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的进展与展望
中国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的进展与展望
摘要:水资源优化配置的主要目标就是协调资源、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动态关系,追求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配置。
关键词:水资源水资源优化配置
水资源优化配置是指在一个特定流域或区域内,工程与非工程措施并举,对有限的不同形式的水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分配,其最终目的就是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证社会经济、资源、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水资源优化配置的实质就是提高水资源的配置效率,一方面是提高水的分配效率,合理解决各部门和各行业(包括环境和生态用水)之间的竞争用水问题。统计资料表明,无论是从时间过程还是从不同国家的横向对比来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提高,农业用水将大量被工业和生活用水所取代。另一方面则是提高水的利用效率,促使各部门或各行业内部高效用水。
水资源优化配置包括需水管理和供水管理两方面的内容。在需水方面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与调整生产力布局,积极发展高效节水产业抑制需水增长势头,以适应较为不利的水资源条件。在供水方面则是协调各单位竞争性用水,加强管理,并通过工程措施改变水资源天然时空分布与生产力布局不相适应的被动局面。水资源优化配置的理论研究
2.1“以需定供”的水资源配置
认为水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以经济效益最优为惟一目标。以过去或目前的国民经济结构和发展速度资料预测未来的经济规模,通过该经济规模预测相应的需水量,并以此得到的需求水量进行供水工程规划。这种思想将各水平年的需水量及过程均作定值处理而忽视了影响需水的诸多因素间的动态制约关系,着重考虑了供水方面的各种变化因素,强调需水要求,通过修建水利水电工程的方法从大自然无节制或者说掠夺式地索取水资源。其结果必然带来不利影响,诸如河道断流,土地荒漠化甚至沙漠化,地面沉降,海水倒灌,土地盐碱化,等等。另一方面,由于以需定供,没有体现出水资源的价值,毫无节水意识,也不利于节水高效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必然造成社会性的水资源浪费。因此,这种牺牲资源、破坏环境的经济发展,需要付出沉重的代价,只能使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2.2“以供定需”的水资源配置
“以供定需”的水资源配置,是以水资源的供给可能性进行生产力布局,强调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以资源背景布置产业结构,它是“以需定供”的进步,有利于保护水资源。但是,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与区域经济发展阶段和发展模式密切相关,比如,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水资源开发投资的增加和先进技术的应用推广,必然影响水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因此,水资源可供水量是随经济发展相依托的一个动态变化量,“以供定需”在可供水量分析时与地区经济发展相分离,没有实现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的动态协调,可供水量的确定显得依据不足,并可能由于过低估计区域发展的规模,使区域经济不能得到充分发展。这种配置理论也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2.3 基于宏观经济的水资源配置
无论是“以需定供”还是“以供定需”,都将水资源的需求和供给分离开来考虑,要么强调需求,要么强调供给,并忽视了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动态协调。于是结合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并同时考虑供需动态平衡的基于宏观经济的水资源优化配置理论应运而生。
某一区域的全部经济活动就构成了一个宏观经济系统。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有以下三个方面:(1)各部门之间的投入产出关系。投入是指各部门和各企业为生产一定产品或提供一定服务所必需的各种费用(包括利税);产出则是指按市场价格计算的各部门各企业所生产产品的价值。在某一经济区域内其总投入等于总产出。通过投入产出分析可以分析资源的流向、利用效率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等。(2)年度间的消费和积累关系。消费反映区域的生活水平,而积累又为区域扩大再生产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和发展环境。因此,保持适度的消费、积累比例,既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又有利于区域经济的稳步发展。(3)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互补(调入调出)关系。不同的进出口格局必然影响区域的总产出,进而影响产业的结构调整和资源的重新分配。上述三方面相互作用共同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基于宏观经济的水资源优化配置,通过投入产出分析,从区域经济结构和发展规模分析入手,将水资源优化配置纳入宏观经济系统,以实现区域经济和资源利用的协调发展。
水资源系统和宏观经济系统之间具有内在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当区域经济发展对需水量要求增大时,必然要求供水量快速增长,这势必要求增大相应的水投资而减少其他方面的投入,从而使经济发展的速度、结构、节水水平以及
污水处理回用水平等发生变化以适应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程度和难度,从而实现基于宏观经济的水资源优化配置,《华北地区宏观经济水资源规划理论与方法》[5]的研究成果堪称这一理论的典范。
