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农民培育出杂交水稻比袁隆平早8年

时间:2019-05-13 15:10: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吉林农民培育出杂交水稻比袁隆平早8年》,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吉林农民培育出杂交水稻比袁隆平早8年》。

第一篇:吉林农民培育出杂交水稻比袁隆平早8年

吉林农民培育出杂交水稻比袁隆平早8年?

2007年04月09日来源:吉林日报

■李贞生的杂交“玉米稻”诞生于1966年,而袁隆平在1974年培育成“南优2号”■李贞生因此上过小学课本,上过《人民日报》,上过电视,但晚年生活过于“平静”■“玉米稻”缺点大于优点,但是为后来的研究提供了可参考依据,贡献不可磨灭核心提示

2007年2月11日,梅河口论坛出现一个标题为《杂交水稻最早诞生在梅河口,大奖却发给了湖南人(袁隆平)》的帖子,发布者称:“海龙县(梅河口市)河洼公社农民李贞生及海龙县‘五七’中学在1968年就培育出杂交水稻„„”

记者经过近两个月的调查采访证实:吉林省梅河口普通农民李贞生在1966年确实用远缘杂交方式培育出“玉米稻”并成为当时国家的科研攻关项目。而袁隆平是在1974年育成第一个杂交水稻强优组合南优2号。这把我国杂交水稻的出现提前了8年。曝猛料杂交水稻 吉林最早

3月22日,记者找到帖子发布者大海。大海说,他的家就在李贞生培育“玉米稻”的海龙县河洼公社河洼大队一组(现梅河口市新合镇河洼村一组)附近,当地农民曾参加了杂交水稻科教电影的拍摄,他看过那部科教电影。“大老李”是45亩稻田技术员

当年的“玉米稻”为何没有继续推广下去?他为什么没有得到正式的褒奖和荣誉?带着各种疑问,记者赶赴梅河口对此事进行调查。

梅河口市新合镇河洼村远离城镇,村民说大家称呼生前的李贞生为“大老李”。今年64岁的崔厚生是李贞生的邻居,他说,上世纪六十年代,李贞生和老母亲、妻子、两个儿子及两个女儿从临江市搬到这里,李贞生在临江市就研究水稻杂交。李贞生到村里后,村

里将45亩旱田改成水田,李贞生担任水稻技术员,他就在水田里琢磨水稻杂交,终于培育出“玉米稻”、高粱稻和向日葵稻。

李贞生培育出“玉米稻”成功后,省有关部门、海龙县科委、河洼公社农科站在村里盖了300多平方米的五间房子,作为李贞生的科研基地和办公室。至今在村子最东头还保留着那座房子。“玉米稻”产量比普通稻高15%

3月26日,在梅河口市科技局办公室主任王丽芝帮助下,记者联系到已退休在家的林守烈老人。林守烈当年是原海龙县科委工作人员,他在河洼公社和李贞生负责“玉米稻”项目。林守烈证实:1966年,李贞生基本培育出“玉米稻”,这在全国属于首次。“玉米稻”培育具有很大的科学研究意义。1975年,李贞生的“玉米稻”开始列入国家科研攻关课题。

今年72岁的卢长喜曾在1972年左右任原海龙县河洼公社农科站站长,卢长喜说,李贞生用“温汤去雄 远缘杂交”的方法培育出“玉米稻”,即用温水烫死原来水稻的花粉,然后再用玉米粉授粉,这样就培育出“玉米稻”。“玉米稻”特点是粒大,秆高,抗病,抗倒伏,抗病力强,最大的特点是粒大。当时亩产比普通水稻提高15%左右。忆当年杂交一出 全国轰动

从30多年前的资料记者看出,“玉米稻”在当时受到了很多关注,还被长春电影制片厂和北京电影制片厂合拍了科教片。《人民日报》等报纸刊登“玉米稻”

