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教强省规划》,我们能做些什么?
《高教强省规划》,我们能做些什么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任务,提高高等教育水平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黑龙江省委、省政府于2008年8月13日制定了《高等教育强省建设规划》。《规划》在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之前制定并实施,但其内容与三中全会上所做出的《关于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关于农村改革发展等问题的内容相契合,这说明省委、省政府在对待我省改革、发展战略的把握上,是明智的、科学的。
2008年10月23日,应用技术学院党政班子、全体教职员工在学院北区会议室召开“《高教强省规划》,我们能做些什么”专题讨论会,会上,全体教职员工讨论热烈,情绪高昂,大家的一致意见是:
(一)作为我省高等农业院校的龙头,东北农业大学在《高等教育强省建设规划》实施的过程中,在我省农业发展和农村改革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上,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这既是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职责和使命,也必将会成为东北农业大学发展史上一个新的、更大的机遇,作为新一代东农人,我们应该勇于承担这个历史的使命。
(二)应用技术学院是以培养应用型、技能型“落地”人才和“本土”人才为目标,以突出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为特色,注重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学院还开展面向中高职师资、教育管理人员、行业职工、在校学生的专门技能培训以及职业技能资格培训,努力为龙江经济发展培养多层次的应用型专门人才。1988年建系至今,应用技术学院共培养近4000名毕业学,其中农业职业教育师资班毕业生大多回到各县、乡职教中心学校任教,并成为各校的骨干教师。培养的高职专科生和“村村大学生”已成为我省农业生产一线的中坚力量。综上,我们培养的多层次的人才为我省农业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智力支持,因此,我们认为做好本职工作是我们发挥自身在《高教强省规划》中的作用的最重要的途径。
下面,从以下几方面做具体说明:
一、统招本专、科学生工作
94年以前,我院学生均为专科学生,学生毕业后绝大多数在省内各农业职业高中或农业推广中心等涉农部门工作,从中等农业职业人才培养和农业生产技
术的推广应用及农业和农村管理等多方面发挥了较大的作用;94年开始至今,从本专科兼招到只招收本科学生,我们注重应用型和技能型的培养方式、目标都没有改变,但是,由于农业师资和农业推广队伍的饱和,毕业生去向发生了较大变化,多数学生毕业后从事农资销售工作,在农资领域为我省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做出贡献,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在学院的指导下,越来越多的毕业生愿意到农场就业,而且越来越多的学生骨干都将建功立业的目标定在了农场,在农业生产一线发挥着直接的贡献作用(例如:2008届毕业生有近30%选择到农场工作)。
二、黑龙江省农业职业师资培训中心工作
学校于1995年3月向省教委提出申请成立“黑龙江省职业技术教育第一产业师资培训中心”的请示(以下简称中心),并获得批准。中心是原省教委二级职能部门、在行政管理职能上可代表原省教委就师资培训工作制定计划,组织培训。在业务上受原省教委领导,在行政管理上由东北农业大学管理,中心设在农教系,由农教系(现应用技术学院)负责中心具体工作。中心职能如下:
1、规划、协调、组织全省农职业中学专业师资的培养和培训工作。
2、组织全省各市(地)、县(区)农职业高中等职教单位开展职教理论研究。
3、收集农职教育信息,为全省农职高中及行政管理部门提供信息服务。
4、推广新技术,进行科技咨询。采取多层次、多规模、多渠道、多形式培养和培训专业课教师及其它人员(包括农村的致富能手及带头人)。
中心成立以后,协助省教育厅职成处完成种植类、养殖类专业教师培训基地设置标准,制定一产师资培训大纲,并按照教育厅要求开展了中职专业课师资培训、中职院校实验室建设和职业技能考试等工作。具体如下:
1、职教师资培训
中心成立以来,利用寒、暑假先后为我省74所职教中心学校(职业高中)培训种植、养殖类专业课教师310人。其中实验技术人员120人(养殖类30人,种植类90人),《专业合格证书》班86人,专业课教师(操作技能培训)104人。
2、实验室建设
农业职业教育培训中心承担黑龙江省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一产实验室建设任务。从规划、设计、仪器购置、仪器调试安装与使用,到实验教师培训,实施全程服务。1995年开始筹建,至2000年底,为黑龙江省30所农村中等职业技术
学校(职业教育中心学校)建立了一产实验室,其中种植类专业实验室30个,养殖类专业实验室13个,总价值500余万元。
3、承担中职升学考试技能考试工作
黑龙江省从1999年开始对报考我省普通高校和职业技术学院的职业高中毕业生,进行职业技能考试。1999年、2000年“中心”承担种植类、养殖类、农产品储运与加工类专业的技能考核任务,两年共组织近2000名学生、6000项技能考试任务。
但是,近年来,由于形势的变化,中心的实际工作任务越来越少。在《高教强省规划》实施的大背景下,我们深深的感到,“中心”的职能急需要在学校的直接协调和帮助下争取到更多的服务机会,为我省农业发展和农村改革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三、社会培训工作
1、职业技能鉴定工作
应用(职业)技术学院自2004年开始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以来,培训规模不断扩大,培训工种逐年增多。截止2007年底,先后对农作物植物保员、农作物种子繁育工、农艺工、农产品经纪人、动物疫病防治员、动物检疫检验员、家畜繁殖员、宠物医师、模具设计师、花卉园艺师、工程测量工、物流师、食品检验工、环境生物监测工等14个工种,3000余人进行技能培训与鉴定。2007年12月受省劳动厅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委托,承办全省高校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培训班。共有23所学校,50余个工种,144名高校教师参加此次培训并获得相关工种考评员资格证书,为推进我省职业技能鉴定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成人教育工作
