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头村“一村一品”调研报告[范文大全]

时间:2019-05-13 15:11: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岭头村“一村一品”调研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岭头村“一村一品”调研报告》。

第一篇:岭头村“一村一品”调研报告

岭头村“一村一品”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与产业现状

岭头村位于大东沟镇东部,陵(川)沁(水)公路15公里处,全村共有422户,1447人,其中有劳动能力的917人,耕地面积1850亩,主要种植小麦、玉米、谷子、各种豆类,现有小麦1480亩,回茬豆类1036亩,玉米、谷子350亩,年产粮食870吨,人均收入7240元。2004年以来,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村人民在支部、村委的带领下,先后进行了“户户通”工程的铺设和自来水管道的安装,大大的提高了支部和村委班子的感召力、凝聚力,也进一步发挥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岭头村具有良好的生态,肥沃的土地,属于典型的山区气候,加上远离工矿的自然环境,由此造就了颇有地方特色的优质农产品。2006年以来先后组织成立农机合作社、绿鑫园养殖合作社、食仓种植专业合作社,并投资960万元建成3600平方米的谷丰杂粮加工厂一座,形成杂粮种植、生产、销售一条链产业,招收加工销售人员150余人,也就是说使150余闲散农民年收入达到一万余元,间接带动本村380户农民增收,使该村人均收入2008年的4680元增至现在的7240元。而随着参与农户由原来的50户增至现在的380户,200多人变成现在的1100多人,合作社的收入也有原来的180元达到了现在的420万元,并逐渐把“谷丰”杂粮这一品牌打入了市场。在2004年注册了“谷丰”这一商标后,又制定了规格不同的几种包装,请人设计并在包装上印上了合作社的名称、地址、联系电话、产品执行标准、食用方法、贮存注意事项等,统一了产品标准。销售品牌得到统一,产品质量得到保证,大大提升了产品的知名度。

二、主要经验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岭头村之所以能把“谷丰”杂粮这一品牌做大做强,离不开宋建普等人的努力。早在2005年宋建普等人就对全村的农业生产情况进行了认真调查,发现多年来农户大都以自种自卖为主,销售成本高、售价低、规模小,形不成品牌,市场知名度不高。由此想到了成立一个合作社,把自己的耕地和其他人的闲置土地整合起来,把种田能手联合起来,创出一个品牌,闯出一片市场。

1、加强宣传,扩大种植规模。为便于管理,指导和服务,采用土地合理流转等方式,将社员种植杂粮的土地集中起来。使合作社连片优质生产基地达到1400亩,为工作的全面开展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2、加强培训,提高种植水平。首先以合作社为依托,邀请县农业局科技人员,省农业所的专家举办专题讲课和示范,购买光盘进行集中播放,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对播种、除草、中耕、施肥、收获实行统一而严格的要求。在品种上,统一从省农科院购进“晋谷21号”,使亩产从原来的500斤增加到700斤。推广使用沼渣沼液,严格控制化肥用量。高毒高残留农药禁止进村,综合防治农作物病虫害。播种、收获统一进行,生长期得到有效保障,防止品种混杂,保证质量统一。2010年“谷丰”杂粮加工厂收购销售杂粮7000吨,带动了本村及周边500余农户。

3、加工过程严格控制。在整个杂粮的加工过程中,保证干净、卫生、营养成分的保留。可要想让“谷丰”杂粮这一品牌再上一个新台阶,现在还面临以下问题:

1、水利设施不到位。虽然杂粮种植现在已形成一定的规模,但因为没有水利设施,干旱季节就不能进行浇灌,所以仍然是靠天吃饭,农民的收益不够稳定。像去年冬天到今年春天雨水极少,各种作物的产量极低,农民的收益受到了极大损失。

2、杂粮加工厂厂房不够,规模偏小。因资金有限,所以对厂房的投资力度不够,加工规模还需扩大。如收获季节,因厂房限制,不能大幅度收购,严重制约了生产销售。

3、销售区域有限。虽然“谷丰”杂粮已形成品牌,但因为还不是名牌,销售区域仅限于

北方地区,这就限制了销售的数量,从而影响了种植的产量。

三、产业发展思路和建议

1、加大水利设施投入,提高经济效益。积极引进资金,在种植区投入水利设施,干旱季节及时进行浇灌,不再靠天吃饭,稳定农民的收益。

2、拓宽销售渠道,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名牌意识,利用合作社销售网络,树立“谷丰”这一名牌,鼓励自己的销售人员走出去,创出我们的销售渠道,减少市场对我们的制约。

