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自然辩证法与其他科学之间的关系

时间:2019-05-15 04:44: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自然辩证法与其他科学之间的关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自然辩证法与其他科学之间的关系》。

第一篇:论自然辩证法与其他科学之间的关系

电气赵玉芝3111214007

论自然辩证法与其他科学之间的关系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的统一,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自然界客观存在的规律性,通过各个自然领域的特殊自然规律和个别过程表现出来。

自然辩证法研究的内容主要有两大方面:一是自然观,即对自然界辩证法的研究;一是自然科学观,即对自然科学辩证法的研究。

自然辩证法主要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方法论方面研究自然科学认识过程、认识方法和自然科学认识发展的规律。从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方面研究作为社会现象之一的自然科学在社会中发展和发挥作用的规律。自然辩证法不但把

科学看作是一种独立的社会现象,探讨其在一定社会中发展和发挥作用的规律,而且也把与科学紧密相关的技术作为一种独立的社会现象来研究。自然辩证法关于技术论的研究,就是从总体上探讨技术的性质和特点、技术发展的条件和规律以及技术和其他各种社会现象的关系等等。自然辩证法作为的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不仅具有哲学属性,而且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

首先,在哲学研究概括的自然、社会和思维这三大领域的知识中,自然辩证法是其中的一大领域。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立科学的世界观时,从一开始就认为整个世界的历史可以“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对这两方面的历史的哲学概括即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两门学科即自然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自然辩证法虽然与自然科学一样所面对和讨论的都是“自然”,但有两点原则上的区别:其一,在各门自然科学中,“自然”作为对象是指自然的某一部分或某一特殊的领域,而在自然辩证法中,“自然”作为对象,是指整体的自然或自然的整个领域,它将自然当作一个整体而从其总的方面来考察;其二,在自然科学中,“自然”作为对象是被给定的、现成的,它的存在是无可置疑的、自明的,无需对它提出追究,而在自然辩证法中,“自然”作为对象,是“自然”本身,对于被给定的自然物,需要对它进行追问。自然辩证法必须“透过”现象而达到实在,必须凭借人的理性以理论思维的方式“超越”呈现于感官的现象界去寻找答案。而这两方面正是自然辩证法之所以为哲学的本质所在。

其次,当代自然辩证法除了以自然为研究对象,还以科学、技术、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为研究对象,所要揭示的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中的一般规律以及科学技术发展中的一般规律,而不是自然界中个别的过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个别领域或者科学技术个别学科的特殊规律。这个一般规律也正是哲学研究区别于科学技术研究的特殊之处。自然辩证法一方面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普遍原理在自然界中的具体表现和科学技术领域的具体应用,另一方面又是对科学技术及其发展的哲学概括。

第二篇:自然辩证法——论宗教与科学

论宗教与科学

摘要:本文主要分别论述了科学与宗教的涵义及发展出的各种学说。以科技发展的今天,仍离不开宗教为出发点,理解“宗教和科学并存”,“宗教对科学是不可或缺的”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讨论。

三、科技发展的今天,仍离不开宗教

宗教不是科学,也不能说明宗教是多余的或者可有可无的,科学与宗教是人类生活中两个不同的范畴,如同吃饭与穿衣一样,各有不同,各有其作用。科学的本质在于实证,主要在物质层面为人类服务,宗教则是精神世界的归宿,在精神层次为人类提供最高和最后的皈依之所,按照中国古代关于道与器的理解,宗教属于道,科学属于器,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只看见有形的器,看不见无形的道,以为宗教属边缘化的都是不正确的。

除此之外,科学本身存在着局限性,一切理论都有主观性,科学理论也不例外,纯客观的理论

一、何为宗教,何为科学

宗教,是一种历史悠久且影响巨大的社会文化现象,我们对它的印象有高耸的教堂,香烟缭绕的寺庙,祷告声,诵经声以及跪拜等。近代西方宗教学的奠基人麦克斯·缪勒认为,所谓宗教就是对某种无限存在物的信仰。英国宗教史学家詹姆斯·G·弗雷泽认为,宗教是对超人力量讨好并祈求和解的一种手段,宗教指的是对被认为能够指导和控制自然与人生进程的超人力量的迎合或抚慰。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和宗教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认为,宗教是各个人在他孤单的时候由于觉得他与任何种他认为神圣的对象保持关系所产生的感情、行为和经验。

广义的宗教是信仰和崇拜超自然力量为核心的社会意识,是由宗教观念,宗教体验,宗教行为和宗教体制四个基本要素构成的社会文化体系。

科学,在我们生活的另一面,乘坐的高速铁路,使用的国际互联网,收看的高清电视等触手可及。广义的科学是对自然规律加以认识和利用的知识体系、认识形式和实践活动,它也有着自己特定的传统、理想、认识方式和实践方式。

二、宗教与科学的研究学说

宗教和科学的关系作为一个人们关注的问题已有很长的历史,至于具体源于何时,这要取决于我们在何种意义上谈论科学,又在何种意义上谈论宗教。对于其关系,西方学界大致存在着三种观点:冲突、分离和相互关联(正相关或者和谐论)。

