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星网与SDH环网的在大客户末端专线接入应用中的对比分析如下
星网与SDH环网的在大客户末端专线接入应用中的对比分析如下:
1)接入容量:目前末端用户需求容量80%在4E1以内,普通光端机一般都可以做到16E1,能够满足绝大多数应用;末端接入用SDH主要是155M制式,环网总容量63E1,各个节点共享这一总容量;如果客户的传输容量需要大的扩容,特别是传输数据带宽需求猛增时,星网方案由于是为每个客户单独使用一路光纤,容量的变化很方便,例如格林威尔的E+E光端机最多可以提供20路E1+100M线速以太网数据的传输。而155M的SDH环网,在传输带宽容量需要扩大时会受到限制,例如有时可能即使一个节点的客户带宽扩容,整个环的所有节点设备都要升级到更大容量的SDH设备,二次投入代价很大。
2)成本比较:很多用户初期只需要4E1以下的专线接入容量,从技术机制和材料成本来看,每对SDH光口成本比较普通星网光端机最少要高出50%以上,甚至更多,E1租赁价格由于竞争的压力已经很低,运营商也越来越注重投资回收率和回收期,这样较高的设备售价在末端大量应用时会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
3)网络拓扑形式:末端成环,环不能抗击2次打击,末端节点一般在用户机房,条件难以保证,例如有些客户为了安全,下班后或节假日往往会习惯性的将设备关机,这样做对于环网是很危险的,还有用户忠诚度的问题,特别是不相关的客户共享一个环网时,末端成环、成链的网络拓扑存在较大隐患;
4)网络规划:SDH末端成环、成链时要求前期的光纤网络规划要全面、细致,这在有末端接入需求的写字楼宇建设、新型企业地理位置变化随机性较大的情况下,往往难以及时适应需求;而目前很多大的城市,光纤网络铺设的非常密集,几公里范围内就可以找到光纤配纤箱,以星网方式根据大客户的增减变化可以及时提供和去除光接口,而要求成环的拓扑,网络建设会受到限制;
5)网管:末端接入使用SDH环网机制的一个优势是可以和上层的SDH网络统一网管,网管通道可以利用SDH的开销实现带内网管,但实际上如果末端接入的SDH端机数量大到一定程度,比如几千个节点终端,带内网管通道的带宽会是一个严重的瓶颈,而且从重要程度来讲,末端的接入侧网管也需要与城域骨干网的网管分开网管通道、分开管理,利用带外网管网建立网管系统,这样与星网方式的光纤接入网管网实施方案一致。
另外,采用SDH机制在光口业务上不同厂家设备都能互通,但网管一般难以做到互通,因此如果希望末端接入侧的SDH与上游城域网SDH统一网管,那么末端的SDH设备需要与城域网的SDH设备为一个设备厂家,这样就限制了运营商的设备选型;
6)SDH星网方案:利用SDH设备组成星网实现末端接入,优势是可以和上游SDH光端机直接在STM-1接口对通,但当末端数量很大时,在与上游SDH设备直接对接时,上游的一个SDH节点机需要给出十几、二十几、甚至几十个光分支,但很
多情况下上游SDH光端机很难提供这么多光分支,而采用普通的星网光端机可以很容易的提供大量光方向,光方向在一个节点理论上不受限制;
7)运营商的光节点分布情况:在很多大城市,电信、网通的光纤网络已经铺设的非常密集,例如上海、广州等城市在方圆5公里、甚至在2~3公里范围内都能有光纤配纤箱;对于移动、联通这类运营商,基站已经密布各地,可以充分利用基站资源就近开展大客户接入服务;这样的网络资源下,对于各地的楼宇、客户开展专线接入服务利用点对点、点对多点的方式更加便捷,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增加新客户、丢失老客户时设备和网络的变更都会比较方便。
8)末端业务的混合传输:MSTP的出现可以说是光传输领域的一个闪光点,给呈现低迷的光传输市场注入了活力。MSTP特别适用于城域网的边缘部分,对于边缘网络多种业务融合的汇聚传输非常有价值,但在网络末端最后一段光纤接入应用时,除了上述SDH机制的特点外,更在于相对普通光端机等产品技术较复杂、成本较高,短期难以大批量应用于末端接入。末端只需要E1接入的可以提供普通星网光端机、需要以太网数据接入的可以用以太网光纤收发器、既需要E1同时又要以太网数据接入的,可以用“光端机+协议转换器”或采用同时传输E1和以太网数据的光端机,例如格林威尔的E+E光端机,可以同时传输多路E1和提供100M线速以太网数据传输,成本低,管理功能强,如果上游城域网络采用MSTP传输,末端接入采用E+E光端机方案则是低成本、高性价比、稳定可靠、易于管理的理想解决方案。
