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双港镇村级经济发展状况分析报告
双港镇村级经济发展状况分析报告
为全面了解双港镇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现状,分析存在问题,推动镇村协调联动发展,根据镇主要领导的意见,镇党办联合财政所组织相关人员深入各村,通过与各村主要领导座谈、查阅相关资料等形式进行了调研。调研情况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截至2011年10月底,我镇16个行政村,年度村级总资产65,542万元,年度村级总负债74,217万元,共有5个村财政呈现盈利状态。年度村级经济总收入3,149.5万元,其中村集体经济收入500万元以上的村1个;200-500万元的5个;100-200万元的3个;50-100万元的村2个;10万-50万的村5个。总的看,我镇村级经济发展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村级集体经济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各行政村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紧紧围绕加快农村建设,提高群众生活质量,加强村级经济发展作为增强村级服务功能,保证基层组织运转,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基层政权的重要措施,落实领导责任,强化督促调度,推动了村级经济发展。逐村制定发展规划,并把发展村级经济情况作为考核村干部的硬指标,落实年度目标责任制等措施,严格奖惩。调动了发展村级经济的积极性,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抢抓机遇,加快发展。二是村级经济增收的渠道越来越宽。广泛推行承包经营、租赁经营、股份制合作等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由单一的生产经营向资产经营、资本运营转变,以第三产业为主向多业并
举、一二三产业并重发展,形成了因地制宜,一村一策、一村多策的多元化发展格局。2007年,村级集体收入构成中,集体土地出让和股份分红收入713万元,占23%,厂房、土地租赁收入1384.5万元占44%;财政转移支付收入118万元,占4%;其他收入934万元,占29%。村级集体经济的实现形式日益多样化,呈现出收入来源渠道不断拓宽的趋势。三是村级经济发展两极分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由于受自然环境、基础条件、区位优势、班子状况、土地征收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村级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日益突出,村与村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经济强村干部精神状态好,发展氛围浓,发展环境好,路子越走越宽,发展后劲十足。这些村,群众生活丰富多样,社会不稳定因素少,各项公益事业开展顺利、传播广。而村级经济薄弱村基础差、底子薄,缺资金、缺人才,村干部待遇无着落,积极性不高,发展难起步,增收无门路。这些村,基础服务功能差,公益事业兴办困难,正常运转难保证,村级经济及社会各项发展缓慢,相对的不稳定因素也较多,加大了村级组织管理难度。
二、特色产业
在发展村级经济中,各村严格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立足实际,发挥优势,创造了许多好经验、好做法。
1、拓宽思路,多渠道、多形式增收。调查发现,有经营性收入的村,都能因地制宜,选准符合本地实际的发展路子,不断拓展增加村级经济收入的有效途径。一是靠服务产业。其中,以何庄子村菜市场,芦庄子村物流市场为特色产
业,因地制宜,选准符合本地实际的发展道路。何庄子村菜市场地处两区交界处,紧邻大沽南路,周围包含三大高校、十八局、两大综合型超市和各个配备完善的社区,为群众提供了生活必需品。截止今年10月底,何庄子菜市场上交利润355万元,占何庄子村经济收入的74%;芦庄子村物流市场虽然市场建立时间不长,但拥有紧邻外环线的优越地理位臵和畅通的交通运输等特点,今后将成为芦庄子村的支柱产业。二是靠建立工业园区,郭黄庄村和李楼村近些年来通过分析村级经济组成,探究强村经济模式,建立起自己的工业园区。通过明晰产权,规范管理为重点,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承包、租赁等形式将闲臵土地合理流动、优化组合、提高经济效益,增强村级收入。
2、加强管理,增收节支并举。坚持一手抓发展,一手抓管理,开源节流并举。一是减少村干部职数,大力推行“两委”干部交叉兼职,大大减少村干部人数,现有村干部45人实行交叉任职;二是推行农村财务委托管理制度,普遍实行了农村财务由办事处代理记帐、代管资金,大部分村取消了主管会计,现金出纳,只设一名村会计,既加强了监督,又有效的减轻了村级支出压力;三是规范村务、财务公开制度,严格执行村务公开、民主管理规定,实现了村级财务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健全完善了现金管理,开支审批,村干部任期审计等制度。
3、更新观念,选用经济能人担任村干部。用好一个人就能激活一个班子,找到一条路子,带富一个村,大胆选用
政治素质好、能够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优秀人才担任村干部,为村级经济发展提供了人才保证。现任两委班子中,大专以上学历的村干部22人,本科以上学历的村干部1人,其中以北马集村最优,村两委班子共5人,均在大专以上学历。这些拥有高等学历的村干部在任期间,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多种渠道增加群众和集体收入,使这些村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发生了很大变化。
三、发展难题
一是发展不平衡。截止今年10月底,村集体年纯收入最多的为北马集村近760万元,最少的为桃源沽村,减去财政转移支付,实际收入6万元,相差120多倍。由此可见,我镇村级经济发展严重失调。
二是各村预留发展空间不均衡。北马集村有3000多人,还迁安臵区占地面积500多亩,何宋黄芦四村共10000多人,还迁安臵区占地面积同样为500余亩,大部分村均拥有还迁房配套商业公建2—3万平米,但各村经济基础有强有弱,人口有多有少,预留的发展空间不均衡,势必造成新一轮的发展不平衡。
三是收入来源比较单一。从16个村的情况看,各村的集体经济收入主要依靠厂房和土地的租赁收入,收入来源相对单一,受外界因素影响较大,村级经济没有典型的支柱产业和支柱企业。
四是村级经济发展存在制约因素。我镇16个村中有7
个村在环线以内,芦庄子、李楼、北马集、先锋、郭黄庄等村在外环线500绿化带中共有1700多亩土地,但是受规划和用地限制,这部分土地无法获得有效的开发利用,严重制约了村级经济发展。
