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管理学的认识
学习管理学的感悟
这一学期的管理学课程虽然已经结束了,但管理这门学科还需继续学习。通过这门课初步的学习,认识了管理学是系统研究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管理学是适应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产生的,它的目的是:研究在现有的条件下,如何通过合理的组织和配置人、财、物等因素,提高生产力的水平。任何组织都需要管理工作的支持,而且任何管理工作都是在某一特定组织进行并为该组织服务的。在这之前只是自己在实践中去总结,去体会怎样才能做一个好的管理者,现在有了一些理论,我就从实际生活中的事来对应理论谈谈!
还记得刚刚进入大学的时候,面对一个新的开始,感觉什么都是新的,都是那么的有吸引力,所以就参加了学生会、社团等!后面发现了一个普遍问题:在学生会中的工作比在社团中的工作更好开展,虽然社团也是学校里承认了的正规组织。如社团召开一些培训,有的会员是想来就来,而学生会开展的时候不是想来就来的,态度很强硬!当时我觉得这应该是跟正式权和非正式权相关,其实学了管理学后知道了其中的一些,那就来看看管理者的权力。一是领导者的职位权力。即领导者所处工作岗位的正常权力,人们称之为职权或正式权力;二是来源于领导者的个人影响力,人们称之为非正式权力或威信。正式权力来源于上级的授予,组织授予管理者的正式权力一般包括支配权、强制权和奖励权。非正式权力或威信是指由管理者的能力、知识、品德和作风等个人因素所产生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是与特定的个人相联系的,与其所在组织中的职位大小没有必然的联系。由于这种影响力是建立在下属信服的基础之上的,因此有时能发挥比正式职权更大的作用。威信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即个人专长和个人品质。知道了正式权和非正式权,对上面进行分析来看,都是正规的组织都是由学校受的权力,那就说明了这不是正式与非正式的问题,那为什么会出现那种情况呢?学生的行为怎么表现得不同?后来学习了需要理论,知道了结果是由行为产生的,行为是由动机产生的,动机是由未满足需要产生的,上述的结果不同,可以知道是动机不同,也就是说他们的需要不一样,在社团里开展培训,有的会员会认为不需要,或有其他的事重于培训,在学生会里开展的时候,同学们的产生了未满足需要(评优、在老师面前表现、锻炼等)。对于管理的真正的实践应该是大一完了后的第一个暑假,当时为了假期能过得比较充实就找了份工作,从事暑期教育培训的,由于自己的努力当上了一个点的负责人,平常跟家长的交流使我感觉自己变成熟了,在进行对教员的管理工作上我是费尽了心思,前面一段时间我很累,因为我想给他们做一个表率,让他们知道要懂得付出,而且我总是以一个领导者的身份出现在他们的面前,我全心全意为公司着想,该省就省,但我平常绝对不是一个吝啬的人,可是他们觉得我是一个这样的人,既小气又吝啬,还说我那么累是活该,我完全搞不懂当时的状况,我很郁闷,我的一个朋友他和我同是负责人,可是他那儿很团结,很融洽。他听说后就到我这儿来了,给我说了很多,叫我针对每个人不同的性格来满足他们的需要,因为每个人的要求是不同的,还有对待他们不能总是以上司的身份,还要跟他们打成一片,和他们成为朋友,那么他们就会理解你了,也不会那么累。那天他帮我分析了每个人,我也听他的那么做了,果然在这一周后他们对我的态度就改变了,后来我明白了在处理上下关系时感情是很重的,用情感来管理比权力来管理好的多!学习这门课后知道了人性化管理的四阶段,人性化管理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也是对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表现形态进行有序组织和改造的过程。人际权力管理阶段:由于员工来自四面八方,员工的文化意识不一样,而可能出现混乱和冲突,因此在这个阶段应建立统一的行为规范,并建立严格的等级制度,促使员工服从企业管理。人际沟通阶段:其实已进入人性化管理的意识培育和调整阶段,是为企业发展、成长塑造企业文化的开始。在此阶段应着重上下级之间的沟通,并开始逐步建立共同的价值观。合作管理阶段:是培育企业文化的重要阶段,企业领导如不注重研究分析自己企业的特点就没有文化上的创新,就没有属于自己的文化,而且这一个阶段将是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奉献管理阶段:是全文化管理阶段,就是企业已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企业文化,全体员工也融入到了企业文化之中,这时员工的思想行为都自觉地在企业文化的支配之下,并能对变幻莫测的市场,很快地联合行动,采取对策。
这就是我自己的一些体会,理论和实际的对应!如有不对请老师指点!
