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烟草行业信息化建设的回顾与展望

时间:2019-05-12 14:33: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国烟草行业信息化建设的回顾与展望》,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国烟草行业信息化建设的回顾与展望》。

第一篇:我国烟草行业信息化建设的回顾与展望

我国烟草行业信息化建设的回顾与展望

我国烟草行业急需提高整体竞争力和实力。而提高竞争力和实力的最好,就是运用信息技术,走信息化的道路来整合企业资源。引言

自从2004年11月10正式加入世贸组织后,所有阻碍都会打破,其中最具的是关税的降低,一场国烟与外烟争夺零售终端市场的激烈竞争也不可避免,因此,我国烟草行业急需提高整体竞争力和实力。而提高竞争力和实力的最好,就是运用信息技术,走信息化的道路来整合企业资源。从另一方面来说,未来企业的竞争关键在供应链上。对于许多传统行业的企业来讲,供应链上的竞争将与IT息息相关,信息的快速整合和传递对企业供应链上的管理至关重要。因此,信息化是烟草行业的必经之路,也是烟草企业成长的关键所在。烟草行业信息化建设的回顾

2.1 信息化建设的技术驱动阶段

(1)建设的重点在硬件设施方面。整个初级阶段将任务的重心放在了硬件设施的建设,包括购买PC、进行建设等。根据2002年赛迪顾问调查显示,截至到2002年上半年,在烟草行业的累计投资中,有62.5%的资金用于硬件设施建设;30.7%的资金用于软件建设,这些数字说明,我国的烟草行业信息化投资绝大多数用在了基础硬件设施的建设上。

(2)局限于单项系统信息化的建设。这个阶段,建设的应用系统功能趋向于单一化,主要是希望可以采用信息技术来取代人工处理。主要有财务方面的电算化、库存方面的管理以及车间的信息化系统等。从整体上看,这方面系统的信息化程度也不高。

(3)领导重视程度不够。由于整个行业长期处于计划体制下,一直都受国家保护,实行专卖专营,因此整个队伍思想比较陈旧、观念比较保守。特别是大部分企业的领导对信息化的认识不够,造成了整个烟草行业信息化的建设明显落后于其它行业,与烟草行业的地位明显不符。

2.2 信息化的应用阶段

(1)MIS系统建设。烟草行业在这一阶段主要的投资领域是财会软件,其次就是OA和MIS系统。截至到2002年,MIS系统的应用率达到了16.8%,而17家大型烟草企业已经初步建立和运行了该系统。

(2)办公自动化系统建设。截止到2002年,有46.4%的烟草企业建立了办公自动化系统,而13.1%企业近期有建设系统的打算,39.5%的企业近期没有打算建

立系统。虽然有接近一半的烟草企业具备了该系统,可是实施的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对于建设了该系统的烟草公司来说,其部分业务已经实现了联网。

(3)ERP系统建设。截至到2002年,烟草行业ERP软件应用情况一般,有27.2%的烟草企业建立了ERP系统,以用友、和佳应用最好,四班、SAP和金蝶也有部分企业应用。

(4)CRM系统建设。调查显示,烟草行业有25.3%的烟草企业已经建立了CRM系统,而近期打算建的也只有18%,近期没有打算建设CRM的企业达到56.7%。

(5)商务系统建设。2001年烟草行业的电子商务应用取得了新突破。不仅有安徽省烟草公司电子商务平台第一笔订单的顺利成交,而且国家局物资公司和烟机公司建立了非专卖品的网上交易系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而2002年9月,国家局(总公司)卷烟网上交易系统试运行,实现了省际间日常卷烟的网上交易。

2.3 信息化的集成阶段

(1)对前一阶段的工作进行了完善和深化,主要在办公自动化系统等的建设上。

(2)加强了烟草行业信息化管理和标准化、规范化的建设。其中发布了《全国烟草行业信息化工作管理办法》(修订)、《烟草行业机网络和信息安全技术管理规范》、《全国烟草行业卫星通信网运行管理办法》和《烟草行业计算机软件投资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

(3)开始重视人员的信息化培训。据统计,国家局信息中心组织召开了计算机网络和信息安全培训、行业网站技术培训、统计业务等各种培训班,直接培训600余人次,利用行业卫星网组织技术培训500余人次。烟草信息化建设展望

3.1 国家烟草专卖局应继续发挥指挥棒作用

国家烟草专卖局作为主管全国烟草的专卖工作和经营全国烟草行业的产供销、人财物、内外贸业务的机构,在行业信息化建设中一直都起着积极的作用,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包括在行业信息化项目中进行系统规划,制定了一些代码信息标准。但是,也存在欠缺的地方。在以后的信息化建设中,国家局应该侧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继续推动全行业信息化建设,发挥行业指挥棒的作用。

(1)立足全行业,从信息化建设整体的高度做方向上的引导。对于以后的信息化建设,国家局要从全行业的角度,根据行业发展的特点,制定合适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计划。依据国外烟草行业发展的情况,结合自身的特点,给全行业指明前进的方向,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推动整个行业朝着良性发展的轨道前进。

(2)加快行业标准化建设工作,尽快健全行业标准体系。国家局应一如既

往地积极组织开展烟草信息化建设的标准制度、修订和标准化活动,通过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努力提高行业建设的标准化水平,并籍此推动烟草行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3)加强行业信息化建设成果的评估体系建设。到为止,烟草行业还没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评估体系,可是只有建立了合理的评估体系,才能对现有系统进行客观、、系统的评估,才可以提出有针对性的升级方案及深化方案,同时进行信息化现状评估,可以从整体上把握目前公司的信息化水平,确定哪些方面需要改进,需要进一步实施哪些子系统,哪些子系统需要集成,以确保现有信息系统投资的有效性,明确下一阶段信息化实施目标,为新一轮的信息化规划及实施工作打好基础。因此,评估体系的建设也刻不容缓,国家局应该积极组织有关专家探讨和制定相关的评估体系,从实际建设的角度出发,为全行业提供一个有效的评估系统。

3.2 深化烟草行业体制改革,为信息化建设扫清体制上的障碍

深化烟草体制改革,促使烟草行业从行政垄断转化为垄断。只有体制上得到改善,才能充分发挥信息化建设成果的优势和作用。因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推动体制改革,为信息化建设做好铺垫。

(1)加大政企分开的力度。根据企业制度改组烟草企业。在保持国家烟草专卖的基础上,使得企业和政府回归到其应该扮演的角色中去,即企业应该是有独立自主权利的经营者,政府只是一个起着监督和裁判作用的监督者。

(2)加快资产重组,积极探索上市之路。中国虽有世界上最大的烟草公司,但对外所占国际市场份额较少,对内没有建立以产权关系为纽带的经济实体。中国烟草业应向石油、航空、通讯、电力等行业一样,在全国范围内,通过资产重组建立3~5家跨地区的大型集团公司。

(3)采取有效措施,打破地方保护主义。烟草行业是地方保护最为严重的行业,而体制改革的一个重点就是打破这种地区封锁、封建割据、区域专卖的形式,它制约着烟草行业的大市场、大流通目标,也限制了企业竞争力的提高,使得强势企业无法继续壮大,弱势企业无法淘汰。因此,烟草行业应该从整体的利益考虑,以长远的眼光来正视这个。采取切实有效的手段,突破地方保护。

3.3 烟草信息化要重视整体规划

不论是卷烟企业、省公司还是整个行业,搞信息化首先要做总体规划,然后按照规划分步实施。因为许多系统之间、局部与全局之间都是互相关联的。如果没有规划好,就难以集成,也容易造成浪费和重复投资。

烟草行业与其他行业相比在信息化方面还是比较重视规划的,但还是存在问题,就是做规划在每一个层面都不能事出多头,要有一个标准性。比如说,863项目在做烟草行业CIMS性不够,有可能各个规划之间不协调,甚至存在冲突的地方,为以后的埋下了隐患。

3.4 积极推动集成化建设

虽说集成化建设在这两年取得了一些成绩,可毕竟是刚刚开始,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可以说,集成一方面是“集成”上,即纵向的行业决策、管理、生产经营三个层次之间的信息集成,横向的农、工、商企业之间的信息集成;另一方面是“数字化”上,即对业务、管理用数字加以量化,通过数字量化,实现管理从粗放型向精细化的转变。同时,要明确集成化是行业必须要经历的一步,所以在以后的实际建设中,努力实现行业大集成。充分利用行业现有的统一领导、垂直管理、专营专卖这种特有的有利于集成和统一的有利条件和现有的组织保证,将烟草行业包括烟叶生产、收购、复烤,卷机制造、卷烟生产、辅料生产和卷烟销售等业务所形成的行业完整的供应链建成一个统一或分布统一的集成系统。

3.5 加强队伍素质建设

科学发展观要求以人为本,信息化建设更要以人为本。首先,要造就一支人员相对充足、专职专业的人才队伍。通过公开招聘、上挂下派、外引内联以及公司化运作等多种方式,尽快加强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其次,要通过和培训,不断提高信息化人才队伍的、业务、技术和管理素质。再次,要通过用人机制和薪酬制度改革,根据信息化人才的特点,充分保障信息化人才的权益。最后,要积极为信息化专业人才营造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良好企业环境。

总的来说,信息化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在做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阻力。比如体制改革、思想观念的变化;比如信息不能很快集成,业务不能很快相关联,不能很快体现效益时,很容易夭折。因此,各级领导应事先对信息化过程中的困难,对信息化工作的艰巨性、复杂性、科学性有清醒的认识。信息化是一场革命,也是烟草行业应对WTO最好的。另外,信息化工作中,一定要重视,要用实事求是的态度不断总结,这样更有利于少走弯路,促进烟草行业信息化工作的发展。

