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政治课堂教学研讨会会后总结与反思
会后总结与反思
我有幸参加了泰安市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研讨会,会上听了几节省优质课候选人的模拟课堂,听后我的确受益匪浅,不仅领悟到了政治课堂的宗旨,同时在课堂组织以及授课、课件制作技巧上,我也有了更深的认识。下面我就谈一下我的感悟和总结。
一、优质课的标准
1、一堂真正的优质课应该是突出“主题解决式”的教学,即本节课要有突出的主题,主要想解决什么。
2、课堂要符合“三贴近”原则要求,特别是选取的材料和案例。“三贴近”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这主要是教师对材料和案例选取中的要求。材料案例的选取,必须围绕主题,为主题服务,同时,材料要有震撼力,能触及学生的心灵深处,这样才能牢牢抓住学生。
3、重难点要突出。知识点不能面面俱到,要有所“取舍”,对于重点的问题就要用重锤子敲,切不可一个材料解决一个知识点,没有重点内容,或者都是重点内容。
4、问题设计要科学。问题的设计必须围绕主题,且在设计问题时应预想一下学生会怎么答,我们想让学生从哪个方向答,避免材料选取较好而问题设计不好的情况,学生已经被材料深深吸引,此时有许多心里话要说,但教师设计的问题却与案例联系不大或学生不知道问的什么意思,这就是失败的设计。同时最好是用一个案例贯穿课堂始终,最后解决了案例,也学会了知识。
5、课堂要有总结,有提升。在一节课结束的时候,教师要有点睛之语,对本节课做总结和提升,语言要优美而且要突出重点。
二、“三环节”模式及要求
1、“三环节”即“来自生活的报告”、“合作探究”以及“走进生活”。其中“来自生活的报告”要开好头,“合作探究”放中间,“走进生活”放后边。
2、各环节的要求。“来自生活的报告”需要有符合“三贴近”原则的案例,但案例不能太多,最好不要超过3个材料,而且材料要有亮点。材料的选取是关键,问题的设计却是核心,所以,材料还是要为问题服务的。“合作探究”环节要围绕“生活报告”说提出的问题展开,需要有小组合作,但不能流于形式,应该真正发挥小组作用,同时小组合作的次数也不宜太多。“走进生活”环节不是搞题目训练,而是这节课学生对教学重难点的理解,可以用情景剧、场景剧,但问题的设计要突出两难性,不能过于简单,一眼就能分清对错的问题。总体而言,这几节课都是较高质量的课堂,虽有不足之处,但其中有太多的亮点值得我们学习,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争取把这些经验运用到自身实践之中,真正变成自己的东西。
泰安市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研讨会
总结和反思
年级:初三年级
时间:2012.4.7姓名:马磊
第二篇:政治课堂教学反思
2011—2012学期期末七年级政治课堂教学反思
经过一学期的课堂教学,我感觉收获颇多!在上一学期的教学过程中,我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很多问题,现总结反思如下:
首先、从教师方面来看,备课方面:我的个人备课与最终的定案仍然存在很大差距。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很多,但最主要的是我个人准备不足,对资料把握不够透彻,还缺少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对教材没有整体的把握,不能全面掌握重难点。教学方面:我还不能完全掌握驾驭课堂的技巧,在教学的方式、方法等方面仍然需要提高,比如:在教学语言的使用,教学方式多样化等方面。对学生的管理方面:在上一学期的这个教学过程中,我对学生管理不够严格,没有真正落实到个人等。
其次、从小组合作学习方面来看,也存在一些问题。我在教学中观察、体会到,学生听课注意力不集中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学生基础差,听不懂,没兴趣;二是学生已懂的知识,教师翻来覆去讲,学生乏味;三是学生已有知识和思维途径与教师不“对接”,不能引起学生的思维共鸣。所以,落实学生的交流、合作是关怀与促进学生的发展和创造力培养的有效途径。学生能自学懂的知识坚持不讲,学生通过交流能理解的坚持不讲。围绕教学目标,教师提出合作的具体要求。学生通过自学,对问题有了自己的见解,但理解的程度不同,这时应组织学生合作、交流个人所得,讨论要紧扣教学目标或教师设计的具体问题。在学生讨论时,教师要巡回辅导,及时“拨乱反正”,以免自学讨论离题太远或走过场。及时答疑,及时了解学生对教材的理解情况,为精讲奠定基础,有的放矢。
综上所述: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最主要的应该懂得调控艺术,做到收放自如,开阖有度,在能够引发学生思维处一定要放,让学生充分合作、探究、交流,尽情地享受驰骋思维的乐趣;但当学生的已完成了这个思维过程后,就要及时收,像上面的讨论,当学生的描述处于不断重复时,就要及时进行下一个环节,用新的信息再次激发学生新的思维。这样开阖有度,才能既完成了一节课的学习任务,又注重了学生合作、探究、交流的体验过程。在接下来的学期,我会尝试着在克服以上存在问题的同时,继续不断探索,进一步提高自己各方面的教学能力。
第三篇:政治课堂教学反思
政治课堂教学反思
李庆福
生命化课堂,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要求教师要善于给学生时间、给学生问题、给学生悬念、给学生难题、给学生机遇,使学生能成为学习的主人,促进自身的不断发展。这就给我们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比过去更多更高的要求。作为政治教师,要能达到这个目标,我觉得在教学中应当注意三个“不要”。
一、不要讲解太详细
政治课教学中曾经有这样的经历,有时候把知识点讲得很清楚,很详细,但教学效果却又不怎么尽如人意。后来经过反思明白一个道理是: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老师说得详尽了,学生就没有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这样学生只是识记知识,而没有提高能力,学生在这个过程没有热情。相反,如果我们在政治教学中,设置鲜活的热点材料,多问学生几个为什么,激起他们求知的欲望。如:在讲授初四政治第六课时,针对学生的知识层面,我让学生课前收集了相关的资料,并让学生从收集的图片中自己去思考、讨论提出问题,进而得出答案,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
当然,反对老师讲得太多,并不等于说老师就什么都不用讲,任由学生去漫无边际自由发挥了,我们清楚,教学内容有难易之分、主次之别,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带领学生主攻教材中的重点、难点、疑点、要点,对于学生能自行解决的内容可以点到即止,这样,既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握了要点、解决了难点,弄清了重点,又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不要占有课堂的全部时间
