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4年新课标全国I文综历史部分
2014新课标全国I文综历史部分
24.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
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
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
25.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帝“灭佛”。这反映出唐代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
C.懦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
26.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
A.本质是善B.本质为恶
C.非善非恶D.本善习远
27.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国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B.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
C.自然经济受到了进口货物的冲击D.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
28.据研究,1853年,印度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9.09便士,而中国是094便士。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A.经济受到鸦片战争的破坏B.实行保护本国经济的政策
C.经济的发展水平低于印度D.传统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
29.1898年,梁启超等联合百余举人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参加会试的近万名举人,“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这一事件的发生表明
A.废八股断送读书人政治前途B.改制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
C.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极为保守D.新旧学之间矛盾不可调和
30.20世纪20年代,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当时在上海放映的各种影片中,外国片与国产片比例约为2:1;而在北京和天津,这一比例高达5:1甚至6:1。上海与京津放映中外电影比例不同,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应是
A.外国电影的制作水平较高B.京津民众对外来事物更具热情
C.中国电影拷贝流通税费重D.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更为开放
31.“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这一制度的实行
A.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
C.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D.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32.古代雅典法律规定:如果公民试图自杀,必须事先提出申请,以获得批准未经允许的自杀被视为犯罪行为。这反映出在古代雅典
A.法律体系已达到完备的程度B.法律学科网具有尊重生命价值的人文精神
C.公民个人自由受到严格限制D.自杀有违崇尚自然法则的理性精神
33.根据美国1787年宪法,众议员名额按照各州人口比例分配,各州人口数“按自由人总数加上所有其他人口的五分之三予以确定”。这规定违背了《独立宣言》中提倡的A.主权在民原则B.天赋人权原则
C.各州自治原则D.各州平等原则
34.1928年,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两个钾矿矿井,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这反映出苏联在工业化初期
A.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B.突破了计划经济指令的制约
C.依赖外资建设重工业D.采用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
35.有学者指出,欧元作为具有震撼力的新事物,它的问世成为21世纪初欧洲甚至是国际金融领域的重大事件。欧元的巨大作用表现在A.推动欧盟内部统一市场的发展B.消除了欧盟各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壁垒
C.促进了欧盟对外贸易额的增加D.巩固了欧洲在世界经济中的领导地位
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应星(1587-约1666)青年时曾考取举人,后来连续六次赴京参加进士考试,均名落孙山。45岁以后,面对明末流民遍地的现实,宋应星不再追求科举功名,转而探求“致富”之术。他全面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撰成《天工开物》-书,书名取“天工人其代之”“开物成务” 学科网之义。正如宋应星在该书的序言中所说,“是书与科举功名毫无关系”,当时士大夫对这部书不屑一顾。后来乾隆时鳊《四库全书>,不予收录,民间因此更不敢印行。这部书在19世纪传入欧洲后,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是我们今天探讨古代科技成就的重要文献。
——摘编自潘吉星《宋应星评传》等
材料二
牛顿(1643-1727)自幼喜欢钻研科学。1687年,他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阐述了其后被视作
真理的物体运动三大定律。该书受到学术界的赞颂,很快销售一空。同年,牛顿被选为国会议员,后被封为爵士,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长和法国皇家学会会员。当时他被公认为活着的最伟大的科学家,英国有学识的人都把牛顿“奉为他们的首领,承认他是他们的主帅和大师”。伏尔泰全面接受了牛顿的自然哲学,并与人合作发表了一本关于牛顿力学体系的通俗著作。18世纪中期,牛顿的理论体系在欧洲各国得到广泛认可,对整个欧洲和世界的科学与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詹姆斯·格雷克《牛顿传》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宋应星、牛顿二人科技成果的特点及 它们出现的背景。(15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二人科技成果命运不同的学科网原因。(10分)
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面是1960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抗日战争”内容的目录摘编。
第二十章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
第二十一章两条路线、两个战场
1.抗日战争中的两条路线
2.国民党军队的大溃退
3.平型关大捷
4.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迅速发展
第二十二章毛主席《论持久战》的发表和中国共产党的六届六中全会
第二十三章国民党反共高潮的被击退和《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
第二十四章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
第二十五章解放区的巩固和发展
第二十六章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和民主运动的开展
第二十七章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1.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2.解放区军民大反攻和日寇的无奈件投降
3.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台历史事实。)
请考生在第45、46、47、48四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做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 第一题计分。做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
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西汉建立后,“约法三章”不再适应现实需要,新的法令条文不断增加,形成《九章律》。汉武帝时,《九章律》之外的“旁章科条”迅速增至359“章”,仅关于死罪的法律条文便有1000多条,“律令颇多,百有余万言”;具有法律意义的案例汇编越编越多,《春秋》一书所记史事在判案时也用作参考。三国魏初.沿用的“秦汉旧律”竟多选906卷,770余万宇,东汉以来马融、郑玄等儒学大师对法律的注释也具有法律效力。魏晋时对法律进行了重大改革。大量行政法被编辑为“令”,由具体行政部门掌握。改定的新律以刑法为主体,共20篇、620条、27600字,大大降低了官吏判案时任意引用法令条文的可能性。与汉代明显不同的是,新律不少条文突出上下尊卑,同罪而不同罚。
——摘编自张晋藩总主编《中国法制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魏晋法律改革的主要特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儒学对西汉、东汉、魏晋时期法律的影响。(7分)
46.(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
1908年8月,清廷批准了预备立宪的方案,九年内计划做的主要工作包括:设立谘议局、资政院,开办地方自治,清理财政,推行普及国民教育,修订法典,厘定官制、学科网官规,宣布宪法,颁布议院法、选举法,进行上下议院议员选举,等。1910年(宣统二年)11月,清廷发布上谕:“今者,人民代表吁恳既出于至诚,内外臣工强半皆主张急进,民气奋发„„应即俯顺臣民之请„„着缩改于宣统五年,实行开设议院。先将官制厘订,提前颁布试办,预即组织内阁。迅速遵照钦定宪法大纲,编订宪法条款,并将议院法,上下议院议员选举法,覆有关于宪法范圊以内必须提前赶办事项,均着同时并举。”1911年5月,责任内阁成立,13名国务大臣中满人9人,其中皇族7人,汉人仅4人,时人形象地将此称为“皇族内阁”。
——摘编自金毓黻《宣统政纪》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908、1910年清政府在预备立宪安排上的区别,并分析其原因。(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预备立宪未能挽救清政府的原因。(6分)
