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中国传统文化与企业文化之间的关系
论文题目:论中国传统文化与企业文化之
间的关系
论文摘要: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演化成型的一种反映名族特质和风貌的名族文化,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容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其核心内容是儒家文化,另外还包括道家文化。佛家文化等。这些文化对我国企业文化的建设有着极其重要的,本文将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述传统文化对企业文化的影响,并对中国传统文化对企业文化的运用上提出笔者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
企业文化
文化建设
影响
一、中国传统文化与企业文化
在当今时代告诉发展的时代,技术创新组织变革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要想使企业能在不断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拥有自己一套独特的企业文化则成为了企业竞争的一个关键因素,企业的发展也最终将回到文化的发展
(一)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从先辈传承下来的历史遗产。它不仅记录了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产生。演化的历史,而且作为世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风俗习惯、渗透在每个中国人的血脉里,制约着今日之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在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一直在官方意识形态领域中占据着正统地位,对中国文化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可以说,儒家思想体系充分体现在《大学》所讲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中,总得说起来就是,究天人之际,明修身之道,述治国方略,求天下之公,最终实现天人和谐的境界,即从哲学的角度认识宇宙,以伦理准则规范人生,落实到治国平天下,最终实现天人和谐。
(二)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科学发展的基石。企业文化是在长期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的、区别于其他组织的价值观念和精神风貌,它将企业员工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准则融合统一,是员工自身价值和企业发展目标的有机结合。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精神,代表着一个企业的形象,表现为企业的追求与理想。企业文化是一种企业的经营理念,是依存于企业的价值观念,是培养员工忠于职守、乐于助人、勤勉尽责、诚实守信的一种制度,是企业的精神支柱和全体员工的力量源泉。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促进企业科学快速发展,阻止企业衰败;而落后的企业文化则可能使企业陷入困境,直至导致企业破产。
企业文化是一种无形的力量,能够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提高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中枢神经,它支配着人们的思维方法和行为方式。只有当企业中的每一个员工目标明确、观念趋同,内部控制才会更有效。在IBM公司的发展史上,曾多次出现过濒临灭亡的危机,而每一次它都能够生存下来并最终成为当今世界500强之一,依靠的就是公司全体员工对企业文化的高度认同,并在此基础上强化内部控制,优化各种资源,使其基业长青、生机勃勃。因此,企业文化,不仅有利于科学合理地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而且能使企业的规章制度始终处于有效状态。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企业文化的积极影响
中国是一个文化底蕴很深的历史古国,传统文化层出不穷,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也会对企业文化产生积极的影响。
1.重人轻物,讲求和谐。
在“人”与“物”的关系上,中国传统文化表现出“重人轻物”的特征。儒家思想主张人乃天地之心。
现代企业文化管理的核心全在于人,主张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追求用价值观念来协调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力求在企业内部形成亲密、微妙的人际关系,使劳资双方及雇员之间亲密融洽,避免内耗。这与中国传统文化重人轻物,追求和谐有着惊人的一致性,企业应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中这方面有价值的东西,为企业文化建设服务。
2.贵义贱利,见利思义。
所谓“义”,指行为合乎各种伦理规范准则,所谓“利”,即追求个人物质利益。孔子肯定所有的人都有富贵的欲求,但他更强调以“礼义”制约“利”的重要性,将“义”作为人们对“利”的取舍标准。
“贵义贱利”、“见利思义”的“义”是封建社会要求人们按不同的等级安分守礼,享有一定的物质利益,并最终为巩固统治者的统治利益服务的。但人们在追求财利的过程中讲求“义”与“道”(即所谓“君子爱才,取之有道”)这一优良传统对现代企业实施企业文化激励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要求企业员工在对待个人利益时,不能不择手段、见利忘义,而应在讲“义”的基础上强调“利”的重要性:在求“利”时,接受“义”的约束。
3.贵仁爱,尚伦理。
孔子最早用“仁”来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而不仁,如何礼?”意思是没有仁,礼义有何用?孔子更进一步要求统治者,将仁惠与礼义互相结合。孟子提出“性善论’,主张以仁义教化人民的心性,管人先管心,方能使人心悦诚服。先秦之后的儒学更将贵仁爱,重家庭及伦理道德推广到社会所有人。“三纲五常”的儒家思想成为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道德教条。
三、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企业文化消极的影响
中国是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家,悠久的传统文化,至今仍深深地影响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对中国企业文化的影响也是深远的,并且是双重的,我们应冷静分析传统文化中糟粕,使我国企业文化的建设健康发展。
1、精忠报国的思想强调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但忽视了个人需要