另一方面,作为宏观经济核算重要工具的投入产出表只是反映了传统经济运行和均衡状况,投入产出表中所选择的各种变量经过市场而最终达到一种平衡,这种平衡只是传统经济学范畴的市场交易平衡,忽视了资源自身价值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6].因此,传统的基于宏观经济的水资源优化配置与环境产业的内涵及可持续发展观念不相吻合,环保并未作为一种产业考虑到投入产出的流通平衡中,水环境的改善和治理投资也未进入投入产出表中进行分析,必然会造成环境污染或生态遭受潜在的破坏。研究表明[7],1993年我国因水污染造成的损失为302亿元,水资源破坏引起的损失为124亿元,两者合计约占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1.23%。文献[8]对江苏省自然资源(以水、大气资源为例)核算的结果表明,以GDP为主要衡量指标的传统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过高地估计了江苏省经济的增长水平,江苏省经济增长存在较为严重的环境负债。仅水和大气的环境价值损失,1994~1997年都在410亿~470亿元左右,平均约占当年GDP的7.6%,若再加上其他环境资源和物质资源价值损耗,这一数目还会增大。因此,传统的宏观经济理论体系有待革新。
2.4 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配置
水资源优化配置的主要目标就是协调资源、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动态关系,追求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配置。
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是基于宏观经济的水资源配置的进一步升华,遵循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原则,在保护生态环境(包括水环境)的同时,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繁荣。目前我国关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还没有摆脱理论探讨多实践应用少的局面,并且理论探讨多集中在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构筑、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判别方法和应用等方面[9].在水资源的研究方面,也主要集中在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构筑和依据已有统计资料对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可持续性进行判别上。对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10,11],主要侧重于“时间序列”(如当代与后代、人类未来等)上的认识,对于“空间分布”上的认识(如区域资源的随机分布、环境格局的不平衡、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社会经济状况的差异等)基本上没有涉及[9],这也是目前对于可持续发展理解的一个误区,理想的可持续发展模型应是“时间和空间有机耦合”。因此,可持续发展理论作为水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理想模式,在模型结构及模型建立上与实际应用都还有相当的差距,但它必然是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的发展方向。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的发展方向
3.1 理论的完善与创新
上述几种理论,有的不科学不合理,有的不成熟不完善。可持续发展理论体现了资源、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但目前多是理论研究和概念模型的设计,不便于实际操作。基于宏观经济投入产出分析的水资源优化配置,由于分析思路与目前国家统计部门统计口径相一致,相关资料便于获取,具有可操作实用性,但传统的投入产出分析中未能反映生态环境的保护,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因此,将宏观经济核算体系与可持续发展理论相结合,对现行的国民经济产业以环保产业和非环保产业分类进入宏观经济核算,将资源价值和环境保护融入区域宏观经济核算体系中,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势在必行,以形成水资源优化配置新理论。这一理论体系目前实施虽然难度很大,但是只有这样才能彻底改变传统的不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使环保作为一种产业进入区域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3.2 水质和水量问题
水质和水量是密切相关的,离开水质谈水量没有实际意义。有关分析资料表明,在我国未来发展中,水质导致的水资源危机大于水量危机,必须引起高度重视[2].例如,在水资源丰富的南方地区,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对水质保护重视不够,存在水质性缺水。特别是平原河网地区,灌、排、提、引、蓄都是通过河网水位流量调节来实现,河道上下游、左右岸补给和排水关系复杂,水质水量问题紧密结合,考虑水质水量的河网区域的水资源优化配置难度大,但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因此,在水资源优化配置过程中,应该充分重视水质问题,水质问题与环境和生态问题密切相关,实现了水质水量的优化配置,必将有利于水环境与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保护,最终实现水资源开发利用的良性循环。
3.3 水资源优化配置的全局性
水资源优化配置是一个全局性问题,对于缺水地区,必然应该统筹规划调度水资源,保障区域发展的水量需求及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对于水资源丰富的地区,必须努力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我国目前的情况却不尽然,对于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地区,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受到高度重视,我国水资源优化配置取得的成果也多集中在水资源短缺的北方地区[5,12]和西北地区[13,14],对水资源充足的南方地区,研究成果则相对较少,但是在水量充沛的地区,往往存在因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而造成的水环境污染破坏和水资源的严重浪费,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例如,处于我国
经济发展前沿的广州市,地处河网区域,其水量充沛,但由于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使水环境遭受破坏,出现了有水不能用的尴尬局面,不但不利于广州市的经济持续发展,也必然影响全国水资源的优化配置。
