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四川轻化工学院 学生处,四川自贡 肖 强 643033)
摘要:本文通过对校园文化涵义的界定以及对高校校园文化特点和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必要性的分析,提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应坚持的原则和 措施。
关键词:校园文化思考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发展的有机组成部份,实施素质教育、建设校园
文化、优化育人环境,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的重要保证。
一、文化校园的涵义
所谓文化就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文化,是一所学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讲,校园文化是指校园整体文化,包括学校本身从事的科学文化知识教育,实践活动和物质文化的创造与建设,还包括校容校貌、教学、管理制度、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遵守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等。从狭义上讲,校园文化是指相对课堂而言的课外文化,即非课堂文化,它是借助学校载体来反映和传播各种文化现象,包括舆论风气、生活方式、行为准则、人际关系、建筑环境、学术氛围等。由此可见,校园文化是以师生员工为主体,以课内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活动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众文化。
校园文化从内容结构上讲表现为三种形式:一是校园物质文化,主要指校园环境、图书资料、教学设施、文化设施等,是校园文化的基础,是精神文化与制度文化的外化形态;二是校园制度文化,主要是领导体制、组织机构、管理制度、行为规范等,是联系校园物质文化与校园精神文化的纽带;三是校园精神文化,主要是办学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价值观念、校风建设、文体活动等,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校园物质文化与校园制度文化的建设决定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则对校园物质文化和校园制度文化建设 起着
1促进和推动作用,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二、高校校园文化的特点
1、校园文化的高层次性
校园文化的高层次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作为校园文化主体的大学生和教职工大多具有较低高的学历水平和文化素质水平;另一方面是高校所从事的文化知识的传播和科学研究,有较高的学术性和科学研究水平。
2、校园文化的多样性
校园文化的多样性主要表现在:一是校园文化主体来源的多样性,高校的师生员工来源于不同专业、不同学科、不同地域、不同年龄、不同层次,有着不同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二是校园文化的内容和形式丰富多样。校园文化的内容不仅涉及到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而且涉及到精神文化,呈现多样性特点。校园文化的形式主要是指校园文化活动所涉及的科技、文化、体育、社会实践等活动,能适应不同层次、不同兴趣、不同年龄、不同群体的需要。
3、校园文化的超前性
高校校园文化相对于其它社会文化来讲,是一种更为开放的和面向未来的文化,它对社会文化不是简单、全面的认同,而是要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进行分析、筛选、吸收并加以整理,使其具有超前性,高校校园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主导其它文化的发展,对社会的进步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4、校园文化的感染性
校园文化是通过创造良好的精神氛围和与之相适应的和谐的物质环境,于潜移默化中感染人的情绪,陶冶人的情操,美化人的心灵,使全体师生员工受到启发和感染,主动完善自我,促进创新能力的发挥,使自已各方面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三、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要性
1、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
高等学校不仅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要提高学生思想素质。当前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除发挥马列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的主渠道作用外,还
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利用校园文化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在学生中开展具有思想性、艺术性、教育性、趣味性的校园文化活动,来活跃学生思想、丰富学生才干、陶冶学生情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抵御自由化思潮的能力,只有把思想政治教育根植于校园文化之中,才能更好地引导加强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学习,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优化育人环境的重要内容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建设各具特色的校园物质文化、校园制度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是丰富学校的教育容、教育活动和优化教育环境的主要内容。
3、强校园文化建设,有助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建设清新雅致的校园、团结向上的校风和学风,建设优良的教学秩序、生活秩序,对身临其境的师生员工有无形的感染力、约束力、促动力。开展多学科、多层次、多内容的校园文化活动,不仅有利于拓宽学生知识面,改善知识结构,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和成才意识;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表达能力,交际协调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而且越来越促进小小说个性发展,增强学生自尊心、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
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坚持的原则
1、方向性原则。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决定了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我国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 者和接班人,这种性质就决定了我国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作指导,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抵制消极、腐朽思想的渗透和影响,抑制低俗文化趣味和非理性文化倾向,引导校园文化向健康高雅方向发展。进一步加强邓小平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工作,邓小平理论要贯穿校园文化建设的始终。
2、育人原则。校园文化建设必须有利于人才培养,注重高校师生员工的思想道德文化素质的提高。校园文化建设作为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根本目的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一代新人。
3、主旋律原则。校园文化建设要弘扬时代主旋律,倡导爱国主义、集