冲突论,认为科学和宗教存在着根本的冲突,科学是在处理可检验的事实;而宗教则是为信仰舍弃理性。造成科学与宗教冲突的根源是科学的自然主义解释与宗教的超自然主义解释之间的矛盾。这是西方近代的传统见解,往往把科学当做批判宗教的最有力武器。著名哲学家罗素也持有这种观点。在《宗教与科学》和《为什么我不是基督徒》这两本书中,他曾对基督教与科学的冲突做过比较系统的历史考察与论证。曾指出:科学与宗教的冲突时不可避免的,而且科学将最终战胜宗教。持这种观点的还有尼采、杜威、弗洛伊德和萨特。

分离论,认为科学和宗教是两个层面的东西,虽然有一定的联系,但不密切。科学回答关涉事实的“是什么”,而宗教回答关涉价值的“应该是什么”。二者代表不同领域的知识,具有不同的社会职能,二者互不干涉。德国哲学家卡西尔所云:“在人类文化的所有现象中,神话和宗教是最难相容于纯粹的逻辑分析了。”“科学家可以无拘无束地从事工作,不受神学家的干预,反之亦然,因为它们各自的方法和探讨目标是完全不同的。”

和谐论,认为科学和宗教并非是争斗的,虽然是两种社会意识,但本质是互补的,可以分别满足人的不同需要。这种观点认为,只要神职人员不对自然的作用发表自以为是的见解,科学家不极端的设想科学能满足人类最根本的精神需要,科学与宗教的关系就会变得甜蜜轻松,甚至成为一种伙伴关系相互促进。

在20世纪中期前,是以“冲突”和“分离”为主流,后因科学哲学的冲击以及科学技术应用中的负面效果的显现,20世纪60年代发生了关键性的范式转折,“和谐”论开始占据上风并成为学界的主流。

是没有的。自然神论也好,牛顿体系也好,都是社会进步,生产力发展的综合表现,在上帝与牛顿之间,自然神论者为二者提供了美好的沟通。科学从宗教中获益匪浅,科学的产生和发展,在很多重大环节上在客观上都得到了宗教的启发和影响。罗素指出,人们仅仅依靠有限的生产生活实践,在观察了太阳1000次从东方升起之后,便推断第1001次依然会从东方升起,是一种靠不住的不完全归纳,人们所谓的规律也就是习惯性的联想,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规律是不存在的。至于本质的认识,也是离不开人的认识能力的,所以对本职的认识也带有浓厚的主观性色彩,况且人们的认识能力千差万别,所以对于同一事物的认识也就各有不同,对于科学所提供的材料,宗教神学有其自己的见解。

许多大科学家,比如牛顿,爱因斯坦和达尔文都是虔诚的信徒。科学解释的是已知和有限;宗教解释的是未知和无限。无限是在有限的基础上的延伸,我们需要科学作为基座,科学家同时要抱着“无限”的眼光和精神寄托,才能有更大的突破。科学虽然迈进,但却未能解答所有的问题,这些科学界的巨人也曾认为宇宙的背后,一定有一位全智的神。当他们研究科学问题的时候,这些问题时常会激起他们的宗教感情,承认宗教的价值。人们说,科学的终点就是信仰的起头。美国国家航空及宇宙航行局、太空研究院的创始人泽斯爵博士在《神与天门学》一书中说:“对一个靠理性力量而生活的科学家而言,这个故事的结局像是一个噩梦。他一直在攀登无知之山,„„当他攀上最后一块儿石头时,竟受到了一群神学家的欢迎,他们已经在那里恭候无数个世纪了”。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米立根说:“因为宇宙超过科学知识的范畴,非人类智慧所能窥测。这人类智慧不能窥测的范围便是宗教领域了。„„人类智慧有限,不能完全明白宇宙终极的奥秘。„„真正的现代科学,应当服从上帝、学习谦卑。”霍顿博士说:“科学能使人们从敬拜受造之物的迷信中醒悟过来,转而敬拜创造天地万物的造物主”。

宗教有其自身的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这不是人为所能左右的。周恩来曾经说过,即使到了共产主义社会恐怕也还会有宗教的存在。当然我不是护教主义者,承认宗教有宗教的弊端,科学有科学的优点。但是,我也不是一位科学主义的信奉者,科学不是万能的,它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弊病,而且在很多领域,例如伦理道德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科学难以发挥其主导作用。在处理宗教和科学的关系问题上,一面要坚持科学精神;另一方面,要努力发掘宗教传统文化中的宝贵资源,合理吸收其精髓内核,促进我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

近百年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日新月异,这样的情况下,人们更应该有坚定地信仰,用更高的道德标准去约束自己,我们不可以忽视信仰这种神奇的力量对我们进步的影响。

第三篇:论人才流失与企业之间的关系

论人才流失与企业之间的关系

引言:在现实中,为了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不少企业和单位都作了努力,取得了相当的成效。但有的企业和单位也不同程度地出现人才引不进、留不住的情况,这个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充分重视。