3.4 水务一体化管理
一般而言,优化配置的结果对某一个体的效益或利益并不是最高最好的,但对整个资源分配体系来说,其总体效益是最高最好的,即存在局部最优和全局最优的问题。要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就必须实行水资源统一管理,以全局为重,树立整体观念。各地区应建立水务一体化管理的水务局,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从水资源分散的多头管理转变到集中的统一管理,为水资源优化配置提供体制上的保障。
3.5 其他问题
作为解决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有效措施便是跨流域调水工程的实施,这也是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手段,特别对于水资源南多北少的我国尤为重要。跨流域调水必须综合研究调入区、输水沿线和调出区的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加强对水资源调出区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等方面的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水资源优化配置必须借助市场经济杠杆才可能实现,水市场的建立和不断完善必然有利于水资源的优化配置。由于水资源优化配置的核心之一就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因此在水资源优化配置中必须贯彻节水高效的思想,促进节水型社会的形成和发展。还有诸如污水资源化、水权交易等问题,这些都是水资源优化配置中必须认真对待和深入分析的问题。结 语
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根本保障。水资源优化配置是多目标决策的大系统问题,必须应用大系统理论的思想进行分析研究。传统的水资源配置存在对环境保护重视不够、强调节水忽视高效、注重缺水地区的水资源优化配置而忽视水资源充足地区的用水效率提高、突出水资源的分配效率而忽视行业内部用水合理性等问题,影响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水资源严重短缺的今天,必须注重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特别是新理论和新方法的研究,协调好资源、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动态关系,确保实现社会、经济、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篇:我国农药研究进展与展望
我国植物源农药研究进展与展望
2011-2012 学年第 1 学期
检疫性有害生物防除药剂学
班级:09级植物检疫2班
学号:0907102047
学生姓名:刘国松 摘要 界农药市场发展平缓,竞争加剧,非农用农药稳定增长,杀虫剂面临较大的发展机遇。世界农药市场的特点表明,化学农药仍将是世界农药市场的主角。各类杂环农药新品种,如烟碱类、恶二嗪类杀虫荆、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荆和三唑并嘧啶磺酰胺类除草剂等,成为研究开发的热.最,农药品种结构的变化加快。我国农药工业的发展要顺应世界潮流,以品种结构调整为中o,强化技术创新,大力发展高效安全的农药新品种厦其配套的中间体、助剂和应用技术,继续推进新农药创制研究,关注新方法和新技术的开拓应用,加速我国农药研究开发的现代化进程。
关键词
农药 农药毒理学 剂型 研究开发 植物源农药
农药是防治农业有害生物不可或缺的重要生产资料,早已是各国政府和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共识。尽管是在世界环境保护主义者的一片贬斥声中,联合国粮农组织农业技术服务部(AGSE)在1996年的一份报告中仍明确指出:“化学合成农药仍将保持其在世界有害生物防治中的重要地位。叽”农药科学的发展是建立在人类社会进步和农业生产发展的需求之上而并非化学家对化学合成农药情有独钟的刻意追求口。我国建国之初,基本上没有农药工业,但是严重的农业病虫害、草害、鼠害、仓库害虫所造成的损失,对年轻共和国的稳定和发展造成巨大威胁,也对国家的安全造成严重威胁。中央政府参照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决定采用高效的化学防治策略,因此得以迅速控制住自然灾害肆虐,保证了国家得以雄踞于世界。我国的农药生产起点很低。建国之初全国只有从旧社会保留下来的生产能力为0.1万t0.2万t以无机农药为主的几家小型农药生产厂,而国际发达国家则早已进入合成农药的大批量工业化生产时期。
目前实际生产能力已近100万t。1998年以来我国农药的快速增长同农药出口量的快速增长有关,农药总产量中约有1/2供出口换汇,产值达7亿~8亿美元。世界农药生产一直保持着旺盛的发展势头。1953年世界农药销售额仅为1.6亿美元,在《寂静的春天》一书1962年出炉后,反对农药之声甚嚣尘上,然而1970年世界农药销售额反而升高到30亿美元。1980年更高达116亿美元,1990年又飚升到264亿美元,2006年则已超过300亿美元。发人深思的是高效和超高效农药的不断大量上市,本应降低农药的实际需求量,然而国际农药销售市场却继续强劲发展,个中原委耐人寻味。
值得注意的是,在评估农药对于世界农业生产作出的巨大贡献时,农药理所当然地得到了高度评价,各国政府和联合国组织皆然。但是当食物安全同胚、农产品安全问题、环境安全问题提上日程时,农药又成为舆论中的头号替罪羊。尤其是在绿色和平组织的炒作之下,农药的生产被认为不仅无功而且有过,被列入必须禁止的化工产品之列,我国舆沧界也疾速作出响应[5]。Beckerman通过他的专著对这种错误的舆论导向进行了严厉的系统的批驳[6]。
农药在世界上已经有大约150年的漫长发展历史,近代农药是在以电和化学的发展为特征的第二次技术革命时期(19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30年代)发展起来的,农药已进入了化学合成的新时代,即所谓“第二代农药.[7-8]。合成农药的重要特点和意义是:人类能够采取有机合成的方法制造出人类所需要的包括农药在内的各种新化合物,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和人类的生存空间和生活面貌。因为19世纪初期以后100多年里,化学家已经系统地研究确立了100多种经典有机合成反应。Surrey在他1954年所编撰的《Name Reactions》--书中共收编了120多种人名反应,1961年又增补为127种[9]。有机合成基本反应的确立使新有机化合物的研究开发速度大大加快,这是有机合成农药在20世纪中叶以后得以快速大量涌现的根本原因。农药结构毒理学方面的重大进步如三维结构活性定量相关性,计算机模拟分子设计,组合化学及相关的高通量筛选等现代研究方法和技术,更为有机合成农药开拓了无限广阔的道路[10-12]。我国的有机化学和有机合成化学水平很高,所以在建国以后很快就追赶上国际先进水平,迅速跻身于农药生产大国之列,并已成为发展中国家的农药出口大国,虽然出口的农药目前仍然是国际上的过专利期产品。近十多年来我国已经有20多种属于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农药投产,不过产量还比较小,还未能形成龙头产品。原因很多,重要原因之一是对于新化合物的开发深度不够,特别是对于新化合物的毒理学研究严重不足。国际上各大公司的新农药研发,在毒理学方面的投资远超过农药的化学研究投资。在著名的各家大公司的研究开发部,毒理学研究的规模很大,技术力量很强,设施和设备先进。研究的深度达到分子生物学和分子毒理学以及有害生物行为学的水平。皿内、盆内和田间的药效测定结果并非新化合物的毒理学表达。只有在毒理学问题完全查明之后,才可能开发出真正的农药新产品。农药与农药毒理学