第二篇:我国土地调查评价信息化建设回顾与展望-中国地质调查局

我国土地调查评价信息化建设回顾与展望

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

目前,我国土地资源的形势十分严峻,因此,切实保护土地资源尽快提高土地调查评价信息化水平,改变传统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方式,采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准确、快速地掌握国土资源现状、潜力、变化规律和利用状况,科学规划、配置、合理开发利用国土资源,保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实现国土资源决策、管理现代化和服务社会化,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是国土资源管理工作面临的当务之急,也是必须实现的战略目标。搞好土地资源调查评价信息化既是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是事关全国大局和中华民族子孙后代的大问题。自八十年代中期,现代信息技术进入我国土地资源管理领域。经过20多年的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在土地调查、监测和评价中得到广泛应用,有力地推进了我国土地调查监测和评价信息化的发展,同时也使我国土地管理的方式和内容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一、现代信息技术在土地调查监测与评价中得到广泛应用

(一)遥感技术

遥感作为一种高效获取信息的手段,其蕴涵的信息量丰富、全天候、信息获取周期短和多光谱特性,在我国土地资源调查监测工作中得到广泛应用。首先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96利用气象卫星遥感数据,对一些大中城市的土地利用进行 了监测,为国务院出台11号文提供了技术支持。1999年以来,开始采用高分辨率、多时段卫星数据,全面开展了国土资源利用动态遥感监测工作,并逐步建立起全国的土地遥感监测体系。通过对重点城市建设占用耕地等土地利用遥感动态监测,为加强土地管理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同时在2002-2003年,应用TM、ETM和SPOT数据监测环北京地区50个左右县的资源与生态环境状况。

其次,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更新调查中得到广泛应用。土地利用变更调查主要以现势性航空、航天正射影像图和地形图为基础调查资料,在与原有土地利用现状图套合对比,并经实地调绘和补充调查,实现对土地利用现状的更新。目前全国许多地方,为了配合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已经完成和正在启动以遥感为主要数据源的土地利用更新调查,进一步推进了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调查监测中的广泛应用。

第三,遥感技术在农村产权调查、城市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等工作中得到充分应用。在农村产权调查中利用航空和航天数据,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人力,提高了成果精度,在大多数省份的农村产权调查中得到广泛应用;在城市集约利用潜力评价和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中采用遥感数据辅助调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从总体上,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高分辨率、高光谱遥感以及雷达影像应用于土地资源调查技术日趋成熟。近年来,根据国土资源大调查的总体要求以及遥感技术的发展水平,开始全面推进利用高分辨率的卫星资料(SPOT5的2.5米遥感数据)开展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 测的工作,2004年采用了QUICKBIRD、IKONOS、SPOT-5 高分辨率卫星数据,对国家级开发区进行监测。在项目的进展过程中,通过不断追踪新技术和新方法,促使遥感技术和手段从宏观化向微观化发展,应用水平也在向纵深化发展。同时为了探索高光谱数据在土地动态监测中应用潜力,国土资源部开展高光谱在土地动态遥感监测中试验研究。该研究以成像光谱数据为主要遥感信息源,在现有土地动态遥感监测技术、方法、流程基础上,通过成像光谱技术在土地动态监测中的应用研究,形成一套具有较高自动化和定量化程度的土地动态遥感监测技术流程,为国土资源大调查和土地资源管理提供先进的技术手段。

(二)全球定位系统(GPS)

我国GPS技术研究起步于80年代,进入90年代以后,GPS技术研究、开发和应用取得了长足进展。随着差分GPS技术的发展和局部区域差分GPS系统的逐步建立,已取得较为理想的实时定位精度(米级)。GPS具有定位的高度灵活性和高精度、快速度、提供3维坐标、全天候作业、操作简便以及全球连续覆盖等特点,已成为获取现势空间数据的重要手段,也广泛应用于土地资源调查和空间定位数据的采集。

我国土地工作者通过多年试验研究,总结出一套适合于土地变更调查(检查、抽查)、地籍调查的工作流程。GPS通过选择合适的GPS机型和测量模式, GPS测量精度可完全满足土地利用变更调查不同应用层次的精度要求。与常规土地变更调查相比,应用GPS技术进行土 地变更调查可提高调查的精度和效率,节省人力、物力,用于土地变更调查经济上完全可行。GPS测量具有快速、精度高、无需通视、可全天候作业和测量操作简单等优点,效率和精度优于传统方法。此外, GPS测量数据可直接进入GIS系统,避免了传统方法多次转绘、清绘带来的误差。

随着GPS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基于掌上电脑(PDA)和GPS的硬件集成系统在土地野外调查中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利用PDA可满足野外土地变更调查数据存贮及连续工作的要求,通过注入PDA的土地变更调查软件可实现土地利用图件的实时更新;同时,将GPS卡与数码摄像头(DC)集成到PDA上,利用GPS实现变更图斑的测量,解决变更区域大、形状不规则,周边没有明显地物或控制点情况下需要布设导线控制点进行补测的问题;利用DC对野外实景进行拍摄,可替代野外人工绘制草图的工作。

(三)地理信息系统(GIS)

我国GIS技术研究工作起步于70年代初期,80年代进入应用试验阶段,期间主要是借鉴国外GIS应用经验,采用国外的GIS软件。90年代国内一些科研机构和院校也开始结合国内GIS需求,从引进、消化、吸收起步,着手开发GIS软件,目前国产GIS软件占据国内市场已达到近30%。由于土地调查监测评价数据的空间性,在信息化过程中,需要进行空间数据的输入、处理、管理和输出,必须借助GIS技术才能够实现。

随着GIS技术的成熟和发展,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基于不同 GIS平台的各种类型和不同尺度的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相继启动。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对土地利用空间和属性数据描述、分析和表达输出的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已经成为土地资源基础数据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各级政府对土地资源保护、合理开发利用和科学管理倍加关注的基础工作。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在今后几年中将向着数据标准化,程序规范化、更新制度化、平台网络化、系统集成化、服务社会化的方向发展。

(四)“3S”集成技术

GIS、RS和GPS三者集成利用,构成为整体的、实时的和动态的对地观测、分析和应用的运行系统,提高了GIS的应用效率。目前随着3S技术的日益成熟,3S集成技术在土地调查监测数据野采集、处理和数据产品生成中,呈现着强大的生命力,在土地利用更新调查、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中表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例如土地变更调查现代3S技术集成运用示范项目经过2年努力,实现了土地变更调查信息实时、快速、高精度的采集和处理,解决了传统调查方法工作量大、劳动强度大、工作效率低、精度低的问题,使得土地调查工作量和劳动强度大大减少,工作效率和调查精度大大提高。

(五)数据处理与提取技术

随着RS和GIS技术在土地调查监测评价中的广泛应用,基于遥感的土地调查监测数据的处理和提取技术也日趋完善。首先在计算机识别土地利用变化信息中发展了“基于土地利用图斑单元的变化自动检测方法”,该方法是将土地利用图与遥感影像图相叠加,在土地利用 图斑边界及其类别信息引导下,以完整图斑单元或像素为单位,按类别分层计算影像上待检测处的影像特征值,按照设定的判别规则,从知识库中选取土地利用数据上图斑类型对应的遥感信息特征值进行比较判断,即可自动检测出变化的区域。其次,通过多年的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技术研究和实践,总结提出或发展了一系列可行的土地利用变化信息的自动提取方法。如差异主成份法、多波段主成份变换法、主成份差异法、分类后比较法、异常光谱检测法等。

(六)海量数据存储技术

我国在历年的土地调查监测和评价工作中,积淀并形成了海量的土地资源调查数据。这些数据是国家空间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行国土资源管理和决策的重要支撑。为了充分发挥海量土地调查监测评价数据在国土资源管理中基础作用,实现信息共享,前提是建立高效的数据动态存储模式,而上述工作已经成为土地信息化的主要内容之一。随着计算机技术、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以及基于多源异构数据集成技术的发展,数据集成和存储技术在土地调查数据动态存储和更新中得到广泛应用。

二、土地信息系统开发与应用呈现出良好的态势

围绕服务土地管理工作需要,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我国各地陆续开发了适合我国土地管理工作流程的业务信息系统。1996年,原国家土地管理局组织了第一次土地管理信息系统软件的测评。1998年,新组建的国土资源部加大了对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并于1999年启动了“数字国土工程”,该工程极大地带动和促进了各种土地管理业务系统的开发和应用水平。根据土地信息系统所涉及的管理业务范围,可大致将这些业务系统划分为综合性土地管理信息系统和各种专项业务应用系统;专项业务应用系统根据所涉及的业务范围可细分为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地价监测评估信息系统、土地调查信息系统、建设用地管理信息系统、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等。

(一)综合性土地管理信息系统

综合性土地管理信息系统是综合了大多数土地管理专项业务系统和日常行政办公业务系统(包括窗口办文系统)的一类综合性业务应用系统。它将各项土地管理专项业务与日常管理、办公流程有机地结合起来,既提高了办公的效率,也提高了决策的科学性,在全国各地的土地管理业务系统建设工作中受到普遍重视。这种系统大多数是以OA系统为基础,在同一平台上对各种专项业务应用系统进行集成。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已有约300个县市建立了集成程度不同的综合性业务系统。总地看来,由于省和部分地市的技术、财力相对较强,业务系统在省级和地市级的建设和应用水平相对较高。

当前,各种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由于缺乏统一的开发标准,系统本身难以集成;集成于一个系统内的各个组件,与其他地方的系统内的类似组件,开发的工具和标准也不一样,也难以有效沟通。

(二)地籍管理信息系统

地籍管理处于土地管理的基础和核心地位,因此,在各种专项业 务应用系统中,发展的最迅速,目前相对成熟,应用水平相对较高。根据我国地籍管理工作的特点,在地籍信息系统建设方面,城镇地籍信息系统建设速度较快,到2004年已有约300余个市县建立了城镇地籍信息系统,建成的城镇信息系统近400个。但农村地籍信息系统建设尚处于试点阶段。从系统的应用环境上看,我国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目前正处于由单机环境向网络环境发展的阶段。从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标准化看,自2001年10月国土资源部在试行《城镇地籍数据库标准》以来,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正在向统一的标准迈进,但是,由于种种因素,各种系统的兼容性还优待进一步提高。