精忠报国的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朵奇葩,它要求把国家、民族利益放在第一位,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因此才有岳飞、杨家将的故事世代被广大人民传颂。毛泽东也弊端曾经记述“为人民利益而死重于泰山”,这种思想决定了人民的价值取向。在这种思想影响下,许多企业都把“产业报国,振兴民族工业”作为自己的最高价值观念,以追求卓越,致力于创造高效益和精品服务于社会和人民,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这对于增加企业的凝聚力和激励员工为社会为人民多做贡献,有着重大的作用,但是应该看到在强调民族利益、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同时,却忽视了个人的利益和个人的需求。
2、贵义轻利观念束缚着企业对经济效益的追求和企业家的手脚
中国传统文化由于受儒家文化的影响长期以来不提倡人民去追求高利润的经济利益,例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尚义,小人尚利”等等。传统文化中把义和利、文化与经济对立起来,这种观念在几千年的文化发展中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进取方向,不利于经济的发展与繁荣。
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既要追求社会效益又要追求经济效益,追求“利’是企业生存的前提,企业是生存不下去的。西方企业家在事业竞争中遵循两条法则,一是不触犯法律,二是有利可图。而中国企业家往往在传统义利观的束缚下,不敢放开手脚地取追求企业的经济效益,生怕被人们指责为见利忘义。也有一些企业走向了另一个极端,生产假冒伪劣产品,坑害消费者,获取不义之财。树立正确的义利观也是中国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
3、过群体意识,忽视了个体存在,不利于企业文化的发展与开拓
中国传统文化十分强调群体的作用,它不仅把个体看成是一个整体,而且把个体之间也看作有机的整体,从这一角度出发来看待人与社会、人与企业的关系。这种观念虽然有其合理的一面,但也有一个显著的缺点,过分强调整体对个体的制约力量,过分强调整体的巨大
作用,忽视了整体中每一个个体作为最积极的行为主体,它所能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这一行为主体的活动对整个团体所产生的巨大的观念和现实行为方面的影响。
这种长期以来形成的思维定式,外加上当今社会的种种现状,使我国的企业不能大胆地放手实施自己的方案,而总是把个人想法藏而不露,尽量在工作中不别出心裁,不愿意显示个人的力量,以此来换得一种表面上的整体和谐,换得一种“皆大欢喜’,的局面。如此一来,虽然企业的日常活动能够维持,但从长远来看,达不到最终的目标。企业受到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也影响到企业文化,所以要想建设优秀的具有特色的企业文化应从自身企业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实事求是,积极进取,只有这样才能发展成为第二家海尔企业。但从长远来看对企业的发展不利,许多有见解的职工在工作中依靠经验所得出的真知灼见,即因受到这种文化观念的影响和客观现实的制约,不能显露出其耀眼的光彩,影响了企业文化,最终阻碍了企业的寿命。
4、中庸之道和求和思想压抑了人的竞争意识
中庸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思想。中庸之道所提倡的是不偏不倚,其实质依然是不提倡冒险精神,不提倡竞争精神,不提倡开拓精神,更不提倡进取精神。在现代企业中,这一思想也仍然左右着人们的日常行为,同时也左右着企业文化的发展。人们往往瞻前顾后,左顾右盼,既不愿落后,更不愿超前,缺乏一种敢为人先的进取精神。我国改革开放已有20多年了,市场经济也得到了相当程度的发展,但是中庸之道的影响还相当沉重,作为一个企业家不愿意冒富,担心冒富之后受到税务又工商、政府的“关注”,在企业内部,缺少竞争机制,职工干好干坏一个样,表现最突出的是,有些企业增加效益,裁减员工不是根据员工的能力业绩,二是中庸的用“年龄’,一刀切,使大批熟练的劳动力过早的离开了工作岗位,这是人力资源的最大浪费。作为企业的员工,在行为上保持着随大流,缺少独立见解和创新意识,担心突出,会引起人们的议论和嫉妒。总之,中庸之道对中国人的影响是比较深远的。
而求和思想也在中国人的头脑中更是根深蒂固,有个性的、不同观点的人反被理解为昌尖,出风头等遇到了极大的扼杀。儒家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和为贵”的思想是我们中国人追求的一种理念和人际交往的准则,但在现代经济发展的今天,这些思想会把企业引向反面。以往在企业中,人们习惯于‘有福同享有难不同当’,的思想,这样一种思想行为的后果是助长了可想而知的作风,委屈了先进人物,压抑了人的进取精神,使其不能发挥才干,不愿争先创优。市场经济提倡公平和公开的竞争,在竞争中优胜劣汰,通过市场竞争和调节来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企业也应如此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展企业文化,综上所述,中国企业文化也必然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和制约。我们应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正确的认识,充分吸收传统文化的精髓,屏弃其糟柏,只有这样,我们创建的企业文化才有深厚的文化根基并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四、中国传统文化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价值
中国有一个其他国家不可比拟的优势,就是中国是一个文化古国,中国的文化底蕴远远超过了其他国家,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乏关于商业文明方面的文化蕴涵,他的精神价值观曾经濡润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商人,乃至形成了儒商传统。也就是说当代企业家也可以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提取能适用于自己企业的企业文化。
1、培养诚信的企业文化
诚信是市场经济环境中的最高要素。人类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是以道德为前提的,而不能以道德沦丧为代价。儒家认为:“在心为德,施之为行”。无德即无行。孔子认为“德”的基本内容是仁义,“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逊以出之,信以诚之。”从长远来看,企业只有严守商业道德,做事讲求诚信,才能够与顾客建立起长久的良好关系,也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市场优势。商业道德首先是诚信,讲究商品质量,货真价实,严守合同协议。那些违背诚心原则,恣意妄为,给国家、集体、人民群众的利益带来极大的危害的企业只能是自取灭亡。“德不孤,必有邻”,企业对政府、社会、对自己的供应商、员工也应该讲诚信,只有这样才能够树立起良好的企业形象,凝聚更多的力量促进自身发展。
2、拥有积极进取的企业文化