体主义、社会主义,讴歌时代真、善、美,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引导高校师生员工追求高尚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倡导正确的消费观和生活方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既要充分体现社会主义的时代精神、又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4、群众性原则。校园文化建设要广泛吸引师生员工的参与,充分发挥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尊重师生员工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首创精神。校园文化建设如没有师生员工的参与,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5、系统性原则。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内容丰富的系统工程,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在全校范围内形成一个校园文化建设网络。
6、开放性原则。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必然要与其他文化发生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校园文化建设要吸收其他文化(如社区文化、企业文化、军队文化、乡镇文化等)建设的优秀成果,要充分利用和发挥社会主义文化设施和大众传媒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影响。
五、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措施
1、加强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领导
如何看待校园文化建设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及其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地位,是关系到校园文化建设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高校各级党政部门和领导都应当充分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一方面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的作用,另一方面进行必要的协调组织和相应的管理规范,使校园文化建设主题鲜明,目标明确形成一个齐抓共管理、协调发展的良好运行机制。并通过纳入学校总体建设规划、加强管理等手段来强化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领导,保证校园文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引导校园文化建设抵御西方不良文化的影响,逐步走上健康持续发展轨道。2、加强高校校风建设
校风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校风反映了学校在长期办学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鲜明的学校特色、风气。校风最集中的体现是学风和师风。学风是以学生为主体,其中既包括学习的动机、目的、态度、兴趣等内在因素,也包括学习的方法、纪律、主动性、刻苦性、创造性等外在因素;师风是以教师为主体,主要体现为教师的教学风气、学术风气、育人风气,以及教职工的工作作风和领导作风。当前,加强校风建设中,师风建设是基础,学风建设是
核心。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应在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和学识学风等方面以身作则,做到敬业爱生、严谨治学、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形成求实、民主、高效的领导作风。学风建设就是要教育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树立对国家、对社会和对学校的责任感,通过积极引导和严格管理,让学生在学习中培养崇尚真理的风气、勤奋学习的风气、富于开拓创新的风气,在考试中培养诚实守信的风气、耐心细致的风气,在日常生活中培养敬重师长的风气、诚恳礼貌的风气、遵纪守法的风气、服务奉献的风气等。
3、加强制度建设,规范各种规章制度
校园文化建设一个主要内容就是制度建设,制度建设是指学校对各种规章制度的制订和完善、实施和执行以及由这种外在制度内化为师生员工自觉意识的过程。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要体现科学性、时效性、可操作性和执行的严严肃性。对学校师生员工的思想和行为有规范、制约、激励作用。规章制度的建设和落实,要紧紧围绕培养人才这一根本任务,要体现学校办学的指导思想、价值取向,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工作秩序和生活秩序。
3、增加投入,加强校园文化场所、环境建设
校园文化场所、环境建设是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文明、整洁、优美、有序的校园环境,独特的建筑风格,有典型意义的纪念雕塑,伟人、名人的名言警句,校风校训的,同样使人身心愉悦,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和熏陶。学校要增加对校园文化建设投入,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总体发展规划,保证必要的资金投入,使校园文化建设能健康持续地发展。
4、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文娱、体育和社会实践活动
是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校园文化活动要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努力形成“以重大节日为契机、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以科技、文娱、体育和社会实践活动为基础”的校园文化活动格局。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组织的积极作用,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活动的生力军,在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的自我教育方面起到积极作用,加强对学生社会社团的指导和管理,对思想意思类活动,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多开展理论学习、理论研讨、经验交流等活动,注重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对科技类活动,要鼓励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和学术活动或学生之间开展科研、学术活动,引导学生勤奋学习,立志成才;对文化、娱乐、体育类,要注重提高审美情趣,强身健心。对公共服务类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精神,弘扬社会主义美德。
5、广播、影视、报栏、校刊、校园互联网等宣传舆论阵地建设
广播、影视、报栏、校刊、校园互联网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阵地,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具有特殊的重要位置,广播、影视、报栏、校刊、校园互联网要坚持党性原则,弘扬时代主旋律,鞭笞不和谐音。加强对广播、影视、报栏、校刊的管理,学校要制定较为完善的管理办法,特别是对学生主办的刊物要有专门的指导老师加以把关和引导,从而保证这些宣传载体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发挥正面宣传和繁荣校园文化的双重作用;充分利用校园网阵地积极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和引导,同时也要关注校网给学生带来不利的影响,加强对BBC的引导和管理,在学生中开展网络道德教育和自律教育以及如何正确认识和对等网络不良信息的教育。增强对广播、影视、报栏、校刊投入,多出一些具有一定思想性、艺术性、教育性反映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的优秀作品。