五是企业搬迁导致税源流失。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推进和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的实施,一方面,各村发展空间更加狭窄,另一方面众多占用资源多、经济贡献小的企业需要搬迁,直接影响村集体经济收入。各村个体企业少则四、五家,多则10多家,累积起来,为数不少。如不妥善安臵,将造成村级税源大量流失。
六是部分村对机遇认识不足,发展村级经济的招法不多。目前,我镇部分基础薄弱的村存在等靠心理和推着走的思想。部分村主要领导对当前发展村级经济面临的发展机遇认识不深,发展思路不清,发展信心不足,加快发展的招法还不多。
四、潜力分析
1、向村级领导班子输入新鲜血液。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许多村里的青年拥有高等教育经验,然而有些青年不能及时在社会中找到合适的岗位。为了增加村民就业率,村两委班子要广开视野,扩大民主,大力选拔政治素质好、事业心强、有经营头脑和管理经验、乐于奉献、脚踏实地为群众谋利益的优秀人才进班子,特别是选好配强村党支部书记。
按照精简效能的原则,进一步核定干部职数,从严把握,大力推行交叉兼职。
2、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规划不断完善。我镇村级经济发展潜力很大,很多理念刚刚引入,还不能很好的落实到实处。村两委班子可以深入分析研究并进一步明确村级经济发展定位、产业发展方向和商业公建功能布局以及阶段性工作目标等内容,为村级经济发展明确指导思想和工作着力点。
3、大力推行民主决策经营管理模式。随着村务、财务公开制度的实施,使民主决策经营管理更加深入。今后要进一步健全决策机制,规范决策程序,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完善民主理财制度,加大审计力度,对公开时间、程序、内容、形式等进行规范,加强群众监督。
第二篇:宾川县经济发展状况分析
宾川县经济发展状况分析
宾川县概况
宾川地处云岭横断山脉边缘,金沙江南岸云贵高原西南部。程海大断裂带呈南北纵贯宾川坝区。境内主要山脉、坝子、河流多呈南北走向。地势东西高、中部低。最高为西北部木香坪顶峰,海拔3320米;最低为鱼泡江汇入金沙江处,海拔1104米;中部县城金牛镇海拔1430米。东西两大山脉纵横交错,山与山之间的断陷盆地构成境内10个坝子。境内有纳溪河、平川河、清水河、朵背箐河4条水系。纳溪河最大,纵贯宾川中部坝区,其支流水量以炼洞河为最。
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2010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468479万元、同比增12.6%;财政总收入30069万元、同比增25.64%,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8992万元、同比增18.27%;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6.25亿元、同比增35.08%;农业总产值达37.61亿元、同比增12.16%,农村经济总收入达25.47亿元、同比增13.76%;农民人均纯收入3914元、同比增1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0.15亿元、同比增19%,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4.19亿元、同比增11.5%。全县小城镇建设面积达12平方公里,县城建成区面积5.26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35.3%。
主要经济来源
一、农业
(一)宾川县特色农业的发展现状及优势
宾川县位于云南省西部、金沙江南岸干热河谷地区。国土面积,552_63平方公里。现有耕地66.37万亩,人均2.1亩,可
升垦立农荒地12.35万亩,荒地荒坡67万亩,有”热区宝地“之美誉。全县属中亚热带冬干夏湿低纬度季风气候区,.光照充足,热量丰沛,立体气候明显,极适宜多种农作物的生长。水利化程度达到72.63%。适宜的气候、良好的水利资源都为发展特色农业提供了于分有利的条件。同时,宾川县县委.政府长期以来不断加大科技兴农措施的推广应用力度,宾川县全县农业科技投人率达90%以上,农业科技贡献率达48.5%。主要农产品农药残留合格率达48.5%以上。这些都为发展特色农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截至2009年底,个县冬甲蔬菜总播面积15万多亩。其中建设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3.5万多亩,以柑桔、葡萄石榴、黑腰枣,柑把、杨梅等为主的优质水果面积达16.67万亩,其中柑枯9.3万亩、葡萄4.23万亩、石榴0.61万亩,枣子0.4万亩、批把等其他水果2.14万亩:挂果总面积13.3万亩,实现总产值105941万元。现有8户企业对柑橘、鲜食葡萄、枣子、核桃、香葱等10种农副产品进行高标准注册,有6户企业取得“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认证证书,有3户企业取得菌类、香料油、脱水蔬菜等农产品自营出口权,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质量认证的生产基地已达到17.27万亩。目前已建立起专业合作组织,有力促进了生产要素的双向通道。
(二)宾川县特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生产方式落后,产业化程度低。难以适应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的需要。
2、结构不合理,生产发展不协调。(产品结构不合理,产业结构不合理)
3、农业质量标准意识较差,产品品牌和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少,产业化进程较慢。
4、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有待增强。
5、特色农业发展投入大,见效慢,推荐难。
二、旅游业
(一)宾川县旅游业发展优势及发展现状
宾川地处昆明至丽江、大理、攀枝花的交通运输和滇西旅游区重要位置,是川藏贯通滇西和南亚的枢纽,发展旅游区位优势明显;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开发前景广阔,有丰富的佛学、史迹、民俗和侨乡文化资源以及农业生态资源。境内鸡足山是享誉南亚、东南亚的著名佛教圣地,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大理景区的重要景点、国家AAAA级旅游区、云南省首批省级文明风景旅游区及省级自然保护区,是以展示佛教文化和生态景观为主的,集佛事朝拜、佛学研究、观光旅游、科普科考为一体的多功能旅游景区。