工管三班:刘巧松 学号:10071030214
第二篇:浅谈对管理学的认识
浅谈对管理学的认识
姓名:王鑫班级:工管12-1 学号:120801440127
我初次接触管理学,觉得它是一门很深奥的知识,组织都需要管理工作的支持,而且任何管理工作都在某一特定组织进行并为该组织服务的。职能管理学派的代表法约尔说管理分为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这是一条重要的理论发展。经过不断的发展形成现在的管理学,但它仍旧在不断发展。
管理是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等的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管理的载体是组织。管理的本质是活动和过程。管理的对象是一切可调用的资源。管理的职能是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管理的目标是为了实现既定的目标,二该目标仅凭单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实现的。管理具有两重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自然属性具有科学性和管理共性,社会属性具有阶级性和管理个性。自然属性就是合理组织生产力,管理水平和生产水平的相适应。社会属性就是管理建立有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管理为所有者服务。
管理学是一门系统的研究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管理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我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讲,管理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反映到实际工作中应该是玉理论与实践相对应的。管理是一门科学,是有大量学者和实业家在总结管理工作的客观规律基础上,借用许多科学家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它是一套管理理论体系,它为指导管理实践提供了原理,原则、方法和技术。人们掌握了系统了系统化的科学的管理知识,就有可能对组织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行的、正确的解决办法。虽然管理是一门科学,但它只是一门不精确的科学,管理科学并不能问管理者提供解决一切问题的答案。由于管理的对象主要是人,解决的是组织和环境的适应问题。而不同人的心理特点和素质不同,组织就面临的环境又很复杂多变这就要求管理者能审视度事,随机应变。管理要达到预期的目的,就必须灵活地、巧妙地运用管理理论、方法和技术。
学习和研究管理学的具有一定的重要性。那么研究管理学的重要性有哪些因素决定呢?
1、管理的作用和地位。管理具有一定的重要的作用,如“有序化”作用、整体优化与推动作用、放大作用等等。由此也突出了管理的地位。管理是一种生产力、是组织赖以存在的基本条件、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关键、是一只“摸得着的手”。
2、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所决定。
3、大学生自身素质与自身发展所决定。
管理是为了更好的收获!最后,该如何管理?不同的管理方式往往会产生不同的管理效果,所以并不是所有的管理方式都可以采纳,而应该有所选择。管理必须符合以下原理:人本原理、系统原理、动力原理、效益原理和和谐原理。我认为,有效地管理必须具备以下三点。第一,管理需要战略意识。管理者首先得带着某种目的性出发,然后针对那个目的做出详细的计 划和安排。第二,管理需要艺术魅力。在管理过程中,不可能一帆风顺,特别是沟通交流这 一环节障碍重重。管理者在细节之处一定要特别关注,安排任务时要暗示被管理者给予其足够的信任并且积极鼓励;交流观点时要认真聆听被管理者的意见和建议等等。第三,管理需要变革创新。没有创新的管理不可能永远站稳脚跟。管理者必须关注现实、联系社会实际,积极改革创新,以达到最好的管理效果。
因此,学好管理学对我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帮助!