在毒理学未明之前,合成的新化合物只是一种新化学物质,可能有多种用途,但并不一定适合于用作农药。一些典型案例足以说明。早年Shrader合成的有机磷化合物对氧磷(E600)是威力很强的杀虫剂,因为毒性太高并未用于农业害虫防治,却成为著名的眼药水“沃古林”的有效成分。著名杀菌剂多菌灵的基本分子构架是苯并咪唑,苯并咪唑可以有许多衍生物,有的衍生物成为著名的胃酸抑制剂(医药兰索拉唑等),而著名抑酸剂奥美拉唑的有效残基是甲氧基苯并咪唑。抗凝血剂“华法林”(warfare)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是著名的强力抗凝血型灭鼠剂,其有效残基是香豆素(coumarone),用香豆素开发出的其他灭鼠剂还有多种。而日本则从中草药草木樨中发现了香豆素并开发成为抑制人体水肿药物“消脱止一M”的有效成分。另外一个突出的案例,如农药中两个最常用的有机化学残基二氯苯胺和苯乙酸,组合在一起竟成为诺华公司当今著名的特效消炎止痛药扶他林(通用名:双氯芬酸钠),其化学名称为二氯苯胺基苯乙酸钠。一个著名药物的分子结构竞如此简单。如果不是基于深度的毒理学研究,这样成功的研究开发是不可想象的。
类似的案例极多,说明任何一种新化合物是否能够作为农药使用,决定于其毒理学性质和使用时的条件及使用方法。足见农药学与毒理学密不可分。
尤其发人深省的是,早在1874年DDT已由Zeidler合成,BHC更早在1825年就已由Faraday合成,却均未注意到它们强大的杀虫作用,这正是由于毒理学研究未能同步发展所留下的历史遗憾,否则农药科学的历史必将改写口“。在杀菌剂中也有同样的历史遗憾,例如早在1800年法国化学家Proust就已制备成功硫酸铜与石灰乳的胶态悬浮液,却由于不了解其杀菌作用毒理而未能开发成为杀菌剂,把重大的历史机遇留给了100年后的植物病理学家Millardet,他通过毒理学研究把它开发成为重要的世界通用的无机杀菌剂波尔多液““,后人在波尔多市为他竖立了纪念铜像。另外值得注意者,国际许多大农药公司的新农药研究开发,往往是建立在公司本身的化学化工资源基础之上,所以很容易迅速做大做强。例如前CI—BA—GEIGY公司的一个重要医药和染料中间体均三氮苯,被开发成为一系列重要的均三氮苯类除草剂,在很长时期内占据了世界除草剂市场的半边天。DOW氏公司的重要化学化工中间体吡啶,也是该公司研发的一系列重要农药的原料中间体。日本则走了另外一条特殊的新农药开发道路,也是以毒理学研究开发为基础,此不赘述。这些重要经验对我国的新农药研发应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2植物源农药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1)植物源农药的发展现状
国内的土壤、气候、农作物的多样性,使中国在植物农药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我国植物农药资源十分丰富(表1),全国各地荒山、荒地均可种植,云南已大面积引种植印楝。如建设2座年产1万t植物农药的工厂,约需各种中草药7万一8万t,可使20万左右的农民脱贫,社会效益十分显著。特别是近年来我国高新技术的开发和创新方面,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从国外引进的农药植物形成产业化,为进一步发展植物农药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近年来,国内出现了植物农药加工利用的热潮心],所涉及的植物及有效成分包括印楝、川楝、除虫菊、烟碱、鱼藤酮、苦参、银杏、苦皮藤、百部、青蒿素、辣椒素、茶皂素、石蒜素、巴豆毒素等20余种,生产厂家近百家,仅印楝开发的产品就有印楝乳油制剂、悬浮剂、可湿性粉剂和印楝原油等。从而看出植物农药已成为一类重要的农药,对促进农业生产,保护生态环境将发挥重要的作用。(2)植物农药今后发展趋势近年来,美国和日本着重研究植物源农药的化学成分如印楝素的分离、提纯、分子结构的鉴定,从而找到新的杀虫品种。因此,植物源农药有效化学成分的提纯、结构鉴定和理化性质的研究,将是一个主要的发展趋势。只有搞清楚结构与杀虫作用的关系,才能更好地开发和利用植物源农药。植物源农药相互复配是今后发展的另一个趋势。如印楝素与除虫菊酯、苦参素、青蒿素、烟油、藤黄、蒜精、涩草等复配,比较成功的例子是印楝素与除虫菊酯或与合成除虫菊酯的复配。除虫菊酯是比较好的生物农药,有较宽的杀虫谱,二者结合,不仅可以提高药效,而且对除虫菊酯有抗性的害虫特别有效;同时二者的结合不仅可以杀死植物害虫,还可用来防治动物体外寄生虫。第三个发展趋势是提高植物源农药的稳定性。植物源农药的稳定性控制是目前世界上公认的难题。由于天然物的不稳定,在紫外光、阳光和高温下极易分解。因此,除了避免强光、高温、强酸碱和酶外,在配制制剂过程中,可以加入一种或多种环氧化植物油稳定剂和对氨基苯甲酸抗光剂,来抑制天然物的热分解与光降解旧J。另外,还可以通过选择适宜乳化剂来实现其乳化稳定性。第四个发展趋势是在植物中寻找具有农药生物活性的化合物,通过结构上的修饰,获得新型的农药。最成功的例子当属菊酯类杀虫剂,它来源于菊科植物中的除虫菊素。其他还有源于植物中乙烯的乙烯利,源于豆科植物毒扁豆种子中毒扁豆碱的氨基甲酸苯酯,源于大蒜中大蒜素的抗菌素402,源于水稻恶苗病原的赤霉素等。加强植物农药开发与推广工作
为了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以及有利于我国农产品的出口,我国应加大高效低毒植物农药的开发力度。目前,开发高效低毒植物农药的工作已经有计划有步骤地展开,一些农药企业已经把开发高效低毒植物农药作为企业的重大决策。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国内一些非农业行业的上市公司及许多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已加人到开发高效低毒植物农药的行列,为我国高效低毒植物农药的超常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还应加强政策引导,加大宣传力度,特别是应加强对农民的宣传工作。农民既是生产者,又是农业操作、病虫草防治活动的决策者,即可持续发展的管理者。因此,必须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重视对农民的培训,使其掌握科学、合理的农药使用方法,充分认识植物农药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提高农民的生态环境意识和植保水平,使植物农药能够在农业生产中广泛使用,生产出无公害绿色食品,增加经济效益。
[1]高菊芳,译.亦冰,校.生物农药的作用、应用与功效(二)植物 和动物源农药[J].世界农药,2001,23(2):5—19.