现在有很多国人把国学等同于儒学,从而认为儒家的“中庸”并不适合于竞争激烈的全球化时代。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并不仅仅是儒家传统,它包含有儒家、道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思想,其中的许多哲学思想和道理都蕴含着现代企业所追求的积极进取的管理思想。《荀子》中的“人定胜天”的思想、《易传》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人格理想,无不体现出一种阳刚向上、富有竞争精神的向度。在中国历史上,每当中国社会处于平庸、面临挑战时,也总有思想家出来大声疾呼,以求打破平和,超越现状,拼搏进取晚清著名思想家龚自珍言犹在耳:“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正是这种竞争精神的体现。因此,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文化为构建传承过去、面向未来的企业文化提供了深厚的文化积淀。
3、拥有强大的团队精神,和谐奋进的企业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讲究中庸与和谐,它重视人与自然的统一,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合作,主张以利共生的价值取向,提倡庄重自制,重视教育教化,追求技能,提倡社会责任感,勤奋工作。其中的“和为贵”、“义以建利”、“民生在勤”等思想都与现代企业管理中所追求的和谐共存的思想不谋而合。儒家思想作为一种伦理规范进入企业,经过调整与现代经济运行机制相协调,可以在培育群体意识上发挥重要作用,使得企业内部人人都能恪尽职守,人人具有主人翁思想和意识,从而形成企业内部的和谐风气和团队精神。
4、拥有“以人为本”的企业核心
孔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以及“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仁爱思想反映了儒家对人的本性的理解,它是源于人的血缘亲情形成的一种内心感情和自觉的道德意识,以此推及社会人群,就是人际伦理关系的道德准则,其本质就是爱人、关心人、尊重人。企业是由人组成的,企业的发展目的最终也是为了人,人是企业行为的出发点和目的。人在企业的发展中具有决定的意义。只有重视顾客、雇员的利益,公司才能在凝聚中求得发展,只有发展,公司才能有长久的经济信誉。企业文化的优劣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如果企业能够本着儒家思想建立“以人为本”的基本价值观,在对待职工和企业利益的问题上,体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思想,将职工的利益、消费者的利益和国家的利益放在企业利益之前,企业才能拥有长久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五、对企业文化的几点建议
1、在对西方国家优秀企业文化的基础上,对中国传统进行“扬弃” 企业文化必须要以中国的传统文化为依托,既要立足于中国文化的背景,结合我国企业管理实践和现代化进程,也要借鉴国外企业文化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既要拿来,更要消化。区分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另外,中国的传统文化多为哲理与思辨,在用于指导企业管理实践中,必须将其操作化为具体的行为准则和经营理念。
2、必须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培养一系列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
在现代企业中,要充分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核心概念。必须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加大培训工作力度,培养和造就庞大的企业经营队伍,培养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职工队伍,而这些方面中,最为关键的是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企业经营者。
3、切实发挥企业基层组织的作用
现代企业改革要充分发挥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充分发挥企业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同时,企业工会和共青团组织要发挥各自的优势,担负起思想政治工作的责任,根据青年职工的特点开展工作,团结和带领青年在企业各项工作中发挥“突击队”作用。切实地为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建设提供组织保证。
六、结论:
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各种不同的形式运用于企业文化建设当中,而今天的企业应该自勉自励的弘扬传统文化,同时对传统文化中的消极方面进行改进,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最重要的一点要结合本企业的文化状况,充分吸收国内外的企业文化建设经验,从而形成企业特色的企业文化,提高竞争力。
第二篇:论企业文化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之间的关系
论企业文化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之间的关系
一、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概念及其特点
我国思想政治工作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对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党的基本路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公德及艰苦奋斗的教育,培养“四有”职工队伍,使广大党员和群众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掌握马列主义的观点、立场和方法,它具有鲜明的党性、思想性。对职工在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思想问题、情绪问题和行为问题进行疏导、解决。它遵循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着重对人的思想政治观念、世界观、工作态度和生活态度施加影响,以便调动积极性,服务于生产建设。它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社会性。企业是一个社会组织,它的发展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中进行,受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所制约。
第二,实践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思想政治工作只有基于实践,才能找出问题根源,使职工的思想净化,成为企业和社会所需人才。只有在动态的、开放的、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才能真正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好。
第三,长期性和复杂性。人处于一个发展变化中,而且人的思想状况是一个不确定因素,它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循环往复过程。不断变化的国内国际环境,企业各个阶段目标,构成了我们要坚持长期的思想政治工作,并且给予极大的重视,预见其复杂性。
二、企业文化的内涵及其特征