3、扩大谷丰杂粮加工厂的加工规模,加大力度解决本村及周边农民的就业问题。2015年将社员规模扩大到1000户以上,杂粮种植面积扩大到9000亩,加工人员增至400余人,进而直接解决400余农民的就业问题。

4提高加工能力。投资300万元,购置先进的加工设备,扩大生产加工车间,加工能力扩大到年产20000吨。

5、增加产品种类,开发各种系列杂粮。

2010年6月14日

第二篇:“一村一品”调研报告

发展“一村一品”增加农民收入——龙门镇观山村发

展茭白产业的调研报告

2012年5月12日 为了更好的了解一村一品发展状况,掌握第一手资料,切实关注感受一村一品给家乡带来的变化,并进一步提高自身社会实践能力,特此利用假期时间,在村委会干部的协助下通过走访部分农户,对本人所在的龙门镇观山村一村一品发展现状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调查,现将汇报如下:

一、一村一品的定义及发展背景

所谓的一村一品就是结合本地区的资源和优势,集中力量以市场为导向,变资源优势为产业和品牌优势,是发展区域经济的手段。上世纪70年代,日本大分县率先推行一村一品运动,振兴了农村经济,成为当地农村经济的成功典范。陕西是全国一村一品发展起步较早的省份之一,也是全国做得最好的省份之一。2007年省政府更是提出了实施一村一品千村示范万村推进工程,即在陕西省选择1000个村进行示范,辐射带动10000个村的发展。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

二、基本情况与产业现状

1、地理位置:在镇政府驻地西南1.7公里处,海拔115米。古称下园和观兰山。村委会设在观山,辖5个自然村:观兰山、溪州尾、后井、土楼角、福地厝。观山村东至龙门,西至湖山,南至翠坑,北到金狮。

2、人口与土地面积:观山村共分11个小组,共有人口3165人,面积5平方公里,农田760亩,森林1640亩。

3、近年情况:近年来,村两委带领全村人民与时俱进,争先发展,乡村村组水泥路全部铺通,田间道路宽广畅通,降低了村民劳动强度,提高了村民劳动效率。人畜饮水基本解决,电话、电器基本普及,医疗卫生设施齐备,医保、农保平均达到90%以上,村委办工条件趋于现代化,村民收入逐年提高。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村种植也主要以水稻为主,种植面积约为700亩,亩产750斤左右。多年以来村农民人均收入一直徘徊在2000元左右。从2005年开始全村采用“统一规划、分户种殖”的模式,大力发展茭白种植产业,截止2011年,现有120户500余人从事茭白种植,村农民人均收入也达到了3500元左右。

三、主要经验

1、必须选准一个切合实际的产业。观山村之所以能在短短几年间,实现农民人均收入从2000元增长到3500元,关键在于寻找到了一个能快速增加农民收入的产业—茭白种殖产业。

2、必须有一个团结战斗的班子。该村“两委”班子团结有力,在茭白产业的发展上十年如一日,一张蓝图绘到底,把茭白产业作为农民增收的总抓手。

3、互帮互助,良性发展。俗话说,同行使对手。然而观山村的广大农户亲如一家,自发成立“茭白种植协会”共同交流切磋,氛围融洽,相互帮扶,增进了感情。大家抱成一团,资源共

享,共同致富。全村茭白种植走上了良性的发展道路。

三、一村一品发展存在问题

1、是市场信息不灵,盲目生产多,产业效率低而不稳。

2、是产业发展资金短缺,投入资金严重不足。虽然投入了一定的资金,但与产业发展的需求相比投入很少,只能用作工作奖励,不能保障产业发展。

3、是农业技术服务跟不上,产品标准化程度低。从目前的一村一品项目上看,无论是主导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的建设,还是农产品“三品”质量认证水平,离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都有较大差距。

4、是资金投入不足,农业基础设施落后。资金上的短缺严重制约一村一品发展,信用贷款难度大,对一些很好的项目心有余而力不足。

5、合作组织未发挥作用。限于政策、人才、组织化等方面的原因,该村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还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产业化组织在产销连接、信息服务、利益协调中的主体作用还不明显。

