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31031-李鑫-果树保护地栽培进展与展望
果树保护地栽培进展与展望
作者:首都师范大学成教院2013级小教1班 李鑫
摘要:果树保护地的栽培非常值得大力发展与倡导,因为该模式可以有效的提高经济效益,带动农民的生活水平稳步上升,同时,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果树保护地的栽培模式,是指在本来不具有果树生长条件的地方,使用人工手段,运用科学的管理方式,帮助一些果树品种创造生长的条件,让所有水果实现所有季节均能供应的要求。且这种果树保护地的栽培模式,能够提高水果的质量,实现经济效益的突破。
关键词:果树保护地栽培进展展望
一、果树保护地的历史与现状
果树保护地的栽培非常值得大力发展与倡导,因为该模式可以有效的提高经济效益,带动农民的生活水平稳步上升,同时,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果树保护地的栽培模式,是指在本来不具有果树生长条件的地方,使用人工手段,运用科学的管理方式,帮助一些果树品种创造生长的条件,让所有水果实现所有季节均能供应的要求。且这种果树保护地的栽培模式,能够提高水果的质量,实现经济效益的突破。
果树保护地栽培模式是一种市场经济下技术发展的产物,是随着百姓的生活质量而运生的一种新需求,这种模式极大的满足了百姓的果类供给。在我国北京、辽宁、山东、河北等一些地区,甚至建立了试验实验室或者果树保护栽培基地等,用于研究应用新的农业技术,开展有计划的试验、栽培等。现阶段,我国的草莓、葡萄、李子、杏以及桃子等技术都日趋成熟,有些地区,草莓与桃子品类丰富,规模宏大,产量相当可观。
但我国同时存在一些果树保护地栽培模式的弊端,如地方发展不均衡,部分地区发展飞速,经济增长势头喜人,而有些区域发展较晚,尚处于摸索阶段,这就需要政府大力支持该技术的广泛推广,争取达到平衡的发展状态。
同时可以看到,现在我国的果树栽培技术已经日渐成熟,大部分技术在推广中被广泛使用,尤其是草莓及桃子的大量实施试验,不只是在当年完成了额定目标,甚至在第二年有的产能大,产量相当可观。这些技术的成功,是农林科技人员努力的结果,他们也吸取了各方成功的案例,加以研究,借鉴并加以研究分析,结合各地不同的土壤、气候情况,进行了栽培等试点,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建立了试验基本,建造了各种材质的温室、大棚,进行了品种的集中选择试验,最后将成功经验加以推广,同时带动了很多上下游产业的形成与发展。
解决了当地一部分人的就业问题。
二、大力发展果树保护地的重要性
(一)实现短期经济效益的提高
通过一直以来对果树保护地栽培模式发展的较好的区域的观察与总结,可以看到该模式可以实现短期经济效益的增长,增长幅度比大田式生产模式要高出几倍以至几十倍之多。我们就以对桃子应用此技术的前后变化观察记录为例,正常的桃子成熟后售价为2-10元/公斤,而在果树保护地栽培技术模式下的桃子,由于可以提前40-80天成熟,所以在市售时好赶上4月份的水果青黄不接的好时机,市售价竟可高达12-20元/公斤;而有些省市,如辽宁省等地3月就能进入市售阶段,价格甚至可达到80元/公斤的高价。
可见该技术的应用在经济效益回报率方面的出色表现多令人欣喜。
(二)回报率可观,成本可控
一般性的水果,如果管理得当可以在当年即收回成本,因为果树保护地栽培技术需要建立大棚、温室等作为基础条件,所以快速收回成本显得尤为重要。要选择草莓、葡萄以及桃子等品类的水果,这些种类基本上是成花快,建好大棚,第二年春天就能看到果实的收获。以葡萄为例,在每年的年中季节为其建立塑料大棚,年底注意保温进行加固,到了第二年的中旬,好的情况下,可以收获至30,000kg/公顷,而如果市售价格在10元/斤,其当年产值竟可高达600,000元。
从葡萄的例子中可以看到,这种栽培模式是一种成本可控,回报率很可观的农业栽培方式,可以带领果农稳步走上生活小康之路。
(三)提高土地利用率,扩大生产能力
经过分析可以看到,果树保护地栽培模式同其他农业模式相比较,具有很大优势,如该模式可以通过立体栽植的形式、间作的形式、密植的形式,保证生产率的年增长趋势,甚至可以让土地提高使用率,因为此模式让土地资源在使用中充分的发挥了其光与能的利用率。从现实角度上分析,现在农村耕地面积在不断减少,因为公路、能源以及交通等将农用用地用作他途,可是人员却在不断增加。所以,加强土地的充分利用,是解决生产力下降的有效措施,也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
三、果树保护地栽培的发展内涵
有效地发展果树保护地栽培模式,能够促进生产,解决农民耕地不足的问题。同时,从技术的角度上了解,还可以将量化考核变成质的提升,在丰富水果种类的同时,提高了农业产业的结构变化,让农业生产率更上一层新台阶。
经过考察与分析,发现发展果树地栽培模式具有深刻的意义与内涵。