45分钟,我们完成教学任务,又不能置学生于不顾。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学生最佳思维状态约为20分钟,课堂上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的精神状态会发生变化。所以,课堂要注意时间的控制,老师在讲述一段后,有意识的停顿,布下空白,给学生一段回味、消化、吸收的时间,这样做,有助于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课堂教学有了生气。比如,在学习民族精神时,我发现学生的注意力有了明显的不集中的现象,于是,我马上调整上课的思路,停下新课的讲述,说:在北京奥运会中刘翔有什么表现?你当时的感想?因为联系了学生感兴趣的事,学生的情绪立即被调动了起来,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说得非常热闹,课堂也跟着活跃了起来,知识也迎刃而解。
三、不要让电脑、投影屏幕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全部代替了你的板书
在现代教学手段丰富多样的今天,有的教师在课堂上“一点到底”,利用多媒体向学生输大量信息,学生眼睛盯着屏幕,嘴里忙着应答,课堂气氛紧张热烈,这种看似热闹的表面背后却是肤浅,这样的老师实际上舍不得给学生回味、体验、感悟的余地和空间,使人看了之后,不免让人觉得有“穿新鞋,走老路”。我们面对的是个性迥异的学生,我认为,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不可少,但是,黑板在教学中依然是不可缺少的。富有艺术的板书,它就是教师教学的“浓缩精华”,教学内容的“屏幕”,更像是指引学生掌握知识的“引路牌”,是帮助学生开启思维和想象的“钥匙”。如在讲述党的基本路线的整体关系时,我画了一艘船,利用船的基本结构来引导学生进行辨证关系的学习(船身——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动力系统——改革开放;导航系统——思想基本原则),学生觉得新鲜且很感兴趣,这个板书,虽然字少,但学生有充分的想像空间和余地。
生命化课堂对教师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素质教育让老师感到压力越来越大。所以,作为政治老师,必须不断适应形势的需要,不断去突破、创新。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的“请你毫不犹豫地在每一节课上尽量留出时间让学生掌握教材吧!这些时间会让你得到百倍的补偿。”讲解吝啬一点,课堂时间大方一点,板书艺术一点,这样,我们的政治课教学才能争得学生的心,赢取学生的爱,学生的情感、价值观才能在政治课堂中得以升化。
第四篇:初中政治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创新能力是现代人应具备的最重要的素质,培养与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现代教育的最重要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2000年中考政治学科实行了开卷考试这一大胆的尝试,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开卷考试已成为今后初中政治升学统一考试的方向和趋势,这一趋势对我们初中政治教师的教
学观念和教学方法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教学观念要更新,转变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是政治课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主流,这种教学方式的课堂里往往充满了严肃刻板沉寂的气氛,学生正襟危坐,不得随便乱动,不许私下谈论,由教师从头讲到尾,造成的结果是教师讲起来滔滔不绝,学生听起来索然无味,这种课堂教学的效果是显然易见的了。所以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应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一):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
(二):由教师为中心向学生为主体转变;
(三):由维护“师道尊严”的观念向平等,民主的教学观念转变;
(四):由单一的教学目标向多元化的教学目标转变。而教学观念的转变,就具体的落实在课堂教学中。二。教学方法上的尝试
2006年的中考政治试卷突出体现了知识性,综合性,时代性,灵活性等特点,它不但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掌握和应用,还着重考查了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迁移,灵活应用和创新能力。它克服了学生只要“死记硬背”就能拿到高分的倾向,代之以具体材料或情境为载体,加大了对学生能力的考查,并且紧密的联系了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引导学生去关注社会生活。为了使学生适应开卷考试这种形式,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在研究教师怎样“教”的同时还应研究学生怎样“学”的问题。下面,我就谈一谈在课堂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通过提问,掌握基础知识,提高分析能力
“思维从问题始”,提问既包括教师的提问,也包括学生的提问。
1.教师提问
教师道德的核心是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尤其是成绩较差的学生。教师要面向全体,贯彻分层教学,分层要求的教学思想,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难度的问题。特别要积极诱导和鼓励“差生”
如:在讲“垄断资本的对外掠夺”这一内容时,我设计了这样一系列问题:(1)。帝国主义的主要特征是什么?(2)。为什么说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的狂潮是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的必然表现?(3)。早期的资本主义殖民掠夺和进入垄断阶段后对外掠夺有何不同?(4)。当代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这能否说明整个世界已天下太平?通过学生对问题的回答,分析和讨论,使学生的兴趣有了很大提高。
