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来料加工业发展的调研报告(推荐)

时间:2019-05-13 15:57: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加快来料加工业发展的调研报告(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加快来料加工业发展的调研报告(推荐)》。

第一篇:关于加快来料加工业发展的调研报告(推荐)

来料加工是一种劳动密集型产业,具有“三低两大”(就业门槛低、成本低、风险低,就业自由度大、就业拉动力大)的产业特点,被称为“没有围墙的工厂”、“没有污染的工厂”。发展来料加工业是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低收入农户增收的最现实门路,是承接产业转移、推进创新创业、实现“富民强县”的重要举措,也是构建“四型**”、实现跨越发展的“

助推器”。在新的起点上,推动来料加工业更好更快发展,是一个非常现实而又紧迫的课题。本文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总结发展经验,分析面临困难,并就下一步工作提出对策建议,供决策参考。

一、基本情况

我县来料加工业起步较早,基础较好,开始于改革开放初期,当时主要是加工仿古工艺品;80年代初期,逐步接纳上海、台州等地出口商的绣花来料加工;90年代中期,家庭来料加工业也随之全面发展,有彩灯、毛线鞋、珍珠领带、竹席、竹垫、箱包、披肩等。近年来,我县来料加工业迅速发展,不断壮大,一直位居全市之首,来料加工工作连续两年(2005年、2006年)获全市一等奖。到2006年底,全县共有来料加工经纪人218名(其中一级经纪人83名),加工人员24569人,发放加工费5032万元,市级特色基地2个(白竹村、姓潘村),县级特色基地7个。今年1-7月份,全县共实现加工费收入4035万元。

经过10多年的发展,我县来料加工业出现了六大可喜变化:一是渠道不断拓展。从原来的台州逐渐发展到现在的以义乌为主兼顾温州、台州、东阳、绍兴等地,货源不断扩大。其中50%来自义乌市场,15%来自温州市场,10%来自台州市场。二是地域分层推进。从原来的以盘溪片为主,逐步向全县的各个乡镇拓展覆盖,遍布70%的行政村,呈现出20多个乡镇分层推进、竞相发展的良好势头。目前,加工人数较多、村数分布较广的有五云、新建、东渡、白竹、双溪口、壶镇、舒洪、溶江、胡源、前路等16个乡镇。三是品种比较全面。加工品种从原来的以小商品为主,发展到现在的涵盖小商品、服装、节日灯、圣诞礼品、竹制品、电子、钩针、钉片等10多个门类。其中,编织类(钩针、手工编织、机器编织等)、串珠类(钉片、挂件、饰品等)各占30%,流苏类、竹制品类各占10%,圣诞礼品、服装、节日灯、雨伞等占20%。四是形式灵活多样。加工形式从原来单一的农户零散加工向现在的固定场所加工、农户领料加工、乡村专业加工转变,并逐渐向专业化、工厂化、块状化方向发展。五是队伍日益扩大。目前,全县从事来料加工的行政村共452个,是1999年的4.1倍;经纪人达218人,加工人员达24569人,分别是1999年的3倍和2.5倍,覆盖面和惠及面进一步扩大,同时也促进了乡风文明、社会和谐。六是收入稳步增长。加工费发放从1999年的不足650万元,增加到2006年的5000多万元,年均增幅35%;人均加工费收入从1999年的633元,提高到2006年的2048元,年均增幅18%,较好解决了农村妇女“务工”与“务农”、“钱袋”与“后代”兼顾的问题。

总结我县来料加工业的发展经验,概括起来主要有四条:

(一)党政推动,领导重视是前提。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县委常委会、县长办公会议听取专题汇报,提出了“发展来料加工、促进妇女就业”的工作思路,成立了来料加工工作领导小组,专门负责抓全县的来料加工工作。今年4月,又专门召开全县来料加工工作会议,提出了打造“浙江绿谷**来料加工基地”的发展目标。全县各乡镇党委、政府也高度重视,积极行动,落实专人负责。

(二)各方联动,合力推进是保证。县妇联(县来料加工工作办公室)按照“妇女所需、妇联所能”的工作定位,引导广大妇女积极参与来料加工业,并把这项工作列入对各乡镇妇联工作考核内容,制定了来料加工专项工作考核方案。农业、人劳社保、经贸、工商、财税、信用社等县来料加工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认真履行工作职责,主动服务经纪人和加工者,合力推进来料加工业发展。

(三)宣传发动,氛围营造是基础。利用乡镇妇联和妇代会等基层组织优势,开展优秀来料加工经纪人评选、来料加工技能展示等活动,专门制作来料加工技能光碟和专题片,免费发放到各基层妇女组织。同时,还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等宣传媒体,大力宣传来料加工业,形成了各地竞相发展、全民普遍参与的生动局面。

(四)龙头带动,队伍建设是根本。多种形式举办来料加工经纪人和加工人员培训班,培养出一批“用心用力、守时守信、保质保量”的优秀来料加工经纪人和加工者。2006年,全县共举办来料加工培训班123期,培训9204人次,其中经纪人136人次。一级经纪人又在乡镇(村)、社区培养二级经纪人,从而建立一个相对完善的加工网络,已有不少加工点人数超过1000人。

二、面临困难和问题

近年来,我县

来料加工业虽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也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

(一)竞争更为激烈。从周边看,面临着江西、安徽、甘肃、河南以及苏北等地区劳动力价格更为低廉的竞争对手,货源外流现象日趋严重。金华、衢州、台州等地发展势头强劲,区位优势更明显,运输成本更低,产业扶持力度也更大,金华婺城、金东、兰溪等地的年加工费发放均达2亿多。从丽

水看,各县(市、区)行动积极,庆元、龙泉、景宁、遂昌等地扶持力度加大,势头强劲。2006年,我县来料加工的经纪人数、加工人数、发放加工费,总量虽位居各县(市、区)之首,但由于基数较大、空间较小,加之园区工业的持续较快发展,增幅已明显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形势十分严峻。从自身看,县内各乡镇之间发展也是很不平衡的,一些干部群众“大事干不了,小事不爱干”、“大钱赚不来,小钱不想赚”的认识偏差还不同程度存在。

(二)加工能力薄弱。一是经纪人素质不高。很大一部分还是二手经纪人,质量意识、创业意识不够,业务能力、管理水平较低,依赖心理较重,自主开拓市场的主动性不强,承接来单加工的能力不够;规避风险的意识和能力较弱,与企业、厂商之间的合作方式简单,口头协议的多、订合同的少,纠纷时有发生;经纪人之间互助共赢合作较少,有的甚至竞相压价,争抢业务,恶性竞争。二是加工者技术不精。普遍存在技术不熟练、不全面,习惯于承接加工工艺简单的产品等问题,对加工工艺复杂的产品,观望等待、不愿尝试。我县除编织、钩针、钉片、串珠、竹制品、彩灯等具备较强市场竞争力外,其余点钻、胶枪、烧焊等几大类加工技术不成熟,加工点相对较小,尚未形成特色,直接影响着与各类客户的全面合作。三是队伍稳定性不够。作为农业大县,我县传统农业产业较多,农村“留守妇女”、“留守老人”既是来料加工的主要力量,又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力量,每年春夏采茶、蚕桑养殖、秋收冬种等产业需要较多季节性劳动力,直接影响着来料加工队伍的稳定性,进而影响进度。

(三)要素制约明显。一是加工货源不足。基本上依赖于义乌市场提供,各品种季节性强,更新频率快,货源稳定性不够,且供货周期较短,部分经纪人时有断货现象。二是自有资金不足。大部分经纪人经济基础薄弱,自有资金不足,抗风险能力弱。我县经纪人和加工户之间一般都是现金收货或者按月发放加工费,一旦客户延迟结算,就影响加工费按时支付。三是运输成本偏高。据调查,我县来料加工运费占加工费达3-15%,最高达30-40%,平均达到7%左右,比金华地区高出许多。比如,**至义乌100公里,需2个小时的车程,单件货物运费高达5-15元。另外,我县来料加工的主要加工方式还是分散加工,不少加工点山高路远,托运不便,也制约着来料加工在我县偏远农村的发展规模和延伸范围。