(三)地价监测评估信息系统

伴随着我国土地市场的发育和成熟,地价监测与评估信息系统的作用越来越重要。1999年,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筹备建立全国的地价监测信息系统,经过几年的发展和完善,监测城市从30多个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发展到目前70多个城市,监测信息日益完善,监测信息的发布周期越来越短,目前,已经达到可每月发一次全国土地价格监测报告。地方层次上,广东、安徽、河北等省市地价监测系统运行较早的地区监测技术和监测体系发展日趋成熟。

当前,地价监测系统正朝着多功能集成、网络化服务、区域网络化信息共享和系统集成方向发展。主要功能包括基准地价评估,房地产价格评估,土地出让金评估,房地产价格信息管理、房地产价格咨询服务等。但是,由于我国统一的土地市场体系尚不十分成熟,全国范围的基准地价体系尚未确立,全国地价监测系统的集成需要在整个 土地管理体制和机制改革改革的过程中提高整合水平,提高信息共享水平;另外,在不断提高监测能力的同时,地价评估和土地市场评估技术也需要进一步提高;农用地和农村地价的监测与评估工作比较薄弱,农地评估系统的建设与实际需求也有一定差距。

(四)土地调查信息系统

尽管我国土地调查的发展较早,但是,与形成服务全流程的调查信息系统的要求尚有一定差距,当前,广泛应用的主要是针对调查工作的部分流程设计的各种业务应用系统。其中,土地变更调查汇总系统发展较早、技术比较成熟的是土地变更调查汇总系统,该系统已经在全国和全国绝大多数地区的数据汇总工作中广泛应用。另外,各地和各部门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开发了不少土地调查变更信息系统,在实际工作中应用也比较广泛。随着全国土地监测和调查工作的开展,陆续开发了服务于土地利用调查的数据定购系统、成果检查等信息系统。

随着3S技术和数据采集、处理技术的进步,土地调查信息系统越来越注重土地利用现状/变更数据库、调查数据采集系统的耦合,整合土地利用信息的空间统计、查询、汇总、制图、制表、自动变更等多种工程和程序。

(五)建设用地管理信息系统

当前,国家级建设用地管理信息系统主要是批次用地报盘系统,可初步满足国家对建设用地信息管理审批、备案的需求,网络化应用水平也需进一步提高。地方各级土地管理部门在国家报盘系统的基础 上开发了一些建设用地管理信息系统。但是,总体上应用水平还有待提高。查询建设用地宗案信息,统计建设用地分类数据,征地呈报件管理,地形图数据库管理,建设用地数据库管理等。

(六)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信息系统

土地利用规划管理系统主要服务于辅助制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在国家层面上,结合规划修编工作,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开发了土地利用规划辅助支持系统,目前已经进入试运行阶段。地方层面上,上海、浙江、广东、吉林、湖北、江苏等地先后开发了各自的规划管理信息系统。但是,总的来看,我国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应用相对较晚,尤其是规划结果应用于土地管理决策的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三、土地调查监测评价标准化建设取得明显进展

标准化是信息化的前提和基础。国土资源部历来十分重视与土地管理信息化相关的标准化建设工作,自建部以来,尤其是自“数字国土”工程启动以来,先后制定和颁布了GB级标准3部,TD级标准11部,已通过发文试行,完成初稿正在征求意见和正在编制过程中的标准和规程达到50 多项,此外还有大量管理性规定、规程在实际工作中普遍采用,相当数量的基础性标准和规程的编制正在开展前期研究工作。

按照标准的主要应用范围,可将这些标准分为土地资源管理通用标准、土地资源调查标准、土地资源评价标准、土地资源规划标准、土地资源利用与保护标准、土地资源市场管理标准、土地信息与数据库建设标准等七类标准(表1)。除表1所列已经颁布实施和试行的标准、规范外,另外,还有近20部左右标准、规范已进入完成草案、征求意见阶段,或进入研制阶段,将在近期内颁布实施或试行。的

总地来说,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土地信息化规范体系,但是,在标准的研发制定和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突出表现在标准滞后,尤其是部分标准、规范修订工作赶不上形势变化;缺乏对标准进行解释的技术性规范,导致应用中不同单位对同一标准产生理解偏差,这也是当前部分应用系统和软件可移植性差的原因之一。

表1 已颁布和发文试行的标准、规程一览表

标准名称

土地资源管《土地基本术语》(GB/T19231-2003)、《土地分类标准》(试行)、《农理通用标准 用地分等规程》(TD/T1004-2003)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地(市)级汇总技术规程》(TD1993-02)、《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省级汇总技术规程》(TD1993-03)、《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规程》(TD/T1010-1999)、《SPOT2.5m数字正射影像图制作技术规定》、《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技术规程》(试行)、《图件更新检查验收规定》(试行)、《城镇地籍调查规程》(TD 1001-93)、《城镇变更地籍调查实施细则》、《土地登记规则》(试行)、《土地登记资料公开查询办法》(试行)、《建设项目用地勘测定界技术规程》、《集体土地所有权调查技术规定》(试行)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技术规程》、《西部大开发土地资源调查评价技术规程》、《东部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技术规程》、《城镇土地分等定级规程》(GB/T18507-2001)、《城镇土地估价规程》(GB/T18508-2001)、《农用地定级规程》(TD/T1005-2003)、《农用地估价规程》(TD/T1006-2003)《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技术规程》(TD)、《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技术规程》(试行)

《土地整理规划编制规程》(TD/T1011-2000)、《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TD/T1012-2000)、《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验收规范》(TD/T1013-2000)标准分类

土地资源调查标准

土地资源评价标准

土地资源规划标准 土地资源利用与保护标准

土地资源市《土地市场调查技术规范》、《城市地价动态监测体系技术规范》(试用)场管理标准 土地信息与数据库建设标准 《县级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试行)、《县级土地利用数据库技术规范》(试行)、《县级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标准》(试行)、《县级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指南》(试行)

四、土地调查监测评价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初具规模

信息化人才是土地调查、监测、评价信息化的基础。打造一支技术过硬、保障有力的信息化技术队伍,既是土地专业化土地调查、监测、评价信息化的保障,也是调查、监测、评价信息化的目标之一。

我国各级土地管理部门历来非常重视人才的培养,尤其是国土资源信息化纲要的颁布和近些年来以“数字国土”工程为代表一大批重大工程的实施,为我国各级土地管理部门培训了一大批土地资源调查、监测、评价信息化人才。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级土地管理部门从事土地调查、监测和评价信息化的各类人才目前大约有近15000人,已可初步满足当前土地调查、监测、评价信息化的需要。

但是,由于各地信息化人才的不均衡,部分地区的信息化人才匮乏问题仍是当前限制土地调查、监测、评价信息化的重要瓶颈。信息化人才分布的不均衡主要表现在国家、省、市级各部门的技术人才相对丰富,基层土地管理部门信息化人才相对匮乏;发达地区人才相对丰富,广大西部和边远、落后地区人才相对匮乏;低等级的信息人才相对丰富,高等级、专业化土地监测、调查、评价信息化人才相对匮乏等几个方面。尤其是既懂信息化、又懂土地管理专业需求的专业型信息化人才的缺乏,在地市级以下土地管理部门中比较突出,很有可能成为限制我国土地资源监测、调查和评价信息化事业进一步发展 的瓶颈。

五、土地监测调查评价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土地管理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土地市场改革的深入和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随着人们对土地资源认识的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发展对土地管理技术的改革提出新要求。2000年温总理提出:“以信息化建设带动国土资源信息技术跨越式发展和国土资源管理方式的根本转变”。2004年,曾培炎同志提出实施“金土工程”,强调:“国土资源信息化大有可为。〃〃〃〃〃〃通过地上查、天上看、网上管,不放过对每一块土地的监管”。随着我国土地调查、监测、评价信息化的深入发展,和信息技术在土地调查、监测、评价工作中的广泛应用,我国土地调查、监测、评价信息化已发展到信息整合、系统集成、工具组件开发规范专业化的阶段。

(一)数据采集、处理和产品生成一体化技术

为了有力地支持土地管理,必须快速准确获取土地利用变化信息。面对上述需求,发展能够普及的数据采集、处理和产品生成一体化技术,已经成为土地调查监测评价信息化的关键和主流方向之一。随着计算机硬件技术、3S技术、数据处理技术、网络技术和数据存储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日益成熟,为土地调查监测数据采集、处理和产品生成一体化技术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同时基于3S技术进行土地变更调查的现代化技术方法体系建设示范、基于PDA的土地利用变更和地籍测量野外数据采集系统研发和应用,以及掌上地理信息 系统的推广应用,为数据采集、处理和产品生成一体化技术发展奠定了实践基础。

(二)土地调查监测数据集成与整合

由于种种历史的、技术的和体制的因素,土地基础信息的不完整,质量不高和整合共享程度低是我国土地监测、调查、信息化向更高层次发展最重要的限制因素。土地基础信息质量和完整性,需要通过对基础数据的核实、充实进一步提高和完善。基础信息的整合和共享程度低,难以为大范围、高层次应用提供支持,则需要从标准体系建设、制度完善和体制改革方面加强领导和指导,规范数据整合程序与质量方面改进和提高。当前,国土资源部已经根据实际需要提出了实施“金土工程”的建议,目前,已进入可行性论证阶段,该工程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通过建立国家、省、市3级土地数据中心,建立实时、动态、完善的土地数据更新和备案制度,建立完整的、上下联动、相互共享的基础信息中心,整合我国分散、孤立的土地调查、监测、评价信息资源,支持我国大区域、跨区域、国家战略决策的需要。

(三)土地信息系统集成

我国各地土地管理部门根据各自业务的需要已经建立了不少业务应用系统,信息服务系统,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土地管理事业的发展。但是,这些系统大多处于分散、孤立状态,不仅区域间难以沟通和兼容,即使同一单位内部的不同业务系统之间也存在一定的系统兼容问题。我国土地管理试行中央领导下的省级垂直管理制度,加强区域间和上下级之间各种业务应用系统的沟通,提高中央对全国土地资源宏 观管理的能力已迫在眉睫。

