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强管理,促发展,建民主法治新村
红寺堡村地处肃州区沿山片区,辖9个村民小组,286户,1056人,耕地4951亩。近几年来,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开展普法宣传教育和依法治理工作,为全村经济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营造了良好的法制环境。我村在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活动以来,成效比较显著,干部群众的民主法制意识得到了增强,村务管理、村务决策日趋民主、科学、规范,群众对村务工作及村干部的监督力度加大,党群、干群关系得到了改善,村干部在群众中的信任度有了很大的提高。根据创建民主法制村的标准要求,我们重点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狠抓普法教育,营造良好法制环境
村党支部始终把普法教育放在依法治村工作的首位,结合本村实际,利用农闲季节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法制宣传教育。每年利用法制宣传日的有利时机,张贴标语,广泛宣传,共发放宣传材料448余份,张贴标语412余幅,张贴标语412份,制作永久性标语4条。开展法制宣传培训、讲座累计60余场次。用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占领思想文化阵地,防止黄、赌、毒等不良风气的蔓延。结合“文明诚信户创评活动”广泛开展尊老爱幼、助残扶贫活动,教育和引导广大群众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崇尚科学,反对邪教,自觉抵制封建迷信活动。无吸毒、贩毒、赌博人员发生。村党支部还把法制教育同精神文明建设、诚信守法教育、道德风尚养成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开展了“十星级农户”、“法律明白人”、“诚信户”等评比活动。评选出“诚信文明农户”210户、“法律明白人”420人。
二、强化依法治理工作,加快民主法制示范村创建进程
近年来,我村大力加强了民主政治建设,积极开展村务、政务公开和民主管理、民主议事、民主理财等工作。村组按要求成立了民主管理监督小组。村党支部、村委会把依法建制、规范村务管理、用制度管人管事作为创建民主法制示范村的重要环节。在广泛听取各方意见的基础上,依据《宪法》、《村委会组织法》等法规,制定完善了《村规民约》、《村民小组议事规则、》《民主监督小组职责》、《村务公开制度》和《村调委会治保会工作职责》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实行凡是与村民切身利益相关的重大事项,都有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大会讨论决定。使村务管理步入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形成了村民平时学法,遇事用法,解决问题靠法,村干部带头遵纪守法、依法办事逐渐成为风气。为依法治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保持社会稳定。
近年来,经过村党支部和村委班子的不懈努力,各组无发生各类刑事案件。概括起来有两点:一是要干部勤政为民,公道正派,以身作则,一心一意为群众办实事,积极为群众排忧解难;二是始终坚持群众事务群众参与,民主管理,对村里在大小事务一律实行阳光作业,并结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和整改软弱涣散党组织活动,对后进组矛盾多发组和组班子不团结的调查摸底,对确实不能胜任的,按照组织程序予以撤换。通过采取上述措施对出现的一些简单的矛盾纠纷,由信息员及时和村级民调组织联系调解。对一些重大疑难纠纷,带有上访苗头的纠纷,由信息员逐级上报乡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小组,由乡、村、组三级联合调处。目前建成调委会1个,调解小组9个,矛盾纠纷信息员14人。止目前,各类矛盾纠纷逐项得到排查调解,并及时上报。遇有疑难纠纷,汇同司法部门依法调解。
四、扩大基层民主,增强干部群众的法制意识
我村通过民主法治示范村建设,促进了群众观念的转变,增强了群众的民主法治意识,提高了村干部民主决策、民主管理的自觉性。由村民群众直接参与制定村务管理的各项制度,调动了群众参与村务管理、监督村务管理的积极性。使群众真正成为既是制度的制定者又是制度的执行者和遵守者,保证了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通过村级法制讲座和其他形式的法制宣传教育,增强了干部群众依法办事的观念,提高了群众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和水平。
五、健全村级管理的各项制度,促进村务决策、村务管理的规范化建设
我村通过制订完善的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村务、财务公开、重大决策法律咨询、环境卫生、等一系列制度。把村民的权利义务、村务活动的程序、规划建设、社会治安、村风民俗、婚姻家庭等方面的要求规定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使村务活动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村务管理制度的落实,使人民群众真正参与村级重大事务的决策和管理。增强了村务管理的民主性、科学性,避免村干部决策失误给集体造成损失,较好地防止了村务管理活动中的暗箱操作、村干部不公和不廉行为的发生。村务管理各项制度的落实,依法办事能力的提高,为村干部依法、依章管理村务创造了条件,提高了村务决策,村务管理的规范化水平。
六、接受监督更加主动,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密切
为使民主监督落到实处,我村普遍成立了由有威望的老党员和村民代表组成的民主理财小组和村务监督小组,对村务、财务管理实施全过程的监督。通过健全监督机制,加强了村干部的廉政意识和村干部照章办事的自觉性。村干部队伍中,出现了”三少三多”的可喜现象:即用公款吃喝的明显减少,精打细算的明显增多;脱离群众的现象明显减少,为民办事的明显增多;少数人说了算的现象明显减少,民主决策的明显增多。群众对村里的意见少了,与干部的矛盾少了,对村务的猜疑少了,关心村集体荣誉的人多了。正如村民们反映的那样,现在话说在明处,钱也花在明处,事办在明处。集体的”家底”清了,干部的”箱底”亮了,群众的”心底”明了。村干部则说,这样做,群众对村干部变怀疑为信任,变误解为理解,在群众中的威信高了,办事顺当了。把村里的事办好,可以说通过民主监督,加强了群众与干部的联系和沟通,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密切。
七、加强领导,充分发挥村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
