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结合学校开展教研活动的情况,说明当前校本教研存在的主要问题
结合学校开展教研活动的情况,说明当前校本教研存在的主要问题
作者: 谢俊华(高中物理湖北荆州物理五班)
调研表明,虽然目前部分学校建立起了校本教研制度,但不少学校的校本教研存在着形式化(没有具体明显的效果)、经验化(没有重视相应科研方法的学习和选用)等倾向。要有效克服上述倾向、增强校本教研实效,笔者认为可以从增强“四性”入手
一、增强研究问题的针对性是提高校本教研实效性的前提
研究就是解决问题,没有问题就没有研究;不针对问题的校本教研活动就不可能有具体明显的实效。因此我们可以说,增强校本教研问题的针对性是促进校本教研由形式化走向实效化的前提。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不是没有遇到问题,而是不知道应该怎样将它们提炼为校 本教研的问题(或主题),并分轻重缓急将它们排列出来。
二、增强理论学习的有效性是提高校本教研实效性的基础
没有科学理论指导的研究是盲目的研究,是难以深化突破的研究。研究表明,教师走向教育 家(研究型教师)要跨过两道关键门槛:一是专业基础不够扎实(在研究创新上会遇到技术的难题)、教育理论功底不够深厚(难以进行理论创新和操作技术上的突 破,让更多的人知道或被更多的人认可,从而得到大面积的推广运用)。这是因为教育科学理论知识的丰富是教育科研的基石,有效的教育科学理论的学习储备,可 以扩大教师的研究视野,增强教师发现并梳理校本教研问题的灵敏度,提升教师校本教研的操作能力,提高校本教研的实际效率。
学习是当代教师生存的概念,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在 《学会生存》一书中有这样的论述:“„人‟永远不会变成一个成人,他的生存是一个无止境的完善过程和学习过程。人和其他生物的不同点主要就是由于他的未完 成性。他必须从他的环境中不断地学习那些自然和本能所没有赋予他的生存技术。为了求生存和求发展,他不得不继续学习。”当然教师的学习不仅仅是知识技能的 增加或者学历层次的提升,还意味着个人的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全面发展。所以,要促进教师专业化不断成长、增强校 本教研的实效性,必须加强校本培训,引领教师持之以恒地学习
三、增强研究过程的科学性是提高校本教研实效性的关键
对教育教学实践的研究如果只凭感觉、经验是无法找到问题的症结的,只有运用科学的手段、提高科研含量,才能增强校本教研的实效怎样提高校本教研过程的科学性呢?我们的实践和体会是:一是明确校本教研主 旨:“一个落点、两个主体、三个要素”(一个落点三是创新校本教研的方式:对于广大基 层学校和教师来说,运用行动研究、叙事研究、案例研究、课例研究、个案研究、课堂观察、调查研究等方式:即校本教研要围绕改进教育教学工作而展开,它是校本教研的目的和归宿)。二是创新校本教研的模式:如我 们可以创建起“以解决问题为目标,以科学的课堂观察为手段,以课例分析为载体,以行动研究为主要研究方法”的能够充分体现校本教研三要素的具体教研模式,比运用实验研究、统计分析研究等技术性要求更高的 方式更适合。
四、增强研究制度的规范性是提高校本教研实效性的保障
制度是行动的保障,行动有了制度的“护航”才能得以顺利实施。就目前中小学特 别是
农村中小学实际来看,相当一部分还没有建立起校本研修制度,有的即使有制度,但实际发挥的作用不大,有的是因为制度不健全、不规范,有的是因为停留在 纸上、墙上,没有认真落实。这就难以使校本教研持之以恒、卓有成效地开展。为此,我们指导各校依据校本教研的“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三要素和教 师专业发展的层次性,结合自身实际逐步建立健全校本教研制度,并做到有条不紊地具体实施,确保了校本教研有序、高效开展。
总之,只要我们注重运用上述策略,务实扎实地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就一定能逐步增强校本教研实效,促进学校教研文化的形成(变独立为合作,变说教为践行,变客串为主角,使教师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人、研究的主人、发展的主人)和教师专业素养的不断提高!