以某地为例,曾经该省苹果产能非常高,且大部分水果以苹果为主,其他水果合计份额仅占水果市场的7%。97年之后,该省份的苹果产量又飞跃性的攀升,造成了价格下跌的后果,因为普通模式下的苹果由于成熟较晚,所以影响了消费者的心理预期,且品类也很单一,所以集中上市又导致了市场竞争压力过大的局面。
在记录过程中,发现最高产的红富士苹果,正常情况下,市售价格应该稳定在5-6元/公斤,而由于集中上市以及品种单一问题导致了消费者心理预期的下降,所以自上市即市售价跌至1-2元/公斤。如此一来,结果只能是水果积压在果农手里,最终让果农遭受非常严重的损失。有些果农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将自家地里的果树砍掉重新选择品种,以避免下一年相同的情况发生。如:。1994 年初冬的一场大雪,使临汾以北的红富士苹果大面积受冻,损失严重;晚霜常使杏、桃树冻花冻果。[1]农民损失惨重。
为了让果农更有效的发挥土地优势,充分解决生计与发展问题。应该调整产业结构的现有情况,学习先进的技术实现资源整合利用。如多引进水果品类,加入高产的草莓、桃子、李子、葡萄等品种,对果农进行果树保护地栽培技术的普及与培训,实现试验试点,规范市场条件,开发销售渠道,鼓励成规模的发展种植,从根本上解决目前果农的问题;从技术层面提供有力支持。
四、果树保护地栽培模式的的发展建议
(一)拓展领域促进经济
要想在经济增长方面实现质的飞跃,个人小产量的发展是无法实现的。这种形式的生产由于没有联合动力,所以变成了一家一家的作坊形生产模式,不能被人广泛认可。要想飞迅增加经济效益,必须要废除“作坊”作业的传统经营模式,转向规模化市场模式。参考各地成功的规模化经营、区域性经营、统一开拓发展的办法。[2]在发展中,要首先做好统筹与市场规划,形成产量可观,面积大而广的龙头式果树保护地生产基地,再加紧开发其紧密相联的产业,如水果市场的销售,甚至可以大力投入建店,建水果批发市场等。进而带动其下游产业,类似加工业、物流业、存储业以及出口业等等,让果农从中改变以往的靠天吃饭的状况,也能同时解决本地的就业难等现实问题。
(二)巧妙利用新媒体的推广技术
当果树保护地产业建立得十分完善时,可以考虑利用新媒体的推广技术将效果扩大以及推广起来。推广技术简单传统的依靠最初的方法是不能看到长远发展的,[3]会导致信息的滞后以及不准确,如以前大多数家庭都采用口口相传的方式,这种形式慢且容易有误差。只有
利用新媒体技术,形成可控的模式,才能将及时性、准确性提高上来。
另外,为了让更多的果农以及群众了解果树保护地栽培模式并加入其中,形成良性循环,也应该用信息技术作为新型的宣传方式,将产品的过程,各种信息,包括果品生产过程,产品销售渠道、选种及配套等信息以传媒的形式送出,将细节展示给有兴趣的群众,让他们多了解,遇到问题可以多咨询。减少不懂就干而造成的不良后果及不不良影响。
在市场中考虑果农及群众的感受,从细节处为他们着想。只有市场形成一个井然有序的良性循环,才能从经济效益、销售体系、成本控制等多方面建立完善的机制,将果树保护地栽培技术发展得更好,也能形成持续有效的经济增长
(三)政府应带头鼓励发展新技术
站在农民以及群众的角度上看,果树保护地栽培模式是一项非常好的技术模式,可以从多方面将市场引向更长远的发展境地。但同时,作为农民及群众,也存在一些问题是无可避免的,如经济投入不足的问题。普遍农民收入水平较低,一些农民还在之前的年度遭遇了水果的减少或库压,无力改善现状。这种情况下,应该由政府考虑给予一些政策上,甚至经济上的支持,如多方参考意见,制定稳定可靠的实施细则,提供果树保护地栽培技术的培训及指导;投入资金带头试验;发放一些专款专用的专项贷款资金供给;吸引外商进驻,合作生产开发;以及项目分配给本地龙头企业等[4]。
通常果树保护地栽培的成本,最大开支在于初次建设温室或大棚,温室的结构成本还要看采取何种结构,如果是钢架结构的温室,建立成本大约在5万元左右,这种结构的温室完全不在果农的经济承受能力范围内,应该引进外商或企业搞试点,形成果树保护地栽培技术的试验基地,并开发上下游产业,除了提供给果农及群众技术上的支持与后盾,还能解决一部分就业问题。
如果是竹木结构的温室,投入的建造费用大约在1万元左右,该结构可以利用政策的一些鼓励政策,如专项贷款基金等形式发放给符合条件的果农,鼓励他们大力发展新型农业技术,投入试验,创立新的事业方式,并带动周围的人,造成好的影响,无形中形成良性宣传。
最简单的果树保护地栽培环境是大棚的环境,这种塑料薄膜覆盖的形式投入较少,只需要几千元即可,该方式适合家庭型农民的种植方式,投入少,产能大,产量高,基本上第二年即可收回建棚费用,从根本上解除了农民担心无法收入投入的心理负担。并且在经济上有所提高。
五、结语
为了更好的发展果树地栽培模式并大力推广,政府应该加入其中,鼓励其良性的引导与
发展。当农民及群众了解到新技术后,并经过实施体验到甜处,该技术就会得以迅速扩张,其结果就是百姓受益,丰富了水果的品类;农民也受益,提高了经济收入;国家同时受益,大力发展了新型农业技术并减少农民损失。是一项集合多方面优势的重要发展良策。参考文献:
[1] 杨真山西果树保护地栽培前景展望[J]山西林业-2002年5期(G221)
[2] 程继明果树保护地栽培应注意的问题[J]山西农业-2002年12期(G87)
[3] 王淑春