(四)政策激励不够。虽然出台了一些鼓励来料加工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但是对来料加工业的促进带动作用还不够明显。一是政策力度不大。我县属欠发达地区,地方财政一时难以安排较多的资金用于来料加工经纪人的奖励和扶持,影响了经纪人的市场竞争力。二是培训力度不大。对加工队伍的培训仍显不够,加工农民技术成熟度低,既影响农民的加工费收入,又影响经纪人的接单能力。三是银行贷款较难。经纪人大多为农民,自身经济实力弱。银行贷款金额偏小,难度加大,制约较多。一旦在结算环节出现问题,极易造成资金周转困难,同时,无力承接新单子,影响来料加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对策与建议

我县发展来料加工业条件较好,前景广阔,大有可为,三大优势明显:一是机遇优势。随着发达地区生产、生活成本上升,产业梯度转移和生产要素扩张越来越明显,许多产品加工不断陆续扩散到欠发达地区。二是区位优势。义乌具有“世界超市”之誉的市场辐射功能,据了解,每年支付来料加工费20多亿元。我县紧邻义乌、温州、台州等发达地区,330国道、金温铁路、金丽温高速公路纵贯南北,具有一定的区位交通优势。三是人力优势。我县农村人口比重达90%,富余劳动力相对充裕,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经纪人队伍和加工队伍相对稳定,加上**人吃苦耐劳、敢试敢闯、创新创业,这些都为抢占市场赢得更大的主动。

今后一个时期,我县发展来料加工业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创业富民、增收惠民、服务利民为主题,以做大单子、做强产业、做优品牌为主线,围绕打造浙江绿谷**来料加工基地这一总目标,抓住外部联络、内部引导这两个关键,突出宣传发动、模式创新、队伍建设这三个重点,推动又好又快发展,继续走在全市前列,为构建“四型**”、全面建设惠及全县人民的小康社会作出新的贡献。力争到2010年,全县来料加工费实现超亿元,并建立若干个来料加工示范乡镇、示范村和加工企业。

(一)突出市场拓展,打响基地知名度。来料加工是一项市场化很强的产业,要优化产业发展条件,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做大单子,做强产业,做优品牌。一是拓宽来料渠道。主动“走出去”,重点发展义乌、温州、台州等地的客户,从义乌小商品市场等国内知名市场获取来料加工货源、寻找客商业务。加强对外沟通联络,建立外出务工经商人员信息网络,建立积极探索在网上承接业务、发布信息,构建快捷灵敏、优质高效的来料加工信息收集网络。加大对扩散型企业的引进力度,鼓励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回乡投资办厂、兴办加工点。此外,还要依托本地资源优势,盯住我县工业园区(功能区)企业,主动与之联姻,在县内完成加工协作。二是创新发展模式。大力发展符合我县产业发展特点、生态要求和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逐步实现来料加工由“经纪型”向“生产型”再向“生产经营型”的更高层次转变。加工品种、门类要向高层次、关联度高的产品发展;加工形式要向专业化、规模化、工厂化、基地化发展;加工手段要向部分利用机器加工发展;承接业务方式要向来样、来单加工发展。鼓励有经济基础、竞争实力和强烈创业意识的经纪人到义乌等地创业或承接来单加工业务,直接从外贸公司或厂家接单,减少中间环节,赢取更多利润。鼓励条件成熟的经纪人以来料加工为载体,发展中小型加工企业,延长产业链,实现产业升级,走产供销一条龙之路,进一步提高来料加工的规模效应。三是打造加工特色。围绕“浙江绿谷**来料加工基地”建设,拓展业务种类,提高加工技能,加快培育特色块状经济,重点建设编织加工、钩针加工、串珠加工、缝纫加工、饰品加工、彩灯加工、流苏加工、汽车座垫加工、圣诞礼品加工、鞋帮鞋花加工等10大特色基地,努力打造**来料加工“一流队伍、一流技术、一流速度、一流质量、一流信誉”的品牌特色,提高市场竞争力和美誉度。积极引导各乡镇确立自身区域特色,在巩固已有优势项目的基础上,丰富加工品种,扩大加工总量,培育新的优势项目,逐步形成“一村一品”的特色加工基地。

(二)完善政府服务,加大政策扶持度。各级各部门要立足自身实际和职能要求,制定相应措施和优惠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努力为经纪人、来料加工企业及加工者提供优质、便利的服务,营造合力发展氛围。在资金方面,农村信用社等金融部门要对信誉好的来料加工户、经纪人或者企业给予小额信贷等优惠政策。在运管方面,开辟来料加工“绿色通道”,对用于加工点之间的收运成品和原材料的自备运输车辆,在自货营运车运管费上给予适当优惠。在培训方面,对参加培训人员或者举办简单技能培训的专业经纪人、骨干加工户给予培训补助。在奖励方面,对于优秀经纪人、优秀合作厂商和先进乡镇(村)分别给予一定奖励,并逐步建立来料加工经纪人和加工者队伍专项培训资金和优秀经纪人、优秀加工户表彰奖励基金。在其他方面,对于残疾人、贫困妇女、移民妇女、城镇失业人员、失地农民和特困群众等特殊群体参与来料加工,给予提供就业机会的加工点和经纪人一定的补贴。另外,在用电、用地及部分税费等方面也要给予优惠。

(三)整合培训资源,增强队伍专业度。打造“浙江绿谷**来料加工基地”,关键靠经纪人队伍和加工队伍。县人事劳动保障局、县妇联和农业、科技等单位要继续把来料加工培训作为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借助村级组织办公场所及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系统等平台,采取多种形式、通过多种渠道分层次举办来料加工经纪人和加工人员培训班,不断扩大培训的覆盖面和受益面,不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经纪人是做好来料加工的关键环节。定期举办各类经纪人培训班,重点加强对经纪人职业道德、市场营销、合同法、经济管理、诚信经营等知识的培训,提高经纪人捕捉信息、拓展市场、对接业务、防范风险以及辐射带动能力,全面提升经纪人整体素质;组建来料加工经纪人协会,强化经纪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功能,引导经纪人之间加强协作配合、沟通信息、实现共赢,建设一支敢闯市场、勤劳守信、精明能干、特别能创业的经纪人队伍。加工队伍是来料加工的主体和基础。加强对加工者业务技术、市场观念、质量意识等从业素质的培训,大力开展来料加工技能大比武活动,提高加工者的技术水平和熟练程度;完善加工网络,提高来料加工队伍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加工人员和经纪人的紧密性和关联度,建设一支规模庞大、技术熟练、组织严密、特别能战斗的加工队伍。

(四)强化组织保障,提升管理规范度。来料加工是一项民心工程、增收工程、富民工程,要把来料加工作为全面改善民生、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抓紧抓实。一是加强领导,健全组织。县妇联(县来料加工工作办公室)要认真履行好宣传、组织、协调和服务职能,做好业务指导和信息收集等工作。农业、人劳社保、经贸、工商、财税、信用社等单位要切实履行好各自职责,全力提供优质服务。各乡镇要整合各类资源,完善加工组织网络,把发展来料加工纳入经济发展办公室统筹负责,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抓实抓好。适时组建“**来料加工义乌联络处”,负责业务接待,牵线搭桥和分配调剂加工业务。二是宣传发动,浓厚氛围。利用专题片、典型事迹介绍、加工作品展示和技术大比武等各种形式,宣传发展来料加工业的好做法、好经验,强化示范带动、典型引路。报刊、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等媒体要加大对来料加工宣传力度,报道先进事迹,宣传典型示范,让更多的人关心、支持、了解并参与来料加工工作。三是强化考核,规范管理。县委、县政府适时出台来料加工优惠扶持政策、经纪人管理办法。县妇联(县来料加工工作办公室)要做好相关政策的督促落实工作,加强经纪人、专业村和乡镇台帐管理,抓好“来料加工先进乡镇”、“来料加工特色点(村)”和“优秀来料加工经纪人”的考核评比工作,并及时调处各种纠纷。各乡镇要结合本地实际制定落实措施,建立健全激励机制。

