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优秀传统文化与企业文化携手
优秀传统文化与企业文化协手
推动柳州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路
一直以来,柳州又称为“龙城”。而对于什么是“龙”?柳州为什么又称为“龙城”?这两个名称虽然响亮,但非常抽象„„
接着而来的问题是,柳州的中心文化是什么呢?古人类文化、刘三姐文化、奇石文化、白莲艺术、民族风情、工业文化、还是螺丝粉文化?谁也不能真正说得清,最后,只能用多元文化来概括柳州的文„„。
“山青水秀地干净,人杰地灵道味长”已经告诉我们,柳州最大特点是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这才是我们寻找柳州中心文化的一个基本思想。既然柳州又叫“龙城”,那么象“龙”这样的概念能不能与柳州中心文化联系起来,并能成为推动柳州文化与经济发展的正能量,一直是我们研究的课题。
怎样理解“龙”?
《易经·系辞》:“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指在有形体的东西之上的,凭感官不能感知,且确实在产生作用的这股力量属于“道”的范畴;有形体的、凭感官可感知的东西属于“器”的范畴。《周易》中《乾》卦辞就表述了“龙”的特点:“君子当自强不息”。
这样我们就理解了“龙”正是从“道”中来,它不单纯是我们肉眼看到的那个各式各样的图腾,而是在图腾之上那生生不息的不变的阳刚之气,“龙”的天性完全体现了积极向上,自强不息,大公无私,正气凛然,纯粹善良。所以它不是封建时代帝王权贵的专属,而是每个人身上都与生具有的阳刚之气。
中国人对“龙”的感观虽然停留在龙的外形上,但心里却非常能感悟到“龙”之力量,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对“龙的传人”这一说法深感自豪。
当我们了解了什么是“龙”,柳州·龙城这“龙”的文化就可以成为柳州的中心文化。
“龙”的文化资源在柳州非常丰富,柳州的自然地理环境、人文精神和企业精神,通过一定的易学探研和解析之后,会变得更加强而有力和深入人心。
《易》曰: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周易》告诉我们,人人都是“龙”,大吉。柳州的企业文化都在遵循“龙”的精神而自强不息和积极向上„„所以,优秀的传统文化与柳州市企业文化的结合,围绕“龙城之问龙-寻龙-悟龙-现龙”为系列主题推进的战略思路前进,相信是推动柳州文化腾飞的一次契机。
目标规划与推进步骤:
第一阶段 龙城之问龙:深入对中国“龙”认识和理解,释放传统文化正能量。通过易经文化的深入理解,让我们清楚看清“龙”的真实一面。将传统文化正面而积极的内容借助各种媒介的作用释放出去,让“龙”的正能量以各种形式和不同的领域得以展现,建立“龙”在人们心目中全新的概念。
(相关产业:形象宣传片、传统文化书籍、文化用品、旅游产品„„)
第二阶段 龙城之寻龙:以“龙城·寻龙”为主题,为企业之间建立起文化互动桥梁。
通过建立一个企业文化互动的桥梁和通道,引导中小型企业去到一些优秀的企业中去,将成功的管理经验、人文精神、科学发展、产品体验等企业的文化进行互动交流和展示,促进发展中的企业通过学习和交流,加强自身企业管理和促进调整发展思路。
(相关产业:活动策划及组织等统筹服务;产品推介服务;)
第三阶段 龙城之悟龙:文化定位和设计开发相关文化产品,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通过对“龙城”中心文化的建立和印象提升,结合柳州的自然地理环境、历史人文精华、特色文化消费来推动“印象·龙城”的系列文化产业,逐渐形成招商引
资和项目开发的落脚点,努力推动文化产业的可行性。
(相关产业:校园文化、景点开发、旅游商品、建筑设计、园林设计、传统文化培训基地„„)
第四阶段 龙城之现龙:进一步提高和推动“龙城”城市名片带来的影响力。以城市名片来对外实现以“文化·龙城”为主题的各种研讨会、文博会、文化产业高端论坛、文化产业项目招商会、科学技术交流会。提升柳州在全国乃至国际上的知名度,让“龙城”再一次腾飞。
第二篇:中国传统文化与企业文化1
中国传统文化与企业文化
(一)中国企业文化中的传统文化
中国企业文化发展的最根本的问题是企业文化的中国化。胡平在《企业文化》一书的序言中指出: “ 中国的企业文化在与国际交流中最有生命力的还是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那部分。要想发展、繁荣中国的企业文化,一方面要吸收国内外企业文化的优秀部分;另一方面要把我们好的传统继承下来,在融合的过程中创新,实现两种文化的对接和超越。” 由于东西方文化背景不同,在企业的经营管理哲学方面,存在一些差别。比如,英美国家的企业比较强调 “ 理性 ” 管理,注重规章制度、管理组织结构、契约、个人奋斗、竞争等的作用。而东方的企业则更强调 “ 人性 ” 的管理,如强调人际关系、资历、群体意识、忠诚、合作等的作用。换句话说,在是以理性为本,还是以情感为本;以物为本,还是以人为本的问题上,英美企业管理和东亚企业管理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从而也形成了两种不同的企业管理模式。这两种管理模式虽然也互相借鉴,取长补短,但是由于母体文化不同,它们不可能完全趋同。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东亚企业管理模式的影响越来越大。日本的企业正是在坚持其固有的文化的基础上,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核,创造了一种崭新的企业管理模式,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
传统的东西是一种永恒的东西。从经济的角度说,每一个时代都必然要遇到前人留给他们的生产力、资金和环境。如果我们扩展一下就会发现,每一代人除了必然遇到前一代人留给他们的经济因素,而且还会遇到政治的、观念的、行为的、生活的等各种因素,这些因素的综合就是传统。不管人们喜欢不喜欢、愿意不愿意承认,人们总是生活在传统中。“ 他们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除去其个体的特性的差异之外,都是对他们出生前人们就一直在做、一直在想的事情的近似的重复。” 希尔斯讲: “ 无论一代人多么有才干,多么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无论他们在多大的规模上表现得多么轻率冒失和反社会道德,他们也只是创造了他们所使用的和构成的这一代的很小的一部分东西。” 虽然转型时期和知识经济时代给人类的创造力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个人的作用也因社会系统处于分叉阶段而随之增大,但是,我们还是要清醒地认识到,我们不能高估了包括我们在内的任何一代人的创造力,不能低估了传统在人们现实生活中的永恒性和惯性。
