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管理学的理解

时间:2019-05-15 10:14: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对管理学的理解》,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对管理学的理解》。

第一篇:我对管理学的理解

湖南农业大学课程论文

学 院:东方科技学院 班 级:09级英语六班 姓 名:陶芳艳 学 号:200941908625 课程论文题目:我对管理学的理解 课程名称:管理学原理 评阅成绩: 评阅意见:

成绩评定教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我对管理学的理解

生:陶芳艳

(东方科技学院09级英语六班,学号:200941908625)

摘 要:所谓管理,是指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控制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是他人同自己一起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美)斯蒂芬·P·罗宾斯著、黄卫伟等译:《管理学》(第四版),1997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任何领域的管理目的,即研究在现有的条件下,如何通过合理的组织和配置人、财、物等因素,提高生产力的水平,((美)哈罗德·孔茨等著、郝国华等译:《管理学》(第九版),1993年经济科学出版社;)

关键词: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控制

一.管理学概论:

管理活动自有人群出现便有之,与此同时管理思想也就逐步产生。事实上,无论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我们均可以找到古代哲人在管理思想方面的精彩论述。现代管理学的诞生是以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罗(Frederick Winslow Taylor)的名著《科学管理原理》(1911年)以及法约尔(H.Fayol)的名著《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1916年)为标志。现代意义上的管理学诞生以来,管理学有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管理学的研究者、管理学的学习者、管理学方面的著作文献等等均呈指数上升,显示了作为一门年轻学科勃勃向上的生机和兴旺发达的景象。进入21世纪,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管理学仍然需要大力发展其内容和形式。管理学是系统研究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管理学是适应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产生的,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

二.管理的定义:

泰勒是这样认为的,管理就是确切地知道要别人去做什么,并使他用

最好的方法去干。法约尔曾下定义说,管理是由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及控制等职能为要素组成的活动过程。德鲁克也曾给管理下过定义: 管理是一种以绩效责任为基础的专业职能。法约尔的说法和现在定义很是相似。所谓管理,是指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控制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是他人同自己一起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美)斯蒂芬·P·罗宾斯著、黄卫伟等译:《管理学》(第四版),1997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三.管理的目的:

任何领域的管理目的,即研究在现有的条件下,如何通过合理的组织和配置人、财、物等因素,提高生产力的水平,都是为了“更有效”地实现管理目标,也就是追求最佳效率和效果,使组织以尽量少的资源而尽可能多地完成预期的合乎要求的目的。((美)哈罗德·孔茨等著、郝国华等译:《管理学》(第九版),1993年经济科学出版社;)

四.管理的必要性

1.作为发展中国家,资源短缺将是一种长期的经济现象;

2.作为发展中国家,科学技术落后是阻碍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3.高度专业化的社会分工是现代国家和现代企业建立的基础;

4.实现社会发展和企业或任何社会组织发展的预期目标,都需要靠全体成员长的共同努力

5.近年来,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信息网络、互联网等,在中国各行各业中,得到了空前迅速的应用和普及;

五.管理的二重性

任何社会生产都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下进行的。管理,从最基本的意义来看,一是指挥劳动;二是监督劳动。由于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既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同时又是生产关系的再生产。因此,对生产过程进行的管理也就存在着两重性:一种是与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管理自然属性,是由共同劳动的性质所产生,是合理组织生产力的一般职能。一种是与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管理社会属性,是由生产关系的性质和社会制度所决定,是维护和完善生产关系的职能。这就是管理的二重性(管理的性质),它是马克思关于管理问题的基本观点。

管理的二重性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管理问题的基本观点。它反映出管理的必要性和目的性。所谓必要性,就是说管理是生产过程固有的属性,是有效的组织劳动所必需的;所谓目的性,就是说管理直接或间接的同生产资料所有制有关,反

映生产资料占有者组织劳动的基本目的。

.六.管理的职能:

任何东西都有其职能,所谓职能即是指“活动”、“行为”,也就是各种基本活动及其功能。管理职能最早是法国的亨利 · 法约尔提出的“五职能”说,后有“三功能派”、“四功能派”、“七功能派”等。总的来看,关于管理职能划分有: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激励、人事、调集资源、沟通、决策、创新。

我国从宏观上分为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四个方面。

(一)计划职能(To Prevoyance)指对未来的活动进行规定和安排。在工作实施之前,预先拟定出具体内容和步骤,它包括预测、决策和制定计划。计划决定组织应该做什么,包括评估组织的资源和环境条件,建立一系列组织目标。而一旦确立了组织目标,管理者必须采取相应的战术实现这些目标,并建立监督运行结果的决策制定过程。

(二)组织职能(To organize)组织是指为了实现既定的目标,按一定规则和程序而设置的多层次岗位及其有相应人员隶属关系的权责角色结构。是指为达到组织目标,对所必需的各种业务活动进行组合分类,授予各类业务主管人员必要职权,规定上下左右的协调关系。包括设置必要的机构,确定各种职能机构的职责范围,合理地选择和配备人员,规定各级领导的权力和责任,制订各项规章制度等,要处理好管理层次与管理宽度(直接管辖下属的人数)的关系。还应处理好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的关系,对于后者应“避免对立,加以利用。

(三)领导职能(To Lead)领导职能主要指在组织目标、结构确定的情况下,管理者如何引导组织成员去达到组织目标。将自己的想法通过他人实现的人。

(1)激励下属;(2)指导别人活动;(3)选择沟通的渠道;(4)解决成员的冲突。

(四)控制职能(To control)就是按既定的目标和标准,对组织的各种活动进行监督、检查,及时纠正执行偏差,使工作能按照计划进行,或适当调整计划以确保计划目标的实现。控制是重要的,因为它是管理职能环节中最后的一环。

(赵景华主编:《现代管理学》,山东人民出版社)

