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李渔十二楼中的爱情观
二、局限
李渔将戏剧的创作手法搬到小说中来,虽然会有一定的特色,可这毕竟是两种的体裁,或许是为了追求创新,又或许是李渔一直把小说当作无声的戏剧来看待。除了新变,也必然存在局限。
(一)选择题材的局限。《十二楼》中的十二篇就有六篇是描写青年男女爱情婚姻生活的,而男女爱情婚姻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是一个最多见的题材,更不乏一些追求爱情自由的作品。虽然在情节设计上,李渔有独特之处,但这种题材本身并不新颖。而且李渔总是抱有一种通达宽容的态度和成人之美的心情,并且充满了封建传统思想。而他最大的局限则在于将爱情与美色、欲望混为一谈,不爱人品爱美貌,这无疑使得作品思想价值大打折扣,甚至在其中还有思想落后,审美情趣低下的《十卺楼》。
(2)李一生阅历丰富,满清入关后,他绝意功名,带着自己戏班子中的一群姑娘,游遍了大半个中国,尤以扬州、南京、苏州等商业享乐城市为主。过去,很少有人能公开承认自己有色的生理本能,尤其是在文网密布的道德枷锁酷严的专制年代,但李渔却公开承认自己是一个好色之徒。事实上,李渔一生确与许多女演员、艺妓、青楼女子发生过性关系。不过,在与大量女性的亲密接触中,李渔洞察了两性关系平等的内涵,并深刻认识到性在养生保健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闲情偶寄》的“ 颐养部”
(4)《十二楼》涉及社会百态,以反映青年男女婚姻爱情生活的题材居多,主要体现在《合影楼》、《夺锦楼》、《夏宜楼》、《拂云楼》、《十卺楼》、《鹤归楼》、《萃雅楼》这七篇文章中。“明末清初商品经济逐渐繁荣,商人阶层兴起,金钱观念深入人心,人们普遍追求物质利益、生活享受,在不同程度上摆脱了长期以来在宗法制度下形成的精神禁锢状态,人性开始觉醒,进而渴望人性独立和精神自由。一些进步思想家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在婚姻爱情方面提出新观念,批判”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教条。这种思想同时反映在李渔的文学创作中,作品蕴含了强烈的时代气息。首先,李渔通过作品反映了包办婚姻的不合理性,揭露了封建家长畸形的婚姻爱情观念。《夺锦楼》中小江和边氏对待女儿的终身大事,两人各行其是,为花容月貌的女儿乱配婚姻,结果将两个如花似玉的女儿配给了”奇形怪状“、丑不堪言的四姓男子,这种荒唐的行为、畸形的思想清楚地呈现了包办婚姻制度的不合理性。从表面看,作者始终在强调”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必要性和合理性,然而却是极强地展示了它的不合理性。从文章人物的思想言行看出,李渔对封建婚姻制度、伦理制度持批判态度,赞同青年男女自主选择婚姻、追求性爱真情的行为观念。再者,作者通过作品传达了批判禁欲主义、情战胜理的立场,反映了明清之际士人、市民自我意识的觉醒。《合影楼》中管提举为提防女儿玉娟与珍生发生不合礼教之举,在院中建起墙壁,与屠观察互不相涉,在仅能相通的池沼中亦立起石柱。不料,两家儿女在水阁中游玩,认识了彼此的影子,对影传情,隔墙细语,于是荷叶传书,后在路公的谋划下,几经波折,终结成秦晋之好。明清道学不反对婚姻是建立在婚姻传宗接代现实的基础之上,而支撑婚姻的爱情、生活情趣是不容考虑的,而作品传达出李渔主张伸张人性的进步思想,充分反映出人的自然欲望不可压抑、人的本性力量不可阻挡。在道学家眼里,”万恶淫为首“,而传宗接代又是人生最正经的事业,正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两个无法分割的矛盾体将道学家推向了尴尬境地。
第二篇:诗经中的爱情观
《诗经》中的爱情观
关键词:《诗经》爱情观(纯真 美好 坚贞不渝 理智 道德 积极 健康)
前言:
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向往和追求,爱情是人类特有的感情,是一种自发的不由自主的情感冲动,同时也是个体的一种自我选择。《诗经》作为遗留了2000余年的一部巨著,是中国唯一一部脱去了脂粉与俗气的爱情文学圣典,留下了许多古代社会青年男女爱情的印证。《诗经》中描写的爱情,感情真挚自然,质朴纯真,是个体生命本能的情感流露。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纯真的人类美好情感的讴歌。
然而到了宋代,理学观念的深化人心,男女爱情的禁忌是越发的多了男女授受不亲。程朱理学的诸如“饿死是小,失节是大”的种种贞操观念,体现了“存天理,灭人性”。它在人心理、尊严和自由上都造成某种程度的扭曲。可以说在封建社会,这也算是禁欲的一个标准了。
统治阶级为了深化自己的统治,愚弄压制臣民,制定了条条戒律。中国历史悠悠千年之长,封建社会的压抑沉重的枷锁,网住人的躯体,却不能遮住人的眼睛。然而爱情是不分时间和空间的,不是因为社会有了制度才分出不同的爱情,爱情本身就存在,制度只制约了人们的表达方式。纯真的爱情自古就一直在被人们追寻„„
正文:
一、关于《诗经》中的爱情诗
《诗经》中的爱情诗, 紧贴现实生活, 不作无病呻吟, 歌咏了礼制完善之初时周代社会男女交往的清纯、自然和本性。感情真挚自然, 毫不掩饰地歌唱了心中对爱情的渴望,是个体生命本能的情感流露,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爱情的强烈追求。热烈而浪漫。清纯而自然,对爱情的表达既大方又泼辣,又不失含蓄和浪漫。
但正因为《诗经》中有太多对爱情露骨的直白,古代许多儒学家们,往往将《诗经》说成是“淫诗”,认为其内容有伤风化,从传说中孔子删诗以来,在中国文学史上,对《诗经》中情诗的评价就有许多分歧,甚至到现在还是说法不一。古代认为《诗经》为淫诗的评论家声称是以孔子的话为依据,其实是他们歪曲了孔子的话,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了孔子。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证篇》),这是他对《诗经》的总的评价。对于具体诗篇,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这说明他认为“诗三百”都是思想健康的作品。因此,孔子很重视《诗经》在教育、政治活动等方面的作用,所以其实孔子对《诗经》是给予充分肯定的。