宾川县始终把发挥鸡足山旅游资源优势、精心培植旅游支柱产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来抓,全面实施鸡足山旅游开发带动战略,以鸡足山为龙头的旅游产业培植取得初步成效,鸡足山景区先后成功创建为国家AAAA级景区和省级文明风景区,并被评为“中华十大名山”之一。2010年,全县共接待游客131.98
万人次,同比增14%,实现旅游社会总收入13.66亿元,同比增14.11%;鸡足山景区共接待游客42.04万人次、同比增8.65%,实现门票收入884万元、同比增6.51%。
(二)宾川县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旅游景区生态环境恶化。
2、旅游者环保意识差,加重了旅游景点的人为破坏因素
3、旅游资源管理体系不完善,旅游景点“超负荷”工作屡见不鲜。
4、对旅游资源的掠夺性开发,造成了部分资源的破坏。
三、工业
宾川县立足百亿元工业园区建设契机,突出抓好“规划编制、基础建设、项目引进”三项重点工作,全县工业经济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工业经济总量不断壮大。
高起点编制完成工业园区总体规划和山地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山地片区工业用地平整工作快速推进。总投资6095万元的建材产业区、生物资源产业区道路和山地片区一期道路建成投入使用、概算总投资1.48亿元的山地片区污水处理厂、电力线路架设等基础设施项目启动实施。装机216万千瓦的鲁地拉电站1、2号机组和装机4.2万千瓦的渔泡江铁川桥电站投产发电,投资4.2亿元的年产2000辆非公路用车项目建成投产,投资1.2亿元的滇西煤炭物流交易中心投入运营,概算投资5.2亿元装机4.95万千瓦的巨龙山风电项目稳步推进,大营老鹰岩、宾居干海子等5个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通过核准。年产2000吨葡萄汁、年产1.8万吨
籽种储藏项目建设加快推进。投资3300万元的宽恳公司二期技改全面完成,全县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达27户,其中省、州农业龙头企业达9户。全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户、累计达18户。宾川县当前工业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和矛盾
(一)工业企业规模小、经济总量依然偏小,从全国、全省、全州的工业发展水平来看,差距较大;
(二)全县发展工业步伐需加快,政策环境、行政环境还有待提高;
(三)工业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薄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全县工业的快速发展;
(四)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加强节能降耗工作的政策性矛盾比较突出;
(五)财政收支矛盾尤为突出。由于全县财政收支压力大,政府性债务包袱沉重,财力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差距大,各项刚性支出增长迅猛,收支矛盾依然存在。
第三篇:广州市经济发展状况分析
广州市经济发展状况分析
近几年,广州市经济持续保持高速健康的发展态势。广州经济发展速度之快,有着多种因素。从国际环境看,世界经济复苏,美国、日本、欧盟三大经济体增长加快,这对于经济外向度高的广州非常有利。泛珠三角经济区域的合作力度不断加大与落实CEPA的不断加强,给广州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机遇。
〖Ⅰ〗2003年经济发展状况
2003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在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国内遭受“非典”疫情冲击的情况下,广州市坚持防治“非典”与经济建设“两手抓”,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扩大内需,大力促进出口,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不断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全年经济保持了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
一、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经济增速创8年来新高。
2003年,广州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特别是“非典”过后的下半年,经济增势强劲,增速不断加快,经济总体上呈现“速度快,动力强,结构优,质量好”的特点。全年广州市生产总值达3466.63亿元,比上年增加465.15亿元,增长15.0%,增速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为近8年来最好水平,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
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大幅增长,亏损总额下降。2003年1-11月累计,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76.37%,比上年同期提高24.6个百分点,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229.93%。
二、工业发展势头强劲,成为经济加快增长的主导力量。
近年来,广州重点加快了一批产业关联度高、产业链条长、带动能力强,在国民经济中起重大影响的大工业项目的建设,带动了工业生产的发展,工业增速持续高位运行。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336.48亿元,比上年增长24.3%,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0.2%,拉动GDP增长9个百分点。实现工业总产值4705.91亿元,比上年增加917亿元,增长26.5%,增速比上年加快11.5个百分点,是1994年以来的最高增速。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步伐加快,全年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1094.31亿元,增长37.6%,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23.3%。
