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国》的教育思想

时间:2019-05-13 16:15: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理想国》的教育思想》,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理想国》的教育思想》。

第一篇:《理想国》的教育思想

《理想国》的教育思想

在古代和中世纪,由于科学还没有以独立的形态出现,而是混合成为一个整体,哲学家又往往是教育家。柏拉图也是如此,他没有专门的教育学著作,那个时候也没有我们现在意义上的教育哲学,可是在他的教育教学生涯中却充分彰显出了他的教育思想。通过过柏拉图的著作《理想国》,我们可以清楚知道柏拉图的教育哲学和教育思想。

一 教育哲学的理论基础——哲学思想

1.柏拉图的“理念”论

柏拉图认为,自然界中有形的东西是流动的,但是构成这些有形物质的“形式”或“理念”却是永恒不变的。即每一具体事物都有其名,凡是同名的事物都有其共性,这一共性是具体事物依据的原理,存在的根据,这就是柏拉图“理念”论。

2.柏拉图的认识论和知识论

柏拉图的认识论是建立在其哲学本体论“相”论之上的。他认为,对每一具体的认识所得到的仅仅是意见,而不是知识,只有对“相”的认识才是真正的认识。我们唯一能够真正了解的,只有那些能够运用我们的理智来了解的“形式”或者“理念”。要想重新获得知识就得回忆,是“不朽的灵魂”对理念世界的回忆。

3.柏拉图的政治学说

3.1柏拉图的正义论

柏拉图将正义定义为:“每个人都必须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正确的分工乃是正义的影子,心灵的各个部分(理智、激情、欲望)各起各的作用,领导的(理智)领导着,被领导的(激情、欲望)被领导着[1](P154)

3.2“哲学王”思想

柏拉图提出,要改革贵族政治,实现正义的国家——理想国,最根本的条件和途径就是哲学家当国王。实现哲学王的目的是让有 知识的奴隶主贵族掌握国家最高权力。

3.3城邦及其理想国家的制度

柏拉图认为一个国家一定是智慧的、勇敢的、节制的和正义的,这几种美德之间应该形成一定的关系,即智慧成为占统治地位的因素,勇敢和节制服从智慧的指导,他们分别代表统治者、护卫者、劳动者,这3种人各就其位,各尽其责,3种美德以及城邦中的3个等级之间 的这种关系就是正义之所在,这就是一个正义的国 家。在这个国家中任何人不得拥有任何私有财产,实现共产制度,取消家庭,实行共妇、共子,不准把公有的东西说成“这是我的”。

4.柏拉图关于人的学说

4.1关于人的等级性的思想

柏拉图认为,人的灵魂由理性、意志和情欲3个部分组成,相应地,人具有智慧、勇敢、节制3种品德。他把全社会的人分成金、银、铜铁3类,各类人皆具有相应的品德和职能。第l类人是用金子做成的,通晓“善”的理念,具有智慧的品格,有更多的闲暇去掌握治国的知识和才能,是国家的统治者。第2类人是用银子做成的,其品格是勇敢和意志,应担当保卫国家的重任。第3类人是用铜铁做成的,其品格是节制,他们处于社会最下层,是农民、商人和手工业者,为国家提供产品。同时柏拉图也相信有时不免金父生银子,银父生金子。金银父生铜铁子,铜铁父生金银子,那么就应当把他们放到恰如其分的位置上去,如果农民工人的后辈中间发现其天赋有金有银者,他们就要重视他,把他提升到护卫者或辅助者中间去。

4.2男女平等的思想

柏拉图打破了古希腊人轻视妇女的传统观念,提出了妇女和男子一样可以担任统治者和

辅助者的观点。“各种的天赋才能同样分布于男女两性。根据自然,各种职务,不论男的女的都可以参加。只是总的说来。女的比男的弱一些罢了”[1](P215)。柏拉图主张不分彼此地使用女子,给女子与男子同样的音乐、体操教育和军事教育,女子也可以在健身房里赤身裸体地和男子一起锻炼。

二.教育思想基础——教育哲学

在柏拉图看来教育不仅是选拔哲学王的过程。同时也是鉴别人才,培养道德的一种方法。惟有通过教育。才能使人民培养道德与学识,而使每个人的内心不期而然地合乎正义,城邦里的任何人都必须经过教育和培养。

1..教育的本质

柏拉图认为,教育是一种使灵魂尽可能容易、尽可能有效地转向的技巧,“教育实际上并不像某些人在自己的职业中所宣称的那样,他们能把灵魂里原来没有的知识灌输到灵魂里去。好像他们能把视 力放进瞎子的眼睛里去似的”[1](P143)。他把人用于学习的器官比作眼睛,“整个身体不改变方向,眼睛是无法离开黑暗转向光明的,同样,作为整体的灵魂 必须转向变化世界,直至他的‘眼睛’得以正面观看实在。观看所有实在中最明亮者”

[1](P277)。教育就是要“想方设法努力促使灵魂转向”,使心灵排除可见 世界变幻无常、纷纭莫测的干扰,从感性事物中解脱出来。使心灵纯化,转向真理,转向善的理念,去认识理念世界。

柏拉图注意到教育与政治的关系,要求国家严格控制教育。把教育看作是建立一个理想社会秩序的工具。他主张对统治阶级适当的教育是政治的主要工具,必须依靠教育防止统治阶级的退化。教育必须为政治服务,教育的内容必须适应奴隶等级制度的需要。柏拉图极力主张对儿童进行善的教育。只把那些好的正义、勇敢、节制的知识教给他们,这有利于奴隶主阶级的统治,维护奴隶制政权。

2.教育的目的论

柏拉图关于教育目的之思想与他的社会政治思想紧密联系在一起。柏拉图一直在追寻的乌托邦——理想国由3个阶级的人构成。即护国者、卫国者、生产者。这3种人要各司其职,每个公民按其天赋各做各的事,不相互干扰,各安其位,各从其事,在上者治国有方,在下者不犯上作乱,人民就成为正义的人民,国家就成为正义的国家。教育的目标定格为建立理想之国,实现正义之国。在这个总目标下,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爱学习和爱智慧”的理想国家的统治者和卫国者,塑造灵魂的内在和谐。教育就是要培养接受“理念世界”,认识最高主宰——善理念,具有高贵的品德修养,爱国爱民的统治者。

我们可以看出,柏拉图教育的目的并不是传统意义上在孩子们身上培养音乐的机敏与身体的灵巧;不是通过神话以及诗歌中的神与英雄作为榜样。以提高青年人的热情和精神;也不是通过神话以及诗歌中反映的人类生活来培养政治的和实践的智慧。柏拉图根据其哲学的基本理念,主张要培养善的理念,就要让认识相,才能够获得真正的知识。它不是去告诉人们相是如何的。而是要使人的灵魂从关注可见世界转向可知世界。教育的过程就是灵魂的转向过程,逐渐脱离可见世界,向上升到相界,获得相的知识。

2.3教育阶段论

斯巴达和雅典的教育实践是柏拉图教育阶段论的基础,受到那时教育思想的影响,他把人受教育的时间分成了几个阶段,并且从教育组织、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等方面分别对各个阶段进行了阐释。

首先是幼儿教育阶段。柏拉图认为“凡事开头最重要。特别是生物”,那么对人的教育培养应该从幼儿时代开始。因为人在幼小柔嫩的阶段,最容易接受陶冶.你要把他塑成什么形式,就塑成什么形 式。所有的幼儿从开始就由政府负责保育和培养,幼儿阶段主要以游戏的方式,并通过游戏的精神去感染他们的心灵。然后,从10岁开始学习初等知识,主要是音乐和体育;到了21岁的时候,学习高等科学知识,主要是算术、几何学和其他预备性科

目,直到31岁,才正式学习辩证法,5年过后,参加实际工作锻炼。到5岁上,那些在实际工作和知识学习的一切方面都以优异成绩通过了考试的人必须接受最后的考验。在剩下的岁月里,他们得用大部分时间来研究哲学;但是在轮到值班时,他们每个人都要不辞辛苦管理繁冗的政治事务,为了城邦而走上统治者的岗位——不是为了光荣而是考虑到必要。这也体现了柏拉图的终生教育的思想。