企业中控制人员应该具有持久的专业精神,敏锐的观察力,能够观察到工作中的错误,及时地加以修正;要有决断力,当有偏差时,应该决定该怎么做。做好这项工作也是很不容易的,控制也是一门艺术。管理的五大职能并不是企业管理者个人的责任,它同企业经营的其他五大活动一样,是一种分配于领导人与整个组织成员之间的工作。

七.管理者的角色与技能:

一.按管理者在组织中所处的层次

要使组织运作即有效率又有效益,一般需要三种层级的管理者——基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和高层管理者。一般而言,基层管理者向中层管理者报告,中层管理者向高层管理者报告。

①高层管理者。即对整个组织的管理负有全面责任的人,他们的主要职责是:制定组织的总目标、总战略、掌握组织的大政方针,对外交往。如厂长、校长。

②中层管理者。贯彻执行高层管理人员所制定的重大决策,监督和协调基层管理人员的工作,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如车间主任、院长。

③基层管理者。给下属作业人员分派具体工作任务,直接指挥和监督现场作业活动,保证各项任务的有效完成。如班组长、教研室主任。

二.管理者的角色

(1)人际关系角色:人际角色直接产生自管理者的正式权力基础,管理者在处理与组织成员和其他成员的关系时,所扮演的角色。

(2)信息角色:负责确保和其他人一起工作的人具有足够的信息,从而能顺利完成工作。

(3)决策角色(Decisional roles)。管理者掌握信息的独特地位和特别的权力使他在重大决策(战略性决策)方面处于中心地位。

二.管理者的技能

(1)技术技能;即与特定专业领域有关的知识和能力。(2)人际技能;即处理与他人包括个人和团体关系的能力。(3)概念技能;念化技能是对问题进行思考和推理的能力。

一般而言,所处的管理层次越低,对技术技能的要求越高;所处的管理层次越高,对技术技能的要求越低,管理者所处的层次越高,其面临的环境和问题越复杂,越无先例可援,从而越需要高超的决策技能。

企业要发展,必须从长计意.投资者建立企业的重要目的,就在于创造尽可能多的财富。它反映了企业潜在或预期获利能力,现代企业管理中,企业不仅仅是一个经济组织而且是一个社会组织.企业目标不应是单纯地追求企业自身的发展,还要将社会责任.尊重人类作为企业目标的组成部分,也就是说现代企业目标是企业经营思想的集中体现.因此,正确树立现代企业的经营目标尤其重要.传统的企业目标就是实现利润的最大化。若企业为了追求短期利益不尊重消费者或社会的利益,势必得不到消费者或社会的认可。所以企业在追求利润的同时,必须不能损害消费者或社会的利益,这样才会得到源源不断的顾客,企业才会有潜力而长远发展。只有消费者信任的企业才有后劲,才有营销市场。所以说企业目标唯一的定义是创造顾客。

当然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在追求向优质的服务,高质量的产品,良好的信誉等方面努力,像肯德基集团之所以受到广大顾客的欢迎,关键在于他们坚持顾客第一,牢固树立了产品整体概念,即不仅提供高质量的产品,还提供优质服务。

现代企业管理中,企业不仅仅是一个经济组织而且是一个社会组织.企业目标不应是单纯地追求企业自身的发展,还要将社会责任.尊重人类作为企业目标的组成部分,也就是说现代企业目标是企业经营思想的集中体现.因此,正确树立现代企业的经营目标尤其重要.传统的企业目标就是实现利润的最大化,这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许多企业为了片面追求利润,不惜以损害消费者利益,不惜毁坏企业自身形象,不惜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以赚取最大利润.这种落后的目标观念必然带来恶劣的社会效应.现代目标管理思想就是把顾客利益放在首位.只有真正让消费者满意了企业才能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可言.所以说企业不能目光短浅只考虑眼前利益,而且是以损害顾客利益为代价,最终只会断送自己的前程。

第二篇:我对管理学的理解论文浅谈我对管理学的认识

我对管理学的理解------浅谈我对管理学的认识摘要: 管理活动自有人群出现便有之,与此同时管理思想也就逐步产生。事实上,无论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我们均可以找到古代哲人在管理思想方面的精彩论述。2011-5-19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

第三篇:管理学原理-理解

《管理学原理》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管理者的首要职能是(A)

A:计划 B:控制 C:协调 D:指挥

2.为了保证计划目标得以实现,就需要有控制职能,控制的实质就是使(A)

A.实践活动符合于计划 B.计划接近实践活动 C.实践活动具有指标约束 D.计划得以严格执行 3.组织各资源要素中占据首要地位的是(D)

A.财力资源 B.组织文化 C.物力资源 D.人力资源

4.控制活动过程中,管理人员所在的部门、所处的管理层次不同,实施控制的主要任务也不尽相同一般说来,(D)主要从事例外的,非程序性的和重大的程序性控制活动。

A.中层管理人员 B.基层管理人员 C.重点部门的管理人员 D.高层管理人员 5.计划工作的核心是(B)

A.预测 B.决策 C.组织 D.领导

6.在管理的各项职能中,有规范性、技术性的职能是(D)

A.计划 B.组织 C.领导 D.控制 7.短期计划通常是指(D)计划

A.专项 B.基建 C.五年 D.

