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努力实现富民强村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努力实现富民强村
中国共产党w市**镇委员会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关键是如何采取有力措施,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实现“经济强村”这个目标。而要实现“经济强村”,就必须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解决好农民增收致富的问题。**镇地处w市郊,全镇辖12个行政村(社区),总面积16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38万亩,山林面积20.06万亩,总人口48185人。**镇党委下设20个党支部、2个村级党委,有党员1061人,村级两定干部48人。近年来,我镇在上级党委的正确领导下,深入分析自身优势,因地制宜,明确提出以“经济强村”为突破口,发展和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努力实现富民强村,从而扎实推进“五村、两规范”的全面建设。
通过近年的实践,我镇逐步形成了“一村一品、一村一业”、“村村有亮点、街街有实业”的村级集体经济新格局。据初步统计,自去年至今,全镇12个村“社区”新增村级集体经济项目28个,增加收入32.5万元;项目累计42个,村级集体经济年总收入67.8万元。2003年全镇村级集体收入15万元以上的村“社区”1个,10~15万元的1个,5~10万元的3个,3~5万元的4个,3万元以下的3个,基本上消灭了“空壳村”;全镇工农业总产值4.5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386元。到目前为止,全镇有沼气池1805座,卫生厕所5167个,电话3210台,手机2107台,摩托车、农用车8602辆,人均住房面积26.85平方米,81%的农户住上了钢筋水泥楼,实现了村村通四级公路、通电话,通闭路电视,村村有村部医疗卫生点、村部钢筋水泥办公楼、学校教学楼,100%的村(居)民饮上了清洁卫生的自来水,全镇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焕发出勃勃的生机和活力。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选好班长,配强队伍,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现富民强村提供人才保证
“农村要致富,关键在支部;支部强不强,关键看班长。”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关键在于要有一个坚强有力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和一支高素质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而选好这个支部的“班长”又是关键的关键。
1、选好班长,发挥经济能人的带头作用
我镇在选拔农村基层干部时,坚持“靠得住、有本事、群众公认”的原则,把政治坚定,思维活跃,能带领群众致富的经济能人选拔到村级基层组织中来,着力打造一个“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村集体领导班子。如上奇社区的党委书记伍仕铭,是群众推选上来的具有高中学历的党员致富带头人。近年来,他不但自己搞立体种养年收入有18万元以上,他和社区班子一班人达成共识,村集体投入36万元建成花岗岩工业加工开发小区,并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了火机厂、红砖厂等外资企业近10个,使集体经济纯收入从每年的10万元猛增到16.5万元。
2、加强培训,提高村级班子干部的致富本领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迅速发展和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村级班子干部的市场意识和经济洞察力至关重要。我镇一是通过举办各种类型的培训班,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提高他们的经济管理水平和专业知识能力;二是多次组织村干部到经济发达地区、村级集体经济搞得较好的兄弟乡镇参观考察,促进他们拓宽视野,更新观念,把好的经验、好的发展路子带回来。如自治区级贫困村——黄沙村的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在参观学习了藤县古龙镇的八角种植技术后,回来广泛发动村民扩大八角种植面积,对八角树实行低产改造。2003年该村八角种植面积达到了7000多亩,当年全村八角产量2万多公斤,人均增收40多元。