应用(职业)技术学院网络教育工作管理规范,治学严谨,几年来成绩显著,良好的质量赢得了社会信誉与好评。自2004年网络教育开始招生至今共培养494名本专科毕业生,部分毕业生还获得了学士学位或攻读了研究生。学院主要开设种植、养殖类专业,截至2007年底在册学生710人,成为东北农业大学网络教育省内最大规模的学习中心。
四、“村村大学生计划”工作
1、“村村大学生计划”实施经过
2003年12月,黑龙江省委组织部,教育厅等六部委联合下发《关于实施“村村大学生计划(培养)”的意见》。意见明确提出由教育厅组织,东北农业大学牵头,联合八一农垦大学等9所农业院校共同培养“村村大学生”。计划从2004年开始,全省每年招收2500名左右定向培养学生,争取在3~5年内实现村村有大学生的基本目标,为加速实现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撑。现在,按照《高教强省规划》要求,“村村大学生计划” 将实施到2015年,计划从2009年起,每年招收2000名左右来自农业(农垦、林业)生产、乡村中小学、乡镇医院(卫生所)的一线工作者,进行专科教育,由东北农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黑河学院、牡丹江医学院牵头,省内相关高等学校参与共同实施,培养农村“留得住、用得上”的专门人才。
2、我校“村村大学生”培养情况
东北农业大学“村村大学生计划(培养)”任务由应用(职业)技术学院具体承担,设置农学(种子方向)、设施园艺(棚室技术)、绿色食品生产与管理、畜禽饲养与疾病防治、农村发展与管理五个专业。
截至2007年底,东北农业大学“村村大学生计划(培养)”共计招生1120人,其中,已经毕业661人,在校学生459人。
“村村大学生计划(培养)”的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通过学校组织的备春耕生产“三下乡”、春耕与秋收生产实习安排、假期社会实践等活动,搭建起高校与农村联系的桥梁,将最新农业生产实用技术带回了乡村,为新型农业技术的实践与推广做出了贡献。
3、不足之处
截至2008年4月份,我们对已经毕业的2004、2005、2006级(春季班)三届毕业生共进行了三次调研,调研的结果是令人可喜的。学种植各专业的毕业生回乡后,一部分人采用科技种田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还有很多同学回乡后开起了种子、农药、化肥店,效益可观;学畜禽饲养与疾病防治专业的学生很多回家都开起了兽医诊所,还有的开了兽医、兽药店,也都忙得不可开交;而学农村发展与管理专业的学生和一部分种、养殖专业的学生通过努力当选为村干部,在为村民服务的过程中创造并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
但是,仍然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在发挥作用方面并不是想象中那样的效果,原因如下:a、地方政府不重视毕业返乡的“村村大学生”,一方面是在农村一线没有大学生的事实,另一方面,回乡的大学生得不到“重用”,甚至,一些地方的现任村干部把回乡的“村村大学生”当成竞争对手对待予以排挤;b、一部分学生自己在学习期间没有掌握好回乡创业的本领,因而得不到地方和老百姓的信任,特别是入学时年龄较小的学生,他们的责任意识和创业意识淡薄,这是内因,当然,这样的学生也只占少数;c、相当一部分学生(特别是未婚的、年纪小的学生)通过在大城市、在大学里学到了知识,增长了才干,也增加了“野心”,他们不甘心再回到农村去,宁可在城市里打工也不回农村,或者即使回到生源所在地,也都是通过在大学里培养的能力和创业意识,做着与农业无关的工作,“回去也得不到重用,创业也没有什么优惠政策,自己干又没有实力,不如在城市里闯”的思想在一部分学生头脑里,形成了共识。针对以上,我们觉得,要想使“村村大学生计划”的初衷,真正落到实处,还必须要有相关配套的政策,这个配套政策并不仅仅指所谓的“安置”,要从任职服务、创业扶持等多个角度来实现。
应用技术学院党总支2008.10.30
第二篇:3.高教强省意见
安徽省:关于建设高等教育强省的若干意见
皖发〔2010〕9号
高等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各类高层次人才、创造高水平科研成果、引领文化发展的重任,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10年来,我省高等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全省普通高校从10年前的34所增加到95所,在校学生规模由10.5万人增加到91.2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5.2%上升到22.3%。高等教育整体结构进一步优化,重点学校、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引进工作取得重大进展,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增强。但我省高等教育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还不相适应,在规模、结构和质量等方面与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和人民群众的需求还有一定差距。为充分发挥安徽教育资源优势,加快建设高等教育强省,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建设高等教育强省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1.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加强统筹、分类指导,优化结构、提高质量,以扎实推进“双百工程”和“质量工程”为重点,努力实现高等教育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协调发展。以提高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把高校的人才和科技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动力,转化为加速我省崛起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支撑力。