8.领导者只决定目标、任务的方向,对部属在完成任务各个阶段上的日常活动不加干预。这种领导方式被称作“效果管理”,它属于(C)领导。

A.集权型 B.均权型 C.分权型 D.放任型 9.提出组织的意义是“两人以上有意识地协调和活动的合作系统”的人是社会系统学派的代表人物(A)

A.巴纳德 B.韦伯 C.厄威克 D.古利克

10.能够有效地监督组织各项计划的落实与执行情况,发现计划与实际之间的差距,这一管理环节是(D)

A.领导 B.组织 C.控制 D.协调

11.制定控制标准的时候,要注意把标准变成定量指标,这才符合制定控制标准的(D)要求

A.可行性 B.可操作性 C.应用性 D.可检验性

12.涉及计划工作的基本特征的下列各种说法中,错误的是(A)

A.计划是一种无意识形态 B.计划工作居首要地位 C.计划工作的普遍存在 D.计划工作要讲究效率

13.1990年(D)引起管理界的轰动,从此建立学习型组强,进行修炼成为管理理论与实践的热点

A.迈克尔·海默的《企业再造工程》 B.孔茨的《管理学》 C.德鲁克的《管理的实践》

D.彼德·圣吉的《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 14.企业组织结构的核心内容是(A)

A.权责利关系 B.实现企业目标 C.分工合作关系 D.一项管理职能

15、选拔主管人员的方式,既可以考虑从内部提升,也可以考虑从外部招聘,但无论从内部提升,还是从外部招聘,都要鼓励()A.首先搞好群众关系

B.毛遂自荐

C.尽展所能

D.公开竞争

16、组织结构设计的主体阶段是(C)

A.因素分析 B.职能分解与设计 C.组织结构的框架设计 D.运行保障设计

17、企业要顺利运转,必须根据经营目标,对各生产要素,进行统筹安排和全面调度,这就是(D)

A:管理 B:指挥 C:组织 D:协调

18、管理方格理论提出了五种最具代表性的领导类型,(B)领导方式对生产和工作的完成情况很关心,却很少关心人的情绪,属于任务式领导。

A: 1-1型 B:9-1型 C.1-9型 D:5-5型

19、公司政策规定工作人员享有假期,为实施这项政策公司编制了度假时间表,制订了假期工资率、支付办法,以及申请度假的详细说明,这属于(B)

A:策略 B:程序 C:规划 D:规则

20、提出建立理想的组织模式的社会学家是(B)。

A:巴纳德 B:韦伯 C:孔茨 D:厄威克

21、(D)也被称为数字化的计划。

A:目标 B:政策 C:规则 D:预算

22、明确规定各部门、各岗位在完成组织总目标方面所应承担的工作任务和职责范围,同时还要提倡相互协作。这就是协调的(A)原则。

A:责任明确 B:加强沟通 c:效率 D:目标一致

23、.根据每个人的能力大小安排合适的岗位。这就是人员配备的(B)原则。

A:因人设职 B:量才使用 C:任人唯贤 D:因事择人

24、企业目标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其中,(C)是贡献给企业的目标,是企业实现高效生产的前提和保障。

A:主要目标 B:并行目标 C:次要目标 D:社会目标

25、只有一个成员是各种信息的汇集点与传递中心的控制型网络是指(D)。

A、链型

B、环型

C、Y型

D、轮型

26、控制活动应该()A.与计划工作同时进行

B.先于计划工作进行 C.在计划工作之后进行

D.与计划工作结合进行

27、企业组织结构的本质是(C)

A:职工的权责利关系 B:实现企业目标 C:职工的分工合作关系 D:一项管理职能

28、根据过去和现在的已知因素,运用人们的知识、经验和科学法,对未来进行预先估计,并推测事物未来发展趋势的活动过程,称为(B)

A:计划 B:预测 C:决策 D:定性预测

29、激励领域内最新的方法是(D)。

A、团队精神奖

B、弹性工作制

C、员工持股计划

D、授权

30、选择适当的预测方法对于提高预测的准确性和预测的效率十分重要。因此,预测者要根据预测的目的和预测对象的性质选择合适的预测方法。如进行技术预测,往往采用(D)

A:头脑风暴法 B:时间序列法 C:回归分析法 D:专家调查法

二、判断题

1.(√)区分事业部制组织结构和控股型组织结构的最明显特征是分支机构(事业部和子公 2 司)是否是独立法人。

2.(X)扁平型组织结构有利于领导控制,但会影响下属的工作积极性。

3.(X)在一个组织中,领导的工作绩效是由领导者个人的工作成绩表现出来的。4.(×)非正式沟通是组织之外的沟通,对组织有害无利。5.(√)按职能划分部门的方法是指遵循专业化的原则,以工作或任务的性质为基础划分部门。6.(×)由于管理职能过于专业化,导致综合性的管理人才难以选择、训练和培养,这是按产品划分部门方法的局限性。7.(×)按主管人员的标准进行考评,主要是指按个人品质和工作特征的标准来评价主管人员。

8.(√)主管人员在领导组织成员实现组织目标时,下达的各种命令越一致,领导和被领导双方对最终成果的责任感也就越大。9.(×)“决策贯穿于管理的全过程,决定管理成败”,这是在管理思想发展中由社会系统学派提出的。10.(×)对于不肯定因素造成的管理上的失误,主要依赖于间接控制的技术去解决。11.(√)零基预算是以零为起点制定费用项目预算的。12.(×)权变管理理论的创始人是巴纳德。13.(√)控制标准是从一个完整的计划中所选出来的对工作成果的计量有重要意义的关键点。14.(×)在控制过程中,主管人员越是把注意力集中在例外的情况,控制工作就越无效。15.(√)目的或任务是指社会赋予一个组织的基本职能,它要回答组织是干什么的和应该干什么的问题。16.(√)科学决策追求的并不是最优最好方案。17.(×)期望理论认为,人的积极性取决于人和环境的关系。18.(×)职能制组织结构形式是按照“集中政策、分散经营”的原则确立的。

19、(√)在一个组织中有二种不同性质的权力:直线权力和参谋权力。20、(×)金钱、地位、安全、工作环境、人际关系等属于激励因素。

三、名词解释

1、学习型组织

通过营造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激发组织成员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机的、高度弹性的、扁平化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续发展的组织。2.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企业及企业职工在生产经营和企业管理中逐步形成的观念形态、文化形式和价值体系的总和。主要构成因素是:价值观念、企业精神、制度规范、习俗仪式、英雄人物、企业环境等。3.主观决策法

所谓主观决策法,是指用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的成就,采取有效的组织形式,在决策过程中直接利用专家们的知识和经验,根据已掌握的情况和资料,提出决策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法,并作出评价和选择。