47.(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联合国多次讨论不扩散核武器问题,但因美、苏两国的争斗,没有取得成果。1960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1576号决议,要求所有生产核武器的国家暂时和自愿地不将核武器控制权移交给非核国家,不向其提供制造核武器的曲要的机密情报。60年代上半期,法国核试验成功,拥有了核武器。1968年,联合国大会以95票对4票、21票弃权通过决议,批准美、苏联合提出的《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并表示希望有尽可能多的国家加入。随后,美、苏、英以及另外59个国家签署了这一条约。条约规定:缔约的核国家保证不直接或间接地把核武器转让给无核国家,不援助无核国家制造核武器;缔约的无核国家保证不制造核武器,不直接或间接地接受其他国家的核武器转让,不寻求或接受制造核武器的援助,也不向别国提供这种援助。
——摘编自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
(1)根据材料井结台所学知识,说明在联合国通过1576号决议后有关国家仍要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原因。(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得以签订的原因及其作用。(10分)
4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北宋时,皇帝鼓励官员议政。苏轼称:“自建隆(北宋第一个年号)以来,未尝罪一言(谏诤)者”。士大夫也以天下“安危治乱”为己任,积极议政,上书言事蔚为风气。包拯任监察御史时,曾弹劾包括宰相在内的多名朝中大员,后任开封府尹,善于断案,执法刚正不阿,对贪官嫉恶如仇。“虽责,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平民)时”。
——摘编自漆侠主编《辽宋西夏金代通史》等
材料二
与包公有关的笔记、话本在宋代即开始流传。元代出现了《陈州粜米》等多种包公题材的杂剧。清代小说《三侠五义》、戏剧《铡美案》等深入人心。包拯遂成为一个家喻尸晓的传奇人物,后世人称“包青天”。
——摘编自徐忠民《包公叙事》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包拯勇于弹劾官员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包青天”在后世广为传颂的原因。(9分)
第二篇:2016年全国高考新课标3卷文综历史部分及答案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新课标卷3文综历史试题
24.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这表明西周时
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 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 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 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历史改变 25.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 A.了崇尚儒家的政策 B.了秦朝的基本制度 C.充分发挥文书功能 D.熟知秦朝典章制度
26.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是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地位的确立,是因为
A.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评判 B.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 C.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 D.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
27.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这一变化反映了 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 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 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 28.甲午战后,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曾赋诗“泱泱哉我中华„„物产腴沃甲大地,天府雄国言非夸。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矞吾中华!”这反映出“诗界革命” A.倡导民主革命的思想 B.推动了白话文运动 C.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 D.成为改良思想的开端 29.1903年,张之洞等拟《奏定学堂章程》,其中规定禁止使用“团体”“膨胀”“舞台”“影响”“组织”“运动”“报告”“观念”等新名称,其根本目的在于 A.抵制维新思想的传播 B.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 C.反对向西方学习D.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 30.图4是1932年出产的一款火柴上的图案。
A.民族火柴工业举步维艰 B.新的营销方式得到采用 C.开始兴起实业救国思潮 D.全国抗日救王运动的高涨
31.1980年与1975年想不,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减少6.884万亩,总产量却增加674亿斤;面糊哈播种面积减少53万亩,总产量却增加652万担;油料作物和天草播种面积共扩大3 626万亩,其总产量分别增加70%和150%。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农民生产自主权扩大 B.农业生产技术有了革命性的改变 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完成 D.国家取消对农副产品的统销政策
32.古希腊悲剧《被缚的普罗米修斯》讲述的是,普罗米修斯为人类盗取火种而遭到主神宙斯的惩罚的故事,剧中借普罗米修斯之口说:“说句老实话,我憎恨所有的神”该剧深受雅典人的喜爱,这反映当时雅典人
A.宗教意识淡薄 B.反对神灵崇拜 C.注重物质生活 D.强调人的价值
33.19世纪60年代,总长度3万英里的美国铁路有多种轨距。南部采用铁路轨距以5英尺居多,北部采用最普遍的轨距四4.9英尺,部分地区采用6英尺、5、6英尺的轨距。这反映当时美国 A.尚未形成成熟的同一国内市场 B.铁路部门是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 C.科技水平限制了制造业的发展 D.战争破坏了基础交通设施建设 34.图5为近代以来具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这4幅作品反映出近代以来
A.传统美术流派相继被淘汰 B.理性思维的不断深化 C.批判精神备受重视的趋势 D.美术流派演变的历程
35.1875年以后,法国确立了共和政体,议会处于政治运行的中心,党派林立,内阁更迭频繁。1958年,戴高乐就任总统,修改宪法,规定总统拥有任命总理、解散议会等权利。这一政治体制的变化 A.有利于政局稳定 B.确定了总统国家元首的地位 C.剥夺了议会的主要权力 D.有助于两党制的形成
第Ⅱ卷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36题-第41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做答。第42题-第48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需求做答。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
社会救济是中国古代历朝实施“仁政”的重要内容,主要依赖于政府财政。明初设养济院收孤苦无靠者,按月发口粮。明律规定:凡鳏寡孤独及笃废之人,贫穷无亲属依靠,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这是正律中首次纳入社会救济保障条款。清代的法律也有关于社会救济的规定,主要有灾荒救济,高龄老人赡养,设栖流所以收养流浪贫民,孝子节妇贫苦者救济,贫苦读书人救济等。——摘编自邓云特《中国救荒史》等 材料二
英国圈地运动开始后,偷盗者、乞讨者等日益增多,社会不安定因素急剧增加。1601年,英国颁布济贫法。救济办法因类而异,凡年老及丧失劳动者,在家接受济贫;贫穷儿童则在指定的人家寄养,长到一定年龄时送去做学徒:流浪者被关进监狱或送入教养院。1834年,新济贫法规定,有劳动能力的失业者必须进“贫民习艺所”,才能得到救济,而那里的条件比最低工资收入的自由劳动者还要恶劣得多。
——摘编自陈晓律《英国福利制度的由来与发展》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明清时期救济制度和英国近代济贫制度实施的共同目的,并指出其救济方式的异同。(1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英国近代济贫制度相比,西方现代福利制度有哪些发展?(7分)4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近代以来,在列强的压力下,中国被迫开放了一系列通商口岸。自1898年至1910年,清政府又主动开设了30余个商埠。
——据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等
从材料中提取一个有关自开商埠的信息,并加以简要分析。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
庙号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公元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仿中原传统制度设立太庙,早先草原部落联盟时代的首领以“太祖”“高祖”等庙号受到祭祀,他们的子孙被封为王公,享有政治军事特权,成为北魏政权的统治支柱。孝文帝下令改革庙号,不再为拓跋珪以前的祖先设庙祭拜。因太祖拓跋珪以后只有五位皇帝去世,为了不违“天子七庙”这一儒家礼制,孝文帝甚至前无古人地在太庙中为自己虚设一庙,庙号改定后,孝文帝下令,“非太祖子孙”及异姓封王、公、侯、伯者,皆降一等。——据吕思勉《魏晋南北朝史》
(1)根据材料,概括孝文帝庙号改革的内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孝文帝推行庙号改革的意义。(7分)46.【历史——选修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15分)材料
1895年,严复说:“秦以来之为君,正所谓大盗窃国者。国谁窃?转相窃之于民而已……斯民也,固斯天下之真主也。”“西洋之言治者曰:国者,斯民之公产也;王侯将相者,通国之公仆隶也。”他认为,开民智是今日一大要政。
1905年,严复在与孙中山交谈中说:“以中国民品之劣,民智之卑,害之除于甲者将见于乙,泯于丙者将发之于丁。为今之计,惟急从教育上着手,庶几逐渐更新乎!”
