面谈关于《论语》和公关思想的联系。1.“仁”与“公众第一”
“仁”是孔子继承西周、春秋时“重人”思想, 总其大成而创立的儒家学派的核心思想, “仁” 是孔子学说的精髓, 也是社会中处理人与他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基本准则。孔子的“ 仁”是一种多层次几乎包含了一切优秀的道德品质,也是孔子思想中对正人君子的最高标准,这在《颜渊篇》中有所体现。孔子对“仁”做出了解释,“克己复礼为仁”、“仁者,其言也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三句的白话分别是“约束自身使言行合乎礼,就是仁”、“具备仁的人,言语谨慎”、“自己所不想要的,不要施加于他人”。从公共关系的角度来看,“仁”是组织需要具备的素养,一方面要体现出“仁者,爱人”的思想,另一方面要表现互惠的理念。具体来说,组织进行公关活动时,要意识到公众是构成公共关系的三大要素之一, 是公共关系工作的对象, 离开公众再谈公共关系, 只能是缘木求鱼。作为具有“仁”的组织,要尊重每一个个体以及个体组成的公众,真正做到“爱人”。孔子在《子罕篇》中说“三军可多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强调保持人格尊严,重视主观精神,肯定了人的独立人格、意志、价值。此外,孔子还说“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的忠恕之道,这是指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要贯彻“爱人” 的原则。公共关系的任务是协调行为主体与各类公众之间的关系, 任何公共关系的策划者和实施者都必须始终确立公众利益至上的信条, 才能取得成功。公共关系的出发点是先利己后律人,在实施过程中绝不能只顾及组织自己的利益不考虑内外部公众的利益,更不能把自己不愿做的事强加给别人。美国的公关之父艾维李在他的《原则宣言》中说过:“公众第一”。从事公关活动强调以互惠为原则。一个组织或机构与和它有关的组织或个人之间不是以血缘、地缘为基础, 而是以一定的利益关系为基础。一个组织在其发展过程中要得到相关组织或个人的支持, 必须奉行互惠原则, 既要实现本组织的目标, 又要让公众得益。当本组织的利益与公众利益产生矛盾时, 社会组织应着眼于长远效果, 坚持公众利益优先的原则。只有这样, 社会组织才能在公众心目中树立起良好的形象, 使合作长久。这种理念并不是说组织不考虑自身利益,而是要求其在制定、实施公关计划以及在解决与公众的矛盾中,尊重公众的意愿和利益,舍弃“一方吃掉另一方”的观念,而是通过协调与沟通,接纳、包容对立双方并求的双方的相互理解共同发展。比如浙江的一家生产“清风”品牌纸巾的企业,一直宣称企业所有的工厂从选址到加工废料的处理,每一步骤都和当地的环保局、工厂周边群众、社会环保组织商量过,充分考虑到这些方面的意见和利益,因而作为一家产生大量污染的企业并没有收到批评和指责。组织需要怀着“仁爱”之心,像孔子口中的君子那样把“为己”和“为人”,“爱己”和“爱人”统一起来,才会有公关活动的成功。因此可以这么说,如果组织离开了公众利益这一前提,组织形象的建立良好的社会环境的形成,公共关系所有的努力都会成为一句空话。2.“礼”与“组织自身形象塑造”
孔子身处于春秋五代时期,当时社会礼乐制度崩塌,民不聊生。孔子和他的弟子们毕生都在为了恢复周朝的礼乐制度而努力,由此可见孔子对于“礼”的重视。在《乡党篇》中记载了很多孔子恪守礼制的行为,有些在今天看来甚至有些愚昧。“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圁圁如也。君在,踧踑如也,与与如也。”表明孔子在朝堂上一言一行都合乎礼仪规范;“齐,必有明衣,布。齐必变事,居必迁坐。”体现孔子对祭祀、戒斋活动的重视;“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与乡里人饮酒,拄杖的老人退出后,自己才退出来。表明孔子对老者的敬重,也是合乎礼仪规矩的。孔子认为,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两者紧密结合。要想在社会和个体方面实现“仁”,最根本的方法就是“克己复礼”,通过人们的道德修养自觉地遵守礼的规定,克制自己的言行举止,使之不违背道德原则。因此孔子在《颜渊篇》中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回答学生颜回对于什么是“仁”的问题。同时,在《尧曰篇》中孔子提到“不知礼,无以立也”既不知晓礼,就无法立身处世,由此可见礼的重要性。此外,孔子强调礼不仅有外在的规范意义,更重要的是它内在的道德价值。在《八佾篇》中,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表明他所认为的礼并不是简单的送送礼物,作揖磕头,而是把礼当成教人尊老爱幼、培养自己美德的方式。孔子的一身都在推行自己这种以仁德为本的礼治代替以往以刑法为主的法治社会,他在《为政篇》中就这样表达过自己的观点,“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联系到现代公共关系中来,孔子的“礼”的思想集中体现在组织公关人员的礼仪规范和组织的整体形象方面。