2.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到2012年,高等教育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进一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需求,全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25%,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全国平均水平以上,高等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率显著提高。分类建设一批在全国同类高校中有特色和竞争力的高等学校、学科专业,力争使其达到国内同类院校和专业先进水平。到2020年,使我省高等学校在一些重点领域成为培养和造就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的摇篮,成为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的基地,成为知识创新和推动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中心,成为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阵地,初步建成能够服务党委和政府决策、支撑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引领社会进步和文化繁荣的具有安徽特色的应用性高等教育体系,全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招生、就业和人才培养的联动机制基本形成,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进入全国先进行列,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进一步提升,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处于中部省份领先水平。
二、创新发展模式,积极推进高等教育“双百工程”
3.全方位扩大高校开放,激活高等教育资源增量。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建立“资源共享、合作共羸”的校企合作平台和机制,广泛吸纳企业、科研院所作为产学研合作基地、本专科生实训基地和研究生联合培养单位,鼓励高校和企业合作建设实验室和研发中心,将高等教育延伸到企业,融入进社会。积极推进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提升高等教育对外开放水平。— 11 —
4.深层次优化布局结构,盘活高等教育资源存量。按照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大众化高等教育规律,加强统筹和宏观调控,科学制定高校事业发展规划,明确高校的服务方向、办学层次和发展规模,促进各种类型高校科学定位、错位发展。整合区域性或同类型高等学校,实行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办学,实现资源效益和服务效率的最大化。加强对皖北地区高校的支持力度,采取政策倾斜和对口支援的办法,促进皖北高等教育加速崛起,实现全省高等教育协调发展。
5.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励规范民办高等教育发展。鼓励社会力量举办高等教育。在办学经费筹措、管理人员选聘、教师队伍建设、规范办学行为等方面,帮助民办高校解决发展中的难题,促进民办高校做大规模,做强实力。积极推动省属独立学院转型定位,吸引办学资金,逐步发展成普通本科高校。
6.构建教育“立交桥”,引领职业教育大省建设。加快发展工程硕士、工商管理硕士等专业学位的研究生教育,大力推进应用型本科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加快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完善普通高校专升本模式和高等职业教育的“3+2”模式,构建灵活的教育“立交桥”,努力形成满足各级各类人才培养需求的应用性高等教育体系。发挥高校自身资源优势,主动为新农村建设、农村劳动力转移、城市职工下岗再就业承担培训任务,使高等教育在我省“大职教”的格局中充分发挥龙头作用。
7.创新继续教育模式,服务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利用我省高校资源,积极吸引省外优质资源,整合社会资源,充分发挥广播电视大学的网络平台作用,大力开展网络远程教育和开放教育。创新普通高校继续教育模式,积极开展自学考试教育,满足不同群体接受教育的需求。
三、服务崛起大业,扎实推进高等教育“质量工程”
8.建设一批高水平大学,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继续推进中国科学院、教育部、安徽省三方支持中国科技大学建设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积极推动合肥工业大学省部共建;深入实施安徽大学“211工程”建设,使其教学、科研整体实力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重点建设10所左右综合性和多科性大学,5所左右示范应用型本科高校,以及15所左右有明显特色和优势的示范高职院校,使其达到国内同类院校先进水平。通过重点高校建设,引导各类高校科学定位、特色发展,提高我省高校的整体竞争力。
9.建设一批高水平学科专业,服务主导产业发展。根据高等学校学科特点和专业优势,结合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集中力量建设与我省主导产业群直接相关的200个重点学科和400个特色专业,努力形成布局合理、优势突出的省级重点学科体系,建成我省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基地、高水平科学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努力形成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结构优化的特色专业体系,建成我省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双师型”教师培训和企业员工继续教育基地。