四、增强研究制度的规范性是提高校本教研实效性的保障
制度是行动的保障,行动有了制度的“护航”才能得以顺利实施。就目前中小学特 别是农村中小学实际来看,相当一部分还没有建立起校本研修制度,有的即使有制度,但实际发挥的作用不大,有的是因为制度不健全、不规范,有的是因为停留在 纸上、墙上,没有认真落实。这就难以使校本教研持之以恒、卓有成效地开展。为此,我们指导各校依据校本教研的“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三要素和教 师专业发展的层次性,结合自身实际逐步建立健全校本教研制度,并做到有条不紊地具体实施,确保了校本教研有序、高效开展。
总之,只要我们注重运用上述策略,务实扎实地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就一定能逐步增强校本教研实效,促进学校教研文化的形成(变独立为合作,变说教为践行,变客串为主角,使教师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人、研究的主人、发展的主人)和教师专业素养的不断提高!
第二篇:浅谈如何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本站推荐)
浅谈如何开展校本教研活动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已逐渐形成。校本课程实施以来,加强了教研组的建设。在新课程和校本课程实施的大环境下,充分挖掘教研活动的多种形式,充分发挥教研活动的多种功能,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给我们个人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风采的舞台,让我们在互相交流和学习中快速的成长。
一、重视理论知识学习,积极撰写教学反思。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如果不学习,教研活动就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教研组要重视组员理论知识的积累,以便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在每次教研活动中都要留有一定的时间进行理论学习,如:认真学习了《新课程标准方案》、《开放教学
激活思维》和《为了学生终身发展的教学策略》等等书籍,用丰富的理论知识去指导我们的教学。平时,在翻阅一些教育教学刊物时,将一些与教学有关的文章摘录下来,在教研组活动中进行学习和探讨。善学才能善研,善研才能善教,已成为我们全组教师的共识。
二、加强交往互动,共同发展。
教研组成员的组成会有从教6、7年的年轻教师,也会有从教十几年的中年教师,还会有从教将近30年的老年教师。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风格,有值得大家学习的地方,都有自己积累的教学实践经验,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也各有不同。因此,组内的交流互动,我们非常的重视,采撷个人之所长,弥补个人之所短,达到共同进步。
1、注重备课交流。教研组内实施了集体备课,资源共享。在学期初,教研组根据个人的情况,商量制定了一学期各个组员的备课任务,及完成的时间。每次教研活动,都留有一定的时间对备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遇到的困难进行讨论,研究,在教研组长的带领下,紧扣新课程标准,在有限的时间里吃透教材,找到切实有效的方法加以解决。回去后,每个教师根据自己班级的情况和自己上课的习惯,以及对教材的理解对教案进行个性化的修改,并注明修改的原因,课后趁记忆犹新,回顾、反思写下自己执教时的切身体会或疏漏,记下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或困惑,为教研组交流和以后的教学积累许多有益的经验与启示。
2、课堂教学交流。每位教师都是课堂教学的实践者
为保证新课程标准的落实,教研组要求每位教师把课堂教学作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教学环境,把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够充分发展作为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把教学看作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研组教学活动的开展,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互相学习和探讨的机会。通过说课、评课各组内教师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对于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加以探讨,研究,找到有效的方法加以解决,从讨论中推敲完善出精彩的案例。这样在总结成绩的同时,不断反思教学,以科研促课改,以创新求发展,不断将公开课上的精华延伸运用于日常的教学活动,不仅上课老师在教学方面会有所提高,其他听课老师也会从中获取教学经验。