企业文化是产生于发达国家的一种新的管理理论,它是通过培育企业员工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对员工的行为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追求企业整体优势,具有明显的管理性、经济性。是在企业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全体成员共识共守的行为规范、传统作风和价值观念。它包括企业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理想信念等精神形态的心态文化,企业的各种规章制度、公约习惯以及企业员工的行为方式和工作作风的行为文化,企业的环境布局、局容局貌、企业精神、服务理念、形象宣传等表层的外显文化三方面内容。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时代性和创新性。企业文化是时代产物,它必须体现并且融合时代的特点,需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创新性体现在精神本质中,不仅是设计者、执行者,还是监督者,都应具有创新精神,要创新地将企业文化融入到企业的发展规划之中。
第二,个体性和差异性。中国企业类型多样,包括国有企业、股份企业、民营企业、“三资”企业等。职工也存有差异(成分、背景、知识水平、技能),1而且每个企业有其自身的特点,决定了企业文化具有个体性和差异性。
第三,全面性和多样性。企业文化内容丰富,涉及政治、经济和文化层面,职工共同创造、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各个部门全方面、全方位的协作结果。
第四,人性化和法制化。企业文化强调以人为本,强调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充分发挥职工的自主性、参与性、创新性、积极性,突出展现公平合理和民主和谐的氛围。各项规章制度、行为习惯等都以法律条文规范职工,确保职工有法可依,维护自己的权利。
三、企业文化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促进作用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完善,以企业理念为核心的企业文化给思想政治工作注入活力,充分发挥了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功能和整合功能。
企业文化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载体,它圆满完成一定任务,达成一定目标的方式、方法和途径,可以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造更好的环境和条件,实现党政工团密切结合,形成干群结合的全方位、多层次思想政治工作网络体系。其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企业文化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生产经营活动有机结合的纽带。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围绕生产经营活动并为之服务,要避免“两张皮”现象。“现在做思想政治工作,有一条重要经验,就是要把它与当前的经济工作、现行的经济政策紧密结合起来。”而企业文化就具有这种连接功能,企业文化内涵意义深刻,涉及政治、经济和文化。企业精神、企业目标、企业行为准则和共同价值指导企业运作,规范职工行为,能有效提高企业竞争力,培育高素质的职工队伍,形成统一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职工认同企业文化,深入到工作实践和日常行为,创造出巨大的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而企业文化又可以将思想政治工作落实到具体工作之中,解决实际问题,形成各部门管理者与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互助合作,共同推动企业发展。
第二,企业文化增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到企业文化建设中,可以增强其渗透性,影响持久,形式喜闻乐见,易于接受,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受到教育,产生“润物细无声”作用。各种文化活动都能在一定程度上交流思想,潜移默化地使职工在特定环境中形成特定的意识和行为。
第三,企业文化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物质基础。工作环境、学习环境、活动环境、生活环境与职工密切联系,是满足职工精神需要的条件,增加投资,改善环境,创造条件并从中加以引导,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些文化设
施是思想政治工作的物质载体,为顺利开展并落实思想政治工作提供条件。依托这些文化设施,思想政治工作才能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密切干群之间、职工之间的关系。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增强集体荣誉感和凝聚力,让思想政治工作深入人心,从而扩大其范围,丰富其内容。
思想政治工作既是现代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做好企业全部工作的有力保证。任何忽视、削弱思想政治工作的观点和做法都是错误的。江泽民同志提出“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是我们的目标,我们必须积极探索。在加强中改进,在改进中加强,把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四、企业文化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结合的依据
企业文化源自日本企业,并随着改革开放引入我国。要借鉴和吸收企业文化建设的有益成果,确立与整个社会的正确价值导向相符合的企业价值目标,培育富有时代特征和鲜明个性的企业精神,塑造良好的职工形象和企业形象,使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结合更加紧密。企业文化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结合的依据是:
第一,对象相同。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对象都是人,都是以人为本的科学,都是做人的工作。它们强调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激励人,培养人的集体意识,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最大限度的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第二,目标一致。职工素质的高低与企业的兴衰成败有着直接的关系。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着力点要放在教育人、培养人上,不断提高职工的思想道德素质,努力造就一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职工队伍。根据“四有”这个培育职工的长远目标,开展以职业道德为中心的“四职”教育活动,即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纪律、职业技能的教育。