[4] 王淑春 果树保护地栽培的设施
(三)[J]果树保护地栽培的设施
(二)[J]农村实用科技-2002年5期(G64)农村实用科技-2002年4期(G64)
第二篇:果树保护地栽培注意事项
果树保护地栽培注意事项
果品质量问题 在保护地栽培条件下,要想提高果品质量,必须采用一些特殊的技术措施。如增加棚内光照、增施CO2气肥、叶面喷施微肥和增施磷、钾肥等,并开张树冠,控制枝条旺长,加强扣棚后地温调控等。
越夏问题 解决保护地栽培条件下果树的越夏问题,主要是做好保叶、养根、壮树、壮枝等工作。果实采收后,打开棚膜,阳光充足,遇到的问题是老枝叶衰老与更新、新梢加速生长。特别是雨季一到,水分充足,往往会导致枝条徒长,延迟落叶,影响翌年果树产量和效益。解决果树越夏问题的关键:一是及时修剪。桃树要将已经结果的老枝疏除,保留未结果的新梢,并将直立枝、徒长枝、病虫枝、枯死枝、背上枝一并疏除,及时喷施生长抑制剂等,控制枝条旺长,以形成饱满的花芽;葡萄要及时摘心、抹杈,摘心不要过重,顶端要保留几个副梢,防止冬芽萌发。二是实行预备苗制度。把预备苗植于钵体或网袋内(尤其是葡萄的某些品种),在圃地集中培育,使之形成花芽,将已结果树于秋季落叶后移到棚外,并把预备苗移到棚内,进行促成栽培。这样循环轮茬栽植,可使同一个大棚连续使用多年,保持高产高效。
授粉问题 在保护地栽培条件下,空气湿度大,往往造成花粉黏滞、扩散困难,授粉受到极大限制。为保证授粉良好,应加大授粉树的配置比例,采用自花授粉能力强、花粉量大的品种。最好采取人工辅助授粉,并结合放蜂、降低棚内空气湿度等其他措施。`
土壤管理问题 实行浅定植、起垄栽培,最好加盖地膜(之前要施足基肥)。这样既可保蓄土壤水分,提高地温,增加棚内光照,又可减少地面水分蒸发,降低棚内空气湿度。有条件的最好采用滴灌。
棚内环境问题 棚内的光照强度一般仅为露地自然条件下的60%~70%,严重不足的光照会造成枝叶虚旺生长,光合强度降低,影响果品质量的提高。因此,要注意控制棚高,一般掌握棚脊不高于3米,棚肩控制在1.2~1.5米;地面最好铺反光膜,充分利用反射光;选用透光性好的薄膜;限制枝量,控制背上枝旺长。棚内温度调控:重点是花期温度的调控,这一时期是栽培成败的关键时期,一般要求白天温度控制在15℃~20℃,夜间不低于6℃。其他各物候期对温度的要求相对不甚严格,温度控制在6℃~28℃即可。棚内温度的调控,夜间主要靠加盖草苫或棚被保温,白天打开气窗通风降温。提高扣棚后地温:扣棚后往往会出现地温与气温不能同时升高的问题,通常是地温较低。地温低常造成萌芽迟缓、不整齐,先叶后花、花期不齐,坐果率降低等不良后果。要提高扣棚后地温,可于扣棚前1~2个月在树下覆盖地膜。过晚覆盖地膜,对提高地温作用不大。棚内空气湿度调控:棚内空气湿度控制在55%~80%,对授粉和果实发育有利。棚内空气湿度调控措施有通风换气、覆盖地膜、控制灌溉等。
第三篇:设施果树栽培与管理技术
设施果树栽培与管理技术
2009-04-29 信息来源:遗孑网
视力保护色:【大 中 小】【打印本页】【关闭窗口】设施果树栽培就是利用日光温室、塑料大棚等设施,人为地为果树创造特殊可控的小区环境,以达到果品生产目标的人工控制。设施果树栽培与传统的果树栽培相比,是一种高投入、高技术、高产出的现代高效农业形式,是伴随着果树特异品种的推出、集约化栽培的发展、塑料工业的进步和社会综合经济实力的提高而发展起来的。在设施栽培条件下,不仅可以延长果品供应期,生产出反季节的新鲜果品,而且可以减少不利的环境影响,对生产无公害果品、提高果品质量和产量具有重要意义。
设施小环境改变了设施果树的生命周期和发育周期,进而使设施果树的生长发育规律发生了根本变化。了解掌握设施果树的发育规律和变化动态,是建立优质高效新技术体系的基础。
一、树种、品种的选择
设施果树栽培一般选择果实贮藏性较差的优良鲜食树种,如桃、杏、李、樱桃、葡萄等,品种则一般选择外观与品质俱佳的优良晚熟、极晚熟品种。此外,还要求品种花芽容易形成、花粉量大、自花结实力强;树冠开张、易于调控,或树体紧凑、适合矮化密植栽培;适应性广、抗病性强。目前作为保护地延迟栽培的树种主要有葡萄和桃,葡萄适宜延迟栽培的品种有巨峰、黑大粒、红地球。桃适宜延迟栽培的品种一般选果实发育期180天以上,成熟期在10~12月的极晚熟品种,如中华寿桃、冬雪蜜桃、红雪桃、霜红蜜等。但如果栽培技术措施得当,一些品质优良的早、中熟品种也可栽培。
二、栽培密度
设施温室大棚内空间有限,为了达到更高的经济效益,一般尽量采取密植,但也要留出一定的操作管理空间。对于不同树种、品种来讲,栽植密度不同。桃树株行距为1~2mx1-2m,杏树为1~2m×1~2m,葡萄双行立架株行距30~40cm×50-200cm(宽行200cm、窄行50cm),葡萄单行架株行距50~60cm×300~400cm。
三、栽后管理
(一)施肥:苗木栽植后,第一次追肥在新梢长15cm时,株施尿素100~20%,48小时后浇水。第二次施肥待新梢30cm左右时,追施N、P、K复合肥,株施300~400g,距苗木周围30cm开沟施入。根外追肥,每次结合喷药,7月中旬以前加喷尿素300倍液;7月中旬
后加喷磷酸二氢钾300倍液,促进枝条生长、成花。9月下旬~10月初,亩施5000kg农家肥。