四、一村一品发展建议

1、积极加强调控。由于农产品流通环节多,利益中间流失大,生产者得到的收益,而依靠市场自发调节的能力有限,必须加强政府的调控,依靠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不断健全市场体系。

2、深化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要继续把发展茭白产业作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进一步深化认识,完

善决策和工作推进机制,建立健全组织保障体系,将茭白产业持之以恒的抓下去。

3、打造强势品牌,提升竞争能力。要立足资源优势,开展品牌创建,尽快注册自已的品牌,努力打造名优产品。同时,要向农民宣传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等标准化技术规程,提升产品质量和水平。

4、健全服务机制,拓展发展空间。一要强化科技支撑。整合现有的技术服务机构和人员,加大科技推广培训力度,满足农民群众发展茭白产业的技术服务需求。二要加强村组干部和农民培训,提高发展茭白产业的能力和水平。三要积极争取项目资金,依托项目建设带动产业发展。

第三篇:“一村一品”发展调研报告

**县“一村一品”发展情况

调研报告

近年来,**县县委、县政府把发展“一村一品”作为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现代农业的重要举措,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目标,依托资源优势和产业特点,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积极探索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全面推进“一村一品”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取得显著成效。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县把培育区域优势产业、发展“一村一品”经济作为推进“三农”工作的突破口,以发挥资源、传统和区位优势为前提,围绕主导产业和产品发展,以推进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和市场化建设为主要内容,大力发展“一村一品”,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目前,全县发展“一村一品”专业村55个,占全县行政村总数的33%,其中“一村一品”示范村18个。全县培育发展“一村一品”主导产业4大类35个,其中食用菌17个,蔬菜种植6个,小杂粮种植2个,畜牧业9个,林果业4个,农产品加工2个,民间工艺及观光农业4个。2010年,全县“一村一品”主导产业实现产值19952万元,从业人员20446人,主导产业人均收入 1

达6422元。

(一)主导产业日益凸显

通过几年来的发展,全县18个示范村主导产业不断壮大,初步形成优质杂粮、绿色蔬菜、食用菌、林畜产品、剪纸文化五大特色产业,扶持壮大龙头企业12家,培育发展主导产业合作社62个,带动2.4万户农户从事特色产业生产经营活动。在主导产业发展壮大的同时,也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由种养业为主向特色种养、加工、服务等产业共同发展转变;生产经营方式由传统的小农户分散经营为主向产业化经营、社会服务转变。全县“一村一品”向纵深方向发展。

(二)农民收入持续增加

随着示范村主导产业的进一步发展,示范村农民收入持续增加。2010年,全县18个示范村特色产业经营收入达6386万元,特色产业人均收入6238元,高出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2939元。农民收入的增加,示范村农民在良种的引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产业化经营等方面有了进一步改变,示范村农民的科技素质得到提高。

(三)特色产业链不断延伸

按照“一个产业、一个龙头、一个链条”的思路,建基地、强龙头、抓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把龙头、基地、农户有效连接起来,围绕优势产品的生产,产品的开发、加工、销售等后续产业不断延伸,形成了食用菌生产加工、林畜产品加工、小杂粮加工等产业链,这些产业链有力地促进了农业

产业结构的优化整合,拓展了生产经营领域,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增强了农村经济发展的整体合力。

(四)经营逐步走向产业化

全县立足五大特色产业优势,扶持壮大了一批新兴企业。全县发展产业化龙头企业19家,各类合作经济组织359个,其中6家企业被确定为市级“513”工程龙头企业,积极推广龙头带基地,公司、合作社连农户等多种模式,完善企业和农户利益联结机制,逐步形成市场拉动型、龙头企业带动型、非农三产型等多种“一村一品”发展模式,有力地推动了特色产业发展和农民致富进程。

二、主要做法

(一)加强领导是搞好“一村一品”工作的关键

为加强对“一村一品”工作的领导,县政府成立了领导小组,由分管副县长任组长,县农委主任为副组长,县直相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县“一村一品”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了县农委,农委主任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日常工作事务。各乡镇也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确定人员,专职负责此项工作,为全县“一村一品”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组织保障。

(二)科学规划是引领“一村一品”正确发展的方向 我县“一村一品”工作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产业培育为重点,以市场需求为方向,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产业经营为目标,着力培育食用菌、小杂粮、蔬菜、林畜

产品等特色产业。为了提升五大主导产业,促进“一村一品”发展,结合实际,制定了《**县“一村一品”发展规划(2010年——2015年)》,“一村一品”示范村及专业村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相应的发展规划和短期发展计划,明确了发展目标和努力方向。

