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政治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现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本更加注重思想性,人文性,时间性和综合性。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不能解决变化了的情况,这就给我们每位思想品德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引发新的思考,那么作为思想品德教师该如何把握新教材去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呢?我个人的想法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要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转变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在新课程教学中,要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准确地把握新课程标准,坚持正面教育原则,弘扬社会主义的主旋律。新的教学过程,学生应是主体,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新的教学过程还应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双向或多向交流过程,因此作为思想品德教师一定要转变传统的权威式的老师讲学生听带领学生走向知识的灌输式教学,要使学生由被动地听走向主动地学。
要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必须注重联系生活实际。联系生活实际十分重要,它从抽象空洞的说教到引导学生自己建构,这一变化与我国社会转型期的特点密切相关,社会转型期的特点是观念混杂,如何使学生在观念混杂的现实中树立正确的观念,不可能通过强制灌输来实现。要面向丰富多采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要以学生的视角来关注社会生活。社会生活中有价值有意义的事物或人物很多,有些可以拿来课堂上与学生共同讨论,在适当的情况下,还应组织学生走出学校,到社会中去观察,收集素材,发动学生自主选择和确立讨论与观察的话题或事件,也就是说,要将书本外课堂外正在发生的鲜活的生活引入课堂,也要主动走出课堂,寻找共同主题,根据主题引发讨论。
要使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行为习惯,必须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在教学中,不断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道德实践,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的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行为习惯。引发学生的道德实践,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在教学中要完成以下几个转换:将普通的道德规范及道德情感体验转化为学生个体的道德实践内容引发学生个体化的道德情感体验,实现个体层面的道德实践和体验;通过个体道德实践和道德体验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行为习惯;道德实践与道德体验的相互转换。
要建立新的课堂教学理念,必须实现教师角色的重大转换。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向学生学习,向学生承认自己不懂的问题,请学生帮助解决教学中的疑难,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平等的交流,是一种享受,进而实现教师由权威向非权威的角色转换;新课程教学中,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要变牵着学生走为推着学生走,给学生压力为给学生动力,用鼓励鞭策等手段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实现教师由指导者向促进者的转变;新课程教学中,教师要有甘当小学生的勇气,与学生共建课堂,一起学习、快乐与分享,实现教师由导师向学友的转变;长期以来,人们把教师比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实教师不应做学生的设计者,而应做学生灵魂的铸造者,学生心智的激励唤醒者,学生的精神教练,从而实现教师由灵魂工程师向精神教练的转变;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成为学生取之不尽的知识源泉,缺乏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新课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输出信息,还要交换信息,更要接受学生输出的信息,教师要促成课堂中信息的双向或多向交流,教师要成为课堂中信息交换的平台,从而实现教师由信息源向信息平台的转变;随着时代的变化,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教师原来的一桶水可能已经过时,这就需要教师的知识不断更新,进而实现教师由一桶水向生生不息的河流的转变;新的课堂教学中,不能仅仅是教师向学生提出一系列问题,让学生解决问题,它要求教师应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因为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生向老师提出问题,就是对教师的挑战,开放的课堂中,随时可能接受学生的挑战成为应战者,进而实现教师由挑战者向应战者的转变;教师应允许学生缺点的存在,允许奇才怪才的发展,应给学生引路,而不是限制学生的发展空间,多一些爱心,多一些对问题学生的理解与关怀,实现教师由园丁向人生引路人的转变。
课堂教学是一门深奥的艺术,作为一线的社会教师面对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在”双开”形式的背景下,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早已成为教育者们竞相思考的问题!结构主义者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学习环境下,借助其他人的学习资料(教师、同伴),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由此可见课堂教学在整个思想品德课教学任务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我认为一堂成功的思想品德课,应该是课文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统一,是思想品德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的结合。新课程注重“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面向全体学习,鼓励探究式学习。面对这样的教学理念,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45分钟的课堂效率:
第一、改变观念,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扬教学民主,创设和谐气氛,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在课堂中“活”起来。