第二篇: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思考建议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思考建议
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
高校以信息、通信、计算机、电子等学科为主,虽然近些年来许多高校都设立了人文、经济、管理等学院和学科,并设置相关专业,但此类学院专业在全校中的地位远比不上老牌学院专业。受历史因素影响,院校的师生在日常的教学、科研与管理中往往重视学习理论知识和应用技能,从而产生重学术技能和轻人文素养的矛盾冲突。
具体从文化的四个层次来说:制度文化层面,高校在信息公开等方面缺乏灵活性,往往都是简单下发通知,导致学生不解、埋怨等现象,这些现状都反映出高校缺乏文化涵养和人文精神,组织协调不到位,欠缺联动机制和变通做法。
物态文化方面,高校的经费大部分用于科研仪器采购、技术投资等方面,学校图书馆书籍占首位,文科资料较少,校园布置“风”,建筑单调,景观呆板,缺少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总的来说就是注重基础建设但不同程度忽视人文涵养。
心态文化,又称精神文化层面,各高校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缺乏师生交流,缺少人文关怀;学生之间忙于科研学术,交流减少,缺乏青春活力。一些活动只强调精神文化的政zhi性,缺乏“寓教于乐”的做法,学生不愿去接受,效果甚微。因此,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尚存在较多问题,在新时代背景下,还需不断努力,不断探索去改善。
行为文化层面,各高校都努力建设校园文化,突出特色养成,但不同程度缺少方法创新。首先是活动形式单一,很多高校的做法还是停留在一些传统的唱歌跳舞演奏等形式上,活动效果不尽人意。其次是缺少品牌活动,很多活动没有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活动虽多缺乏精品。
二、新时代校园文化建设途径研究
*.建设符合校情、具有特色的校园物质文化
校园环境与学生培养具有戚戚相关的联系,环境对人的影响至关重要。新时期,全国各大高校纷纷重视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包括校园环境改善,文化设施增加,拓宽宣传阵地,校企合作共建文化基地,周边环境融合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其中,初步取得了符合校情、具有特色的校园物质文化成果。然而,在建设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系列问题,比如建设过程中,特别是高校重视实用主义,很多校园文化建设缺少人文精神,只追求功能。
建设校园物质文化过程中采取的方式比较单一、传统,往往都是挂横幅海报、校园广播等,此类方式很难让在校师生产生共鸣,留下深刻印象,效果甚微。建设缺乏顶层设计,没能够和传统高校校园元素相结合,可以考虑将新时代的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宿舍楼、教学楼、操场、图书馆等元素中去,有助于形成一个整体的良好校园物质文化格局。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建设契合时代特征的校园精神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应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使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主导多元化的社会思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不断培育践行,确保其科学性。
高校是我们新时代培养先进高素质人才的基地,校园文化建设必须立足高校,符合校情,契合时代。另外,精神文化活动的开展不仅要重视理论思想的灌输,也需要将时代精神、校园校情相结合,“寓教于乐”。建设良好的校园精神文化,将学校的传统特色、文化底蕴、理想追求、办学理念互相融合,营造具有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精神文化氛围,有助于形成学校以育人为本、教师以敬业为乐、学生以成才为志的优良校风。
*.改革创新,教研并重,改善校园制度文化
制度文化建设,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入下,各高校都能结合自身校情,制定相关的制度,趋于良好。制度文化的建设,通过规章制度、行为标准的界定,可以充分约束高校学生的行为,形成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和观念意识。比如佩戴校徽文化、每年规定进行迎新晚会等等,都是校园制度文化的一种体现。这些制度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一种教育,当高校师生遵守这些制度的时候,也同时学习知识,提高自我修养,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另外,“三下乡”等暑期社会实践的推广,学生参与其中,不仅在实践中学习,更锻炼能力、开阔眼界。实践的过程和结果也为教学科研提供了数据依据的支撑,教研并行,意义非凡。制度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依旧存在不少问题,其中比较严重的一个问题是,制度保障体系不够完善。高校在推动新时代特征的校园文化方面,常通过开会的形式进行,真正落地的较少,常颁布文件,少具体执行,在经费保障、组织协调、人员保障方面存在不足,影响建设的进程。为此,高校应该注重实施,要改革创新,教研并重,努力去改善校园制度文化。
*.推陈出新,开展创新特色的丰富校园行为文化活动
近年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高校在校园行为文化活动中都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但依旧存在一些问题,活动形式单一,校园活动还是一些常规的唱歌、表演,偏娱乐化,学生参与活动收获较少,仅获得一时表层的快乐,无法从中升华思想,对人生发展无法起到教育的作用。其次,品牌活动较少,很多活动都局限于应付上级要求,或紧跟流行趋势,缺少长期持续的品牌活动。长期持续的品牌活动,有助于传承活动精髓,不断改进,活动影响力更大,学生参与度会更高,成效会更加明显。
所以,为了能够更好地建设创新特色的校园行为文化,我们要推陈出新,定期举办校园文化活动,要结合学生特点举办风格别样的活动,要围绕纪念性元素举办有意义价值的活动,要结合学校社团文化活动进行开展,将新时代特征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其中,开展多样化、特色化、时代化的校园行为文化活动。
第三篇:浅谈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浅谈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摘要: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高校这一特殊环境下形成的独特的文化形式,是全体校园人在长期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逐渐形成的稳定的价值取向、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的总合,是一种团体意识,是维系学校团结的一种精神力量。大力发展高校校园文化,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必要前提,这也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相一致。校园文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保障其传播优秀的思想和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念,进而保证学校持续稳定的向前发展。同时,在高校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优秀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得到传承。
关键词:校园文化;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思想政治教育
一、高校校园文化相关理论概念
(一)文化