传统是历史长期的积淀,是一个民族宝贵经验的结晶,是一笔十分丰厚的资源,是转型社会进一步发展和创造的基础。任何发展都是在一定基础上的发展,任何创造都是在特定前提下的创造。“ 人的创造力很有限,而真正的创造又需要靠传统的构架才能进行,于是,当各种权威发生危机而解体时,个人所依据做决定与创造的资源就少了,因此,独立判断力便逐渐萎缩。” 转型社会是需要巨大创造力的社会,传统提供的创造资源,正是人们建设有民族特色的市场经济社会的宝贵财富。日本民族把他们传统的东西融合进现代社会,建立了日本特色的市场经济社会的实例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我们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社会,也应当充分利用自己民族优秀的传统资源。对此,中国的学术界已有深刻的见解,认为中国思想家们的文化创造离不开自己的传统。
文化学者庞朴早在八十年代末就谈到过文化继承问题,他说: “ 我们政府提了一个口号:实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所谓 „ 有中国特色 ',是说不可能在一个空白的大地上建设一个抽象的现代化国家。现代化是在中国的土地上,在中国 10 亿人口中实行的,不管怎样要具有中国特色,而且要一定具有中国特色。” 庞朴说的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饱含着深厚的激励我们去建设奋斗的精神力量与道德基础。他举了一个胡适的例子: “ 譬如说胡适,…… 他提倡全盘西化,认为中国传统一概要不得,但是他却做过一首非常有趣的诗,这首诗说,„ 知其不可而为之,亦不知老之将至,识得这个真孔丘,一部《论语》都可弃。'„ 知其不可而为主,亦不知老之将至 ',这两句都是孔子的话。第一句是强调一种道德力量,一种意志,这就是 „ 人文主义 ' 中的优点部分。第二句话 „ 亦不知老之将至 ',是说为理想、目标去奋斗,奋斗到什么程度呢,不知道 „ 老之将至 ',这是一种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像胡适这样一个主张全盘西化的人,也认为中国文化在解决人的理想世界、人的内心世界上有很多好的东西。…… 西方大机器的发展,使得人的内心世界空虚。因此,西方就有人提出要来东方找寻些什么东西。东方、中国传统文化里面所包含的关于人的理解、人的内心世界的这样一些东西,对于弥补西方,或者说对于我们未来还是很值得保留的。我们不要忘记传统中不足的部分,但是也不要把传统中的好的东西一概扔掉。” 历史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全面的过程,既体现了学习西方对于我们有用的东西,又继承了传统里面对我们有用的东西。
韩国学者李文永也在《〈论语 • 孟子〉和行政学》一书中,深刻地阐释了对传统的理解: “ 一个民族也是这样,继承了过去优秀的东西的百姓要比不懂得继承的百姓更成功。举例说,日本把《论语》、《孟子》作为古训保存下来,保持着温和的官僚机构文化,并将它运用于企业经营,实现了经济发展。”
现代管理学之父杜拉克认为:对于传统文化,可以利用它而不要改变它。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改变企业文化成为一种管理时尚。许多企业的确需要改变其根深蒂固的行为习惯。但是,杜拉克认为,改变企业的某些不良行为,似乎与改变一种传统文化无直接关系。他的观点是,传统文化可以保持,而通过具体行为方式的改革,即可改变不良习惯。他以日本、德国为例说,在 20 世纪 40 年代,日本及德国遭受了有史以来最大的失败,他们的价值观、社会制度以及他们的文化都蒙受了耻辱。但现在的日本和德国在文化上依旧明显是日本式的和德国式的,不论这种行为或那种行为是如何的不一样,事实上,行为的改变只有在现存 “ 文化 ” 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他说: “ 日本是一个最好的例子,它是所有非西方国家中唯一成为现代社会的国家。这是由于在 100 多年以前,它的改革者就有意识地使新的 „ 西方化 ' 行为建立在日本的价值观及传统的日本文化的基础之上。现代的日本企业及大学在形式上完全是 „ 西方化 ' 的,但它们只是作为一种容器,里面装的依旧是对一个家庭社会互相承担义务并表示忠诚的传统而绝非西方的文化。”
在中国的企业文化中,德治、人尊、人际关系,三者是统一的。现代西方的管理者不断探索和完善一种企业文化的行为能力,他们将探索目光投向东方文化,认为以儒学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其中的德治、人尊、人际关系等思想,实际非常先进,代表了社会进步与发展的最终趋势。他们用东亚的儒学思想改进自己的管理意识与手段,认为它完全可以创造一个能使员工奋发学习、不断进步、携手努力、克尽己责的组织。这样的组织不仅创造财富,而且培养人才,向社会推扬一种精神道德 —— 将企业员工生存质量的改善,扩大到社会环境的改善、社会中人的行为能力和自觉意识的提高以及人与人亲和互助关系的加强。“ 公众责任第一 ”,成为企业文化追求和树立的信条。杜邦公司说: “ 化学工业使你的生活更美好!” 劳茨公司承诺 “ 为人们创造最佳环境。” 肯尼迪和迪尔评价说,该公司 “ 强烈地关心发展健康而愉快的居民村,而不仅仅是建造居住单元 ”。作为企业文化精神层次的挖掘和探讨,西方人也看到了海尔文化的精彩实质,它之所以能够登上哈佛讲坛,说穿了,是它那个不是奥秘的奥秘,那个几乎成了海尔所有的响亮的文化 ——“ 真诚服务到永远 ”,它反映出德、信、人尊、人与人之间亲和的传统精神在企业文化中延续。孟子云: “ 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 曰:不若与人。…… 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 ? 曰:不若与众。” 按照孟子的思想,反映在个人、家庭、社会的道德观与价值观,是 “ 与人乐乐 ”“ 与众乐乐 ” 的道德观和价值观,那么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组织 —— 企业组织,反映于它的企业文化的价值观和道德观,难道不也应是 “ 与人乐乐 ”“ 与众乐乐 ” 吗?