3月26日,梅河口档案馆里一张已经泛黄的《吉林日报》摆在记者面前,1975年2月27日的2版上刊发了一篇题目为《老农李贞生培育出“玉米稻”》的新华社稿件:据新华社长春1975年2月24日电。吉林省朝鲜族老农民李贞生利用水稻同玉米进行远缘杂交,培育出了一种“玉米稻”,经过八年来的繁殖适种,已显示出许多比母本水稻优良的性状,又表现出了耐旱等玉米的特性„„1970年,当地遇到大旱,一般水稻减产,“玉米稻”却生长良好,李贞生的试验田里亩产稻谷一千二百多斤。现在,“玉米稻”在海龙县已经推广两万多亩„„据了解,当时的《人民日报》、《参考消息》等陆续刊登李贞生培育“玉米稻”远缘杂交的消息。他曾有幸与国家领导人合影

李贞生的二女儿李英淑当年跟父亲在试验田里一起搞过试验,据她回忆,1978年左右,小学三年级语文课本里有篇写李贞生的课文《农民李伯伯》。1975年,长春电影制片厂和北京电影制片厂合拍了科教片《农民育种家》,后期又拍电视。

李英淑说,1978年,父亲代表吉林省通化地区参加全国科学大会,还在北京平古县农业大学演讲过,当时大学生们不承认玉米和水稻可杂交,后来,这些学生看到父亲亲自做实验才承认远缘杂交的现实。全国各地先后来了不少参观团,国家和省里几位领导人亲自来参观过。父亲作为全国人大代表还去北京参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幸与国家领导人邓小平等合影留念。几麻袋外地来信索要种子

卢长喜老人说,当时拍摄的那部杂交水稻的科教片,从1976年春季的细苗、插秧、授粉一直到秋收,当地很多农民都参与纪录片拍摄。李贞生文化水平很低,组织上便安排下乡知识青年张贵芳(音)担任李贞生秘书。河洼公社出动11台拖拉机平整出150亩左右水

田,河洼村一组和东兴村八组合并改为河洼公社种子站,专为“玉米稻”育种。

当时,每天都有全国各地记者和科研人员来到这里,公社组织一些人专门负责接收每天近百封的外地来信和汇款,工作人员在一个信封里只给邮回几粒种子,而这些全是免费的,光收到外地来信就有几麻袋。论成败缺点明显 但有贡献

林守烈说,李贞生的“玉米稻”研究在1978年基本结束了。导致“玉米稻”最后失败的原因是,李贞生研究方法与当时的科学研究方法不一样。玉米和水稻杂交后,第一代种子优良,但第二代、第三代之后产量降低,出现一些弊病。专家:为后来的杂交提供依据吉林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研究员南钟浩说,远缘杂交是不同属种之间进行的杂交,中国科学院当时的研究表明:“玉米稻”本身产量不高,应用很不科学,李贞生所研究的“玉米稻”缺点大于当时的优点。但李贞生的“玉米稻”为后来的远缘杂交提供了可参考依据,为后来杂交稻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也为我国农业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继李贞生之后,吉林省科研人员在水稻远缘杂交方面作出了一些贡献,国家对远缘杂交项目都没有进行奖励。网友:李贞生有成果但没理论

《杂交水稻最早诞生在梅河口,大奖却发给了湖南人(袁隆平)》这个帖子在梅河口论坛发布后,很多网友发表自己的观点。

有的网友认为,李贞生的贡献没有袁隆平大。

另一位网友认为:袁隆平是科学家,而李贞生却是个斗大字不识两升的农民,李贞生是有成果但没有理论。而袁隆平是既有成果又有理论。当然就成为了“杂交水稻之父”。但更多的网友则支持应当给农民李贞生应有的荣誉。一位网友说:“知道李贞生这个人和杂交水稻这件事!不管怎么回事,也应该再报道一下!那一代创业人力没少出,劲儿没少费,但是回报太少!不论李和袁的(研究成果)有何区别,李贞生在该领域也是功不可没!”女儿:怎么评价父亲的贡献

“李贞生这个人非常好,共产党员。”这是原海龙县河洼公社农科站站长卢长喜对李贞生的评价。

1985年,李贞生在吉林省第六次人民代表大会会场上脑出血病倒。他病倒以后,家里为了给他治病,生活非常困难,于1988年离开河洼一队搬回临江市,靠儿女做生意维持生活。1992年,李贞生在临江因病去世,参加葬礼的只有亲属和朋友。