三、投资、出口需求较快发展,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增强。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快,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2003年,全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57.77亿元,增长14.7%,增速为近四年来的最好水平,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2003年我市重点项目推进速度明显加快。全市30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91.40亿元,投资计划完成情况和资金到位率均创历史最好水平。工业投资增势较快。全市完成工业投资181.66亿元,增长17.7%。支柱产业投资的快速增长,推动了全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民间投资能量进一步释放,投资渠道多元化。全市民间投资达443.70亿元,增长9.3%,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近四成。随着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各项政策措施的出台,民营经济发展加快。
利用外资形势喜人。面对国内外复杂形势的严峻考验,广州利用外资仍保持两位数增长的喜人态势。利用外资在总量增加的同时,呈现出“制造业项目多、大项目多”的特
点。2003年,全市合同利用外资金额40.22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30.64亿美元,分别增长27.0%和15.5%,合同利用外资中七成多投向制造业。
四、一度受“非典”影响明显的行业稳步回升。
受“非典”影响,2003年二季度我市第三产业遭到一定冲击,交通运输业、餐饮业、旅游业出现少有的负增长。下半年以后,这些行业已逐步恢复正常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值当月增速由5月的6.5%提升到12月的16.8%,全年累计增长11.0%。
消费需求稳定增长。针对非典疫情期间居民消费变化情况,广州积极落实扶持、振兴商贸旅游业、服务业的一系列措施,连续举办了一系列促进消费的大型购物、展览、展销活动,消费市场稳步发展。旅游业逐步恢复,城市接待过夜游客人数5月份为77万人次,下半年逐月回升。
交通运输回复正常。4-7月份我市客运量连续4个月当月同比出现负增长,9月份以来客运量当月增幅恢复到5.5%以上。
五、居民收入稳步提高,消费价格稳中有升。
2003年,职工年平均工资27850元,比上年增长8.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003元,增长12.1%。由于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农产品价格微升、农民负担减轻等多种因素的推动,农民收入也保持了稳定增长趋势。目前,在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中,服务性的消费支出所占比重达33.9%。
居民消费价格稳中有升。2003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0.1%,其中消费品价格下降0.2%,服务项目价格上涨0.8%。①
〖Ⅱ〗2004年经济发展状况
2004年,广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抓住发展为第一要务这个根本,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继续呈现“速度快、结构优、质量高、动力强”的良好局面。
一、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如下:
(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初步核算,2004年全市生产总值(GDP)突破4000亿元大关,达4115.81亿元,综合经济实力迈上新的台阶,比上年增长15.0%,连续两年增长15%以上。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5.50亿元,增长5.4%;第二产业增加值1817.71亿元,增长17.2%;第三产业增加值2182.60亿元,增长13.8%。从横向对比看,广州经济总量在全国主要大城市中稳居前列。
(二)产业结构继续调整优化。
2004年广州三次产业的比重由2003年的3.02∶43.13∶53.85调整为2.81∶44.16∶53.03,第二产业的比重又提升了1.03个百分点。第一、三次产业的比重分别下降0.21个和0.82个百分点。一、二、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12%、51.22%和47.66%,经济发展呈现二、三次产业双轮驱动、互相促进的格局。
(三)消费价格温和上涨,生产资料价格涨势明显。
2004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升1.7%,其中消费品价格上升2.2%,服务项目价格上升0.8%。在8大类价格中,食品类、烟酒及用品类和居住类3大类价格分别上涨5.4%、2.5%和2.0%,其余5类价格下降。受生产消费价格上升幅度较大的影
响,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升5.3%;其中,生活消费价格上升4.8%,生产消费价格上升8.7%。在生产资料需求强劲增长等因素的影响下,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延续2003年以来的上涨态势,连续10个月升幅逐月加大,直至11、12月开始回落,全年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11.7%。
(四)农业生产在结构调整中平稳增长,工业结构重型化趋势明显。
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201.44亿元,增长5.1%。一是增长速度快。2004年,全市工业新增产值突破1000亿元大关,达1043.57亿元。二是重工业产值超过轻工业,增速也快于轻工业。轻、重工业总产值比例由上年的50.5∶49.5调整为46.6∶53.4,标志着广州市工业结构调整取得突破性进展,工业化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三是支柱产业拉动力强。规模以上电子产品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石油化工制造业三大支柱产业合计完成工业总产值2234.82亿元,增长35.4%。四是高新技术产业迅猛发展。2004年,全市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1432.53亿元,增长34.5%,快于全市工业增速14.8个百分点。
