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消防信息化的历史、进展与展望(一)
消防信息化的历史、进展与展望(一)
摘要:简要回顾了公安消防部队信息化发展的历史及近年来消防信息化建设主要工作和取得的进展,总结了消防信息化建设对消防各项工作的带动和促进作用,分析了当前消防信息化建设面临的一些突出问题和困难,提出了消防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对今后一段时期消防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工作进行了展望,并就推进
消防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工作中应注意的若干重要问题和关系提出了一些看法。
关键词:消防;信息化
消防信息化缘起于火灾统计的计算机处理。在整个公安系统中公安消防部门是较早应用计算机开展业务工作的,上个世纪80年代初开始运用计算机进行火灾统计工作,80年代末实现了火灾统计数据的超级汇总。90年代中期,部消防局组织开发了火灾统计计算机系统并配发各地,系统的应用不仅提高了火灾统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还培养了一批消防部队从事计算机网络通信工作的业务骨干和技术骨干。进入90年代,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公安消防部队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建设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部消防局于1997年建成机关局域网,北京、吉林、上海、江苏、浙江、山东等消防总队也于90年代中后期相继建成机关局域网,并开展了部分计算机应用工作。业务软件开发应用方面,部消防局组织统一配发或推广了部分业务管理软件,部分总队还组织开发了一些单项性业务管理软件。
消防部队的计算机应用工作虽然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取得一些成绩,但基本上均属于自发进行,没有形成系统,没有真正从总体上进行考虑和规划。消防信息化的概念应该是从公安部“金盾工程”实施以来真正提出的。1998年,公安部党委面对社会治安的新形势以及公安工作的现状,提出实施“金盾工程”(全国公安信息化工程)的重大战略决策,并将“金盾工程”作为科技强警龙头工程予以推进和实施。在这种国家信息化的大形势和“金盾工程”建设的大背景下,部消防局正式明确了消防信息化的概念,于2002年11月制定了《全国公安消防信息化建设一期规划(2003年—2005年)》(以下简称《一期规划》),明确提出了消防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原则、任务、技术要求以及应注意把握的几个重要关系。
近年来,按照“金盾工程”的总体部署和《一期规划》的要求,公安消防部队的信息化建设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展。全国消防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消防业务信息化应用逐渐丰富,“消防安全重点单位信息系统”列入“金盾工程”一类重点应用项目,各级公安消防部门运用信息化手段开展各项工作的意识普遍增强,全国公安消防部队信息化建设形成良好的发展氛围和态势。
1消防信息化建设的进展
1.1大力推进消防部队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消防通信网络基础设施是开展各项消防业务信息化应用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消防信息化建设近年来着力推进的一项主要工作。2000年9月,部消防局联合部信息通信局以部办公厅名义发出《关于实施公安消防总队与公安厅(局)计算机联网的通知》,要求各总队实现与当地公安厅(局)专线联网。2001年7月,部消防局在杭州召开会议专门研究部署总队与当地公安厅(局)的专线联网工作,并于2001年12月下发了《关于对公安消防总队与公安厅(局)计算机专线联网进行检查的通知》,并通过会议通报、网上通报以及有针对性地实地检查等形式对各地进行督促检查。2003年,全国各总队均通过专线方式接入当地公安厅(局)实现与部消防局联网,全国消防一级网(部消防局—总队)全面建成。在一级网建成的基础上,近两年部消防局继续加强消防部队二、三级网建设的推进力度,并将有关通信网络建设进度和要求纳入部消防局年度工作要点。截至目前,消防部队一级网全面建成,二级网已完成75,部分总队已完成三级网建设工作。
1.2以应用带发展,以应用促建设,强化消防业务信息系统的开发及应用工作
尽管消防部门的计算机应用工作起步较早,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部消防局陆续组织开发、配发了消防法规库、建筑工程消防设计审核系统、消防部队兵员管理系统等一批软件,许多总队也根据业务工作需要自行组织开发了一些单机版和单项性的业务软件,并运用于实际业务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前期绝大多数软件开发都缺少统一规划,存在各自为政、重复开发和低水平开发的现象。大量的单机版和单项性软件不利于信息化的统一建设、维护和管理,信息共享程度和利用率较低,无法适应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方向,也不能适应消防工作不断发展的需要。为此,部消防局及时调整了业务信息系统的建设思路,一方面对原先已经投入使用的信息系统进行评估、改造,一方面制定综合性网络版业务信息系统的建设方案。在业务信息系统的建设中,始终以“应用为魂”为指导思想,以信息化服从服务于消防业务工作为原则,坚持以应用带发展、以应用促建设、以效益
第二篇:选煤厂信息化应用与展望
选煤厂信息化应用与展望