公共关系中主体面对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矛盾,需要运用协调沟通的手段,广交朋友、减少磨擦、化解冲突,创造和谐的、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环境。为此,公共人员在公共关系中要严格遵守职业道德,表现出良好的社会公德,学习礼仪规范,约束自我,并了解和遵循各地域、各民族、各种场合的礼节要求,充分尊重他人,在此基础上才能达到理解、信任、支持与合作,这是开展公共关系活动,也是取得事业成功的必要手段。现代公共关系中所提倡的“礼”包括言行举止及个人职业道德,这与孔子所强调的“礼”的外在规范性和内在道德价值是一致的。另一方面,组织通过一系列的公关活动,增强了组织的知名度与美誉度,传播了组织文化,巩固了组织的自身形象。举个身边的例子,现在大学生网络购物越来越频繁,因此大学城周边每天都有很多家快递公司来送包裹,申通、圆通,等等。在这么多家快递公司中,顺丰快递不能说是送货速度最快的,但是肯定是服务态度最好,最受同学们欢迎的公司。原因在于,顺丰的快递员在工作中穿着统一的工作服,送货前的短信提醒中使用“请、您、”这样的敬语,对取件人的身份也进行严格的审核。可以看出,顺丰快递对于自己的员工有着严格的“礼”的要求,塑造了良好的企业形象,赢得了客户的满意。3.“信”与“组织诚信” “信”是孔子思想体系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实践其“仁”理念的重要途径之一。孔子在《阳货篇》中回答子张关于“仁”的问题时说“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这五者分别是“恭、宽、信、敏、惠”,即恭敬、宽厚、诚实、敏捷、慈惠。《述而篇》中记载了“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意思是说,孔子用四种东西教育学生,典籍文献、道德实践、对别人的忠诚以及信实。由此可见,孔子认为做人言而有信是很重要的,只有“信”才能得到别人的信任,才能称得上“仁”,可见“信”是孔子“仁”思想的一个组成部分。
同时,孔子还把“信”看作是道德的重要准则。子贡曾问孔子怎样才能称为士,孔子在《子路篇》中答道“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说话必定诚实可信,行为必定坚定果断。《学而篇》中,孔子说“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意为治理具有千乘兵车规模的大国,一定要守信无欺。《公冶篇》中记载“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孔子很看重自己“信”的修养,他的弟子也深受影响。《学而篇》中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另一名弟子子夏说“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意为结交朋友,说话诚恳实在。由此可见,“信”作为儒家思想的重要部分,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与观念。
做人和组织树立良好的形象如出一辙。作为一种管理职能,现代公共关系同样强调社会组织在管理各项事务的过程中,必须奉行真诚守信的原则。在今天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之下,至诚至信是企业形象树立的关键所在,因为市场经济实际上就是一种契约精神的体现。在组织日常运营活动中,无论是内部管理,还是对外传播;无论是承诺售后服务,还是处理公关危机,都必须认真负责,诚实守信。要以真诚守信为信条,使全体员工都形成诚实守信的公关意识。如果一个社会组织能让广大公众认为它是一个“言必信”的组织,那么它将拥有一笔庞大的无形资产,也就是企业的光辉形象。这种良好的社会信誉口碑带来的收益是显著的,比如金融机构愿意给它以资金方面的支持,因为这个社会组织诚实守信,按期还贷;广大消费者愿意购买它的产品,因为这个社会组织生产管理严格,承诺售后服务“言而有信”;供应商、批发商愿意和它保持长期合作伙伴关系,因为这个社会组织总能及时提供高质量的产品以及优惠的价格。反之,如果企业不能做到诚实守信,后果不仅仅是利益的损失,甚至带来毁灭性的打击。2008年轰动中国的“毒奶粉”事件就是个典型例子。以三鹿公司为首的中国众多乳制品企业被媒体曝光在奶粉中添加了一种叫三聚氰胺的化学添加剂,导致了数万名儿童身体的健康受损。这次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导致中国乳制品企业公信力的全部崩塌,曾经中国最著名的乳品企业三鹿集团也不得不退出市场。组织诚信的重要性由此可见。4.“义”与“舆论传播和控制” “义”是孔子思想范畴的又一个主要内容,也是体现孔子“仁”思想的重要方面,是他所倡导的规范社会关系的一种方式。在《论语》中,针对当时阶级对抗的社会现象,孔子对义的概念作了变革, 同时对“义”的涵义又大加充实和发扬, 概而言之孔子所说的“义”,是把义和利看作是一个既对立又统一的有机整体。