“人才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本”,流失人才就意味着要付出巨大的补偿费用,意味着资产的损失。人才流失不仅会给企业带来有形的或无形的损失,而且会使竞争对手更强大。

本文通过人才流失对企业的三个不利影响以及人才流失原因的两种形态,充分论述人才对企业的重要性,同时对企业如何留住人才,提出四点看法。希望能对所读之人带来一定的帮助。

一、人才流失给企业带来的不利影响

第一,带来了高昂的额外费用

为了补偿职位空缺而招入新员工要花费一定的费用,中小企业本身就存在着资金不足、效益下降等问题,而管理费用增加、利润减少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由于人才离职造成生产率低下而导致的隐形损失更加难以估计。第二,人才的流失造成企业内部士气的低落

人才的流失容易形成连锁的不良反应。有许多企业发生过这种情况,一位跳槽者带走一批人,到另一家企业去,或者这一批人另立门户,很快就成为原企业的市场竞争对手。

第三,企业的人才离职往往伴随着老客户的流失

客户与人才的相互忠诚的具体体现。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包含个人因素的忠诚是强有力的。品牌忠诚往往在品牌间的比较中失去效用。因为客户可以了解一个品牌,而品牌却从来不会了解一个客户,所以比起名片或产品上的标记,客户更愿意忠诚于一个具体的个人。

二、企业人才流失的原因

第一,企业内部的原因

许多企业的建立往往是家族、亲朋好友一起合作的结果。在创业时,有亲情、友情的纽带,可以使企业内部紧密合作、同甘共苦、共度难关。但是,当企业发展起来后,家族管理的缺点,就会阻碍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家族成员或亲朋好友在企业中占据了核心位置,使外来人员很难开展工作,也影响了员工的积极性,家族成员与外来员工之间的矛盾,往往导致外来员工对企业没有信心。

由于在企业中得不到重用,而且许多企业的福利待遇又不是那么诱人,所以常常导致人员外流。许多企业对员工培训不够重视,没有长远的眼光,只顾眼前利益,不愿意在培育人力资源上投资,使企业发展缺乏后劲,员工缺乏继续工作的动力。

第二,企业员工方面的原因

当今世界,通讯和信息交流越来越便利,有关同一行业的其他企业和其他行业的相同或不相同的职位的信息,通过报纸、广播、电子信箱和各种各样的招聘广告垂手可得。

雇员对和自己干同样工作人的收入、工作条件、职业生涯机会的认识更容易了,因此,也就有了更多的比较,比较的结果就可能产生对现实的不满,而不满的结果就可能是离开所服务的企业。

三、改善企业人才流失的对策

第一,完善企业用人机制,努力做到“制度留人”。

首先要建立科学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要重视运用干部管理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建立科学规范的选拔任用制度,形成富有生机与活力、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选人用人机制。

其次要建立科学灵活的用工制度。为企业人才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和锻炼机会,吸引和留住人才。

第二,加强对企业员工的教育培训

要注重对年轻员工的培养。培训是企业给予人才的一种福利,一个不能提高人才的技能和观念,没有人才发展机会的企业是很难留住人才的。

人力资源是高增值性资源,它能在使用过程中不断实现自我补偿和发展。只要他们在企业工作的时间愈长,企业得到的回报就愈大。

第三,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增强人才的主人翁意识。

要通过情感交流和心理沟通来留住人才,在价值理念上爱护人才,工作上支持人才,生活上关心人才,人格上尊重人才,心理上满足人才,善于用感情纽带把各类人才的心连接在一起,让他们充分感受到组织的温馨,这样人才就不会轻易离去。

企业文化是一种凝聚力,用企业的发展目标和美好前景来调动职工对本职工作的积极性;要注重企业精神和价值观的培育,着重于在职工中树立和企业“共存亡”的归属观念和团队意识,与企业同呼吸、同成长、同发展。

第四,建立公正有效的绩效评价体系,用优厚的待遇挽留人才。1】 每个员工都渴望自己付出的努力和工作成果得到企业的肯定和承认

绩效考评对留住人才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为对人才而言,他们最关注的是绩效考评是否客观公正,因为这直接和薪酬、福利、晋升及能否受到别人的尊重密切相关。

如果人才认为对他们的评价结果不公正,就会陷入不安的情绪,深受挫折,进而抱怨,甚至与主管发生冲突。根据社会物质水平、失业率、生产力状况、同行业薪酬平均水平等多种因素制定具有竞争力的工资和福利条件,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

2】认真分析目前企业人才流失的现状

企业高层者必须要认真分析自身人力资源管理落后的现状及其原因,充分认识到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的必要性,并结合企业的管理方式、传统习惯及文化,积极寻找适合自身特点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应对策略。

3】 制定人力资源战略、健全内部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企业可以通过加强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契合等方面加强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竞争性和创造性。在充满竞争的市场环境下,企业应把人作为企业的根本,并充分结合自身特点找出适合自己的留住人才的对策。