(四)系统开发规范专业化

系统的集成化和专业化是土地调查、监测、评价信息化发展的两个方向。系统开发规范专业化主要体现在服务于土地调查、监测、评价各环节的工具组件、专用系统的开发和设计上。尽管“3S”为主体的当代信息技术在土地管理信息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土地管理具有独特的业务特点,随着土地调查、监测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和土地管理信息化要求的提高,对各种专业工具和专业业务系统的要求不断增加。另一方面,在进行专用系统和工具开发的过程中,为避免信息化前期系统开发过程中的问题,各种专用工具和系统的规范性要求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第三篇:烟草行业信息化建设

前言

我国烟草行业经过十五年的改革与发展,走出了一条“控制总量,提高质量,调整结构,增加效益”的发展路子。在总结成就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全国烟草行业面临新的发展阶段的转折关头。面对机遇和挑战,中国烟草加快了调整和改革的步伐,同时行业信息化工作也在各地如火如荼地展开。但是,行业信息化工作并不能一蹴而就,只有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方针稳步推进,才能达成信息化应有的目标。这样也符合国家局提出的“狠抓基础,稳中求进,确保烟草行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行业工作指导思想。**公司建立烟草行业事业部,专注于构建能够满足中国烟草调整和改革的最新需求,符合未来发展趋势的烟草信息化平台,从而与之建立长期合作的战略伙伴关系,协助中国烟草实现产销管理的现代化。

烟草行业信息化建设三步曲

○ 基础数据采集和管理

○ 企业资源计划

○ 行业电子商务

烟草商业流通企业信息化建设思路

需求分析

物流分析

○ 以配送中心为基础的供应链管理

○ 提供专业物流设备数据接口

○ 支持EDI/XML平台数据交换

○ 压缩卷烟流转周期

○ 降低仓存和配送成本

○ 具备提供“第三方物流”的能力

商流分析

○ 以客户为导向的组织结构

○ 以CRM为核心的技术集成 ○ 实现高度协调的业务流程

资金流分析

○ 以省公司为单位的集团财务系统

○ 与业务紧密结合,自动采集相关数据

○ 实现卷烟配销和调拨的电子结算

○ 满足行业财务应用的特殊需求

○ 突出集团宏观管理和多级控制

信息流分析

○ 实现全面的多级次数据采集及管理

○ 实现灵活智能的领导决策支持

○ 建立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中心的灵活学习成长模式

烟草商业流通解决方案

系统概况

功能设计

● 采购系统

○ 采购计划管理:为订货会制订的采购计划以及补充采购计划和调剂采购计划

○ 采购合同管理:针对采购合同的一系列操作和处理

○ 采购过程控制:指对日常实际采购业务过程的记录和控制

● 仓存管理

○ 出入库管理

○ 盘点管理

○ 库位管理

○ 库管员管理

○ 报表查询

● 配送管理

○ 开票管理

○ 送货路线管理

○ 结算管理

○ 费用管理

● 存货核算

○ 凭证处理

○ 暂估处理

○ 结转成本

● 访销管理

○ 供/要货计划管理

○ 访销计划管理

○ 定单管理

○ 访销日记管理

○ 费用管理

● 市场管理

○ 商品管理

○ 零售户管理

○ 市场活动管理

○ 权重系数设置

系统前瞻性

配送中心按照第三方物流公司的能力需求进行设计,时机成熟可以分拆出来进行市场运作;访销中心则可以独立为其他企业进行市场营销、订单收集等服务。

烟草商业流通解决方案的特点

● 符合国家烟草的发展规划

● 结合当地烟草的业务特点

● 参照国外烟草的运营模式

● 融合现代企业的管理思想

● 采用便于扩展的先进技术

一、行业特点

烟草行业总体实行国家烟草专卖制度,具体生产经营坚持市场原则,即有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通过市场合理配置资源,促使行业健康发展。

烟草产品的消费者具有弹性大、品牌选择自由度大、注重口味等特点,需要烟草生产企业加强原料烟叶、辅料香精、生产过程的质量管理,对消费者信息、市场信息的全面及时把握。

生产过程中烟叶检斤、制丝、卷烟、包装等工序衔接紧密,自动化程度高,各环节生产信息随时反馈。根据市场情况,随时会调整生产计划和车间作业计划。

二、解决方案的目标

以现代企业制度为原则,建立哑铃式的结构、扁平化的组织,强化突出工厂的技术研发能力、精益生产能力、市场拓展能力和高效的管理能力,围绕现代化的目标,逐步建立面向市场快速反应的企业管理体系、产品研发体系、市场营销体系、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建立以客户为核心的战略经营思想,用信息化推进整个烟草行业经营战略的不断创新。

三、解决方案的特点

1、解决方案涵盖生产制造、供应管理、仓储管理、销售管理、财务管理、项目管理、售后服务、客户关系管理,是全面的企业资源计划管理解决方案。

2、将企业的物资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统一起来进行集成管理,不仅按照科学的管理模式分析市场需求、进行生产能力平衡和库存平衡、自动编制生产计划和物料采购计划,而且还与物流业务同步自动生成财务帐,实时进行产品的成本核算和监督。

3、提供共同销售、集中采购功能,适应国内大中型集团公司跨越不同法人实体合并采购、集中客户信息管理的要求。

4、所有信息资源共享,所有模块集成化管理,彻底解决信息孤岛,同时支持基于Internet的远程解决方案。

5、提供功能强大的客户化工具进行定制,充分满足企业个性化需求。

6、支持大型数据库、Internet,三层C/S结构,具备负载均衡能力。

四、解决方案的产品模块

(一)、生产管理:

实现对复烤、发醇、咀棒、薄片、制丝、卷烟、包装等车间或工序的管理。

1、主生产计划(MPS):

主生产计划的目的是,可提前多达一年时间,根据预测或实际销售量对物料和生产能力进行评估和准备。基于预测及已收客户订单计算采购和制造的总物料需求。计算结果是一个采购和制造的大致安排,它构成您长期计划的基础。系统按照预测,计算对机器、人工及分包资源的能力需求。能模拟改变各生产部门能力的各种可能性,如改变利用率或增加班次。

2、物料需求计划:

物料需求计划可预测未来对所购原材料的需求。例如,您能查看完成整个生产计划(主生产计划)、一组客户订单或一个客户的订单的物料需求。系统还可显示未来一段时间可能的物料缺短。可自动给出加工单和采购订单(计划订单)建议。可按不同方式分类,如车间主任、生产部门等。排料单将建议对哪些订单应重排计划或哪些订单可能被取消。

3、订单计划/生产活动管理:

生产能力瓶颈总是制约您产出的因素。生产部门计划功能使您拥有一个有效的资源管理工具。生产活动管理有助于计划、跟踪和分析您的加工单,您能手工输入加工单,或用销售订单自动创建加工单,或从上层模块(比如,需求计划模块)输入。下发加工单时,还将计算加工单的前置期。计算时考虑订购的数量、可用总生产能力(各订单的资源数)、计划信息,如队列、运输等待时间和重叠工序,您能随时选择使用向前和倒推计划方法。加工单发放后,其所需物料便被预留,相应生产部门的可用生产能力将会自动降低。

4、车间管理:

可定制各生产部门或操作员的屏幕显示格式。操作员可查看各生产部门的所有有关数据,并监测重要信息,如完成数量、时间和废品数。您可方便地查看物料的可用性,可根据订单查询,或选择查看本周车间所有所需的物料。您能管理工单状态,当销售的交货期可能会被延迟时,系统会提醒您。使您方便地调整工序避免问题的发生。系统可识别出哪个加工单是属于哪份销售订单的,并对执行不利的地方发出报警。

5、质量管理

对烟叶检验、辅料检验、工序过程检验进行全程跟踪,检验结果进入计算机系统,数据共享,方便各部门查询。质量日报表、包装机质量检验日报表等报表汇报给与生产相关的部门和领导。在检验数据的基础上进行全面分析,如指标结果分析、控制分析,用图形显示趋势变化等。

6、产品成品核算/实际成本:

成本核算模块帮助您运用假定方案控制成本和制定报价。模拟时,通过改变物料清单和工序步骤,能方便地计算不同条件下的结果。根据工艺制造规格、烟叶单耗和实际生产情况,按照香精香料的工艺制造规格和烟叶配方中片叶、梗的比例分别测算出料液成本和片叶、梗的香精成本,并与实际进行分析比较。

(二)、业务管理:

以库存管理为中心,进行销售管理和采购业务管理。为便于未来决策分析,系统中储存大量动态业务信息,包括诸如序列号、采购物料清单、批次跟踪管理及采购订单建议等功能。

1、采购管理:

基于不同供应商的采购前置期、重订货水平、预算的销售和经济订购量,系统可为您自动计划出在任何指定时间内应采购的物料数量。基于各供应商的到货速度和采购价格的不同,系统可选出各订单的最佳供应商。您能创建各仓库每周的明细采购预算,而且已在执行过程中的采购数据会及时更新采购预算,因此,您能及时得到尚余多少预算可供使用,控制采购计划的执行。

2、销售管理:

支持销售及分销的各个阶段。

例如:您能制作详细的报价,每份报价可有三个不同的客户,即订单客户、发票客户和收货客户,便于管理类似:客户的集团总公司下订单,财务公司结算,需要送货到集团公司下属分公司的业务现象。根据情况,报价可转为不同类型的销售订单。您可以确定未来的交货时间,但是如果您无法按期交货的话,交货计划系统将会提醒您。其他功能还有,您可选择由供应商直接交货给客户,加快物流周转速度,减少资金占用。可以根据客户定制需求在订单中直接输入制造构成明细。系统自动检查客户信用状况,使您的职责风险减到最小。系统也能在全面考虑库存状况的情况下提出交货计划建议,依据交货建议,系统可自动生成必备的单据。由于销售管理与库存管理、采购及制造管理模块紧密集成,您可在销售时就能确定制造或采购的明细,以确保按时交货(JIT)。

3、库存管理:

全面管理您公司的物流状态,为您提供灵活的批次处理能力、完整的跟踪能力及丰富的呈报能力。例如:如果您想始终保持对各物料的跟踪时,那么序列号功能便可协助您达成愿望。当需要编制统计数据时,物料的产品类别和组别信息等,为您提供了充分的选择自由。重订货水平、安全库存及短缺报告能帮助您有效管理库存,降低资本投入。ABC分析和频率分析有助于您重视创造营收的物料,而中止闲置的物料。