这个整体包含两层意思:首先,孔子明确把求义或贪利看成区分君子或小人的界限。他在《里仁篇》中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意为君子懂得的是义,小人明白的是利。另一方面,孔子要求人们能自觉地以义取利,合理取利。他在《里仁篇》中要求人们要“富与贵, 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 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表明了君子取财要行之有道,如果用不正当的方法,就不能拜托贫困。在《季氏篇》中孔子说了君子九思中的一思就是“见得思义”,见到名利时要想到大义。因此,孔子在《述而篇》中得出了取利的结论,“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意为不行道义而得到的富贵,对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孔子通过不断的向公众、当权者灌输舍利取义才能称为君子这种思想,不知不觉中形成了一种社会舆论,潜移默化中塑造了一种君子“义”的形象。
当今世界是舆论的世界, 政府、企业、公司甚至个人通过各种传播途径,发布形形色色的信息,几乎人们一不小心就被舆论所控制。尼克松曾经说过:“美国总统必须学好驾驭舆论的艺术。”各商家铺天盖地的广告,真真假假,虚虚实实, 更加使人眼花缭乱,几乎到了使人无所适从的地步。尤其是现今新媒介的出现和不断发展,更加速了信息的传播和流通。社会舆论的力量因此变得越来越强,甚至可以改变法律的制订。2010年的西安药家鑫案件就是一个例子。其实按照中国的法律,药家鑫可以判处最低无期徒刑最高死刑,一般情况下法官在考虑各方面情况后会做出死缓的判罚。但是由于当时中国的数量众多的网民强烈要求药家鑫死,形成了一股巨大的网络舆论压力,法官这才做出死刑并且立刻执行的判决。这个案例对于公关人员是个很好的启示,任何公关活动都不可能使所有利益相关者满意,支持的和反对的舆论肯定都会存在,这时候就需要有人正确的引导舆论导向,让支持的声音大过反对的,使得舆论向偏向自己的方向前进。中国政府正在通过一系列的国家公关行为改变世界其他国家尤其是美国对中国高速发展的威胁舆论,比如精简军队、承诺永远不率先使用核武器、逐年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持续援助非洲等贫困的第三世界国家、花巨资在纽约时代广场放映有关中国的广告片等。这些公关活动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消除他们对中国的恐惧,以达到支持中国发展的目的。5.“和”与“双向沟通”
“和”是和谐的意思,在孔子的思想体现中表现为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是孔子在研究历史和观察实践中,以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相结合,经过对事物发展变化的基本原因的多方面分析、综合而得出的一条基本规律。孔子认为中庸是一种最高的道德标准,思想就是正确、妥当地处理事物。怎样才算正确、妥当地处理事物呢?《先进篇》中有这样的记载: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说明孔子认为子张和子夏这两个学生都没有真正掌握“中庸”这个最佳尺度。具体来说,就是认识事物、处理事务要不偏不倚,要正确、妥当、恰到好处。孔子在《子罕篇》中说“吾有知乎哉> 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 空之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孔子认为自己并没有什么知识,只是他在认识某一事物时能“叩其两端”并尽力追究到底。孔子所谓“叩其两端”就是要研究事物中的自身矛盾。
开展公关活动,实施公关计划,实际上就是进行传播沟通的过程。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它常常因传播沟通的工具运用的不当方式方法不妥、渠道不畅等而使公关活动不能如愿以偿。一些传播沟通的实践者发出感叹:我们面对着的仍是一个难以沟通的世界。不能实现沟通的主要原因来自于社会沟通障碍,其中就包括极端的观念给沟通带来的障碍。在日常生活中, 我们经常遇到这种情况,争论双方都只是抓住对方沟通过程中的某一环节、方面或特点, 各执一端, 彼此否定, 谁也听不进对方的意见, 结果常常闹的不欢而散。比如“郭美美”事件后的中国红十字会,民众对这个组织的信任降到最低点,捐款也越来越少。这时候红会就必须要有一些举动来挽回失去的公信力,比如公开组织的账目,协会秘书长接受访谈,彻底查处组织内的贪污腐败问题,在全国各个高校、社区举行慈善宣传讲座等,同时还应该建立网络虚拟社区、设立意见收集组等来了解民众对红会看法的改变。这样的双向交流有利于红会的健康发展,扭转公众对其的负面印象。