(三)突出重点是确保有限资金捆绑使用的重要举措 “一村一品”项目资金对农村产业化发展仅仅是杯水车薪,如何利用好这些资金,对于启动好、引导好和实施好项目至关重要。因此,我县将“一村一品”项目纳入农村产业化考核目标,对项目资金统筹安排,收到了较好的效果。**镇**村按照“项目不变,集中使用资金”的原则,围绕抓好“一村一品”示范工作,在全村重点推进食用菌种植产业,积极试验示范,大胆尝试新技术,仅集中制菌种和菌袋生产,就为大棚户增收不少。2010年,全村食用菌年产值302万元,主导产业人均收入达6315元,高出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3550元。

(四)搞好各类适用技术培训是优化服务的集中体现 在推进“一村一品”发展过程中,全县坚持“请进来、走出去”,举办各种形式培训班,加强技术培训和管理培训,培养了一批懂经营、会管理的“一村一品”优秀技术骨干。组织村负责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经纪人和种养大户参观考察“一村一品”典型,学习借鉴山东的生产经营管理先进经验,不断创新发展理念和思路,提高“一村一品”的发展质量和水平。县农委、扶贫办加强了对“一村一品”示范村及专业村农民的技术培训,为发展“一村一品”注入新的活力,为实现“一村一品”项目高端起步奠定了工作基础。各乡镇农技站围绕“一村一品”,制定服务措施,强化服务职能。每个示范村都有一名包扶领导和一名专职技术干部,做到包扶到村,技术服务到户,确保“一村一品”顺利实施。

三、存在问题

我县在推进“一村一品”发展过程中,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制约了一村一品的发展。

一是群众思想观念守旧,认识不到位。在“一村一品”发展过程中,许多群众惧怕风险,存在求稳心理,思想不够解放,参与“一村一品”工程建设的积极性不高,千家万户的农民没有完全融入“一村一品”建设的整体,导致部分村的“一村一品”建设规模小、知名度不高、商品率低,制约了“一村一品”的健康发展。

二是农业基础条件差,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农田水利基础条件较差,加之农业投入不足,基础建设欠账较多,综合生产能力不强,农业生产仍然没有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降雨丰沛、农业丰收,降雨少,则农业减产,土地流转慢,不利于农业实现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经营。

三是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产业化水平低。我县龙头

企业与先进地区相比,可以形象地比喻为“满天星斗,不见月亮”,作坊式的企业多,规模化、集约化的企业相对较少;粗加工企业多,精深加工、循环项目少。我县最大的资源是农产品资源,农产品精深加工相对滞后,与农业大县地位极不相称,是导致县域经济发展不快的一个重要因素。

四是标准化程度低,质量品牌意识不强。“一村一品”发展的标准化程度不高,农民群众的质量品牌意识还不强,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强农产品品牌培育,提高农产品市场核心竞争力还没有成为自觉行动和必然选择。从目前形成的专业村看,无论是主导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的规模,还是农产品“三品”质量认证水平,离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都有较大差距。

五是产业发展资金短缺,投入资金严重不足。**县矿产资源少,工业企业较少,社会投资渠道少,在推进“一村一品”发展上,虽然投入了一定的资金,金融部门也给予了大力支持,但因企业及农户自有资金严重不足,不能保障产业发展,资金仍是制约“一村一品”发展的瓶颈。

四、发展建议

一是把发展一村一品真正放在“三农”工作重要位臵,切实加强领导,建立强有力的推进协调机制,真正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职能部门合力抓,形成各级联动,齐抓共管的新局面。

二是省、市要加大对一村一品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支持力度,增加项目,增加资金投入,信贷部门要加大对一村一品发展的信贷支持力度,力争做到申请一笔,信贷一笔,见效一笔。

三是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组织一村一品示范村、一乡一业示范乡镇准备一批招商项目,进行推介洽谈,力争引进一批有市场、有资金、有技术的实业型企业来我县加快发展一村一品。

四是积极加强调控。由于农产品流通环节多,利益中间流失大,生产者得到的收益,而依靠市场自发调节的能力有限,必须加强政府的调控,依靠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不断健全市场体系。

