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中考作文中的素材运用
论中考作文中的素材运用
武夷山市 上梅中学 李娟
摘要:中考 作文 素材
记叙文是中考写作最常用的一种文体之一,叙事完整、事情具体、人物鲜明、场景生动、语言富有感染力,往往是获取记叙文写作高分的重要条件。
然而,每年中考结束,总结作文得失,平庸之作只所以平庸,与其材料的陈旧、内容撞车大有关联。总结起来,这些失败作文的选材误区大体上有三类:一是套用。许多同学在考前紧抱各类优秀作文选不放,其目的不是考虑任何借鉴写法而是想着如何全盘套用。如此以来难免出现内容撞车事件。二是胡编。为了追求感人,许多同学喜欢胡编一些子虚乌有的事来幻想骗取阅卷老师的同情,这种作文无论编得怎样巧妙,都难逃老师的法眼,假的就是假的,永远也变不成真的。此类作文在各类考试中都很常见,如在许多涉及到家庭、父爱、母爱的作文中,有些同学无端故意制造“父母离婚”、“父母双亡”、“自己残疾”一类的情节,妄图换取老师的同情,博取高分。然而这种做法只能换来老师的“严打”,因为“作文”与“做人”是一样的道理,必须诚实。三是陈旧。材料陈旧充分说明了考生缺少对生活的观察,缺少对课外材料的阅读,缺少对生活的思考。脑子里就那么几件事,写来写去老一套。比如一写父母就是发白的头发,满脸的皱纹,守护病重的我一守就是一夜;写“勤奋”写“毅力”写“恒心”一律是爱因斯坦、居里夫人,此外便什么也不知道了。这种作文想得高分比登天还难,因为太陈旧了。
可是如何在中考考场中出色发挥,考取优异的成绩?如何在中考作文中吸引阅卷老师眼球,取得高分?这应该是所有参加中考的同学们最想解决的问题。如果说中心思想是一篇文章的灵魂,那么材料就是这篇文章的血肉躯体。中心思想是由具体材料来表现的,中心思想蕴含渗透在材料之中。因此,我们要表现一个特定的中心思想,就需要进行认真的选择,必须紧紧围绕中心选择材料。《2010年南平市初中学业考试说明与指导》中对选用材料的标准做了四点说明:
一、材料要以真实为基础,写自己熟悉的东西。
二、选材要典型有意义。
三、选材要新颖而生动。
四、在选材时,我们要首选“打动自己”的材料。结合考试说明以及教学经验,我认为要想解决如何在考场中获得高分这个问题,可以从积累素材、选择素材、考场组织素材这三个方面入手。
一、要选出好素材,首先还得有素材,这就需要大家在平常的学习过程中学会积累材料,那么,怎么积累素材呢?
考场作文的材料该怎样选择呢?历览历年全国各地中考满分作文,我发现,其素材的选择无不紧扣“独特”二字。独特才能新颖,独特才能深刻,那么独特的素材从哪里来呢?
1、从“自我”中积累独特的素材
中考作文的一条基本要求就是要写出“真情实感”。这显然是要求考生注意从自我的角度挖掘素材,写真正只属于“我”的事、抒发真正只属于“我”的情,只有真正只属于“我”的才是“独特”的。选材时,围绕“自我”你可能会想起许多的材料,这时就要认真想一想了,哪些素材同学们会和我一样呢,哪些素材是真正属于我的独一无二的材料呢,我选择这个材料会不会同其他同学撞车呢,这样,多问自己几个问题,多准备几个素材,然后进行选择,你一定会找到独特的素材。
2、从“阅读”中积累独特的素材
读与写是紧密相连的,在平时的阅读过程中,一定要养成收集写作素材的好习惯,名人名言,好词好句,逸闻趣事,民间传说等等在合适的时候都肯能化为我们的新颖素材。
3、从“时代”中积累独特的素材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同学们除了要学会从学习生活、家庭生活中获取写作素材外,还应
该学会从社会生活中获取写作素材。要站在“时代”的前列,倾听时代的呼声,听从时代的召唤,描写时代的生活,展示时代的风采。要与时俱进,抒写时代的最强音。
二、有了独特的素材就有了打造精美文章的基础,但是要想把原始的素材构建成成功的作文,还需精心裁剪、合理运用。再好的材料运用不合理也难成功。在材料的运用上应注意
把握以下几点。
1.围绕和突出主题
中心是选材、剪裁的依据,要力求选取最能表现中心的材料,果断舍弃与中心无关的材
料,才能有力地突出中心。剪裁,需要有依据。依据之一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最能表现中
心思想的材料,一定要详写;对表现中心思想起辅助作用的材料要进行略写;与中心思想无
关的材料不管多么生动,也要毫不可惜地予以割舍。
2.真实性和典型性
“真实”就是要求材料符合实际,符合生活的逻辑;“典型”指材料能揭示事物的本质
和规律,有代表性。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叙述类文章的选材与论述类的选材有不同的特点。
叙述类的文章选材不一定非得选用那些惊人的“大事”,往往一些看似平常的小事同样能反
映事物的本质,此所谓“滴水也能见太阳的光辉”。
3.新颖而又生动
“新颖”就是采用别人文中未用过或很少用过的材料,或是对旧材料能从新的角度加以
分析,挖掘新的含义。这样才能产生陌生化的效果,使人耳目一新。“生动”就是材料要有
时代气息,有意味,有可读性。新颖的事物能吸引人,作文尤其如此。从阅卷场上的反馈的信息来看,考生作文选材陈旧的情况比较普遍,往往千篇一律,缺乏时代气息。学生作文材
料经常让人似曾相识:总是下雨妈妈送伞、老师给我补课、帮助孤寡老奶奶等等。所以如此,可能是没有注意取材的创新,思维局限在部分材料的框架中。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各种新鲜事物层出不穷,这为我们选材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我们要善于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捕捉生活中的“闪光点”,“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这样才有可能写出好作文。
4.选取有个性特点的细节材料
记叙文是通过具体、形象的人或事来表达中心意思的。在写人记事时,大而空,是同学
们常犯的毛病。如果能从“大处着眼,小处落墨”,即选择个性特点鲜明的细节材料来写人
记事,就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考场上,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快速找到合适的素材呢,如何组织素材呢?