因此,对传统的东西,不可能割断它,也不可能跨越它,去作空白地上的建设与创新。
我们在探索中国企业文化的建构模式时,应当把传统文化作为一个重要因素和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来认识。
(二)企业文化创新:我国传统企业文化的回归
我国加入WTO已经两年多,学术界和企业界为了迎接入世对我国企业的挑战,提出了企业文化创新的概念,即创新我国现有的企业文化。很多人认为现阶段企业文化的建设应该努力引进国外先进的企业文化,而不是继承和发扬传统企业文化,甚至有人专门拿国外的企业文化与国内传统企业文化相比较,从中指出传统企业文化的缺点和弊端,进而对其进行否定和抛弃。事实上,企业文化是基于民族文化的根基之上,任何先进的企业文化如果不能与当地文化相结合,它就会水土不服,所以我们在引进西方先进企业文化的时候,千万不要忘记“洋为中用,中西结合”的原则。一味强调西方企业文化的有效性,忘记传统企业文化的精华,结果只能以失败告终。在国内很多企业用引进西方企业文化的方法来创新我国企业文化,并遇到很多困难的时候,无论是学术界还是企业界都应考虑一下我国的传统企业文化。我国历代君王都有重农抑商的思想,商业产生的历史非常久远,但发展十分缓慢。这就形成有鲜明特点的传统企业文化,它对我国现有的企业文化的创新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分析我国传统企业文化的特点是十分必要的。让我们来讨论一下我国传统企业文化的特点。
1、重“义”轻“利”的企业价值观。
儒家文化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文化思想,其实质是伦理文化,道义文化,只要以“仁、义、礼、智、信”等价值观念来调节人们的行为和利害冲突。因此,在企业文化的价值取向方面,占统治地位的必然也是重“义”轻“利”的企业价值观。孔子说“君子明得大义,小人只懂财利”(《论语•礼仁》)。汉代大儒董仲舒也说“要重视道谊,不谋利益,不计功利”(《汉书•董仲舒传》)。把“德本才末”的基本价值取向进一步落实到行动上,儒家反复告诫人们“摆正”义和利的关系,要使个人的行为与仁义、道德、道义相符。而不计较功利或物质利益。这种重“义”轻“利”的企业价值观对我们企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2、“诚信为本”、“薄利多销”的企业理念。
贱买贵卖,获取利润是商人的基本目标或经营手法。中国古代商人不乏有唯利是图的奸商,但是廉贾也不少。“诚”是儒家伦理中具有积极意义的德目,也是中国交换伦理德重要典范。宋儒周敦颐在《通书》中写道:“诚者,圣人之本”;“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诚”可以赢来商业信誉,引来更多的顾客。司马迁说“贪贾三之,廉贾五之”。他们的经营方针是“诚信为本”、“薄利多销”即通过树立“诚信无欺”的经营信誉赢得顾客。以“薄利多销”来增加
利润。“诚信为本”的企业理念也可以被视为中国传统企业道德的核心。
3、价实、货真、量足、守义的企业伦理道德。
传统的企业理念体现在企业道德行为上就是“价实”、“货真”、“量足”、“守义”,这既是企业的伦理道德观念,也是企业的行为准则;价实,是说的商品价格,历代把“口不二价”作为经营者的美德;货真这是说商品质量。《礼记•王制》云:“布帛精细,不中数,幅广狭不中量,不粥于市”。就是说经营者必须对消费者负责,保证商品质量;量足,是说商品计量,这里不仅是说商品绝对数量的足量,还指计量单位的统一;守义,是谈经商作风,也是一种企业风尚。中国传统道德观是“见利思义”、“义然后取”、“信义不欺,一诺千金”。企业文化浸润了传统文化思想。
4、富好行德,周济贫民,捐赠国家的企业传统行为。
商业社会中的商品交换行为不应当是无序的,必须有一整套商业伦理原则和规范进行制约。我国商业伦理产生最早,其中最重要的规范就是“勤”、“俭”、“察”。《尚书•大鬲漠》曰:“克勤于邦,克俭于家”。顾炎武在《肇城志》曾经说道:“新都勤俭甲天下,故富亦甲天下。”“察”即精明,也是商人、商业企业必须具备的企业文化素质,故有“贾以察尽财”之说,商人必须以聪明智慧而赢得财富。中国古代商人经商致富后,大都能周济贫困农民,处理好自己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史记•货殖列传》曾经记载,西汉商人卜式曾捐款二十万,赈济徙民。明代倭寇入侵,在抗倭斗争中,商人颇多尽力。《倭寇考略》记载:“商人文士有资者,捐金助饷以备倭,如陆镌,上海人,捐金十万助倭饷”。我国古代商业企业优良传统正是通过商人的行为而表现出来。乐施于民成为商人的美德。正确处理国家、社会与个人的利益关系是商人的道德行为准则。正是这种传统美德为我国后来的企业树立了榜样,也使我们看到传统企业文化的价值。
5、体现着强烈的民族爱国意识,观念文化起主要作用。
这一点在中国近现代体现尤为强烈。近代中国的经济及历史现状,决定着强烈的民族爱国意识是中国近代和现代企业文化的主导意识。爱国民族意识主要表现在“实业救国论”、“主人翁精神”,近代民族资本家荣氏兄弟、新中国成立后鞍钢的孟泰、大庆油田的王进喜等就是典型代表。在中国传统企业文化中,不是制度文化起主导作用,而是观念文化即意识形态起主导作用。民族资本家兴办企业其经营往往不单纯为了经济目的,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受意识形态的影响,如荣氏兄弟、张元济等把“实业救国”作为其兴办企业的最高目标。
要创新我国企业文化具体方法有很多:包括管理型文化创新、经营型文化创新和体制型文化创新等等。这些只是停留在操作层面上,但是在创新的指导思想与方向方面,我国企业
界还处于探索阶段。很少有企业在建设企业文化中考虑我国的传统企业文化。实践中,能够具备我国传统企业文化的五个特点的企业文化更是寥寥无几。很多企业只是照搬照抄西方的企业文化,称其是先进的、创新的企业文化。这种思想是极不利于我国企业文化的创新。纵观企业文化发展史,企业文化是在上世纪80年代由美国学者提出的。但究其根源,美国的企业文化深受日本的影响。上世纪中后期日本经济的奇迹,使得美国特别关注日本,这当然也包括企业文化。美国的企业文化就是在吸收日本先进的企业文化的基础上改造、加工和发展而产生的。当我们探索日本的企业文化时,我们会恍然大悟。日本人在读中国的《论语》和《道德经》时,在研究中国的经济发展史时,我们似乎明白了这样一个事实:日本的企业文化深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从中国到日本再到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我国的传统企业文化经历了一个个大循环。因此,国内很多企业努力引进西方先进的企业文化,实质是我国传统企业文化的回归。创新我国企业文化必须以我国的传统企业文化为基础。
对我国传统企业文化特点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它相对于社会主流文化而言是一种支流文化。因此创新根植于社会文化创新,却又不同于一般的社会文化创新,它源于社会文化创新又区别于社会文化创新,应该说它只是一个微观的社会文化创新。整个社会文化创新决定了企业文化创新,因此我们研究企业文化创新还必须从社会文化大环境出发。只有造就一个社会文化创新的好环境,我们的企业文化创新才有取之不尽的源泉。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企业文化如何与当代市场经济文化相融合、促进企业文化创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这个影响世界发展的大课题,不只是摆在中国人面前必须尽快研究解决的大课题,它的解决必将影响整个世界文化和经济社会的发展。