第三篇:浅谈对管理学的认识和理解
浅谈对管理学的认识和理解
一、管理学的流派及演进
1、管理学的流派
20世纪初诞生的管理学随着理论研究者和实践者的努力,理论与实践均呈现出空前的繁荣,流派叠出,新理论新思想不断产生。哈罗德·孔茨曾写过两篇著名的论文《论管理理论的丛林》(1961年)和《 再论管理理论的丛林》(1980 年),对1980年前的管理学领域内精彩纷呈的理论、主张等进行精辟的归纳与分析。他认为到1980年为止,管理学至少已发展有十几个学派,典型的有:古典学派、行为学派、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管理学派、经验主义学派、权变理论学派、管理科学学派、组织行为学派、社会技术系统学派、经理角色学派、经营管理学派等等。科学管理原理代表人物是泰罗,该学派认为,管理本质上可以归结为一种管理方式或方法,因为人的科学工作和协作及对人的激励与效率关系的研究实为发展出相应的管理方式方法而已。古典组织理论学派代表人物是法约尔和韦伯,他们对管理活动中的各类组织及其行为进行了深入地研究。行为科学学派代表人物有梅奥(E.Mayo)、马斯洛(A.H.Maslow)、麦格雷戈(D.MeGregor)、卢因(K.Lewin)以及穆顿(J.S.Mouton)等,他们有的研究人际关系,有的研究人的需求与行为关系,也有的探讨人的本性及相应管理的问题,还有的研究正式组织中非正式组织问题、双因素模式、管理方式方法等。前者可归结为组织的动力学过程,后者可归结为以人为本的管理方法方式的探讨。社会系统学派代表人物巴纳德(C.I.Barnard),其研究成果不过是从经理人员在组织中的作用角度看组织如何有效运作。决策理论学派代表人物西蒙(H.A.Simon)(197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认为决策贯彻管理的全过程,管理就是决策,组织就是决策,组织是由作为决策者的个人所组成的系统。然综观其著作,除上述观点为组织方面的外,其余主要是发展了决策的科学方法体系。权变理论学派、管理科学学派等等研究内容,不过是组织及组织内管理的科学方式方法。经营管理学派是专门研究经营理论及经营中的管理问题。
2、管理理论的演进
管理自产生到现在经历了很多阶段,按照杨文士教授的观点基本可以划分为 5个阶段:
第一阶段:古典管理理论阶段(20世纪初到20世纪30年代)。这一阶段是管理理论形成阶段,标志是泰罗的《科学管理原理》及法约尔的《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马克斯·韦伯的《社会和经济理论》。在这一阶段,泰勒重点研究工厂如何提高效率,中心理论是配备一流工人、标准化的操作方法、严格的分工等,虽然这些理论相对经验管理具有一定的科学成分,但是把人作为经济人,忽略了人的其他需求。法约尔的重要贡献是界定了管理的五项职能,即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这些职能使管理的内容更加明晰,对于后来的管理理论研究具有深远的意义。但随着组织环境的变化,如人力资源的重要性的提高,信息技术的发展,使管理的职能又有新的拓展。马克斯·韦伯的主张是建立一种高度结构化的、正式的、非人格化的、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因此被称为组织理论之父。其他的管理学者还包括英国的厄威克与美国的吉利克,他们的研究理论是对前者的古典组织理论阶段的研究重点,侧重于从管理职能、组织方式方法上研究效率问题,对人的心理、能动性没有考虑。
第二阶段: 行为科学理论阶段及管理理论的丛林阶段(20世纪30年代末到6年代)。20世纪30年代初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使企业陷入低谷之中,如何从萧条中复苏,是管理学研究关注的焦点。这一时期管理学理论主要从人的行为角度出发寻求答案,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成果包括: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麦克利兰的成就激励理论,该理论认为,人们被要按高标准工作或者在竞争中取胜的愿望激励着;麦格雷戈的人的特性理论;波特和劳勒提出的复合激励模型—波特·劳勒模式。这些行为科学理论都是对影响行为的因素进行分析,试图提高人的工作积极性,进而提高组织绩效。因此行为科学理论侧重于人的行为分析。20 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管理理论,被称为管理理论的丛林,这些管理学家都是从不同角度提出自己对管理学的不同见解,如巴纳德的社会合作系统学派,西蒙的决策学派,德鲁克的经验学派等。这一阶段管理理论丛林出现的原因是由于各种不同背景的管理学家对管
理和管理学的定义和所包含的范围,没有取得一致意见。这样就降低了管理理论的科学价值,不能对实际管理人员起指导作用。
