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考作文选材的四项基本原则
高考作文选材的四项基本原则
1、现实生活性原则
“文章合为时而著”。时代的进步一日千里,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因此,选材也应立足于现实、关注生活、与时俱进,反映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实生活,感受时代前进的最强音,发现不断涌现的新人、新事、新气象。只有这样,作文才具有强烈的时代感、震撼力。
例如:2003年河南省满分作文《明天一定记着开窗》。文章选取房东大娘在“非典”的日子里,对“我”一片关爱,为“我”开窗这一材料,就有很强生活性、时代感。
当然,遵循现实生活性原则并不是意味着不可以使用历史材料。使用历史材料关键在于给它注入新的时代内涵,从现实的意义来重新解读。
例如:2005年广东满分作文《不能忘记的过去》。选取六十年前法国诺曼底、苏联斯大林格勒、中国东北某个村庄三个历史画面作为材料,其意义就在于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
2、准确典型性原则
作文的选材需要的是慧眼识珠,不能“捡到篮里就是菜”。所选取的材料应该紧扣文章中心,准确无误的表现主题,且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典型性,不能搞同类材料的堆砌,坚决去除与中心无关的材料,从而使之具有更强的说服力、表现力、感染力、震撼力,能以一当
十、以少胜多,给阅卷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例如:2004年江苏满分作文《稳中求胜》。作者选取宋江和刘备的“沉稳从志而来,沉稳从难而来,沉稳从无欲而来”来论述中心论点“为人沉稳,稳中求胜”,可说是选材准确典型,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3、独特新颖性原则
“文贵于新”,这“新”不仅指立意,也指选材。这里,新颖的材料并不是仅就时间而言,它有三层含义:①当今时代刚刚出现的材料;②一些鲜为人知的旧材料;③溶进自己独到见解的人所共知的材料。选取新颖的材料能使文章增色、引人入胜。
例如:2005年福建一考生的作文《人生的斗士》。选取当代科学界的泰斗史蒂芬·霍金与命运抗争的材料,就显得非常新颖独特。
4、文体特征性原则
不同的文体对选用材料有不同的要求。议论文要求列举引用材料简明扼要,不纠缠于个别事例,不陷入对具体人事的叙述和描写;记叙文要求形象生动,在表象和过程上多做详细刻画。需要指明的是,目前高考作文淡化了文体要求,但淡化不等于可以无视文体的区别,相反,我们还应加强文体特征。
例如:2004年四川省满分作文《遭遇挫折,笑对痛苦》。作者在列举刘备的事例从反面论述时,就没有纠缠于个别事例,而是用一句话“刘备面对失去二弟的挫折,因兄弟之情无法释怀,放大痛苦,结果在痛苦中做出错误决定,贸然出兵伐吴,落得“白帝托孤”的千古悲剧”作高度概括,体现了议论文的文体特征。
第二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课程总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小结
目前概论课普遍存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陈旧的现象,枯燥、乏味、没有新鲜感的教学过程影响着教学效果。所以,在备课的过程中,针对艺术类学生的特点,我花了大量的时间研究案例教学。在案例教学的实践中,虽然经历过几次小小的挫折,但在学生们的鼓励下,我坚持了下来,受益匪浅。
总结经验如下:
1、教学中盲目堆积案例。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听课,在《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授课过程中穿插了很多案例,而每个案例都讲不透彻。最后下课后,学生只记得讲了什么有趣案例,而没有记住授课的内容,以致本末倒置。这样使用案例,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空空如也,达不到教学目的。
2、没有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案例教学的授课过程中,我作为教师仍处于传授者的地位,从案例的介绍、问题的提出、分析的展开、结论的得出、所涉理论知识的深浅以及时间的把握等方面,均处于主导。真正让学生来思考、分析、讨论的情形并不多,反省一下,多为举例教学。在这种情形下的课堂,学生仍是看热闹的外人,而没有真正深入到案例中去。没有积极的思考,当然就不可能有深切的体会和收获。
基于个人对于案例教学的思考,形成了一篇名为《探析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案例选择与解释——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为例》的论文,并获得“六届辽宁省高校青年德育工作者理论研讨会征文比赛”二等奖。