现如今国内外选煤厂在建厂时就配套建立了PLC集中控制系统,其体系结构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即:现场设备层、PLC控制层和监控层。PLC控制层为核心,实现对下层控制和上层通讯;现场设备层通过开关量和模拟量信号与PLC连接,反馈信号至PLC,同时接受执行PLC指令;监控层向操作员反馈PLC收集的现场各项数据,同时获取操作员指令下发至PLC。目前选煤厂PLC集中控制系统已逐渐趋于完善,同时具备很强的灵活性,系统运行也已十分可靠稳定,自动化程度完全满足选煤厂的生产需要,但是在信息化程度上却明显不足,由于PLC系统是面向操作员的,选煤厂管理层不能及时了解设备运行及生产情况,致使管理相对滞后;同时选煤生产中的技术检查及过程控制的各项数据也不能及时反馈至集控操作员,又致使质量控制相对滞后。因此将管理和控制一体化是选煤厂发展的趋势,即:在原有的三个层次上增加信息管理层,通过信息化网络反应到管理层的桌面上,使得管理层及时决策并下达指令,从而实现管控一体化完整的选煤厂工业自动化系统。
实现选煤厂的管控一体化,首先应建立完善以下三大系统:
一、PLC集中控制系统
目前选煤厂集中控制系统实现了现场设备的启停、现场保护的状态检测、故障报警以及各类传感器、灰分仪、皮带秤、仓位仪、液位计、密度计和磁性物含量计等仪器仪表数据的显示和自动控制,在这些功能的基础上,还可以增加一些其他数据的收集,如:电机的运行参数以及单机自动化运行参数,这些数据可以让操作员更及时的掌握现场生产情况。
电机运行参数的采集:
目前各类电机综合保护器都具有通讯接口,可以通过网关实现与PLC的通讯,使用相应的PLC编程软件和上位组态软件,可以方便的把电机的电流、运行及故障信息反应到操作员的监控画面上,同时使用上位组态软件后台的数据库对故障信息和电流数据进行记录,为事故分析和故障查找提供依据。
单机自动化运行参数采集:
单机自动化设备都是使用小型PLC实现的,如果是同一厂家的PLC可以直接进行网络通讯,不是同一厂家生产的PLC也可以通过的网关实现网络通讯,将相应的运行参数和数据反映到集控系统中。如:压滤机的循环时间、入料时间、循环数以及各工序的状态;TBS的顶水泵压力、分选密度以及排料状态;还有沉降离心机的扭矩、浓缩机的运行压力、自动加药系统的状态等等,这些设备各项数据的接入,可以让操作员和管理层对全厂设备的运行情况得到全面的了解。
二、数字电视监控系统
数字电视监控系统是将IP摄像机通过网线、光缆和网络交换机接入局域网络,通过网络硬盘录像机和网络视频服务器及数字监控软件,将监控画面反应到电视屏幕或显示器上。选煤厂数字电视监控系统的建立,可以更加直观的把现场设备的情况反应给管理层和操作员,使得操作员和管理层能够更加及时的掌握现场设备的运行及生产情况。
数字电视监控系统同时可与PLC集中控制系统实现联动,集控系统中的设备按照程序顺序启车,系统中设备启动的同时,大屏幕会自动切换到该设备最近的监控点,方便操作员观察设备的启动情况。当设备在运行过程中出现故障时,大屏幕画面同样能自动切换到该设备的监控点,同时集控系统的上位机监控画面做出对应的报警信息显示。
在配电室及现场其它重点防火部位安装温度、烟感探测器和摄像头,当温度、烟感探测器检测出火警信号,集控室的监控画面马上可以切换到相应位置的监控画面,让操作员及时掌握火灾情况,以便可以做出及时有效的处理决定。
三、信息化管理系统
信息化管理系统是整个管控一体化的核心,是选煤厂各类信息的发布平台,借助于Intranet技术,利用B/S架构建立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选煤厂所有信息的集成化管理。
1、利用OPC SERVER定制接口技术,将PLC集中控制系统中采集的设备启停信号、各类传感器信号、各类仪器仪表数据、电机相关参数以及单机自动化相关参数存储在数据库中,再结合图像处理软件和web开发技术,将PLC集中控制系统的画面通过浏览器显示在管理层的桌面上,以便管理层可以实时了解现场的生产及设备运行情况。
2、将信息化管理系统与网络硬盘录像机和网络视频服务器互联,在信息化管理系统中可以根据不同的权限,方便的监视和回放电视监控系统中的任意监控点或历史视频。
3、建立生产技术数据库,分别开发选煤厂化验室和调度室相应模块,化验室主要提供产品质量信息,如原煤、精煤、中煤、矸石和煤泥的灰分、水分以及硫分等数据,调度室主要提供生产信息,如入洗量、精煤量、中煤量、矸石量、煤泥量、介质使用量、药剂使用量和电量等数据,系统对以上信息逐班、逐日、逐月、逐年进行统计、汇总,形成班志、日报、月报和年报,并提供快速查询功能。
4、建立技术检查数据库,将煤泥水情况、各类筛分及浮沉试验结果、矸石(-1.8含量)指标等技术检查数据进行统计、汇总,并提供快速查询功能。同时系统提供可选性分析功能,系统根据相关数据自动绘制可选性曲线。
5、建立材料及备品备件数据库,形成从材料计划到入库、出库的动态管理,让管理层及时掌握材料及备品备件的库存情况。
以上三大系统的建立和完善,是选煤厂管控一体化的基础,能够适应当前选煤厂发展需求,基本实现选煤厂生产运行的信息化管理,随着选煤厂各级管理层对信息化的逐渐重视,逐步培养出既懂选煤技术和机电管理管理又懂IT技术的复合型人才,选煤厂管控一体化的核心:信息化管理系统才能够得到完美的应用,达到提高选煤厂效率的效果。而上文没有提到的以设备动态管理为核心的设备动态数据库、设备动态巡检数据库、人力资源数据库及财务系统也将逐步得到发展和应用,从而对选煤厂的预防性检修维护和降低生产成本起到积极主动的作用。
建立和完善选煤厂管控一体化,不但可以实现单一选煤厂的管理,同时可以利用公司内部网络或VPN虚拟专用网络实现多个选煤厂的统一管理,既可以使用普通浏览器直接访问某个选煤厂的信息化管理系统,也可以在公司总部设立数据采集服务器,通过网络把各选煤厂的数据收集上来进行汇总、统计,形成全公司的生产技术报表,对公司管理层提供决策依据,同时对各选煤厂的生产运行情况进行监管。
信息技术本身已经趋于成熟,但不同的行业需要有不同的战略规划、实施计划和日常管理,选煤厂信息化建设需要从企业文化、人才培养和管理模式等全方位进行探索,让信息技术对选煤厂的生产方式、经营模式发挥重大作用,促进选煤厂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实现选煤厂效益最大化。
孟庆香 2014年10月10日
