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新庄村委会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关于新庄村委会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新庄村委会,属于坝区。位于东村镇南边,距离乡3公里,是村委会所在地。国土面1.17平方公里,海拔1720米,年平均气温16.4℃,年降水量751.8毫米,适宜种植水稻、玉米、茭瓜等农作物。
今年9月,我作为一名大学生村官,成为新庄村委会的一员。这四个月以来,我努力工作,想尽快了解村委会及村民们的情况。村委会领导一直都很重视村民的经济发展,鼓励村民发展种植业,寻找致富之路。村委会领导还组织村民小组到其他村委会考察山药和摸摸香的种植,但是也不太适合在新庄村种植和推广,所以所有的考察都一了了之。
我们村委会书记也曾经问我,对村委会经济发展有什么建议或想法,我也是刚来不久,还没有完全了解,还谈不上有什么好的建议,但是,来工作了四个多月了,对村委会也由了初步的认识,但也没有什么好的建议。我的家乡虽然是冬枣蔬菜之乡,有好多蔬菜和水果种植基地,品种也多,我把所有的蔬菜和水果都想了一遍,因为气候和地域的关系,没有一种适合这里种植的。
我认为,这里影响经济发展的原因如下:
一、缺乏水资源
最近几年,连年干旱,雨水也不好,水成了最棘手的问题,虽然各村都有建了蓄水池,但也只能供给人们的生活用水,田间灌溉的水却远远不够,以至于农民们都种植一些懒庄稼,如茭瓜,一年才收一
次,成本大,收益低,根本就不能提高经济收入;其次,就是玉米,每年种植的玉米收割后,山地就荒着,等着下一次再种植玉米,这样就浪费了肥沃的山地了。而且这里种植的农作物不成规模,技术不高,打不开市场,所以经济发展停滞不前。
二、青年劳动力缺乏
目前,新庄村委会成了老年人和少年人漏收的阵营。正因为在农业生产上的收入太低,多数年轻人都出去打工,把田地都留给老人或承包出去。在家搞农业的青壮年太少了,而且老人的思想又守旧,这样怎么能搞好经济发展呢?
三、风俗习惯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个地方风俗习惯都不同,这里也不例外。这里的农民每天十点半左右吃早饭,四点半左右吃下午饭,因为吃饭吃得太早,没有多少时间在田里做活,然而不能集中地把活干好。另外,这里的农田好像都不新耕(翻地),水稻收割后,就用锄头挖几个排水沟,然后就直接种上小麦、豌豆或蚕豆等,这样导致庄稼长得太慢,发育也不是很好。
总之,分析了以上几个原因,我也有了一点点想法:在冬天,山地里可以种植甜脆豌豆,当然田里也可以种植。这种甜脆豌豆靠雨水可以成活生长,每年8月份左右撒种,10月中旬就可以采摘,这种豆子适冷、抗旱,很适合在山地种植,而且卖价也不错,收入也还理想,比起种植玉米收入高,另外,最近几年,有很多老板来村中承包土地,村委会也鼓励村
民进行土地流转,把自己的土地租出去,再去帮老板打工,收入比自己种田还高。老板可以解决水的问题和温度的问题,但是农民不可以,所以土地流转也是一种增强经济发展的办法。
四个月的工作以来,我对村委会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对村民的了解还不够成熟,不能提出更深刻的想法。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回更加努力,加强学习,克服困难,不断完善自己,提高工作效率,提高认识,从思想上彻底重视,严格要求自己;积极沟通凡事多向领导请示,积极与下面沟通了解他们的需要,倾听他们的呼声;认真总结,发扬优点,改正缺点。不计眼前的得失,增强大局意识,争取更大的进步。只有“激情奋斗,无悔人生”,才能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新庄村委会村官 董常艳2012年1月12日
第二篇:村委会调研报告
后进不愧,关键在于找准后进赶先进突破口
——关于后进行政村(杨家),在新形势下如何开展好群众工作调查分析报告
茨营乡党委、政府: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和中央、省、市、区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加快推进“三村四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程,着力破解“三农”难题,促进农民快速增收,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在乡党委、政府的直接领导下,各职能部门通力协助与支持下,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十二五”的开局之年,紧紧把握这一难得的发展机遇,以科学发展为主体,以转变发展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找准我村的实际与经济发展增长点,以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土地流转为主要工作重心,在村领导班子,全村党员、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经济上得到了稳步的发展,全村各项事业运行较为发展,全村人民和谐是安稳的主旋律。