南宋的朱熹则对《诗经》中的这些爱情元素予以了比较强烈的谴责,他为了维护封建伦理道德,采取了主观唯心主义的态度来解说《诗经》。在他眼中,《诗经》中郑卫描写爱情、婚姻的诗几乎都是淫诗。他在《诗经集传里》说:“郑、卫之乐,皆为淫声”,如他评价《邶风·静女》:“此淫奔期会之诗也”。对《卫风·木瓜》,他则说:“疑亦男女相赠答之辞,如静女之类。”意思说它是淫诗。他虽然承认它是爱情诗,但又以淫诗否定了它。
明清以来,有些研究《诗经》的学者,他们虽然没有摆脱封建礼教和婚姻制度的桎梏,但他们开始对南宋时期那种把《诗经》中描写爱情的诗一概视为“淫诗”加以排斥感到不满。许多学者在研究《诗经》时,已开始把郑、卫之音与郑、卫之诗歌分开,从而给予了《诗经》中的情诗以肯定评价。由于他们世界观的局限,他们只肯定了其中的一部分描写爱情的诗篇,把另外一部分仍然归于“淫诗”之列,但相比前人已经有了很大进步了。到现在,人们对《诗经》中的爱情、婚姻诗的评价已经逐步趋于客观化了,逐步恢复了这些作品的本来面貌。
二、从《诗经》的爱情诗中看古代人的爱情观
(一)勇於追求爱情 对爱情的热切渴望与追求表现坦白直率
《国风·召南·摽有梅》:“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摽有梅,顷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这是少女在采梅子时的动情歌唱,吐露出珍惜青春、渴求爱情的热切心声,以梅子成熟为喻,直率表达出自己想嫁的渴望。诗中的少女由梅树的果实黄熟脱落,日甚一日的变得稀少,以至渐渐所剩无几,联想到自己宝贵的青春年华正悄悄地飞速流逝,不禁激情难抑唱出一曲期待男子向她求爱,并娶她为妻的心音。这首短诗由触景(梅的变化)而生情(急于求嫁),由兴而赋,委婉细腻而又大胆地表达了女子对爱情的渴望与追求。
《褰裳》中,女孩向她的情人隔河喊出“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思我,岂无他人?”,看上去咄咄逼人,但却辣而不憨,是真情的流露,让恋人用“褰裳”涉水这一行动来证实爱情的真诚,坦率中带着一点纯真的野味儿,其实这种试探中也包含着对爱情主动、大胆的追求。女孩无论在举止或态度上都充满着个性张扬,洋溢着生命的活力。
(二)追求恋爱自由、要求自主婚姻
《鄘风·柏舟》是写一个女子要求婚姻自主遭到父母干涉时所发出的誓辞: “髧彼两髦,实维我仪。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这个女子如此顽强地追求婚姻爱情自由,宁肯以死殉情,呼母喊天的激烈情感,表现出她在爱情受到阻挠时的极端痛苦和要求自主婚姻的强烈愿望。从中也可以看出当时女性追求恋爱自由、自由婚姻 的迫切愿望。
(三)崇尚忠贞不渝的爱情
《邶风·柏舟》:“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意思是:我的心不是石不是席,石可转而心不可转,席可卷而心不可卷,表现出对爱情的忠贞,永远不变心。
《王风·大车》:“谷则异室,死则同穴。谓余不信,有如敫日”这是描写一位女子对男子的的坚贞爱情的誓言。如果把这句誓言翻译为白话文,那就是“活着如果不同住一室,纵然死了也愿意同埋一穴。如果你不相信我说的话,上天作证有太阳!”由此可见这位女子誓言的坚定和对爱情的忠贞
《郑风·东门》表达了一个男子情有独钟而矢志不移的忠贞之恋。虽然东门外美女“如云”、“如茶”,诗中男子不为所动,不被诱惑,依然挚着、坚定地爱着家中那位“缟衣綦巾”衣着朴素的人儿。应证了“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唐风·葛生》是一首妇女悼念亡夫的诗。此诗“言寡妇感时节而生哀思,次由哀思而至墓地悼念,由墓而归,夜寝哀之情”。最后以“百岁之后,归于其居。”“百岁之后,归于其室。”表达自己愿百岁之后与夫同穴的决心,透出妻子那份对丈夫至死不渝的坚贞。
《邶风·谷风》一诗与《卫风·氓》一样,是一首弃妇诗。按理说弃妇对负心的丈夫的指责应是咬牙切齿的,但她仍“哀而不伤”,还念念不忘先前与丈夫的恩恩爱爱,这种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实在令人感动,《关雎》的首句以雎鸠和鸣起兴,含义深刻。关于雎鸠,闻一多在《诗经通义》中说:“相传此鸟雌雄情志专一,其一或死,其一也就忧思不食,憔悴而死,极笃于伉俪之情。”古人也认为这种鸟有固定的配偶,从不相乱。这说明,在上古时代人们就已经十分推祟那种情志专一的爱情,比之《诗经》中的爱情专一,现代人“爱如烟花,只开一瞬” “天亮以后说分手”,甚至“天不亮就说分手”“一场游戏一场梦”的爱情观不得不让人有些感喟。
(四)对爱情有着痴迷与执着的追求
爱情是人类最纯真的感情表露,也是人类情感世界中最有魅力的花朵.正因为它有着无穷无尽的奥妙,所以才引得人们不懈的追求。《国风·秦风·蒹葭》这首诗真实再现了热恋中的人所特有的因痴生幻的心态,一往情深而又可望不可及时,那份痴情,那份迷恋,那份落寞,那份失意,那份缠绵,那份执着,虽不着一字,却尽蕴于字里行间。《蒹葭》这首诗之所以流传千古,其打动人心之处便在于主人公对于爱情的痴迷与执着的追求:路途的险远阻挡不了他,一次次的失败也没能使他退却,他上下求索,不畏艰辛。这首爱情涛唱出了人类永恒的理想与追求主题。人在不断的追求过程中经受着苦难与快乐,使灵魂不断升华。因而,爱情便理所当然的成为人类一个永恒的主题,正如法国的罗曼.罗兰所言:“爱情是一种永久的信仰。
《关雎》一诗描写一位君子爱上一位采荇菜的美丽姑娘却又“求之不得”,只能将美好的愿望寄托在内心的敬羡与想象之中。这是一首美丽的情歌,唱出了君子对淑女的悉心爱慕和情志专一。诗中讲述的是一个男子的单相思,以河中荇菜“左右无方,顺水而流”的状态比喻君子对淑女的情思绵绵.荇菜参差错落,无拘无束,顺水漂摆,恰似君子追求淑女那忽忧忽喜、极不平静的思绪。“寤寐求之”、“寤寐思服”,写出涛人对姑娘的迷恋之深,渴求之切。无论白昼或是黑夜,姑娘的倩影都时刻占据着他的心,挥之不去。成功地刻画了一个初涉爱河的小伙子兴奋难耐,躁动不安,甜蜜憧憬的复杂心境。辗转反侧,彻夜难眠。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己下定决心,要想方设法赢得姑娘的芳心,姑娘的爱。他要主动接近、亲近姑娘,用各种方法使姑娘愉快、幸福 “琴瑟友之”、“钟鼓乐之”。
(五)在面对婚姻破裂的自主意识的体现
在男尊女卑的轻视妇女的价值观和束缚妇女的道德礼教观下,古代的妇人遭弃的情况时有发生。《诗经》中的弃妇诗占着较大的比重。其中以《卫风·氓》和《邶风·谷风》最为代表。