仅此论文,作为总结的一部分,向领导汇报。
(一)原理教学引入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
1.可听性:案例导入使抽象概念生动鲜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通过对具体知识的概括、总结与再思考的方式,达到对世界本质和一般规律的把握。静态的基本原理是枯燥的,它们的具体作用体现在应用的过程中。为此,《原理》课必须以案例为铺垫,使其生动化。比如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一节讲授中,教学案例是“南街村模式与华西村模式”的比较,不仅使学生看到中国新农村的美好前景,而且使学生能够领悟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不能照搬别国的模式,不能一刀切,要允许多种经济形式、多种管理方式、多种运行机制共同发展。又比如在“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问题上,选用关云长败走麦城的典故。关羽并没有真正接受诸葛亮的劝诫,他把孙权看成是同曹操一样可恶的“碧眼小儿”;同时打击曹、魏两家,主次不分,全线出击,最终酝成地失人亡的悲剧。这些案例的分析,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增强了学习兴趣。
2.通俗性:案例介绍加深学生对深奥理论的理解
学生不是专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者,有些基本原理教师觉得容易理解,学生就是想不明白,这主要与他们的生活阅历与思维方式有关。“案例教学法”能使抽象理论具体化、通俗化,减少学生的畏惧心理和死记硬背的习惯。比如“哲学”中所讲的“属人世界”,学生百思不得其解,尤其是理工科学生,他们所认
为的世界就是基本粒子与场,不自觉地停留在机械唯物主义的层次上。授课中可以通过对“费尔巴哈生平”的分析,讲清这位伟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为什么不能冲破历史唯心主义牢笼。经过讨论,使学生对机械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有个比较清晰的区分,从而带动一系列难点的解决。又比如,学生对“认识来源于实践”感受不深,觉得很多成功来源于灵感和偶然。教学中选用摩尔根纂写《古代社会》一书的案例,向同学说明,为什么生活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摩尔根能写出研究原始社会的一部杰作?这离不开他的亲身实践,他除了对欧、美许多未开化的原始部落进行调查、考察、分析外,还在印第安易洛魁部落居住了40年之久,对原始部落的经济、社会组织、婚姻、家庭、习俗、宗教各方面都有了透彻的了解,掌握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而灵感和机遇的捕获,往往是多次实践的结果。这些都能引起学生思考与探究的兴趣,从而有效克服了机械的思维模式。3.实用性:案例教学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理论必须要满足学生探索社会问题的需要、追求事业成功和日后人生幸福的需要,才能提高学生对它的认同感。如在讲“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问题时,列举人们对SARS、对甲型H1N1流感等的不断认识,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始终处于追求真理的路上,学习是无止境的。在此过程中,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得到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随之增强。
有部分同学尽管对美国侵占伊拉克表示愤慨,但又认为美国在人权保护方面做得不错。针对这一情况,在“人的本质与价值”这一章节的教学中,可以着重介绍阿布格莱布监狱美军虐囚事件、美国政府在世界各地秘密设立的监狱以及美国国内的人权问题的大量案例,让学生了解人权是基于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享有的和应当享有的各种基本权利。通过案例分析,深刻地揭露了美国人权政治双重标准以及人权外交的实质。
对于学生希望成才的渴望,可以在“意识”相关章节的讲授中,列举通过主观努力取得成功的伟人,如居里夫人等;也可以在人民群众与杰出人物有关章节的讲授中,列举毛泽东、罗斯福等历史人物,回答“什么是人才?如何成才?为什么人人都可以成才”的基本道理,受到同学的欢迎。