党的农村基层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村级工作的领导核心。我村通过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活动,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村党支部重视和支持是搞好民主法治示范村建设的关键,创建工作涉及到村务工作的方方面面,光靠调委会来抓这项工作是没有力度,也是搞不好的。首先我村把民主法治示范村建设作为推进村级依法治理的重要内容抓
在手上,在思想上真正重视,狠抓这项工作的落实,强化检查和监督,对遇到的新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寻找对策、分类指导。教育党员发挥在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中的先锋模范作用;经常听取党员、群众对村务工作的意见,健全党员议事会制度,以良好的党内民主,带动村级民主政治建设。其次是处理好了村党支部与村民委员会的关系。把坚持党的领导同充分发扬民主,严格依法办事结合起来,进一步促进村级组织团结协调,形成工作合力。为创建民主法制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00六年五月二十八日
第二篇:加强民主法治建设 推进新村科学发展
加强民主法治建设
推进新村科学发展
——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朱集镇四新村事迹材料
襄阳区朱集镇四新村位于鄂豫交界的夹河套地区,远离襄阳城区50公里,辖7个村民小组,全村709户、3270人、耕地面积4035亩,村年各种产业生产总值2.6亿元,2012年村集体总收入135万元,人平年收入7680元。该村自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建设以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按照学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讲政治、保稳定、求发展”为工作思路,全力打基础、用心抓落实,积极推进“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活动,实现了“发案少、秩序好、群众满意”的目标。2009年7月被湖北省委授予基层党组织先进单位,2008襄州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村级经济发展“十强村”,连续3年分别被襄樊市委、襄阳区委评为“平安村”,连续6年全村无刑事案件、无群体性事件和越级上访事件发生,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人民安居乐业。
一、村级党建管理“三三制”、奠定民主法治大根基
“三位一体”建好村级组织、经济发展实现新的突破。2011年底,四新村实现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一肩挑”,2010年四新村成立了养殖协会,协会理事长由村党委书记、村主任刘大中同志担任,初步实现村级党组织、村民自治组织、集体经济组织“三位一体”。目前,四新村“两委”班子共有5人,全部实现了交叉任职,包括刘大中在内,均兼职担任村民小组组长。四新村党委根据村经济发展情况,成立了农业、商业、工业三个支部,由3名委员分别担任党支部书记。从2011年底开始,四新村党委按照“土地向大户集中”的思路,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从村民手中以每亩500元的价格租赁土地1000亩,建立生态养殖园区。通过亲情招商的方式,先后吸引本地在外务
工、经商小有成就的人士回乡创办了5个“农”字号养殖企业,共引进资金1000多万元,大力发展生态养殖。目前,全村已形成以四海牧业、红透天小龙虾养殖为龙头的畜牧养殖业和畜产品加工业,以马黄路沿线为龙头的麦、稻、玉米加工业,绿色生态养殖业正逐步成为四新村的支柱产业。“农”字号企业的入驻,带动了周边农户发展养殖业、水产业。仅四海牧业、红透天两个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办法直接带动周边350户农民从事养殖业,农民养殖的肉牛、小龙虾全部由公司按市场价统一收购。14家企业安置本地农民就业150多人,人均增收1万元。
“三会治事”运行有序、村事决策三方满意。四新村始终坚持民主治村,建立了民主议事制度,小事实行党委决策,村委执行,大事提交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审议,基本上都与“三会治事”的要求相吻合。在今年3月,四新村集体预制板厂租赁到期,必须重新招标。村党委首先进行了讨论研究,制定了招投标办法草案。随后,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征求意见和建议,获得代表们全票通过,并作出了将租赁费用投入到发展养殖业上的决定。随后,村委会根据群众代表大会通过的决定,组织了招投标活动,并邀请部分村民代表全程参与招投标活动,把招标的结果向群众公布。招投标整个过程基本吻合了“三会治事”的有关规定,整个活动从始至终开展的都比较顺利,实现了组织满意、干部满意、群众满意。襄樊市委组织部针对该村提出“三会治事”以后,村党委及时组织了学习,对照要求查找不规范、不到位的地方,重新修订完善了相关制度,在重大问题的决策上更加严格地按“三会治事”的要求来操作。
城乡互联抓共建、聚力惠民办实事。四新村作为襄樊市和襄阳区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得到了市、区、镇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城乡互联共建工作扎实有效开展。一是开展了结对共建活动。区农办、共
青团区委等有关部门与帮扶对子,从资金、涉农项目、信息等方面进行帮扶,使四新村的新农村建设、经济发展和各项社会事业得到快速的发展:150家农户修建了沼气池,对300个“三改一通”的农户进行补偿,修建通组公路4.5公里,投资兴建了自来水厂等。二是采取“x+1”模式进行集中帮扶。2009年四新村被襄州区定为全区新农村建设“一片七点”试点单位,6名区委常委、2名副区长、25个单位和朱集镇党委对四新村村容村貌实行分段、分点包保,实行责任到人,分工到段,出资出力进行帮扶。从3月份开始以来,已修通下水道3000多米、农田排水渠4000多米、道路两侧绿化树木200多棵、道路两侧铺设彩砖1000多米、安装路沿石和下水道盖板1800多米;解决了三个村民小组1000多人下雨天出行难的问题,使1000多亩农田免受水淹,四新村的面貌得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二、健全机构抓创建、法治教育造氛围