第三阶段:以战略管理为主的研究企业组织与环境关系的时代(20世纪6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初)。这一阶段管理学界研究的重点是企业如何适应充满危机和动荡的环境变化,谋求企业的不断发展,较为突出的是管理学引进了战争的词汇—“战略”,安索夫的《公司战略》一书的问世,开创了战略规划的时代。1975 年安索夫的《战略规划到战略管理》的出版,标志着战略管理理论体系的形成。战略管理阶段强调企业根本的长远的规划和策略。同时这个阶段还强调企业和外界环境的关系,如劳伦斯和罗斯奇合著的《组织与环境》(1969年),卡斯特和罗森茨维克的《组织与管理—系统权变的观点》,这些管理学家的观点是企业组织应根据外界环境制定自己的战略,强调环境对企业管理的影响。同期迈克尔·波特(1980年)发表的《竞争战略》把战略管理的理论推向了高峰,深刻分析所处的外部环境,如五种竞争力量,三种基本战略等,根据企业所处的行业环境选择自己的竞争战略。总之,战略管理阶段侧重于从企业战略的高度制定企业长远的发展规划以及自己的竞争策略。
第四阶段: 企业再造时代(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80年代以后,企业组织越来越不适应竞争激烈的环境发展,盲目扩张的“大企业病”成为企业适应快速响应市场的阻碍,而信息技术的发展在技术上提供了支持,因此迈克尔·海默与詹姆斯·昌佩合著的《再造企业—管理革命的宣言书》阐述了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快速的响应市场,必须要对业务流程进行重组,使企业重获活力,因此BPR为起点的业务流程再造成为这一时期的新的管理热点。这一阶段管理学的研究热点是对企业组织进行重组,打破原来的组织分割,建立面向市场能快速反应的组织形式。
第五阶段:全球化和知识管理时代的组织管理(20世纪90年代以后)。1990年,彼得·圣吉所著的《第五项修炼》标志着学习组织管理方式的成立,这种观点认为在目前经济激荡的时期,谁能掌握比对方更多的知识和能力,谁就更能在竞争中取胜。因此应把整个企业建立成学习型组织。除了学习型组织之外,90年代还有一个热点问题就是虚拟组织,虚拟组
织与传统的实体组织不同,它是围绕核心能力,利用计算机技术、互联网等通讯手段与全球范围内的组织建立合作,合作的目的达到后,合作关系随即解散,因此这种组织能快速响应市场,使企业的适应能力更强。这一阶段研究的重点是企业如何能更快的响应市场,侧重点是组织的创新。
二、新时期管理学面临的挑战
1、组织的资源由以劳动力、土地、资本为主转向以知识与信息为主
传统的资源如劳动力、土地、资本和自然资源支撑了20世纪的发展。但21世纪,知识与信息将成为发展的最大资源。这一转变意味着传统的资源配置模式无法满足需求,未来的资源配置模式必须变革。
2、组织的成员由经济人向社会人,自我实现的人转变
在物质不甚丰富而又在逐步丰富的20世纪中,大众迫于生计更多地像一个追逐利益的经济人,经济学家们以此构造了他们的理论体系和现实的经济体系,然而在物质甚为丰富、人类生活有了大步提高之后,人们也许开始摆脱经济人的头衔,此时不仅经济体系需要重构,对人们工作努力的驱动源恐怕也需要重构。
3、组织内外环境的变化
环境变化速度愈来愈快,一些巨大的僵化的组织已不能敏捷地变化自己以适应环境,从而导致衰落乃至消亡。新世纪的到来使得一些肩负组织重托的人不得不为组织的生存与发展而担心,于是便有“第五项修炼”一说,以针对现时组织。21世纪中只有具有学习能力和超然思维的有机体才能在竞争中保持不败的地位。
4、21世纪人们的伦理将发生全新的变化世纪人的心智模式和思维方式是20 世纪众多约束因素综合作用下的产物。这些约束因素在21世纪发生变化之后,作为管理的出发者,其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都将发生不可预知的变化。然而,重利不重义的 20世纪伦理道德和行为方式应该转为全新的伦理道德和行为方式,以此来构造未来的社会和经济体系。21世纪的管理学将覆盖全新的管理伦理、管理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5、信息爆炸将导致自信息搜索的困难
21世纪是信息的世纪,是信息爆炸的世纪,信息越充分,人们就越难及时搜索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除非有比现今更为有效的信息搜索方法与技术。信息社会中的人就像一艘孤立无援的船独自在大海中寻觅。从所需信息的角度来看,一个个生产者和消费者都是不充分信息的拥有者,如何在他们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可能是21世纪管理学的拓展方向。
6、组织内部由分工走向综合即将过去的 20世纪是专业化分工大发展的世纪,人类从专业化分工获得了巨大的收益,20 世纪的文明可以说是专业化分工的文明。然而分工愈深愈细愈有可能偏离本原要旨,使综合性的问题难以处理和解决。21世纪可能是重返综合的世纪,人类或许可从综合中获得更大的收益,企业或许能在综合中获得新生,管理学或许要创造综合性的理论与方式方法。