4】 企业管理者要善于去挖掘人才的优点和特点,把优点和特点放在合适的位

置,才是最重要,也是最成功的。

我们来看一个故事;有一位独眼瘸腿的国王找了三位画师给他画像。第一位画师按他本来的样子画,结果国王震怒,画师被拉出去砍了头;第二位画师一看写实派的风格有性命之虞,结果擅自把国王的形象改造为四肢健壮、容貌俊朗的帅哥,结果被国王认为是恶毒讽刺,不仅被砍了头,还被抄了家;第三位画师见此情景差点儿尿在裤子里,想了半天,制造了一个国王狩猎的场景,一条瘸腿踩在石头上,一个盲眼紧闭在瞄准目标射箭。结果国王龙颜大悦,重赏了这个画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何在看似没有一点长处的人的身上,开拓长处,避其所短,这才是一个企业领导者把人才用好、用活的高明之处。若不能“人尽其才”,是对人才的一种最大的浪费,也是造成人才流失的根本原因之所在。

结论:人的需要是复杂的,既有物质的、安全的等较低层次的需要,也有社会交往、受人尊重和实现自身价值等较高层次的需要。

相对而言,高素质的人才更加注重较高层次的需要。对企业来说,营造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帮助人才实现自身价值十分重要,留住人才,在一定程度上便是抓住了企业的命脉。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思想,在新的时期以创新的眼光来看待人才竞争,并以新的理念重新诠释人才,最终在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通过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使我们企业在竞争中取得更大的辉煌。

第四篇:自然辩证法论文-科学与技术关系的再认识

科学与技术关系的再认识

杨洁

摘要:随着进入21世纪的高新知识时代,科学与技术在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中,扮演着愈来愈重要的角色。科学是探索自然、寻求真理从而形成知识体系的过程,而技术是根据理论和实际经验所造的方法和工具,两者具有本质的不同和相对独立性;在文明发展的历程中,科学是技术发展的理论基础,反过来,技术又为科学发展提供了手段,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因此,重新认识和正确把握科学与技术两者之间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科学 技术 联系 区别 一体化

随着现代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的兴起,科学与技术越来越趋向一体化。科学

是对事实真理的客观反映,与事实真相密不可分。而技术是从科学到生产的中间环节,是把科学理论转化为生产力的桥梁,技术来源于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科学原理的指导,许多新兴技术尤其是高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就直接来自于现代科学的成就。科学是技术的升华,技术是科学的延伸。从历史上看,技术先于科学,科学源于技术,技术是科学之母;从近代后期以来看,科学上先有重大发现,技术上才有重大突破,科学是技术之父,技术是科学发展的延伸和应用[1]。科学与技术的关系因此错综复杂,二者既有原则性的区别和相对的独立性,也有内在的和必然的联系。

一、科学与技术的概念

要了解科学与技术的关系,首先要明白什么是“科学”,什么是“技术”。科学,译自英文的science源于拉丁文的“知识”,是理性地、系统地探索自然,目的是寻求真理、发现新知识;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及其规律的系统化的知识体系;是对现实世界的不断深入认识的过程,是一种持续不断的认识活动,从而对事物产生正确判断。科学是人对自然界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理性认识,是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三个方面组成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科学作为一种知识体系,一般由五部分有机构成:实验事实、基本概念、原理及定律、演绎体系及理论体系应具备的逻辑和谐性、可预见性和可检验性。技术译自英文的technology,由希腊文的“艺术或技巧”和“学问”两个字根构成,是生产的物质手段,是科学理论的应用,是人有目的地运用科学理论和技能,借助物质手段,实现自然界人工化的社会活动过程。但是,新技术不一定马上能成为产品。从科学发现到技术发明再到产品形成是一个长期过程,这个过程不是线性的,需要经过多次的循环、反馈和反复,也需要从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以及技术开发三方面的科学和技术人员脚踏实地地工作,往往需要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对技术,不

[2]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理解和定义。古时手工劳动时代,技术被看成是个人的技能、技艺;18世纪末,法国哲学家狄德罗认为“技术是为某一目的共同协作组成的各种工具和规则体系;马克思主义将技术的本质界定为人对自然的能动作用和改造作用。

二、科学与技术的区别

提到科学的本质,人们往往会想到技术,毫无疑问,科学和技术确实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它们经常被连起来使用,简称“科技”。但是二者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名词,具有不同的概念,不同的性质,在许多问题上不能混为一谈。

首先,科学与技术在本质上都反映了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都属于生产力范畴,但它们与自然的关系不同,科学是人对自然能动关系的知识形态,是人对自然的理论关系,属于间接生产力或一般生产力;技术则是人对自然能动关系的现实形态,是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属于直接生产力。

其次,科学与技术的目的和任务不同。科学属于认识范畴,其目的和任务在于认识和揭示客观世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它侧重回答自然现象“是什么”、“为什么”和“能不能”的问题,并建立起相应的知识体系。而技术属于实践范畴目的和任务在于对客观世界的控制、利用和改造,发明世界上没有的东西,协调人和自然的关系。它主要解决针对客观世界(作用对象)“做什么”、“怎么做”以及“有什么用”的[3]问题,并建立起相应的操作体系。一项科学活动的目的是逐步建立知识体系,对某种现象做出解释,为一些事件提供一个真实的描述,判断一些状态的性质;一项技术活动的目的则是为实现人类的愿望提供便利,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研究一种二进制计算方法替代十进制的计算方法,是一项科学活动;而用二进制的计算方法设计一种计算机,则属于技术活动。