(二)案例选择的基本原则 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对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效性起着重大作用。因此,在教学中应当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案例的典型性与新颖性、知识性与趣味性、相关性与辐射性相结合。这不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的艰巨性、严肃性和教学过程的复杂性所决定的,更是由独立学院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决定的。
1.典型性与新颖性
典型性是案例选取最基本的原则,是指要以讲授的知识为中心来选择案例,使案例服务于讲授的知识,而且被选案例要有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的作用。比如在讲到“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时,可以运用“六度空间理论”加以阐释;在讲授“事物的发展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选择詹姆士·琴纳推广种牛痘遇到的困难做作为案例。这类案例具有典型性,容易说明问题,案
例的分析和讨论能够有助于学生掌握基本的原理、处理事情的方法和原则等。但有些典型案例比较陈旧,过于“正统”,如,用塞翁失马诠释对立统一规律,用田忌赛马诠释质量互变规律,虽然典型,但这些故事学生们早就耳熟能详。这个时候,就必须举一些具有新颖性的例子。
什么是新颖性?一是新近的。对于那些新近发生在国内国际的新闻时事,那些最近发生在校园里和学生身边的事情,大家都会关注。二是别人没听过的。教师的知识面一般来说比学生要宽,掌握的教学资源也比较多,应当发挥自己的特长,多举一些学生不熟悉的新奇案例。
典型案例很能说明问题,但有时候不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新颖的案例能够弥补典型案例的不足,为大家喜闻乐见,但未必具有广泛的影响力。所以,应将二者结合起来。在案例的总体分配中,典型性案例和新颖性案例都应当占有一定的比例,二者不可有所偏废。
2.知识性与趣味性
在案例的选择和运用上,要将知识性与趣味性结合起来。首先,要注重知识性。只有让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了解更多知识,他们才会对课程和教师有较强的认同感。例如,在讲“货币的本质”时就给学生举世界文学史上“四大吝啬鬼”(夏洛克、阿巴贡、泼留希金、葛朗台)的例子,往往这个时候,学生都在做笔记。
其次,趣味性非常重要。选择趣味性较强的案例,并以幽默诙谐的语言演绎出来,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种案例不一定要求很长,但一定要贴切。例如,在讲授“资本”一节内容时,需要讲清资本的本质属性(资本是一种特殊的价值)、表现形式(资本表现为不同的物质形式)和基本特点(资本的运动性、增值性和返还性)。如果就理论讲理论就显得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记忆也不深刻。可以列举孙悟空七十二变的故事,孙悟空虽然可以有不同的变化,但它本身是孙猴子,以此来比喻资本虽然可以在不同运动阶段采取不同的物质形式,但它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价值。为了说明资本循环过程中的增值性,可以列举八十年代的流行歌曲《回娘家》里的一段歌词,指出资本在循环运动中带回的虽然不是“胖娃娃”,却也带回了“金娃娃”。通过讲述案例,增强了趣味性,使学生对“资本”这个知识点能有比较形象的理解。
在知识性和趣味性结合的过程中,如果二者发生冲突,知识性为先。学生自然希望案例越有趣越好,但教师有自己的责任,而且案例过多,会冲淡课本知识,出现“喧宾夺主”的后果。
3.相关性与辐射性
所谓相关性,要求案例选取要与学生专业相关、与学生就业相关、与学生生活相关,即以选择最贴近学生的事例为原则。如在讲人生价值时,引入“北大才子卖肉”、“广州硕士卖猪肉”和“大学生做村官”等事件,由于这一系列事件和大学生就业以及人生价值的实现有密切联系,在学生中间获得强烈反响,课堂讨论的气氛也十分活跃。
除了相关性之外,课堂教学所采用的案例一定要能够给学生留有较大的思维空间,要有较强的辐射性,要能够培养学生发散和创新的思维,从而提高他们的思维素质。如,在讲授经济和政治关系时,可以采用美国霸权主义的推行在世界范围内带来的后果,如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等„„引导学生要正确认识霸权主义。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进行激烈的争论,提出许多很有见地的观点,使学生和教师均受益非浅。
(三)案例解释时应注意把握以下三对关系 1.教师讲授和学生讨论相结合以加强互动性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学生是教学的客体,处于被动和服从地位。在案例教学法中,学生是教学的中心,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以主角的身份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造良好的自由讨论的气氛和环境,简要介绍案例的相关背景,在讨论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引导,使案例讨论紧紧围绕主题展开。