4、目标管理

通过使组织的成员亲自参加工作目标的制定来实现自我控制,并努力完成工作目标的管理制度或者方法。5.直线职权 直线职权是指某项职位或某部门所拥有的包括作出决策、发布命令等的权力,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指挥权。

6、领导艺术

领导艺术是建立在一定知识、经验基础上的非规范化的有创造性的领导方法、方式、技能等的操作性综合。7.人事技能

人事技能是指主管人员作好本职工作并带领下属人员一起发挥合作精神的能力。8.反馈控制

这类控制主要是分析工作的执行结果,将它与控制标准相比较,发现已经发生或即将出现的偏差,分析其原因和对未来的可能影响,及时拟定纠正措施并予以实施,以防止偏差继续发生或防止其今后再度发生。

9、社会责任

组织在遵守、维护和改善社会秩序、保护增加社会福利等方面所承担的职责和义务。

10、组织结构

组织中划分、组合和协调人们的活动和任务的一种正式的框架,表现为组织各部分的排列顺序、空间位置、聚集状态、联系方式和相互关系。

四、问答题

1、简述扁平结构的优点?

答:扁平结构有利于缩短上下级距离,密切上下级之间的关系,信息纵向流通快,管理费用低,而且由于管理宽度大,被管理者有较大的自由性和创造性,因而有满足感,同时也有利于选择和培训下属人员。

2、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答:马斯洛把人类的需要分为五大层次: 第一层次的需要是生理上的需要。是为维持人类自身生命的基本需要,如食物、水、衣着、住所和睡眠。第二层次的需要是安全的需要,是有关人类避免危险的需要。第三层次是友爱和归属的需要。当生理及安全得到相当的满足,友爱和归属方面的需要 便占据主要地位。第四层次的需要是尊重的需要。人们一旦满足了归属的需要,他们就会产生尊重的需要,即自尊和受到别人的尊重。第五层次的需要是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是最高层次的需要。马斯洛认为,一般的人都是按照这五个层次从低级到高级,一层一层地去追求并使自己的需要得到满足。

3、简述泰罗科学管理理论的内容。

答:科学管理理论是美国古典管理理论的代表,是由科学管理之父泰罗提出 的。其主要内容有:

(1)制定科学的作业方法;(2)科学的选择和培训工人;(3)实行有差别的计件工资制;(4)将计划职能和执行职能分开;(5)实行职能工长制;

(6)在管理上实行例外原则。

4、目标管理的优点是什么?

答:(1)有利于提高管理水平。它可以促使主管人员去思考用什么方法、需要什么资源来更好地实现目标,并积极实施。(2)有利于暴露组织机构中的缺陷。目标管理促使主管人员把组织的作用和结构搞清楚。(3)有利于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责任心。目标管理是以人为本思想的一个重要体现,使下级人员不只是上级的奴隶,他们自己同时也是决策者,是有明确目标和承担责任的。(4)有利于进行更有效的控制。它促使主管人员按一定标准来衡量工作,有据可循。

5、简述组织工作的分工协作原理。

答: 分工协作原理是指组织机构应能正确的反映为实现组织目标所必需的各项任务和工作分工,以及这些任务和工作之间的协调,组织的运行才能达到精干、高效。

首先,管理工作在分工基础上的专业化发展,是组织规模扩大化的必然要求。通过专业化的分工可以规定组织结构中的管理层次分工、部门分工和职权分工,明确每个组织成员的工作任务。

其次,仅有专业分工是不够的。组织中的各个部门既有专门的工作职责范围,其工作又必须在其它部门的协调配合下才能顺利完成。组织各部门和各环节彼此相互联系、相互配合,组织才能正常运转。

6、在人员选聘中要从哪些方面评价人的管理能力?

答:在人员选聘中对管理者的管理能力的观察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认识问题的能力。这是指管理者对组织内部与外部客观环境认识的敏感性和洞察力。

(2)分析问题的能力。这是指管理者应具有的通过现象抓住本质,善于发现和掌握事物发展规律的能力。

(3)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指管理者应具有的善于把握本质,预测未来,能够做出正确决策,从而能够有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这一能力是指管理者应具有正确处理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关系,以及组织长远的整体发展问题的能力。

7、绩效评价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答: 特征评价法:特征评价法是评价者对评价对象的工作特征和能力素质结构进行的评价,该方法关注的是员工所具有的哪些特征可以满足企业战略的需要,这些特征在多大程度上与企业的成功相关联。

比较评价法:比较评价法是通过员工之间的相互比较,对员工工作绩效进行评价和排序的方法,包括4种评价技术:简单排序法、配比比较法、小组排序评价法、强制分类法。行为评价法:行为评价法是对员工有效完成工作所需要的行为表现作出判断与评价的一种方法。

8、决策的类型和特征。

答、决策就是为达到一定的目标,从两个以上的可行方案中选择一个方案的分析判断过程。决策可以按不同标志划分多种类型。

各类决策的共同特征或要求可概括为:(1)决策要有明确而具体的决策目标。(2)决策要以充分的信息为基础。(3)决策要有两个以上的备选方案。

(4)决策时要对每个方案进行可行性研究。

(5)决策追求的是最可能的优化效应,而不是最理想的效应。

9、人员配备工作的基本原理。

答:人员配备工作的基本原理有:

5(1)职务要求明确原理。(2)责权利一致原理。(3)公开竞争原理。(4)用人之长原理。(5)不断培养的原理。

10、简述冲突对组织发展的意义。

答:(1)冲突可以使对抗双方采取适当方式发泄他们心中的不满,促进双方之间的沟通,避免由于长期压抑而可能发生极端状态;

(2)冲突可以使组织内一些平时不被重视的问题充分暴露出来,使管理者及早发现并加以解决;

(3)冲突可以促进新思想、好建议的产生,从而促进组织变革;

(4)组织间的冲突,以增加组织的内聚力,组织内部成员齐心协力,—致对外;(5)冲突可以促进联合,以求共同生存。譬如,现今世界上发生的大公司之间的购并,就是为了战胜他们共同的对手而进行的联手。

五、案例分析

1、拟订可考核的目标

中兴集同公司是一家拥有20家子公司和分公司的大型集团企业,参与六个行业的经营,集团公司对分公司的管理方式是独立经营,集中核算。

一位分公司的总经理最近听了关于目标管理的讲座,激发了他的热情,更加增强了他关于目标管理确实有效的思想。他最后决定,在下一次职能部门会议上介绍这个概念并且看看他能做些什么。在会议上,他详细叙述了这种方法的理论发展情况,列举了在这个分公司使用这种方法的好处,并且要求他的下属人员考虑他的建议。

并不像每个人所想像的那样简单,在下一次会议上,中层经理们就总经理的提议提出了好几个问题,财务主任要求知道,“你是否有集团公司总裁分配给你的明年分公司的目标?”