其三,两者的可预见性程度不同。科学以认识自然、探索未知为目的。虽然自然科学的发展有其内在规律,但是却有它的不可预见性,具体的发展途径,哪一项突破在什么时间在哪个实验室出现,一般来说是不可预见的。科学发展史上的许多重大突破,以百年来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为例,相当大的一部分是获奖者从本人的兴趣出发而进行工作的,有的甚至是工作中偶然的发现,是原先完全没有预料的事情。比如,抗生素青霉素就是偶然被发现的。1928年的一天,弗莱明在他的一间简陋的实验室里研究导致人体发热的葡萄球菌,由于盖子没有盖好,他发觉培养细菌用的琼脂上附了一层青霉菌。这是从楼上的一位研究青霉菌的学者的窗口飘落进来的,使弗莱明感到惊讶的是,在青霉菌的近旁,葡萄球菌忽然不见了,这个偶然的发现深深吸引了他,他设法培养这种霉菌进行多次试验,证明青霉素可以在几小时内将葡萄球菌全部杀死。弗莱明据此发明了葡萄球菌的克星—青霉素,造福了人类,对医学做出了巨大贡献。而按照预定的计划,组织安排而最终获得突破的反而只是极少数。好像还没有哪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是通过有目的的预先组织,精心安排、刻意培养而产生的。而技术是以对自然界的认识为根据,利用得到的认识来改造自然为人类服务。由于它有了科学的根据,就有了明确的目标和实现目标的手段,并根据人们的需要和现实的可能,包括人力、资金和技术条件进行规划,因此总体来说是可预见的。

最后,科学与技术的成果形式、肯定方式以及评价标准不同。科学活动的成果主要表现为知识形态,例如报告、论文、著作等;技术活动的成果主要表现为物质形态,例如产品、装置、设施及控制软件等。在肯定方式上通常把科学上的突破叫做发现,对重大科学发现可以冠名,例如牛顿运动三定律、麦克斯韦方程组、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等等;而技术上的创新叫做发明,重要发明不仅可以冠名,还可以申请专利,如诺贝尔一生获得了299项专利,同样,爱迪生在一生共获得了1000多项专利。在评价标准上,科学进步的标准在于能否完善科学理论,扩大知识的储备;技术提高的标准在于是否能生产出新的和更好的产品。正是科学与技术的多方面差异,人们才得以对它们分别研究,建立起相应的技术体系和科学体系。

[5]

[4]

三、科学与技术的密切联系 科学和技术总是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它们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科学是技术发展的理论基础,技术是科学发展的手段。我们知道,科学与技术同样以自然界为对象,但严格地说,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认识自然,包括认识自然界发生的各种现象,剖析自然界存在的所有物质,揭示主宰自然现象的内在规律和相互联系。而技术侧重将我们对自然界的认识去利用自然,向自自然索取,改造自然以适应人类越来越复杂、越来越高标准的生活的需要。

时至今日,技术上的进步,总体来说是基于科学的发展。技术的形成要有科学的根据,科学为技术提供理论基础,指明发展方向甚至具体道路。科学上的每一个重大突破,不仅都将在一定时间内导致影响人类生活的新技术的出现,还必定极大地丰富我们进一步认识自然的技术手段;同时,科学也依赖技术。科学理论的成立要经过技术实践的检验,实践是检验科学理论是否正确的基本途径和主要手段,科学的发展要靠技术提供物质手段和操作体系。随着新技术的发展,我们认识自然的实验手段不断增加、不断提高,科学实验和仪器设备越来越合理,越来越先进,可以推动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因而,科学的发展需要技术的不断推动,技术是科学发展的动力,为科学发展提供经验材料和认识课题。由此可知,科学是技术发展的理论基础,技术是科学发展的手段,科学提出发展的可能,技术变可能为现实。技术的革新促进

[7]

[6]科学发展,科学的成就推动技术的进步。因此,科学与技术是相辅相成的。然而,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历来是不平衡的,技术有时走在科学前面,推动科学的发展,近代科学诞生以前的情况就是这样,科学有时也走在技术前面,带动技术的发展。

