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服务机器人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解读[合集五篇]

时间:2019-05-13 15:00: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3服务机器人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解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3服务机器人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解读》。

第一篇:3服务机器人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解读

《服务机器人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解读问:什么是服务机器人?

答:根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nternationalFederationofRobotics,IRF)的定义,服务机器人是一种半自主或全自主工作的机器人,它能帮助人类完成除生产制造加工过程以外的设备。服务机器人包括专用服务机器人(ProfessionalServiceRobot)和家用服务机器人(DomesticUseRobot)。其中专用服务机器人是指在特殊环境下作业的机器人,如核电站事故检测与处理机器人、极地科考机器人、反恐防暴机器人、军用机器人、救援机器人等;家用服务机器人是指服务于人的机器人,如助老助残机器人、康复机器人、清洁机器人、护理机器人、医疗机器人、教育娱乐机器人等。

问:服务机器人与工业机器人有何关系与布局?

答:工业机器人是指应用于生产过程与环境的机器人。工业机器人通常工作在结构化环境下,在中代替人做某些单调、频繁和重复的长时间作业。国家科技部十分重视工业机器人研发,先后从工业机器人高附加关键功能部件进行部署,重点包括精密减速器、电机与伺服、嵌入式控制器等,与此同时结合中国国情,从量大面广经济型的工业机器人成套产品产业化进行了布局,重点包括物流、码垛、服务等搬运型机器人,焊接、机械、修磨、注塑等加工型机器人等。

与工业机器人相比,服务机器人技术主要应用于非结构化环境,结构比较复杂,能够根据自身的传感器与通过通信,获得外部环境的信息,从而进行决策,完成相应的作业任务。在服务机器人重点专项研究中,计划从标准化、模块化、网络化以及可互换性等方面,进一步部署制约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的伺服电机、传感器、高性能减速器等核心部件的研究与攻关,实现机器人模块化核心功能的国产化,一方面有效地降低工业机器人成本,推动工业机器人产业化发展。另一方面可以进一步促进服务机器人的各项关键技术的发展与产品成熟。

问:“十一五”期间,我国在服务机器人科技工作方面主要开展了哪些工作?

答:《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明确指出将服务机器人作为未来优先发展的战略高技术,并提出“以服务机器人应用需求为重点,研究设计方法、制造工艺、智能控制和应用系统集成等共性基础技术”。“十一五”期间,通过全面实施国家863计划、97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安排部署了一批服务机器人科技项目,促进服务机器人在公安安全、助老助残、医疗康复领域的应用发展,提高了我国服务机器人研究与应用水平,为和谐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问:“十一五”期间,我国在服务机器人科技工作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

答:在公共安全机器人、仿生机器人、医疗康复机器人等服务机器人领域取得了一批研究成果,如反恐排爆机器人已经成功应用于北京2008奥运会以及2010亚运会;消防灭火机器人和排烟机器人有近60台在全国20多个省市的消防部队中服役;仿人机器人技术水平显著提高;医疗外科手术机器人成功实现临床应用上千例,主动控制智能药丸口已开始批量应用等。在服务机器人模块化共性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一定研究成果,攻克了机器人控制器、交流伺服电机与驱动器等部分制约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机器人关键功能部件,制定了一批机器人模块化标准规范。

问:服务机器人技术发展趋势是什么?

答:目前国际上服务机器人主要由美、日、中、德、韩五国在主导着全球技术的研发,其技术发展呈现三大态势:一是由简单机电一体化装备,向以生机电一体化和智能化等方面发展;二是由机器人单一作业向群体交流、远程学习和网络服务等方面发展;三是由研制单一复杂系统,向将其核心技术、核心模块嵌入于先进制造等相关装备方面发展。

问:我国发展服务机器人有何重要意义?