第二篇:合肥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调研报告

合肥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调研报告

农产品加工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柱,是联系农业和市场的枢纽。近年来,合肥市农产品加工业取得了较快发展,形成了一批颇具规模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为促进合肥市农民增收、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随着人们对农产品数量和质量需求的不断提高,国际农产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合肥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面临着新的形势和问题。大力发展合肥市农产品加工业,对于解决“三农”问题,推动全市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合肥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市城乡统筹、“县域突破”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代表的市场化主体迅速发展。

一是企业数量、规模不断壮大。2009年,全市市级以上重点农产品加工企业349家,全市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454亿元,位居全省第一,加工业增加值跃居全市八大产业第二位。销售收入超亿元的龙头企业达55家,提供就业岗位7.2万个。

二是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发展迅速。目前我市已建成肥东县新城开发区、长丰县双凤开发区和经开区等一批年产值超30亿元的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入园企业占全市农业产业龙头企业的50%,产值占全市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的80%。

三是市场开拓能力进一步提高。龙头企业通过在省内外异地投资建厂、建基地、设专卖店等形式扩大生产,壮大实力。金润米业、华泰集团、真心食品、燕之坊公司、丰乐种业、银山棉麻公司等近年来都在省外建立了生产和加工基地。华泰集团成为我国坚果炒货行业第一,丰乐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成为中国种子行业第一股。

四是标准化和品牌化建设有了新突破。市级以上龙头企业中,有158家企业通过了ISO9000、ISO14000、HACCP、QS体系认证。共获得中国驰名商标6个、安徽省著名商标28个、安徽省名牌产品17个。丰乐种业、丰大面条、洽洽、真心炒货、金润米业、燕之坊粗粮、肥西老母鸡等已在省内外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影响力不断扩大。

五是农产品加工企业经营外向度明显提升。全市50多家企业获得出口自主经营权,2009年农产品加工业出口创汇1.74亿美元。丰乐香料公司是我国天然薄荷产品出口最大的生产经营企业,其自主研发的“高纯左旋薄荷脑”被国家科技部确认为“2006国家重点新产品”,2009年出口创汇1350万美元;安徽凯利粮油食品公司是全省最大的花生出口企业,2009年出口创汇1100万美元。脱水蔬菜、蔺草、羽绒加工等出口量也位列全省前列。

与此同时,我市各级政府纷纷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了一批国内外知名大企业到我市投资建设产业化项目。近几年,全市先后引进联合利华、可口可乐、台湾统一、泰国正大等世界500强企业和黑牛集团、伊利乳业、和威集团、温氏集团、雨润集团、新希望集团、通威股份、大北农农牧科技、湘大饲料、旺旺食品、隆平高科等国家级龙头企业和国内外知名企业先后在我市投资。

六是企业发展势头强劲。2009年全市新建续建农业项目220个,总投资118.72亿元,广东黑牛集团总投资4.35亿元建立了双蛋白液态奶加工项目一期工程已竣工投产,二期工程已经启动;肥东和诚公司投资3.5亿元建立年加工2亿只鸡的家禽加工项

目投入生产;万润公司投资3亿元兴建年生猪加工量200万头的屠宰加工项目、安徽燕之坊食品有限公司投资3亿元年产20万吨粗粮食品工业园项目、安徽燕庄油脂有限责任公司总投资1.5亿元建立专业生产精品食用油脂生产线项目均已开工。

(二)与发达地区的差距

我市农产品加工业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与国内农产品加工发达地区相比,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

一是加工水平不高。主要表现在精深加工偏低。同一种原料在合肥往往只能加工出几种产品,而在发达地区却能生产出几十甚至几百种产品。从精深加工看,主要行业精深加工综合利用率较低,如油菜籽生产的产品大都是毛油,油脚加工利用产值远低于山东、江苏等地。

二是龙头企业不大。合肥最大的龙头企业华泰集团,年销售收入30多亿元,而河南双汇集团年销售收入达到300多亿元,利税近30亿元,在全国有40多家屠宰厂,40多家肉制品加工厂,2000多家连锁店,成为亚洲第一的肉类加工企业。我市缺乏像双汇、蒙牛、鄂尔多斯、娃哈哈这样的知名特大企业。

三是产业加工集约化程度偏低。目前合肥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平均产值为7100万元,比全国水平低20%。从行业看,烟草制品业、饮料制造业平均规模较大,农副食品、食品制造业较低。而国内外农产品加工业集团化发展呈现出咄咄逼人之势,双汇、莲花、兴发、金健、希望、燕京、伊利、鄂尔多斯、大江、德大、如意、旭日升等,都是国内著名的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世界很多大型的食品加工企业年销售收入都在100亿美元以上。

四是产品品牌不响。合肥农产品加工业产品虽然也出现了“洽洽”、“丰大”等中国驰名商标,也开发了一系列地方品牌,但总体还是不强,春然肉制品和丰大面制品虽然在省内是首屈一指的企业,但合肥市场还是出现被河南双汇、博大等外省品牌占领的现象。

五是加工农产品外向度不高。2009年,合肥市农产品加工品出口额为

1.74亿美元,相对于青岛市的33.4亿美元,烟台的23亿美元,我市加工农产品出口水平还有很大差距。

二、发展机遇分析

(一)资源优势

合肥是省会城市,位于中国中部,长江淮河之间,巢湖之滨,通过南淝河通江达海,具有承东启西、连接中原、贯通南北的重要区位优势。合肥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全年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年平均气温15.7度,降雨量近1000毫米,日照2000多个小时。具有生产和发展绿色、无公害有机食品和特色农产品的基础。粮油、蔬菜园艺和畜禽等一批优势农产品在结构调整中形成一定的规模优势和商品优势,不少产品已在国内乃至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定份额。此外,我市智力资源在全国同类城市中名列前茅,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位居全省首位,现代科技为农产品生产提供了技术保障,广阔的市场、便捷的交通等也是我市发展农产品生产的有利因素。

(二)市场优势

国内外经验表明,随着消费结构中恩格尔系数的下降,导致对农产品的最终需求是趋于下降的,但是对农产品加工制成品的需求,则是不断扩大的,食品工业仍是名列前茅的产业,食品市场仍然占据绝对的市场份额。我市已于今年正式成为“长三角俱乐部”新会员,长三角地区居民的生活水平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这正是食品消费结构加速变化和加工水平需求加速上升的阶段。随着消费者消费能力、消费观念和消费结构的变化,安全、营养和方便将成为新的消费热点,从而为农产品加工业提供广阔的市场。

(三)政策优势

2004年以来,中央一号文件连续7年以“三农”问题为主体,并把“三农”工作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农业的重视、对农村的倾斜和对农民的关怀。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更是明确提出“推进乡镇企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扶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合肥市委、市政府多年来一直十分重视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工作,并把它作为实现城乡统筹的重点来抓。近年来,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合肥市承接产业转移促进现代农业发展若干政策》和《关于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支持政策,对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持和扶持。市财政先后投入专项扶持资金近亿元,用于农产品加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奖补,极大推动了农产品加工业的加速发展。

随着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建设,合肥市作为中心城市,产业支撑力和城市承载力的增强,城市对县域的带动作用将进一步凸显,工业对农业的反哺能力将进一步提高。此外,农产品加工业是我市“工业立市”战略优先发展的八大重点产业之一,将会得到更多的资金支持、政策扶持以及更加优化的发展环境。

(四)科技优势

合肥是中国重要的科教基地,中国第一个、也是唯一的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有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为代表的国家、省部属研究院所200余所,各类技术研究与开发机构358个;以中国科技大学为代表的各类高等院校59所,博士授权点138个;两院院士31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近30万人,具有充分的条件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三、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一)总体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一系列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国民经济和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这一主线,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为契机,以大力提高农产品综合利用,加工转化增值为方向,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基本途径,以发展特色产业、名牌产品、龙头企业为重点,以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为动力,按照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着力推进原料基地化、生产规模化、加工现代化、品牌绿色化和企业集群化,全面加快农产品加工基地建设,努力提高农产品加工业的综合效益和竞争能力,为发展农业,繁荣农村,增加城乡群众收入,推进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作出更大贡献。在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中,着重把握以下原则:

1、注重立足优势和突出重点。因地制宜,发挥资源、技术、经济、市场等方面的区域比较优势,发展有优势和特色的农产品加工业;在布局上,进一步统一规划,突出特色项目和优势项目,逐步形成适合不同区域的农产品生产和加工产业集群,引导加工与原料基地结合,上下游产品衔接,工农结合,合理布局,良性循环。