需要注意的是,学生们思想道德水平、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参差不齐,尤其是许多学生往往受现实阴暗面的影响较深,看问题往往具有较强的片面性和偏激性。他们过分关注社会腐败的一面,怀疑和否定社会积极的一面。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和进行总结时,要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学生提出的观点进行论证或批判,以平等的态度与学生共同探讨,坚持正面教育,以理服人,使学生能够真正受到启发,真正能够解决思想中存在的种种困惑,切实提高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观察世界,分析问题的能力。
2.案例教学与理论讲授相结合以凸显科学性 案例教学固然很重要,但案例教学并不能完全取代理论教学。教师对相关原理的重点和难点进行适当讲授,是教学中不能缺少的。案例中往往同时包含多个理论知识点,分析时比较复杂,难以理出头绪,这就要求教师既要把理论知识讲透,又要能指导学生运用理论去分析实际。所以,学生如果没有必要的理论基础作为铺垫,案例讨论就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在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的关系中,理论教学是案例教学的基础,案例教学是理论教学的运用。因此,教师可适当地调整教学内容,精讲知识;同时,根据理论教学的内容选择合适的案例,使二者相辅相承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课堂理论讲授应当是诱导式和启发式的,应该与案例讨论结合起来。
3.授课方式与授课内容相结合以提高有效性
在教学中除了有好的案例之外,还必须恰当运用所选案例。运用案例进行教学,要根据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对象来决定运用方式,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三种。
①引子悬念式:上课前用案例引出要讲授的某一具体原理,给学生留下悬念,然后教师既可以结合案例讲授理论,也可以让学生听完理论,自己去分析判断案例,教师再做总结。
②简单列举式:是教师在系统讲授了某一理论后,举
一、两个案例,用刚讲过的理论去分析解剖,也可请学生先分析、发表意见,教师再做总结。这种方式
虽然层次不高,但灵活简便,节约时间,适合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各部分教学内容和学生人数较多的班级。
③课堂讨论式:教师把选择好的案例事先发给学生,并提出思考题,指定参考书目,由同学各自阅读、分析、思考,并将分析的意见写成发言提纲,在课堂上开展对案例的分析、讨论和辩论。例如在讲哲学对立统一规律时,引入取消中医的观点,请同学们分析评价。这种方式让学生以主角的身份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使其在民主自由的气氛中交流彼此的看法,学生学习的兴趣大大提高。这种方式花费的时间和精力都比较多,适用于讲授教学重点内容,并且在人数较少的班级应用容易取得好的效果。
案例教学法强调“授之渔而非授之鱼”,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只是传授学生课本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导学生思考的过程,学生需要的不只是成堆的理论知识,更需要的是能够活用理论知识的能力;教师应赋予学生思考及行动的自由,发展学生个人的分析能力,提高学生倾听和沟通的能力,增进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总之,在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对案例选择与解释的研究具有深远的意义。
第三篇:高考作文选材的三个面向
高考作文选材的三个面向
1、面向积极的人生
分析近年来高考作文的题目,“诚信”、“心灵的选择”、“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遭受挫折和放大痛苦”、“看到自己与看到别人”、“快乐幸福与我们的思维方式”、“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忘记与铭记”、“位置和价值”。我们不难发现,它们都直接或间接地将话题置于人生的大背景下,考查着考生的生活态度、生活信念、看问题的方式方法、为人处世的准则等。因此,高考作文的选材,应该面向积极的人生,展现一个乐观积极、胸怀大局、兼顾大家的“我”。