三、抓实课堂常规,保证教育教学任务全面进行
教研组的教师应从点滴入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正确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使学生学得有趣学得实在,提高课堂40分钟的效率。学习良好习惯的培养,我们每位老师从学生的坐、学、听、写等方面抓起,加强对学生作业书写的规范性要求,使学生的作业整洁、美观,而且具有条理性,学生的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学习成绩也有了长足的发展。我们也重视学生每一次的单元检测,不仅统一检测的时间,而且将成绩及时上传中心总校,进行均量值的分析,以便组里的成员分析学情,找到差距,调整教法,扎扎实实做好教学常规工作。在常规教学管理中,我们力求做到做到“五严”、“一改”:“五严”即严格执行课程计划;严格控制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和作业量;严格执行课堂教学规范,推行领导推门听课制;严格常规的督查、指导、反馈、整改制度,每学期在学期中和学期末组织两次由学校全体行政和教研组长参加的大型常规检查,对教师的备课、作业、辅导、听课、业务学习、参与教研组活动等方面都按照《开福区中小学教学常规实施细则》逐一进行检查,并把检查的结果在全校教师会上通报,然后还责成教研组长对薄弱老师逐一进行落实;严格实施学科抽测制度,抓好教学各阶段的质量监,一改是改革教育评价。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手段和基础,因此我们提出做到“六备一超前”、“四精一创”和“三找一写”。“六备”即:备课标、备教材、备学情、备学法、备教具、备生活;“一超前”是教师要超前一周备课。“四精”是精心设计教学环节,精心设计教学语言,精心设计质疑问题,精心设计分层作业,“一创”是指每位教师要创造性使用教材。“三找”是找成功之处,找失败原因,找补救措施,“一写”是写教学反思。
四、注重活动的开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研组在落实“双基”的同时,还积极开展了各种活动的辅导,让在书本教学过程中学有余力的学生向更广,更深的领域探索。
教研组是学校的校本教研活动的主力军。它是我们成长的摇篮、教育科研的阵地、学科教学质量的保证,更是一个学习型组织。为了不断地超越自我,使我校的教研水平稳步提高。我们面前的任务还十分艰巨,但我们有信心,也有充分的准备去迎接新的挑战
第三篇:农村学校如何开展校本教研活动
农村学校如何开展校本教研活动
2009-04-14 15:09:58 来源:
教育在不断地改革,当然教育的改革也离不开教研活动的改革,因此在很多学校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教研方式。近年来,又有越来越多的人提出了校本教研的概念。但校本教研是什么,到底应该怎么搞,却是目前很多教师和学校管理人员感觉比较困惑的问题。
我们学校是一所乡镇中学,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我们的教研活动与先进地区的学校比起来肯定落后了很多。但我们却一直在努力。我们不指望能赶上或超过条件好的学校,我们只希望我们的校本教研活动能够切合本校的实际,能够切切实实地解决本校师生中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
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我们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观点:校本教研,应该以校为本,以问题为导向,以整合为目标。现分述如下:
一、以校为本
以校为本,就是从本校的实际情况出发,规划本校的教研活动,让教研活动的内容和方法都符合本校的具体情况,使这一活动既具备时效性,又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要实现这两个“性”,有一项工作必须首先做好。那就是对本校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分析的内容和方法肯定很多,但我们觉得有几点是必须做好的。
其一,对本校的地理位置、人文环境进行分析。对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认清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将受到来自哪些方面的影响,这些影响的程度如何。认清了我们的工作将受到来自哪些方面的影响及这些影响的程度之后,我们就可以研究哪些是我们可以加以利用的,哪些是我们要加以诱导、转化或抑制的,哪些是目前急需解决的,哪些是下一步要解决的,哪些是可以暂缓解决的。