(二)浇水:定植后浇透水,苗木成活后每隔15天左右浇一次水,7月中旬后停水。雨量大时,注意排水,如干旱,待中午桃、杏的叶片打蔫时,再浇水,利成花。
(三)夏剪和冬剪:温室中树无形,整个温室做一棵树剪,树与树交接面不超过30%。夏剪做好摘心工作,9月上旬将全部新梢生长点摘除,立秋后对新梢拿枝软化,角度80~90度,促成花。冬剪时以疏为主,去掉无花枝、交叉枝、直立枝、并生枝,株留15~20个有花枝。
(四)温度和湿度的调控
温度是决定果树物候期进程的重要因素,温度的调节包括白天晴天时的降温和阴雨天及夜间的保温,降温主要通过开启放风口实现,保温通过盖草苫等保温材料、加厚墙体、挖防寒沟及人工加温等。温室内湿度较大,一般气温低时湿度大,气温高时湿度小。为降低湿度,可采用地表覆盖地膜,减少灌水等方法。温度和湿度的调节不同树种在果树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要求不一。
果树开花前30~40天的日平均温度与开花早熟及花器,发育、花粉萌发、授粉受精及座果等密切相关。秋季对梨进行加温处理,可延迟开花并有增产效果,10月份处理比11月份处理好。在果树栽培实践中,早春灌溉可降低土温抑制根系生长,使苹果延迟开花5~7天,使核果类开花延迟7-8天;将盆栽树置于冷凉处或将树冠覆盖遮荫,降低温度,也可使开花延迟;植株冷藏抑制栽培技术已在草莓上应用,其原理是把已分化出顶花序和第二花序的秧苗挖起进行冷藏,按计划出库定植,从而可以自由地调整收获期;高温或低温都会造成低需冷量桃果实发育减慢,发育期延长,温度每降低1℃,果实发育期延迟5天。
(五)光照调节
遮光可抑制果实发育,延迟成熟。温室内光照一般为自然光照的60%~70%,多通过采用透光率好的无滴膜覆盖,室内墙壁刷成白色、挂反光幕、地面铺反光膜等充分利用室内散射光,必要时人工补充光照。梨在果实发育期长时间遮阴可延迟成熟7~15天,延迟效果和遮阴时期有关,并且果实总糖、酸量及硬度不受影响。葡萄进行叶遮阴可抑制浆果生长,延迟成熟,同时也影响糖积累的时期和积累量,降低总糖和酒石酸的含量,以及苹果酸始熟期前的积累速率、始熟期积累的最大量和始熟期后的转化速率,提高果实中K浓度和果汁的pH值,对果遮阴则明显减少花青苷的积累。桃为喜光树种,光照弱不仅延迟了花芽分化期,形成晚花,而且造成花的畸形。
(六)生长调节物质的应用
1、GA3。可延迟荔枝成熟4~5天。可使柑橘成熟期从冬季延迟到5月到8月。可延迟甜樱桃果实的软化,延长采收时期。可延迟油桃成熟,并延长贮藏寿命。
2、生长素类。NAA可使孟磨兰樱桃的花期延迟14天,叶芽萌动推迟19天,使桃晚开花2天。土施2~4D可延迟李的花期,但严重推迟了叶芽的萌发生长,并使叶片出现药害。施用一种生长素类物质BTOA50mg/L,延迟葡萄15天成熟,影响成熟基因表达。
3、生长延缓剂和抑制剂类。黑树莓或红树莓春季小叶长到1cm时,用50~200mg/L的青鲜素处理能有效地延迟花期和成熟期,秋施B9能延迟巴梨花期4-5天,采前3周喷2g/L的B9和CCC,可延迟荔枝采收11天和9天,喷20g/L的尿素可延迟12天,但会引起果实重量和质量的降低。多效唑20g/L在夏季处理可使葡萄第2年的花期推迟3—5天。
4、细胞分裂素类。细胞分裂素类物质CPPU对提高果树座果、果实膨大、延缓衰老有显著效果,除在猕猴桃上表现促进成熟外,其它果树均表现延迟成熟。在盛花后10天施用CPPU,只有葡萄延迟成熟,而其它品种无明显效果。
5、乙烯利和乙烯生物合成抑制剂。秋季或夏季进行乙烯利处理,能延迟各种核果类果树的花期,但浓度过高会造成药害。
第四篇:辽宁省果树栽培现状与发展对策
辽宁省果树栽培现状与发展对策
摘要: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我国种植业规模也在不断扩大。果树作为种植业的一部分,在我国辽宁省,果树种植有着较早的种植历史。本文就辽宁省果树栽培现状与发展对策进行了香瓜类的分析。
关键词:辽宁省;果树栽培;现状;对策
果树作为辽宁省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之一,近年来,辽宁省果树栽培得到了规模性的发展,有效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然而,在辽宁果树取得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许多问题,人们在果树栽培过程中,盲目栽培,再加上科技因素,使得果树产量低、质量差。为了促进辽宁省果树产量和质量,就必须重视果树栽培,加大科技的应用,提高果树管理水平,提高果品质量,将果树发展成为辽宁省的优势产业。
1辽宁省果树栽培现状
据相关数据统计,辽宁省设施果树面积达到30000hm2。其中,草莓面积占总面积的60%以上,桃和葡萄次之,其它树种如樱桃、杏和李等也有较大发展,形成以丹东、沈阳、营口、铁岭和锦州等为中心的区域性果树设施栽培商品生产基地。
1.1品种单
一、杂乱