2、注重发展龙头企业和生产基地。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要注重发展大型龙头企业,带动有市场、有特色、有潜力的中小型企业和主要从事农产品初加工的个体户的发展;既要大力发展具有地域优势的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又要注意发展贴近消费市场的大宗农产品加工业;要重点培植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努力培育贸、科、工、农相结合的新型市场主体,优化农产品加工业的企业组织结构。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创新农业产业生产经营组织形式,形成以“基地建设+加工企业”的配套模式。依托乡镇、农民合作组织和农户建设原料基地,为农产品加工提供稳定的原料来源;基地建设与加工企业之间以契约或合同为保障建立多种形式的合作关系和利益分配机制,建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

3、注重自主创新和提高竞争力。在保护和发扬具有民族特色风味的传

统工艺同时,要加大技术攻关和技术创新力度,大力引进、开发应用高新技术、设备和工艺,加快企业技术改造步伐,着力发展精深加工,提高产品质量、档次,推动农产品加工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以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为出发点,从体制改造、机制健全、组织完善等方面引导企业努力提高管理水平,推进管理信息化在企业中的运用,加大对传统管理方式的改造和更新力度,建立面向竞争,面向客户的企业管理模式。

4、注重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在企业建设和发展中,要注意节约原料,做好资源的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要采用先进工艺技术,认真解决好环境保护问题。在企业布局过程中,注意防止周边环境对产品的污染,同时要防止加工企业对周边环境的污染,新建农产品加工项目,在具体建设中,必须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

(二)发展目标

围绕农产品加工及其制品的多样化、方便化、安全化、优质化发展方向,力争到2015年,全市年产值超亿元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突破100家,省级以上名牌产品突破100个,农业企业发展到1000家,食品和农副产品加工产值超过1000亿元。把合肥建设成为全省乃至中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中心。

四、发展重点

依托我市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和雄厚的工业基础,以骨干项目为支撑,突出发展重点,开发特色产业,实现“政府规划配置资源,市场引导产业,产业连接基地,基地带动种养业”的贸工农一体化发展模式,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发展以下产业:

1、粮油精深加工业。发展以稻谷为主的粮食精深加工和菜籽、米糠、大豆、芝麻为主的油料加工,大力开发豆制品、杂粮加工,打造加工水平高、能力强的粮食加工制品产业体系。重点企业:金润米业、台湾统一、燕之坊、丰大股份、燕庄油脂、福涌泉油脂、人人福豆业、锦泰糖业。

2、畜禽加工业。肉类重点发展猪、牛、羊、家禽等产品深加工,引导鲜肉制品向预冷肉、小包装、细分割方向发展,熟肉制品向多品种、系列化、全营养、精包装、易储存、易食用方向发展;乳制品产业加强品种开发,搞好产品分级、分类包装;饲料业以发展猪、家禽、水产饲料等为基础,开发非常规饲料资源和特种动物饲料,使饲料工业与养殖业协调发展,打造优势畜禽产品加工产业体系。重点企业:和威、雨润、温氏、伊利、现代牧业、新希望、大北农、湘大等。

3、食品加工业。重点发展食品制造、饮料、坚果炒货等加工产业,大力发展食品加工产业集群,提升精深加工能力,不断优化产品结构。培育市场知名品牌,提升综合竞争力。重点企业:旺旺、统一、华润雪花、娃哈哈、华泰、真心等。

4、烟草加工业。以安徽中烟工业公司合肥卷烟厂为依托,推进“黄山”精品卷烟生产线建设项目建设,着力加强新工艺、新技术研究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五、促进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制定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平稳快速发展的政策。农产品加工业是我市八大支柱产业之一,是我市促进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要尽快制定强有力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扶持农产品加工业加快发展,推动其向集群化、集约化、产业化方向发展,促进农产品加工业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同时加快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政策制定,鼓励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快速高效发展,而且要限制农产品加工业低水平扩张,低水平重复建设,强化市场准入制度,规范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秩序,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全面促进农产品加工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进一步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业的扶持力度。一是逐步建立融资平台,与金融机构合作,开展银企对接活动,向金融机构推荐信用度高、管理规范、有发展潜力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真正解决企业融资难题。二是市财政进一步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业资金扶持。逐步增加农业产业化发展专项资金,年增长幅度不低于经常性财政收入增幅;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科学技术专项经费、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等项目资金,要向扶持农产品加工业方面重点倾斜。三是全力争取国家、省财政对我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和项目的支持。

(三)深化改革创新,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一是引导和推进企业联合重组。重点引导和支持机制好、竞争力强、辐射带动面广、与农民利益关系密切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资产的优化重组,通过参股、控股、兼并、租赁等形式,扩大规模,增强实力,发展成大型龙头企业集团。二是加快品牌整合。农产品的竞争实质就是质量和品牌的竞争,采取各种政策措施,培育品牌、整合品牌、建设品牌、保护品牌,合力打响品牌,不断提升我市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三是搞好各级龙头企业和基地的联结。积极扶持龙头企业建设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市级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要重点支持龙头企业为基地农户提供信息、技术、营销、服务连接和资产连接等多种服务形式,结成经济利益共同体,建立起有效的利益分配机制,构建市场牵龙头,龙头建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格局,提高产业整体效益,真正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

(四)推进农产品加工示范区建设,促进农产品加工业集群发展。目前,全市已初步形成粮油、畜禽、食品加工等产业集群和“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块状经济格局,但要在此基础上,制定发展规划,出台强有力的扶持政策,推动全市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建设工作,逐步吸引农产品加工及其配套企业向园区集聚,使农产品加工业向产业集群发展,向示范园区集中,向块状特色经济推进。在园区建设中,突出产业特色,突破行政区划限制,并且与各县、区(开发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相衔接,力求做到高起点规划,高标准推进,高质量建设,一次规划,分步实施。形成一批特色明显、产品知名、竞争力较强的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

(五)转变发展方式,推进农产品加工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首先,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鼓励企业设立技术开发基金,提高新产品开发经费和风险调节基金的提取比重,争取企业自主开发、自主创新能力。其次,加快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引导和鼓励企业培养自主研发队伍,建立自己的科技开发机构,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市有关专项资金向有研发机构的企业倾斜,支持企业研发机构建设。第三,走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鼓励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和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联合组建科技研究和开发中心,建立健全“产、学、研”相结合的农产品加工业创新支撑体系。第四,引进推广新技术。各级农产品加工业行政主管部门积极为企业搭建信息平台,及时提供技术装备、工艺、成果和政策信息。

(六)加强领导,全力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平稳较快发展。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对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工作的组织领导,把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作为践行科学发展观和推进我市现代农业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抓好抓实。认真研究解决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为农产品加工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各级农产品加工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切实负起责任,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做好组织、协调、指导和服务工作。同时建立目标责任制,把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主要经济指标纳入县、区(开发区)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作为考核重要内容之一。各相关部门要切实转变职能,转变作风,加强协作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平稳加快发展。

第三篇:市妇联上半年发展来料加工业工作总结

市妇联上半年发展来料加工业工作总结

半年来,市妇联以“政府推动、层层发动、龙头带动、市场运作、百姓主体”的工作思路,以来料加工进入低收入家庭为重点,切实把发展来料加工业作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农村妇女劳动力就地转移、实现妇女增收、促进社会稳定的实事项目来抓,强服务,优环境,多措并举、真抓实干,扎实有效地推进了百姓经济的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来料加工业务遍及全市16个乡镇街道,有一二级经纪人472人,从业人员35980人,1—6月全市加工收入达7385万元。

一、领导重视,行政推动。一是制定考核办法。为进一步带动和促进低收入家庭参与来料加工行业,让来料加工真正成为低收入家庭脱贫、农户增收的主要途径。我们积极争取市政府支持,将来料加工工作列入全市目标任务考核中,制定出台了《乡镇发展来料加工业目标责任制考核办法》、《来料加工经纪人业绩考核奖励办法》,同时将组织低收入家庭从事来料加工工作作为评选十佳经纪人的必备条件,并列入乡镇发展来料加工业目标责任制考核中,充分发挥乡镇来料加工业领导小组办公室的作用,鼓励来料加工经纪人多给低收入农户创造增收机会、提供优质服务,鼓励低收入家庭积极参与来料加工业的发展。二是深入调查研究,形成了《关于发展来料加工业促进低收入农户增收的调查建议》等调研文章。