现在,李贞生的大女儿去了韩国,小女儿和两个儿子则迁居到山东省日照市。当年老人还曾出了一本书,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珍贵的历史资料和照片等都遗失了。(本版稿件 记者 姜斌 本版图片除注明外 姜斌 摄)

第二篇: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读后感

一粒种子改变世界,盘古开天辟地,人类呱呱诞生,从那一刻起,摆脱饥饿,奋力生存便成了人类历史的不朽主题,滚滚历史长河中的历朝历代,各君各王,虽处在不同国度,不同疆域,却拥有着同一个亘古不变的梦想,解决粮食问题。民以食为天,人类从未停止过对饥饿的抗争,从未停歇过对粮食的渴望。当历史的刻度停留在21世纪,世界人口已经达到60亿的眼下,却依然有8亿人处于饥饿状态,平均每天有24000人死于饥饿。在粮食问题日益凸现的今日,世界将目光投向了中国,这片广袤无垠的国度,耕地面积只占世界7%,人口却占世界22%的第一人口大国。

面对冷峻现实,世界陷入了粮食恐慌,人们不仅连连发问:谁来养活中国,谁来养活世界? 时事造英雄,20世纪70年代,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爆发了一场绿色革命,通过对杂交水稻的成功研究,最终将水稻亩产从300公斤提高到了800公斤,并推广2.3亿多亩,增产200多亿公斤,增产的粮食可以多养活7500万人。英雄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英雄满怀信心地向世界宣称,中国人不仅可以自己养活自己,更能为解决世界粮食问题作出巨大贡献。英雄的名字从此响彻天际,被百姓们爱称为当代神农氏,他就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回眸奇迹的诞生,竟源自儿时的一次郊游。6岁在武汉园艺场时,当他看到满园里郁郁葱葱,到处是芬芳的花草和一串串鲜艳的果实,立即被这派美景所吸引。

心想长大以后也去学农。谁也不知道,那时命运已经开始悄悄安排奇迹的发生。袁隆平沿着儿时单纯的梦想一步步走着,1953年,从西南农学院农学系毕业的袁隆平,为了追求心中的梦,毅然从四川重庆来到了偏僻的湘西雪峰山旁的安江农校任教,一教便是19个春秋。学生们都很尊敬他,视他为良师益友,更被他对稻田的专注精神所感动。这个从小长在大城市里的知识分子,从来不怕臭,不怕脏,随时都能弯腰赤脚下田地,观察稻田的生长情况。刮风下雨也不能阻挡他的热情,农民都打趣的称他为袁癫子。正是这种外人难以理解的痴迷之情,在无形的支持着他,正是这种对梦想的执着信念在背后推动着他,精心进行着每一份耕耘,正是这种踏实严谨的治学态度,最终赢来了盆满钵满的丰收硕果。岁月不居,天道酬勤,穿越过十年风雨的艰辛,杂交水稻的研究才有了今天的成就。袁隆平为了一个人类没有饥饿的未来付出了自己所有的青春年华,付出了自己所有的精力汗水。一次次人为的恶意破坏,让精心培养的秧苗毁于一旦;一次次的天灾所难,让科研进程举步维艰。但是十年间的艰难险阻最终都在梦想的力量下低了头,都在与梦想的较量中败下了阵,这个刚毅的汉子,在一次次跌倒后依然不屈前行,在苦难面前他甚至安慰妻子说:山谷越深,山峰越高。

我们眼前所经受的苦难,其实是对我们未来的祝福。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无不是从患难中走来。应该说,苦难是上帝赐予我们的最好的礼品。朴实无华的话语中透露着圣哲的光芒,平和的心态中预示着成功的讯息。袁隆平和他的学生们像候鸟一样频繁迁徙,春长沙,秋南宁,冬海南,南北辗转,一年三地,不辞辛劳的奔波全都是为了给种子提供适当的环境。他们还在南开北往的火车,轮船,飞机上浸种,甚至把珍贵的种子绑在腰上,利用体温催芽。从1946年到1970年,袁隆平和他的助手们经过了整整六年的时间,2190个日日夜夜,先后用了1000多个水稻品种,做了3000多个实验,但最终都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心情沮丧的袁隆平并没有继续低迷,在得到党和政府一如既往的支持下,他迅速调整了研究方案,再次积极的投入到了又一次试验当中。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1973年,已逾不惑之年的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育成三系杂交水稻,成功将水稻产量从每亩300公斤提高到了每亩500公斤以上。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实实在在的解决了中华民族的吃饭问题,农民亲切的称他为米菩萨。这位大名鼎鼎的科学家,平日不拘小节,看上去就是一介农夫,面对笑他土气的人,他只是淡淡一笑,说:我现在是干的农业活,穿得太讲究会让农民觉得生分,他们就不会同我交朋友了,再说,下地干活也就不方便了。这种平易近人的性格,让他与乡亲们之间建立了一种血浓于水的真切情意。