我们引进西方先进的管理思想,是改革开放的需要。中西方思想文化的融合,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我们应注重将优秀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与西方科学的、先进的思想文化相融合,经过一番吸收、消化、改造和创新,形成适合于当今中国实际情况的更为科学、更为先进的思想文化,从而促使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朝着一个更为健康的方向发展。
第三篇:论语读书报告
《论语》读书报告
《论语》一书可谓集儒家思想之精华,春秋至当代亦无人敢言自己将其中的精髓理解透彻。于我而言读《论语》,但求有所感悟。南怀瑾先生曾在其书《论语别裁》中有言:“至于孔子学说与《论语》本书的价值,无论在任何时代、任何地区,对它的原文本意,只要不故加曲解,始终具有不可毁、不可赞的不朽价值,后起之秀,如笃学之,慎思之,明辨之,融会有得而见之于行事之间,必可得到自证。”我读《论语》之感必比不上传世大家,亦仅仅是我个人之所感所悟,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论语》中所囊括的儒家思想不同的人在不同时代,从不同角度去品读亦必有不一样的见解。
《论语》是一本以记录春秋时思想家兼教育家孔子和其弟子及再传弟子言行为主的汇编,又被简称为论、语、传、记,是儒家重要的经典之一。在汉武帝时期,董仲舒建议汉武帝采纳儒家思想,于是便有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口号。论”读音为“轮”,从字面上理解,《论语》即为言论的汇编。东汉班固的《汉书·艺文志》:“《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文选·辨命论注》引《傅子》也说:
“昔仲尼既没,仲弓之徒追论夫子之言,谓之《论语》。”《论语》一书由孔子的弟子汇编而成,虽然后人多有怀疑其中语句的真实性,却也不阻碍我们品读其中儒家思想的精华。儒家思想的核心即仁和礼,却又不止于此。孔子的政治思想体现是:为政以德,教育思想则是:有教无类。《论语》一书共有20篇,第一学而篇,第二为政篇,各篇章各成体系又成系统,从而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形成与春秋战国时代,经过孔子,孟子,荀子的发展到秦代的焚书坑儒发展停滞,汉代董仲舒提出新儒学,宋代朱熹提出理学到元明清时期儒学发展僵化成为束缚思想发展的消极思想。儒学的发展历程中,自宋代以来,儒学便不再是孔子的儒家思想反而成了朱子的儒家思想,然而朱子的思想却是曲解了孔子真正的思想,正如南怀瑾先生所言,孔子学说与《论语》本书的价值,无论在任何时代、任何地区,对它的原文本意,只要不故加曲解,始终具有不可毁、不可赞的不朽价值。而朱子对《论语》的曲解却也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新文化运动时期儒家思想的式微。南怀瑾先生说,我们不应一味的想要革命,我们首先需要弄懂什么是命,正如我们对儒学的做法,我们在摒弃儒学之前首先是要了解什么是儒家思想,读《论语》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真正的儒家文化,也让我们了解儒家文化经久不衰的缘由。
《论语》首篇为学而篇,学而篇包括了孔门当年教学的目的、态度、宗旨、方法等等。首句即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看到这一句话,有人或会觉得要做孔子所言的君子可真是十分困难,并且这君子也做得十分虚伪。学习对于学生来说不就是最苦的事情了吗?竟然还要觉得十分愉悦,这不是虚伪是什么呢?其实不然,儒家文化讲究遵循经验,时即时常,习即实习,过去得到的好的经验,时常落实地去做,然后得到好的结果,这难道不是愉悦的事情吗?就像你做一件困难的事,因为你有过这个经验,然后你根据经验去调整去落实,最终困难的事情也办得十分顺利,十分好,这难道不是可以愉悦的事情吗?孔子所言的有朋自远方来,不易乐乎?可能现代人会觉得现在交通之发达,有朋友从远方来探望也并非什么难事,也不那么值得快乐。但是对于孔子而言,“远”的意义不仅仅是距离上,更是时间上的,是精神上的。这里所言的朋即是知己,有言人生在世觅一知己足矣,可见知己是多么可遇而不可求。孔子提出儒家思想并未得到重用当代也找不到赏识自己的人,这就是找不到知己,500年后,远道而来的孟子便是孔子的知己,他能体会到孔子的思想,因此,孔子才会发出感叹: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如何能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呢? “不愠”这个问题很重要。“怨天尤人”这四个字我们都知道,任何人碰到艰难困苦,遭遇了打击,就骂别人对不起自己,不帮自己的忙,或者如何如何,这是一般人的心理。严重的连对天都怨,而“愠”就包括了“怨天尤人”。人能够真正做到了为学问而学问,就不怨天、不尤人,就反问自己,为什么我站不起来?为什么我没有达到这个目的?是自己的学问、修养、做法种种的问题。自己痛切反省,自己内心里并不蕴藏怨天尤人的念头。拿现在的观念说,这种心理是绝对健康的心理,这样才是君子。