其二,对本校教师中总体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这一分析可以从一个比较高的视角认清本校教师群体总的优势和总的劣势,有利于确定本校总的教研方向,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抓不到要领的现象发生。就我们学校来说,经过分析,发现教师中除了学历均达标外,年轻人还比较多。这些年轻教师都很有活力,还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而且也具有乡村教师特有的吃苦精神,还比较能服从组织和领导。但由于年轻,教学经验相对就少,又由于身处乡镇,各种信息来源少,知识和观念的更新都显得稍慢半拍。这就造成了他们在教育教学行为上相对保守,不能敏锐地发现并捕捉教育教学活动中出现的有用的、稍纵即逝的信息,而有的发现并捕捉到了信息,却对这些信息束手无策、不知如何处理等等现象的发生。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在进行教研活动规划时,就把注意力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想方设法拓宽信息来源,提高广大教师知识和观念更新的速度,二是注重加强发现信息,捕捉信息,处理信息方面的研究。
其三,对本校各学科教师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在分析了教师中总体存在的问题之后,为什么还要分析学科教师存在的问题呢?我们都知道,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性质特点,都有自己的课程标准,每个学科所使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也不尽相同。某种教学方法或教学手段对于甲学科可能很好,很有效,但
对于乙学科却不一定适用。如果我们的教师一概不加辨别地照搬别人的模式,很可能会出问题。有鉴于此,我们认为有必要分析学科教师对本学科课程标准的认识、对本学科教材的研究情况、对本学科性质的把握情况,如何实施教育教学活动等,从而发现他们在本学科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便有针对性地提出比较适合的、有别于其它学科的教研方向和目标。这也是避免教研活动的盲目和不得要领的重要一步。
其四,对教师个人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我们现在大都主张承认人的个体差异,这实在是一个很大的进步。教师也是人,他们之间肯定也存在差异。他们是人,就肯定有优缺点。他们之间有差异,那么他们各自存在的问题就肯定不一样。对他们个人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其实有两个作用:一方面可以更有针对性、更有效地开展教研活动,另一方面也可以发现我们给每个教师安排的工作是否合理,是否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教师的特长,以及这样的工作安排是否最大限度地发挥全校教师的整体优势了等等。
只有对以上四个方面进行了深入地分析研究之后,我们才可能制定出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可操作性较强的校本教研实施方案来,才可能使我们的校本教研活动真正获得实效,从而使我们的校本教研活动有意义。
二、以问题为导向
校本教研为什么要以问题为导向?我们这里的教研活动都是以校本与片区为单位开展的。由教研组长指派,由某位教师上一节研讨课,大家去听课,然后一起评课,找出这节课的优缺点。这种教研活动看起来热闹,但目的不明确,内容分散凌乱,前后两次教研活动毫无衔接性,上次活动解决不了的问题,因为下次的内容不同便不了了之了。我觉得这样搞教研没有多大意义,有点浪费时间和精力的嫌疑。于是提出教研活动应该以课题的形式开展,使我们的教研活动系列化,让内容前后衔接,否则我们的教研活动不会有多大意义,甚至是在浪费我们的时间和精力。当时不引用了鲁迅的一句名言:浪费别人的时间,无异于谋财害命。但事实是,那样的教研活动一直没有取得什么效果,参加活动的教师并没有从中得到多少提高,每次教研活动结束后,大家都说不清这次教研活动到底解决了什么实际问题。每位教师参加完教研活动后,几乎都还跟原来一样,自己觉得该怎么做还怎么做……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原因很简单,这样的教研活动没有经过认真地规划,没有明确的目标,大家都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参加活动,其他的,根本就不用去想。到了现在,已经有许多专家提出,教研活动应当从问题入手,并且主张把要解决的问题当作相应的微型课题来研究。这样才能真正解决本校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这样的校本教研活动才有意义。
以问题为导向,当然首先就得提出问题。问题的提出,并不是某个人的心血来潮,更不是某个人的异想天开。它首先要求所有教师的积极参与,要求每位教师都必须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深刻地反思。这样才能找出有价值的问题来。其次,也可以通过让一些教师上课,其他教师进行听课,然后大家从这些课中寻找出有价值的问题来。找出问题后,接下来大家要研究如何解决。解决的方案可能不止一个,这不要紧,我们可以让大家分组试验不同的方案,之后再进行比较,研究形成另外的解决方案,如此循环,直到满意为止。