综上,大客户的末端光纤接入需求量很大,逐年递增,从目前需求的情况,在功能、容量、成本、可维护性、投入产出比、投资回收期等几方面考虑,星形网络是末端接入的主要网络形式,星网光端机、光纤收发器、E1和以太网的混合传输光端机是末端接入采用的主流设备,SDH(MSTP)环网接入由于其技术特点、设备成本等方面的原因,在大客户光纤末端接入领域会有一部分应用,但还不是主流。
第二篇: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对比分析及其在管理中的应用
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对比分析及其在管理中的应用
摘要:思维方式是人类在认知过程中形成的带有一定普遍性和稳定性的思维结构模式和思维程
式,它处于文化的最深层。思维方式体现在民族文化的所有领域,思维方式的差异是造成文化差异的一
个主要原因,它也是造成中西方管理思维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本文拟从三个方面对中西文化的思维方
式进行比较,并从文化根源的角度对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进行分析,籍以谈到中西方思维与现实管理
实践的结合。
关键词:思维方式管理
1.引 言
思维方式是思维主体在实践活动基础上借助于思维形式,认识和把握对象本质的某种手段、途径和
思路,并以较为固定的、习惯的形式表现出来。它包括思维的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思维的客观方面主
要是指思维对象、思维的物质技术手段和思维的物质工具;思维的主管方面主要是指思维主体的知识及
其结构,思维主体的观念、语言、习惯、情感、意志、文化等精神素质,以及思维主体的思维形式、思
维方法和思维程序等。其中,思维方法是思维方式的核心内容和具体体现,构成了思维方式中最实质、最基本的部分。
2.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
由于历史文化发展的关系,东西方在很多方面存在差异,有的方面这种差异甚至是巨大的。在多方
面的差异中,思维差异是最基本的。中国人和西方人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异主要反映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中国人曲线思维,习惯迂回;西方人直线思维,喜欢开门见山。寻求世界的对立,“非此即
彼”的推理判断是西方理论家思考问题的基本方法。而探寻世界的统一性,是中国哲学思维的本色,如
“天人合一”、“亦此亦彼”就成为中国古代思想家的思维习惯。如果说西方的思维方式可以直线来譬喻的话,那么中国以“辩证”为主的思维途径,即使要以线条来表示的也不能只采取直线型的方法。螺旋
或波浪式的曲线,似乎较能反映中国传统的思维模式。东西方文化逻辑观念上也存在着根本的差异,比
如,面对同本身想法有悖的观点时,西方人会进一步增强自己的观点,驳斥他认为不太正确的观点。相
反的中国人则更加容易改变自己的立场,承认即使不太正确的观点也有可取之处。所以,东方人的这种
思维方式在处理各种事情,大的如国际事务,小的如夫妻关系都有可取之处,不可片面否定;但在很多
事情诸如有关一些原则性的问题上则可以像西方人的这种思维方式学习。
第二,东方看重整体,西方重解析。生活在不同变化下的人们由于对外界的认识模式存在着差别。
如东方人偏重人为,注重伦理,道德,西方人偏重自然,注重科学、技术;东方人重语性、直觉、意象,西方人重理性、逻辑、实证。仅举一个例子:德国人做菜放多少盐时需要用天平来称的,而中国是用勺
子来舀的。西方人大都关注具体问题和细节,东方人慧本能地更注重来龙去脉。这两种思维方式各有所
长,我们应该注重整体性的优势上,多训练解析性后分析性思维方式,在知识经济社会中,将会占有双
重优势。
第三,东方人偏模糊,西方人偏精确。中国思维虽然吸收了西方思维的精确性,但是其模糊性的特
征还是很明显的,这种思维的优势在于能全面地把握事物,统观全局,但是所得到的认识不深刻,不能
对某一方面做更仔细、更精确的认识和研究,对事务之间的界限不能分得很清楚。相比之下,西方人自
古以来就重视数学和逻辑,因而具有精确性的性质。精确性是西方近代思维的一大特征。近代以来西方