创设情景能够诱发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活动总是由一定的学习动机引起的,只有当学生喜欢学、要求学,有迫切的学习愿望时,才能自觉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那么,学生的这种学习动机从何而来呢?这就要靠教师的教学艺术,要靠教师组织富有成效的学习活动去诱发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活跃学生思维,如设置悬念、创设情景等,将学生置于“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不能”的心理状态。
积极鼓励,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与勇气,注重感悟,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特色是充分发挥其德育功能,讲究对知识的体验和感悟,这就要求全体主动参与,克服羞于开口交流的毛病,积极开展活动教学。我常常使用表扬和鼓励的话语,激励学生,让学生能够大胆地表现自己。每一课,都尽量创设大量情景并提供广泛的活动材料,让学生进行活动,在活动中体验和感悟。如《亲近社会》的教学,我让学生看图并分组讨论到口述、表演整个故事。这样一来,本来只有几图片的内容,经过学生的处理,就成为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了。长期的训练,学生由胆怯别扭到自然大方而且不时有精彩的表演。
发扬民主,营造和谐气氛,让学生动起来。传统的教育由于师道尊严,紧张的课堂气氛让学生不敢想、不敢说,这种现象显然极不利于创新精神的发扬。因此,在新课改的新形势下要求教师要唤起学生的自信。心理学告诉我们,自由能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所以在新课改不断深化的教学中,师生间建立起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营造宽松的气氛,放手让学生自由学、思、疑、问,这样学生才会在课堂上敢想敢说,才会将“动中学,学中动”有机结合起来,尽最大可能地动脑、动口、动眼、动耳、动手以及动表情,以最佳心理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去。
第二、利用网络广泛搜集教学材料和方法,让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活”起来。单
一、古板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只能让课堂变得枯燥乏味。新课改新形势下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快节奏的、灵活多样的、丰富多彩的,而不是“黑白”无声的。教师上课节奏要快,以训练学生的反应、思维与速度。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初
中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大多数不超过25分钟,注意力易分散,一旦教学方法呆板、节奏慢,就会出现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等不良习惯。为避免这一点,教师应抓住注意力集中的短暂时刻,用学生能接受的节奏组织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如议一议、说一说、想一想、抢答竞赛、你行吗?等,使学生既紧张又活泼,在轻松愉快而又紧张刺激的氛围中学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不会感到厌倦,学到的知识记忆得特别牢固,教学效果会大大提高。经常变换教学手段也是重要的方法,如多媒体教学、辩论会、记者采访、演讲比赛、社会调查、模拟法庭等。第三、课堂小结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我常采取以下二种方式:学生小结,谈收获和感悟。即由学生站在讲台上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指出重点、难点,以及学习的体会,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胆量,也能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和道德判断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既学会了知识也培养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画“知识”树,合作探究。即在学完一课后,让学生画一株“知识”树,将知识的主干和分枝全部画下来,这样可以促使其对知识进行梳理识记,并将知识系统化。对不明白的问题说出来,共同分析解决,特别对一些道德和法律难题更需要合作探究,实现教学的高层次。
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思想品德课教学必须让全体学生都动起来,从动脑、动口、动手等方面提高学生兴致、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与创新能力,从而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发挥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已这么多年了,作为初中思想品德课的任课教师,我努力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努力改变传统教育教学模式,不断尝试与新课程改革要求相适应的教育教学方式和手段。在一年的摸索、实践与探讨过程中,总结出自己在教学上的一些得失。我认为在思想品德新课程改革教学中应该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教师与学生的关系问题。
在新课程改革中,在课堂教学中,倡导一种新型教学关系、师生关系,即教师与学生是一种平等、合作、互动的关系,学生应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教师将由单纯的知识传授向学生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参与者、合作者和“资源人”转变。从课堂教学评价来看,课堂教学也逐渐由注意对教师教的评价转变到关注学生学的状况。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要有关爱之心、理解之心、宽容之心;
要相信学生;还应该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来看。例如:在讲授“与友同行”这个问题时,我提了这么一个问题:“你们的朋友主要是你们身边的哪些人呢?”大部分学生们回答的都是自己的同学、亲戚、兄弟姐妹、父母亲等等,很少学生会想到老师。回答完后有学生反问我:“老师能说说您的朋友吗?”我说:“我的朋友是自己的同学、同事、亲戚、亲人和我的学生。”这时学生就会想到老师这么看得起我们,我们也应该把老师当成朋友了。二,教师与教材的关系问题。
教师在备课中认真钻研教材是十分重要的。但不是要求教师唯教材是从,教师应该是用教材教,把教材当作是一种工具。教师不应是教材的奴隶,而应该成为教材的主人。思想品德新教材涉及的知识面广,教材里的辅助文的知识有涉及语文、数学、地理、历史、英语、音乐、还有一些电视新闻人物、网络名词等。这要求教师教的知识也应该包括这些内容,教师的知识仅限于课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不断的学习,各方面的素质都应具备一些,与时俱进,跟上时代潮流,多看书、多上网查询、收集资料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教材中“生活需要选择”这一个问题有一段人行如棋的辅助文里有一首王菲唱的叫棋子的歌,要是教师能唱出来课堂气氛会更活跃;“竞争不忘合作”这个问题里有这么一个英文公式:i+we=fully i,教师首先要知道这个公式里每一个英文的意思,若是能教学生读这些英文更好。
三,课堂教学中预设与动态生成的关系的问题。