第三,方向一致。二者都是为经济建设服务,都必须坚持共产党领导,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中国的企业文化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大环境下创立,才能保证其正确方向,这是中国企业文化与外国企业文化的根本区别。
第四,方式手段相通。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采取的方式手段是相通的。如开展丰富多彩的寓教于乐文体活动;实行职工代表大会,做职工的“贴心人”,营造一个和谐的人际关系;加大对职工的培训,提高他们的素质;树立典型,学习榜样等。
五、做好企业文化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机结合要做到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的有机结合,我们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现代企业制度需要优秀的企业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现代企业制度是以企业法人制度为核心的一种企业制度,具有产权清晰、权责明确、市场导向和管理科学的特点。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需要确实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不仅要求准确及时把握主流,分清主次,解决问题,更要将思想政治工作转到市场经济的轨道上,充分发挥其导向、凝聚、激励、调节功能。将企业文化引入现代企业制度,增强了企业管理人性化、生动性、法制性、科学性。
第二,生产活动是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结合的实践基地。二者都为生产活动服务,丰富多彩的活动、层次各异的技能培训、职工代表大会等等有效地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充分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第三,企业诚信强调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有机结合。企业诚信是一笔无形资产,企业文化是集体智慧结晶,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它从理论层次上高度民主概括诚信内涵,形象化了企业理念和职工行为规范。思想政治工作利用实践锻炼法、榜样教育法、形象教育法,将诚信教育深入人心,使职工真正把自身利益与企业利益紧密联系。二者有机结合可以更好提高企业诚信,创造自己品牌。
总之,企业文化建设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改革和创新提供了一个新天地,而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也为企业文化建设保证了正确的发展方向。在调动职工积极性、增强企业凝聚力、保证企业发展目标实现上,两者相辅相成,要抓好这两项工作,应在突出其特点的基础上,选取最佳结合点,协同作战,做到相得益彰,俱繁俱荣,适应激烈市场竞争形势发展的需要。
第三篇:论中国传统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
摘要: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企业文化建设得好,就能实现优化管理,提高管理效率。本文从中国企业500强之一的湖南建工集团存在的传统文化入手,分析传统文化对建筑企业文化的双重影响,论证建筑企业如何通过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实现管理的效率、效果和效益,以期达到指导建筑企业构建企业文化以及让企业文化在建筑企业中发挥其应有作用的目的。
关键词:建筑企业管理;传统文化;现代文化融合企业管理中的传统文化探源-
1.1 企业管理中的儒家文化
儒家文化主要包括仁、义、礼、智、信、恕、庸、忠、孝、悌等范畴,湖南建工集团经营思想的发展传承了儒家文化的诚信、人治和以人为本的精髓,坚持以人为本和改革、发展、稳定的方针,突出重点,统筹兼顾,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母公司、子公司、分公司”,“企业、社会、员工“之间的利益日趋统一,实现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协调发展。
1.2 企业管理中的法家文化
法家文化主张法治,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市场经济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法制经济,法家文化中的“法治”思想,为湖南建工集团建立相对集权的总公司和制定、完善整套的公司管理制度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
2.传统文化对建筑企业管理的双重影响
2.1 传统文化对企业管理的积极影响
2.1.1 儒家文化对企业管理的积极影响 儒家文化特别是它饱含的以人为中心的人本主义思想,为现代企业管理提供了源头活水。
2.1.1.1 有利于形成义利并举义以生利的价值观念
儒家将价值观的问题论述为义与利的关系问题。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儒家非常强调义,甚至要求“合利取义”,但这并不是说儒家就不重视利,孔子又说:“礼以行义,义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节也”(《春秋左传·成公二年》)义可以产生利,且只要符合义的要求,就可以追求利。湖南建工集团在经营管理中所确立起来的“一流、超越、精作、奉献”的企业精神,就是对“义”与“利”关系的最好诠释,即要用一流的精品建筑回报社会和业主,“义”在前,“利”在后,以义(公利)为先,可能会使集团暂时损失一定的利益,但其公益行为必能为集团营造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和经济环境,从而开辟广阔的发展前景,这于企业实有百利而无一害。反之,若局限于短期利益,搞豆腐渣工程,可能使企业获取暴利,但必将背上不义之名,声誉扫地,到头来只能为业主冷落,被市场淘汰,甚至受到法律的严惩,最终失去应得之利。
2.1.1.2 有利于形成群体至上克己奉公的工作作风
儒家文化以维护稳定和群体协调为宗旨,认为人从道德修养到社会价值实现的过程,要经过格、致、诚、正、修、齐、治、平这八目。其中“修身”是根本,它是个人自我塑造和自我完善的问题,而齐家治国平天下则将个人价值置于群体之中进行衡量和评定。湖南建工集团非常重视团队建设,培养员工和集团荣辱与共的感情和高度的敬业精神,增强集团的凝聚力和稳定性。同时,尊重员工个性的张扬,充分发挥员工个人的创造性和主动性,为其自我实现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机会,从而产生对集团的满意感,增强其归属感。组织与个人相辅相成,使集团成为实现个人价值与奉献群体相结合、充满活力和战斗力的团队,使集团的维系和发展具有更坚实的基础。
2.1.1.3 有利于形成以人为本以和为贵的人际关系
儒家文化主张“和”,即以和为贵,孟子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思想,把人心向背看作是管理者是否具备“人和”的基本条件。湖南建工集团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以和谐为最高原则来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集团的跨越式发展谋求优良的内外环境。何况,该集团是一个拥有近20个分公司(子公司)的大型建筑企业集团,如果片面追求一团和气,忽视各单位的个性而扼杀差异性,必然使思想僵化,不利于资源的优化整合,甚至会出现决策危机。所以,他们力求通过各单位和各种不同因素的差异互补来寻求集团各要素的最佳组合。