《氓》自诉了女主人公从恋爱、结婚、直到被虐待、遗弃的经过情景。控诉丈夫的无情,发出自己的深切感受:“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邶风·谷风》一诗与《卫风·氓》一样,是一首弃妇离开夫家时倾诉自己不幸遭遇的诗。《谷风》,“习习谷风,维风及雨。将恐将惧,维予与女;将安将乐,女转弃予!”在危难时期,相依相靠,但在安乐时候,却将她抛弃。当初丈夫与她一起发出 “及而同死”的山盟海誓,新婚之时“宴尔新婚,如兄如弟”的欢乐与幸福,结婚之后丈夫变得无情无义“既生既育,比予我毒”(日子慢慢好起来,丈夫厌弃我好似毒虫)“有光有溃”(朝我动武暴怒)。这位弃妇实在令人同情,诗中所写的人物和事件很具有代表性,揭示出了古代妇女所遭受到的欺压和凌辱,反映了男尊女卑不平等的婚姻制度不合理的现实。
从这些弃妇诗中我们看出,封建社会的女性在婚姻制度上没有有效的保障,她们随时都可以遭受丈夫无情的抛弃,只能承认这种命运。但是,她们并不是忍气吞声的承受,没有顺从和屈服,而是敢于表达自己的不满,发出内心的控诉,控诉丈夫的暴行,控诉社会的不平等。这是当时女性在面对婚姻破裂的自主意识的体现。
(六)真挚淳朴,积极健康的爱情观(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诗经》中的爱情, 感情真挚自然, 摒弃了世俗偏见, 是个体生命本能的情感流露。《诗经》中的爱情诗,无论是写爱情之成功还是失败,无论是写喜忧得失还是离合变化,都具有“正”的特点,也就是这些爱情诗感情都是诚挚热烈,淳朴健康的,“风”最善于描写人之性情,最能感染读者起教化作用,《诗经》中的“风”中的诗歌能像自然春风吹动万物而发出的“万籁之声”那样感染打动人心,因此能起“正风俗”的作用。譬如《周南·关雎》 就是写男子对女子的爱慕之情。《周南·关雎》这首诗中热情地表达了一位君子对一位窈窕美丽、贤淑敦厚的采荇女子的热恋和追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表达了对与她相伴相随的仰慕与渴望,感情单纯而真挚。
诗中君子爱上一位采荇菜的美丽姑娘却又“求之不得”,只能将美好的愿望寄托在内心的敬羡与想象之中,这位“君子”的追求是失败了,但这位君子的心理和行为都是积极健康的。但当他“求之不得”之时,虽然为想她而“寤寐思服”“优哉悠哉”“辗转反侧”,但他能严格控制自己的感情和行为,他觉得只有用自己的才华和品德才能赢得姑娘的芳心。而君子追求淑女时采取的也是一种比较健康、积极的态度,他希望用自己的一片诚心来打动姑娘的那颗芳心。于是他采用了“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文明之举去努力打动吸引姑娘,这首诗充分体现了当时民风之淳,人性之正,声气之和。
因此孔子评价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也就是说这小伙子对姑娘的追求行动在欢乐之时并不过分(没有违背道德准则),在“求之不得”之时也不过于悲伤(能自制而没有自卑自残或图谋不轨),因此它具有“正风俗”的良好的教化作用。“君子”那“求之不得”(失败了)却仍坚持“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君子风度和高尚的品格确是值得赞赏。
这首诗不仅生动地刻画了两个青年男女美好的形象,而且表现出积极而健康的思想感情.全诗着意抒写君子对淑女的爱慕与追求,给人的感受是:“情深而不淫渎,热烈而不轻狂。”正如孔子中肯评价:“《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这也充分表现出了广大人民对于于婚姻恋爱的正确认识和严肃态度。
(七)重视伦理道德,循礼而行,淑女以配君子的观念
《国风·周南·关雎》是《诗经》的开篇之作,而且是一首婚恋诗,这从侧面反映了古人对婚姻家庭的重视。家庭是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而家庭的组成是由男女之结合为夫妇。而在我们中国人际关系的五轮中,以夫妇为人伦之始。婚姻不是儿戏。男女成家之后,就要有各种义务和责任。不止是为了子孙的繁衍,更要促进社会的进化。所以良好的婚姻家庭观是很重要的。而古代的婚姻家庭观是极重视伦理道德,基本上是循礼而行的。
《郑风·将仲子》:“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诗中女主人公委婉地劝告自己的情人不要采取“逾墙”“逾园”“折杞”“折桑”等不文明的行为,要注意她的父母、兄弟以及邻里社会舆论的影响。有人评论说这首诗歌中的“人言可畏”是写父母兄弟邻里以及社会对姑娘有压力,妨碍了她的恋爱自由,反映了自由恋爱受到礼教限制,是对封建礼教的控诉。笔者却不以为然。因为这位姑娘所要强调的是谈情说爱应遵守道德规范,不能越轨,要注意社会舆论的影响,循礼而行。从这首诗歌中可见当时的社会舆论和道德规范对人还是很有约束力的。由此可见中华民族中男女爱情那含蓄多情的传统也是在社会道德规范和社会舆论的约束之下而逐渐形成的。
《国风·周南·关雎》是《诗经》的开篇之作, 是一首感情单纯而真挚的恋歌。这首诗展现了一对雎鸠鸟在河中小洲上关关地鸣叫求偶, 此情此景, 触发了主人公对河边采荇姑娘的爱慕与追求。“鱼的外形是女阴崇拜的象征, 鱼的多子是生殖崇拜的象征, 这是古人性观念中的一个重要内容”。鸟口中有鱼就不再鸣了, 男子有妻就不用再求了, 这正是一夫一妻制婚姻的直接比照。这种觅偶、择偶的过程, 也反映了周民在两性关系上有了质的飞跃,它不仅有一夫一妻的婚姻法制, 而且表明婚姻要以爱情为基础。诗中男子择偶的标准是貌美(窈窕)且心美(贤淑), 说明周人的爱情观中不仅有审美观, 还有道德观。
《诗经》中的有些恋爱诗,不仅表达了上古时代青年男女对待爱情的态度,而且还透露了他们的择偶观念.如诗经开篇《国风·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男子心目中的“好逑”是一位淑女,而且是幽闲、贞静、举止安详稳重的淑女,正如汉末的《毛诗序》中说:“《关雎》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值得一提的是,诗中男子是当认为“窈窕淑女”是自己心目中好的配偶时(君子好“逑”),才大大方方地去追求爱情,而不是象大家口中流行的简单的“窈窕淑女,君子好‘求’”。此“逑”非彼“求”。