国外对“文化”的研究很多,较早给它做了相对精准解释的是英国学者泰勒,接着许多学者都对“文化”做了解释,但未形成统一定论。美国人类学家克鲁伯和克拉克洪整理了相关164个解释,整理分析后认为“文化”很难进行解释,勉强作了一个自己的解释,即文化是“一种源自行为的抽象概念”。
在我国,“文”本义为各种交错的纹理,随时间的变迁,引申出其他内涵。一是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象征符号,二是由伦理之说引出装饰、人为修养之义,三是在前两个意义基础之上,导出美、善、德行之义。“化”本义和字面意思都是改变,从开始的事物形态的变化逐渐发展为教行迁善之义,而将两个词合在一起是在西汉以后。现代我们所用的“文化”概念,是19世纪末从日本转译而来的。现在我们更多认为文化是一个群体所共有的价值观和意义的总和,是全体人类在社会生活和实践的过程中,创造的所有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二)校园文化
人们对“校园文化”的理解也有不同的观点,可总结为以下几点:第一,认为校园文化就是社会活动。这些学者认为校园文化就是课外活动,所有课堂教学以外的活动都是校园文化。第二,认为校园文化就是校园人创造的各种校园综合环境的总称。这些学者认为校园文化就是学校所有成员的意识和观念的总和。第三,认为校园文化就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这些学者认为在学校的生活中根据学生需要和学校办学条件,来进行补充,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综上所述,校园文化是在教书育人这个主体环境下,以师生为主体,以教育为导向,以学校支持和管理为辅助,全面培养学生健康人格为目的,由全体校园人共同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和精神的总和及其创造的全过程。按照表现形态把高校校园文化可分为高校物质文化、高校精神文化和高校制度文化。
二、高校校园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一)高校校园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性
1.目标一致性。以高校校园文化作为教育的方式和途径,是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高校的物质文化建设创造与学生发展相适应的校园文化环境;通过高校的精神文化建设来教育鼓舞学生,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通过高校的制度文化建设为校园活动的顺利执行提供保障和支持。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人为主体,通过教育的方式来实现人们的全面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以素材的方式为校园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校园文化也作为途径方式为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目标的真正实现提供了有效载体,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目标一致。
2.文化同质性。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必定具有文化属性。高校的校园文化是在一定社会环境和经济基础下产生的,反应师生的物质形态和精神财富。思想政治教育也具有文化属性,在课堂中教授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就是在社会实践中提取的理论精华。这些思想都是在长期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是人类文化的精髓。
3.功能互补性。高校要发挥其育人功效,更多的是通过精神文化来实现的,它引导学校的发展朝着正确的方向,同时在培养人的全面发展方面做出巨大贡献。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和个人的发展都有贡献,具有一定的激励功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校园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存在交叉,两者之间相互独立,但也有互补。
(二)高校校园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1.导向功能。导向功能是指高校校园文化通过其自身的优势,引导大学生接受积极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使他们向社会所期待的方向发展。当学校的校园文化形成后,就会建立起相应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当学校部分成员的价值观、行为取向和标准出现偏差时,校园文化就会发挥它的导向功能。
2.创新功能。创新功能是指校园文化本身具有的创新因素及对其中生活的成员的创新意识的激发。一方面,校园文化包括了多种多样的知识内容,激发社会成员的创造灵感。另一方面,校园文化对情感、兴趣、等的培养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凝聚功能。凝聚功能是指高校校园文化具有巩固成员之间的团结和融合功能。当一种价值观念在校园中被大学生接受和认同后,就会使师生产生一种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就会把全体师生的思想凝聚在一起,激发其共同的奋斗目标,进而使精神情感化为巨大的合力。
4.规范功能。规范功能是指校园文化为其成员提供为人处世的规范和准则。总体上看,大学生在道德认知上基本是正确的,但大部分只是停留在认识的水平上,实际行为不尽人意。通过校园文化活动,逐步形成正确的行为规范。保证当他们离开校园的时候,也能符合社会的需要。
5.娱乐功能。娱乐功能是指校园文化可以活跃师生的生活,调节生活节奏,增加生活乐趣。师生在学习和工作劳累的时候,通过参加校园文化相关的活动,来协调自己的情绪和精神状态,更加有效地投身到下一步的工作和学习中去。
三、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的问题
(一)校园文化建设投入不足
高校的领导和决策者没有给校园文化足够的重视,没有认识到校园文化可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没有认识到校园文化在促进和谐校园建设中起的作用,也没有把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的办学目的结合在一起来理解它的重要性。当然也有很多高校认识到校园文化的重要性,但是在建设的过程中由于没有专门的负责人,有了几个负责人还存在职责分工不明确的情况,这就导致校园文化相关的活动不能及时顺利开展,校园文化的多方位功能得不到有效发挥。有时,校园文化建设相关的费用不能及时到位,致使校园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得不到保障,影响校园的整体发展。
(二)校园文化建设特色不鲜明
校园文化只有突出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才能保证其生机和活力。部分高校未能从自身的特点出发,只是对优秀文化的简单套用,这就导致校园文化建设内容上千篇一律,缺乏个性,没有把自己的特色展现出来。在精神文化建设方面,缺乏对本校定位的深刻认识,这就使得许多高校在办学理念和教育模式上的雷同、校园文化建设的趋同。在物质文化建设方面,缺乏对学校整体的规划,这样就导致大量的面子工程、劣质工程的出现。在规章制度建设方面,缺乏个性和创造性,各种指导学生行为的规章制度的制定,只是对上级文件要求的简单修改和调整,这就导致在执行的过程中缺乏针对性和可行性。
(三)精神文化建设未得到重视
校园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校园物质文化作为一种手段,是精神文化的承载,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存在的意义体现。校园文化发挥其作用主要还是通过校园精神文化来实现的,但是在经验中不难发现,许多高校在建设的过程中重视物质文化建设,而忽视精神文化建设。高校不断扩招的情况下,学校在校园景点、文化场所和设施方面的投入大,对校园文化的精神文化投入不够。还有部分高校在评价系统的促使下,只关注可以直接衡量和体现的校园物质文化,而没有给校园精神文化应有的关注度,也没有把校园物质文化和校园精神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共同发展,使校园文化的建设只存在形式上。