健全机构,建章立制。四新村两委班子首先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做到思想认识到位、宣传发动到位、措施落实到位,确保此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建立健全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该村委会成立了以主任为组长的“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活动领导小组,下设7个活动小组,做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二是按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制的要求,村委会与7个生产组签订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管理责任书》、《禁毒责任书》,7个生产组又与709户农户签订责任书。同时村委会还对辖区内的4名刑释解教人员指定了帮教责任人,签订了帮教协议,按照帮教方案适时组织帮教,真正做到管好自己的人,看好自己的门,办好自己的事,多年来该村的刑释解教人员无一例重新犯罪。三是建立各项规章制度。制定完善了《村民自治章程》、《村治保调委会的职责》、《村规民约》、《村务、财务公开制度》等36个制度,做到制度上墙,有章可循,管理规范。
法制宣传教育深入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氛围浓厚。该村以落实“四民主”、“两公开”(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和村务公开、财务公开)为重点,开展依法治村、以德治村、村民自治工作。为保障农民当家作主,有的放矢的开展法制宣传教育,使普法工作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相结合,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在法制宣传教育活动中,村内治安热点问题得到及时整治,各类矛盾纠纷得到及时化解,违法青少年得到帮教。为了防止“法轮功”、“门徒会”等邪教组织的破坏活动,村内加强了对邪教本质危害和外在表现的宣传教育,使村民能分清正常宗教信仰与邪教区别,自觉抵制邪教的侵蚀,提高了农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增强了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民主管理的意识和能力,促进和保障了农村社会稳定、经济发展。
民调组织网络健全,作用发挥成效显著。为使村级社会治安得到综合治理,该村建立了三级治保调解网络,村级设立了村民调解委员会,各组设立了人民调解小组,每小组又根据村民居住情况,每10户设立一个调解信息员和治安中心户。三级调解网络健全后,工作职责明确,全力化解各类纠纷。一是出现的各类纠纷得到及时调处,调处成功率97%以上,没有因纠纷调解不善而导致刑事案件和非正常死亡;二是能及时发现、整治各种影响社会稳定的不安全因素,整治不了的治安“热点”、“难点”问题及时向有关部门汇报,并积极配合上级有关部门开展整治,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处置在萌芽状态;三是结合辖区实际开展矛盾纠纷排查,按照抓早、抓小、抓苗头的原则,做到提前预防、及时处置。近6年来,该村无因集体上访、群体械斗引发的民转刑和信访案件发生。
三、民主政治建设推进有力、村级经济发展科学持续
借契机、推进民主政治建设。该村借2011年10月村委换届这一
契机,加大宣传力度,努力提高农村干部群众参与监督意识。一是抓好民主选举环节,加强组织建设,通过民主选举优化了村委干部结构,加强了基层村民自治组织建设;二是抓好民主决策环节,完善村民自治机制。村民委员会进行决策时,充分发扬民主,对涉及到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必经村委研究,由村民会议讨论通过;三是抓好民主管理环节,依法规范村民自治。村内民主管理制度健全,制定并完善了村民自治章程,建立了有关生产、财务、治安、计生、党员干部目标管理等各项规章制度,提高了村级民主管理的水平,特别是党员目标岗位责任制的创建得到了各级的肯定;四是抓好民主监督环节,实行村务、财务两公开,实行村民自治后,民主管理、民主监督逐步规范,村委会每季度向村民公布一次村内财务及村务,做到给农民群众一个明白,还基层干部一个清白,推动了农村基层廉政建设,密切了干群关系,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机制不断优化。村民自治制度的实施,激发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政治热情,调动了村民民主参与的积极性,为推进基层民主法治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抓整合、聚力“三方”促发展。2012年四新村两委班子成员科学规划发展思路,不断调整工作方法,村党委坚持“三个整合”的发展方案:首先是整合干部资源,激发村干部在发展中的作用。四新村党委在春节刚过就召开会议,讨论新一年发展规划,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干部管理方法,不断调动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制定了《四新村干部值班制度》《四新村干部考核制度》《便民手册》等,刚开始干部有一定的抵触情绪,但几天后干部也出现了危机感,在工作方式上得到了极大的转换,由原来的等事做、有时不想做转变为没事找事做,特别是把发展村级经济和建设新村列入考核内容之后,干部干劲十足,大大提高了四新村整体发展速度和水平,在经济发展中村党委不
断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参与发展养殖业、种植业的结构调整等;其次是整合村集体资产资源。长期以来村集体的资产不断流失,使集体经济得到极大的损失,2012年初,村两委主动与镇“三资”管理中心联系,清理村级资源、资产、资金,村两委根据情况,把清理出来的集体资产进行公布,需要处理的通过“三会治事“的方式,村党委提议,村民代表大会定事,村委会理事的工作机制,解决遗留问题,并且成功的解决了多起群众有疑问的集体资产。例如原来村废弃多年的一个预制场,因长期闲置群众有意见,认为是对集体资产的一种浪费,通过村党委提议,村民代表定事、村委会理事的方法,在全村公开招投标,并顺利的进行招租,盘活资金达20多万元;三是整合资金促发展。四新村集体经济快速的发展,但四新村人并没有停下发展的步伐,不断探索新的发展思路,村两委通过整合集体资金,不断加大其它方面的投入,争取使现有资金用好、用活。2012年下半年四新村还将利用集体资金加大园区建设,不断实现资金的有效利用。
转思路、村级经济新突破。四新村村两委解放思想,创新思路,团结奋进,坚持实现一个中心,即以群众服务为中心;两个转变,即工作作风要有原来的管理型干部向服务型转变,等事做向找事做转变;克服“三怕”,树立“三敢”即克服怕干事惹麻烦、怕说话得罪人、怕立制度受约束的思想,树立敢想、敢说、敢干的工作作风;坚持“四心”工作法,即为群众办事诚心、为群众解决问题耐心、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细心、倾听群众意见虚心,着力发展生态综合养殖业,强村富民,始终牢牢把握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一宗旨,为早日把四新村建设成为富裕文明具有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努力奋斗。
2011年以来,四新村改变原有的发展思路,立足村情,因地制宜的提出“人口向集镇集中,土地向大户集中,项目向园区集中”的