人崇尚科学和理性,注重思维的严格性、明确性和确定性,注重思维程式的数学化、形式化、公式化、符号化和语言的逻辑性,思维方式也必然带有精确性。相比于东方农耕文化重视生活背景和人际关系而
言,西方工业社会更多表现为对于时间和效率的把握。这种差异造成了两种社会截然不同的民族种族个
性和发展模式。
3.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的文化根源
首先,从西方文化发展嬗变的历程来分析。在我国先秦时期,当时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呈现出多元
性的,如儒家善于模糊直觉辩证思维,而墨家却重视精确的逻辑思维。但魏晋以后,模糊知觉思维就一
直占据中国人的思维发展史的主导地位。西方文化则从其发展和奠基阶段,即古希腊时期,就一直在追
求严密的公理化系统,不倦地探索逻辑的推理规律问题。因此,西方人的思维发展史,实际上就是精确
理性逻辑发展史。
其次,从中西方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来看。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于半封闭的大陆型地理环境和小农经
济之中,这种文化背景下的先哲们关心的是人道,而非天道,这就自然形成了伦理至上,重群体,轻个
体的文化价值取向和追求中庸、和谐的文化精神,人们的思维方式也不可避免地带有浓厚的整体性、知
觉性、模糊性、人伦色彩等特征。西方文化起源于开放的海洋型地理环境和平民商业经济之中,特有的地理环境和经济形态树立了西方勇于冒险,敢于探索,追求自由的精神,从而形成了理性至上,重科学的文化价值取向以及勇于斗争,崇尚自由,追求个性的文化精神,也就自然形成了注重科学、理性,讲
究精确、实证的西方传统思维方式。
再次,从语言文字方面来分析。人们的思维是借助于语言文字来实现的,中国语言是意象语言,中
国人注重“意在言外”、“意出言表”,把意象看得比语言还重要,不重视语言的逻辑分析。因此,汉语
言文字有利于形象思维、模糊认识等。而西方语言文字是属拼音语言文字,西方的拼音语言不是对自然
现象的摹拟,而是人为理性的规则建立的象征符号,这必然导致语言的信号化和逻辑化。因此,西方语
言文字有利于逻辑思维、精确认识等。
4.中西方思维方式与管理的结合管理思维决定管理成效。中西方不同的管理思维正在我们的管理界交错运用。西方科学管理是建立
在科学文化基础之上的,因此它带来的是劳动生产率的迅速提高。中国传统文化由于注重天人合一,注
重人际之间关系和谐,整体思维意识较强,因而其管理组织往往有较强的凝聚力,人与人也能和睦相处,人与自然的关系也较融洽。因此,转变、创新管理思维方式,对现实的管理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发展史上,思维方式的变革常常是科学进步的先导。许多重大科学发明与发
现往往不只是知识积累的结果(或者说与发明者拥有知识的绝对量没有直接关系),而是思维方式转变的结果。如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就不是基于当时已有的物理学知识和物理学实验,而是依靠直觉体悟的结果。爱因斯坦说:“理论物理之公理基础不能实际经验提炼出来,而是要创想出
来”。这正说明:阻碍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不是未知事物,而是已有的知识。管理科学的发展也同样说
明了这一道理。管理思维方式的转变常常是管理革命的前奏。西方管理学的发展经历了从重物轻人到研
究人的因素在管理中的作用,从“经纪人”到“社会人”、“自我实现的人”,再到“复杂人”,进一步发
展到“文化人”,提出“以人为中心”或“以人为本”等理念,每前进一步,首先都是由思维方式的突
破与创新变化引起的。思维方式的每一次变化都引出了新的管理理论、管理流派的产生,推动了管理科
学的繁荣和管理成效的提高。因此,“天人合一”观的管理思维方式的确立,必将带来管理科学的深刻
革命,推动管理理论的新发展。
5.结束语
中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给管理模式带来的差异是巨大的。本文的分析意在说明:任何管理模式都只
不过是管理思维的具体表现形式而已,如果仅仅去学习一种管理模式的具体操作流程、工具或方法,只
不过是掌握了它的表层,就是“形似而神不死”。只有掌握了隐藏在具体操作后面的管理思维,才可以
说是对这种管理模式有了深刻理解,也就是“神形兼备”了。比较研究中西方管理思维方式有利于廓清