(四)校园文化建设的育人成果不显著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与学校的总要求是一致的,都是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但是,很多高校对建设什么样的校园文化缺乏足够的思考,在实际的建设中没有给校园精神文化应该有的重视和关注,也没有把校园物质文化和校园精神文化统一起来,更没有体现在对人才的培养上。首先,教师没有发挥教书育人的主导作用。人们普遍认为校园文化建设主要是有学校团委和宣传部的工作,这就使得大部分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被闲置起来,没有发挥其应该起的作用。其次,管理人员的工作模式单一,水平层次不齐,这就不利于他们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要求高校必须制定先关的制度和发展规划,以保证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高质量开展。
(五)校园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不完善
为了使高校校园文化的长期规范发展,就需要建立健全相关的规章制度,保证全体校园人都为之自觉行动,并以此作为行动的标准。从目前校园文化的现状来看,并没有相关的制度来约束人们的行为,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比较随意,没有标准和规章可以遵循。首先表现在高校没有把校园文化建设摆在重要的位置上,同时领导和相关人员对其研究较少,也没有相关的建设体系。另外,校园文化建设的评价体系尚未健全,对当前校园文化建设现状及成果的评价不够客观和全面;不能及时有针对性地指出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不足之处,也无法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深入推进做出合理的指导。
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应坚持的途径
(一)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高校校园文化必定以学校的主流文化为基调,体现民主平等的形式。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在当代高校校园建设,必须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等最新理论成果贯穿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使其成为一条主线贯穿到整个学习教育过程中。
十八大提出来“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对将来很长一段时期内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和绘制了蓝图,高校作为为社会输送高素质人才的主要阵地,就必须坚持将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思想道德建设、大学生全面发展四项任务作为根本目标和教学思路,坚持以学生为本,从学校实际、师生实际出发,采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有侧重点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将培养“四有人才”作为大学根本目标,在实际教学中要注重实际效果。由此看来,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充分重视起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促进和指导作用。
1.加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核心效用。高等学校作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阵地,必须将马克思主义渗透到方方面面的教学工作和教学任务当中,将马克思主义和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有效无缝地结合。
第一,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要把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理论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指导思想,来指导具体的校园文化实践。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法论根本观点来指导建设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确保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沿着正确的路线和方向不断深化和强化,反过来高校校园文化反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开展也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第二,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要继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不动摇,并强化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优势地位和作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思想是社会主义文化的基础和源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社会主义文化的主要依据和根本内容。学校是天然的学习场所,尤其是运用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个思想教育工具,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成果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路线同课堂教学有机融合。
2.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功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根本价值目标。理想信念是大学生精神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要创造可供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生存并茁壮成长的文化土壤和校园环境,采取多种方法鼓励大学生树立高尚的、积极的、正确的、宏伟的奋斗目标和精神追求。教育引导广大学生努力学习、扎实本领,积极投身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伟大事业中去。
3.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和改革创新精神,增强大学生的民族意识和时代观念。大学生是祖国和民族的希望。中共中央、国务院也强调:“校园文化建设应以爱国主义、改革创新和社会主义为旗帜,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凝聚起师生的合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校园文化活动必须以宣扬爱国主义、历史人物、历史事迹为主要方向,重点是宣传在近代百年来全国各民族反压迫、反侵略、反封建的重大胜利以及全国各民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上的一条独立自主的、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幸福的康庄大道,以此来不断激发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使其主动参与到中华民族百年复兴的伟大事业中去”。
(二)全方位投入促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在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中要处理好不同文化现象、不同文化形态间的关系,研究探索不同文化形态共存并相互促进的方法,保证不同文化形态在高校校园文化的大格局中都能和谐有序的得到发扬。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是人类成长不可缺的精神食粮,有健全人格、激励人们不断发展、引领向上的功能作用,在高校中更应重视文化的诸多功能作用,以此来营造积极向上、发展规范、有序严整的良好气氛,最终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并优化高校校园建设。