二、宣传引导,典型带动。一是抓思想发动。年初,各乡镇(街道)妇联就着手对全市低收入家庭进行调查摸底,妇联干部挨家挨户地走访,与她们拉家常,了解思想动态,宣传来料加工技术要求较低、时间分配自由、产品验收及时等优点。通过走访让他们转变已往大钱挣不来,小钱不愿挣的落后观念,纷纷表示要摈弃“等、靠、要”的思想,依靠自己双手辛勤劳动增加家庭收入。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为止,全市共有812户低收入家庭从事来料加工业,人均月收入达200余元。二是抓典型宣传。在促进来料加工业发展工作过程中,我们注意发现、培养、树立和推广先进典型。“三八”节期间,在电视台、《今日建德》开辟专栏,相继播出、刊登来料加工业“十佳经纪人”、低收入家庭从事来料加工典型事迹。通过身边典型事例、事实数据等现身说法,把来料加工的亮点和闪光点辐射全市,激发百姓从业热情,使广大群众特别是低收入农户能积极投身于来料加工业。

三、强化培训,素质促动。提高农村妇女特别是低收入家庭妇女劳动技能,加快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增加劳动收益,重点是抓好转移就业培训。我们把低收入家庭妇女的来料加工培训列入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内容中,把培训与来料加工业务需求相结合、与低收入妇女需求相结合,因地制宜,分门别类,针对不同的业务开展不同的培训。市、乡、村各级妇女组织充分发挥自身的组织优势,积极举办加工技能和经纪人培训班,发现和培养经纪人,扩大从业人员队伍。半年来,全市共开办来料加工培训班4期,受训人员达586中,其中低收入家庭妇女达263人。

四、牵线搭桥,多方联动。一是积极创造条件为经纪人牵线搭桥,帮助经纪人联系操作简单、供货长期、交货时间较长的业务,组织经纪人和经营户进行业务洽谈和接单,建立相对稳定的供货渠道;二是与杭商行联合开展“小额信贷巾帼科技致富”活动,为十佳经纪人发展来料加工业提供资金支持,共为经纪人提供融资帮扶40万元;二是组织经纪人和低收入家庭妇女到义乌等地考察,帮助经纪人与市场结对,拓宽来料加工源,增强低收入妇女从事来料加工业的信心;三是积极为低收入家庭妇女牵线搭桥,促成女来料加工经纪人与120个低收入家庭妇女结对,鼓励来料加工经纪人多为低收入妇女从思想上、生活上、业务上给予针对性的帮扶。

第四篇: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调研报告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桂阳县是个农业大县,全县88%的人口是农业人口,76 %的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农产品的品质不优、价格低迷、商品率低、产品相对过剩、造成农业综合经济效益不高、农民增产不增收等问题仍然非常严重,2008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仅28.8%是由农业提供的。我们认为,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提高我县农业产业化程度,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增加农民收入,变农业大县为经济强县的重要途径。

一、我县农产品加工业的现状

近几年来,我县立足农产品资源优势,从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的战略高度出发,对各种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进行合理配臵与重组,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取得了一定成效。2008年,全县共有农产品加工企业1137家,从业人员6444人,实现销售收入85610万元,其中:营业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加工企业10家,营业收入100万元至500万元的加工企业43家。其发展过程呈现出以下的特点:一是经济总量有所提升。2008年全县农产品加工企业累计实现增加值2.41万元,占全县农业增加值的26.3%,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实现利润7400万元,上交税金1080万元。加工企业中获省级龙头企业2家,市级龙头企业4家。二是主导产业迅速崛起。形成了以太和辣业为龙头的辣味系列食品加工业,以成氏食品为龙头的挂面加工业,以济草堂公司为龙头的饮料加工业,以鹿峰米业为龙头的大米加工业等主导产业。三是产品品种多样化,农产品商品率不断提高。全县经过加工的农产品达90多种,其中辣味系列产品有辣酱鱼、辣酱肉、辣仔鸡、辣仔鸭、辣牛肉等,此外还有油豆腐、豆豉、火腿、花生油、蘑芋、竹笋、茶油、食用菌、等产品。太和贡辣、济草堂饮料、神农 1

谷山泉水、成氏挂面等品牌深受消费者喜爱,大量进入县内外市场。四是生产基地逐步建立和完善,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保障。全县有3个国家级、6个省级和12个市级、县级标准化示范基地,其中药材基地种植面积5万余亩、优烟基地20万亩、水稻播种及制种面积53.1万亩、优质水果种植面积5万亩、全县年出栏牲猪71.4万头,其中年出栏牲猪10000头以上的猪场5个、水产养殖面积5万亩、草食动物5万头,全县拥有2个县级农产品质检中心,通过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达到3个,获得ISO9000国际质量体系认证的农业企业4家。这些基地和企业以其较高的规模效益辐射和拉动周边地区的发展,既为农产品加工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料,同时也是农村经济新的经济增长点。五是加工程度不断提高,产业链不断延伸,对社会贡献日益明显,在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形成农业产业化基地、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农业经济效益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的全面发展。全县农产品加工企业共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5600余人,从中取得劳动报酬4380多万元,同时,农产品经过加工后,其市场销售半径增大,从而切实解决了农产品卖难的问题,提高了农业经济效益。

二、我县农产品加工业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企业规模小,分布散,未能形成规模效益。目前,我县农产品加工企业仍处于低水平的以家庭小作坊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初级阶段,企业规模小,农产品加工能力弱,加工率较低。我县粮食、肉类、木材等农产品产量在全市有明显的优势,但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却处于较低水平。现有的加工企业中,投资额在100万元以上的只有6家;50—100万元的27家;而投资额100万元以下的1104家,占97%。

全县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中,产值达到500万元的企业仅10家,产品具有一定知名度和竞争力的龙头企业不多。

2、生产技术水平低,发展后劲不足,为民增收作用不明显。据调查,全县80%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仍处于家庭作坊式生产阶段,手工劳动仍是大多数企业的主要生产方式。企业技术装备落后,大部分企业采用比较原始的办法从事产品的生产,部分采用了技术装备的企业,也大多处于20世纪80-90年代的水平,因而产品品种单

一、大路货多、档次低、质量差、生产成本高、无知名品牌、未形成整体优势。加上加工链条短,精深加工程度低,产品缺乏竞争力。绝大部分企业生产过程无章可循,更谈不上按照标准化组织生产,缺乏加工程度深、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另外,企业的市场开拓与经营能力弱,资金、人才明显缺乏,已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企业与农户的产业链接中,松散型的多,紧密型的少,缺乏合同的约束,一方面使企业生产原料无保障,生产无计划。另一方面,农户的生产也有相当的肓目性,使农民的增收渠道无保障,企业与农户之间尚未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机制。

3、精品名牌产品少,市场占有率低。目前,我县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产品主要是一些初级大路产品,加工粗糙,包装简单,不便于产品的运输和储存,难以吸引经销商和消费者,加之不少产品没有自己的商标,或是有品牌无名牌,难以打入国内外市场。

(二)、原因分析

1、观念滞后,认识不高。近年来,人民的生产观念虽然已经开始从片面追求数量向注重质量效益方面转变,但还没有根本地跳出“就农业抓农业”的圈子,对农产品加工业对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综合效益、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没有将产业结构调

整、基地建设与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造成了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加工的脱节。搞农业的认为农产品加工是工业上的事,而搞工业的又把重心放在采矿业、制造业等传统工业项目上,对农产品加工业的重视和支持不够。

2、投入不足,资金困难。农产品的加工、流通有较强的季节性,旺季和淡季对资金的需求量十分悬殊。当旺季需要大量的资金时,他们自己一般都拿不出那么多,想到银信部门贷款又缺少抵押物,也难以找到担保单位。资金的严重馈乏成为了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最大障碍和主要瓶颈。