例如:2005年河南省满分作文《我心飞翔》。
蜗牛说:“雄鹰展翅可以登上金色字塔顶,而我心飞翔,亦可攀上金色字塔顶徜徉。” 小溪说:“雨珠奋力可以挤破白云降落,而我心飞翔,亦有飞上云颠俯视山川的婀娜。” 绿叶说:“红花耀眼出众,独当一面,人人赞不绝口,而我心飞翔,亦会甘为人梯默默耕耘,赢得赞誉声声。”
或许,雄鹰的矫健,雨珠的轻逸、红花的美艳都在你所想到的情理之中,是勿庸置疑的。然而蜗牛、小溪与绿叶虽微小,却也可成就一番伟大的出人意料,又有谁可否认它人真实性呢?„„
开头的三个譬喻材料就认准了这一选材方向,令人读来为之一震,不得不惊叹小作者的积极的人生态度。
2、面向深厚的文化
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选材面向“深厚的文化”可使作文一扫稚嫩与单薄,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当然,“文化”的内涵相当丰富,这里主要是指经典著作、文化名人、历史掌故等等。在这方面,中华五千年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为我们提供了永不枯竭的作文选材源泉。考生作文如果能较为集中地选取这些经典著作、文化名人、历史掌故,他的文章就往往会拥有很深的文化底蕴,闪耀着人文精神的光芒。
例如:2005年福建一考生的《至圣》。从开篇的孔子“万古流芳”到写他在各个方面的成就,再又归结到“至圣”。文中选取引用的古代诗文、历史故事、文史记载非常丰富,时时处处都洋溢着浓郁的中华文化底蕴,读后不能不令人拍案。
3、面向广博的知识
语文是大语文,它无所不包,作文也一样,它能涵盖一切。因此,作文的选材应尽可能地展示考生广博的知识,让人能从作文中领略其丰富博学。无论是“理化生”,还是“史地政”,无论是“公检法”,还是“文体卫”„„天上地下、历史现在、三教九流皆可成为作文的材料。
例如:2004年江苏省满分作文《西安与南京:山与水的对话》。文章将“西安”与“南京”人格化,让它们各自讲述自己的特点,选材内容极其丰富,包含大量的文史地理知识,可说是选材面向广博的知识的典型。
第四篇:如何突破高考作文的选材
高三语文专题教研
———如何突破高考作文的选材
芜湖县第二中学 张晶晶
一、明白选材的标准
1、现实生活性原则
选材应立足于现实、关注生活、与时俱进,反映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实生活,感受时代前进的最强音,发现不断涌现的新人、新事、新气象。只有这样,作文才具有强烈的时代感、震撼力。
当然,遵循现实生活性原则并不是意味着不可以使用历史材料。使用历史材料关键在于给它注入新的时代内涵,从现实的意义来重新解读。
例如:2005年广东满分作文《不能忘记的过去》。选取六十年前法国诺曼底、苏联斯大林格勒、中国东北某个村庄三个历史画面作为材料,其意义就在于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
2、准确典型性原则
所选取的材料应该紧扣文章中心,准确无误的表现主题,且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典型性,不能搞同类材料的堆砌,坚决去除与中心无关的材料。
例如:2004年江苏满分作文《稳中求胜》。作者选取宋江和刘备的“沉稳从志而来,沉稳从难而来,沉稳从无欲而来”来论述中心论点“为人沉稳,稳中求胜”,可说是选材准确典型,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3、独特新颖性原则
“文贵于新”,这“新”不仅指立意,也指选材。这里,新颖的材料并不是仅就时间而言,它有三层含义:①当今时代刚刚出现的材料;②一些鲜为人知的旧材料;③溶进自己独到见解的人所共知的材料。选取新颖的材料能使文章增色、引人入胜。
4、文体特征性原则
不同的文体对选用材料有不同的要求。议论文要求列举引用材料简明扼要,不纠缠于个别事例,不陷入对具体人事的叙述和描写;记叙文要求形象生动,在表象和过程上多做详细刻画。需要指明的是,目前高考作文淡化了文体要求,但淡化不等于可以无视文体的区别,相反,我们还应加强文体特征。
二、认准选材的方向
1、面向积极的人生
分析近年来高考作文的题目,“诚信”、“心灵的选择”、“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遭受挫折和放大痛苦”、“看到自己与看到别
人”、“快乐幸福与我们的思维方式”、“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忘记与铭记”、“位置和价值”。我们不难发现,它们都直接或间接地将话题置于人生的大背景下,考查着考生的生活态度、生活信念、看问题的方式方法、为人处世的准则等。因此,高考作文的选材,应该面向积极的人生,展现一个乐观积极、胸怀大局、兼顾大家的“我”。例如:2005年河南省满分作文《我心飞翔》。
蜗牛说:“雄鹰展翅可以登上金色字塔顶,而我心飞翔,亦可攀上金色字塔顶徜徉。”小溪说:“雨珠奋力可以挤破白云降落,而我心飞翔,亦有飞上云颠俯视山川的婀娜。”绿叶说:“红花耀眼出众,独当一面,人人赞不绝口,而我心飞翔,亦会甘为人梯默默耕耘,赢得赞誉声声。”