2.学生提问
古人云:“不耻下问”,自古以来,只有敢问敢求,善问善求之人才会有学业的进步,认知的丰富。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要真正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路,要求教师放下“师道尊严”,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使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敢问,善问。学生的问题提出来后,先由其他学生或集体讨论来解答,学生解答不了的,再由教师来点拨。例如,在讲“祖国统一和民族大团结”这一内容时,学生在自学基础上,就提出了如下问题:(1),我国的民族关系是平等、团结、共同繁荣,那国家通过什么政策来维护这一关系呢?具体措施有那些?(2),也有同学提出:既然各民族是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那么为什么直到近年才去开发西部?这对少数民族来讲好象是不平等的?(3),少数民族的自治制度和香港澳门的自治有什么区别吗?可以看出学生经过认真思考后提问的问题还是有一定深度的,也说明他们非常关心国家的发展,学生通过讨论后,第一个问题基本能明确,知道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一些少数民族自治区。第二,第三个问题涉及到了邓小平同志的“两个大局”和“一国两制”的构想,学生掌握的知识较模糊,教师应作讲解和区别。通过双向提问使学生在理解了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同时,提高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通过讨论、比较、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
政治课是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学科内的联系和学科间的联系,在开卷考试中较多,在平时教学中要围绕教学内容理解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尤其是相关或相近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帮助学生构建相应的知识网络。使系统化和条理化,并进行比较综合理解运用,达到融会贯通。比如学习“国家”概念时与氏族会进行比较;学习社会主义革命时与新民主主义革命比较;还有五种社会形态生产关系特点的比较;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不可调和的三大矛盾的比较。通过比
较、归类、综合等形式将分散在各章节,各学科中独立的内容串连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便于学生对知识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整体把握。
(三),通过时政演讲,理论联系实际
理论联系实际,紧扣时代脉搏,是政治课教学的基本原则。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应注意将课文基本知识与国内外重大时政以及学生思想实际有机的结合起来。为了贯彻这一思路,激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例如:在讲资本主义民主制度这一内容时,结合了当前全世界关注的美国大选这一热点进行分析,事先布置学生搜集有关资料,如从美国大选看资本主义民主,要求学生在演讲中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念,其他学生进行评议,学生热情很高,显然,有些看法还较幼稚,但教师稍作引导后,学生对资本主义民主的实质、特点、目的等就很容易理解。所以政治课教学社会实际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活学活用,关心国家大事大有好处。当然知识是能力的载体,能力是知识的运用。要使知识转化为相应的能力,还需要一定质和量的练习,在练习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能力,通过练习—反馈—矫正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熟悉不同题型的解决方法,巩固和掌握所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五篇:初中政治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初中政治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创新能力是现代人应具备的最重要的素质,培养与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现代教育的最重要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2000年中考政治学科实行了开卷考试这一大胆的尝试,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开卷考试已成为今后初中政治升学统一考试的方向和趋势,这一趋势对我们初中政治教师的教 学观念和教学方法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教学观念要更新,转变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是政治课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主流,这种教学方式的课堂里往往充满了严肃刻板沉寂的气氛,学生正襟危坐,不得随便乱动,不许私下谈论,由教师从头讲到尾,造成的结果是教师讲起来滔滔不绝,学生听起来索然无味,这种课堂教学的效果是显然易见的了。所以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应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一):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
(二):由教师为中心向学生为主体转变;
(三):由维护“师道尊严”的观念向平等,民主的教学观念转变;
(四):由单一的教学目标向多元化的教学目标转变。而教学观念的转变,就具体的落实在课堂教学中。二。教学方法上的尝试