再者,《诗经》在表现真挚感情、健康情爱同时,突出男女主人公对高洁道德的追求主旨。除了《周南》中的《关睢》提倡以淑女配君子、《葛覃》着力表现女孩子的勤俭孝顺、《桃夭》中希望新娘子宜室宜家外,《国风》中多主张女子应贤德。如《郑风.有女同车》中的小伙子对迎来的新娘——孟姜,不仅“颜如舜华”,走起路来“将翱将翔”,态度大方,而且贤惠高洁,十分赞叹,小伙子对其“德音不忘”,充满了对她的爱意。在《小雅·车辇》中,前往宋国迎亲的诗人也对娶了贤德的新娘感到欣慰,好象手中的六根缰绳都成了弹琴的琴弦,表达了诗人的择偶价值观。可以说,汉民族对那种出乎自然、内蓄外发的风度美和品行端淑的内心美是同样重视的,要求两者达到完美的统一。
在《召南·行露》中,通过一个不畏强暴的女子,在法庭上对仗势欺人的男子据理力争,使之受到应有惩罚的描述,表明了道德观念已在先秦时代普遍化。《庸风·鹑之奔奔》以一个有见识、明事理的女子之口,谴责了她平时视为有德有义的君子、实为无礼的男子;而在《庸风·君子偕老》中,对清扬红颜、仪表威严而行为不端的宣姜斥之曰:“子之不淑,云如之何?”在《齐风·敝笱》、《齐风·载驰》中,对齐姜与其兄齐襄公的乱伦行为极尽讽刺、揭露,表现了汉民族在感情生活中重视伦理道德的特点。
(八)含蓄多情
《诗经》中的传统爱情往往是以男才女貌为美,以含蓄多情为美。无论是少男还是少女,无论是役夫还是少妇,他们表达爱情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含蓄多情。
《郑风·溱洧》:“士与女,方秉兰兮” “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这首诗歌描写一群青年男女在溱、洧水旁游春之时相赠以兰草(大泽兰)与芍药之花,他们又说又笑,互相赠送表达爱情的鲜花,多么热烈浪漫啊。这首诗歌中所写的青年男女用鲜花传情达意和所说的双关爱语又是多么含蓄多情。“采兰赠药”作为青年男女传情达意的 固定成语流传了下来,它成了中华民族表达爱情的一种特有的形式,而《邶风·静女》中那“贻之以彤管”的传情形式与“采兰赠药”本质是相同的。
《诗经 王风 采葛》一诗中,男女思念对方的心意由「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直到「如三岁兮」,用时间的变化,表达对对方思念情感的加深,虽然在时间表达方面有些许夸张,不过简单的表现方式,却让人觉得爱之单纯和强烈.“一日不见,如三秋兮”的咏叹,委婉含蓄地把相思之苦表现得如怨如诉,深挚缠绵。
(九)天真纯朴,烂漫自由 热烈而浪漫,真挚纯洁,自然和本性的情感流露
周代,礼仪初设,古风犹存,青年男女的自由恋爱尚少禁忌,相对来说还是比较自由的。所谓“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周礼媒氏》。《郑风·溱洧》便是极具代表性的一篇。诗写的是郑国阴历三月上旬己日男女聚会之事。阳春三月,大地回暖,艳阳高照,鲜花遍地,众多男女齐集溱水、洧水岸边临水祓禊,祈求美满婚姻。情侣互赠芍药以定情。这首诗如一首欢畅流动的乐曲,天真纯朴,烂漫自由。按封建卫道士的观点,《溱洧》通篇“皆为惑男之语”,实乃“淫声”,被污为“淫于色而害于德”。然以今天的眼光客观地看,这种未经礼教桎梏的、道学家口中的所谓“淫”,恰恰是自然的人性,是一种活泼生命的体现,爱情是人类特有的感情,是一种自发的不由自主的情感冲动,同时也是个体的一种自我选择。《诗经》中的爱情,热烈而浪漫,清新而纯净,是心与心的交流,是情与情的碰撞。
《周南·关雎》这首诗作者热情地表达了自己对一位窈窕美丽、贤淑敦厚的采荇女子的热恋和追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表达了对与她相伴相随的仰慕与渴望,感情单纯而真挚,悠悠的欣喜,淡淡的哀伤,展现了男女之情的率真与灵动。
男女欢会对于恋爱中的青年来说是最令人神往的,也是整个恋爱生活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恋人们对于爱情怀有什么样的态度,恋人之间的感情如何,完全可以从他们相会时的情态表现出来。上古时代,青年恋人之间的感情是十分真挚的、纯洁的,是脱去了脂粉与物质外壳束缚的,是人之性灵的本原状态的自然流露。《国风·邶风·静女》便真实再现了热恋中的男女清新真纯的感情:“静女其姝,俟我於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以为美,美人之贻。”一个男子在城之一隅等待情人,心情竟至急躁而搔首徘徊。情人既来,并以彤管、茅荑相赠,他珍惜玩摩,爱不释手,并不是这礼物有什么特别,而是因为美人所赠,这“彤管”看似平常,实不一般,它代表着女子的一片诚心和对他的纯真爱情。情感细腻而真挚。这首诗将少男少女纯洁浪漫的初恋情怀表现的极为生动传神,不仅刻画了女子的天真慧美,男子的淳朴痴情,而且表现了他们情深意挚,欢乐、健康和真诚相爱的感情。
三、总结
《诗经》作为民族青春时代生活经历的真实记录,给我们展示了人类美好、纯真的情感世界,折射出了上古时代那纯正、健康的爱情观。这些诗歌不仅表现出了对人生命本体的尊崇和对人的个体价值的强烈求,而且还表现出了当时人们对爱情的高尚理解和对爱情的热烈健康的求,感情上都是率真、诚挚、热烈、淳朴、健康的,都是真情实感流露,是人类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诗经》歌咏的是礼制完善之初时周代社会男女交往的清纯、自然和本性,表现出了对人生命本体的尊崇和对人的个体价值的强烈追求,这是中国古代文化中最光辉的思想,是最纯朴的思想。概括来说就是纯真和美好,积极和健康,坚贞不渝,理智和道德。
参考文献:
胡敬君 《诗经》爱情诗的文化解读 新华网2004、1 《诗经欣赏与研究(一)》糜文开 裴普贤著.三民书局印行.尤拉新浪BLOG: 寻找《诗经》中的爱情 飘雪文学社区 《诗经》中的女性婚嫁意识 《诗经》的教育价值_中外教育史 优势网
韦刚 《3000年前、后的爱情观的比较》 04级汉语言文学 闻一多 《诗经通义》
姜桂芳《从<诗经>中的成语看孔子所提倡的中国传统的爱情观》 朱熹《诗集传》
《诗经快读——先民的歌唱》 《诗经三百首(译析)》 《论语》 《毛诗序》
第三篇:浅谈古诗词中的爱情观
浅谈古代诗词中的爱情观
1009160115胡文广
爱情是个永远也不会过时的话题,关于爱情的文学作品可谓是浩如烟海了,且不谈曹雪芹笔下的贾宝玉和林黛玉,莎翁笔下的罗密欧和朱丽叶,就算是与爱情毫无关系的作品当中也要夹杂一些浪漫动人的爱情故事来增加作品的可读性,为什么?因为爱情是人类情感当中最为珍贵也是最为高尚的情感之一,它对人类永远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它永远也说不完。有人这样形容它:爱情是水晶,但它比水晶更清澈;是美酒,但它比美酒比香醇;它是一种感受,即使痛苦也会觉得甜蜜;它是一种体会,即使心碎也会觉得幸福;它是一种经历,即使破碎也会觉得美丽。