3、选准载体,强化村级班子凝聚力和战斗力
2002年上半年,我镇乘着村级“两委”班子换届的契机,在“两推一选”和村民直选工作中,把“双强”党员和致富能人选入“两委”班子,使他们真正成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领头雁”。并抓住“选、育、促、管”四个环节加强培养。即“选”就是用率民致富的标准选准班长,配好班子;“育”就是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党支部班子的素质;“促”就是对农村党支部实行目标管理,使其感到有压力;“管”就是建立科学规范的村级干部管理监督机制。我镇党委还坚持开展“三强四带五个好”活动,即每年评选出政治素质强、驾驭能力强、经济能力强的党支部(党委)书记,评选出带头学习落实政策法规、带头维护社会稳定、带头依靠科学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共产党员,评选出“五个好”模范村级党组织。通过创先争优活动的开展,以此带动全镇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队伍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从而提高“两委”班子工作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如在2002年的村级换届选出的48名两定干部当中,有12名是第一次当选为村干部,有14名是村里的致富能手。
二、理清思路,创新发展模式,为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现富民强村指明方向
思路决定出路。加快经济强村建设,增加农民收入,关键要从自身实际出发,以市场为导向,发挥自身优势,把资源优势或地缘优势变为经济优势。
1、理清思路,扬长避短,创建示范基地,探索新的经济增长点
我镇党委要求每个村(社区)要清醒认识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之处,扬长避短,力求做到“三点”,即“年初有要点,年内有重点,年末有亮点”。如思孟村“两委”班子通过调查研究,决定充分发挥地缘优势和资源优势,写好两篇文章:一是写好“山”的文章,抓好4000亩荔枝基地建设。通过技改,2003年全村荔枝产量超过100万斤,创历史最高纪录。该村集体的荔枝园,当年产量达到3万多斤,收
《[推荐]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努力实现富民强村(第3页)》
第二篇: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努力实现富民强村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努力实现富民强村
——荆门市东宝区子陵铺镇新桥村委员会
新桥村位于荆门城区北郊,依城傍市,交通极为便利。现有村民971户,2950人,其中党员65名。近年来,我村党委深入分析自身优势,因地制宜,明确提出以“经济强村”为突破口,发展和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努力实现富民强村,从而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明和谐新村的全面建设。通过近年的实践,我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焕发出勃勃生机和活力,在去年实现了村级集体收入9800万元,人均纯收入5600元,创各项利税530多万元。
一、理清思路,夯实基础,为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现富民强村指明方向
思路决定出路。加快经济强村建设,增加群众收入,关键要从自身实际出发,以市场为导向,发挥自身优势,把资源优势或区位优势变为经济优势。
1、立足资源优势,实施规模经营。十几年前,我们村集体经济几乎为空白,全村群众靠着仅有的1530亩耕地这单一的生产模式生存,若在这条路上长久的走下去将会越走越窄。无工不富,无商不活,我们清醒认识到要发展农村经济,必须跳出农门,开辟新的生存空间。我村地下蕴含着丰富的优质石膏资源,但是由于缺乏技术、资金、信息一直都未加以利用。在1992年伊始,我们出资十多万元请来鄂西地质大队的有关专家和技术人员到我村现场勘测,耗时数月。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不懈的努力下我们终于获得了一丝发展的契机。此时上百万的启动资金却毫无着落,但是开弓没有回头箭,再难也要走下去。