2.1.2 法家文化对企业管理的积极影响
2.1.2.1 有利于形成论功行赏的劳资分配观
法家文化“法治”思想的实践意义之一是“定分止争”,也就是明确物的所有权;之二是“兴功惧暴”,即鼓励人们立战功,而使那些不法之徒感到恐惧。“法治”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运用就是促使企业建立奖罚分明的管理制度,湖南建工集团在这一点上与绝大多数现代企业同出一辙,现行公司制度都是论功行赏,而不是论血缘关系行赏。赏罚分明不仅是传统文化所阐述的最基本的管理原则,而且是现代企业管理中都要坚持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2.1.2.2 有利于形成好利恶害的激励观
法家认为人有“好利恶害”或“就利避害”的本性,商鞅得出结论:“人生有好恶,故民可治也。”现代企业不仅要尊重员工的需要,而且要主动研究员工的需要,制定有效的措施满足员工的需要。湖南建工集团并不否认员工正当的利益追求,而且把这种利益公开化,鼓励集团员工通过自己的努力拥有小车、豪宅,这不仅使员工找回了自我,而且使集团在严格的制度管理下多了一份人性化的关怀,从而增强了凝聚力,焕发了创造力。
2.1.2.3 有利于形成改革图新的发展观
法家文化提出“不法古,不循今”的历史观,反对保守的复古思想,主张锐意改革。现代企业管理要依据变化的市场经济所提出的新问题,不断修订、完善管理制度。湖南建工集团站在时代改革的前列,与时俱进地出台新政策,修改、完善各项管理制度,从普通企业到集团公司再到董事会制的大型企业集团,没有哪项制度停留在过往的环境中。
2.1.3 道家文化对企业管理的积极影响3.1.3.1 有利于形成软性管理的领导策略在道家文化中,包含着一系列软性管理的理念和智慧,已被世界上一些著名的管理学家所吸收并运用于管理实践。“无为而治”给管理者提倡的是一种“抓大放小”的领导策略,也是一种人性化的管理之道,要求遵循自然规律,为当为之事,不为不当为之事。将这一思想运用于现代企业管理中,就要求管理者因势利导,顺其自然,严格按事物本身规律办事。湖南建工集团在管理中,高层领导主要着眼于关乎全局的战略性决策的出台,而将日常事务的决策权下放到子公司、分公司,以充分调动下属的工作积极性,各级管理者各司其职、协力奋进。
2.2 传统文化对企业管理的消极影响
2.2.1 可能繁衍保守的管理思想
儒家“中庸之道”主张用正确的“大道”来治理民众,这是孔孟政治思想体系的方法论原则。遵循着这一文化取向,人们言行举止重不温不火而轻奋发有为,重墨守成规而轻与时俱进。这一文化观念与现代企业管理坚持和倡导的解放思想、开拓进取、与时俱进的新理念大相径庭。
2.2.2 可能助长企业管理中的家长制作风
传统文化礼教范畴中的“三纲五常”礼制滋生出的长官为尊的“家长制”文化观念,成为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弘扬先进文化的严重障碍。这一文化取向在企业发展中,无疑也助长官僚主义的家长制作风,严重影响和谐企业的建设。
2.2.3 可能滋生企业管理中唯心观念的颓废文化
传统文化中根植的封建迷信的谶纬之学的消极思想演化出的唯心观念颓废文化,与现代企业中需要引进的先进文化格格不入。建筑企业中一些管理者放弃高远的理想和斗志而笃信神仙菩萨,或拆除
某些建筑,以避让“凶险之兆”,或大兴土木,修建豪华祖坟,以期占尽风水、永享高官厚禄之福。建筑企业管理中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之路
3.1 突出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继承并发扬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
不言而喻,现代企业文化的建设要把弘扬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和努力体现时代特征和时代要求有机结合起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3.1.1 把建立仁德的企业形象内化为品牌形象
未来企业竞争主要是品牌竞争,品牌是一种内化的文化,我国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是现代企业品牌塑造的原动力。“仁德”等传统文化中积极的价值取向通过品牌塑造最终-将渗透在企业的发展模式和员工的行为方式中。湖南建工集团以体现仁德之义的“一流、超越、精作、奉献”的企业精神为核心理念,以塑造“湖南建工”品牌、打造建筑航母为目标,在经营规模上连续几年跨越“百亿元”大关,连续几年跻身中国企业500强,中国承包商和工程设计企业双60强,名列湖南百强企业,荣获21项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加上资质准人的广泛提升,以及建工新城的落成,极大地提升了集团自身的品牌形象。当然,现代文化追求更自由、更个性、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生活,只有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融合,才能为品牌注入新的内涵。
3.1.2 将“和”升华为现代企业间的和谐竞争
传统文化中的“以和为贵”为和谐企业的建设找到了很好的注脚。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必然要求人们普遍追求立足于竞争的和谐或以和谐为目标的竞争。现代建筑企业需要以超前的眼光,从更高的基点看待竞争,必须真正意识到发展是需要和谐社会环境的,而且必须为和谐的社会环境付出相应成本——包括纳税和资助社会公益事业。把竞争上升到和谐的竞争,客观上要求企业实现竞争观念的创新,即要形成平等、互利、合作、双赢、互补的竞争观念。湖南建工集团确立了“全员入市,健康提速,以人为本,品牌领先”的发展理念和“壮大母体,全员负责,资源共享,内外联动”的发展思路,从而赢得了“母子同步腾飞,航母得以启航”的良好局面。
3.1.3 创设管理制度与企业文化紧密结合的管理环境
法家文化主张“法治”,反对“人治”。将法家精神贯彻于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建设,要求企业把持续经营的基础建立在一套廉明公正的组织规范和平等客观的标准之上,这也可以说是一种企业的法制文化,而且传统的法制观念要与宪法、法律的要求一致,规章制度要与时代的要求适应。湖南建工集团的管理制度与企业文化紧密结合的管理环境,充分体现了湖南建工独特的价值观——一流、超越、精作、奉献,即追求一流、超越、精作的建筑与服务,以奉献与回报社会。
3.1.4 创新顺其自然的、授权的和宽松的管理方式
道家文化主张的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授权的和宽松的管理方式,这也是一种哲学理念,与中国文化“天人合一”的传统价值观一脉相承,也会对企业文化建设起到借鉴作用。在现代企业文化中,应更加注重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的人格化和“人企合一”的境界。湖南建工集团放开各子公司的手脚,为他们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鼓励它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极大地推进了母子同步前行。
3.2 积极推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融合,抵制并改造传统文化的消极因素