“欧美中心论”的影响,增强民族自信心,提高民族文化的自觉性,同时为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管理文化
服务。
参考文献:
1.张恩宏.思维与思维方式.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程崇仁.中华传统管理文化精神.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第三篇:picc与cvc在临床使用中的对比分析
PICC与CVC在临床使用中的对比分析
近年来,经外周导入中心静脉置管(PICC)与经锁骨下静脉置管(cvc)两种方法已经成为临床上最广泛使用的两种静脉给药途径。现就这两种方法的操作难易、穿刺异常致失败、留置时间以及拔管后导管内壁的光滑度、液体流速、并发症进行分析,便于在今后更好的运用。
一、操作难易
1、PICC:PICC导管通常是由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其导管的尾部要求置入上腔静脉的下1/3处。通常选择肘部贵要静脉或头静脉穿刺,可看到和扪到,其周围无重要组织结构,操作创伤小,流程简单,只要掌握静脉穿刺技术的护士便可完成操作。穿刺危险性小,安全留置易于护理,在穿刺一针见血后如果不碰到血管痉挛、导管异位等因素时,操作时间一般在10分钟左右,同时创伤小、出血少,病人基本无痛苦。所以PICC有操作简单、创伤少、血管定位准确的优点。
2、CVC:锁骨下静脉位于第一肋、锁骨和前斜角肌之间的三角内,成弓形,为腋静脉的直接延续,位于第一肋的外侧缘,在胸锁关节的后方与颈内静脉合成头静脉后汇入上腔静脉。该静脉双侧均在同侧锁骨的后方,其体表投影为胸锁关节上缘略斜向下外与锁骨中、内1/3交点处之间的连线,且静脉长度和外径无显著性差异。由于在锁骨上或下静脉穿刺,这些静脉较深,看不见,摸不清,定位困难,且解剖复杂,这在操作时要求操作者必须掌握扎实的解剖知识。邻近重要脏器多,易发生严重并发症,常需要在医师的指导下或由医师亲自操作。
二、穿刺异常致失败
1、PICC常见原因:①患者血管状况差。因为长期治疗外周血管已被反复穿刺、上肢软组织明显水肿致使浅表静脉暴露不清晰、周围循环衰竭,无法寻找到正常血管供PICC。②选择穿刺部位不当。选择头静脉穿刺易造成送管困难。③血管痉挛。患者心情紧张,刺激迷走神经,可引起血管痉挛,造成送管困难。误入腋静脉导致送管困难并失败。我们认为PICC置管应注意选择粗直、弹性好的静脉。首选贵要静脉,尽量避免在头静脉穿刺。如必须在头静脉穿刺,当送导管遇阻力时勿强行置入,可在导管尖端到达肩部时,让患者头转向穿刺侧手臂,下颌靠近肩部,使导管易于进入上腔静脉。操作前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以取得患者心理上的配合。
2、CVC常见原因有:①操作者的负性心理及操作不熟练。②患者摆放体位不当。③同一部位血管反复穿刺,局部组织增生,解剖关系发生变化移位,导致穿刺失败。④血管走行变异,误入动脉。⑤穿刺成功,导丝置入受阻。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时操作者要有良好的心态及熟练操作技能;正确摆放体位,当患者烦躁、神志不清等不能配合时,给予适当镇静;不宜在同一部位血管反复穿刺,必要时用颈内静脉或股静脉置管;误入动脉时,不宜再行中心静脉置管;当导丝置入受阻时,一般有两种晴况,第一种情况是针尖斜面一半
在血管内,一半在血管外,导丝未进入血管而卡在血管外时,应撤出导丝,来回抽回血2次,看回血是否流畅,确定针尖全部进入血管后方可送入导丝。第二种情况是针尖斜面紧贴血管壁,导丝遇管壁而受阻,此时,撤出导丝,将针尖斜面进行适当调整,再送入导丝,切勿强行送入导丝。
三、留置时间以及拔管后导管内壁的光滑度
国外资料报道,PICC导管留置时间较长,可留置近两年。在对比的两组中,PICC组的留置时间为3⋯180d,平均留置时间分别为89d;CVC组的留置时间为2—109d,平均留置时间为42 d,差异显著;置管时间较长时,PICC导管内壁光滑,而锁骨下静脉导管内壁沉积物多。结论:PICC导管生物相容性佳,在体内保留较长时间后导管内壁无沉积物,发生微血栓机率小于锁骨下静脉导管。
四、液体流速