君子才够得上做学问,够得上学习人生之道,拿现代的新观念来讲,就是讲究人生哲学的开始。学而篇的首句可谓是集孔子求学思想的大成,而后人想要在某一学术领域有所成就也需遵循孔子的经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为政篇,孔子的政治孔子只讲“为政”,不谈政治;“政治”如国父所说的:“管理众人的事。”孔子所提的“为政”是教化,教化是中国文化的名词,不能看成是教育。教是教育,化是感化,但过去又不叫作感化,而叫作风化。为政的意义包括了教化。这个重点我们必须把握住。因此第二篇《为政》,也是谈到学问外用的道理。孔子的政治强调教化,风化,是由个人,家庭,宗法社会再到国家的。使我印象最深的是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句话就像是孔子一生的自我剖析,同时也应该是我们人一生应该追求的。年十五,正是学习的好时候,这个时间的我们应该志于学,虽说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学习并非人的唯一出路,但是知识却是每行都不可缺的,有知识的人干哪一行都更容易获得成就,正所谓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在应当志于学的年纪专注学习才不会使得人生留下遗憾。三十而立,离开象牙塔的我们经过多年的磨练,已经到了成家立业的时候了,这个时候我们已经确定好自己人生的方向,立即不改变,但这个时候虽然确定了方向却还是不肯定的,内心任然是存在怀疑的,所以在人生的方向上再经历十年的磨练,终于可以达到不惑即不怀疑的状态,这个时候的我们不再怀疑自己的人生是否走错了方向,而是抱着确定肯定的心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前进的。人生就是这样不断地累积经验,不断思考,人到了五十岁变能开始体会到天命,知天命即开始思考人生的哲学,懂得思考生与死,五十岁大多是迎接自己的孙辈的来临或许会有朋友离开,这个时候对生与死的思考便加深,从而形成自己独有的人生哲学。六十而耳顺,人活到六十岁,自十五岁开始作人处世,学问修养,到了六十岁,好话坏话尽管人家去说,自己都听得进去而毫不动心,不生气,你骂我,我也听得进去,心里平静。人到七十对人生大概也就能够看得透彻了,自己的人生哲学经二十年的思考也臻于完善,对人生透彻了所以能够从心所欲而不逾矩,人活一生最重要的就是把握住一个度,不多也不少恰到好处地做人要在七十岁才能达成,因为对人生把握透彻所以能够看清一切的界限才能从心所欲而不逾矩。为政篇讲的不是孔子的政治,更多是孔子如何把学问应用于人生外在处以此起教化作用,形成好的社会风化。
人们常说半部论语治天下,一个人假若能够不曲解论语的意思从中品读出为人处世的道理那他也是世人眼中的君子了。读完《论语》,我对论语头两篇学而篇,为政篇深有感触,人的一生应该追求学而篇里所讲的学习态度,追求为政篇中的做人态度。不论学习还是为人,论语都追求遵循经验,或许这会给人一种死板的印象,但是这种遵循经验又非一般意义的遵循经验,在经验中思考赋予人生不一样的改变,从而立到不惑、知天命、耳顺到从心所欲,不逾矩。人生在对经验的思考中进步。以及中国政治中特有的“教化”意义,西方强调教育,是表面的单单从知识层面而言的,中国教化,不单是教,更强调化,化是由心而外的一种体现,是在人的精神深处进行的一个活动,正适合与中国的宗族社会,以道德以礼治人。读《论语》方知中国文化之博大精深,方知儒家思想对中国人影响之深远而不可磨灭。《论语》任旧值得众人品读。
第四篇:《论语》读书报告
《论语》读书报告
姓名:余玲玲
曾经有人调侃说,孔子是中国最伟大的老人家。虽是戏言,但在读完了《论语》,我不得不感慨这句戏言真真对孔子做了一个准确的评价。
可以说,研究儒家思想,最重要的资料就是《论语》一书。《论语》记录的是孔子与其弟子之间的言论,从修身、治学、治国几方面进行论述,阐述了儒家的“仁”“礼”及“中庸”观念,义理深刻,影响深远,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绝无仅有的瑰宝,其文字简约、生动,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堪称一份古代版的“微博语录”。但凡读过《论语》的人都对它评价颇高,北宋有名的政治家赵普曾赞道“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文学巨作。
而我读《论语》,感受到的不单单是文字,更是蕴含在文字间的那种朴素的人生追求。