10.建设一批高水平创新平台,推动创新型安徽建设。集中力量加强高校现有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在工作机制和运行模式上取得突破,建成一批支撑“核心区域、核心企业、核心项目”的技术创新基地。大力发展与技术创新产业相关的专业学位研究
生教育,改革研究生培养机制,实施研究生教育服务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计划,提升高校科技创新基础能力。
11.建设一批高水平人文社科基地,促进文化强省建设。完善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基地和教育部重点基地的功能,努力发挥对外辐射作用,繁荣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事业。利用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优势,构建文化服务平台。鼓励大学参与和支持社区文化和农村文化建设,挖掘、总结、保护我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艺术院校建设,支持综合性大学开展多样化的教育与培训,建设本科层次的综合性多学科艺术院校,大力培养文化人才,不断提高高等学校文化服务的能力。为建设文化强省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12.培育一批以高水平领军人才为核心的创新团队,落实人才强省战略。实施“皖江学者”计划,今后5年内,为省属高校从海内外引进100名左右高层次创新型领军人才。组织实施高校博士后工程,今后5年内在省属高校设置500个博士后流动岗位,面向海内外引进一批优秀博士毕业生。畅通优秀人才引进通道,鼓励和支持高校引进紧缺人才。支持高校设置自主创新岗位,促进专门人才集中精力开展技术成果转化、科技攻关和各类咨询。鼓励高校科技人员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服务企业技术创新。鼓励企业设立博士后工作站。充分利用重大科研项目、重点科研基地聚集和培养人才,选派优秀教师出国培训,加快培养骨干教师和学科专业带头人,造就一批具有国内领先学术水平并符合我省自主创新需求的学科带头人。
四、深化改革,激发高等教育发展活力
13.深化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完善中央、省两级政府管理,以省统筹为主的管理体制。强化市和省直单位、国有大型企业对所属高校的举办责任。加强、规范对新建本科高校、高职高专和民办高校的管理,落实支持民办高校发展的政策措施,将民办高校纳入省级“质量工程”项目建设申报和资助范围。积极培植教育评估、信息服务等中介组织,建立与重大教育政策相关的调查研究、咨询论证、社会公示及监督问责制度,推进教育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推动高校内部管理机制改革,引导高校全面实施科学管理、规范管理和精细管理,彰显高校管理育人特色。依法落实和保障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允许学校在专业设置和办学方向上有更大的自主权。制定并逐步完善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实施办法,建立自我发展、自我约束、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的现代大学制度。
14.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整合高校与科研院所、企业的科技资源,打破高校与社会间的壁垒,加快人财物的流动和共享,加速科研要素的集聚,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围绕洁净煤、高性能材料、装备制造、信息家电等优势产业的改造提升和新能源汽车、新型显示、节能环保、公共安全、生物技术、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加大创新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力度,深入推进产学研合作。改进高校科研成果评价制度,建立以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为主导的激励机制,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产学研合作交流平台,促进高等学校在自主创新和科技服务中发挥更大作用。
15.深化高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高校根据办学实际需要,本着精简、高效的原则,在核定的编制总量、领导职数和进人计划的范围内,按照国家、省有关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中的岗位设置
和人员聘用等规定,自主选聘和辞退人员,按照有关规定评聘教师和其他专业技术人员职称,根据所聘岗位确定工资及福利待遇。改进高校人才评价机制,及时调整高校专业技术职务评审标准,充分调动教师紧紧围绕学校定位和发展目标开展教育教学、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性、创造性。积极推进分配制度改革,采取灵活多样的分配形式和分配办法,坚持多劳多得、优劳优酬、规范有序,向关键岗位、优秀拔尖人才和优秀创新团队倾斜的原则,适当拉开分配差距,充分发挥绩效工资的激励导向作用。
16.深化教育教学和招生就业制度改革,完善贫困生资助工作机制。坚持以生源为基础,以就业为导向,以学校定位为目标,以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快招生制度改革,探索高校自主招生、自我约束、政府统筹、依法监督的招生机制,采取多种形式、多种途径选拔人才。坚持以人为本,完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机制,做好国家奖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生源地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困难补助、学费减免等各项资助工作,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确保每一位大学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终止学业。加强就业指导和职业技能、创业技能培训,转变毕业生就业观念,提升就业能力,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到农村就业,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自主创业,努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