第三篇:急诊信息化进展
急诊护理信息化建设的研究进展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互联网+的触觉也开始在医院科室管理和业务流程当中得到应用,其中信息化技术也正在急诊护理工作中逐渐推广应用,并且和急诊护理相关的业务结合更为紧密,从而提升急诊护理工作的效率和准确度。本文基于对急诊护理信息化建设的相关文献展开梳理,重点结合文献将这方面的研究分为输液信息化建设、电子病历/病案建设、急诊分诊信息化建设、一体化建设四个重要的板块,分别对各个主题下的文献展开分析,归纳其进展,从而进行综述。
【关键词】急诊,护理,信息化,综述 目录
1、急诊护理信息化概念......................................2 2.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3 3.急诊护理领域信息化研究的相关成果.........................3 3.1移动输液管理.........................................3 3.2 电子病历/病案建设...................................5 3.3急诊分诊信息化建设...................................6 3.4 急诊信息一体化建设..................................7 4.不足与展望...............................................9 参考文献..................................................11
急诊护理信息化建设的研究进展
1、急诊护理信息化概念
随着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互联网+的触觉也开始在医院科室管理和业务流程当中得到应用,其中信息化技术也正在急诊护理工作中逐渐推广应用,并且和急诊护理相关的业务结合更为紧密,从而提升急诊护理工作的效率和准确度[1]。由于我国长期以来的医疗环境,急诊病人往往流动性强、病情和人员结构都相对较复杂,但是同时,对急诊护理人员的要求却是极高的,需要医护人员在最短时间、最佳技能、最少数据来拯救患者或者减轻患者的苦痛。此外,急诊就诊本身就具有随机性,因而在工作效率和工作强度以及技能水平方面也北要求更高。
那么在传统的急诊护理过程当中,由于信息化建设的不完善,使得对患者信息搜集收集、保存、分析、统计缺乏自动化手段和方法,传统人工操作的方式难以满足急诊护理的高水平需求。无疑,通过建立医院业务软件、数字医疗设备、计算机网络平台三位一体的综合信息系统,从而紧密地把医院资源整合起来,优化其流程,简化其手续,降低人工操作的运营成本,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急诊当中,更能有效提升护理质量和护理水平。
2.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
急诊护理化的研究和实践可以追溯到2007年,相关的研究也从2007年开始,逐年增长,其中2013年到2017年间相关研究成果也快速增长。本文通过在中国知网、万方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科技期刊检索相关文献,采用关键词包含“急诊”、“护理”、“信息化”作为标题和关键词检索,共获取期刊文献72篇,博硕士毕业论文6篇,相对来说中国知网收录与本文主题相关文献较少,总数9篇,万方知识服务平台的收录则相对较多。
搜集文献之后,对选取的文献进一步进行筛选,根据题目和研究方向进一步挑选,从中整理出51篇文献,笔者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对当前急诊护理信息化建设的相关研究进展整理出以下几大主题:急诊当中输液信息化建设、电子病历/病案建设、急诊分诊信息化建设、一体化建设以及服务流程管理流程优化,下文则对当前国内急诊护理信息化建设的研究进展情况进行综述。
3.急诊护理领域信息化研究的相关成果
3.1移动输液管理
根据相关实践表明,近些年来急诊就诊量与日俱增,往往离不开给急诊患者进行输液,而输液工作由于患者个体情况的复杂性,使得急诊输液管理起来并不容易,往往护理人员在重复、繁琐的工作当中,容易 3 造成工作失误,如错过换药时间、药品分配管理事物等,这些不安全系数家具了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
李丞[2]等人所在医院基于物联网技术建立了一套移动化的输液管理系统,重新塑造了急诊输液管理的流程,该套系统对患者就诊过程当中的患者个人信息管理、就诊管理以及药方管理都进行信息化处理,一旦进入到输液穿刺环节,系统自动记录患者实时情况,需要换药的时候系统自动提醒护理人员,并且对所换药物进行PDA扫描,确保药品的正确性。
高树芹[3]等人介绍了输液患者的信息化建设对策,通过无线移动门诊输液管理系统来开展工作。首先在输液前,护士扫描患者的输液单并打印附带条形码的双联输液标签,使患者身份与药物产生唯一关联标识,在患者接受输液或换瓶前,护士使用移动数据终端(PDA)进行条码扫描以匹配患者身份及药物,可以实现快速而准确的识别。输液中,护士可以随时随地接收患者的求助信息并及时响应;当患者输液结束,再次扫描核对患者身份条码,确保输液正常完成。
曾辉[4]等人则对儿科急诊输液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以作者所在的上海某三甲儿童专科医院为例,高峰期的每日平均输液可高达1200人次,并且由于流程较多,导致多次排队导致患儿等候时间过长、药物性投诉事件的频繁发生等,不仅影响着患儿的就医体验,更影响着患儿用药的安全。那么通过对输液流程进行信息化再造,传统的输 4 液管理是药房取药—安排座位—护士站交药—核对—写标贴—穿刺—换药,为了减少中间环节,儿童患者就诊之后可以直接到输液室等待,而系统则自动对药方进行审核—标贴—出药—穿刺。节省了大量的工作时间,同时也提高了工作效率,对于儿童患者而言,可以有效降低等待时间。
3.2电子病历/病案建设