二〇一一年七月二十日

第四篇:西迎南风村一村一品调研报告

厚积薄发在那绿色的小山村

马峪乡西迎南风村“一村一品”调研报告

近年来,清徐县马峪乡西迎南风村把发展葡萄种植、葡萄采摘和休闲观光旅游作为该村 “一村一品”的主攻方向,依托地理优势和悠久的历史人文资源,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积极探索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全面推进“一村一品”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取得显著成效。

一、基本情况 西迎南风村位于清徐县马峪乡西白石沟中段的葡萄主产区,距县城6公里,全村有110户,300余人口,葡萄种植面积达1000余亩,主要经济来源为葡果种植,2011年全村人均收入12700元。

马峪乡是清徐葡萄的主产区,依山面川,交通便利,全乡总面积101平方公里,葡萄种植面积达2万余亩,素有“葡萄之乡”美称。以马峪为主产区的清徐葡萄早在解放初期就同新疆吐鲁番、河北宣化、安徽萧县被列为全国四大葡萄产区。西迎南风村处于马峪乡葡萄种植的核心区域,尤其葡峰山庄一带,地处东经111º30´——112 º30´,北纬37 º——38 º,属于全球葡萄生长的黄金纬度带。马峪葡萄种植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汉朝,有着深厚的葡萄文化底蕴。历史上当地群众中就流传有“马峪有葡萄,相传至汉朝”的说法。西迎南风村属于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日照总数2577小时,日照率达到58%,无霜期达118天,年平均降水600毫米左右,年平均温度10℃,符合葡萄生产所需的水分、光照。

二、几点做法

1、政府引导,科学规划

马峪乡党委、政府将发展“一村一品”作为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在西迎南风村大力扶持葡萄种植产业,及时制定了《马峪乡发展都市农业和旅游相结合的实施意见》、《马峪乡关于发展都市农业的奖励办法》等方案。对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尤其是发展“一村一品”方面成绩显著的村和个人给予重奖。在乡党委、政府的引导带领下,西迎南风村的葡萄种植面积由原来的300多亩增加到现在的1000多亩,年产优质葡萄300多万公斤。

马峪乡政府通过组织协调、整合资源、集体规划,积极为西迎南风村基础设施建设、农家乐、引进新技术等方面申报项目、资金倾斜,让农民实现以最少的成本获得最大的实惠。仅2011年清徐葡萄采摘节接待游客24万人次,直接带动葡萄销售达300余万斤,比上年增长11%;“农家乐”接待人次达到4.5万人次,同比增长10%。直接促进当地农民增收3300元,同时拉动了周边葡萄种植户的收入。西迎南风村“一村一品”的发展,带动了农业旅游、餐饮服务业、农产品加工等多个行业的发展,形成了一业为主,多业并举的局面。

2、科技支撑,加强培训

尽管西迎南风村有着悠久的葡萄种植技术和丰富的种植经验,但仍然属于经验种植和“老天”配合,在新品种技术和日常管理上存在不足。乡生态办、农科站、村委会等部门积极联系市、县科技局、农委、果树所等部门,指导群众实行精细化生产管理,采用生物技术控制病虫害,推广“葡萄套

袋”、避雨栽培等生产技术。同时,根据葡萄生长的不通阶段定期聘请农业专家现场指导,技术传授,确保了西迎南风村葡萄真正优质、安全、营养丰富的产品。今年上半年,由大学生村官、西迎南风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任建赟创办的清徐县葡峰种植专业合作社为村民举办了七期葡萄栽培技术培训班和两期农家乐培训班。

3、鼓励专业合作社,推动产业化经营

支持鼓励大学生村干部、专业大户、种植能手、农村经纪人创办各种类型的专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西迎南风村在大学生村官任建赟的带领下创办了“西迎南风村葡萄协会”,把管理延伸到葡萄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通过会员的形成扩大了生产规模,提升产品档次,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联结机制,实现产加销一体化。在第九届村委换届中,我乡大学生村官任建赟被高票选举为西迎南风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上任伊始就积极领办“清徐县葡峰种植专业合作社”,目前该社已发展社员110户,基本覆盖葡峰山庄所有葡萄种植大户,辐射带动葡峰山庄周边8个葡萄种植村1000余农户。合作社围绕“发展高优农业,提高经济效益,实现大学生村官抱团创业,带领更多村民增收致富”为主题,以“服务客户,富民兴村”为宗旨,成功创建“葡峰山庄景区+大学生村官创业园+合作社+农户”的种植新模式,注册了"葡峰老农"品牌,推行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管理、品牌化经营,形成产、供、销一条龙发展格局,形成葡萄山庄优势产业带。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业基础条件差,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弱。西迎南风村属于山区村,葡萄种植地都是通过人工修整的山坡、半山坡,水利设施不完善,仍然属于靠天吃饭,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弱。葡萄储存技术落后,一方面很难满足城市人群的购买需求,另一方面存储量很少,大多农户不得不在入冬前低价出售。