PICC导管细进入中心静脉途径长,2留在血管内的导管长达40cm一50cm,液体流速慢,4F单腔管最大流速275ml/h,5F型单腔管最大流速也只有325ml/h。因此不利于应用抢救,另外输入时间长而影响休息,改进的方法即要借助输液泵以加快流速。中心静脉导管留置在人体血管的长度<20cm,液体流速相对较快,单腔最大流速可达到558ml/h,利于应用于抢救和快速补液及长期不能进食或不断丢失大量体液者。结论:锁骨下静脉导管液体流速明显优于PICC组。
五、并发症
1、PICC并发症
(1)置管后局部渗血:与患者自身凝血功能异常、剧烈频繁咳嗽、局部反复穿刺、穿刺部位过度活动有关。如果出现此类情况可予以加压止血、定期更换敷料必要时给予止血药控制。(2)静脉炎:静脉炎的发生与年龄有关,年龄越小,发生率越高。最近在临床中也发现身体越消瘦,机体状况越差,发生静脉炎的几率也越高。发生常见原因有(①置管后,由于血液流速及导管在血液内造成异物刺激,加之病人紧张致血管收缩痉挛,造成上肢肿胀、疼痛而导致静脉炎。②导管固定于手臂,随着手臂的屈伸,肌肉带动导管在穿刺点内、外来回进出,不但容易对穿刺点刺激造成出血及感染,还对血管产生机械性损伤,引起静脉炎。有专家认为静脉炎的发生与局部血管管径及血流量有关。所以,除了熟练操作,提高穿刺技巧之外,就是在穿刺后提前处理,在穿刺后,连续三天使用50%MGS04湿敷距穿刺点约5cm处上臂,每日敷2—3次,同时在止血后辅以热敷,这样会大大减少静脉炎的发生。
(3)导管脱出:主要由于固定不妥、肢体活动过度和外力的牵拉所致。预防重点在于妥善固定导管,留在体外的导管应是“s”型或弧形固定,以利于导管受外力牵拉时有一定的余地,同时,在更换敷料时应向心揭开敷料。再者,置管时要做好记录,每次更换敷料时注意观察导管的刻度,判断导管有无滑脱。此外,还应加强宣教,指导病人置管侧肢体勿负重和过度活动,神志不清者,应加约束另一上肢,以免抓摸时把导管拔出。
(4)导管堵塞:主要原因是长期输入大量高浓度,高粘稠性的液体或是封管、冲管不及时所造成的。预防导管阻塞的关键是正压封管、定时冲管和更换肝素帽。
(5)导管破裂:与置管时间较久、上肢过度活动以及导管堵塞时强行推注液体有关。
(6)感染:PICC置管引起感染的发病机制可归纳为两大类。①外在因素。为了预防导管引起的感染,可在使用时加入抗生素减少污染;导管的连接装置可导致0.4%的污染机会,增加连接装置,污染几率将成倍增加;留置管时间越长发生感染的机会越大;其次为与医护人员相关的感染,穿刺部位要尽量避开易感染的部位。②内在因素。PICC置管应正确掌握适应证和禁忌症。在患者年龄过大、体质差、凝血功能障碍、免疫功能低下等情况下应慎用。防范措施:①加强无菌操作。②防止导管感染:导管口皮肤消毒;敷料的选择与更换;保持导管通畅;减少导管留置时间等。③加强营养,提高体质和免疫力。④加强护理人员技术及素质培训,更好地处理各种事故及可能发生的问题。
2、CVC并发症
(1)气胸:锁骨下静脉穿刺最常见的并发症是气胸。出现气胸时应予以半卧位,加大吸氧流量,紧急床边拍片,根据情况再决定是否给予胸腔穿刺抽气并置管行胸腔闭式引流。(2)导管位置异常:最常见的导管异位是导管进入同侧颈内静脉或对侧无名静脉。发现导管异位后即应在透视下重新调整导管位置,不能纠正则将导管拔除。
(3)误伤淋巴管、动脉:主要是置管过程中反复穿刺造成,如有发生予以拔除导管、压迫止血等措施。
(4)导管脱出堵塞和破裂:与PICC基本相同。
(5)感染:使用导管时要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经常检查肝素帽是否拧紧,若发现肝素帽松动应立即去除,严格消毒导管口后更换新的肝素帽。经常冲洗管道,也可减少导管内感染的发生,若患者出现不明原因发热,或在冲洗导管后出现烦躁、寒战、发热,可能为导管内感染所致,须立即抽血培养。对血培养确诊为导管内感染者,原则上应拔管,也可先用敏感抗生素经导管给药,控制感染而免除拔管。
由以上分析可见:PICC操作简单,创伤小,病人承受痛苦轻,但流速慢,不利于抢救用,价格较高,维护较复杂,CVC操作较复杂,有一定的创伤,易引起感染,但流速快适合抢救和术中补液用。所以二者在使用中各有千秋,应根据具体情况具体使用,使病人得到最好的治疗。
第四篇:对比分析树脂砂在精密铸造中的优点与缺点
对比分析树脂砂在精密铸造中的优点与缺点
湖南华曙高科对比分析树脂砂在精密铸造中的优点与缺点:
精密铸造的广泛应用使中国我铸件行业打开了国外的市场。铸铁件的出口量增长迅猛,因砂型硅溶胶铸造中呋喃树脂粘结剂的应用,明显的提高了铸件的质量,给国内铸造行业带来了较为显著的经济效益。
树脂砂在铸造中的优点:
(1)铸件的尺寸精度高、外部轮廓清晰;铸件表面光洁,外观质量好;组织致密,铸件综合品质高。