[2]刘建,赵霞.我国植物农药专利申请[J].农药科学与管理,2002,(2):30~32.
[3]王秋芬,宋湛谦,阎新华.生物农药印楝素的光稳定性研究[J]. 江苏农业科学,2004,(4):52~54.
[1]THEODOR FRIEDRICH.Approach to improvements in agrictdmral pesticide applicationt agileultural engineering branch,agricultural support Systcam divlsion[R].Rome:FAO,1996. [2]PERKINS J H Insects,experts and the insecticide crisis-The quest for tle,N pest management strategies[C].New Yo血:Pienulil press.1982.
[3]AVERY Dt Saving the planet with pesticides,biotechndingy and European farm reform,presented at the tweenty-fourth Bawden lecture[R].Brighton Conference.BCPC.1997.
[4]EVANS DA New era,new challenges·new Solutions·presented at the tweenty_seventh Bawden memorial ledcture[R],Brightcn:BCPC Pests&Diseases,2000.
Is]胡术成,化学农药命当休矣IN].科技日报(绿色周刊).1995一 Ol一17.
[6]W'ILLFRED BECKERMAN.Through green-colored glassesenvircmmentalism reeormidered[M].Washington D C!CATO Ir”sfitute,1906.
r7]GREEN M B,HARTLEY G S,WEST T R Chemicals for crop protection and pest control[M].London:Pergamon Press,1977:8—9.
[8]HAROLD HSHEPARD.The chemistry and action of inr,ecti cides[M].NewYork:McGrawHillBook Cot 1951:10—23. [9]SURREY AR Name reactions in organm chemistry[M].2nd ed.N哪York:Academic Press,1961j 278.
[10]张一宾.组台应用计算化学和信息化学预测化学反应口].世 界农药.2004,26(2):1—4.
[11]胡方中,杨华铮.组合合成在新药剂创制中的应用[J].世界农 药,2000,22(1):1—9.
[12]彭正庆,宋恭华.微波法制备农药及其中阃体研究[J].世界农
药,1999,21(增2):4—8[13]屠豫钦.农药科学的发展与社会进步[c]//农药科学与社会进步研讨会会议论文集.2004:1 —8.
[14]居豫饮.再论我国农药剂型研究开发的若干问题[J].中国农 药,2007,3(3):22—24.
[15]屠隙饮.论农药的宏观毒理学[J].农药学学报,2004,6(1):1 —10.
第三篇:水务局开展地表水资源优化配置调研
水务局组织开展地表水资源优化配置调研
近年来,由于降水偏少,横山岭水库以下丘陵地区的小水库、塘坝大部分处于干库或蓄水量很少的状况,造成原来依靠小水库和塘坝灌溉的农田、菜园和果树得不到及时灌溉,局部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影响了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
县水务局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了解这一情况后,立即组织局班子成员和有关技术人员召开专题会,认真分析和研究了丘陵地区的地形、地貌和全县的水资源状况,认为利用横山岭水库和燕川水库较为充沛的地表水资源,通过磁右灌区渠系工程为丘陵地区的小水库和塘坝等蓄水工程进行补水,即可发挥这些工程的效益。为尽早解决这一问题,推进我县地表水资源优化配置,水务局明确一名副局长牵头,组织50多名干部职工对灌区范围内的小水库、塘坝、输水渠线进行了详细的调查摸底。经调查,我县磁右灌区范围内共有小型水库和塘坝49座,总库容945.2万立方米,现状总蓄水量70万立方米,需补充水量405万立方米。磁右灌区灌溉渠系纵横密布于丘陵地区,大部分渠道进行简单维修可直接向小水库、塘坝输水。通过对这些小水库、塘坝进行补水,既可解决近2万亩农作物的灌溉问题,又能有效补充地下水资源,改善小水库、塘坝周边生态环境,推进我县绿色产业发展,助力绿色崛起。目前,县政府已同意水务局作出的向小水库、塘坝补充地表水的工作报告,近期即将开始实施。
第四篇:新疆水资源开发和优化配置研究
【摘要』随着新疆工业和城市建设高速发展,人口和灌溉面积快速增长,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严重,水资源开发利用导致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因此,深入思考和研究新接水资源开发利用方略,制定科学合理水资源开发利用的优化配里战略,对于确保新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良性循环有着十分现实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新疆水资源开发优化配置
经过五十多年的大规模开发,新疆的工业和城市建设高速发展,人口和灌溉面积快速增长,而相应地干早区的水资源供需矛盾也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而日益严重,水资源开发利用导致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因此,进一步摸清家底,算清水帐,深人思考和研究水问题及水资源开发利用方略,制定符合干早区特点的、科学合理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和 优化配置战略,对于确保新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良性循环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更具有十分现实的实践意义。
一、新班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总体布局
根据新疆水资源分布特点、国民经济发展总体布局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目标,水利发展总体布局的重点为:
(一)以开发促发展
加速额尔齐斯河、伊犁河两条国际河流水资源的开发力度,在加大流域内水土资源开发的同时,积极创造条件实施跨流域调水工程,把两条国际河流建成新疆的粮食基地、优质畜牧业基地、特色农业基地、水能基地和向邻区供水的水源基地,为解决南北疆资源性缺水,遏制生态环境恶化创造条件。
(二)以保护促发展
全面实施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合理利用及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抑制塔里木河干流生态环境恶化,挽救和修复塔河下游生态,改善源流区绿洲生态环境。明晰源流与干流以及“三生”水权(生产、生活、生态),努力完成塔河综合治理规划确定的各项治理目标,用“三条塔河”,即:“水权塔河”、“生态塔河”、“资源塔河”的治水理念,构建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的科学发展观。
(三)以节水增效、盐碱地改良、低产田改造为主攻方向,全面推进可持续农业灌溉支撑体系建设重点实施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以节水增产、增效,提高灌区整体发展水平为主,将灌溉农业由目前的外延型发展模式转变为内涵挖潜型发展模式,将灌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推人良性循环,充分发挥各类水利工程对农业灌溉用水的合理配置作用,在总量控制、高效节水的前提下,适时适量地保障农业灌溉用水,确保粮食安全和农业增产增收。
(四)效益优先,扶优抚强,重.氛解决好天山北坡经济带资源性缺水问题
加快“引额济克”配套工程建设,积极发挥工程效益,实施“引额济乌”和伊犁河“北疆调水”工程,解决克拉玛依石油开发、乌鲁木齐经济区和艾比湖及奎屯片区的资源性缺水,优化配置内水与外水,高水高用,低水低用,为天山北坡经济带经济社会快速发 展和生态保护改善提供水资源保障。