1915年,袁世凯为复辟帝制,组建筹安会,严复参与其中。同时他认为:“吾固知中国民智卑卑,号为民主,而专制之政不得不阴行其中,但政体改变,已四年矣。袁公既有其实,何必再居其名。” ——摘编自《严复集》
(1)根据材料,概括严复关于“民智”的认识。(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在不同历史时期严复的“民智”主张。(10分)47.【历史——选秀3:20世纪的战争和和平】(15分)材料
1981年,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国会演说中提出了“十四点”计划。其主要内容包括:公开外交订立和平条约、公海航行自由、贸易平等、民族自决、裁减军费、公正处理殖民地争议。建立国际联盟等。《泰晤士报》评论其“似乎没有考虑到形势的某些严峻现实”。尽管交战双方接受“十四点”为停战基础。但是实力依然强大的殖民大国英法只是口头赞同。“十四点”计划的实施严重受阻。
——摘编自杨生茂《美国外交政策史1775—1989》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威尔逊提出“十四点”计划的背景。(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威尔逊“十四点”计划严重受阻的原因。(7分)48.【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材料
蔡元培在德国留学期间,发现德国大学校长和各科学长都是每年更迭一次,由教授会公选。1916年底他被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此前的北大,校长独揽大权,一切校务都由校长与学监主任、庶务主任等少数几个人办理,连各科学长也无权与闻其事。蔡元培接任校长后,设立评议会作为全校的最高“立法”机构,凡大学“立法”均须评议会通过;同时,它又是全校最高权力机构,凡重要事项经评议会审核通过才能付诸执行。评议会由评议员组成,校长是当然的议长,评议员包括各科学长、主任教员和各科教授。此后,蔡元培又组织选举产生各学科教授会,规划各学科的教学工作。他聘请教员不拘一格,不问思想流派,只问学问能力。1919年3月,《东方杂志》载文称蔡元培“使数年来无声无臭生机殆尽之北京大学挺然特出,褒然独立„„学风丕振,声誉日隆”。——据周天度《蔡元培传》
根据材料,指出蔡元培在北京大学推行校务改革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况北京大学校务改革的特点,并评价蔡元培的贡献。(11分)2016年高考新课标卷3文综历史试题 参考答案
24.【答案】D25.【答案】B26.【答案】C27.【答案】A28.【答案】C29.【答案】D 30.【答案】D31.【答案】C32.【答案】C33.【答案】A34.【答案】D35.【答案】A 40.【答案】
(1)共同目的:都是为了维护统治,维护社会稳定。中国的的社会救济是封建统治者为了博得“仁政”美誉而实施。英国是在社会转型时期,伴随着圈地运动出现的社会不稳定因素而出台。
救济方式:相同点:都有政府力量参与,起到主导作用;都关注的是社会弱势群体;救济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都有法律保障。
不同点:中国救济办法比较单一笼统,涉及的人群比较狭小,强调刑罚的惩戒;英国的救济划分详细,涉及的人群比较广泛,出台了专门的法律。
(2)发展:从产生原因看:战后国家动荡与社会主义竞争是直接诱因,减少贫富差距;涉及内容更广泛,医疗保健服务、养老、住房、失业保险、教育等领域;1948年艾德礼首先宣布建成社会福利国家制度;从发展过程看,经历了兴起、日渐完备、1973年经危受挫、1980年缩小规模。41.【答案】
信息:1898年秦皇岛、三都澳、岳州开放,标志着近代中国自开商埠的开始。
说明:这些自开商埠与约开商埠有本质的不同,即权自我操。清政府自行开放形势扼要之区,商贾荟萃之地。原因是近代重商思想发展的结果;以自开抵制约开,挽回利权;解决财政困难。45.【答案】
(1)内容:改变拓跋珪时的做法,不再为拓跋珪以前的祖先设庙祭拜;尊崇“天子七庙”儒家礼制,为自己虚设一庙,“非太祖子孙”及异姓封王、公、侯、伯者,皆降一等。
(2)意义:改用汉族的庙号制度,加强了皇帝为中心的君主专制制度;有利于少数民族政权封建化发展,有利于巩固北魏的统治;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融合,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发展。46.【答案】
(1)认识:提倡主权在民,反对主权在君;国家人民的公产,君主官吏是人民的公仆;发展教育提高国民水平。
(2)评价:在19世纪末,提倡开民智,直接动摇了君主论的基础,有利于维新变法思想的传播;在20世纪初,宣传发展教育提高国民水平,使改革和革命两股思潮竞相赛跑,皇族内阁出台后,立宪派导向革命阵营,加速清朝灭亡;民国初年,他承认民智低下的事实,对袁世凯专制独裁统治默许,但并不认可袁世凯用帝制取代民国。严复是一个学贯中西、尊重国情、忧国忧民的爱国者。47.【答案】
(1)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难以维持;俄国十月革命,打击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英、法、德等国受到严重削弱。美国经济实力的增长,霸权主义的奠定;威尔逊个人思想的形成。
(2)原因:美国国内政治因素并没有给予他全力支持,美国孤立主义的外交传统;共和党的挑拨导致公众舆论压力巨大;英、法操纵巴黎和会会议进程,猛烈反对美国旨在建立世界霸权的纲领。新创立的国际联盟也成为推行英、法两国政策的工具。美国国会拒绝批准《凡尔赛和约》,不参加国际联盟。48.【答案】
(1)原因:受国外大学管理办法影响;国内大学校长独揽大权。
(2)特点:采用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做法,把西方大学管理方法引进中国;设立评议会作为全校的最高“立法”机构和权力机构,让各位老师参与其中;教授治校,民主管理,组织选举产生各学科教授会,规划各学科的教学工作。
贡献: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采用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做法,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发祥地,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生创造了条件。
第三篇:2015全国新课标Ⅱ卷文综政治部分解析
绝密★启封前
全国新课标Ⅱ卷文综 政治部分
第 Ⅰ 卷
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老吴在年底对年初购买的投资产品进行了梳理:50元买入甲公司的股票已按54元卖出;乙公司股票价格仍为20元,按照每股1.2元进行了现金分红;丙公司股票价格也没变,按照每20股送一股进行了股票分红;某银行理财产品的年收益率为6%。上述投资产品中,年收益率最高的是 A.甲公司股票 B.乙公司股票 C.丙公司的股票 D.银行理财产品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投资理财的相关知识。甲公司股票年收益率=(54-50)/50=8%。乙公司股票年收益率=1.2/20=6%。丙公司股票年收益率=1/20=5%,银行理财年收益率为6%。故投资收益最高的是甲公司,本题应选A。
13.2014年8月,某市政府清理出涉企权力5157项,废止了其中3301项,对停留的涉企权力向社会全部公开,并表示严肃查处涉企审批、收费中的违法违纪问题,这一做法的预期效果是 ①政府对企业的监督与管理更有效率 ②“看得见的手”受到有力的制约
③市场机制能更好的发挥资源配置的作用 ④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得到增强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某市政府取消对政府涉企权力,表明“看得见的手”受到约束,能够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本题选C。①观点不符合题意,材料强调政府对企业监管权力受制约,不能任性,而非监管是否有效率;④观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14.2015年5月,我国存款保险制度正式实施。按照存款保险制度规定,成员银行缴纳保费形成保险基金,当成员银行破产清算时,使用银行保险基金按规定对存款人进行偿付。这一制度对银行发展的积极意义在于 ①防范金融风险,稳定金融秩序 ②增强银行信用,推动银行公平竞争 ③促进利率市场化,增加银行收益 ④降低银行经营风险,提高其竞争力
A.①② B.①③ C.② ④ D.③④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商业银行的相关知识。我国实行存款保险制度,把商业银行纳入商业保险,有利于防范金融风险,稳定金融秩序,也能增强银行信用,故选A。③④与题意无关。
15.在我国,煤炭是电力生产的主要原料。煤炭价格从2011年约850元/吨大幅度下降到2014年底约500元/吨,有人据此建议下降电力价格。能支持其建议的恰当理由是 A.电力产能过剩,出现供过于求的情况 B.电力是生活必需品,低价有利于社会稳定 C.电力价格与其生产成本的变化方向应当一致 D.电力与煤炭是互补品,而这价格变化方向应当一致 【答案】C
第 1 页
【解析】本题考查影响价格的因素(或价值规律)的知识。煤炭价格下降导致火力发电成本下降,根据价值规律,价值决定价格,电力价格应与成本一致,C符合题意。
16.从2013年开始,某市在社区推动基层党组织和自治组织代表、社区居民代表、相关社会组织代表等组成民情理事会。民情理事会通过协商讨论,促进诸如广场舞扰民、小区乱停车等难题的解决,得益于民情理事会 ①提供管理有效的利益协商渠道 ②完善了基层民主自治的组织形式
③发挥了多方主体参与社区治理的作用 ④明确了社区居民参加基层民主协商的义务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基层民主协商。小区的问题得以解决的原因在于民情理事会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应该考虑民情理事会的优点:提供管理有效的利益协商渠道,发挥了多方主体参与社区治理的作用,A①③符合题意;②的说法不准确,民情理事会不属于基层自治组织;④在本题中没有体现。
17.为推进司法体制改革,2014年12月,上海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上海市人民检察院第三分院正式成立,负责管辖审理跨行政区划的民事、行政和资源诉讼案件。建立跨行政区划的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旨在 ①健全司法机关内部监督制约机制 ②排除地方对司法活动的干扰
③提升司法公信力 ④推动审判权和执行权相分离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司法机关的相关知识。建立跨行政区划的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有利于排除对审判工作和检察工作的干扰,保障法院和检察院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有利于提升司法公信力,C符合题意入选。我国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院独立行使检察权,④说法错误;①不符合题意。