(三)、财务管理:

将企业的物流信息直接转化为直观的资金流信息,体现在财务方面主要功能有:出纳管理,资产管理,工资管理,应收管理,应付管理,预算分析管理,资金管理,票据管理等等,为财务预测、控制、分析、决策提供方方面面的支持。

1、实现全面的财务核算管理,随时提供现金流量表等会计报表。

2、在实现厂部、车间二级成本核算的基础上,实现成本分析,分析每箱烟的烟丝单耗、烟叶单耗等情况。

3、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可以采取自下而上的逐级上报逐级审核的预算编制程序,和自上而下的指标分解落实方法。如车间在上报修理费用预算时,由设备管理员负责,各设备维修小组根据维修工作计划制定月、季、修理费用预算,体现了预算编制的严密性。各归口管理部门在审核时,既注重对基础资料的分析,又充分考虑实际生产情况。同时,各项预算均先经管理部门审批后再报分管厂审批,最后由厂财务科综合平衡后报厂长办公会审议通过。

(四)、项目管理:

很多销售常常不是产品而是一个个项目,例如:建设一套系统需要大量的材料及人力来完成,设备的交付需要协调分包商和设计公司,即使内部活动,例如改建仓库也是一个项目。项目管理允许把项目分为不同层次,依次为主项目、子项目和活动。对大型复杂项目,可针对项目定出计划,应包含哪些子项目和活动,并能对子项目制定预算和管理方式。还可按时间、成本和物料情况来区分项目活动状况。您能分配企业资源,例如按可用资源分配内部或分包合同的时间。可以安排资源的运用和对资源进行定价。随着项目的进度,您能通过屏幕显示和图标分析,监测计划的和实际的项目耗用时间及成本。

1、在项目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能计划、估计、预算、跟踪、核算项目成本。能将预算方案与前期预测作对比。项目管理能及时提供成本溢出信息,并提供完成百分比。

2、完工结算计划是根据不同的子项目以事件驱动,例如指定项目的起始、终止时间,或是以重要阶段的活动驱动,呈报的小时数或特定日期来触发,并自动开具发票。

(五)、市场营销管理:

1、树立“客户为本,服务至上”的思想。

2、开展客户关系管理,建立客户档案,实现个性化服务

(1)建立系统的客户经营档案,有针对性地实施个性化服务。

(2)对零售户分类。

(3)定期进行分析,掌握市场规律。

3、开展客户满意度管理,提高服务质量,提供优质化服务

(1)保证货源供应。要让客户满意,首先要满足客户的货源需求,为客户提供充足的适销对路货源。

(2)正确处理规范与销量的关系。

(3)建立科学规范的访销、配送系统。

(4)建立畅通的客户投诉管道,及时处理客户的反馈意见,确保客户的自身权益。

4、开展客户忠诚度管理,着眼长远。

5、通过电子商务系统,随时掌握烟厂各品牌的香烟在全国各地烟草公司的销售情况、库存情况,其他品牌香烟的销售情况、价格情况等。

烟草行业客户关系管理解决方案

韩民政

一、概述

中国加入WTO在即,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可逆转,市场竞争环境正在发生巨大变化,企业将不得不面对以“客户”、“竞争”和“变化”为特征的时代背景。随着Internet技术的发展与广泛应用,人类社会已从工业经济时代进入到“电子商务”时代,大规模生产(Mass Production)模式将被迫向大规模定制(Mass Customization)模式转变;但由于国家专控,烟草行业一直是比较特殊的行业,较之其他行业竞争压力相对较小,但近年来企业感受到越来越大的生存危机。国内香烟企业数量庞大,但占领全国市场的大企业屈指可数,绝大部分中小企业受区域政策保护维持发展,传统的管理模式和方法是企业进一步发展的掣肘,如果烟草行业企业能抓住有利时机,把握时代企业竞争核心,建立一套以客户为中心的信息管理系统,将为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价值!企业可以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手段来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以适应全球一体化的经济发展,同时利用Internet技术将企业业务进一步向海外扩展。

二.UF/CRM系统功能目标

根据烟草行业用户营销与服务特点,用友UF/CRM主要从市场营销、销售管理、服务管理和管理拓展4个方向和层面对企业管理起着促进作用,详细功能目标如下:

(1)市场营销

★提供企业产品市场分析,为企业新产品的研发和市场推广提供参考

包括:产品销售构成分析;

产品特性分析

产品购买周期分析;

客户购买习性分析等

★提供全面、实时、深入的竞争信息管理、分析

包括:竞争厂商、竞争产品、竞争策略、竞争力度信息管理与分析预测

★提供灵活、强大的渠道管理功能

包括:渠道厂商及产品与服务信息管理

渠道产品库存管理

渠道销售机会跟踪、业务进程干预

渠道支持、渠道信息交换等★提供功能强大的价格、折扣管理

针对不同级别客户的灵活的价格与折扣管理

★统一管理、责任到人-加强市场活动管理

对产品或服务制定的市场活动方案的形成、规划、管理和评估分析

(2)销售管理:

★通过对客户档案信息、交往记录、报价记录、交易记录、反馈记录等信息的动态获取和分析,使企业多角度的了解客户需求,把握销售机会;

★对销售、服务等具体业务中产生的历史信息进行统计、汇总与分析,挖掘出最有价值的20%的客户;通过采取区别对待措施,为金牌客户提供金牌服务,以最大限度的巩固与金牌客户的关系,保证企业经营业绩。

★让所有业务员对客户每次报价的内容和过程一目了然,避免了由于沟通渠道不畅造成的报价混乱。

★缩短产品销售周期,提高销售效率

增加有效销售时间、降低销售成本、控制更多的客户信息、提高销售的可预测性、业务流程和员工职责的实时控制。

★提供周密完备的销售计划评估体系

为销售人员或经理提供个人或部门销售任务的计划制定和分派,通过与计划界定的时期内发生的实际业务,统计汇总并分析计划完成情况

★科学预测未来销售情况

通过对机会的预测和结果的反馈,对正在进行的销售任务的预期收入和进展状况,以及订单中的应收款进行分析,科学的预测近期的销售收入

★提供对客户信用的管理,在实际业务中实时检查、管理,控制客户的信用额度,帮助企业实现信用管理、监控

★传统销售方式的拓展-提供销售电子商务化通过客户自助、公共信息发布等,将产品与服务信息迅速发给大量潜在客户,对于国家限制宣传的特种产品特别有利,并降低销售成本,提高了销售效率

★针对销售成本进行控制

无论“亿元”还是“一元”,均与实际业务密切相关,严格控制业务人员/部门的费用与成本,并与员工业绩考核接口。

★针对业务进程跟踪管理从销售机会开始,跟踪销售任务的竞争、进展情况,及时分析成功与失败的各种原因,帮助企业找到关键所在,调整营销策略等;

(3)服务管理

★加强服务质量管理,提高企业整体形象

UF/CRM从收到客户的服务请求开始,全程跟踪服务任务的执行过程,保证服务的及时性和完成质量

★引入“一对一个性化服务”概念

满足客户个性化的需求,才能真正得到客户认同,根据客户请求,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并在每一时段均分配专人负责。

★技术经验积累、提升服务水平

建立标准的服务知识库,帮助所有服务人员及时共享服务经验,迅速提升新员工服务水准。

★公关先行,提供客户关怀功能

客户关怀管理包括客户销售、服务等过程中的关怀,并可自主进行设置、管理、实施和评估及任务的日程分配管理等,提升销售、服务效果直至客户满意度和企业形象。

★提供极强的客户反馈管理

及时响应客户反馈信息,提供相应服务,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提升整体满意度

对反馈信息及时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并提供相应的个性化服务以满足不满意的客户,从而提高整体客户满意度,提高客户忠诚度,减少客户流失。

★引入整体销售概念-服务的销售机会

服务过程中接触的客户需求信息和潜在购买意向信息,包括对服务的需求机会及时提交给相应部门,由相应人员进行跟踪管理,做到不遗漏任何销售机会

(4)管理拓展

★加强市场、销售、服务和支持的协同

可以提供以客户为中心的资源共享的统一的工作平台,为各部门的协同运作提供了保障

★针对业务进程的管理与控制

系统对市场、销售、客户服务、客户关怀等业务进程进行细致的跟踪管理,可以实时控制业务进程状况;

★加强业务人员的管理与控制

系统能够掌握每家客户的历史交往记录和销售进展情况以及所有业务员工作的详细信息,可避免因人员的离职,造成信息的残缺,影响其他人员的顺利接手;

★提供科学理性的分析决策

系统以图表的形式对企业的市场、销售、服务、产品等各种业务状况进行统计分析,提供相应的简洁、明了、准确的报表体系,便于管理者能随时的做出相关决策;

三、项目总体方案设计

以下是用友实施的XX卷烟厂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方案:

1、XX卷烟厂组织结构图:

2、系统总体结构

根据XX卷烟厂的组织结构,在内部局域网硬件条件具备的前提下,内部网与外部网系统将遍布以上部门。

内部网系统可实现的功能:

1、邮件系统:厂区所有人均拥有一个唯一的电子邮箱,可以在厂区内部自由收发邮件;提供邮箱列表及查询系统,便于查询邮箱所属;支持有选择性的群发功能,便于向全部或部分人员发布通知、公告;在外部网具备的条件下,支持与外部INTERNET通信功能,可以自由收发外部邮件。控制:收发的信件可根据要求在服务器留取备份,计算机中心控制。性能指标:邮箱可控制在5-10M之间,速度快,稳定。

2、公告板系统:建立分部门的公告板系统,各部门可以发布属于部门权限的通知、公告、文件等,各部门领导有权限进行公告板的发布,领导可以根据不同时期的情况,设定不同的论题供广大职工不网上展开讨论,献计献策,使职工广泛参与到日常管理与决策当中,从而体现民主与集中的有机统一。