建设思路,根据本地农业资源丰富的优势,一边盘活原有企业,一边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发展农业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引进资金投入1000多万元,养殖企业7家,并成立了养殖协会。目前,该村生态养殖小区初具规模,园区经济正在稳步有序快速发展。
盘活村办企业,为集体增收。四新村原来有村办企业7家,由于各种原因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逐步被市场淘汰,不仅不能够正常运行,而且每年还使村里倒贴钱,这些企业成了刚上任新班子的头痛病。村书记刘大中和村党委一班人根据村情,对村办企业实行承包的方式,租赁给个体户经营,短短的三年时间,所有的村办企业,不仅没有倒闭,而且还实现了每年为村里上交承包费用40多万元,有效地促进了四新村整体经济的发展。
发展新型经济体,为集体增收。四新村通过大力发展养殖业,不断加大养殖企业的投入力度,村两委陆续引进并发展了四海富民牧业、550亩的红透天龙虾养殖基地、万只养鸭场,年出栏30万只的养鸡场等新兴实体,丰富了四新村原有的经济发展结构,同时也为村经济发展增添了活力,2012年上半年四新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了78万元。
总之,该村通过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活动,各项工作实现法治化管理,村级经济快速发展,村民邻里团结,和睦相处,村容村貌建设得到改善,社会政治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呈现出一幅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繁荣景象,达到了“发案少、秩序好、群众满意”的目标,农村“三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新局面。
第三篇:健全制度强管理 创先争优促发展
健全制度强管理 创先争优促发展
——清华镇开展集中整治干部作风推行目标管理工作汇报
清华镇素有千年古镇之称,是婺源北部的中心集镇、商贸重镇、旅游大镇和经济强镇,也是全省200个重点建制镇之一,2010年被列入26个市级重点示范镇。2011年换届以来,清华镇新一届党委结合镇情审时度势,提出了‚以示范镇建设为契机,加快打造创业清华、繁荣清华、文明清华、魅力清华,使千年古镇成为人流、物流、资金流的集散中心,努力把清华建设成为‘婺北大花园’和‘长寿养生基地’‛的届期目标。为推进这一奋斗目标早日实现,清华镇党委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干部作风建设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若干问题的决定》和全市‚改进干部作风,优化发展环境、狠抓工作落实‛电视电话会议精神,从明确工作任务和狠抓工作落实上求突破,把制度建设和目标管理贯穿集中整治活动全过程,取得了深化创先争优、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良好成效。
通过一年来的制度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在镇、村、组的共同努力下,清华先后荣获全国计划生育协会先进单位,全省村务公开民主管理‚难点村‛治理工作先进乡镇,全市信访工作、计 划生育工作、新农村建设、十佳和谐平安联创中心和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单位,全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管理、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综合考核、法治乡镇创建活动、清洁工作建设、油菜生产工作、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和纪委、妇联工作先进单位等先进称号,特别是一举拿下了信访和计生二项‚一票否决‛工作的两个全市先进,这主要得益于规范制度建设、完善目标管理,使得人人胸中有目标、个个肩上有责任,从而有效调动镇村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一、规范制度建设 促进高效运转
县委提出‚进位赶超,绿色崛起‛的工作目标,为全县上下
指明了努力方向。换届以来特别是全县经济会议召开后,清华镇为实现‚2012年财政总收入达到920万元,增长50%,力争完成1226万元,增长100%‛的发展目标,围绕转变作风、发展经济制定出台了一系列考核制度和管理办法,以制度管人、管事、管财、管物,推进规范化建设与细致化管理。
1、健全制度,明确职责。为努力实现年初确定的各项工作目标,加快‚婺北大花园‛和‚长寿养生基地‛打造。镇党委、政府狠抓自身建设,完善了机关内务管理制度,健全了政府各科室、各村(居)和驻镇各单位工作责任考核办法,落实了重点建设项目跟踪服务和企业服务责任制,制定出台了宣传报道、综治维稳、招商引资和总部经济等一系列管理办法、奖励措施和优惠政策。通过红头文件制度化,按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原则将责任目标细化到人、明确到点。
2、规范管理,狠抓落实。制度健全了,责任明确了,如何落 实到位,关键在于管理。清华镇通过周一班子会、干部工作例会和周一干部夜校学习,汇总分析每周的工作情况,提出下周工作目标和要求,研究解决各类突出问题和矛盾纠纷。同时要求每周必须安排2-3天进村入户搞好民情家访和干部夜访。通过制度落实和规范管理,使得全镇干部思想认识明显提高、工作作风明显转变、办事效率明显提升。
3、跟踪督查,优化考核。我们借鉴县委以督查抓落实的做法,成立了清华镇督查室,制定出台了《清华镇机关效能建设督查工作方案》,对各科室、村(居)‚两委‛和驻镇单位,采取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方式进行督查,对镇直单位、村(居)委会还采取暗访督查,每周不少于一次。工作督查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个人表现和办公室工作,另一部分是业务工作和挂村蹲点工作,督查记录登记建档,确保了全镇的各项工作任务有序推进。年终由镇考核领导小组根据督查记录和全年任务的完成情况,确定考
核等次。对考核优秀的颁发奖牌和奖金,对末位者取消评选先进工作者资格,并进行通报批评。实施督查考核以来,镇机关干部作风得到了有效转变,极大地提高了办事效率,干部在群众中的威信和形象得到了很好的维护。
二、加强村组建设 激发基层活力
镇党委在加强自身建设的同时,始终把夯实基层基础 作为提高执行力、激发新活力的关键。借助全党开展的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大力加强村组班子和队伍建设。
1、选好班子,配好队伍。通过村‚两委‛换届选举,镇党委将工作能力强、责任心重、群众认可的村组干部调整到村‚两委‛班子中来,同时配齐配强村(党)小组长,由村支部拟出合适人选,通过支部考察,征求群众意见,并通过支部大会通过方式产 生。党小组长原则上由本村是党员的村小组长兼任,也可由党小组推选或由村支委兼任。充分发挥年青党员和专业致富能手的引领带头作用,特别是注重选配好村(居)党支部书记。实践证明,党支部书记配得好的村委会,村组队伍作风硬、素质高、能力强,各项工作都能顺利推进。