课堂上的情况是千变万化的,往往会出现一些意料之外,始料不及的情况。这就是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问题,对这些问题教师应该灵活机智地处理,可以由学生来解决学生中的问题,也可以确立为师生共同探索的问题,切忌不闻不问或故意回避。适当处理好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问题,以增强课堂教学的活力,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亮点。我在讲授“学会把握好奇”的课堂上,教材里有这么一个题目“我要对早恋的同学说??”要求学生回答,有一个学生这样回答“影响计划生育”。这种回答完全是在意料之外的,要是老师说他回答不对,这样肯定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我就说“这位同学说的也有道理啊,我怎么就没想到这方面的呢?可见只要你们肯动脑筋也不比老师差啊”,然后再跟学生解释早恋跟计划生育的关系。篇二: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心得体会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心得体会
怎样贯彻落实《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精神,使思想品德课教学有一个新的高度呢?在学习领会新课标精神的过程中,教学改革要想真正取得实质性进展,必须改革旧的教育观念,真正确立起与新课标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确立新的教育观念,是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首要任务。教学观念不转变,教学改革无从谈起;教育观念一转变,许多困难迎刃而解。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怎样用新课程理念引领思想品德课教学。
思想品德课,从其学科内容看,其注重思想品德教育的特点使它在学校教育上有重要的地位。毕竟它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渠道。一直以来,我们也都可以看到其重要性一再被强调。然而,在应试教育和知识本位的环境和背景下,政治科在实际上却处于一种十分尴尬的境地:表面的重视和实际的忽视使它不断地被边缘化。其教育的内涵、蕴义更得不到真正的贯彻,更谈不上效果、目的。从其教学的特点看,所谓知识的“理论性”、课堂的“枯燥性”、学习的“记忆(背诵)性”及学后的“无用性”等几乎成了人们对这一学科的刻板印象。长期以来思想政治科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这也成为课程改革的一大障碍。
教育,作为一种人类社会发展的手段,来自于社会进步发展的需要,也来自于人发展的需要,因为只有重视作为个体的人的发展,也才是
真正地重视国家、社会的发展。在中国现代化建设进一步往前推进,在政府更为重视人的个性发展、全面发展的背景下,课程改革如一江春水给我们的教育注入了一股活力,其教学理念的转变给原本所谓“空洞乏味”的初中思想政治科指明了一条新路。而实践也开始证明,新课程带给我们的变化是明显的,效果也逐渐地显现出来。任何事物的发展,总是需要一个过程。而这一过程必然将不断完善、发展,也会不断地暴露问题。在新课程的浪潮中,初中思想政治科的教学出现了新的良好的风貌。同时,在贯彻实施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新的问题和误解。
总体来讲,初中思想品德课,基于其本身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做到学科知识教育与德育教育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知与行的统一。这也就对初中思想政治的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而要使其获得好的教学效果,必须实施素质教育,结合课程改革,进行不断地反思和总结,从而防止走回到老路上,这样,我们的初中思想政治教育课才会既有生机、活力,而又能获得实质效果,我们的教育目标也才能实现。
摘 要: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实施新课程,必须更新观念,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创设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淡化倡导合作交流、勤于动手、乐于探究的教学方法。积极构建思想品德学科的综合评价体系,促进
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主题词:新课程理念 引领 教学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实施,是初中政治教育课程改革和发展中的一件大事。新课标、新教材,既为这门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一个很好的支撑点,又对教学本身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更高的要求。
怎样贯彻落实《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精神,使思想品德课教学有一个高起点呢?在学习领会新课标精神的过程中,笔者认为,教学改革要想真正取得实质性进展,首先必须改革旧的教育观念,真正确立起与新课标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教育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一切先进的教学改革都是从新的教育观念中生发出来的;一切教学改革的困难都来自旧的教学观念的束缚;一切教学改革的尝试都是新旧教育观念斗争的结果。确立新的教育观念,是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首要任务。教学观念不转变,教学改革无从谈起;教育观念一转变,许多困难迎刃而解。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怎样用新课程理念引领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改革与发展,以就教于广大同仁。新课程的“综合评价”观,要使教学不局限于认知的目的,它还关注学生态度的发展、情感的滋养、信念的形成、人格的完整,关注学生整体生命的健康成长;教师不只是严谨地执行写得详细、系统而完整的教案,而且根据教学实况随时改变原来的计划、调整教学活动和进程;教科书不被当做金科玉律,教师不只是“吃透”教科书、准确无误地宣讲教科书,而是把教科书当做与学生进行交往、对话的部分材料,能够根据学生的需要来改变教科书中的次序或在内容上有所补充和舍弃;教学过程不只是准确、计划周密、环环相扣、层次清晰,而是有着一些松散、一些随意、甚至一些杂乱以及在这种松散、随意、杂乱的情景中师生智慧、情感的真切流露;教学气氛不是刻意营造、而是在相互理解、彼此尊重、共同合作的活动中自然形成;教师的活动范围不只是在讲台,而是经常走到学生中间,以朋友的身份给予学生关怀和帮助;教师不只是精心设问、接连发问,而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并有时间自由提问;教学不把学生的活动安排得又多又密以显示教学的形式多、容量大,而是真正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多留些空白让学生有自主活动的时间;教学不一定每堂课都很完整、都完成了预定的任务,但却实实在在地解决了临时遇到的问题;教师对学生的赞扬不是为了活跃一下气氛或是鼓励学生配合教师的教学进展,而是出自内心的热望与欣赏;教师把眼光放在每个学生身上,对每个学生都充满着期待,让每个学生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都能体验到成功的欢喜;教学更多显示的不只是教师自己的能力而是学生尽情施展的才华;师生双方都沉浸于教学活动中忘掉了各自的角色,共同感受到生命力量的涌动和生命质量的提升„..这样的教学才是好的教学,从这样的角度来评价教和学,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综合发展性评价。