18.近年来,西藏自治区划拨专项经费,大力改善寺庙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条件。截止2014年9月,全区1787座寺庙实现了国旗、报纸、文化书屋和广播电视全覆盖,1735座寺庙通了路,1730座寺庙通了电,1662座寺庙通了水,1736座寺庙实现了通信覆盖。上述做法 ①表明我国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 ②保障了公民宗教信仰的权利
③为发挥宗教的积极因素提供了有利条件 ④有利于政府依法对宗教事务进行管理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宗教等知识。西藏自治区划拨专项经费,大力改善寺庙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条件的做法,为发挥宗教积极作用提供了有利条件,有利于政府依法对宗教事务进行管理,D入选。②不符合题意,材料不体现保障公民宗教信仰自由权利。题干中没有谈及到外国宗教势力对我国宗教事务的影响,故排除①。
19.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是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从唯物史观
第 2 页
看,这是因为
①文艺的源泉是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 ②文艺的发展取决于文艺创作方法的创新 ③文艺反映社会生活的形式与风格是统一的
④文艺反映并服务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一种社会意识形式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体现出文艺创作要坚持群众的观点和群众路线;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文艺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必须扎根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之中,①④符合题意,本题选B。②观点错误,文艺发展应取决于社会实践的发展,且理论范围属于辩证法;③观点错误且不符合题意。
20.2015年1月,有韩国某电视台拍摄、韩国导演执导的全景式反映当代中国发展成就的纪录片《超越中国》在韩国热播,引起热烈反响。创韩国同类电视纪录片收视率的新高。《超越中国》在韩国热播 ①推动中韩两国文化交流上了一个新台阶 ②显示当代中国文化得到韩国民众的广泛认同 ③反映中国的经济实力与国际影响力日益扩大 ④表明当代中国的发展越来越引起韩国民众的关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与综合国力和文化的传播。纪录片《超越中国》在韩国热播,引起热烈反响,收视率创新高,说明韩国民众对我国的高度关注,体现出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D符合题意。①中“新台阶”夸大了《超级中国》的地位,故不选。②错在“广泛认同”。
21.2014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分析了我国经济九个方面的趋势性变化,提出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从辩证法的观点看,“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意味着
①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正在发生质的变化 ②我国经济发展呈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
③制约我国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矛盾和问题已经解决 ④推动我国解决平稳健康发展的新的体制机制已经形成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辩证法(矛盾的特殊性、量变与质变)的知识。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正在发生质的变化,我国经济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而制约我国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矛盾和问题依然存在,推动我国的解决健康发展的新的体制机制正在形成,③④与现实不符,因此本题选A。
22.“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对苏轼的《琴韵》理解正确的是
①琴声是人的活动的产物,具有鲜明的“人化”特点 ②琴声来自于琴与指之间的相互作用,与人的主观世界无关 ③琴、指、琴声以及三者之间的联系都具有客观实在性
第 3 页
④只要指与琴发生相互作用,就能产生美妙的音乐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辩证唯物主义(联系的客观性、意识的能动性)的知识。弹琴是在人的意识指导下进行的,所以,①正确。琴声具有人性化特点;琴声也离不开人的弹奏,与人的主观世界有关,排除②;材料体现了联系的客观性,③当选;④说法太绝对,排除。因此本题选B。
23.长期以来,画家笔下的马往往是四蹄齐伸、腾空飞奔。然而,高速相机连拍的照片显示,飞奔时的马蹄是交替地移动的。但是,当画家画出马蹄交替移动的奔马时,有人却批评画得不像。这表明在艺术领域 A.认识的发展与认识工具的进步没有直接关系 B.以往的认识经验阻碍认识的发展
C.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客观的评价标准 D.人们的主观世界对认识的影响更加显著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认识论的知识。A、B、C观点明显错误,用排除法。认识工具的发展会促进认识的发展,所以A错误;认识经验可能会阻碍也可能会促进认识的发展,所以B说法太绝对,排除;C说没有客观评价标准是错误的;材料所体现的正是人们的主观世界对认识发展的影响,当选,所以答案是D。
第 Ⅱ 卷
38.(2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税收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材料一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落实“税收法定原则”,2015年3月,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明确“税种的设立,税率的确定和税收征收管理等税收基本制度”只能由法律规定。
材料二 2014年10月《国务院关于扶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提出要“认真落实已经出台的支持小型微型企业税收优惠政策”,2015年3月,国家税务总局出台十大措施确保小微企业税收优惠政策落实。数据显示,2015年一季度,全国享受企业所得税减半征收的小微企业有216万户,受惠面在90%以上,减税51亿元;享受暂免征收增值税和营业税政策的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共有2700万户,减税189亿元。(1)结合材料和所学政治知识,说明我国为什么要坚持税收法定原则。(12分)(2)结合材料和所学经济知识,分析当前对小微企业实施税收优惠的理由。(14分)
【答案】(1)是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要求。(3分)有利于完善税收法律制度;(3分)规范政府行为,防止随意增减税负;(3分)保护纳税人权益。(3分)
(2)小微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其健康发展能吸纳大量就业,促进经济发展(;4分)小微企业发展面临税负较重,融资难、融资贵等困难;(4分)税收优惠可降低小微企业负担,有利于其生存与发展;(3分)引导和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3分)
【解析】本题考查依法治国、企业地位和作用、税收等相关知识。本题第一问,该题的关键词是“税收法定原则”,强调依法治国,联系材料,结合政治生活的知识,可从依法治国、对立法、政府、个人的意义等角度分析,答案构成为理论+材料+意义。第二问,可从小微企业的地位和作用、税收作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角度考虑。
39.(2 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抗日战争期间,面对日本侵略者的疯狂进攻,中国人民克服经济力、军力、政治阻力等远远弱于日本的困难,第 4 页
同仇敌忾、共赴国难,以血肉之躯筑起了捍卫祖国的钢铁长城,涌现出杨靖宇、赵尚志、左权、赵登禹、张自忠、戴安澜等爱国将领,“狼牙山五壮士”、“八百壮士”等上千英雄群体,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首爱国主义的壮丽史诗。
在惊天地、泣鬼神的抗日战争中,形成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抗战精神。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关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抗战精神始终支撑和激励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终于打败了极其残暴、极其野蛮的日本侵略者,赢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结合材料,运用意识能动作用的知识,说明抗战精神对中国人民战胜日本侵略者的作用。(10 分)
(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抗战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10 分)
(3)近年来,日本政界有人企图否认日本侵华的历史,请你加以批驳。(6分)
【答案】(1)意识是对物质的能动反映,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2分)抗战精神是激励中国人民坚持抗战,争取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2分)抗战精神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民战胜日本侵略者的斗志,增强了战胜日本侵略者的信心;(3分)激励中国人民克服国力弱,武器装备落后等困难,支持持久抗战,最终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3分)