1、对比联系
考场上,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快速找到合适的素材呢?对比联系是一种常用的方法。首
先根据文题确立中心,然后围绕中心寻找第一个材料(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反面的);找
到第一个材料后,在反向联系,寻找相反的材料。
2、类比联系
在考场上,有了第一个素材后,怎样使材料丰富起来呢?类比联系必不可少。这种方法的操作是,围绕中心找到第一个材料(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然后想一想与它同属一类的事例还有多少,如果找属于人的事例,可以从时间(历史顺序)联想,也可以从空间(不
同地区)联想;如果找属于物的事例,可以空间(生长、生活的地域)联想。
3、定位联系
定位联系是根据文章表达的中心先确定一个或几个联想点,然后想一想在这个特定的地
方有没有合适的事例。比如可以把联想点确定在教室、操场、家中、公交车上、马路上等等。
4、物人联系
物与人之间是可以广泛联系的,考场上,面对文题,找到一个有关人的事例或有关物的事例就不妨想一想与此相关的物的事例或人的事例。物与人可以是对比的也可以是相互衬托的。
总之,素材是作文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否选准新颖恰当的素材是作文成功与否的关键。在选材时一定要围绕文章主题精心挑选,确保材料的真实、生动、典型、新颖,使文章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参考文献:《2010年南平市初中学业考试说明与指导》
第二篇:苏轼素材在作文中的运用
圆学子梦想
铸金字品牌
苏轼素材在作文中的运用
与你为邻
那是我一直在寻觅的一种意境,一恍然见到的灯火阑珊处的身影。似乎是醉酒李白眯着惺忪的双眼大吼“会须一饮三百杯”的豪情万丈;又好像白乐天笔下“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杨玉环般袅娜多情;或者又是易安的那丝丝离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无奈薄凉。
偶尔会坐在书房,捧上一阕词,让鼻翼间充斥这茉莉花的芳香。半闭着目,就仿佛完全沉醉。那似真似幻的梦境里有的是《饮水词》中纳兰容若对她妻子的缠绵悱恻,又有着《漱玉词》里李清照的那份凄凄惨惨戚戚,曾几何时也看到了曹雪芹那“满纸荒唐言”中的“一把辛酸泪”啊。我不禁梦得痴了,在梦中跌宕起伏,体验人生如南柯一梦。看那些诗人们,流着眼泪笑、皱着眉头忘,最后终究只留下了这几行墨迹蔓延,直至我们的心底。
我梦到了,梦到李白在我梦境中撒泼,在牡丹簇拥的亭台楼榭里,他命力士脱鞋,贵妃捧砚,却写下“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的佳句;在柳条微抚的春风中,他双眼垂泪,无语凝噎,叹息道“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又在皎皎的明月下,他高举酒杯,对影空自怜,只得哀伤着“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便是爱着他这份率性大方,那一袭白衣,或大气,或清雅;那一樽清酒,也被一句“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写到了淋漓。我便在梦境里,看透了他的红尘梦,不过是一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却令我心中泛起了一丝狂放后的凄凉。
我梦到了,梦到苏东坡在我梦境里的那略一皱眉。是初来黄州时,满目的荒芜也敌不过心底的荒凉的那点心酸,是“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的凄凉;是东坡心傲时犯下的“乌台诗案”,其实错的并不是那句“明月枝头叫,黄狗卧花心”的荒唐,而是一句“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无奈;又或许,那皱眉是为了他那识词达意的“如夫人”,一句“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道尽了心中的悲切。我看到的他,是“永不背叛感觉”的性情中人,又何尝不是横绝百年的男子,天资卓绝的才人,最后,不也是释然了,不然,如何唱出“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淡然超旷。他的一生,是一只荆棘鸟,最后用最痛来换取所有的最美好。
我还梦到了,梦到了易安居士的一颦一笑,是她“惊起一滩鸥鹭”的无措,也是“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的无奈与荒凉;我也梦到了,梦到那千古情皇李后主的那一声轻叹,那句“奴为出来难,教君恣意怜”的香艳,又或许是“雕栏玉砌应犹在,只圆学子梦想
铸金字品牌
是朱颜改”的那份落寞。
我在梦境中,体会着人生苦短,看他们“今朝有酒今朝醉”,看她们“女为悦己者容”,看他们冷暖自知,看他们„„
是梦境与我为邻。
(选自2010年高考广东卷满分作文《与你为邻》)
风雨任平生
他的多情造就了他的豪放,他的豪放造就了他的豁达,他的豁达造就了他风雨无阻,“风雨任平生”的一生。他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
苏轼一生风雨,一生坎坷,然而,无论他走到哪里,他的名字就响彻在那里的天空中,响彻在那里的人们的心坎上。他的“一蓑烟雨任平生”道尽了千古的真理,让人懂得用开朗、宽容、豁达的心去面对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和物,让人知道用感激、豁达的心境去挑战人生。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多少英雄豪杰。苏轼站在曾经是三国人物竞风流的赤壁面前,像一个关西大汉,手持铁板,大声高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是他历经风雨后的坦然,这是他真情的告白。他知道在有生之年要用美酒来面对如画的江山、如梦的人生。
古人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美丽的西湖承载了多少中国文人的梦,苏轼虽被贬至此,然而他没有悲怆,没有哭天地,没有愤愤不平。他懂得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简单道理。于是,一道苏堤便横卧西湖。他要让西湖储藏的灵韵,淹没他所有的痛苦,所有的忧伤。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这是他被贬至天涯海角的海南时所作的诗。他用荔枝的甜美洗去了官场的污垢。他宁愿一辈子做一个普通的岭南人,每天尝尽甜美的荔枝。你看,这是一个何等豁达的人,官场的风雨,生活的风雨均无法阻挡他心灵的前行。他要让他的一生过得甜美、豁达。
《水调歌头》一词道尽了诗人在外想家想人的心境。“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然而他也没有因此悲伤叹息,对生活失去勇气,失去信心。他让天上的明月传达自己对远在圆学子梦想
铸金字品牌
千里之外的故人、家人的思念。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不仅让他的风雨一生得到升华,而且抚慰了多少中国人思乡思人的心灵。这个时候,他把其豁达的心交给了饱怀思念之情的人们。他要告诉他们——生活的风雨摧不倒我们,我们同在。
风雨的一生,豁达的一生;美丽的一生,多情的一生。
苏轼,永垂不朽。
苏轼的赤壁
风飘飘,水飏飏,掸掸这一路素衣风尘,驾一叶之扁舟,于清秋的黄昏,残阳如血,苍海如幕,来到这古战场——赤壁。
心中沉浸着如此的哀闷,漫想:那“乌台诗案”的苦楚,那皇帝谪贬的敕令,那洛阳亲友的牵念。于是黄州成为苏轼的落脚,赤壁成了苏轼的赤壁。
他想起了周瑜。“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他问自己难道自己不正是那东吴的督都吗?自己满腹经纶,胸中有的是治国平天下的笔墨,而此时?面对这一片漫漫江水,他陷入沉思。
他的思绪像长了翅膀似的,继续飞扬,斟一杯酒,临江而酾,是祭奠那死去的英雄,也是祭奠自己的往昔。是啊!他清醒了:哀吾生之须臾倒不如托遗响于悲风,取山间之月色,听江上之清风歌唱。
他不再悲观,不再耿耿于怀。
后来,他用自己的行动证实自己的顿悟。他在贬谪期间兴修水利,奖励耕织,清廉从政。百姓感念这一位父母官。后来修了一座祠庙来纪缅这一伟大的文人,知心的父母官。文学的殿堂里永远可以听见那《赤壁赋》华美的乐章。
余秋雨先生在《东坡突围》中呼:“苏轼选择了赤壁,赤壁也成全了苏轼。”
是啊!这一路艰辛,这一路坎坷,这一路无奈。苏轼没有消沉,没有失落。他永远也不会去吟唱那软绵绵的情诗与愁苦。
什么“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只属于李清照的小女子情怀。
“杨柳岸,晓风残月”“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只适合柳三变的多愁善感。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忧虑只为李后主吟唱。