就目前来看,辽宁省设施果树栽培生产中,对品种的选择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往往是选择以往效益好的品种进行栽培,忽视早、中熟搭配。再者就是各种果树的种植面积不平衡,进而直接导致市场需求的不同,如:由于葡萄种植面积较大,就会造成葡萄出现滞销的现象。
1.2技术应用不到位
在果树栽培过程中,技术是提高果树生存率和产量的保障。然而,辽宁果树栽培相关技术还不够成熟,技术的应用还不到位。而果树从栽培到生产这一过程中,很容易受到病虫害的威胁,由于缺乏相应技术的指导,不仅达不到防治病虫害的作用,同时还会增加成本,给果品安全带来较大的隐患。
1.3施肥控制不合理
在果树栽培过程中,果农大多是根据以往的经验来进行套袋和施肥。随着施肥次数的增加,土壤肥力及性质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而这种经验性的栽培很容易影响到果树的生产量和质量。另外,许多果农在发现产量不及往年时,往往会施入过量的肥,造成土壤贫瘠化,不利于果树的成长,影响到果树的产量和质量。
1.4缺乏人才
果树栽培是一项技术性的工作,对专业的技术人才要求非常大,然而就目前来看,我国辽宁生果树栽培技术人才还比较稀缺,栽培果树的都是一些农民,文化水平较低,不能有效地管理果树,进而影响到果树产量。
2辽宁省果树栽培发展对策
2.1合理选择品种,主动品种多样化
首先,要根基当地的地理条件及设施条件,选择合理的树种、品种,在统一设施内尽量选择需冷量低、花粉量大、品质优的品种。其次,要适当增加主栽品种数量,使早中熟合理搭配。如李增加秋香李、香蕉李等,杏增加仙居杏。
2.2加大技术的应用
在果树栽培过程中,技术作为果树产量和质量的保障,加大技术的应用有重大作用。首先,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加大科技的研究,为果农进行技术指导,向果农宣传先进的果树栽培技术;其次,果农要重视技术的应用,在果树栽培过程中以技术为指导,应用先进的果树栽培技术,进而果树产量提供技术保障。
2.3合理施肥
在果树成长过程中,为了确保果树健康成长和产量,就必须对其进行施肥管理。要根据果树实际生长情况及果树品种选择合适的施肥技术,肥料尽量选择无公害的绿色肥料,严格控制商品肥料的使用,特别是要禁止使用硝态含氮肥,在施肥过程中要控制好肥料的使用范围和剂量,尤其是商品肥料。另外,要控制好施肥时间,要根据果树的生长条件及长势来进行合理施肥,确保果品质量和产量。
2.4加大人才的培养
果树栽培是技术性很强的工作,既要果树栽培人员具备专业的技术,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为了更好地提高果树产量,就必须重视人才的培养。首先,政府及相关部门要给予政策支持,为果树栽培技术人才的培养提供保障;其次,院校要设立专业课,为果树栽培培养专业的技术人才;再者,政府要为广大果树栽培工作人员进行技术服务,向他们介绍先进的栽培技术。而作为工作人员,更要积极学习先进的果树设施管理技术,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保证果树的正常生长。
3结语
近年来,辽宁省果树栽培得到了飞速发展。然而果树栽培依然存在一些不足,果农需要不断强化自身的果树栽培专业技能,优化果树栽培技术。相关农业部门也需要加强对果树栽培过程中的技术指导工作,及时解决果农在果树栽培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从而有效确保提升果品产量和质量,实现果农达到丰产增收的目标。
(责任编辑 荷初)
第五篇:整形外科进展的回顾与展望
一、讨
论 整形外科进展的回顾与展望
整形外科(PLASTIC SURGERY)是外科学的一个专业分支学科,又称整复外科或成形外科,是为需要进行修复或再造治疗的疾病所建立的一个医学专科,它以手术方法为主,采用各种组织移植技术修复体表缺损和重建器官功能,从而达到改善或恢复生理功能和外貌的目的。整形外科不同于传统的按解剖部位或系统划分专业的一般模式,而是从头到足牵涉许多不同系统的横向联系的一门外科专业,故与其他外科既有联系又有交叉。因此,整形外科也可说是外科学的一门边缘学科[1-3],有的日本学者甚至提出,整形医学是继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之后的一门新兴医学,可称为第四医学。
(一)整形外科的治疗范围
1.先天性缺损与畸形:主要指体表外露部位影响外貌及生理功能者。
2.后天性畸形或缺损:指各类创伤(包括烧伤)所造成的体表或身体深部组织、器官缺损和畸形。
3.肿瘤引起的缺损或畸形:体表恶性肿瘤,如鳞状细胞癌、基底细胞瘤、黑色素瘤、纤维肉瘤等,良性肿瘤有血管瘤、淋巴瘤、巨大黑痣、神经纤维瘤等。此外,肿瘤本身可严重破坏组织产生畸形和溃疡,而切除肿瘤后造成的缺损需用整形外科技术予以修复。
4.严重感染引起的缺损与畸形:指外伤感染后遗留的广泛疤痕及畸形。
5.原因不明引起的畸形或缺损:如半面萎缩症、面神经瘫痪、褥疮、下肢慢性溃疡、糖尿病性肢体溃疡等。
6.美容手术:主要是通过整形手术整复或纠正面部及体表的微小畸形或缺陷,是改善外表形象使之增加美感的一门美学技术[4]。