在修身方面,孔子把“中庸”作为人格完善的标杆,而“仁”则是道德规范的最高理念,这在书中可见一斑。孔子认为,所谓“仁”,即为“爱人”。这在论语中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另一方面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总的来说就是“忠恕之道”。这给了我很大的触动,在我们现今人与人的相处中,能真正奉行“忠恕之道”的人已经是凤毛麟角。我们总习惯性地从自身角度出发,将自己认为对的好的东西强加给对方,殊不知,我们自认为的好意也许并非他们所想要的。这不禁让我想到一闺蜜给我讲过的故事。曾有一段时间,她很喜欢送别人礼物,像是刚买不久的衣服、鞋子,不喜欢了就随手送给表妹。基于此,她一直认为自己是个很慷慨的人。有一天,她和她的爸爸去拜访一位朋友。临走前,父亲的朋友很热情地叫他的妻子将家里的苹果捎一些让他们带回去。回到家后,她打开了水果箱子,发现里面都是一些青涩的小苹果,有些还坑坑洼洼的。她一看,忍不住爆了句粗口:“靠,这苹果长成这样还好意思拿来送人?”她父亲淡淡的看了她一眼,“你不也常这样做吗?当你把你不要的衣服鞋子送给别人时,有没有想过他们也许也像你这样,对你自认为的好意呲之以鼻呢?送礼物,要么就不要轻易的送,要送就要送你最喜欢的,最好的,而不是被你丢弃的。”其实,我们也常常犯这样的错误,这也告诉我们在与人交往中,应该多从对方的角度出发,学会换位思考,这样才能获得真正的友情。
此外,在《论语》中,对于“利”与“义”的关系也有一个很好的解说。《论语﹒里仁》中“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便阐明了君子在面对义与利的抉择时应当坚守正义,不能为利益所屈服。值得一提的是孔子并不反对利与义兼得,在他看来,君子爱财也是无可厚非的,不过要“取之有道”。他认为“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论语﹒里仁》),这种思想一直影响着后世之人,而在物欲横流的今天,这种品德更是需要重视。如果人人都能做到爱财却取之有道的话,那么每年是否就不会有那么多高官因贪污受贿锒铛入狱,老百姓的生活也会有过得更加的安逸,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在治学方面,孔子毕生从事文化教育事业,有“弟子三千,达者七十二人”,其教育思想成就颇高,有些甚至沿用至今,这些思想在《论语》中都有体现。他主张学习要“和而不同”(《论语·子路》),强调学习要有继承和吸收,但又要创新和发展,要举一反三,在真理面前“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这对于今天中国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鲁迅先生曾说过我们应该奉行“拿来主义”,学习国外先进的好的技术与文化。可是时至今日,我们似乎扭曲了“拿来主义”的本意,将它变成了“完全拿来主义”,并乐此不疲地将它奉为教条。美国苹果公司开发出Iphone手机,一投入市场便获得了巨大的收益,中国的手机制造商眼红了,想分一杯羹,奈何却没有人家的技术,于是各种山寨苹果产品相继出现了,从Aphone到Zphone几乎所有与苹果有关的商标都被注册了,却没有能力拿出更好的产品与之竞争。这正是缺少创新的表现,长此以往,少了创新的文化土壤会越来越贫瘠,科技之花也会日渐枯萎,无法结出甜美的果实。
除此之外,《论语》中还有很多值得后人学习的教育学习理念,比如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言传身教”,赞成不耻下问、温故知新的学习态度,对于孔子自己的学习研究“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这一段文字只有三四十字,却囊括了一个人的毕生的学习历程,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都是值得我们研究学习的。最有意义的是,《论语》中提出学习与思考有机结合的学习方法,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为我们的学习提供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
《论语》中在治国方面提出“天下为公”的大同思想,描绘了“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的美好社会图景。这是多么吸引人的画面啊!这与我们中国所追求的共产主义小康社会不谋而和。为实现天下为公的社会目标,孔子将仁的理念运用到治国之道中。他认为统治者应当“敬事有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反对苛捐杂税,这一理论在中国几千年来的朝代更替中得到了充分的印证。
除了记载孔子及其弟子在修身治学治国等问题上的讨论,《论语》也记载了孔子与其弟子之间教学与生活的点点滴滴。印象最深的是,孔子钟爱古乐,精通乐理,34岁去齐国游学,听到古《韶》乐,被它吸引,竟“三月不知肉味”,塑造了一个爱乐成痴、情趣高雅的孔子。孔子爱护学生,对学生从不吝溢美之词。《论语》中记载,他盛赞学生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寥寥几笔,将几千年孔子与他的弟子之间融洽的相处展示在我们眼前,字里行间流露出孔子与弟子之间亦师亦友的情感。