(五)第三产业保持较快增长。一是批发零售贸易业加快发展,消费品市场活跃。2004年,全市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全年成交额达521.79亿元,全市商品销售总额为5178.85亿元,增长22.7%。二是交通运输业增速提高。三是金融业平稳发展。2004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为10322.45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0.2%。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为7203.70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0%。2004年,全市旅游业实现总收入547.04亿元,增长20.2%。全市共接待过夜旅游者2674.71万人次,增长12.9%;其中海外旅游者437.15万人次,增长20.6%。
(六)外贸出口增速创新高,出口结构优化。一是增速快。2004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值达447.96亿美元,增长28.2%。其中,出口214.73亿美元,增长27.1%,创1994年来的新高;进口233.23亿美元,增长29.2%。二是出口产品结构优化。出口商品逐步向深加工、高附加值产品转变。2004年机电产品出口104.66亿美元,增长34.9%,占全市出口总值的48.7%,比上年提高2.8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值43.07亿美元,增长58.7%,占全市外贸出口总值的20.1%,比上年提高4个百分点。
(七)利用外资规模扩张,质量不断提高。2004年,我市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利用外资24.01亿美元,增长64.4%;合同利用外资金额32.05亿美元,增长25.6%;合同利用外资1046项,增长20.2%。迄今有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商在广州投资设立了7933家外资企业,据不完全统计,世界500强大企业已有127家进入广州。利用外资呈现以下特点:一是大项目多,增资扩产比重大。全市投资1000万美元以上的大项目160个,占新批项目的15.3%,比上年提高4个百分点,合同利用外资额占全市的53%。二是主要投向制造业,尤其是我市的支柱产业。实际利用外资中投向工业三大支柱产业的资金增长近2.8倍。
(八)就业规模扩大,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2004年,全市职工平均工资为30807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6884元,增长12.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6625元,增长8.1%,创1997年来最高水平。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加快。一是居民家庭支出中的服务性消费支出逐步扩大。二是汽车、旅游等消费热点升温。2004年,我市限额以上贸易企业汽车零售额比上年增长30.8%,城市每百户居民家用汽车拥有量由上年的2.3辆提高到4辆;城市居民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比上年增长17.8%。
二、2004年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经济发展中存在资源瓶颈的制约。如电力供应紧张和主要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压力。对于电力供应问题,市委、市政府一直高度重视,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效果良好。原材料价格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措施的实施,上涨趋势已有所缓和。此外,民营经济发展相对
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等问题需引起重视。②
〖Ⅲ〗2005年经济发展状况
2005上半年,广州市经济发展呈现“增速前缓后快,物价涨幅稳定,就业基本稳定”态势。
一、总体判断
(一)增速前缓后快
一季度,广州市经济在上年高位运行的轨道上回落,增长放缓,全市生产总值增长
9.4%,低于上年同期5.5个百分点。进入二季度,市委、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促进经济发展的措施,经济增长步伐加快,上半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103.21亿元,增长11.1%,比一季度提高1.7个百分点。
(二)物价涨幅稳定
一是消费价格涨幅回落,涨势稳定。上半年,广州市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升2.1%,比一季度回落0.3个百分点,4、5、6月累计同比涨幅均维持在2.1%。上半年,广州市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升5.1%。
二是工业品出厂价格涨势平缓,进出差价有所缩小。上半年,广州市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升2.3%;升幅同比提高0.8个百分点,比一季度回落0.1个百分点。上半年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同比上升10.3%,升幅同比略高0.1个百分点,但比一季度回落0.9个百分点。
(三)就业形势基本稳定
上半年广州市城镇从业人员队伍基本稳定,6月末为317.6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
8.29万人,增长2.7%。其中,单位从业人员193.57万人,比上年末减少0.82万人,下降0.4%;同比增加5.8万人,增长3.1%。6月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7.1万人,同比减少
1.3万人。6月末广州市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6%,比上年末减少0.2个百分点,低于全年预期控制目标(3%)。
二、基本特征
上半年经济运行主要表现为以下特征:
(一)供给动力:农业平稳发展,工业依然是广州经济发展的主动力,第三产业稳定发展,共同推动经济增长
农业生产平稳发展。上半年,全市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48.99亿元,增长2.5%。全市完成农林牧渔及其服务业总产值86.85亿元,增长2.7%。