如今有一种提法: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大家称之为校本教研三部曲。这种提法很不错,但作为乡镇中学,自我反思和同伴互助我们都可以做得到,而且已经做了,问题是专家引领。由于规模小,资金缺乏,我们不可能大批量地把教师派出去,也很难请到专家下来给我们进行具体地指导。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主要采用两种做法,一是派部分教师外出听专家讲座,从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二是针对已提出的问题,大家一齐动手查找资料,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好在如今信息还比较发达,尤其是英特网上资源非常丰富,许多类似的问题都可以从中找到解决的方法。
三、以整合为目标
经过找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几个步骤之后,我们认为还没有达到教研的最终目标。因为这些解决方案都还是单一的,零散的,可操作性还是比较差的。因此,我们还要进一步进行研究,要把这些方案与别的教育教学资源整合在起来,使之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这个有机的整体里面,各种方法和手段互相渗透,互衬互补。只有这样,大家才能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比较清晰的认识,运用起来才能比较容易上手。
以上所述只是我们的一些想法和做法,如有不妥之处,还希望得到高人点拨。
第四篇:搞好四个结合,开展校本教研
搞好四个结合,开展校本教研
新课程带来的新理念、新方法、新实践,犹如一股清风吹进校园,荡起阵阵涟漪,展现出一派新气象,为我校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为教师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所有的这些都归功于课改实验,归功于“以校为本”教研制度的落实,归功于教研向学校、教师、课堂、实践的真实回归。
一、结合课程改革实际,制定校本教研制度
随着课改的逐步展开,虽然上岗前的通识性培训、对新的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认真解读、对课改特点及实施要领的初步了解,为广大教师参与实验奠定了一定的思想理论基础,但面对这次基础教育的深刻变革,仍有一部分教师感到不适应,出现了许多难以消解的困惑,遭遇原先估计不到或者是估计不足的困难。例如:如何在教学中处理好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关系;在大班额情况下如何有效课改;如何将课改的先进理念切实有效地转化为广大教师的教学行为;如何普遍提高教师们的专业化水平、素养与能力等等,现实意义下的教研工作已显得苍白无力,亟需自下而上的教研机制作为补充,在这一背景下,我们紧紧抓住了“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这一有效途径。
学校建立课改第一责任人制度,校领导高度重视校本教研,把“为了学校、基于学校、在学校中”的校本教研作为办学特色的重要支撑。学校成立“以校为本”教研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直接领导和参与学校的校本教研工作,分管校长具体抓好校本教研的组织管理和有效实施,学校领导身先士卒,率先垂范,广泛吸收教育报刊、杂志、教育网络上的前沿信息,亲临课改第一线,零距离接触新课程,积极参与教学研究,认真听、评、研课,努力使自己成为教师的真诚同伴和专业引领的力量之一,领导建立学校教科研的导向、激励与保障机制,着力为教师参与教研创造有利条件、提供有力支持,整合资源,建立开放、发展的教研网络,大力营造浓厚的教研氛围和先进的校园文化,及时、准确地把好学校课改脉搏,做好决策工作。
学校每学期初及时制定出新学期课改工作思路,要求全体教职工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求课程改革之真,务培养人才之实;求文明建设之真,务养成教育之实;求和谐拼搏之真,务工作创新之实;开展“三查、三看”的自我教育活动:查爱心够不够,看综合反映;查课改真不真,看课堂活力;查工作实不实,看业绩成效;追求携手前进,师生成长与学校发展双赢的目标。学校领导班子每周一的校务会议上研究部署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制定学校校本教研计划,间隔一周召开一次教研组长会议,研究制定本组的校本教研工作安排,建立以教改办、教研组、备课组为组织形式,全体教师广泛参与的活动机制,确保校本教研工作落到实处。学校坚持以人为本,推崇“用目标激励人,用榜样鼓舞人,用正气感召人,用制度约束人,用感情凝聚人”的现代管理理念,建立健全课改实验保障机制;对校本培训、校本教研、课题研究提供政策、资金和物资的支持和保障,激励实验教师大胆开展课改实验研究与探索;营造严谨、务实、民主、宽松的教研氛围,改变教师各自为战的状况,做到互相学习、共同切磋、合作研究、分享经验、提高水平;号召教师抓住机遇、敢为人先,提倡创新,鼓励成名成家(成学科名人、课改专家)。