三、对未来管理学发展趋势的认识
1、管理要素的侧重点变化且不断出现新的管理要素
通过管理学理论的演进路径,我们可以发现环境变化导致管理要素重要程度变化,导致管理理论的演进变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信息技术、科学技术的进步导致知识、信息、时间、人才等要素成为企业成败的关键,因此围绕着这些要素的管理成为未来的管理趋势。如信息管理、人本管理、柔性管理、知识管理等。另外管理使命不再是提高效率,首要任务将是精心培植核心竞争力。
2、管理竞争主体的变化—组织变革
未来的竞争并不简单的是各个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消费者的需求变化,企业对市场的敏锐程度,谁最先抢占市场,谁就能最快的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谁就能在竞争中抢占先机,因此围绕最终消费者而建立的战略联系或者供应链成为竞争的主体。管理活动的趋势不再局限于单个组织的内部,而是扩展到整个价值链、供应链和业务流程;集中所有资源专注于核心竞争力的建设,战略联盟、虚拟企业等新型组织形式应运而生,而围绕着新的组织形式的信息管理、战略管理成为未来的管理重点。
3、管理客体: 企业之间企业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变革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使未来的管理重点不只是组织内部的事务,更加关注组织与全球的关系;管理的重点应是组织间的竞合关系、文化融和,竞合双赢;开始研究企业间的合作,研究整个供应链的效率;运用经济学的最新理论分析管理问题背后的行为动机。
4、管理学的研究方法变革
管理内容由对人、事物的管理转变为对知识的管理;研究方法突破定性分析,注重数学模型、经济学和计算机应用。
第四篇:对管理学的认识与体会
对管理学的认识和体会
何为管理学,这是我还没有涉及管理知识,所一直围绕自己心头的一个问题.所以选择管理学
管理学是系统研究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管理学是适应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产生的,它的目的是:研究在现有的条件下,如何通过合理的组织和配置人、财、物等因素,提高生产力的水平。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
现代管理学-系统管理学,涉及行为科学、系统工程、全面关系流管理管理学等理论,其中决策论(Decision Theory)、博弈论(Game Theory)和运筹学(Operations Research),在社会经济与企业管理、军事战略等领域具有广泛的用途。
现代管理学的诞生是以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Frederick Winslow Taylor)名著《科学管理原理》(1911年)以及法约尔(H.Fayol)的名著《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1916年)为标志。现代意义上的管理学诞生以来,管理学有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管理学的研究者、管理学的学习者、管理学方面的著作文献等等均呈指数上升,显示了作为一门年轻学科勃勃向上的生机和兴旺发达的景象。进入21世纪,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管理学仍然需要大力发展其内容及形式。
管理科学的历史发展按照时间发展顺序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古典管理阶段,以泰勒、法约尔、韦伯为代表人物,研究的核心内容就是科学管理思想,包括管理职能和过程分析以及组织理论,同时以福特汽车公司为代表的一套较完整的流水线和大规模、大批量的生产技术出现。
第二阶段是20世纪30年代以梅奥为代表的人际关系学说产生,并发展为行为科学理论,它克服了流水线生产漠视人性的负效应。
第三阶段是20世纪40年代初,采用数理科学方法处理管理研究,从而进入管理科学理论阶段。第四阶段是20世纪50年代巨型项目对管理提出要求,管理研究进入系统工程管理阶段。
第五阶段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进入现代管理科学阶段,即被孔茨描述为“管理理论丛林”的阶段,决策理论、系统理论、管理科学及权变理论等管理理论大量产生,20世纪80年代以后又掀起了企业文化的研究热潮。从科学管理的诞生到现在的管理理论丛林阶段,管理科学研究方法的角度和方法不断在变化与改进,从单纯关注物和效率到加入以人为本和持续发展等观念,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下管理科学研究方法实现不断升级。