顾利慧[5]等人通过对使用MEWS电子病历系统的患者和非使用者进行对照,发现MEWS电子病历能够帮助患者预警,降低患者尤其是危重患者发生意外的改了,其中信息化的电子病历,可以对患者进行实时监控,由于疾病的突发性,使得急诊接待的患者面临的情况非常紧急。而通过电子病历则可以让护理人员提前收集到患者病情变化信息,根据电子病历当中的患者得分情况,来调整对待患者的诊断与护理策略,能够及时的进行重大疾病预警,从而可以对患者更有针对性地提出护理方案。
郑桂华[6]等人则探讨了电子化的病案如何实现病患管理职能的转变,他们认为电子病案应该包含以下功能模块:(1)病历采集模块;(2)病案存贮模块;(3)病历整理与数据再加工模块;(4)病案检索功能模块;(5)病案统计分析功能模块;(6)病案远程交换功能模块,更重要的是电子病案是)基于网络连接的信息载体记录形式,可以方便读取和传递,并且得以实时更新。电子管理的优势则在于能够提高医生、护士的工作效率,电子病案可以让医护人员在工作当中通过医院系统进行调 5 阅,从而对患者的病情变化进行动态了解,更加全面的进行判断与识别,工作流程包括书写记录等都大大缩短,效率自然提高;其次则是有效增高医疗工作质量。电子化手段可以在进行病历书写时,通过复制功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某些患者典型的病情症状、疾病检查与治疗等内容在转抄方面的繁琐性,针对其中出现的笔误也可以在校对修改后进行重新打印;再者,患者的电子病案更加容易存档,通过统一的信息系统可以对各个科室的档案进行归类汇总,并且通过数据储存中心进行管理,其数据可以用于预测和后续的管理。并且电子化的管理节约了大量的空间,数据的安全性和便利性都得到了提高,也不容易丢失或者误拿。
3.3急诊分诊信息化建设
急诊工作当中由于患者普遍患有危险而紧急的疾病或者处于某种突发性意外,留给急诊室的工作人员进行识别和判断的时间非常有限,那么如何帮助工作人员迅速、正确地进行处理,从而降低可能的医疗风险,则成为了分诊工作最紧要的问题。那么国内学者朱爱群[7]也对急诊分诊网络信息化的进展进行了整体梳理,当前国内的分诊信息化主要是依托于计算机系统,确立一体化的分诊程序以及评价标准,最重要的是如何对急诊患者进行分诊判断。这就需要评价的标准,目前来看我国的分诊系统主要是依据生命体征及症状,将病情分为四级,从而快速进行病患的流通。
李彤[8]对上海交大某附属医院的急诊分诊系统进行了介绍,通过生 6 命体征检测仪、电子化的血压计、耳温仪,以及相关的辅助设备,对急诊患者进行初步的筛选,判断其病情以及紧急程度。那么通过后台的系统,结合医院当前急诊患者的总体人数和应急程度,来判断患者具体的分流情况。这时候可以通过医院的LED显示器来提示患者如何进行操作,在医护人员的帮助下,使患者公正地享有紧急情况下优先就诊的权利。
李亚军[9]等人则对信息系统在急诊检伤分诊中的应用进行了介绍,这一系统具体可以参考下图,该系统主要是把传统分诊的人工操作和信息系统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提高了信息判断的自主性和自动性,同时也辅助以人工操作的精确性。并且该系统和患者的电子病历有机结合起来,保证了患者各类数据的合理运用,实现了患者信息资源的共享。
图1:南京市明基医院急诊检伤分诊管理系统示意图
3.4急诊信息一体化建设
赵文静[10]对急诊医护一体化工作站系统进行了阐述,该系统是把整 7 个急诊部门业务流程通过信息化的方式进行整合,而不是让每个版块分割开来,通过信息化的传递链接为一个业务更为紧密的流程。首先是从120紧急救助信息系统开始,当医院接到120紧急救援之后,系统就开始启动,车辆GPS位置、车内抢救画面、患者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心电图等信息与急诊科信息终端连接,适时将信息传回指挥中心及医院急诊科,让医院工作人员提早做好准备。到了急诊室之后,通过之前的数据以及自动分诊系统的判断,对患者进行分诊,同时该系统可以对患者的个人信息如身份证、医保卡信息进行判断,快速地、智能化实现诊断;然后医院会给患者一个腕带,即一卡通,按病情程度三色分类法,由条码打印机印制红、黄、绿三种不同标志腕带。腕带印有患者基本信息及二维码,医护人员在进行急救诊疗和护理操作前必须采用两种以上识别患者的方法,以确保信息无误。
与此同时,家属也可以通过大厅的自助查询机进行挂号交费功能,设备的自助化无疑减免了很多排队等待的时间,避免家属过度担忧,缓解其心情。患者在就诊之后,医嘱以及相关的药方都会统计录入系统,患者及其家属可以在护士手持的PDA终端上进行查阅,护士也可以通过手持PDA来确保医生开具方案的合理性。目前该系统在患者和护理人员之间,主要是通过护理人员的设备与患者腕带的对接,来确保信息的高度匹配,减少了护理人员由于工作压力和劳累造成的人工操作失误。
4.不足与展望
急诊信息化乃至整个医疗服务的信息化都是不可避免的趋势,随着移动互联网终端、5G通信技术、智能数据分析以及物联网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未来信息技术在急诊服务应用当中具有更广泛的前景和更精确的应用空间。在当前的实践来看,急诊信息化管理当中尽管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弥补了过去急诊工作当中的不足,但也同样暴露出来新的问题。
首先,是当前急诊医疗信息系统当中,往往是各自为政,每个医院结合自己的情况设计出一个急诊系统,系统和系统之间不具有兼容性,一体化建设仍然任重而道远。此外,目前来看急诊信息系统缺乏功能全面的软件,都是以单独的系统而存在。举个例子,每个人都可以做一个交易的平台,但是最完善的功能仍然是以天猫、京东企业的软件为代表性。另一方面则是我们的急诊信息系统没有形成有效的合力,如与相关的数据库进行整合,包括血库、捐赠数据库、医学知识库等,这些数据库以及数据智能化决策可以进一步提升信息管理的水平。
其次,尽管大家都在谈数字化,进行数字化信息化的改造,但是总体来看信息化水平较低,如患者信息数字化程度低,少数医院是通过一卡通的方式进行患者数据整合;其次是工作流程仍然较长,仍然较乱,其中对于患者的评价系统缺乏必要的专业性和标准度,每个医院都有自 9 己的程序和评价体系,那么又如何进行统一有效的管理呢?