苏东坡是关东大汉,他只吟“大江东去”的豪迈,他只唱“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昂。
赤壁记载了苏东坡的崛起。圆学子梦想
铸金字品牌
赤壁沉淀了苏东坡的不屈。
赤壁诉说着苏东坡的豪迈与诗情的不朽。
赤壁因苏轼而光茫四射。
赤壁,只属于苏轼。
(选自高考福建卷优秀作文《苏轼的赤壁》)
第三篇:浅谈古诗文素材在作文中的运用
浅谈古诗文素材在作文中的运用
“课程标准”要求,书面表达要“内容充实”“思路清晰连贯,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2016年高考考试说明中写作“发展等级”之二“丰富”也具体要求“材料丰富,论据充实,形象丰满,意境深远”。可是很多学生在写作文时,常常会感到文腹空空,无从下笔,甚至是无话可说。难道是我们掌握的素材还不够多吗?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从小到大,我们背过的那些内容丰富、文质兼美的古诗词,其实就是我们坐拥的一处丰富的素材宝藏。
一、文有诗词气自华――诗词素材
柳宗元眼中的雪,雪满长空。“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那里的雪千里冰封、圣洁静美。白居易眼中的雪,堆银砌玉。“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那里的雪纷纷扬扬、执着洒脱。万美之中雪为最,人的一生多像一朵轻雪,一缕清风在不经意间伴你而行,带着青春美好的憧憬,带着柔柔的思念,飘飘洒洒,低吟着悠悠心曲。
――《我独爱雪》
这段文字选自一篇学生的习作,分别撷取了柳宗元的《江雪》和白居易的《夜雪》中的诗句,读来有素雅娴静、清新脱俗之感。
选择古诗词做素材,要注意两点:第一个层次是直接引用,一般可以围绕话题,发散思维,搜寻相关的诗词,排比成文,并且最好还能在诗句后面进行一定的阐述或者解说;第二个层次是化用古诗词,只截取诗词的某一部分直接变成我们作文语言或者是用自己的语言去演绎诗词的意境。
二、于熟悉处见风景――古文素材
又开始薄雾轻笼,百绪凄凉。在这样孤寂的夜里,我忽然泪盈双眼。我凝视瑞脑缕缕,凄凄惨惨;我遥望一窗月光,寻寻觅觅。洁白的瓷枕、秋夜的凉气入骨入心,清新的烛火、三杯残酒,两盏离愁。浅浅回忆芳香,淡淡秋菊清瘦,心随梦飘,相思无寄。
――《人淡如菊》
这个片段既摄取了李清照《醉花阴》《声声慢》的意境,又写出了新的情调。用古文作素材可以是化用意境,再现古文的情景,也可以从古文中寻找“空隙”,在原文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在我们的课本中,除了大量的古诗词素材之外,还有《兰亭集序》《赤壁赋》《劝学》等这些古文,它们同样是非常宝贵的作文素材。通过对古典名篇的改写,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理解,也能增添文章的生命力。
三、借君为我谱新曲――课文人物素材
“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毡毛并咽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被困匈奴十九年,苏武从未屈服;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苏武从未退缩。只因一份责任在心中,一份使者的责任,一段民族的和平。梦牵心头的神州大地是他始终不忘的根,出使前武帝的期望是他永不忘记的责任。一份沉甸甸的责任,让他坚守了十九年;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心,让我们铭刻了十九年。终于,苏武回到了他梦寐以求的家乡,终于,他完成了自己出使的任务,让华夏儿女永远铭记住了那份责任。
同朝为官的司马迁亦将担负责任表现得淋漓尽致。他因仗义执言而遭受极刑,但他并没有放弃生命,而是屈辱地活着,只为编撰一部史书。他只想向人们还原真实的历史,那是他的一份责任,一份伟大的责任。虽“肠一日而死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但他依然靠着那份责任,那份毅力,编出了“史家之绝唱”,从此开启了人们真实地认识历史的大门,那份责任,让历史记住了他。
――《生命中更重要的事》
这篇作文素材充实丰富,结构自然有序。作者精心选取了课本作者司马迁和课文人物苏武的例子,写他们在生命前行过程中不忘重要的事情是“坚守责任”,不断前行。在写作中,我们会发现,除了古诗文素材之外,屈原、曹操、项羽、李白等历史人物也会一次次出现在我们的优秀作文中,他们名垂千古的感人故事往往成为很多学生的写作素材。这些人物类型我们可以把它归为两类:课本作者和课文人物形象。
现在的高中生,学业压力大,他们的生活比初中要单调很多,几乎整天都在教室、食堂、宿舍三点一线跑,生活阅历是很有限的,而课本中先贤志士们临山水、出塞外、伤别离、叹羁旅,他们的人生经历确实是极其丰富的!希望通过这个作文片段能够唤醒学生在作文时取材于课本人物的意识。当然,这也要求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多关注一些课本人物,对其人生经历进行概括总结,并熟记理解他们的主要作品、名篇名句。
课本古典诗文是一部百科全书,从《诗经》到《楚辞》,从唐诗宋词到元曲,有“取之不禁,用之不竭”的写作素材,其中的意境与神韵在今天仍有不可比拟的美感。古语有云:“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我说:古人之心,今人之心也。我们的课本古诗文中有很多具有生命力的素材,如果我们能把古诗文中的诗文和人物素材作为作文的活水源头,作文就能达到内容充实、文丰意远的效果。
参考文献:
唐金龙.用花轿送出姑娘:谈作文中古诗词的运用[J].语文教学通讯,2004(36).
第四篇:作文中运用古诗词
作文中古诗词的运用
一、目标展示
学习目标:了解引用诗词的类型,学习和掌握引用的方法,能够运用引用作文
学习重点:能运用引用增加作文的文采
学习难点:仿写
二、自主学习
1、孔子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意即文章要讲究文采,讲究美,没有文采的文章,就难以传播。诗词文是相通的。作文要想获得高分,富有文采的语言表达是必须的。而古诗文名句是一座丰厚多彩的作文素材库,聪明的你若能将它们巧妙移植到自己的文章中,定能使文章文采斐然,并营造出浓厚的文化底蕴。那么,如何巧妙的移植古诗名句入文呢?
2、阅读下面优秀作文,试总结古诗文在作文运用中的规律
A《感时花溅泪》
我国诗人有云: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其实,这句诗正说明了景随情迁的道理。对事物的认识和一个人感情有很大关系。
对于常人来说,一粒沙子就是沙子,而在诗人的眼里,一粒沙子可以弥漫整个世界„„ „„
因此,人的感情亲疏不同,对事物的认识便也不同。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感情亲,则对事物爱好,感情疏则对事物厌倦。其实,这本是见仁见智的。
B《季节》
春,是情人的眼眸,那是“人面桃花相映红”的顾盼流转;夏,是热烈的灵魂,那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壮志与豪情;秋,是愁人的心绪,那是“满地黄花堆积”的愁情与怅然;冬,是勇士的信念,那是“零落成泥碾作尘”的义无反顾。
最爱是秋,并非她的萧瑟与惆怅„„
„„
我想这秋,正包含了四季,她有春的温馨,夏的热烈,冬的严酷,她是那四季最好的诠释者。
在四季的时光里,是我在边跑边仰望。
《季节》
怀念从前,季节总如歌般行吟。当春来到时,就有“逃之夭夭”的景致;当夏来到时,就有“小荷才露尖尖角”的生气;当秋走近时,会有“晴空一鹤排云上”的诗情;当冬走近时,会有“窗含西岭千秋雪”的韵致。
那该是怎样的乐趣,怎样的生活?有四季伴你而行,生活的路如何多姿多彩,一路蜂忙蝶舞,一路花香弥漫。
而如今?
一幢幢高楼平地而起„„
„„
怀念从前,向往明天,希望明天季节在城市扎根发芽,开花。如歌般行吟。
《做本色的自己才优秀》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伴着时间的流逝,一代代先哲,一群群贤达在激流中沉淀,定格在属于他们的位置上,定格在历史的长河中——做本色的自己才优秀。
还记得乌江边上的项羽吗?还记得他和虞姬的生死离别吗?„„
„„的确,他们都已逝去。然而,历史却将他们定格在属于他们的位置上,伴随着时光流逝,他们依然闪耀夺目!因为他们面对自己的不足,并没有自怨自艾,而依然坚定着自己的步伐,走出了属于自己的光辉——做本色的自己才优秀!
C《琵琶行之父母有情》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孩子是父母爱的结晶,是由爱情转为亲情的结点。„„在温暖亲切的环境下,我快乐地成长着。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爱女成凤。严父慈母在我的童年是两个互补的角色„„绝不作温室花朵,也绝不堕落消极。
[间关莺语花底滑]
上学后,爸妈便对我松了一点„„风儿总是和煦的,鸟儿总是快活的,像我的心情。[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当叛逆之神降临时,我不再乖巧地讨父母欢心„„他一步步地引导我,以不揭我的短,也不重复说教,黑色的日子就在无声中过去了。
[曲终收拨当心划,四弦一声如裂帛]
终于把我拉扯大了„„最后,爸爸说:“孩子,以后的路只能自己去走了,自己好好把握啊!”