管理学是从一般原理、一般情况的角度对管理活动和管理规律进行研究,不涉及管理分支学科的业务和方法的研究;管理学是研究所有管理活动中的共性原理的基础理论科学,无论是“宏观原理”还是“微观原理”,都需要管理学的原理作基础来加以学习和研究,管理学是各门具体的或专门的管理学科的共同基础。
从管理内容上看,管理学涉及的领域十分广阔,它需要从不同类型的管理实践中抽象概括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管理思想、管理原理和管理方法,从影响管理活动的各种因素上看,除了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这些基本因素外,还有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等,从管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相关性上看,它与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数学、计算机科学等都有密切关系,是一门非常综合的学科;
管理学所提供的理论与方法都是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提炼,同时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又必须为实践服务,才能显示出管理理论与方法的强大生命力;
构成管理过程主要因素的管理主体与管理客体,都是社会最有生命力的人,这就决定了管理的社会性;同时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带有生产关系的特征,因此没有超阶级的管理学,这也体现了管理的社会性。
管理学是对前人的管理实践、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的总结、扬弃和发展,割断历史,不了解前人对管理经验的理论总结和管理历史,就难以很好地理解、把握和运用管理学近十几年管理科学发展很快,它已经不单单是用运筹学来分析一些具体问题,而是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两大领域的综合性交叉科学来分析如运作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管理与不确定性决策,复杂系统的演化、涌现、自适应、自组织、自相似的机理等。
在当代,人们普遍认为,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科学是推动现代社会发展的“两个车轮”,缺一不可。这一点,已为许多国家的发展经验所证明。还有人认为,管理是现代社会文明发展的三大支柱之一,它与科学和技术三足鼎立。这些都表明管理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和起着很大的作用。
管理是人类不可缺少的重要活动,随着未来社会共同劳动的规模日益扩大,劳动分工协作更加精细,社会化大生产日趋复杂,管理就更加重要了。在人类经历了农业革命、工业革命这样两个文明浪潮以后,以全新技术为主要特征的“第三次浪潮”不久就会冲击到我们的身边,可以预测,全新的技术,高速度的发展必将需要一套更科学的管理,才能使新的技术、新的能源、新的材料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比起过去和现在,未来的管理在未来的社会中将处于更加重要的地位。
学习管理学心得体会管理是人类各种活动中最普通和最重要的一种活动。近百年来,人们把研究管理活动规律所形成的管理基本理论与方法,统称为管理学。自从人们开始组成群体来实现个人无法完成的目标以来,管理工作就成为协调个体努力必不可少的因素了。由于人类社会越来越依赖集体的努力以及越来越多的、有组织的群体规模的扩大,管理人员的任务也就愈发重要了。因此,管理者必须具有敬业精神和服务意识,还要有解决突发性事件的能力,最重要的是要靠得住,会办事,能共事,不出事等各方面的素质。
通过这半年来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多少有了一些自己的心得体会。管理就是特定的环境下,对组织所拥有的的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以便达到即定的组织目标的过程。作为当代大学生,我认为管理学同样与我们息息相关,管理是一切组织的根本,管理工作适用于各种大小规模的组织;盈利与非盈利的企事业单位、制造业以及服务性行业;因此,学好管理学对于我们现在的学生会工作乃至今后步入纷繁的社会,适应不同的工作岗位都有其非常重要的意义。