17.加强高校节约型校园建设。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厉行节约,勤俭办学。优化经费支出结构,压缩行政管理开支,把经费向教学科研倾斜。建立预算管理和资产管理相结合的制度,统筹配置教育资源,推进资源共享共用,防止重复建设和浪费。积极探索建立节约型校园的长效机制,对在节约型校园建设中做出突出贡献的高校给予奖励支持。
五、加大支持力度,完善高等教育强省建设的政策措施
18.加大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入。保障高校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逐年增长,到2012年不低于中部省份平均水平。进一步改进预算拨款方式,充分发挥高校预算制度对高校内部管理改革,提高办学效益的促进作用。在省统筹资金中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在整合现有高校质量工程、高校科研、重点实验室等专项资金的基础上,设立高等教育强省专项经费,不断丰富内涵,加大投入力度,支持高校发展。同时,积极做好与国家有关高等教育重大工程和项目的对接。各市、行业和国有企业举办的高等学校也要参照建立相应的高等教育经费稳定增长机制。
19.完善高等教育分类收费管理办法。适时调整公办高校收费标准,根据不同专业办学成本差异等因素,在省定基准收费标准的基础上逐步实行分专业收费。允许实行学分制教学的高校按照规定的学分项目和标准收费。民办高等学校的学历教育学费标准,按照补偿教育培养成本原则并适当考虑合理回报的因素,由学校申请,报有关部门批准并公示。
20.坚持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按照谁办学谁投资的原则,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积极鼓励社会资金注入高等教育。积极稳妥地利用国内外贷款,改善办学条件。采取债务重组、校区置换和政府支持等多种措施,缓解高校债务压力。
六、加强领导,为高等教育强省建设提供组织和思想保障
21.加强对高等教育的领导。省委、省政府进一步加强对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工作的领导和统筹,及时研究高等教育发展战略,制定保障和促进高等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协调解决有关重大问题。与省政府目标管理考核制度等衔接,探索建立高等学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评价制度,把高等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效果,作为考核高等学校的重要内容。
22.将建设高等教育强省纳入各级政府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统筹考虑,重点支持。省政府将建设高等教育强省列入“861”计划予以支持。高校所在市政府要主动研究支持高等学校发展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问题,谋划大学校区、科技园区与公共社区的发展规划对接、重大项目对接、人才使用对接等,努力形成以地方政府为主导,区校联动的发展格局。
23.加强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坚持党对高校的领导,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着力提高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思想政治素质,提高领导班子办学治校能力。继续深化高校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认真实施高校领导干部任期制、试用期制,拓宽识人渠道和用人视野,加大竞争性选拔高校领导干部力度和干部交流力度,选优配强高校领导班子。积极探索加强和改进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高校科学发展优势。加强党风廉政和学风建设,有效遏制学术不端行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建立完善的高等学校维护稳定工作机制,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强与高等学校经常性的联系,及时沟通信息,合力解决问题。
第三篇:我们能做些什么的教学设计
我们能些做什么
罗芳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环境污染给人们带来的危害,懂得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2.进行交流,在口语交际中培养倾听、表达的能力。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交流,注意养成良好的听说态度和语言习惯。教学过程:
一、环境污染的危害
1、回顾本单元课文内容,学生谈谈自己对环境污染的认识。
2、课件出示图片资料:(1)河水像墨一样黑。(2空气污染图。
3、学生看后自由谈感受。
4、学生在学习小组里交流身边环境污染的现象,以及它给人们带来的危害。
5、各小组派代表在全班交流汇报。本组同学可补充发言,其他小组的同学可以提出问题,请求解答。
二、了解人们正在为环保作的努力
1、课件出示有关保护环境的资料。
2、学生交流讨论
(1)学生在学习小组里交流各自的看法。
(2)小组交流综合性学习中收集到的人们为改善环境所做工作的有关资料。(3)各小组讨论怎样汇报,并推荐代表在全班交流。师生参与评价,比比看哪组同学汇报得最好。
三、从我做起,人人争当环保小卫士
1、谈话过渡提出问题,相机板书课题:“我们能做点什么?”