当人类社会跨过二十世纪中叶的门槛之后,随着现代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的兴起,不仅使人类的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也深刻地影响着科学、技术之间的关系。特别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的第三次高新技术革命,更是使科学、技术之间的关系呈现出新的特点。科学技术化、技术科学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强,科学与技术越来越趋向于一体化,且发展态势已经明显呈现:一方面现代科学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先进而又复杂的技术手段,如电子显微镜、射电望远镜、自动化检测仪器、电子计算机等,为现代科学研究向新的深度和广度发展创造了物质条件;现在科学重大课题本身也普遍具有工程技术的内涵,需要各类技术人员的共同合作。另一方面,现代技术的发展也越来越依赖于科学的进步,许多新兴技术,尤其是高新技术的产生与发展,就直接来自现代科学的成就,技术活动越来越科学化,因此现代技术也可称为物化了的现代科学。总之,可以认为科学是技术的升华,技术是科学的延伸。科学与技术的内在统一和协调发展已成了当今“大科学”的重要特征。首先,科学的技术化过程。科学的技术化是指在总体的科学研究活动中包含着大量的技术科学研究,技术发展研究和技术应用研究作为其辅助部分。虽然科学也受到从生产实践里形成的技术的推动,但在古代,技术对科学的促进作用极其微小。进入16世纪,科学开始真正具有了实验的传统,科学实验从生产实践中分离出来,成为相对独立的社会实践形式。20世纪以来,科学实验规模的日益增大,所用仪器设日益复杂,实验方法也日益多样化。科学实验成为科学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正由于科学实验在科学领域的重要作用导致了科学更加依赖于技术,以技术为后盾,表现为科学的技术化趋向。科学技术化的主要表现在于,现代科学的发展是以先进的工艺技术为条件、为后盾的。没有现代的高技术便不会有现代的科学。天文学的研究离不开高倍数的射电望远镜, 生物学的研究离不开高倍的显微镜和其他仪器设备,新型材料的研究也离不开可以观察材料微观组织的电子扫描镜和透射电镜。这些高性能的现代化仪器设备制造又依赖于电子技术、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等一系列新兴技术的发展。

其次,技术的科学化过程。工业革命以后,科学与技术的联系开始加强,科学逐渐成为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和源泉。过去,主要是科学得益于技术。现在。技术主要是科学的受惠者,科学理论成了技术改进和突破的思想指南。例如,[8]原子物理学的研究和发展促进了原子弹和原子能技术的产生,罗伯特-奥本海默正是基于原子物理的研究,与众多科学家共同努力,才使得“曼哈顿计划”研制成功,对结束太平洋战争起了重要作用。另外,技术 的科学化还包含另一层含义,即指已有的技术上升为技术科学,技术被理论化、规范化。如工程结构力学和材料力学的发展使建筑工程师不必像古代工匠那样反复用试错法才能找出新建筑的最佳结构, 只需运用该学科形成的技术科学体系就能设计出新的最佳结构;还有基因武器的发明,是在遗传学的高速发展下实现的,与核武器、化学武器相比,基因武器威力更大,更难防难治。现代的尖端技术都是以坚实的科学理论为前提的, 离开了科学理论的指导, 重大技术的发明几乎不可能。

最后,科学与技术的一体化。现代科学与现代技术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他们之间形成了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的发展趋势,相互作用而产生整体效应,并显示出更多的社会功能,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新技术不仅揭示了物质世界不同层次的运动规律和相互联系,而且产生了一系列边缘学科、交叉学科、横向学科和综合学科。科学、技术二者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了。有些领域既是科学的同时又是技术的,有些学科很难严格地说清楚是属于科学的还是技术的。科学与技术连成一体后,科学对技术、技术对科学都将产生深刻的影响。现代科学与技术的密切结合,一方面使得各自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速度,引起新的革命;另一方面,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相互交融,统一发展,不仅前次革命与后次革命的界限不清,而且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的分界也难以辨识,因而人们统称为现代科学革命或当代科学革命。科学技术的一体化对科学与技术的研究方式及发展速度、价值取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而不断推动社会的向前进步。

1978年3月,伟大的改革开放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他在1988年的一次讲话中又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并指出“正确认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正确认识为社会主义服务的脑力劳动者是劳动人民的一部分,这对于迅速发展我们的科学事业有极其密切的关系”。在当今时代,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正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国家核心竞争力越来越表现为对智力资源和高科技人才的培养、配置、调控能力,表现为对知识产权的拥有、运用能力。在前沿知识和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优势,就能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占据有利的战略地位[10]

[9]。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有助于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途径。

在现代生产发展中,科学和技术日益结合为一个体系,科学技术化与技术科学化,科学与技术之间的高度渗透,已使科学技术成为现实的直接生产力,使科技发展在物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大大加强,已成为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不可或缺的因素。由此可知,科学与技术是辩证的统一体,科学中有技术,技术中也有科学。两者之间既有密不可分的紧密联系,又各有自身的特点,有原则性的独立和区别。科学阐述知识体系,技术提供应用这些知识的方法。随着现代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的兴起,科学与技术的关系越来越趋向于一体化。总之,我们可以认为科学是技术的升华,技术是科学的延伸。

四、结论

随着现代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的兴起,科学与技术越来越趋向一体化。技术与科学的联系就越紧密。科学与技术总是共同存在于一个特定的范围内,这是因为两者之间有不可分割的联系。科学提供知识,技术提供应用这些知识的手段与方法。科学与技术的进步会带来社会的整体性变化。科学与技术是辩证统一的整体,科学中有技术,技术中也有科学。在现代,在“科学一技术一生产”一体化的社会实践中,科学与技术相互渗透、相互交织,融为一体。科学日益技术化,技术日趋科学化,科学与技术之间的界限已经越来越模糊、越来越不清楚了。正因为如此,“科学技术”作为一个词汇已经习以为常地应用于我们的社会生活之中了。