第三篇:世界500强企业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企业理念及文化口号
精益生产(2条)
1.成本有效控制,效率有效提高,能耗有效降低(精益生产)
2.持续消灭浪费,不断创造效益
廉洁(7条)
1.水以清为贵,人以廉为尊
2.欲影正先端其表,欲自廉先正其身。
3.公生明,廉生威
4.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5.未出土时先有节、已到凌云仍虚心
6.尚善若水,厚德载物。
7.一个人的理想越崇高,生活越纯洁。
岗位口号(8条)
1.岗位危害我辨识,我的安全我负责;
2.在工作中实现成长,在工作中获取幸福
3.成功就是每天比别人多想多学多做一点
4.7S:整理、整顿、清扫、清洁、安全、节约、素养
5.工作是要不来的,有无机会,看你怎么做。
6.荣誉存在于勤奋而诚实的工作之中。
7.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8.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其他(9条)
1.战略高于策略,计划先于行动,提高源于反省,反省源于总结
2.争议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带来灵感的争议和盲目的服从
3.听不到奉承是一种幸运,听不到批评却是一种危险
4.向前迈近一步就会走向文明(便池前)
5.只有脚踏实地,才能稳步提升(电梯内)
6.爱惜生命之源,“关”住滴滴点点。
7.如果人类不从现在节约水源,保护环境,人类看到的最后一滴水将是自己的眼泪
8.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
9.态度决定一切、细节决定成败
中国古典文化(7条)
1.唯宽可以容人,唯厚可以载物
2.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3.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4.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5.言必信,行必果
6.正己方能聚人、正己方能服人
7.诚以立身、信以立功
世界500强企业文化(28条)
马云(阿里巴巴):
1.激情、诚信、敬业。
2.共享共担,平凡人做非凡事
3.勇于承认错误,敢于承担责任
4.专业执着,精益求精
5.专注工作,做正确的事情
6.以专业的态度,平常的心态对待每件事
7.持续学习,不断提升,今天的最好表现是明天的最低要求 任正飞(华为):
1.团结,奉献,学习,创新。
2.员工是最大的财富
3.团结合作、至诚守信、开放进取、自我批判、艰苦奋斗
4.君子取之以道,小人趋之以利
5.狭路相逢勇者生
IBM:
1.有理想,用理想去执行一切任务的信念。
惠普:
1.追求最高的成就,追求最好;
肯德基:
1、“群策群力,共赴卓越”
2、“注意细节”
飞利浦:
1.任人唯贤,量才录用。
海尔:
1.敬业报国,追求卓越。
2.迅速反应,马上行动。
3.日事日毕,日清日高。
4.人人是才,赛马不相马。
5.高标准,精细化,零缺陷;
AIG:
协作、进取、创新、专业、诚信
BP:
1.勇于创新 锐意进取
联邦快递:
1.沟通从制度到心灵
BWM:
1.相互尊重,以积极态度对待分歧;
2.团队合作的成果高于个人工作之和; 联想:
精准求实、诚信正直
第四篇:论中国传统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
摘要: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企业文化建设得好,就能实现优化管理,提高管理效率。本文从中国企业500强之一的湖南建工集团存在的传统文化入手,分析传统文化对建筑企业文化的双重影响,论证建筑企业如何通过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实现管理的效率、效果和效益,以期达到指导建筑企业构建企业文化以及让企业文化在建筑企业中发挥其应有作用的目的。
关键词:建筑企业管理;传统文化;现代文化融合企业管理中的传统文化探源-
1.1 企业管理中的儒家文化
儒家文化主要包括仁、义、礼、智、信、恕、庸、忠、孝、悌等范畴,湖南建工集团经营思想的发展传承了儒家文化的诚信、人治和以人为本的精髓,坚持以人为本和改革、发展、稳定的方针,突出重点,统筹兼顾,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母公司、子公司、分公司”,“企业、社会、员工“之间的利益日趋统一,实现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协调发展。
1.2 企业管理中的法家文化
法家文化主张法治,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市场经济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法制经济,法家文化中的“法治”思想,为湖南建工集团建立相对集权的总公司和制定、完善整套的公司管理制度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
2.传统文化对建筑企业管理的双重影响
2.1 传统文化对企业管理的积极影响
2.1.1 儒家文化对企业管理的积极影响 儒家文化特别是它饱含的以人为中心的人本主义思想,为现代企业管理提供了源头活水。
2.1.1.1 有利于形成义利并举义以生利的价值观念
儒家将价值观的问题论述为义与利的关系问题。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儒家非常强调义,甚至要求“合利取义”,但这并不是说儒家就不重视利,孔子又说:“礼以行义,义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节也”(《春秋左传·成公二年》)义可以产生利,且只要符合义的要求,就可以追求利。湖南建工集团在经营管理中所确立起来的“一流、超越、精作、奉献”的企业精神,就是对“义”与“利”关系的最好诠释,即要用一流的精品建筑回报社会和业主,“义”在前,“利”在后,以义(公利)为先,可能会使集团暂时损失一定的利益,但其公益行为必能为集团营造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和经济环境,从而开辟广阔的发展前景,这于企业实有百利而无一害。反之,若局限于短期利益,搞豆腐渣工程,可能使企业获取暴利,但必将背上不义之名,声誉扫地,到头来只能为业主冷落,被市场淘汰,甚至受到法律的严惩,最终失去应得之利。
2.1.1.2 有利于形成群体至上克己奉公的工作作风