然,世界上不会有毫无瑕疵的美玉,对于《论语》中的一些与时代相悖的思想,我是决不能苟同的。孔子认为人与人之间是有阶级之分的,而在我看来,人人生而平等,没有谁比谁高贵,也没有谁比谁低贱;没有谁有资格去主宰他人的人生乃至生命,也没有人需要向别人卑躬屈膝,低声下气。除此之外,孔夫子还在男女之别上有一些歧视,“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思想禁锢了几千年来无数女子追求自我幸福的权利,这些在当代社会就应当是被摒弃的,我们在继承发扬传统美德的同时,应该懂得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时光匆匆,如白驹过隙,几千年过去了,但《论语》却随着时光的流逝日渐沉淀、酝酿,显得愈发的深沉、醇厚。愈来愈多的人开始重视儒家学说,开始学习孔子的思想,孔子学院已经遍布世界各国。《论语》讲述了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事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君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蕴含许多为人处事的哲理。它传递的,其实是一种态度,一种温和的,朴素的生活态度,这样一种从容不迫的态度,淡然宁静的心境,正是当今纸醉金迷、喧嚣浮躁的人们内心所追求的人格理想。读完《论语》,我明白了何为真正的快乐,人生真正的价值所在。实际上,我们不必战战兢兢地追随着先贤的脚步走,我们要做的,只是跟随你心中最真实的召唤,找准自己的定位,做好你想做的,不留遗憾,即是圆满。其实,《论语》存在的意义,就是孔子用他对生活的体验,总结出来的对我们有用的道理,即使历尽千年风雨的洗礼,早已消退了文字原本的模样,但它内在潜藏的精髓,却是历久弥新,从未褪了颜色,消了芬芳,穿越了沧海桑田,看遍了白云苍狗,传递到今天,温暖着我们的心,微笑着,注视着我们年轻的笑脸。我们正年轻,我们的生命,当如夏花般绚烂。
第五篇:论语读书报告
《论语》读书报告
一 论语获得的评价
1.“半部《论语》治天下” 北宋政治家赵普曾赞到。
2.“如果人类要再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198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发表宣言。
3.“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宋代人黎靖德说道。
4.“四海之内皆兄弟”联合国总部大堂标语。
二 何为论语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以记言为主,“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话语。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三 我读论语学到了什么
读论语让我感触颇多,孔子的很多话语都深深震撼着我,读书就是为了从中学到对自己有用的东西,提高自己,读了论语,发觉好多道理都值得我去谨记珍藏,在生活中落实。读了论语,有些兴奋,因为我在此时感到圣贤教诲的沐浴;有些惆怅,《三字经》里说:“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论语》本应在初入大学就学习,高中有余力就可以开始学习,迟了多年,才学习本应接触领悟的知识圣经,晚了所以惆怅。“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因为时间的原因,读论语读得有些匆忙,记下我认为很重要的话语,细细思考琢磨,学以致用。也许其中一些句子曾经学过、听过,但是那时懵懂的年少的我似乎对这些出现在语文课本的句子毫无兴趣,学罢即忘之脑后,更不提从中领悟到什么道理,此时再读,才发现可贵之处,其博大精深,以下都是我觉得很珍贵、需要我去谨记的话语。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别人不了解自己,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个有的的君子吗)在日常生活中,有多少人总在抱怨不被人理解,我要努力做到人不知而不愠。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力?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
信?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人们往往总是看到别人的缺点和不足,总在忽略自己的过失,别人的过失重,自己的过失轻,要改变这种态度,去发现自己,严格要求自己。
3.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贫穷而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
4.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5.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现在人们所谓的孝,往往指能够赡养父母就可以了。其实,就连狗马之类都能够得到人的饲养,如果没有恭敬之心,那么赡养父母与饲养狗马又有什么区别呢?)