答:服务机器人是当今前沿高技术研究最活跃的领域之一,它不仅着眼于感知、决策与执行高技术完成有益于人类的服务工作,有望培育新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而且它具有很强的技术辐射性与带动性,对促进智能制造装备发展、提高应急处理突发事件能力、发展医疗康复设备、增强军事国防实力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问:我国服务机器人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答:我国服务机器人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大多属于跟踪研究,缺乏创意理念和原创性成果、关键零部件与可靠性方面与国外相差5-10年;在设计制造技术国外存在较大差距,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集规划、人才、研发、标准等于一体的创新体系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问:发展服务机器人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答:以《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为指导,贯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精神,落实《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提出的重点任务,结合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围绕国家安全、民生科技和科技引领发展的重大需求,应对公共安全事件,适应老龄化社会,满足国家安全与民生科技的日益增长需求等,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把服务机器人产业培育成我国未来战略性新兴产业。

问:发展服务机器人的基本原则有几方面?

答:需求牵引,突出重点;攻克关键,支撑产业;超前部署,引领发展。

问:服务机器人的发展目标是什么?

答:以国家安全、民生科技与技术引领等重大需求为牵引,开展高端仿生科技引领平台前沿技术研究,攻克机器人标准化、模块化核心部件关键技术,研发公共安全机器人、医疗康复机器人以及仿人机器人等典型产品和系统,推进区域经济产业应用试点,形成国际化高水平研发人才基地,建设自主技术创新体系,培育服务机器人新兴产业。

问:“十二五”服务机器人科技专项将重点开展哪几方面研究工作?

答:“十二五”服务机器人重点专项将安排公共安全机器人、仿生机器人平台、医疗康复机器人和模块化核心部件等4个方面任务。公共安全机器人,实现公共安全、能源维护服务、抢险救灾等工程化应用,满足国家安全战略需求;仿生机器人平台和医疗康复机器人,建立高端科技引领研发系统,提高国际综合竞争力;模块化核心部件,满足我国应用需求,支撑服务机器人新兴产业发展。

问:“十二五”期间,将建设哪几类服务机器人公共科技平台?

答:在“十二五”期间,将重点建设仿生机器人的研究及演示平台;医疗康复机器人临床测试和应用平台;机器人开源软件设计与服务平台及机器人关键核心部件的测试及技术评价平台等。

问:在服务机器人专项中将采取哪些创新组织管理方法?

答:服务机器人专项的组织管理实施,将采用如下创新组织管理实施方法:在产品研发方面,注重需求,加强工艺;在技术研发方面,软硬分离,开源共享;在组织管理方面,机制创新,以测代评;在基地建设方面,国际合作,引进人才。

问:在建立健全规划实施保障机制方面将开展哪些方面工作?

答:根据有关科技管理改革的要求和部署,突出“十二五”机器人技术发展研究的特点,在坚持机器人科研发展方向的同时,积极关注国家科技发展中出现的新任务并及时加以攻克,对于成熟度高的机器人技术,大力促进向生产力转化,提高国家科技成果应用水平,从而建立科学、灵活的科研管理体制。

第二篇:解读十二五规划

紧紧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王一鸣认为,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对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全面部署,概括起来体现在五个方面。第一,国际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外部需求增速放缓。《建议》强调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第二,由于国际市场需求减少,我国制造业生产能力过剩。要加快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来提升产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第三,贯彻落实科技中长期规划、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和人才规划,进一步加大科技和教育投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第四,在资源环境矛盾加剧情况下,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排放强度,形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此次《建议》把降低能源强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指标列为“十二五”规划约束性指标。第五,对区域协调发展做了新部署。

过去30年,中国经济发展取得成就,最重要动力就是改革开放。《建议》对改革开放也有新的阐述和部署: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王一鸣认为,改革具体领域上,《建议》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财税体制和金融体制资源和要素价格改革都进行新部署。

《建议》指出,要实施互利共赢开放战略、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优化对外贸易结构,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合作,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积极创造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对此王一鸣认为,新时期改革开放应该由原来出口为主,转向进口和出口并重;由“引进来”为主,转向“走出去”和“引进来”并重;由追求数量扩张为主,要转向品牌、技术、服务为核心竞争力质量提升。