全村的社会发展、经济状况、报表,全村实有农户1378户,总人口5120人,农村经济总收入3134万元,人均纯收入3428元,人均有粮497公斤(含杂粮),本村委会属茨营乡贫困山区村委会之一,夹居着蒙古族等少数民族,北与珠街乡的白施岩村接壤,东与哈马、大麦村委会接壤,南与蔡家村委会接壤,西与整寨村委会接壤。户数及人口总数在全乡行政村委会排第二位。由于所处地理条件限制,整个土地面积分布在村委会所座落的东西部。东边为后山面积,西边为前山面积。前山面积的土壤为红、白粘性胶泥土壤,可以形容为“下雨一团糟,天晴一把刀”。一坡一凹,几乎没有平整的地块,广种薄收。低洼处,有一点收成,脊梁处,稍遇天干,作物枯死,有种无收。后山土壤多为油红土(含园林及林地面积),肥瘦分布不一,只能种植包谷、洋芋、荞、大小麦等作物,水利条件差,也严重缺水。收入适中,难于高产,更无法进行现代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因而导致严重影响和制约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致使现代化的农业生产不能更好的开展,传统的小农耕种模式占据主导地位,无法发展和解放劳动力,也无法进行大规
衡,透彻分析不利因素的存在,紧扣时期政策和机遇,迎难而上,经过历届村两委班子及党员干部、群众的共同的努力,逐年改善,凝聚现存优势,有以下五大支撑点,对今后全村社会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是抢抓机遇,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1998年至1999年间投资580万元完成陡山水库东西干渠工程。2003年、2006年投资43万余元完成白龙坡烟田干渠工程。2006年至2007年投资340万元完成对胡家坟水库东干渠相关工程。2006年、2009年先后投资130万元分别对罗家坟、卒兵沟倒洪渠改建改造。2008年投资630万元对陡山水库迎水坡、背水坡、泄洪道建设。通过这些大型工程,全村的水田,旱地的灌溉率有了大幅提高,对农业生产用水的保障有了很大的提高。
二是以推进新农村建设为契机,突出搞好村容村貌,以村内道路建设作为一项富民工程重点来抓,重点推进财政“一事一议”工程,整村推进工程,村容村貌整治工程。对四个村小组(钵上、格浪、瓦窑、杨家)的村内主道路进行
行了重新建设,改造了大会议室,建设了小广场。改善了办公环境,方便了群众。有了活动阵地,丰富了群众生活。
有了以上的支撑点,已将全村社会发展、经济发展推向了一个崭新的高度。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还有很多的问题仍未解决,还有较多的薄弱环节有待下步突破解决。通过调查发现,我们还发现我村有以下四大优势。
一是土地面积较大,具备退耕还林、还草的优势,这是杨家的一大得天独厚的优势,也可以种植核桃、梨等林果,这是一个完全可行的经济增长点,把全村辖区内的荒山、旱地进行产业改造,按区域、水源丰富情况选择好各类林木及草。这样既美化了生态环境,也美化了村庄,避免了水土流失,更重要的是增加了群众的收入。自2005年的“农民万元增收计划”实施以来,全村栽种的桉树有56万多株。云南杉、藏柏树20余万株,核桃树2.5万株(近150亩),争取和实现退耕还林面积56.3亩。同时结合林权制度改革工作,对练三坡、瓦窑二个村小组的商品林共计2300余亩分配到户管辖,林权到户。从这些情况看,已迈出绿色银行增
也给较少的人留下较多的土地,这样更有利于产业调整和土地流转。
四是进一步探索农业订单产业及蔬菜的发展种植,杨家在前几年前有过两户种植蔬菜,在人无我有的季节上市销售,可以增加收入,亩产可达1300至1500元。除此之外可以在干旱地区发展中药材、姜、土豆等规模大户种植,来带动订单收购,有可能成立专业合作社。按其产值看,可以远远超过烤烟所带来的收入,所投入的工、物资成本及生产周期都大大缩减。这也是值得考虑的一条思路。
三、站在起点,找出薄弱环节,进行突破,找准思路致富于全村社会经济的发展
全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关键在党,核心在人,我们必须解放思想,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党的政治路线确定了,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因此,党员干部要有政治敏锐性,高度的政治责任性,树立牢固服务群众的意识,为官一任,致富一方,紧紧围绕中央的决策和部署,根据我村的实际情况,做出积极的成绩。干部敢过河,群众敢过河。