2、量化考核,激发活力。根据当前农村工作要求和特点,镇党委对各村(居)工作分经济工作、党建工作和社会事业三大项进行千分制考核,具体量化分解到15个方面85个指标,要求明确工作目标任务,逐级分解落实到人,并将考核结果与干部选拔任用和工资报酬相挂钩。同时要求各村党支部对村(党)小组长一律实行绩效考核管理,按照百分制考核标准根据各村小组人口数量以及经济、计生、土管、信访等十项工作任务轻重情况划分一、二、三类,对党小组长(村小组长)的报酬按一类每分14元,二类每分13元,三类每分12元的标准计算,年终由村党支部对各村(党)小组长的工作实行考核打分,根据每个村(党)
小组长的得分发放报酬待遇,有效激发了村(党)小组长的工作动力。在市级示范镇重点项目建设中,清华村的村(党)小组长始终冲在征地工作的一线,并积极参与组级公路改造和新农村建设,极大地推动了全镇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特别是信访维稳、村财管理和计生工作村为主均走在了全县前列。
3、阳光操作,注重民生。我镇要求各村(居)积极打造阳光政务、阳光财务和阳光服务,进行阳光考核,特别是要加快阳光经济发展。村组工作正常运转和民生事业投入都需要经济支撑,在村级目标考核中突出经济重心,鼓励村组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加大奖补力度;通过对民生公益事业的建设投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4、突出亮点,打造品牌。因地制宜,抓住各村党建工作、经 济发展、社会稳定的重点,创新管理机制,突出亮点,形成各具特色的品牌。继续巩固浮溪村支部带协会,壮大农家乐产业、花园村孝文化两大特色品牌,并拓展深化,把清华村打造成加强综合管理、优化便民服务的样板,积极探索‚跨省共建、村企联建‛模式,创建洪村长寿文化基地,不断健全完善村民自治模式,充分发挥群众作用,齐心协力抓好古村落保护、农村清洁工程、家庭美德建设,快速推进旅游开发涉及的坟墓搬迁工作,为引进华泰集团共同开发以长寿养生文化为内涵的生态旅游业创造有利条件,促进了党建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良性互动。
三、创新社会管理 维护社会稳定
我们又从抓稳定入手,不断加强和创新镇、村、组三级社会管理,通过目标管理增强镇、村干部的工作责任感和紧迫感,以后清华镇各项社会事业能有一个良好稳定的发展环境。
1、三级联动,维护安定。针对社会转型期,清华作为婺北中心集镇,社会矛盾易发频发的特点,镇党委创新社会维稳模式,建立健全了镇、村、组三级联动机制,明确专职人员和工作职责,严格信息报送和调处程序。同时,针对‚386199‛(妇女、儿童、老人)队伍较多,注意发挥留守妇女作用,聘为维稳信息员做好有关不稳定信息的收集反馈,并对村内的育龄妇女、结扎对象、孤寡老人、留守儿童等做好相关服务,组建农活互助队,调解邻里纠纷,促进村庄和谐。在旅游高峰重点时期和春节节假日期间,充分发挥镇、村、组联防巡逻队的作用,排查社会隐患,调解矛盾纠纷。如去年全县主要景区景点发生村民利益纠纷时,彩虹桥景区的清华村也出现串联上访的苗头。收到信息后,镇、村、组干部立即分组进村入户与村民交流,做好群众解释和安抚工作,确保了一方平安。
2、陪访代访,化解上访。清华作为婺北中心集镇,人口聚集力强流动性大,加之原鄣公山垦殖场改制后,诸如垦殖场代课老师转正、退伍军人安置以及改制涉及的土地、林权等遗留问题,群众到镇里、县里问访的比较多。清华镇党委立足实际建立了镇、村干部陪访代访制度,在全镇开展‚四无‛村(居)创建活动(无赴京访、无赴省访、无到市访、无到县访)。针对群众问访的有关问题,村里能解决的及时解决,超出村委会权限的,经当事人同意,由村干部专人陪同或代替向镇政府依法有序反映情况,协调解决问题,乡镇解决不了的,乡镇又派出干部专程陪同或代替到上级机关反映,变群众上访为镇村干部陪(代)帮助解决问题,力求合理诉求解决到位,过度诉求解释教育到位。这此项机制建立实施一年来,镇村干部陪访13起,代访6起,特别是江学文因经营合同纠纷曾多次上访,后在县委周遐光书记的包案挂点和督促协调下,通过镇村两级和各部门的共同努力,问题已基本解决,当事人情绪目前较为稳定。通过镇、村干部的陪同代替咨询,及时了解上级现有政策,有效减少和预防了群众集体访和越级访,切实解决了群众现实困难,促进了清华社会和谐稳定。
3、人文关怀,保障民生。为消除矛盾纠纷和信访苗头隐患,解决弱势群体实际困难。镇党委从人文关怀入手,采取每年党员自愿交一点、镇党委多方筹一点和民政部门补一点的方式,设立帮扶基金,建立镇村走访问暖关怀机制。各村(居)都做到‚三必访‛、‚五必探‛。三必访‛,即一年三节必访困难户,‚七一‛必访困难党员,‚九九‛重阳节必访老干部老党员;‚五必探‛,即曾在村委会任职5年以上的老干部必探,党龄在50年以上的老党员必探,没有享受低保的困难户必探,老干部、老党员离世家属必探,村民大病或意外重伤必探。目前,列入该镇村级走访的对象有老干部34人,老党员26人,没有享受低保的困难户54户。如洪村还建立了长寿老人关怀慰问机制,对全村70岁以上老人建档留底,每年发放长寿红包。通过镇村干部的人文关怀,无形中拉近了全体村民与镇村干部之间的距离,密切了干群关系,有力推动了清华镇、村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
四、优化综合协调 提升服务水平
镇党委为规范部门职能,优化综合协调,健全完善了一整套完善的服务流程和机制,以优质服务促进工作和形象的提升。
1、优化便民服务。镇党委、政府以五星级便民服务中心为平台,将党建服务、综治信访、民政服务、社区服务、计划生育、土管规划、新农合、新农保、劳动和社会保障、农林水、公共资源交易、财政惠农、综合代理等岗位纳入中心服务窗口,各窗口均有标识牌并印制了《服务指南》宣传册,有办事流程、政策讲解和服务监督号码等内容。从服务上创新、制度上规范,努力打造‚一流环境、一流队伍、一流服务‛的‚公平、廉洁、高效、便民‛行政服务场所。便民中心设有与此同时,我镇进行了 “中心+村代办点”的两级联动服务,全镇8个村委会2个居委会都建成了便民服务代办点,为基层群众办事提供了便利服务。
2、完善农村服务。在强化班子成员挂钩蹲点服务同时,镇党委抽调农村工作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老干部担任各村(居)驻村工作组长,主抓社会稳定、计划生育和社会民生等服务工作,提供政策咨询、信息传递、科技推广和调解纠纷等综合服务。
3、突出经济服务。镇党委从机关各办及土管所、规划所、派出所、交警等驻镇站所,抽调懂经济、善调解、能做事的干部,组建清华镇经济综合服务队,通过制定服务工作制度,明确职责、加强调度、跟踪服务,实行一个项目‚一位挂钩牵头镇领导‛、‚一组挂钩单位‛和‚一个服务小组‛的项目跟踪服务推进机制,实 现‚一站式‛、‚一条龙‛陪同服务经济发展,为当地经济发展和投资客商提供招商引次政策解读,镇内手续代办,镇外手续陪办的综合性、全程性服务。项目的跟踪服务情况与挂钩领导的工作业绩挂钩,与服务部门办公室的经济待遇挂钩,与项目所在的村(居)的考核挂钩,严格兑现奖惩。自组建服务队以来,全镇各项经济工作发展迅猛,今年1—5月我镇完成财政收入443万元,较去年同比增加231万,增幅达109.01%,增量与增幅均列全县第一方阵。
第四篇:民主法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主法治建设的成就