重视民生“前所未有”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建议》“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突出特点,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出发点和落脚点。《建议》将保障民生放到重要位置,要完善符合国情,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认为,《建议》提出,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具备新特点。《建议》对基本公共服务涉及社会各领域。比如通常所说的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等都给予充分包容。《建议》强调,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制度要有一个长期持续能力的投入机制。

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要不断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此次《建议》就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内容也作出新安排,包含老百姓十分关心的就业、收入分配、教育、住房、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政府继续实施积极就业政策、提供公共就业服务、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老百姓最关心的一个问题就是收入分配问题。中央提出一个理念,让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职工劳动报酬增长和企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关于文化建设论述,被视为《建议》新亮点。这次把文化建设单独进行部署提出规划建议还是第一次。中宣部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办公室副主任黄志坚认为,《建议》充分体现党对文化建设的重视,对文化规律的科学把握。黄志坚认为,文化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重要手段和支撑,其本身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目标和内容。国家发展、民族振兴需要强大的经济力量,更需要强大的文化力量。

《建议》对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做出全面部署。黄志坚认为,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倡导爱国守法、敬业诚信,构建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求、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德和行为规范。要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国民心态,推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社会氛围。

《建议》指出,要大力推进文化创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要在政府主导下,发挥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培育骨干文化企业和战略投资者,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进入,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黄志坚认为,发展文化产业不仅可以发挥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在凝聚力量、抚慰心灵,促进和谐方面作用。还可以通过文化因素与现代经济融合,直接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而发挥优化结构,拉动消费,扩大就业和创业的重要作用。

连日来,很多老百姓对 “十二五”规划建议制定的中国下一阶段发展的方向给与了极大的关注,并寄予厚望。大家期望在“十二五”期间,我们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得又好又快,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能够不断地得到满足。人们期盼着在今后五年中,我们的生活能够变得更加富足美好。

第三篇:解读十二五规划

解读十二五规划-解读十二五规划--改善民生更外亮眼
新世纪的第一个 10 年,中国成功抓住了发展的战略机遇期,经济社会发展 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巨大成就,为世界做出了独特贡献。同时,中国也深刻体认到,这一战略机遇期也充满艰险和挑战。特别是刚刚过去的 5 年,即在我国的“十一 五”期间,全球金融危机、国内严重自然灾害等让中国一次次品尝到成长中的痛 苦。值得欣慰的是,这些发展道路上的艰辛经历已被转化为中国未来发展的力量。2010 年 10 月 15 日至 2010 年 10 月 18 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 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进而展望了十二 五新布局。全会提出了今后五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经济平稳较快发 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社会建设 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综合 国力、国际竞争力、抵御风险能力显著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全面 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中国政府已经认识到,国内大局的分量愈益加重,只有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快 速发展,才能更好地减轻外部环境带来的压力。因此,“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找到民生作为平衡、协调改革、发展、稳定的结合点,最终成为 中国政府选择的现实路径。“十二五”规划是中国首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文化建设、国防建设“六位一体”的全面建设规划,首部改善民生规划,首部绿 色发展规划,首部公共服务规划。作为统领未来 5 年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 总体规划,“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了“富民”的目标和任务。“十二五”规 划的一大突出特点是改善民生成为“重头戏”,其充分反映“共同发展、共同分 享、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理念。认真学习“十二五”规划纲要内容之后,我们可以发现“以人为本”思想观 念占据了三大独立章节:第三章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明 确指出,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时期 的一项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

重,统筹城乡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 大强农惠农力度,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第五章促进区域