辖区内的荒山、旱地进行产业改造,按区域、水源丰富情况选择好各类林木及草。这样既美化了生态环境,也美化了村庄,避免了水土流失,更重要的是增加了群众的收入。计划在未来三到五年内把村东后山面积,陡山水库东西干渠上下的旱地、中等肥力的土地进行林木改造。栽种经济林(核桃、板栗、梨树等),生态林(云南杉、藏柏、冬瓜等),并在格浪、杨家、瓦窑推广试点1至3户栽种风景绿化树(花木树、山茶花树等),这些树苗的销路不用犯愁。同时重点进一步深化改造练三坡、瓦窑两个村小组的林权改革,加快流转。将荒草、疏林地进行改造,引入老板进行产业投资等手段,发展林木、林果、特色养殖等产业。盘和我村靠山吃山的经济增长模式。
4、抓劳务输出。劳务输出是我们近年来的一大经济增长点,也是大多数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劳务所获得的收入占全村总收入25%以上。自古以来,杨家能工巧匠辈出,尤其是建筑业的从业人员。输出的劳动力可以活跃我村的经济,将成为我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点。
112-
第三篇: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城关镇南街村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城关镇南街村工作组
为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加快城市建设步伐,按照县委的统一部署,2012年2月上旬,我们就南街村的村情及当前群众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对该村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仔细的梳理,现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南街村位于彬县县城正南方向,地理位臵优越,全村5个村民小组,其中一组现仍居住在南山塬顶上,全村332户1232人,原有耕地576亩,现除一组有450亩土地外其余4个组均成为失地农民。2011年人均纯收入7630万元。目前,该村党支部共有党员38名,支部班子健全,分工明确,支部一班人精诚团结,埋头工作,扑下身子,全身心的带领全村群众致富奔小康。南街村依据优越的地理位臵,引导群众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目前该村321户,就有160户向外租房,每人每年收入平均8000元以上,运输户20户,个体工商户108户,该村村民40%现如今资产上了每年2万元收入。为使村务公开工作公开、透明,切实接受群众监督,近年来中央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相继出台,粮食及农资直补,良种直补,新农合、新农保参保、社会帮助、抚恤金发放,农村低保等都在村务公开栏上公布,接受群众监督,村务公
1开的阳光操作,给群众一个明白,还干部一个清白,使干群关系日益融洽。
二、存在问题:
随着彬县城市化、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处于彬县县城城中的南街村因周边土地用于城市建设而逐步被县城包围,但剩余土地性质,建筑格局和居民的生活方式仍保留传统农村特征,成为典型“失地村”,目前存在以下问题:
1、部分劳动者文化素养低,绝大部分农民文化水平低,加之未受过任何专业技能培训,主要从事脏、累、苦、重等工作,收入相对较低。
2、农村社会化服务不到位,青壮年外出务工后,老人赡养、幼儿托管问题突出,使得外出务工人员难以安心务工创业。
3、产业结构单一,产业化经营程度较低,至目前,全村社区征地已将泾河新区耕地全部征用,群众主要从事建筑、餐饮、贩运蔬菜、房屋租赁等。目前,该村二、三产业发展不够,农民就业空间和增收渠道比较狭窄,产业结构比较单一,难以形成气候。
4、重点项目配合不到位,致使项目推进滞后,由于受一些外在因素的干扰,部门之间的协调沟通不到位,致使郭家台的拆迁和南一组生态公园项目推进受到影响。
三、对策与建议:
(一)发展优势
一是地理位臵优越,该村属典型“城中村”,能够抓好抢抓发展机遇,促使大开发,大建设。
二是劳动力转移优势明显,该村距离城区,加之毗邻的厂矿企业、餐饮业,群众务工方便。
(二)发展目标
一是积极配合县建设局征收南山紫薇生态公园建设用地和郭家台旧城改造剩余户的拆迁工作。
二是争取赶4月底对该村预留土地的开发相关手续办理完毕,5月份有实质性进展。
三是大力发展劳务经济,依托周边厂矿企业、工业园区,大力开展劳动力培训,使群众掌握一技之长,扩大就业,为群众提供稳定的收入来源。
四、主要措施: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依据该村年初重点项目规划,重点剖析,稳步推进,解决群众的住房难、行路难问题。
2、建立再就业创新机制,农民市民化的重要前提是农民就业社会化、非农化和充分化,顺利实现就业是解决失地农民生活来源,加快其生产生活方式转变的重要保证。
3、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农民收入。