(五)小开发,大保护,全面实施草原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保津规划改变传统落后的畜牧业生产方式,保护和改善草原生态环境,促进牧区经济发展,巩固边防稳定,实现牧民同步达到小康目标。
(六)建立综合防洪减灾体系
加强重点城镇和重点河段的防洪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的综合防洪减灾体系。
(七)全面提升水资源管理水平
以水资源综合规划为基础,按国民经济和生态用水、兵团和地方用水、大中河流跨地
区用水等方面,初步完成各流域的初始水权界定工作,全面提升
水资源管理水平。
(八)努力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以哈密地区为试点,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以塔里木河流域为先导,推动明晰水权,优化调配水资源的强制性节水机制;在巴州、博州、昌吉、塔城等经济条件较好、水资源相对紧缺的地区,加快水价形成机制的建立,推行水权、水价、水市场管理体制的建设,以点带面,并逐步推进到全疆。提高政府对水资源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综合运用法律手段、行政手段、工程手段、经济手段、技术手段,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不断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二、新孤水资源合理配置的对策与措施
实现新疆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就是要依据干旱区的水资源条件和可持续利用的要求,以水资源合理利用为中心,根据资源共享、高效经济、统筹协调和持续利用的原则,采取除害与兴利、水量与水质、开源与节流、工程与非工程措施的结合,根据市场经济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供定需、以水定地、以水定规模、以水定经济结构和生产力布局,实行水 资源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利用各种可利用的水源,在流域和区域间,对各部门用水进行优化调度,使有限的水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经济、资源、环境
协调发展的需要。
(一)水资源合理配里的层次性分析
针对新疆水资源分布及其特征,应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系统地研究实现水资源合理配置的目标、对策措施:宏观层次是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及生态环境保护对水资源的需求为前提,以水资源、环境的可承载能力为限度,制定区域水资源总体开发利用规划并实现其合理配置;中观层次主要是指流域自成单元的地区,以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的利用与保护间的协调关系及其关键措施为基本出发点,实现流域内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微观层次是指区域或流域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在宏观和中观层次的指导下进行,并将其运行管理的情况反馈给宏观和中观层次进行协调,以寻求水资源合理配置的最佳方案。
中共乌导木齐市委毫救李报
(二)转变供需观念,缓解供需矛质
在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初期,水资源配置以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标,主要采取“以需定供”的经济增长型配置方式。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灌溉农业规模不断扩大,水资源日趋紧缺,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并挤占了大量的生态用水。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及时调整水资源供需关系,以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协调、持续发展为目标,采取“以供定需”、限额用水的协调发展型配置方式。
(三)调整生产力发展区域布局,适应水资源及自然生态环境条件
根据新疆水资源分布西北与东南相差悬殊,水资源的地区分布与国民经济生产力发展布局不协调,以及供需矛盾十分突出的特点,遵照“生态、节水、管理、调水”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战略指导方针,水资源配置不仅要强化水资源科学管理,大力发展节水型社会,进一步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同时还要合理调整区域内用水配置结构,树立空间均衡的理念和
资源利用效率的理念,避免过度地大规模、远距离调动资源,把经济和人口引导到灾害少、环境好、适宜人居住的区域,从迫使自然与满足人的需要相适应,转变为主动使人口和经济的布局与自然相适应,使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适应本区域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条件和承载能力。
(四)节水增效,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保阵生态用水
新疆水资源一方面总量紧缺,另一方面开发利用不充分,农业灌溉耗水量大的问题与用水浪费、水资源不足、时空分布不均的间题并存,节水和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的潜力相当大,再加上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减少高耗水作物种植规模和加强需水管理等措施,可逐步退还被占用的生态用水。通过节水,可以按市场的需求.向工业、城镇生活用水适量调配。
(五)“工程水利”是实现水资源合理配里的有效手段
新疆水资源“春早、夏洪、秋缺、冬枯”的特点,极易造成洪早灾害交替发生,春季抗早和夏季防洪问题十分突出,而当前570多条河流绝大多数缺乏调蓄控制工程。因此,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发展工程水利仍然是实现水资源的合理配置、适时调度、高效利用、环境保护和保证供水的有效手段。
(六)土地盐碱化问题不容忽视
全疆耕地面积中有1/3的盐碱化土地,且中低产田绝大部分为盐碱地,因此在关注重点建设项目和骨干工程的同时,决不能忽视盐碱地改良问题,在大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中,应将其作为一项重要的目标和效益指标,给予高度重视。对现有盐碱地,应当实施治碱与节水并举,先治碱,后节水的技术路线。盐碱地改良后,节水可有效地减少随水带人土壤耕作层中的盐量,大大延缓积盐过程。
(七)建立和完善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的新体制
目前水资源权属统一管理的格局尚未真正形成,流域与区域难以协调,城市与农村对水资源的管理分割难以统一,无法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节约和保护。因此,改革水资源管理体制,变“多龙管水”为“一龙管水”,打破区域之间、城乡之间、部门之间的水管理界限,建立城市和农村、水源和供水、供水和排水、用水和节水、治污和污水回用一体化的流域水务管理体制,已迫在眉睫。
第五篇: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进展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进展国外研究进展
从相关研究成果来看,国外对可持续水资源管理的研究是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的。为了推动可持续水资源系统管理的研究,国际水资源学术界多次召开学术研讨会讨论有关问题。从这些有代表性的国际会议的讨论内容中就能看出国际上可持续水资源管理研究的研究内容和发展历程。