有一次,郴州一个农民见到袁隆平说:袁老师啊,我们要感谢你,又要埋怨你,你把产量弄得那么高,现在粮食都不值钱了哦。袁隆平若有所思的对乡亲说:如今种粮食确实不赚钱,但是又少不得。你可以拿一部分田出来种高产水稻,腾出一些地方来种赚钱的作物,那不是又有饭吃又有钱赚了吗?过了两年,又见到这个农民,他激动的对袁隆平说,袁老师,按照你的方法成功了,粮食丰收了,西瓜,蔬菜也卖了好价钱,现在我们是百分之百感谢你了。运用辩证的眼光,袁隆平为乡亲们解决了谷贱伤农的问题。答案补充 如今,袁隆平已经不再是中国的袁隆平,他更属于世界,属于整个人类。袁隆平十几次赴印度、越南、缅甸、菲律宾、孟加拉国等国指导推广杂交水稻,为20多个国家培训了300多名技术骨干。1999年经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还将一颗小行星命名为袁隆平星,这颗小行星在浩瀚的宇宙中闪烁翱翔。儿时的梦想已经实现,这个不知疲惫的追梦人又有了新的梦想,他希望有一天到了秋收时节,水稻能长得像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谷粒像花生米那么大,几个朋友能坐在稻穗下乘凉。

这便是人们津津乐道的禾下乘凉梦。一粒种子改变世界,因为这粒种子承载着人类的梦想,因为梦想的力量使这粒种子在悄无声息的生根发芽,它以惊人的生命力,奋力破土而出。这粒种子改变了中国,改变了世界,改变了人类。小小的种子迸射出了前所未有的能量。知识+汗水+灵感+机遇,给了它无限的养料,沐浴在新时代的阳光中,这粒改变世界的种子还在欣欣的生长着,那些禾下的梦想,那些远离饥饿的愿望,也将随着种子的茁壮生长而付诸现实。

第三篇:8.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教案

8.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学习目标】

1.识记生字词,了解人物通讯的特点。

2.理解典型事例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重点)3.理解细节描写和运用数据在表现人物形象中的作用。(难点)4.了解袁隆平的科学精神和卓越贡献。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袁隆平,闻名全球的“杂交之稻之父”,中国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他是怎样从湖南一个小地方的农校的教师走到今天的?他的成功有何“秘诀”?今天就让我们来一起走进袁隆平的世界,领略他的风采吧!

二、自主预习

1.朗读课文,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生涯(yá)

退化(tuì)

矢志不移(shǐ)...丰硕(shuò)鉴于(jiàn)劫后余生(jié)...颁发(bān)授予(shòu)梦寐以求(mèi)...2.理解词义。

生涯:指从事某种活动或职业的生活。灵光:指神异的光辉。

丰硕:形容果实又多又大,多用于抽象事物。大相径庭:表示彼此相差很远或矛盾很大。矢志不移:立下志愿决不改变。劫后余生:遇上灾难而侥幸活命。3.关于通讯

通讯是一种以叙述、描写为主,兼用其他表达方式,以具有新闻价值的人物、事件等为报道对象,比消息更具体详细、生动形象的新闻体裁。人物通讯是通讯的一种。它以写人为主,专门介绍人物的典型事迹、成长过程和精神面貌,可以写人物的一生,也可以在统一的主题下写一组人。人物通讯具备一般通讯的一切特点,简要归纳如下:①真实性;②典型性;③新闻性;④生动性;⑤评论性。

三、合作探究(一)整体感知

1.课文主要选取了袁隆平研究历程中的哪些典型事例?