2、专业化程度不够,缺乏后劲。虽然通过举办“采摘月”等活动,西迎南风村"葡峰老农"品牌初步形成。但是一方面受葡萄生长期限制,采摘活动和农家乐存在很大的季节局限性;另一方面“采摘月”活动基本靠乡政府来统一安排实施,本身并不专业,农家乐也没有统一的机构或公司来经营,农户各家接待良莠不齐,缺乏有效管理和有序的经营环境,影响了未来农家乐旅游的发展。其次,基础设施不完善,直接影响到接待能力和接待质量,旅游经济发展后劲不足。

3、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较低,质量品牌意识不强。葡萄标准化生产滞后,农民群众品牌意识不强,农户都采取散户零星种植,集约化程度不高,离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都有较大差距。包装粗糙,目前除日前合作社外没有属于自己的包装盒;销售方向也只大多针对集贸市场、水果批发商,很少能进入超市等高端市场。

四、思路对策

1、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学习借鉴外地经验,抓好招商引资,通过政府引导和政策、项目、资金的扶持,引进和培育有经验的企业进行投资发展,加大基础设施及参观景

点、休闲场所的建设,对西迎南风村的葡萄采摘和农家乐旅游进行统一策划、品牌营销、规范管理。积极与旅游公司、电视台等媒体提档次和对外知名度。加快山西费尔蒙酒庄高档葡萄酒建设项目,推动山西葡萄酒有限公司、野泉酒业等本土企业项目的升级换代,进一步延长葡萄加工链条。

2、优化旅游环境,打造西边山生态旅游区。一方面以葡峰山庄为核心,大力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建设绿色生态长廊、露天演艺厅、葡萄示范园、拓宽停车场等工程,提高接待能力。另一方面建设中国葡萄博览园和葡萄酒堡等标志性项目,提高旅游档次,逐步实现葡峰山庄由普通假日旅游向商务接待延生,由季节性度假向长期休闲拓展。其次,打造精品线路,将周边的香岩寺、狐突庙等10余处文物古迹连成一片,形成自然风光、文物古迹和休假度假的完美组合。

3、实施品牌战略。通过合作社、协会等团体向农民传授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等标准化技术规程,提高葡萄品质。在龙眼葡萄原产地认证的基础上,为西迎南风葡萄进行商标注册,努力打造成国家级、省级名优农副产品。产品逐渐由农贸市场向超市拓展,葡萄销售逐步实现量到质的转变。利用各种媒体,多种形式宣传推介葡峰山庄乡村假日文化旅游,提升知名度。

4、加强组织领导。县、乡、村三级联动,各相关部门齐抓共管,加强宣传工作力度,特别是注重宣传优秀典型,使“一村一品”深入人心,让群众了解、理解、主动参与并确实从中得到实惠,营造“一村一品”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环境。

马峪乡刘俊杰

第五篇:村“一村一品”发展规划

Xx村“一村一品”发展规划

(2011——2015)

发展支撑产业,促进农民增收,振兴农村经济,是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十分重要的内容之一,也是农民致富、农业振兴、农村发展的一项伟大工程,必须坚持抓好、抓实、抓出成效。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党和政府的各项会议精神,按照上级各部门关于“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通知要求,结合我村实际,特制订我村“一村一品”产业发展规划。

一、基本情况与产业现状

阳高乡河南滩村花椒芽菜基地喷灌项目区位于平顺县东北部河谷内, 依山傍水,地理位臵为东径113°31′56.20″,北纬36°21′32.68″,距县城50公里,河潞线自西向东绕村而过,环村水泥路可通达大部分花椒芽菜耕地,交通方便。全村55户,186口人,劳动力110余人,国土面积3300余亩,耕地面积160余亩,水浇地面积130余亩,灌溉渠总长6千米。2010年人均纯收入2385元。全年年平均气温为10.15—12.30‴,年降水量为521.0—893.0mm,年日照时数为1877.0—2604.0小时,总体气候温和,交通、水电等自然优势,又是是优质花椒的主产区,农户勤劳朴实,种植经验丰 1 富十分适合花椒芽菜规模化发展。