由于树脂砂具有较好的流动性、易紧实、脱模时间可调节、硬化后强度高、在其后的搬运及合箱过程中不变形;因树脂砂的刚度高,在浇注和凝固过程基本上无形壁位移现象,所以铸件的尺寸精度高,它比粘土砂及油砂生产的铸件可提高1-2个级别。
(2)不用烘干,缩短了生产周期,节省了能源。
(3)省去了烘干工序,型砂易紧实,溃散性好易清理等,大幅度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为实现机械化生产创造了条件。
树脂砂在铸造中的缺点:
(1)对原砂质量要求高。
(2)造型和浇注现场,在生产过程中有刺激性气味。
(3)采用树脂砂生产,成本较高,应综合考虑。
本文由树脂砂快速精密铸造湖南华曙高科(http://)小编整理并编辑!
第五篇:微课及在线教育在医学教育中应用的分析与展望
微课及在线教育在医学教育中应用的分析与展望
转载于:课程教育研究
随着互联网应用技术的普及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在线教育用户规模不断增长,碎片时间利用以及移动学习越来越受到各层次学习者的青睐。本文将对当今互联网环境下微课及在线教育的发展与研究现状进行讨论与反思,并对微课在医学教育领域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1.微课的概念与基本设计模式
如今最受认可的微课程(Micro-lecture)的概念是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David Penrose在2008年提出的。Penrose认为微型的知识脉冲只要在相应的作业与讨论的支持下,能够与传统的长时间授课取得相同的效果。
Penrose主张微课建设应包含以下几个内容:1.课堂教学中核心概念;2.用15~30秒的介绍和总结为核心概念提供上下文背景;3.围绕核心概念录制1~3分钟的课程;4.设计课后任务,指导学生阅读或探索;5.上传。同时微课平台也为学习者提供一个知识挖掘的平台,它可以让学习者有更多的主动权来把控自己的学习过程,有针对性地开展学习,以达到最小的时间投入带来最大的学习回报。
在国内比较认可的微课概念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实现形式,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在线课程资源。
两种概念异曲同工,主要强调短小精悍、针对性强的特点。由于微课程能有效利用碎片时间,与移动学习正好完美组合,比传统的网络课程更具优势,在最近的几年中取得了飞速的发展。特别是在移动互联网学习和翻转课堂逐步流行的形势下,微课更是“互联网+”时代我国医学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的重点和研究热点。
2.互联网与移动技术的普及为在线教育带来新机遇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6年7月发布的《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显示,截至2016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10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1.7%,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6.56亿,中国网民手机上网使用率为92.5% [1]。由此可见,手机是中国网民最主要的上网方式。另一方面,家庭、工作场所、城市公共Wi?鄄Fi无线网络部署进程加快,进一步促进了手机、平板电脑、智能电视等无线终端使用率的不断增长。据调查,截至2016年6月,92.7%的网民最近半年曾通过Wi?鄄Fi无线网络接入互联网[1]。
互联网技术的腾飞、接入速度的不断提高,促使在线教育等对网络带宽、流量需求较大的互联网业务使用率不断增长。另一方面在线教育领域不断细化,用户边界不断扩大,服务朝着多样化方向发展,同时移动教育提供的个性化学习场景以及移动设备触感、语音输出等功能性优势,促使其成为在线教育主流。截至2016年6月,我国在线教育用户规模达11789万,使用率达16.6%,是2016年互联网增长的热点之一。
3.国内微课研究现状