明确:(1)看到向福财饿着肚子来回爬过四十公里山路换回稻种后,心情很沉重,从而开始进行杂交水稻的研究。(2)提出了与当时科学界流行的观点大相径庭的设想,最终通过“三系”培育获得成功。(3)虽然在文化大革命这一特定环境中有一段极不寻常的遭遇,袁隆平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杂交水稻研究。

2.本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明确:本文是一则人物通讯,报道了袁隆平在杂交水稻方面对中国和世界的卓越贡献,赞颂了他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矢志不移的科学精神。

(二)写法探究

1.这篇人物通讯选取了一系列典型的事例来表现人物形象。结合课文具体分析。明确:如写袁隆平在看到向福财饿着肚子来回爬过四十公里山路换回稻种后,心情很沉重,从而开始思考“怎样才能使人们不挨饿”的问题,表现出一个科学家的社会责任感。随后,他提出了当时世界上无人解决的大课题——杂交水稻。经过严谨的思索,又提出了与当时学术界流行的观点大相径庭的设想——通过“三系”来利用水稻杂种优势,他不畏冷言,披挂上阵,毫不动摇,显示了严谨的态度、创造的才能和执着的精神。尤其是写他在文化大革命这一特定环境中的一段极不寻常的遭遇,更充分展示了他不畏任何艰难困苦、矢志不移地为科学献身的崇高精神。当奋斗九年,解决了古今中外都未能解决的重大课题后,他又带领人马投入“再越优势关和攻克制种关的战斗”。作者精心选择的这些典型事例,鲜明地展现了袁隆平崇高的精神境界和不息的奋斗精神。

2.于细微处见精神,文中给你留下最深印象的细节描写是什么? 明确:文中写文化大革命中袁隆平将劫后余生的四钵秧苗发展到四分秧田时,他“像慈母似的守护在秧田边”;而当这四分秧田又被扫荡一空,他在一口深井里发现了仅有的“几棵秧苗”时,他竟奋不顾身“把衣服一脱,‘扑通’一声跳了下去”。这些细节描写,把一个遭受苦难而又执著追求理想、充满献身精神的科学家的形象活脱脱地勾勒了出来,令人久久难忘。

3.准确无误的数据能使人物形象更生动,更感人,更具说服力,本文也多处运用了数字,你能说说数字对表现人物有什么作用吗?

明确:如“十三年来,杂交水稻累计种植面积十二点五六亿亩,增产粮食约一千亿公斤,增收近三百亿元。”“中国杂交水稻之花在世界各地结出丰硕之果,产量最高的比当地品种增产百分之五十,一般增产百分之二十到百分之三十。”这几组数字有力地说明了杂交水稻的优越性,从而突出了袁隆平的卓越贡献。

四、板书设计 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线索:奇迹

简历(1—3)

成功的历程(4—28)背景 设想 艰难 现实

贡献(29—40)

五、课外拓展

读了本文之后,小明打算给袁隆平先生发一条短信,表达心中的敬意与感谢,请你帮他想一下怎么拟写。

示例:尊敬的袁隆平先生,您是中国人理想中的科学家,您是真正会种地的大师,更是人们心中的“菩萨”。感谢您多年来为农民所做的贡献,为国家所做的贡献,为人类所做的贡献。您永远是我学习的榜样!

第四篇:袁隆平与杂交水稻教学设计

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课型:活动性学习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运用查阅资料的方法,收集科学家袁隆平的图片、故事,人生经历等资料,学习科学家爱动脑筋、苦于钻研、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

2、充分利用教材上的故事和事迹了解袁隆平,使学生受到科学的启蒙教育,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3、让学生初步了解水稻的繁殖方式以及三系法杂交水稻的原理。

二、教学重难点:

1、通过教学教育学生学习科学家爱动脑筋、苦于钻研、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美好情感。

2、了解水稻的繁殖方式以及三系法杂交水稻的原理

三、教学准备: 1.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2.生:利用阅读故事书、报纸、收看电视、收听广播、上网等多种方法查找有关袁隆平的资料,并按照教育经历、科研之路,水稻知识、主要贡献、个人荣誉五个方面进行分类。