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中明确指出,实施区域发展 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 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格局,逐步实现不同区域基本公共 服务均等化。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科学制定城镇化发展规划,促进城镇 化健康发展。第八章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中明确指出,着力保障和 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 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我们可以用三个“首次”总结“十二五”规划“惠民生”亮点:首次提出 了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范围和重点,明确了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该做什么;首 次制定了改善民生行动计划,明确了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做到什么;首次将社会 管理单独成篇,明确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求做好什么。而之所以将“富民”做为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而提出来,我认为是基于以下 几点考虑: 首先,“十二五”规划是新中国 60 年后的一次再出发。中国刚刚隆重庆祝 了 60 岁生日,进入下一个甲子,应该有一个新的发展思路。其次,“十二五”规划是在国际金融危机后中国实行的第一个五年规划,而 此次金融危机无论对世界还是对中国,都提出了一些新的命题。第三,经过 30 年的改革发展,目前中国人均 GDP 首次达到 3200 美元,按照 国际标准,当人均 GDP 达到 3000 美元以上便开始进入工业化中后期,这一时期 的发展思路肯定与过去不同。上述三点便决定了“十二五”规划与此前的十一个规划有着本质的差别。这 个差别就是,过去的十一个规划追求“国强”,“十二五”规划则追求“民富”。这当然不是说,建国 60 年来特别是改革 30 年来百姓的生活没有提高,而是指相 对于 GDP 的增长,作为整体的民众的富裕程度没有 GDP 增长快。何况,按照联合

国的贫困标准,中国至少还有一亿多人生活在贫困线下。另外,从近几年的情况看,中国社会的很多问题都跟贫富差距和民众的普遍 不富裕有着直接的关系。如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的问题、消费和内需不足的问题,乃至一些群体性事件,都有着贫富分化的影子。贫富分化甚至直接影响到中国社 会的稳定。民乃国之本。对于“民富与国强”的关系,是先有民富而后才有国强,而不 是相反。事实上,多少国家兴衰的历史也告诉人们,民富虽然不必然等于国强,但民不富,国家必然不强;即使表现出一定程

度的强,也只能是外强中干。只有 建立在普遍民富基础上的强大,才是根本性的强大。因此,中国政府需要更新 观念,在政策上,把“富民”作为一个明确的目标和任务。所以,“十二五”规划政策的着力点转到把提高居民收入、缩小贫富差距、富裕人民群众作为全新思路和战略,围绕着如何“富民”问题,制定行动路线图。而经过 30 年的发展,中国今天的经济实力也已经为解决“富民”问题提供了物 质基础。“十二五” 规划在民生问题上,不仅指出了方向,也明确提出了政策与举措。首先,提出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同经济增长同步的量化指标。要求城镇居 民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纯收入增长率要大于 7%。其次,专门提出改善民生行动计划,涉及扩大城乡就业规模、提高最低工资 标准、提高养老保障水平、提高医疗保障水平、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减轻居民税 收负担、减少贫困人口数量、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调整国有资本收益分配、完 善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体系等具体内容。第三,按照规划,中国民众关心的教育、就业、医疗保障和住房等焦点问 题都列入了基本公共服务范围,是政府必须要提供和满足的。比如,失业人员、农民工、残疾人等能享受到免费基本职业培训。居民也将拥有免费健康档案,儿 童、孕产妇和老年人会享受到保健服务。其约束性指标由“十一五”的 8 个增至 12 个,主要集中在改善民生和节能减排方面,从各类指标构成看,经济增长指 标进一步弱化,社会类指标比重达到 87.5%。可以说‘十二五’规划基本成为公 共服务规划。当然要使城乡居民的收入幅度要和经济增长的幅度同步,有一定的挑战性。

因为提高收入是涉及方方面面的工作,是不太容易的一件事情。但说到底,从根 本上还是要扩大就业,就业的渠道在“十二五”规划中已有论述:一方面是大力 发展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和服务业,这是容纳就业的主渠道,扩大就业是民生之 本,只有扩大就业才有更多的收入来源。另一方面从制度上要改变国民收入的分 配格局,劳动报酬的增长和劳动生产力的增长也要同步。同时要逐步的提高机关、事业单位的工资,在企业方面还要有形成工资的正常增长机制。也包括工资的支 付机制。同时还要想方设法的来创造各种的条件来鼓励居民参与资本市场的活 动。当然,尽管“富民”问题在未来 5 年乃至更长一段时间内非常重要,但毕竟 不是事物的全部,不能代替其他问题的解决。“十二五”需要解决的问题还有很 多,如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和区域结构等诸种结构构成的结构难题,这也是我