2.4道德教育论和艺术教育论

思想家们认为社会之所以衰败是由于人们的道德沦丧。而道德沦丧又是因为教育的不当引起的。柏拉图的道德感是建立在理性认知基础上的,只有对最高善的认识才能够确保行为的道德性。如果不知何谓善,何谓不善,懵懂糊涂地跟从先例或习俗行事,即使能中规中矩,也不算是道德行为。“善”是柏拉图在伦理道德上追求的最高目标,“善”的养成又必须依赖于知识的掌握。虽然柏拉图在批判诗歌、故事、音乐等对人道德形成的不良影响,但是他也很注重通过音乐和诗歌,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柏拉图主张只有具有一定音乐素养的人,才被视为有教养的、值得尊重的人。城邦道德状况的好坏,公民精神状态的优劣,都要归于诗歌艺术的影响。柏拉图认为除了法律等严格的行为规范外,人们耳濡目染的艺术是人道德观念赖以形成的最重要途径。凡是倾向于使人的审美情趣变得高尚的东西,就同样会使人的道德修养提高。柏拉图主张用音乐来陶冶人的灵魂,形成“人与人之间的兄弟友爱,道德律令,永生观念”的道德观念。

柏拉图认为“教育就是用体操来训练身体,用音乐来陶冶心灵”。所以音乐教育和体育教育在柏拉图的眼中是基本的教育。他认为接受音乐教育能够使“节奏”与“和谐”深深地侵入人的心灵,变得温文有礼,就会厌恶丑恶的东西,赞赏优美的东西,使人的心灵成长得既美且善。体育教育的目的不仅锻炼身体、增进健康,而更主要的是锻炼“心灵的激情部分”,培养勇敢的心理品质。音乐教育和体育教育的结合,最终能够使人的心灵和谐发展,形成高尚完美的品格。

三.教育思想——教育主张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是建立在他的教育哲学基础上的,从他的教育哲学思想我们可以知道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主张。

1.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教育体系的设想

1.1学前教育

儿童在3岁以前,由女仆专职负责饮食起居;教育则由国家最优秀的公民来监督实施。3—6岁的儿童要集中到神庙的儿童游戏场上,由国家选派公民监督教育,饮食起居由女奴负责。教育内容主要是讲故事、做游戏、学音乐等。柏拉图对幼儿教育很重视,认为讲给幼儿的故事要经过挑选,剔除不健康的;应选择那些能激发幼儿勇敢、正义和高尚品德的故事。在组织游戏时,方式和内容要有精心的安排,不要经常变化,否则会影响其成人时对国家和法律的忠诚。

1.2普通教育

柏拉图提出了强迫儿童受教育的主张,儿童6岁开始入男女分校学习,接受同样的教育,并且根据各人的兴趣、爱好分别进入国家办的文法学校、弦琴学校和体操学校学习。这些学校的学习内容很丰富:阅读、书写、计算、唱歌、音乐、体操、骑马、射箭等。这一阶段的教育目的是培养情感和道德,发展儿童灵魂中的低级部分,形成节制的品德。16岁毕业后,大多数人,尤其是手工业者、农民的子弟要进入社会做一个顺从的劳动者。而奴隶主子弟在17—20岁期间要接受较高一级的教育,培养他们的意志和勇敢,使之成为保卫国家的军人。体育训练是主要的学习内容,其次还要学习军人所必须掌握的知识,例如,算术、几何、天文、音乐,这是柏拉图的首创,被称之为“后四艺”。这一阶段的学习结束后,大多数奴隶主子弟结束学习,担负起保卫国家的职责,成为军人。只有极少数的人可进入更高一级的学校受教育。

1.3高等教育

国家对极少数具有金质潜能的奴隶主子弟施以高深的教育,从20岁至30岁这十年内以研究哲学,即辨证法为主,兼学“后四艺”。但这个时期学习后四艺的目的与军人的学习目的不同:军人的学习是为了应用;而现在的学习则是为了锻炼思维,为了使思想接近世界最高的理念——神。辨证法是所有内容中的统率学科。柏拉图认为只有精通辨证法,才能学好其他学科,并非人人都可以研究辨证法,而是只有成年人中那些具有抽象思维能力的人才能研究。这个阶段的教育结束后,学生可以担任国家的高级官吏。其中的极少量的天资聪慧的,造诣较深的人可继续受教育,用20年的时间来研究辨证法,培养学生用理智去衡量各种事物。这是最后阶段的教育,学生50岁毕业后可担任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同时也成为哲学王。到此为止,柏拉图的培养“哲学王”的教育目标就完成了。

柏拉图教育体系的特点十分明显,它是以培养哲学王为其最高目的的。但柏拉图的精英教育思想中也包含着大众教育因素,即主张所有的儿童都要接受普通教育。他还明确提出了强迫教育的主张,要求所有的孩子到一定年龄都无一例外地要接受学校教育,不管他们的父母是否乐意。

2.教育是国家的事业

柏拉图首先提出了一个观点,即“教育和培养”是国家当政者应当注意的大事。然后从教育对国家的作用谈起,阐述了教育是国家事业的道理,强调国家的领袖们对教育这种大事不能等闲视之。

在柏拉图看来,教育对于国家的作用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人们受了良好的教育就能成为事理通达的人”,处理所有的事情会遵循一个原则,即“朋友之间不分彼此”,社会中的人与人关系便会融洽,国家秩序也因此稳定。其次,教育可以不断改善国家公民的素质,从而使国家“象轮子转动一般,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前进,”“因为良好的培养和教育造成良好的身体素质,良好的身体素质再接受良好的教育,产生出比前代更好的体质,这除了有利于别的目的外,也有利于人种进步”。第三,教育可以防止音乐的“翻新”,从而防止国家制度的变更。一方面,柏拉图十分重视音乐的教育作用,另一方面,他又坚决反对音乐的变革。他认为,音乐对政治的影响力量是:“别的害处是没有,只是它一点点地渗透,悄悄地流人人的性格和习惯,再以渐大的力量由此流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再由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肆无忌惮地流向法律和政治制度,„„,它终于破坏了公私方面的一切。”音乐改变了,国家制度也就随之改变了。柏拉图强调,国家的领袖们必须认清这一点,不要让“国家在不知不觉中败坏了”。第四,教育可以养成人们守法的习惯和良好的行为举止,从而保持社会秩序的稳定。他说:“如果孩子们从一开始做游戏起就能借助于音乐养成遵守法律的精神,而这种守法精神又反过来反对不法的娱乐,那么这种守法精神就会处处支配着孩子们的行为,使他们健康成长。一旦国家发生什么变革,他们就会起而恢复固有的秩序”而且,“孩子们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成人,他们就能自己去重新发现那些已被前辈全都废弃了的看起来微不足道的规矩。例如:年轻人看到年长者来到应该肃静;„„要起立让座以示敬意;对父母要尽孝道;还要注意发式、袍服鞋履;总之体态举止,以及其他诸如此类。”第五,教育可以培养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的美德,从而维持国 家良好的政治秩序。他希望,国家的当权者不要把气力花在不停地修改和制定法律上,而要在培养人们的美德上下工夫,因为美德是良好政治秩序的基础,如果政治秩序不良,“法律和宪法是无济于事的。”

第二篇:理想国思想解读

西方哲学智慧之《理想国》读书笔记

《理想国》所读所感

第一次听《理想国》书名的时候,不自觉的想到了桃花源,想到了乌托邦,现在看来,那真的只是纯粹的字面上的联系甚至误解了。正如黑格尔所说“令人愉快的导演约许你循着一条长着鲜花的途径走进哲学,逐渐导入最高的、柏拉图的哲学。但长着鲜花的路径很快走完了。看吧,于是就来到最高的部分,关于“一”与“多”,“有”与“非有”的研究。„„那么,你就会来到那真正的辩证法和思辨的思想„„让自己为这些行而上学的荆棘所扎”,这时,不轻易退却,感受其思想的深度和思辨的力度,我才发现收获真的很多。接下来,我就按照《理想国》原文的脉络,按先归纳思想脉络,再谈所思所感的顺序展开。

关于正义

文中一开始就开始讨论什么是正义的问题,对于“正义不是别的,就是强者的利益”这一观点,苏格拉底面反驳道:正义有时是不利于统治者即强者的;一切技艺都是为了求取对象的利益,而不是强者的利益。接着,他们继续以提出观点在反驳推到或论证的方式,考察了正义的方方面面,苏格拉底认为正义之为正义,无论在国家在个人都是一样的,正义之相只有一个,他的摹本可以无数。因而找到了国家中的正义,个人正义自然也就找到了。他的正义观不在于给出外部行为的定义,而在于内部结构的平衡。