儒家文化以维护稳定和群体协调为宗旨,认为人从道德修养到社会价值实现的过程,要经过格、致、诚、正、修、齐、治、平这八目。其中“修身”是根本,它是个人自我塑造和自我完善的问题,而齐家治国平天下则将个人价值置于群体之中进行衡量和评定。湖南建工集团非常重视团队建设,培养员工和集团荣辱与共的感情和高度的敬业精神,增强集团的凝聚力和稳定性。同时,尊重员工个性的张扬,充分发挥员工个人的创造性和主动性,为其自我实现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机会,从而产生对集团的满意感,增强其归属感。组织与个人相辅相成,使集团成为实现个人价值与奉献群体相结合、充满活力和战斗力的团队,使集团的维系和发展具有更坚实的基础。
2.1.1.3 有利于形成以人为本以和为贵的人际关系
儒家文化主张“和”,即以和为贵,孟子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思想,把人心向背看作是管理者是否具备“人和”的基本条件。湖南建工集团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以和谐为最高原则来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集团的跨越式发展谋求优良的内外环境。何况,该集团是一个拥有近20个分公司(子公司)的大型建筑企业集团,如果片面追求一团和气,忽视各单位的个性而扼杀差异性,必然使思想僵化,不利于资源的优化整合,甚至会出现决策危机。所以,他们力求通过各单位和各种不同因素的差异互补来寻求集团各要素的最佳组合。
2.1.2 法家文化对企业管理的积极影响
2.1.2.1 有利于形成论功行赏的劳资分配观
法家文化“法治”思想的实践意义之一是“定分止争”,也就是明确物的所有权;之二是“兴功惧暴”,即鼓励人们立战功,而使那些不法之徒感到恐惧。“法治”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运用就是促使企业建立奖罚分明的管理制度,湖南建工集团在这一点上与绝大多数现代企业同出一辙,现行公司制度都是论功行赏,而不是论血缘关系行赏。赏罚分明不仅是传统文化所阐述的最基本的管理原则,而且是现代企业管理中都要坚持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2.1.2.2 有利于形成好利恶害的激励观
法家认为人有“好利恶害”或“就利避害”的本性,商鞅得出结论:“人生有好恶,故民可治也。”现代企业不仅要尊重员工的需要,而且要主动研究员工的需要,制定有效的措施满足员工的需要。湖南建工集团并不否认员工正当的利益追求,而且把这种利益公开化,鼓励集团员工通过自己的努力拥有小车、豪宅,这不仅使员工找回了自我,而且使集团在严格的制度管理下多了一份人性化的关怀,从而增强了凝聚力,焕发了创造力。
2.1.2.3 有利于形成改革图新的发展观
法家文化提出“不法古,不循今”的历史观,反对保守的复古思想,主张锐意改革。现代企业管理要依据变化的市场经济所提出的新问题,不断修订、完善管理制度。湖南建工集团站在时代改革的前列,与时俱进地出台新政策,修改、完善各项管理制度,从普通企业到集团公司再到董事会制的大型企业集团,没有哪项制度停留在过往的环境中。
2.1.3 道家文化对企业管理的积极影响3.1.3.1 有利于形成软性管理的领导策略在道家文化中,包含着一系列软性管理的理念和智慧,已被世界上一些著名的管理学家所吸收并运用于管理实践。“无为而治”给管理者提倡的是一种“抓大放小”的领导策略,也是一种人性化的管理之道,要求遵循自然规律,为当为之事,不为不当为之事。将这一思想运用于现代企业管理中,就要求管理者因势利导,顺其自然,严格按事物本身规律办事。湖南建工集团在管理中,高层领导主要着眼于关乎全局的战略性决策的出台,而将日常事务的决策权下放到子公司、分公司,以充分调动下属的工作积极性,各级管理者各司其职、协力奋进。
2.2 传统文化对企业管理的消极影响
2.2.1 可能繁衍保守的管理思想
儒家“中庸之道”主张用正确的“大道”来治理民众,这是孔孟政治思想体系的方法论原则。遵循着这一文化取向,人们言行举止重不温不火而轻奋发有为,重墨守成规而轻与时俱进。这一文化观念与现代企业管理坚持和倡导的解放思想、开拓进取、与时俱进的新理念大相径庭。
2.2.2 可能助长企业管理中的家长制作风
传统文化礼教范畴中的“三纲五常”礼制滋生出的长官为尊的“家长制”文化观念,成为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弘扬先进文化的严重障碍。这一文化取向在企业发展中,无疑也助长官僚主义的家长制作风,严重影响和谐企业的建设。
2.2.3 可能滋生企业管理中唯心观念的颓废文化
传统文化中根植的封建迷信的谶纬之学的消极思想演化出的唯心观念颓废文化,与现代企业中需要引进的先进文化格格不入。建筑企业中一些管理者放弃高远的理想和斗志而笃信神仙菩萨,或拆除
某些建筑,以避让“凶险之兆”,或大兴土木,修建豪华祖坟,以期占尽风水、永享高官厚禄之福。建筑企业管理中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之路
3.1 突出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继承并发扬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
不言而喻,现代企业文化的建设要把弘扬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和努力体现时代特征和时代要求有机结合起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3.1.1 把建立仁德的企业形象内化为品牌形象
未来企业竞争主要是品牌竞争,品牌是一种内化的文化,我国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是现代企业品牌塑造的原动力。“仁德”等传统文化中积极的价值取向通过品牌塑造最终-将渗透在企业的发展模式和员工的行为方式中。湖南建工集团以体现仁德之义的“一流、超越、精作、奉献”的企业精神为核心理念,以塑造“湖南建工”品牌、打造建筑航母为目标,在经营规模上连续几年跨越“百亿元”大关,连续几年跻身中国企业500强,中国承包商和工程设计企业双60强,名列湖南百强企业,荣获21项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加上资质准人的广泛提升,以及建工新城的落成,极大地提升了集团自身的品牌形象。当然,现代文化追求更自由、更个性、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生活,只有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融合,才能为品牌注入新的内涵。
3.1.2 将“和”升华为现代企业间的和谐竞争
传统文化中的“以和为贵”为和谐企业的建设找到了很好的注脚。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必然要求人们普遍追求立足于竞争的和谐或以和谐为目标的竞争。现代建筑企业需要以超前的眼光,从更高的基点看待竞争,必须真正意识到发展是需要和谐社会环境的,而且必须为和谐的社会环境付出相应成本——包括纳税和资助社会公益事业。把竞争上升到和谐的竞争,客观上要求企业实现竞争观念的创新,即要形成平等、互利、合作、双赢、互补的竞争观念。湖南建工集团确立了“全员入市,健康提速,以人为本,品牌领先”的发展理念和“壮大母体,全员负责,资源共享,内外联动”的发展思路,从而赢得了“母子同步腾飞,航母得以启航”的良好局面。