国 急需解决的首要问题。十二五规划也都将这些问题都列入其中。我们不难发现,无论从历史还是从国际比较,‘十二五’规划所体现的中国特色现代化发展道路 的独特性越来越明显,它是未来 5 年中国科学发展方向、战略、目标、政策之集 大成,也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国家发展规划样本。


第四篇:简单解读《十二五规划》

简单解读《十二五规划》

备受海内外关注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全文一经发布,就立刻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全方位的解读,各路媒体也是争相报道,很多都还请了专家进行解读。通读之下,可以看出,中国决策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呼之欲出。

在本月18日中共中央五中全会闭幕当天,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明确提出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战略意义,并把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七大产业,作为中国现阶段重点培育和发展主攻产业。

总理温家宝刚刚开过五中全会不久,就到武汉考察。他听取武汉重型机床集团公司负责人“中国装备、装备中国”的汇报后,意有所指地加了一句“中国制造、中国创造”。所有这些,均可视为中国决策层构建创新型国家的企图心。

今天公布的中共中央“十二五”规划的建议,共有十二个部分,涉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改革攻坚步伐,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等,皆可看出经济转型创新的主旨。

在“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中,中共中央明确表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适应市场需求变化,根据科技进步新趋势,发挥中国产业在全球经济中的比较优势,发展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同时,改造提升制造业与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并举。这实质上符合中国的现状,也同“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设想不谋而合。

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必不可少。此次中共中央特别提到要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教育、人才规划纲要,大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而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加强财税金融政策支持,自是题中之议,中共中央在建议中亦有力挺。

在世界金融危机后,中国依靠低附加值的非核心部件加工和劳动密集型的产品出口之路已越走越难,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日益抬头。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既是挑战,更是机遇。在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间里,坚定走构建创新型国家之路,势将有助中国经济社会发展。

坚定不移地走中国自主创新道路。中国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在经过了30年的改革开放所带来的高速度发展之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也已迈进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但同时我们也注意到,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些新的问题和矛盾开始凸现,随着劳动力成本的逐步提高,传统的比较优势将逐步弱化。我国越来越难以从单纯的劳动力比较优势当中获得更多的利益,由于缺乏核心技术,我国企业不得不将相当大部分的利润付给国外专利的持有者。由于我们的产品利润率过低,劳动者的工资水平也很难得到提高,从而使得扩大内需,促进现代服务业等国家重大战略难以实现。

另外一些产业领域正在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对外技术依赖,大到飞机、汽车、制造设备,小到服装、日化用品,国外品牌和技术主导的格局日益显现。同时资源短缺正成为困扰中国

持续发展的瓶颈,经济结构不合理,产业层次低、增长质量较差,经济的粗放型增长使得生态环境恶化的压力日益加大。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不协调的矛盾更加突出,可以预计在新的发展阶段,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速度沿用传统的外延性粗放式经济增长模式已经难以支撑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中国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必须转变理念和模式,走以科技创新为主导带动和支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走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以信息化带动新型工业化的发展道路,这就是当前中国政府一直所强调的科学发展观,是中国未来发展的核心理念和价值取向。

半个多世纪以来,世界上众多国家都在各自不同的起点上努力寻求实现国家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道路,有些国家主要依靠自身丰富的自然资源来增加国家财富。另一些国家主要依靠外部的资本、市场和技术,还有一些国家把科技创新作为基本战略,从而大幅度提高了科技创新能力,形成日益强大的市场竞争优势。我们把后一类国家称之为创新型国家,中国政府从当今世界科技和经济发展态势着眼,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出发,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确立为国家面向未来、面向全球化的科技发展战略,并且提出了自主创新支撑发展、重点跨越、引领未来的战略指导方针,这是中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实力的关键。