分公司总经理回答说:“我没有,但我一直在等待总裁办公室告诉我,他们期望我们做什么,可他何好象与此事无关一样!

“那么分公司要做什么呢?”生产经理其实什么都不想做。“我打算列出我对分公司的期望,”这位分公司的总经理说,“关于目标没有什么神秘的,我打算明年的销售额达到5000万,税后利润率达到8%,投资收益率为15%,一项正在进行的项目6月30日能投产。我以后还会列出一些明确的指标,如选拔我们分公司未来的主管人员,今年年底前完成我们的新产品开发工作,以及保持员工流动率在15%以下等等。”总经理越说越兴奋。

中层经理们对自己的领导人经过考虑提出的这些可考核的目标,以及如此明确和自信地来陈述这些目标感到惊讶,一时不知怎么说好。

“下个月,我要求你们每个人把这些目标转换成你们自己部门可考核的目标。不用说,这些目标对财务、营销、生产、工程和人事将是不同的。但是,我希望你们都能用数字来表达,我希望把你们的数字加起来就实现了公司的目标。”

问题:

1、当他们没有得到集团公司总裁的目标时,分公司总经理能够拟订可考核的目标吗?怎样制定?这些目标会得到下属的认可吗?

2、对于分公司来说,要制定可行的目标,需要集团公司提供什么信息和帮助?

3、这位分公司总经理设置目标的方法是否是最佳方法?你会怎样做?

答:

1.分公司总经理可以拟订考核目标。可以采用自下而上的方法,由下级部门或中层经理讨论,提出目标,抱总公司批准后形成分公司目标。有下属参与制定的目标具有一定的民主性和客观性,是会得到支持和认可的。

2.集团公司应提供的信息和帮助:总公司的经营宗旨,发展方向和目标;其他分公司的目标;集团公司内部可利用的其他分公司资源情况和协调;外部经营环境等。

3.分公司总经理设置目标的方法不恰当,体现在主观地拟订目标和分解目标上。目标设定应该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经多次修改才能确定,这样即保证了目标的科学性,又有利于激发职工参与决策、关心企业发展的热情。

2、深深浅浅话海尔

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说:“海尔是海”,海是无限的。海尔拥有职工18000余人,产品从白色家电到黑色家电,从厨房用具到药品共26大门类,7000余个品种。在海尔,每一天半,就有一个新产品问世。

海尔还是一本书。是一部创业、改革、发展史,一部管理的百科全书,一部企业文化专著。海尔成功的妙诀是企业文化的建造和更新。用张瑞敏的话说,就是“有生于无,无形财富可以变成有形财富”。

海尔文化的七个层次

表层海尔文化:海尔标志、海尔中心大楼、海尔广告、海尔的样品展室,海尔的园区绿化,可爱的海尔兄弟商标……;

浅层海尔文化:海尔职工礼貌、素养、标准蓝色着装,迅速反应、马上行动的作风……;

中层海尔文化:

1、产品:注重环保、用户至上的海尔产品,“大地瓜”、“小小神童”洗衣机、“宽带电压”、瘦长的“小王子”电冰箱等产品所体现的“乡情”及其文化、科技内涵;

2、服务:海尔的客户需求调查、海尔生产线现场参观、工业旅游专线的设计、售后服务中“用户永远是对的”理念的建立和实施、无搬动服务及24小时安装到位的服务项目……。

深层海尔文化:OEC管理模式,“日事日毕、日清日高”和“三E卡”管理,定额淘汰,竞争上岗的组织平台,创自主管理班组做法……。

里层海尔文化:管理理念,包括“有缺陷的产品就是废品”的质量理念、适应中国国情的“吃休克鱼,用文化激活休克鱼”企业兼并理念、“东方亮了,再亮西方”的市场扩张理念、“首先卖信誉,其次卖产品”的营销理念、“人人是人才,赛马不相马”人才观、“用户永远是对的”和“把用户的烦恼降到零”的售后服务理念、“先难后易,先创名牌,后创汇”的国际市场战略、“用户的难题就是我们开发的课题”和“要干就干最好的”科研开发理念、海尔的企业斜坡球体定律等等,可谓丰富多彩,全面系统,配套协调。

内层海尔文化:海尔远景,也就是十年之内,进入世界500强的奋斗目标。海尔文化内核:也就是海尔的哲学和价值观,那就是“敬业报国,追求卓越”、“海尔真诚到永远”。就象张瑞敏所说的:“我想无论哪个企业的目标应该都是一样的,都要追求长期利益的最大化。但这只是一个目标,并不是目的。企业存在的目的是和社会融为一体,推动社会的进步。”

问题:

1、海尔的企业文化是完美无缺的吗?

2、海尔的企业文化是否是全体海尔人共建的?

3、海尔创建了一套完整的中国企业文化,它为推动海尔走向世界在企业员工中起了导向作用、激励作用和凝聚作用。在七个层次的海尔文化中哪一层次是最关键、最重要的?