再者,信息化并非等于完美,一旦数据出现了bug,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漏洞,导致系统出现问题,那么则可能导致医生的误判,对于病人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医疗数据不比其他数据,其安全性始终是放在第一位,而急诊信息系统相对来说投入较小,系统运行出现问题的可能性较大。
最后,信息系统始终是有赖于人工的操作,仍然是医护人员在使用,在完成某种流程,那就需要对人力资源的配置进行必要的培训工作,而且系统需要不断地更新不断地升级,那么对于人员使用上,带来的困难也随时会出现,如何让工作人员更有效地使用它。一方面要求信息系统界面操作更加友善,合理,流程更加完整;另一方面也要求医护人员注重自己的知识提升和重视培训工作。
总体来看,急诊信息管理系统急会随着医疗管理系统的逐步完善成熟渐渐进入到急诊的日常工作中,从而实现员工的有效管理以及急救患者的应急抢救,及时调动院内医护人员参与抢救,保障患者安全。
参考文献
[1]乔 琳,祖丽辉,赵礼婷.信息化技术在急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5(1):81-82.[2]李丞,王亦煊,卜涛,吴文华,修燕.物联网技术在门急诊输液及药品全闭环管理系统中的应用[J].中国医疗设备, 2017(11):150-160.[3]高树芹,林嘉麟,沈崇德.门急诊输液患者的护理需求及信息化管理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4):15-16.[4]曾辉,张敏,赵列宾等.儿科门急诊输液流程再造的效果分析[J].中国卫生资源,2017,(3):238-241.[5]顾利慧,刘怀莉,周圆鸳.以护理电子病历为基础的改良早期预警评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6,(21):3061-3063,3064.[6]郑桂华,周旭文,郑烈辉.电子病案对病案管理职能转变的作用探究[J].中国医药科学,2017,(1):130-132,150.[7]朱爱群,张静平.网络信息化在急诊分诊的应用现状和评价[J].循证医学,2017,(5):309-313.[8]李彤.信息化急诊预检分诊流程的构建及效果评价[J].上海护理,2016,(5):87-90.[9]李亚军,翟晓晴,张玲.信息系统在急诊检伤分诊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4,(33):4248-4250.[10]赵文静,朱爽,张晓卫.急诊一体化护理信息系统的构建与应用[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5,(22):62-64.
第四篇:生物制药的进展及展望
生物制药的进展及展望
生物制药是现代生物技术在制药工业中应用形成的, 集生物学、医学、药学的先进技术为一体, 以组合化学、药学基因、蛋白组学、基因治病、功能抗原学、生物信息学、高通量筛选、基因组学等高技术为依托, 以分子遗传学、分子生物、分子病理、生物物理等基础学科的突破为后盾形成的产业, 是一个多学科支撑的知识体系。生物制药就是把生物工程技术应用到药物制造领域的过程, 其中最为主要的是基因工程方法, 即利用克隆技术和组织培养技术, 对进行切割、插人、连接和重组, 从而获得生物制药制品。生物药品是以微生物、寄生虫、动物毒素、生物组织为起始材料, 采用生物学工艺或分离纯化技术制备并以生物学技术和分析技术控制中间产物和成品质量制成的生物活化制剂, 包括菌苗、疫苗、毒素、类毒素、血清、血液制品、免役制剂、细胞因子、抗原、单克隆抗体及基因工程产品重组产品、体外诊断试剂等。目前, 生物制药产品主要包括三大类基因工程药物、生物疫苗和生物诊断试剂。其在诊断、预防、控制乃至消灭传染病, 保护人类健康延长寿命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发展迅猛,人类以上的生物技术成果集中应用于制药工业, 用以开发特色新药或对传统医药进行改良, 由此引起了制药工业的重大变革, 生物技术制药得以迅速发展, 现在全世界范围内, 生物技术新药产业中心正在迅速崛起, 生物制药业成为最活跃、进展最快的产业之一。
目前,我国为了发展具有科技优势和自主创新特点的生物
制药产品,需要重点研究和开发以下几个领域:1.中草药及其有效生物活性成分的发酵生产;2.改造抗生素工艺技术;3.人源化的单克隆抗体的研究和开发;4.核酸类药物研究;5.血液替代品的研究与开发;6.基因芯片(DNA 芯片)技术;7.拓展人类基因组的研究成果;8.发展氨基酸工业化的研究和开发甾醇激素;9.开发活性蛋白与多肽类药物以及治疗性抗体。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运用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生物信息学等现代生化与分子生物学技术,结合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生物芯片等常用技术,在将一些疾病的发病机理的认识清楚的基础上,针对生物制药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展开综合研是生物制药发展的趋势。同时,生物制药的发展不仅依赖于生物科学和生
物技术的自身发展,同时也依赖于很多相关领域的技术进步,一些新技术的出现对于新药物的开发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例如计算机模拟和分子图像处理技术相结合可以提高设计具有特定功能特性的分子的能力,这一技术很可能成为药物研究和药物设计的得力工具。药物与使用该药物的生物系统相互作用的模拟在理解药效和药物安全方面会成为越来越有用的工具。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成功完成,人类遗传结构的秘密正逐步被人类所了解。这些遗传信息必定是宝贵的医药资源,是生物制药研究的重要依据,对以后生物制药发展的有着重大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总之, 综合多学科的研究成果, 不断的利用新技术可以大大拓展生物制药的研究空间,开发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生物药物;改进现有的制备、检测方法,提高药物质量。通过我国科研人员的不断努力,我国的生物制药研究必将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下面试举例说明下生物制药的发展。
美国是现代生物技术的发源地, 又是应用现代生物技术研制新型药物的第一个国家。多数基因工程药物都首创于美国。自年第一家生物制药公司公司在美国成立开始试生产生物药品至今, 已有多家生物技术公司占全世界生物技术公司三分之二, 正式投放市场的生物工程药物多个, 已成功地创造出个重要的治疗药物, 并广泛应用于治疗癌症、多发性硬化症、贫血、发育不良、糖尿病、肝炎、心力衰竭、血友病、囊性纤维变性及一些罕见的遗传性疾病。欧洲在发展生物药品方面也进展较快, 英、法、德、俄罗斯等国在开发研制和生产生物药品方面也成绩斐然, 在生物技术的某些领域甚至赶上并超过美国。如德国赫斯特集团公司把经营重点改为生命科学, 俄罗斯科学院分子生物学研究所、莫斯科大学生物系、莫斯科妇产科研究所及俄罗斯医学遗传研究中心等多个科研机构近年来在研究和应用基因治疗方面都取得了重大进展。
日本在生命科学领域亦有一定建树, 目前已有的生物技术公司从事于生物医药研究, 日本麒麟公司生物医药方面的实践亦列世界前列。新加坡政府最近宣布划出一块科技园区并耗巨资建设用于吸引世界几家大的生物医药公司落户其中。韩国、中国台湾在该方面也雄心勃勃。年全球生物技术药品市场额达亿美元, 到年则可达亿美元, 估计占同期世界药品市场总销售额的以上。市场占有率较高的品种主要有重组人胰岛素占干扰素及集落刺激因子各占巧人生长激素纤维蛋白溶酶原活化剂占, 其它药品类占37%。
参考文献:
1]姜照华,李鑫.生物制药全产业链创新国际化——以沈溪生物制药产业园为例[A].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第七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2011:10.[2]戎志梅.现代生物制药行业现状与发展前景[J].化工科技市场,2002,11:7-12+30.[3]周永春,张木,侯爱军,刘育新.国内外生物制药的现状及我国基因工程制药产业发展对策[J].中国药房,2000,05:3-6.[4]孙艳艳,王大博.浅谈我国生物制药产业的现状及发展前景[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14:147.[5]靳珅,李洋,李乾,范一文.我国生物制药研究进展及展望[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2,02:370-372+376.[6]姜发军,饶力群.生物制药发展状况、方向及相关技术平台[J].生物技术通报,2003,06:27-31+26.[7]张燕舞,兰小筠.我国生物制药专利分析及发展建议[J].医学情报工作,2005,01:4-6.[8]马勇,杜德斌,周天瑜.全球生物制药研发特点与应对思考[J].中国国情国力,2008,10:54-57.