整形外科若以组织移植为主要的手段可分为:(1)自体组织移植;(2)种异体组织移值;(3).异种组织移植;(4)组织代用品的植入;按组织移值的种类又可将其分为皮肤、皮瓣、肌皮瓣、脂肪、筋膜、血管、神经、软骨、骨等的组织移植。
(二)整形移植手术的操作要求
1.“五无”技术操作:为达到良好的功能恢复和形态效果,整形手术特别强调严格的无菌、无创、无血肿、无死腔及无张力的“五无”技术,强调操作精细准确以减轻组织反应,操作时提倡使用精细器械,不能因动作粗暴而增加组织损伤或影响血运,从而达到创口高质量愈合的目的。
2.功能与形态:重视处理好功能和形态辩证统一的关系,既注意功能的重建还要兼顾良好的形态。事实上,只有接近正常的形态才能保证接近正常的生理功能,要结合病人实际,设计出完整的切实可行的治疗方案。
3.灵活多样的术式:整形手术不可能规定一个固定的典型术式,有时一次手术可同时在几个部位操作,有时需要分期进行手术。因此,必须重视手术的计划性和灵活性。在设计时,既要考虑病人的局部特点,又要考虑病人的职业与要求,还要求医师具有充分的想象力与创造性,才能灵活应变,达到满意效果。
4.注意心理因素:无论先天或后天畸形或严重功能障碍,都给病人造成巨大的精神创伤,医师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同情心,治疗前认真分析病人心理,使病人充分理解和配合手术计划,以顺利完成医疗方案。
5.功能重建与锻炼:移植手术对于功能重建只是创造了恢复功能的基础条件,手术后需进行积极地早期功能锻炼及理疗、体疗等康复医疗措施是重要的治疗原则。故一定要鼓励和安排病人坚持术后功能锻炼和理疗体疗。
二、回
顾
(一)历史回顾
人类整形治疗的历史由来已久,我国早在晋代(公元265~419年)就有关于修复唇裂的记录。公元前6~7世纪时,印度的Sushruta描述了鼻再造手术(印度法)。1818年VonGraefe发表的专著《鼻整形》首先使用了“整形”这一术语,至今大多数国家仍以整形外科一词标名本专科[5-6]。
本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由于大量战伤需要整形治疗,使整形外科得到较快发展,并推动了手外科及烧伤治疗和组织移植的发展与研究。相继建立了一些专业中心,如烧伤中心、颌面中心及手外科中心等。由于整形治疗范围不断扩大和专业医师增加,1955年在Tord skoog的主持下,成立了国际整形外科医师协会,并在斯德哥尔摩举行了第一次国际会议。从此整形外科作为一个新兴的医学专业有了不断发展与提高,在各种组织移植和埋植、基因、生长和发育、语音病理学等方面开展了较广泛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并逐渐开拓、发展出了显微外科、颅面外科和美容外科等新的领域。
我国整形外科的发展与西方类似。现代整形外科起始于40年代后期,特别是抗美援朝战争期间有大量伤残病员需要治疗,从而也培训了大量整形外科医师。50年代中期,一些著名外科医学院校纷纷建立了整形外科,1957年在北京成立的第一所中国医科院整形外科医院,从而推进了我国整形外科发展。1973年卫生部在上海和北京两地设立了整形外科医师培训中心,逐年培训了越来越多的专业人才并与烧伤外科共同发展,相继在全国开展了整形、烧伤和美容等医疗和研究工作。1985年中国整形外科学会在北京正式成立并创刊发行了《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从此不断开展了全国和国际间的学术交流活动,使我国整形外科得到普及和提高,并获得了国际上的重视。
(二)进展回顾
1.显微外科技术与皮瓣移值:1963年我国首例经过吻合小血管的断肢移植在上海获得成功,促进了吻合小血管游离皮瓣的动物实验的开展。张涤生等于1965年报导了狗腹股沟游离皮瓣再植和移植的研究,1973年几乎与国外Danial同时,我国杨东岳取得游离皮瓣临床成功,1975年沈阳杨果凡首创的前臂皮瓣游离移植成功,被国际誉称为“中国皮瓣”。这也是将小血管吻合技术与带有动静脉血管的皮瓣远位转移技术相结合的一次飞跃。从此,显微外科得到普遍的重视和推广,使皮瓣、肌皮瓣的应用、设计和皮瓣血液供应及神经支配的基础研究结合起来,促进了显微解剖学的发展,逐渐开发出了几乎遍于全身各个部位的皮瓣供区,并促成了游离皮瓣、肌皮瓣、轴形皮瓣、肌皮瓣和岛状皮瓣、肌皮瓣以及筋膜皮瓣、各种复合皮瓣及预构、预置等在整形外科广泛的兴起和临床应用。同时,还开展了带真皮下血管网的薄皮瓣(超薄皮瓣)以及非生理性皮瓣(如静脉皮瓣及静脉动脉化皮瓣)的临床应用,扩大和丰富了整形外科应用皮瓣移植的内涵,使显微外科技术成了现代整形外科必须掌握的技术之一[4-6]。
2.颅面外科:1967年法国Paul Tessier提出各种颅颌面骨畸形或缺陷,完全可以通过颅颌面骨本身的重新排列组合或植骨充填手段予以彻底纠正,因在临床上使以往认为难于手术矫正的严重颅面畸形病人获得了满意的整复效果,故认为是创立了20世纪后半叶现代外科医学史上最富有生命力的新学科之一。经过30年来的发展,其治疗范围已包括了各种先天性与后天性因素引起的严重颅颌面畸形,即包括颅颌面创伤外科、颅颌面肿瘤外科及颅颌面正畸外科的内容[7]。上海张涤生教授于1978年进行第一例眶距增宽症手术治疗获得成功,并于1983年发表了手术治疗眶距增宽症的总结报告,揭开了我国发展颅颌面外科的序幕[6]。近年来,已陆续有治疗眶底骨折综合征、狭颅症、侵犯颅底的颅面部肿瘤及额眶部纤维性骨发育不良等手术成功的文献报导,说明我国在这方面已有了初步的成绩。