我们经过研讨后决定自力更生,高息集资。在村民你一千,他八百,纷纷贴上自己家当的大义之下,我村第一家集体企业就此破土动工。历时半年,新桥石膏矿胜利出膏,当石膏在耀眼的阳光下堆垒成山时,石膏的销路却还是一片泥泞。在壮士此去,无功不返的信念支持下,几经周折,几经坎坷,路终于被我们走出来,赢得了自己的市场。在石膏矿稳步发展的基础上,我们乘势而上,先后逐步兴办了石膏制品厂、砖厂、钙粉厂、塑料包装厂、纸面石膏板厂等村办工业企业,组建了装卸公司、综合服务公司,村属企业固定产值近2000万元。基本上形成了一个以石膏资源为基础点的产业结构链。
2、立足区位优势,构筑发展平台。我村是典型的城乡结合部,良好的优势使得我村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在“优势在区位,重点在工业,难点在农业,出路在招商,关键在项目”的发展新思路指引下,利用资源,我们成功引进了祥和公司、磊鑫石膏制品有限公司等石膏深加工企业;利用项目,我们成功引进了山缘香菇、凯龙集团等以加工出口为主的公司;利用环境,我们使得众和工业园落户我村。现在我们通过联姻、联谊等措施先后引进企业11家,引资达到3.4亿。在这些招商企业的引领下不断解决了部分村民就业,还带活了周边的餐饮、商贸、房屋出租业的发展,壮大了我村经济总量。
二、加强管理,盘活资产,为村级集体经济的健康发展创造更大效益
随着村级集体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农业主导的地位逐渐衰退,然而,无农不稳又决定了农业的基础地位。为更好做到聚财有术,理财有方,实现工农业互补互利。我们采取下列措施是村级集体经济发挥其最大效益。
1、市场化管理,多管齐下,提高经营效益
采取租赁经营方式。对于村集体闲置的办公楼、厂房、场地采取公开租赁、承包经营等多种方式进行盘活,建立资产有偿使用制度,使得村集体存量资产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实现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增加村集体收入。
2、民主理财,村务公开,管好集体资产
我村严格实行财务管理制度,建立有健全的民主理财和财务开支审批制度。做到每季度财务公开一次,主动接受群众监督。成立有民主理财小组和财务监督小组,对村集体经济收入和开支情况进行审核、监督,并将结果张榜公布,给群众一个明白。
3、有钱办事,取信于民,解决疑难杂症
(1)切实落实惠农政策。对于免征农业税、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和蔬菜直补等惠农政策一方面大力宣扬,使群众看到农业的出路,提高积极性。另一方面切实依照标准,发放各类政策款,直接增加群众收入。我们从九十年代初就开始以工业反哺农业,减免了村民三提五统;二000年开始免除了牲畜防疫费、农田用水、抗旱用电用水费。近年来,我们又对种植达5亩以上、养殖达2000头以上给予现金500元/户扶植奖励,今年又出资4000余元为村民进行了水稻保险等等。
(2)调整结构增加收入。积极扶持村民发展种、养殖业,我们号召企业、农业支部联合实施以工补农,开挖精养鱼池300亩,建设蔬菜基地300亩承包到农户,目前,全村水养殖面积在10亩以上的有32户,养殖牲猪在100头以上的有25户,其中1000头以上的有3户,广大村民尝到了调整结构的甜头。
(3)配套基础设施。二00六年以来,我们先后投资500多万元修
通全村9条13公里近5万平方米的水泥路,维修U型灌溉渠3000米,拉通高店桥至安栈口的400mm主水管,安装400多户自来水,架设650户有线、无线数字电视。基本实现了全村组组通水泥路,点点通自来水,户户通数字电视。二00七年,我们整治改造了二个居民点的硬件设施,今年正在筹建一个200户的居民小区。
(4)完善保障机制。自2000年以来,我村老干部退休有退休金,老党员退休有退休补贴,老村民有生活补贴,老干部故亡有安葬费,老村民故亡凭据报销火化费,切实解决了群众的后顾之忧。投资100多万元修葺了村办小学,配齐了教育教学措施,免去了村民子女的学杂费、书本费,同时还主动为村民子女缴纳学平险。去年,我们拿出600余万元资金为200多名企业职工、500多名失地农民办理养老保险,现在我们正在朝着三年内让全村村民(35岁以上)人人享有基本养老保险的目标而进发。
如今,新桥农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实力不断加强,村民安居乐业,推进了经济、文化和社会的融合,形成了以工哺农、以农稳村发展的格局。
第三篇: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努力实现富民强村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努力实现富民强村