管理学分为七章,主要由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四大部分组成,这四大部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渗透。它们每一篇都有特定的目标主旨。而计划作为管理学理论的基础,让我有了许多很深的体会。
管理学潜藏于人类生活的各个角落,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或听到“计划”这个词。大到美国政府的火星探测计划,小到我们身边的一次周末旅游计划。由此可见,计划几乎无处不在。首先就一个学生而言,他在学习中为了提高学习成绩,必须通过制定一份计划(或长期或短期)。然后通过这份计划控制自己,并且有效的分配自己的时间,还要有效的选择合适的信息,从而达到自己的计划目标,取得成功。又或者一个人的一生必须经过自己的规划、组织;要不然这一辈子将碌碌无为。计划是任何一个组织成功的核心,它存在于组织各个层次的管理活动中。一个组织适应未来技术或竞争方面变化能力的大小与它的计划息息相关。
在为群体中一起工作的人们设计环境,使每个人有效地完成任务时,管理人员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努力使每个人理解群体的使命和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法。如果要使群体的努力有成效,其成员一定要明白期望他们完成的是什么,这就是计划工作的职能,而这项职能在所有管理职能中是最基本的。然而许多管理者总是强调日常的经营活动而忽略做计划,这是造成他们日后到处“救火”的主要原因。现在有很多人认为“计划赶不上变化”,做了计划也只是在做无用工而已,所以他们都不愿意做计划。其实不然,我认为计划是为了有备无患。做了总比没做好。计划包括确定使命和目标以及完成使命和目标的行动;这需要指定决策,即从各种可供选择的方案中确定行动步骤。计划制订分为如下步骤:寻找机会→确定目标→拟订前提条件→确定备选方案→评估备选方案→选择方案→制定衍生计划→用预算量化计划。作为计划的一种——战略则是意指确定企业的使命和企业的长期基本目标,并制定行动方案,配置相应的资源以实现这些目标。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我们所制定的目标应有其明确的衡量标准,不能含糊不清.
第五篇:对管理学的认识与感受
对管理学的认识与感受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的30 年是我国现代管理学发展的关键时期。无论是管理学理论的引进、本土的管理学理论研究, 还是管理学的实践应用都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绩。这其中, 一些关键事件对我国整个管理学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认识和分析这些重要享件, 反思其在中国管理学发展历程中的重要意义,对我们清晰认识我国管理学研究的过去和现在存在的问题, 找准未来的发展方向都是十分重要的
关健词: 管理学原理 组织 蓝图
一、对管理学原理含义的基本认识
管理学原理是研究管理系统在一定外部环境影响下变化发展的规律性,也是管理系统固有的、最本质的东西。它是对管理系统中的变化的抽象概括,所以,管理学原理必须要反映管理实践在外部环境条件下运动的基本属性,即管理系统与外部条件变化二者之间的联系与应遵循的规律。认识并掌握这种规律性, 才能使管理系统的变化发展达到目的。
管理学原理包含三个方面的基本含义:首先,该原理必须反映管理系统在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发展下所体现出的基本规律,它可以揭示系统的本质,这种本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能够违背;其次,这种原理必须是管理系统内部的整体的规律,不能是单独个体或是局部的活动;最后,在管理决策的实践中,管理学原理是具有普遍性的,这
二、管理学的四大原理
管理就是在一定的环境下,为达到组织的目标,对组织所能支配的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社会活动过程。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组织的目标。管理学有自己的四大原理:
系统原理:现代管理的任何对象都是一个系统,都必须进行深入细致的系统分析、评价、设计、优化、决策和实施,进行系统管理。
人本原理:人是管理系统的核心,管理活动应在对人的思想、感情和需要充分条件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