3.1.3 创设管理制度与企业文化紧密结合的管理环境
法家文化主张“法治”,反对“人治”。将法家精神贯彻于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建设,要求企业把持续经营的基础建立在一套廉明公正的组织规范和平等客观的标准之上,这也可以说是一种企业的法制文化,而且传统的法制观念要与宪法、法律的要求一致,规章制度要与时代的要求适应。湖南建工集团的管理制度与企业文化紧密结合的管理环境,充分体现了湖南建工独特的价值观——一流、超越、精作、奉献,即追求一流、超越、精作的建筑与服务,以奉献与回报社会。
3.1.4 创新顺其自然的、授权的和宽松的管理方式
道家文化主张的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授权的和宽松的管理方式,这也是一种哲学理念,与中国文化“天人合一”的传统价值观一脉相承,也会对企业文化建设起到借鉴作用。在现代企业文化中,应更加注重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的人格化和“人企合一”的境界。湖南建工集团放开各子公司的手脚,为他们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鼓励它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极大地推进了母子同步前行。
3.2 积极推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融合,抵制并改造传统文化的消极因素
面对新世纪以创新为核心的知识经济的严峻挑战,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将传统文化整合成与技术创新为驱动相适应的新的文化形态。当前,尤其以以下工作最为重要:培养公平竞争意识,建立创新激励机制,完善市场经济制度;培育法治精神,建立公正的竞争环境;追求科学精神,提供创新的永恒动力。惟其如此,才能使建筑企业由大变强,立于不败之地。
3.3 沿着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改进企业管理,提高企业管理的效率、效果、效益
科学的管理能优化整合资源,提高管理效率,取得良好的管理效果、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沿着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通过建立并用优秀的企业文化来促进企业管理,已成为众多企业管理者的共识。建筑企业必须具有世界眼光,继承和发扬优秀文化,充分体现时代精神和创新精神,才能改进管理,提高“三效”。
3.3.1 追求和谐崇尚和美,提高管理效率
改进企业管理,就要谋求和谐的内外部环境,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整合各种资源,增强凝聚力,充分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达到提高管理效率的目的。在儒、法、道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中,和谐问题是核心和要义,体现了中华民族热爱和平、追求和谐的精神。当前,建筑企业正处于图强奋进的关键期,如何以“和”求效是值得重视的问题。
3.3.2 见利思义推己及人,提高管理效果
员工在市场经济中增强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的同时,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和消极因素,又孕育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见利忘义、损人利己、不讲信用、坑蒙欺诈等现象。沿着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就要在企业倡导见利思义的精神,以取得优良的管理效果。湖南建工集团把培育质量文化作为企业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严格质量目标管理,每搞完一项工程,通过不断总结、概括、宣传和推广,逐渐形成富有自己特色
第五篇:中国传统文化和企业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和企业文化
树无根不活,企业文化无根不立。
任何一种文化模式都不可能是凭空全新产生的,企业文化也不例外,企业文化的形式及其内容一定有其历史渊源和路径依赖性。世界上大凡有生命力的管理思想,都是基于本土文化之上的。所以,企业文化在建设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对原有企业文化中优秀内容的继承和发扬,尤其是要继承和发扬企业文化中被证明正确的核心的价值观,这些观念被认为是保证企业长期稳定经营的基础。同时必须记取:作为一个文明发展古国,历史文化传统有益于今天文化建设之处多矣,把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与我国当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结合起来,从而为我国企业进行文化创新奠定坚实的基础。
有人曾说,世界上所有民族中,有三件最可怕的事情:一是科学技术的生产力;二是永不磨灭的犹太精神;三是中华民族的同化力量。中华民族历经风雨,最终仍然傲然屹立世界民族之林,这是一种强大文化融合征服力量。所以,中国的企业进行文化建设是有资源优势的,如果能够吸收国内外的优秀文化资源尤其是整合传统文化,必将在该领域大放异彩,中国企业发展不可限量也。海南航空董事长陈峰师承国学大师南怀瑾,深感“国之兴衰在民之觉悟”,把儒、释、道学的很多行为法则引入了企业。外界还传说,海南航空中层以上干部会见客人时以佛家手势代替握手礼。湘财证券则在公司里建设了易学博物馆,八卦、天象成为令大家心灵相通的语言。
企业文化的精神气质可以融合全球,但是其表现形式一定是民族文化的具体体现。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和优秀的民族文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儒释道三家。
儒学思想和企业文化
儒学“六术”——仁(爱)义(杀);礼(外)乐(内);圣(行)智(明)后来变成了“五行”。其实管理哲学说到头不外乎这“六术”。仁,福利、自我实现;义,忠诚纪律;礼,组织、形象;乐,和谐、交流、舒服;圣,知行合一;智,正确决策,用人得当,开发培训。
儒家文化不仅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美国学者彼得“伯格教授认为:“儒家文化展现出了经济的动力。中国移民在世界各地都很成功,尤其是在东南亚,便是个例证。”日本、韩国等国家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都大大得益于儒家文化。