他将国家对应于统治者、护卫者和生产阶级三个等级,他们若能各尽其职,互不干涉,城邦秩序就会井然,这样的城邦也就是正义的。人的灵魂也有三个部分,即理智、激情和欲望。理智会与欲望发生冲突,欲望要激起的行为如果对人产生不利的后果,理智就会制止他。激情与欲望也会发生冲突,激情表现为一些情绪,如愤怒,如果欲望不合乎理智,而且胜过了理智,激情就会愤怒。激情一般是倾向于理智的,是“理智的盟友”,但有时也会抵制理智,虽然并不多见。

国家的正义在找到了三个阶级的比例、地位和关系之后就达到了,同样,个人的正义也需确定灵魂三个部分的美德及他们相互之间的统治和被统治关系。当理智成为灵魂的领导者,激情辅助理智,他们一起统治者欲望,也就达到了灵魂的正义。

从《理想国》中对于正义的讨论,我们开始感受到其高度的思维深度和严密的辩论技巧。他不局限与个人的正义,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正义感”,而将国家的正义和个人的正义统一起来,在对于正义的解释中不局限于具体的行为,即怎样做是正义的,怎样是邪恶的,而从一个国家结构和灵魂剖析的角度解释正义,同时也找到了正义实现的途径。从这里,我们走进了这个思维瑰丽的“正义的城邦”。

女权问题

对于妇女,苏格拉底首先提出她们应与男子接受同样的教育,且提出她们在接受与男子同样的训练与教育后,能从事同样的管理城邦、国家以及军事作战的职业,这一看法在当时可以说是惊世骇俗之论,苏格拉底坦承需要借助辩论之舟,运用类比之法,指出女子与男子的差异在于生理,而对于职业的禀赋并无不同,从而成功维护了自己的立场。

苏格拉底以公犬和母犬作比,指出人类对待公警犬和母警犬并无差别,母犬并不只负责生育,公犬也并不只负责守卫,除了人们认为母犬在守卫能力上比公警犬稍差,其他素质与天赋二者是相同的,因而一切工作二者同干。然而,人们通常会认为男子与女子是禀赋各异的,让禀赋各异的人干同样的职业则是不合理的,对此苏格拉底以秃头的男鞋匠和不秃头的女鞋匠作比,之处二者虽禀赋各异,却职业相同这一事实。从而,更进一步的说明禀赋差异与职业差异之间的关系,禀赋的差异不是绝对无限制的,禀赋的差异只有与职业相关时,才会引起职业的差异,而男性与女性禀赋在差异则体现在生理构造上的不同,而与职业相关的品质才能则自然地同样分布于女性和男性,因而女性与男性能从事相同的职业也是理所当然的。

因而,对于从事同样职业的女性和男性,自然也要接受相同的训练和教育。适合于男子的音乐与体育训练一样适合于妇女,女在护卫者也必须裸体操练,这不仅在当时甚至是现在看来,也是荒唐可笑的。然而,苏格拉底认为“既然她们以美德做衣服。她们必须同男人一起参加战争,以及履行其他护卫者的义务,这是她们唯一的职责。在这些工作中她们承担比较轻些的,因为女性的体质比较文弱”。

我们欣喜地发现在对待教育和职业上苏格拉底有了一定的男女平等思想,这在当时女性地位极其低下的雅典城邦中是难能可贵的。当然,这并不等同于苏格拉底有女权主义或推崇女权至上,在对话中,我们不难发现,如“根据自然,各种职务,不论男的女的都可以参加,只是总的说来,女的比男的弱一些罢了。”,“女人男人可以有同样的才能适宜于担任国家保卫者的职务,分别只在于女人弱些男人强些罢了”等处都表示了女性稍弱于男性的观点,这不同于现代的女权主义,然而,不可否认地是,其男女平等的思想有其理性的光辉。

妇女儿童公有

继男女平等之后,苏格拉底又提出了他独特的有关婚姻哲学的理论。在他看来,男女婚配应是绝对理性的,任何违背理性而产生的结合都被认为是恶的,亵渎神明的,应与以制止。为了整个城邦的发展,男女婚配应按照优生学的原则,选取最优在男女在最适宜婚配的年龄结合,才能产生最优的后代。

在苏格拉底看来,妇女和儿童公有对于城邦来说,是最大的善。城邦实际上是一个大家庭,每个人与其他人都是兄弟姐妹或父母儿女乃至祖孙关系中的一种,家庭伦理帮助护卫者促进彼此的关系,使他们更加团结。这样,消灭了小家庭,大家荣辱与共,苦乐相连。没有什么是“我的”,“你的”,什么都是“我们的”,因而每个人都能感受到身为整体一部分在感觉。因而人人为公,人人为国家的统一和谐做自己分内的事情。

这种理想的公有社会,不禁让我们联想起中国典籍中的“大同”社会,“众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而且“路不拾遗”,无人偷盗。虽然二者所描给的社会理想图景有很在的契合,但他们的实现途径却迥异,孔子的“大同”社会来源于人们思想认识上的提高,希望通过教化而实现社会风气的改变,使人人为善,大公无私;而苏格拉底则给出了从生育年龄、婚配方法以及儿童抚育方式等方面的具体形式,给出了他所认为的构建理想社会的具体途径,认为妇女儿童的公有即可促进社会风气的善。

苏格拉底所谓的生育婚配方式在现代社会几乎不可能实现,其产生至善的可能性也受到怀疑,但其中所彰显的“少一点私必,多一点为公”的思想却值得每一个现代人反思。太多的充斥在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思考问题的着眼点全部在是否有利,是否有用,一切为自己着想,这样的社会难免是高度的物质文明,却精神匮乏的,正如公主日记里的那句台词“too many stupid times we thought I„”,是的,我们真的应学习下理想国中的思想,少一点“我”,多一点“我们”,一切都会和谐美好很多。

哲学家:城邦的治理者

当苏格拉底提出城邦的治理者应该是爱智的哲学家时,再一次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反驳与质疑,对此,苏格拉底循序渐进,引入概念,得出结论。他首先定义了知识和意见,归纳出爱知识的人(哲学家)和爱意见的人,指出在知识上哲学家比爱意见的人多,并指出如果在品德和经验上爱智者也更好的话,无疑应该是城邦的统治者。然后利用事物的联系相关性,说明哲学家同时也是智慧、勇敢、节制、正义并有美德的人,应该将国家交给他们管理。

首先,苏格拉底说知识对应的是存在,无知对应的是不存在,完全存在的东西是完全可知的,完全不存在的东西是完全不可知的,接着探讨了界于完全可知与完全不可知之间的东西。苏格拉底说意见是一种能力,但它是不同于知识的能力,它也与无知不同,因为意见既有正确的,也有不正确的,而知识却是完全的真,因而意见就是界于知识与无知之间的东西,对应界于存在与不存在之间的东西。

由此,界定了爱智者与爱意见的人,爱意见的人看到的许多事物既存在又不存在,他们把真实的事物的相似物当作真实本身,一生无论是睡是醒,都似在梦中一般,他们看不到真正的存在,因而不是真正的哲学家;而哲学家能够区分相和有相的事物,能够认识那些永恒不变的事物,在知识上比爱意见都要优秀得多。

接着,苏格拉底说哲学家热爱完全的真实,追求全部的知识,而人天生会珍惜一切与所爱之物天性相近的东西,而“智”与“真”最近,因而爱知者从小即追求一切真理,而当一个人的欲望被引导流向知识时,他就会参与自身心灵的快乐,不去注意肉体上的快乐,因而哲学家肯定是节制的,不贪财的,依次推论,苏格拉底证得哲学家具有“良好的记性,敏于理解,豁达大度,温文尔雅,爱好和亲近真理、正义、勇敢和节制以及一切优良的品质。

最后,苏格拉底指出国家的治理者理所当然只能是极少数的未腐败的哲学家或正当权的那些人受到神的感召,真正爱上了哲学时,无论城市、国家还是个人才能达到完善。当然,这样的哲学家应是真正的哲学家,而并非一些伪哲学家,伪哲学家非但不知真善,反而只会互相争吵,充满敌意,并且进行人身攻击,他们造成了大家对哲学家的误解,是应该杜绝的。