面对新世纪以创新为核心的知识经济的严峻挑战,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将传统文化整合成与技术创新为驱动相适应的新的文化形态。当前,尤其以以下工作最为重要:培养公平竞争意识,建立创新激励机制,完善市场经济制度;培育法治精神,建立公正的竞争环境;追求科学精神,提供创新的永恒动力。惟其如此,才能使建筑企业由大变强,立于不败之地。
3.3 沿着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改进企业管理,提高企业管理的效率、效果、效益
科学的管理能优化整合资源,提高管理效率,取得良好的管理效果、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沿着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通过建立并用优秀的企业文化来促进企业管理,已成为众多企业管理者的共识。建筑企业必须具有世界眼光,继承和发扬优秀文化,充分体现时代精神和创新精神,才能改进管理,提高“三效”。
3.3.1 追求和谐崇尚和美,提高管理效率
改进企业管理,就要谋求和谐的内外部环境,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整合各种资源,增强凝聚力,充分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达到提高管理效率的目的。在儒、法、道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中,和谐问题是核心和要义,体现了中华民族热爱和平、追求和谐的精神。当前,建筑企业正处于图强奋进的关键期,如何以“和”求效是值得重视的问题。
3.3.2 见利思义推己及人,提高管理效果
员工在市场经济中增强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的同时,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和消极因素,又孕育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见利忘义、损人利己、不讲信用、坑蒙欺诈等现象。沿着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就要在企业倡导见利思义的精神,以取得优良的管理效果。湖南建工集团把培育质量文化作为企业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严格质量目标管理,每搞完一项工程,通过不断总结、概括、宣传和推广,逐渐形成富有自己特色
第四篇:论中国梦与世界各国梦之间的关系
论中国梦与世界各国梦之间的关系
论中国梦与世界各国梦之间的关系
姓名:唐仕波
学号:201421000506 专业:化学工程与技术
摘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既不能自我实现,也不是孤立实现,需要内外统筹。在全球化时代,没有哪一个国家可以完全脱离其他国家而独立存在,中国梦需要走向世界,寻求与国际的合作。相对于中国梦而言,第一,中国梦是维护世界和平的梦,第二,中国梦是促进世界发展的梦。第三,中国梦是加强世界合作的梦。第四,中国梦是倡导世界共赢的梦。中国梦与各国的梦想共同构成了世界梦。本文认为中国梦与世界各国的梦是相通的;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不仅会造福中国人民,也将造福世界人民。中国梦的实现具有世界历史的意义。关键词:中国梦;世界梦;共赢
西南石油大学中特结业论文
梦”。③中国的发展也是世界的机遇,在与各国合作共赢中实现自身发展,这是中国的民族复兴与以往大国崛起争霸的最大区别所在。
这方面,中非患难与共、平等互利的交往史是一个很好的诠释。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当坦桑尼亚和赞比亚两国多次向西方国家提出援建坦赞铁路却屡遭拒绝时,是处在经济困难中的中国政府和人民施以援手。1971年,26界联大上“非洲兄弟把中国抬进联合国”。而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日益繁荣,发展红利也日益惠及非洲大陆。
中国梦是追求和平的梦、追求幸福的梦、奉献世界的梦;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步发展过程;如果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就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习近平主席的欧洲之行,让中国梦的辉煌乐章在国际社会的辽阔空间久久回响。
2.2 如何实现中国梦
当前,深入研究中国梦的内涵和外延,完整地诠释中国梦理论的精神,对于我们丰富外交理论、落实大政方针、争取全国各族人民拥护和国际社会支持,进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十分有意义。
首先,中国梦不是自我实现的。中国梦的实现标准要包含国际对比和国际认同的环节。如果国际社会普遍认为中国已经崛起并成为富强国家,而且中国人民也拥有这种自我认同,那么中国梦就真正地实现了。经历几代人的努力,全面实现中国梦的机遇终于在今天出现了。
其次,中国梦不是孤立的。总书记表示,中国梦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与包括美国梦在内的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相通。这种相通性,一方面表明人类文明发展有着共同的方向,人类文明进步的过程中各民族之间有着物质和精神上的共同点,对于美好的事物,世界各国的人民都拥有共同的梦想。因此,世界各国人民的梦想无论各个方面都有着多样性的特点,这是人类文明发展多样性规律的一种重要体现。由于世情和国情的复杂性,各国梦想之间有着小通小同、小通大同、大通大同、大通小同等几种模式之分。当然,总的来说,国际社会化的程度越高,各国通而致同的现象就越多。
第三,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内外统筹。奉献世界的中国梦,源于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中国以海纳百川的胸怀,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同外界交流,同世界共赢发展。从“真、实、亲、诚”的对非政策到“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从提出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到谋划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构4
论中国梦与世界各国梦之间的关系
想„„从一系列的中国行动中,人们看到的是中国梦同世界各国以及各国人民梦想的相融相惜。人们不禁要问,中国人既有了中国梦,那么世界梦又是什么?中国梦与世界梦到底是什么关系?这些都需要作进一步的阐述。
3.如何看待中国梦和世界梦的关系
梦想各有精彩,但也存在交集,甚至相互交融。尤其在今天这个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国际大环境里,人类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中国梦”不是演独角戏,而是唱大合唱,把13亿人的奋斗融入时代潮流中,以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世界带来更多新希望、新机遇。
3.1.从中国梦解读世界梦
中国梦扎根于民族性之中,但有着与生俱来的国际取向,离开了国际角度,中国梦的意义就无法界定和实现。④离开世界哲学的中国哲学是不完整的,离开世界的中国梦也是不完整的。当下我们不时提及的“世界梦”,以中国梦观之,可以有三种解读。第一种解读是,世界梦包含于中国梦之中。它包括中国对于自强的要求,还包含关于中国人所认知的世界的秩序安排与发展理想。这样,世界梦的定义也是明确的,即以中国观天下的角度。