动态相关原理:管理系统及其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是运动变化的,应在动态中把管理工作做好。
效益原理:良好的经济效益是企业的主要追逐对象,也是企业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三、寻找当代管理学理论的蓝海
一个多世纪以来,管理学从一种工作经验提炼式的实用边缘学科,经过并不连续的准系统化研究,蹒跚移步走进了社会科学的主流学科领域。在自然界发展的一百多年的历史进程中,经历了惊人的理论创新和实践结论,理论先导们的研究成果进一步构筑了这些学科坚实而强大的理论大厦,引导人们有序地在发展了的理论体系中思考、学习、运用和继承创新,卓有成效地解决了现当代社会纷繁复杂的各种问题。虽然在这期间的理论争论不断,论战不停,但是管理学已经步入社会科学的主流领域,只是在理论的发展中存在一些问题:首先,破除不了思想上的特定框架,在研究边界上
无法超越组织学、系统学、控制论的范围;其次,管理学不能建立本学科的独有的内核,缺少定位精确的开创大师。
美国已故的管理学大家哈罗德·孔茨教授开创了管理学中管理过程学派,也第一次提出了“管理学丛林”观点。他在书中概括了当时流行的管理理论的六大主要流派即管理过程派、经派、人类行为派、社会系统派、决策理论派和数量派,指出了各种流派理论之间的矛盾对立和彼此的攻讦。并尖锐而精辟地分析了这种乱象的原因:语义丛林、先验假设、原则误解和理论家的相互不理解。孔茨教授将管理学流派归纳为十一个,除了上述六个派别外增加了团体行为派、社会技术系统派、系统学派、权变或情景派和经理角色派。
我国的管理学有迷失的倾向,国内学者近年来对中国管理学理论的迷失问题做出了一定研究。其中强调管理理论与实践脱节为目前我国管理学研究的最突出问题。管理理论与实践脱节是指理论难以解决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很多对于理论的研究陷入‘客户迷失’的尴尬处境,对实践‘插不上嘴’,只能‘自娱自乐’、‘做练习’式地研究。这种实践与理论的脱节不仅仅是学界自己的事情,由此也会引发一系列的严重的社会后果。首先,这种理论与实践不仅没有创造理论价值,还会对业已垃圾成堆的管理理论增添了新的垃圾,加剧了管理理论的混乱和管理理论的生态不平衡,同时也助长了管理理论不负责任的恶风,“东施效颦”的作品不断出现。其次,这种现象会造成管理实务界对实践脱节的管理学理论更加厌恶。不少企业家呼吁,企业决策应该与主流经济学家和管理学家说法反其道而行,并建议淘汰一部分经济学家和管理学家。最后,有些经济理论的不正确会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有学者指出“各级政府的科研基金是亿万劳动者辛辛苦苦干出来的,是‘民脂民膏’,怎奈学者胡扯一篇谁也看不懂、谁也不会看的论文就骗取了西部好几家农户一年的收入!这些年搞的科研基金,在多大程度上成就了中国学术的健康发展,在多大程度上导致了知识精英对人民资产的抢劫,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管理学在发展中可以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但是,在实践中从来没有减少对管理学理论的期待,因为,人类想要进步和发展,离不开理论的指导和支持,管理学理论注定避不开这一理论逻辑。管理学作为已经占据社会主流的理论,社会应该给予管理学应该有的宽大和包容,而管理学研究者在社会支持下必须毫不迟疑地肩负起历史使命,披荆斩棘,突破重围,寻找到一片属于管理学理论自己的蓝海。
四、总结
中国管理学的理论虽然有着悠久灿烂的传统,但是,管理学作为一门学科走进国人的视野,也就是最近20多年的事情,所以,中国的管理学发展较其他国家要晚,理论基础也比较薄弱,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管理学的发展还是得到了很多资深管理学家和领导的高度关注和较高评价。
回首过去是为了更好地总结经验、正视现实、开拓未来我们相信, 通过管理学界同仁的共同努力,中国管理学将在21 世纪迎来更加灿烂的明天![1]李京文,关峻.中国管理科学发展方向之管窥[J].南开管理评论,2011(1):68-72.[2]王仕军.西方经济学企业理论科学的三大体现[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0(4):38-41.[3]高良谋,张媛媛.管理理论丛林的成因及反思:走向统一的探索[J].管理现代化,2011(4):107-111.[4]吕 力“.中国管理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J].经济论坛,2012(15):28-29 [5]罗纪宁.论中国管理学理论的基本问题与研究方向〔月.哈尔滨: 经济研究导刊.2010.罗纪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