总之,素质教育观念下的思想品德教学,是一种完整的育人的教育。它的真正意义不仅是让学生获得真知,还要让学生拥有一种精神、一种立场、一种态度、一种不懈的追求,这
就是我们广大思品课教师的新理念;而一马当先、与时俱进、不畏艰难、勇往直前,则应是我们广大思品课教师的新作为。篇三:初中政治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初中政治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创新能力是现代人应具备的最重要的素质,培养与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现代教育的最重要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2000年中考政治学科实行了开卷考试这一大胆的尝试,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开卷考试已成为今后初中政治升学统一考试的方向和趋势,这一趋势对我们初中政治教师的教 学观念和教学方法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教学观念要更新,转变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是政治课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主流,这种教学方式的课堂里往往充满了严肃刻板沉寂的气氛,学生正襟危坐,不得随便乱动,不许私下谈论,由教师从头讲到尾,造成的结果是教师讲起来滔滔不绝,学生听起来索然无味,这种课堂教学的效果是显然易见的了。所以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应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一):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
(二):由教师为中心向学生为主体转变;
(三):由维护“师道尊严”的观念向平等,民主的教学观念转变;
(四):由单一的教学目标向多元化的教学目标转变。而教学观念的转变,就具体的落实在课堂教学中。
二。教学方法上的尝试
2006年的中考政治试卷突出体现了知识性,综合性,时代性,灵活性等特点,它不但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掌握和应用,还着重考查了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迁移,灵活应用和创新能力。它克服了学生只要“死记硬背”就能拿到高分的倾向,代之以具体材料或情境为载体,加大了对学生能力的考查,并且紧密的联系了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引导学生去关注社会生活。为了使学生适
应开卷考试这种形式,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在研究教师怎样“教”的同时还应研究学生怎样“学”的问题。下面,我就谈一谈在课堂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通过提问,掌握基础知识,提高分析能力
“思维从问题始”,提问既包括教师的提问,也包括学生的提问。1.教师提问
教师道德的核心是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尤其是成绩较差的学生。教师要面向全体,贯彻分层教学,分层要求的教学思想,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难度的问题。特别要积极诱导和鼓励“差生”发言,对他们发言中的正确部分或闪光点,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以增强他们发言的自信心。例如:在讲“垄断资本的对外掠夺”这一内容时,我设计了这样一系列问题:(1)。帝国主义的主要特征是什么?(2)。为什么说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的狂潮是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的必然表现?(3)。早期的资本主义殖民掠夺和进入垄断阶段后对外掠夺有何不同?(4)。当代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这能否说明整个世界已天下太平?通过学生对问题的回答,分析和讨论,使学生的兴趣有了很大提高。2.学生提问
古人云:“不耻下问”,自古以来,只有敢问敢求,善问善求之人才会有学业的进步,认知的丰富。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要真正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路,要求教师放下“师道尊严”,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使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敢问,善问。学生的问题提出来后,先由其他学生或集体讨论来解答,学生解答不了的,再由教师来点拨。例如,在讲“祖国统一和民族大团结”这一内容时,学生在自学基础上,就提出了如下问题:(1),我国的民族关系是平等、团结、共同繁荣,那国家通过什么政策来维护这一关系呢?具体措施有那些?(2),也
有同学提出:既然各民族是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那么为什么直到近年才去开发西部?这对少数民族来讲好象是不平等的?(3),少数民族的自治制度和香港澳门的自治有什么区别吗?可以看出学生经过认真思考后提问的问题还是有一定深度的,也说明他们非常关心国家的发展,学生通过讨论后,第一个问题基本能明确,知道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一些少数民族自治区。第二,第三个问题涉及到了邓小平同志的“两个大局”和“一国两制”的构想,学生掌握的知识较模糊,教师应作讲解和区别。通过双向提问使学生在理解了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同时,提高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通过讨论、比较、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
政治课是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学科内的联系和学科间的联系,在开卷考试中较多,在平时教学中要围绕教学内容理解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尤其是相关或相近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帮助学生构建相应的知识网络。使系统化和条理化,并进行比较综合理解运用,达到融会贯通。比如学习“国家”概念时与氏族会进行比较;学习社会主义革命时与新民主主义革命比较;还有五种社会形态生产关系特点的比较;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不可调和的三大矛盾的比较。通过比较、归类、综合等形式将分散在各章节,各学科中独立的内容串连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便于学生对知识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整体把握。
(三),通过时政演讲,理论联系实际
理论联系实际,紧扣时代脉搏,是政治课教学的基本原则。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应注意将课文基本知识与国内外重大时政以及学生思想实际有机的结合起来。为了贯彻这一思路,激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社会