日本“近代工业之父”涩泽荣一首先将《论语》运用到企业管理,他开设了“《论语》讲习所”,倡导“论语主义”、“道德经济合一说”、“义利两全说”、“论语加算盘说”,认为“论语中有算盘,算盘中有论语”,即讲道德、信用可以带来物质利益,而在牟利时要讲究道德、信用。他说:“我的经营中虽饱含着辛苦和惨淡,但是由于常遵孔子之教,据《论语》之旨,故使经营获得了成功。”日本东芝公司总经理土光敏夫,丰田公司创始人丰田佐吉、丰田喜一郎等人都喜欢《论语》,丰田喜一郎还将“天地人知仁勇”用作自己的座右铭。日立公司创始人小平浪平把儒家的“和”、“诚”列为社训。住友生命的会长新井正明以“其身正,不令而行”为座右铭,松下幸之助则认为,企业家要仁爱惠众,生产出象自来水一样多而便宜的产品以回报社会。目前在日本,不少企业家把《论语》作为日本工商企业的“圣经”,把其中的思想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根本方针。松下电器公司迄今还在其商业干部学校中,把儒家经典作为商业道德课的教材。
韩国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真正祭祀孔子的国家。每年春秋两季,韩国都要在成均馆的大成殿举行孔子的祭祀典礼,政府派高级官员参加。韩国成均馆大学安炳周教授认为,儒家思想对韩国的现代化和经济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他指出:“儒家思想对防止现代化发展中产生的私欲、利己主义等不良倾向和社会思想的堕落,可以起到调节作用。因为在价值观方面,儒家文化倡导为别人作牺牲和忘我精神是受到普遍尊重和赞扬的良风美德,这些传统思想正是西方所没有的。”
儒家文化博大精深,内容包罗万象。作为企业文化之根基,儒家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基本方面。
一、天人合一
德国波尔教授指出:“儒家的人文主义哲学是与天道哲学相通的,这就是“天人合一”思想,它沟通了人与自然关系中的和谐和顺应。在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的情况下,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可以避免人类在危险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所谓“天人合一”有三层意思:一是天人一致。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二是天人相应,或天人相通。是说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三是重视人文,以人为本。“天人合一”思想,它说明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周围的一切的关系。
“天人合一”应用于企业文化建设,主要体现在“取诸社会,还之人群”的企业经营哲学。它要求把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看作是一个不断满足社会正当需求的过程,而不仅仅是简单制造或销售某种产品的过程。从企业构想,到商品服务的设计、定价、促销、分销的规划与实施的全过程,不仅要努力满足社会和消费者的正当需求和欲望,并由此获得利润,同时还要求整个经营全过程都要与消费者和全社会的长远利益相符合、相一致。正确处理企业自身利益与消费者的正当需求和全社会整体利益之间的关系,做到诚信经营,统筹兼顾,求得三者或者多方利益的平衡、统一。
中国的传统儒商就是这方面的典范,儒商精神首先是引道入商的大气魄。即“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经商绝不仅仅是为了赚钱,经商的同时还要有大眼光、大手腕、大气魄,具有大商贾的长远战略目标,就如同《商道》指出的“财上平
如水,人中直似衡”,而北京同仁堂历代恪守的“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传统古训以及“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自律意识更是这方面的典范。
二、天下为公
《礼记”礼运》篇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这段话清晰的表达了人类期望“天下一家”的共同愿望和追求。
企业固然要赚钱,但是更应该是提升人类的生存质量,为人类的美好明天而奋斗。其实这在西方诸多大公司已经得到很充分的体现。
一个企业未必要树立起“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崇高使命,但是追求一定要高远。《论语》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就是这个意思。这就要求企业,当自身利益和消费者、社会发生矛盾和冲突时,企业首先考虑和保证的是社会整体利益,其次考虑和保证的是消费者的利益,最后才是企业自身的利益。这话说起来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在具体的利益纷扰中能够主动去做也不容易。
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论语·卫灵公》中记载,子贡有一次问孔子:“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意思就是自己所不愿意承受的,不要去加在别人头上。这条原则被认为是道德的底线和黄金律,也就是做人的起码标准。1998年,全世界100多个宗教组织代表集会发表“普世伦理宣言”,将中国儒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思想写进宣言。
在社会交往中,一个人应该有这样的意识。在运作企业中也应该有这种观念,现在企业提倡双赢其实就是这个思想的引申。
四、感恩
西方有感恩节,中国自古也不缺乏感恩意识,中国的“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等等,都与感恩有相通之处。但是中国的感恩意识在伦理本位的社会中太具体太功利。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做企业实际上是在做人。人是企业成败的决定性因素。一个无所畏惧一个不具有感恩意识的人是不值得信赖的,这样的人组成的公司也是不值得尊敬的。
“君子施恩不图报,知恩不报是小人”,“受人滴水之恩,他日当涌泉相报。”这些都是儒家文化的基本理念。一个知恩感恩的人,时刻都想着为恩人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而不会做出任何有损于恩人的事情;一个忘恩负义的人,不仅不思感恩、报恩,当个人利益与恩人的利益发生矛盾和冲突时,会不惜损害恩人的利
益而保全一己之私,这样的人最不可信、最不可靠!因此,报恩也是人类最基本的品德。
美国前总统罗斯福有一次家中失盗,一位朋友闻讯后写信来安慰他,他在回信中写道:“感谢上帝:因为第一,贼偷去的是我的东西,而没有伤害我的生命;第二,贼只偷去我部份东西,而不是全部;第三,最值得庆幸的是,做贼的是他而不是我。”面对失盗,罗斯福没有怨天尤人,反倒找出了感恩的三条理由,这又是一种怎样的气度和智慧?