——老人桥村党支部 村委会
老人桥村位于界首镇南部,依傍六周公路,交通极为便利。现有村民962户,3362人,其中党员121名。近年来,我村党支部深入分析自身优势,因地制宜,明确提出以“经济强村”为突破口,发展和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努力实现富民强村,从而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明和谐新村的全面建设。通过近年的实践,我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焕发出勃勃生机和活力,在2011年实现了村级集体收入3万元,人均纯收入11366元。
一、理清思路,夯实基础,为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现富民强村理清思路,夯实基础,为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现富民强村指明方向。思路决定出路,加快经济强村建设,增加群众收入,关键要从自身实际出发,以市场为导向,发挥自身优势,把资源优势或区位优势变为经济优势。
1、立足资源优势,实施规模经营。几年前,我们村集体经济几乎为空白,全村群众靠着仅有耕地这单一的生产模式生存,若在这条路上长久的走下去将会越走越窄。无工不富,无商不活,我们清醒认识到要发展农村经济,必须跳出农门,开辟新的生存空间。我村实行土地扭转,原品祚村、老人桥村到目前为止已经扭转土地1500多亩,实行集约化经营,解放了劳动力,发挥了土地效率最大化。
2、立足区位优势,构筑发展平台。我村是典型的边缘村,与周山、马棚接壤,良好的优势使得我村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在“优势在区位,重点在工业,难点在农业,出路在招商,关键在项目”的发展新思路指引下,利用资源,通过整合资源和积极招商引资,引进了服装企业一个,企业用工总数达180人,年人均工资收入2.3万元,几年来累计上交村集体租金超过6万元,形成了“镇得税金、村集体得租金、农民得薪金、企业得利金”多方受益的良好发展态势。还带活了周边的商贸、房屋出租业的发展,壮大了我村经济总量。
二、加强管理,盘活资产,为村级集体经济的健康发展创造 加强管理,盘活资产,更大效益随着村级集体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农业主导的地位逐渐衰退,然而,无农不稳又决定了农业的基础地位。为更好做到聚财有术,理财有方,实现工农业互补互利。我们采取下列措施是村级集体经济发 挥其最大效益。
1、市场化管理,多管齐下,提高经营效益 采取租赁经营方式。对于村集体闲置的厂房、场地采取公开租赁、承包经营等多种方式进行盘活,建立资产有偿使用制度,使得村集体存量资产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实现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增加村集体收入。
2、民主理财,村务公开,管好集体资产 我村严格实行财务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的民主理财和财务开支审批制度。做到每季度财务公开一次,主动 接受群众监督。成立民主理财小组和财务监督小组,对村集体经济收入和开支情况进行审核、监督,并将结果张榜公布,给群众一个明白。
3、有钱办事,取信于民,解决疑难杂症。
三、发展“一村一品”,实现一枝独秀到满园春色的扩张
发展“一村一品”,目的在于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我们不断加大行政推动力度,让“亮点”更亮、“光圈”更大。
强化典型带动。抓好典型、以点带面是开展各项工作行之有效的方法。我们注重培育各类典型,通过查评会、推进会组织村干部、种养大户参观学习,让各组都学有榜样,干有标兵。原老人桥、品祚都有土地扭转后大面积水产养殖的经验,今年我们又在原有基础上扭转土地400多亩,形成我村的一大特色,各类典型为全村发展一村一品增强了信心,拓宽了思路,树立了榜样。
强化农技推广。发展现代农业,要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发展“一村一品”,我们高度重视农业技术开发、推广。注重加强与农业技术部门的合作,积极引进、推广新技术、新品种。
如今,老人桥村农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实力不断加强,村民安居乐业,推进了经济、文化和社会的融合,形成了以工哺农、以农稳村发展的格局。