而诗词呢?它是我们祖先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历史的长河早已渺不可寻,但它承载着一代人的梦想和心灵的智慧,它以其特有的馨香和魅力感染了一代又一代读者,诗词中所包含的情感体验、理性智慧饱经风霜而历久弥新准确地抚摸着人类心灵柔软而脆弱的部分,化养着我们的灵魂。我们生活在一个高科技的时代,但仍有读诗词的必要,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古人对人生的感悟,对功名事业的感触,对社会现实的深刻认识,对人生不同阶段的认识,这些历经千年的智慧果实可以使现实的我们受益良多,即使抛开这些不谈,张中行先生幽默地说,学好诗词还可以用它来骗骗自己的心上人,应付现代佳人,哼几句古典的“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那多有味道,你要是老是捧着一束玫瑰,翻来覆去地说“我爱你”,怕就差点事儿吧。
由于爱情和诗词的这些特点,所以古人的诗词中的爱情也就不足为奇了,古诗词中的爱情观在今天看来也是非常合理的。下面我将结合具体的诗词来谈谈我个人的观点。首先来看一首张先的《千秋岁》,数声鶗鴂,又报芳菲歇。惜春更把残红折。雨轻风色暴,梅子青时节。永丰柳,无人尽日花飞雪。莫把幺弦拨,怨极弦能说。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节。夜过也,东窗未白凝残月。
德国诗人歌德说过:“如果你失掉了财富,那你只是失掉的只是一小部分;如果你失掉了荣誉,那你将失去许多;如果你失掉了勇气,那你就失掉了一切。”爱情也需要勇气,张先在他的词中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人生智慧。此词中,相爱双方的青春初恋宛如青涩的梅子,刚刚萌动,就遭无情风暴的摧残,眼见爱情就像柳絮一样飞走了,悲痛之下,主人公生出抗争的勇气,“天下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节。”,他说只要天不老,他们的爱情就不会断绝,在他们用真情密密织就的网里,两情缠绵纠结,早已把彼此牢牢系住,难解难分,任凭谁也拆散不了。爱需要共同面对风雨克服阻碍的勇气,该勇敢时要勇敢,太畏首畏尾只能牺牲自己的感情,在相爱的路上可能都会遇到狂风暴雨肆虐,遇到流言蜚语四散,甚至遭到世俗的强烈反对,爱情不被父母亲人祝福,如果双方没有爱的勇气,他们的爱情势必会春残花落,风吹云散。当然,爱需要勇气,不是一个人的勇气,而是双方的勇气,才能对抗人生的风雨。如果对方是真诚地爱着你,那拿出勇气是应该的;如果对方自私懦弱,不值得你爱,那你用单方面的勇气撑着自己飘摇的爱,只能说是一种坚持,勇气越大,对自己的伤害就越大。“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节。”爱是需要勇气的,不知你是否已经做好准
备,已经具备了应对任何困难的勇气。
再来看一下晏殊的《玉楼春》:
绿杨芳草长亭路,年少抛人容易去。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愁三月雨。
多情不似无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多情不似无情苦,它的意思是说如果能在爱情上能够不多情,不爱那么多,只爱一点点,就不会成天朝思暮想,肝肠寸断了,就不会受尽伤害,还死守着那个薄情人,更不会没有他的日子就灰暗无光,难以生存了。
不爱那么多,只爱一点点,有人说是洒脱,有人说是不负责任,有人说无情,有人说太自私,要我说,我认为这或许是爱的一种正确选择。太多的人为情所苦,为情所累,为情所困,不能自拔,还是只爱一点点吧,不是不爱,只是爱得理智一些而有所保留。如果爱有十分,那就拿出五分来爱他,余下的五分用来爱自己。不要爱一个人爱得浑然忘我,飞蛾扑火般的爱情固然壮美,但引火烧身的飞蛾爱过之后就会变成灰烬,该如何来收拾残局,该如何来面对以后的生活呢?只爱一点点,不爱那么多,任何时候都懂得保护自己,享受人生。只爱一点点,任何时候都不会失去生活的重心,不会丧失自我,因为只爱一点点,灵魂就永远握在自己的手中,不爱那么多,只爱一点点,并非压抑自我,而是善待自我。有多少人爱得太浓,陷得太深,完全不能控制自己,完全把灵魂交付在爱人手中,没有了自己的思想,没有了自己的事业,也没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一切都以对方为转移。晏殊词里的女子不就是如此吗,爱人高飞,完全把她的灵魂都带走了,爱得毫无保留,爱伤的最终是自己。
是要天长地久还是曾经拥有,这是令许多人困惑的一个问题。如果要在二者之间做出一种选择的话,相信很多的人会选择前者,这是一种古典的爱情观。古今中外的许多青年男女以其血泪和生命追求着这种爱情,并做出了无尽的抗争,秦观的这首《鹊桥仙》词中为我们诠释的就是只求天长地久不求曾经拥有的爱情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不求一朝拥有,只求感情能够天长地久,在天长地久的相伴中,既能让人享受令人心悸、战栗的时刻,品味到甘之若饴的甜蜜,在短暂的离别中饱饮相思,也能让人体味到波澜起伏后平淡的滋味,感受到握着对方的手就像自己手的亲切。在走过美景,走出夕阳的绚烂与平淡中品尝到爱情的多种滋味。天长地久的爱情并不意味着耳鬓厮磨,永远朝朝暮暮的相守,就像秦观说的情长不在朝暮。那些两地分居的“候鸟夫妻”,因为工作、学习、科研等各方面的原因无法相守在一个城市,唯有像南来北往的候鸟一样在节日、假期等时间千里迢迢来相会;时下流行的“周末夫妻”,只有周末吃在一起,住在一起,玩在一起其余时间均各自忙自己的工作、学习及其他,他们就像秦观笔下的牛郎和织女,没有朝朝暮暮的相守去经营着天长地久的爱情,在“小别似新婚”的短暂离别中永远保持着爱情的新鲜度。
只求天长地久,不求朝暮相守,这是一种古典的爱情观,在他们看来,相伴到老的夫妻手牵手相濡以沫是人世间最美丽的风景,因为爱情不仅是两颗心灵相会时刹那的电光石火,更是一起走过人生磨难,岁月沧桑时紧握的双手。人们常常苛责这种只求曾经拥有的爱情观所表现出的对爱情的游戏态度,其实这只不过是人们对爱情无奈之余的自我开解,不是不求天长地久,而是此生难求,扪心自问有谁不渴望和爱人的感情能够天长地久,海枯石烂呢?