蒙牛集团更是把感恩报恩当成做人的原则,他们把每年的感恩节当作一个特别重要的节日对待。“经营人心是蒙牛的终级目标,而感恩心是蒙牛文化的灵魂。蒙牛举办感恩节的目的是:关注员工的健康,提高生活的质量;营造心灵之间的感动,实现蒙牛人的伟大使命。”牛根生如是说,什么是中国人最深层的文化呢?那就是一颗真诚的感恩心。“以蒙牛事业为己任,不以蒙牛利益为己有。”源自对员工的感恩;“提供绿色乳品,传播健康理念”源自对消费者的感恩;“市场在变,诚信永远不变”源自对客户的感恩;“财散人聚,财聚人散”源自对股东的感恩;“关注环保,回报社会”源于对社会的感恩;“98%的品牌是文化,98%的矛盾是误会”源自对蒙牛事业整个价值链条之间的相互感恩。
佛教精神与企业文化
佛教精神不是简单的佛教教义,而是佛教信仰者身上所具有的一种为人处世的态度,这种处世态度对于在具有深厚东方文化传统的中国建立和完善企业文化有着许多积极意义。以下即是就佛教精神对于企业文化的积极意义所作的阐述:
1、经世济众
为自己和别人解脱痛苦,是佛教蕴含的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佛教虽则分为大乘和小乘,但是即便是小乘在追求层面上也讲究“穷则独善,达则兼济”,所以他们的自力拯救不能理解为只是追求自我个人的解脱,而是把自我拯救建立在通过个人努力并引导众生共同努力基础上。自度度他、自济济人,或说通过超度他人以求得自己的超度、通过救济别人求得自己的救济,这是佛教中经世济众的基本精神。
企业应该吸纳经世济众的精神,把强烈的社会使命感作为企业追求的终极目标。通过产品来为别人提供服务,当然对于企业的经营方式、所经营的产品,都要做到有所为而有所不为。香港李嘉诚先生就曾经力排众议,否决开设赌场的董事会提案。企业经营的产品只有是利他的才会有更广阔的市场前景,才会给企业在任何时期任何地区带来更稳健的经营风格,才能使企业获得更长期的利润。企业树立了经世济众的精神后,通过一定的途径,让企业员工和社会知晓、认同这些精神,会为企业本身的经营带来极大帮助,也会对文化整体建设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积极作用。
2、众生平等
佛教教义不要求人绝对服从于某种意志或力量,在佛教中,没有创世者与被创造者,没有领导与被领导。佛教中佛与佛弟子的关系,不是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而是先觉与后觉、师与徒的关系。释迦佛创立了僧团组织后,没有以领袖自居,而是把自己当成僧团中的一员,与普通僧众一道,持钵乞食,赤足云游。众生平等是佛教的一大特质和基本精神。
对于企业文化而言,众生平等应该作为其基本精神之一,应倡导企业内部员工平等相侍。要本着“皆为赤子”的情怀,把企业的各级领导者看作是具有不同分工承担不同任务的普通一员,领导者不是带领团队去执行他所决策和定义的工作目标,而是与团队的其他人员一道去共同实现大家所认可的工作目标。同时,企业应尊重每位员工在企业的发展权利。
3、重智尚真
佛教作为宗教希望寻求的是人的终极归宿,但是佛教却不是一种盲目信仰的宗教。佛教强调发挥人本身具有的智慧,通过现象来看本质,洞彻声色,证悟真如。佛教之所以重智尚真,在于佛教自认为其所认知或了悟的是客观的真理。佛祖不是真理的创造者,只不过是真理的发现者。佛教更强调“以法为师”。
重智尚真对于企业文化的价值,在于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以及不为事物表象所迷惑,崇尚真理、质问权威的精神。员工的主观能动性是企业永葆青春的法宝。在企业文化中应该鼓励员工去发现企业经营中存在的错误和缺陷,并及时去修补经营中存在的错误和缺陷。对于企业已有的文化要不断地在企业经营中去加以检验,以便适当扬弃。敢于对企业已经形成的企业文化挑战,就是企业文化中重智尚真的重要体现。
纵览古今,很多佛教信仰者以特有的佛教精神为人处事,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自然科学方面作出了杰出贡献。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方面,同样有很多人借助佛教精神建立起特有的企业文化,为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焕发出了独特魅力,为打造百年老店奠定了深厚的企业文化基础。双星集团在企业文化里引入佛教精神,取得了非常成功的效果,为佛教精神与企业文化的结合树立了典范。
道家理念与企业文化
小鹿吐出了满嘴的达梨薄草,孔雀不再舞蹈。
蔓藤甩掉褪了色的叶子,仿佛把自己的肢体甩掉。
那野鸭不理藏在荷花丛里的叫唤的母鸭。
它只注视着你,藕从它嘴里掉在地下。
——《沙恭达罗》描述了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道家讲究自然,崇尚朴素无为。而这种无为实质上是一种逆向选择,也就相对应的是有为。所谓无谓,并不是指无所事事,无所作为,而是指不乱为,不妄为,要遵照自然规律的要求去作为。
《老子》一书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和“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成都恩威集团就是根据“善利万物”、“柔韧”、“不争”、“处下”等道家理念确立了“服务社会,造福人类”的博大宗旨。
记得曾仕强在一次讲课中讲到,中国人下象棋都取黑子,以让代争,这其实就是道家文化影响所致,道家是有自己的特点和魅力的。同时,道家注重生命的反省;让人回归纯朴和安详。道家的特色是柔、是自然、是无为。道家针对一切社会弊端进行最深刻的讽刺嘲笑,道家不主张无谓的争斗,更倾向于虚静。所有具有道家精神的人,更容易以“出世精神做人,入世精神做事”。
所以有人说,决策管理层的哲学基础应该是道家,像中医一样协调阴阳;整体观、变化观突出,是将人力管理从战略反应转变为战略制定者和执行者的哲学基础,强调从外部、内部的总压力下做出规划。这样的看法是很中肯的。这也是当初胡适劝诫蒋介石无为而治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