3、经营理念和运作机制落后。由于我县农产品生产分布散,集约化程度低,专业化水平不高,农产品原料与加工存在分散生产与集中加工的矛盾。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农户基本上还是一种松散的买卖关系,没有形成一种稳固的契约关系或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同时,由于长期忽视加工业对农产品品质和品种的要求,导致一方面适合企业深加工要求的优质专用“原材料”短缺,另一方面又存在农民卖难,农产品大量积压的矛盾。企业不能围绕市场认识和确定经营发展的方向与目标,更缺乏用现代营销观念和手段去创名牌,以品牌来拓展市场,在企业内部的运作机制上完全是传统的家族式经营模式,没有建立起与现代企业相适应的经营管理模式,经不起市场风险考验。

4、政策措施没有完全落到实处。一是宣传政策不到位。不少龙头企业负责人不知道龙头企业可以享受哪些优惠政策,因此,企业带动农民增收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有些优惠措施没落实。由于条块分割、部门利益等原因,龙头企业普遍存在用地审批及改制登记手续繁杂、融资困难、绿色通道不畅等困难。资金投入、税费优惠、科技支持等政策和措施没有落到实处。

三、对策建议

(一)、发展思路

以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为指针,以启动内需为动力,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民增收为出发点,以市场为导向,依靠科技进步,努力提高农产品综合加工能力,实现由初级加工向高附加值精深加工转变,由传统加工工艺向现代高新技术转变,由资源消耗型向高效利用型转变,整体推进,重点突破,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协调发展。

(二)、主要措施

1、切实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农产品加工企业不同于一般工商企业,它一头连着市场,一头连着农户,肩负着带动农民进入市场,共同致富的重任,是农业产业化的“火车头”,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因此,要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高度,充分认识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的重要性,增强大局意识、全局意识,自觉地支持和服务于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首先,要树立“抓工业促农业,围绕加工业抓农业”的理念,想办法彻底打破家庭作坊式、小规模、个别劳动、经验型、师傅带徒弟式的农产品初级加工业的格局,推行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经营方式,在人、财、物和市场开拓等方面进行企业化管理,实现从家庭作坊到现代企业的根本转变。其次,要确立系统发展的观念,强化综合服务职能,切实加强对农产品加工业的组织领导,将发展壮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和手段。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打破部门和地区界限,通过“超部门”的协调组织,加强对农产品加工业的引导和调控,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2、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优化发展环境。一是资金支持。要构建稳固的银企双赢机制,将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作为信贷工作的重

要内容,及时满足农产品加工企业合理的资金需求。特别是在丰收时节向农户收购农产品和进行技术升级改造急需资金时,要积极予以支持。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申请贷款,应适当放宽担保抵押条件,合理确定贷款期限。要从实际出发,立足自身资源优势,突出重点,筛选包装一批市场前景好、拉动能力强、加工层次深、附加值高的农产品加工项目推介招商。二是税收扶持。企业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所发生的各项费用,应在缴纳企业所得税前扣除。农产品加工企业引进技术和加工设备,符合国家有关税收政策规定的,免征相关税费。三是要治理和优化经济环境、增强服务意识。加强对企业周边环境的综合整治,严厉打击对企业敲诈勒索、盗窃哄抢等违法犯罪行为。要规范政府行为,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在经营理念、机制建立、企业管理、市场开拓、人才培养等方面,加强对企业的指导和服务,坚决制止“三乱”行为,切实做到少设卡、多服务,少索取、多支持,努力为企业的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

3、加强基地建设,为加工业提供有力的原料支持。要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要求,打破行政区域的界限,建立一批有规模、有特色的生产基地,大力发展“订单”农业,为企业发展壮大提供足量、优质的原料,形成“一乡一品”、“数乡一品”和“一县一品”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重点支持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有较强竞争力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通过与农户建立相对稳固的利益联结机制,甚至是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将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与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有机结合,实现企业赢利农民增收双赢的目标。要使农业结构调整适应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需要,重点推进农产品品种结构的改进和优化,大力开发和推广加工专用品种和加工性能好的农产品品种。

4、打造发展平台,实现聚集发展。今年,我县将芙蓉项目区作为桂阳大工业园区的重要一极进行精心操作,定位为全县农产品发展聚集区。目前全长1.6公里的茶红公路已完成路基工程,具备了引企入园的初步条件。目前有10家龙头企业急需入园发展,规划用地270亩,总投资1.75亿元。要按照李向阳书记现场办公会议的要求,将各项工作尽快落到实处,按照先行先试的政策,在用地、融资等方面优惠、优先灵活办理,形成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的“洼地”效益和重要名片。

5、提高科技水平,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推进主要加工企业技术改造步伐,落实优惠政策鼓励企业以多种方式引进先进技术和工艺设备,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升级换代。要引导企业建立有效的科技研发体系,组织协调企业与高校或科研单位联合,把高科技与农产品加工工艺、农产品加工装备紧密结合,致力于多层次、深层次开发生产。建立健全农产品加工业的质量安全监督检测体系,确保产品质量。食品加工企业要以生产绿色、环保、无污染、安全的产品为主。引导企业做好市场的调研、预测、分析,加强营销网络建设,善于搞好市场经营,善于用现代营销观念和手段去创名牌,以品牌来开拓市场。

6、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增强带动能力。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对效益优、科技水平高、制度全、管理好的企业进行改组、改造;引导企业积极开拓新的融资渠道,提高企业的生产规模,降低生产成本,实现规模经营。引导企业搞好内部管理,健全责任制,加强目标管理、质量管理、成本管理和经济核算,完善生产经营机制。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达到“创一个龙头,牵一群产业,活一方水土,富一方百姓”的目的。

2009年4月10日

第五篇: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根据市委农工部《关于开展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情况调研》的通知要求,11月30日-12月1日,我们采取听汇报、入企业、察实情、收建议的方式,就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情况深入**、**两县实地进行调研。现将调研报告呈报如下:

一、基本现状

到XX年10月底止,**县共有12家省、市、县级农产品加工企业。其中:省级农业龙头企业5家,注册资金为:**绿宝米业和国兴百丈泉公司各500万元,山村油茶1000万元,将军果业1600万元,斌杰食品2688万元。年销售收入高的在6800万元-1.5亿元之间。市级农业龙头企业4家,注册资金少的150万元,多的达500万元。年销售收入在1664 万元-3692 万元之间。XX年,全县农产品加工业实现产值7.79亿元,XX年预计可实现产值收入7.98亿元。农业主导产业发展主要涉及粮食、生猪、果业、山茶油、灰鹅、水产等六大领域。全县共种植水稻33万亩,其中标准化生产基地12万亩;年出栏3000头以上生猪养殖场20个,5000头以上生猪养殖场12个,10000头以上生猪养殖场6个,10万头以上生猪养殖场1个,年繁育仔猪2万头以上养殖场1个,生猪出栏今年预计可达到60万头以上;种植脐橙8.5万亩,甜橙3.5万亩,精心打造了埠头和崇贤二个万亩脐橙基地;油茶种植面积达35万亩;饲养灰鹅 420多万羽,饲养红鲤鱼、草鱼水面共12万亩。XX年,全县粮食加工 109586 吨,脐橙加工29800吨,生猪加工1440吨,油茶加工2400吨,灰鹅加工485吨。XX年预计全县粮食加工114649吨,油茶加工XX吨,脐橙加工22800吨,生猪加工1640吨,灰鹅加工495吨。

**县现有年产值20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48家,年产值500万元以上有21家,其中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2家,市级2家。XX年,全县农产品加

工企业拥有固定资产2.3亿元,产值6.9亿元,利润5600万元,有固定职工2100人,涉及的农业产业有粮食、果蔬、蘑菇、茶叶、席草、生猪等。目前,产量较大的品种主要有:稻谷,年种植面积92万亩,年产量4亿公斤;脐橙,年种植面积13万亩,年产量9000万公斤;柑桔,年种植面积2.6万亩,年生产量6500万公斤;蘑菇,年种植面积300万平方米,年产鲜菇量3500万公斤;白莲,年种植面积6万亩,年产量480万公斤;茶叶,种植面积1.2万亩,年产量30万公斤;席草2万亩,年产量1600万公斤;黄鸡,年出笼3600万羽,产量4320万公斤;生猪,年出栏20万头,产量XX万公斤;鱼,年产量2200万公斤。