1.坚持精神文化的核心地位不走样。高校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精神追求。党的十八大提出,积极培育和践行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二十四字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重要的场所是高等学校,而主要群体是大学生,我们要坚持在高校中积极培育土壤、努力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严谨务实的工作和学习作风,不唯心、只唯实的科学精神,加强高校精神文化的建设,回归到教学工作的本源,教师以教书育人、传播知识为主要目的,学生以努力学习、成才报国为根本追求。
2.坚持物质文化的基础地位不走样。物质文化的建立健全不应追求享受和奢华的标准,而是要以有利于于促进大学生的心智健康发展为目标和原则。高校在做整体规划时,要有长远的眼光考量一段时间内的建筑布局、建筑内涵、建筑特色,要将新建的建筑同已有的建筑形成一个统一的、密不可分的整体。在高校当中加强园林景观、绿化美化的建设,以增强学校的“美”的氛围,体现历史的美感和厚重感;加强运动、娱乐、休闲场所及设施的建设,增强师生体质,倡导团结协作,增加艺术性、趣味性;加强网络媒体、学校社交平台的建设,规范网络文化,抵制恶俗文化,营造健康积极的氛围,通过组织高质量的社团活动为高校物质文化的建设注入活力。
3.重视制度文化的重要保障作用。制度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规章制度的建立,建设有利于规范大学生的日常行为的制度文化对整个校园文化的建设进程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当代,实施高校依法治校,要严格按照法律法规的章程来办事,要在高校内开展有关党的重大方针政策、党章党规的教育活动,保证大学生在思想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重大事项民主研究决定并在一定程度上公开公示接受民主监督,保证师生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开展法制教育宣传活动,以实实在在地典型案例警示教育,增强法制意识,工作学习以法律为准绳,在遇到不公正对待时拿起法律的武器来保卫合法权益。
4.以行为文化为衡量标准。在所有的大学文化活动中,行为文化是最能直观体现大学文化的,行为文化活动是衡量一个学校文化水平的一把尺子。现在大学中开展的绝大多数的校园文化活动都可称作是行为文化,如学术宣讲、公益服务、科技比赛以及体育竞赛等,在实际开展过程中要从学校的传统出发,要以本校特色为主要依据,挖掘并发展符合时代和社会特征的高校风气。学校各相关部门要加大联合力度,并征求学生的意见,不断改进和创新活动的题材和样式,要注重引进来和走出去的策略相结合,开展富含趣味性,促进运动健身益智和团结协作的活动,在活动中要能体现和反映出来多种素质并有侧重,让学生能够在活动中汲取营养,全面提升自己、促进身心良好发展、提升想人文素养、陶冶道德情操、充实精神生活。
(三)增强学生的归属感,优化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当今高校发展和建设的主要思路是依法治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三者合而为一。高校校园文化是综合评价大学实力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已经成为被普遍接受的社会共识,它是高校建设的软实力,是一所学校有别于其它学校的最明显的地方。人们接受一种文化形态,并受这种文化形态影响并施加于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活动中,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这种文化形态碰触到人类内心深处的某一个点,使得人类能够自觉地主动地向其靠近,接受并认可这种文化形态,形成归属感。而要想形成这种文化的归属感,那么就必然是富有地域、人文特色的校园文化才能具备,也只有在这样的校园文化中才能得到最大程度地释放,文化才能被广泛的认可和接受。本校特有的一定是传统,而传统的才有可能成为本校校园文化特色。在我国要想规范高效优质地开展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只有遵从高校的特殊实际情况,宣扬本校自建校以来所存在并积淀下来的优秀文化传统,以之为本校的独有特点并将之不断完善发扬才能使被广大的学生接受并认可,以本校传统文化特色为基础,不断总结和提炼学校发展进程中新的特点特色,海纳百川,吸纳其他高校的有益的符合本校特征的文化形态,构建新的校园文化体系,这样才能永葆学校的生机和活力,才能不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丢失本校最根本的文化传统和特色,才能形成本校区别于它校的核心竞争力,才能更好地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中的开展。
参考文献: [1]杨智圆.高校校园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良性互动研究[D].兰州:兰州理工大学,2011:8,10 [2]杨晓江.美国学者视野中的校园文化[J].思想·理论·教育,2010(10)56 [3]常丹.高校校园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良性互动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06:14 [4]郭广银,杨明.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J].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154 [5]韩国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1:44 [6]李国泉.习近平文化建设思想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5:27 [7]徐佩红,翁礼成.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探索,2011(10)96 [8]何祖锋.对高校校园文化育人的几点思考[J].教育探索,2012(8)122 [9]王蕊.高校校园文化育人功能探索[D].重庆:重庆交通大学,2013:12 [10]郑竹萱,朱方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文化建设研究的理论基础[J].改革与开放,2016(1)12
第四篇:如何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如何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具有多种独特的正向功能,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新形势下拓展大学生想思政治教育和提高师生员工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与重要举措。因此,我们必须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进行不断的思考,使校园文化成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提高办学质量的的重要动力。
(一)深入开展校风建设
要在充分挖掘学校历史传统宝贵资源的基础上,大力营造具有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良好校园风气。扎实开展师德教育,积极建设“厚德博学、善思致用”的优良校风。加强学生教育和管理,努力建设刻苦学习、奋发向上、诚实守信、敢于创新的良好学风。形成学校以育人为本,教师以敬业为乐,学生以成才为志的优良校风。
(二)精心组织校园文化活动
要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吸引力强的思想政治、学术科技、文娱体育等文化活动,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渗