古代诗歌中的爱情智慧博大精深,以上所谈只是很小的一部分,我们发现这其中的爱情观对现在人们而言仍是有着很大的指导意义的,所以在此与君共享。
参考书目:《宋词名篇中的人生哲理》 乔力 主编 海潮出版社2006年12月
《诗词读写丛话》张中行 著中华书局2005年4月
《大学诗词写作教程》 徐晋如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年8月
第四篇:诗经中的爱情观
思无邪
——论《诗经》中的爱情观
诗经是我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年六百年左右的诗歌三百零五首,在我国的文学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论语》中也有对诗经的评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整部诗经的内容,也都是思想纯正毫无邪念的。诗经中有大量诗以爱情为主题,也体现着“思无邪”。
《关雎》作为诗经的开篇,可见其在整部诗集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所体现出的爱情观也可以作为诗经里爱情观的代表。这首诗讲述了一位“君子”对“淑女”从单方面的爱慕到喜结良缘的过程中,君子内心的情感变化。无论是爱慕时的思念还是喜结良缘之后的喜悦,写的都是男子在追求女子的过程中的感受,而女子的内心变化却丝毫没有涉及。这与一段爱情中,都是男子主动有关。在我国古代的婚姻爱情观里,只有男子主动追求女子才被视为合理的,而女子即使早已对男子有了倾慕之情,也不能表现出来更不能主动追求,这样才显得矜持而守礼数,大不同于西方女性的热情奔放。《关雎》或许可以称之为一首古代的情歌,却又不同于现代流行歌曲的大胆直白,显得含蓄委婉。“君子”和“窈窕淑女”的结合,在古代可以看作是理想的结合,从中也可以看出《诗经》的爱情观中对于男子和女子的理想标准,男子要求是社会地位高、品行端正的君子,与之相配的是文静美好的淑女。除了“君子”与“淑女”体现了一段爱情里男子和女子的理想标准外,《关雎》也体现了古代人们对于理想爱情的标准。诗中的君子对于淑女的爱慕,并不是短暂的邂逅,也不是一时的激情,而是付诸行动去追求,以走向美好的婚姻为最终目的。这样有始有终、负责任的爱情,是被社会所认可和赞扬的。因此,诗经中的爱情,并不推崇短暂的不负责人的爱,而是推崇以婚姻为目的,完美结合的爱情。《关雎》既承认了男女之间产生爱情是自然而然的事,又要求对这种感情加以约束和克制,使其符合礼教和道德的标准,因此大量运用比兴手法,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含蓄之美。孔子也赞扬《关雎》之美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如果说《关雎》表现的是古代人民对于爱情的美好期望,那么《蒹葭》则是对凄美爱情的叹惋。《关雎》中的君子通过努力追求到了心爱的女子,而《蒹葭》的主人公却因重重的阻碍而未能与心爱的女子结下良缘。那在水一方的伊人,是他可望而不可及的理想。江水阻隔了他的理想,形成了难以逾越的障碍。但主人公仍对隔着遥远距离的女子心生爱慕,他想冲破重重的阻碍去追求心爱的女子。然而“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可见追求之难,艰险重重。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白鹭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可见追求的时间之长。“苍苍”“凄凄”“采采”描写了芦苇颜色由苍青到凄青再到泛白,渲染了深秋凄凉的氛围,日子一天天地流逝,而主人公却一直等待着,表现了男子对于爱情的执着和真诚。全诗虽然是写男子对于女子的爱慕,却也显得凄婉而含蓄,荡漾着无可奈何的心绪和空虚惆怅的情致。真是蒹葭长,露为霜,美人隔秋水,相思无限。虽然这段爱情最终以失败告终,充满了遗憾,但男子的爱之真,心之诚,展现出了一段“思无邪”的爱情。
诗经中有大量描写女子外貌的句子,例如《卫风 硕人》中写卫庄公夫人庄姜的一段,“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从手指到笑容再到神态,人们对庄姜的赞美毫不吝啬,不同于以往古诗的含蓄委婉之风。从这些热烈而真挚的句子中,我们也不难看出这位无从考证的作者对庄姜的爱慕之情。然而,女子仅凭着姣好的外貌就能轻易得到他人的爱慕,这不免让人怀疑诗人的初衷是否有些肤浅。这个问题在诗中的最后一句得到了解答,“河水洋洋,北流活活。施罛濊濊,鱣鲔发发,葭菼揭揭。庶姜孽孽,庶士有朅”。主人公庄姜一方面希望爱情就像这河水一样缓缓流淌,滋润她干涸的心田,而另一方面她又希望那个读书郎快点离开,不要扰乱她宁静的生活。她渴望爱情,但最终还是恪守本分,做一个忠贞的女子。因此,诗人对于庄姜的爱慕,并不是肤浅地基于她的形态美,而是对她美好品质的欣赏。对主人公外貌的直接描写,也不仅仅只是赞美她的外表,更是通过外在来表现出内在的美好品质。诗经中并不推崇女子冲破封建礼教追求自由爱情,而更多的是赞扬忠贞的传统女子。这也让我们看到了诗经中对于女子的审美标准,忠贞、内敛被视为内在美的体现。诗人对于庄姜的爱慕也不是肤浅的赞美其外在,是发自内心地欣赏她的内在品质。因此,诗经中的爱情,是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结合。