【摘要】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民主法治建设与经济建设互为前提,相互推进,共同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构成了改革开放大潮中交相辉映的两道主线。在30年社会主义法治的探索和发展过程中,我们在理论和实践上逐步解决了中国要不要搞法治、要搞什么样的法治、如何搞法治这三个重大课题,明确了中国法治的发展方向、目标和道路,社会主义法治对我国经济政治社会的发展发挥了重大推动和保障作用。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更加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旗帜,将法治放在更加重要、更加突出的全局性、基础性和战略性地位,奋力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推进到新水平和新阶段。
【关键字】依法治国; 国家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和保障人权;坚持依法治国和依法执政,民主法治向着“三者有机统一”的方向迈进;立法成绩显著;法律服务日益增多;法学教育迅猛发展.【前言】在改革开放后的30多年间,我国政府始终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的方针政策,我国的法律体系也在不断的完善,国家法制化进程发展迅速。
【正文】改革开放30年来,新中国法治建设取得巨大成就:法治观念日益深入人心,民主法治理论不断丰富,社会主义法治实践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重视和实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逐步走上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道路。
一、确立了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成为国家基本方略和全社会共识。以依法治国为核心内容、以执法为民为本质要求、以公平正义为价值追求、以服务大局为重要使命、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根本保证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逐步确立。全社会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普遍增强,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正在形成。
二、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和保障人权。
1982年宪法突出了对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将“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从1954年宪法第三章改为第二章,放在更加显著的位置。2004年修宪,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载入宪法,成为宪法原则,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
政治权利是公民参与国家事务管理的权利。宪法规定,国家的一切权力属
1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宪法和法律规定了公民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法律规定县、乡两级人大的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全国人大代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大代表由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各级人大代表、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和人民政府副职领导人员,一律由差额选举产生。为了加强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其违法和失职行为,有向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
人身权是关于人身、人身健康、人身自由和人格尊严等的权利,是享有其他基本人权的前提。宪法明确规定,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任何公民非经人民检察院批准或者决定或者由人民法院决定,并由公安机关执行,不受逮捕;禁止非法拘禁和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或者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禁止非法搜查公民的身体。公民的人格尊严、住宅不受侵犯,通讯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刑事诉讼法明确禁止刑讯逼供,对于拘留、逮捕、搜查、取证等涉及人身自由和安全的强制方法和手段作了严格规定。1996年和1997年我国先后对刑事诉讼法和刑法进行了修改。有关人权保障的两点重要修改,一是刑法总则规定了罪刑法定原则;二是刑事诉讼法总则规定了无罪推定原则。为了保证司法公正,宪法和刑事诉讼法规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人民检察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检察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国家还通过修改法律,改革司法体制,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公开审判制度、人民陪审员制度、辩护制度、法律监督制度、死刑复核制度、诉讼代理制度和司法救助制度。
重视人民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保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在经济权利方面,宪法规定,国家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还规定社会主义公共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可侵犯;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在社会权利和文化权利方面,宪法规定,国家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合理安排积累和消费,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国家建立健全同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国家发展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提高全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国家发展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事业,普及科学和技术知识,奖励科学研究成果和技术发明创造”。依据宪法,国家