相论:太阳和善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划分了两个世界——可见世界和可知世界。这两个世界分别有他们的最高统治者,即太阳和善。其中,太阳是善的儿子,因而统观可见世界和可知世界的统治者就是善自身。而这些阐述就是《理想国》中的相论,相在柏拉图看来具有更高的伦理价值与认识价值,相不是平行的,而是一个有秩序的等级结构,在这结构的顶端,就是善的相。

善的相界是至高无上的,甚至是高于存在的东西,在尊荣与能力上高于可见世界的太阳。柏拉图提到了两种对善的看法。一种是认为善是快乐,另一种认为善是知识。第一种看法是当时比较流行的学派,他们认为“快乐是善,痛苦是恶”,以个体的感觉为判断一切的标准,以愉快的感受为个体追求目标,而智慧等只是达到目标的手段,柏拉图认为这种看法是自相矛盾的,因为有些快乐本身或他的结果也是恶的,那也就是说恶也是善,是不成立的。而另一种看法将善看做同

一、连续的“一”,与柏拉图的看法较为接近。柏拉图认为,善的理念为最高级的相,是相界的太阳,是相存在的根源,是伦理与政治的唯一标准与规范,但他并没用给出明确的定义或解释,用柏拉图的话来说,他觉得这并不容易,更愿意从善的儿子——太阳说起,为此,他用了三个比喻,将善的解释变得生动形象。

一为“日喻”,将善的相和可知世界的关系比作太阳同可见世界的关系,说明善的相对可知世界的作用和最高地位。二为“线喻”,柏拉图以此划分了可见世界与可知世界的比例关系,分为影像,可见的事物,几何学、算数研究的对象和最高一级的相,他们的真实程度是递升的。三为“洞喻”,以洞穴比喻可见世界,以火光比喻太阳的能力,从洞穴到地面世界并看清楚上面的东西代表灵魂上升到可知世界的过程,也就是灵魂转向的过程。

柏拉图的相论堪称独到精辟,也引人思考,纷繁的大千世界,我们被太多的东西弄得眼花缭乱,只见外表,不明本质。就拿闹钟来说,大概做成各种外形,各种颜色,看的见表盘,看不见表盘的都有,但抛去可见世界的纷繁之像,闹钟的本质只有一个。相论教会了我们一种认识事物,抓住本质的思维。然而,相论中也有一些不尽合理的地方,如认为每一个事物都存在相,但柏拉图同时有否认如毁灭的东西有相等。当然,取之精华于我们还是十分有益的。

堕落的城邦形式

苏格拉底认为,有五种典型的政治,按产生顺序依次是贵族政制、荣誉政制、寡头政制、民主政制和僭主政制。用苏格拉底的话说“没有一个城邦比僭主统治的城邦更不幸的,也没有一个城邦比王者统治的城邦更幸福的”,书中第二卷到

第七卷所说的正义的城邦(理想国),即通过选拔有智慧的哲学家当统治者的政治制度就是一种李向东王政型政制或贵族政制。

荣誉政制的主要特征是统治者为一些单纯而勇敢的人,崇武好战,爱财好富,“好胜而爱荣誉”,在教育上轻视音乐教育而对体育过分重视。寡头政制从荣誉政制产生出来的,以财产而不是才能和品德为标准来选择领导者,“心灵的自身和谐一致的真正的至善,在他们身上是找不到的”。民主政制的特点是人们获得了充分的行动自由和言论自由,苏格拉底称其为一种“花哨”的制度,它“不加区别的把一种平等给予一切人”,不管他们是否值得。最后一种僭主制度的特征就是民主制度的绝对自由导致了集权政治的后果,灵魂充满了极度的不自由,受着恶劣的非理性的奴役,心灵永远在疯狂的欲望的控制下,充满了混乱、悔恨、恐惧。

苏格拉底认为,任何政制制度都与之相应的人性论基础,而政制的过渡和变迁过程是伴随着人性格方面的变换而产生的,苏格拉底在政制体制的分析中加入性格人性的分析,最终将灵魂与正义结合起来,“如果作为整体的心灵遵循其爱智部分的引导,内部没有纷争,那么,每个部分就会是正义的,在其他各方面起自己作用的同时,享受着它自己特有的快乐,享受着至善的和各自范围内的最真的快乐。”因此,苏格拉底所提倡的生活方式应是“有理智的人”的生活方式,在心灵中培养起节制、智慧、正义等高贵品德的学问,不受贪婪的引诱,以城邦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理智的追求真正的善和快乐。

对模仿的批评

《理想国》第十卷一开始就讨论模仿,文中设想了三张床,分别是神、木匠和画家造的,木匠造的床可以看成自然的床的模仿,而画家造的床则可以看成木匠的床的模仿,画家的床和木匠的床之间隔着两层,与实在或本质相隔甚远,画家却靠模仿来赢得爱戴。由此,苏格拉底从人性论的角度批评了模仿,他说人们在从事不同的活动时用的是心灵的不同部分,有时运用的是理性的部分,有时则是感觉的部分,理性的部分才是高贵的、接近于真实的,而模仿这是模仿那些可变的部分,心灵中的不平静给模仿提供了大量的感性材料,因而模仿是非理性的,“模仿术乃是低贱的父母所生的低贱的孩子”,它的作用在于鼓励、培养和加强心灵的低贱部分,毁坏理性部分。

苏格拉底从理性与感性的部分批评了模仿,如今信息时代的人看到“模仿”一词应该也是百感交集,虽然二者的含义不严格相同,但也有着一定的可比性。柏拉图的“模仿”是木匠、画家对事物的再造或在现,这在现代人看来肯定不叫模仿,现代模仿与创新相对,然而,如果把神的创造比作创新,那么现代模仿的含义是不也跟当时一致呢?这么一来,我们今天也很是抨击的缺乏创新,只会复制也正是苏格拉底所抨击反对的。

然而,我又不禁想起大家对腾讯QQ的一个似贬实褒的评价“一直在模仿,从未被超越”,腾讯将各种东西集成在自己的平台上,邮箱、购物、微信、空间原本都不是它的首创,然而它借鉴集成以后,却依靠其强大的顾客平台将其做大

做强,以致不可超越。那这是否体现了模仿的优越性呢?其实,即使我们承认腾讯的每一项单独业务都不是首创的,但我们也不可否认他这种先有客户,拓宽平台的策略是独一无二的,集成式的创新不也是创新的一种吗?当然,我们不应只满足与这种创新,毕竟是很有限的,一味的模仿而不会走创新之路,终究是一个民族最大的悲哀与威胁。

《理想国》一书读下来,从最初不着边际的幻想,到最终深入其中的理解,又跳出文字的思考,虽然思考的深度也许还很有限,但欣喜的是,从中获得了哲学的启蒙,学到了一种架构式的、辩证式的思维方式,爱上了这们爱思考、爱智慧的学问。

参考文献:

[1]周新廉、彭琦,柏拉图和他的《理想国》,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2]朱清华、方朝晖,理想国家的宣言——《理想国》,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1;

[3]/zhexue/lixiangguo/index.html

第三篇:理想国思想解读

西方哲学智慧之《理想国》读书笔记

《理想国》所读所感

第一次听《理想国》书名的时候,不自觉的想到了桃花源,想到了乌托邦,现在看来,那真的只是纯粹的字面上的联系甚至误解了。正如黑格尔所说“令人愉快的导演约许你循着一条长着鲜花的途径走进哲学,逐渐导入最高的、柏拉图的哲学。但长着鲜花的路径很快走完了。看吧,于是就来到最高的部分,关于“一”与“多”,“有”与“非有”的研究。„„那么,你就会来到那真正的辩证法和思辨的思想„„让自己为这些行而上学的荆棘所扎”,这时,不轻易退却,感受其思想的深度和思辨的力度,我才发现收获真的很多。接下来,我就按照《理想国》原文的脉络,按先归纳思想脉络,再谈所思所感的顺序展开。

关于正义

文中一开始就开始讨论什么是正义的问题,对于“正义不是别的,就是强者的利益”这一观点,苏格拉底面反驳道:正义有时是不利于统治者即强者的;一切技艺都是为了求取对象的利益,而不是强者的利益。接着,他们继续以提出观点在反驳推到或论证的方式,考察了正义的方方面面,苏格拉底认为正义之为正义,无论在国家在个人都是一样的,正义之相只有一个,他的摹本可以无数。因而找到了国家中的正义,个人正义自然也就找到了。他的正义观不在于给出外部行为的定义,而在于内部结构的平衡。