2、(1)学生思考点子,然后在四人小组交流各自想出的点子,并说出理由。小组其他成员要注意倾听,发表不同的看法。比比看谁的点子有创意。(2)全班交流,师生参与评价,发表看法,评选出“金点子”。
3、创设生活情境,检验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环保意识。(1)两个学生上台分别扮演不同角色。
①一位阿姨在马路上随地吐痰。
②一个小孩将一袋垃圾从阳台上扔下。
(2)学生观看后思考:如果你见到这种现象该怎么做?同桌分别扮演不同角色进行对话表演,彼此互评。
(3)请几对同学上台分别扮演不同角色进行对话表演,其他同学当评委参与评价。
4、学习小组讨论,为一处环境设计一条环保广告语。全班交流,评选出最佳广告语。
5、谈话小结,学生自由发言,交流本节课收获。
四、拓展延伸活动。
课后学生自由组合成小组,讨论为保护环境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并付诸行动。教学总结与反思:这是一堂与“环保”有关的口语交际课,本次口语交际结合了本专题的综合性学习来进行,意在让学生了解环境污染的危害性,从而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本堂课教学环节基本体现在:
一、认识环境污染的危害;
二、了解人们正在为环保作的努力;
三、从我做起,人人争当环保小卫士。
四、拓展延伸活动。为了能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进来,课堂主要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功能,给每位学生提供交流表达的机会,并引导学生学会倾听、质疑。既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又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学生对环保的意识也有所加强。
上完这堂课后,我感觉最大的收获是: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学生基本全员参与,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师生互动充分,学生的思维和表达都得到了发展。同时也感到了一些不足:比如学生汇报身边环境污染的现象时,没有充分请学生说一下是怎样知道这些现象的;第三环节中创设生活情境供学生自由表演时,不应该只局限于两个场景。
第四篇:《我们能做些什么》学雷锋演讲稿——陈婷
《我们能做些什么?》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上午/下午好!
我演讲的题目是《我们能做些什么?》。
1962年8月15日,一位共产党员的生命在这一天画上了句号,一缕英魂从此飘荡在共和国浩瀚的长空。1963年3月5日,伟大领袖毛主席亲自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从此,伟大祖国失去了一个雷锋,却有了千千万万个雷锋。
我不想去介绍雷锋,因为他的名字老幼皆知;我不想去歌颂雷锋,因为他的功绩已镌刻在史册;更不想去怀念雷锋,因为我们的时代每个人都可能成为雷锋。我不担心人们会忘了雷锋,因为他的名字已经和共产党人紧密相连,更不会忧虑我们失去了雷锋,因为他的精神永垂不朽!一代又一代的接班人将在各自的岗位上,身体力行,让雷锋精神薪火相传!
今天站在这里,我只想说,作为中学生,我们能做些什么?