1987年,在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上,挪威首相Brundiland夫人等所作的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可持续发展”问题。
1992年,在爱尔兰召开的“国际水和环境大会——21世纪的发展与展望”(ICWE),提出了水资源系统及可持续性研究问题234。
1993年10月,在德国召开了第2届“国际水流情势的试验与网络资料(FRIEND)学术大会”,该次会议主要以不同时空尺度下水资源变化的相似性和变异性为目标,讨论可持续水资源管理的水文学基础及信息资料问题5。
1994年6月,在德国召开“变化世界中的水资源规划国际学术大会”,该次会议主要探讨了可持续水资源管理的四个专题,即水资源开发中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探讨;水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协调;水资源可持续管理的决策支持系统研究;可持续水资源管理研究的展望67。
1995年,在美国召开了第21届国际大地测量及地球物理学联合大会(IUGG),大会期间举办了“流域尺度可持续水资源系统的模拟和管理”学术讨论会,并成立了“可持续水库开发和管理准则”国际研究组。该次会议出版了“可持续流域水资源系统的建模与管理”论文集8910。
1996年10月,在日本京都召开了“国际水资源及环境研究大会——面向21世纪新的挑战”。会议专门讨论了流域尺度可持续水资源系统管理的应用实践、水资源开发利用、水质水量的可持续模拟、水库水质水量监测的科学管理方法、风险和不确定性问题、地理信息系统(GIS)在水资源管理中的应用等问题。
1997年4月,在摩洛哥召开了第5届国际水文科学协会(IAHS)科学大会。会议期间举办了“不确定性增加下的水资源可持续性管理学术大会”,其中专门讨论了洪水与干旱管理,水资源开发对环境的影响,水文生态模拟和环境风险评价等问题。
1998 年 5 月,在中国武汉召开“国际水资源量与质可持续管理研讨会”,主要探讨了水质与水量耦合建模、水质水量统一管理等有关问题。
2001年9月,国际水文科学协会在荷兰召开了“区域水资源管理研讨会”,探讨了针对区域尺度水资源管理的诸多科学问题,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从过去1213111的管理实践中总结出的经验和教训;水资源管理的研究方法;面对挑战的区域可持续水资源管理。
2004 年 9 月,在巴西依瓜苏召开了国际大坝委员会(ICOLD)第 70届年会,大会期间召开的“大型水库规划与可持续管理”专题研讨会,专门讨论了水库建设对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的作用,探讨了水库工程环境保护的方法,分析了水库大坝建设所面临的社会、环境方面的挑战,提出了要以可持续发展和管理要求,从流域角度对水库进行社会、经济、环境的全面分析研究141516。
总体来看,自1992年的“国际水和环境大会——21世纪的发展与展望”会议后,可持续发展观念日益深入人心,为水资源学科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各国在可持续发展观念启发下,开始从发展模式的高度认识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经济发展以及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不断探索管理在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中的作用,水资源管理中需水管理、供水管理、水质管理和水价管理的相互关系,以及水资源管理中的经济机制、行政机制和法律机制的作用,提出和初步形成了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价值观和方法论,标志着水资源学科开始步入其初步成熟阶段。
2国内研究进展
自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的水利工作者就开展了大量的与水资源可持续管理相关的研究工作。冯尚友、张岳、梅亚东等学者较早地介绍了水资源系统的概念,并开展了系列的研究工作。夏军等学者广泛参与国际性研究与合作,并把可持续水资源管理的概念、特点、研究方法和进展等内容引入我国水文与水资源学术界,提出了“可持续水资源管理”的热点问题和研究方向1718192021。
从近几年的研究成果看,国内对水资源可持续管理方面的研究内容愈加宽广、深入,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
1999年,刘敏22对城市用水管理技术、经济措施和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理论方法及应用,作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2000年,中国工程院开展了我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战略研究最具代表性的项目“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该项目从水资源评价和供需趋势、城市水源可持续利用、农业需水和高效节水、江河湖海防污与减灾、生态建设和水资源保护、西北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北方水资源合理置与南水北调等多方面对我国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战略进行了整体研究。
2001年,中国工程院又启动了“西部地区水资源配置、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对西北地区水资源及其供需发展趋势、生态环境需水量、农牧业发展和节水、城镇发展和水务对策、工矿资源开发及以及水资源重大工程布局等方面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深入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2002年,陈晓宏23等以大系统分解协调理论作为技术支持,建立了东江流域水资源优化调配的实用模型和方法,并对该流域特枯年水资源量进行优化配置和供需平衡分析。同年,柴国荣24等对水资源跨流域配置的市场供求、成本收益等资源经济学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水资源跨流域配置的利益分配机制。
2003年,李景波用灰色系统模型等六种方法预测了滕州市规划水平年的需水量,并进行了供需平衡分析,提出了滕州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在中小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2004年,尹云松等引入水权交易和排污权交易制度,运用博弈论的方法,对流域不同地区在水资源质量与数量分配方面的矛盾进行了分析,寻求实现流域各地区水资源数量与质量分配合作均衡的有效途径。同年,魏加华27等将自适应控制理论引入流域水量调度,建立了黄河流域水量调度模型,提出了自适应轨迹跟踪水量调度方法。
2005年,王慧敏28等创新性地提出在南水北调工程水资源配置与调度中引入供应链管理的思想,通过签定“供水协议”,使整个系统处于“双赢”的平衡状态,以达到水资源配置与调度的目的。同年,缪子梅对城市需水量预测系统和城市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2006年,王浩30提出了基于集中分配机制和市场分配机制的二层规划分配模型,并借鉴国外先进的水权管理制度,结合我国水权制度现状,详尽提出了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水资源管理构想。
2008年,李静31采用线性回归法、灰色预测等方法对宝鸡市未来需水量进行预测并进行供需平衡分析,科学地评价了宝鸡市水资源的承载能力,提出了宝鸡市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与管理的对策。
2010年,牟丽丽32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主题,探讨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相关理论,并针对三江平原水资源进行供需水平衡满意度分析,建立了适合三江平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评价指标体系,确定了三江平原水资源可持续的系统模糊模式识别评价模型。