该村地理位臵优越,应利用优势发展汽车修理业、洗车业、百货零售等,使村中留守人员有事可做,有钱可挣。
4、强化规划引导,制订城中村改造进度计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按照就地、就近安臵的原则,制定完善农村拆迁安臵用地规划,安臵地一经确定,未经法定程序不得更改占用安臵地块。
组长:黄高鹏
成员:纪粉玲
车卜涛
池康宁
王永春
武健
二O一二年二月十六日
第四篇: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如何加快民贸民品企业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民族宗教事务局
扶持民族贸易和民族特需用品生产,保障少数民族同胞生产生活特需用品供给,是党的民族政策的主要内容,是民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份。从五十年代民贸民品优惠政策制定至今,这项政策对发展民族地区的生产和商品流通,稳定民族地区的市场物价,促进民族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局在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针对民贸民品企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围绕如何加快民贸民品企业经济发展,认真开展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民贸民品企业现状
***有民贸民品企业22个,其中:供销系统15个,拥有职工547人,***贸易公司在一九九九年已全部解散,没有一砖一瓦,人员分流到农贸公司、废旧公司、土产公司,实际有民贸企业十四个,有注册资金683.2万元,生产销售产品辐射水城33个乡镇。县级民贸企业7个,拥有职工180人,注册资金500.5万元,分别是***盐业公司、***百货大楼、水城糖酒公司、***民贸公司、***贸隆百货公司、***滥坝节能厂、***盐业公司。在21个企业中,除盐业公司外,其他企业都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和困难,一是人员包袱过重,供销系统截止2008年,在册职工及退休人员共计986人,其中:在岗从业人员547人,退休人员439人,平均1个从业人员负担一个退休人员,***供销系统十四户独立核算单位,除南开供销社外,全部属资不抵债企业,没有资金开展业务,职工无法享受社会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二是体制不清,缺乏市场竞争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未能及时转变经营管理机制,民贸企业和民族用品生产企业以及传统的民族手工艺品生产企业已破产倒闭或停止生产经营,财务挂帐5969.8万元,其中:中央政策造成挂帐435.4万元,地方政策造成1031.4万元,其他经营性造成4503万元,企业长期亏损,大量拖欠银行贷款本息,即便现在有正常的流动资金,银行也不愿或不给贷款;三是少数企业未按规定将贴息的70%补充自有流动资金而挪作他用;四是尚有部分企业对享受贴息等有关优惠政策不了解,未及时向民族工作部门和银行进行申报;五是政策界限不清楚,国有企业如供销社、民贸企业等传统的民族贸易企业的改制比较复杂,不少贸易企业采取租赁或由个人承包经营,只收取租赁费或承包费,经营的产品质量、数量等都不能满足民族地区特需生产生活用品的需要,使得优惠政策的贯彻落实难以到位;六是有关部门对民贸民品工作认识不到
位,宣传力度不够,执行不到位。
二、优惠政策的贯彻落实情况
(一)国家贴息落实情况
***民贸企业由于大多数处于半停业状态,至一九九O年开始亏损后一直没扭转局面,所以十四个独立核算单位都向农业银行申请要求贷款来加强经营,扭转亏损,但却遭到银行拒绝,因此民贸企业及供销企业从98年至今没有从银行贷到过一笔贷款,没有享受到国家贴息优惠,只有县级民贸企业***农资公司2007年在农业银行贷款671万元,享受国家贴息24万元。
(二)民贸民品企业增值税上缴及返还情况
***22个民贸民品企业,只有盐业公司、农资公司经营状况较好,增值税先征后返50%优惠政策得到落实,2007年该公司上缴增值税42万元,返还21万元,2008年上缴增值税53.9万元,返还33.5万元,农资公司经营农用物资属于免税企业,免征增值税。而其他20个民贸民品企业因未正常开展业务,没有上缴增值税,所以没有享受返还增值税的优惠政策。
(三)执行补充自有流动资金情况
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财税[2001]09号)文件,“关于继续对民族贸易企业执行增值税优惠政策的通知的第一条对县以下(不含县)国有民族贸易企业和基层供销社销售货物免征增值税”的精神,应退供销社所缴增值税8.5万元用于补充基层供销社的流动资金和生产经营活动,但至今没有退还。