他将国家对应于统治者、护卫者和生产阶级三个等级,他们若能各尽其职,互不干涉,城邦秩序就会井然,这样的城邦也就是正义的。人的灵魂也有三个部分,即理智、激情和欲望。理智会与欲望发生冲突,欲望要激起的行为如果对人产生不利的后果,理智就会制止他。激情与欲望也会发生冲突,激情表现为一些情绪,如愤怒,如果欲望不合乎理智,而且胜过了理智,激情就会愤怒。激情一般是倾向于理智的,是“理智的盟友”,但有时也会抵制理智,虽然并不多见。

国家的正义在找到了三个阶级的比例、地位和关系之后就达到了,同样,个人的正义也需确定灵魂三个部分的美德及他们相互之间的统治和被统治关系。当理智成为灵魂的领导者,激情辅助理智,他们一起统治者欲望,也就达到了灵魂的正义。

从《理想国》中对于正义的讨论,我们开始感受到其高度的思维深度和严密的辩论技巧。他不局限与个人的正义,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正义感”,而将国家的正义和个人的正义统一起来,在对于正义的解释中不局限于具体的行为,即怎样做是正义的,怎样是邪恶的,而从一个国家结构和灵魂剖析的角度解释正义,同时也找到了正义实现的途径。从这里,我们走进了这个思维瑰丽的“正义的城邦”。

女权问题

对于妇女,苏格拉底首先提出她们应与男子接受同样的教育,且提出她们在接受与男子同样的训练与教育后,能从事同样的管理城邦、国家以及军事作战的

西方哲学智慧之《理想国》读书笔记

职业,这一看法在当时可以说是惊世骇俗之论,苏格拉底坦承需要借助辩论之舟,运用类比之法,指出女子与男子的差异在于生理,而对于职业的禀赋并无不同,从而成功维护了自己的立场。

苏格拉底以公犬和母犬作比,指出人类对待公警犬和母警犬并无差别,母犬并不只负责生育,公犬也并不只负责守卫,除了人们认为母犬在守卫能力上比公警犬稍差,其他素质与天赋二者是相同的,因而一切工作二者同干。然而,人们通常会认为男子与女子是禀赋各异的,让禀赋各异的人干同样的职业则是不合理的,对此苏格拉底以秃头的男鞋匠和不秃头的女鞋匠作比,之处二者虽禀赋各异,却职业相同这一事实。从而,更进一步的说明禀赋差异与职业差异之间的关系,禀赋的差异不是绝对无限制的,禀赋的差异只有与职业相关时,才会引起职业的差异,而男性与女性禀赋在差异则体现在生理构造上的不同,而与职业相关的品质才能则自然地同样分布于女性和男性,因而女性与男性能从事相同的职业也是理所当然的。

因而,对于从事同样职业的女性和男性,自然也要接受相同的训练和教育。适合于男子的音乐与体育训练一样适合于妇女,女在护卫者也必须裸体操练,这不仅在当时甚至是现在看来,也是荒唐可笑的。然而,苏格拉底认为“既然她们以美德做衣服。她们必须同男人一起参加战争,以及履行其他护卫者的义务,这是她们唯一的职责。在这些工作中她们承担比较轻些的,因为女性的体质比较文弱”。

我们欣喜地发现在对待教育和职业上苏格拉底有了一定的男女平等思想,这在当时女性地位极其低下的雅典城邦中是难能可贵的。当然,这并不等同于苏格拉底有女权主义或推崇女权至上,在对话中,我们不难发现,如“根据自然,各种职务,不论男的女的都可以参加,只是总的说来,女的比男的弱一些罢了。”,“女人男人可以有同样的才能适宜于担任国家保卫者的职务,分别只在于女人弱些男人强些罢了”等处都表示了女性稍弱于男性的观点,这不同于现代的女权主义,然而,不可否认地是,其男女平等的思想有其理性的光辉。

妇女儿童公有

继男女平等之后,苏格拉底又提出了他独特的有关婚姻哲学的理论。在他看来,男女婚配应是绝对理性的,任何违背理性而产生的结合都被认为是恶的,亵渎神明的,应与以制止。为了整个城邦的发展,男女婚配应按照优生学的原则,选取最优在男女在最适宜婚配的年龄结合,才能产生最优的后代。

在苏格拉底看来,妇女和儿童公有对于城邦来说,是最大的善。城邦实际上是一个大家庭,每个人与其他人都是兄弟姐妹或父母儿女乃至祖孙关系中的一种,家庭伦理帮助护卫者促进彼此的关系,使他们更加团结。这样,消灭了小家庭,大家荣辱与共,苦乐相连。没有什么是“我的”,“你的”,什么都是“我们的”,因而每个人都能感受到身为整体一部分在感觉。因而人人为公,人人为国家的统一和谐做自己分内的事情。

西方哲学智慧之《理想国》读书笔记

这种理想的公有社会,不禁让我们联想起中国典籍中的“大同”社会,“众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而且“路不拾遗”,无人偷盗。虽然二者所描给的社会理想图景有很在的契合,但他们的实现途径却迥异,孔子的“大同”社会来源于人们思想认识上的提高,希望通过教化而实现社会风气的改变,使人人为善,大公无私;而苏格拉底则给出了从生育年龄、婚配方法以及儿童抚育方式等方面的具体形式,给出了他所认为的构建理想社会的具体途径,认为妇女儿童的公有即可促进社会风气的善。

苏格拉底所谓的生育婚配方式在现代社会几乎不可能实现,其产生至善的可能性也受到怀疑,但其中所彰显的“少一点私必,多一点为公”的思想却值得每一个现代人反思。太多的充斥在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思考问题的着眼点全部在是否有利,是否有用,一切为自己着想,这样的社会难免是高度的物质文明,却精神匮乏的,正如公主日记里的那句台词“too many stupid times we thought I„”,是的,我们真的应学习下理想国中的思想,少一点“我”,多一点“我们”,一切都会和谐美好很多。

哲学家:城邦的治理者

当苏格拉底提出城邦的治理者应该是爱智的哲学家时,再一次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反驳与质疑,对此,苏格拉底循序渐进,引入概念,得出结论。他首先定义了知识和意见,归纳出爱知识的人(哲学家)和爱意见的人,指出在知识上哲学家比爱意见的人多,并指出如果在品德和经验上爱智者也更好的话,无疑应该是城邦的统治者。然后利用事物的联系相关性,说明哲学家同时也是智慧、勇敢、节制、正义并有美德的人,应该将国家交给他们管理。

首先,苏格拉底说知识对应的是存在,无知对应的是不存在,完全存在的东西是完全可知的,完全不存在的东西是完全不可知的,接着探讨了界于完全可知与完全不可知之间的东西。苏格拉底说意见是一种能力,但它是不同于知识的能力,它也与无知不同,因为意见既有正确的,也有不正确的,而知识却是完全的真,因而意见就是界于知识与无知之间的东西,对应界于存在与不存在之间的东西。

由此,界定了爱智者与爱意见的人,爱意见的人看到的许多事物既存在又不存在,他们把真实的事物的相似物当作真实本身,一生无论是睡是醒,都似在梦中一般,他们看不到真正的存在,因而不是真正的哲学家;而哲学家能够区分相和有相的事物,能够认识那些永恒不变的事物,在知识上比爱意见都要优秀得多。

接着,苏格拉底说哲学家热爱完全的真实,追求全部的知识,而人天生会珍惜一切与所爱之物天性相近的东西,而“智”与“真”最近,因而爱知者从小即追求一切真理,而当一个人的欲望被引导流向知识时,他就会参与自身心灵的快乐,不去注意肉体上的快乐,因而哲学家肯定是节制的,不贪财的,依次推论,苏格拉底证得哲学家具有“良好的记性,敏于理解,豁达大度,温文尔雅,爱好和亲近真理、正义、勇敢和节制以及一切优良的品质。

西方哲学智慧之《理想国》读书笔记

最后,苏格拉底指出国家的治理者理所当然只能是极少数的未腐败的哲学家或正当权的那些人受到神的感召,真正爱上了哲学时,无论城市、国家还是个人才能达到完善。当然,这样的哲学家应是真正的哲学家,而并非一些伪哲学家,伪哲学家非但不知真善,反而只会互相争吵,充满敌意,并且进行人身攻击,他们造成了大家对哲学家的误解,是应该杜绝的。