(2)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是激励中国人民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不竭精神动力。(3分)抗战精神集中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3分)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弘扬。(2分)抗战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是对中华民族丰富和发展。(3分)
(3)答案示例: 南京大屠杀,731部队制造使用生化武器残害中国人民等日本侵华战争的罪行铁证如山,不会因任何人抵赖而改变。否认日本侵华历史的言行,是对日本帝国主义战争罪行的蓄意美化,是对公理良知的粗暴践踏,违背了当今和平与发展的世界潮流。否认日本侵华历史的言行,伤害了中国人民感情,破坏了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对人类和平和正义事业构成了巨大威胁。
【解析】本题考查物质的能动作用、民族精神、国家公祭日的设立的意义等。本题以抗战七十年为背景,第一问,从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角度考虑,重视结合材料分析。第二问,考查中华民族精神的有关知识,应详细的分析抗战精神和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第三问,掌握例证法,运用历史铁证,指出否认侵华历史言行的巨大危害,同时结合政治生活当代国际社会的知识,渗透哲学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知识(社会发展规律和人民利益)加以分析。
第 5 页
第四篇:2018年高考新课标全国Ⅱ文综(历史解析)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Ⅱ卷)
文综历史试题
2018.6.8
一、选择题
24.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
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
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 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 【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商汤灭夏建商
【解析】由材料“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乃去其三面”、“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可知这种网开一面的仁爱之心赢得诸侯拥护,最终灭夏建商,故A项正确;夏商时期已形成奴隶制生产方式,奴隶集体耕作,土地轮流休耕,且材料强调的是商汤的仁德之心,故B项错误;由材料“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可知商汤认为四面设网捕猎鸟兽的方式过于残忍而非保护环境,故C项错误;夏商更替的主因在于社会矛盾的激化而非资源争夺,故D项错误。【答案】A 25.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
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
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 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
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 【考点】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汉代土地兼并与自耕农经济
【解析】重农抑商的政策始于商鞅变法时期,封建社会基本沿用这一政策,故A项错误;由材料“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可知货币税收加重了富商大贾对自耕农的剥削,因而影响自耕农经济的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税收情况而非农民的生产热情,故C项错误;由材料“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可知富商大贾操纵物价而非税收,故D项错误。【答案】B 26.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 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
27.昆曲在明朝万历年间被视为“官腔”,到清代被誉为“雅乐”“盛世元音”,宫廷重要活动常有昆曲演出,江南地区“郡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甚至“演戏必请昆班,以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这些史实表明,昆曲在明清时期的流行是因为()A.陆王心学广泛传播
B.吸收了京剧的戏曲元素 C.社会等级观念弱化
D.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味 【考点】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明清昆曲的流行
【解析】材料强调的是昆曲的发展而非陆王心学,故A项错误;京剧形成于道光年间,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故B项错误;由材料“官腔”、“宫廷”、“郡邑大夫”可知明清时期昆曲主要在达官贵族中流传,社会等级观念并没有弱化,故C项错误;由材料“官腔”、“雅乐”、“盛世元音”“郡邑大夫宴款......以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可知昆曲为士大夫阶级的娱乐品,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位,故D项正确。【答案】D 28.19世纪70年代,针对日本阻止琉球国向中国进贡,有地方督抚在上奏中强调:琉球向来是中国的藩属,日本“不应阻贡”;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曲”。这说明当时()
A.日本借助西方列强侵害中国权益
B.传统朝贡体系已经解体 C.地方督抚干预朝廷外交事务决策
D.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中国 【考点】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近代外交观念对中国的影响
【解析】由材料“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可知是中国希望借助西方势力而非日本借助西方列强,故A项错误;由材料“琉球国向中国进贡”、“琉球向来是中国的藩属”可知中国与琉球国为朝贡贸易,传统朝贡体系并没有解体,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地方督抚的外交建议而非干预朝廷的外交决策,故C项错误;由材料“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曲”,可知地方督抚希望借助国际公法解决日本干涉中国和琉球的事务,已经具有近代外交的观念,故D项正确。【答案】D 29.1923年底,孙中山认为:“俄革命六年成功,而我则十二年尚未成功,何以故?则由于我党组织之方法不善,前此因无可仿效。法国革命八十年成功,美国革命血战八年而始得独立,因均无一定成功之方法。惟今俄国有之,殊可为我党师法。”其意在()A.走苏俄革命的道路
B.放弃资产阶级代议制 C.加强革命的领导核心
D.改变反封建的斗争目标 【考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
【解析】孙中山的革命目标是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故A项错误;孙中山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代表,目的就是建立资产阶级代议制,故B项错误;由材料“1923年底”的时间信息可知,孙中山意在吸取俄国革命成功的经验,并用“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重新解读三民主义,促成国共两党合作,加强了革命的领导核心,故C项正确;孙中山终生致力于反封建革命斗争,且材料只是提及要借鉴俄国革命经验,并没有改变反封建的斗争目标,故D项错误。【答案】C 30.美国记者曾生动地记述抗日根据地:“如果你遇见这样的农民——他的整个一生都被人欺凌、被人鞭笞、被人辱骂……你真正把他作为一个人来对待,征求他的意见,让他投票选举地方政府……让他自己决定是否减租减息。如果你做到了这一切,那么,这个农民就会变成一个具有奋斗目标的人。”这一记述表明,抗日根据地()A.农民的抗日热情得到激发
B.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C.国民革命的任务得以实现
D.排除了国民党的影响
【考点】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中共抗日根据地建设与农民抗日热情的提高 【解析】由材料“他的整个一生都被人欺凌、被人鞭笞、被人辱骂”、“把他作为一个人来对待,征求他的意见,让他投票选举地方政府”、“这个农民就会变成一个具有奋斗目标的人”可知政治权利的提高调动了农民革命积极性,故A项正确;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土地法大纲》废除封建土地制度,抗日战争时期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且材料强调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农民的民主权利而非土地制度,故B项错误;国民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得以实现”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抗日根据地农民的民主权利而非国民党的影响,故D项错误。【答案】A 31.图5为1956年的一幅漫画《两把尺》(画中字:“奶奶的尺——量布做新衣。阿姨的尺——测量祖国,建设社会主义。”)该漫画反映了()
图5 A.社会主义建设以工业化为中心
B.女性成为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 C.人民公社化运动蓬勃开展
D.城乡差别发生根本性改变