问题。例如:在讲资本主义民主制度这一内容时,结合了当前全世界关注的美国大选这一热点进行分析,事先布置学生搜集有关资料,如从美国大选看资本主义民主,要求学生在演讲中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念,其他学生进行评议,学生热情很高,显然,有些看法还较幼稚,但教师稍作引导后,学生对资本主义民主的实质、特点、目的等就很容易理解。所以政治课教学社会实际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活学活用,关心国家大事大有好处。当然知识是能力的载体,能力是知识的运用。要使知识转化为相应的能力,还需要一定质和量的练习,在练习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能力,通过练习—反馈—矫正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熟悉不同题型的解决方法,巩固和掌握所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篇:初中政治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创新能力是现代人应具备的最重要的素质,培养与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现代教育的最重要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2000年中考政治学科实行了开卷考试这一大胆的尝试,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开卷考试已成为今后初中政治升学统一考试的方向和趋势,这一趋势对我们初中政治教师的教
学观念和教学方法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教学观念要更新,转变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是政治课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主流,这种教学方式的课堂里往往充满了严肃刻板沉寂的气氛,学生正襟危坐,不得随便乱动,不许私下谈论,由教师从头讲到尾,造成的结果是教师讲起来滔滔不绝,学生听起来索然无味,这种课堂教学的效果是显然易见的了。所以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应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一):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
(二):由教师为中心向学生为主体转变;
(三):由维护“师道尊严”的观念向平等,民主的教学观念转变;
(四):由单一的教学目标向多元化的教学目标转变。而教学观念的转变,就具体的落实在课堂教学中。二。教学方法上的尝试
2006年的中考政治试卷突出体现了知识性,综合性,时代性,灵活性等特点,它不但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掌握和应用,还着重考查了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迁移,灵活应用和创新能力。它克服了学生只要“死记硬背”就能拿到高分的倾向,代之以具体材料或情境为载体,加大了对学生能力的考查,并且紧密的联系了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引导学生去关注社会生活。为了使学生适应开卷考试这种形式,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在研究教师怎样“教”的同时还应研究学生怎样“学”的问题。下面,我就谈一谈在课堂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通过提问,掌握基础知识,提高分析能力
“思维从问题始”,提问既包括教师的提问,也包括学生的提问。
1.教师提问
教师道德的核心是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尤其是成绩较差的学生。教师要面向全体,贯彻分层教学,分层要求的教学思想,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难度的问题。特别要积极诱导和鼓励“差生”
如:在讲“垄断资本的对外掠夺”这一内容时,我设计了这样一系列问题:(1)。帝国主义的主要特征是什么?(2)。为什么说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的狂潮是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的必然表现?(3)。早期的资本主义殖民掠夺和进入垄断阶段后对外掠夺有何不同?(4)。当代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这能否说明整个世界已天下太平?通过学生对问题的回答,分析和讨论,使学生的兴趣有了很大提高。
2.学生提问
古人云:“不耻下问”,自古以来,只有敢问敢求,善问善求之人才会有学业的进步,认知的丰富。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要真正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路,要求教师放下“师道尊严”,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使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敢问,善问。学生的问题提出来后,先由其他学生或集体讨论来解答,学生解答不了的,再由教师来点拨。例如,在讲“祖国统一和民族大团结”这一内容时,学生在自学基础上,就提出了如下问题:(1),我国的民族关系是平等、团结、共同繁荣,那国家通过什么政策来维护这一关系呢?具体措施有那些?(2),也有同学提出:既然各民族是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那么为什么直到近年才去开发西部?这对少数民族来讲好象是不平等的?(3),少数民族的自治制度和香港澳门的自治有什么区别吗?可以看出学生经过认真思考后提问的问题还是有一定深度的,也说明他们非常关心国家的发展,学生通过讨论后,第一个问题基本能明确,知道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一些少数民族自治区。第二,第三个问题涉及到了邓小平同志的“两个大局”和“一国两制”的构想,学生掌握的知识较模糊,教师应作讲解和区别。通过双向提问使学生在理解了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同时,提高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通过讨论、比较、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
政治课是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学科内的联系和学科间的联系,在开卷考试中较多,在平时教学中要围绕教学内容理解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尤其是相关或相近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帮助学生构建相应的知识网络。使系统化和条理化,并进行比较综合理解运用,达到融会贯通。比如学习“国家”概念时与氏族会进行比较;学习社会主义革命时与新民主主义革命比较;还有五种社会形态生产关系特点的比较;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不可调和的三大矛盾的比较。通过比
较、归类、综合等形式将分散在各章节,各学科中独立的内容串连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便于学生对知识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整体把握。
(三),通过时政演讲,理论联系实际