上半年,广州市实现工业总产值3053.55亿元,增长15.1%,比一季度提高3.1个百分点。其中轻工业产值1298.90亿元,增长9.8%;重工业产值1754.65亿元,增长18.4%。近年来广州市工业发展步伐加快,推进支柱产业发展和重大生产力布局建设,工业生产持续保持较快增长。
上半年,广州市大力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构筑与现代化大都市相适应的“高增值、强辐射、广就业”的现代服务业体系,第三产业保持平稳发展。
(二)社会需求:出口需求继续高位运行,消费需求持续旺盛,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由负转正。
上半年,广州市进一步扩大出口,大力培育出口新增长点,外贸出口延续上年高位运行态势,但增速逐月放缓。据海关统计,上半年广州外贸出口总值达118.34亿美元,增长23.1%,1-5月累计增速分别为39.9%、28.0%、24.4%、23.8%和23.5%。外贸出口强劲增长促进了广州经济发展持续健康发展。
二是消费需求持续旺盛。上半年,广州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14.12亿元,增长14.0%,比一季度提高0.9个百分点,分别比上年同期和全年提高1.6个和1.9个百分点。其中,贸易业增长14.8%,餐饮业增长11.3%。节假日销售畅旺。“五一”黄金周期间,列入统计的12家零售企业商品零售额3.40亿元,增长21.7%。城乡市场共同繁荣。
三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由负转正。一季度,广州市固定资产投资逐月回落,2、3月累计增速分别为-4.7%和-16.6%。进入二季度,各月累计增速止跌回升。
4、5月累计增速分别为-9.4%和-1.7%,上半年实现了正增长。
(三)运行质量:财政收入增速逐步提高,居民收入稳步提高
财政收入增速逐步提高。上半年,广州市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67.98亿元,增长11.1%,比一季度提高6.1个百分点,同比回落12个百分点。非税收入是财政增收的主要来源。上半年非税收入31.64亿元,占总收入的18.8%,增收额占财政增收额的51.4%。主体税种收入增幅持续放缓。增值税完成28.48亿元,同比下降10.0%;企业所得税、城建税和营业税共完成74.54亿元,占财政收入44.3%,分别增长11.8%、10.3%和11.3%,同比分别回落12.6个、7.5个和7.4个百分点。
随着广州市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收入分配制度进一步完善,以及整顿和规范分配秩序,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等,广州市居民收入稳步提高。上半年,广州市职工平均工资16148元,增长10.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521元,增长7.7%,比一季度提高
1.7个百分点,剔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5%。其中工薪收入8491元,增长4.8%。全市农村居民人均货币收入3990元,净增219元,增长5.8%;剔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0.7%,值得关注。其中工资性收入2028元,增加169元,增长9.1%。
上半年,广州市经济在克服各种困难下,总体保持平稳发展,而且增速不断提高,这是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正确分析判断经济形势,采取有力措施、狠抓落实、力促发展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克服各种困难,辛勤工作的结果;也是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深化、经济内在活力进一步增强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三、需关注的问题
(一)受资源瓶颈约束和市场影响,工业发展受到制约
首先,工业生产放缓,对全市经济拉动作用减弱。上半年,工业对广州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9.07%,而上年同期和全年分别为50.51%和49.57%,工业对全市经济的拉动作用减弱。广州市工业生产放缓,一方面是受电力紧缺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受原材料价格上涨和劳动力结构性紧缺的影响。上半年,广州市三大支柱产业中,除汽车制造业一支独秀外(上半年规模以上汽车制造业产值增长30.5%),电子产品制造业、石油化工制造业产值增速大幅回落,上半年分别增长13.5%和3.5%,分别比上年同期和全年回落39个和43.3个百分点。三大支柱产业发展放缓,直接影响全市工业生产增速的提升。若这种情况持续下去,广州市工业发展存在潜在危机。
其次,利润总额降幅收窄,亏损总额升幅加大,产销衔接欠佳。1-5月累计,广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总额136.95亿元,同比下降6.1%。6月份,广州市工业产品销售率仅有96.52%,上半年累计98.17,均为今年以来最低。
(二)投资需求相对不足,结构亟需调整
一是广州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不理想。目前广州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速与全国(1-5月增长26.4%)、广东省(1-5月增长16%)的平均水平相比明显偏低。为了增强广州经济的抗波动能力和发展后劲,必须千方百计保持一定的投资规模与投资速度。
二是更新改造数额小,所占比重小。目前广州投资结构存在“基建和房地产开发投资比重高,技改投资比重低”的问题。目前,发达国家更新改造投资的比重已占到固定资产投资的60%以上。相比之下,广州市更新改造投资的比重明显偏低。2004年,广东省为12.69%,广州为12.19%。1-5月,(三)出口退税机制对广州经济的影响不容忽视
上半年,广州市出口退税由地方财政负担12.5亿元,同比增加8.6亿元,同比增长2.2倍,拉低财政收入增速5.3个百分点。上半年广州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同比增长11.1%,若没有出口退税的影响,实际增长16.4%。可见,出口退税增加了财政部门收支平衡压力。③
四、走势展望
展望下半年,广州经济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经济环境总体有利,自身抗波动能力不断增强。尽管面临着一些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但只要密切监测,精心调控,及时化解各种矛盾和风险,持续健康发展将是下半年广州经济的基本走势,全年经济增速可望比上半年有所提高。