《桃夭》表现的是一位出嫁的女子对于婚姻爱情生活的美好期望和憧憬。“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位像桃花一样鲜艳夺目,充满青春活力的少女。而少女只有貌若桃花的外表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宜室”、“宜家”“宜人”的内在美。这首诗,祝贺人新婚,但不象一般贺人新婚的诗那样,或者夸耀男方家世如何显赫,或者显示女方陪嫁如何丰盛,而是再三再四地讲“宜其家人”,要使家庭和美。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人的婚姻爱情的观念。“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艳若桃花的女子很美,但仅有外表的美丽是不行的,“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还要有使家庭和睦的品德,贤良淑德,恪守礼教,这样才是完美的婚姻爱情。把婚姻和家庭看得十分重要,还不仅仅反映在《桃夭》篇中,可以说在整部《诗经》中都有反映。在一定意义上说,《诗经》是把这方面的内容放在头等地位上的。而家庭和婚姻是爱情的升华,走向婚姻的爱情,在整部诗经中都得到了赞美。《桃夭》总也提到了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生儿育女在婚姻家庭中的重要性。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家庭中出现了“丁克家庭”,即一个家庭中只有夫妇二人而没有子女。但在《桃夭》当中,子女是一个美满家庭所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在诗经中的爱情观里,生儿育女的思想是婚姻爱情观中极其重要的内容。
《诗经》中描写爱情的诗内容丰富多彩,有写相知相识追求真爱的,也有写闺中少妇的幽思,更有弃妇的哀怨。但无论是怎样的爱情,其思想都是纯洁的,体现着诗经”思无邪”的爱情观。
第五篇:希腊神话中的爱情观
希腊神话中的爱情观
摘要:古希腊神罗马神话可以说是希腊罗马文学艺术的源泉和土壤,其中所包含的许多神话
故事传说都生动有趣,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对后世人类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各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果说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那么根据古希腊罗马神话,人类社会的创造者与管理者,神界自然也存在这样的主题。本文中通过与当代人们一些典型的爱情观进行比较,来论述希腊神话故事中所体现的爱情观。
关键词:希腊神话 爱情观
说到爱情,我们多数人会联想到一系列修饰词语,神圣、纯洁、浪漫等美好的词汇,关于爱情的产生还有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柏拉图在《文艺对话集·会饮篇》中这样引述道:古代有一种阴阳人,体力过人。宙斯害怕他们向神造反,就将他们剖成两半。剖开的两半都痛苦极了,每一半都迫切地扑向另一半,拚命拥抱在一起,渴望重新合为一体。其实,在希腊神话中,爱情并非如此简单、纯粹,本文就主要介绍希腊神话故事为我们展现出的一幅生动形象,又有些复杂混乱的爱情观念图。
一、注重满足肉体上的欲望。这种爱情是出于人的本能,“爱情来源于一种本能的欲望力量,是每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情感欲望,现代人由于各种因素往往不得不抑制自己的欲望表达,但是在希腊神话中这种欲望却可以得到尽情的抒发。爱情为爱而生,是发源于人类内心的最朴实最神圣的感情,源于一种个人情感的诉求。”【1】(宣晓庆 《浅谈希腊爱情神话的艺术魅力》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第25卷第10期 2008年10月)就像宙斯,作为拥有最高统治权的神,他总是遇到美丽的女神或凡间女子就会产生将其占有的冲动,而最终他都会想尽各种办法满足自己的情欲,在古希腊神话中和宙斯发生过男女关系的女子数不胜数。如此看来,在人类社会中出现的各种感情背叛和婚姻背叛也是有依据可循的。还有一个希腊神话中的爱情重情欲的典型证明是爱神的诞生,“克洛诺斯用燧石镰刀割下其父的生殖器,把它扔进翻腾的大海后,这东西在海上漂流了很长一段时间,忽然一簌白色的浪花从这不朽的肉快周围扩散开去,浪花中诞生了一位少女。”【2】(赫西俄德.神谱.)即女爱神阿佛洛狄特。这也充分说明了,性欲在希腊神话的爱情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二、爱情的产生大多与美丽的外表直接挂钩。确实,爱情往往由吸引而生,而无论是神还是人都更容易对看起来美好的事物心动,这一点在希腊神话中也有很明显地表示。如希腊史 诗的“金苹果”案:在人类英雄帕琉斯和海洋女神忒提斯的婚礼上,众神均受邀参加婚礼,唯有不和女神厄里斯没有受到邀请。厄里斯怀恨在心,在婚礼上将一个金苹果呈现给宾客一个金苹果,上面写着“给最美的女神”,在参加婚宴的诸美人中间,天后赫拉在座,她一听见金苹果上的字,便表示这个金苹果是属于她的的,因为她不仅美丽,而且是天后,赋有极大的权利,神与人都一样尊重她。可是在座自命美人的爱神阿芙罗狄忒和智慧女神雅典娜也不甘示弱,她们哪三位都自认为自己是最美丽的美人。三个女神互不相让,僵持起来,旁边的其他神害怕得罪她们,都不好做评断,有人提议让由主神宙斯去判断,可是主神很聪明,因为赫拉是自己的妻子。阿芙罗狄忒和雅典娜是自己的女儿。他没办法做主,但是他知道在特洛伊的艾达山,他知道艾达山上,有一个放养牧人帕里斯,他是世界上最美丽的男子,不如请他去判决,以表公平,帕里斯是特洛伊的王子,正在那里替父亲放羊。宙斯还告诉他们,帕里斯是审美专家。三位美丽的女神出现在帕里斯的前面时,帕里斯犹豫不决了,她们提出来贿赂的条件都非常优厚,赫拉允诺他给他无上的权利,并保佑他做一个高高在上的统治者,雅典娜愿意赐给他智慧和力量,鼓励他有勇气去冒险,闯出一条英雄般辉煌的路。阿芙罗狄忒答应让世界上最漂亮的女子爱上她,并自愿做他的妻子。帕里斯王子想来想去,还是把苹果判给了阿芙罗狄忒。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异性的美貌甚至比至高无上的权力、过人的智慧和力量更能吸引人,也因此更容易产生所谓的爱情。