二、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政策措施

**县:一是搭建政府与企业沟通的平台。通过举办农产品加工企业协会年会等形式,建立了政府部门与企业定期交流制度,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全县农产品加工业建设的意见》、《**县农业产业化经营考核办法》等推进措施,有力的为全县农产品加工业搭建快速发展平台。二是搭建银行与企业合作的平台。积极协调农发行、农信社、农行等金融部门,定期召开银企座谈会。仅在XX年银企座谈会上就为龙头企业争取贷款0.89亿元。同时县里对省、市、县级龙头企业及专业合作社进行奖补。XX年,共计奖补各农产品加工企业50余万元。三是搭建培训服务平台。县里经常邀请国内知名专家教授,举办厂长经理培训班,提升企业家的综合素质,促进了农产品加工业现代企业经营制度的建立。四是搭建内外合作交流平台。积极举办或创办不同形式的座谈会、农产品交易会、外出考察、信息网站等,加强企业间的交流,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目前,全县初步形成了以绿宝米业、将军果业、山村油茶、斌杰食品、百丈泉饮料等企业为龙头的粮食、果业、油类、畜产品等四大农产品加工业集群,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稳步推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县:一是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引导建立规模基地。该县根据资源优势和农业生产现状,重点扶持优质稻、黄鸡、蘑菇、果业、油茶等主导产业,建立一批与龙头企业配套、较为稳定、规模较大的生产基地和种养小区,使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有稳定充足的原材料。县财政每年安排农业产业化资金1600万元,整合捆绑涉农项目资金3000万元,对粮食等主导产业给予大力扶持。如农户发展优势产业贷款,财政予以贴息;财政出资为水稻种植大户办理保险;为黄鸡产业发展设立专项保种资金和市场开拓经费;给予蘑菇种植房每平方米15元补助;对果业、油茶开发集中连片100亩以上的基地给予每亩500元的补助;对“一村一品”专业村给予5000元奖励。二是围绕农业主导产业,培育壮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财政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给予资金奖励扶持的同时,各部门全力帮助龙头企业申报农业产业化项目,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市多方投资。如帮助**翠微实业有限价公司争取到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资金800万元,使该企业扩线增容,大大增强实力,挤身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积极协调帮助龙头企业获得金融信贷支持,加大技改扩建力度,扩大生产规模。****米业有限公司连续多年累计获得XX多万元的扶贫贷款资金,扩建了标准化的厂房和仓库,引进现代化的生产设备,生产效率和生产能力大大提高。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产品单一,品牌少。两县农产品资源虽然较丰富,加工企业也较多,但加工的品种主要集中在粮食加工,仅**县48家农产品食品加工企业中,就有稻谷加工企业30家。而且,在市场上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少。

二是基地单薄,原料缺。两县虽然在特色产业和传统产业上做了大量的工作,形成了一定的优势,但在产业基地上存在缺失,导致其主导产业的原材料供应不足。仅**灰鹅、原料红薯、鲜活草鱼等,只能满足百丈泉公司农产品加工业务的

50-60%。

三是资金匮乏,受制约。由于生产规模的增大,一些农产品加工业少资金,制约了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仅**翠微实业公司若满负荷生产,需流动资金近2亿元,而企业目前的资金不足一半。

四是深加工少,链条短。两县绝大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只是对农产品进行简单的初级加工和包装,如稻谷加工成大米、脐橙分组打蜡等,精深加工的企业微乎其微,对农产品附加值提高作用不大。而且,产业链条短。

四、今后五年的发展目标及措施

**县围绕“三个做大”做文章:一是继续做大粮食加工业。粮食加工是我县的传统加工项目。目前有绿宝米业、**米业、宠祥米业、惠丰米业等多家粮食加工企业,我们将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做大做强粮食加工业,使我县的粮食加工能力在五年内达到1XX0吨。二是继续做大果业加工业。我县种植有脐橙8.5万亩,甜橙3.5万亩。现有将军果业、瑞兴农业、**果业等三家果业生产加工企业。为更好地消化好我县果业产品,提升果业产业产值,壮大果业加工项目。我们将支持各果业加工企业,重点抓好果品的深加工,通过加大加工项目建设,确保我县在五年内果品加工能力达到4.2万吨。三是继续做大水产畜牧加工业。我县有丰富的水面养殖基地,如长冈水库,还有**灰鹅、**红薯、**生猪等等水产和畜牧业。为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全县水产畜牧业的深加工能力。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对水产和畜牧业加工项目建设,如扶持好斌杰食品、百丈泉公司、小而大公司等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力争在五年内深加工生猪 90万头,灰鹅600万羽,红薯1万吨,草鱼0.85万吨。

而**县则以“搞好规划、整合资源、做活流通、创建品牌”为抓手强措施:一是搞好规划,进一步搭建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平台。抓布局,做好农业龙头企

业发展规划。根据县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进行合理布局,确定主要培育的龙头企业类型和品种,通过大力扶持措施,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逐步发展壮大。抓整合,加快农产品加工工业小区建设。在县工业园区规划建设农产品加工工业小区,重点引进粮食、果蔬、黄鸡、油茶、席草、白莲等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延伸产业链条,避免重复建设,着力培植有较大影响力的产业龙头企业或产业集团,努力把农产品加工工业小区打造成集收购、储存、检测、精深加工、物流于一体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集群。抓完善配套,组建仓储物流配送中心。二是整合资源,进一步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企业。整合农产品加工资源,形成农产品工业集群。其一,做大做强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在财政补贴、税收优惠、资金信贷、用地用水用电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使其尽快做强做大。其二,整合园外企业进农产品加工工业小区,鼓励他们联合投资和经营,逐步淘汰落后的产能和企业。其三,加强联合,新上精深加工项目,**产业链条。三是做活流通,进一步完善农产品物流体系。首先是提高农产品储存能力。按照有利于促进农产品合理流向和农民方便销售农产品的原则,科学规划布局,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相关区域建设标准化、规模化、现代化农产品仓储中心,做好的收贮和中转。其次充分利用泉南、济广高速和拟建的向汕铁路途经**的有利时机,在铁路沿线和高速公路出口附近**农产品物流平台,加大我县与周边县份的**建设力度,努力将我县打造成辐射周边县市的农产品集散中心。品从生产、加工、储藏、运输、检验、包装、市场准入等全过程质量监控。三抓定位。准确把握市场定位,品牌农产品应以高中档精制农产品为主。四抓特色。实施品牌整合,加大农产品品牌创建扶持,打造一批**特色农产品品牌产品,对符合标准的产品,统一贴牌销售,增加产品市场竞争力,提高农业产业效益。五是加强品牌宣传,提高产品包装设计水平,搞好广告创意策划,积极参加各种展示会、展销会,提高产品知名度,努力打造知名度高、市场份额高、信誉度高的名牌。

五、建议

1、加大扶持力度。由政府出台一系列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的优惠政策,尤其是市级龙头企业的扶持政策,在企业用地、用水、用电、产品运输、资金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从多层次、多角度搭建好政府扶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平台。

2、加强市场监管。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对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强监管,严格标准化生产,按照安全生产操作规程,把好产品质量关。对获得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标识认证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给予重点扶持,促进其快速发展壮大。

3、强化基地建设。结合各地实际,采取分类指导,加强部门与部门之间、部门与乡镇(企业)之间、乡镇(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合作,将农产品基地建设与产业推广、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抓,并对基地建设给予相应补贴,举全力共同激发农民种养积极性,推动原料基地的快速发展,促进产业化建设。

4、健全有效机制。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涉及到千家万户,应结合各地实际,建立健全种养与收购的有效保障机制,促进农产品加工业产业链的延伸。

5、提升企业品牌。品牌是生产力,品牌是企业的生命。做大了品牌,就等

于做大了市场。要结合各地实际,鼓励、引导企业申报省级、国家级著名商标,省级、国家级农产品品牌,提升我市农产品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

**市民营企业管理局 二〇一〇年十二月五日 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暨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工作总结

省农牧厅:

为认真贯彻落实农业部关于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暨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年活动”及省农牧厅相关文件精神,切实加强我州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工作,进一步提升我州农产品质量安全总体水平,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州农业局高度重视,积极开展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暨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年活动,有效地组织全州各县(市)农业部门并协调相关部门,积极做好各项工作,圆满完成了年初制定的各项目标任务。现将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一、主要工作

(一)加强组织领导,细化工作方案。制定了《**州农业局XX年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暨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年活动实施方案》,成立了**州农业局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暨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年活动工作领导小组,由州农业局局长马文科同志任组长,州农业局副局长石国栋同志任副组长,相关科室及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作小组,下设工作小组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州农业局质监中心,具体负责日常工作。全州八县(市)根据州农业局文件精神,结合当地工作实际,制定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执法年工作方案,成立了工作小组,根据各单位职能进行分工,具体细化工作方案,落实工作责任制,各负其责,共同开展各项工作。

(二)开展宣传培训,营造社会氛围。一是普及法律知识,强化法制意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纸等新闻媒体,深入广泛地开展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政策法规的宣传工作,做到报纸有文章、电台有声音、电视有图像、网络有信息。二是普及标准化知识,强化质量意识。通过办培训班、广播宣传、基地示范、科技入户等形式,大力推广标准化种植生产技术、农业投入品正确使用、生态健康种植等先进实用生产技术。积极开展了春季农资打假专项治理,净化了农资市场,加大了农业投入品的专项整治力度。通过多渠道、全方位的宣传,在全州营造了贯彻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条例》、《食品安全法》的良好氛围。

(三)突出重点,取得工作实效。一是在种植业产品专项整治活动中,全州各县(市)多次组织执法人员,对全州种植业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农药、种子经销网点等场所进行定期不定期检查,全年总共出动制法人员500多人次,发放宣传材料4500份,通过检查,没有发现问题;对全州范围内的148家农药经营商户进行检查,没有发现甲胺磷、对硫磷、甲基对硫磷、久效磷、磷胺等5种高毒农药的销售;二是在无公害农产品专项整治活动中,我州重点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生产基地、农贸市场进行了全面检查,对照标准对生产经营各环节进行检查,及时查找并消除质量安全隐患,完善内部管理。检查经营企业75家,经营场所50个,出动执法人员120人次,**市、**县农产品监测站每月定时从生产基地、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超市共抽检蔬菜样品2162个,经过检测有30个样品不合格,合格率为98.6%,**市和**县将检测结果及时张贴在各市场门口。在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超市检查中没有发现伪造、冒用、超范围使用标志等违法违规行为;三是在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中,组织参加了全国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电视电话会议,全面开展了农资市场检查活动,会同工商、质检等有关部门加强协作,密切配合,以打击制售假冒伪劣种子、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为重点,进行了一次拉网式全覆盖清理清查专项治理。累计出动执法人员1995人(次),执法车辆186辆(次),整顿检查农资经营市场、门店及经营企业457户(次),检查二铵、尿素、磷肥、复**等肥料3186吨,各种农药368.3吨;查处无照经营、超范围经营和涉嫌销售伪劣农资经营户43户,查封涉嫌假冒油菜子53袋,查缴假冒伪劣种子1533.8公斤,化肥1.5吨,农药

612盒(支),不合格农膜552公斤,挽回群众经济损失12万元,在检查中,未发现违规生产、销售甲胺磷、对硫磷、甲基对硫磷、久效磷、磷胺等国家明令禁止的剧高毒农药行为。通过专项治理行动,规范了农资市场,有效地维护了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确保了全州农业生产的健康、顺利进行。

(四)上下协调配合,及时反馈信息。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暨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年活动工作开展以来,各县(市)及时将本辖区内工作进展情况按照方案要求每月8日和23日上报州上,州上汇总后于每月10和25日按时上报省上,做到上下信息联动,切实保障执法年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二、存在的问题

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工作开展以来,全州各级农业部门围绕农产品质量安全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州未出现农产品质量安全重大事故。但由于农产品生产链条长,生产环境开放,不可控因素多,市场监管难度较大,全州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一)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重视认识不够。部分县(市)、部分单位对发展农产品质量安全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未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足够重视。同时一些生产者、经营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认同感相对滞后,质量安全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性低,在追求产量的同时,为使自家生产的农产品早上市、快上市,滥用催产类农药及防虫类农药的情况时有发生。

(二)机构未健全、人员少、检测手段差、质量管理难。

由于我州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工作、无公害生产起步较迟,农产品检验检测机构除**县和**市有检测中心和简单的设备外,**县、**县、和政县、**县、**县均未成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机构和检验检测机构,当前工作大都由县农业局或者农技站承担,工作分工不明确。特别是州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中心,无

独立机构,无专门的人员编制,无检测仪器,无专项检测经费,无法对全州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实行产前、产中、产后及产地环境监管。

(三)检测经费缺乏。至今州、县两级财政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工作、无公害农产品检测和监管经费没有专项列支,检测经费由各级农业部门垫付,严重影响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今后我们将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整治工作继续深入开展下去,认真贯彻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条例》,按照立足当前,规划长远,标本兼治,着力治本的工作思路,围绕我州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重点部署,狠抓落实,确保完成各项目标任务。一是以全程监管为着眼点,完善长效监管机制;以产地污染治理为切入点,强化源头监管;以健全生产记录档案为重点,加强生产过程监管;以规范农产品包装标识为突破口,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和全程追溯;以落实责任为保障,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加强部门协作,努力探索服务、管理、监督、处罚和应急五位一体的工作方式,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效能。二是切实加强领导,做好宣传和技术培训工作,做好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工作,加强田间技术指导,要求各生产基地建立健全生产登记制度,建立质量追溯制度。进一步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对获得认定的基地和认证产品实施全过程监督管理。三是争取在年底完成年初制定的4个新的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7个无公害农产品产品认证和14个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复查换证工作。四是抓好基地建设,试行农户质量联保制度,减少农药污染,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继续做好蔬菜的农药残留检测工作,积极推行市场准入制度,实行优质优价销售,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继续做好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工作,推行标准化生产技术,制订、修订和完善相关标准,促进我州农产品安全工作向更高层

次发展。五是加强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严格产地环境、投入品使用、生产过程、产品质量全程监控,切实落实农产品生产、收购、储运、加工、销售各环节的质量安全监管责任,杜绝不合格产品进入市场。支持发展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加大农产品注册商标和地理标志保护力度。切实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确保我州农产品质量安全,使执法年整治工作得以继续的更好的发展下去。

附件1: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总体情况统计表。附件2: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执法检查情况统计表。

下载关于加快来料加工业发展的调研报告(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加快来料加工业发展的调研报告(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根据市委农工部《关于开展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情况调研》的通知要求, 11月30日-12月1日,我们采取听汇报、入企业、察实情、收建议的方式,就农产品......

    陕西果品加工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陕西果品加工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近年来,随着我省果业的快速发展,以浓缩苹果汁为主的我省果品加工业不断发展壮大,已成为带动我省地方经济发展,增强出口创汇能力,实现果业增效、......

    县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调研报告

    **县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调研报告近日,为全面掌握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情况,该县组织专人对全县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了深入的调查了解。通过这次调查,基本摸清了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现......

    08上饶县手工艺来料加工业总结

    手工艺来料加工业总结 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县妇联把大力发展来料加工业,作为帮助城乡妇女增收致富的重点工程来抓。2008年,在全县各级妇联组织和广大加工妇女的共同努......

    凤庆县核桃加工业发展调研报告[推荐五篇]

    凤庆县核桃加工业发展调研报告 ——凤庆县经济局 凤庆是核桃大县,是全省核桃主产地之一,栽培历史悠久,适生地域宽广,种质资源丰富,产品质量优良,产业基础较好,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优......

    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问题调研报告

    农产品加工水平是衡量农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是提升农业整体素质和效益的关键环节。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有利于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有利于农产品的深度开发,有利于农民就业......

    产品加工业调研报告

    产品加工业调研报告 产品加工业调研报告,你们都写好了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出来的有关于产品加工业调研报告,欢迎阅读! 一、报告前言 根据《全国农产品加工业统计......

    畜产品加工业调研报告

    畜产品加工业调研报告畜牧业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主要的基础产业之一,也是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致富的重要支柱。2011年,我县获全省生猪产业大县称号,也是一个畜产品加工大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