四、教学环节:

(一)新课导入

1、师:展示两张照片,并让学生指出图片中的农作物的名称--水稻

2、师:提到水稻,你们能想到哪位科学家?--袁隆平

3、师:展示关于袁隆平的照片,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二)讲授新课

1、主要贡献

师:同学们,上节课布置给你们的课后作业你们有没有完成啊? 生:完成了

/ 5

师:真棒!上节课我布置的作业是让你们课后查阅关于袁隆平与杂交水稻的资料,今天这节课,请同学们拿出你们摘录的资料,我们一起来进行整理。

生:拿出资料。

师:袁隆平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为国家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具体有哪些贡献呢?请同学们举手回答

生:........师:非常好,说的比较全面,接下来老师对袁隆平作出的贡献进行归纳整理。(1)袁隆平是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先后成功研发出“三系法”杂交 水稻、“两系法”杂交水稻、超级杂交稻一期、二期、三期、四期,亩产突破1000公斤。

(2)杂交水稻为我国粮食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1976-2005,全国累计种植面积约3.4亿公顷, 增产稻谷4.5亿多吨。

(3)2017年9月,袁隆平宣布一项剔除水稻中重金属镉的新成果。

2、个人荣誉

师:袁隆平一生获得了很多的荣誉和奖项,请同学们分享一下你们摘录的相关内容。

生:........师:接下来老师对袁隆平的个人荣誉进行归纳整理。1995年5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995年10月,获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安全保障”荣誉奖章 2001年2月19日获2000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04-10 获世界粮食奖

2004年年底,袁隆平获评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2004人物”十大人物之一

2006年4月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2013年3月当选政协十二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 2014-01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 5

3、教育经历

师:通过以上的内容,我们体会到了袁隆平有多么伟大?那么他是怎样成为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的呢?这跟他所接受的教育以及不断钻研的品质是分不开的。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袁隆平的教育经历。

(1936.8-1938.7),在汉口扶轮小学读书。(1938.8-1939.1),在湖南省弘毅小学读书。(1939.8-1942.7),在重庆龙门浩中心小学读书。(1942.8-1943.1),在重庆复兴初级中学读书。(1943.2-1944.1),在重庆赣江中学读书。(1944.2-1946.5),在重庆博学中学读书。(1946.8-1948.1),在汉口博学中学读高中。

(1947年)暑假,读高中一年级时获汉口赛区男子百米自由泳第一名;获湖北省男子百米自由泳第二名。

1948年2月至1949年4月,在南京中央大学附中读高中 1949.08—1953.08 西南农学院农学系农作物专业学习。

1950年11月至1953年7月,并入重庆新建的西南农学院农学系,续读3年至毕业。

师:在中国处在抗日战争的动荡年代,袁隆平接受了完整的小学、初中、高中阶段的教育,并在西南农学院农学系接受了四年大学教育,这为他以后从事水稻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以同学们,你们如果以后想成为科学家,经过大学阶段的专业学习是必须的,现代对科学家的学历要求已经提高到研究生和博士生的水平,所以同学们一定要努力学习。

4、科研之路

在成为科学家的道路上仅仅接受完整的教育是不够的,还必须在科研过程中持之以恒、敢于创新。接下来我们一起了解一下袁隆平的科研之路。

师:这里有一段关于袁隆平的文章,哪位同学愿意展示自己优美和自信的声音?(课件展示)

生:......师:读的很好,普通话也很标准,请坐。

/ 5

师:通过这片文章,我们可以取得哪些信息? 预设1:袁隆平有社会责任感

预设2:杂交水稻是一个世界性的大难题 预设3:研究杂交水稻意义重大

师:同学们回答的非常好,从这片文章中我们能得到袁隆平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研究杂交水稻具有重大意义,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杂交水稻是一个世界性的大难题。要解决杂交水稻这个大难题,我们首先要了解什么是杂交育种?水稻的杂交育种难在哪里。

(1)杂交育种:是将两个或多个品种的优良性状通过交配集中一起,再经过选择和培育,获得新品种的方法。原理是通过基因重组产生新的基因型,从而产生新的优良性状。

(2)水稻属自花授粉植物,雌雄蕊着生在同一朵颖花里,由于颖花很小,而且每朵花只结一粒种子,因此很难用人工去雄杂交的方法来生产大量的第一代杂交种子

探究:怎样解决水稻杂交育种这个难题呢?请同学们同桌之间相互讨论,发挥你们的创造力,说说你们的方法----放飞想象的翅膀!