第五篇:整形外科进展的回顾与展望
一、讨
论 整形外科进展的回顾与展望
整形外科(PLASTIC SURGERY)是外科学的一个专业分支学科,又称整复外科或成形外科,是为需要进行修复或再造治疗的疾病所建立的一个医学专科,它以手术方法为主,采用各种组织移植技术修复体表缺损和重建器官功能,从而达到改善或恢复生理功能和外貌的目的。整形外科不同于传统的按解剖部位或系统划分专业的一般模式,而是从头到足牵涉许多不同系统的横向联系的一门外科专业,故与其他外科既有联系又有交叉。因此,整形外科也可说是外科学的一门边缘学科[1-3],有的日本学者甚至提出,整形医学是继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之后的一门新兴医学,可称为第四医学。
(一)整形外科的治疗范围
1.先天性缺损与畸形:主要指体表外露部位影响外貌及生理功能者。
2.后天性畸形或缺损:指各类创伤(包括烧伤)所造成的体表或身体深部组织、器官缺损和畸形。
3.肿瘤引起的缺损或畸形:体表恶性肿瘤,如鳞状细胞癌、基底细胞瘤、黑色素瘤、纤维肉瘤等,良性肿瘤有血管瘤、淋巴瘤、巨大黑痣、神经纤维瘤等。此外,肿瘤本身可严重破坏组织产生畸形和溃疡,而切除肿瘤后造成的缺损需用整形外科技术予以修复。
4.严重感染引起的缺损与畸形:指外伤感染后遗留的广泛疤痕及畸形。
5.原因不明引起的畸形或缺损:如半面萎缩症、面神经瘫痪、褥疮、下肢慢性溃疡、糖尿病性肢体溃疡等。
6.美容手术:主要是通过整形手术整复或纠正面部及体表的微小畸形或缺陷,是改善外表形象使之增加美感的一门美学技术[4]。
整形外科若以组织移植为主要的手段可分为:(1)自体组织移植;(2)种异体组织移值;(3).异种组织移植;(4)组织代用品的植入;按组织移值的种类又可将其分为皮肤、皮瓣、肌皮瓣、脂肪、筋膜、血管、神经、软骨、骨等的组织移植。
(二)整形移植手术的操作要求
1.“五无”技术操作:为达到良好的功能恢复和形态效果,整形手术特别强调严格的无菌、无创、无血肿、无死腔及无张力的“五无”技术,强调操作精细准确以减轻组织反应,操作时提倡使用精细器械,不能因动作粗暴而增加组织损伤或影响血运,从而达到创口高质量愈合的目的。
2.功能与形态:重视处理好功能和形态辩证统一的关系,既注意功能的重建还要兼顾良好的形态。事实上,只有接近正常的形态才能保证接近正常的生理功能,要结合病人实际,设计出完整的切实可行的治疗方案。
3.灵活多样的术式:整形手术不可能规定一个固定的典型术式,有时一次手术可同时在几个部位操作,有时需要分期进行手术。因此,必须重视手术的计划性和灵活性。在设计时,既要考虑病人的局部特点,又要考虑病人的职业与要求,还要求医师具有充分的想象力与创造性,才能灵活应变,达到满意效果。
4.注意心理因素:无论先天或后天畸形或严重功能障碍,都给病人造成巨大的精神创伤,医师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同情心,治疗前认真分析病人心理,使病人充分理解和配合手术计划,以顺利完成医疗方案。
5.功能重建与锻炼:移植手术对于功能重建只是创造了恢复功能的基础条件,手术后需进行积极地早期功能锻炼及理疗、体疗等康复医疗措施是重要的治疗原则。故一定要鼓励和安排病人坚持术后功能锻炼和理疗体疗。
二、回
顾
(一)历史回顾
人类整形治疗的历史由来已久,我国早在晋代(公元265~419年)就有关于修复唇裂的记录。公元前6~7世纪时,印度的Sushruta描述了鼻再造手术(印度法)。1818年VonGraefe发表的专著《鼻整形》首先使用了“整形”这一术语,至今大多数国家仍以整形外科一词标名本专科[5-6]。
本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由于大量战伤需要整形治疗,使整形外科得到较快发展,并推动了手外科及烧伤治疗和组织移植的发展与研究。相继建立了一些专业中心,如烧伤中心、颌面中心及手外科中心等。由于整形治疗范围不断扩大和专业医师增加,1955年在Tord skoog的主持下,成立了国际整形外科医师协会,并在斯德哥尔摩举行了第一次国际会议。从此整形外科作为一个新兴的医学专业有了不断发展与提高,在各种组织移植和埋植、基因、生长和发育、语音病理学等方面开展了较广泛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并逐渐开拓、发展出了显微外科、颅面外科和美容外科等新的领域。
我国整形外科的发展与西方类似。现代整形外科起始于40年代后期,特别是抗美援朝战争期间有大量伤残病员需要治疗,从而也培训了大量整形外科医师。50年代中期,一些著名外科医学院校纷纷建立了整形外科,1957年在北京成立的第一所中国医科院整形外科医院,从而推进了我国整形外科发展。1973年卫生部在上海和北京两地设立了整形外科医师培训中心,逐年培训了越来越多的专业人才并与烧伤外科共同发展,相继在全国开展了整形、烧伤和美容等医疗和研究工作。1985年中国整形外科学会在北京正式成立并创刊发行了《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从此不断开展了全国和国际间的学术交流活动,使我国整形外科得到普及和提高,并获得了国际上的重视。
(二)进展回顾