控制:以部门为单位,部门领导有权发布,密码区分权限。网管进行即时维护。

性能:稳定、大存储量、便于查询。

3、论坛系统:为职员发布自己的信息提供条件,各职员可以发布任意信息,加强职工之间的交流,也利于领导及时、真实的了解职工的想法。控制:在论坛上发布信息必须用统一分配的用户名和口令登录网络后,再登录论坛(可以匿名),以防止责任不清。网管即时维护。性能:稳定、大存储量,便于查询。

4、知识库系统:内部网的知识库系统主要是对内,分部门或知识类型,如可以将原材料品质辨别、存储、产品质量控制、设备维护等知识、经验分门别类的加入系统,以利于经验的积累和共享。

控制:信息来源由相应部门负责搜集整理,并通过网管上传。

性能:大存储量。

5、产品信息、库存信息查询系统:可以根据需要和权限将本厂产品的规格型号、存储信息、销售政策等共享给全部和具有权限的对象查看。

6、新闻系统:可以将市场公开信息,政府部门政策、法规,行业规章制度即时公布,以使职工即时了解外部信息,掌握市场情况,增加职工的凝聚力。

7、公司发文及政策制度管理系统

系统可以根据不同的级别不同查看要求,对各级文件或制度进行发布与查询,可以对不同年限不部门或类别的制度进行综合管理。系统可由专人管理与发布文件,同时由主管领导对相应查看人员进行授权查看范围。

根据需求还可以实现以下信息的网上信息交换:

1、销售计划(CRM功能),来源:销售部门;去向:综合计划科

2、物资需求计划,来源:生产部门;去向:综合计划科

3、下达采购计划,来源:综合计划科;去向:采购部门

4、每月的计划执行情况,来源:综合计划科;去向:厂长

5、价格申报表与审核通知单,综合计划科审计科

6、质检报告,来源:质检科,去向:仓储部门、审计科

7、每月的主要原材料最高价格控制价格,来源:采购部门;去向:厂长

8、价格控制情况,来源:审计科,去向:厂长

9、提报采购考核依据,来源:财务科,去向:审计科

10、提交采购考核依据,来源:审计科,去向:企管办

11、考核结果报批,来源:企管办,去向:厂长

12、批复考核结果,来源:厂长,去向:企管办

13、反馈采购物资情况等

14、其他

外部网可实现功能:

1、产品信息查询系统(CRM功能)

2、网上订单系统(CRM功能)

3、网上调查系统

4、市场信息的网上报批系统

5、市场调查与分析系统

6、客户反馈系统

7、知识库系统(对外)

CRM系统:因CRM系统主要在管理部门实现,图示如下:

CRM系统主要是对企业产品营销业务流程的管理,以提高市场投入收益率、降低销售成本与销售机会成本。CRM系统借助Internet技术,实现的主要功能包括:

市场管理、销售管理、服务管理各部门详细需求待进行详细调研后进行业务流程描述。

四、项目实施方案

总结

用友CRM系统不仅是一套软件系统,它更多的代表了一种管理的思维或模式,CRM系统的目的即是管理企业与客户之间的关系,通过快速和周到的优质服务吸引和保持更多的客户;通过对业务流程科学有效的管理,缩短企业的销售周期和销售成本;帮助企业搜集、跟踪和分析每一个客户,充分了解并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以达到客户价值最大化和企业利润最大化。用友CRM产品集成了用友公司多年在管理软件领域的深厚经验,阵容强大的开发队伍历时23个月的调研与开发保证了产品的稳定性与易用性,我们坚信,用友CRM软件的应用必将为我们的客户带来管理水平的提升以及经营业绩的改善,希望客户能够在合作过程中提出宝贵意见,最终使企业与客户的关系以及企业的赢利达到最优化。

第四篇:我国物流业发展回顾与展望

我国物流业发展回顾与展望

2017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国民经济稳中有进、持续向好,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实现82.7万亿元,比上年增长6.9%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连续15个月保持在51%以上的较高水平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明显增强。

过去的一年,我国物流业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贯彻新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结构优化、动力转换和质量提升,主要指标稳中向好、提质增效,实现了平稳健康发展。

一、2017年我国物流业发展回顾

(一)总体运行平稳健康。物流需求持续增长。全年社会物流总额252万亿元,同比增长6.7%社会物流总费用12.1万亿元,同比增长9.2%全国货运量471亿吨,同比增长9.3%。中国沿海散货运价指数呈逐月上涨态势,全年均值1148点,较上年上涨22%。

物流运行质量稳步提升。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从2015年的16%,2016年的14.9%,进一步下降到2017年的14.6%全年物流业总收入8.8万亿元,同比增长11.5%12月份中国物流景气指数达56.6%,全年均值为55.3%,始终保持在50%以上的景气区间。

(二)结构调整趋于优化。消费成为物流需求增长的重要推动力。单位与居民物品物流总额同比增长29.9%。消费物流中的电商物流增势明显,中国电商物流指数中的总业务量指数全年均值为143.4。电商物流带动快递业务加速扩张,12月中国快递物流指数为106.3%全年快递业务量达401亿件,同比增长28%。冷链物流成为吸引社会投资的热点,全国冷库总容量可达4775万吨。与消费相关的快速消费品、医药、汽车、服装等细分市场增势良好。

工业制造业物流仍然是物流需求的主要来源。全年工业品物流总额235万亿元,同比增长6.6%,占社会物流总额的92.7%。工业品物流中的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等物流需求增长较快,高耗能产品、大宗商品物流需求延续回落走势。

运输结构调整见效。多式联运上升为国家战略,交通运输部、国家发改委先后确定了两批、共46个示范项目。首批16家示范工程企业累计开行示范线路140余条,完成集装箱多式联运量60万TEU。2014年以来,重点港口集装箱铁水联运量年均增长16.8%。《“十三五”铁路集装箱多式联运发展规划》发布,铁路集装箱日均装车量占比超过10%。国家铁路全年货物发送量达29.18亿吨,较上年增长10.1%。全年重型卡车销量首次突破100万辆,车辆大型化、标准化、现代化步伐加快。全国四批共209个甩挂运输试点项目深入推进,试点企业货运车辆平均里程利用率超过80%。挂车租赁、卡车航班、大车队等新模式试水,中物联公路货运分会组织“星级车队”评选。星级车队所有入网车辆平均月均行驶里程8956公里,重型牵引车月均行驶里程达1.1万公里,运输效率稳步提升。

(三)资本和科技助推物流升级。多只物流产业基金上市,物流企业“扎堆”进入证券市场。全年有8家物流企业跻身国内主板,5家在境外上市,45家登陆“新三板”。上市企业加大网络建设、设备购置和基础设施投资,增强自身实力。企业兼并重组渐趋活跃。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收购东方海外,中国外运长航集团和招商局集团完成战略重组,铁路总公司18个铁路局完成公司制改革,东航物流“混改”启动,普洛斯完成私有化,海航收购扩充物流板块,顺丰控股与UPS成立合资公司等。

科技引领未来。我国已有超过500万辆载重货车安装了北斗定位装置,智能快件箱超过19万组,还有大量托盘、智能柜、货物接入互联网。交通运输部组织的首批283家无车承运人试点企业平均整合运力近2000辆,平均等货时间缩短,车月均行驶里程提高,司机收入增加,传统货运交易成本有效降低。国家发改委开展骨干物流信息平台试点,规范和引领互联网+高效物流发展。易流科技打造易流云平台,推动线下物流在线化。全行业以设施互联、人员互联、信息互联带动物流互联,互联网+高效物流成效显著。

科技和资本助推企业提质增效,做大做强。“中国物流企业50强”主营业务收入达8300亿元,进入“门槛”提至28.5亿元,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高。按照国家标准评审认定的A级物流企业近5000家,一批综合实力强、引领行业发展的标杆型物流企业不断涌现。

(四)新旧动能加快转换。理念创新引领发展。海尔集团提出“人单合一”概念,推动内部“自组织、自驱动”小微创业。菜鸟网络推动“新物流”,提出大数据、智能和协同,服务新零售战略。京东物流提出“下一代物流”,将主要呈现短链、智慧和共生三大特征。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委托中物联评选认定首批10家智能化仓储物流示范基地。

人工智能为物流赋能。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国发〔2017〕35号),要求大力发展“智能物流”。无人仓、无人港、无人机、无人驾驶、物流机器人等一批国际领先技术试验应用。全球最大自动化码头上海洋山港四期开港试运营,京东首个全流程无人仓投入使用,顺丰建设大型物流无人机总部基地,菜鸟网络将在雄安新区建设“智慧物流未来中心”,圆通牵头设立物流领域首个国家工程实验室。

现代供应链创新应用。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7〕84号),现代供应链创新应用进入新阶段。海尔、华为、怡亚通等代表性企业强化供应链服务宝供、南方、远成、德利得、佳怡等物流企业向供应链转型物流领域互联网与供应链深度融合,服务模式正在由“链主主导型”,向平台服务型、智慧供应链“生态圈”转型发展。

共享众包服务升级。继苏宁物流、菜鸟网络之后,京东物流实现独立运营,平台开放。神华货车驮背运输探索多式联运新路径,狮桥物流“超级大车队”集中优质运力资源,东方驿站、中集挂车帮等助推甩挂运输发展,地上铁、熊猫新能源等推广绿色新能源车,日日顺物流搭建“车小微”开放的创业平台,中铁快运联手顺丰速运推出“高铁极速达”、“高铁顺手寄”服务产品。运满满、货车帮、天地汇、福佑卡车、中储智运、正广通等平台型企业线上线下增值服务延伸。美团外卖、饿了吗、点对点直达的闪送物流等即时生活物流服务进入千家万户。

(五)综合运输体系加速成网。“五纵五横”综合运输大通道基本贯通。到2017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12.7万公里,其中高铁2.5万公里,占世界总量的66.3%公路总里程477.15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3.6万公里,覆盖全国97%的20万以上人口城市及地级行政中心港口万吨级以上泊位达2317个,通江达海、干支衔接的航道网络进一步完善民航运输机场发展到229个,覆盖全国88.5%的地市。全球第四、亚洲第一,以顺丰航空为主的湖北国际物流核心枢纽开工建设。