相论:太阳和善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划分了两个世界——可见世界和可知世界。这两个世界分别有他们的最高统治者,即太阳和善。其中,太阳是善的儿子,因而统观可见世界和可知世界的统治者就是善自身。而这些阐述就是《理想国》中的相论,相在柏拉图看来具有更高的伦理价值与认识价值,相不是平行的,而是一个有秩序的等级结构,在这结构的顶端,就是善的相。

善的相界是至高无上的,甚至是高于存在的东西,在尊荣与能力上高于可见世界的太阳。柏拉图提到了两种对善的看法。一种是认为善是快乐,另一种认为善是知识。第一种看法是当时比较流行的学派,他们认为“快乐是善,痛苦是恶”,以个体的感觉为判断一切的标准,以愉快的感受为个体追求目标,而智慧等只是达到目标的手段,柏拉图认为这种看法是自相矛盾的,因为有些快乐本身或他的结果也是恶的,那也就是说恶也是善,是不成立的。而另一种看法将善看做同

一、连续的“一”,与柏拉图的看法较为接近。柏拉图认为,善的理念为最高级的相,是相界的太阳,是相存在的根源,是伦理与政治的唯一标准与规范,但他并没用给出明确的定义或解释,用柏拉图的话来说,他觉得这并不容易,更愿意从善的儿子——太阳说起,为此,他用了三个比喻,将善的解释变得生动形象。

一为“日喻”,将善的相和可知世界的关系比作太阳同可见世界的关系,说明善的相对可知世界的作用和最高地位。二为“线喻”,柏拉图以此划分了可见世界与可知世界的比例关系,分为影像,可见的事物,几何学、算数研究的对象和最高一级的相,他们的真实程度是递升的。三为“洞喻”,以洞穴比喻可见世界,以火光比喻太阳的能力,从洞穴到地面世界并看清楚上面的东西代表灵魂上升到可知世界的过程,也就是灵魂转向的过程。

柏拉图的相论堪称独到精辟,也引人思考,纷繁的大千世界,我们被太多的东西弄得眼花缭乱,只见外表,不明本质。就拿闹钟来说,大概做成各种外形,各种颜色,看的见表盘,看不见表盘的都有,但抛去可见世界的纷繁之像,闹钟的本质只有一个。相论教会了我们一种认识事物,抓住本质的思维。然而,相论中也有一些不尽合理的地方,如认为每一个事物都存在相,但柏拉图同时有否认如毁灭的东西有相等。当然,取之精华于我们还是十分有益的。

堕落的城邦形式

苏格拉底认为,有五种典型的政治,按产生顺序依次是贵族政制、荣誉政制、寡头政制、民主政制和僭主政制。用苏格拉底的话说“没有一个城邦比僭主统治的城邦更不幸的,也没有一个城邦比王者统治的城邦更幸福的”,书中第二卷到

西方哲学智慧之《理想国》读书笔记

第七卷所说的正义的城邦(理想国),即通过选拔有智慧的哲学家当统治者的政治制度就是一种李向东王政型政制或贵族政制。

荣誉政制的主要特征是统治者为一些单纯而勇敢的人,崇武好战,爱财好富,“好胜而爱荣誉”,在教育上轻视音乐教育而对体育过分重视。寡头政制从荣誉政制产生出来的,以财产而不是才能和品德为标准来选择领导者,“心灵的自身和谐一致的真正的至善,在他们身上是找不到的”。民主政制的特点是人们获得了充分的行动自由和言论自由,苏格拉底称其为一种“花哨”的制度,它“不加区别的把一种平等给予一切人”,不管他们是否值得。最后一种僭主制度的特征就是民主制度的绝对自由导致了集权政治的后果,灵魂充满了极度的不自由,受着恶劣的非理性的奴役,心灵永远在疯狂的欲望的控制下,充满了混乱、悔恨、恐惧。

苏格拉底认为,任何政制制度都与之相应的人性论基础,而政制的过渡和变迁过程是伴随着人性格方面的变换而产生的,苏格拉底在政制体制的分析中加入性格人性的分析,最终将灵魂与正义结合起来,“如果作为整体的心灵遵循其爱智部分的引导,内部没有纷争,那么,每个部分就会是正义的,在其他各方面起自己作用的同时,享受着它自己特有的快乐,享受着至善的和各自范围内的最真的快乐。”因此,苏格拉底所提倡的生活方式应是“有理智的人”的生活方式,在心灵中培养起节制、智慧、正义等高贵品德的学问,不受贪婪的引诱,以城邦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理智的追求真正的善和快乐。

对模仿的批评

《理想国》第十卷一开始就讨论模仿,文中设想了三张床,分别是神、木匠和画家造的,木匠造的床可以看成自然的床的模仿,而画家造的床则可以看成木匠的床的模仿,画家的床和木匠的床之间隔着两层,与实在或本质相隔甚远,画家却靠模仿来赢得爱戴。由此,苏格拉底从人性论的角度批评了模仿,他说人们在从事不同的活动时用的是心灵的不同部分,有时运用的是理性的部分,有时则是感觉的部分,理性的部分才是高贵的、接近于真实的,而模仿这是模仿那些可变的部分,心灵中的不平静给模仿提供了大量的感性材料,因而模仿是非理性的,“模仿术乃是低贱的父母所生的低贱的孩子”,它的作用在于鼓励、培养和加强心灵的低贱部分,毁坏理性部分。

苏格拉底从理性与感性的部分批评了模仿,如今信息时代的人看到“模仿”一词应该也是百感交集,虽然二者的含义不严格相同,但也有着一定的可比性。柏拉图的“模仿”是木匠、画家对事物的再造或在现,这在现代人看来肯定不叫模仿,现代模仿与创新相对,然而,如果把神的创造比作创新,那么现代模仿的含义是不也跟当时一致呢?这么一来,我们今天也很是抨击的缺乏创新,只会复制也正是苏格拉底所抨击反对的。

然而,我又不禁想起大家对腾讯QQ的一个似贬实褒的评价“一直在模仿,从未被超越”,腾讯将各种东西集成在自己的平台上,邮箱、购物、微信、空间原本都不是它的首创,然而它借鉴集成以后,却依靠其强大的顾客平台将其做大

西方哲学智慧之《理想国》读书笔记

做强,以致不可超越。那这是否体现了模仿的优越性呢?其实,即使我们承认腾讯的每一项单独业务都不是首创的,但我们也不可否认他这种先有客户,拓宽平台的策略是独一无二的,集成式的创新不也是创新的一种吗?当然,我们不应只满足与这种创新,毕竟是很有限的,一味的模仿而不会走创新之路,终究是一个民族最大的悲哀与威胁。

《理想国》一书读下来,从最初不着边际的幻想,到最终深入其中的理解,又跳出文字的思考,虽然思考的深度也许还很有限,但欣喜的是,从中获得了哲学的启蒙,学到了一种架构式的、辩证式的思维方式,爱上了这们爱思考、爱智慧的学问。

参考文献:

[1]周新廉、彭琦,柏拉图和他的《理想国》,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2]朱清华、方朝晖,理想国家的宣言——《理想国》,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1; [3]

第四篇:浅谈《理想国》各守本分的思想

浅谈《理想国》中各安其位的思想

—《理想国》读后感

《理想国》是古希腊最为著名的哲学家柏拉图所著。它是传世至今的西方名作。柏拉图在书中以“正义”一词为中心展开对理想城邦建造过程的讨论,并通过归谬的方法,先提出正义的不确切定义,然后归纳抽象来寻找正义的真正含义。由讨论人的“正义”性到讨论城邦的“正义”性!从中构建了柏拉图心中的理想国!虽然该书里面是以苏格拉底为中心人物但是里面的思想反映了柏拉图的思想观。

柏拉图在这本震古烁今的书里谈及了道德问题、教育问题、专政问题、民主问题、独裁问题、共产问题、文艺问题、宗教问题以及男女参军、男女参政、男女平权等等问题,涉面之广、言论之深,无不让人拍掌叫好。一开始他是由“正义”为论点,讨论什么叫“正义”。