1.显微外科技术与皮瓣移值:1963年我国首例经过吻合小血管的断肢移植在上海获得成功,促进了吻合小血管游离皮瓣的动物实验的开展。张涤生等于1965年报导了狗腹股沟游离皮瓣再植和移植的研究,1973年几乎与国外Danial同时,我国杨东岳取得游离皮瓣临床成功,1975年沈阳杨果凡首创的前臂皮瓣游离移植成功,被国际誉称为“中国皮瓣”。这也是将小血管吻合技术与带有动静脉血管的皮瓣远位转移技术相结合的一次飞跃。从此,显微外科得到普遍的重视和推广,使皮瓣、肌皮瓣的应用、设计和皮瓣血液供应及神经支配的基础研究结合起来,促进了显微解剖学的发展,逐渐开发出了几乎遍于全身各个部位的皮瓣供区,并促成了游离皮瓣、肌皮瓣、轴形皮瓣、肌皮瓣和岛状皮瓣、肌皮瓣以及筋膜皮瓣、各种复合皮瓣及预构、预置等在整形外科广泛的兴起和临床应用。同时,还开展了带真皮下血管网的薄皮瓣(超薄皮瓣)以及非生理性皮瓣(如静脉皮瓣及静脉动脉化皮瓣)的临床应用,扩大和丰富了整形外科应用皮瓣移植的内涵,使显微外科技术成了现代整形外科必须掌握的技术之一[4-6]。
2.颅面外科:1967年法国Paul Tessier提出各种颅颌面骨畸形或缺陷,完全可以通过颅颌面骨本身的重新排列组合或植骨充填手段予以彻底纠正,因在临床上使以往认为难于手术矫正的严重颅面畸形病人获得了满意的整复效果,故认为是创立了20世纪后半叶现代外科医学史上最富有生命力的新学科之一。经过30年来的发展,其治疗范围已包括了各种先天性与后天性因素引起的严重颅颌面畸形,即包括颅颌面创伤外科、颅颌面肿瘤外科及颅颌面正畸外科的内容[7]。上海张涤生教授于1978年进行第一例眶距增宽症手术治疗获得成功,并于1983年发表了手术治疗眶距增宽症的总结报告,揭开了我国发展颅颌面外科的序幕[6]。近年来,已陆续有治疗眶底骨折综合征、狭颅症、侵犯颅底的颅面部肿瘤及额眶部纤维性骨发育不良等手术成功的文献报导,说明我国在这方面已有了初步的成绩。
3.皮肤软组织扩张:为解决修复组织移植时材料来源不足的难题,1976年Radovan首创皮肤软组织扩张器用以扩大皮肤和软组织的面积,获得了理想的效果。1980年上海第九人民医院首先将器材引入我国并临床应用于烧伤后疤痕挛缩和烧伤后疤痕性秃发的修复治疗获得满意的效果。随后相继在西安、成都及上海等地研制软组织扩张器成功。此后,逐步在全国各地普遍开展了此项技术,克服了传统皮瓣不够用和游离植皮容易产生收缩,皮肤颜色不一致等缺点。近年,又发展出了诸如快速、亚快速、持续恒压、注射壶外置以及皮肤外牵引扩张法或皮肤伸展术等进行皮肤扩张的方法,值得进一步研究和临床观察。
4.烧伤疤痕与后期修复:烧伤疤痕及挛缩畸形素为整形外科的主要治疗对象,随着烧伤治疗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在观念上改变了以往提出的“救命第一,功能第二”的认识而主张“抢救生命的同时,作好功能恢复工作”的观点。对深度烧伤积极采用了早期切(削)痂及植皮手术治疗;对小范围的特殊深度烧伤如电烧伤,热轧伤等采用了整形外科用于后期修复的方法,减少了截肢率和功能丧失率。
80年代末开始,在我国开展了以MEBT/MEBO为代表的烧伤湿性医疗技术,主张给烧伤创面创造一个湿润的生理环境,使受损伤的皮肤细胞和组织能最大限度的立体式的再生修复,达到自然生理性愈合。经过大量临床病例实践,证明其疗法确有保护创面,减轻疼痛;促使坏死组织液化,通畅引流;控制感染,减低细胞毒力;改善局部循环,利于烧伤后瘀滞带组织的恢复以及促进皮肤细胞和组织自然修复的作用。特别是其特有的对纤维细胞和胶原生长的调节作用,减少或避免了烧伤后疤痕组织形成和挛缩畸形的发生[9]。
无疑,这些烧伤治疗和修复的进步,促进了烧伤治疗与整形外科技术的的紧密联系。在全国各地特别是在省地市级医院的发展,将烧伤治疗和整形外科结合起来,为系统的烧伤早、中、晚及后期的综合治疗带来了裨益。同时在覆盖和修复材料及防治疤痕研究方面也成了烧伤治疗研究的热点。
5.美容手术:美容手术是整形外科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以治疗人体外表缺陷和形体缺乏美感,解除由于不美的意识所产生的病态心理的一门学科。现在开展最多的当属重脸成形术(双眼皮手术),其次为鼻美容成形术,第三为乳房整形术。其它还有面部除皱术、脂肪抽吸术,通过内窥镜技术进行美容整形手术等亦已在一些医院开展,因此,我国美容手术成了世界美容专业发展潮流的一部分。但是,在这一潮流中,也存在着单纯追求经济效益,不顾手术质量,将“美容”搞成“陋容”的事件时有所闻,已引起有关部门注意。只有加强管理和提高素质,才有利于美容整形学科的健康发展。
总之,整形外科作为外科学中的一门新兴学科,自20世纪下半叶以来,无论是专业内容和队伍建设在我国都有了飞速的发展。在专业技术方面与其它外科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必将在外科学领域中造福于病人而不断前进。
三、展
望
21世纪正在到来,我们正处于知识经济、科教兴国和信息高速公路即将开通的新时代。信息联网,及时的资源共享和交流也必将迅速改变我国基础研究较落后的局面和促进以下几个方面发展[5-9]。
(一)显微外科
用显微外科技术进行组织移植的成功率临床已达90%以上。显微外科的移植再造手术在急诊处理是一期完成和利用经过扩张后的皮瓣进行移植将成为今后的发展趋势。为进一步提高移植成功率,今后应加强对移植后的“高凝”和“痉挛”两个病理现象的深入研究和评估;在监测技术方面,由于激光多普勒与光反射体积技术能较好的区分动脉或静脉性问题,前景较好,并可扩大应用到皮瓣延迟、断蒂时间、皮肤扩张速度控制以及皮肤撕脱伤血运判断等方面。
显微外科移植皮瓣或肌皮瓣修复后,要求局部功能与感觉都有完好的恢复已成为当前需要突破的重点。近年来,对可供移位的动力神经的寻找、吻合神经的皮瓣或肌皮瓣移植以及防止肌萎缩和使感觉重建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其中神经再生的研究是主要关键,现已进入了以神经营养与趋向性研究为代表的分子生物学时期,诸如对神经生长因子及神经节苷脂的应用,雪旺氏细胞应用等生物组织工程的研究将会有所帮助。