透到文化活动之中,使大学生在活动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比如“五·四”青年节、“七·一”建党纪念日、“一二·九”运动纪念日等重大节庆日和纪念日,开展主题教育,唱响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主旋律,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积极开拓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载体
充分发挥网络等新型媒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建设好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校园网站。不断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渠道和空间,积极开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活动,牢牢把握网络文化建设主动权,使网络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新阵地。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大力扶持理论学习型社团,热情鼓励学术科技型社团,正确引导兴趣爱好型社团,积极倡导社会公益型社团。
(四)重视校园文化环境建设
精心打造“人文校园”、“数字校园”、“绿色校园”,使校园的规划、景观、环境呈现一种和谐美。要重视校园人文环境建设。充分发挥校友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独特作用,用优秀校友的人生经历和感悟、创业历程和成就,激励大学生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积极开展文明寝室、文明班级、文明系处的评比活动,清除校园
文化垃圾,净化校园空气,禁上赌博等情趣低下的活动,消除消极文化的影响。
第五篇: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和谐校园
作为高校发展重要组成部分的校园文化是整个社会文化的一部分,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它是实现人文素质教育启蒙和引导的主要形式,具有提高人文素质的天然教育功能。高品位的校园文化如同无形的力量,对广大师生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和价值导向。建设好校园文化是高校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是构建高校和谐校园的根本,对于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人才、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
和谐校园,是指学校各种发展要素间的一种均衡有序、协调促进的和谐状态。和谐校园的本质属性是文化和谐,和谐校园建设的根本在于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是由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双主体以校园为空间背景,围绕教学活动和校园生活而创制并共享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它是围绕师生群体的教学活动和校园生活而产生的。物质文化是浅层次的校园文化,是校园内各种文化活动的物质性载体,是高校综合实力的主要标志;精神文化是深层次的校园文化,它体现于学风、教风和校风,表现为师生的价值观念、课外文化、人际关系、道德规范等,是校园文化的核心、灵魂和根本,是校园文化建设所要营造和追求的最高目标;制度文化是中层次的校园文化,完整的制度、严明的纪律和严格的管理,有利于培养和锻炼校园师生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有利于提高学校声誉。
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
1.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和重视度不够
目前,绝大多数高校都把校园文化建设局限在学生工作和思想教育上,认为校园文化建设只是学生工作部门和思想政治部门的工作而与教学部门以及其他行政管理部门无关或相关性不大。同时,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很多高校没有真正认识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还将思想局限在校园文化仅仅是搞搞活动,忽视了校园文化对学生成长的导向、塑造、调适等功能,制约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2.校园文化建设重物质文化建设,轻精神文化建设
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和外在标志,其核心内涵是校园文化中的精神文化因素。目前,我国高校文化建设过程中太重实用,强调做一些能拿出来作为资历和政绩的工作。这导致许多学校只重视物质而忽视了内在精神的塑造,大学校园内忽视人文几乎成了一种普遍现象。有些高校虽然重视精神文化的作用,但却产生认识偏差,将校园文化活动停留在一些浅层次的文化消费活动上,从而使高层次的精神建设陷入困境。
3.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管理和导向
在校园制度文化建设方面,大部分高校重视相关制度建设,特别是对于师生员工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相应的行为规范、守则、奖惩制度等应有尽有,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有时却显得无力。表现在校园文化的研究不够,文化活动内容单调贫乏,缺乏时代性和针对性,不足以吸引学生,更谈不上发挥校园文化的综合功能。
4.校园文化建设形式不新,学校特色不突出
我国许多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缺乏明显的学校特色。高校文化建设中从众、跟风现象比较严重,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体系、管理制度等都在走“统一”路线,缺乏学校特色。不同的大学因其专业特点和办学特色不同,校园文化应保持学校的个性特色而不是趋同。学校个性特色的塑造是一项创造性的活动,要求学校管理者根据学校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给学校的形象准确定位,借助于各种物质和精神载体创造出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独特形象,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受教育者和社会的关注。
三、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和谐校园的思考
1.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
校园文化是高校德育工作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大学生思想觉悟和政治素质的基本内容。校园文化建设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学生的成才需求为内在动力,用社会主义的主流文化,教育和引导学生,不断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和明辨是非的能力,使他们自觉地为祖国的富强、社会的进步而发奋学习,努力成才;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吸引、熏陶、凝聚广大师生员工,激发他们报效祖国、造福人类的热情。
2.坚持三种文化形态协调发展,在物质文化建设中突出精神文化意义
浓郁的校园文化精神需要一定的物质设施和严格科学的制度来保证,但物质设施和规章制度层次的建设要体现精神文化意义。校园文化从内在看是一种精神,是校园人格风貌和群体意识的集中表现。作为一种深层次的校园文化,“校园精神”一旦形成,就能对校园人产生不可抗拒的影响力,并且有持久的继承性。
3.必须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
在不同时代每个高校都会留下许多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它是长期形成的精神底蕴和办学过程中的文化积淀。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不但要总结挖掘优秀的校园文化,而且要发扬传承文化的基本功能。这样既能从历史文化中汲取营养和力量,又能为校园文化的建设提供强大的动力。如果说研究和继承文化是高校的基础性活动,而创新文化则是高校的历史使命。根据时代要求,坚持正确的方向进行校园文化的创新,是繁荣校园文化,永葆校园文化先进与活力的基础。