3.皮肤软组织扩张:为解决修复组织移植时材料来源不足的难题,1976年Radovan首创皮肤软组织扩张器用以扩大皮肤和软组织的面积,获得了理想的效果。1980年上海第九人民医院首先将器材引入我国并临床应用于烧伤后疤痕挛缩和烧伤后疤痕性秃发的修复治疗获得满意的效果。随后相继在西安、成都及上海等地研制软组织扩张器成功。此后,逐步在全国各地普遍开展了此项技术,克服了传统皮瓣不够用和游离植皮容易产生收缩,皮肤颜色不一致等缺点。近年,又发展出了诸如快速、亚快速、持续恒压、注射壶外置以及皮肤外牵引扩张法或皮肤伸展术等进行皮肤扩张的方法,值得进一步研究和临床观察。
4.烧伤疤痕与后期修复:烧伤疤痕及挛缩畸形素为整形外科的主要治疗对象,随着烧伤治疗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在观念上改变了以往提出的“救命第一,功能第二”的认识而主张“抢救生命的同时,作好功能恢复工作”的观点。对深度烧伤积极采用了早期切(削)痂及植皮手术治疗;对小范围的特殊深度烧伤如电烧伤,热轧伤等采用了整形外科用于后期修复的方法,减少了截肢率和功能丧失率。
80年代末开始,在我国开展了以MEBT/MEBO为代表的烧伤湿性医疗技术,主张给烧伤创面创造一个湿润的生理环境,使受损伤的皮肤细胞和组织能最大限度的立体式的再生修复,达到自然生理性愈合。经过大量临床病例实践,证明其疗法确有保护创面,减轻疼痛;促使坏死组织液化,通畅引流;控制感染,减低细胞毒力;改善局部循环,利于烧伤后瘀滞带组织的恢复以及促进皮肤细胞和组织自然修复的作用。特别是其特有的对纤维细胞和胶原生长的调节作用,减少或避免了烧伤后疤痕组织形成和挛缩畸形的发生[9]。
无疑,这些烧伤治疗和修复的进步,促进了烧伤治疗与整形外科技术的的紧密联系。在全国各地特别是在省地市级医院的发展,将烧伤治疗和整形外科结合起来,为系统的烧伤早、中、晚及后期的综合治疗带来了裨益。同时在覆盖和修复材料及防治疤痕研究方面也成了烧伤治疗研究的热点。
5.美容手术:美容手术是整形外科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以治疗人体外表缺陷和形体缺乏美感,解除由于不美的意识所产生的病态心理的一门学科。现在开展最多的当属重脸成形术(双眼皮手术),其次为鼻美容成形术,第三为乳房整形术。其它还有面部除皱术、脂肪抽吸术,通过内窥镜技术进行美容整形手术等亦已在一些医院开展,因此,我国美容手术成了世界美容专业发展潮流的一部分。但是,在这一潮流中,也存在着单纯追求经济效益,不顾手术质量,将“美容”搞成“陋容”的事件时有所闻,已引起有关部门注意。只有加强管理和提高素质,才有利于美容整形学科的健康发展。
总之,整形外科作为外科学中的一门新兴学科,自20世纪下半叶以来,无论是专业内容和队伍建设在我国都有了飞速的发展。在专业技术方面与其它外科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必将在外科学领域中造福于病人而不断前进。
三、展
望
21世纪正在到来,我们正处于知识经济、科教兴国和信息高速公路即将开通的新时代。信息联网,及时的资源共享和交流也必将迅速改变我国基础研究较落后的局面和促进以下几个方面发展[5-9]。
(一)显微外科
用显微外科技术进行组织移植的成功率临床已达90%以上。显微外科的移植再造手术在急诊处理是一期完成和利用经过扩张后的皮瓣进行移植将成为今后的发展趋势。为进一步提高移植成功率,今后应加强对移植后的“高凝”和“痉挛”两个病理现象的深入研究和评估;在监测技术方面,由于激光多普勒与光反射体积技术能较好的区分动脉或静脉性问题,前景较好,并可扩大应用到皮瓣延迟、断蒂时间、皮肤扩张速度控制以及皮肤撕脱伤血运判断等方面。
显微外科移植皮瓣或肌皮瓣修复后,要求局部功能与感觉都有完好的恢复已成为当前需要突破的重点。近年来,对可供移位的动力神经的寻找、吻合神经的皮瓣或肌皮瓣移植以及防止肌萎缩和使感觉重建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其中神经再生的研究是主要关键,现已进入了以神经营养与趋向性研究为代表的分子生物学时期,诸如对神经生长因子及神经节苷脂的应用,雪旺氏细胞应用等生物组织工程的研究将会有所帮助。
(二)颅面外科
欧洲颅面外科学会提出,颅面外科是21世纪重点发展的学科。我国一些大医院已开始建立颅面外科中心并注意专业队伍的培养,且在临床上积累了一定的手术经验,在技术上正奋起直追,为迅速赶上国际发展的步伐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疤痕与烧伤晚期修复