“什么是正义?”《理想国》一开头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第一卷里,柏拉图和格劳孔、西蒙尼德、玻勒马霍斯、色拉叙马霍斯等人先后讨论了“欠债还债就是正义”,“正义就是给每个人以适如其份的报答”,“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等观点。书中苏格拉底并没有直接回答什么是“正义”,而是建议先考察一个正义的城邦中的正义成份,再研究以个人之标准的正义,因为城邦比人大,城邦的正义比一个人的正义更显眼。从第二卷起,柏拉图开始讨论城邦的正义,并认为正义是理想城邦的原则,好的城邦应当具备勇敢、智慧和节制。“每个人必须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也就是各守本分、各司其职。当其城邦的三个阶层(统治者、守卫者和劳动者)各守其责、互不僭越、和谐分工、互助合作的时候,这个城邦才具备了“正义”的美德。然后,他从城邦的正义类比地推出个人的正义,认为那是“大”与“小”或“外”与“内”的关系。个人的正义就是“正义的人不许可自己灵魂里的各个部分互相干涉,起别的部分的作用。他应当安排好真正自己的事情,首先达到自己主宰自己,自己内秩序井然,对自己友善。”同时,“在挣钱、照料身体方面”或“在某种政治事务或私人事务方面”,保持符合协调的和谐状态的行为,就是正义的好的行为。所以在他们的讨论最终推出一个正义的城邦就是一个协调、和谐的并且住在里面的人们都各守本分的城邦。

一开始,苏格拉底与阿得曼托斯开始建造最为简单的城邦,他们认为应该有农民,商人,木匠,铁匠„„他们各做各的事情,协调着城邦的运作。农民只是拿着锄头耕地,木匠只是拿着工具造出木质品就可以了。苏格拉底认为人只有单做自己的工作才是最好的。他说“只要每个人在恰当的时候干适合他性格的工作,放弃其他的事情,专搞一行,这样就会每种东西都生产得又多又好。”接下来是讨论了护卫者的培养。在讨论理想城邦的构成时,苏格拉底着重将城邦中的人们分为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统治者包括由哲学王与护卫者。被统治者是在统治阶级下的广大人们群众。

怎样培养理想国中的护卫者,在《理想国》中占了很大的篇幅。苏格拉底等人都认为要从体育,音乐等方面培养。并且他们对护卫者从小就接触的诗歌,音乐都作了详细的限制与规划。在培养护卫者中,那些诗歌,史诗,音乐家肩负者重任。他们负起教授护国者音乐和体育的责任,因为“音乐和体育服务于人的两个部分──爱智部分和激情部分。这不是为了心灵和身体,而是为了使爱智和激情两部分张弛得宜配合适当”。要是国家的栋梁“除了搞体操训练外,别无用心,怕见文艺之神,结困会怎样呢?对于学习科研从来没有尝过一点滋味,对于辩论推理更是一窍不通,他心灵深处可能存在的爱智之火光难道不会变得暗淡微弱吗?由于心灵没有得到启发和培育,感觉接受能力没有得到磨练,他会变得耳不聪目不明”;要是“一个人纵情乐曲,让各种曲调唱腔,甜的,软的,哭哭啼啼的,醍醐灌顶似地„„”

除了这些,他们都认为“必须从所有护卫者里选择那些在我们观察中显得最愿毕生鞠躬尽瘁,为国家利益效劳,而不愿做任何不利于国家的事”,而且会密切留意各护国者的态度,“随时考察他们,看他们是否能终身保持这种护卫国家的信念,是否既非魔术又非武力所能于不知不觉之间使他们放弃为国尽力的信念的”。

这样就塑造了一名理想的护卫者形象,让他成为优秀的国家管理者。他有欣赏音乐才能的素养,有面对敌军不畏的坚强精神。

同样苏格拉底也提出了统治者应由哲学王担任这观点。在第六、第七两卷中,柏拉图提出了他的理念论和认识论学说,讨论了哲学王与城邦的关系和哲学王的形成。在一个正义的城邦里,哲学王应该成为统治者,因为哲学王是“能把握永恒不变事物的人”,“永远酷爱那种能让他们看到永恒的不受产生与灭亡过程影响的实体的知识”,“天赋具有良好的记性,敏于理解,豁达大度,温文而雅,爱好和亲近真理、正义、勇敢和节制”。我想,如果一个人真的具备这些品质,的确纵是玛摩斯也无法挑剔了。

相反大众在这个社会中是怎样的呢?护国者既然安份地做自己保护工作,同样地,大众应该做他们应做的事。智能是与他们无缘的,因此他们要服从统治者和护国者的指导,做一只乖乖的国家螺丝,做好本份,应修鞋的就修鞋,应种田的就种田,国家制度以及他们的个人利益,哲学家会作好安排,并宣称这是最正义的,最适当的。

在书中苏格拉底已经把城邦中每种身份的人安排好。各守本分的思想在《理想国》中十分突出。他把教育培养护卫者的过程详细列出。把哲学王当统治者的理由充分说出。连如何能让人民心甘情愿当好自己的本分的谎言都讲出来了。谎言故事:“他们(人民)虽然一土所生,彼此都是兄弟,但是老天铸造他们的时候,在有些人的身上加入了黄金,这些人因而是最可宝贵的,是统治。在辅助者(军人)的身上加入了。在农民以及其它技工身上加入了铁和铜。但是又由于同属一类,虽则父子天赋相承,有时不免金父生银子,银父生金子,错综变化,不一而足。所以上天给统治者的命令最重要的就是要他们做后代的好护卫者,要他们极端注意在后代灵魂深处所混合究竟是哪一种金属。如果他们的孩子心灵里混入了一些废铜烂铁,他们决不能稍存姑息,应当把他们放到恰如其分的位置上去,安置于农民工人之间;如果农民工人的后辈中间发现其天赋中有金有银者,他们就要重视他,把他提升到护卫者或辅助者中间去。”

在现在我们应如何对待这安守本分的思想呢?现今社会能构建这样一个安守本分的国家吗?现实意义大吗?柏拉图在书中向读者们描绘了理想国,人们安居乐业,积极地做本份的东西,不需要任何痛苦的深刻思维和人生体验。对外有辅助者守家卫国,对内则有护国者领导群众,解决他们的问题,而大众将所有精力放在自己所本份做的事之内,生活十分充实。这一片欣欣向荣的表像,成为多少人的向往。

以我的看法,对于一个良好的统治社会来说,《理想国》所描述的社会蓝图,并不是一个可行的政治蓝图。如果是这样好的一个社会不就太过简单了吗?一个如此各守本分的社会实在太理想了。理想终究会跟现实有很大的差距。理想中的构造会因为现实中的种种原因而无法实现。例如,在苏格拉底的眼中,由哲学王当统治者是最好的,他在《理想国》中曾说“哲学家应该为政治家,政治家应该为哲学家。哲学家不应该是躲在象牙塔里死读书而百无一用的书呆子,应该学以致用,去努力实践,去夺取政权;政治家应该对哲学充满向往,并不断地追求自己在哲学上的进步,并利用哲学思想来管理民众。”但是往往在现实中哲学家是不愿当统治者的,他们更愿意留在书中探讨社会中的种种不可言说的深奥问题。

除此,如果将每个人的人生都安排了,这不就像加尔文教的“天定论”吗?但是人是有理想的在下层的人民都是想当上层社会的人。很难要人们心甘情愿去当自己一出生就定下来的人生职责。同时人是有自由的,是很难要被统治的人乖乖的听任统治者的命令。会遭到人们的反抗。例如:在1920年,列宁所建立的苏维埃政权遭到了各国列强的攻击,为了苏维埃的将来,列宁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短时间内这政策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战场利益。但是在战争结束后,这政策就遭受人民的反抗。其中一个原因是人民不情愿将自己的粮食按照统治者的命令交给政府!最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破灭。

《理想国》中那各安其位思想是理想的,但是把理论付诸于行动就相当难!人民在社会中乖乖扮演着自己的角色,这样的社会是十分完美的。但是这样的社会也是没有生气的,没有活力的!但是这种理想理念将会影响着每一代的社会!这又是《理想国》的魅力!