第四篇: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努力实现富民强村
00多万元。
2、分类指导,着眼长远,引进“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新模式
我镇是一个既有山区村,又有垌面村的镇,经济差异比较明显。为此我镇坚持分类指导,相互促进的原则,把全镇12个行政村(社区)大体划分为三类,即经济大村、专业村和相对后进村,提出了“经济大村抓发展、专业村抓提高、后进村抓转变”的思路,使各个村(社区)的集体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2001年,我镇抓住国家林业政策调整的大好机会,建议思英社区在宜林荒山大力营造速生丰产林,为w市最大的人造板厂——三威板材厂建造原料基地。该社区干部立即行动起来,采用股份承包责任制的发展模式,即土地使用权所有者占利润的10%~15%,投资者占利润的85%~90%。这一分配体制深受群众欢迎,许多农户纷纷与社区签订了互惠互利的合同,从而掀起了大种马占相思的热潮。3年来,该社区共投入了15万元资金,种植马占相思450亩。目前这些马占相思长势喜人,最高的树已有5米高,平均周长达12厘米。据估算,马占相思5年成材,平均每亩可产材6立方米,按照每立方250元计算,450亩就是60多万元。速生丰产林成为思英社区建在山上的“绿色银行”。而寮田村则紧紧依靠w市外贸鸡场这个龙头企业,利用山地多的优势,用山地入股,联合大型养殖户一同发展“三黄鸡”养殖。目前该村“三黄鸡”存栏量已达20多万羽,一跃成为w市养殖“三黄鸡”最多的村之一,寮田村集体也因此每年增收2万元。
3、依托城区,服务城市,打好招商引资这张牌,建立新的发展格局
对于城区的几个村(社区),我镇确立了“优势在区位,重点在工业,难点在农村,出路在招商,关键抓项目”的发展新思路。如六凡村把100多亩的荒山沟出租给w市环卫站作为垃圾填埋场,每年可为集体增加收入1.5万元。思英社区利用工业园座落在社区的契机,全力配合做好征地、拆迁、经济补偿、三通一平等工作,建好工业园,并成功引进了投资达5000多万元、年产值1.2亿元、可安排就业500人、年上交利税700多万元的鹰达不锈钢厂。该厂不但解决了部分居民的就业,还带活了周边的餐饮、商贸、房屋出租业的发展,壮大了该社区经济总量。自2002年以来,该社区共引来了塑料厂、毛织加工厂等二十几家乡镇企业。其中仅毛织加工厂就有9家,仅此一项就可解决600多人的就业。目前全社区的1500多个劳动力,有的入厂务工,有的入市经商,基本上是“人人有工作,个个有收入”,村集体的收入自然是水涨船高了。而条件相对落后的垌尾村,村干部针对其水利资源丰富的特点,通过努力,引来了外地客商欧老板投资200多万元建设装机容量达120千瓦的水电站。目前,垌尾水电站已开始运行,预计每年可为村集体增加收入2万多元。
三、加强管理,盘活资产,为村级集体经济的健康发展创造更大的效益
要壮大村集体经济,项目建设是基础,经营管理是关键。每个村(社区)或多或少存在一些经营项目,如果管理不善,就不能发挥出应有的效益,为此我镇着重抓了以下两方面工作:
1、市场化管理,多管齐下,提高经营效益
一是采取租赁经营的方式。山心、大锦等山区村拥有大片的山场,但由于经营管理不善,一直处于闲置状态,没有经济收益。为盘活这部分资源,我们引导村集体把山场租赁给有实力的老板进行连片开发,提高土地经营效益,村集体获得租金收入。如山心村把1450亩的山场租赁给黎老板经营,每年村集体可增收2万元。二是入股经营。大锦村对于在山上营造的速生丰产林、药材,采取集体和个人入股,收益按股份分红的模式,以增加集体收入。去年该村就获利1万多元。
2、民主理财,村务公开,管好集体资产
我镇明确要求各村(社区)一定要严格执行财务管理制度,建立民主理财和财务开支审批制度,200元以上开支必须经村两委班子集体讨论决定。每季度把村财务公开一次,主动接受群众监督。各村(社区)均成立有村财务监督小组,每年由监督小组对村集体经济的收入和开支情况进行审核、监督,并将结果张榜公布,给群众一个明白。镇还组织了纪检、经管等部门,采取定期不定期抽查的方式,加强对村财务的监督,纠正账目不清等不良行为,防止贪污挪用、滥支乱花、大吃大喝、铺张浪费等现象发生。
四、有钱办事,取信于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和壮大,促进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的迅速发展。近年来,我镇各村党支部、村委会为群众办了一些实实在在的事。如~年至今全镇先后投入了200多万元,上马修建了思孟至山心、寮田至大锦、木郎至黄沙等3条宽7米,全长达31公里的四级公路,解决了黄沙等五个山区村近2万人行路难的问题。路修通了,我们还通过村委出一点,政府出一点的办法,率先在全市17个乡镇落实村级道路养护工作责任制,把路段由12名养护工实行分路段管理,确保乡村道路全年畅通。我们还筹措资金385万元,在上奇社区兴建占地60多亩的上奇小康示范村,目前已有70多户农户进村建房。思孟村的岑华生态文明示范村建设也投入了10多万元资金,水泥硬化村道3公里,改水改厕80户,建沼气池68个,为全镇铺开小康文明村建设树立了样板。六田村把村集体经济的收入拿出一部分,并向上级争取一点资金,在村里建起了占地260平方米的“五保新村”,将村里的9位五保老人安排到新村居住,让他们享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另外,每年各党支部党委还慰问特困党员、五保老人、军烈属等。这一系列以人为本的“民心工程”,架起了党群、干群关系的连心桥,促进了全镇“三个文明”建设健康协调发展。