生:......师:同学们经过了思考和讨论得出了自己的方法,非常好,那么袁隆平他是采用的什么方法呢?(课件展示,介绍袁隆平的方法)

师:袁隆平的三系法具有创新性,他创新的方法是成功的一方面,但离不开艰苦的努力,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袁隆平是如何找到雄性不育株的(课件展示)。请一位同学朗读一下。

生:.......师:通过这篇文章,我们要懂得成功离不开艰苦的努力,离不开永不放弃的精神。

5、成为一个科学家需要具备哪些品质?

师: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对于这个问题,相信你们都有自己的感悟。接下来请同学分享一下你的感悟。

生:......师:老师也分享一下自己的感悟。一是需要完整的知识储备,二是大胆想象,三是独立的思考能力,四是勤奋执着的精神。你们以后不一定成为一位科学家,但不论在什么行业,要想取得成功,都离不开这些品质。

6、袁隆平的梦想

/ 5

最后跟大家分享一下袁隆平的两个梦想“我有两个梦,第一个梦是禾下乘凉梦。第二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

希望同学们也能确立自己的梦想,努力追求并实现自己的梦想。

四、板书设计: 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一:主要贡献

二:个人荣誉

三:教育经历

四:科研之路/ 5

第五篇:《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教学反思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教学反思

130班 马露

本文教学中我力求达到以下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人物访谈这种文学形式,掌握这类文章的特点。

2.了解科学家袁隆平的事迹,尤其是他在世界农业科学研究领域的地位及巨大贡献。

3.学习袁隆平在科学研究上坚韧不拔、精益求精的精神及朴实无华、平易近人的高尚品质。

教学重点基本达到了解科学家袁隆平的事迹以及他为人类做出的巨大贡献,学习袁隆平刻苦钻研的精神和他坚韧不拔的毅力。

教学过程以2010全球最新10大富豪排:第一墨西哥的卡洛斯•斯利姆,第二美国比尔•盖茨,虽然物质的富有让他们扬名世界显赫一时,引出我们中国却有一个被资产评估公司认定为身价为一千亿元,2010年荣登“中国心灵富豪首富榜”的人,而且他的名字还被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命名为小行星的名字,永载史册的袁隆平。

本文学习过程中我一直把握一个宗旨,人物访谈这种特殊文体,使学生熟悉用对话形式介绍生活中重要的有特殊贡献的人物的这种较为生活化的新闻方式。在轻松对话中展现人物性格品质,形式活泼,贴近生活,内容客观真实,人物鲜活生动,有较强的实用性、针对性和时代性。

在第一课时我解决了袁隆平为什么会被确定为采访对象的问题。

首先袁从隆平生平经历入题采访的话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袁隆平为人类做出的巨大贡献,一是他的奋斗历程。在这两部分之间,作者巧妙地插入了一段承上启下的解说词,使这两部分内容得到顺利转换。

第一部分看似简单,但是袁隆平的巨大贡献到底有哪些有哪些?是一道很重要的理解阅读思考性问题,既要让学生走进文本,也能够锻炼学生的信息搜索能力和概括能力。在文中有两处:

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地利用了水稻杂交优势的人,他使过去亩产只有三百多公斤的水稻产量增加到五百多公斤,而他现在正在培育的超级杂交水稻将把亩产进一步提高到八百多公斤。

为此,他在国际上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他的努力也从根本上解决人类的饥饿问题。从他获得的无数的奖项,我们再次领悟他对人类的巨大贡献。有助于在此基础上对袁隆平的精神品质有进一步的认识,才能很好地进入下一课时进一步学习袁隆平的高贵品质。

下载吉林农民培育出杂交水稻比袁隆平早8年word格式文档
下载吉林农民培育出杂交水稻比袁隆平早8年.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