2006年的中考政治试卷突出体现了知识性,综合性,时代性,灵活性等特点,它不但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掌握和应用,还着重考查了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迁移,灵活应用和创新能力。它克服了学生只要“死记硬背”就能拿到高分的倾向,代之以具体材料或情境为载体,加大了对学生能力的考查,并且紧密的联系了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引导学生去关注社会生活。为了使学生适
应开卷考试这种形式,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在研究教师怎样“教”的同时还应研究学生怎样“学”的问题。下面,我就谈一谈在课堂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通过提问,掌握基础知识,提高分析能力
“思维从问题始”,提问既包括教师的提问,也包括学生的提问。
1.教师提问
教师道德的核心是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尤其是成绩较差的学生。教师要面向全体,贯彻分层教学,分层要求的教学思想,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难度的问题。特别要积极诱导和鼓励“差生”发言,对他们发言中的正确部分或闪光点,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以增强他们发言的自信心。例如:在讲“垄断资本的对外掠夺”这一内容时,我设计了这样一系列问题:(1)。帝国主义的主要特征是什么?(2)。为什么说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的狂潮是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的必然表现?(3)。早期的资本主义殖民掠夺和进入垄断阶段后对外掠夺有何不同?(4)。当代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这能否说明整个世界已天下太平?通过学生对问题的回答,分析和讨论,使学生的兴趣有了很大提高。
2.学生提问
古人云:“不耻下问”,自古以来,只有敢问敢求,善问善求之人才会有学业的进步,认知的丰富。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要真正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路,要求教师放下“师道尊严”,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使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敢问,善问。学生的问题提出来后,先由其他学生或集体讨论来解答,学生解答不了的,再由教师来点拨。例如,在讲“祖国统一和民族大团结”这一内容时,学生在自学基础上,就提出了如下问题:(1),我国的民族关系是平等、团结、共同繁荣,那国家通过什么政策来维护这一关系呢?具体措施有那些?(2),也
有同学提出:既然各民族是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那么为什么直到近年才去开发西部?这对少数民族来讲好象是不平等的?(3),少数民族的自治制度和香港澳门的自治有什么区别吗?可以看出学生经过认真思考后提问的问题还是有一定深度的,也说明他们非常关心国家的发展,学生通过讨论后,第一个问题基本能明确,知道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一些少数民族自治区。第二,第三个问题涉及到了邓小平同志的“两个大局”和“一国两制”的构想,学生掌握的知识较模糊,教师应作讲解和区别。通过双向提问使学生在理解了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同时,提高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通过讨论、比较、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
政治课是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学科内的联系和学科间的联系,在开卷考试中较多,在平时教学中要围绕教学内容理解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尤其是相关或相近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帮助学生构建相应的知识网络。使系统化和条理化,并进行比较综合理解运用,达到融会贯通。比如学习“国家”概念时与氏族会进行比较;学习社会主义革命时与新民主主义革命比较;还有五种社会形态生产关系特点的比较;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不可调和的三大矛盾的比较。通过比较、归类、综合等形式将分散在各章节,各学科中独立的内容串连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便于学生对知识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整体把握。
(三),通过时政演讲,理论联系实际
理论联系实际,紧扣时代脉搏,是政治课教学的基本原则。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应注意将课文基本知识与国内外重大时政以及学生思想实际有机的结合起来。为了贯彻这一思路,激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社会
问题。例如:在讲资本主义民主制度这一内容时,结合了当前全世界关注的美国大选这一热点进行分析,事先布置学生搜集有关资料,如从美国大选看资本主义民主,要求学生在演讲中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念,其他学生进行评议,学生热情很高,显然,有些看法还较幼稚,但教师稍作引导后,学生对资本主义民主的实质、特点、目的等就很容易理解。所以政治课教学社会实际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活学活用,关心国家大事大有好处。当然知识是能力的载体,能力是知识的运用。要使知识转化为相应的能力,还需要一定质和量的练习,在练习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能力,通过练习—反馈—矫正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熟悉不同题型的解决方法,巩固和掌握所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