第五篇: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努力实现富民强村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努力实现富民强村
中共w市**镇委员会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努力实现富民强村。关键是如何采取有力措施,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实现“经济强村”这个目标。而要实现“经济强村”,就必须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解决好农民增收致富的问题。**镇地处w市郊,全镇辖12个行政村(社区),总面积16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38万亩,山林面积20.06万亩,总人口48185人。**镇党委下设20个党支部、2个村级党委,有党员1061人,村级两定干部48人。近年来,我镇在上级党委的正确领导下,深入分析自身优势,因地制宜,明确提出以“经济强村”为突破口,发展和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努力实现富民强村,从而扎实推进“五村、两规范”的全面建设。
通过近年的实践,我镇逐步形成了“一村一品、一村一业”、“村村有亮点、街街有实业”的村级集体经济新格局。据初步统计,自去年至今,全镇12个村“社区”新增村级集体经济项目28个,增加收入32.5万元;项目累计42个,村级集体经济年总收入67.8万元。2003年全镇村级集体收入15万元以上的村“社区”1个,10~15万元的1个,5~10万元的3个,3~5万元的4个,3万元以下的3个,基本上消灭了“空壳村”;全镇工农业总产值4.5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386元。到目前为止,全镇有沼气池1805座,卫生厕所5167个,电话3210台,手机2107台,摩托车、农用车8602辆,人均住房面积26.85平方米,81%的农户住上了钢筋水泥楼,实现了村村通四级公路、通电话,通闭路电视,村村有村部医疗卫生点、村部钢筋水泥办公楼、学校教学楼,100%的村(居)民饮上了清洁卫生的自来水,全镇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焕发出勃勃的生机和活力。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选好班长,配强队伍,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现富民强村提供人才保证
“农村要致富,关键在支部;支部强不强,关键看班长。”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关键在于要有一个坚强有力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和一支高素质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而选好这个支部的“班长”又是关键的关键。
1、选好班长,发挥经济能人的带头作用
我镇在选拔农村基层干部时,坚持“靠得住、有本事、群众公认”的原则,把政治坚定,思维活跃,能带领群众致富的经济能人选拔到村级基层组织中来,着力打造一个“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村集体领导班子。如上奇社区的党委书记伍仕铭,是群众推选上来的具有高中学历的党员致富带头人。近年来,他不但自己搞立体种养年收入有18万元以上,他和社区班子一班人达成共识,村集体投入36万元建成花岗岩工业加工开发小区,并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了火机厂、红砖厂等外资企业近10个,使集体经济纯收入从每年的10万元猛增到16.5万元。