三、如何加快民贸民品企业经济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针对***民贸民品企业的现状,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1、重新界定民贸民品企业名单。民族特需用品生产目录是界定民品生产企业并进行扶持的基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传统的民族特需用品发生了变化,有的已逐渐消失,也有一些新的特需用品产生,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思想,以满足少数民族特殊的生产生活需要为宗旨,重新确认民族特需用品定点生产企业和民贸企业名单。原始的农业、林业、畜牧业在市场化渗透下,逐步向现代农业、现代林业、高新技术产业方向转化。因此,建议少数民族特需用品目录应增加,经过现代技术加工和改造过的传统产品、绿色产品和新技术产品等生产企业,赋予少数民族特需用品新的内涵。对民族贸易和特需用品生产企业,要在上下结合、全面考察的基础上实事求是地确定并实行动态管理,对那些名存实亡、扭亏无望的老定点企业要大胆地从少数民族特需用品生产企业名单中删除,对那些有市场发展前景好的民族特需用品生产企业,要及时纳入名单,以便及时加以扶持,使其做大做强,成为民族地区支柱企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2、政府要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从事民族贸易和少数民族特需用品定点生产企业,对于满足少数民族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促进民族团结具有重要的意义,政府应给予高度重视,加大对民贸民品企业的扶持力度,设立弱小民族企业专项无偿扶助资金,在新的税法规定下,重新明确民贸企业的减免税政策,同时对民品企业给予适当的税收减免优惠,让一些起步较晚的弱小传统民族工艺企业走出低谷,重新恢复正常生产,同时拯救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在少数民族同胞生产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但规模小、制作方式传统的特需用品生产企业。
3、政府要加强对民贸工作的宏观指导和动态管理。针对民贸民品生产企业的申报、审查、管理、监督等工作制定一套管理灵活、操作方便的规程,使民贸民品优惠政策及时有效地落实到急需扶持的民族企业上;对民族定点企业要强调加强其为民族地区的服务意识和在促进民族团结中的表率作用,实行动态管理。
4、强化民族工作部门协调监督管理职能,加强宣传协调,促进民贸政策的贯彻执行,使民贸民品企业成为发展民族经济的主力军,成为全县经济发展的辅助力量。
5、协调市民委增加***民贸企业总数,以满足少数民族
群众对生产生活特需用品的需求,对清真食品企业和边销茶生产企业的审定给予适当照顾。
6、加强与建立民贸民品企业沟通协调机制,及时掌握国家的优惠政策,真正用好、用足国家优惠政策,促进企业发展,为水城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第五篇:村委会工作调研报告(范文)
当前农村“村委会”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在我国,“村委会”是处于最基层的组织形式,也是村民依法管理本村的权力性群众性自治组织,同时也是村民自治组织。在每个“五年计划”农村政策中,它都是最直接的宣传者、推广者、执行者和反馈者。经过研究调查,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了如今”村委会”和以往那种艰苦落后的形象有了巨大改变,尤其是在“创先争优”活动的关键时期,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一 场所的规范化
以往我们印象中的“村委会”办公室,是极其艰苦且简陋的,甚至没有固定的办公地点,而如今,伴随着农村经济形势越来越好,国家也越来越重视“村委会”办公场所的建设,大力支持基层建设新的办公室。如今的“村委会”,办公室大都位于村庄的中心位置,开阔干净的院子种植着各种各样的花卉树木,整洁明亮的三件大办公室:中间一件用作会议室和农家书屋,右边一件作为干部会议室,左边一间作为计生服务试。有了良好的办公条件,不得不说是农村建设的一大进步。
沁源县内一些经济效益较好的村庄,结合上级拨款和村效益,使“村委会”办公室的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以沁河镇北园村为例,三
层的办公楼房已经建成,农村的服务管理部门将更加集中和规范,为农民群众解决问题提供了方便。
二 制度的规范化