4.积极探索高校定位,制定适合学校发展的特色校园文化
探索高校在全国高校中的地位、科研定位、培养人才定位等,从高校的具体校情出发,制定适合学校发展的新目标,营造特色校园文化。校园文化的特色既可以从高校历史轨迹中归纳,又可以从未来的发展方面中能动地营造。既可以从高校所处的地理环境得到启发,又可以以高校已经成功塑造出的社会形象作为蓝本。营造不同风格和特色的校园文化,要继承和发扬一切优秀文化,体现时代精神和创造精神,还必须具有世界眼光,使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真正成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排头兵和中坚力量。
四、结论
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和谐校园,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高校应把其纳入高校发展的总体规划,并作为重点予以特别重视。每一位高校管理者都应该提高文化意识,树立起强烈的校园文化建设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不断推进科学化管理,创建高雅的环境氛围,进一步加强、完善校园文化建设,使高校真正成为继承传播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场所和交流借鉴世界进步文化的重要窗口,成为新知识、新思想、新理论的重要摇篮。
浅析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论文导读:高校校园文化是指在大学历史发展过程中由高校师生员工创造、并存在和发展于大学校园中、由校园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构成的一种文化。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实现现代大学功能的需要,也是提升高校人的素质和建设和谐大学校园的需要。关键词:高校,校园文化
高校校园文化是指在大学历史发展过程中由高校师生员工创造、并存在和发
展于大学校园中、由校园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构成的一种文化。它具有引领文化、凝聚向心、陶冶激励、规范约束等功能。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实现现代大学功能的需要,也是提升高校人的素质和建设和谐大学校园的需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是一个由现实状态向相对理想状态发展的概念,是社会发展对高校提出的客观要求和为实现现代高校功能而导致的高校人自觉的行为过程。因此,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十分必要的。
一、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
我国社会的发展,客观上对高校提出了建设校园文化的要求。这种客观要求,可以从四个方面来看:一是我国社会的发展,迫切需要高校先进文化的引领,需要高校提供与之相适应甚至适当超前的科学技术支持、先进的思想理论支持和人才支持,这些都有赖于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二是我国高校校园文化的现状还不能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这无论从我国高校目前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现状看,还是从我国高校目前的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的现状看都存在着诸多的不适应。因而,如果不大力推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就不可能完成好我国高校对社会所肩负的神圣使命。第三,从提升我国高校的办学水平上看。近现代社会发展表明,一个国家的发展进步,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高校的办学水平。哪个国家有高水平的高校,那个国家的经济就迅速腾飞,那个国家的社会就快速发展。高校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其中对高校办学水平影响最大的是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世界一流大学,无论是以传统文理学院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传统综合性大学,还是以单科性技术学院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偏理工大学等都需要拥有能与时俱进的一流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因此,要提升我国高校的办学水平,就必须大力加强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
二、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实现“四有”功能的需要
功能是一个集合概念,是对高校的任务、宗旨、目标、作用的集中概括。发表论文。正确认识高校具有怎么样的功能,对高校和社会的发展十分重要。现代高校的功能主要包括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引领文化。实现现代高校这四个方面的功能,都离不开高校校园文化及其建设。人才培养所需的是育人文化。高校通过自己特有的办学理念、办学模式,培育和塑造“有文化”的全面发展的人,这个过程形成的文化就是育人文化。科学研究和创新人才培养所需的是创新文化。树立创新的理念,构建创新型的教育教学体系,形成创新的学术氛围,开展创新活动,这个过程所形成的文化就是创新文化。发表论文。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今天,创建一流高水平大学的今天,建设创新文化就显得尤为重要。高校研究、创新、传播、吸收高深领域的知识,归根究底是为了服务社会。在进行以上诸方面活动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文化就是服务文化。发表论文。建设育人文化、创新文化、服务文化,就是为了实现高校引领文化的功能。高校的一切工作其实质是为了推动社会文化的发展。世界一流高校引领的是世界文化的发展,中国一流高校引领的是中国文化的发展,地方高校引领的是地方文化的发展。高校要担负引领文化的社会责任,首先必须加强自身的文化建设。具体到每一所高校,就是要建设好具有个性特色的高校校园文化。
三、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人的素质提升的需要
当今世界的竞争,不仅仅是社会制度的竞争,更是文化的竞争。文化是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之本。而文化是人创造和拥有的。高校要实现应有的功能,承担起引领先进文化的重任,关键在于是否能培养能够引领社会先进文化的高校人。而
要培养出能够引领先进文化的高校人,丝毫也离不开高校校园文化的熏陶。只有大力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创造出与之相适应的高校校园文化,才能不断提升高校人的素质,使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提升高校人的素质互为促进,相得益彰。
四、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建设和谐高校校园的需要
建设和谐社会和建设和谐高校校园具有一致性。二者互相依赖、互相促进。高校是引领社会发展与文明的机构,理应担负起构建和谐社会的重任。要建设和谐高校校园,根本问题是建设好高校校园文化。在和谐高校校园的建设中,主要是建设教学系统内部的和谐,科研系统的和谐,人际和谐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谐等。而这诸内容的和谐建设,都离不开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都离不开健康而又先进的校园文化的引领。换言之,和谐高校校园文化是和谐校园建设的前提,和谐高校校园是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结果。因此,要建设好和谐高校校园,就必须大力加强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