① 2003年广州市经济发展情况广州市统计局
② 2004年广州市经济发展情况广州市统计局局长高殿瀛 ③ 2005年上半年广州经济发展情况分析广州市统计局
第四篇:县域经济发展状况比较分析
县域经济发展状况比较分析
对象:岚县,柳林县
指标;国内生产总值及财政收入,资源,公路密度
概况
岚县位于山西省西北部的吕梁山区,吕梁地区的北端,介于北纬38°05′00″~38°36′11″,东经111°21′43″~111°50′02″之间,岚县海拔较
高,地势平坦,号称“天上云间”。总面积1510
平方公里,这里历史悠久,山川秀丽,地貌多姿,物产富饶。岚县三分:西部,群峰耸峙,林茂草
丰,是优良的林牧基地;中岚县属山西省吕梁市
辖县。位于省境中部西侧,为吕梁山北端重要的区域城市,位于吕梁北,部,土沃地平,华实蔽
野,为著名的“米粮之川”;东部,峁梁起伏,岗
毗峦连,有丰富的矿产资源。
境内四面环山,中部丘陵起伏,由于长期流
水切割,沟壑纵横,地形十分破碎。群山均属吕
梁山脉,主要山峰西有白龙山,南有龙头山,北
有饮马池山等,海拔均在2200米以上,其中白龙山高峻巍峨,坡陡河深,森林茂密,百草丛生,海拔2275米,为该县最高点,全县整个地势西北高而东南低,中、东部与静乐合成一个小盆地。境内有岚河、岚漪河、蔚汾河等。其中以岚河最大。
柳林县东邻离石,西靠黄河,北与临县交界,南与中阳、石楼接壤。总面积1295平方公里,地处黄河中游东岸,吕梁山中段西侧,属西北黄土高原地带,黄土丘陵沟壑区,整个地势东高西低,三川河横贯全境,由于流水切割,黄土丘陵地形破碎,沟谷走向多由东向
西,南北羽毛状排列。境内较大的垣面有东部龙门垣乡的东垣、中垣、西垣;西部
石西乡的呼家垣、刘家垣等,其余大部分为梁
峁沟壑地形。只有三川河两岸有狭小川地,土地肥沃,水源充足,为该县主要蔬菜产区。县东北王老婆山海拔1525米,为该县最高点。境内主要河流有三川河、金家庄河等,均向西注入黄河。该县气候属温带大陆性,年均气温9.2度,一月均温--7 度,七月均温22.7度,年降雨量500毫米,霜冻期为九月下旬至次年四月下旬,无霜期180天至190天。
指标:
1.交通
柳林县交通便利,有307国道、青银高速公路、太中银铁路三线横穿境内,省沿黄公路纵侧西境而过,还有孝义至柳林穆村煤焦专线通入境内,太中银铁路吕临支线和三交(临县)至孟门(柳林县)煤焦专线也即将建成,使境内的煤焦等物资运输状况得到了改善。
岚县交通较差,省道岚古线、忻黑线和国道209线贯穿全境,与太原市、忻州市、吕梁市相连,直线距离各为100公里。古岚(古交—岚县)铁路、太佳高速公路(太原—陕西佳县)前期工作已经展开,岚古(岚县—古交)二级公路路基工程已全面完成,于2008年10月份建成通车。
2资源
煤炭资源属于宁武煤田的东南部,分布在全县四个乡镇中,煤田面积共计175平方公里,储量约41亿吨。煤炭有肥煤、气煤、主焦煤,肥气煤占多数,煤质为中灰、低硫、高发热量,含煤地 层连续分布。
岚县矿产资源有四个特点:一是特大型铁矿贫矿石多富矿石少,选矿难度大;二是煤炭储量集中,煤质较好;三是大、中型冶金辅助矿产资源储量丰富,易于开采;四是建材矿产种类丰富。
煤炭探明储量达54亿吨,其中被誉为“国宝”的4#优质主焦煤占 60%以上,属低硫(含硫0.6%)、低灰(含灰10%)、强粘结、易洗选的稀有 煤种,为全国三大优质主焦煤基地之
一。煤层气储量约为400多亿立方米;铝 钒土约2894.7万吨,品味居世界一流。
3国内生产总值及财政收入
岚 县柳 林
国内生产同比增
长
28% 财政收入 1.2 同比增长国内生产总值 同比增长 财政收入 同比增长 48.10 总值 2007
2008
10.212.1 66.6 31%.36.40% 113.78 16.60% 16.3 % 29.70% 30.98 90% 21.30% 1.6379
注:单位:亿元
为什么
一是太钢项目资源整合缓慢,全县面临 财政减收、社会稳定、安全生产三重压力; 二是一些项目 审批程序复杂,建设周期长,推进速度不快,形不成现实生产力; 三是经济总量小,后续财源不足,财政收支矛盾突出,重点工程建设受到制约;四是 经济基础薄弱,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差,农业产业化还未形成规模,龙头企业数量不多,发展不快,规模不大,带动产业化功能不强,发展农村经济、改善村容村貌、促进农民增收的任务繁重 ;五是 一些干部职工服务意识不强,服务能力和水平不高,存在推诿扯皮、作风拖拉、得过且过、不思进取的现象,政府行政效能建设有待加强,全县软环境建设还需进一步优化。交通较差。怎么做优化“三大”环境
1优化政策环境。深入贯彻《行政许可法》,认真落实国家投资体制改革决定,简化行政审批手续,开通绿色通道,使全县的每个项目都能享受到最优惠的政策待遇。
2优化服务环境。实行县四大班子领导、部门乡镇包联项目、企业制度,为项目建设提供全程、全方位的服务,并以适当的形式向全社会公开承诺,广泛接受群众监督。对重点企业实行封闭管理,挂牌保护,除安监和环保部门外,其它任何单位和部门未经县封闭办的同意和许可,不准随意到企业进行检查、收费。
3优化建设环境。立足于打造招商引资平台,继续加快普明工业园区建设。紧紧围绕“设施配套、完善功能、扩展规模、集约发展、资源共享、循环利用、创优环境、服务一流”的目标,抓好路、电、水、通讯骨干基础设施配套和绿化美化工程,实现可持续发展。
4交通建设,岚古二级公路路基全部完成,通畅工程县乡公路建成投用。特别是经多方努力,太佳高速公路最终确定途经我县,成为我县交通史上一个重要里程碑,建成后将彻底扭转我县交通区位劣势。
5电力建设,八道洼 220 千伏变电站开工建设,梁家庄 110 千伏变电站建成投运,东村、车道坡 110 千伏变电站主变增容主体工程和农村电网村村通、城区电网改造工程全部完成。
6以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的方针,紧紧围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限制高耗能、高污染、规模小、资源利用率低的项目,发展低耗能、零排放、深加工、链条长的循环项目,促进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
第五篇: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分析[范文模版]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分析
【摘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发展包括了农业经济发展。可见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决定力量,经济发展离不开人民群众,因为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的过程中起着决定的作用,是社会经济农业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人民群众的总体意愿和行动主导了历史、社会、经济、文化、思想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科学合理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民群众力量