【考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解析】1953年至1956年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以工业化为中心的任务,且材料只是提及建设社会主义,无法体现以工业化为中心,故A项错误;由材料“1956年”可知三大改造完成后,要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由材料“奶奶的尺”、“阿姨的尺”可知女性成为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故B项正确;1958年掀起人民公社化运动,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从材料漫画中只是提及“奶奶”和“阿姨”的作用,无法体现城乡差别,故D项错误。【答案】B 32.罗马共和国时期,平民和贵族展开了长达两个世纪的斗争,斗争的成就主要体现为其间所颁布的一系列法律。恩格斯曾评论说:“氏族贵族和平民不久便完全溶化在国家中了。”这一长期斗争的结果是()
A.贵族的特权被取消
B.罗马法体系最终形成 C.公民与贵族法律上平等
D.自由民获得相同的权利 【考点】罗马法——平民和贵族的斗争
【解析】题干提及平民与贵族斗争主要是体现为法律,要求在法律上与贵族平等,并不是取消贵族特权,故A项错误;帝国时期颁布的《民法大全》标志着罗马法体系最终形成,与题干共和国时期不符,故B项错误;由材料“氏族贵族和平民不久便完全溶化在国家中了”可知长期斗争最终使得平民与贵族获得了平等的法律地位,故C项正确;罗马共和国时期法律(公民法)主要适用于罗马公民,罗马帝国时期法律(万民法)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的一切自由民,故D项错误。【答案】C 33.图6可以用来说明,奴隶贸易()
图6 A.是早期资本主义扩张的手段
B.促成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确立 C.导致“日不落帝国”的产生
D.因白银开采的需要达到极盛 【考点】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黑奴贸易
【解析】由材料可知16至18世纪欧洲通过向美洲贩运大量的奴隶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黑奴贸易成为早期资本主义扩张的手段,故A项正确;19世纪末20世纪初伴随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确立,与表格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新航路开辟以后,西班牙、法国、荷兰、英国等西欧国家纷纷参与殖民争夺,而“日不落帝国”是18世纪后期的英国,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的原因并不只是奴隶贸易,故C项错误;黑奴贸易是为弥补美洲劳动力的不足,而不是因为开采白银的需要,故D项错误。【答案】A 34.1836年,俄国著名戏剧家果戈里发表剧作《钦差大臣》,描写的是一名小官吏路过某偏僻小城,当地人们误把他当作钦差大臣而竞相巴结、行贿。该作品()A.抨击了资本主义政治腐败
B.揭露了专制体制的腐朽 C.体现了浪漫主义文学风格
D.讽刺了拜金主义的风气
35.20世纪60~70年代,法国、联邦德国和意大利北部原本落后的农村迅速实现了机械化,数百万农民成了相对富裕的农场主。这一变化的原因是()A.马歇尔计划开始发挥作用
B.欧洲经济一体化的推动 C.西欧社会福利制度的确立
D.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 【考点】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欧洲经济一体化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推动
【解析】马歇尔计划1947年启动,1951年结束,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由材料“20世纪60~70年代,法国、联邦德国和意大利北部”可知1967年欧共体成立后,欧洲经济一体化推动欧洲农村经济的发展,故B项正确;二战后,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确立了福利制度并不断发展完善,材料强调的是欧洲农村经济的发展,并不是福利制度,故C项错误;布雷顿森林体系是货币金融体系,与农村机械化没有直接关系,且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于1973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B
二、非选择题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 中国是大豆的故乡,甲骨文中就有关于大豆的记载。先秦时期,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黄河中游地区,“豆饭”是人们的重要食物。《齐民要术》通过总结劳动人民长期的实践经验,认识到大豆对于改良土壤的作用,主张大豆与其他作物轮种。唐宋时期的文献中都有朝廷调集大豆送至南方救灾、备种的记录,大豆的种植推广到江南及岭南……从古至今,各式各样的豆制品是中国人喜爱的食物,提供了人体所需的优质植物蛋白。
1765年,大豆引入北美,最初作为饲料或绿肥。19世纪60年代,豆腐在美国开始被视为健康食品。19世纪末,大豆根瘤的固氮功能被发现,在美国干旱地区推广种植。至1910年,美国已经拥有280多个大豆品种。1931年,福特公司从大豆中开发出人造蛋白纤维,大豆成为食品工业、轻工业及医药工业的重要原料。1954年,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种植面积超过一亿亩。大豆在南北美州都得到广泛种植,美洲的农田和中国人的餐桌发生了紧密联系。
——摘编自刘启振等《“一带一路”视域下栽培大豆的起源和传播》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大豆的特点和作用。(12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大豆在美国广泛种植的原因。(8分)(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物种交流的积极意义。(5分)【考点】(1)古代中国的经济——大豆种植
(2)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美国的大豆种植(3)物种交流的积极意义
【解析】(1)第一小问特点,由材料“中国是大豆的故乡,甲骨文中就有关于大豆的记载”得出我国人民最早培育、驯化;由材料“先秦时期,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黄河中游地区”、“大豆的种植推广到江南及岭南”得出种植范围从中原推广到南方,由材料“各式各样的豆制品是中国人喜爱的食物”得出开发出各种豆制品;由材料“《齐民要术》通过总结劳动人民长期的实践经验”得出农书对劳动人民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推广,由材料“唐宋时期的文献中都有朝廷调集大豆送至南方救灾、备种的记录”得出政府推动。第二小问作用,由材料“豆饭是人们的重要食物”得出是民众重要的食物来源,由材料“提供了人体所需的优质植物蛋白”得出使中国人的食物结构合理化;由材料“认识到大豆对于改良土壤的作用,主张大豆与其他作物轮种”得出推动了中国农业的发展,由材料“朝廷调集大豆送至南方救灾、备种的记录”得出大豆为备荒物资。
(2)由材料“1765年,大豆引入北美”得出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地的联系加强,世界市场的推动;由材料“大豆根瘤的固氮功能被发现,在美国干旱地区推广种植”得出大豆是一种优良作物品种,适宜种植;由材料“福特公司从大豆中开发出人造蛋白纤维,大豆成为食品工业、轻工业及医药工业的重要原料”得出科学技术进步,大豆的用途得到广泛开发。
(3)由材料“中国是大豆的故乡”、“1765年,大豆引入北美”、“大豆在南北美州都得到广泛种植,美洲的农田和中国人的餐桌发生了紧密联系”得出物种交流是世界文明交流的重要方式;由材料“各式各样的豆制品是中国人喜爱的食物,提供了人体所需的优质植物蛋白”、“福特公司从大豆中开发出人造蛋白纤维,大豆成为食品工业、轻工业及医药工业的重要原料”得出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由材料“大豆的种植推广到江南及岭南”、“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种植面积超过一亿亩。大豆在南北美州都得到广泛种植”得出有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答案】(1)特点:我国人民最早培育、驯化;种植范围从中原推广到南方,开发出各种豆制品;农书对劳动人民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推广,政府推动。
作用:民众重要的食物来源,使中国人的食物结构合理化;推动了中国农业的发展,备荒物资。
(2)原因:世界各地的联系加强,世界市场的推动;大豆是一种优良作物品种,适宜种植;科学技术进步,大豆的用途得到广泛开发。
(3)意义:物种交流是世界文明交流的重要方式;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有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1889年,两广总督张之洞从英国预购炼铁机炉,有人提醒先要确定煤、铁质地才能配置合适的机炉,张之洞认为不必“先觅煤、铁而后购机炉”。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购得大冶铁矿,开始筹建汉阳铁厂,由于找不到合适的煤,耗费六年时间和巨资,仍未能炼出合格的钢铁。盛宣怀接手后,招商股银200万两,并开办萍乡煤矿,但由于原来定购的机炉不适用,依然未能炼出好钢,只得贷款改装设备,才获得成功。通过克服种种困难,汉阳铁厂成为中国第一家大型的近代化钢铁企业。1949年后收归国有。
——据编自陈真等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等
材料提供了一个中国近代企业发展的案例,蕴含了现代化的诸多启示。从材料中提炼一个启示,并结合所学的中国近现代史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考点】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洋务运动(汉阳铁厂的建立);近现代中国企业的发展
【解析】首先,分析材料信息,提炼观点,如近代企业发展需要科学管理模式等;其次,根据论题从材料中提取互相关联的历史信息,如“找不到合适的煤,耗费六年时间和巨资,仍未能炼出合格的钢铁”、“由于原来定购的机炉不适用,依然未能炼出好钢,只得贷款改装设备,才获得成功”结合近现代企业发展的史实得出近现代企业发展离不开科学管理模式;最后,根据提取的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结合史实予以阐述,表述成文。【答案】略