2、加强培训,提高村级班子干部的致富本领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迅速发展和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村级班子干部的市场意识和经济洞察力至关重要。我镇一是通过举办各种类型的培训班,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提高他们的经济管理水平和专业知识能力;二是多次组织村干部到经济发达地区、村级集体经济搞得较好的兄弟乡镇参观考察,促进他们拓宽视野,更新观念,把好的经验、好的发展路子带回来。如自治区级贫困村——黄沙村的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在参观学习了藤县古龙镇的八角种植技术后,回来广泛发动村民扩大八角种植面积,对八角树实行低产改造。2003年该村八角种植面积达到了7000多亩,当年全村八角产量2万多公斤,人均增收40多元。
3、选准载体,强化村级班子凝聚力和战斗力
2002年上半年,我镇乘着村级“两委”班子换届的契机,在“两推一选”和村民直选工作中,把“双强”党员和致富能人选入“两委”班子,使他们真正成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领头雁”。并抓住“选、育、促、管”四个环节加强培养。即“选”就是用率民致富的标准选准班长,配好班子;“育”就是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党支部班子的素质;“促”就是对农村党支部实行目标管理,使其感到有压力;“管”就是建立科学规范的村级干部管理监督机制。我镇党委还坚持开展“三强四带五个好”活动,即每年评选出政治素质强、驾驭能力强、经济能力强的党支部(党委)书记,评选出带头学习落实政策法规、带头维护社会稳定、带头依靠科学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共产党员,评选出“五个好”模范村级党组织。通过创先争优活动的开展,以此带动全镇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队伍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从而提高“两委”班子工作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如在2002年的村级换届选出的48名两定干部当中,有12名是第一次当选为村干部,有14名是村里的致富能手。
二、理清思路,创新发展模式,为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现富民强村指明方向
思路决定出路。加快经济强村建设,增加农民收入,关键要从自身实际出发,以市场为导向,发挥自身优势,把资源优势或地缘优势变为经济优势。
1、理清思路,扬长避短,创建示范基地,探索新的经济增长点
我镇党委要求每个村(社区)要清醒认识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之处,扬长避短,力求做到“三点”,即“年初有要点,年内有重点,年末有亮点”。如思孟村“两委”班子通过调查研究,决定充分发挥地缘优势和资源优势,写好两篇文章:一是写好“山”的文章,抓好4000亩荔枝基地建设,工作汇报《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努力实现富民强村》。通过技改,2003年全村荔枝产量超过100万斤,创历史最高纪录。该村集体的荔枝园,当年产量达到3万多斤,收入达2万多元。二是写好“田”的文章,发展1000亩无公害蔬菜基地。今年上半年,该村借“实施五大措施,促进农民增收”的契机,引来了广东客商在该村种植韭菜花100多亩,并引进了芦笋、毛节瓜等蔬菜新品种。该村还与w中学签订了建设100亩学校蔬菜供应基地的合同,规划的1000亩蔬菜基地已初具规模。目前,该村已产出无公害蔬菜1046吨,实现产值100多万元。
2、分类指导,着眼长远,引进“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新模式