或许,雄鹰的矫健,雨珠的轻逸、红花的美艳都在你所想到的情理之中,是勿庸置疑的。然而蜗牛、小溪与绿叶虽微小,却也可成就一番伟大的出人意料,又有谁可否认它人真实性呢?„„
开头的三个譬喻材料就认准了这一选材方向,令人读来为之一震,不得不惊叹小作者的积极的人生态度。
2、面向深厚的文化
选材面向“深厚的文化”可使作文一扫稚嫩与单薄,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在这方面,中华五千年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为我们提供了永不枯竭的作文选材源泉。考生作文如果能较为集中地选取这些经典著作、文化名人、历史掌故,他的文章就往往会拥有很深的文化底蕴,闪耀着人文精神的光芒。
例如:2005年福建一考生的《至圣》。从开篇的孔子“万古流芳”到写他在各个方面的成就,再又归结到“至圣”。文中选取引用的古代诗文、历史故事、文史记载非常丰富,时时处处都洋溢着浓郁的中华文化底蕴,读后不能不令人拍案。
3、面向广博的知识
作文的选材应尽可能地展示考生广博的知识,让人能从作文中领略其丰富博学。无论是“理化生”,还是“史地政”,无论是“公检法”,还是“文体卫”„„天上地下、历史现在、三教九流皆可成为作文的材料。
例如:2004年江苏省满分作文《西安与南京:山与水的对话》。文章将“西安”与“南京”人格化,让它们各自讲述自己的特点,选材内容极其丰富,包含大量的文史地理知识,可说是选材面向广博的知识的典型。
三、注意选材的细节
1、注意点面结合就议论文或议论化散文来说,事例的列举毕竟只是个例,列举的再多也难免给人以“以偏概全”之嫌,怎么办?一个很好的方法就是将这些个例加以阐发,以点带面,点面结合。例如:2002年高考优秀作文《心灵的选择》。
“面对鸦片泛滥,长此下去,全中国将无御敌之兵且无充饷之银的危难境况,林则徐毅然挺身而出,虎门销烟壮举威慑中外;面对元人的种种威逼利诱,文天祥决然赴义,‘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文章在“点”列举之后并没有结束,而是继续扩展阐发“从古至今,有多少豪杰,多少壮士为了心中的高尚情操,为了祖国的尊严,面对生与死的激烈碰撞,他们抛头颅、洒热血,蹈死不顾,至死不悔。这不悔正是他们心中做出的正确的选择,他们的豪言壮语、英勇事迹激励着一代代成长中的青年,他们的选择已在我们的心中深深地扎下了根,他们的举动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从而将其铺开,以点带面,点面结合,使文章的论述无懈可击。
2、注意正反结合作文的材料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如果仅从正面(或反面)去阐述事理,有时难免会顾此失彼,使文章的论述缺乏严密性。这时,最需要做的就是正反结合。
例如:2005年广东满分作文《让纪念闪耀理性光芒》。为阐述“纪念需要行动来升华,更需要理性的引导”这一中心论点,作者首先从正面选取德国总理在犹太人纪念碑前的惊世一跪,赢得了世人的尊敬;然后从反面选取日本妄图为二战罪行翻案,不顾史实修订历史教科书,文过饰非,美化侵略罪行,参拜“靖国神社”„„得到各国人民的一致谴责。这一正一反,对比鲜明,从而使文章的论述十分严密,无懈可击。
3、注意大小结合作文的话题有大有小,大的话题不一定非要用大的材料,小的话题也不一定非要用小的材料。在作文的选材上,我们有时可以化大为小,有时可以化小为大。
例如:2004年河南省优秀作文《煮咖啡》。作者将“相信自己与听取他人的意见”这样一个大命题转化为生活中极其普通的一件小事“煮咖啡”,通过“煮咖啡”来表现自己对“相信自己与听取他人的意见”认识看法,可说是大的话题与小的材料的完美结合。
4、注意虚实结合实的材料是指现实生活中具体的人、事、物,虚的材料是指通过作者联想想象虚拟出来的人、事、物。有时,作文但从“实”的角度难以写好写深,此时就应该从“虚”的角度入手,从而跳出“实”的束缚,为作文开辟一个广阔的空间。
例如:2003年上海高考作文《面对大海》。若单纯写实,只将所见所闻,化为文字,停留在表象的描述,缺乏深层思考,自然不能让读者有所启迪。此时,若能从虚的方面入手,由大海联想到“豪情壮志”,联想到精卫填海的意志和毅力,联想到李斯的“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大。”最后归纳为“大海孕育生命,大海启示人生哲理”,这样就能给人眼睛一亮的感觉。
第五篇:高考作文的审题与选材讲解
高考作文的审题与选材讲解
[考点解说]
认真审题,明确题意,是高考作文
二是纵式联系。此类从字面往往难以把握其内涵,审题时必须进行纵深思考,必须分清材料的主次轻重,不可平均用力,方可找到分析的切口。
三是循环联系。这在材料作文中恐怕是最难的一类,考生往往因搞不清它们间的关系而乱谈一气。全国高考题《树木?森林?气候》便是如此。对具有循环关系的材料,首先应搞清几者之间的循环关系和内在联系,找准最佳议论角度,通过辩证分析,才能使议论富有说服力,避免片面性。
3.话题作文的审题