三、希腊神话中的爱情带有很浓重的浪漫色彩。虽然现代的很多人也常常会用罗曼蒂克来形
容爱情,但据近来的报道,在3000名调查对象中,认为“爱情可以创造一切”的只有710人,其中,仅有7%的中年人和22%的年轻人选择肯定答案。甚至在大学生群体中,“爱情第一”的人也不足一半,只达到了42%。被脱去神话外衣的爱情已经越来越“现实”。在择偶条件的调查中,9成以上的中年人和8成以上的年轻人都将“家庭、职业和收入情况”放在了第一位,只有一半的大学生将“品德修养和性格脾气”列为择偶第一条件。近半的调查对象认为“找个好工作不如找个好恋人”;7成左右的中年人和年轻人认为爱情是现实的,甚至在最富有浪漫气质的大学生群体中也有42%的人认同“现实爱情观”。调查者在走访中发现,虽然很多年轻人心中也渴望浪漫和脱离世俗偏见的爱情,但受很多现实的复杂因素阻挠,年轻人对爱情的美好幻想已大大减少。和当代的情况比起来,希腊神话里的神与神,神与人间的爱情观就浪漫多了,或许这也就是神话故事与现实的距离所在了。在希腊神话中,“皮格马利翁塞浦路斯的国王皮格马利翁是一位有名的雕塑家。他塑造了一位异常可爱的象牙少女雕像以致于爱上了它。每天他都给盖拉蒂穿上金、紫色相间的长袍。盖拉蒂是他给心上人所起的名字。他拥抱它、亲吻它,但是它始终是一尊雕像。绝望中,他来到阿芙罗狄蒂的神殿寻求帮助。他献上丰盛的祭祀品,并且深情地祷告,祈求这位女神赐给他一位如同盖拉蒂一样举止优雅的妻子。回家后,他径直来到雕像旁。就在他凝视它的时候,雕像开始有了变化。它的脸颊开始呈现出微弱的血色,它的眼睛释放出光芒,它的唇轻轻开启,现出甜蜜的微笑。盖拉蒂走向他的时候,皮格马利翁站在那儿,说不出话来。她单纯、温柔、充满活力!不久屋子里响起她银铃般悦耳的声音。他的雕塑成了他的妻子。”【3】(《希腊神话》)这是一则很令人感动的浪漫爱情故事,皮格马利翁用自己对爱情的真诚和执着感动了神,并最终和心爱的人有了美满的结局。并且,他爱上的是一无所有的的雕像,爱上的只是她的单纯、温柔和充满活力,并不涉及其他世俗的因素,这也充分体现了一种纯洁烂漫的爱情观。希腊神话的浪漫爱情还体现在神与人的相恋中,虽然神是神圣的,甚至是人类高不可攀的,但还是有很多神和人不顾人神间的地位差异,义无反顾勇敢的相爱,“无论是丘比特与凡人普赛克的爱情也好,还是宙斯与欧罗巴公主的浪漫故事也好,最终都在人性的光环中结出了美丽的种子。在这里,人性并没有因为神性而消亡, 我们可以大胆的说,西方的神实质上是人化身的神,他们有神力,却经历着和人一样的情感,爱情在他们眼里和凡人一样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在他们的故事里,我们看到更多的是人神———有人性光芒的神。”【4】(龚朝红 《植根于文化中的爱情观》)这样的浪漫不仅克服了外部种种因素的阻碍,也奠定了西方文化中爱情至上、爱情平等的地位。
四、希腊神话中的神能做到为爱疯狂。他们对追求爱情的狂热程度达到了令我们一般人类咋舌的地步。就像阿瑞塞莎的故事,阿瑞塞莎阿瑞塞莎是位迷人的仙女猎人,在一次狩猎任务中遇到了河神阿耳法斯,阿耳法斯追随变成了河流的仙女越过小山,跨过峡谷,翻越大山,掠过广阔的平原,甚至愿意与她一起陷入阴间,终于在忍受了阴间的黑暗之后与仙女交汇,得到了她的爱。还有,太阳神阿波罗把仙女丹芙妮追成了一棵月桂树;“宙斯为了爱情,不惜变成动物,宙斯为了与伊俄结合,不惜变成一片云。宙斯迷恋达那厄的美色,化作金雨找到了进屋的路径。他还装成人间女子的丈夫,与阿尔克墨涅结合。为了与塞墨勒约会,宙斯乘着闪光的战车,伴着电闪雷鸣,结果点火把塞雷勒烧成灰烬。”【5】(吕凯等.新拉罗斯神话学全书.第156页);另外还有一个疯狂的典型就是美狄亚,她是科奇斯岛会施法术的公主,也是太阳神阿波罗的后裔。她与来到岛上寻找金羊毛的伊阿宋王子一见钟情。她为热爱伊阿宋而偷走金羊毛,抛弃老父和乡土,把自己的骨肉兄弟碎尸万段,杀死了篡夺王位的伊阿宋的叔叔。为了报复伊阿宋的背叛,将自己亲生的两名稚子杀害,毒死伊阿宋的新欢,伊阿宋也抑郁而亡。可以看出为了爱情,他们甚至从不考虑自己的行为会有怎样的后果,只是被一种狂热的主观感情或欲望所支配。不过,也正是因为他们为爱不顾一切的勇气让希腊罗马神话有了感动和震撼一代又一代人类的力量。
五、追求爱情自由也是很重要的一个观念。可以从上文中看到,在希腊神话中有很多浪漫的或圆满或悲剧的爱情故事,但上述故事中都是在我们常人看来比较正常的爱恋,也就是说,在希腊神话中还存在许多畸形恋情,父女恋中有:“厄勒克特拉”情结,阿迦门侬的女儿厄勒克特拉幼年目睹母亲联合情人杀死自己的父亲,待成年后她联合弟弟,为父亲报仇杀死了母亲;母子恋中有:“俄狄浦斯情结”,即忒拜国王拉伊俄斯的儿子杀父娶母的悲剧;同性恋中有:山林女仙卡利斯托发誓愿意永远守在狩猎女神阿耳忒弥斯的身边做侍女,终身不嫁。而宙斯对她一见钟情,但卡利斯托躲避所有的男子,宙斯就变作阿耳忒弥斯的样子与她结合,卡利斯托为宙斯生下了阿耳卡斯。还有兄妹恋、姐弟恋、甚至是人兽恋等等。这些爱情都是不被正常伦理所接受的,但是这也就是希腊神话为了自由追求爱情,抛开一切爱情束缚的特色之处。
六、结语
希腊神话故事是人类智慧与文明的结晶,能够对我们后世产生深刻的影响,所以我们要谨慎接受这种影响,不能过于盲目,笼统接收。毕竟它所包含的很多观念只能够适应当时的希腊社会状况,和当代我们所需要的价值观念却相差甚远。例如,他们对爱情的痴狂完全占据了人的理性,这样很容易使整个社会跟随着人的心理变化而变得畸形。但无论如何,希腊神话中所体现出来的爱情观念,不断探询着爱的本质,为现代人寻找一种自由的心灵支路提供了一种思考的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