[座上泣下谁最多,掌上明珠双眸湿]
我要感谢父亲母亲的教导,他们是最普通的父母,却是我永远敬仰的明星。他们为我照亮了前方的路,引导我走向光明的未来。
谢谢!这是我唯一能说的话了。
《流水落花春去也》
千百年前,南唐后主一声嗟叹:“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整个诗坛开始震撼。千百年后,你可知道,大自然也发出了同样的呼喊?
(一)流水,去也
流水仍在,可已不是昨日碧绿容颜,你竟不知,那躲躲藏藏的壮观的排污口,把成千上万吨黑水浩浩荡荡排入赣江,千百里白沫蔓延,触目惊心!你竟不知,那偷偷摸摸挖井取水的粗大“吸管”,正急速吸吮着地球的血液,地理学家看到了华北地区的地下漏斗,给华北盖上了“严重缺水的求救信号!”你竟不知,由于毫无节制的毁林开荒,大面积的引水灌溉,中华大地那最初强劲的大动脉,竟变成了共和国最难治愈的几字裂口!
你竟不知,不知,不知昔日清流碧水,去也!
(二)落花,去也
落花仍在,但也真的只能是落花了。那被二氧化硫污染的牵牛花,被环保人士定格在醒目的照片上,残破的花瓣,诉说着委曲的成长,刺痛盲人的心!那整整齐齐生长在路边的花花草草,又有着怎样的眉目和面容?烟尘凝结了光泽,尾气阻塞了呼吸,被折断的裂痕沾满无泪的愤怒,一年年,等待着衰老和死亡。人们的心将再次受到震撼,植物的弱小的生命,也将在忍无可忍之后发出惊天动地的呐喊!
落花有意,人却无情,去也!
(三)春去也
掸去尘土,春天也会明媚起来!
青天高,黄地厚,三北防护林蜿蜒挺进,为东北、华北、西北缠绕绿色腰带,征途漫漫,它是大自然即将复苏的春梦;日落西山,牛羊归圈,满足而安详。留下一片茂盛的草地,啃过的嚼痕却仍有勃勃生机。人工草场像自然的眼睛,不再等待老天的怜悯,肥肥的牛羊,是自然感恩的赠礼;退了,退了,围湖的田地,还给原属于自然的明珠;退了,退了,伐林而得的耕地,还给自然本有的绿衣。我看到星光点点的湖泊,像一颗颗璀璨的夜明珠,我看到绿荫片片的森林,像一个个期待许久的梦幻。
141工程,吹响了新中国环保最嘹亮的号角。治沙、治水、治树,治疗地球的百孔千疮,抚平曾经留下的伤痕,弥补曾经犯下的错误;三峡出平湖,跨世纪的工程;南水北调,带来水的音讯;西气东输,让能源沿着动脉汩汩流动;酒精代替汽油,让空气变成希望精灵;秸秆还田,肥沃了当代,功利在千秋;滴灌喷灌,点亮节水农业的彩色虹霓,春末去,春末去,人人环保,让大自然起死回生。
艾青说:“为何我的眼睛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当我读到这句话,我的心被融化了。是的,现代的中国,最需要这样掷地有声的呐喊,因为只有这样的呐喊,才有如此厚重的热爱,只有真正热爱这片土地,才可能动容苍穹,化爱为行动!
千百年前的一声嗟叹,亡了南唐的大好河山,千百年后的一声嗟叹,却是地球奄奄的企盼。大自然以其宽厚广博孕育了人类文明的扉页,但大自然又以其粗犷暴怒向人类敲响黄色的警钟!
“流水落花春去也!”自然的呼喊!
“携手共建美好家园!”我们的宣言!
D《打一场母语保卫战》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试问,那一种语言有这样灵动的气韵?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试问,那一种语言有这样绚丽的色彩?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试问,那一种语言有这样恢弘的气势?法国作家都得说┅┅
„„
月上林梢,地面月影婆娑;微风渐起,吹皱一池春水。独坐在故乡的竹林间,山溪水怯生生地从脚趾缝间流过,耳畔缠绵着竹海的波涛不时夹杂着竹竿断裂的鸣爆声。捧本小册子,细细品读其清澈的文字,我在其间沉醉不知归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语文,我心中的一泓清泉。
三、归纳总结
试从上面的例文中总结出古诗词在作文中运用的方法。
四、教师精讲
1. 以名句为题, 画龙点睛。
2.以名句开篇, 先声夺人。
3.以名句对比, 突出见解。
4.以名句为料, 别致传神。
5.以名句穿插, 一气呵成。
6.以名句煞尾, 强化主题。
一、用题记,揭示主旨。
题记是指位于文章标题下和正文前揭示文章主旨的独立段。借用古诗名句作为题记,不仅能提携全文,凸显主旨,还能增添文采。如:“一个名人说: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满分作文《伸出自己的手》片段)作者巧妙借用这一名句作为文章的题记,贯穿全篇,在文章中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给全文定下了一个诗意美的基调。
二、开头引名句,起点高远。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如果说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那么开头就是文章的面孔。文章如果有一个好的开头,就会给读者一个好的印象,就会吸引读者继续读下去,文章也就成功了一半。如何开好头,我谈两种方法。
第一,以兴的手法开头。“兴”即起兴,是《诗经》中常见的表现手法。《诗经》中的“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兴”又兼有了比喻、象征、烘托等手法。“兴”原本是思绪无端地飘移和联想而产生的,所以即使有了比较实在的意义,也不是那么固定僵板,而是虚灵微妙的。如《关雎》的开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以兴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但关雎和鸣,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的和谐恩爱,只是它的喻意不那么明白确定。
文章开头在不偏离主题的情况下,妙引诗词名句,往往能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增加文章的文采。如:“‘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伴着时间的流逝,一代代先哲,一群群贤达在激流中沉淀,定格在属于他们的位置上,定格在历史的长河中——做本色的自己才优秀。”(满分作文《做本色的自己才优秀》片段)作者开篇不凡,引用孔子名言,在审视先哲贤达的历史地位的至高点上切入题目,令人赞叹。
三、穿插文中,诗意盎然。在行文结构中贯穿诗歌:
(1)结构是紧接着剪裁之后的一项整体构造工作,也称为”布局“"谋篇”。它的任务是使文章“言之有序”。莫泊桑说:“布局是一连串巧妙地导向结局的匠心组合。”柳青认为,写作中“最困难的是结构”,这是因为,“作品的结构不单是一个形式的问题,也是内容的问题。因为一篇作品既是描写一个事件,那事件本身就具备一个进行的规律,一个存在的规模。作者抓住这个规律,写出这个规律,使它鲜明,便是作品的基本结构。”(孙犁:《文艺学习谈结构》)如2004年湖南省高考优秀作文《琵琶行之父母有情》一文,就是巧妙地结合了《琵琶行》的结构特色,选择了一些关键的诗句,构成了全文的脉络,辅之以叙述,使文章显得摇曳多姿,结构新颖
写作文时,如果在文中精心穿插几个名句,定能使文章诗意盎然。如:“隆冬时节,雪花纷飞。到处粉妆玉砌,银装素裹。‘厚冰无裂纹,短日有冷光’,冬天是
寒冷的;‘隆冬到来时,百花即已绝’,冬天是肃杀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冬天是孤独的。‘战退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但冬天的脚步无论如何也无法束缚人的情致。因为冬藏的万物也许正酝酿着春天的梦想,它们心中有个不变的信念: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满分作文《走进四季》片段)巧妙引用大量的诗词名句,突出了冬景的特征,表现自然对人的影响,抒发对四季的热爱,更为文章增添了诗情画意,显示了考生深厚的文学功底。