物流网络“节点”加快布局。我国各类物流园区超过1200家,园区平台化、网络化、智慧化初步显现。传化物流打造覆盖全国的“传化网”,卡行天下枢纽达到200家。由中物联牵头,林安物流等17家网络化经营的物流园区发起互联互通服务平台“百驿网”。万科地产、普洛斯、深赤湾、平安银行等加大物流地产投入。德邦物流、安能物流、“三通一达”等服务网点不断下沉,编织城乡一体化服务网络。粤港澳大湾区写入政府报告,有望协同共建世界级港口群。中欧班列连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已累计开行6235列,其中当年开行3271列。

(六)政策环境持续改善。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进一步推进物流降本增效,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7〕73号),提出27条具体政策措施。大件运输联网审批、年检和年审“两检合并”、规范公路执法、减费清税等政策正在落实。交通运输部牵头促进道路货运行业健康稳定发展,提出降本减负10件实事。车辆异地年审、驾驶员异地考核、车辆异地年审提上日程。国家发改委等20个部门签署对严重违法失信主体联合惩戒备忘录,首批270家“黑名单”公布。工业和信息化部开展服务型制造试点,提升工业物流发展水平。国家税务总局、交通运输部连续发文,破解道路运输企业“营改增”后遇到的问题。国家质检总局联合11部门出台《关于推动物流服务质量提升工作的指导意见》,扩大高质量物流服务供给等。随着“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制约行业发展的制度环境逐步好转。

总体来看,我国物流业许多指标已排在世界前列,论规模已成为全球“物流大国”。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物流运行质量和效率不高、服务供给能力不强、基础设施联通不够、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依然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比较突出,体制政策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传统的以数量规模、要素驱动的粗放发展方式难以为继,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对物流服务的需求,以及“物流强国”的建设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物流业发展展望

党的十九大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确定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目标。物流业作为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产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备条件。我们要充分认识新时代对物流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把建设“物流强国”作为战略目标,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实现途径。要着力解决物流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带动和引领关联产业转型升级,更好满足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物流服务需求,从整体上促进我国由“物流大国”向“物流强国”迈进。今后一个时期,有以下几个方面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一要从规模数量向效率提升转变,推动效率变革。当前,我国物流效率相对于发达国家仍有一定差距,降本增效仍然是工作重点。未来一段时期,优化经济结构、提升物流运作水平,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将是降本增效的重要途径。物流企业应把现代供应链创新应用,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提升物流运作效率作为主攻方向。争取经过3—5年的努力,使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再降低1—2个百分点。

二要大力发展智慧物流,推动动力变革。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形成势头,互联网与物流业深度融合,智慧物流蓬勃发展。未来一个时期,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将进入成熟期,全面连接的物流互联网将加快形成,“万物互联”呈指数级增长。物流数字化、在线化、可视化成为常态,人工智能快速迭代,“智能革命”将重塑物流行业新生态。

三要创新应用现代供应链,推动质量变革。随着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产业升级、消费升级,服务经济、体验经济对物流服务方式和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物流业与上下游制造、商贸企业深度融合,需要延伸产业链、优化供应链,提升价值链。互联网与供应链融合的智慧供应链将成为下一轮竞争的焦点,有望形成一批上下游协同、智能化连接、面向全球的现代供应链示范企业和服务平台。

四要加强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发挥协同效应。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强水利、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电网、信息、物流等基础设施网络建设。要促进各种运输方式合理分工,“线路”与“节点”衔接配套,实现全程物流“一单到底”,无缝对接。要推动物流园区、配送中心、末端网点等多级物流网络与综合运输体系互联互通。实施重点通道联通工程和延伸工程,打造国际、国内物流大通道,形成一批具有战略意义的国家物流枢纽,统筹推进国际性、全国性、区域性交通运输物流网络建设。

五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理念,发展绿色低碳物流。随着环境负荷日益加重,物流业面临严峻挑战。重型柴油货车开始执行国五排放标准,多地对柴油货车实行环保新政。《巴黎协定》正式生效,多个国家将制定燃油车退出时间表。未来3-5年,自然环境与政策措施“倒逼”绿色物流加快发展。节能降耗、新能源替代、可再生能源利用、减量化包装等绿色物流技术,带板运输、共同配送、多式联运、逆向物流等绿色物流模式将进入快速发展期。

六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物流需要。推动物流业高质量发展,本质上是为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安得智联在内的物流企业要积极配合制造强国、乡村振兴、区域协调、美丽中国等重大国家发展战略,主动服务于精准脱贫、消费升级、民生改善、污染防治等物流需求。要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不断开发新的物流产品,增强客户满意度。同时要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要关爱卡车司机、快递小哥等基层从业人员,使他们能够得到应有的尊重,更加体面地工作,幸福地生活,增加“获得感”,吸引更多市场主体自觉投身“物流强国”建设。

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新的一年,我们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我们要认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建设“物流强国”作为新时代物流发展的新目标,务实创新,砥砺前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作为行业社团组织,将始终与行业企业和广大从业人员站在一起,更好地服务行业、服务企业、服务员工、服务社会,携手共创我国物流业更加美好的明天!

第五篇:我国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回顾与展望

我国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回顾与展望

论文关键词: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转移支付制度

论文摘要:我国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目前仍存在基本公共服务不均衡、资源节约和生态补偿的财政约束机制不健全等问题,需要通过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予以解决。

一、我国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历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财政管理体制历经多次改革,大体分为以下三个阶段:1950—1979年实行“统收统支”财政管理体制;1980—1993年实行“分灶吃饭”财政管理体制;1994年以后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

(一)1950—1979年实行“统收统支”的财政管理体制。1979年以前,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与此相适应,形成“统收统支”的财政管理体制。在这一框架下,财政管理体制也进行了多次调整。1950年实行“统收统支”的财政管理体制;1951—1957年实行划分收支、分级管理体制;1958年实行以收定支、几年不变的管理体制;1959—1970年实行总额分成、一年一定的管理体制;1971—1973年实行财政收支包干管理体制;1974—1975年实行收入固定比例留成、支出包干管理体制;1976—1979年,恢复总额分成、一年一变的管理体制。在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的多次变动中,高度集权始终是这一时期财政管理体制的主要特征。

(二)1980—1993年实行“分灶吃饭”的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实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与此相适应,自1980年起,在放权让利、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和地方财权的同时,实行了“分灶吃饭”的财政包干管理体制。1980年实行“划分收支、分级包干”的财政管理体制;1985年实行“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分级包干”的财政管理体制;1988年实行多种形式的财政包干分配体制。财政包干管理体制实施后,地方财政的地位逐年上升,中央财

政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不断下滑,到1993年已下降到22%。这一体制存在明显的弊端,一是中央财政所得比重较低,宏观调控能力有限,不利于宏观目标的实现。二是由于不同地区财政收入水平差异较大,拉大了地区间差距。

(三)1994至今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为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进一步理顺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分配关系,提高中央政府宏观调控的能力,1994年,按照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精神,在中央和地方财政之间实行了分税制的重大改革。基本内容是:根据事权和财权相结合的原则,将收入按照税种统一划分为中央税、地方税和中央与地方共享税,并建立中央和地方两套税务征管机构;按照中央与地方政府的事权,合理确定各级财政的支出范围;建立和健全分级预算制度,硬化各级预算约束;科学核定地方收支数额,逐步实行比较规范的中央财政对地方的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制度。从1994年开始,税收返还与消费税和增值税的增长率挂钩,各地区“两税”(消费税和75%的增值税)每增长1%,中央财政对该地区的税收返还增长0.3%。此后,又调整了证券交易印花税在中央与地方分享的比例,调整了金融保险营业税收入划分比例。2002年进行了企业所得税收入分享改革及出口退税负担机制改革等,进一步调整和完善了分税制。

分税制财政体制的实行调动了中央和地方积极性,建立了财政收入稳定增长机制,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基础和财力保障。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财政总体实力显着增强。1999年全国财政收入迈上万亿元台阶,2003年、2005年又相继突破2万亿和3万亿元大关,2007年达5.13万亿元。我国人均GDP也于2006年突破2000美元大关,正向标志着全面小康水平的人均3000美元目标迈进。二是中央进行转移支付、均衡地区发展差距的能力增强。分税制改革以来,中央财政收入明显提高,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从1993年的22%提高到2007年54%,中央财政从东部发达地区净集中21 390亿元,对中西部地区分别净补助10 249亿元和13 891亿元。初步估算,中西部地区大部分县的一半以上财政支出,需要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提供资金来源。中央财政为缩小地区间的发展差距,促进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虽然分税制财政体制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也出现不少问题,需要不断完善。

二、近几年完善财政体制改革的主要措施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部门结合实际,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体制和机制创新,推进了财政管理体制的完善。具体措施有:

(一)实行“省直管县”的财政管理体制。截止2007年11月,全国有24个省(区、市)推行“省直管县”改革试点,省财政在税收返还、转移支付、财政结算、专项补助、资金调度等方面直接核定并监管到县,提高了县级财力。浙江等省份还扩充了县级经济管理权利和财权,将县纳入与市同等的管理级次,由省直接管理。浙江省除在“省直管县”中建立增收分成机制,对财政收入过亿元的县(市)和增收的贫困县进行奖励外,在事权改革方面,主动向县一级下放经济管理职权,从2002年8月起,该省把地级市的经济管理权限直接下放给绍兴、温岭、慈溪等20个县(区),扩大的管理权限涵盖计划、经贸、外经贸、国土资源、交通、建设等12个大类、313个具体事项,几乎囊括省、市两级政府所有的经济管理权限,并包括部分社会管理权限,使地(市)和县(市)成为平行的预算单位,县财政和地(市)财政一样直接对省财政负责。