从课改的酝酿准备到实验,校领导、各部门、广大教师都以极大的热情和高度使命感,承担了巨大的责任,创造性地实施实验工作,取得了令人鼓舞的开局,取得了富有成效的进展。近两年来,老师见面谈课改,潜心搞课改,从“走进新课程”到“决战新课堂”,“激活思维、开拓创新,激活工作、追求艺术,激活课堂,提高质量”,老师们的课改理念在实验中提升,课改行为在实验中规范,课改纯净在实验中展现,教学内容、教育方式、学习能力、评价标准、课程管理等方面发生了许多新的可喜的变化,形成了宽松健康、和谐融洽、团结进取、民主平等的校园氛围,办学品位得到进一步提升。
二、结合学校教师实际,加强校本培训工作
要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一支理念先进,业务扎实,勇于探索,开拓创新的高素质教师队伍。近年来,我校开展扎实有效的校本培训工作,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学校在“以人为本、科研兴校”的校本培训指导思想,坚持思想政治素质与业务水平并重,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学用一致,坚持先校内再校外,超前培训,按无原则培训,在岗培训,与新课程同行,形式多样,注重实效。学校结合实际制订了《教师培训计划》,构建“集中+自修+反思+研讨”的校本培训新模式,实现校本培训的两个根本性转变;教师的培训工作重点从基础性培训和学历补偿教育逐步转变为更新知识、全面提高教师综合素质;运行机制从主要依靠学校行政行为逐步转变为学校行为和教师个人行为相结合,为教师找寻自我成长的平台,促使研究型教师的快速生成。
学校创设空间,采取切实措施,使校本培训成为教师的“加油站”,给骨干教师及学科带头人定目标、分任务、压担子,打造“名师”工程。注重教师队伍梯度建设,制定了《关于新进校教师管理的若干规定》,对青年教师实行学习制度、坐班制度、导师制度、定期汇报制度、单列考评制度和教育试勉制度,努力锻造一支有着较强的适应及承受能力,具有良好师德、健康人格、娴熟教育艺术和一定教研成果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教师队伍。
学校加强新课程培训,用新理念夯实新课程改革的基础,每周五是雷打不动的集中培训时间,组织教师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人手一份),分科学习《课程标准》及《新课标解读》,学习《走进新课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识培训丛书》、《小学语文教师》、《小学数学教师》、《湖北教育》、《襄樊教育》、《语文教学与研究》等的有关课改书刊,播放课堂实录,及时下载刊印了《新课程改革不可忽视的新问题》、《新课程实施中的教师行为要求》、《成长记录袋的使用、反思与改进》等若干篇体现课改新理念的书籍,供教师们学习研讨。学校将课改培训做为继续教育学习的重要内容。做到“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
学校建立校际之间广泛合作、相互交流、共同支持的工作机制,建立跨组、跨学科、跨学校、跨地区教学研究的交流与合格机制,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学习外地课改先进经验和做法;通过网络与专家、同行交流、对话;邀请名师、教育专家、学者来校讲学、传经送宝,争取他们的专业指导和支持,用新课程的最新信息和动态贯穿实验全过程,拓展教师课改思路。学校依据本校实际切实开展校本教研,制定枣阳市一实小“以校为本”教研制度,以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作为学校开展校本教研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基本方式,以教研组为单位、以备课组为研究小组、整体研究与分散研究相结合,充分发挥教师个人的主体作用和教研组、备课组的集体优势。学校物色教学业务过硬、教育思想端正、学术民主、具备较强组织协调能力的教学骨干担任备课组长,充分发挥备课组的作用和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加强集体备课,做到“三公开”、“六备”、“五统一”,即公开备课过程,公开教学资料,公开教学经验;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备学法、备实验、备作业;统一教学目标,统一教学计划,统一教学进度,统一教学资料,统一教学测评,倡导同伴互助、合格研究、集思广益,采用“自我反思提出问题-教研组研究确定课题-备课小组共同设计方案-研究者付诸实施并反思-教研组集体(反思)与评价”的运行机制进行校本教研。
