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学习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伟大光辉事迹心得体会
这是一个充满遗憾的日子。
“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先生,于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
袁隆平先生走了,带着他的两个梦。
岁月磊磊,国之栋梁,日夜兼程,为我们吃饱吃好而努力。
这里有段关于袁隆平先生的谈话剪辑:
“时光如白驹过隙,一转眼,90年过去,我成了正儿八经的“90后”。我大半辈子都在与水稻打交道,至今从事杂交水稻研究工作已有55个年头。我最关心的,就是与水稻和粮食相关的事。
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华大地上到处灾荒战乱,人民生活颠沛流离,少年时我就被迫从一个城市辗转到另一个城市,虽然少不更事,但每当看到沿路举家逃难、面如菜色的同胞,看到荒芜的田野和满目疮痍的土地,我的内心总会泛起一阵阵痛楚。报考大学时,我就对父母说,我要学农。母亲听了,吓一跳,说,傻孩子,学农多苦啊,你以为好玩儿呢?但我是真正爱上了农业,死活要学,还摆出大道理:吃饭可是天下第一桩大事,没有饭吃,人类怎么生存?最后,父母尊重我的选择。
毕业后,我被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任教。安江农校地处偏远,临行前,学校的领导告诉我,那里很偏僻,“一盏孤灯照终身”,你可要做好思想准备。当时我想,能传播农业科学知识,也是为国家做贡献!没想到,去了不久,就碰上困难时期。我当时想,这么大一个国家,如果粮食安全得不到保障,其他一切都无从谈起,我要为让中国人吃饱饭而奋斗!
一天,我看到一些农民从高山上兑了种子,担回来种,就问他们,为什么跑到那么高的山上去换种呢?他们说,山上的种子质量好一些,产得多些。他们接着还说了一句话,叫做“施肥不如勤换种”。这对我有很大启发:农业上增产的途径有很多,但其中良种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从此以后,我开始自己的杂交水稻研究之路。一路走来,有汗水和辛酸,也有丰收和喜悦。科学探索无止境,在这条漫长而又艰辛的路上,我一直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
(资料源于人民资讯网)
“吃饭是天下第一桩大事!”“这么大一个国家,如果粮食安全得不到保障,其他一切都无从谈起,我要为让中国人吃饱饭而奋斗!”每每看到这两句话,都让人泪目,这么朴素的话,这么恒久的决心与毅力,袁隆平老先生,一干就是50多年,日复一日,甚至在袁隆平先生90岁的时候,还说力争让团队早日完成每公顷18吨的高产攻关,做好第三代杂交水稻技术的生产应用。
“老翼伏励,志在千里”,袁隆平老先生的“志”在天下粮仓充足,在每一个人都吃饱饭,好好吃饭。
再读袁隆平先生写给母亲的那封《稻子熟了》,更是难过不已。
“他们说,我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我知道,这粒种子,是妈妈您在我幼年时种下的!
稻子熟了,妈妈,您能闻到吗?
安江可好?
那里的田埂是不是还留着熟悉的欢笑?
隔着21年的时光,我依稀看见,小孙孙牵着您的手,走过稻浪的背影;
我还要告诉您,一辈子没有耕种过的母亲,稻芒划过手掌,稻草在场上堆积成垛,谷子在阳光中毕剥作响,水田在西晒下泛出橙黄的味道。
这都是儿子要跟您说的话,说不完的话啊……
妈妈,稻子熟了,我想您了!”
(截取自袁隆平先生给母亲的一封信原文片段)
没能多陪母亲,是他的后悔和遗憾。
他的时间都大多用来研究水稻,为我们而奔波劳碌着。人间播种子,天上洒甘霖,我们永远铭记。
昨天,袁隆平先生走了,“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先生也走了。
最让人破防的是这么一句话“小行星17606去陪小行星8117了”。
1999年10月,第8117号小行星,经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该小行星被命名为“袁隆平星”。2011年5月,第17606号小行星,经国际组织审核批准,被永久命名为“吴孟超星”。
国士无双,星河长明,山河送行。
而我们,在这些老前辈所为之努力奋斗的美好时代里,且行且珍惜。怀着对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敬畏,感恩所拥有的一切。
好好吃饭,好好生活,才对得起前辈们的付出,才对得起日月星辰山川大地,才对得起所爱及所得。
最后,感恩每一粒米,感恩每一个劳作者,感恩每一位为我们的幸福而努力的人
愿医食无恙,山河无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