6.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经常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并且能够从中悟出新的知识,可以为人师表了)
7.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埋头学习不用心思考,就会迷惑不解、无知;一味空想而不踏实学习,那就危险了)
8.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比赛射箭,不在于穿透靶子,因为个人的力气不同,自古以来都是这样)做人做事,目标思想方法正确,只要自己做到自己能力范围内最好就好了,无需刻意追求优异。
9.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见到贤人,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自我反省,自己有没有与他相似的错误)
10.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单的,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与他相处)
11.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你和颜回相比哪一个更好呢?我怎么敢跟颜回相比呢,颜回听到一件事可以推知十件事;我呢,知道一件事,只能推知两件事。)
12.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那就是恕吧,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13.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至于仁人,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帮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自己要事事行得通,也使别人事事行得通。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说是实行仁的方法了。)
14.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默默牢记所学的知识,努力学习而不厌弃,教导别人而不疲倦,这些事我做到哪些了呢。)
15.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它的优点向他学习,看到他的缺点就向他借鉴,改掉自己的缺点。)
16.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君子心胸宽广,小人经常忧愁)
17.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我没见到像好色一样好德的人)
18.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消逝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不分昼夜的向前流去)
19.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没能侍奉好人,怎么能侍奉鬼呢?我大胆地问死是什么回事,还不知道活着的道理,怎么能知道死呢?)
20.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
与?”子曰:“过犹不及。”
(子张过分,子夏不足。那么是子张好一些吗?过分和不足是一样的。)
21.仲弓问仁。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于别人。)
22.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人如果没有长远的考虑,就肯定会有眼前的忧患。)
23.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我听说过,死生听由命运,富贵由天安排。君子只要对待所做的事情严肃认真,不出差错,对人恭敬符合礼,那么天下人都是自己的兄弟了—君子何愁没有兄弟呢)
24.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每天知道一些原来不知道的,每月都能不忘掉已经学会的东西,可以说是好学的了。)
25.子张曰:“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对于道德,行为不坚强,信仰不忠实,(这种人)有他不为多,没他不为少。)
26.子曰:“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在路上听到就到处去传播,这是道德所唾弃的)
27.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看的时候,要思考是否看清;听的时候,要思考是否听清楚;自己的脸色,要思考是否温和;容貌要思考是否谦恭;言谈的时候,要思考是否忠诚;办事要思考是否谨慎严肃;遇到疑问思考是否该向别人请教;愤怒时,思考是否有后患;获取财利时思考是否合乎义的准则。)
28.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有了过错而不改正,这才真叫错了。)
29.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花言巧语,败坏德行。小事不忍耐会败坏大事情。)
30.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我曾经整日不吃饭,彻夜不睡觉,去左思右想,结果没有什么好处,还不如去学习为好)
四 我的感想
论语这本书虽然简单几千字,但是里面的内容博大精深,包括学习、处事、礼仪、为政等等,书上的内容主要是对话形式,就如身临其境受孔夫子教诲指导,启发我们人生的道理,教育我们仁德、勇敢、懂礼、诚信等,上面列举的三十段话是对我影响最深的,在我读的时候与心灵共鸣的句子。十分敬佩孔子,他的一句话都能让我惊叹许久,感触颇多。论语里面的知识和道理仅仅理解到、知道是不够的,要真正影响到我们,去细细评味其中的道理,去把握自己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