理论联系实际,紧扣时代脉搏,是政治课教学的基本原则。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应注意将课文基本知识与国内外重大时政以及学生思想实际有机的结合起来。为了贯彻这一思路,激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例如:在讲资本主义民主制度这一内容时,结合了当前全世界关注的美国大选这一热点进行分析,事先布置学生搜集有关资料,如从美国大选看资本主义民主,要求学生在演讲中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念,其他学生进行评议,学生热情很高,显然,有些看法还较幼稚,但教师稍作引导后,学生对资本主义民主的实质、特点、目的等就很容易理解。所以政治课教学社会实际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活学活用,关心国家大事大有好处。当然知识是能力的载体,能力是知识的运用。要使知识转化为相应的能力,还需要一定质和量的练习,在练习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能力,通过练习—反馈—矫正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熟悉不同题型的解决方法,巩固和掌握所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篇:初中政治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初中政治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创新能力是现代人应具备的最重要的素质,培养与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现代教育的最重要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2000年中考政治学科实行了开卷考试这一大胆的尝试,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开卷考试已成为今后初中政治升学统一考试的方向和趋势,这一趋势对我们初中政治教师的教 学观念和教学方法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教学观念要更新,转变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是政治课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主流,这种教学方式的课堂里往往充满了严肃刻板沉寂的气氛,学生正襟危坐,不得随便乱动,不许私下谈论,由教师从头讲到尾,造成的结果是教师讲起来滔滔不绝,学生听起来索然无味,这种课堂教学的效果是显然易见的了。所以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应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一):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
(二):由教师为中心向学生为主体转变;
(三):由维护“师道尊严”的观念向平等,民主的教学观念转变;
(四):由单一的教学目标向多元化的教学目标转变。而教学观念的转变,就具体的落实在课堂教学中。二。教学方法上的尝试
2006年的中考政治试卷突出体现了知识性,综合性,时代性,灵活性等特点,它不但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掌握和应用,还着重考查了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迁移,灵活应用和创新能力。它克服了学生只要“死记硬背”就能拿到高分的倾向,代之以具体材料或情境为载体,加大了对学生能力的考查,并且紧密的联系了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引导学生去关注社会生活。为了使学生适
应开卷考试这种形式,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在研究教师怎样“教”的同时还应研究学生怎样“学”的问题。下面,我就谈一谈在课堂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通过提问,掌握基础知识,提高分析能力
“思维从问题始”,提问既包括教师的提问,也包括学生的提问。
1.教师提问
教师道德的核心是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尤其是成绩较差的学生。教师要面向全体,贯彻分层教学,分层要求的教学思想,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难度的问题。特别要积极诱导和鼓励“差生”发言,对他们发言中的正确部分或闪光点,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以增强他们发言的自信心。例如:在讲“垄断资本的对外掠夺”这一内容时,我设计了这样一系列问题:(1)。帝国主义的主要特征是什么?(2)。为什么说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的狂潮是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的必然表现?(3)。早期的资本主义殖民掠夺和进入垄断阶段后对外掠夺有何不同?(4)。当代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这能否说明整个世界已天下太平?通过学生对问题的回答,分析和讨论,使学生的兴趣有了很大提高。
2.学生提问
古人云:“不耻下问”,自古以来,只有敢问敢求,善问善求之人才会有学业的进步,认知的丰富。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要真正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路,要求教师放下“师道尊严”,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使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敢问,善问。学生的问题提出来后,先由其他学生或集体讨论来解答,学生解答不了的,再由教师来点拨。例如,在讲“祖国统一和民族大团结”这一内容时,学生在自学基础上,就提出了如下问题:(1),我国的民族关系是平等、团结、共同繁荣,那国家通过什么政策来维护这一关系呢?具体措施有那些?(2),也
有同学提出:既然各民族是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那么为什么直到近年才去开发西部?这对少数民族来讲好象是不平等的?(3),少数民族的自治制度和香港澳门的自治有什么区别吗?可以看出学生经过认真思考后提问的问题还是有一定深度的,也说明他们非常关心国家的发展,学生通过讨论后,第一个问题基本能明确,知道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一些少数民族自治区。第二,第三个问题涉及到了邓小平同志的“两个大局”和“一国两制”的构想,学生掌握的知识较模糊,教师应作讲解和区别。通过双向提问使学生在理解了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同时,提高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通过讨论、比较、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
政治课是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学科内的联系和学科间的联系,在开卷考试中较多,在平时教学中要围绕教学内容理解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尤其是相关或相近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帮助学生构建相应的知识网络。使系统化和条理化,并进行比较综合理解运用,达到融会贯通。比如学习“国家”概念时与氏族会进行比较;学习社会主义革命时与新民主主义革命比较;还有五种社会形态生产关系特点的比较;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不可调和的三大矛盾的比较。通过比较、归类、综合等形式将分散在各章节,各学科中独立的内容串连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便于学生对知识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整体把握。