制定了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等法律,以保障劳动就业、生产安全和退休、失业职工以及城镇居民的基本生活。国家制定了产品质量法、食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防沙治沙法等,以保障人民的生存环境和健康权。国家制定了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教师法、科学教育普及法、体育法等,以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发展中等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提高公民的文化素质和科学技术知识。
三、坚持依法治国和依法执政,民主法治向着“三者有机统一”的方向迈进。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既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重要内容,又是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坚持和实行依法治国具有重要意义:第一,依法治国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促进生产力发展。第二,依法治国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第三,依法治国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推动先进文化按照人民的期待和要求进行。第四,依法治国有利于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提供稳定和谐的社会发展氛围。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加强与改善党的领导为目标,提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的三大目标。依法执政是党执政转型的三大目标之一,是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对依法治国理论的进一步探索和深化,是从依法治国出发对党执政转型提出的必然要求,是党执政方式的历史性跨越。依法执政是对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丰富和发展,为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注入了新的活力,拓展了新的发展空间。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应当领导人民制定和实施法律,在法治建设过程中要总揽全局、协调各方,要坚持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不能以党代政、以党代法。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关键一环[1]。首先,依法执政是依法治国的核心。依法治国要求树立法律至高无上的权威,在全社会形成尊崇法治的氛围;而依法执政则要求执政党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模范地遵守宪法和法律,使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其次,依法执政是依法治国的前提。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时期和建国后很长一段时期,长期重视政策而轻视法律,依靠政策而不是法律治理国家,依靠人治而不是法治推动社会变迁,最终导致“文化大革命”悲剧的产生。只有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坚持依法执政,依法治国才可能成为人民管理国家、社会事务的治国理政方略。再次,依法治国为依法执政提供氛围,对依法执政提出新的时代要求。依法执政随着依法治国的发展而形成和不断完善。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转变,是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深化认识,伴随的是从人治到法制再到法治的转型。真正落实依法执政,我们党在执政方式上应当实现三大转变:即从主要依政策执政向主要依法律执政转变;从强调严格遵守法律执政向既严格遵守法律、又主动创制和运用法律执政转变;从加强自身制度建设与领导国家法治建设分头实施向两者同步推进,统一于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转变[2]。依法治国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为促进依法执政,促进党的民主法治建设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不断提出新的时代要求和使命。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特征。在“三者有机统一”原则和思想的指导下,从实践中探索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循序渐进的成功模式,政治体制改革的思路、路径、内容、原则更加清晰了。
四、立法成绩显著。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制定了大量法律法规,目前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初步形成。截至2008年2月,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了229件现行有效的法律,国务院制定了600多件现行有效的行政法规,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了近7 000多件现行有效的地方性法规,民族自治地方制定了600多件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主要方面基本做到有法可依。依照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现行有效法律各部门立法数量的多少来排序,它们所占的百分比分别是:行政法79件,占现行有效法律的34.49%;经济法54件,占现行有效法律的23.58%;宪法及宪法相关法39件,占现行有效法律的17.03%;民商法32件,占现行有效法律的13.97%;社会法17件,占现行有效法律总数的7.42%;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7件,占现行有效法律的3.0%;刑法1件,占现行有效法律的0.43%。