参考文献

[1] 巨乃岐,刘冠军.从科学与技术的关系看科学向技术转化的实质与要求 [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1.[2] 傅扬.科学、技术、生产的辩证关系.《生产力研究》,2006.03.[3] 黄顺基.自然辩证法概论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84.[4] 黄顺基.自然辩证法概论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84.[5] 张宗明.自然辩证法概论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6] 石萍之.科学与技术 [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3.[7] 黄志澄.关于科学、技术、工程的相互关系 [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1.[8] 王东明.从科学与技术的关系看科学的功利主义.《学术论坛(理论月刊)》,2004.09.[9] 杨生,肖学杰.论科学和技术的关系[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科学哲学研究),2001.01.[10] 奚洁人.科学发展观百科辞典 [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

第五篇:论企业文化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之间的关系

论企业文化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之间的关系

一、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概念及其特点

我国思想政治工作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对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党的基本路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公德及艰苦奋斗的教育,培养“四有”职工队伍,使广大党员和群众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掌握马列主义的观点、立场和方法,它具有鲜明的党性、思想性。对职工在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思想问题、情绪问题和行为问题进行疏导、解决。它遵循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着重对人的思想政治观念、世界观、工作态度和生活态度施加影响,以便调动积极性,服务于生产建设。它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社会性。企业是一个社会组织,它的发展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中进行,受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所制约。

第二,实践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思想政治工作只有基于实践,才能找出问题根源,使职工的思想净化,成为企业和社会所需人才。只有在动态的、开放的、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才能真正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好。

第三,长期性和复杂性。人处于一个发展变化中,而且人的思想状况是一个不确定因素,它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循环往复过程。不断变化的国内国际环境,企业各个阶段目标,构成了我们要坚持长期的思想政治工作,并且给予极大的重视,预见其复杂性。

二、企业文化的内涵及其特征

企业文化是产生于发达国家的一种新的管理理论,它是通过培育企业员工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对员工的行为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追求企业整体优势,具有明显的管理性、经济性。是在企业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全体成员共识共守的行为规范、传统作风和价值观念。它包括企业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理想信念等精神形态的心态文化,企业的各种规章制度、公约习惯以及企业员工的行为方式和工作作风的行为文化,企业的环境布局、局容局貌、企业精神、服务理念、形象宣传等表层的外显文化三方面内容。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时代性和创新性。企业文化是时代产物,它必须体现并且融合时代的特点,需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创新性体现在精神本质中,不仅是设计者、执行者,还是监督者,都应具有创新精神,要创新地将企业文化融入到企业的发展规划之中。

第二,个体性和差异性。中国企业类型多样,包括国有企业、股份企业、民营企业、“三资”企业等。职工也存有差异(成分、背景、知识水平、技能),1而且每个企业有其自身的特点,决定了企业文化具有个体性和差异性。

第三,全面性和多样性。企业文化内容丰富,涉及政治、经济和文化层面,职工共同创造、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各个部门全方面、全方位的协作结果。

第四,人性化和法制化。企业文化强调以人为本,强调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充分发挥职工的自主性、参与性、创新性、积极性,突出展现公平合理和民主和谐的氛围。各项规章制度、行为习惯等都以法律条文规范职工,确保职工有法可依,维护自己的权利。

三、企业文化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促进作用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完善,以企业理念为核心的企业文化给思想政治工作注入活力,充分发挥了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功能和整合功能。

企业文化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载体,它圆满完成一定任务,达成一定目标的方式、方法和途径,可以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造更好的环境和条件,实现党政工团密切结合,形成干群结合的全方位、多层次思想政治工作网络体系。其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企业文化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生产经营活动有机结合的纽带。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围绕生产经营活动并为之服务,要避免“两张皮”现象。“现在做思想政治工作,有一条重要经验,就是要把它与当前的经济工作、现行的经济政策紧密结合起来。”而企业文化就具有这种连接功能,企业文化内涵意义深刻,涉及政治、经济和文化。企业精神、企业目标、企业行为准则和共同价值指导企业运作,规范职工行为,能有效提高企业竞争力,培育高素质的职工队伍,形成统一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职工认同企业文化,深入到工作实践和日常行为,创造出巨大的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而企业文化又可以将思想政治工作落实到具体工作之中,解决实际问题,形成各部门管理者与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互助合作,共同推动企业发展。

第二,企业文化增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到企业文化建设中,可以增强其渗透性,影响持久,形式喜闻乐见,易于接受,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受到教育,产生“润物细无声”作用。各种文化活动都能在一定程度上交流思想,潜移默化地使职工在特定环境中形成特定的意识和行为。

第三,企业文化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物质基础。工作环境、学习环境、活动环境、生活环境与职工密切联系,是满足职工精神需要的条件,增加投资,改善环境,创造条件并从中加以引导,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些文化设

施是思想政治工作的物质载体,为顺利开展并落实思想政治工作提供条件。依托这些文化设施,思想政治工作才能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密切干群之间、职工之间的关系。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增强集体荣誉感和凝聚力,让思想政治工作深入人心,从而扩大其范围,丰富其内容。