对中国知网以“微课”为主题词进行检索,自2011年我国首次出现“微课”为题的论文以来,近几年微课相关论文数量呈指数级别增长(见图1),预计到2016年底相关论文发表量可能达到5346篇(估计值)。
由此可见,从研究数量的历史性发展看,我国微课研究起步较国外稍晚,自2011年逐步引入国内以来,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关注微课这种教学形式。特别是自2014年以来,研究数量激增,但对研究内容进行分析后发现,虽然从小学到大学,从学校教育到毕业后的继续教育,各个领域、各个专业的教育内容都有或多或少的涉及,但这其中基本理论和设计应用方面的文献数量占据了所有文献的很大一部分,缺乏深度的挖掘,大多停留在低水平的引入和应用阶段,至于更深层次的关于微课的评价标准方面的研究微乎其微。由此可见,未来微课的研究方向,不但要考虑其专业领域的广度,更应加大其深度和内涵的挖掘,以及对微课相关技术和评价标准等研究方向方面来展开。
4.微课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
中国知网中“医药卫生科技”类目下的微课相关文献近年来也数量明显增加,总数达到了400余篇,其中大部分内容集中在医学基础课程建设。
也有部分为毕业后教育的探索与尝试,如:齐玲与杨淑艳等人提出微课可以利用在全科医师的自主学习和继续教育中,菅志远与高义、李玲等人对微课教学在普通外科教学中的作用与效果进行了实践与评价,宗美子等人在护理技能教学与继续教育中进行了尝试与评价,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由此可见,微课教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临床医学素质的培养,增强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的能力,并对缓解临床实践中遇到的困难等起到积极的作用。
由于医学知识的庞杂性,医学生不可能在求学期间完成全部的技能培养,医学微课则能成为其工作后继续教育的良好工具,可以按需选择,更好地满足他们对不同学科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是一种重要的补充和资源拓展。医学微课的实施必将给基层医务工作者的继续深造和学习起到良好地推动作用。
5.微课发展的前景及问题
目前微课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但在微课迅猛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发现其中存在着各种问题:
第一,微课发展不成体系。微课的目标是微课程,形成一个课程体系,是有关一门课程的全部知识点的合集,这样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而在微课热潮下,关于微课的各种比赛也层出不穷,例如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虽然进一步推动了更多的大学在积极的参与微课比赛,但很多学校都是为了参赛而专门制作微课。
第二,微课的标准尚待完善。杨满福等人认为:在微课开发的初始阶段,应当理智、科学地建立、完善评价标准,其对后续发展具有全局性的影响和导向作用。因此微课评价应针对不同学科特点研制分门别类的评价标准,加大用户评价的权重,重视可重用资源的价值导向,建立一套科学、可行的评价标准,才能为微课良好、健康、有序的发展保驾护航。
第三,微课的适用范畴也有待探讨。如汪滢通过对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获奖作品的分析,对微课的内涵、特征与适用领域提出了其观点。同理在医学微课建设中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如基本概念、简单知识点、操作技能等课程,无疑是适合通过微课程进行教育的;但对于综合实验等实践性强,持续时间长的复杂技术的教学,则不一定适用于微课这一教学方式。
6.结论
综上所述,微课虽为新兴教育方式,但是我们不能因其“热”而迷信和夸大其效果和适用范围,微课作为MOOCs的一种形式,在“互联网+”时代,有着其良好的发展前景,我们应当理性、正确的看待微课的定位和价值,合理的利用其优势,助力医学教育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