[2]
坚持制定法律与修改法律并重,不断完善法律体系。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经济社会关系不断变迁,加之法律观念的转变和立法技术的提高,导致法律修改的任务越来越重,制定法律与修改法律并重,成为60年立法的主要做法和基本经验。在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现行有效的229件法律中,有71件法律被修改,占现行有效法律总数的31%。按照7个法律部门进行统计,其修改多
寡的排序是:刑法1件,修改1件,修改率100%;民法商法32件,修改15件,修改率46.8%;经济法54件,修改21件,修改率28.8%;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7件,修改2件,修改率28.5%;行政法79件,修改22件,修改率27.8%;宪法及宪法相关法39件,修改7件,修改率17.9%;社会法17件,修改3件,修改率17.6%。从年份来看,现行有效法律的修改情况是:1978—1982年制定法律22件,没有修改法律,制定与修改之比率为0;1983—1992年制定70件,修改1件,制定与修改之比率为1.42%;1993—2002年制定98件,修改33件,制定与修改之比率为33.67%;2003—2008年32件,修改37件,制定与修改之比率为115.62%。
五、法律服务日益增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法律服务的发展,主要体现了三条主线:一是专业化,即对法律服务人员的学历、专业知识有越来越高的要求。二是正规化,即加强了法律服务的制度化建设,在机构设置、职业准入、执业许可、市场监管、纪律惩戒等方面,都加强了规范化建设。三是市场化,法律服务从国家机关逐步转变为社会服务行业,人事管理、经营机制方面逐步实现市场化。我国的律师制度、基层法律服务、公证制度和法律援助制度均取得了长足进展。[3]
六、是法学教育迅猛发展。
在1977年恢复高考前,全国只有北京大学法律系和吉林大学法律系尚在培养法学专业学生,1978—1987年,中国法学教育进入全面恢复和快速发展时期,招收法学本科专业学生的院校从1978年的6所迅速增加到1988年的106所,10年间增长了17.67倍;到1998年,法学院系增加到214所,较10年前增长了2.02倍;截止2008年10月,法学院系达634所,较10年前增长了2.96倍,改革开放30年增长了105.67倍。
1978年,全国6所院校录取法学本科专业学生1 299名,1988年,当年本科在校生达28 325人,10年增长了21.80倍;至1998年,当年法学本科在校生达87 977人,10年增长了3.11倍;至2002年,当年法学本科在校生达264 039人,5年增长了3.00倍。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法学本科在校生在30万人左右,改革开放30年均增长了200多倍。
197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法学研究所)等院校首批招收法学硕士研究生228人。1988年,在校法学硕士研究生达3 847人。1998年,在校法学硕士研究生达12 180人,较10年前增长了3.17倍。截止目前,106所拥有
法学硕士学位授权的院校设有387个硕士专业点,在校法学硕士研究生60 000多人,在校法学硕士研究生人数较10年前增长了5倍多,较1978年增长了260多倍。
1984年,中国法学博士研究生开始招生时只录取1人。至1998年,在校法学博士研究生达1 340人;至2002年,在校法学博士研究生达4 157人。2008年,中国法学博士毕业生人数1 700余人,法学博士招生人数2 500余人,法学博士在校学生人数8 500余人。据统计,1990 —2004年,在校法学博士研究生数量的年平均增长率为28.34%,高于同期全国各学科研究生在校生数量年平均增长速度的16.82%[4]。近3年,法学博士研究生的招生人数趋于稳定。截止目前,35所拥有法学博士学位授权的院校设有111个博士专业点。有13个法学教育机构设有法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结束语】在过去的30年中,我们明确了中国法治的发展方向、目标和道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更加将法治放在更加重要、更加突出的全局性、基础性和战略性地位,奋力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推进到新水平和新阶段。
注释:
[1] 李步云:中国法治历史进程的回顾与展望[J].法学,2007,(9):34.[2] 杨绍华:十六大以来我国依法治国的新发展——访国家行政学院副院长、中国法学会副会长袁曙宏[J].求是,2007,(14):41.[3] 汪永清:坚持依法行政 建设法治政府——学习贯彻《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
[J].求是,2005,(2):30~31.[4] 朱景文:中国法律发展报告数据库和指标体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526.
第五篇:民主法治建设
中国共产党民主法制的演变进程:
1、民主革命时期:
①中共一大召开——中共诞生
②中共七大,毛泽东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报告,反对国民党***,主张建立“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民主义主义国家
③解放战争时期,重庆谈判签订和平建国的《双十协定》
2、民主建国时期:
①1949年9月第一届政协会议召开制定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共同纲领》
②1949年9月新中国的成立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
③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3、曲折发展时期:十年文革,民主法制遭到严重破坏,刘少奇冤案成为我党历史上最大的一起冤案
4、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①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完成了思想、政治、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②民主法制建设取得重大成就:1982年颁布第四部《宪法》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根本大法,此后又通过了《民法通则》《刑法》《选举法》,我国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5、我国民主法制演变的启示:①法律制度和民主实现程度都是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不断完善和提高的。②我国应不断加强法制建设,依法治国,维护人民合法权利和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