答: 1.海尔的企业文化不是完美无缺的。不存在完美无缺的企业文化,只有较适合企业情况的文化。海尔的文化适应了海尔发展的需要,得以体现。如须进行改进的话,还须创造一个给员工更多发展空间的环境和机会,激励员工为企业发展做更多的奉献。

2.海尔文化是全体海尔人创造共建的。其大多数管理模式、理念是在长期的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是全体海尔人集体智慧的结晶,三万名海尔人正在努力成为人人自主经营的经营者。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对海尔文化的形成做出了重要贡献。

3.海尔的哲学和价值观是海尔文化中最重要的部分。海尔一贯倡导“敬业报国,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海尔真诚到永远”都是海尔企业文化的核心,是呈现企业观念形态的价值观、理想和信仰的最关键、最重要的部分,是超越物质的对理想的追求,它决定了企业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

3、要改变组织结构吗

老李创办的公司从小到大已经发展了40多年,最近几个月,公司的利润大幅下滑,成本急剧上升,生产率也在下降。老李认为,公司目前的管理组织在很多方面都不灵活,不能对市场和其他条件变化作出有效的反应。因此,老李又开始怀念公司创办初期那种小巧、精干的组织形式。

老李认为,目前做任何事情自己都不能直接找当事人,而要通过一层层的参谋人员和直线经理,这种组织机构形式太大、太复杂了。

请问:该公司是否应该改变目前的组织结构形式?理由是什么?

答:应结合管理幅度和授权的角度以及各种组织机构的特点来分析。

可对现有的组织机构进行适当的调整,但不能回到创业初期的那种形式。理由:⑴企业目前成本上升、效益下滑,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很多,应多方查找,当然也包括查找组织机构方面的原因。

⑵该公司的发展已经经历了由小到大的发展历程,创业初期的那种小巧、精干的组织机构形式在当时的环境、条件下发挥过巨大的作用,但今天公司的规模已经扩大,企业的内部条件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且企业的外部环境同样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所以,在新的环境、条件下必须采用新的组织机构形式。

⑶由于企业的规模大,要进行有效的管理,就应该根据有效管理制度原则划分适当的管理层次,为了保证高层管理者专心处理重大问题,必须向下级授权,事必躬亲会越来越乱。

⑷一旦发现组织机构方面的问题,应结合企业本身的实际情况确定调整方案。

4、例外原则

刘局长在某局工作近20年,3年前他当了局的第一把手之后,适逢上级要求该局进行机构改革。刘局长认为,过去的工作全靠同事们的支持,应该给他们安排、提拔,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同时也有利于化解局里的矛盾。于是,他多方努力,通过增设各种内设机构和助理职位,以求尽可能多的安排人员,缓解人事安排方面的压力。谁知事与愿违,由于机构臃肿,人浮于事,造成互相扯皮,效率低下,局里的工作也遭到挫折。上级领导批评刘局长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刘局长辩解说,他是依据管理的例外原则,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进行机构改革。

结合本例,回答问题:

1、刘局长违反了哪些组织设计的基本原则?

2、应该怎样正确理解权力运用过程中的例外原则? 答::

1、刘局长违背了组织设计的原则:

⑴有利于实现组织目标的原则;⑵因事设职的原则;⑶规范标准化和制度化的原则;

2、应该正确理解权力运用中的例外原则。规则制度是组织成员应当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例外处理不是为了破坏规则制度,而是为了使规则制度更加合理,用权更加有效。因此,例外处理必须有充分的正当理由,并符合合法性原则。

《管理学原理》考试题型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计15分)。

二、判断题(对的,用√符号,错的,用×符号)(每题1分,计10分)

三、名词解释(每题3分,计15分)

四、问答题:(每题6分,计30分)

五、案例分析(每题15分,计30分)

第四篇:浅谈对管理学的认识和理解

浅谈对管理学的认识和理解

一、管理学的流派及演进

1、管理学的流派

20世纪初诞生的管理学随着理论研究者和实践者的努力,理论与实践均呈现出空前的繁荣,流派叠出,新理论新思想不断产生。哈罗德·孔茨曾写过两篇著名的论文《论管理理论的丛林》(1961年)和《 再论管理理论的丛林》(1980 年),对1980年前的管理学领域内精彩纷呈的理论、主张等进行精辟的归纳与分析。他认为到1980年为止,管理学至少已发展有十几个学派,典型的有:古典学派、行为学派、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管理学派、经验主义学派、权变理论学派、管理科学学派、组织行为学派、社会技术系统学派、经理角色学派、经营管理学派等等。科学管理原理代表人物是泰罗,该学派认为,管理本质上可以归结为一种管理方式或方法,因为人的科学工作和协作及对人的激励与效率关系的研究实为发展出相应的管理方式方法而已。古典组织理论学派代表人物是法约尔和韦伯,他们对管理活动中的各类组织及其行为进行了深入地研究。行为科学学派代表人物有梅奥(E.Mayo)、马斯洛(A.H.Maslow)、麦格雷戈(D.MeGregor)、卢因(K.Lewin)以及穆顿(J.S.Mouton)等,他们有的研究人际关系,有的研究人的需求与行为关系,也有的探讨人的本性及相应管理的问题,还有的研究正式组织中非正式组织问题、双因素模式、管理方式方法等。前者可归结为组织的动力学过程,后者可归结为以人为本的管理方法方式的探讨。社会系统学派代表人物巴纳德(C.I.Barnard),其研究成果不过是从经理人员在组织中的作用角度看组织如何有效运作。决策理论学派代表人物西蒙(H.A.Simon)(197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认为决策贯彻管理的全过程,管理就是决策,组织就是决策,组织是由作为决策者的个人所组成的系统。然综观其著作,除上述观点为组织方面的外,其余主要是发展了决策的科学方法体系。权变理论学派、管理科学学派等等研究内容,不过是组织及组织内管理的科学方式方法。经营管理学派是专门研究经营理论及经营中的管理问题。

2、管理理论的演进

管理自产生到现在经历了很多阶段,按照杨文士教授的观点基本可以划分为 5个阶段:

第一阶段:古典管理理论阶段(20世纪初到20世纪30年代)。这一阶段是管理理论形成阶段,标志是泰罗的《科学管理原理》及法约尔的《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马克斯·韦伯的《社会和经济理论》。在这一阶段,泰勒重点研究工厂如何提高效率,中心理论是配备一流工人、标准化的操作方法、严格的分工等,虽然这些理论相对经验管理具有一定的科学成分,但是把人作为经济人,忽略了人的其他需求。法约尔的重要贡献是界定了管理的五项职能,即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这些职能使管理的内容更加明晰,对于后来的管理理论研究具有深远的意义。但随着组织环境的变化,如人力资源的重要性的提高,信息技术的发展,使管理的职能又有新的拓展。马克斯·韦伯的主张是建立一种高度结构化的、正式的、非人格化的、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因此被称为组织理论之父。其他的管理学者还包括英国的厄威克与美国的吉利克,他们的研究理论是对前者的古典组织理论阶段的研究重点,侧重于从管理职能、组织方式方法上研究效率问题,对人的心理、能动性没有考虑。

第二阶段: 行为科学理论阶段及管理理论的丛林阶段(20世纪30年代末到6年代)。20世纪30年代初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使企业陷入低谷之中,如何从萧条中复苏,是管理学研究关注的焦点。这一时期管理学理论主要从人的行为角度出发寻求答案,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成果包括: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麦克利兰的成就激励理论,该理论认为,人们被要按高标准工作或者在竞争中取胜的愿望激励着;麦格雷戈的人的特性理论;波特和劳勒提出的复合激励模型—波特·劳勒模式。这些行为科学理论都是对影响行为的因素进行分析,试图提高人的工作积极性,进而提高组织绩效。因此行为科学理论侧重于人的行为分析。20 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管理理论,被称为管理理论的丛林,这些管理学家都是从不同角度提出自己对管理学的不同见解,如巴纳德的社会合作系统学派,西蒙的决策学派,德鲁克的经验学派等。这一阶段管理理论丛林出现的原因是由于各种不同背景的管理学家对管

理和管理学的定义和所包含的范围,没有取得一致意见。这样就降低了管理理论的科学价值,不能对实际管理人员起指导作用。

第三阶段:以战略管理为主的研究企业组织与环境关系的时代(20世纪6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初)。这一阶段管理学界研究的重点是企业如何适应充满危机和动荡的环境变化,谋求企业的不断发展,较为突出的是管理学引进了战争的词汇—“战略”,安索夫的《公司战略》一书的问世,开创了战略规划的时代。1975 年安索夫的《战略规划到战略管理》的出版,标志着战略管理理论体系的形成。战略管理阶段强调企业根本的长远的规划和策略。同时这个阶段还强调企业和外界环境的关系,如劳伦斯和罗斯奇合著的《组织与环境》(1969年),卡斯特和罗森茨维克的《组织与管理—系统权变的观点》,这些管理学家的观点是企业组织应根据外界环境制定自己的战略,强调环境对企业管理的影响。同期迈克尔·波特(1980年)发表的《竞争战略》把战略管理的理论推向了高峰,深刻分析所处的外部环境,如五种竞争力量,三种基本战略等,根据企业所处的行业环境选择自己的竞争战略。总之,战略管理阶段侧重于从企业战略的高度制定企业长远的发展规划以及自己的竞争策略。

第四阶段: 企业再造时代(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80年代以后,企业组织越来越不适应竞争激烈的环境发展,盲目扩张的“大企业病”成为企业适应快速响应市场的阻碍,而信息技术的发展在技术上提供了支持,因此迈克尔·海默与詹姆斯·昌佩合著的《再造企业—管理革命的宣言书》阐述了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快速的响应市场,必须要对业务流程进行重组,使企业重获活力,因此BPR为起点的业务流程再造成为这一时期的新的管理热点。这一阶段管理学的研究热点是对企业组织进行重组,打破原来的组织分割,建立面向市场能快速反应的组织形式。

第五阶段:全球化和知识管理时代的组织管理(20世纪90年代以后)。1990年,彼得·圣吉所著的《第五项修炼》标志着学习组织管理方式的成立,这种观点认为在目前经济激荡的时期,谁能掌握比对方更多的知识和能力,谁就更能在竞争中取胜。因此应把整个企业建立成学习型组织。除了学习型组织之外,90年代还有一个热点问题就是虚拟组织,虚拟组

织与传统的实体组织不同,它是围绕核心能力,利用计算机技术、互联网等通讯手段与全球范围内的组织建立合作,合作的目的达到后,合作关系随即解散,因此这种组织能快速响应市场,使企业的适应能力更强。这一阶段研究的重点是企业如何能更快的响应市场,侧重点是组织的创新。

二、新时期管理学面临的挑战

1、组织的资源由以劳动力、土地、资本为主转向以知识与信息为主

传统的资源如劳动力、土地、资本和自然资源支撑了20世纪的发展。但21世纪,知识与信息将成为发展的最大资源。这一转变意味着传统的资源配置模式无法满足需求,未来的资源配置模式必须变革。

2、组织的成员由经济人向社会人,自我实现的人转变

在物质不甚丰富而又在逐步丰富的20世纪中,大众迫于生计更多地像一个追逐利益的经济人,经济学家们以此构造了他们的理论体系和现实的经济体系,然而在物质甚为丰富、人类生活有了大步提高之后,人们也许开始摆脱经济人的头衔,此时不仅经济体系需要重构,对人们工作努力的驱动源恐怕也需要重构。

3、组织内外环境的变化

环境变化速度愈来愈快,一些巨大的僵化的组织已不能敏捷地变化自己以适应环境,从而导致衰落乃至消亡。新世纪的到来使得一些肩负组织重托的人不得不为组织的生存与发展而担心,于是便有“第五项修炼”一说,以针对现时组织。21世纪中只有具有学习能力和超然思维的有机体才能在竞争中保持不败的地位。