由于国情所限,新课程改革实验在大班额状况下进行有一定的普遍性,我校比较突出,如何面向学生的全体,又照顾到个体差异,避免学生两极分化;如何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性学习;如何在课堂上实现师生的有效互动等等,都是我们面临的亟待解决的新问题,因此,学校把“大班额”背景下的有效课改作为“校本教研”的总课题,开展“有效课改与提高学生素质”、“考试与评价制度改革”等方面的实践与探索,坚持“一个月集中交流、研讨一次”的课改学习制度和“以校为本”的中心教研制度(每周由一个学科的两位实验教师作主题发言),课题研究贴近学校实际,贴近教学实际,既有大样本、长周期的课题,又有“短、平、快”的研究项目,既有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也有集体协作攻关。
学校每学期举行一次课改“开放周”教学观摩,组织一次大型交流研讨会,开展一次“以校为本”教研论文、教学案例、教学反思交流研讨,每学年召开一次由“以校为本”教研领导小组、教师代表、学生代表、家长代表参加的座谈会,广泛听取对学校校本教研建设的意见和建议。每位教师每学年要进行1-2次教学公开授课,认真听取同行意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教师每学期听课不少于20节,要有记录,有评议,通过专题性研讨、沙龙式研讨、“会诊”式研讨、单元教学研讨、个案分析研讨、教研观摩研讨、课堂教学创新评比、教学开放周等各组、各类,分散、集中的研讨活动,注重教研回归学校、回归教师、回归课堂。建立教师个人“以校为本”教研档案、重视实验过程的资料收集、积累和经验总结,在实验中总结,在总结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
为推动课改实验工作向纵深发展,学校开展了“课改抓典型、育人闯新路”活动,对在班级文化建设与管理、课堂教学、校本课程、校本教研、学生成长记录代、学生综合素质评定、考试与评价改革、多元智能培养等方面涌现出的执行课标好、课改理念强、好用易学的典型榜样进行收集、发掘,通过个人申报、民主推荐、组织考核等形式评出若干典型榜样,并进行广泛宣传和大力推广,使大家学有目标、干有榜样,以达到以点带面,分层推进的目的。
校本教学研究制度的有效实施使学校的管理者和教师能直接面对现实问题,开展思考、探索,改进教学活动,使广大教师踏上了一条由问题-设计-行动-反思铺设的,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走向:“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做研究型教师的必由之路,使教师的教学过程真正成为“研究的过程”、“创造的过程”,使教师在不断“研究”、“创新”中获得新生,使学校真正具有了生命的意义。
三、结合学校教学实际,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课堂是新课程实施的主阵地,也是课改实验向纵深发展的主渠道。教师们精心设计,认真撰写学习研究型走私案,以自主、合作、探究、发现、反思、提升、拓展为课堂教学框架,做到教案规范、环节齐全、符合课改实验需要、有助于教学目标有效完成、具有个性特色和创新意识,形式不拘一格,内容常写常新,要结合教学实践进行教学反思,写好教学后记,进行自我剖析、反思和完善,并形成习惯,学校对教师撰写情况认真检查,动态交流,纳入评估,为教师提供了发展和创新的空间。
在课堂教学方面,教师能根据教学目标与内容、学生特点灵活运用教学方法,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别差异,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合理安排座位,选择不同的教学活动方式,努力做到教学活动化、活动教学化,给学生提供有效参与的时间与空间,形成民主、平等、自由、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利用多种途径(图书、网络、实地调查等)广泛搜集和处理信息,能通过自主探索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积极参与小组合作,通过讨论、动手操作等多种形式进行学习,合作意识增强。
通过近两年的课改实验,一个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新的教学模式正在逐步形成。
四、结合校本现状,反思成败得失
近两年来,我校通过不断完善机构、明确责任、建章立制、科学管理、加大宣传、强化培训、课题引领,以点带面,有效实施校本教研,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学校初步构建了培训、教学、科研一体化研究机制,措施到位,保障有力,有利于教师成长的校本教研、校本培训活动广泛开展,为教师专业发展创建了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行为正在逐步形成,课堂呈现出勃勃生机。
(二)教师们初步具备了自我反思、合作交流、同伴协作的能力,懂得了如何评价新课程的课,什么样的课是一堂好课,如何挖掘教材资源,探讨教学方法,切磋教学艺术,如何互相启发,平等交流,如何满足学生需求,关注学生发展。教师之间初步形成在实践中反思,在新生中交流,在虚心中吸纳,在领悟中调整,在合作中成长的良好氛围。