我镇是一个既有山区村,又有垌面村的镇,经济差异比较明显。为此我镇坚持分类指导,相互促进的原则,把全镇12个行政村(社区)大体划分为三类,即经济大村、专业村和相对后进村,提出了“经济大村抓发展、专业村抓提高、后进村抓转变”的思路,使各个村(社区)的集体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2001年,我镇抓住国家林业政策调整的大好机会,建议思英社区在宜林荒山大力营造速生丰产林,为w市最大的人造板厂——三威板材厂建造原料基地。该社区干部立即行动起来,采用股份承包责任制的发展模式,即土地使用权所有者占利润的10%~15%,投资者占利润的85%~90%。这一分配体制深受群众欢迎,许多农户纷纷与社区签订了互惠互利的合同,从而掀起了大种马占相思的热潮。3年来,该社区共投入了15万元资金,种植马占相思450亩。目前这些马占相思长势喜人,最高的树已有5米高,平均周长达12厘米。据估算,马占相思5年成材,平均每亩可产材6立方米,按照每立方250元计算,450亩就是60多万元。速生丰产林成为思英社区建在山上的“绿色银行”。而寮田村则紧紧依靠w市外贸鸡场这个龙头企业,利用山地多的优势,用山地入股,联合大型养殖户一同发展“三黄鸡”养殖。目前该村“三黄鸡”存栏量已达20多万羽,一跃成为w市养殖“三黄鸡”最多的村之一,寮田村集体也因此每年增收2万元。
3、依托城区,服务城市,打好招商引资这张牌,建立新的发展格局
对于城区的几个村(社区),我镇确立了“优势在区位,重点在工业,难点在农村,出路在招商,关键抓项目”的发展新思路。如六凡村把100多亩的荒山沟出租给w市环卫站作为垃圾填埋场,每年可为集体增加收入1.5万元。思英社区利用工业园座落在社区的契机,全力配合做好征地、拆迁、经济补偿、三通一平等工作,建好工业园,并成功引进了投资达5000多万元、年产值1.2亿元、可安排就业500人、年上交利税700多万元的鹰达不锈钢厂。该厂不但解决了部分居民的就业,还带活了周边的餐饮、商贸、房屋出租业的发展,壮大了该社区经济总量。自2002年以来,该社区共引来了塑料厂、毛织加工厂等二十几家乡镇企业。其中仅毛织加工厂就有9家,仅此一项就可解决600多人的就业。目前全社区的1500多个劳动力,有的入厂务工,有的入市经商,基本上是“人人有工作,个个有收入”,村集体的收入自然是水涨船高了。而条件相对落后的垌尾村,村干部针对其水利资源丰富的特点,通过努力,引来了外地客商欧老板投资200多万元建设装机容量达120千瓦的水电站。目前,垌尾水电站已开始运行,预计每年可为村集体增加收入2万多元。
三、加强管理,盘活资产,为村级集体经济的健康发展创造更大的效益
要壮大村集体经济,项目建设是基础,经营管理是关键。每个村(社区)或多或少存在一些经营项目,如果管理不善,就不能发挥出应有的效益,为此我镇着重抓了以下两方面工作:
1、市场化管理,多管齐下,提高经营效益
一是采取租赁经营的方式。山心、大锦等山区村拥有大片的山场,但由于经营管理不善,一直处于闲置状态,没有经济收益。为盘活这部分资源,我们引导村集体把山场租赁给有实力的老板进行连片开发,提高土地经营效益,村集体获得租金收入。如山心村把1450亩的山场租赁给黎老板经营,每年村集体可增收2万元。二是入股经营。大锦村对于在山上营造的速生丰产林、药材,采取集体和个人入股,收益按股份分红的模式,以增加集体收入。去年该村就获利1万多元。
2、民主理财,村务公开,管好集体资产
我镇明确要求各村(社区)一定要严格执行财务管理制度,建立民主理财和财务开支审批制度,200元以上开支必须经村两委班子集体讨论决定。每季度把村财务公开一次,主动接受群众监督。各村(社区)均成立有村财务监督小组,每年由监督小组对村集体经济的收入和开支情况进行审核、监督,并将结果张榜公布,给群众一个明白。镇还组织了纪检、经管等部门,采取定期不定期抽查的方式,加强对村财务的监督,纠正账目不清等不良行为,防止贪污挪用、滥支乱花、大吃大喝、铺张浪费等现象发生。
四、有钱办事,取信于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和壮大,促进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的迅速发展。近年来,我镇各村党支部、村委会为群众办了一些实实在在的事。如2003年至今全镇先后投入了200多万元,上马修建了思孟至山心、寮田至大锦、木郎至黄沙等3条宽7米,全长达31公里的四级公路,解决了黄沙等五个山区村近2万人行路难的问题。路修通了,我们还通过村委出一点,政府出一点的办法,率先在全市17个乡镇落实村级道路养护工作责任制,把路段由12名养护工实行分路段管理,确保乡村道路全年畅通。我们还筹措资金385万元,在上奇社区兴建占地60多亩的上奇小康示范村,目前已有70多户农户进村建房。思孟村的岑华生态文明示范村建设也投入了10多万元资金,水泥硬化村道3公里,改水改厕80户,建沼气池68个,为全镇铺开小康文明村建设树立了样板。六田村把村集体经济的收入拿出一部分,并向上级争取一点资金,在村里建起了占地260平方米的“五保新村”,将村里的9位五保老人安排到新村居住,让他们享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另外,每年各党支部党委还慰问特困党员、五保老人、军烈属等。这一系列以人为本的“民心工程”,架起了党群、干群关系的连心桥,促进了全镇“三个文明”建设健康协调发展。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努力实现富民强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