中国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的目标,把占全球人口五分之一的人口大国带入比较富裕、文明、和谐的社会,这是人类历史上最为艰巨和庞大的社会进步工程,决定了国家决定了中国必须走创新型国家的发展道路,推动经济增长方式从要素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的根本转变。在发展目标上,中国的执政党对人民庄严承诺,要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202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特定发展目标决定了中国只能走创新型国家的发展道路,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中国人均能源、水资源等重要资源的占有量严重不足,生态环境脆弱,面临日益紧迫的瓶颈约束。这些问题的严重性和解决这些问题的复杂性是世界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特定的资源环境制约也决定了中国必须走创新型国家的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当前中国未来的发展面临许多挑战,许多难题,也面临着不确定性的国际发展环境,但不管全球经济如何风云变幻,不管在提高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方面面临多大的挑战,我们都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对此我们有充分的信心做到这一点。中国具有数量居世界前列的科技人力资源,建立了大多数国家尚不具备的比较完整的学科布局,具备了一定的新能力,在生物、纳米、信息、航天等重要领域研究开发能力已经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同时中国具有独特的传统文化优势,这些都是中国走创新型发展国家道路的基础,我们相信通过十几年的艰苦奋斗,中国完全可以进入创新型国家的行列。

三、采取有力措施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年中国政府颁布实施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从2006年到2020年,在自主创新的基点之上依托自身特定的国情,适应自身的战略需求,选择自己的科技发展方向和道路,确立自己的战略目标,对未来中国15年的科技发展做出了全面部署。这里我想强调六个方面的措施。

1、实施重大专项,集中力量抓好一批重大战略产品和工程。国际经验表明重大战略产品和工程事关国家长远和战略利益,一项重大战略产品计划的成功实施不仅能够有效带动相关学科、技术和产业的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能够充分体现国家意愿,提升国际地位,振奋民族精神。法国、欧洲、韩国、印度都把组织实施重大科学计划作为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措施。中国和其它国家有着更特殊的条件,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中国的科技资源相对匮乏,全社会研发投入总量只相当于美国的4%左右,人均科研经费只相当于日本的1/12和韩国的1/8,我说的是老数字,最近这两三年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有限的科技资源和多样化的科技需求决定了我国科技发展不可能在所有领域都进入世界前沿,必须突出重点,遵循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上世纪50年代中国举全国之力实施两弹一星工程以及近年来的载人航天工程都是成功的典范。总结历史经验,在今后15年中中国将在关系国计民生、国家安全的重点领域组织实施重大战略产品和工程专项计划,对关系到全局,对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科技自身发展具有重大带动作用和影响,能充分体现我国的优势和特色,反映世界科技发展趋势,促进重点领域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技术、重大产品和新兴产业给予重点支持,务求突破。

2、加快攻克一批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难题,超前部署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在科技发展规划中我们首先把发展能源、水资源和环境保护技术放在科学技术发展的优先位置,下决心解决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瓶颈问题。其次,大幅度提高对信息、生物技术、通信技术、海洋技术研发和支持的力度,提高相关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以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的集成创新为核心,用高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重大装备和产品制造的自主创新能力。

加强多种技术的综合集成,发展城市和城镇化技术,现代综合交通技术、公共安全、预测、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技术,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保证工作安全。规划方案特别提出,我们要坚持稳定基础和超前部署前沿科学和高技术的研究,在稳定发展基础学科的同时高度关注和重点发展交叉学科,重视科学的长远价值,实现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协调发展。在加大力度,支持前沿高技术研究的同时也要加强产业化和技术传播等方面的工作,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使高新技术真正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导。

3、系统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是进行高效科技创新的制度保障,在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条件下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必须遵循当代的科技发展规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科技资源的作用。这是同其它国家共有的特点。中国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主要工作包括一是强化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地位,围绕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强产学研的结合。二加强军民科技结合,建立军民结合、于军于民的科技创新体制和机制。三是加强高校、中国科学院和部门地方科研机构科研力量的有机结合,推动现代院所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四是大力发展科技发展中介服务体系。五是引导各地方建立各级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和网络,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整体合力,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4、加强企业自身能力建设,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核心和突破口,是自主创新方针成功与否的一个关键。通过市场化机制和政策的鼓励,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确立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