(三)老师们自加压力、自觉“充电”,通过自修、大、函授、成人教育、远程教育、网络学习等多种形式充实提高自我,取得明显成效。
但是我们也意识到要使校本教研真正成为教师职业生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学校文化的一个不可或缺内容,还有很多现实问题需要解决,首先管理者要切实转变观念,全面把握“科研兴校”内涵,转变工作作风和管理方式,只有这样,才能使校本教研真正兴起并逐步壮大;其次,教师角色的转变、科研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有攀登莫畏难的精神;再者,专家引领的渠道尚不够畅通,校本研究共同体的形成还不稳固,如何建立有效支撑校本教研持续运转的稳固共同体,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同时,为了促进校本教研的扎实开展,还需要逐步探索和完善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
我校校本教研制度的建立还处于起步阶段,大量更加艰巨的工作尚待在今后工作中努力完成,因此我们将继续保持开拓创新之锐气,求真务实之作风,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以创新实践为动力,努力探求校本教研制度建立的新途径、新方法、新实践,充分发挥校本教研在课程改革及教育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第五篇:如何有效开展校本教研活动
如何有效开展校本教研活动
-----李巧珍
做为校本教研的参与者,首先,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校本教研在深化课程改革、推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学校办学品位、促进教育均衡化等方面的积极作用,积极推进学校校本教研制度化、规范化建设,进一步探索校本教研的实施途径和策略,以提高校本培训内容的系统性、目标的针对性、管理的主动性,对象的层次性,效果的实用性。
一、充分认识校本教研意义与作用
1、在于在先进课改理念与千变万化教育实践之间建立沟通桥梁。一方面有助于使先进理论转化为生动实践并产生积极成果;另一方面有助于有效解决实践中遇到的种种疑难和困惑,提高实践的水平。
2、在于把教师从单纯的课程被动执行者的角色中解脱出来,真正成为新课程的开发者、创生者,提高教师执行新课程的能力,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3、在于创设一种教师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相互切磋、交流的学校文化环境,使学校不仅成为学生发展的场所,也是一个促进教师不断成长与提高的学习化共同体。
二、明确校本教研的有效点在哪?
参与校本教研的教师如果不重视学习理论,不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不集中力量合作攻关,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低层次重复研究”、“投入产出不成比例”的后果。要提高校本教研的有效性,你要明确校本
教研的有效点在哪?否则校本教研活动可能会形式化、达不到预期活动效果。校本教研的有效点在哪?
1、要重内容。有的研究形式很新,但研究问题陈旧,缺少新颖性和针对性(“鸡肋工程”)研究什么问题比怎样研究更重要。
2、要重质量。不要对教师提出“每周几个一”的要求,追求数量,项目太多,教师忙于应付,研究也就缺少深度。
3、要重行动。不要太看重教师的论文、案例、活动记录、学习体会等文本材料,更多的应该重视教师教学行为的改进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4、要重效果。在总结校本教研经验时,要重视实践效果的实证性研究,从学校、学科、教师三个层面上挖掘典型经验。不要做表面文章,提这个方式、那个模式。我们对教育教学规律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教育学是一门不很成熟的学科,教育科学还是准科学,目前的教学研究似乎还处在医学研究的“土郎中时代”。
三、思考校本教研的深化点在哪?
1.有行动跟进的教学反思。过去学校教科研工作往往从一个理念出发,通过研究和实验,试图构建新的理论和新的模式。研究的成果和实践的素材是为证明理论和模式的正确性服务的。现在的深化点应该从“验证性”探索到强调“自我经验”的主动反思、积极生成和创造性的表达;从追求教育研究的“科学范式”转变为更多地提倡基于教师、基于教学的“人文范式”。----着重解决如何促进教师个人专业发展问题,如行动研究、教育叙事、案例分析等。
2.有深度研讨的同事交流。近期强调教育研究多元化,理论界重新发现教育研究中的“田野研究”和“现场研究”的价值,也就是说,人人都可以搞研究,认识教育现象,叙述自己的教育故事。我们要从教育研究的“宏大叙述”转向到注重教育研究的“日常叙事”。----着重解决如何提高教师群体素养的问题,如教学沙龙、集体备课、教学论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