①明确文题构成。话题作文一般由材料、提示语、话题、作文要求(或注意)四部分构成。话题作文的材料起个由头的作用,或提供一个事实或讲述一段小故事或给出一幅(组)漫画等,用意在于吸引考生注意力,激起考生的写作兴趣,将考生的思维引入材料所提供的情境。提示语的作用或是对材料作解释说明,或是补充介绍,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材料,更有效地打开思路。话题是由材料引出的,是在材料基础上提炼出来的作文的中心议题。话题和材料的关系,既可能是话题范围仅仅是材料蕴含的意义中的一部分,也可能是话题范围远远超过材料所蕴含的意义。要求(或注意)则是对作文提出一些具体的诸如立意、选材、文体、题目、篇幅等方面的规定。
②审读材料(包括提示语)。话题作文的材料具有双重身份,它既是话题的引语,又是对作文的提示语。话题材料中总是隐含着命题者的一些意图,如对作文范围与立意的某种限定等。审题时,首先就要把隐含于材料中的命题意图读出来,并据此确立自己文章的观点。2001年高考作文题的话题材料是一个寓言故事。故事中的青年在人生路上必须有所取舍时,将“诚信”抛掉了。对于人生来说,诚信不仅是一种美德,更是做人的根本,怎么可以抛弃呢?尽管这个故事并没有结论,但其中蕴含的道理是很清楚的:诚信不可抛。要按这个道理立意,就是命题者通过话题材料给予考生的提示。因此,话题虽然只是“诚信”二字,但作文是必须按“诚信不可抛”来写的。
③审读“话题”。“话题”的文字总是很简短。但尽管这样,对话题也一定要看准,想清,这样才能使话题作文的审题更加准确,否则就有偏离的可能。1999年的话题是“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有考生在文章中大写特写记忆到底能否移植,也有的写记忆移植的试验如何如何,完全脱离了话题规定的范围。话题“假设记忆可以移植”是一种假设,就是规定了前提和范围,考生只能在这个范围内作文。再去讨论能否移植的问题,就是对这个前提有意见,也就越出了话题的范围,而在写另外的题目了。这在考场作文中是绝对不允许的。
④将“话题”与材料结合起来。话题作文的审题立意既要紧扣话题,又要紧扣材料。只扣材料不管话题,就会信马由缰,写出的作文似是而非;只扣话题不扣材料,就会把话题作文写成命题作文,写出的作文与要求若即若离。如这样一个话题作文题:生活中,真正的自信者必是有勇气正视自己的人,而这样的自信又往往与对自己的怀疑和不满有着内在的联系。事实上,几乎所有的天才都并非自信的人,相反倒是有几分自卑,他们知道自己的弱点,为这弱点而苦恼,又不肯毁于弱点,于是奋起自强,有了令人吃惊的成功。请以“感谢 自卑”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根据材料来看,本话题中的“自卑”应是“为弱点而苦恼,又不肯毁于弱点”的意思。
二、考场作文的选材
考场作文的选料除要求能表现中心、真实、典型、丰富外,还应该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材料要新颖。新颖的材料不仅能给读者以新鲜感,而且能使读者感到生动有趣。所谓材料新颖,是指新人、新事、新情况、新创造、新思想、新风尚、新经验、新观点、新认识等。首先,要求我们对于现实生活中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要有一定的辨别能力,要独具慧眼,言他人所未言,选他人所未选,经过“放弃——选择——再放弃——再选择”的思维活动过程。要放弃那些“你有我有大家有”的材料,抛弃“人云亦云”“千篇一律”的构思,精心选择刻骨铭心的人和事,尽情抒发震撼心灵的感情,细致描写令人回味的故事,勤奋点击精彩多样的生活。其次,我们一定要留心观察、体验生活,从众多的表现角度中选择一个新奇的,给一些本来并不新鲜的材料赋予新的生命。而作文命题一般并不明确提出审美趣味方面的要求,但在选材时,也要有明确的审美指向,选用格调高的材料表现主题,以落实《考试说明》中“思想健康”的要求。
[精题示例]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曾以《警告中国人》《周洪说话》等作品名噪一时的作家周洪,又以《我平庸,我快乐》一书迅速走红。此书以一句“我平庸,我快乐”颠覆了传统的成功人生哲学,引爆了人们关于价值观、幸福观的争议。对此,有人认为,“我平庸,我快乐”是人生苏醒的信号,它提出了衡量“成功”的新标准——并非是是否优秀,而是是否快乐。有人认为,平庸不可能带来快乐,因为它意味着放弃,意味着对现实的逃避;而作者却认为,平庸不是贬义词,它只是强调自身需求和选择自我生活及价值的判定。《我平庸,我快乐》的出版商罗志梅甚至把这句话上升到“全民心理健康教育”的高度,认为“我平庸,我快乐”强调的正是为人处世的平常心,呼唤的是健康人格、健全心态,是对“社会人”的情商的再教育。
请以“快乐”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立意自定;
②文体自选;
③题目自拟;
④不少于800字;
⑤不得抄袭。
例文
宁愿不快乐
佚名
人类真是进步了,偌大的地球,要不了一分钟就能从一极驰到另一极。只要有雅兴,找个美国人聊聊就像去敲邻人的门一样容易。每天一张报纸,一台电脑,一份报告,一程短跑,一张光碟,一枕美梦,就是完整而有情趣的全部现代生活了。于是,有人说:“我平庸,我快乐。”是啊,平平淡淡地处世,从从容容地待人,一边享受自我,一边服务社会,多“健康”的心态啊!