(三),通过时政演讲,理论联系实际
理论联系实际,紧扣时代脉搏,是政治课教学的基本原则。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应注意将课文基本知识与国内外重大时政以及学生思想实际有机的结合起来。为了贯彻这一思路,激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社会
问题。例如:在讲资本主义民主制度这一内容时,结合了当前全世界关注的美国大选这一热点进行分析,事先布置学生搜集有关资料,如从美国大选看资本主义民主,要求学生在演讲中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念,其他学生进行评议,学生热情很高,显然,有些看法还较幼稚,但教师稍作引导后,学生对资本主义民主的实质、特点、目的等就很容易理解。所以政治课教学社会实际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活学活用,关心国家大事大有好处。当然知识是能力的载体,能力是知识的运用。要使知识转化为相应的能力,还需要一定质和量的练习,在练习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能力,通过练习—反馈—矫正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熟悉不同题型的解决方法,巩固和掌握所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篇:初中政治课堂教学评价
初中政治课堂教学评价
(1)教学过程是教师将书面方案形式转化为课堂教学形式的创造性活动。对教学过程的评价,应从教师对教材的驾驭与挖掘;课堂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课堂教学程序的设计与运作以及思想教育的体现等方面来进行判断。
新知基础扎实,能根据学情,为学习新课提供和创设足够的认知、情感情境;学习新内容前,能及时弥补学生的知识缺陷;教学过程安排合理,各教学环节层次清楚,安排合理;过渡自然,结构严谨:教学密度适当,时间分配恰当;重点难点处理得当,重点难点确定准确:能突出重点,围绕重点知识进行学习:善于利用教材各相关因素为解决难点作铺垫,抓住关键,突破难点有创新。
(2)教学方法是指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教师所采用的工作方式和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学习方式。对教学方法的评价,应从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两个方面来进行判断。重视学生自主学习①注意学生学习的接受性。了解学生学习的接受性,有助于教师选取适合的内容、去激发学生自主学习。②强化学生学习的建构性。学生主体建构的过程就是学生同化、顺化和平衡的过程。激发和提升学生的体验。注重学生的互动合作,互动活动蕴涵人文关怀。充分利用学生的互动活动来提高教学的实效性。突出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生从探究中学到更多更适合自己的知识。
(3)教学能力是指教师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所具备的外显的基本教学素质。对教学能力的评价,应从教师的教学态驾驭课堂能力、表达能力和利用多种教学工具的能力来进行判断。教态自然仪表端庄:态度和蔼,亲切自然;仪表端庄,举止大方;动静相宜,富有情感。应变能力强,具有敏锐的观察力;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课堂教学调控恰当;教学机敏,能灵活机动地处理课堂教学中的偶发事件。教学语言简练准确,能准确熟练地使用语言,避免使用方言土语和生活俗语;语言清晰,简练生动;语速、音量适中,语调抑扬顿挫,寓有启发性和感染力。教学工具使用合理,板书内容详略得当,版面设计合理美观,字迹清楚,书写规范。能利用多种教学工具,为学生学习创造最有利的氛围。
(4)教学效果是指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群体参与的程度以及学生所显现的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对教学效果的评价,应从学生在兴趣、情绪和意志等心理品质的反映以及学生对重、难问题的理解程度来进行判断。课堂气氛活跃和谐,全班学生注意力集中,认真学习或活动,思维处于积极状态:师生情感、生生情感融洽,配合默契,大多数学生能积极主动探究新的问题:课堂气氛活跃,秩序活而不乱。重难问题理解程度,学生口答或笔答或课堂表现能够体现出他们思想的点滴进步;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问题当堂能得到初步解决;绝大多数学生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以上是我对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想法。希望每一位站在一线的教师都能拿出自己实施新课标的想法和做法,共同探讨。若有疏漏偏颇,望与诸位探讨。
第五篇:初中政治课堂教学目标设计
初中政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目标设计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反映了教师对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在认知、情感、技能和能力等方面发生变化的期望,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行动指南,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直接关系到教学方法和策略的选择、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合、教学媒体的选用、教学效果的评价等。它同时也关系到初中思想政治课程目标的落实,是教师评鉴和修正教学活动的依据。因此,要提高政治课堂有效性,教学目标的有效性至关重要。
教学目标设计是教学设计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政治课教学目标的设计需要以总体培养目标、课程目标为准则,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进行系统设计。课堂教学目标应明确在政治教学活动结束后学生学业行为的变化,包括知识、技能的获得,方法、过程的掌握,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要真正提高政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要准确预设一堂课的目标,首先对教科书和学生这两个要素有一个准确的解读。简而言之,我们要弄清楚两大问题:教科书要求是什么?学生能否达到教科书的要求?要做到这一点,应从如下两方面做起:
一、认真研读教材。教材是按照教学大纲编写的,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依据,是学生获得知识、掌握技能、技巧的主要源泉,它是显性的语言材料,是按照一定的逻辑体系编排的。教科书的呈现方式对教师的教学方式有着内在的规定性,往往决定着教师的执教方式,决定学生的学习方式。同时教材是教师的好帮手:教学中怎样突出重点?怎样分散难点?怎样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获得真知?……编者尽其所能考虑了这些问题,想了一些解决办法。教师可以采用其中合适的处理办法。因此,在设计教学目标前,教师应认真研读教材。
1、认真通读、研究一册教材或一套教材。梳理清楚教材编写目的、指导思想、教材特点、设计思路、技能的要求、策略与情感的渗透等,这项工作应该在新学期开始前完成;在设计某个单元或课文的教学目标时,要充分考虑这些内容,使得各个单元或课文的教学目标形成一种线性的联系。