虽然在可持续水资源管理方面取得了上述诸多成就,但由于我国地域广阔复杂,水资源问题涉及领域多,专门针对可持续水资源管理的理论方法和决策研究多数还处于起步阶段,对可持续管理的水文学、生态学、经济学基础研究仍待加强,多系统统一配置管理研究匮乏。同时急需利用现代新理沦、新技术把水资源管理同社会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相结合,以适应现代可持续水资源管理的需要。
292625
1BrundtlandGH,etal.Our common future,Report of the world commission on ICWE, The Dublin Statement and Report of the Conference, environment anddevelopment.OxfordUniversitypress,1987.3-15.2
InternationalConference on Water and the Environment-Development Issues for the 2lst Century.Dublin: 1992.3Bruce,J.R.Meteorology and Hydrology for SustainableDevelopment,WorldP1ate, E.J.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Water Resources;A Challenge Falkenmark, M.Possibilities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dapting the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 No.769,Secretariat of the WMO ,1992.4to Scienceand Engineering.Water International, 1993, 18(2).5
Desirabletothe Possible.Proceedings;Transboundary River Basin Management and SustainableDevelopment.IHP, UNESC0, 1993, 1.6Falkenmark M, Lundqvist J.Towards water security: political determination andhuman adaptation crucial [J].Natural Resources Forum, 1998, 21(1).7RiJiberman, etal.Deferent approaches to assessment of design and managementof sustainable urban water system [J].Environment Impact AssessmentReview.2000,129(3).8Harris Jonathan M, etal.Carrying in agriculture globe and regional Kuylenstierna J L, Bjorklund G, Najlis P.Sustainable water future with issue[J].Ecological Economics, 1999, 129(3).9
globalimplications: everyone’s responsibility [J].Natural Resources Forum, 1997, 21(3).McMahon T A, Arenas A D.Methods of computation of low stream flows Bovee K D.A guide to stream habitat analysis using the in stream [A].Paris, CNIJSCO Studies and reports in hydrology [C].1982, 36.11
flowincremental methodology [A].In stream flows Information[C].Washington: CS Fishand Wildlife Service.1982.12Sheail J.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setting compensation flows, inGustard[A].Cole A G, Marshall D, liaylissIi.A Study of Compensation Plows in the LK, Report 99 [C].Institute of Hydrology, WallingFord.Appendix(I),1984Geoffrey E Petts.Water allocation to protect river ecosystems [J].Gore J A.Setting priorities for minimum flow assessments in Southern Regulated rivers:research and management, 1996, 12.14
African [J].South African Journal of Science, 1989, 85.Dakota Sn, L zunov I, M andacrev D.Low flour the rivers ecosystem impacted byflow abstraction in a lame post minim areas [J].Landscape and Planning, 2000, 51(2).16Willian Whipple.A proposed approach to coordination of water resources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s[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WaterResources Association, 1999, 35(4).17
21夏军.可持续水资源管理研究的若干热点及讨论[J].人民长江.1997(04).冯尚友,梅亚东.水资源持续利用系统规划[J].水科学进展.1998,(01).冯尚友,刘国全.水资源持续利用的框架[J].水科学进展.1997,(04).夏军.可持续水资源系统管理研究与展望[J].水科学进展.1997,(04).杨锐.大系统分解协调法互联电网水库群长期随机优化调度计算[J].电网技刘敏.城市用水管理及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D].河海大学博士学位论文,陈晓宏,陈永勤,赖国友.东江流域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J].自然资源学柴国荣,冯家涛,周志星,张发民,张军.水资源跨流域配置的经济学分析[J]西北李景波.滕州市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D].河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尹云松,孟枫平,糜仲春.流域水资源数量与质量分配双重冲突的博弈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01).27术,1990,(04).221999.23报,2002,(03).24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1).2526魏加华,王光谦,翁文斌,蔡治国,陈良程.流域水量调度自适应模型研究[J].中国科学E辑,2004,(S1).28王慧敏,朱九龙,胡震云,陶晓艳.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南水北调水资源配置与调度
[J].海河水利,2005,(03).缪子梅.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对策研究[D].河海大学硕士学位论2005.王浩.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混合分配模式[M].哈尔滨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李静.宝鸡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管理[M].西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牟丽丽.三江平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M].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29303132