思想政治工作既是现代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做好企业全部工作的有力保证。任何忽视、削弱思想政治工作的观点和做法都是错误的。江泽民同志提出“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是我们的目标,我们必须积极探索。在加强中改进,在改进中加强,把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四、企业文化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结合的依据

企业文化源自日本企业,并随着改革开放引入我国。要借鉴和吸收企业文化建设的有益成果,确立与整个社会的正确价值导向相符合的企业价值目标,培育富有时代特征和鲜明个性的企业精神,塑造良好的职工形象和企业形象,使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结合更加紧密。企业文化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结合的依据是:

第一,对象相同。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对象都是人,都是以人为本的科学,都是做人的工作。它们强调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激励人,培养人的集体意识,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最大限度的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第二,目标一致。职工素质的高低与企业的兴衰成败有着直接的关系。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着力点要放在教育人、培养人上,不断提高职工的思想道德素质,努力造就一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职工队伍。根据“四有”这个培育职工的长远目标,开展以职业道德为中心的“四职”教育活动,即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纪律、职业技能的教育。

第三,方向一致。二者都是为经济建设服务,都必须坚持共产党领导,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中国的企业文化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大环境下创立,才能保证其正确方向,这是中国企业文化与外国企业文化的根本区别。

第四,方式手段相通。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采取的方式手段是相通的。如开展丰富多彩的寓教于乐文体活动;实行职工代表大会,做职工的“贴心人”,营造一个和谐的人际关系;加大对职工的培训,提高他们的素质;树立典型,学习榜样等。

五、做好企业文化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机结合要做到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的有机结合,我们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现代企业制度需要优秀的企业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现代企业制度是以企业法人制度为核心的一种企业制度,具有产权清晰、权责明确、市场导向和管理科学的特点。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需要确实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不仅要求准确及时把握主流,分清主次,解决问题,更要将思想政治工作转到市场经济的轨道上,充分发挥其导向、凝聚、激励、调节功能。将企业文化引入现代企业制度,增强了企业管理人性化、生动性、法制性、科学性。

第二,生产活动是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结合的实践基地。二者都为生产活动服务,丰富多彩的活动、层次各异的技能培训、职工代表大会等等有效地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充分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第三,企业诚信强调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有机结合。企业诚信是一笔无形资产,企业文化是集体智慧结晶,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它从理论层次上高度民主概括诚信内涵,形象化了企业理念和职工行为规范。思想政治工作利用实践锻炼法、榜样教育法、形象教育法,将诚信教育深入人心,使职工真正把自身利益与企业利益紧密联系。二者有机结合可以更好提高企业诚信,创造自己品牌。

总之,企业文化建设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改革和创新提供了一个新天地,而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也为企业文化建设保证了正确的发展方向。在调动职工积极性、增强企业凝聚力、保证企业发展目标实现上,两者相辅相成,要抓好这两项工作,应在突出其特点的基础上,选取最佳结合点,协同作战,做到相得益彰,俱繁俱荣,适应激烈市场竞争形势发展的需要。

下载论自然辩证法与其他科学之间的关系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自然辩证法与其他科学之间的关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中国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间的关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把握时代潮流,立足国情实际,顺应人民期待,在新的实践基础上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创造性提出并深刻阐述了......

    论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之间的关系

    管理就是为了将一些分散的部分组合起来,以期发挥系统的功能。但如何将分散的部分组合起来,很多人认为只是一门艺术,靠的是管理者的聪明与灵感,这就是我们经常强调的“领导艺术”......

    论市场营销战略与企业战略之间的关系

    文章标题:论市场营销战略与企业战略之间的关系摘要:传统的观念认为,市场营销战略是服从于并受企业战略指导和约束的一个子战略,但是越来越多的企业案例表明,市场营销战略的好坏直......

    论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利用之间的关系

    论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利用之间的关系作者:陆建松近年来,一些地方为了发展旅游业,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擅自改变文物单位的管理体制,将原本由政府实施保护与管理的文物单位转移到旅......

    论中国梦与世界各国梦之间的关系

    论中国梦与世界各国梦之间的关系 论中国梦与世界各国梦之间的关系 姓名:唐仕波 学号:201421000506 专业:化学工程与技术 摘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既不能自我实现,也不是......

    论中国传统文化与企业文化之间的关系

    论文题目:论中国传统文化与企业文化之间的关系 论文摘要: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演化成型的一种反映名族特质和风貌的名族文化,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

    论审计监督与反腐倡廉之间的关系

    审计学论文姓名:王正伟 专业:会计10—02班学号:541009020146 审计监督与反腐倡廉的关系 摘要:审计机关作为政府专司经济监督的重要机关,具有反腐倡廉的法定职责,并在反腐倡廉建......

    论辅导员、助理辅导员、班干部之间关系

    论辅导员、助理辅导员、班干部之间关系 一、影响辅导员与班干部和谐关系因素分析 首先,班干部与一般大学生的差别并不大,他们仍是大学生群体一份子,因此,不但要对班干部区别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