2、认真阅读、研究一个单元或课文的材料,我们需要了解某节课的知识与技能内容,需要研究知识传递的情景和技能训练的过程,需要分析情感价值观的体现。这是三维教学目标的雏形。要注意的是,一个单元或课文的教学内容并不一定全是课堂教学的内容,我们需要结合语言材料作必要的筛选。譬如:现行教科书中一个单元的目标,不一定都是要求学生全部掌握的。有些可能会在以后单元或下一册中再掌握;有的可能只需要了解;有的可能是对前面知识巩固和延伸。
3、认真阅读课标。特别注意新课标与老大纲在课程理念、课程结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诸方面的变化,根据本班学生特点和本课知识,设计出明确、恰当的课堂教学目标,以提升目标达成度来提高政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认真研究学生。政治课教学过程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等构成。学生是教学过程中最为活跃的因素,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因此在政治课教学设计中,应该以“学”为出发点,以学生为行为主体,学生思维活动为主线,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惟有这样,教学设计才能成为实施教学计划的过程的起点。教学目标应集中在学生能做什么,是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是学生学习后所发生的变化。因此,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了解学生,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首先应认真记读、分析学生的学习表现,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认知能力、学习态度、学习习惯。这项工作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也是一个思考的过程。一个专业的政治教师应该是个有心人,会把平时观察到的信息积累起来;一个专业政治教师而且是个善于思考的人,从观察到的信息中解读出前因后果。这些信息是解读学生因素的主要依据,也是教学目标设计的重要依据。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设计教学目标。
其次是认真解读、分析学生已有的图式,了解学生相关的语言知识、话题背景知识,以及能力水平。这步工作应该在教学目标设计前进行,具体可以通过与学生交谈,结合平时积累的信息,初步判断学生完成某单元或课文学习的可能性。如果学生学习难度较大,适当降低该单元或课文目标要求;如果难度不大,可以对教材进行挖深、拓展。也就是根据学生情况,调整教学要求,最终确定教学目标。
再次要对学生的个体进行解读,因为教学目标的设定要顾及到每个学生,尤其是学生群体的两端——学优生和学困生。在传统教学中,大家关注的是中间学生,以为这样能够兼顾两头。其实不然,教学目标只适合于中等学生,学困生往往被忽视,学优生也很难得到发展。因此在教学目标设定时,我们特别要注意避免“吃不饱”和“吃不了”现象发生。
最后,认真研读、分析学优生的强项和学困生的弱点,寻找能力发展的空间和教学难度的起点。一个有效的教学目标应该是“保底,不封顶”。“保底”就是要有一个最低要求,有个底线,能够让学困生有机会成功,在他们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不封顶”就是要有一个开放性的要求,留给学优生一个空间,由他们自主发展。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制定适度有效的教学目标。我认为,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教学目标体现全面性
合格的政治课教学目标设计,应该既有属于知识范畴的直接目标,即《课标》中的知识目标,也应有属于能力、情意范畴的间接目标。在直接教学目标方面,包括对概念、原理的理解和掌握应用。间接目标中,能力主要包括学习能力、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选择与判断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精神生存能力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主要包括对国家、社会、集体以及道德、文化、人生等方面的观念形成与发展
第二、教学目标体现发展性
新课标倡导“以人为本”的精神,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要让学生每一堂课都有收获。这需要教学目标要有一定的难度,即围绕学生原有水平上加一个难度。这个难度的把握需要教师认真分析学生原有水平,同时还需要教师充分考虑学生的现有能力。前者将直接影响教学目标难度的定位,即高于学生原有的水平,低于或平于学生原有水平的教学目标是无效的。后者将影响教学目标难度的高低。这个难度必须控制在学生的能力范围之内,否则同样也是无效的。假如超出学生能力,教师就要考虑设置支架。如:教师在学习策略目标里设计小组活动讨论、合作探究等来降低其难度。
第三、教学目标体现层次性
教学目标层次性进可以有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是就知识技能的获得是有层次的。新政治课程标准中明确阐述知识技能目标分为了解、理解、掌握、灵活运用等4个层次。教学目标的设计要体现这种从低到高逐层递进的不同认知水平,反映出由知识转化为能力,并逐步内化的要求。另一层含义是学生间存在着个性差异,要求他们在同一时间就同一内容达成同一目标,是不科学的。因此,教师设计教学目标应针对学生原有基础和智力水平层次不同的实际情况,提出不同的目标和相应“教学策略”,使水平较差的学生建立信心,使成绩好的学生更加努力。在课堂上可以有步骤、分层次地向学生展示知识结构,设置高、中、低水平的教学目标,即使学生“跳一跳即可摘到”。
第四、教学目标体现学科性
课标明确规定:初中思想政治课是对学生进行公民的品德教育和初步的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以及有关社会科学常识教育的必修课程,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是我国学校教育社会主义性质的重要标志之一。它对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可见政治课它异于其他课程的一个显著原因就是:它是初中的一门德育课程。因此在设计政治课教学目标时,必须充分考虑其学科独特性,设计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的教学目标,尤其要突出重点,设计出德育目标。
第五、教学目标体现开放性
政治课的一个主要目标应该是学生提高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一个学生要具有的能力,除了必须掌握课本中的政治原理之外,还应该知道如何用这些原理去解决问题的策略性知识。解题过程的实质就是找出把初始情境变成达到目标的操作顺序。有经验的政治教师往往采用这样的教学步骤,来让学生学会分析:设置情境,提出问题;搜集信息,探索研究;评说讨论,总结提高。在这个过程中,问题解决者可以把眼前情景不断与目标进行比较,从中找出差异,同时可生成新的目标,来缩小差异。政治课教学的目标并非仅仅是让学生学会解题,而是通过典型问题的剖析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策略。因此,在设计教学目标时,不仅要考虑如何让学生理解原理、会使用原理的教学目标,还要掌握怎样使用和何时使用政治原理的策略的教学目标。
总之,任何一堂教学效果突出的政治课,必定离不开科学、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设计中一个事关整体的要素,也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工作,有内容、有针对性,可执行、可观测。只有这样,教学目标才能真正成为有效性课堂教学的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