四、充当论据,支撑观点。
在议论文中,如果引用蕴含深刻哲理的古诗名句充当事理论据,来支撑中心论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如:“翻开那绵长的历史卷轴,映入眼帘的一位位名人志士,几乎都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希望,才取得了令人仰止的卓越功绩。诗仙李白面对自己的人生曾有过迷茫与困惑,但其能重新树立对自己前途的希望,才写出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千古绝唱,这不禁使人感到无限的振奋。继续向前追溯,回到越王勾践的身旁,我体会到了他那对自己的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正是这种希望鼓励着他卧薪尝胆,肯于寄人篱下,最终凭国人的力量,‘三千越甲可吞吴’的坚强信念,成为了春秋五霸中的最后一位霸主,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占据了重要的一席。”(满分作文《希望是力量之源》片段)文段所引用的两个名句,都能充分论证“希望对于人生的重要作用”这一观点,富有文采和说服力。
五、置于结尾,升华主题。
在作文中,以诗文名句来结尾,可以使之成为点睛之笔,升华文章的主题,获得自然贴切,水乳交融的效果。如:“‘胜人者劲,胜己者强’,失败的英雄,坚强的人。阿赫瓦里,太棒了!”(满分作文《阿赫瓦里,太棒了》片段)引用老子的名言进一步揭示出失败英雄的可贵精神,点明了中心,升华了主题。
总之,经典诗词名句,内涵丰富,意旨深远,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有时洋洋洒洒一大篇,却不如一句名言来得简洁,来得有力。而巧妙引用经典诗词名句,可以使语言显得厚重,警策,含蓄,具有丰富的哲理意蕴。中考作文中若能巧妙引用,定会使你的文章文采飞扬,显示出丰厚的文化底蕴。
显然, 名句的运用, 不仅能提高我们的理解能力, 丰富我们的审美情趣, 还能培养我们的创造思维。在我们的作文中, 名句的运用, 有这样几种具体的途径。
1. 以名句为题, 画龙点睛。
例文3的“所谓伊人, 在水之诶”, 言简意赅, 一语双关:既是屈原心中追随的“伊人”一一明主, 又是考生心中崇尚的爱国先行者--屈原, 可谓典雅传神, 韵味无穷。
2.以名句开篇, 先声夺人。
“拣尽寒枝不肯栖”“嫣然一笑竹篱间”“玄裳缟衣嘎然长呜”, 暗引苏轼的名句, 构成语意上的排比, 为正文论述“断岸千尺?气定神闲”的苏轼做了极富神韵的渲
染, 引人入胜。
3.以名句对比, 突出见解。
明引北岛的“一切希望都带着注释, 一切信仰都带着呻吟......”和舒婷的“未来的一切, 都生长于它的昨天, 希望......”, 通过绝望与希望的鲜明对比, 有力地突出了人生的聪明就是拥有平和心态的见解。
4.以名句为料, 别致传神。
以暗引, 作为开头, 它们起到了摄人眼目、先声夺人的作用, 而作为全文的有机组成部分, 这些富有象征意味的诗句, 含蓄隽永, 别致传神, 虽不是主要材料, 但对表现主旨同样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5.以名句穿插, 一气呵成。
“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与“虽九死其犹未悔”三句屈原《离骚》中的名句为小标题, 既巧妙衔接三个片段, 又通过层层叠加, 使屈原热爱祖国、坚持真理的伟大品性更加鲜明突出。
6.以名句煞尾, 强化主题。
以《论语》完篇, 强化了人生聪明的现实意义, 引文简洁明了, 短促有力, 虽戛然而止, 却引人深思, 以苏诗结尾, 进一步突出了苏轼的淡定潇洒、豪放旷达, 既照应开文, 又给人回味无穷之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作文就像方塘和镜子, 我们的思想和情感就如天光, 而名句则如飘动的云影?亲爱的同学, 多用名句、善用名句吧, 它能让我们的作文更亮, 更雅, 更灵动, 更富有魅力, 你, 何乐而不为呢?
第五篇:考场作文中运用作文素材里历史人物故事
考场作文中运用作文素材--中国名人故事
【素材展示1】
陶渊明,在充分认知了自我后,发现“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于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留下了一段“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佳话。
李白,一代诗仙,这位当年名誉京城的御用文人,在充分认知了自我后,发出了“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的感慨,做出了“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的豪放行为,书写了一段“四海皆我家”的美谈。
古代文人骚客懂得认知自我,值得我们称颂;在这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懂得认知自我的人,更令我们钦佩。
照亮苗乡的月亮——李春燕,充分认知自我,知道自己能够让苗乡人民更健康地生活,于是在田垄里提着竹篮,用双手捧回了“生命的意义”,因此她感动了全中国。(2006年高考河南优秀作文《认知自我》)
【所用话题】 人贵有自知之明(2006年全国卷作文题由寓言材料所得话题)
【素材点拨】 这则材料包含了三个中国名人的故事: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彭泽县令,挂印而归甘于贫寒的乱世高人陶渊明;好任侠、喜纵横,不甘于只是草拟文告, 陪侍皇帝的闲职,胸怀“大济苍生”的宏愿却被赐金放还的李白;大山里最后的赤脚医生,提着篮子在田垄里行医。一间四壁透风的竹楼,成了天下最温暖的医院;一副瘦弱的肩膀,担负起十里八乡的健康,被称为照亮苗乡的月亮的贵州东南部月亮山区的苗族村寨大塘村的赤脚医生李春燕。这三则材料年代不同,人物性格特点不同,身世经历不同,作者却敏锐的抓住三人身上不为时代所迷惑,准确的认知自我,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的共同特性,加以引述,从古代到现在论证了认识自我的重要意义。所引人物诗句的套引使文句概括文采斐然,大量的排比段,给人以飞流直下,势不可挡之感,极好的论述了话题。
【素材展示2】
凭借《千手观音》让世界记住自己的演员邰丽华,用曼妙的舞姿、清纯的微笑、坚定的意志,创造了生命的极致。一位聋哑人,就这样感动了我们。从不幸被上帝夺去听力、声音,到默默无闻、不屈不挠,再到2005年春晚的惊鸿一现,她把自己成功地展示在世人的面前。她知道作为一名聋哑人只能用手势、动作展现自己,她选择了舞蹈,找准了自己的生活位置,成功地谱写了人生绚丽的篇章。
提起“感动中国”,我不能不想起已去的丛飞。在金钱和爱心面前,他选择了后者。作为许多贫困孩子的爸爸,他奔走于各地进行演出,资助他们上学,甚至在病危时,他还没忘记那些孩子,又把医疗费寄给他们。在人人为己的环境中,他是那么的高大、光彩照人。丛飞在人生中找准了自己的位置,让爱心传递下去,也让我们从此记住了他——一位高尚的歌手。(2006年高考河南优秀作文《找准自己的位置》)
【所用话题】 认知自我(2006年全国卷作文题由寓言材料所得话题)