2006年,我村在县委、政府的亲切关怀和各部门大力支持下,与县“大红袍”公司共同合作开发“花椒芽菜种植示范”,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农民的直接经济效益,花椒芽菜由原来的29.5亩发展到现有的130余亩,涉及50余户,150余口人,改变了该村传统的农业结构。同时采取“龙头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销售模式,三者之间分别签订生产购销合同,保证质量产量,保障农户权益。

通过近几年我村严谨种植、推广种植新技术等多项环节,收到了良好的效益,亩产由第一年的300—500斤提到到现在的800—1100斤,种植户由原来年收入2700—4500元增加到现在的7200—9900元,并且带动了周边村和其它乡镇现已发展花椒芽菜2000余亩。特别是在今年,提高品牌意识和责任意识,在上级农业部门的指导下,积极建设无公害设施蔬菜产业,通过架设防虫网、合理种植等一系列科学管理,尽量做到不打农药、不上化肥,保证农药残留量符合国家标准,为将来进一步发展打下坚实的品牌基础。

但由于近年来劳动力外出打工和学生在外读书带来的劳动力流失现象越来越突现,严重制约着我村的花椒芽菜产业的发展。

二、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发挥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人才为支撑,以发展现代农业为主题,以提高农业的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和农民组织化程度为主线,以培育主导产业和农民增收为目标,坚持产业富村、科技兴村、企业带村、生态建村、人才强村,通过规划引导、政策支持、示范带动,激发农民发展生产、振兴农村经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一村一品”的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

(二)、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发展壮大花椒芽菜产业,夯实新农村建设经济基础,是切实实现“十二五”规划的本土化、实际化。注重在基础设施、专业人才、市场营销等方面下功夫,把这项产业做大、做强,做成明星产业、品牌产业。

具体目标:整合土地资源,开发荒涂地,种植面积发展到150亩;组建新型专业合作社;发展温室种植50亩;修建高位蓄水池喷灌设施;培养种植能手、大户、科技辅导员;带动周边村种植花椒芽菜;建设花椒芽菜基础加工厂房。

三、主要建设内容

(一)、将那些条件较好、适宜种植却由于人力有限无法种植花椒芽菜的耕地进一步整合起来,除此之外还要大力开发滩涂地、废弃地,采用集体经营或对外承包的方式进一步扩大规模;

(二)、组建能切实为种植户服务的专业合作社,架起连接龙头公司和农户的桥梁,对种植有困难的农户建立帮扶机制,实现农户收益最大化;

(三)、不满足于已有设施,建设温室大棚是经济效益、品牌影响、集中管理的最佳方案,且耕地集中连片、平整开阔,便于修建大棚。考虑到我村经济基础薄弱,在争取上级扶持和自筹资金的基础上,宜分批分次的少量建设阳光温室大棚;

(四)、喷灌是一种先进的灌水方法,可以减少深层渗漏和田面无效蒸发,比常规灌溉节水40%-50%,而且又有灌水均匀,不产生地面径流、保肥、省工省地等优点。河南滩村紧邻浊漳河,水质水量足以满足灌溉需要;

(五)、培养种植能手队伍,夯实人才基础,是实现丰产丰收的根本保证,要借助上级农业部门常年举办的培训,与农业实践相结合,形成人才培养、使用机制,帮助农户合理种植、科学管理;

(六)、河南滩村是平顺县第一家将花椒芽菜从实验室搬到田间地头的拓荒者,随着该产业效益的日渐凸显,周边村种植农户渐渐多了起来,但整体规模依旧处于小打小闹的初级阶段,离真正的产业化、规模化还相距甚远。要做到有影响、有品牌必须把发展思路统一起来,劲往一起使。

(七)、建设包括储存、保鲜、成品制作、包装、运输 一体的基础加工基地,延伸产业链,逐步向产品上游发展,夺取成品话语权。

四、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2011年——2012年,整合土地资源,开发荒涂地,种植面积发展到150亩;组建新型专业合作社;修建高位蓄水池喷灌设施。