对疤痕及疤痕增生的分子学水平研究已证实,主要病理改变是发生在转录水平的上胶原增生,如何掌握其调控因素和手段是当前努力突破的目标。目前,对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特异性表达蛋白以及表皮基底层下细胞凋亡等有关的细胞因子和基因研究,关于疤痕挛缩动力、环境概念建立的研究等都在深入的进行着。可望上述问题在不久的将来能有所成效,因为MEBT/MEBO技术在这方面已初露峰芒。
(四)美容与内窥镜技术
采用内窥镜(Endoscopy)技术进行整形美容手术正方兴未艾,有人预测这种通过小切口深入组织下层,在直视下施行的范围广泛的无创手术,可能引起一场新的整形外科技术革命。由于减少了手术损害和提高了一些手术的疗效,可能会使一些美容手术的术式更易被人所接受。目前,内窥镜技术正在替代着许多传统的整形外科技术方法,如用于额部、面颊部及骨膜下剥离除皱术、面部截骨术、腋窝入路隆乳术、乳房下垂矫正术、乳房缩小成形术、吸脂术、盆腔入路阳萎矫正术、皮肤软组织扩张器植入术、腕管综合征治疗、显微外科肌肉、大网膜、小肠段移植供体的切取等都有报导,甚至胎儿的整形外科手术也在探索中。我国已初步开展了部分术式,今后当会有快速的发展。
另外,出于激光、超声、生物材料和药物的进步,可能使现在需要手术的美容改为不必采用手术治疗。例如有报道,光热与光化学疗法对毛细血管瘤的部分病例治疗效果超过手术。我国的“铜针疗法”对蔓状血管瘤的治疗也有一定的疗效。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血管瘤内皮细胞的基因及其表达,发展抗体或基因疗法,可望成为对血管瘤有效的根治方法。
(五)生物组织工程
组织工程(Tissue engineering)是以细胞生物学与材料工程科学为核心而刚刚兴起的一个交叉学科,它的目标就是研究开发能够修复、维持或改善被损伤组织或器官功能的生物替代物,即采用细胞组织的培养或寄养按照人的意识生长为生物组织的替代物,即通过活细胞在天然的生物体或人工合成的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ar matrix, ECM)上寄养或抚养的方式,培育生产出某种在形态、功能及结构上适合与人体要求的组织,并能作为人体这种组织的修复和重建的材料。应用这项新技术现在已成功培养出了心脏瓣膜、气管、血管、肌腱、软骨支架与自体表皮等人体组织或器官。在这方面的主要研究:(1)细胞处基质替代物的开发;(2)对种子细胞的研究;(3)组织工程化组织(tissue engineered tissue)的仿真组织替代及仿功能组织替代的研究等。因为这些发展及应用前景正改变着传统的以正常组织来修复创伤或重建器官功能的“拆东墙补西墙”的手术模式和观念,它势必为现代整形外科的发展提供重要基础和产生极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应是21世纪重点开发的项目。
然而整形外科的前进离不开基础医学和相关学科的进展。展望未来,更要求我们加速知识更新,努力学习当代医学的新知识,新技能,特别注意相关学科的发展结合与介入,例如生物医学工程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基因学、仿生学、高新技术的材料学、医学美学、基础医学的各个专业学科以及计算机科学等。只有与这些学科的有机交叉和结合,才能更加丰富本学科的内涵建设,为本学科创造和提供更多、更有效的诊疗新方法和新手段,把本专业推向更高的学术水平.
参考文献:
[1]汪良能等主编.整形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一版,1989
[2]张涤生,等主编.整复外科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第一版,1984
[3]关文祥,等编著.基础整形外科学.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1992
[4]宋业光.美容外科的进展.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1994,10:6
[5]孔繁估.我国整形外科12年(1982~1994年)来的进展.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1995,11:1
[6]张涤生,等.我国整形外科现状与二十一世纪展望.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1997,13:6
[7]归来,等.颅颌面外科创立30周年回顾.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1997,13:6
[8]张晨,等.组织工作的研究现状.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1997,11:3
[9]徐荣祥主编.中国烧伤创疡杂志,总第1~3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