【素材点拨】 这则材料首先选用是《千手观音》的领舞邰丽华的事例。通过对其面对先天残疾刻苦努力最终获得成功的事迹的叙述,阐述了正是因为她找到了舞蹈,找准了自己的位置,才能成功“谱写了人生绚丽的篇章”的观点。选例典型、贴近生活,容易为人接受。第二个事例选择感动中国的人物——一丛飞的事例,从选例的角度,已经由个人的成功上升到人生价值的定位,两小节之间逐层递进,论述逐步深化。另外,在选用事例进行论证的过程中不仅详略得当,记叙、抒情、议论自然得体,而且每一个事例后,都有结合中心的材料评论,表现出事事点题的特色和较好的思想性。这些都是在运用事例论证时成功的必备要素。
【素材展示3】
苏东坡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物质匮乏,精神萧索,可苦难终使他振作、使他成熟。尖啸的山风于谷口处收住,化为温暖的和煦;湍急的河流于河口处收缓,化为宽广的浩瀚;绚烂的 1 人生于苦难处收束,化为成熟与淡泊。于是,苏东坡从黄州突围,终成赤壁二赋,大江一词,名传千古,恩泽了后世无数书生骚客。(2006年天津高考优秀作文《愿景》)
【所用话题】 愿景(2006年天津卷)
【素材点拨】 苏轼少负才名,博通经史,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同为“唐宋散文八大家”的散文家,精书法,晓音乐,通绘画。他改变了当时写词的风格,就和同一时代的王安石变法一样,对当时和后世以巨大的影响。然而他的一生却遭遇坎坷,宋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曾官礼部尚书,翰林学士等职。他一生坎坷,多次被贬官放逐。他在宋神宗时曾受重用,然因新旧党争,屡遭贬抑,出任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方官;又因做诗“讪谤朝政”,被人构陷入狱。出狱后贬黄州。此后几经起落,再贬惠州、琼州,一直远放到儋州(今海南儋县),从此随缘自适,过着读书作画的晚年生活。直到元符三年(1120年)宋徽宗即位,他才遇赦北归。坎坷的遭遇没有改变他的正直、豪爽的品性,却铸就了他特别的情怀,作为我们比较熟知的人物,可以引证的角度很多,在历年的优秀作文中有许多都是以他为例的,本文就是写他面对苦难的成熟与淡薄。还有2006年广东一考生在《菊•月•山》一文中,写了他的博大、旷达;2006年河北一考生在《做缜密的勇者》一文中写了他的壮心不移等,都运用的十分得体、巧妙,为文章增色不少。
考场作文资料:中国名人故事二
【素材展示4】
人有意气,才能有豁达的胸襟。“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苏子有意气,虽遭官场与文场一齐泼来的污水,但他仍意气风发,“侣鱼虾而友麋鹿”,心胸豁达可见一斑。“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遭人诽谤的李白,被玄宗赐金放还,虽有昭昭若明星之德,日月齐辉之才,终化为泡影,但他仍意气风发,“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酒入愁肠三分酿成月亮,七分化为剑气,秀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若无意气,他怎会有如此豁达的胸襟?
人有意气,才能有千古留名,流芳百世,才能在国家危难之时挺身而出。几百年的风风雨雨,早已涤荡了**亭的点点残血;几百年的潮起潮落,早已淹没了零丁洋里的声声叹息;几百年的猎猎西风,早已拂走了牧羊的老者;几百年的漫漫黄沙,早已淹没了西域路上的声声驼铃„„然而,岳武穆的满腔热血,文天祥的一颗丹心,苏武的一根竹杖,张骞的十几年牢狱之苦,早已映入史册,成为民族的精神瑰宝。若无意气,他们怎会有如此壮行?(2006年湖南省高考满分作文《谈意气》)
【所用话题】 谈意气(2006年湖南高考作文试题)
【素材点拨】 除了在上一例中提到的苏轼之外,这则材料中还用排比的手法写到了丹心谱就《正气歌》的南宋名将文天祥,忠心染出《满江红》的民族英雄岳飞,史称凿通西域,开拓丝绸之路第一人,中国第一位外交家,世界上第一位探险家张骞和“十年持汉节,白雁上林飞”的中国历史上第一刚烈节义之士苏武。选择相似的事例运用排比的手法把他们组合在一起,既充沛了论证的气势,又充实了文章的内容,是近年来常见的也是很出色的用例之法,值得借鉴。在运用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选例的得当和语言的对称,不恰当的例子会混淆论点、影响论证的力度,而一旦为了形式而瞎拼硬凑,就走入了创作的误区,弄巧成拙了。
【素材展示5】
阮籍目睹世间的浑噩不堪和好友的身首异处,借醉酒逃避现实。他的一生一直在逃避、逃避、逃避,却终因一篇《为郑冲对晋王笺》被人唾弃。嵇康则完全生活在现实之中,不肯向生活做出任何妥协,最终一曲《广陵散》成为绝响。其实人生由阮籍的醉酒向前一步便是嵇康的《广陵散》,人生由嵇康的《广陵散》向后退一步便是阮籍的醉酒,殊途同归的境遇竟是如此迥异。若是两人各向中间迈出一步,将幻想与现实稍加中和,也许就不会落得生者隐入迷幻,死 2 者融入苍穹,只留给后人无尽的怅惘。
我们如何才能让仰望星空的人了解现实,又如何才能让飞上星星的人保留梦想呢?
在那个人人埋怨的时代,沈从文先生目瞩现实的残酷却依然将那个江南小城写成了山美、水美、人美的世外桃源。现实没有湮没他对人生的希望,他用一份最原始的情感和一颗赤子之心看待这个社会,看待自己的人生。他没有沉醉于自己的幻想亦没有让现实麻木自己的心灵。
张允和先生亦是一位智慧的老人,她一生经历了大富大贵,也经历了战火纷飞、十年浩劫,而她却永远保有一副悲天悯人的情怀、一颗永不衰老的童心。她那悲天悯人的情怀使她正视现实并战胜现实,而她那颗永不衰老的童心则使她在任何艰难的情况下都不放弃幻想和权利。(2006年高考山东优秀作文《梦想在现实中起舞》)
【所用话题】 阅读雷抒雁《星星》,根据自己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文章(2006年高考山东卷)
【素材点拨】 这篇高考作文从雷抒雁《星星》这首诗歌出发,阐述了梦想与现实这个话题,“起舞”一词写活了梦想与现实之间的关系,文中选择的上述材料中所列材料从正反两方面深入的论述了观点,极为精当。逐次阐述如下:
1、阮籍,字嗣宗,他的父亲阮瑀是“建安七子”之一。阮籍三岁丧父,由寡母抚育成人,家境不富,但学习努力,兴趣颇广,博览群书,多才多艺。他攻读儒家经典,也爱读老庄,并且学习击刺武艺,能长啸,善弹琴,还喜欢喝酒。相传他母亲去世时,阮籍正在与人下棋,对手要停止,他却坚持下完,似乎无动于衷。但下完棋后,他饮酒二斗,大哭一场,吐血数升,內心悲痛再也压抑不住。《世说新語‧任诞篇》记载:“阮籍当葬母,蒸一肥豚,饮酒二斗,然后临决,直言:‘穷矣!’都得一号,因吐血,废顿良久。”阮籍葬母,照常饮酒吃肉,不循常礼,人都以为不孝;但当他竭力一哭,吐血废顿,世间所谓的真孝子,又有几人能夠这样呢?嵇康,字叔夜,除了熟知先代典籍外,他在文化艺术各方面的修养也颇精深。他自少即好音乐,他的古琴演奏技巧在当时是首屈一指而无与并者,他创制的并于临刑前弹奏的“广陵散”为世间绝响。他还善书法,由妙于草书,其墨迹被列为“草书妙品”。至于他文辞壮丽,善写文章,更是受到广泛推崇,被认为是个“奇才”。阮籍与嵇康都是为了躲避曹魏与司马氏政治斗争的牵连迫害而归隐山林,同是魏晋名士风流的代表,同时“竹林七贤”的代表人物,但阮籍采用了仕而隐的态度,远害全身的态度,嵇康则刚直不屈得罪权贵,因好友吕安的事被牵连入狱,含冤而死。这两个人前者逃避现实,后者完全生活在现实之中,都给人留下了无限的怅惘,都无法实现在梦想和现实之间起舞的人生境界,从反面论述了二者之间的关系,有很强的震撼力。