位。推动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增加研发收入,引导企业形成创新主导的发展战略和知识产权战略。我们依托具有较强技术开发和较强辐射能力的科研机构和大型企业建设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继续推动在若干重点领域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同时加强科技和金融的紧密结合,加快构建支持企业活动多层次多元化的资本市场。

5、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服务业在中国产业结构中比例低,非常不利于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为此中国政府把发展服务业特别是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目标。首先要从战略高度上提升认识,将现代服务业作为一个战略产业予以重视,紧紧抓住服务业转移的机遇,依靠科技创新,走出一条中国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之路,特别是引导大城市将战略重点逐渐转向现代服务业,通过辐射带动推动城镇化建设和城乡经济的发展。在统筹现代服务发展的问题上,政府要有所为有所不为,突出抓好科技服务业的发展,重点支持生产性服务业、知识型服务业,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服务业的发展以及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按照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的方向着力创造良好的环境,包括体制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

6、继续推进各类高新区以及多种形式的科技园区的快速发展。目前中国有54个国家高新区,他们是过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2007年54个国家高新区加上辐射工业园,营业总收入达到55800亿元,工业总产值4600亿元,工业增加值11300亿元,工业增加值占到我国全部工业增加值近10%。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大学科技园已经成为高新技术园区发展的有生力量,成为高新区产业技术化的源泉和未来发展的重要支撑,将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做出更大的贡献。将来高新区的发展按照落实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确立高新区的法律地位和功能作用,推动以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二次创业,加强对国家高新区规范管理和宏观指导,加强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和平台的建设,促进产学研创新联盟和产业化人才队伍建设,促进金融创新,完善投融资体系,充分发挥国家高新区的聚集、引领和辐射作用,使高新区在整个国家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第五篇:十二五规划解读

十二五规划浅说

中国是从1953年开始制以五年一个时间段来做国家的中短期规划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我们就简称为“一五”,然后以此类推。“十二五”规划的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二五”规划的起止时间:2011-2015年。

2010年10月15日至18日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讨论十七届四中全会以来中央政治局的工作,研究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等问题。会议由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主持,在18日会议通过了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十二五”时期(二0一一年至二0一五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科学制定“十二五”规划,对于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十二五”目标

一、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就业持续增加,国际收支趋向基本平衡,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居民消费率上升,服务业比重和城镇化水平提高,城乡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增强。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三、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贫困人口显著减少,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

四、社会建设明显加强。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全民受教育程度稳步提升,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健全,人民权益得到切实保障。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社会管理制度趋于完善,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五、改革开放不断深化。财税金融、要素价格、垄断行业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明显进展,政府职能加快转变,政府公信力和行政效率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互利共赢开放格局进一步形成。

总之,经过全国人民共同努力奋斗,要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抵御风险能力显著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

下载3服务机器人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解读[合集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3服务机器人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解读[合集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解读十二五规划

    解读十二五规划 国家发改委负责人解读十二五规划纲要 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6日下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记者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张平、副主任朱之鑫、徐宪平就"十二五......

    十二五规划——科技

    十二五规划——————科技 基本要求是:——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 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

    解读《邮政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解读《邮政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展望快递企业发展前景 《邮政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是我国邮政体制改革后作出的第一个覆盖完整规划周期的行业五年规划......

    《黄石市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黄石市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及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关于科技工作及科技发展的有关精神,遵照我市“......

    全国农业机械化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

    全国农业机械化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 (2011-2015年) 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 二○一一年九月 目 录 前 言 一、“十一五”农机化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 (一)科技投入大幅增加......

    广东省林业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

    广东省林业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 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肩负着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改善生态状况、保障国土生态安全、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多样化需求的重任。党中央、国务院和......

    《现代服务业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解读

    《现代服务业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解读问:何为现代服务业? 答:以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为主要支撑,建立在新的商业模式、服务方式和管理方法基础上的服务产业......

    2011年十二五规划全文和解读大全

    2011年十二五规划全文和解读大全 媒体解读十二五:‚增长‛向‚发展‛转变不简单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于2010年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全会听取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