(二)理顺县乡财政关系,改革县乡财政管理体制。各地根据乡镇经济发展水平、财政收入状况及财力增长能否满足自身支出需要的情况,因地制宜,区别对待,理顺县乡财政关系,大致形成三种县对乡财政管理体制类型:其一,比较规范的分税制财政体制。即县财政在合理界定乡镇政府财权与事权的基础上,实行一级政府一级预算,对乡镇实行比较规范的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实行这种体制的主要是经济较为发达、财政收支规模较大、财政保障能力较强的乡镇。目前,珠三角、长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城市郊区的乡镇(如广东省虎门镇)大多采用这种管理体制。其二,包干型财政体制。即县与乡镇按照税种划分收入,收支均由县财政核定,实行超收分成(或留用)、短收不补(或补助)的财政管理体制。这种体制主要是原财政包干体制的延续。其三,统收统支加激励财政体制。在一些经济欠发达的乡镇,免征农业税、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上划县后,乡镇收入规模偏小,自身财力无法满足支出需要,为保障基 层机构正常运转,实行这种管理体制。从河北省试点情况看,其主要特点有:一是收入统缴。撤消乡镇国库,乡镇财政收入计划由县直接下达给收入征管部门,乡镇财政收支预算统一纳入全县财政预算编制范围。二是支出统管。乡镇人员经费、日常公用经费、专项经费、村级经费由县财政按县(市)统一标准安排。三是政策激励。对各乡镇实行“核定收支、收支挂钩、超收分成”的办法,形成激励机制,以一定年份为基期,核定各乡镇地方预算收入基数,从第二年起,乡镇级地方预算收入比上年增长部分,乡镇按照一定比例分成,从而调动乡镇发展经济、增加财源的积极性。

(三)推进“乡财县管乡用”的财政管理方式。截止2007年底,全国有28个省(市、区)推行“乡财县管乡用”的改革。主要内容是:在乡镇政府管理财政的法律主体地位不变、财政资金所有权和使用权不变、乡镇享有的债权及负担的债务不变的前提下,县级财政部门在预算编制、账户统设、集中收付、采购统办和票据统管等方面,对乡镇财政进行统一管理和监督。

(四)建立激励约束机制,缓解县乡财政困难。2005年,为切实缓解县乡财政困难,中央财政开始建立激励约束机制,通过“三奖一补”政策,引导省、市两级政府在财力分配上向财政困难的县乡倾斜,鼓励县乡增收节支、精简机构和人员,力争用几年的时间使县乡财政困难得到初步缓解。“三奖一补”政策调动了省、市、县政府缓解县乡财政困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许多省份比照中央财政的做法,采取措施大力缓解县乡财政困难。福建省实行“六挂六奖”措施,对县级收入增长、削减赤字、精简机构、增产粮食、化解债务、向下转移财力等

方面进行奖励。重庆市筹集资金3.3亿元,对化解乡村债务的区、县实行奖励和补助,并要求各区、县将“三奖一补”资金的80%以上用于偿还债务。

总体上看,近年来,我国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一定成效,基本保障了县乡政权的基本运转,巩固了农村税费改革成果,逐步缓解了县乡财政困难。但由于财政体制改革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财政保障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一是县乡财政保障水平偏低。尽管取消农业税后,中央及省级财政对地方的财力减收进行一定补助,中央财政也实行旨在缓解县乡财政困难的“三奖一补”政策,但与农村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新农村建设的需要相比,县乡财政仍有缺口,县乡财政保障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仍处在较低水平,农村一些必须由县乡财政承担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难以得到有效提供,县乡财政困难在短期内还难以彻底缓解,确保基层机构正常运转的长效保障机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二是基本公共服务不均衡。由于受长期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一些不合理财政制度和财政资金分配方式很难彻底改变,财政资金在城乡间分配仍然不均,“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还没有形成。三是资源节约和生态补偿的财政约束机制不健全。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付出巨大的生态环境代价。当前,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同资源环境约束的矛盾呈逐步扩大趋势。如,2006年底,我国的GDP总量只占世界的5%-6%,但却消耗世界近25%的钢材、34%的煤炭、50%的水泥。我国万元GDP能耗比世界平均水平高2.4倍,是德国的5倍、日本的4倍、美国的2倍、印度的1.5倍。2006年,我国二氧化硫排放量为2 588.8万吨,仅次于美国。我国有13亿人口,人均资源拥有量处于世界较低水平。如果不能建立资源节约和生态补偿的财政约束机制,我国经济稳定发展将很难持续。四是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有待提高。目前,有的财政体制改革措施具有明显的过渡性。如,有的省实行“省直管县”,只是将转移支付资金和国库调度资金直接测算拨付到县,支农等专项资金还需层层申报、层层拨付,影响资金的使用效益。总体上看,目前,省以下政府间的事权、财权、责权没有完全理顺,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不高,浪费比较严重。

三、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的政策思路

(一)合理界定收支范围,健全与事权相匹配的财税管理体制。一是要根据支出受益范围等原则,依法规范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支出范围。要按照公共性、市场化、引导性原则,进一步明确政府支出范围。要充分考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及各地的财政能力,合理确定中央与地方的负担比例,引导地方政府将公共资源配置到社会管理和基本公共服务领域。二是要按照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原则,保证各级政府有行使职责的财力。要进一步调整和规范中央与地方的收入划分,合理界定中央与地方的税收管理权限,扩大政府间收入划分的覆盖面。结合政府间支出权限划分的调整及逐步将预算外收入纳入预算内管理等措施,合理调整中央与地方政府间收入划分。按照税收属性,将容易造成税源转移和跨地区间分配不公的税种改为中央固定收入,适当调整共享税分成比例,兼顾中央政府宏观调控需要及现阶段地方政府在促进经济发展与组织收入方面的积极性,减少因市场等因素对地区间收入转移的影响,促进统一市场形成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合理确定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

(二)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实现地区间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彻底缓解县乡财政困难,中央财政要进一步完善“三奖一补”的激励约束机制,归并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建立县乡最低财政保障机制,要在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不断增长的基础上逐步加大对基层政权建设的专项转移支付力度,重点支持中西部贫困地区基层政权建设。强化省级政府在调节省以下财力分配方面的责任,建立省以下财力差异调控机制,促使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建立县乡政府支出安排绩效评价体系,加大资金使用监管力度,确保国家给予的转移支付资金主要用于基本公共服务领域。

(三)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建立民生财政。要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加大对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支持力度。整合各种财政资源,增加对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重点向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倾斜,向社会事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倾斜,向困难地区和基层倾斜,支持构建改善民生的长效机制。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落实“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经费主要用于农村,国家基本建设资金增量主要用于农村,政府土地收益用于农村的比例要有明显增加”的政策,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建立健全责任明确、保障有力的义务教育长效机制,实现教育公平。逐步在全国农村基本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逐步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改善农民工待遇。按照“低水平、广覆盖”的原则,逐步在全国农村实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大力支持廉租房建设,增加住房供给。逐步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目标。

(四)逐步建立生态型、效益型财政。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加大对禁止开发与限制开发区域的支持力度,鼓励这些地区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加大对资源枯竭型城市财政转移支付力度,逐步化解历史积累的社会问题。实行有利于节能减排的税收制度。建立城市污水处理和排污收费机制,改变长期以来企业排污成本与治污成本倒挂的局面。

(五)创新公共产品的供给方式,实行阳光财政。要改变公共产品的供给由上而下决定的传统做法,引进民主机制,建立需求导向的公共产品供给机制。如,对农村公益事业,政府可给予奖励和补助,逐步建立农民筹资筹劳、社会广泛资助、政府财政奖励的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新机制。在重大民生支出管理中要引入绩效评价机制,实行民主理财和透明财政。

(六)加强县乡财政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要在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的基础上,切实加强县乡财政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第一,完善和加强县乡财政监管职能。近年来,各级财政部门加大了对民生事业的支持力度,资金投入不断向农村倾斜、向基层倾斜。县乡财政部门作为集中管理财政资金的部门,要完善和加强县乡财政监管职能,对农村申报的项目要积极配合,掌握有关情况,加强信息沟通和交流,避免多头申报、重复申报现象。要充分发挥就地监管的优势,对资金的使用管理进行监督。第二,加大支农资金整合力度。近年来,各级政府对“三农”的投入不断增加,有力促进了农业增产、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但支农资金使用管理分散现象比较突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益和政策效应的发挥。因此,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契机,建立政府领导、部门配合的支农资金整合协调机制,以农业发展规划为依据,通过主导产业、优势区域和重点项目将各部门、各渠道安排的支农资金整合使用,突出重点,不断提高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益。第三,积极推进县乡预算管理制度改革。要按照全面、科学、客观、细致的原则,整合财政资源,编制综合预算,将县乡政府所有政府性资金都纳入预算管理中,不断提高预算的完整性、透明性。

下载我国烟草行业信息化建设的回顾与展望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国烟草行业信息化建设的回顾与展望.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回顾与展望

    回顾与展望 ----2004-2005第二期学年总结 随着2004-2005第二学期的结束,我参加工作的第一个年头也顺利的划上句号。在这一学年里,我们系经过不断的摸索,从一棵树苗长为参天大......

    烟草行业信息化建设解决方案

    烟草行业信息化建设解决方案模板烟草行业信息化建设解决方案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江苏有限公司盐城分公司2007年9月第一部分 烟草现状及需求分析1、烟草行业语音市场现状盐城市......

    烟草行业信息化建设分析

    烟草行业信息化建设分析 21世纪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主导的世纪。信息化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一个行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烟草行业在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

    烟草行业如何推进信息化建设

    烟草行业如何推进信息化建设(2008-10-10 16:50:25)“数字烟草”是21世纪信息科学技术与烟草生产管理结合的必然产物,是未来烟草生产科技革命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烟草行业发展......

    我国乡村治理改革回顾与展望

    我国乡村治理改革回顾与展望(2009-12-15) 一、乡村治理改革的回顾1. 乡村治理的含义 一般地说, 乡村治理是指以乡村政府为基础的国家机构和乡村其他权威机构给乡村社会提供......

    我国税收制度改革三十年回顾与展望

    我国税收制度改革三十年回顾与展望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税制改革进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有计划商品经济时期的税制改革(1978~1993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期的税制改革(1994~20......

    我国城市化进程:回顾与展望[五篇模版]

    目 录 摘要 ........................................................................ 1 关键词 .........................................................................

    我国司法改革的回顾与展望

    司法制度是国家 政治 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司法体制改革是我国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 内容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政治 经济 情况和 社会 生活发生了深刻的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