2、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园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沈从文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乡村世界的主要表现者和反思者,他认为“美在生命”虽身处于虚伪、自私和冷漠的都市,却醉心于人性之美,他说:“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小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习作选集代序》)。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凸出,单纯而又厚实,朴纳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整个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生命的哲学思考,如他那实在而又顽强的生命,给人教益和启示。沈从文的人生和创作是梦想和现实结合的完美范例。
3、被称为“最后的大家闺秀”的张允和,有着“白发才女”等诸多的美誉。沈从文妻子张兆和的二姐,中国语言文学专家、汉语拼音的缔造者之一周有光的夫人。擅诗书格律,精昆曲。她的人生是梦想和现实的典范,且新颖不落俗套,表现了作者广博的知识积累。
上述三个事例,除了组合之外,还可以分别从不同角度引用,都是很好的写作材料,比如 3 同在2006年高考的过程中,江苏一考生就在《人与路》的满分作文中以阮籍的生平为素材,夹叙夹议的写出了对于人生的看法,很有深度。可见,同一材料选择不同的角度,同样可以写出很好的作文,获益为多。
【素材展示6】
作为女性,武则天绝对是我们的骄傲。作为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开创贞观启开元的辉煌盛世,何等的意气风发。她的意气让人折服,历史掌权的女性不在少数,可没有谁像她那般掀开那一道珠帘,穿上金灿灿的龙袍,君临天下。她的意气不止在此,更在于她留下的无字碑,让后人去评述她的功过。这个女人,真可谓将意气二字发挥到了极致。(2006年湖南省高考满分作文《谈意气》)
【所用话题】 谈意气(2006年湖南高考作文题)
【素材点拨】 本文选取“意气”一词的第二个义项“意志和气概”作为论述的对象,由毛主席在《沁园春•长沙》中的“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引入论述,既而由君而臣依次用刘邦、韩信和司马迁或正或反充分的阐释意气的涵义,但作者还没有就此而止,更深入一步,以女皇武则天为例,有理有据的写出了“这个女人,真可谓将意气二字发挥到了极致”。这样既丰富了文章的内容,更昭示了意气却不仅是男子的专利,更加全面的将意气的涵义论述到了极致。
考场作文资料:中国名人故事三
【素材展示7】
“马谡遭斩”不失为一个警示我们甭意气用事的教训。马谡自恃英明善战,但因一时意气用事而痛失街亭,最终,诸葛亮不得不挥泪斩马谡。
因意气用事而导致的悲剧已幕幕上演,历史的教训已告诉我们:不要意气用事。怎样才能做到不意气用事呢?(2006年湖南高考满分作文《谈意气》)
【所用话题】 谈意气(2006年湖南高考作文题)
【素材点拨】 相对于“意气”一词的其他两个义项,意气用事要比较难写一些,因为它太容易流于平淡,当本文的作者却能从历史事件写起,以史为鉴,极具说服力。就以本则材料为例,作者用诸葛亮不得不挥泪斩马谡的悲剧警示世人不要意气用事,并由此将文章引入更深入的论证“怎样才能做到不意气用事呢”,用笔不多,收效蛮大。
需要指出的是,在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这则史实,我们还可以分别从诸葛亮在选拔人才的过程中不经过严格的考察,贻误军机,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反面)以及他的公私分明,军纪严明(正面);马谡的不从实际出发,听不进良言劝告(反面)以及他的敢于承担责任等方面展开论述,从而支撑不同的论点。特别提醒,对材料的多角度运用是使用材料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开拓思维的好方法。
【素材展示8】
(1)“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忠哉诸葛亮
曾几何时,汉室后主三次访孔明于草庐之中,曾一味不肯出仕,独守茅庐的卧龙小诸葛被玄德的肺腑之言撼动了心灵之后,他便发誓为国效忠替民请命,以至于兴复汉室的重担从此便历史性地落到他的肩膀上。他并非觉得沉重,因为他满心是欲报三顾茅庐的恩情,满腹是兴复汉室的热忱。作为一位忠臣,他昼夜苦思冥想,细心钻研救国救民之道。
玄德既没,孔明才开始意识到自己肩膀上的担子有点沉重了,并非他年迈已近。刘备去时,他挥泪如雨,他失去了一位开明圣贤的君主。从此,兴复汉室的重担完全落在了他的肩膀上。此后,他便以“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时刻警示自己,直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你——诸葛孔明,用忠诚的肩膀担负了一片历史的天空!(2006年辽宁高考满分作文《肩膀》)
三顾茅庐的故事人们已经耳熟能详。
(2)刘备屈尊三顾寻访卧龙,孔明隆中对策纵谈天下。
此后,刘备从亡命将军变为了一方枭雄,诸葛亮也开始了他叱咤风云的政治生涯。从占据荆、益二州到白帝托孤,两人肝胆相照,心神无二,被后世视为君臣信赖的典范。
《三国志》作者陈寿称之为“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人炎盛轨。”也许是因为历来英雄相惜,千古同慨,忧国忧民的诗圣杜甫感叹道:“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然而,时至今日,每每读到《三国演义》中那段精彩的“三顾茅庐”,在慨叹的同时,又想到了另外一点——求贤之道。(2006年湖北满分作文《“三顾茅庐”的求贤之道》)
【所用话题】(1)肩膀(2006年辽宁高考作文题)、(2)带“三”词语的联想与感悟(2006年湖北作文题)
【素材点拨】 诸葛亮,字孔明,是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刘备称帝后,任蜀汉丞相,后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当政期间励精图治,推行屯田政策,改善与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促进当地经济、文化发展。他曾五次出兵伐魏,意图中原,未能如愿。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病死于五丈原(今陕西省勉县境内)军中。随着《三国演义》等文学作品的流传,诸葛亮也成为众人称颂的智慧的化身,忠贞的典范,后世人用诗、词、对联等各种形式表达对他的仰慕和颂扬。“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高度精练的概括了他的一生。“一代诸葛武侯,其情,苍天可表;其义,大地为之动容;其智慧,千百流传;其忠诚,为后世人所景仰,可谓:一缕清魂天上逝,留得清白在人间!”高度评价了他的精神节操。在材料(1)中,作者另辟鼷径,以形象的手法将诸葛亮一生用肩挑重任来形容,深刻地揭示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动力——“用忠诚的肩膀担负了一片历史的天空!”扣题紧密,形式新颖,大气磅礴。在材料(2)中,由《三国志》 “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人炎盛轨”的评价引入论题,既作为分析的对象,又当作有力的力证,一举两得,甚是巧妙。
【素材展示9】
邓艾灭蜀,在剑阁遭遇姜维的全力阻击,多次强攻未果,损失惨重。这时的他,并未“三思而行”,而是果断地决定派精壮士卒在崇山峻岭中开凿道路,遇悬崖军不能进,也没有“三思而行”,毅然决定以毡子裹身滚下,结果顺利地出奇兵绕道江油,使蜀兵毫无防备束手就擒.成都顺势拿下。假如,凡此种种他都“三思而行”,那么在他举棋不定之时姜维就可洞察其机,以姜维的智谋和勇力,邓艾是难逃孤军深入,全军覆灭的命运的,成就灭蜀的伟业更是天方夜谭。