(二)颅面外科
欧洲颅面外科学会提出,颅面外科是21世纪重点发展的学科。我国一些大医院已开始建立颅面外科中心并注意专业队伍的培养,且在临床上积累了一定的手术经验,在技术上正奋起直追,为迅速赶上国际发展的步伐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疤痕与烧伤晚期修复
对疤痕及疤痕增生的分子学水平研究已证实,主要病理改变是发生在转录水平的上胶原增生,如何掌握其调控因素和手段是当前努力突破的目标。目前,对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特异性表达蛋白以及表皮基底层下细胞凋亡等有关的细胞因子和基因研究,关于疤痕挛缩动力、环境概念建立的研究等都在深入的进行着。可望上述问题在不久的将来能有所成效,因为MEBT/MEBO技术在这方面已初露峰芒。
(四)美容与内窥镜技术
采用内窥镜(Endoscopy)技术进行整形美容手术正方兴未艾,有人预测这种通过小切口深入组织下层,在直视下施行的范围广泛的无创手术,可能引起一场新的整形外科技术革命。由于减少了手术损害和提高了一些手术的疗效,可能会使一些美容手术的术式更易被人所接受。目前,内窥镜技术正在替代着许多传统的整形外科技术方法,如用于额部、面颊部及骨膜下剥离除皱术、面部截骨术、腋窝入路隆乳术、乳房下垂矫正术、乳房缩小成形术、吸脂术、盆腔入路阳萎矫正术、皮肤软组织扩张器植入术、腕管综合征治疗、显微外科肌肉、大网膜、小肠段移植供体的切取等都有报导,甚至胎儿的整形外科手术也在探索中。我国已初步开展了部分术式,今后当会有快速的发展。
另外,出于激光、超声、生物材料和药物的进步,可能使现在需要手术的美容改为不必采用手术治疗。例如有报道,光热与光化学疗法对毛细血管瘤的部分病例治疗效果超过手术。我国的“铜针疗法”对蔓状血管瘤的治疗也有一定的疗效。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血管瘤内皮细胞的基因及其表达,发展抗体或基因疗法,可望成为对血管瘤有效的根治方法。
(五)生物组织工程
组织工程(Tissue engineering)是以细胞生物学与材料工程科学为核心而刚刚兴起的一个交叉学科,它的目标就是研究开发能够修复、维持或改善被损伤组织或器官功能的生物替代物,即采用细胞组织的培养或寄养按照人的意识生长为生物组织的替代物,即通过活细胞在天然的生物体或人工合成的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ar matrix, ECM)上寄养或抚养的方式,培育生产出某种在形态、功能及结构上适合与人体要求的组织,并能作为人体这种组织的修复和重建的材料。应用这项新技术现在已成功培养出了心脏瓣膜、气管、血管、肌腱、软骨支架与自体表皮等人体组织或器官。在这方面的主要研究:(1)细胞处基质替代物的开发;(2)对种子细胞的研究;(3)组织工程化组织(tissue engineered tissue)的仿真组织替代及仿功能组织替代的研究等。因为这些发展及应用前景正改变着传统的以正常组织来修复创伤或重建器官功能的“拆东墙补西墙”的手术模式和观念,它势必为现代整形外科的发展提供重要基础和产生极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应是21世纪重点开发的项目。
然而整形外科的前进离不开基础医学和相关学科的进展。展望未来,更要求我们加速知识更新,努力学习当代医学的新知识,新技能,特别注意相关学科的发展结合与介入,例如生物医学工程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基因学、仿生学、高新技术的材料学、医学美学、基础医学的各个专业学科以及计算机科学等。只有与这些学科的有机交叉和结合,才能更加丰富本学科的内涵建设,为本学科创造和提供更多、更有效的诊疗新方法和新手段,把本专业推向更高的学术水平.
参考文献:
[1]汪良能等主编.整形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一版,1989
[2]张涤生,等主编.整复外科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第一版,1984
[3]关文祥,等编著.基础整形外科学.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1992
[4]宋业光.美容外科的进展.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1994,10:6
[5]孔繁估.我国整形外科12年(1982~1994年)来的进展.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1995,11:1
[6]张涤生,等.我国整形外科现状与二十一世纪展望.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1997,13:6
[7]归来,等.颅颌面外科创立30周年回顾.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1997,13:6
[8]张晨,等.组织工作的研究现状.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1997,11:3
[9]徐荣祥主编.中国烧伤创疡杂志,总第1~3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