4、21世纪人们的伦理将发生全新的变化世纪人的心智模式和思维方式是20 世纪众多约束因素综合作用下的产物。这些约束因素在21世纪发生变化之后,作为管理的出发者,其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都将发生不可预知的变化。然而,重利不重义的 20世纪伦理道德和行为方式应该转为全新的伦理道德和行为方式,以此来构造未来的社会和经济体系。21世纪的管理学将覆盖全新的管理伦理、管理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5、信息爆炸将导致自信息搜索的困难

21世纪是信息的世纪,是信息爆炸的世纪,信息越充分,人们就越难及时搜索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除非有比现今更为有效的信息搜索方法与技术。信息社会中的人就像一艘孤立无援的船独自在大海中寻觅。从所需信息的角度来看,一个个生产者和消费者都是不充分信息的拥有者,如何在他们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可能是21世纪管理学的拓展方向。

6、组织内部由分工走向综合即将过去的 20世纪是专业化分工大发展的世纪,人类从专业化分工获得了巨大的收益,20 世纪的文明可以说是专业化分工的文明。然而分工愈深愈细愈有可能偏离本原要旨,使综合性的问题难以处理和解决。21世纪可能是重返综合的世纪,人类或许可从综合中获得更大的收益,企业或许能在综合中获得新生,管理学或许要创造综合性的理论与方式方法。

三、对未来管理学发展趋势的认识

1、管理要素的侧重点变化且不断出现新的管理要素

通过管理学理论的演进路径,我们可以发现环境变化导致管理要素重要程度变化,导致管理理论的演进变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信息技术、科学技术的进步导致知识、信息、时间、人才等要素成为企业成败的关键,因此围绕着这些要素的管理成为未来的管理趋势。如信息管理、人本管理、柔性管理、知识管理等。另外管理使命不再是提高效率,首要任务将是精心培植核心竞争力。

2、管理竞争主体的变化—组织变革

未来的竞争并不简单的是各个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消费者的需求变化,企业对市场的敏锐程度,谁最先抢占市场,谁就能最快的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谁就能在竞争中抢占先机,因此围绕最终消费者而建立的战略联系或者供应链成为竞争的主体。管理活动的趋势不再局限于单个组织的内部,而是扩展到整个价值链、供应链和业务流程;集中所有资源专注于核心竞争力的建设,战略联盟、虚拟企业等新型组织形式应运而生,而围绕着新的组织形式的信息管理、战略管理成为未来的管理重点。

3、管理客体: 企业之间企业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变革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使未来的管理重点不只是组织内部的事务,更加关注组织与全球的关系;管理的重点应是组织间的竞合关系、文化融和,竞合双赢;开始研究企业间的合作,研究整个供应链的效率;运用经济学的最新理论分析管理问题背后的行为动机。

4、管理学的研究方法变革

管理内容由对人、事物的管理转变为对知识的管理;研究方法突破定性分析,注重数学模型、经济学和计算机应用。

第五篇:我对雷锋精神的理解

我对雷锋精神的理解

雷锋精神,是以雷锋的名字命名的、以雷锋的精神为基本内涵的、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着的革命精神,其实质和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了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它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精神文明的同义语、先进文化的表征。

周总理曾经把雷锋精神全面而精辟地概括为“憎爱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

雷锋,出生在战火中,成长在革命中,在那个刚刚解放的困难时代,身为共产党员,他深刻的体现出共产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在当代,我们这些90后在小学依然接受了“雷锋精神”的学习,这说明“雷锋精神”的重要性。

在国家、人民受到灾难时,总有那么一些人捐献出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帮助那些处于灾难中的人民。或是留名,或是默默的奉献…无论怎么说,这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在现在这个经济时代,能做到无私奉献是多么难能可贵,作为90后的我们,不能将“雷锋精神”这个宝贵的先进文化衰落下去。

即使,我们不能象雷锋一样为了人民奉献一生,但是,我们要做到在困难时为人民服务,不让自私占据我们思想的重要地位。

我们要在建设和谐社会中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下载我对管理学的理解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对管理学的理解.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对执行力的理解

    《我对执行力的理解》 感谢公司给我这次培训学习的机会。这也是我第一次参加有关“执行力”的培训。平常总是把“执行力”的口号喊的很响,却从未仔细、认真的学习和了解过。......

    我对生命的理解

    我对生命的理解 梁冬 要让一个生命伟大,要让一个生命走得久远,回到儿童教育上来说,最重要就是在他的童年给他播下一颗良善的、具有伟大深远意义的生命种子。这件事情比我们认为......

    我对教师职业的理解

    我对教师职业的理解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老师,作为一个育人的职业,它肩负着沉重的责任.任何人做任何事都须明白自己的责任,所以作为老师,应本着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使课堂......

    我对文明的理解

    我对文明的理解 城市是现代文明的标志,行政服务中心是城市的窗口,更是文明传播的重要通道。生活在文明的今天却很少对文明有深入的思考,总以为在窗口工作做到微笑服务,礼貌待人......

    我对成功的理解

    浅谈对“成功”的理解 生命的奖赏远在旅途的终点,而非起点附近。当你踏上一千步的时候任然遇到挫折,坚持,成功就藏在那拐弯处!这是我人生的信念。 成功,就是达成所设定的目标。......

    我对幸福的理解

    我对幸福的理解 昆区团结四小四年级二班蔡梦瑶 幸福,隐藏在人们身边,它看不见摸不着,只能用心去感受。幸福是什么呢?有人说,拥有健康就是幸福;有人说,拥有金钱就是幸福;还有人说,生......

    我对佛教文化的理解

    我对佛教文化的理解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相传为公元前6——前5世纪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王子释迦牟尼所创,广泛流传于亚洲的许多国家。东汉时传入我国。佛......

    我对因材施教的理解

    我对因材施教的理解 一个家长跑到办公室,跟他儿子的任课老师说起他儿子的学习情况。他总结自己的儿子就是心态特别好,什么事情也无所谓,考试得多少分都不影响他的情绪。“要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