沏一杯茶,懒懒地享受书斋之乐时,望着袅袅升起的雾气,突然入了神:大概是上个世纪初吧,当京官们也懒懒地在藤椅上品茶吸烟时,在平庸中享受大清盛世时,是谁将莫高窟的文物盗走?是谁把荼毒生灵的“福寿膏”偷渡?长椅上舒展的快乐背后,是激烈的拼杀;痛心疾首的耻辱与悔恨,在啃食整个中华大地的骨肉,在狂饮百代中华儿女的鲜血!我怔住了,被历史,被长椅上的平庸与快乐。
如雨的马蹄,如雷的呐喊,如注的思潮,把我推向了“时空隧道”,让我在历史的关山中跋涉、搜索、思考。孔子不快乐,“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一个思索探寻着如何做人的圣人,用韦编三绝代替了肉味,用跋涉游说代替了纵情山水;屈子不快乐,“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一个愤世嫉俗报国无门的臣子,用孤愤的诗行代替了富贵,用汨罗江中的一圈涟漪代替了宠幸;辛弃疾不快乐,他在“闲愁最苦”的悲叹中“把栏杆拍遍”。他们都不快乐,但历史偏偏就定格了这些不快乐的人。当时间洗去历史的铅华后,人们从这些铮铮铁骨、忧国忧民的不快乐的人身上,领略到了一种大快乐,甚至是自豪与景仰。
六朝的轻歌曼舞没被人记住,记住的是杜牧悲愤的《泊秦淮》;盛唐的歌功颂德没被人记住,记住的是杜甫的“三吏”“三别”。享受平庸的人或许在太平盛世可以快乐一生,但不甘于平庸的人却能在不快乐的跋涉中为后人掘出不绝的甘泉。较之二者,我宁愿不快乐,这也许很累,也许和不上当今流行音乐的旋律,也许会失去所谓的“平常心”,但我依旧宁愿不快乐,并劝勉长椅茶香中的人和我一样呐喊,一样奔驰,一样不快乐!
点评:本文用正反两方面的翔实的论据有力地反驳了“我平庸,我快乐”的观点,语言警策,振聋发聩。文章立意既紧扣材料,又紧扣话题。
[模拟演练]
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认为:贫与富、美与丑、卑鄙与高尚、聪慧与愚钝、苦难与幸福„„这种差别是客观存在的,世界没有差别,将会变成一潭死水。
也有人认为;富有、健美、高尚、聪慧、幸福„„这是人人所期盼与追求的,只有消灭了差别,世界才能变得更加完美。
请以“差别”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
①立意自定;
②文体自选;
③题目自拟;
④不少于800字。
提示:差别,是永远的,关键是如何对待差别。对于国家而言,承认差别与差距,找到不足,迎头赶上去;对于个人而言,要注意向高尚者学习,缩短差距。有人追求高尚,有的人追求金钱,这也是差别;有的花是玫瑰,有的花是牡丹,这也是差别。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大千世界,形形色色的诱惑可不少。灯红酒绿、金钱美色、名誉权位„„甚至赌与毒,都能让你的心灵经受考验。面对诱惑,人怎样才能拥有一个充实的、高尚的、有意义的人生呢?
请以“战胜诱惑”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立意自定;
②文体自选;
③题目自拟;
④不少于800字;
⑤不得抄袭。
提示:这里的话题是“战胜诱惑”。如果忽略了“战胜”二字,大写特写“诱惑”的种类、危害以及深受其害的各种案例,文章也许可以写得很精彩,但对于话题来说,却肯定是偏了。因为根据这个话题,作文的重点,应该放在“战胜”二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