第二种解读是,中国梦与世界梦是并列的关系。如果把中国梦 理解为“中国或中国人关于中国未来发展的梦想”,那么中国人不仅拥有中国梦,还有世界梦,这就是关于世界未来和平与发展的梦想。如此,中国梦与世界梦就具备了同等的地位。④虽然每一个国家都可以讲既有本国梦又有世界梦,但是将本国梦与世界梦同日而语的话,对于梦想的主体以及历史阶段而言,还是有特定的所指。因此,如果在中国梦之外再使用世界梦这个词汇,就容易被认为中国的对外政策从过去的周边面向或地区面向为主,向着世界面向为主转变,中国形成了关于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系统主张,并有能力也准备付诸实施。
第三种解读是,中国梦与世界梦是特殊与普遍的关系。中国梦与各国人民的 梦想共同构成了世界梦。世界梦是世界各国人民共同拥有的关于世界美好未来的愿景,是国际社会的基本价值取向,是对于特殊性之上的普遍性。
中国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形象表达。中国梦的提出为当代中国确立了鼓舞人心的奋斗目标,引起国内外积极反响,亚洲、非洲、拉美等许多国家领导人纷纷-5
西南石油大学中特结业论文
5.总结
奉献世界的中国梦,源于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中国以海纳百川的胸怀,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同外界交流,同世界共赢发展。从“真、实、亲、诚”的对非政策到“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从提出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到谋划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构想,从一系列的中国行动当中,人们看到的是中国梦同世界各国以及各国人民梦想的互利互惠、相融相惜。
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决不会对其他国家构成威胁,中国绝不会走国强必霸的老路。正如总书记在亚洲博鳌论坛上所说:“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互利共赢的道路,中国经济发展对世界是利好消息。中国越发展,对亚洲和世界和平与发展越有利。”
⑧
论中国梦与世界各国梦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程美东,张学成,当前“中国梦”研究评述[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3,02:58-65.[2]黄仁伟,潘玮琳.拓展中国路 凝聚中国心 实现中国梦——第五届世界中国学论坛观点纪要[J].社会科学,2013,10:183-192.[3]史为磊.当前“中国梦”的研究综述[J].社会主义研究,2013,04:12-22.[4]谭扬芳.中国梦与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紧密相连[J].红旗文稿,2013,20:14-15.[5]李泽泉:《中国梦:国家梦、人民梦、世界梦》,《浙江日报》,2 013年0 5月17日.[6]项久雨,谭泽春.中国梦的世界价值及其实现进路[J].学习与实践,2013,11:5-10.[7]金鑫,王栋,林永亮,张伟杰.中国梦为世界梦注入正能量[N].人民日报,2013-10-31023.[8]柴尚金.中国梦与中国精神[J].红旗 文稿,2013,10:11-14.
第五篇:论中国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间的关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把握时代潮流,立足国情实际,顺应人民期待,在新的实践基础上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创造性提出并深刻阐述了中国梦这一重大的治国理政战略思想。中国梦蕴含着丰富的科学内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强大正能量,成为当今中国发展进步的高昂旋律和精神旗帜。
一、中国梦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典范
中国梦源于对近代中华民族百年历史的深刻把握。习近平同志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一个国家,没有理想是落后的,没有思想是停滞的。中华民族是一个从来不缺少梦想的民族
二、中国梦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
习近平同志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一重要论述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人民群众新期待有机统一起来,全面系统阐明了中国梦的科学内涵。
三、中国梦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指明了方向习近平同志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三个必须”,第一次把中国道路、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三大要素有机统一起来,清晰概括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要求,指明了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方向。
四、中国梦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的新境界理论总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不断与时俱进。中国梦这一重大战略思想,凝结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华,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新的内容,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推进到新的境界。
五、实现中国梦归根结底要实干兴邦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人类的美好理想,都不可能唾手而得,都离不开筚路蓝缕、手胼足胝的艰苦奋斗。习近平同志强调,面向未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靠实干,基本实现现代化要靠实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靠实干。要把“认同中国梦、践行中国梦、实现中国梦”作为一种价值取向和自觉追求,埋头苦干,锐意进取,用劳动与汗水成就中国梦。
实践启示我们,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每一个重大理论成果,都凝结着以往的经验智慧,又标志着未来探索的新起点,是一个继承创新、与时俱进的发展过程。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入推进,中国梦这一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必将不断得到丰富发展,放射出更加耀眼的真理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