我国是世界上古老而文明的农业国之一。世界上五分之一的人口就是她养活的。但是目前我国部分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所存在着问题和困难,比如:
1.1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基础设施是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经济开发的基本物质保证,完善的基础设施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前提。目前我国农村基础设施仍然十分落后。
1)道路交通的不完善。道路交通是打开农村对外开放大门的基本物质条件,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重中之重。道路交通的不完善,将会减少农民获取经济和社会信息的流通,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发展。
2)水、电、通讯网络不健全。目前我国正逐步进入后工业时代,即以信息为支撑的信息经济时代,水、电、通讯网络的不健全将会降低人们生活的质量,减少农民获取经济和社会信息的渠道,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发展。
1.2农村经济发展生产经营发展模式落后
农村经济发展缓慢最重要的原因是农村落后的生产经营模式,生产经营模式的落后。主要在农村生产力的落后,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的影响。
1)生产力的落后生产力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生产力的落后将使农村无法形成科学合理的生产关系。
2)农业结构单一,没有形成农、林、牧、副、渔业一体化农业,没有形成种植多样化、特色化农业生产结构,作物品种单一,质量低下。将无法使农村经济高速发展。
3)农村市场不规范,令农村市场无法做到健全繁荣。
4)农村资源开发利用率低,造成了大量资源闲置、浪费,无法促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实现资源的经济价值。
5)乡镇企业发展缓慢,将使经营管理及生产模式变得落后,科学含量降低,无法带动农村形成产地—市场加工—销售一体化农产品市场,使得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力量降低。
6)农村经济发展的对外开放程度低,会导致外部资金无法进入,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人才无法引入,内部市场无法与外界市场相接合和经济形式和市场动态的掌控和了解,阻碍了农村资源开发、农村市场健全和农村经济发展。
2.3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制度不健全
完善的农村经济发展政策制度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制度保障和政策前提。目前我国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村经济发展政策尚不健全和完善,存在严重的政策制度缺陷。
1)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加重了农民的后顾之忧,无法调动农民自主投资生产积极性,阻碍农村经济发展。
2)基层干部管理机制不健全,造成基层管理力度下降,基层干部素质降低,社会基层腐败现象严重。
3农村经济发展中激励机制不健全,令大部分指令执行力度低,调动农村经济发展的积极性程度降低,无法取得较高的成就。
4)人力资源开发机制不健全,使得农民特别是农村剩余劳动力没有得到合理开发和引导,将造成农村劳动者素质低,阻碍农村经济的发展。
虽然有这样问题那样困难,但中国还是在进步在发展在崛起。1949——2009年,新中国走过了整整60年的历程。60年来,尤其最近30年来,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政治、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农村产业结构不再是单一的农业,而是工农商齐头并进,农林牧渔业共同发展。农民的生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温饱不再是梦想,小康或更高层次的生活标准成了农民的追求。其中最大最辉煌的成就是什么?答案是,中国用着占世界7%面积的耕地,养育了占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也就是13亿多人!这就是作为世界上人均农业资源最少的国家之一,人均耕地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的中国创造出来的奇迹!
这些奇迹的创造者是人民群众,他们决定了中国的命运,造出了辉煌的成就,编写了伟大的历史,在历史巨柱上刻下了深深的印记。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发展包括了农业经济发展。可见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决定力量,经济发展离不开人民群众,因为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的过程中起着决定的作用,是社会经济农业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人民群众的总体意愿和行动主导了历史、社会、经济、文化、思想发展的方向。在党的领导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在人民群众的努力下,温饱不再是农民的梦想,小康或更高层次的生活标准成了我国农民的追求目标,他们将获得更好更幸福的生活!
参考文献:[1]史晋川、金祥荣、赵伟、罗卫东等:《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修订版。
[2]金祥荣、朱希伟:“专业化产业区的起源与演化——一个历史与理论视角的考察”,载《经济研究》2002年第8期。
[3]青木昌彦等编:《政府在东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比较制度分析》,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
[4]基思·格里芬:《可供选择的经济发展战略》(倪吉祥等译),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年中文版。
[5]罗纳德·哈里·科斯:《企业、市场与法律》(盛洪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0年中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