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1949~1966年,国家制定了科技政策,积累了发展科技的经验。此后很长时间,正常的科技工作遭到破坏,造成了轻视科学与文化知识的社会风气。1977年9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成立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的决定》,国家科委成为统管全国科技工作的机构。在《关于召开全国科学大会的通知》中,中央“号召全国青少年奋发努力,学政治、学文化,树立爱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风气”。同年,恢复高考和研究生考试招生制度,制定了新的留学政策。1978年11月,中央正式发出《关于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的几点意见》,要求把党的知识分子政策落到实处。1981年12月,国务院科技领导小组成立,从宏观、战略方面统领全国科技工作,统筹安排全国科技规划,组织管理全国科技队伍,协调各部门工作。此后,各地、各部门的科研机构和科技管理机构也纷纷恢复和创设。
——摘编自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77~1981年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背景。(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77~1981年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影响。(9分)
【考点】1977~1981年中国科技体制改革
【解析】(1)由材料“此后很长时间,正常的科技工作遭到破坏,造成了轻视科学与文化知识的社会风气”得出“十年浩劫”使科技事业受到冲击和破坏;由材料“1978年11月”、“1981年12月”时间信息得出改革开放;结合世界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得出世界科技革命的影响。
(2)第一小问内容,由材料“国家科委成为统管全国科技工作的机构”得出建立统管全国科技工作的机构,由材料“各地、各部门的科研机构和科技管理机构也纷纷恢复和创设”得出恢复、新建科研机构,由材料“恢复高考和研究生考试招生制度,制定了新的留学政策”得出恢复教育考试招生制度;由材料“要求把党的知识分子政策落到实处”得出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由材料“统筹安排全国科技规划,组织管理全国科技队伍”得出加强科技队伍建设。第二小问影响,由材料“造成了轻视科学与文化知识的社会风气”、“号召全国青少年奋发努力,学政治、学文化,树立爱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风气”得出实现科技领域拨乱反正,扭转轻视科技文化的不良风气;由材料“国务院科技领导小组成立,从宏观、战略方面统领全国科技工作,统筹安排全国科技规划,组织管理全国科技队伍,协调各部门工作”得出推动科研领域取得重大成就,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答案】(1)背景:“十年浩劫”使科技事业受到冲击和破坏;改革开放;世界科技革命的影响。
(2)内容:建立统管全国科技工作的机构,恢复、新建科研机构,恢复教育考试招生制度;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加强科技队伍建设。
影响:实现科技领域拨乱反正,扭转轻视科技文化的不良风气;推动科研领域取得重大成就,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4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1943年10月,中、美、英、苏四国共同签署了《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宣告在战后建立一个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国际组织,奠定了联合国成立的基础。1944年8~10月,中、美、英、苏四国代表在美国举行会议,中国代表团提出的关于处理国际争端的原则等多项建议后来被纳入联合国宪章,被称为“中国建议”。10月9日,中、美、英、苏四国同时发表了《关于建立普遍性的国际组织的建议案》,确立了未来联合国宪章的基本内容。1945年4月,联合国制宪会议在旧金山召开,四个发起国的首席代表轮流担任大会主席,中、英、法、俄和西班牙文为会议正式语言,设立了中、美、英、苏、法等14国首席代表组成的执行委员会。6月25日,制宪大会一致通过《联合国宪章》。次日,与会的50个国家举行签字仪式,中国代表团第一个在宪章上签字,中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1)根据材料,概述中国在参与过程中的主要活动。(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主要原因。(7分)
【考点】联合国的产生
【解析】(1)由材料“中、美、英、苏四国共同签署了《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得出签署宣告成立联合国的《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由材料“中国代表团提出的关于处理国际争端的原则等多项建议后来被纳入联合国宪章,被称为中国建议”得出提出多项被纳入联合国宪章的“中国建议”;由材料“中、美、英、苏四国同时发表了《关于建立普遍性的国际组织的建议案》,确立了未来联合国宪章的基本内容”得出发表初步描绘联合国蓝图的《关于建立普遍性的国际组织的建议案》;由材料“联合国制宪会议在旧金山召开,四个发起国的首席代表轮流担任大会主席,中、英、法、俄和西班牙文为会议正式语言”得出参与组织联合国制宪会议,由材料“制宪大会一致通过《联合国宪章》。次日,与会的50个国家举行签字仪式,中国代表团第一个在宪章上签字”得出签署《联合国宪章》。
(2)结合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突出贡献和重要作用得出在抗击法西斯侵略的战争中做出卓越贡献,国际地位显著提高;由材料“1943年10月,中、美、英、苏四国共同签署了《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1944年8~10月,中、美、英、苏四国代表在美国举行会议,中国代表团提出的关于处理国际争端的原则等多项建议后来被纳入联合国宪章”得出较早提出创建联合国设想;由材料“10月9日,中、美、英、苏四国同时发表了《关于建立普遍性的国际组织的建议案》,确立了未来联合国宪章的基本内容”、“1945年4月,联合国制宪会议在旧金山召开,四个发起国的首席代表轮流担任大会主席,中、英、法、俄和西班牙文为会议正式语言,设立了中、美、英、苏、法等14国首席代表组成的执行委员会”、“中国代表团第一个在宪章上签字,中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得出积极推动联合国创建。
【答案】(1)活动:签署宣告成立联合国的《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提出多项被纳入联合国宪章的“中国建议”;发表初步描绘联合国蓝图的《关于建立普遍性的国际组织的建议案》;参与组织联合国制宪会议,签署《联合国宪章》。
(2)原因:在抗击法西斯侵略的战争中做出卓越贡献,国际地位显著提高;较早提出创建联合国设想;积极推动联合国创建。4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三娘子(1550~1613),明代蒙古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之妻,深受俺答汗器重,“事无巨细,咸听取裁”。三娘子生活的时代,明朝与蒙古部落势力沿长城相持已近200年。1570年,俺答汗之孙投附明朝,双方关系顿时紧张。在三娘子的劝说下,俺答汗同意与明朝和谈。明朝送还俺答汗之孙,封俺答汗为顺义王,并开放十余处市场供蒙汉人民自由贸易。每当开市时,蒙汉人民“醉饱讴歌,婆娑忘返”。三娘子本人也“勒精骑,拥胡姬,貂帽锦裘,翱翔塞下”。在三娘子的辅佐下,俺答汗在今呼和浩特地区建城,后明朝赐名为“归化”。1581年,俺答汗去世后,三娘子辅佐继任的顺义王,继续与明朝通好,明、蒙“四十余年无用兵之患,沿边旷土皆得耕牧”。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三娘子能够推动明、蒙双方取得和平局面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三娘子的历史功绩。(7分)【考点】三娘子
【解析】(1)由材料“三娘子生活的时代,明朝与蒙古部落势力沿长城相持已近200年”得出多年战争,人民渴望和平;由材料“开放十余处市场供蒙汉人民自由贸易”、“每当开市时,蒙汉人民醉饱讴歌,婆娑忘返”得出明、蒙之间商业互市的需求;由材料“深受俺答汗器重,事无巨细,咸听取裁”、“在三娘子的劝说下,俺答汗同意与明朝和谈”得出个人能力与威望。
(2)由材料“每当开市时,蒙汉人民醉饱讴歌,婆娑忘返”得出推动了蒙汉人民的经济文化交流;由材料“在三娘子的劝说下,俺答汗同意与明朝和谈”、“三娘子辅佐继任的顺义王,继续与明朝通好”、“四十余年无用兵之患”得出维护了明、蒙之间的长期和平;由材料“俺答汗在今呼和浩特地区建城”、“沿边旷土皆得耕牧”得出促进了草原地区社会进步。【答案】(1)原因:多年战争,人民渴望和平;明、蒙之间商业互市的需求;个人能力与威望。
(2)评价:推动了蒙汉人民的经济文化交流;维护了明、蒙之间的长期和平;促进了草原地区社会进步。
第五篇:2014新课标全国卷I·高考文综历史选择题答案解析
2014新课标全国I文综·历史选择题答案解析(原创)
江西省樟树二中
历史教师
敖小强
24.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
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
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
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
解析:A项错误,君主专制从思想上看始于战国韩非子,从制度上看始于秦朝,而当时的中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宗教,更谈不上宗教权威;C项错误,祖先崇拜在原始社会就有,与皇权至上不够成因果关系;D项需联系西周的宗法制度去判断,宗法制度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在西周以后的整个中国长期存在,从秦朝到清朝,宗法制度突出表现在皇位的继承上仍是主要沿用嫡长子世袭,故与题干不相符,排除。通过排除法,可知正确项为B。
此外,还可借助唯物史观的分析方法——统治者的文化行为实质是为维护其政治统治服务的,进一步确定正确选项为B。
25.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帝“灭佛”。这反映出唐代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
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
解析:A项表述太绝对,是错误的,如本题中尽管皇帝灭佛,但佛教在中国并没有因此而消亡;B项不符合史实——汉武帝始,儒家思想获得正统地位,并延续整个传统中国,儒家思想的社会影响最大;佛教在魏南北朝时期就盛行,社会基础并不薄弱,故D项排除。通过排除法,可知正确选项为C。