第二阶段:2013年——2014年,带动周边村种植花椒芽菜;培养种植能手、大户、科技辅导员;发展温室种植50亩。

第三阶段:建设花椒芽菜基础加工厂房。

五、保障措施

(一)、规划实施领导小组 组 长:任国平副 组 长:任广勤 成 员:任民显

柳树发 王凤明 申松崎

联 络 员:柳文庆 技术指导员:柳树发

任俊虎

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申小雨

(二)、宣传培训 成立宣传和教育小组 组 长:任国平副组长:任广勤 成 员:王凤明

柳树发 申小雨

(三)、长效机制

领导组成员负责起草相关的规划、制度、项目建设,按照“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执行。相关具体负责任要严格按要求执行,不得变相、曲解、违规执行,更不得利用工作之便徇私舞弊。将花椒种植发展工作纳入年终目标考核,同村组干部的误工补助挂钩。做到村干部包组,组干部包户,层层落实任务,明确责任,为花椒种植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主要做到以下几点:

1、强化宣传,大造声势

召开党员会、支村干部会、村民代表会议,广泛宣传花椒芽菜种植的发展前景和经济效益,充分调动广大村民的种植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村民积极参与,主动投入到花椒芽菜种植发展中来。同时利用广播、标语、村务公开栏等宣传载体强化宣传,为打造成我村的支柱产业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2、强化培训,提高技能

以村委办公室、农民夜校为阵地,积极组织广大村民进行花椒芽菜种植的技术知识培训,定期请县、乡农业技术员到村上讲课,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广大村民花椒芽菜种植的技术水平。

3、强化示范,典型引路

组织种植户代表到先机地参观学习,借鉴先进的经验,结合自身情况,不断改良技术。全村每个组至少发展5户示范户,辐射带动全村的花椒芽菜科学种植。

4、完善考核机制,推进一村一品快速发展

将“一村一品”工作纳入村干部考核内容,实行动态管理,年终进行总结评比,对成绩突出的领导干部进行表彰奖励;对重视不够、组织不力的进行通报批评;实施效果不明显、经济效益低、达不到标准的在下一予以调整。

5、建立花椒芽菜种植协会,发挥服务作用。抓好村花椒芽菜种植协会的建设工作,发挥协会在花椒种植发展中的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工作。

6、强化落实。将工作任务分解落实到组户,村干部包组,组干部包户,层层落实任务,资金投入以农户为主的办法,全面发展花椒芽菜种植业。

六、规划成果(见附表)

下载岭头村“一村一品”调研报告[范文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岭头村“一村一品”调研报告[范文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一村一品”龙子村推荐材料

    “一村一品”典型村龙子村推荐材料依靠科技推广走共同富裕之路一、 基本情况邢家社乡龙子村地处大川中段,水源充足,地势平坦,交通便利,全村53户,286人,有耕地510亩,以蔬菜生产为主,......

    全市一村一品发展情况调研分析报告

    文章标题:全市一村一品发展情况调研分析报告——市农业产业化办公室(2006年6月19日)为掌握全市一村一品发展现状和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一步研究探索加快一村一品发展、推进......

    全市一村一品发展情况调研分析报告范文大全

    文章标题:全市一村一品发展情况调研分析报告——市农业产业化办公室(2006年6月19日)为掌握全市一村一品发展现状和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一步研究探索加快一村一品发展、推进......

    一村一品优势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实施“一村一品”工程是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发展区域特色产业,创新经济增长方式,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一项行之有效的措施。榆次区自2002年提出并倡导以来,把实施“一村一品”工......

    宁陕县一村一品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宁陕县一村一品发展情况调研报告2008年9月25日发展一村一品,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是繁荣农村经济的有效途径。省委、省政府针对我省一些......

    岐山县一村一品发展调研报告[范文]

    岐山县一村一品发展调研报告一、基本情况岐山县辖11镇3乡,144个行政村,耕地53万亩,人口46万,其中农业人口38万,农户9.9万户。境内水利条件较好,地势平坦,耕地肥沃,是全国粮食生产先......

    一村一品优势产业发展调研报告[范文]

    实施“一村一品”工程是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发展区域特色产业,创新经济增长方式,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一项行之有效的措施。榆次区自2002年提出并倡导以来,把实施“一村一品”工......

    村一村一品典型经验材料[模版]

    西塬村位于岐山县城东6公里处。全村共有8个村民小组,780户,2962人,6800亩耕地。村上主导产业原孙候片以大棚瓜菜为主,原西塬片以火补业及优质小麦种植为主。XX年被 授予省级一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