一般来说,传统的“村委会”是比较自由和松散的,村干部们不会像其他工作单位的同志一样有严格的限制。这是由于我国“村委会”是农村基层自治性组织,不是一级政权,也不属于国家机关的特殊身份决定的。这样一来,造成了“村委会”的各项制度不被重视,降低了其在农村群众中的信任度。针对这一难点,当前结合上级政策逐步建立和完善村民委员会的各项工作制度,实现村民委员会各项工作规范化、程序化和制度化。
举一个身边最典型的例子,为了全面加强了管理力度和监督力度,每个“村委会”的办公室,必须在明显的地方悬挂张贴村民委员会工作制度、村规民约、村务公开制度和民主管理制度等上级规定,根据自身实际,还提出了四项规定:
一、公开办公时间;
二、设立来访登记表;
三、设立意见箱;
四、设立热线电话。在全面落实村干部周二、周五集中办公制度的同时,对村干部值班制度进行严格要求,确保每天都有一名村干部值班。这不仅是对“村委会”管理制度的一种补充,更规范了村干部的工作行为,方便了老百姓反映问题,解决问题。
三 功能的多样化
“十二五”计划中强调,必须继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村委会”的核心职能应该是为村民利益服务,包括维权服务、生产服务、生活服务和公共服务。近年来,由于国家越来越重视“村
委会”的服务功能,从微观层面上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增强基层组织的功能、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的积极作用更是关键所在。这一点,从我所接触的“村委会”挂的功能指示牌上就能直接看出,我所走访的一些村庄,不仅仅是农村 “党支部”和“村委会”,也是农村文化大院、村民调解委员会、计生办、民兵连工作地、治安办公室等等。平常,除了开会办公等日常工作项目,还承担了农民教育、娱乐、生活等多项内容。
明显的一点,走进“村委会”,我们可以轻松的看到几个崭新的书橱,这是县里为了帮助农民致富拿出专门资金购置的。一本本崭新色书籍包罗万象,不仅有种植养殖技术,也有专著名著,满足了不同层次不同需要的群众,这也是我县“村委会”办公室的一大亮点。
看待问题我们不能只看到光明美好的一面,还要及时发现它存在问题的一面。我们的“村委会”在发展的过程中,还是出现了很多问题,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各级相关部门必须在平常的观察中注意积累,深入剖析问题出现的原因,思索解决方法。
一 完善制度强管理
在农村基层实行社会主义民主,使广大村民享有自治的权利,这就需要各项制度来加以保障。首先要继续健全村民会议制度,明确岗位责任制,实行严格日常的工作制度,坚持村务公开,在此基础上,落实好良好的贯彻档案资料管理制度和村委会成员的补贴,才能提高村委会干部的工作管理水平和办事效率,调动积极性,增强责任感,充分发挥“村委会”的作用。
二 紧跟时代提能力
在下一个五年,新农村建设对村干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继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推动城乡一体化、普及惠农政策上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不可否认,当前的村干部都是政治素质较高、工作能力较强、致富门路畅通、思想灵活的农民代表。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村委会”已经完全符合当前的形势了,这类人群需要提高和进步的还有很多,包括科学文化素质、党性和政治素质、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继续完善基层干部的培养机制显得极为重要,把“村委会”成员真正的锻炼成一支“思想政治素质硬、工作能力强、学习速度快、精神面貌高”的队伍。
三 明确关系促和谐
我们经常提到一个概念,就是“两委”。在农村来说,村“两委”即村党的支部委员会(党支部)和村民委员会(村委会),这两个组织,一个是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一个是村民自治组织。两者的关系是 “党支部”发挥领导核心力量,“村委会”在 “党支部”的领导下开展工作,村民自治在党的领导下顺利进行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融合,互相依存的的服务体系。作为农村基层服务的两大载体,两者是缺一不可的。农村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都集中在村一级,面对群众的信任危机、威信降低等问题,需要两者共同思考,积极面对。
在新的五年计划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村委会”作为农村工作的直接承担者,压力是巨大的,只有继续加强“两委”的建设,才能把我县的“创先争优”活动推向新的高潮,为“十二五”建设的顺利实现,推波助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