作为具有社会属性的人,首先,我们是一个学生。作为一个学生,法律规定了我们诸多的权利,我们被重视,被关注,被保护,我们享受着祖国给予的各种资源和支持,我们承受着师长竭尽全力的呵护和培育;我们接受着社会给予的各种馈赠和关怀。我们一直在接受付出,却无法有所回报。因为我们的双肩还太稚嫩,我们的臂膀还不够有力,我们的心智还不够成熟。但我想,我们总能做些什么的,比如:升国旗时唱国歌的声音该是整齐而洪亮的,站姿该是笔直而挺拔的,队伍该是肃穆而庄重的;比如:上交的作业该是认真而整洁的,课堂该是和睦而融洽的,校园该是干净而没有垃圾的,完成的试卷不是满分却是竭尽全力的;对师长的每一次问好该是感激而充满敬意的,对同学的每一声言语该是充满尊重而宽容的,自己的每一天,应是充实而没有虚度的„„
作为家庭的一份子,我们是父母最珍视的孩子,他们用全部的心血为我们筑基,用全部的辛苦和努力让我们走的更远,而他们就在不远的身后,慢慢老去。我们将踩在他们已经不再健硕的肩膀上看到世界的瑰丽,然后前行,将他们留在原地。我想,对他们,我们每一声的问候该是语气温和的,每一餐饭食该是充满感恩的,每一次离家当是依依不舍的,而每一次归家不该只是索取的„„我想,我们能做的还有很多,比如:珍惜自己的生命,对于父母来说,我们是无可替代的唯一;珍惜他人的生命,每一个人都是父母不可重得的珍宝;珍惜每一次相聚,每一段成长都在经历更大的分离;珍惜求学的机会,不是每一位父母都望子成龙,但他们都一样无比担忧:如果没有他们,你是否有能力好好生活;珍惜每一寸的光阴,雷锋的“钉子”精神不是让人自虐,而是人应当活的有价值。
作为社会的一分子,我们还不能在岗位上兢兢业业,但我们可以努力学习,为自己积蓄力量;我们还不能创造财富,但我们可以约束自己,保护环境,爱护公共设施,节约社会资源;我们还不是时代的弄潮儿,但我们可以身体力行,为比自己小的孩子们做出榜样。我们还很稚嫩,但我们终会长成参天大树!
如果说雷锋精神的含义是乐于奉献,是勇于钻研,是坚守岗位,是艰苦奋斗。那对我们中学生来说,雷锋精神的践行就意味着要努力付出,要刻苦求索,要心怀感恩,要奋发向上,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成为雷锋精神的传承者和践行者,我相信,永远给予人们力量与启迪的雷锋精神将在我们手里薪火相传,雷锋已死,但他的精神不灭!
第五篇:思想汇报节能减排,我们能做些什么
第二十九期七班曾繁鑫11汽检(1)班
思想汇报
——节能减排,我们能做些什么
敬爱的汽车学院党总支:
地球是我们的家园。我们作为地球的主人,就应该好好保护地球。现在城市不是正在倡导文明环境,只要我们不污染地球的环境,不浪费地球的能源。就能让城市变得更绿色,更环保。作为一名大学生,一谈到全球变暖的话题,就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地球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保护地球,就是保护我们的家,让我们行动起来,节能减排,挽救地球家园的命运,维护人类的一个继续生存的未来。
有想法就要有行动。其实“节能减排”离我们并不遥远,从我们生活细节做起,少开车多骑车,少吃肉多吃菜,少烟酒多运动,看着只是一份微薄的行为,但是你为国家做出了贡献,为地球的环保事业做出了贡献。
在生活中做到低碳并不很难,很多时候只要自己动手就可以做到,多数人认为不关电脑、不关水龙头,浪费点水、电都不是什么问题,也花费不了多少钱。但是,他们没有认识到在这些电白白消耗掉的同时,电脑所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正在残害着自身的身体;他们也没有认识到,发电厂发电所需要的煤炭等资源以及所排放废气和污水所给环境带来的危害;他们更没有意识到,发电厂的机器设备、电脑耗材等生产资料在生产过程中所给环境带来的巨大危害„„减排,减少排放污水、废气、污染物,也许许多人都无法做到,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虽然不能阻止那些工厂排放污染物,但我们可以以身作则,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而使更多的人加入到节能减排这个队伍中来,保护地球生态环境。
一些简单易行的改变,就可以减少能源的消耗。例如,离家较近的上班族可以骑自行车上下班而不是开车;短途旅行选择火车而不搭乘飞机;在不需要继续充电时,随手从插座上拔掉充电器;如果一个小时之内不使用电脑,顺手关上主机和显示器;每天洗澡时用淋浴代替盆浴,每人全年可以减少很多的二氧化碳的排放„„ 低碳减排不光是国家的事,而是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只要我们所有人都能共同面对,那么控制全球变暖,扭转气候变化,也决非难事。低碳生活要求我们每个人要低消耗、低排放,以减少温室气体的产生,从而减少地球的负担,保证地球生态环境不再恶化。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地球上,如果全球气温持续升高,将会引发更多的气候灾难,气候恶化会波及到地球上的每一个角落,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会受到巨大影响。节能减排,在我们身边中都是随处可见的,为了我们的生活环境,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尽自己的微薄之力,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做一名节能减排倡导者。
恳请党组织给予批评与指正。
汇报人:曾繁鑫二0一二年六月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