参考书目:《柏拉图与理想国》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Harry Eyres(英)毛羽 赵廷(译)2008年10月版

第五篇:柏拉图《理想国》的思想与启迪

柏拉图《理想国》的思想与启迪

柏拉图生于公元427年,从小在舒适的或许是富裕的环境中长大的;是一个漂亮、精力充沛的青年。之所以叫“柏拉图”,据说是因为他肩膀宽阔的缘故;曾经是一个优秀的军人,并且在科林斯地峡运动会中两次获奖。

通常哲学家是不容易从这样的青年中培养出来的,但柏拉图敏感的心灵在苏格拉底的“雄辩术”竞技中找到了新的乐趣。与苏格拉底的相遇可以说是他一生的转折点,他曾说:“感谢上帝,我生为希腊人而非野蛮人,生为自由人而非奴隶,生为男子汉而非女人;尤其是,我生逢苏格拉底的时代”。由此可见,苏格拉底对其影响的巨大。

虽然柏拉图的时代已经渐渐远去两千多年,但其思想的价值会永远的在后世闪光。并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

他的对话录仍然是世界上一个无价之宝。其中最好的是《理想国》,它自成一部完整的论文,柏拉图把它变成一本书;在这里我们可以找到他的形而上学、神学、伦理学、心理学、教育学、政治学、和艺术理论。在这里我们可以找到带有时髦和现代气息的问题:共产主义与社会主义,女权主义与节育,优生学,尼采的道德与贵族 政治问题,卢梭的回归自然和自由教育问题,柏格森的“生命冲动”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样样都有。这真是富裕的主人款待高贵的客人的一桌盛宴。爱默生曾经这样称赞道:“柏拉图就是哲学,哲学就是柏拉图”。并将欧玛尔称赞《古兰经》的话转移给《理想国》:“烧掉所有的图书馆吧,因为它们的全部价值都在这本书里了。”

在这里我们只简单的介绍柏拉图的优生学、教育观和爱情观,以及它们对现今世界的积极意义。

柏 拉图在《理想国》里提出了优生学,虽然比起现代优生学理论,还少了一点,但已经很完备了。他提出了两点优生学理论:一。精选健康的祖先。身体是第一位的,家族中有遗传病史的配偶,结婚后很有可能遗传。现代遗传的三大杀手是高血压、癌症、白血病和一个不太引人注意的糖尿病。尤其是白血病,即使骨髓移植,世界上骨髓移植后活的最长的只有十年,一般人只能活一年甚至几个月,而且死的更痛苦。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智商问题,平时生活中那些处理事情得体的人智商也高,学习好的人智商也高,识时务者为俊杰,那些能按着形势走的人智商也高得很。所以,对一些大学生朋友们,为了你们下一代的智商,谈恋爱可以在本科阶段,但结婚 要在研究生阶段。当然智商的高低绝对不是仅仅由学历决定的。二。优选时间。柏拉图说过男性结婚最好是在30-45岁之间,女性最好在20-40之间,但现代的研究表明,男性最好在30到45之前,女性在24到27岁。那么结婚的时间呢?柏拉图认为五一前后最好,这样的话,怀孕在5、6、7三个月,怀孕三个月后是胎儿大脑发育最关键的时期,那时候将是8、9、10三个月,正好是秋天,我们知道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各种时令性的瓜菜水果应有尽有,母亲吃什么有什么,并且吃大自然的东西是最好的,天人合一,生出来的孩子也比较聪明,那些反季节的食物肯定含有某些药品,对胎儿有一定的影响。一般不出意外的话,到了第二年的3、4、5月份便是孩子出生的时候,这个时候正是春天,万物苏醒,天气不冷不热,孩子的发从柏拉图的教育理念,再看一下我们当今的教育制度。前不久,北京地坛小学足球队与俄罗斯伊尔库茨克州少年迪纳摩足球队进行了一场友谊赛。然而0:15的比分,让所有人目瞪口呆。不能不说我们的教育没有给体育足够的重视,况且还是北京的学校。还 是毛泽东说的好:“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除此之外,我一直觉得柏拉图的世俗教育对当今的大学生有很大的启迪意义,在目前的大学生就业中,有很大一部 分的大学生,眼高手低,心太浮躁,高的职位做不了,低的职位不愿做。其实,我们真该学一学柏拉图提倡的,把学者的自负收起来,低下高傲的头颅,脚踏实地的 在生活中学习生活,但是低头绝对不是让你放弃进取的动力,低下头颅是为了更好的扬起头,我们应该做到不卑不亢,从容不迫。

介绍完柏拉图的教育理念,接下来我们就不得不谈一谈他的爱情观了。柏 拉图其人长得很漂亮,但是一生未娶,位列历史上十大著名光棍之首,以他名字命名的“柏拉图式爱情”影响了很大一部分人,用我们今天比较流行的一个词来说就是“精神恋爱”:追求心灵沟通,排斥肉欲。柏拉图认为:当心灵摒绝肉欲而向往真理的时候,这时的思想是最好的。而当灵魂被肉体的罪恶所感染时,人们追求真 理的愿望就不会得到满足。当人类没有对肉欲的强烈需求时,心境是平和的,肉欲是人性中兽性的表现,是每个生物体的本性,人之所以是所谓的高等动物,是因为人的本性中,人性强于兽性,精神交流是美好的、是道德的。柏拉图式的爱情在我们当今的时代可以说有了很完美的表达,比如说网恋,双方虽

然素未谋面,但却可以在网上爱的死去活来,并且可以充分的发挥人们的想象力!但是在我看来,柏拉图式的爱情未免太过于浪漫以至于在现实世界中很难找到,当然,中国著名的哲学家金岳霖为了才女林徽因确实终生未娶,传为一段佳话。

其实柏拉图一直都在强调爱情的重要性,他曾说过:“对活得高尚的男人来说,指导他行为的不是血缘,不是荣誉,不是财富,而是爱情。世上再也没有一种情感像爱 情那样深植人心。一个处在热恋中的人假如作出了不光彩的行为,被他的父亲、朋友或别的什么人看见,都不会向被自己的恋人看见那样,使他顿时苍白失色,失去了一切的一切,无力面对自己爱的人和爱自己的人”

虽然我们不必像一句话说的那样:“我愿化身为石桥,受五百年风吹五百年日晒五百年雨打只求此少女从桥上走过”;也不必像柏拉图提倡的精神恋爱那样完全的禁欲主义。但是至少在现实生活中,尤其是这样的一个浮躁的社会中,我们是不是应该多一点浪漫主义,多一点诗意情怀,就当是为了年老时的一份回忆,也该在爱情的阶段中多一点精神的交流。

在我看来,柏拉图的教育观和爱情观对当今社会,至少对我自身来说,是有很大的现实意义的,也希望能对别人有所帮助和启迪。那个时代虽然离我们很遥远了,但是思想的永恒会一直都存在着,我们每个人也都应该追求思想的完美,那么其他的东西,即使不尾随而来,也会失去了而浑然不觉。

下载《理想国》的教育思想word格式文档
下载《理想国》的教育思想.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柏拉图《理想国》的诗教思想探讨

    [内容摘要] 理想国家的构建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 而诗教是其中重要一环。只有高度重视诗人的作用, 全方位发挥诗歌审美、教育和政治功能, 用“好的故事”教育儿童, 培养合......

    理想国

    《理想国》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的著作。本书以苏格拉底为主角采用对话体形式,主要涉及哲学范畴,包括了柏拉图哲学思想的各个方面,而其中以政治哲学尤为突出,因此《理想国》......

    理想国

    《理想国》读书报告 学号:2013502171 班级:政治1班 姓名:王彬臣 一、作者介绍 柏拉图(公元前427——前347年),古希腊著名哲学家,原名阿里斯托克勒 (Aristocles) 。于伯罗奔尼撒战......

    理想国

    理想国读后感 柏拉图的大名早已如雷贯耳,却一直没能拜读他的作品,对其本人其实也知之甚少。近日有幸寻得《理想国》一卷,粗粗读了些,欲探乌托邦之究竟,寻哲理之真谛。然本人愚钝,......

    理想国★

    《理想国》洞喻读后感 在《理想国》的第七章中,柏拉图用了一个洞穴的情形比作受过教育的人与没受过教育的人的本质,接着引出相关教育问题,进行了严谨的论述。为了能较好的理解......

    理想国

    《理想国》读后感经典的影响力,不在于天马行空的文句,也不在于振聋发聩的论断,而在于它给世人幽暗闭塞的观念世界以一道耀眼的闪光。它提出一个命题,它给出一个假设,这些根本的有......

    理想国

    柏拉图《理想国》 《理想国》就是一部正义论。该书自始至终贯穿着“正义”这条主线,正义论是柏拉图《理想国》中法律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 柏拉图认为,人都具有理性意志和欲望......

    理想国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他们一碰头就会产生不带明火的争斗,言语的打火石迅速引燃久置而成熟的思维,起初的闲谈开启了长久的争执之路。在这一场自由并非就事论事的国家构想中,大师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