与邓艾行事相反,诸葛亮倒是事事“三思而行”。魏延兵出子午谷奇袭长安本是条妙计,无奈诸葛亮顾虑太多,将对手考虑得太聪明,经“三思而行”,最终放弃了计划,使得大好战机就此溜走,以致六出祁山而无功,几伐中原而未果,憾死五丈原军中,留下“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慨叹,也留下“奇谋为短”的感喟。(2006年湖北满分作文《抛开“三”的羁绊》)
【所用话题】 带“三”词语的联想与感悟(2006年湖北作文试题)
【素材点拨】 这则材料最突出的特点是针对同一则史料曹魏灭蜀作者从正反两方面展开论述,先是就邓艾的不“三思而行”用反面假设的方法论证了事事三思反而会畏首畏尾,贻误时机。接着又把人们普遍认为满腹奇谋妙计的诸葛亮作为剖析的对象,出语惊人的指出诸葛亮之所以会憾死五丈原,就是因为他太过三思,顾虑太多,只留下“奇谋为短”的感喟。也许作者对于诸葛亮及魏蜀之战的分析有失偏颇,但并不影响文章论证的力度,就如同人们都是赞扬苏洵《六国论》的宏辩,而不以纯史学的观点来苛责他的正确性是一样的,在论证的过程中就是要选用于自己论点有利的角度进行诠释,但断章取义强词夺理是决要不得的。
考场作文资料:中国名人故事四
【素材展示10】
江南,是你心灵栖息的地方。
古往今来多少人在这里寻找到了生命的归宿。传奇女子三毛,浪迹天涯几十年,头发上沾的什么风都有的她,一来到江南便哭了,像见到了亲切的老祖母,她终于找到了生命中可以停歇心灵的地方。江南巨贾沈万三,历经商场的风风雨雨,最后仍是定居在周庄的水边,不再争名逐利。还有不留名的文人隐士,或许他们也曾想金榜题名,仕途得意。然而日复一日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终是使他们累了,于是他们打点行囊。到了江南,终老于斯。(2006年高考浙江卷满分作文《栖息江南》)
【所用话题】“生有所息/生无所息”(2006年浙江高考作文试题)
【素材点拨】 清朝涨潮说:“人生之乐莫于闲,闲非无所事事也。闲者能读书,闲者能游名胜。”三毛的旅行杂记感染了整整一代人,除了她优美洗练的文笔,记事真实的风格之外,一定还有她游历中的悠闲从容,而本文作者说连浪迹天涯的传奇女子三毛也把江南作为生命的归宿,更显出了江南的清纯,江南的美好,让我们也不觉中随着作者的文字感受到了老祖母的心闲神宁,领略到了老外公的悠闲从容,吴侬软语柔情款款,把栖息江南的情思如流水一般注入每一位读者的心灵。
【素材展示11】
(1)我把屈子说成是晶莹的,远观他朝搴之木兰,远观他夕揽州之宿莽。何为晶莹?远远望去,他的赤子之心,那颗“来吾道夫先路也”的剔透之心。那,他的纤瑕呢?我宁愿把他的纤瑕比作与常人一样的复杂而饱受折磨的灵魂近观,看他的纤瑕,上官大人的争宠,楚王的昏庸使其心灵苦痛,然而,几人能看到他的纤瑕?
晶莹,是一种赤子之心,纤瑕是一种苦难之果,可是,晶莹的同样是一种信仰,纤瑕的又是一种信仰之后的艰辛。
似乎,我还能听到那汽笛的鸣响,一个追梦者的倒伏,我似乎同样看到他那颗为着自己信仰而随车轮远去的晶莹之心。他——海子,一个追求者,信仰着的诗者,一颗远望晶莹的星。
可是,他的纤瑕呢?是否是他那执著至死的艰辛?静静地,走进海子,我能看到他满是寂寞与苦涩的灵魂,其实他情感的纤瑕与你我一样。(山东2006年高考优秀作文:《遥望晶莹近观纤瑕 》)
(2)无意中想起了海子,那个传说中始终愤世嫉俗的诗人。当他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成为希腊神话一般的虚幻时,海子无言了。在他的眼睛里,整个世界,远看是伊甸园盛开的美丽花朵,近看才知这个世界给他的失望。大海留不住他,春天也留不住他,诗歌的翅膀折断了,只剩下山海关的铁轮隆隆而过,海子的灵魂伴随伸向远方的铁轨通向了天堂。有人问,到底是什么伤了他,伤了这个时代的诗人,人们也许不明白,因为自己置身这个世界,未曾远观它的美好。文人与世俗的距离永远太大,反差太大。在海子焚烧诗集的熊熊火焰里,盛开了一个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世界。这距离是悲剧,是文学女神的眼神。远望与近观的世界让海子在天堂与地狱之间完成了本质上的蜕变。我想,仍然坚持远观世俗的海子永远幸福。(2006年山东高考优秀作文《守望遥远•我们的天堂》)
【所用话题】
阅读雷抒雁《星星》,根据自己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文章(2006年高考山东试题)
【素材点拨】 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的屈原,明于治乱,娴于辞令,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而处江湖之远的屈原位卑亦不改爱国之情衷,当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屈原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可与日月争光”的巍巍人格,千百年来感召和哺育着无数中华儿女,尤其是当国家民族处于危难之际,这种精神的感召作用就更加明显。作者用晶莹来盛赞他赤子之心,用纤瑕来阐释他信仰之后的艰辛,可见其 6 对屈原精神的深刻解读,很有见地。
当海子带着他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他的思想也成了我们谣望的对象。在这两篇文章中两位小作者同时都选定了他作为梦想与现实的关系的诠释者,前者看到的是他的寂寞与苦涩,后者却读出他远观世俗的境界,各具特色,各有千秋,这就要求我们在读书学习积累资料的时候,要读出自己的个性,读出自己的见解。
【素材展示12】
李时珍:一生为医
是谁背着竹篓,在深山老林中穿梭;是谁脸上沾满泥土,对着草儿开心地笑;又是谁每天冒着死亡的威胁,生无所息地尝遍百草。没有语言,只是为了让医学著本更加完备;没有赞扬,只有满屋的草药味伴他一生;没有人知道,他付出了多少艰辛,只留下一部旷世之作《本草纲目》默默向人们吐诉。他的一生都给了草药,没有停歇,没有停歇„„
王顺友:感动中国
在颁奖晚会上,他仍一身朴素的制服打扮,他朴实得如同一块石头。一匹马一壶酒一个人,一段世界邮政史上的传奇。自打从父亲那里接过邮政包,他就开始了他的邮政生涯,一走就是20年。他跋山涉险,用一个人的长征传递着人间最原始的交流方式。20年来,他没有丢过一封信件。现在,他仍旧走着,走着,山的那边还有山,他还要继续走下去,走下去,用自己方式传递人间最温暖的真情。
他们都用自己的一生交换他们所追求的东西,更忍受了我们难以想象的煎熬。他们只是用无声的行动帮助别人,用不停歇的一生实现着自己的承诺,告诉世人,生无所息,生生不息„„(2006年高考浙江满分作文《那些永不停息的人》)
【所用话题】 “生有所息/生无所息”(2006年浙江高考作文试题)
【素材点拨】(1)在这篇内容充实的文章里,作者紧紧扣住“生无所息”话题,围绕标题中“永不停息”四字,列举古今中外三个典型事例,写了李时珍、阿拉法特(略)、王顺友用一生的时间奉献于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无怨无悔,取得令人欣羡的硕果,三位战斗于医学界、政治界、生活界的人,内容丰厚而契题。(2)三个事例涵盖了古今中外各个领域的典型,以少总多,显示了选材上的匠心。(3)文章通过“一生为医”“橄榄战士”“感动中国”三个工整的小标题,刻画了三个人物形象,个性鲜明。而且,在叙述的事例过程中,小作者笔底藏锋,语带激情,整散结合,长短交叉,气势贯通,其中写李时珍部分意境悠远,很好地突出了中心。语言娴熟老道也是事例成功运用的重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