此外,还可联系教材知识点“三教合一”,即儒、道、佛三种思想相互吸收、相互渗透,儒学虽然面临挑战,但最终以海纳百川的胸襟在宋明得以成熟,从面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正统地位,可进一步确定正确选项为C。
26.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
A.本质是善
B.本质为恶
C.非善非恶
D.本善习远
解析:本题审题很关键,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新认识”,可明显排除A、B两项,A项是战国时的孟子的人性观,B项为战国时荀子的人性观;这说明它们都是古已有之的对人性的认识,不是“新的认识”。第二个关键信息是“宋明”,可排除C,可举出一反例,即明朝理学家(心学也是理学)王阳明就继承了孟子的人性善的观点。故正确选项为D。
此外,可联系宋明理学的所学知识——宋明理学家把伦理道德上升为宇宙哲学的高度,在方法论上,程朱理学主张向外(格物致知),陆王心学主张向内(发明本心),但目标都指向伦理道德,而伦理道德的本质是善,可进一步确定正确选项为D。27.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国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
B.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
C.自然经济受到了进口货物的冲击
D.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
解析:注意本题中的时间信息“清初”——那时的中国仍处于传统社会,不存在资本市场(因为资本市场是近代社会的产物),故排除B项;自然经济受到冲击是鸦片战争以后才开始的(可联系“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这一知识点帮助判断),故排除C项;题干材料的大意是外国货币涌入中国,并没有涉及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朝统治内容,故D项与题意无关,故排除。另外,外来货币涌入,这表明中国的对外贸易出超明显,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故正确选项为A。
此外,联系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鸦片战争前,在中英对外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这一知识点,可进一步肯定正确选项为A。
28.据研究,1853年,印度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9.09便士,而中国是094便士。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A.经济受到鸦片战争的破坏
B.实行保护本国经济的政策
C.经济的发展水平低于印度
D.传统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
解析:读透题干本质意思很关键,该题干的本质意思是:英国商品在鸦片战争后仍然滞销,原因是什么?A项符合史实,但无法解释原因,因为印度的经济同样受到破坏,甚至破坏程度更深;B项不符合史实,是错误选项;C项不符合史实,当时中国的经济水平高于印度。故正确选项为D。
此外,可运用唯物史观——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可帮助进一步确定正确选项为D。29.1898年,梁启超等联合百余举人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参加会试的近万名举人,“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这一事件的发生表明
A.废八股断送读书人政治前途
B.改制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
C.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极为保守
D.新旧学之间矛盾不可调和
解析:C、D项表述均太绝对,不符合事实,首先排除;如C项,梁启超也是知识分子,并不是在政治上极为保守,而是主张改良;D项可举一反例——康有为的变法思想的突出特点便是把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与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至于A、B两项的取舍,可抓住本题的关键几处信息点“1898”——联系戊戌变法、“百余举人”和“近万名举人”——少数读书人赞成和多数读书人反对,A项不足以解释为什么会有百余人赞成;经综合判断,B项更符合题意。故正确选项为B项。
30.20世纪20年代,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当时在上海放映的各种影片中,外国片与国产片比例约为2:1;而在北京和天津,这一比例高达5:1甚至6:1。上海与京津放映中外电影比例不同,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应是
A.外国电影的制作水平较高
B.京津民众对外来事物更具热情
C.中国电影拷贝流通税费重
D.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更为开放
解析:本题适合学生的最佳解决办法是排除法。A、B、D都无法真正回答题干中波及的比例的差异。故只能选择C项。虽然C项的所表达意思可能大多数人不太明白,但并不影响选出正确答案。这也是高考题的一个很鲜明的特色。31.“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这一制度的实行
A.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
C.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
D.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解释:本题可明显排除C、D两项,因为C项中的“灾害”应发生于1959—1961年,不符合题干中的“一五计划”(1953--1957),D项的时间是“一五”计划之前的事情——1952年底,我国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完成,而这恰恰是“一五”计划实施的前提条件。A项与题目无关,如果更改为“有利于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则是正确选项。计划供应对于扩大积累,推动我国工业化的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故正确选项为B项。
32.古代雅典法律规定:如果公民试图自杀,必须事先提出申请,以获得批准,未经允许的自杀被视为犯罪行为。这反映出在古代雅典
A.法律体系已达到完备的程度
B.法律具有尊重生命价值的人文精神 C.公民个人自由受到严格限制
D.自杀有违崇尚自然法则的理性精神
解释: A项应发生在古代罗马,不符合史实,故排除。D项不符合题干意思,崇尚自然法则的理性精神恰恰不需要获得批准,故排除。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获得批准”、“未经允许”,而不是“自杀”,换句话说,自杀是可以的,只是需要获得批准;故如果公民要自杀并提出申请,那么自杀是可以的。因此C项比B项更符合题意。
33.根据美国1787年宪法,众议员名额按照各州人口比例分配,各州人口数“按自由人总数加上所有其他人口的五分之三予以确定”。这规定违背了《独立宣言》中提倡的A.主权在民原则
B.天赋人权原则
C.各州自治原则
D.各州平等原则
解释:本题关键信息“自由人”和“其它人口”。根据所学知识可判断,“自由人”主要指白人,“其它人口”指的是黑人和印第安人等,这样的规定显示它们是不平等的,这种不平等显然不是州的不平等,而是种族的不平等;故排除D项,而根据题意可明显排除A项(“主权在民”与“主权在君”相对),C项明显不符合史实,故排除。故可确定正确选项为B。
另外,根据所学知识——《独立宣言》的内容: 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造物者创造了平等的个人,并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这符合天赋人权的原则。故正确选项为B。
34.1928年,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两个钾矿矿井,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这反映出苏联在工业化初期
A.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
B.突破了计划经济指令的制约
C.依赖外资建设重工业
D.采用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
解析:A、C两项均以偏盖全,没有反映题干中的“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的这一信息,犯了反映题干信息不完整的毛病,故排除。B项不符合史实,当时的苏联还没有形成计划经济(计划经济指令的形成是个渐进的过程,最终形成的标志是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因此也就谈不上突破了计划经济指令的制约,故排除。因此正确选项为D项。
此外,可结合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和特点——在工业方面,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由全面没收私人资本转为实行国家资本主义,采取租让制和租借制两种形式,还允许部分地恢复小型私人企业;实质是开始从国情出发,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来恢复和发展工农业之间的经济联系,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以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进一步确定正确选项为D项。
35.有学者指出,欧元作为具有震撼力的新事物,它的问世成为21世纪初欧洲甚至是国际金融领域的重大事件。欧元的巨大作用表现在A.推动欧盟内部统一市场的发展
B.消除了欧盟各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壁垒
C.促进了欧盟对外贸易额的增加
D.巩固了欧洲在世界经济中的领导地位
解析:B项表述太绝对,不符合史实,“贸易壁垒”只能减少,不可能真正消除,故排除。D项表述错误,欧洲在世界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并不能因此说是领导地位,今天处于领导地位的是美国,故排除。欧元主要是欧盟内部流通的货币,欧盟与欧盟之外国家或地区的贸易(对外贸易)的结算主要是用美元,所以,它的作用更突出的是有利于欧盟内部国与国之间统一市场的发展,而不是欧盟对外贸易方面,故正确选项为A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